首页 优秀范文 广播电视论文

广播电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5 10:49: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广播电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广播电视论文

第1篇

1.1系统构思

系统必须要具备预警功效,并且尽量降低过失预警的出现几率倘若是高级用户就能对预警指标标准进行设置倘若出现故障,系统处理并解决故障的质量和效率应满足高标准要求,这是十分重要的系统具备较高开放性,不论是理论知识、测试系统,还是仿真训练,都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确保在更新理论以及实践知识的时候能更加简便快捷有效采集、分析并处理数据,监测到的数据可以直接与电脑连接,而且能自动形成数据报盘。对于数据监控与故障排查,系统能结合故障形成原因作出相应分析,故障形成原因分析有隐性与显性两种,如设备故障、产品质量、容量偏差等。这套设备能在短期或是长期状态检修设备的时候发挥相应功效,系统可以检查并测试设备的具体运行情况,结合采集的信息做全面分析与处理,进而确保设备当前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信息能有所获得,由此,能判定设备当前所处的实际状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并且能精准判定出检修成本,最终一起提交设备的状态报告和相应检修意见。

1.2具体设计

基于功能驱使情况下,系统能分为三个板块,即在线监控子系统、综合管理模块及辅助排除障碍子系统,本文结合在线监控子系统做相应分析。首先是客户端模块。客户端模块应具备数据分析、处理、上报、在线监控等多种功能,高级用户能对预警指标标准进行设置,能将在线监测到的所有数据进行自动保存,能保存并打印发生故障时监测到的数据。其次是控制端模块。控制端模块能及时、快速地采集到所监测的信号量,并对采集到的数字量信号和模拟信号作出相应处理,有效维护广播电视系统设备的状态,节省系统设备的维护成本。最后是数据库模块。数据库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查找、分析、储存数据。结合已经在广播电视系统中使用的设备,使用前都经过了严格检查与筛选,而且设备上的元件也通过了严格的检查与筛选。所以,刚投入使用设备,其稳定性与可靠性都必须要满足相应标准,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及使用环境的不断变化,加之一些工作人员在使用设备过程中未严格依照规定,使得设备的损坏情况十分严重。基于此种情况,农村广播电视的传播速度与质量都将会受到相应影响,甚至还能影响其正常播出。那么要如何才能及时发现并维护或是更换受损元件,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呢?本文认为,对各类元件进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对元件进行维护和更换,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创建调查档案库,记录好设备名称、功效、使用时间、适用环境、使用条件、可能出现的损害情况等基本信息;二是定期检查设备元件外部,测试其电特性,查看是否有变化或是故障,做好检查与测试记录;三是高温高压工作情况下测试元件温度和电压范围,查看是否有超出范围的情况,同时做好全面、仔细的记录;四是对于已经失去效用的元件要仔细做好失效记录,做好相应预防工作,避免在设备实际运行中出现故障[3]。

2农村广播电视系统维护应注意的问题

2.1客户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农村广播电视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要确保农村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在客户端设计时就必须要切实站在客户角度考虑,确保能多方位满足客户需求。要给农村广播电视使用者提供更多方便与快捷,就需要优化客户端模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2.2数据库模块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数据库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收集信息并处理数据,因此在避免信息泄露方面有很强的功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精确合理。农村广播电视系统具备较强的复杂性,虽说在出厂的时候经过了严格、全面的检验和检查,但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而出现各种新问题,所以,即便检验合格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严格、认真对待。在设计数据库模块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广播电视系统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高精确性和高合理性。

2.3远程控制端模块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在广播电视系统里,控制端属于技术核心,控制端的工作情况对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有直接影响,控制端除了处理数据外,还具备较强的功能,能在模拟信号与数字量信号间进行自由转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远程控制端也得到了一定应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率与质量。因此,在设计远程控制端模块的时候应重视其技术核心的地位,认清其功能和优势,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3结束语

第2篇

[论文摘要]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讨论了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对组合式报道的探索是值得赞赏的。

3.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在我国,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这类节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谈为形式,以意见、观点的碰撞为核心,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为旨归。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时事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如央视的《央视论坛》、凤凰台的《时事开讲》等。这两类节目的流行表明,广播电视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表层信息传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1.进一步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其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进而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化特征。在过去的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把报道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必然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2.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实时报道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元素之一,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要在传播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开掘广播电视传播的媒介潜能,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其次,必须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努力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所谓传播过程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而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以说,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

