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8 16:16: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有关三国的歇后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1、张飞讨债--声势凶

2、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3、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4、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5、阿斗的江山--白送

6、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7、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8、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9、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10、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11、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12、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13、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14、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15、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16、张飞睡觉--不闭眼

17、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18、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19、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20、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21、曹操转胎--疑心重

22、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23、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24、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25、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26、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27、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28、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29、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30、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31、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32、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33、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34、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35、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36、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37、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38、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39、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40、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41、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4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43、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44、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45、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46、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47、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48、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就阅读教学提出如下具体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笔者认为,课外阅读不仅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更对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起着深远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于四下年级学生来说,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阅读的需求有所增加,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阅读兴趣也有所拓展。他们不再满足于阅读浅显的童话书、小人书,对于大人阅读的大本书、经典书也饶有兴趣,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为此,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就立足教材文本,引导课外阅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下面以《三顾茅庐》为例,谈谈对四年级学生进行的课外阅读指导。

一.立足教材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时,笔者适时给学生介绍《三国演义》这本经典著作。其中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鲜活的个性深深吸引了孩子们。课后,他们总是三五成群地议论着诸葛亮、曹操、周瑜、张飞等英雄人物,聊着《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等脍炙人口的故事。看到这样的情景,笔者兴奋不已,这可是引导孩子们阅读《三国演义》的大好契机。考虑到全班孩子的阅读水平,推荐阅读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仅鼓励少数有一定阅读基础和能力的孩子阅读原著。学生们兴趣盎然,没两天功夫,居然人手一本《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二.结合教材选文,泛读三国演义

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可见,引导学生选好课外读品非常重要。《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它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塑造了近200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描写了诸多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像这样的长篇小说,囫囵吞枣地看,肯定不行,得慢慢看,细细嚼。所以,笔者结合课文《三顾茅庐》的教学,引导学生泛读《三国演义》。

1.找原因。

《三顾茅庐》一文中说:“刘备两次前往容重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抓住这一句话,笔者引导学生从《桃园三结义》开始看,初步感知汉末群雄割据的场面,大概了解董卓、吕布、袁术、曹操、刘备、张飞和关羽等人的故事,重点知道刘备当时所处的环境,从中寻找他三顾茅庐的真正原因。从课文引入,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通过一系列三国故事的阅读,使他们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持续保持对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

2.知后来。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是《三顾茅庐》中,刘备对关羽和张飞说的。为什么刘备会这样说呢?于是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从“初出茅庐第一功”到“舌战群儒”,从“草船借箭”到“借东风”,从“一气周瑜”到“三气周瑜”,从“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到“三国统一归晋”,把《三国演义》完整地读下来了,使学生们循着弄清刘备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把《三国演义》泛读了一遍。

这样,紧扣教材选文《三顾茅庐》,引导学生泛读《三国演义》,既找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的原因,又了解了之后发生的诸多事情,为进一步品味人物,了解故事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走进教材描写,品味人物特点

《三顾茅庐》一文,主要描写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对张飞虽只有一句话的描写,但形象地反映了他的鲁莽和冲动。当全班同学泛读完《三国演义》后,笔者做了一项调查:“你们对书中的谁印象最深?”可以选择两个人物。结果如下:全班53人,有27人选张飞,有31人选关羽,有38人选诸葛亮。还有少数学生选吕布、周瑜、曹操的,而选刘备的却寥寥无几。笔者分析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相关,因为四年级学生,往往特别崇拜英雄人物,而诸葛亮是足智多谋,学生认为很聪明,所以对他也很佩服。

笔者结合习作训练: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以学生最感兴趣的三个人物为例,从一个故事,一段细节描写中去感知人物特点。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张飞时,笔者先介绍刘备第一次与张飞相识时的描写:一个黑脸大汉,豹头环眼,满脸又黑又硬的络腮胡子。学生一读,对张飞的形象马上就鲜明起来:黑,豹头环眼,络腮胡子,一看就是直爽、鲁莽、勇敢、仗义的化身。接着,再引导学生细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张飞的故事,让学生们从他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中再次感受张飞的勇武过人,脾气暴躁,粗中有细,重情义。

