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话式教学论文

对话式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5 10:49: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话式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话式教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的关系。师生关系应更为注重教 学相长。对话型教材的编写,要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 应注意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出现了一定 的偏差,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搭建对话的平台,实现有效对话。

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考察当前语文新课程对话教学的状况,语文对话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般人认为近代教育中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对话理论,其实不然。巴赫金所提出的对话,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发生的内心交流:“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 对话的话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 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是属于接受美学 的范畴,后被借用到语文教学领域。“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 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

一、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的对话关系

(一)老师与学生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教师 一个人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 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而随着时代、社会、教材的变革,教师与 学生之间应颠覆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人”与“主人”的平 等关系。师生不再是教育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主体,民主对话的双方,在对话 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初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较有发言欲、表现欲,一堂灌 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磨灭发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没有同学愿意发表意 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如果有的学生去过百草园、三味书屋,他们非常愿 意将他们所见所闻与大家一同分享。把话语权给他们,他们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文中鲁迅的介绍,学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视那个儿时的乐园——百草园。 不仅课文更宜于理解,学生还会自主地用探寻的目光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乐园。 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 话在教,他们将经历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对话型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 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 系无疑绝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 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涵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 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须存在着某种涵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1]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 对话型教材该怎么编写?关键是要实现教材编写理念的一大转变,即从“教本”转向“学本”。教本的着眼点是学生是一个接受语言材料的容器。学本则重在学生的 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第一,教材编制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 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 文本之间。编者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 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文本素材,进行合理加工编 排,以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

第二,教材设计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应引导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问题与讨论”中关于“狼”的专题共有四篇写狼的文 章:毕淑敏描写了“聪明”“神勇”的狼;蒲松龄描绘了“狡猾”“凶残”的狼;《中 国大百科全书》介绍了充满兽性的狼;《狼和鹿》叙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的事 实。教材还通过“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 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等语句 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与思考,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 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第三,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 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 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 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2]例如,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装》, 设计了“你如在场,会如何表现”的练习题;苏教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了 一个类似诺曼底号遇险的情景,请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等。文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部分, 成了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无法只是作为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长为文 本积极的对话者,在精神上他和小乌龟一起生活,走进它的命运,思考它的生活,批 判质疑它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晓河,等,译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

[3]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

[4]刘徽,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J]

第2篇

Abstract: Chinese teaching dialogue take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teaching. It presents in three forms of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eaching-subjects and the curriculum text,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subjects and the self-reflective conversation from the subjects.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 内涵 呈现形式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conversation connotation present forms

近些年来,尤其是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中,语文教学对话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而身处实践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对话,对语文教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语文教学对话的内涵

对话在教学中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它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克林伯格曾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1]克林伯格认为对话广泛存在教学之中,教学就是各式各样的对话,教学具有对话的品质。

语文教学对话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与语文课程文本、与自我之间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等载体,以平等相互尊重的立场,进行相互沟通、交流,最终达到视域融合、相互理解、相互发展,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一种活动。

二、语文教学对话的呈现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形式多种多样,它包括教学主体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对话,还包括教学主体自我反思性对话。

(一)教学主体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

这种对话是发生在人与精神产品之间,是教学主体通过对语文课程文本的阅读、理解从而展开的一种知识吸收、精神交流和心灵沟通的对话活动。文本其实是一种相关主体生命精神与实践活动信息的言语存在;通过主体的言语创作、文本已寄寓了至少包含主体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所有信息。[2] “文本是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更像是对话中的另外一个人。”[3]教学主体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课程文本的对话和学生与课程文本的对话。

1.教师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主要表现在教师研读语文课程文本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视界出发,不断与语文课程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展开精神交流,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对话是具有创造性、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

2.学生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预习课程文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还有课后学生的复习。学生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体现了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创造性的与文本开展对话,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通常学生对陌生的语文课程文本首先进行预习,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语文课程文本进行对话,会获得自己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的一种理解,不论这种理解是浅显的还是深刻的,甚至是与课文编者所要表达的相悖,这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是具有创造性的。

