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7 16:41: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留守儿童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正文: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这些孩子从小离开父母,有祖辈或其他亲戚带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性格通常比较孤僻、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容易被“坏人”带坏。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比例还是很大的,仔细观察这些孩子,和父母带大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留守儿童是由祖辈带大,爷爷奶奶对孩子也是百般疼爱,什么事情都包办,这就造成了这些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强。什么事情都想别人来帮忙,自己从来不主动的去做,即使自己会的事情,也依赖别人帮忙。
父母亲长期不在自己的身边,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观念:爸爸妈妈不要我了,人家都有爸爸妈妈,而我却没有。
这种思想一旦产生,是很难去除的,所以孩子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我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所以什么事情都不敢去表达,从而是自己的自信心越来越少。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怎样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发光发彩呢?值得我们认真的去思考。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这样,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由于留守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的监护人大多只能管理好孩子的衣食起居,很难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学习要求,对孩子的性格特点也不十分了解。所以做好留守孩子的知心朋友,经常与留守孩子谈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拿我们班的丁思成小朋友来说吧,她从小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以至于上了三年的幼儿园,我甚至连她爸爸妈妈的面都没见过,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有时一天都听不到她说几句话,这让我非常的着急,于是,每天我都会和成成聊聊天:“今天在幼儿园你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跟老师说说,好吗?”……在一次次的谈话中,孩子的心慢慢敞开了,现在的她已经变得越来越活泼了,在六一儿童节上的表演也很精彩。对于孩子的变化,孩子的爷爷奶奶也显得很开心。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我很重视与留守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交流了,我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弄清他们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以便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帮助和指导。平时工作再忙,我都会挤出时间,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和“真情交流”。这对孩子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可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可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多一点信赖的目光,多一声嘘寒问暖的话语,多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让幼儿体验到关爱和幸福。如我班的佳慧小朋友,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女孩子,看人的目光总是躲躲闪闪,从不敢举手发问,更不敢亲近老师。因而,我经常对她微笑,自由活动的时候和她说说话,聊聊天,让她为我办力所能及的事,并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她,这时候佳慧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对她提出一点要求,她都尽力办到。现在她可以大胆地和其他幼儿交谈、唱歌和做游戏,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留守儿童也一样,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孩子的闪光点,善待他们。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都会有发光的时候,帮助孩子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们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爱,用爱护航,用爱去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培养他们坚韧、独立的性格,用爱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使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类型儿童孤独感及社交焦虑状况按父母不同外出打工情况,将留守儿童分为3组,这3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由表1可知,不同类型的儿童在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和社交焦虑上的得分均显著小于留守儿童;说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情况明显;同时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孤独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社交焦虑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2.2不同类型儿童孤独感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对非留守儿童以及3种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非留守儿童以及3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存在显著相关(P<0.05),所有接受调查的儿童,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也存在显著相关(P<0.000),且均为正相关。
3讨论
孤独感是儿童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儿童处于孤独感的状态下会有许多消极的情绪体验,如失败感、缺乏安全感、不被信任感、甚至是抑郁、焦虑等情绪体验,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支持和关注,极易导致自卑、敌对甚至暴力倾向,甚至出现严重的人格障碍。而早在1966年由Marks和Gelder首次描述儿童社交焦虑以来,一直未被重视,直到1980年才作为明确的临床疾病记载在DSM-Ⅲ-R上,所以许多老师,家长,咨询人员甚至儿科医师对此病并不熟悉。社交性焦虑障碍的儿童较易慢性化,且有较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所以应引起临床重视。
儿童时期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性格建立、习惯养成及人际交往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因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幼年时期亲情的缺失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有些儿童会将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归结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并在成长的过程中泛化到其他的生活事件中去,产生较多的认知偏差,从而导致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加深。本研究提示,所有的留守儿童不论孤独量表还是社交焦虑量表,其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这说明,儿童时期的成长,父亲和母亲双方任何一人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必然会给子女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研究还发现,父亲外出母亲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其孤独感显著低于母亲外出者父亲在身边,而两者在社交焦虑方面则无显著差异,并且两者与父母均外出者相比,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无差异。这反映出,家庭中的支持温暖主要来源于母亲,尤其是在避免孩子孤独感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由于家庭中父亲大多扮演“立规矩,树底线”的严父角色,因此对子女的支持温暖较母亲低。有研究甚至还指出,有的家庭父亲不但不能给孩子提供支持温暖,而且还可能通过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伤害,其状况反而不如父母均在外打工由祖辈看护的留守儿童。由于农村地区多为三代群居,母亲不在身边的孩子,除父亲看护外,可能还会由祖辈共同来承担看护任务。由于父亲较少执行看护,而较多扮演惩罚者角色,所以此类家庭孩子孤独得分显著高于母亲在身边的孩子。而父母均外出的家庭,由于祖辈的“隔辈亲”习惯,此类留守儿童孤独感则会降低,因此与母亲看护者没有显著差异。
