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7 16:41: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学心理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20,心理学
21-40。每小题1
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大学》
B.《礼记·学记》
C.《论语》
D.《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是下列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A.生物起源论
B.生活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心理起源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4.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组织形式
5.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
A.个人本位论
B.文化本位论
C.经济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6.师生关系中的最基本关系是
A.道德关系
B.教育关系
C.心理关系
D.社会关系
7.《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体现了教学中的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8.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
、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A.分析
B.综合
C.明了
D.统合
9.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
中应该
A.
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
B.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行为习惯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D.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10.教师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为学生作示范,使学生通过观
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是
A.演示法
B.参观法
C.练习法
D.电化教学
11.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B.“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D.教育形式多样化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2
年
B.1983
年
C.1985年
D.1986
年
13.
是柯尔伯格提出的。
A.最近发展区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道德两难故事法
D.实际锻炼法
14.在教育实践中应当“五育”并举,这反映了
A.“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B.“五育”的地位存在不均衡性
C.“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D.“五育”可以相互取代
15.“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系统性
D.学习性
16.文化传统
教育发展。
A.决定
B.制约
C.不相干
D.排斥
17.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课堂教学
C.课外教学
D.复式教学
18.“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
A.传授给学生直接知识
B.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C.及时巩固复习学生所学知识
D.发展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
19.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
教育具有
A.继承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永恒性
20.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的近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壬寅学制
21.
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布洛卡于
1861
B.培因于
1860
C.卡特尔于
1876
D.冯特于
1879
22.大脑皮层发育最晚、机能水平最高的部位是
A.顶叶
B.额叶
C.颞叶
D.枕叶
23.强烈的闪电可以降低人的听觉感受性,这是由于
A.错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感觉相互作用
24.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
这种现象被称为
A.首因效应
B.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25.教师上课时,声调抑扬顿挫,方法灵活多变,使学生容易集中注意,这是
运用了
A.无意注意规律
B.有意注意规律
C.有意后注意规律
D.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26.一个内容较多的学习材料,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
因为受
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27.某人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但需要时不能迅速提取出来,这说明他记忆的
较差。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28.把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以加深加宽对
各种事物的认识的思维过程是
A.抽象与概括
B.系统化
C.具体化
D.分析与综合
29.下列哪个选项反映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30.人们发现问题时的惊奇与疑虑,百思不解时的焦虑不安与苦闷,获得结论时
的喜悦与自信都属于情感中的
A.激情
B.理智感
C.美感
D.道德感
31.某生考研失利,就自我安慰说早工作早挣钱,真上研究生经济上亏大了。这
种心理反应叫
心理。
A.否认
B.投射
C.酸葡萄
D.甜柠檬
32.教师运用准确而流利的言语,形象的肢体动作,强烈的情绪感染及规范的板
书顺利的完成教学活动,表明教师有教育的
A.能力
B.才能
C.天才
D.技能
33.个性结构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过程
C.个性心理特征
D.自我意识
34.“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活动动机”的理论是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35.当天识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
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A.24
小时内
B.第二天
C.第三天
D.第二周
36.对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进行逐一尝试并从中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最终找到
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
A.爬山法
B.启发式
C.算法式
D.手段—目的分析法
37.
的《医林改错》中提出的脑髓说比谢切诺夫的反射说还要早
30多年。
A.王清任
B.王充
C.李时珍
D.陈大齐
38.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特点反映的是
特征。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情感
39.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40.照顾学生的气质类型特点,教师应多关心
类型的学生。
A.胆汁质、多血质
B.胆汁质、抑郁质
C.多血质、粘液质
D.粘液质、抑郁质
教育学部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
1分,共
20
分)
4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
1806
年发表的
,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
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42.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主义”课程
论和“
”教学理论。
4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
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4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
,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45.义务教育具有
和普遍性的特点。
46.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
47.“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说明在教学中
必须贯彻
原则。
48.教师备课时必须写好的三种计划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课时教学
计划。
49.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
之间的矛盾。
50.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见贤思齐”,这主要是运用了
德育方法。
51.保罗·朗格郎认为,数百年来把人一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
用于劳动的做法是毫无根据的,于是提出
思想。
52.法国启蒙思想家
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强调,教育活动必须
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他的教育思想后来被人们总结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53.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已被提出。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
》中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应该
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5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和。
55.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心理准备、
、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
知识和检查效果等六个基本环节。
56.《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说明了教育具有
功能。
57.在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
之间的关系问题,实质教育论与
形式教育论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
58.