(二)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对话

有学者指出:“真正的对话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4]

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对话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相互了解、交流感情,实现精神的相通。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和与群体学生的对话。一般来说,教师与群体学生的对话都比较简单,都是针对比较浅显的问题。教师与单个学生的对话在语文教学对话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对话并非指教师与同一个学生的对话,而是尽可能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对话。学生可以采取承接的方式与教师对话,也可以先进行合作交流后再推荐代表与教师对话,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对话。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主要是指针对某一话题所开展的交流与讨论。学生间的对话应是个体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基础的一种信息、情感等的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共享,经验共享和情感的共享。

学生是处于同一年龄层面的人,他们的对话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安全感和自然感。教师在生生对话中要做好指导工作,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进入对话,对学生对话的思路要进行一些引导。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能积极锻炼其表达自我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相互沟通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主体的自我反思性对话

反思性对话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在经验、情感、精神的反思,是对话的一种高级形态。教学主体的反思性对话包括教师的反思性对话和学生的反思性对话。

1.教师的自我反思性对话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针对自己对语文课程文本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独特,针对自己组织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针对自己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和行为是否民主和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反思性对话。教师通过自我对话与反思,不断深入了解自我和认识自我,作出合理评判,不断发掘自身存在的缺陷,寻求改进不足的途径。

2.学生的自我反思性对话

青少年个体的身心发展与其他年龄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比较,具有更强烈的自我肯定或否定的特点。而反思性活动恰恰是自我肯定和否定的基本形式。

在反思性对话中学生不断解读自我,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我。学生的反思性对话是一个积极主动审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克林伯格.教师新概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9.

[2]肖海平,李保斌,何晓澜.论教学的对话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4):41-43.

第3篇

【摘要】

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因此英语教学中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并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英语教学;策略;方法

一、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可能主动自发的学习,并深入钻研。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在《Abraham Lincoln》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林肯从一介平民到美利坚总统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一个伟大的人格的永恒魅力;在新教材《Olympic games》中,可使学生更好地明白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和体育竞技运动的发展史。

二、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个学习外语的问题。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四会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三、培养与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不同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四、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达到交际、交流的目的,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并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够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实现沟通,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从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语言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98-01

著名语言学家H.Goodenougd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依赖文化现象而存在的。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

第二语言学习 ,可以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和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这样两种不同的情况。但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的 ,第二语言的获得也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实现的。因此,课堂内的教学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而言至关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导入同样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文化因素应该有机地融合在课堂内的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教学中。

一、词汇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常常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因此,词汇能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相当一部分汉语词汇是与汉族人的文化背景密切关联的。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无不体现在汉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得既直接又明显。汉语中有许许多多饱含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舅舅”,“姨姨、姑姑”等等十分具体的称谓。这些称谓折射出汉民族强调“长幼有序、嫡庶有别、长者为尊”的文化传统,看重亲属关系的态度以及父权宗法制度和观念。这是在汉族社会长久存在的客观现实。不同民族语言中表示相同事物的词,只有很有限的一小部分是等义的,绝大多数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词义指称范围不等,如汉语的“做”就分别对应英语中的“do”、“make”、“perform”等词。汉语词的指称范围要比英语词的指称范围宽泛得多。总之,词语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词语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要使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掌握汉语,仅在教学过程中教授词汇的理性意义是不够的。

二、语法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法揭示了语言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合句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语法差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并培养他们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表达上汉语讲究顿悟,注重意义的结合,即汉语较少借助语法形式的手段,而是用词语意义间的联系来达意。这样,汉语的句子大多结构松散,没有特别明显的形式标记词。而英语注重形合,偏重形式,常用语言形式的手段实现词语、句子的连接,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 ,是一种理性的语言。所以也有人说英语是 “显性的语言”,语法严谨而便捷,汉语是“隐性的语言”,语法宽松而灵活。