3.进一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谓话语本身是一个含义简单的概念,即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话语往往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并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传播者——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用书写的文字符号而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受众必须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视听,因而对媒介话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应当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实际上,进一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

1.在信息采集加工方式上,当代媒介技术进步将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从而带来其媒介产品形态的巨大变化。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采集手段种类更加齐全,时效更快捷,性能更优越,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其也正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比如随着信息采集方式的不断完善,由演播室加(现场)视窗的电话连线节目以及由非职业传播者拍摄的纪实性节目,已经成为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两种崭新的节目形态。从媒介发展的角度上看,电视连线节目由于其信息采集方式的灵活性,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进一步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目标;公众自拍节目既扩充了媒介专业机构的采制能力,又大增强了观众参与媒介传播的可能性。此外,电视节目制作从过去的线性剪辑转变为非线性剪辑后,电视媒介传播既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自由复制、加工,同时,又使节目形态包装的手段更丰富,并大大提高了新型节目形态开发的可能性。

第3篇

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可估测。我国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相关文件,文件中详细表明:预计到2015年,国内将停止使用模拟电视进行讯息播报。这意味着我国对数字电视发射模式的掌握及技术条件将日益成熟和完善,我国广播电视正一步步的向数字化时代迈进。在接下来的几年或是十几年间,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将步入一个崭新、高速的时代,无线数字发射技术将实现历史性的巨大变革。无线数字发射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无疑会对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2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机的技术特点

对于规模较大的广播电视发射机生产商来说,其捕捉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发展信息的速度较快,其对社会需求具备灵敏的嗅觉,这使得他们生产理念的转变较为迅速。数字电视发射机研究、设计和生产成为现阶段广播电视发射机生产商所主要经营的项目。数字电视发射机具备以下几大技术特点。

2.1校正技术的应用

当前,在欧洲等众多发达国家的数字电视发射机制造领域,技术人员已经完成了将校正技术应用于数字电视发射机上的研究试验。校正技术是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一项高智能应用技术。该技术的具体功能应用为: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机启动的过程中,无需工作人员的干涉和参与,其能够对发射机的性能进行自动调节,使其工作状态达到最佳水平。除此之外,校正系统能够对发射机工作过程中电流所产生的热量、发射机因故障产生而导致的功能失效问题以及机体老化失灵等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校正,以此来保障所发出信号质量的优异,降低维护过程中的工作难度。数字电视发射机中校正技术的应用节省了人力资本的投入,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发射出去的信号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2.2大功率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应用

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其英文简称为LDMOS。在技术研发的起始阶段,LDMOS的技术研发是建立在蜂窝电话技术的基础上的。LDMOS晶体管在蜂窝电话技术中的应用促进了蜂窝通信市场的迅猛发展,顺应了社会大众对通信技术的基本需求。LDMOS技术依附着蜂窝通信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深化和完善。因LDMOS晶体管使用成本低、所产生经济效益大的特点成功取代了双极晶体管的应用,使之成为当前电视发射机制造商所普遍选用的晶体管类型。

2.3N+1系统应用

N+1系统指的是一台发射机对多台做备份。固态发射机的累计大多是运用一些性能不稳定的系统构建设备来进行积累的,如放大器、电源等。一般情况下,为了提升系统中各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技术人员通常会使用双激励器来代替模块化的激励器的性能。因备份无需电子管和速调管发射机等构件,这意味着N+1系统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由多台发射机所组建的台站的资本投入,实现了台站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冷和液冷系统的采用

冷却系统的开发和设置要尽量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现阶段,发射机生产商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致力于对风冷系统和液冷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用户在选购产品类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冷却方式。风冷和液冷系统的开发和市场推广使得传统的固态机风冷方式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3模拟发射机数字化改造分析

