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应收账款审计论文

应收账款审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7 16:41: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应收账款审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应收账款审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企业 应收账款 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自我生存和发展, 千方百计地开展促销活动, 扩大产品的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其中, 赊销在销售总额中占了较大的比重,进而催化了应收账款的产生,它是伴随着企业的日常销售行为的发生而产生的一项债权。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好坏与否直接对企业的营运资金和日常生产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完善应收账款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现状

(一)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由于企业领导对应收账款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为有效收回应收账款做足准备工作,比如未设立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的回流;未对应收账款中期跟踪分析做出充分的预防工作;未对应收账款后期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做出及时的判断等等,使得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有很大的漏洞和缺失,加之企业对销售业绩的盲目追求,产生了过多的应收账款,从而大幅度增加应收账款风险损失。

(二)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模式“滞后”,没有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

传统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模式认为,应收账款的风险来自企业发出货物后不能及时正常收回款项,导致我国企业偏执于事后追债而忽视了事前控制。这种“滞后”模式自然致使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不重视对应收账款风险的评估分析,缺乏规范的信用销售程序,很少对付款人资信度做深入调查,一定程度上促成呆账和坏账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缺乏对应收账款的定期数据分析

我国对应收账款的测评和分析体系尚不健全。绝大部分企业未能及时准确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没有认真划分或区分哪些应收账款即将到还款期,哪些应收账款已经超过赊销期,超期的应收账款分别超期多长时间等,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不及时不到位,导致应收账款风险增大。

应收账款的账龄不仅是估算应收账款总体风险和时间价值损失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记提坏账准备的参考依据。对于企业而言,采用赊销是企业常用的促销手段,如何有效利用这种促销手段,使之真正成为销售环节的法宝,除了销售之前的信用考核之外,一旦产生应收账款,后期的重点就在于跟踪处理,尤其是逾期的款项,拖欠越久,回收的难度就会提升,变现的可能性进一步缩小。可见,应收账款账龄的数据分析,跟踪处理,是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四)应收账款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没有把应收账款回收率指标纳入进来,即便有些企业考虑到了应收账款考核,也仅限于形式,并未设立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否能收回与收回多少尚未和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催收应收账款积极性,直接导致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和回收率低。

二、完善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首要要素或基本要素,在任何一个企业里,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性直接取决于公司管理阶层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如果管理者给予资产安全保证足够的重视,强调销售和回笼货币资金的一体性,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等会给企业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进而以健康积极的理念引导企业的行为。

(二)设立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制度

信用控制是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一条主线,从销售环节的客户调查到产生应收账款客户的后期催收、确认坏账等都离不开信用管理。

加强销售合同审查,检查销售合同是否合规合法,有无虚假销售合同等不合理现象;审查客户的资信程度,了解客户过去的付款记录,与其他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审查客户的偿债能力,特别注重客户的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数量与质量;审查客户的经营条件,关注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以确定风险等级等。

(三)加强应收账款事中监督,进行动态追踪分析

企业财务部门应根据客户的业务量和信用情况,为每一客户量身定做一个信用额度,而且信用额度随着企业的信用行为的变化而动态变化。信用控制单位,对于每一次销售,都要审查其是否超过已定信用额度,根据审查结果决定货物是否发放。而且为了不产生信用过差的客户,信用控制部门定期通知销售部门大客户的欠款和信用状况,为再次销售提供参考,强化事中应收账款监控,化解应收账款风险。

(四)完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

按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谨慎性原则,企业应定期检查应收账款,预估应收账款可能产生的损失,计提坏账准备,明了企业资产状态,保证企业资产的真实性。为了合理确认坏账及准确处理坏账准备的计提、坏账损失的确认、坏账的回收处理等,保证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处理,企业需要完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明确规定坏账核销的处理程序。

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也是防范风险的一种方法,防止因应收账款未收回而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五)完善员工应收账款奖惩制度

销售员工的绩效工资把销售业绩与应收账款回款率有效结合,销售必须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全过程负责,对于既能销售出去又能够及时收回货款的作为重点奖励对象,只能销售不能够收回货款的设定一定的惩罚措施,以此导向员工不仅重视销售,而且关注资金的回流,很大程度上规避应收账款风险。

参考文献

[1] 杜娟.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硕士论文,2010(5).

第2篇

【关键词】 ST公司; 审计师选择; 大所; 审计意见; 审计费用

一、前言

按照我国证券交易所的规定,ST股是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被进行特别处理的股票,*ST股是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的股票,ST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管制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旨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警示投资者的一种制度安排。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独立审计制度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保护投资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学者们专门针对ST公司进行外部治理机制研究的文章较少,那么我国的ST上市公司在外部审计师选择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其更倾向于选择哪类会计师事务所,收到何种审计意见,外部审计师有没有针对ST公司的高风险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外部独立审计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审计质量,而审计质量却具有抽象性,难以直接量化,故人们通过一系列替代指标进行重新表述。认为大所的审计质量显著高于非大所(DeAngelo,1981;Lennox,1999;王咏梅和王鹏,2006),故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是外部审计制度的一种表征,本文设置是否大所①为一个因变量。ST公司由于财务状况较差且更加不稳定,故其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较低,公司不愿意被外部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更多的财务舞弊与差错,而是倾向于掩饰其经营不佳的状态,故其更愿意聘请规模更小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得到其较为满意的审计服务,故本文提出假设1:ST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规模更小的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履行监督职责的最终结果,集中反映了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状况的综合评价与判断。笔者将审计意见划分为两大类:标准审计意见与非标准审计意见②。标准审计意见反映了被审计公司的会计信息状况值得信赖;非标准审计意见提醒投资者关注公司的特定事项,以减少投资损失,故审计意见具有重要信息含量,是外部审计制度的一种表征,蔡春等(2005)的研究证明,上市公司是否被ST影响公司审计的意见类型。本文设置审计意见为一个因变量;ST公司由于连续两年亏损,其财务状况较差,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较大,使得在出具审计意见时不得不考虑出具更多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来指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问题,以降低自身的法律责任,故本文提出假设2:ST公司更容易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