就这样,通过精读书中的人物描写,不需要老师多说,学生自然就读懂了人物的特点,如关羽重承诺,守信用,对刘备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他勇武异常,“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突出表现了他的英勇无比,至于刮骨疗毒,更是人尽皆知。又如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挖掘教材内涵,拓展积累素材

新课标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之作,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含义深刻的成语和意味深长的歇后语都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好好积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宝库。

1.积累故事。

《三国演义》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可按照主人公分,按照故事情节分,按照故事结局分……如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有: 桃园三结义、斩颜良诛文丑、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等。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兖州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合肥之战、夷陵之战。为促进学生有效积累这些故事,笔者利用课外阅读课和每天的夕会课,让学生们上台声情并茂地讲上一段故事,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交流了阅读感悟,加深了对故事的印象。这样,分门别类的积累,对学生今后阅读《三国演义》的原著也很有好处。

2.积累成语。

《三国演义》这本书文辞优美,语言丰富。鉴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爱好,积累成语是再好不过了。如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鼎足三分、七擒七纵等;与关羽有关的成语: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等;还有望梅止渴、赔了夫人又折兵、割须弃袍、赤膊上阵、大意失荆州等。

3.积累歇后语。

与成语一样,歇后语更是备受学生欢迎。因为它短小、风趣、形象。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让学生诵读《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时,还能回忆故事的大概情节,真是一举两得。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等。

之后,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积累了这些成语和歇后语,在习作中还常常“引经据典”,使文章增色不少。

有了以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探索和实践,为后面立足教材文本,引导课外阅读积累了经验。如学习《祁黄羊》和《公仪休拒收礼物》时,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包公、狄仁杰、管仲等故事;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我们一起学习了抗“非典”中的感人事迹;学习第五单元有关动物的文章时,我们一起阅读沈石溪的《我与动物的亲密接触》……一学期下来,学生们的阅读量大增,还背诵了大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的诗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笔者认为,阅读不但让学生变得聪明,更让教师变得智慧,师生在立足教材,有效阅读的行动中一起成长,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故事: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韩信点兵歇后语下一句。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

传说: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刘邦曾经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其它有关歇后语:

韩信伐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关帝庙里找美髯公——保你不扑空

关东大侠——气概非凡

关公脖子挂葫芦——脸红脖子粗

关公打喷嚏——自我吹嘘(须)

关公当木匠——大刀阔斧

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公流鼻血——红上加红

关公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关公面前要大刀——不自量

关公舞大刀——拿手好戏

关公在曹营——心不在焉

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挨不上

关公走麦城——最后一着;死到临头

关进笼里的狗熊——团团转

关进笼子里的猴子——抓耳挠腮

关老爷赴宴——单刀直入

关老爷看《春秋》——一目了然

关了闸的喇叭——一声不响

关门踩高跷——自看自高

关门唱山歌——自我欣赏

关门炒辣椒——够呛

关门打狗——没跑;跑不了;走投无路;死挨揍

关门打叫花子——拿穷人开心

关门打锣——名(鸣)声在外

关门打拳——里手

关门打瞎子——没跑;跑不了

关门过日子——自家知底细

关门挤了鼻子——碰了个巧茬

关门骂皇帝——家里横;不起作用

关门摸瞎子——没跑;跑不了

关门养虎——后患无穷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

关云长说《三国》——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走麦城

关住门打财神——穷极了

观景上泰山——回头见高低

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

观音的肚腹——慈善心肠

观音菩萨打喷嚏——好神气

观音菩萨的五脏——一肚子泥

观音菩萨年年十八——妙龄(庙灵)