第4篇

新闻采写要注重题材的选择。首先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以敏锐的眼光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宣传好人好事,批评虚假丑恶。要更多的关注百姓生活,要将百姓想知道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他们。时刻保持新闻媒体的高度敏感性,及时捕捉既独特又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闻事件。其次,新闻选材要新颖,要能够让听众觉感到新鲜,在重要的社会生活信息和具体的突发事件融入新的思想,体现新的价值,引起他们的关注。最后,题材要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要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广播新闻要选取典型的题材,能代表某部分人的思想,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一种社会现象,使受众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念,改变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思想的传播主要依靠主题的开掘。它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透过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表象发掘事物本质,使新闻具有深刻的内涵。广播新闻写作大致可以分为消息和通讯(即专题)。广播消息简单明了、传播速度快。要尽量发挥这个特点,在最短时间将消息传播出去。从大众传播学及广播新闻学的理论系统来看,消息写作主要应该采用螺旋式和倒金字塔式结构。螺旋式结构要求新闻的开篇是新闻的核心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或正常的逻辑顺序写作之后的主题部分。这样听众就能最先收听到最重要的信息,听众的求知习惯一般是这样的,因此能广泛应用在当代广播新闻写作中。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新闻开头是最重要的说明主题的材料,依据重要程度依次排列其他材料。这样听众就能根据播出时间方便地收听消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报道具有新闻特性的典型人物、事件和经验的文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广播电台把原来的通讯题材归入“新闻专稿”范畴。广播通讯注重细节描写和主题的深度挖掘,讲求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编写方式灵活,表现手段丰富。主要包括:纵式结构、横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简单来说,纵式结构式按照事物正常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横式结构是分别描写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事件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递进式通过推进事物发展去探求事物本质的编写方式。与消息写作相比较,通讯可以运用更为丰富的综合技巧,所以一定要有十分准确的逻辑。

新闻编辑,广义的说包括新闻节目的整体编辑和节目内部具体新闻的编辑工作[2]。编辑的创新活动体现在内容的创新,吸引广大听众的注意力是信息时代对广播的要求。广播能否留住听众注意力,关键是节目内容能否适应听众需求。节目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则容易得到听众认可和追捧;过时、落后的内容则难令听众接受。而且,听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今天新鲜的东西,也许不久就会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显得陈旧。所谓“新”只是相对的,因此,编辑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拓宽视野,从听众的关切点上挖掘新闻内涵,根据听众的兴趣和需要,采用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的编辑工作。这样广播节目才能与社会经济生活同步、才能适应人们的收听需要。编辑的创新活动不仅要体现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在形式、风格样式方面。广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快,而这正是新闻传播最需要的。因为传播越快,信息量越大,能在第一时间让听众收到最新信息,新闻的价值就越高,吸引力就越强。在当前面临各种媒体强有力挑战的情况下,新闻广播要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在“快”字上做文章。千方百计提高新闻节目的传播速度。特别是在移动通讯十分发达的今天,只要记者到了新闻事件的现场,就可能直接用电话将新闻发回电台直播间,并迅速传送给听众,达到广播对新闻事件的同步报道,让听众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其次,要强调在“听”字上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声音的优势和声音的艺术,一切求其自然。如注重使用有关现场音响和人物谈话的实况,注意通俗口语,亲切自然,接近生活,使听众喜欢听,力求给听众一个真实自然的广播形象。

三、新闻播出

在新闻策划与制作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新闻播出,它向受众集中展示最终成果,一档新闻栏目的成功与否由它直接决定。播音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广播新闻播出阶段的工作,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播音员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新闻的传播效果决定于他二度创作新闻的好坏。新闻播音要用事实说话,向听众准确无误地报告最新近发生的事情,让听众被事实本身的力量吸引,而且让听众被新鲜的事情打动[3]。新闻播音需要再度创作,不能简单的机械地照搬事实。这就要求播音员理解稿件内容要深刻,稿件思想要把握准确,要在经过自我的思维创作之后再将稿件内容传递给广大听众。从广播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来看,广播新闻节目要想赢得听众,赢得市场,要多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最能吸引听众的报道形式。因为现场报道的广播新闻能使听众身临其境,取得良好的认同效应。广播新闻性节目首先应当强调客观事实真实,这是第一性的。但是,仅有真实性还不行,还得让听众听了产生真实感。真实感是指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实现的良好传播效果,使人一听就信服。从目前广播电台的播出实践看,广泛采用的是录音报道,即记者通过采集现场音响后,回媒体进行后期剪辑制作播出。录音报道的现场感和时效性是不可与现场报道相比的。广播新闻报道采用现场报道形式向听众展示现场情景,采用的是即时报道、同步报道,这是标准的“用事实说话”,最能使听众产生真实感。特别是记者在现场捕捉到的一些细节和事件的最新发展变化,会在听众的心目中产生良好的认同效应,达到圆满的传播效果。“时效性”、“真实感”与”真实性“相比,尽管不是放在第一位,却绝不能轻视。现在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事实完全真实,可就是因为缺乏真实感而不能使受众心悦诚服,缺乏认同效应,因为缺乏时效性而导致社会效益差,经济效益也差。所以,广播新闻报道本身要求真实性和真实感、时效性能有机地统一,即要通过记者在现场采访过程中的听觉选择、细节观察和敏捷反应等等有效的现场报道手法,向听众展示事物的原生形态,有力地证明报道是在第一时间发生的,而且内容是千真万确的。这也就是传播学上所说的”易受性“,即受众便于接受。在真真切切的现场报道中,记者、主持人有时用不着长篇大论地解说,只要让听众通过电波听到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再略加引导即可让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情况,独立自主地做出正确判断,留下深刻印象,达到广播新闻报道的教化目的。

