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7 16:40: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生情绪管理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大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在企业学习一整年,这就意味着此类学生比普通的大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环境中,企业与校园的环境有较大差异。来自于工作环境和精神层面的双层压力需要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掌握自我调节、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使大学生能客观面对工作环境、快速适应环境,是顺利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化都较强。突出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但也是难以融入团队,与人相处合作的基点。因此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柔化其个性,使学生遇事冷静、不冲动不产生激烈行为,是当前学生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则是用正确的方法认知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我的情绪,放松自我情绪。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较好的融入团体,实现和谐共处。

1.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校园里的一般大学生从未离开过校园,始终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稳定,生活经验比较少,面对复杂紧张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较弱。容易出现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往往遇事烦躁,不冷静,稍有刺激就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怀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出现沮丧、消极行为。这都是不会情绪管理的表现,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2.情绪管理对“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生的重要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要在大学阶段就到企业工作,并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进入企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从容应对即将要面临的全新环境。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学生掌握了正确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在工作生活中就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在面临高压、紧张、快速的工作环境时,会进行适当自我调节、自我放松;同时也会合理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对融洽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

1.学校教育体制忽视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依存环境,当前大多数高校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等,对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之相比,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历练却显得不足。尤其是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对于学生情绪管理的培养,没能较好的做到人才培养的全面平衡。如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缺乏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心理辅导的教师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方面没有突出的地位,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专职人员等。

2.企业缺乏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卓越计划”提出之前,企业较少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即使有参与的,也多数局限在接受部分大学生实习,由于这类实习具有短暂性(几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和临时性,企业只能提供一些非重要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锻炼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对学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管理了。

3.家庭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家庭虽然是学生依存的主体,在上大学之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会逐渐弱化,特别是心理的依赖。加上多数学生到外地就读,使得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变得间接化了。多数时间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间接方式进行沟通,当学生有了情绪问题一般都不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他们认为告诉家长只会让家长担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认为家长的思想老了,即使告诉他们,家长也不能提供更好的办法。因此,多数学生都是抱着“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与家长沟通的。有些家长没事时不闻不问,出了事情就将所有责任都推卸到学校一方,这对于学生情绪管理都是十分不利的。相比之下,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社会就业状况等,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4.学生轻视自我的情绪管理

由于高校较少开展心理学的课程,使得大学生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轻视情绪管理,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情绪问题,或不能准确的看待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不懂得怎样应对。一般自己忍着,受着,久而久之使得情绪严重积压,当时虽然不爆发,但长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个别学生当时可能就爆发了,出现出格的、激烈的、报复性的行为,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甚至影响高校的声誉,危害社会。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多方面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需从学校、企业、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着手。

1.学校将学生情绪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要在学校学习3左右年时间,学校担负着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锻炼心理能力的使命。因此高校在制订各项制度时都需要全面考虑,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彻其中。尤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对于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可以将情绪管理的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一入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大二大三阶段,第三阶段是即将进入企业进入社会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相应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和管理。可以运用演讲、讲座、专题、影评等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环境中教会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 转贴于

除此以外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在学生入校时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知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运用心理知识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入学后保持与家长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情绪管理动态,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2.企业开展专业与情绪管理双重考核

“卓越计划”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配合,这就意味着企业也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高等人才培养的使命。企业在承担这一使命时除了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升华培养外,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和历练,特别是对于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和识别他人情绪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团队中与人相处,在团队中被领导与领导他人的能力。在考核中要有专业绩效和协作心理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3.教师以自我为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

教师作为校园内外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除了专职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外,还包括在企业工作承担学生教育的企业导师。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本身工作的压力都很大,自我本身都会有些情绪,二情绪本身无好坏,关键在于怎样有效的对情绪进行管理。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首先要学习情绪管理的有关理论,并亲身实践,先做到对自我情绪进行管理,不把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带给学生。在面对学生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带着积极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其次要学会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当发现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时,及早进行了解、疏通和管理,避免不良情绪积累,防止恶性情绪爆发。

4.家庭从侧面对学生开展情绪管理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家长要与学校同时承担各自在学生心理教育上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上的重要性。尽可能做到定时与子女、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表现,尤其要重视其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学习中是否遇到困难,情感上是否遇到挫折,工作中人际关系处得怎样,特别对于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安慰,使他们在心里有所依靠。

5.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情绪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要学着自己管理自我的情绪。作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学生,需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积极配合学校企业等各项安排,不仅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深造,也要注重对自己心理的学习。学会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并适当表达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具体情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宣泄情绪、转移情绪、提升情绪来提高自身管理情绪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管理心理与行为;大学生;情绪化特征;干预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9

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概况

1.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内涵

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顺序逐级递升的。一般说来,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当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必定会影响其他几项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1]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当大学生的五种需要未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化问题。

情绪化是指缺乏对自己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得体情绪的思想状态、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心理学家把情绪界定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喜、怒、哀、惧,认为其他情绪都是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出来的。[2]大学时期是青年心理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时而单纯,时而复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知识学业、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导致情绪化。随着大学生的步入校园、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