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改革的
实验拉开了序幕。
59.课外教育活动的形式可分为三种,其中
是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60.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将课程分为
和活动课程。
三、简答题(每小题
5分,共
25
分)
6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2.简答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63.什么是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64.谈一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65.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四、论述题(10
分)
66.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
心理学部分
五、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67.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并结合经常性的活动去研究人
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是
法。
68.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69.注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人的注意很难长时间保持不变,因为注意存在一种周
期性变化的现象,叫做。
70.尘埃落到皮肤上不会引起我们的感觉是因为其刺激强度没有达到肤觉的。
71.人们对时间的估计常受兴趣、态度、情绪的影响
,如紧张有趣的课程安排会使
学生觉得时间过得快,而枯燥的活动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这种现象属于心
理学中的
现象。
72.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
这反映了思维的
特征。
73.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
是它
产生的外部条件。
74.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
,其实质是大脑皮层有关神经中枢暂时神
经联系的建立。
75.
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的桥梁。
76.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非智力因素,它在教学中具有动力、感染和信号三大功能。
它的信号功能是通过
来实现的。77.一些新产品的问世,如科技发明中的水陆两栖坦克、文学创作中的童话形象—
美人鱼等是通过
方式进行想象加工的。
7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该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时间,
纵坐标代表。
79.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
式的心理特征。
80.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
智商。
81.教师控制学生分心的措施有
控制、提问控制、信号控制、表扬或批
评控制。
82.需要是有机体因生理上或心理上缺乏某种刺激而呈现一种
状态以及
渴望得到满足的体验。
83.反射是有机体借助
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应答。
84.灵感是人集中全部精力解决问题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
象,它是
思维活动的特征之一。
85.记忆内容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量的变化除了大家熟悉的
遗忘现象外,还有
现象。
86.即将毕业的小张已经联系好了一家不错的工作单位,但近期又收到了研究生的
录取通知书,他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该如何选择,这种心理矛盾属于
冲
突。
六、简答题(共
25
分)
87.如何利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6
分)
88.怎样理解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4
分)
89.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5
分)
90.请说明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4
分)
91.简述情绪与认识活动的关系。(
6
分)
七、论述题(共
10
Zhou Pingfeng; Zeng Weijia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州 510545)
(Southern China Business College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545,China)
摘要: 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的引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所有的形式;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的观点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Abstract: Research learning needs rational leads. Rousseau's naturalistic education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research learning; Dewey's "five-step approach" makes the research study from the conceptual level to practical level; Rogers's humanistic theory thinks that the research study indicate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Luna's structural theory provides all the forms for the research study; Suchomlinski’s idea of "enable students to conduct independent mental" reveals the essential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study.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心理学 教育学 基础
Key words: research learning;Psychology;Pedagogy;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12-02
0引言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科学地实施高校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的引领,否则会落入“盲动”的误区。鉴于此,本文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
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
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爱弥儿》是他写下的最勇敢和最有成就的著作之一,这本小说通过论述主人公爱弥儿及其未婚妻苏菲的教育过程,提倡自然主义教育。他认为人生来具有自由、理性和良心的秉赋,顺乎天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并实现善良的社会,故教育应受天性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
卢梭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他的教育主张被视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杜威也认为,卢梭的关于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根据儿童的需要以便发现什么是天赋的能力的主张,是现代一切为教育进步所做的努力的基调。也就是说,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的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人天生具有研究的欲望,教师应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研究的机会。从卢梭那时以来教育改革家们所强调的各种主张,都源于卢梭的观点。由此可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
2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杜威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学理论对当时的美国乃至世界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他重视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推崇科学实验的方法并运用于教学法研究,提出“教学五步骤”。
“好的教学必须唤起思维”是杜威教学方法的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杜威认为,教学的步骤必须依据思维的步骤。他把思维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疑难的境地;指出疑难点所在的位置;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根据思维的五个步骤。①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活动;②在这个情境的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③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④有条不紊地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⑤通过应用来检验观念,使观念意义明确,是否有效。由此可见,教学五步骤使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者自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使教学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了学习者的知识范围,锻炼了学习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因而,教学五步骤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了一大步。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