观音菩萨下毒手——面善心不善

观音菩萨下崽——天晓得;天知道

观音菩萨坐莲台——高高在上

观音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官仓里的大老鼠——肥吃肥喝

官老爷出告示——百姓该死

官老爷的衙门——难进

官老爷上朝——按部就班

官老爷下轿——不(步)行

韩湘子出家——一去不复返

韩湘子吹笛——不同凡响

韩湘子的花篮——要啥有啥

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旱地的乌龟——无地容身;无处藏身;无处逃生

旱地的鱼虾——活不长

旱地里的蛤蜊——横行不了几天

旱地里的蛤蟆——干鼓肚

旱苗得雨——正逢时()

旱天的井——水平太低

旱田里的泥鳅——钻得深

旱鸭子过河——不知深浅

第4篇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精心挑选

首先要认真熟悉教材,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将课文中的“精华”挑选出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些重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一个情感点,它在文章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将它们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作为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于文,深入研读;使这些切入点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点。

我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没有逐段讲解,而是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医生夸奖爱迪生:“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从什么地方看得出爱迪生是个聪明的孩子,再读一读,在读中感悟医生的束手无策,以及此后对爱迪生想的办法感到满意和夸赞的感情,感受爸爸的心情和对小爱迪生前后态度的变化,感悟小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二、 拓展延伸

语文贵在积累,积淀语言,悟得道理,更应该超越教材,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课外,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迁移,在大量阅读中得到语言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快结束时,我适时问同学们,你应该向文中的小男孩学习吗?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小男孩学习,学习他“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精神。这样做使学生从小就知道生命的价值,知道“保护动物,珍爱生命”是美德。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即将结束时,乘着同学们对三国人物的意欲未尽,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图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确定下次主题队会活动主题:《三国演义》人物图片、成语、歇后语、对联大比拼。结果,主题队会上同学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小组展示此起彼伏,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表现出了极高的团队精神,真可谓“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还”。

三、多科整合

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戏剧、小品等学科的内容,使静止的文字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产生图画的意境和舞台的氛围,让语文学习充满诗情画意与激情,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又一高招。

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一上课,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曲“北京欢迎你”,有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摇头晃脑的跟唱起来,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致,在一节课的开头就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学起课文来兴趣浓厚,这样做不光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好的理解,而且让同学们在语文课上感受到了音乐的旋律,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我在识字教学中还经常运用表演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以“垂下来”一词的教学为例,对抽象思维不发达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个词是从高处沿着一条线垂直落下来有很大的难度,我在学生掌握了“垂下来”的基本义之后,让同学们猜一猜我的表演用那个词来表示,我拿出一条一头栓着一小块铁的绳子,让带着铁块的绳子慢慢从手里“垂下来”,问:“铁块是怎么下来的?”同学们马上异口同声地说:“铁块从老师的手里垂下来。”这时,好多同学兴奋地想试试,我把手里拴着铁块的绳子递给了离我最近的琪琪,琪琪马上让铁块从手里垂下来,我让同学们一个一个试一试,感受垂下来的意义。如此教学词语,一举多得,不仅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表演感知了词义,通过入境的体验领悟了词义,更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语文学科与表演学科统合的神奇魅力。

四、精彩呈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其认识事物往往需要借助直观、生动的媒体。

在教学《画风》一课时,我不光用课件展示谜语、生字、生动的画面,还分别用纸片画出了三个主人公陈丹、宋涛、赵小艺的形象画面,背面用文字写出他们的名字,让同学们认识后贴到黑板上,在同学们知道了陈丹、宋涛、赵小艺画风的特点时又出示了他们画的风,让学生分别把风正确的贴在对应的三个人物的下面,这样贴画孩子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改变单一化,封闭型的呈现方式,将实物、文字、图形、表格、对话录像、课件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呈现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开放性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多样化的需求。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综合素养

一、强化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材的选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更多地考虑让学生联系现实社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例如学生学完《用奇谋孔明借箭》后仍意犹未尽,我又以本篇课文为生发点让学生开展了有关《三国演义》的专题性阅读,设计并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

具体内容如下:

A.【辞海拾贝】1.重在让学生说出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等。2.歇后语: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如诸葛亮弹琴,诸葛亮的鹅毛扇……

B.【才华展示】通过讲故事、朗读、表演等形式各施其才。

C.【脑力冲浪】重在让学生写一写、评一评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等),通过开展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