1.2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的情绪特征不仅具有青年期的强烈性特点,还有自身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极性和依赖性。此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步入校园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通常带着遗憾、失落、沮丧的情绪入学,表现出对学校或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认识限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从而会出现畏惧、退缩等畏难情绪。

(2)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情绪特征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现象。新生陌生感与好奇感、自豪感与自卑感混杂,情绪波动感较大,学习环境、课程、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迷茫,丧失学习信心;大二、大三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面对专业课及学习成绩、考研的压力,往往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抗挫折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客观评价,对工作前景缺乏正确认识或者不感兴趣,导致缺乏学习热情;毕业班学生面对毕业论文及择业问题,压力感倍增,会表现出沉默寡言、充满焦虑等情绪。

(3)内向性和表现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又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大学生会在某种场合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学生依赖感较强,安全感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孤僻、消极的不良情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恋爱方面,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重感情、易冲动的情绪产生较强的表现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2 大学生产生情绪化特征的原因

不同性格的行为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各有偏好,偏好程度决定大学生对某方面事项的敏感性,这些敏感事项也就成为个体情绪产生的敏感源即情绪诱因。[3]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和生理的成熟程度。由于刚刚成年就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心理方面未趋于稳定。面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环境思想不能从容地适应和接受,时而独立,时而依赖,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产生情绪冲突。

(2)大学生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畏难情绪很重,压力大。由于当今的“95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承受苦难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发生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或者是学习困难,情绪马上转为悲观,害怕困难,不敢担当,甚至很长时间会陷进无助的困境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高校年年扩招,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父母的期望、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一直围绕在大学生的头脑里,进而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复杂情绪。

(3)社会因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活浪潮和物质利诱面前,中学时代的率真和单纯渐渐退去,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性格的自然性,在人际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得很内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4]

(4)恋爱动机不端正,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衽际焙苌侔蚜蛋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自主性强,缺乏责任感。面对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不仅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产生许多失去理智的严重后果。

3 对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干预策略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随着人们对情绪功能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应对的适应价值,考虑到大学生的情绪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情绪化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3.1 思政策略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备预防干预体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客观现象。毕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时期,单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任务,还避免不了种种障碍和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高校成立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也是必不可少的。

3.2 抗挫折策略

在大学生发生情绪化倾向时能及时遏制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挫折面前经常会手足无措,面对困难情绪比成人更强烈。这时候正确的积极引导,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发现学生朝着不良情绪化方向发展时及时遏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3 危机策略

高校要具备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要真正地把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机构必不可少,要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真正地为情绪化学生解决心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简单流于形式。

3.4 调查策略

高校要经常能开展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宏观监控。心理问卷调查是简洁地反映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经常开展心理问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避免遗漏因情绪化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

3.5 引导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过硬。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学生的各种态度、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发展。专业化素质过硬的辅导员会很实际地解决很大一部分情绪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为高校心理工作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3.6 心理策略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不期而遇的危机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这样会为大学生面对就业时而产生的情绪化问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发挥心理辅导室沟通、疏导的作用,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3.7 制度策略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度就是执行力。通过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及大学生手册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突发事件的出现。

3.8 网络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及技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医学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地提上日程。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当然,如何化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5]

4 结 论

曾经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难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对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妍.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监控能力与人际素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2]任宝崇.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刘伟.大学生情绪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第3篇

【关键词】 情绪管理;应对方式;高校学生干部;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otion management ability and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Methods A total of 283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1)Boys were less than girls in the ability of looking for outside support(t=-5.198,P

[Key words] emotion management;coping style;college student leaders;correlation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类已经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生活压力导致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多[1]。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抑郁、焦虑、冲动、易怒等情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由此带来的应对不良、适应困难等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更有效的方式去应对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状况[2]。我国目前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更是无人涉及。因此,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大学生心理水平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探讨高校学生干部群体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干部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唐山市区的本科高校的学生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3份,占总数的94.3%。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74人;独生子女75人,非独生子女208人。

1.2 研究方法

从唐山市高校选取研究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回收问卷有效性筛选,再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并开展针对性讨论。

1.3 研究工具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采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3]。该问卷包含38道题,分5个维度。分别是: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8276,分半信度为0.6683;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 [4],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分量表。在6个分量表的基础上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分量表,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包括自责、退避、幻想3个分量表,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包括“合理化”因子,与成熟型和不成熟型的应对因子呈正相关。6个分量表重测相关系数在0.62~0.72之间。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处理。具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

2.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一般特点

见表1。表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的题项均分最高,说明高校学生干部控制消极发泄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好;高校学生干部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两个因素上的题项均分很低,这表明当遇到情绪不适时,他们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采取行动积极补救的能力较差。

2.1.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的分析

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高校学生干部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女学生干部显著优于男学生干部,主要表现在女性学生干部寻求外界帮助的能力要显著高于男性学生干部。表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比较