由于留守儿童处于长期亲情缺失、家庭结构不完整、甚至监护人抚养方式和抚养质量等也发生了改变的家庭环境,使得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一系列诸如教育、心理行为等发展不良的问题。家庭功能障碍是导致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与非留守家庭相比,无论何种类型的留守家庭,其家庭功能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在社交焦虑上差异明显,而不同类型间的留守儿童,其社交焦虑则大同小异,无显著差别。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103户6岁以下留守儿童家庭以及刘河中心小学幼儿园,城关镇幼儿园的208位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了认真调查,除访谈外,共发出问卷302份,回收问卷302份,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
1.留守儿童过早失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调查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占54.35%)多于女生(占45.65%),这与农村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密切相关。94.20%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时(4岁及以下)就外出务工,让孩子留守,其中在孩子2岁及以下就离家外出务工的父母占77.90%,3~4岁的占16.30%,同时,父母不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的占90.22%,其中半年及以上回家一次的占74.63%,三个月左右一次的占15.58%。可见,绝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很小,而且不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留守儿童过早地远离了父爱母爱,取而代之的是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几乎无原则的溺爱,这必将给他们的成长留下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2.留守儿童学前知识启蒙的教育环境缺乏
根据调查整理信息数据显示(见表1),25.72%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街道,有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74.28%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以外的村落,则没有学前教育机构。通过访谈得知,一方面,农民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学前教育意识淡薄,认为学前教育只是“拿钱买看管”,不是受教育;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当地政府无在村落建设幼儿园或托儿所的资金或规划。究其原因是国家在这方面倾斜不够,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不透明。在监护人方面,73.19%的监护人表示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认为所教内容比较简单,其中只有5.96%的监护人清楚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26.91%的监护人只负责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表1显示经常教育孩子认字识数的占42.39%,偶尔以及只在孩子问起时教孩子认字识数的占51.08%,这表明,有93.47%的监护人在孩子认字识数方面有一定的自觉意识,还有6.52%的监护人根本不教孩子认字识数。另外,74.27%的监护人会买一些认字识数的挂图、图画书、卡片或其他书籍教育孩子,但25.72%的监护人根本不为孩子买任何课外教育资料,这意味着这部分儿童得不到实质意义上的学前教育,这一重大缺失必将对孩子求学和习惯养成带来影响。同时也说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主动引导监护人课外辅导、共同开发留守儿童智力的积极性。
3.留守儿童学前情感形成的教育环境堪忧
调查数据显示,共有54.35%的监护人是通过拍着孩子、哼着歌或讲故事让孩子安睡,但也有近一半(45.65%)的监护人在孩子躺下后就不管了,如果是父母在身边一般是不会这样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监护人采取一定的安慰方式幸福入睡。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42.03%的留守儿童会哭闹,35.87%的留守儿童会闷不吭声,还有22.10%的留守儿童会和监护人吵架以及打电话向父母倾诉。有64.13%的留守儿童会通过发声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35.87%的留守儿童采取沉默的方式来对抗。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极易形成偏执的不健康心理特征,需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恰当的引导,消除心理隐患。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大多不知如何对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而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漠视了。这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隐患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社会问题。在选择玩伴方面,有74.64%的留守儿童和任何孩子都可以玩得来,性格开朗;11.59%的留守儿童只愿意和父母也不在身边的孩子玩,无意识地将自己划入“可怜人”的小圈子,产生自卑和防卫心理;8.33%的留守儿童却喜欢和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玩耍,从别人父母那里得到父爱母爱的慰藉,过着“乞爱”得欢的童年;5.43%的留守儿童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闭心理。总之,约占总数25.36%的留守儿童会因为内心自我歧视以及对亲情的渴望,而刻意地选择自己的玩伴。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一定的社会力量来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在中部农村地区却缺乏这样的社会组织及其开放平台。在平时主要活动方面,留守儿童看电视的占31.52%,使他们面临着视力伤害的危险;22.46%的留守儿童因太小、胆小、监护过严等会跟在监护人身边;只有45.65%的留守儿童活动正常,或和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做家务。可见,半数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建议
从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学龄前阶段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转折意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专项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确立关注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治理的行动原则,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会介绍和总结当年美国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为各地的学前教育提供政策依据。为了更好地普及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水平,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应明确管理职责,着重建立和完善乡村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学前教育体制,可以推出全乡镇幼儿教育由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经费和师资,使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承担对村办幼儿园的指导管理职能。同时,应该加大对偏远村落的投入,在乡镇公共教育预算及开支中单列学前教育专项,并做到公开透明。
2.组织经常性社会活动