D.【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

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受到了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二、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诵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这样,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访谈。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建设工厂掩埋了多少条水渠和池塘以及水污染的情况。

2.调查。调查马路积水、小河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

3.讨论。讨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

4.写建议书。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写成建议书,张贴在社区,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和环保意识。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走访”、“调查”,便是运用语言跟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这便是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如此,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吃穿住行,儿童身边的环境、社区、事物……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素材。利用周围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满了果园,飞满了校园和乡间小道。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细心的孩子总爱拣几片漂亮的叶子夹在书中做书签,此时此刻,发动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召开一个色彩斑斓的赏叶会,那是多么令学生开心的事啊。在这个活动会上,学生可将采集来的树叶进行归类(有的按颜色归类,有的按形状归类,有的按药用价值归类),将自己的归类内容说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名称和树叶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随机识字的能力,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识字、审美、绘画、想象、创造、探究等能力会逐步提高,从而加强了语文学科与科学、艺术、数学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第6篇

(一)教材对民俗文化渗入的限制

首先,当前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过于空泛,缺乏适用内容。当前的中国民俗教材有《中国民俗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民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国的节日与民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民俗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等。这些教材除了个别版本附有多媒体教学光碟外,多数都只是书面讲解,不足以表达民俗文化的勃勃生机和魅力。体例也和语言教材相近,分章节介绍的形式较适用于环环相扣的层层递进式教学,而民俗文化教学,则应多以专题形式出现,才会让学生们保持新鲜感,活学易用。其次,教材中对民俗文化元素关注不够。除了高校教材外,近年来通俗教材主要有《文化中国:中国文化阅读教程I》(北京大学出版社)、《东方韵味:中国文化泛读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说汉语·谈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等,但这些教材都是对于文化讲阳春白雪居多,很少涉及民俗,深入民生的内容很少见。作为文化教材,对民俗文化的关注远远不够。第三,教材没有体现民俗深层教学意图。当前教材全部是从拜访、礼俗、禁忌、饮食、节日、见面、送别等民俗事项入手,忽略了实际效果的反馈,忽视了内在的民俗文化知识的深层次立体介绍,难以让学生完全理解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甚至让学习者对学习原本十分有趣的民俗内容感到索然无味。

(二)教师专业素养对民俗文化渗透的影响

教师对于民俗文化教学不够重视,文化素养有待提升。很多汉语国际教育院校都将民俗文化课随便安排,几乎没有专业的民俗学教师。不少人认为民俗属于生活,无外乎就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细微小事。觉得从小到大生活在其中,随便一说就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而实际上中国的情况是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并非了解得那么深刻。民俗课程背后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渊源,闲聊的时候可以随意,但上课则必须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民俗教学是一门严肃认真的课程,需要理论指导和框架支撑,绝非一时兴起就决定讲课内容或者心血来潮便能办讲座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将较为枯燥的汉语知识和生动的民俗文化内容相结合,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外国文化的感悟能力,这样方能让异域学生感受到同异质的文化,让学生对民俗文化和汉语知识更感兴趣。要时刻多了解本民族的丰富民俗文化,否则将出现被学生问倒的尴尬窘境。广博的异域文化知识必不可少,知己知彼有利于教师妥善处理文化冲突,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渗入的民俗文化内容

(一)俗语中的民俗文化

俗语是汉语语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俗语可以更生动形象地传递自己的思想,因此,它在中国人的日常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汉语中,能够反映民俗语义的词汇有很多,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俚语、惯用语等,能反映民俗的数不胜数。例如:“二百五”“东郭先生”“马大哈”“炒鱿鱼”“铁公鸡”“绿帽子”“黑吃黑”等。还包括问候语、祝福语、道谢语、禁忌语、委婉语等,如:“请吃糖”“敲竹杠”“托福”“吹牛皮”“跑龙套”等。由此说明,民俗词汇的生动形象是很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向学生讲解词汇的深层民俗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民俗词汇本身的意思,更能增强其语言感悟力。俗语中包含民族色彩。例如:汉族人“结婚”时常常说“请吃糖”,这里就体现了发喜糖的风俗习惯;近邻日本人却说成“请吃馒头”;韩国人则说成“请吃面”……不同民族用的民俗词汇完全不同,但表达了同一种含义。又如汉族过的“清明节”,即“二十四节气”之一,要在这几天里扫墓和踏青。其他还有“春联”“冬至”“端午”“闹新房”“做寿”等等。

