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测控技术论文

测控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5 10:49: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测控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测控技术论文

第1篇

1测量技术中装置的基本原理

物理学中的泊松方程的微分形式为2=-ρ/ε,其中ρ代表电荷密度,它在空间上是一个三维方程。若只考虑x方向的泊松方程,则有式(1)。(1)图1为测量装置的物理模型,模型的上、下电极通过侧壁连接,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设装置里面充满了电荷密度为ρ的电荷,同时在它的作用下,在上、下电极上形成电压U0。模型的下电极上装有静电式电场传感器。图1模型中还建立了x轴坐标,其方向以下电极的表面为起点,向上电极方向为正。所建立的物理模型在x方向上的电场只与电荷ρ有关,与外电场无关,即两端电极上只有装置空间的电荷作用,与外电场无关。解方程(1)得式(2)。(/)1duxcdx=?ρε?+(2)式(2)等式的du/dx即为上、下电极间的电场强度。对式(2)求解得式电极间的电压表达式(3)。2u=(?ρ/ε)?x/2+c1?x+c2(3)在边界条件x=0,电压u=U0;x=d,电压u=U0时,求得112dcρε?=×,c2=U0,将112dcρε?=×代入式(2)得两端间的电场强度Ex。()2xdExρε=??(4)当x=0时,012dEρε?=×;当x=d时,12ddEρε?=?×当x=d/2时,Ed/2=0。通过上面分析,在x=0处存在空间电荷密度与电极表面的电场强度有直接的线性关系,即02Edερ?=×所以只要通过传感器测量出E0,就可通过计算求出空间电荷密度ρ。

2测量技术中传感器设计

静电传感器的设计原理模型是基本上是在静电场中放置一个导体,导体表面就会产生感应电荷,当电场变化时感应电荷也变化,使导体内部电荷的移动形成微弱电流。根据微弱电流的变化或电荷移动所产生的效应,就可知电场的变化。但在实际测量中,传感器所在的静电场中电场基本不变或缓变,不易测量所处在静电场的变化。该传感器的设计方法采用静电式场强测量方式,采用遮挡片遮挡的形式对一个导体的屏蔽和去屏装置,可以周期性地实现屏蔽和去屏的动态效果,产生因动态变化感应到的感生电荷。其设计原理如图2所示。旋转叶片和固定叶片都是由金属制作的扇形叶片,旋转叶片在马达的带动下以屏蔽固定叶片电场的方式达到调制作用。设固定叶片在面积S上的感应电荷q=D?S=ε?E?S,在一定的空间电荷密度ρ作用下,电场E是保持不变的,所以可通过旋转叶片的调制作用改变S,从而有式(5)。dqdsiEdtdt==ε??(5)通过式(5)将电场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且电流值与面积的变化率有关。dsdt可通过图3进行分析。图3为旋转叶片开始遮断电场线示意图,有2122?S=×ω×?t×R×则面积S有式(6)。20tS=∫ωRdt(6)将式(6)式代入(5)式得:20200()2tdRdtiEfERdtω=ε=πε∫(7)式(7)中,f表示电动机的频率。同理,当旋转叶片离开固定叶片区域时,调制出的电流方向相反,如此反复,就可得到周期性的方波电流信号,经采样电阻后又可将电流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最后经抗干扰和放大处理后即可被CPU采样。图4为传感器的调制机理时序图,可见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位相反,通过它即可辨别电荷极性。

3测量技术中校正方法的建立

第2篇

【关键词】温度控制;热计量供热系统;节能技术对策

供暖体制改革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与供热收费改革密切相关、互为充分的必要条件就是温度控制与热量计量的发展问题,这是节能与环保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计量与温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针对温控计量节能技术相关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

1.应用先进的温度控制与热计量技术,实现供热节能

以我国供暖现状,采暖能耗指标是同类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5倍,而且供暖效果也远远不如,能耗大量浪费的原因中固然有百姓用户节能意识淡薄、收费体制不能刺激节能,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的落后。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温控与热量并重,相辅相成,甚至温控更加重要。供热单位先提高自身水平,提高室内热舒适度,也就是提高服务质量,再合理地向用户收费,促节能事业发展。

2.户内系统和户外系统相结合,减少能耗

目前有一种趋势:认为讲温控就是要在室内安装温度控制阀,讲计量就是在户内安装热量表,至于户外控制就可以不被重视了。温控与计量是不是只要针对户内系统,户外就可以忽视呢?对于一个户内控制设备完善的系统(安装了温控阀和热量表),如果没有相应的户外控制,很难保证户内设备正常地工作。如果户外水力失调严重,温控阀不能工作在正常工况下,压头大就会频繁地开关甚至产生噪音,压头太小会始终常开而室内温度不足;热量表也可能工作在额定之外的流量下,测量不准确。如果外网不能根据户内工况变化相应调节,如:水泵不能变频、压差不能稳定的情况下,水泵、锅炉或换热器的效率也不能保证。如果户内采取了节能手段,而户外没有配合措施,一方面会引起管网水力热力工况的失调,另一方面室内节省的能量不能体现在热源的节能上,节能这一根本目的就没有实现。所以我们认为好的户内控制一定要与户外控制相结合。