审计费用指的是外部审计师对其所提供的审计服务收取的报酬。目前我国执行风险导向审计,将按照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分配审计资源,客户风险高则审计费用增高。笔者认为审计费用也是外部审计制度的一种表征,设置审计费用为一种因变量。关于公司财务风险与审计费用间的关系,焦莹芳(2007)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负债比率和对外担保额作为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指标,采用截至200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量负债比率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说明中国审计市场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风险进行了考虑。本文认为ST公司由于财务状况较差,财务风险较大,审计师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也较大,一方面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师不得不实施更为广泛和详细的审计测试,这无疑加大了审计成本;另一方面假如审计师最终没能够发现客户的重大错报风险,其面临的诉讼风险加大,增加的审计成本与诉讼风险使得审计师不得不通过收取更高水平的审计收费来进行补偿,故本文提出假设3:ST公司的审计费用更高。

三、实证设计

(一)变量设计

本文变量设置如表1所示。

(二)模型建立

本文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检验ST公司对事务所规模选择的模型(1):

BIG=β0+β1ST+β2LnTA+β3LEV

+β4REC+β5STO+εi (1)

检验ST公司对审计意见影响的模型(2):

OPN=β0+β1ST+β2LnTA+β3LEV

+β4REC+β5STO+εi (2)

检验ST公司对审计费用影响的模型(3):

LNFEE=β0+β1ST+β2LnTA+

β3LEV+β4REC+β5STO+εi (3)

其中β0为截距,β1,β2……β5为系数,εi为残差。

(三)样本选择

文章以200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1 80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数据来源,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30家(由于其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剔除变量缺失的222家公司,最终得到1 547个样本数据。全部样本数据来自CSMAR国泰安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

文章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所得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2009年我国共有8.27%的上市公司为ST公司,有52.75%的上市公司被大所审计,从客户数量来看,大所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是相当高的,有6.33%的上市公司被审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另外,200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72.12%,应收账款、存货占总资产比重均值分别为8.38%、16.64%。

(二)单变量相关分析

从表3变量间Pearson相关系数来看,是否ST与是否大所负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我国ST公司倾向于选择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状况越好的上市公司越会选择大所,通过信息传递功能表达经营业绩良好的信号假设1得到初步验证;ST与审计意见正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出具审计意见的时候考虑到了被审计客户的财务状况,连续两年亏损自然是审计师需要关注的重大风险事项,对财务状况越差的上市公司,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假设2得到初步验证;ST与审计费用负相关,这需要结合ST公司的规模来解释,是否ST与公司规模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我国ST公司一般是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尚不完善的公司,而审计费用与客户资产规模在1%的水平上高度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了0.717),从而是否ST与审计费用也呈现出负相关性,即由于ST公司规模较小,故而审计费用较低,这与假设3相反,需要借助多元回归分析进行进一步验证;另外,是否ST与资产负债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负债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其财务风险越高,财务状况越差,从而越容易被ST;是否ST与应收账款比重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应收账款比重越高,公司资产流动性较好,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是否ST与存货比重呈负相关但并不显著。

从是否大所这一变量来看,ST公司与是否大所在1%的水平上负相关,审计费用与是否大所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大所收取了较高的审计费用,存在着声誉溢价现象;公司资产规模与是否大所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选择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是信号传递功能的一种体现,由于大所代表了较好的职业形象,大公司聘用大所向外部信息使用者表达了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另外,是否大所与审计意见、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比重、存货比重均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从审计意见来看,ST公司更容易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且在1%水平上显著;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的审计费用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公司规模影响的结果,由于公司规模与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负相关,而公司规模与审计费用高度正相关,故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正相关,表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越高,财务状况越差,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越高,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高;应收账款比重、存货比重与审计意见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应收账款、存货越多的上市公司,其资产流动性越强,面临的财务风险越低,收到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另外,审计意见与是否大所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从审计费用来看,总资产对数与审计费用在1%的水平上高度正相关,表明资产规模是影响审计费用的最重要因素,这与我国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公司资产规模的一定比例计提审计费用的做法有关;应收账款比重与审计费用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应收账款越多,资产流动性越强,财务风险越低,相应的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越低,故审计费用较少。另外,审计费用与资产负债率、存货比重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多元回归分析

采用Stepwise变量进入策略,按照模型(1)、(2)、(3)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到,三个模型的调整R方值分别为0.193、0.332、0.557,模型拟合程度较好;F值分别为47.43、154.32、278.73,Sig.值均为0.000,表明各模型线性关系显著;三个模型的D.W.值分别为1.972、2.071、1.669,认为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性;最后从各变量的VIF值来看,VIF均小于3,表明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从表5中模型(1)的回归系数来看,与相关分析结果不同,是否ST对是否选择大所不具有显著解释力,影响事务所选择的因素只有审计费用与应收账款比重,且两者与是否大所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大所的审计收费较高,且大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比重较高,资产流动性更好。从回归分析与前述相关分析结论认为,ST公司更倾向于聘请规模更小的会计师事务所。

从表6可以看出,与Pearson相关分析一致,是否ST与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ST公司更容易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的时候考虑到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对于财务状况越差的上市公司更为谨慎,通过出具更多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来应对增加的审计风险;审计意见与总资产对数、应收账款比重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资产规模越大、应收账款比重越高的公司越容易收到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意见与资产负债率、审计费用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越容易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而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其审计费用也越高,这是由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上市公司,其财务风险越大,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越高,必须通过实施更为详细的审计程序进行更缜密的检查以降低审计风险,加大的审计成本必然通过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来补偿,在审计意见的出具上也更为谨慎。

从表7可以看出,是否ST与审计费用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是影响审计费用的重要因素,当公司财务状况较差,财务风险较高时,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相应增加,必须通过实施更广范围更为详细的审计测试来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成本加大的同时,必然要求以更高的审计收费来补偿,是否ST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假设3得到验证;另外与前述相关性分析一致,审计费用与总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是否大所、审计意见、应收账款比重成正相关,与存货比重负相关,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收集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研究ST公司在外部审计师选择上的特点,实证研究发现:我国ST公司大部分是资产负债率比较高的小规模上市公司,其更倾向于聘用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且更容易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费用也更高,上述联系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会影响到外部审计师的选择,对于财务状况较差、风险较大的上市公司,我国审计师也体现出更为谨慎的执业态度,通过执行更多的检查来降低审计风险,收取更高的费用来补偿损失,出具更多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来规避未来可能的风险。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通过提高和改善自身财务状况来获取高质量的审计鉴证,而会计师事务所亦应重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通过识别、评价、分析、控制被审计单位的财务风险来降低最终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DeAngelo,L.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3):183-199.