第5篇

在我国最开始的广播电视系统中,由于转播的频道和渠道都比较少,所以广播电视控制系统也相对比较简单,仅仅依靠简单的转播系统就可以完成广播电视的正常播出,并且在播放的过程中极少会出现故障问题,即使出现问题,由于系统原理、结构都比较简单,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解决,以保证广播电视的正常播出。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广播电视播出频道的增加和传播方式多样化,传统的广播电视转播发射系统就满足不了正常转播需求了,于是衍生出了后来的多频道播控系统。多频道播控系统改变了以往的单一系统的单一传统的转播模式,而是设立了智能化的总控制系统,通过播控系统对多套频率的节目进行播控,保证了广播电视的正常播放,并且由于广播电视内容的增加,一时间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为了能够使广播电视播出信号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国又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了固体化广播电视发射设备,通过传播功率更大更强的广播电视信号,对广播电视播出多套节目进行控制的同时使更多的人能够收听和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是广播电视的普及使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开始的时候我国引进的急速还不够成熟,不仅耗费成本巨大,还极为容易发生问题,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系统的正常播放,也加大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难度。而发展的现在,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主流,以往的模拟信号渐渐的都被数字化技术所取代,并且,广播电视的监控系统、传输系统以及播放系统都逐渐实现了数字化建设。同时,广播电视播放系统数字化技术的实现,也极大的带动了图像、信息、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播放功能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全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应用的特点

2.1系统越来越复杂

随着数字化广播电视播放技术的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数量和频道一直在不断的增加,而为了保证对所有的频道和节目进行灵活控制,保证广播电视节目播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数字化广播电视播放系统也跟着不断地改革和更新,导致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极大的增加了系统维护的工作难度。

2.2系统传输容量不断扩大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就一直在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技术也跟着不断进行提升,而广播电视播放技术同样如此,播放系统的播放手段一天比一天先进,数字压缩量和系统传输容量越来越大,于是,对广播电视播放系统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2.3广播电视播放系统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也是一个互联网技术全面普及的时代,在这种时展形势的带动之下,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也逐渐的实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所以,为了能够迎合广播电视播放技术的发展,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中应用的维护系统也应该逐渐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

2.4提升数字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虽然广播电视播放系统已经实现了数字信息化,播放和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非法入侵信号以及外来干扰风险也跟着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维护人员除了要重视对系统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之外,还要对来自外界的非法入侵和干扰进行严格监控,以全面提升数字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5保证设备安全和播放安全

想要有效保证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安全以及设备运行安全,首先就要保证设备和播放的安全性。因此,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中,除了对播放系统和传输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之外,还要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广播电视播放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避免在广播电视播放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影响广播电视播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应用对策

3.1明确设备和系统工作原理,及时有效解决故障

想要做好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工作,首先就要对数字广播电视播放的设备以及播放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了解,一旦数字广播电视播放真的出现问题,尽可能保证在第一时间找到故障所在,并对故障进行有效解决,降低停播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影响。通常情况下,在对故障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电路运行以及数字技术的特点,在结合设备以及播放系统运行原理的基础上对故障发生的部位进行初步判断。然后,再利用专业的设备仪器对故障进行详细的检测,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并对故障进行合理解决。

3.2对设备和系统进行定期检修

跟所有系统的维护工作一样,对数字广播电视播放设备以及播放系统进行定期检修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受到损害,比较容易受到温度影响的设备和元件的维护,更是会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播放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故障发生的频率。所以,在对数字广播电视技术进行维护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好设备和系统的定期检查工作,以此来降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对数字广播电视播放设备和系统的稳定运行形成更好的保障。