罗杰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至今魅力不减。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在今天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罗杰斯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变化与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人学会学习。他强调,“教人”比“教书”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得以产生课堂气氛。通过教育环境气氛的不断改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罗杰斯还指出,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学习的决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单独或协同制定学习方案,学习的目标着眼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退居第二位。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自由讨论,自由研究。学习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做,学生个体提供自己的学业进展的证据,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评价表示关心的反馈。自律是学生学习达到目标的条件,学生把自律者看成自己的一份责任,无需外加的纪律。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主张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教育的首位,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
4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所有的形式
布鲁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认为具备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的知识更重要;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布鲁纳提出了以训练和发展学生智力为目标的“发现法”。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中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中而不是在被动的灌输中加速认知结构的个、发展和改变。强调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布鲁纳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为此,布鲁纳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条教学原则。①支持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以解决一项重要的任务或问题;②支持学生对所有问题的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利用他们作为激发学习的基础;④鼓励各种想法进行尝试;⑤提供机会并支持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由此可知,建构主义教学一般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组成,建构主义学习论所倡导的学习包容了研究性学习所含盖的所有形式。
5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的观点,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前苏联的伟大教育家,和谐教育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中心,从这一中心出发,引出了他一系列教学论上新颖观点,其中“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最引人注目。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明确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不是消极的掌握,而是去获取,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如果学生的抽象的概念、结论、判断是他们在研究和分析周围现实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他们就能养成一种宝贵的脑力劳动的品质――即不仅通过直接观察,而且以间接方式去研究、认识和探索事实和现象的能力。”①可见,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见解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作了精辟的论述,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脑力劳动去研究、分析、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独立的脑力劳动。
综上所述,心理学和教育学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性学习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在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从学习的内容来看,研究性学习提倡从学生理念来看,研究性学习是个体独特学习方式的体现,应该在遵循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来实施研究性学习。
注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特别是文学和历史)的教学时都能熟练地运用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法。在这些学科方面,让学生进行独立工作的可能性是很多的,只是要正确地利用这种可能性,”“研究性的学习法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都可运用”等等.
李月英.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实践.中国教育学刊,2001,(5).
参考文献:
[1]陈德琥.现代学习方式[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周采.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黄希庭.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
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对比研究一般是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中进行。把实验对象分成各种条件(智力、学力、年龄、心理素质等)基本相同的两个组,一组叫实验组,另一组叫控制组,在实验组的学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组则保留经常使用的教材。经过一段教学时间,然后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比较两组的特点和优劣。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和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不同的设计,进行不同的实验。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实践证明,一位优秀的教师通常都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者。教育工作者要想达到自身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一定或多或少地会运用到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现阶段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真正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和掌握心理学这一知识领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清晰认识学生在每一年龄阶段心理和性格各方面的特点,教师才会做出相应的教育方式的调整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二、如何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更好地运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不仅如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情感、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它是保证教育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是教育工作者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主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主动地了解和接触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像朋友一样的关系,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而教育工作者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这就需要教育心理学的参与,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教育工作的长远顺利发展。