转贴于

2.1.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分析

见表3。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除此之外,其余各因素及总体水平上,独生子女与否均差异无显著性。表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比较

2.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见表4。表4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干部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与情绪管理能力呈现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情绪管理呈显著负相关。表4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分析

3.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在情绪管理的5个因素上,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控制消极发泄能力>理智调控情绪能力> 积极补救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这表明在遇到引发不适情绪的情境或者事件的时候,高校学生干部能够有效控制消极发泄的念头,并且能够理智调控自己的情绪上,而在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上表现较弱,比较容易受消极的心理暗示。高校学生干部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智地调控情绪,控制肆意发泄各类消极情绪的念头。这与张进辅等[5]的情绪智力研究结论一致:学生干部的情绪智力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但其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3.1.2 性别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干部男生和女生在总体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女学生干部要优于男学生干部,尤其表现在寻求外界帮助能力上。这表明,高校学生干部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产生冲动性的行为,尤其是男学生干部。一般而言,男生血气方刚,比较容易情绪激动,理智控制自我的能力比女生差[6]。王大华等[7]的研究发现,女性的荷尔蒙分泌量没有男性高,而荷尔蒙是影响机体对外界产生攻击性和控制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男生在行为控制方面没有女生易控制自己的行为。除男女两性在防御机制上的生理差异原因外,另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男性被赋为强者,被认为是勇敢和刚强的,不轻易被困难所击倒,即使遇到困难,也应该能够应付,因此当遇到情绪上的不适时,男性一般较少去寻求外界帮助,而是靠自己解决问题;而女性常常被赋予弱者的角色,认为她们没有能力改变困境,因此当女性遇到烦恼的事件时,无需像男生一样掩饰自己的情绪,她们多会向同伴或者亲人倾诉,希望获得他人的帮助。

3.1.3 独生子女与否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在身边一起长大,从小就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主动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与支持的独立个性,而非独生子女与此相比,更依赖兄弟姐妹,往往受暗示或者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3.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5个维度与应对方式有显著的相关性。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其应对方式就越成熟。反之,不能很好地管理情绪,应对方式就会表现得不成熟。如果大学生不能理智地调控情绪不适,任由情绪肆意发泄,并且不断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遇到应激事件,就会过于自责,遇事避退或者给自己找合理化的解释,久而久之形成不成熟的应对方式[8]。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98-199.

2 Walden TA,Smith M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7-22.

3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6:1-15.

4 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5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33-37.

6 Eisenberg N,More B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 1-6.

7 王大华,申继亮.防御机制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差异.心理科学,1998,21 (2):131-135.

第4篇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包含智力因素,情绪智力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高职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普遍偏低,高职学校在对人才的培养中应重视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本文在分析情绪智力的内涵、作用,高职学生情绪智力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高职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引言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教育部提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中,情绪智力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水平的高低关系着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学业的成败,甚至今后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然而,在当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普遍强调智力开发、能力培养,而对促使人才成功的情绪智力的培养没有加以重视,加之高职学生自身的一些情绪困扰,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把对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二、情绪智力的内涵及作用

情绪智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英文为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与传统的智商IQ相对应。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在1990年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它把传统的学习知识的认知能力扩展到情绪领域,把情绪过程与认知(理性)过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结构特点高度概括的一种能力。其本质是情感与理性协调发展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在他所著的《情绪智力》一书中把情绪智力界定为五种能力,即了解自我的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人们长期以来把智商的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据现代研究表明,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不仅有智商,还有情绪智力。因此,情绪智力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情绪智力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自我意识,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方面。

三、当前高职学生情绪智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受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情绪智力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存在较多情绪困扰

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学习的知识和锻炼的能力很多,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和父母等多方面的期望和由此产生的压力。在面对这些压力及其他困扰的时候,很多学生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易受不良情绪困扰。这些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三是控制力较差,容易冲动。

(二)不能正确认知和评价自我,进行准确自我定位

很多高职学生心理还不太成熟,对自我认知总是存在矛盾,自我的评价也不准确,常常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我,无法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大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考进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进入高职学校以后,不能及时调整对自己的认知,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较大,产生了严重失落心理,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导致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有的学生则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给自己一个很高的定位,当遭受到挫折的时候就一蹶不振。高职学生对自我的不正确认知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学习、求职中面临更多的心理困扰。

(三)缺乏自我激励能力,自卑心理严重

高职学生往往被社会误解为高考“差生”或“落榜生”,其就业岗位就是技术工人,其职业往往得不到社会认同,职业发展空间很小,面对这些,高职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还较弱。进校后,又往往会给自己制定了较高的目标,但由于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使得一些同学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感到适应困难而产生悲观情绪,这种反复失败的体验使得他们进一步产生自卑心理。