3.3对设备以及系统运行状态和所发生故障进行详细记录

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一定要做好设备以及系统运行状态和所发生故障的记录,这样就使维护工作人员可以对设备以及系统运行特点进行详细了解,有针对性的做好设备和系统的维护工作。如此一来,当维护工作人员能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经常发生的故障拥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之后,一旦出现故障,维护人员就可以第一时间对故障发生的位置进行初步确定。并且,在遇到相同故障的情况下,维护工作人员就可以在参考纪律档案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合理排除故障,更好的保障广播电视节目播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4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广播电视播放技术也在不停的改革和更新,作为维护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够通过学习和总结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就会因为自身能力所限而满足不了数字广播电视维护工作需求,进而导致广播电视不能够稳定、可靠进行播放。所以,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维护人员一定做好通过对每一种故障出现以及解决情况的记录,并对其进行不断摸索和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一旦日后发生相同或者是相似的问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合理解决。除此之外,维护人员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最新最先进的数字广播电视播放系统的工作原理,学习最高效的维护管理方法,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对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验证和巩固,最终实现能够完美胜任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目标。

4结束语

第6篇

(一)经营收入管理与经费管理相结合的阶段

自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进行了合作、合资经营的改革之后,整个行业运营的经费以从国家广播电视部门全额支付的形式变成了需要企业自身承担的形式,这就意味着企业经营收入的绝大部分都要变成资本的形式投入到行业运营中去。为此,广播电视行业要不断的寻找新的经济收入增长点,为经营利润的提高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对原本以广告宣传收入作为单一收入的运作模式进行改革,逐步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经济收入多元化的经营目标,也就是要求广播电视行业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采用将企业经营收入管理与经费支出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方式。

(二)广播电视行业进入现代化管理阶段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与数字电视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扩充在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为其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紧接着NGB的加入又会将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提升到另一个难度级别。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与时俱进,进入现代化管理阶段。

(三)提高自身经济管理意识阶段

虽然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已进行了合作、合资经营的改革,但其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却依旧沿用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的会计制度形式,使得经营方式与管理制度不符的情况发生,也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力。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责权划分方面很不明确,一旦出现财务问题便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状况,且运用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在企业的运营中会使得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无法运用合理的方式对资金进行筹划,进行成本核算时也只是运用最为简单方便的方式,社会经济效益受不到员工关注,对经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二、加强广播电视的经济管理的方式

(一)观念更新,加强经济管理工作

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重视企业外部竞争,细化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对广播电视行业的资金流动方向进行关注,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掌握。将经济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以应对现今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环境,并通过对企业自身的合理评价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竞争风险。有效发挥企业领导的影响作用,首先是企业领导从内心将对企业管理的理念进行修正与更新,再将此理念对企业员工进行传达、推广,使其对员工产生深入人心的影响作用,才能自上而下的对企业经营观念进行全面的更新。对员工进行以经济管理为企业管理核心的经营战略分析,强化经济管理在员工内心的重要性,且进行经济管理企业化的改革,使经济管理积极的功效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二)对财务人员展开全面的素质培训

广播电视行业的经营发展少不了经济管理部门各个综合性高素质人员的配合与努力,为了使得广播电视行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对企业内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对新工作技能的培训,使得相关人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及时的加以运用,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保障;采取相应的技术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实施奖励挂钩原则,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与企业决策的进行提供保障。

(三)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注重成本管理,一是广播电视产品的制作成本,二是广播电视产品的播出成本,对成本支出进行研究分析,做好成本预算,以此为依据对企业的投资成本进行控制和评估。运用预算管理与资本管理的方式为成本管理提供方便,对财政支出进行合理的控制与最优化的安排,解决企业单一化的广告收入问题。建立健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为企业竞争提供可能,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便捷。

(四)确立企业营销思维

第7篇

[论文摘要]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讨论了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对组合式报道的探索是值得赞赏的。

3.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在我国,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这类节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谈为形式,以意见、观点的碰撞为核心,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为旨归。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时事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如央视的《央视论坛》、凤凰台的《时事开讲》等。这两类节目的流行表明,广播电视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表层信息传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1.进一步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其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进而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化特征。在过去的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把报道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必然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

2.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实时报道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元素之一,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要在传播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开掘广播电视传播的媒介潜能,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其次,必须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努力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所谓传播过程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而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以说,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