[2] Clive S. Lennox.,1999.Audit Qu-

ality and Auditor Size:An Evaluation of Reputation and Deep Pockets Hypothese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6(7)&(8):779-804.

[3] 王咏梅,王鹏.“四大”与“非四大”审计质量市场认同度的差异性研究[J]. 审计研究,2006(5):49-56.

[4] 蔡春,杨麟,陈晓媛.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沪深股市2003年A股年报资料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5(1):95-102.

[5] 焦莹芳.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条件下审计费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深市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6] 朱,夏立军,陈信元.转型经济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04(5):53-62.

[7] Palmrose.An analysis of auditor litigation and audit service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1988,63:55-73.

[8] 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在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3):59-65.

第3篇

【论文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石油行业

1.引言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明显无力按时偿还到期时无争议的债务的困难与危机。企业的财务危机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由长期时间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集中释放,使企业应对不及,最终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财务危机具有复杂多样性、客观积累性、灾难性、突发性、牵连性等特征。

2.石油行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2.1 理财工作与环境变化不相适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赊销是石油企业促销和占领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要承担他人占用企业运营资金的机会本钱及到期不能收回货款的坏账损失。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确认原则下,石油企业只注重账面利润,而不注重现金流量,更多的资金被客户占用,使利润虚增,企业陷进严重的资金短缺或不能周转的困境。

2.2 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从制度建设上看,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的触角已分布在石油销售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但在执行中对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重视不够,ERP管理系统、网上报销系统、资金管控系统和零售管理系统还没有做到有效的整合,财务管理体系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经营不确定性预见性较差,不能满足高层管理的决策需求。

2.3 资本运作不当

石油销售企业对资金的收支和使用缺乏全面统一的筹划和控制,商品采购、投资及费用管理各环节不能有效衔接,对存货占用、投资资金支出、费用资金拨付缺乏合理的盈亏分析及有效的预算管理控制手段,导致流动资金内部各项目之间分配不合理,企业资金积压与资金不足并存。

2.4 财务监管不到位

尽管石油销售企业都建立了财务管理控制体系,但由于销售网点地域分散,财务监管还没有延伸到业务范畴的每一个基点,对下属分公司的财务行为缺乏监督,导致少数企业经理人通过各种途径,利用手中的权力转移、侵吞公司资产及其收益。另外,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消费者大多喜欢现钞消费,使石油销售公司资金管理监控难度加大。有些石油销售公司缺乏管理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制度措施,造成存货损失,应收款不能兑现而形成呆账。

3.石油行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现状

3.1 企业财务管理不完善

3.1.1 应收账款项目长期挂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石油行业往往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采用赊销等方式进行经营。而赊销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积累和不能收回,就造成很多石油企业在良好销售业绩并盈利的情况下,因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而面临财务危机。

3.1.2 存货占用大量现金流

当前,导致石油行业存货占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石油企业难以准确的预测客户对成品油的需求量。从理想化的角度说,最恰当的存货水平即“经济订货量”。但是,在实际经营中,如果完全采用零库存商品进行管理,一旦操作不慎,发生成品油供应中断的情况,将会带来严重的市场混乱和社会负面影响。

3.2 内部控制与监督不完善

3.2.1 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石油公司总部,董事会虚设,董事会与管理层在事实上是一套班子,将决策与管理集于一身,将主要精力用在大量的日常事务协调和平衡工作上,在公司长远发展战略的研究、宏观层面的资源合理配置及如何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等方面相对薄弱,无法发挥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控作用,使内部制度失去最核心的一层机构。

3.2.2 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

石油公司的内部运行机制问题不光有组织结构的因素,人为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有管理层的原因,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很好的通过一言一行在公司范围内传达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循。

3.2.3 内部监督不完善

尽管石油企业控制活动中也有其他控制要素的体现,但很不完整,因此造成了石油企业内部控制评审的片面性。评审时势必也同时涉及到几个部门的业务。而当前股份公司从上至下实行的条块管理,使部门之间联系较少。因此,开展石油企业内部控制评审工作,使企业各业务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时,每个评审组对评审把握的尺度不一样,导致最后各单位综合评审结果不同。

3.3 风险控制不完善

石油企业在实现企业目标的时候,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在管理意识、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着局限性,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包括:由于石油企业内部控制还不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不同的层面带着不同的目标运行,企业风险管理不能对实现企业目标类别中的任何一个提供绝对的保证。

4.石油行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完善对策

4.1 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对策

4.1.1 应收账款预警机制的完善对策

建立应收账款的风险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要建立信用管理体制,对客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调查,通过对客户的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依据客户的偿债能力评定客户的信用水平,并依据不同的信用水平确定其信用额度。

4.1.2 存货预警机制完善对策

首先,石油企业在进行销售预测的过程中应采取滚动预测的方式,不断地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销售预测进行修正,发挥经销商更接近市场、更了解市场的优势。其次,石油行业存货品种繁多,公司在存货的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类管理。最后,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2 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完善对策

4.2.1 内部控制的完善对策

石油企业应按照自身的需要来确定其组织结构,摆脱管理层次过多,机构臃肿的局面。在人员方面,石油企业应注重高层管理者的培养,注重新知识的培训学习。通过针对性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4.2.2 内部监督的完善对策

(1)企业在开展业务时,应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2)会计部门在核算的基础上,应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经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3)发挥现有的企业内部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作用。(4)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与考核。

第4篇

关键词:审计收费 影响因素 实证文献

纵观国内外对于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审计定价理论展开并逐渐深入的,也有少量研究关注特定因素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如新的法律法规颁布、事务所变更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从审计定价理论出发,审计费用包含审计成本、风险溢价和正常利润,可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审计费用。从审计成本角度出发,考察被审计单位以及事务所特征对于审计成本的影响,这些特征包括资产规模、资产结构(存货、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经济业务复杂程度、控制子公司数量、行业类型、事务所规模、品牌溢价等。从风险溢价角度出发,考察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包括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率、盈亏状况、盈余管理强度、前年度审计意见、违规处罚事项、公司治理质量、内部控制质量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审计费用产生影响,如公司所处位置、前年度审计意见、内审情况、非审计业务往来等。