(二)古典文学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常需要通过民俗心理、时代背景的深层挖掘才能使学习者正确理解语义,准确使用。例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夸父逐日的勇敢坚韧,有精卫填海的悲壮举动,更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自我牺牲;有凤凰非梧桐不栖、大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抱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不畏权势金钱的生死恋情等等。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掌握民俗文化对于理解汉语起到了关键作用。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以物喻人,用动植物意象来体现人的美好品格。这一点,同属儒家文化圈的韩日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例如韩国也同样喜欢以兰花来比喻人的高风亮节,所以教师在讲解“梅兰竹菊”这四君子以及“松竹梅”这岁寒三友的时候就会相对容易。但是对于不同文化圈的欧洲、美洲、非洲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以物喻人的方法,更有甚者会对其产生误会。此类民俗内容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师应适当加以注意。

(三)风俗习惯

中华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外国友人与中国朋友初次见面时,常会被问起年龄、工作单位、收入、家庭情况、是否结婚、有没有孩子等等个人信息问题,甚至有些人还主动为没有男、女朋友的年轻人介绍异性,这些在西方国家是属于隐私的范围,属于不礼貌的行为,而在中国却很正常,甚至是一种普遍的表达关心、显示亲近的方式。所以在准备教学内容时,不仅应该透彻了解本民族的民俗习惯,更应该多多涉猎“异域风情”,与外国民俗文化多作比较,找出共性与差别,才能较好地理解外国人的民族心理,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让学生通过了解风俗习惯进而了解民俗词汇,最后轻松愉快地学会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三、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民俗文化教学与渗透的常用方法

俗语对于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而言既是内容,又是方式。有些俗语的意义比较好理解,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有些则需要在课堂中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涉及俗语或民俗词语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以此使学生了解民俗词语或俗语的本意。可以用归类法介绍与人名有关的成语、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如关于诸葛亮的:“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既生瑜、何生亮”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兴趣,进而去读《三国演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同义词归类。像“老婆”“屋里的”“孩子他妈”“太太”“夫人”“贱内”“拙荆”等一系列汉语中表达“女性配偶”一义的词,我们可将其归为一类,通过形成要素、地域等分类标准将一些俗语归为一类,集中教学。又如谐音类的民俗,我们常常在年画中会看到蝙蝠、鱼等动物图案,分别语义“福气临门”和“年年有余”;很多人家在结婚的时候会准备红枣、花生、桂圆、瓜子,这四样东西的头一个字连在一起意思就是“早生贵子”,花生又有寓意为“花插着生”即儿女双全的意思;还有就是在吃梨的时候,不能两个人分吃一个,因为谐音“分离”;送别人礼物不可以送雨伞、时钟,送男士礼物尤其不可以送乌龟或者是带有乌龟图案的东西或者是绿色的帽子等。