随着先进计量、控制设备不断应用于系统中,分户计量供热系统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从用能的角度看分户计量供热的技术能够有效利用自由热,提倡用户的行为调节,以减少能耗;另一方面,从用户出发它能够提高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在散热器上安装温控阀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有效手段。当温控阀被设定在某一值时,它可以通过感温包测量室内温度,实时调节散热器流量以符合设定值。如果热网的运行工况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各个用户的需求,那么温控阀控制的散热器供暖房间温度就不会出现过冷过热的情形。但是舒适度因人因时而异,提高用户的舒适程度不仅要求在设计温度18℃时保持室温仅有微小的波动,而且应该尽可能的满足用户希望提高室内温度的要求。

3.温控计量与集中供热系统相适应,提高节能效率

我们采取“拿来主义”来消化学习国外的温控计量技术,包括消化和应用国外的产品,但是外来的产品并不适应我国的现有系统,除了水质问题和管理问题外,还有许技术问题。如:系统末端压差、系统规模大小、设备工作环境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做任何改变就应用在一起很难得到正常的效果。如有的示范工程,产品应用效果不好,出现一些问题,厂家就提出要彻底地改变中国的供热系统,殊不知,对中国这一巨大规模的供热体系,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谁应该去适应谁并不存在一个分明的界限,但是合理的寻求结合点,花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回报,这个工作非常重要。

4.热计量方法

目前,按户计量热量使用的方法基本有以下3 种:

一是直接测定用户从供暖系统中用热量。该方法需对入户系统的流量及供回水温度进行测量,采用的仪表为热量表。该方法的特点是:原理准确,但价格较贵,安装复杂,并且在小流量时,计量误差较大。目前在法国、瑞典等国应用较多。

二是通过测定用户散热设备的散热量来确定用热量。该方法是利用散热器平均温度与室内温度差值的函数关系来确定散热器的散热量。该方法采用的仪表为热量分配表,常用的有蒸发式和电子式2 种。蒸发式热分配表的特点是价格较低,安装方便,但计量准确性较差;电子式热量分配表的特点是计量较准确、方便,价格比蒸发式热分配表高,并且可在户外读值。

三是通过测定用户的热负荷来确定用热量。该方法是测定室内外温度并对供暖季内的室内外温差累积求和,然后乘以房间常数(如体积热指标等)来确定收费。该方法采用的仪表为测温仪表,但有时将记忆散热器温控阀的设定温度作典型室内温度,而将某一基准温度作室外温度。该方法的特点是:安装容易,价格较低。但由于遵循相同舒适度缴纳相同热费的原则,用户的热费只与设定的或测得的室温有关,而与实际用热量无关,因此,开窗等浪费能源的现象无法约束,不利于节能。目前美国和法国有所使用。

5.实施换热站监控系统应用

换热站监控中心(MCC)是整个监控系统的中枢神经,具有整体协调、远程控制和调度功能。它将采集现场过程的数据,通过通讯网络(WAN)这条连接各换热站与监控中心的桥梁和纽带,对数据进行传输。换热站监控中心(MMC)实现对换热站的监测、控制、管网分析、故障诊断、报警、报表、打印、历史数据处理、趋势显示等功能,并且对各个换热站的设备参数进行远程下载与控制,以确保热网高效经济运行。其中控制中心还具有数据库检索与分析功能,调度中心把各换热站采集来的数据存入历史数据库,数据库除供历史报表打印、数据终端检索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数据分析。

我公司换热站监控系统现场采集和显示的数据有:室外温度、换热机组一、二次侧供回水温度、压力,补水流量、软化水箱及污水池的水位,地面液位信号、循环泵、补水泵的运行状态、调节阀开度、温度报警等,以上信号在监控中心都可以实时监视,并且可以对循环泵、补水泵、排污泵、电动调节阀等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控制。

换热站监控中心可采集现场数据、实现对换热站的监测和控制,管网分析、故障诊断、巡检人员的考勤情况、打印报表、历史数据处理、趋势显示、实时参数、历史数据在网上给授权用户等功能,以及对各换热站设备参数进行远传下载与控制,热网监控中心可实现循环泵、补水泵、排污泵的启停等控制,以确保高效经济运行。

实施换热站监控系统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实施热网监控避免了热量在输送环节中的浪费;二是实施热网监控室温容易控制,控制手段有自动恒温控主动调节控制,避免了温度失调、利用了自由热、实现了经济运行,而传统的集中供热就难以实现这些控制。新型的集中供暖系统采用了温控与热计量技术,就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增加控手段,就可以与新型采暖方式同等竞争,夺回价格优势,争取市场份额。 [科]

【参考文献】

[1]沈秀环.供热管网量调节的节能探讨与应用[J].节能,2009,(07):6-9.

[2]邓雪荣.浅议集中供热的调节[J].现代商贸工业,2007,(06):198-199.