(四)了解他人的能力较弱,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当代大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通常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理解和处理问题,过分苛求挑剔别人,不能理解他人处境,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过多地注重自己的需求,不善于理解他人情绪,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紧张。高职学生同样如此,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他人交流,渴望融入集体,渴望交到朋友;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宽容待人,缺少合作精神,又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和人际沟通技巧,从而导致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无法融入集体,这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进入社会以后也会与社会不协调,无法适应社会。

四、加强高职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情绪智力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不是天生的,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因此从学校教育这个角度,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高职学生情绪智力的开发和培养。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把握情绪智力教育的重点

认识到情绪智力对人的重要性,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以单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为中心转移到智力因素与动机、意志、情感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尤其是情绪智力的培养,应该成为高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树立智力教育和情绪智力教育相结合的观念,学校的教育者和决策者应把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从目标和内容的制定,领导体制、工作制度的建立,环境建设等各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情绪智力教育工作。

同时,学校应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把握情绪智力教育的重点,一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情绪认知能力,培养良好情绪。二是加强对学生意志的磨炼,对学生开展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意志的果断性,帮助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三是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激励往往会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学校可以通过愉快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模式,或者组织一些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去体验、表达和发展情绪,让他们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激发出积极情绪,通过这种情绪的内在激励促进情绪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四是培养学生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加强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教会他们善于理解他人,调控自己。

(二)积极营造有利于培养情绪智力的育人环境

个人的情绪智力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情绪智力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发展。学校积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情绪智力教育环境对高职学生良好情绪智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通过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构建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积极健康的情绪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绪智力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在其中获得爱、理解、尊重和信赖等情感的体验,这是学校情绪智力教育实施的基础。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利用多种形式,如知识讲座、职业技能竞赛、志愿者活动等,为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社会化、丰富化提供一个平台。这些校园集体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们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拓宽自己的思维广度,打破思维定势,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3、学校的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专业水平、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情绪智力起着很重要的榜样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智商和情绪智力水平都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智商和良好情绪智力水平的学生。因此,高职学校的教师也应注重自身情绪智力的提高,通过自己具特色和个性化的教学、社会活动去影响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素养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身上学习到的不仅是知识,也能从教师身上学会如何去培养良好的情绪。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情绪智力的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适应性品格。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为情绪智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学校应在全校设置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情绪智力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将心理知识传授和情绪智力的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情绪智力的表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情绪、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以及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和丰富,也是对学生进行情绪智力培养的途径

2、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高职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消极、逆反情绪,以及挫折承受能力较弱,人际关系障碍等等问题,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和学生的心灵沟通,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环境压力等,通过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四)加强情绪智力教育与各教育教学环节的结合

加强高职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不仅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将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与情绪智力教育相结合,将对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渗透进各类教育教学环节中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情绪智力水平。除了以上这些环节,针对高职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情绪智力的很好途径,即实习实践环节。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较多,而且形式多样,包括校内短期实训、校外集中实习、长期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实习实践也恰恰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对于外出实习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应与岗位需求、社会需求相结合,应结合各种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从各种岗位所需心理素质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进行实景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情绪智力能力,使学生能够以良好的情绪智力,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岗位和职业,能够适应社会。

情绪智力的培养对高职学会生的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加大培养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力[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2]王丽,《大学生情商教育:社会转型期不可忽视的话题》[J],甘肃农业,2006年第9期。

[3]司远兰、龚一鸣,《关于高等学校情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7月。

[4]李永诚、李海滨,《情商:新世纪成功者的必备素质》[J],经济师,2001年第9期。

[5]申丽娟,《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J],素质教育论坛,2008年2月。

[6]冯涛,《开展情绪智力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清远职业技术院校学报,2008年10月。

第5篇

【关键词】正能量 大学生 积极情绪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2012SQRW27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99-02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所谓正能量就是积极事物在大学生心中引起的积极情绪体验,一个积极情绪的神奇作用,它能鼓励大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积极情绪品质的魔力。

一、积极情绪品质的内涵

在积极心理学兴起与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之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积极情绪对人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在对消极情绪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情绪体验。目前,心理学家对积极情绪存在不同的理解,如狄纳(Denier)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哈塞(Russell)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当事情进展得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孟昭兰(1989)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认为与消极情绪的应激保护不同,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满足感等,扩大了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使个体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行为和行为倾向。此外,Fredrickson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体验能控制或者延缓由消极情绪导致的各种心血管的异常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它能迅速使心血管的异常变化回归到正常的基准线。” 总之,积极情绪能发展个体的身体、智力和社会性资源,促使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并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机体保持健康。

二、积极情绪品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家怀斯曼指出“人不是因为高兴才笑,而是因为笑才高兴”,我们也常说 “笑一笑十年少”,同时根据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保持愉快的心境,拥有积极情绪,能够活跃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益健康。因而,积极情绪不仅使大学生热爱生活,增强自信,而且能够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明确,乐于社交,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情绪不仅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关,而且与大学生的潜能开发、学习效率有关。调查显示,拥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乐于行动,有兴趣学习、工作和活动。同时,研究发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紧张而轻松是思考和创造的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三)积极情绪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情绪是具有感染性和传染性的,具有良好情绪特征的人,例如乐观、热情、自尊、自信是人际间产生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能使彼此间心理距离缩短、情感融洽。