2.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采取的都是传统的课堂式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中教师掌握绝对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学生们都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收知识的灌输,不仅严重地削减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我国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因此选择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每个学校都有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没有掌握学习的要领,几乎没有在学习上找到过自信心和成就感,在长时间的作用下这些学生普遍地存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采取指导式的教学方式是无用的,无益于教育效果的提升。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去学习。教师还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进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由表及里地逐步掌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育心理学也针对实验教育学展开了研究。或者可以说教育心理学是由实验心理学慢慢演变来的。实验教育学实际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在教育教学时揣摩学生的心理根据心理变化使用不同的方法。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开端。教育心理学萌芽阶段大约是在20年代前后,各种心理学发展起来,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种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格式塔学派引入到中国后,教育开始更多受到关注,“顿悟”顺势在心理学研究中火热起来,不再局限于试验和错误的反应。80年代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的三大定律,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30年代中国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老师学生的行为,根据行为揣摩心理,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习惯,此时,一位名为弗洛伊德的人研究者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情况下心理状态的变化,并把它当做很重要的成果来研究,费洛伊德的研究使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
二、与心理学的区别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关键词】县级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教学对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其中心理学在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里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自从2012年县级中职教育扩招后,县级中职学生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再加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法。
一、问题
1.中职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一些县级中职学生心里一直耿耿于怀考不上大学这事。认为是自己智商不高,只能到职业中专学校,一开始就对中职的学习生活产生厌烦情绪。长期抱着这样消极的态度,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极易自暴自弃,更不能端正学习心态,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家境贫困。县级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家境贫困的学生,来中职就读,也主要是看中了中职学杂费免费的优惠条件。家境贫困的学生能得到这个读书机会,内心其实是非常珍惜的,只是限于客观条件,有些人还需要打工才能有生活费。打工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与体力,有些学生经常刚结束工作,就匆忙赶回来上课,这样很难深入学习知识。对专业认同度不高。一些学生虽然选择了教育学,但是对于教师职位没有太大的认同感。有些学生甚至是被家长逼着选择这个专业,一开始就对教育专业产生敌对情绪。端正学生心态,改善他们的客观环境,是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前提。
2.社会发展,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迭代。从前人们认为认真学习,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能全面综合地发展就是最好的教育,但现在提倡的不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鼓励学生多问,多体验,尽量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各自的特长,才是好的教育。教育方法要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而改变,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二、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特点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想象极其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再进行教与学方法的提高。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较多,较枯燥的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因为县级中职学校教育的本身就是职业教育,所以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目标应该以就业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从业素养,胜任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
三、心理学教学对策
1.端正学生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心理暗示,或者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暗示性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到,人有所短,必有所长。在考试成绩上不如别人,那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有可能强于别人。县级中职教育就是以实践为主要教育方式的教育,在这里更适合的情况。况且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社会上的岗位是平等的,人也是平等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你有没有付出努力,付出的程度有多少。越努力的人,越受尊敬。为了不在以后的岗位上落后别人,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
2.教学内容更新换代首先,课程的目的必须明确:即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合格的幼师工作者。所以必须以幼儿心理学为基础,提高专业能力为目标。随着时代变化,教育理念也要跟着更新迭代,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需要跟进时代潮流。内容设置上应该是理论与活动,或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情景应该创造一种真实的教学情景,把幼儿园的日常规定与活动和心理学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
3.课堂技巧注重寓教于乐以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教学活动和实际案列结合起来,或者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在投入中习得知识,让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培养学生“问”的能力。知识是无涯的,实际情况也层出不穷,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难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只有培养学生“多问,多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让学生在一起后的工作生活中,轻松应对难题。
4.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心理学课程本身非常理论化和抽象化。县级中职学生缺乏对幼儿研究的实践,所以上课时感觉异常枯燥。所以心理学教学过程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容应该紧紧结合实际案例,或者模拟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而启发学生求得解决方案。课堂外应该鼓励学生多去接触学前儿童,亲身感受学前儿童的心理变化。让他们清晰地知道未来职业将面临的情况。
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通过影像的方式具体地阐述一些枯燥的知识,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学会在海量的互联网中寻求知识,不仅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也让他们能够提高自学能力。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课堂的时效性,因为互联网知识是相对于课本更有时效性。
6.作业形式也要紧跟潮流一门完整的课程,包括课堂和课外。课堂教学要有效,还要课外作业有效才能完整实现课程教育的目的。过去教师布置任务时,限于学生接受力有限,一般是布置记诵,抄写的作业。这种枯燥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课后的作业也应该是有趣的,让人喜欢的。这就要求教师多布置些活动式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寻找案例,分析案例的得与失,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由学生和老师品评等。如此,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
7.评价系统也要创新过往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通过具体的分数来体现,分数好就是优秀的学生,分数不好就是差生。学习其实是个过程,不应该以结果的分数为导向,而是应该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进步,才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所以,应该创立一个鼓励与监测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也要兼顾差异性,有些人擅长语言,有些人擅长表演,有些人擅长理论……要根据不同的人量身定做不同的评价语言。
四、结束语
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钻研,改进。本文强调通过增强学生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实践,并且与时俱进。希望通过这些视角,能给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曾丽娜.中职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育与管理[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4.