三、语用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该语言。要想比较自如地使用一门外语,除了掌握大量词汇与语法外,在语用上也需格外注意。语用,简单来说,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说怎样的话。例如,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被置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因此人们会这样打招呼;而“去哪里啊”,这样的句子也并非是真的想打探别人的隐私。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提问是被认为非常不礼貌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句子仅仅表达一种关切问候,回答者可以不必认真地回答。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对渗透于汉语之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详细的探讨。文化影响着语言,而语言教学势必要体现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已经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无序再到有序的蜕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对话教学 教师姿态 教学效果

所谓课堂对话教学,是指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对话式”教学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那么,作为课堂对话角色之一的教师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姿态呢?我以为教师在课堂对话教学中应该保持以下三种姿态:

一、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

“走下去”这种姿态摆明了就是要与学生沟通,它不仅可以缩短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缩短心理距离。它表达了一种理念:民主与平等。教师就是几十个学生中的一员,是一个“大”学生,是一个“参与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长、合作伙伴。“走下去”表现出的是教师思想的彻底改变,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板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的面孔,而是“微笑天使”,不断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环境。“走下去”不只是一个动作,它更是一种姿态,它不仅包括教师的语言,而且还指教师的衣着、动作、神态等身体语言。只有这样,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这一层面上的对话,已经不再仅限于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是主要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种人格的自由、平等带来的个性解放,必将带来学生创造能力的巨大发挥。

二、善于倾听,让学生敞开心扉

课堂上,当你将话语的权力给了学生后,你是否让学生真正敞开了心扉,因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保持倾听的姿态尤为重要,它是实现真正的课堂对话的关键,也是提高对话效率的前提,更是激发创新的契机。倾听是课堂对话中师生的必然选择,它表达出一个关键词:尊重。学生已听了很多年,习惯了。曾经,不得不听;现在,他们学会了倾听。但教师不同,因为过去都是自己说了算,所以现在必须得放下架子,训练自己善于倾听。在学生众多的感悟体会前,教师作为课堂对话的学长,应学会等待,学会专注,学会倾听,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自己的伙伴(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潜心会文、尽情探讨。善于倾听还要容忍“不同的声音”。教学时,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做出合适的应答,尤其是来自学生的那些有质量的提问和有特殊价值的“唱反调”,这些往往是不可多得的生成性资源,如果教师能敏锐觉察,进行信息“重组”,并迅速决断,把它作为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则会使教学形成新的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局面,从而获得意想不到教学效果。

三、做一名舵手,准确导航

首先,教师在课堂对话的全过程中都要有创设情景的意识。当然,开头的情景创设最重要。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好的开头讲究有情、有趣、有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

第二,紧扣文本提供话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紧扣文本提供话题要求教师务必寻求到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这样便可化难为易,举重若轻,引发学生兴趣,从而迅速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设计话题要有针对性,能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能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要有趣味性,能使学生“欲罢不能”;要有普适性,能让个性差异的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与收获。

第三,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导航作用首先就体现在纠正学生对文本的“误读”上。学生对文本的“误读”是由于学生的文化积淀与文本之间出现较大落差,二者无法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对话而产生的。教师的导航作用还体现在为偏离“语文”的主体活动纠偏,使语文教学始终围绕“语文”学习的中心,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旁逸、泛化到其他的内容。只有通过教师适时点拨的导航,才能使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使得学生想学、乐学、勤学,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对话的实效性。

第6篇

【关键词】会话礼貌理论;中日电话会话;跨文化语言教学

一、引言

中国和日本虽同属汉文化圈,但两国在社会风俗、语言习惯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造成文化冲突或误解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要透视两国语言间的差异,了解两国人民的语言习惯,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及误解的产生。在众多言语行为中,笔者选取电话中的请求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请求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容易伤害他人面子、造成他人不快的言语行为。而且,以电话的方式实施请求时,双方均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只能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因而有利于我们研究语言本身的技巧及策略。本文从“礼貌”的视角对中日两国电话中的请求言语行为的使用差异进行考察,为跨文化语言教学提供借鉴。在礼貌理论中,布朗与列文森的礼貌理论及宇佐美的DP理论颇具影响力,从而成为分析言语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真实再现电话中的请求言语行为,本文中的语料均选自中日两国的影视作品及书籍。