政府在广大农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为留守儿童组织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对于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机构,97.23%的监护人认为有必要,仅有2.77%的监护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能进行心理辅导,还能够提供学校和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开发儿童智力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加就业,使那些热心公益活动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服务于学前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也能促使政府转型,延伸其服务职能。
3.加大宣传力度
九店小学的整体音乐课程开展情况调查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仅有的一位音乐教师也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课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音乐设备也无法使用,学生基本上不到一堂精彩而正规的音乐课。(2)学校对音乐课普遍不重视。一直视音乐课为“副科”,在教材上是“能省则省”。(3)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对音乐课的热忱度很高,但对当前的音乐课授课并不满意。这些以既是九店小学音乐课程实施情况的主要问题,也是广大农村音乐课程教育的普遍现象,通过这面镜子折射出湖北省乃至全国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所在。
二、荆州区九店小学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建议
(一)加强农村音乐师资建设,大力招进专职音乐老师
在荆州区农村的小学里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是一件极其普遍的事,很多的音乐老师是身兼数职。这些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学校有必要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来对该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进行改革,以便使学校音乐教育发挥其作用。
(二)改变音乐教育观念,全面重视素质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喜欢上音乐课,都不希望被其它课程占去。要改变当前的九店小学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首先要改变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的的教育理念,明确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的重要性。特别是九店小学这种寄宿制而且留守儿童很多的农村小学,更需要重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才能使留守儿童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大农村音乐设施投资力度,改善音乐教学的相关设备
完善的音乐设备是一堂正规的音乐课的基础,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政府及学校应加大对教育设备的投入,最基本的音乐教室和必要的乐器及教具要配备,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学校的图书馆也可以提供一些音乐方面的图书、杂志以及音响资料给学生查阅,充实留守儿童音乐知识。
(四)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音乐活动
留守儿童的积极主动性较差,不是很喜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音乐教师要积极的引导留守儿童参加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把音乐课堂与艺术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设计音乐游戏课,在留守儿童走进音乐的同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让留守儿童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的魅力,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通过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
(五)以情育人,强化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情感性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比较喜欢抒情性的音乐,音乐教育应该适当的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相结合,关注留守儿童兴趣,提高留守儿童情感外化的能力,使留守儿童善于用音乐来调节和表达内心情感。例如《父亲》让学生的情感与歌曲情感达到共鸣,让他们理解父母,也能让其心中的的感情得到释放。
(六)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因地制宜、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现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的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电脑、电视、等等的形形的外来事物,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老师管教
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难以管教的孩子,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往往交流不畅,时有口角发生。这是由于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对于孩子属于管教,致使他们过度任性,在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2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些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特殊情况的影响,成绩十分不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往往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班级活动中总是自己在一旁,表现低沉。上课时安静低头,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自卑的心理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不如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一学生可上可下的表现,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要多开导、多鼓励,帮助多这些孩子走出自卑,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2.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落后,儿童教育的不完善、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到到了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呵护的关怀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而全面的关注,不仅除了从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心理上都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教师也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上的言行举止,多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2.2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将家长或者看护人请到学校,指导他们如何管教孩子。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长辈们要多拿出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家长们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去指导教育孩子,使他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除了校园,孩子生活最久的地方就是家庭了。所以一个良好的蒋婷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长自身的人格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切实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他们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讲叙给他们。