(二)风俗习惯教学

民俗学的解释:中国婚俗为图喜庆、吉利,多为红色,加上吹吹打打声势极大,如此显眼,很多妖魔鬼怪等“不干净”的东西很容易盯上新人。为了防止“脏东西”骚扰,就在井盖上铺上红纸意图平安;原本红纸上没有东西,但是一旦有风红纸即被吹开,难保平安,因此最初便在红纸上摆上苹果(苹果,平果,取其平安之意),后期演变为红色砖头代替。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必然出现文化碰撞和文化比较。而学习者的目的多样,有的真心仰慕中华文化,希望能够多学习,完全融入当今中国社会,也有的只是学汉语,将民俗文化仅作为提升汉语水平的手段和方法。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至于如何选择,决定权在他们。作为引导者,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态度和选择。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尊重是跨文化交际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比如称呼语的使用,在中国的北方,很多人习惯用亲属的称谓来称呼朋友、同事,以示亲近,但外国人很不理解很难接受。反过来想,若他们真的称呼我们二叔、大伯,我们听起来也不自然。又如中国人的送礼方式。在讲解的时候应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送礼和收礼。比如我们常说“一点小意思”、“意思意思”和“你这是什么意思”,其中这三个“意思”是否一致?又该如何理解和运用?让学生觉得感兴趣而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利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化。再如过年的时候贴春联,上联是贴左边还是右边、春联上下联的平仄、春联内容与自己身份的配合、福字要倒着贴等等,都应提醒学生注意,逐一进行了解和掌握。

(三)从文化精神出发展开民俗文化的渗透

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喜欢看中国的功夫片或者是对中医十分感兴趣,就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经常将自己看到的民俗文化现象同本国的文化内容相对比,甚至有时要将两种文化一分高下。这不仅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对两种文化的内涵都有必要的了解,更要求教师拥有一颗平常心,在学生的思想出现一定问题的时候,用和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断不可用“天朝文明”的眼光来看待文化中的诸多差异。

我们不能一味地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毕竟尚未能够成为让世界各国都认可的普世价值观。具体的民俗现象极富民族特色,差异让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好奇、惊异,而相同使人类得以沟通。我们习惯将差异性当作重点,常忽略同一性与相同点,这是不可取的,二者协调并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在接受客人的礼物时,西方人习惯当面打开礼物并赞美一番,而在中国这样做会显得主人贪婪、无礼。在中国人家里吃饭时,不应把饭菜吃得精光,否则会有失礼节等等,诸如此类。

针对不同地域的施教要因人制宜。朝、韩、日等亚洲国家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与中国很相似,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除了语言不通(日语尚存在很多汉字,韩语、朝鲜语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汉字词,很多词汇的发音甚至语法都和粤语很相似),待人接物的法则差别相对较小,可以使用成语、歇后语、典故等具有深层次引述作用的民俗文化概念。教师可以相应地多讲一些打招呼、做客、送礼、请客等关乎生活礼节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既是学生关心的,也是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运用的。

第7篇

1.选编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为此,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诵读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我们列出的必读书目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国儿童文学50年精品库》——童话卷、诗歌卷、散文卷、科学文艺卷、小说卷、故事卷;少年侦探易拉明科学探案系列——《神秘的脚步声》、《神秘的草房子》等10本;世界著名少儿历险故事丛书——《奇境历险》、《绝路逢生》、《鲁滨逊漂流记》等6本;《中国儿童阅读文库》——小说篇、古诗词篇、散文篇;世界著名童话系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童话365夜》;世界著名神话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童话故事集》、《红岩》等。

(3)浏览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生活社会中他们不仅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主要报刊有《小学生学习报》、《少年儿童故事报》、《报刊文摘》、《衢州晚报》、《少年报》、《读者》、《小学生时代》、《少年博览》等。

2.读书活动荟萃例析

(1)建立“读书积分卡”

建立“读书积分卡”。为了促进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对孩子的读书活动进行量化,每个实验班都成立了读书会,给每个会员建立了“读书积分卡”。以学校推荐书目为主进行阅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目阅读,学生读书积分成绩由实验老师认真核实。学生每阅读一万字的内容,可积10分。设立“读书星计划”,四至六年级学生积满50分,可获得一颗读书星,获得30颗读书星,将荣获“班级读书大王”称号;获得60颗读书星,将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老师赠送的精美图书一套。

(2)举办读书成果展览会

A.剪报本——每生用厚16开白纸自己装订成几个剪报本,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把自己从报刊中看到的最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这些本子上,每张报都要尽量做得精美别致,比如加上标题,在四周添上花边,或在适当处加插图或加一段读后感。

B.摘记本——每生准备一个厚硬皮本,专门摘记从课外书报中读到的重要信息,如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知识、写作知识、对联、8字成语、文学常识等等。同样,学生要精心制作每一页版面,做到图文并茂。