一、审计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一)被审计单位特征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1)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关于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正相关,资产规模越大,审计成本越高。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通过对我国2001年披露的590家上市公式的审计费用数据,利用Simunic修正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总资产是影响审计费用的主要因素。伍利娜(2003)、漆江娜(2004)、张继勋(2005)、王洪春(2002)等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都反映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正相关。Simunic(1980)最早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费用的十大因素,发现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费用最关键的因素。Francis(1984)用修正Simunic模型考察了澳大利亚审计市场,同样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Firth(1985)、Taylor&Baker(1981)、Anderson&Zeghal(1994)、Krishnagopal& David(2001)等国外学者的研究都反映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正相关。(2)控制子公司数量子公司数量关系业务复杂程度,有关审计费用的实证文章中,子公司数量常作为解释变量被研究,得到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普遍认为被审计单位控制的子公司数量与审计成本正相关,控制的子公司数量越多,业务越复杂,关联方交易和舞弊可能性加大,增加了审计资源的投入。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的研究发现控股子公司数量与审计费用在显著相关。韩厚生和周生春(2003)等国内学者研究都得到控制子公司数量与审计成本正相关的结论。Simunic(1980)对美国审计市场的研究表明子公司数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影响。Francis(1984)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业务复杂程度(控股子公司数量)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Krishnagopal& David(2001)也在其研究中得到类似结论。但Firth(1985)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审计费用与子公司数量并不显著相关。(3)应收账款水平应收账款是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应收账款的虚构、坏账的计提与转回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因而,应收账款的核查是审计的重要工作之一,需投入较多的审计资源,应收账款水平越高,审计成本越大。国内外大量研究结论显示应收账款水平与审计成本正相关。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的研究显示度量经济业务复杂程度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在0.01水平上与审计费用相关。张继勋、陈颖和吴璇(2005)在其研究中得到上述结论。Firth(1985)研究显示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Simunic(1980)等国外学者在其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上述结论。(4)盈余管理水平盈余管理水平与业务复杂程度相关,还与审计风险相关,故盈余管理水平既影响审计成本,也影响审计风险溢价。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审计所需投入的资源越多,审计成本也就越高;另外,盈余管理水平越高,诉讼风险越大,也会通过风险溢价影响审计费用,本文将在审计溢价部分提及盈余管理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此处只阐述对于审计成本的影响。由于盈余管理水平本身不容易衡量,已有研究尚未得到确切的研究结论。刘运国、麦剑青和魏哲妍(2006)借鉴Simunic的修正模型对审计费用和盈余管理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一定程度上,审计收费与盈余管理正相关,注册会计师对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审计费用与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而伍利娜(2003)在其论文中得到不同的结论,认为处于“保牌”区间的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负相关,并从审计双方议价、协商角度加以解释。事实上,在审计费用研究领域里面,被审计单位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是最热门的研究,众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难以详尽地加以归整,不可避免地会遗漏一些研究成果。另外,可能是研究方法、样本选取、模型构建方面的差异,某些方面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不同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相反,尚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事务所特征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1)事务所规模事务所规模差异往往代表了审计质量差异,不同的审计质量要求投入不同的审计资源。因而,事务所的规模会对审计成本产生影响。实际研究中,往往将事务所划分为两组——大所和非大所。伍利娜(2003)借鉴Simunic等1994年研究所运用的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费用有明显的影响,“五大”比“非五大”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漆江娜、陈慧霖和张阳(2004)用2002年沪深股市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四大”所收取的审计费用比“非四大”高。其他国内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中,也考察了事务所规模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认为事务所规模越大,所收取的审计费用往往也越高。国外学者对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费用关系的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Francis(1984)用修正过的Simunic模型考察澳大利亚审计市场,发现事务所规模和审计费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Johnson , Walker 和Westergard(1995)在Firth的基础上研究新西兰审计市场,发现规模最大的五个事务所较其他事务所多收取24.1%的审计费用,即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Rubin(1988)、Mark DeFond(2000)等学者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但是,也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未发现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费用的系统性影响,并从事务所规模报酬、审计行业竞争程度的时期差异等角度加以解释,例如Simunic(1980)、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等的研究。(2)事务所行业专门化行业专门化是事务所基于对行业知识和行业审计程度的高度重视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战略和市场竞争策略。行业专门化战略可能为事务所提供总成本领先优势(Ratna,2005),也有可能为事务所带来产品差异化优势(Simunic& Stein,1987),这两种优势会对通过事务所行业规模经济与行业专长溢价对审计定价产生影响。行业专门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与经验曲线效应(Taylor,2000)等会导致审计成本的下降,进而影响审计定价,在不考虑审计双方议价能力的情况下会导致审计费用的下降。另一方面,行业专门化所导致的产品差异化优势,这种优势往往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有可能产生审计溢价,导致审计费用的上升。国内外大量文献对行业专门化和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是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多数研究表明行业专门化与审计费用只看存在正相关关系。Craswell(1995)以1982~1987年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审计师中的专长审计师比非专长审计师要多收取34%的审计费用溢价,并推断行业专长是提供差异化审计服务的基础,是高质量审计需求的体现。Defond、Francis和Wong(2000)对香港审计市场进行研究,发现“六大”事务所中的专长审计师比非专长审计师多收取29%的审计费用。相对于被审计单位特征,事务所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事务所特征方面的数据、资料难以获取,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困难。已有关于事务所特征方面的研究也主要关注事务所规模,因为事务所的规模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学者往往利用虚拟变量对事务所按照规模大小进行分类研究。但是,也有少量学者关注到事务所的其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审计师特征、审计师行业专长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数据收集较为困难,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不对此类影响因素做系统的归整。