第3篇

关键词:微灌,计算机控制,推广应用

 

1.工程概况

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是中国黄金桃之乡,优质黄金桃种植生产基地,该项目位于黄庄镇东北部黄金桃主产区,控制灌溉总面积4000亩,项目区原无灌溉设施,经常遭受干旱威胁,严重威胁黄金桃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实施了计算机控制微灌工程项目,共建成了中心控制管理房及附属设施1处、蓄水池5座、各类灌溉管道 40km。自动控制部分安装中心控制计算机1套,在田间埋设各类控制信号模块40个、进口2英寸电磁阀40个、土壤墒情传感器4个;沿干、支管道铺设电源线、信号线、计算机网络线、电磁阀控制线8km,金属屏蔽管3km,在支管管道安装水表、压力表等量测设备,另外还配备UPS电源、避雷器等稳压和过电压保护装置。

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配置

2.1 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是接收土壤水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当采集数据达到土壤含水量下限值时,控制系统发出开阀指令,控制器打开电磁阀门,按照预先设定的灌水强度和灌水量进行灌溉,本组灌溉完毕打开下一组电磁阀,同时关闭本组电磁阀,直到整个灌溉过程结束。在整个灌溉过程中,灌溉强度、灌水量均可根据不同作物品种、当时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人工设定。系统可对土壤含水量、管网压力、流量、灌水量等进行实时控制,并将灌水时间、日期、灌水总量等数据存储并可随时打印。

2.2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配置

自动控制系统由上位机和采集控制模块相结合,是目前配置较为可靠的方案。采集控制模块对于系统的扩展灵活方便。土壤水分传感器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其灵敏度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能否适时启闭供水设备可靠灌溉。论文格式。管道上的电磁阀均按照预先分组连接到控制模块上,启闭受计算机软件控制。

2.3 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功能

系统软件分为上位机监控软件和采集控制模块软件两部分。上位机软件包括通讯程序、监控画面和打印程序。采集控制模块采用梯形图编写。

系统硬件设计按功能可划分为监控、控制两部分。系统监控部分由上位机和打印机组成,用来实时处理采集控制模块采集的数据并据设定值进行逻辑判断,向控制站采集控制模块发送控制命令。系统控制部分由采集控制模块、土壤水分传感器、压力流量传感器及电磁阀等组成。该部分作用是采集流量压力信号并送入上位机进行处理,同时执行上位机发送的控制命令,对电磁阀进行控制操作。

3.自动化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1 自动化控制系统站点布局

整个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内,控制灌溉总面积4000亩,全部采用小管出流灌溉,分布于项目区内的5座蓄水池为灌溉水源,由安置于中央控制室内的计算机分别负责控制5座水池按需供水。每种灌溉区域和每座水池都安装一套中心测控单元——测控终端。包括:采集控制模块,用来完成数据采集和控制驱动任务;传感器,完成数据测量与传输任务。测控终端通过Rs485信号网络与中心控制室内主计算机相连,自动进行数据采集、传输、指令接收和驱动控制,实现远程测控功能,从而使田间地块灌溉自动化。

3.2 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结构布局

由于本项目区周围需灌溉的农田面积较大,各测控点距中央控室距离不等,为此,控制系统采用了二级分布式网络化测控系统拓扑结构。该结构具有以下先进特点:(1)保持网络距离、测控终端的扩展、传感器和伺服机构的增加,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扩大系统规模。(2)不同种类、不同通讯协议、不同传输速率的智能终端共用网络介质,进一步提供了系统扩展的灵活性。(3)部分远程测控终端的故障或脱网维护,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正常工作。

3.3 自动化控制系统布线

微灌工程中埋设了各类管线,其中有不同管径的灌溉输水管道、强电电缆线、弱电信号线等。现场弱电信号总线采用4芯1.5mm2铜芯电缆,其中2芯传输 24VDC电源,另外2芯传输RS-485网络信号。论文格式。电磁阀驱动线采用每电磁阀1.5mm2的2芯24VAC电缆。通信网络采用RS-485双绞线,通信波特率9600bps、自定义奇校验、帧协议、帧校验格式,自动切换。

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本项目系统测控选择了高性价比的测控设备,具有高可靠性、直观性、安全性等特点。系统不但支持测控对象数量、测控终端数量、软件功能、远程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开放扩展性,而且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低,技术维护工作简单易行,完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野外工作环境要求。本项目实现了以下技术创新:(1)设计了多媒体动画界面,可对全灌区实时动态动画模拟,对灌溉作业远程实时操作。(2)根据作物品种、土壤含水量,编制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避免了大水漫灌和灌水不足,为作物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3)使用了1:1隔离变压器,有效避免了雷击、过电压等强电干扰对设备的损害,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4)测控终端使用了通用采集控制模块代替了传统PLC可编程控制器,既方便了管理又降低了工程造价。

5.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微灌工程中的成功应用,是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其适用领域内一个很大的突破,实现了根据不同作物不同需水量,实时科学灌溉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论文格式。工程运行证明,该系统具有节水、省工等特点,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果园小管出流与地面灌相比,桃树每亩增产220kg,每亩年节水175m3,节水61%。该工程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减少了深层渗漏和棵间蒸发,节省了水资源。为微灌计算机控制和微灌工程建设探索出了成功经验,推动了微灌技术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市场意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078-02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是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主办的刊物,于1993年创刊,1995年转为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为季刊,2000年改为双月刊,2002年改为月刊。其始终围绕着“报道前沿技术,引领测控领域发展,突出前瞻性、导向性和实用性”的办刊方针,学术水平、期刊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期刊市场经营意识不断提高。创刊至今已走过18年历程,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由行政拨款办刊过渡到自收自支、自办发行,以刊养刊的办刊道路,这对办刊人来说,意味着丢下拐杖和铁饭碗,到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去游泳,要想生存和发展,编辑部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期刊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读者的认可,逐步创造一种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氛围。