[2]粟童.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学周刊B版,2013.
[3]伍美玲,徐东,兰喻斐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4]于淑丽.架起幼儿园教学与中职幼教实践教学的桥梁[J].教育艺术,2014.
[5]陈钰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的新探索[J].海峡科学,2009,04.
论文摘要:归纳和分析了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范式、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等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和对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自创建以来,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学一直存在争议。1987年美国心理学学会(apa)教育心理学分会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的界定认为,“教育心理学关心的是发展、评价和运用有关人类的学与教的理论,以及由理论衍生出来的和能增进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教育内容、计划、策略和技术”[1]。尽管国内外专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可以得知: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2]。根据这些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贡献与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一直想成为一门类似于物理学的“纯科学”,所以受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研究取向的深刻影响,教育心理学也放弃了原有的哲学研究取向,转而走上科学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变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转变,心理学中一些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被逐渐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主要范式。长期以来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发展则较为缓慢[3]。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的处理与解释上必须具备严格的形式,具体表现在:强调对事物进行量化的测量与分析;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创设实验条件;主要采取假设验证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包括严格的抽样技术(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量化的资料收集技术(如问卷法、实验法)和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资料分析技术(如描述统计、推断统计)[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学以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过于狭窄,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客观性,重视观察、实验、测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学。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观的、外部可观察到的现象,把人的心理机械化、生理化、动物化,重视外显行为的描述,排斥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忽视人的主体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种元素主义的倾向,把完整的、系统的心理肢解为相互独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倾向,要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使心理学成为精密严谨的科学[5]。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成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类学、人种学以及其他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由观察者参与体验,并最终获得和解释关于研究对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动,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复性且客观,两者可以优势互补。
二、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揭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既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也为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立下汗马功劳。心理学各学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理论,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通过实验提出各自的学习理论,形成了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派别——联结学派;德国的苛勒等通过对黑猩猩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完形——顿悟说”这一早认知学习理论[6]。
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为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心理学从单纯的哲学思辨转向科学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抛弃哲学思辨未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把人类复杂、高级的学习过程等同于动物盲目、简单的学习[7];把学生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探索看做是机械、被动的信息输入和加工过程;将人脑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的程序运算等同[8]。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心理学需要学习教育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到实验室条件下人类学习的经验和规律不能一成不变地推广到现实的学习中,因为,人类真正的学习过程远比在实验中呈现出的要复杂和多变,现实中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也更加纷繁复杂,不容易控制。
三、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关注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学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学需要宣扬的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心理学视野下的“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的职责应当是拓宽教师教学和学习的技艺。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及其发展、教师的专业及个人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汲取诸如创造性思维、动机、学习策略等心理学概念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9]。归纳起来,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贡献有:改进教师已有的教学观;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感;让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性实践;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学对有关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那样系统和深入,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其次,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缺乏紧密联系。教学是复杂和不可预测的,其间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种行动。教师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教学情况时,很难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教学和管理理论。而且,人是最复杂多变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组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班级,因此,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教学规律不一定适用于每个班级,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断改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
小结和展望
总体来说,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贡献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理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改善了实际教学情况。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善。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结合与创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观化和精确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产生更多的新思维和新假设。因此,应尽量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创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区间估计和模糊数学等等[10]。继续保留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为现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例如,在运用调查法时,可借助网络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调查的取样更丰富,操作更为经济和便捷。
2.对研究内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身心统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对个体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认知等心理成分进行探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单个成分对个体学习的作用,未能在开放的、多维的框架中探讨各种成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将来的研究应呈现出多因素的动态整合趋势,综合考虑认知、动机、情绪、态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试图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论[11]。
3.理论研究和应用紧密结合。我们强调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主张在重视应用的同时,也绝不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讨。理论对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不重视理论的研究就会盲目实践。要解决理论和实际难以紧密结合的矛盾,我们应构建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10]。理论研究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应用实践是用这些心理学理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有关问题,二者的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红川,王耘.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及其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4]崔丽霞,郑日昌.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报,2001,(6).
[5]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位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胡韬,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新取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7]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9]王沛.教师教育视野下的教育心理学:贡献、问题与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