二、风险溢价及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一)风险溢价影响因素研究 (1)公司治理水平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因能够降低公司的固有风险或控制风险而最终会减少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公司治理结构效率越高,其对管理层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约束越强,因而公司的固有风险或控制风险也越低,因此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潘克勤(2008)以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的公司治理指数作为公司治理质量的替代变量,研究公式治理质量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公司治理质量与审计费用负相关。高水平的公司治理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费用的发生。蔡吉甫(2007)也在其研究中得到同样的结论。(2)违规公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深证和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简称“一会两所”)对上市公司违规事件处罚公告会产生明显的市场反应。被处罚公司再次发生舞弊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公众关注度较高,且这类公司再度被监管部门审查的可能性也较大,这些处罚公告的后续反应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事务所对这些公司审计过程中,往往收取较高的风险溢价,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朱春艳和伍利娜(2009)通过研究2001年至2007年被“一会两所”处罚过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市场反应,发现处罚当年及以后年度被收取更高审计费用的可能性更大。(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未能按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和诉讼仲裁。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与事务所审计失败风险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关系,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越大,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审计风险增加的直接后果就是事务所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行补偿。因而,从理论上讲,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冯延超和梁莱歆(2010)以A股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经验数据,考察诉讼仲裁、违规处分等法律事件对审计市场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陈小林(2007)认为我国不同省份之间的法律环境存在差异,法律制度完善、执行力度较大的省市,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大,审计定价相对更高。(4)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往往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度量,反映了企业对于负债的保证程度,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从理论上讲,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风险越大,审计市场所要求的风险溢价越多,审计费用自然越高。但是,实证研究中,对于资产负债率和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利用Simunic模型实证研究了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认为资产负债率对于审计费用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Simunic(1980)最早在对美国审计市场的研究中发现资产负债率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5)盈亏状况盈亏状况也是度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亏损企业的财务风险大于盈利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事务所而言,审计亏损企业的风险相对而言更大,因而可能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带动审计费用的上涨。但是,实际研究中,并没有印合理论解释。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借鉴Simunic模型对590家样本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并没有发现盈亏状况对于审计费用的显著影响。

(二)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1)SOA404条款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s,以下简称SOA)404条款实施初年,美国审计市场审计价格上升。黄京菁、王禄河(2005)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审计费用上升的首要原因是执行SOA404条款的审计成本、风险溢价上升,次要原因是审计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审计成本上升是因为SOA404条款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发表审计意见、要求对审计人员进行新条款培训;SOA404条款要求审计人员作出更多主观判断,增加了事务所的风险(将会产生更高的风险溢价);新条款的实施也增加了事务所的诉讼风险,增加了事务所的风险溢价要求。另外,SOA404条款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审计服务供求关系产生了影响,无形之中增加了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SOA404条款的实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审计定价,导致了审计费用的上涨。(2)事务所变更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事务所变更具有明显的信号效应,外部观察者对于事务所变更比较敏感,会猜测各种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变更事务所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曾研究事务所变更原因,认为事务所变更的原因之一是前任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未能就审计收费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事务所变更具有系统性的原因吗?变更前后审计费用会发生变化吗?宋衍蘅和殷德全(2005)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继任注册会计师对于不同类型公司的审计收费确定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盈余管理动机强烈的公司,继任会计师倾向于以盈余管理幅度来衡量审计风险,并为此要求较高审计费用;对于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继任会计师会考虑公司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降低审计费用。李爽、吴溪(2004)发现自愿性审计师变更和诱导性审计师变更后的审计定价有所不同,诱导性审计师变更的审计费用高于自发性审计师变更的审计费用。Lennox(2000)发现购买审计意见是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原因,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和审计收费增加正相关。(3)地区经济状况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同,审计市场可能有所区别,这些差异可能对审计费用产生影响,导致被审计单位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审计费用方面产生区别。实际研究中,有学者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探讨地区经济差异对于审计市场、审计定价的影响。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将中国划分成四个区域,探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不同经济状况的区域之间审计费用存在区别,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而言审计费用更高。漆江娜、陈慧霖和张阳(2004)在其研究中,根据经济状况划分区域,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为一类,其余地区为一类,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高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4)审计意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非标准审计意见说明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相对标准意见的财务报告来讲,前者审计风险更大。审计意见的区别,反映出财务报告质量差异,这种差异经过传递会在审计定价过程中得到体现,不同审计意见的审计业务可能收取不同的审计费用。国内外实证研究中,有学者利用虚拟变量探究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漆江娜、陈慧霖和张阳(2004)利用虚拟变量将审计意见分为非标准审计意见和标准审计意见,研究审计意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审计收费高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并认为事务所处于审计风险考虑调高审计收费。但是,伍利娜(2003)利用2001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未发现审计意见对于审计收费的系统性影响,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并没有系统性差异。Simunic(1980)在其研究中发现审计费用与保留意见呈正相关关系。

三、结语

经过国内外大量有关审计费用大量实证研究,积累了众多成果,理论界对于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审计费用领域已成为最重要、最成熟的审计研究领域。但是,结合我国审计市场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审计市场审计收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审计定价。理论是对现实的归纳与提升,但理论最终仍需回归现实。如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结合我国审计市场实际情况,为监管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决策支持,是当下审计费用研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3期。

[2]韩洪灵、陈汉文:《中国上市公司初始审计的定价折扣考察——来自审计师变更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3]黄京菁、王禄河:《SOA404条款引发审计价格上升对职业界的影响分析》,《审计研究》2005年第4期。

[4]李补喜、王平心:《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2期。

[5]李爽、吴溪:《监管信号、风险评价与审计定价:来自审计师变更的证据》,《审计研究》2004年第1期。

[6]刘斌、叶建中、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3年第1期。

[7]刘运国、麦剑青、魏哲妍:《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8]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期。

[9]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10]宋衍蘅、殷德全:《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11]王守海、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审计研究》2009年第5期。

[12]吴应宇等:《客户规模与审计费用溢价的研究:来自2001~2004年沪市的初步证据》,《会计研究》2008年第5期。

[13]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14]余玉苗、刘颖斐:《注册会计师审计定价模型中的风险溢价及其内在化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15]张继勋、陈颖、吴璇:《风险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的分析》,《审计研究》2005年第4期。

[16]张奇峰、张鸣、戴佳君:《中国审计定价实证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6年第6期。

[17]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审计研究》2011年第5期。

[18]赵敏:《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研究述评》,《商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13期。

[19]朱春艳、伍利娜:《上市公司违规问题的审计后果研究》,《审计研究》2009年第4期。

[20]Craswell, A. T., J. R. Francis, and S. L. Taylor. Audit Brand Name Reputation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21]DeFond, M. L., J. R. Francis, and T. J. Wong.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2000.

[22]Francis, J. R. The Effect of Audit Firm Size on Audit Pric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4..

[23]Johnson, E. N., K. B. Walker, and E. Westergaard. Supplier Concentration and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in New Zealand.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95.

[24]KrishnagopalMenon and David D. Williams. Long-Term Trend in Audit Fees.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1.