(四)积极情绪对大学生行为目标的影响

心理决定行为,行为是心理的表现。正如心理学家埃普斯顿的实验结果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与积极的行为变化总是有一致的关系。当大学生体验到的是高兴、亲切等积极情绪,大学生的行为目标也往往是积极、生动的,表现为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与人交往;当大学生体验到的是痛苦、愤怒等消极情绪时,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兴趣下降,行为增加,对新经验持审慎、甚至闭锁的态度,另一些大学生的行为并没有向消极方面转化,而是汲取教训,准备再干。因此,在大学生活中培养积极情绪,让大学生能明确自己的目标。

然而,由于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同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情绪调节能力不高。一方面表现为情绪情感丰富,对生活富于激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不良情绪较多。为了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大学生要学会培养积极情绪的策略。

三、大学生积极情绪品质的培养策略

(一)认识情绪,选择积极情绪

情绪选择就是为不同的境遇培养最理想的情绪,表现出最佳状态。人类对情绪的选择可以达到约90%的程度,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情商能力足够成熟,情绪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可以被选择的,唯有情绪产生的那一刻,也就是6秒钟之前不在我们的选择之中(6秒钟前由我们的生理化学反应所决定)。我们能够选择忧心忡忡,也能够选择乐观思考,情绪转换的时间仅仅需要6秒钟。选择情绪的要点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保证自己头脑清醒、精力集中、反应敏锐,并且用这种行为方式影响他人。

(二)修炼乐观思维,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乐观思维修炼是指在任何情绪状况下,一个人可以自主地使用乐观思维进行思考,从而运用乐观情绪,并运用它引导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积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提升思想理论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受挫或处境尴尬时,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困境;在失败时,把英雄、楷模作为榜样去激励自己。同时要激发兴趣,倾注热情,投身各项活动。

(三)转换视角,走出错误观念的误区

对于同一件事情,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有的大学生绝对化,凡事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一定会……一定不会……所以,有时会听到“我必须……”,“他应该……”的观点。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能跳出来看自己,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来关照自己,认识自己;不苛求自己,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因为好好生活才有希望。

(四)主动学习,掌握不良情绪和情感的调适和消除的方法

1.宽容待人、忍让克制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宽容自己,二是宽容别人。宽容自己,不是宽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宽容自己主观努力也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宽容别人,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宽容待人是良好修养的表现,是为人豁达的表现。

(1)平心静气法:当遇到不愉快、生气的事,不要立即大发脾气,或急于行事,先平心静气十分钟;还不行,就延长时间;再不行,就睡一夜后再处理此事。

(2)冷静处理法:如要发怒,首先数数,数数字,一二,你要发怒,一二三四五六七,慢慢数,一直数到不发火,有人说数数字数到60位的时候,一般有火也就发不起来了,试一试,数到60位。其次,可以听听音乐;再者,可以通过蹲厕所的方法,20分钟以上可以使自己尽量冷静下来。

(3)移情换境法: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苦痛,同时,也可以通过变换环境来缓解自己的消极情绪。例如,当感到控制不住愤怒、忧愁、悲伤等时,可以听听舒缓音乐,可以换个环境活动等来调适自己的消极情绪。

2.合理疏泄、消除压抑

(1)倾诉:当感到悲伤、愤怒或忧虑时,可以找知心朋友谈心,大声倾诉,也可以边哭边说;同时,也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倾诉,把心里的不快都写出来。

(2)哭泣:嚎啕大哭,或者偷偷流泪,把自己心里沉积的消极情绪都发泄出来。

(3)运动:“将物出气”,通过打球、拳击,跑步、撞击物品等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3.自我暗示,增强“内力”

自我暗示可以默默地进行,也可以大声的说出来,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更可以歌唱或吟诵,每天只要十分钟有效的肯定练习,就能抵消我们许多年的思想习惯。自然,我们越经常性地意识到我们正在告诉自己的一切,选择积极,扩张的语言和概念,我们就越能够容易地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现实。

四、结束语

诚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在一个幸福美好的世界里,不论我们经历的事情是悲痛还是喜悦,抑或是其他的感受,我们都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积极的心态,摒弃负面的思想,持之以恒,坚持正能量,在情绪的世界里找到正确的出口,指引我们的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 Seligman, M. E.&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5-14.

[2]【美】拿破仑・希尔:《积极的心态决定一生》,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 153页.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大学,2008.