一、找准期刊的定位,打造自己的品牌

期刊要生存、要发展,只有依靠清晰的定位、准确的目标读者,以及符合读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是报道自动化测试和控制技术科技的刊物,它是集计算机技术、先进的总线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软件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在航天和国防的各类武器系统、卫星系统、载人航天和绕月工程及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以“报道前沿技术、引领测控领域发展,突出前瞻性、导向性和实用性”为宗旨,面向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自动化测控领域。主要定位在自动测试、试验验证和控制技术领域,报道国内外测试技术的理论、成果和先进的总线技术标准,突出应用技术,促进测控领域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兼顾提高与普及并举。利用本刊的学科优势,重点加强“自动化测试”、“试验验证”、“控制技术”、“军事测控技术”、“设计与应用”等特色栏目,形成自己的优势,突出个性。同时,不断研究国内外测试和控制领域的难点、热点、焦点,根据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变化,及时修改报道内容,不断满足读者对新技术的需求,争取更多的读者群。

二、树立前沿意识,提高期刊学术水平

计算机测试和测控技术发展迅猛,应用领域广泛,基于总线标准的测试技术不断出现,作为主编必须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善于捕捉、把握、跟踪、剖析新信息的能力,在选题工作中注意瞄准前沿、跟踪新技术发展的方向,时刻关注报道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选择具有学术价值的稿件,避免稿件的重复性、低层次性和抄剩饭,更好的为本学科领域的读者服务,为武器装备测试手段的现代化服务。

在选题组稿中,我刊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专家和读者的作用。一是向学科带头人征集选题计划,提出阶段性的报道内容,撰写综述与评论的文章,为读者导向;二是发挥编委会的作用,要求编委随时提出对报道内容的评价意见,对栏目的设置,论文的创新性建言献策;三是利用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每年举办全国性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研讨会和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战略高层论坛的平台,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报道题材;四是由同行专家和读者评价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显示度,并融入年度报道规划中;五是向优秀期刊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把大视角、全方位收集的意见综合起来,对改进编辑部的工作、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报道具有前瞻性的论文和选题计划,除提供给读者知识的享受外,还应达到三个导向作用,一是高学术水平的导向,通过刊发高质量、高水平论文,引导读者向虚拟试验技术与综合试验验证,先进总线技术、人工智能故障诊断技术、通用测试与故障诊断、控制技术等专业领域研究的深度方面发展;二是开展学术课题研究方向的导向,引导科技工作在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创新;三是学术服务的导向,使学术期刊成为科研工作的智囊,起到了开阔视野、了解动态、启迪思路的作用,坚持科技期刊与学科的同步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服务。

由于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的不断提升,《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先后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500种精品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机构。在2005年荣获国家“第三届国家期刊奖100种重点期刊”、“读者喜爱的优秀学术期刊”、首都广告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清化大学执行规范优秀奖等荣誉。201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评价指标中,《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在航空、航天工业科学技术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学科排名第3位,影响因子排名第7位。英国《科学文摘》从2003年至2009年,收录我刊文章3125篇。

三、扩大宣传力度,强化经营意识

期刊成败的基础在于编辑,成败的关键在于市场,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靠市场来实现的,期刊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是期刊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1][3]在期刊进入市场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办刊理念,按市场化规律运作,就会找到适合本刊的发展之路。

第一,在办刊理念上,要跳出计划经济时代的圈子,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策划意识,策划是前进的导向标,树立广告意识,广告是提高期刊经济效益的来源之一;树立品牌意识,打出品牌,就奠定了发展基础;树立发展意识,才能做到不断创新;树立经营意识,才能不断提高期刊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第二,期刊是传播知识,技术的园地,但又是一种特殊商品。既要注重传播新技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又要讲投入产出,经营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挑战,也是反映我们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期刊像产品一样,要进入市场就得加大宣传力度、传播力度,使更多的读者、厂商了解、钟爱自己的刊物,我们主要做法是:

1.以学术交流会为平台,扩大赠阅量。我刊是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主办的刊物,每年要主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2次,同时参加全国工业展览会10多次,充分利用这些宣传平台,为会议代表和观众赠阅杂志,只有让更多的专业读者阅读刊物,才能扩大期刊的传播因子和影响力。

2.在内容上扩大信息量,新产品信息。设立“新产品信息”栏目,把国内外开发、经营与本刊专业密切相关厂、所、公司的新成果、新产品即时出来,为从事设计、开发的读者提品信息服务,在读者、商家、编辑之间搭起一座互通信息的桥梁,为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渠道。

3.开展广告业务,实现双赢。利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传播力度大,专业读者集中的优势,发展广告业务,争取我协会的会员单位、从事计算机测控行业的制造商做广告,实现杂志社与产品经营的厂商互赢。开展广告业务,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发行量是前提,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基础。

4.利用网络,宣传期刊和厂商的产品。我们在创办的“中华测控网”上,把期刊文章上网供读者阅读,把广告厂商的产品上网供设计师选购,既提高了期刊的信息传播,又宣传了广告客户的企业形象和成果推广。因此,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讲诚信服务,才能实现杂志和商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社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在广告业务经营中,做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定期公益广告,几年来从未过违法广告,2005年被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工商局评为“首都广告行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四、执行国家保密法,杜绝泄密文章发表

我刊是背靠航天,面向军工和民用领域,部分文章涉及到武器装备的敏感题材,必须杜绝文章的发表。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我们制定了编辑部保密的规章制度。对一些涉及到军事、武器装备的敏感题材严格进行保密审查,由作者单位提供保密审查证明后才能发表,文章不涉及具体型号、参数和保密的敏感技术,十多年来,我刊常抓不懈,崩紧保密这根神经,没有发表过事件,不断提高保密管理与技术防范水平。