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都做得非常棒,在每学期一次的读书成果展览会上,孩子们的剪报本、摘记本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故事报、新闻报、诗歌报、作文报、图案报、生活常识报、数学报等精彩纷呈,摘记内容丰富生动,值得积累,很有价值。通过评比“优秀剪报手”、“摘记小能手”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热情。

(3)争当最佳图书推销员——孩子们开始热爱读书了,可书从何来?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里有藏书几十万册,除必读书外,每个学期再搞个调查,列出班内学生最想看的书目,每个月让图书管理员到图书室去借出多于班级学生数10本的书,做好有关登记后,一一借给学生看,然后在每天中午半小时阅读课中,学生可以随时先还后借,每次限借一本,最迟在7天内归还。b.学生个人购书。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些适合孩子看的课外书。在班内搞个图书推销活动,先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好书,再借给同学看,看完后讨论讨论。凡推销成功一人者可得10分,谁推销的多谁得分就高,根据得分高低评出“最佳图书推销员”若干名,实验老师要对这些可爱的孩子进行大张旗鼓地表扬。当然《借书制度》得人人遵守,爱护书籍的教育必不可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损坏丢失照价赔偿”得警钟常鸣噢。

(4)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

第8篇

1.搞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常常会因为不喜欢某一任课老师,而对该科失去兴趣,从而放弃对该科的学习。而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往,接受教师的教导。为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只有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他的课,才特别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学习的兴趣才特别高,课堂气氛才特别活跃,学生学起来才非常轻松。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把枯燥的课堂学习变成一种美的享受。这样必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挖掘教材的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再针对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们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倘若针对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大的特点,讲些趣味性较浓的故事,则会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夏商西周的更迭》时,我插入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讲齐楚争霸时,插入了“霸王别姬”的故事,学生兴趣相当浓厚。另外,讲“和同为一家”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松赞干布为什么向唐朝求婚?”;“假如是你,你愿意吗?”;“当时有愿意嫁给松赞干布的吗?”。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又如,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可以设计三个问题:“农民承包什么?”;“以什么单位承包?”;“向谁承包?”。我们认为,这三个问题把难懂的问题简单化了,明了化了,使学生容易接受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3.锤炼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保证学生整节课精神饱满,学起来有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若课堂上程序老化,结构单一,语言乏味,学生学习必定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要诙谐幽默,做好“导演”角色,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保持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其次教学过程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来强调问题,也可以穿插一些成语故事、幽默笑话、顺口溜、歇后语和历史小故事等,还可以随时变换方法,抓住学生眼球,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导演,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讲述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烧的情景时,教师要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来讲述侵略者的贪婪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又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可以借助音乐渲染,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课文,引导回忆《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小节中总结口诀:二〇〇 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二〇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操鼎局现;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比赛谁背得最快,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机动的变换教学方法,采取各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才能激发学习兴趣。

4.利用实践活动,保持兴趣的延伸

现行教材每个主题单元都安排了一节活动课,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力求活动课的形式丰富多彩。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五课《成语历史故事竟赛》。学习之前,让学生收集与历史有关的成语故事,最好本册中提到的,然后交给裁判组,由裁判组进行汇总与整理。竞赛时,主持人根据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与风险题等几种,根据不同的答题方式,设置不同的分值,并以此标准记分,根据表现,设置奖项,贵在参与与合作。培养了学生自主收集和归纳历史资料的学习习惯,在娱乐中获取知识,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5.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并赢得学生的喜爱、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仅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不够的,需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如讲中国现代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节的内容时,在常规指图讲述中,常常难以尽表其意,而利用电脑进行动态演示,可以把剪辑好的《四渡赤水》《大渡河》片段在教室里播放,这时,爬雪山的艰难、过草地的困难和四渡赤水的灵活景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播放的同时,再配以朗诵——的《七律?》,“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同时用power point制作经过的地点与路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学起来特别兴奋,收到很好的效果。

6.借助图片和实物诱导,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