二、会话礼貌理论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准则,是人们为了维护人际和谐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本文涉及到的礼貌是一种语用学概念。早在20世纪,Brown和Levinson(1987,以下略称B&L)提出了礼貌的定义。他们指出,“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他们的礼貌概念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①根据B&L的理论,人们都有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或理解的积极面子,以及其行为不受他人干预妨碍的消极面子。而人们为了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就必须采取一些语言策略来避免或消除威胁面子的行为。B&L礼貌原则的提出对当时的礼貌现象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B&L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B&L理论仅用于对单句、单个表述层面进行分析,而不能用于分析整个会话表述是否恰当。为了填补这一不足,日本著名语言学家宇佐美真有美(宇佐美まゆみ)提出了会话礼貌理论(Discourse Politeness Theory,以下略称DP理论)。她提出研究语言不能只局限在单句或单个表述本身恰当与否,而应该纵观整个会话表述过程,研究这个过程的“基本态”,即某段特定会话的连锁模式(発話の連鎖のパターン)。以下笔者以中日电话会话为例进行说明。

三、中日电话会话的“基本态”

笔者通过研究得出了14个电话会话的连锁模式类型,归纳如下。

表1:

笔者通过对71段中日电话会话的分析,分别得出这些连锁模式类型的使用率,如表2所示。

表2:

根据DP理论,凡是使用率超过了50%的会话连锁模式就可以认定为此会话的“基本态”。因此,从以上两个表格就不难得出中日电话会话的“基本态”。

中国电话会话的“基本态”为: 「注意喚起「身分表明「挨拶「事情説明「依頼「追加説明「会話終了

日本电话会话的“基本态”为:

「注意喚起「身分表明「配慮「事情説明「依頼「追加説明「再び依頼「後話題の挿入「会話終了

四、对跨文化语言教学的启示

以上我们通过分析得出了中日两国电话会话的不同的“基本态”。中国电话会话的“基本态”显示,中国人打电话时在表明身份和简单的寒暄之后马上进入主题、表明打电话的目的,而委托完事情以及进一步补充说明后就结束通话了。而日本电话会话的连锁模式就相对复杂,在表明身份以后,日本人通常会顾虑到对方是否方便接电话而向对方进行确认,得到肯定回答后再继续对话,而且日本人习惯委托事情后再一次拜托对方,随后闲聊一些不相干的事情,然后再结束通话。

所以在日本电话会话的教学过程,单纯教授电话会话相应的日文表述是不够的。如果不对日本电话会话的“基本态”进行说明,让学习者充分了解日本人打电话的语言习惯,而是让学习者按中国人习惯的电话会话模式进行的话,很可能在以后与日本人的交流中给对方带来唐突的感觉。同样,在日本人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也需要学习中国电话会话的基本模式,如果还是生搬硬套日本那一套的话,可能会让作为听者的中国人觉得啰嗦或另有深意。

通过简单的电话会话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语言教学不能只局限在逐字逐句的研究之中,同时也要对场景会话的整个结构模式进行把握,了解不同文化中不同的语言习惯模式,才不至于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会或摩擦,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Thomas(トマス).[浅羽亮一監修].『語用論入門―話し手と聞き手の相互交渉が生み出す意味―.研究社,1998

[2] 宇佐美あゆみ.『談話のポライトネス.国立国語研究所,2001

[3] 宇佐美あゆみ.「対人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言語問題.『国立国語研究書巻冊の報告書.凡人社,2001

[4] 小泉保.『入門語用論研究理論と応用.研究社,2001

[5] 小泉保.『言外の言語学-日本語語用論.三省堂,1990

[6] 小泉保.『言語学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大学書林出版,1995中国語:

[7] 何自然、陈新仁编著.《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学生对其他社会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的,因为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后,这种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呢?具体地说,就是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的文化习惯和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和对方思想、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在英语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就必须重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外的文化背景,首先让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英语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因此,英语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沟通的信息载体,而且是了解他国文化最直接的手段。所以让学生养成文化意识,首先就必须让其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跨文化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英语教师所要引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必须密切相关,而且尽量与日常交际或生活当中常涉及的语言知识有关,这样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同步传授。第二,英语教师应该制定一个阶段性的文化教学方案和计划,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阶段性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让学生从学习文化的基础内容开始,对他国文化有个最初的认识,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应通过设置一定的文化知识导入,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同时,让学生对引起这种文化现象的原因和深层次的内容有一定认识。再次,英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化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提高自主文化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学习文化,培养文化学习意识。

三、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以传统讲解式方法来授课,但这种授课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英语课堂了。另外,有的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所讲授的内容通过直接翻译,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但是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并未作任何改变和调整呢?原因在于他们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还十分模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授课方法和传统授课观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教师首先应该认清英语教学的目的,尤其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必须苦练内功,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采用新颖有效的授课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具体来讲,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注重自身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文化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英语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出国学习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悟到异域文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对多种文化的学习。 

四、结语 

不论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还是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任务就是使学生能更多了解他国文化,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教学中的热议话题,并且该领域里的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在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亟待解决现如今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只有

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有效地将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找出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2]陈国民.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反思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就笔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而言,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一、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导向偏离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中学化学老师虽然有教学反思,但是他们的反思初衷并不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能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21世纪公民,而是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为了分数的提高;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达成。开展反思性教学不应只注重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效果的反思。因为反思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并不能保证反思内容的正确性,而反思内容的正确性依赖于教师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当下高中化学教师受功利目的的驱使和影响,在片面追求分数的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可能会过度地追求教学反思的工具理性作用。在这种情形下,反思的成效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二)自觉意识缺失

叶一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教学中的困境并愿意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时,就倾向于进行教学反思。但人的惰性又通常使教师不自觉地用过去的习惯、经验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容易落入窠臼。而人一旦满足自己的狭隘经验或对自身的问题缺乏反思的行动时,反思性思维就容易沉沦、消失或者遗忘。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迈出这一步,认为教学反思、做科研等是一种负担,不乐意去进行教学反思,而更愿意关注学生成绩等显性现象,忽略教学反思这些隐性因素对自身提高的重要作用,对教学反思缺乏自觉意识。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当地高中化学教师时间普遍有限,并且很多教师不习惯笔头书写,导致一些反思的想法"稍纵即逝"。久而久之,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越来越淡薄。

(三)实践创新缺失

没有实践的反思是空洞的,教学反思只有基于实践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美国学者舍恩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假设,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而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虽有不同程度的教学反思,但有很多教师都将"反思"理解为"意识流"式的思考方式,并未对反思过程进行深度"加工",没有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缺少探究、批判的成分,没有将反思的结果应用到后面的教学实践中,导致反思过程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反思的习惯也慢慢消退。对于新教师而言,及时反思之后的实践创新对后续教学的改进是很有帮助的,平时在理论学习或者培训过程中也要将新的教学方式等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来。

二、问题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

叶澜教授曾说:"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如果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和帮助学生考试得分,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最后导致在教学日益模式化的同时也沦为教书匠。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教学反思欲望尤为重要。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果不能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则课程改革难以顺利进行。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和对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仍然沉浸在旧的课程理念中,旧瓶装新药,甚至有的教师对新教材非常抵制,使用得不顺手,干脆还是用老教材。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新课程不断提出的挑战前,要乐于将新课程理念内化到教学并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不要让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

(二)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的前提是发现问题,之所以很多化学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原因之一是问题意识淡薄。因此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前提。我们时常要求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同样要培养一种问题意识,《化学教学》《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这3种中学化学教师熟知的化学教育期刊中优秀教师的论文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捕捉反思点、勤于在文献阅读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修养,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最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的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也称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进行教研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教师只是教书匠,而现在的教师则同时要成为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处都在做研究:我该怎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怎样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这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这些教学中的决策判断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拓宽理论基础,以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用研究者的身份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教研,以教研促进和改进教学。

因此教师从自身角度应该提高个人效能感,从教师的信念系统出发,刺激教师教改的欲望和教学反思的动机,实现有效地、持续地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优秀范文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