五、成立杂志社,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

期刊要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体制和机制已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2]很多期刊挂靠在厂、所,办刊经费由上级拨款,工资、福利由主办单位支付,很多编辑部主任、总编都是上级派来的机关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责任,较少考虑期刊的经营和发展,不利于发挥期刊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期刊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期刊推进编辑部的转企改制。因此,2008年,我们编辑部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经北京市工商局注册,将《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编辑部注册为杂志社,改制成为企业法人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明确了经营方针、积极开拓市场,加强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理顺和激活内部管理机制,包括有效的激励机制、灵活的市场机制和高效的用人机制来激发和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职责明确,使杂志社各项工作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的道路。

杂志社成立后,在体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更有利于期刊的经营和发展,有利于按市场规律独立运作,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从管理方式上、经营方法上带来新的挑战,既要注重杂志社的效益,又要处理好期刊的质量。通过杂志社运行几年来看,产值比以前提升20%,载文量比以前增加100多篇,保持了期刊的学术评价指标相对稳定。管理水平和市场化经营能力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为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市场化道路,促进了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但与国内优秀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找准期刊的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学习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顺势而为,把握机遇,为推进我国的测控技术的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玉琴.议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

第5篇

关键词:索塔承台,施工技术,研究

 

1 工程主体概括济宁运河某处大桥工程路线全长530m,其中跨河特大桥全桥长404.66m,主桥桥跨布置为40m+80m+156m+80m+40m五跨连续自锚式预应力混凝土悬索桥。

1.1主墩由矩形承台和棱台形塔座二部分组成,矩形承台平面尺寸为12.5m(长)×12.5m(宽)×3.5m(高);棱台形塔座平面尺寸为8.0(5.0)m(长)×8.0(6.0)m(宽)×1.0m(高),总高度达到4.5m,为深基坑工程,同时也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工程。大体积砼对温差变化比较敏感;承台高度高带来基坑的围护、钢筋定位、砼侧压力的平衡、以及砼温度控制等一系列施工技术措施问题。

1.2承台采用二次浇筑。承台一次性连续浇筑完成,单个承台混凝土浇筑总量达547m3,不留施工缝,对承台钢筋定位、模板安装以及混凝土侧应力的平衡带来很大的难度,对施工技术、组织管理和现场监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3承台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工程,应严格控制水化热而引起的内外温差,采取相应的降低水化热等一系列防裂措施,防止温度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引起的裂缝,同样也是本工程的一个特点和施工难点。

2 钢板桩围堰施工2.1①挖基前测量放线,并由固定桩和护桩,放出边坡。②基坑开挖尺寸比设计基础结构边长大100cm。③开挖至比设计基底标高高20cm 时,用人工清底,防止基底土体被扰动。④基底开挖至设计标高后,浇筑砼垫层。

2.2桩头剔凿

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采用人工剔除桩头砼,严格控制剔除深度,同时又必须保证凿至新浇、密实砼面而且达到桩顶设计标高。

2.3 钢筋绑扎

钢筋加工尺寸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执行,钢筋绑扎,焊接等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执行。钢筋预先根据设计尺寸配好料,在垫层砼浇筑1天后可进行现场绑扎。免费论文参考网。钢筋加工时,先绑扎底层钢筋,钢筋周边所有节点必须全部绑扎,其余可采用50%交错绑扎。底层钢筋完成后搭设钢筋定位支架,进行竖向钢筋施工,竖向钢筋与底层钢筋应绑扎可靠,竖向钢筋完成后进行顶层钢筋和侧面水平钢筋的绑扎。钢筋保护层根据设计保护层厚度采用预制砂浆垫块,底层钢筋完成后将垫块垫于底层钢筋网下,顶层钢筋保护层用竖向筋高度控制,侧向保护层采用预制砂浆垫块。承台钢筋施工完成后,必须按设计位置预埋索塔塔柱预埋钢筋,并用箍筋固定于钢筋网上。

2.4 承台模板

承台模板采用钢框竹胶板组合大模板进行拼装,脚手架钢管配拉杆加固,拉杆采用φ16钢筋加工而成,拉杆间距为横向600mm,竖向600mm,并用斜撑进行加固。模板的净空尺寸必须符合承台设计尺寸,模板安装好后,经监理工程师对轮廓尺寸、标高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砼浇筑。

2.5 冷却水管安置

承台体积为12.5m×12.5m×3.5m,防止温度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引起的裂缝,是承台施工关键工序施工控制技术。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特点进行工艺技术设计,按施工工况计算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场及仿真应力场,根据承台内部温度分布特征,埋设冷却水管,水管层距为0.7m,水平间距为1.1m。

冷却水管采用外径为φ33mm、壁厚为3.0mm、具有一定强度、导热性能好的电焊钢管制作,管间采用法兰连接。

3 混凝土浇筑

3.1 浇注区域平面划分

施工浇注区域平面划分根据“分段定点、薄层浇注、逐渐覆盖、局部补充”的薄层浇注原则,按混凝土自然流动半径5m,混凝土采用混凝土泵车直接输送入模浇筑施工。

3.2 混凝土浇筑工艺

(1)在混凝土浇筑前组织人员对混凝土供应、振捣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并会同监理对钢筋、模板、预埋件等分项工程进行验收,填写各类资料,经监理签认后填写并审批,签认后方可浇筑。