3.总结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意义重大。而寄宿制学校是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对最优方式和最现实途径。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多为进城务工),而其仍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以及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全国妇联在 2008年 2月27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会上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约 5800万人,其中 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 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现今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的比例已高达达 28.29%,也就是说平均不到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在 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热得发烫的话题,受到了代表。委员们史无前例的关注,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效果和他们作为一个自然人接受社会化的效果,而这些将最终投射到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行为上。如果教育不好这 5800万个孩子,一方面是国家人才的损失;另一方面这一庞大的群体将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强烈的冲击。因此,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是我们现今应当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和调查,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一)学习成绩状况
根据江西师范大学对江西宜春地区的调查资料,我们从两个角度对留守儿童学习状况进行了分析:横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差距;纵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前后的学习状况差异。
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居上等和中上等的低于非留守儿童 5.6%;再对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前后的成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现在的成绩和父母外出务工以前相比,上等和中上等的人数下降了 11.9%。由此可见,父母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确实存在明显的影响,很多孩子的成绩在父母外出后都出现了下降。
(二)家庭教育状况
进城的农民工收入普遍很低,且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由于不能生活在一起,父母平时缺乏与子女沟通和对其必要的教育,既造成了亲情淡漠,又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归属感,这样留守儿童就会比普通儿童更易不守规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另一状况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特别是母亲,由于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对于留守儿童的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力度就被大大削弱。
(三)学校教育环境
尽管我国全面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中小学普遍面临着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负债严重、公用经费开支过多、教育硬件设施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缺 1:3大的窘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由于这些原因让学校根本无力专注并切实加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对策;有的学校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但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因此这些制度很难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寄宿前后留守儿童状况的变化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目前,政府、社会、学校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发起了很多的讨论,有些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通过大量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在农村学校实行寄宿制是目前情况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对湖南省安乡县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现就其在留守儿童人学率和巩固率、学习状况、人身安全、行为和心理状况几个方面做如下介绍:
(一)留守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的变化
调查之一的湖南省安乡县焦圻镇是该县有名的贫困镇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当地青壮年男女们大多外出打工,不得不把孩子们留在农村。一些家长和监护人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加上经济上的困难,对孩子接受教育与否抱有一种无所谓态度,甚至有部分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稍微长大些也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挣钱。据焦圻镇镇政府教育专员和当地各中小学联合统计,2005年的全镇 334名留守儿童中只有127名儿童入校接受教育,入学率只有 38%。因此,怎样让孩子入校接受教育和让在读的留守学生继续留在学校学习成为了当地教育部门的一个头痛的问题。2004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教财(2004)3号],决定从2004年起拨付相当资金,用四年左右时间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虽然位于中部的湖南省并不属于这一措施的惠及地区,但焦圻镇政府和教育部门还是在自有资金很困难的情况下准备在镇中学实施寄宿制,希望以此来解决留守儿童入学率下降问题。
(二)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变化
通过对比留守儿童寄宿前后的学习成绩,笔者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都有所上升。笔者将焦圻镇镇中学年级 159班选为抽样样本,该班 57名学生中有 3o名留守学生。从该班历年学生成绩登记薄中可以看到,在 2005年寒假前第一次期末考试中,30名留守学生中大部分都是排在全班后 20名。寄宿制实行三年后,2007年毕业考试的成绩排名显示,在全班前 3o名中有 19个是留守学生,前 20名中有 l5个,前 10名中有 7个,最差的也在 57人中排名 47。通过对比寄宿的留守儿童与普通学生在20o6年和2007年的成绩,我们发现初中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英语、语文、数学和总成绩并没有显著差别。这让我们看到了寄宿让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确在学习状态方面保持了一致。
(三)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状况的改善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时往往都是把孩子交给 自己的长辈或兄弟姐妹,甚至是让比孩子年龄稍大的同辈来进行照管。他们在监护过程中不可能像孩子的父母那样考虑得细致周全,虽然他们特别注重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但笔者了解到的一些实际情况表明,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状况仍然令人担忧。湖南省安乡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005年对安宏乡小学和初中阶段走读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调查显示,有 6l%的监护人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有 33%的人只是偶尔会注意,有 6%的表示顾不过来。据统计,安宏乡在 2005年共发生的3-4起未成年人受伤害的事故中有23起的受害者是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由于监护人监管不力所造成的。湖南省安乡县安宏乡唐家铺中学从 2OO6年开始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后,至今还没有出现过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事故。