[25]Mark L. Defond, K. Raghunandan and K. R. Subramanyam. Do Non-Audit Service Fees Impair Auditor Independence? Evidence from Going Concern Audit Opinions. Jou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第5篇

从企业的增值税纳税得出企业主营产品在企业实现的增值,主营产品的增值直接产生企业的毛利润。产品原材料100元购进,产品180元销售,实现80元的增值计算缴纳增值税,根据增值纳税原理使用审计逆查方法,通过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倒算出主营产品销售实现的直接利润,分析企业损益表,从产品的实现的直接利润到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的数据分析,可以判断企业的主要风险。企业产品的直接利润是息税前利润的主要来源,我们可以判断该企业是产业型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财务风险较低,经营风险较高,属于传统模式的经营。审计采用传统的账项审计方法是可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而面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我们阅读分析财务报告发现,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形成是多元化的,主营业务在创造利润,投资在创造利润,有些企业资本运营创造了巨额的利润,但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例如我国太子奶集团,2007年,凭借连续3年累计超过1000%的销售增长率一举夺魁“中国成长百强企业”。然而我们分析太子奶集团财务报告发现,产品销售的直接利润并不是息税前利润的主要组成,30亿的销售不抵33亿巨额投资带来的财务风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货币从紧,巨大的资本运作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集团资金链断裂,太子奶董事局主席不得不出让自己全部的股权。对于这样的企业,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是无法抵御企业风险给审计带来的巨大风险的。从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开始,倒挤企业产品销售主营业务利润,分析财务报告主营业务与企业息税前利润的比例,确定企业的主要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才是适时的新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就是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结合其他风险因素尤其是固有风险综合考虑,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评估,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二、从增值税纳税进项审查开始审查企业采购付款内部控制规范是否健全完善,存货、应付账款等账项是否正确反映

会计法规规定了不得抵扣的具体内容,非法抵扣是企业常见的错误,甚至发生舞弊的地方。审计通过对增值税进项税的符合性测试,证实有关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效果,确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从而扩展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要从进项税开始在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当中,从以下关键控制点,把握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控制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发展的方向。

1.从进项发票的抵扣申报察看企业采购验收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复核采购部门的采购单与实际抵扣的发票,审核是否符合企业的购货内部控制,是否有相关主管人员的签字。证实采购的客观性。采购部门根据合规的请购单编制连续编号的订购单,订购单与实际购货的验收单复核,证实采购的完整性和合规性。采购货物的验收单与实际抵扣发票核对,排除非法抵扣,验收单一式多联,及时传递反馈信息给采购部门、验收部门、仓管部门、财务部门,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牵制。

2.核对进项发票明细编制应付凭单。编制的应付凭证与相应的验收单、订购单、开具发票是否一致,应付款及即时付款是否有相关人员的核准。应付账款明细账是否记录清晰,每一笔记录对应的记录凭证都附有相应的经批准的原始凭证,付款凭单连续编号,保证会计处理的完整性,并建立未付凭单明细账,及时与供应商对账结算债务关系。

3.从增值税进项转出察看不得抵扣的进项有无相应列示。例如,没有正常使用的原材料进项税账务处理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是内部控制的最弱环节,是审计需要实施具体审计方法复核的关键控制点。

三、从增值税纳税销项申报审查开始审查企业销售收款内部控制规范是否健全完善,收入、应收账款等账项是否真实,完整反映

企业销售开具发票,确认收入,对应收款及应收账款的增加,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控制审计风险。对销项税额造假手段,审计需要进行实质性测试,以控制企业舞弊产生的审计风险。

1.销售不入账或少入账,减计销项税额。特征是大笔非销售来源的现金存人银行、经常大量坐支现金、存货账面余额持续大于实存数。复核销售的内容是真实的,销售发票后确实同时附有一致内容的装运凭证,注意年底开具空头发票,对应做应收账款处理,下年初用红字发票做销售退回,这是不少上市公司为了强挤利润常用的舞弊。

2.错误处理视同销售业务,不确认销项税额。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将购进的商品用于投资、捐赠和企业利润分配的,应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由于企业不常发生以上行为,所以企业在进行相关账务处理时可能不确认销项税额,类似的舞弊行为较为隐蔽,难以被发现。

3.错误进行价外费用、混合销售的税务处理。商业企业销售时收取的价外费用以及混合销售中的劳务、运输收入按税法规定应计入增值税计税依据计算销项税额。企业可能将价外费用确认为其他应收款或其他业务收入,税务处理时不计入销项税额;混合销售时可能将劳务收入确认为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将本应为17%的增值税税率调减为5%的营业税税率,达到减少税负的目的。

4.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是否健全有效。有专人对总账和明细账进行核对,定期向客户寄送对账单,对坏账的发生和处理能有效控制;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复核程序,可能造成坏账处理的错误和舞弊发生。

大量事实证明,舞弊的发生与公司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存在直接关系。对企业内部控制不严,容易产生税务风险的关键环节,审计人员应当在此多加必要的审计程序。具体审计方法:观察、询问、检查等方法是有效的。比如,询问企业一般的员工最直接了解到是否发生企业产品发放福利等事件,从观察询问再回到传统的账项审计是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从增值税纳税销项明细开始复核企业关键的控制点,从而把握每一循环业务当中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通过以上对企业增值税纳税核算,及进项、销项业务流程的有关符合性测试,如果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重要或风险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因此,主要进行以增值税纳税的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注册会计师容易重点掌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1.于长春著.会计制度设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高雅青,李三喜.上市公司审计案例分析.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3.赵保卿.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白宪生,张惠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8)

第6篇

关键词:审计计划,调查,内容,重点,方法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审计计划的指导思想,要想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以合理保证审计人员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做好审计计划前期的调查工作。

一、计划前期调查的主要内容

1、确定进行前期调查的时间。按照相关审计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必须提前3日下达审计通知书。因此,进行前期调查的时间应确定在下达审计通知后进驻被审计单位后进行。

2、前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基本情况,索取会计报表、合同、会议记录等经济资料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考虑审计固有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二、前期调查的重点和方法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其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1、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前要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类型、产品或服务类别及经营特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类型、主要产业政策和具体会计制度以及影响被审计单位的法律法规;了解其关联方和内部控制情况。毕业论文,内容。

2、了解基本情况的基本方法

(1)查阅行业业务经营材料。对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情况可通过以往的审计案例和行业报刊资料来获取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相关的成本、平均利润率等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可通过查阅公司章程、会议记录、对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程序、查阅正在履行的合同、分析近几年度的会计报表和纳税申请表来进行了解。