(2)混凝土浇筑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应采用串筒、溜槽或软管下料,以保证混凝土不致发生离析现象。免费论文参考网。混凝土出口处布置3~4 台插入式振捣器,引导混凝土流向。

(3)浇筑过程采取全断面分层浇筑,以释放早期混凝土水化热, 削减混凝土温度峰值。全断面分层法浇筑时,必须保证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回来浇筑第二层时,第一层浇筑的混凝土尚未初凝,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成,分层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

(4)混凝土浇筑前,搭设施工走道,所有支架不得与钢筋相连,以免扰动钢筋。机具预先认真检查并试运转。在混凝土浇筑期间,要保证水、电、照明不间断,以防出现意外施工停歇缝。

(5)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接触面凿毛情况,及时将碎碴异物清除干净,检查合格后才能开盘。

(6)浇筑混凝土时,采用振动棒捣实,保持移动间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30-40cm的1.5倍,约50cm左右,与侧模保持5-10cm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且对每一部位混凝土必须振动到其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表面呈平坦、泛浆,但不得使混凝土产生离析,确保混凝土密实,提高混凝土与钢筋握裹力,减小内部微裂缝和混凝土的徐变。

(7)大流动性混凝土在浇注、震捣过程中,泌水和浮浆顺混凝土坡面下流到坑底,事先在北侧预留汇水井,通过潜水泵排出。试验人员应严格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及离析、泌水情况,并及时处理。

(8)浇筑时模板看护人员应巡查模板及模板支撑构件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一旦出现跑模情况,应及时予以加固处理。

3.3 施工技术措施

(1)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降低水化热

主要采取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及外加剂的“双掺”技术和选择合理原材料的方法通过多次试配达到最低水化热和最小收缩的效果。

(2)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是水化热的绝热温升、浇筑温度和结构的散热温度等各种温度的叠加;浇筑温度越高,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值也越高。免费论文参考网。同样是引起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收缩开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在混凝土每次开盘之前,通过量测水泥、粉煤灰、砂、石子、水的温度,以估算浇筑温度,必要时采用对骨料进行喷淋水、加冰拌降温等办法控制混凝土温度,但需注意加冰一定要拌和均匀,确保所有冰融化,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混凝土选择在晚间和清晨进行浇筑施工,用麻袋包裹泵送管道并浇水降温等办法,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浇注措施

根据混凝土浇筑量越大,水泥水化热温升值越高的特点,在浇筑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①对混凝土初凝时间严格控制在12h以上,以免混凝土内部水化热过快产生温度裂缝;②对混凝土分层浇筑,这样间接的增加散热面,避免温度积聚;③混凝土进行二次收浆,有效防止混凝土表面发生龟裂;④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技术措施

3.4 混凝土温控监测

(1)现场温控监测的目的

进行现场温控监测,实行信息化温控工作,在承台混凝土浇筑前,在承台内部布置了几个测温孔,采用简单可靠的测量方法,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若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25℃时,可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不至过大,以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2)现场温控监测的方法

①现场温控监测通过在承台预设的测控点,采用玻璃温度计直接测量法,每个承台测控点共10个:其中结构内部及结构表面各4个测点,即从平面中心至角上,每2.5m布设一点每一测点同时测量内、外温度,计8个;室内、外温度各1个测点。②结构内部测控点的布设要求。测控点采用φ48mm,钢管预埋在混凝土里,预埋钢管下端用钢板封死,钢管内灌满自来水后用木塞塞牢。 钢管预埋时下端距结构底面10cm,上端超出混凝土20cm左右。③测量温度的方法 。测量仪器采用0~100℃玻璃温度计,根据测量位置的要求,在玻璃温度计上的吊绳做好位置标记。测量时,从面上往下到达不同标高测点位置,立即测量温度数据。不能从下往上进行测量,以免造成误差。测量数据修正,T实=T测-1.3(测量温度-1.3温度修正值等于测点实际温度)。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微机保护故障抗干扰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实际工程经验,介绍了我国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特点,针对目前我国微机保护的常见故障和抗干扰技术进行了分析,对微机继保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看法。

继电保护技术主要是针对电力系统故障和危及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以探讨其对策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工况时,在可能实现的最短时间和最小区域内,自动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或发出信号由值班人员消除异常工况根源,以减轻或避免设备的损坏和对相邻地区供电的影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微机继电保护指的是以数字式计算机(包括微型机)为基础而构成的继电保护。微机保护装置硬件包括微处理器(单片机)为核心,配以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和通讯接口等。该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矿山冶炼、铁路以及民用建筑等。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实际工程经验分析一下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技术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

1.主要技术特点

研究和实践证明,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相比较,微机保护有许多优点,其主要特点如下[1]:

(1)改善和提高继电保护的动作特征和性能,动作正确率高。主要表现在能得到常规保护不易获得的特性;其很强的记忆力能更好地实现故障分量保护。

(2)可以方便地扩充其他辅助功能。如故障录波、波形分析等,可以方便地附加低频减载、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故障测距等功能。