[5]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5—0037—04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正常的睡眠时间和节律是反映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1]睡眠质量低会导致个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逻辑推理能力下降,疲劳、易怒或健忘等。研究发现:睡眠质量低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影响大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大学生睡眠质量越差,身心健康状况也就越差。[2]石文娟等报告广州大学生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8.6%,[3]杨秋月等人调查显示有30.1%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4]戚东桂等报道有52.0%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问题。[5]其中,失眠是学生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类型,[6]大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亟需改善。

本研究旨在调查现今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依据。

一、 对象与方法

在某大学共发放450份问卷,回收443份,回收率为98.4%;其中,有效问卷418份,有效率为94.35%。男性被试206人,占49.3%;女性被试212人,占50.7%。大一到大四的被试分布比例为28.9%、25.8%、25.1%、20.1%。被试的平均年龄是20.03±2.00。

采用李建明编制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Self— Rating Scale of Sleep )[7]及自编访谈问卷。 共有10 个项目、5 级评分,评分愈高,说明睡眠问题愈严重。此量表最低分为10 分,最高分为50 分。用spss18.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常模比较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常模比较结果如表1。结果显示,大学生睡眠质量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觉醒不足、睡眠时间、早醒、服药情况、失眠后反应及总分上都与常模有显著差异。

2.大学生睡眠质量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不稳、早醒、失眠后反应及总分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服药情况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见表2。

3.大学生睡眠质量年级差异

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年级差异显著。表3显示各级大学生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觉醒不足、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早醒、失眠后反应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1.结果讨论

大学生睡眠质量除入睡困难、睡眠不稳和噩梦早醒3项外,均与常模有显著差异。与常模相比,大学生普遍感觉睡眠稍欠缺一些,睡眠时间稍短,自觉睡眠质量较低,在失眠后心情较差,易心烦气躁。在大学阶段,学生面临从学习阶段到社会阶段的转型,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仅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还要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诸多的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睡眠质量不理想。

与男生相比,女生自觉睡眠质量较差,睡眠相对不足,睡眠中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更易受失眠情绪的影响。王靖的研究也发现男生较女生的睡眠效率高,入睡快,睡眠时间长;而女生较男生在日间更容易困倦和精力不足。[8]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关,女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更敏感多虑而影响睡眠质量。

除睡眠时间、噩梦觉醒、服药情况3项外,大学生睡眠质量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与大一年级相比,大三、大四学生感觉睡眠稍欠一些,大四学生尤其感觉睡眠不足。在睡眠质量及觉醒方面,大一学生自觉睡眠质量较高,在白天时头脑清醒,觉醒程度较高,大四学生自觉睡眠质量低,在日间觉醒不足。大四学生出现入睡困难、睡后惊醒、醒后难于入睡的情况显著多于大一大二,失眠后反应也较大一大二强烈。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大二学生与高中阶段相比,学习压力相对减小,也已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而大四学生除面临考试压力外,还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时代即将结束,即将走上社会,因而产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压力。

2.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睡眠环境

大学生多住集体宿舍,彼此间生活习惯不同,有的习惯早睡,有的习惯晚睡,对睡眠环境要求较高的学生会受宿舍灯光、声音的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对宿舍环境不满的学生睡眠质量较差,环境因素影响睡眠者占68%。[9]由于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会在宿舍通宵上网、看电影,或熬夜赶论文等,作息时间不规律,会影响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睡眠质量;陈蓉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使用电脑高频率的群体比低频率的群体的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睡眠时间相对较短,日常功能障碍的影响相对较重。宿舍周边嘈杂的环境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睡眠质量。[10]此外,访谈时学生均报告天气状况,例如南方夏季天气炎热,气温过高也严重地影响了睡眠质量。

(2)生活事件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家庭经济状况、就业问题等日常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有密切联系。大四学生的睡眠质量较大一大二学生差,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即将毕业,相处四年的同学要面临分离、恋人分手、就业压力、适应职场等的压力等等。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其睡眠质量越差。[11]由生活事件诱发的焦虑、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3)个体自身因素

情绪状态会影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例如临近考试时的紧张、失恋时的痛苦、人际冲突时的愤怒等消极情绪,若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则会影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以往研究也显示:具有焦虑、抑郁的学生睡眠质量明显要差,[12]焦虑个体的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而抑郁个体睡眠障碍的特征是早醒。[13]

大学生的生理状况也会影响其睡眠质量。身体不适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情,进而影响到睡眠质量,如生病时多梦易醒。研究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均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中等强度的有氧健身跑锻炼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有效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14]

此外,个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睡眠质量。已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16PF中的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和自制性等四项因素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等三项因素有显著的负相关。[15]个性优柔寡断、情绪控制力差、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时束手无策、适应力差的个体,睡眠质量容易受到影响。

3.建议

大学生改善睡眠质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2)创设良好的睡眠环境,和舍友统一作息时间,减少相互间的干扰。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出现压力性生活事件时能有效调动相关资源来应对压力,减少其对个体内心的冲击。(4)合理宣泄情绪,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及时调整负性情绪。(5)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心理弹性。(6)健全人格,完善自身个性。(7)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适度的锻炼亦可以达到减压、调节情绪、缓解疲劳的作用。(8)寻求专业的支持与帮助。当出现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的睡眠问题时,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慈书平,张希龙,杨宇等.睡眠与睡眠疾病[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6.