(2)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通过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判断期初余额对本期财务状况的影响,并要重点了解上期期末已经存在的或有事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是否一贯性。例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未决诉讼、未决索赔、税务纠纷、产品质量保证、商业票据贴现等对本期会计报表的影响。

(3)阅读会计报表的同时,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依据报表中存货与主营业业务成本及预收账款项目的对应关系。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产成品、在制品的数量与资产负债表列示存货余额的适当性,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的交谈,可以初步了解人员结构、人工成本、物料消耗及单位成本和目标利润的情况。毕业论文,内容。

(4)询问内部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例如,从内部审计机构获取企业部门机构设置,得知某些特点部门或下属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了解有关企业管理层和机构的重大变化及决策程序,确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对于已经确认的关联方,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让每位审计人员都了解并注意收集有关关联方交易的证据。

(二)利用分析性复合程序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为制定审计计划做好准备。

1、计划审计前期使用分析性复合程序的主要目地是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取更多的了解及其确认会计报表数据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波动,以便查找出存在潜在的错报风险领域。

2、使用分析性复合程序的方法

(1)确定将要执行的计算与比较。①绝对数比较。比如将本期金额(如应收帐款,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余额)和预期(上年数或本年计划数)金额进行简单比较,如相差较大,可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预以重点考虑。②会计报表的纵向垂直分析,比如计算本期毛利率与预期数比较,以发现异常变化。毕业论文,内容。③比率分析。比率分析是审计人员和财务分析人员常用的分析方法。比如用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活周转率、产值利润率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

(2)估计期望值。①根据本期间内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例如负债平均数额的增加会导致利息费用的增加,应收帐款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坏账费用的增加。②根据会计信息同相关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例如,非会计信息指标的工人数、产品数量、生产经营场所的规模与可以预计会计信息指标工资费用、制造成本与主营业务收入的账户余额。

(3)执行计算比较。对于发现的重大差异或波动,判断其重要性,同时确定差异或波动对审计计划的影响。

(三)编制审计计划前要重视对重要性水平评估。

1、编制审计计划时,必须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在制定具体审计计划时,要考虑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毕业论文,内容。

2、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前期调查时要关注会计报表、账户余额和交易额两个层次的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评估,一般采用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例如,国外知名的会计事务所,习惯上用的固定比率法是以净利润的5%―10%、总资产的0.5‰―1‰,营业收入的0.5‰―1‰作为重要性判断基础。采用变动比率法时,对于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②对账户余额和交易额进行重要性评估时,把审计时间重点分配到错报或漏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

(四)审计计划前期对审计固有风险的调查是制定审计计划、关注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前提。

1、调查的重点是管理人员的品行、能力、承受外界的压力及其业务性质、容易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和账户交易额。

2、调查的方法。①通过询问合同执行情况以及对诉讼案的调查了解,确定管理人员的诚信度,如果管理人员的经营诚信度高,那么固有风险就低。②通过对报表的阅读和查阅借款合同来了解管理人员是否遭受着异常压力,如果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率高、被银行逼迫还贷、企业已连续几年亚种亏损,那么管理人员受到的异常压力大,固有风险较高。③关注被审计单位容易错报的的会计项目,例如,被审计单位常常以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存货和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因此很容易产生错报或者漏报。④运用专业判断,确定账户余额的可靠程度。例如,或有损失,坏账准备,存活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折旧等账户金额,出错的概率比较大,审计人员要重点关注其固有风险的水平。毕业论文,内容。⑤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期间,尤其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和复杂交易。例如会计年度即将结束确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关联方交易以及下一会计年度初的销售退货交易,可能意味着被审计单位有“粉饰”会计报表之嫌,相应的固有风险较大,在制定审计计划时期要特别关注。毕业论文,内容。

审计计划前期外勤调查工作结束后,审计组负责人应召集会议,紧紧围绕审计总体目标对计划前期调查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实务操作情况进行重点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程序,形成审计计划前期的调查材料,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计划,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第7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 防范措施 内审制度 负债比率

1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1外部原因

一是宏观经济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二是税收法律规范变化。任何企业都有法定的纳税义务。税负是企业的一项费用,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对企业理财有重要影响。企业无不希望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减少税务负担。税负的减少,只能靠精心安排和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但是如果税收法律发生变化会使企业的财务决策出现不确定性,从而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三是利率、汇率变动的影响。由于企业负债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来利率呈下降趋势,企业仍然要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未来市场利率呈现上升趋势,企业尽管只需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低的利息,但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一旦货币升值,公司债券可能遭到赎回的压力,则企业还本负担加重,从而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

1.2 内部原因

一是理财者风险意识淡薄。二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单个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或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三是财务决策缺乏严肃性。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四是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治理制度不健全。五是营运赊销存在的风险。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这一方面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到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2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2.1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对市场可能出现的消极情况的一种自我防范意识,任何市场都是有风险的,因此,企业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一定要有必要的风险意识。因为企业处于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特别是企业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影响,如果企业缺乏有效市场适应能力,也没有建立必须的风险准备基金,当市场任何一个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由于适应能力较差,而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一个成熟的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都会自觉的培育和完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关注和跟踪经济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及时有效的调整起经营战略和财务方针以达到预防财务危机发生的目的。

2.2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强调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的识别、分析与测试财务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防范与控制财务分析,并对管理效果做出客观评价。这表明了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性特征,强调企业整个财务活动是一种风险性活动,要求管理者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关注财务风险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

2.3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内部理结构实质上是一种委托——合约,这一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侧重于监督与制衡,而忽视了激励合约,委托——下的道德风险与成本是不能仅靠监督与制制衡的。因为,公司的动力归根到底源于公司各利益主体在公司统一目标下实现自身利益主体之间合作中产生的外在性内部化,这就必须要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配合。由于董事会处于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以强化监督和加强激励为目标重新构建董事会就成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

2.4强化企业内审制度

签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制度。同时,要通过强化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改善会计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企业内外部审计对企业会计控制系统所实施的监督,及时发现企业会计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会计控制系统的措施与对策,并将审计结果向企业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当局汇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贯独立高效、中间层次较少、结构紧凑并且富有弹性、反映灵敏、高效迅速,是依赖于财务管理组织来构建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前提下建立财务信息、网络,可以保证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优的财务信息,为正确进行企业各项财务决策和风险识别创造条件。

2.5保持合理负债比率

企业的负债比率多少为适度,并无定论。但一般来说它必须与企业的偿债能力相匹配。由于在企业中,只有作为所有者权益的那一部分资产才是偿债的来源,因此,举债规模应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相适就,一般来说不应该超过净资产的数额。但是,不同企业情况千差万别,负债比率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蠃利能力高低、行业特征、资金周转速度。

2.6加强资金的流动性

对于现金流动性管理企业可以根据资金负债的期限结构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通过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很难在市场上化解,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来解决。企业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将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与按期限进行分装组合,寻找出现正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来防范流动性风险。

3. 结束语

对于现代制度下的企业来说,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研究设计许多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非常复杂的的系统工程,本文没有完全顾及到,希望这篇论文能会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严真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上海会计,2005(2).