(3)由软件实现的动作特性和保护逻辑功能不受温度变化、电源波动、使用年限的影响。

(4)简洁可靠地获取信息,通过串行口同PC通信就地或远方控制。

(5)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开放的通信体系),使装置能够同上位机系统通信。

2.常见故障分析

(1)硬件故障

主要有:按键失灵、显示屏显示不正常、插件损坏等等。

可能的原因有:运行时间太久使得按键机械部分接触不良导致按键失灵,或者是设备内部连接线损坏导致按键失灵;显示屏液晶面板受潮或受到损坏,显示芯片损坏;插件问题可能是插件电路电容长时间运行损坏,电源芯片损坏等原因造成。

(2)软件故障[1]

某变电所主变压器采用的是WBZ-1201D,保护运行时,所有报告均由人机对话模件收集显示或打印机输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过这种情况而无法解决:保护屏上显示“有报告”,但人机对话模件上未显示“报告”内容,且打印机亦未工作。

(3)安装问题[2]

安装保护设备时要注意防高压。安装时要找厂家协商,在保护装置入口或适当的地方安装防高压装置,防止高压电窜入低压回路,烧毁插件板。鹤矿热电厂就曾烧坏过三个插件板。

在二次回路接线时要将电流互感器的二次接线和微机保护内的二次接线一并考虑,否则可能出现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现象。有时厂家来的高压开关柜电流互感器的内部接线已经完成,但个别出现反极性的情况,进而出现保护误动,所以在调试时开关柜内部接线也应检查。

3.抗干扰

继电保护的抗干扰是指继电保护装置在投入实际运行时,既不受周围电磁环境的影响,又不影响周围环境,并能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的能力。

按干扰的形态可分为共模干扰、差模干扰两种。共模干扰发生于保护装置电路中某点各导线对与接地或外壳之间的干扰;差模干扰是发生在电路各导线之间的干扰,是与信号传递途径相同的一种干扰。保护装置接收这种干扰的能力和接收信号的能力完全相同。

按干扰的危害性可分两种,一是引起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的干扰,低频差模常属于这一类。二是引起设备损坏的干扰。由于高压网络的操作或雷电引起的高频振荡,最容易造成保护装置元件和二次回路的损坏。这种干扰常属于共模干扰。

减少各种干扰对继电保护或其它二次设备影响,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硬件抗干扰

屏蔽和隔离相结合。电磁屏蔽是通过切断电磁能量从空间传播的路径来消除电磁干扰的。保护柜用铁质材料做成,以实现对电场和磁场的屏蔽,在电场很强的场合,可以考虑在铁壳内加装铜网衬里或用铝板做屏蔽体。隔离既可使测控装置与现场保持信号联系,又不直接发生电的联系。

(2)软件抗干扰

接入RC滤波器。对于微机保护,在印制板布线设计时应使强、弱信号电路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避免平行,在每芯片的电源与零序之间应加抗干扰电容,在交流和直流入口处应接入RC滤波器等。

对外部二次回路的设计采取必要的抗干扰措施。如降低干扰源和干扰对象之间的耦合电容和电感;降低屏蔽层的阻抗值;降低二次回路附近的电气值等等。

此外,保护装置的模拟输入量之间存在着某些可以利用的规律。如果由于干扰导致输入采样值出错,可以取消不能通过检查的采样值,等干扰脉冲过去,数据恢复正常后再恢复工作。

4.微机保护的发展

微机保护装置在国内应用已有近二十年历史了,微机保护产品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代,可以说,无论是国际品牌或国内知名厂家,其保护产品从原理到生产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这些微机继保装置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陷,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微机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更趋自动化、智能化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智能电网相应配套的关键技术和系统也需要加快研发速度。

对于继电保护技术来讲,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微机保护方面的应用前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解决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微机保护的设备管理和事件记录功能

现在的微机保护,除了应完成保护、测控、通信一体化功能外,还应能提供被保护设备的日常管理和事件记录。这些设备管理包括断路器的分闸、合闸次数,累计故障次数、断路器动作时间监视、断路器开断电流水平,断路器触头寿命、设备累计停电时间、设备累计运行时间、设备检修记录、分区段平均负荷电流、日最大负荷电流、日平均负荷电流、累计电度等。对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如果有油温、压力等模拟量接入,还可进一步监视变压器的其它运行工况。

5.结语

随着我国智能化电网建设的一步步深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提高,数字式微机测控保护装置逐渐取代了传统模式,同时由传统的保护、测控单一实现方式向整合型转化即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微机保护、测量监控及设备的管理和传动。

可以预见,未来的微机保护系统将会使更加人性化、自动化、智能化,将会为确保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要 测控系统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肩负着测量与控制任务,随着电网电压等级的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对测控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路.对一种由总线组成的新型现场总线型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进行研究。

一、引言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在微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远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为使变电站二次设备更合理、有效地运行而提出的一种变电站自动化模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除了实现对现场的监测、控制和保护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当地和远方对现场的监控、调节和保护。

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测控系统的功能要求

(一)遥信功能。遥信功能通常用于测量下列信号开关的位置信号、变压器内部故障综合信号保护装置的动作信号、通信设备运行状况信号、调压变压器抽头位置信号、自动调节装置的运行状态信号和其它可提供继电器方式输出的信号事故总信号及装置主电源停电信号等。

( )j噩测功能。遥测功能常用于变压器的有功和无功采集、线路的有功功率采集、母线电压和线路电流采集、温度、压力、流量流速等采集、周波频率采集、主变油温采集和其它模拟信号采集。