[2]童萍,吴承红.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02):181—184.

[3]石文娟,马绍斌.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6(06):470—471.

[4]杨秋月,王锋,胡丹丹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03):

88—89.

[5]戚东桂,刘荣,吴晓茜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05):875—877.

[6]唐丽媛.云南省某高校学生失眠症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李建明,尹素凤,段建勋,张庆波.SRSS对13273名正常人睡眠状态的评定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

(03):351—353.

[8]王靖.大学生睡眠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3(01):56—58.

[9]毛伟民.关于在校大学生失眠状况的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07, 7(02):159—160.

[10]陈蓉,陈琳婷,许世昌,张真林,王里,钟宏景.大学生使用电脑的频率对睡眠的影响[J].海峡科学,2010,40(04):9—14.

[11]刘灵,严由伟,林荣茂,唐向东,魏叶莹.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睡眠质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

(04):308—309.

[12]曾琳娜.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0,14(02):98—99.

[13]刘贤臣,唐茂芹.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01):25—27.

第7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情感教育 互动交流

近些年来美术教学这门课程成为大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种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呢?反复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实施情感教育,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考虑。

1.教师方面

1.1具备一定的情感基础

情感教学的实施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通过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为铺垫而展开的一种独有的教学方法。教育专家通过对各方面因素的分析,认为情感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而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素质。情感往往在个人事业上起决定性作用,良好的情感基础是人体活动能力的一种调节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亲自指导学生进行情感实践,前提是教师必须本身具有比较丰富的情感。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有其必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更注重书本上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情感教育,没有意识到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的同时,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学会利用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1.2有确定的情感目标和评价方式

教师需要科学规划。要想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首先要了解这门学科的特点。其次要针对学习内容确定,换句话说,教师要有确定的情感目标,并且要有正确的评价方法。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仔细斟酌,深入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挖掘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制定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时能更好地融入情感和接受情感教育。

仅仅具有一定情感是不够的,交流互动才会产生效果。如何实现师生心与心交流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隐藏起来的情感没有实质的作用,只有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以心换心,才能促进感情的交流。也就是说,以真实的感情换取真实的感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决定了教学质量。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明白教学的意义,从而投入感情。一旦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付出努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大学中,美术学科不参加考试,部分教师往往对这门学科不重视,上课敷衍了事,根本没有备课,往往都是在上课之前匆匆备课。也就是说教师缺乏情绪调整,不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上课之前整理好自己的心情,重视学生,面对课堂下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双眼,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感激之情,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2.师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和互动。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时,首先要感染学生,其次利用自己的情感调节学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加强师生交流。当代教育提倡的是师生平等,民主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当师生情感交流遇到阻碍,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时,至少要做到理解和宽容。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会换位思考,对学生要有耐心。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师生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的关照和鼓励反而更能拉近师生距离,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这个时候,师生交心就容易多了。

3.学生的自我提升

学生通过自身感悟提高美术素养,美术这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应该积极主动了解艺术作品,教师从旁引导,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便可。教师可以对那些提问积极主动回答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思考。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学生要自己学会思考、分析等,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要相对放松,主动学习,培养自主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以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不再以教师个人唱“独角戏”为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锻炼不断克服困难,增强信心。

归根结底,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跟学生的情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利用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情感是能够被遗传和年龄影响的,但是情感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这些都足以证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赵凤君.小学美术合作学习的实施.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8篇

关键词 发展性咨询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84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we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s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assisted by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according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othe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construct a kind of implementation mod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bring the reforms of the mode, function, conten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in colleges.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0 引言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对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我们仍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在课程实施模式上存在一定问题,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欠缺,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因此,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所处的外部环境,重新设计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势在必行。而“发展性咨询”理念给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多启示。

1 “发展性咨询”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启示

发展性咨询是指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为重要目标的一种咨询活动。①从“发展性咨询”的视野来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如果能够有效激发这种潜能,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妥善地解决自身问题,最终达到促进其人格完善的目的。因此,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1 增进大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的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②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已接近现实,他们不断地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这类问题,开始树立自我理想,考虑未来的生活道路。然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渴望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寻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和性心理的矛盾以及情绪上的矛盾。③由于内心世界存在着种种矛盾冲突,有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自我意识混乱,自我定位不准的现象,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按照自我方向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1.2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人格反映着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稳定性和整合性,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整合。④人格会影响心理健康,比如A 型性格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罹患紧张性疾病(如焦虑、抑郁、心血管疾病)。⑤情绪不稳定者(高神经质)的症状检出率较高,且神经质可直接预测心理压力水平。⑥而且,大学生的人格还与其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⑦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⑧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如能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则不但能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提高他们在学业等方面的表现。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承受挫折和考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1.3 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及扑面而来的各种压力,有的学生因内心比较脆弱,充满无助感,导致情绪失控,甚至走向极端。这是因为在现实压力下,人们往往过于关注所面临的问题,而忽视了自身应对困境的潜力。心理韧性是面对逆境时能调整自己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它可以在不利环境下对个体的良好适应起到保护作用,可以抵消或对抗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甚至对个体自杀行为也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然而就像只有少部分人天生就具有音乐或绘画的才能一样,这种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复原能力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天赋”,其余大多数人则是具有这种复原的潜能,是有待被发现、挖掘的。如果大学生能学会发掘并利用这种潜能,他们在大学四年乃至整个一生就能不畏艰辛,有所收获。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中注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面临学业、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就业等压力的时候能够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甚至将逆境转化为机会,这对大学生的毕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发展性咨询”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构想