3.进一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谓话语本身是一个含义简单的概念,即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话语往往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并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传播者——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用书写的文字符号而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受众必须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视听,因而对媒介话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应当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实际上,进一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

1.在信息采集加工方式上,当代媒介技术进步将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从而带来其媒介产品形态的巨大变化。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采集手段种类更加齐全,时效更快捷,性能更优越,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其也正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比如随着信息采集方式的不断完善,由演播室加(现场)视窗的电话连线节目以及由非职业传播者拍摄的纪实性节目,已经成为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两种崭新的节目形态。从媒介发展的角度上看,电视连线节目由于其信息采集方式的灵活性,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进一步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目标;公众自拍节目既扩充了媒介专业机构的采制能力,又大增强了观众参与媒介传播的可能性。此外,电视节目制作从过去的线性剪辑转变为非线性剪辑后,电视媒介传播既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自由复制、加工,同时,又使节目形态包装的手段更丰富,并大大提高了新型节目形态开发的可能性。

第8篇

1微波通信技术概述

微波通信技术是利用微波进行信息传递的一项高科技,主要是利用1m~0.1mm的波长、频率为0.3~3000GHz的无线波进行信息传递。微波通信的工作系统主要是由发信机、收信机、用户设备和反馈线等若干个机械设备组成。微波通信中微波具有频率高、波长短的特点,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通过抛物面天线来进行信息传递。另外,微波通信不受地形、距离和建筑物的阻碍和影响,可以准确传输信息。

2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第一,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应用微波通信技术可以加快信号的传输速率,扩大信号传播的覆盖范围,降低设备维护的难度,进而减少信号传输工作的成本消耗。正因如此,在广播电视中应用微波通信技术可以轻易实现多通路的传输,同时满足多个用户的不同需求。第二,利用微波通信技术进行信号传输时需要先将信号传播到控制中心,再由控制中心向各个卫星进行发送。这种借助地面微波和卫星进行传播的方式对信号形式没有限制,所以微波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音频及视频等信号的采集、转换与传播。第三,由于微波通信技术是借助卫星与地面微波的形式进行传播,且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所以广播电视行业可以利用微波通信技术进行大型现场直播。除此之外,微波通信技术还能为有线数据通信提供技术服务,或者作为电台网站的多路视频指标信号采集系统,为观众接收节目提供方便。第四,微波通信系统可以应用在干线光钎传输中,在干线光钎传输中做到备份和补充,当发生自然灾害或环境恶劣等情况时,微波通信系统利用点对点的SDH微波以及PDH微波等各种微波对传输过程中遭到破坏的部分及时修复,保证信息的正常传输。

3广播电视微波通信技术的优点

3.1图像传输画质良好

再生中继技术是微波通信技术的核心,该技术能够减少广播电视的微波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降低干扰强度,从而保证图像画质良好。

3.2传输信息的安全性有保障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或者人为因素的破坏,广播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受到干扰或损害,从而无法正常传输。尤其是当前社会形势下,很多不法分子贪图利益或恶作剧心理作祟,蓄意破坏传输信号,导致广播电视节目无法正常播出。而微波通信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微波通信技术将图像、声音等信号转化为微波进行传输,因微波难以破解,使信号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有了保障,进而提升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4广播电视微波通信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4.1信号源配备

为保证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在利用微波通信技术进行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时,广播电视台的微波站内一定要配备两种或多种不同路由的信号源,每一个信号源都要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并且,为了使广播电视的设备管理端口与所有的信号处理设备相吻合,一定要严格控制应急人工跳线端口。除此之外,需要在微波首站内设置完善的监测系统,时刻监测信号码流的设置,从而保证微波信号传输系统涉及到的各项设备运行情况都在微波首站的监控范围之内,保证微波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4.2外接电源配备

为从根本上促使使用的方便性与快捷性,微波站需要接入两种不同的外接电源,并且在整个接收过程中,严格降低配电行业的基本标准与要求。微波播出符合供电主要采用独立低压的回路方式,为保障微波电路首站能够按照相应的配置进行电源自备,需要不间断运行,并且微波站的直流电源需要设置得比较冗余,还要保证蓄电池组的后备时间超过8h。

总而言之,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具有传统信号传输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保证微波通信技术能够在广播电视行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并真正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和效率,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微波通信技术应用注意事项,正确配备并连接电源和信号源,避免发生传输故障。

作者:赵志强 单位:新疆广电局节传中心694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