(三)遥控功能。遥控功能常用于断路器的合、分和电容器、电抗器的投切以及其它可以采用继电器控制的功能。

(四)遥调功能。遥调常用于有载调压变压器抽头的升、降调节和其它可采用一组继电器控制的、具有分级升降功能的场合。

三、测控系统硬件设计研究

针对测控单元存在的不足之处.考虑到高压、超高压变电站的自动化特点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对测控单元的要求,结合电子元器件发展、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其它新技术的出现,提出了新型线路测控单元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方案。

线路单元测控装置的硬件构成主要包括80C196KC基本处理模块、电流型互感器模块、滤波放大电路、多路模拟开关、A/D转换电路、频率检测电路、遥信输入光祸隔离电路、遥脉输入光藕隔离电路、控制输出继电器、双CAN总线通信模块、串行通信模块。

(一)80C196K0

80C196KC是Intel公司16位单片机系列的第三代产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16位单片机,具有以下特点:

1 废除了CPU的累加器(ACC)与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的传统结构,采用了寄存器阵列/算术逻辑部件(RALU)。OOH-1FFH单元包含寄存器阵列、专用寄存器和256字节的附加RAM。OOH—017H是专用寄存器区。018H—OFFH是寄存器阵列.可由RALU直接访问。IOOH—1FFH是附加的256字节RAM.这些RAM通过“垂直寄存器窗”结构,也可以作为寄存器由RALU直接访问,因而给程序设计带来很大方便。

2 特殊功能寄存器直接控制I/O口,实现了I/O口的高速输入与高速输出。四个高速输入口最小能记录分辨间隔为1微秒的外部事件发生时间(时钟频率为16MHZ);六个高速输出口,可在预定的时间内触发外部电路。

3 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及四个软件定时器可以很方便地为众多的外部或内部事件提供定时与计数功能。所谓软件定时器就是对HSO编程,可以按预定的时间产生中断。

4 具有高速运算处理器。80C196KC可以采用16EiZ的晶振.其运行速度比12MHz的90c196KB快33%,比12MHZ的8096BH快1倍。

5 3路D/A转换采用脉冲宽度调制输出(PWM),调制精度为8位,输出波形为占空比可变的方波,方波可经积分后变成直流电平.其电平随占空比变化有256级输出。

6 有16位WATCHDOG监视定时器,用于监视软件运行是否发生故障,当系统由于干扰或其它扰动导致软件运行紊乱时,它能够使系统自动复位。

7 有高速数据交换能力。支持DMA(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数据交换和PTS方式数据交换。

(二)测控单元的组成

80C196KC基本处理模块主要由80C196KCl6位中央处理器、128Kbyte程序存储器EPROM,64Kbyte数据存储器RAM,16Kbyte的存储器EEPROM及译码电路组成;电流型互感器模块完成将100V,5A的电压电流信号转化为+2.5mA的弱电信号,经过信号变换.放大滤波变成标准信号送入多路模拟开关,在CPU的控制下依次A/D转抉,将现场输入的模拟量转变成数字量,供CPU处理。频率检测模块对输入的交流正弦信号进行整形变成主波信号,输入CPU的高速输入口,通过测量跳变的周期测量频率及进行频率跟踪。遥信、遥脉输入光藕隔离电路完成信号变换及隔离功能,支持220V/110V/24V直流电压信号输入。键盘显示模块提供人机交互功能.采用薄膜键盘和带背光的128*64的点阵式液晶.屏幕一屏可显示16×8个英文字母或8×4个汉字。

第8篇

2007年是非常繁忙的一年,这一年我一直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以其任劳任怨、不甘落后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思想品质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理论教学:本年度听从组织的安排,担任《车工工艺学》等科目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对每一节课都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授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对课堂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课堂讲解清晰易懂,课后总结及时合理。成功的将“兴趣教学”法引入课堂:利用课堂导入的“新、奇、巧”,把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利用“直观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活泼起来,进而通过表面现象揭示出知识的内在价值,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利用”活“的教学方法、”活“的考试形式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于此方法的成功引入并不断完善,在今年的职业技能鉴定统考中,所教学生的各项成绩均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二、实习教学:担任《车工生产实习》、《数控仿真实习》课的实习指导教学工作。技工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所以实习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车工实习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初学者不免具有一定的畏惧心理。鉴于此,我一直坚持“讲解-示范-巡回指导-课后总结”的教学模式,讲解完毕后坚持进行“首件示范”,在示范过程中,随时把注意事项、易发事故以及应急措施一一介绍给学生,并手把手的教会学生第一步。这样既克服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又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我在实习指导过程中还成功引入了“模拟演示”、“电化演示”和“一帮一强化助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演示”,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使复杂变成简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电化演示”,使学生了解了操作高手加工零件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心;通过“一帮一强化助学”和个别辅导等活动,使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操作水平得到了飞速提高。为了生产安全,我更是精心组织、科学安排,除进行足够的强调以外,还在学生中掀起了学习和正确执行“操作规程”的热潮,同时还坚持全程现场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安全隐患。本年度,从未发生过任何学生伤亡事故和机床损毁事故,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肯定。

三、培训工作: 2007年接受了山东省劳动厅在滨州市组织的“金蓝领”车工技师培训任务。在培训过程中,以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在短期内使这些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论文撰写情况:

论文《电化教学的应用现状和分析》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主管的《职业》杂志出版

著作: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由新蕾出版社出版

著作: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数学七年级上册)由新蕾出版社出版。

五、 2008年工作打算如下:

1、   虚心接受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