第8篇

财政部曾于1998年《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范债务重组实践。由于引入公允价值,允许债务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在利润中进行反映。但是,由于当时生产资料市场和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中,相关公允价值难以真正“公允”,从而有可能影响因债务重组而产生的“利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基于此,财政部又于2001年对《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旧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重大修订,不仅拓展了债务重组的概念,而且在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规定方面有很大突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加之2006年新会计变革背景之公允价值引入和市场环境变化对债务重组的新要求,财政部又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修订。我们认为,了解此次会计变革背景对思考准则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债务重组准则必然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以体现会计变革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如下差异。

1、债务重组的定义

旧准则中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新准则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旧准则比较,其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旧准则中未以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为前提,而新准则中指明,进行债务重组的前提即为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第二,旧准则未指明债权人做出让步为债务重组的结果,就包括了债权人做出让步的事项,也包括了未做出让步的事项。旧债务重组的定义过于模糊,未指明债务重组的前提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也未强调债权人做出让步。债务重组的性质即为修改债权债务合同的经济行为,其前提是合同的一方(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双方协商或法院裁定更改合同。这里新准则强调了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应是客观上不能履行而非主观上不能履行。而按照旧准则定义,只要债权人与债务人达成协议,不论债务人是否有能力清偿债务,均视为债务重组。这就大大增加了利润操纵的空间。只要债权人与债务人合谋,就可以相互随意调节或转移利润,尤其是关联方企业时,这就更为严重。此规定显然违背了债务重组的本意,从而使债务重组成了操纵利润的新手段。新准则则避免了旧准则的上述缺陷,明确了债务重组的前提是债务人发生了财务困难,债务重组的结果是债务人获得重组收益,债权人发生重组损失,从而使债权人的会计处理更为稳健。即便如此,新准则在“堵”了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将利润转移给债权人“漏洞”的同时,仍客观存在债权人向债务人转移利润的可能。建议注册会计师在审查时,尤其应关注关联企业之间债务重组交易的公允性。

2、债务重组的方式

旧准则债务重组方式包括: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的组合。新准则认为,债务重组准则方式包括: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不包括上述两种方式;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等。债务重组方式的变化主要是形式上的而并非实质上的。新准则关于债务重组方式的归纳显得更为完整与简练。

3、债务重组中债权债务方的会计处理

(1)债务人会计处理

第一,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旧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以产成品抵偿应付账款为例,会计分录为:借:应付账款,贷: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借:应付账款,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贷: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而在新准则中,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记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为:借:应付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公允价值);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存货跌价准备,贷:库存商品。

第二,当用债务抵偿资本时,旧准则要求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份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会计分录为:借:应付账款,贷:股本(股票面值);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新准则要求债务人应将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实收资本);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和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记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为:借:应付账款,贷:股本(股票面值);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第三,当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益金清偿债务时,旧准则要求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作为资本利得,记入资本公积,以银行存款偿付应付账款为例,简化会计分录为:借:应付账款,贷:银行存款;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而在新准则中,债务人将此差额作为重组收益,记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为:借:应付账款,贷: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2)债权人会计处理

第一,将债务转为资本时,旧准则中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股权的入账价值。以应收账款转为资本清偿债务为例,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贷:应收账款。在新准则中,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按股权的公允价值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债权人因放弃债权的账面价值与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益处理。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贷:应收账款。

第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旧准则规定债权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设计多项非现金资产,债权人应按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占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固定资产和原材料抵债为例,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债权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固定资产与原材料公允价值之和);原材料(债权账面价值×原材料公允价值/固定资产与原材料公允价值之和);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在新准则中,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权人应将受让非现金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记入当期损益。以产成品抵偿应收账款为例,会计分录为: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坏账准备;库存商品;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贷:应收账款。

新准则体现了与美国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对参与债务重组的非现金资产和股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此债权人的损失得以显现,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当然,整体而言,新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非现金资产和股权,使得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会计信息更客观公允。与旧准则相比,这是一个重大进步。并且也减少了利润操纵的空间。然而,新准则仍客观存在利润操纵的空间。因为新准则要求债务人将债务重组中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记入资本公积,而是记入当期损益。这就意味着债权人可与债务人合谋,通过将债权人利润转移到债务人账面上,从而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我们建议注册会计师应尤其关注关联企业之间债务重组交易的公允性审查,以此规范债务重组交易的公允性。

二、基本缘起:会计历史性变革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顺应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这39项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完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重要的里程碑。这也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其突出特征就是公允价值的引入。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来说,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还比较谨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对于财务会计模式的改进和改革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公允价值会计代表了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它将起到连接财务会计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作用。新会计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更强调反映经济实质,更注重信息披露。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和损失才最接近现实,向投资者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才是最相关、最真实、最有用的。由于公允价值也具有数据、资料不易取得,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得出的信息不够可靠等缺点。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比较谨慎的、有条件的,只是适度引入,而不是广泛引入。在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些企业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外部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致使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发生亏损,资金周转不快,出现暂时资金紧缺,难以按期偿还债务。在此情况下,虽然按我国法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但在债务人主管部门申请整顿且经债务人与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时,破产程序应予中止。此外,即使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也可能因为相关的过程持续很长,费时费力,结果还可能难以保障债权人的债权能如数收回。于是就有了另一种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债务重组,包括减少债务本金、债务利息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为了规范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称“新债务重组准则”)。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

[4]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

[5]刘永泽:新会计准则实施对资本市场将长期利好[EB/OL].中国会计视野网站,2007-2-4.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