在“发展性咨询”理念的基础上,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一种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这就要求一方面要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原理,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着重激发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帮助其渡过“自我同一性”危机。另一方面要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1 教学目标从笼统到具有操作性

目前心理健康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具备可衡量性和操作性,如“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进自我意识,提升心理韧性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看上去比较明确,但却很难得知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可以将上述教学目标调整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增进大学生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且能坦然地谈论自己的优缺点,同时接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2)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使学生了解自身内在的资源,发掘自身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掌握ABC理论,使其在面对困境时能习惯性地从积极角度思考,改变认知偏差。

为了检验教学目标的实施效果,还可利用心理量表对该领域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和他评。

2.2 教学内容从重理论到重实践

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对象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这些学生本身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心理学专业人才,而是使他们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世界,养成积极心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纯粹照本宣科,那么理论化和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结合发展心理学领域中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

一是要使大学生了解大学阶段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并接纳自我。二是在此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如角色转换和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求职与择业问题等等。应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以这些常见心理困扰为重点进行案例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自身问题,达到改变自我的目的。

2.3 教学模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育,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发展性咨询”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契合。在“发展性咨询”视野下,除了传统的课程讲授,教师还可运用如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一些技巧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一种态度,做到知行合一。这种方式贴近大学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挑选的案例要发人深省,具有教育意义,同时还要蕴含一定的心理学原理。案例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名人事例中选取,也可以从经典的电影、电视剧等视频中截取。比如,在讲授学生情绪管理课程时,可选择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的现实案例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案例主人公的情绪感受和想法,探讨案例主人公对事件看法的不合理之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改善这种不良认知,调节消极情绪。随后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若自己遇到类似挫折事件的时候,如何调节我们的心态。再比如,通过观看电影《美丽心灵》片段了解心理异常的表现,进一步说明有了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并做出积极的改变。

(2)课堂体验式活动。课堂上使学生亲身体验某种心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产生情绪情感的共鸣,并进一步整合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感受,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种“做中学”的过程会令学生印象深刻。比如,在讲授赞美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三人一组进行“戴高帽”活动,即让每个学生说出另外两名组员的三个优点,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挖掘别人优点和自身优点,体验到被人赞美是幸福的。同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到别人获得赞美的时候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亲身感悟赞美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使学生领悟到世界上并不缺少美,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样我们也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3)情景模拟法。模拟一定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境的可能结局,改变学生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比如,在讲授大学生恋爱心理时,针对目前某些大学生把恋爱视为大学生活的必修课,盲目恋爱而忽视学习的现象,现场进行“爱情配对活动”。让学生身带不同筹码,进行一场挑选与被挑选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因筹码大的同学往往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对象,筹码小的同学则被人“嫌弃”,使同学们意识到爱情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当你平台高,筹码大,可供选择的机会就更多,接触的对象层次也更高。进而教育学生应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从而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竞争“筹码”。同学们通过情景模拟亲身领悟到学业才是大学生活中真正的主修课,爱情只是大学的选修课。

(4)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目的在于打破“惯性思维”和“群体思维”,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在讲授个体思维差异的时候,给学生呈现16幅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16幅图两两配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每一位成员将自己的配对结果与其他组员分享,并谈谈理由。因个体看待问题角度的差异,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现,每个人的配对结果可能都不一样。然后让各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再让小组派代表谈谈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而说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提示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多角度看问题,多角度欣赏他人,多听听他人的见解,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理解对方。

3 结语

学生在课堂上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要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课所学的知识记忆更好。这意味着,采用寓教于乐的互动教学模式效果更好。研究还发现“发展性咨询”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原有填鸭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在课程价值、教学方式和实际助益上都得到了学生更强烈的认可,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⑨这说明,这种课程实施模式是有效的,并可以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根据“发展性咨询”的原理,完善现有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模式,更好地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发展性咨询理念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编号:QJY 1251505);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大学生对网络负面新闻情绪反应的实证研究”(编号:Hnky2016-2);海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djy1642)

注释

① 马建青.发展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7-11.

② 杨治良等.简明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53.

③ 赵迪.发展性心理咨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展[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

④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

⑤ 孙菲,王生,吴咏今,余善法.人格特质与职业紧张及工人健康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36-438.

⑥ 黄敏儿,吴钟琦,唐淦琦.服务行业员工的人格特质、情绪劳动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0.42(12):1175?1189.

⑦ 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