(四)留守儿童行为和心理状况的改善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校期间,要么表现极度好动,喜欢通过做些小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要么表现沉默,心不在焉,上课打不起精神。而在校外,主要是放学后和在双休日他们会去网吧上网,下河玩水 ,看黄色录像,甚至结伙滋事。在安乡县焦圻镇有这样一个孩子,现在已经是安乡县一中高中某班班长。通过生活老师一年的指导和特别关注,孩子变化很大,特别是集中寄宿这种集体生活让他甩掉了对他人的依赖,变得自强自立,还由于老师有意让他当寝室长,使他逐渐懂得了怎样关心和照顾他人。
三 寄宿制的现实性分析
从以上留守儿童寄宿前后的状况来看,寄宿的确是弥补家庭教育环境缺失带来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的目前最适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办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的优势。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住在离镇中心学校较远的农村,如果不住校,放学回到家已经很晚,较难按时完成作业。监护人忙于农活,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大多隔代监护人更是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致使他们遇到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如此日积月累的学习负担就会逐渐拖垮孩子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走读的留守学生,放学回家路途远,沿路的游戏厅、网吧、录像厅经常使得孩子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这怎会不影响学习呢?而实行寄宿制,避免了走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学校规定住校学生早、晚时间必须上自习课,在自习课上认真复习功课,预习新课。学校在早、晚自习课时间,安排相关的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及时解疑释惑。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
其次,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优势。近年来由于农村入学率偏低和各村组入学率差异大,为了节省教育成本、集中资源办学,地方教育部门都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大幅撤并和布局调整,比如湖南省常德市范围内的农村基本上是一个镇一个联合中学,设有中学部和小学部。但这样布局又使得大量的农村中小学生要长途跋涉到十里甚至几十里以外的镇中心去念书,不能像以前一样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加上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很多人都没有专人接送,路途消耗的时间长,早上天没亮就得出门,晚上天黑了才能回家,孩子走读途中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但如果是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就不存在这种危险,因而也解除了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担忧。
再次,寄宿制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方面有明显优势。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体观念的缺失,一个学生心中没有集体意识,往往在行为时心中就没有一杆秤,就会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举动。另外,留守儿童特别是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加之祖辈年龄偏大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相关的知识培育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老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也给他们的行为习惯带来偏差。但如果留守儿童住校,情况就会不一样。寄宿制基本属于封闭式管理,学校制订了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又是一个很好的约束,如果学生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学校就会教育他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会采取惩罚手段予以矫正。同时,学校为留守儿童配备的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员可以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的引导,这样他们在教师教育帮助下能够端正态度,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最后,寄宿制在培育留守儿童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明显优势。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有意识的人格发展是在同他人的交往、合作和共同活动过程中进行的-4j。儿童在少年时期未形成稳定的个性 ,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强,因此,儿童少年时期与同伴的友好交往和学校对他们经常性的教导是塑造其良好个性、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卡连科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问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活动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寄宿制正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彼此相互影响、学习的机会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目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主要是因为 :
1、城市教育资源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接受能力有限。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绝大多数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区域内的公办学校资源、尤其是财力相对紧张,造成公办学校无法满足全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需求。另一方面,城市教育资源是一个稳定的系统,从小学到初中每年的学生规模都是基本一致的,所配备的教育资源也是相对稳定的,而农民工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点有很强流动性,城市教育资源无法针对着“流动儿童”而任意改变,否则将给学校建设、学籍管理、学生教育都带来很多问题。
2、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面临挑战。农民想让子女跟随自己进城上学,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本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进城务工的农民们大部分都处于城市底层生活水平,而他们的经济收入除维持自己的生计外所剩无几,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孩子在城市上学和生活的高昂费用。在公办学校上学,以北京地区为例,农民工子女每年至少要交700—800元的借读费,一些学校还要收取资料费、校服费、订餐费等,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说是承担不起的。
3、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定位不明、资源匮乏的现实也给农民工让子女随身就近上学带来困扰。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开设,使外来打工者有了可以不用花费太多的钱就能让孩子随身就读的机会。但打工子弟学校在兴起一段时间后,引来的却是一片质疑。首先,它们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更是良莠不齐。其次,打工子弟学校既无国家拨款,又得盈利,难免存在乱收费的现象。更为可怕的是,还存在消防、危楼等安全隐患。这些学校又未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没有登记注册,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办学者为逃避责任往往一走了之,所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打工子弟学校是否该办下去?官方一直没有定论。如果让孩子们在一个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取缔的学校学习,作为政府教育部门,还是作为家长及学生本人都是不希望看到的。
4、户籍制度与城市公办学校入学规定也给农民工想让子女随身就近入学带来阻碍。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就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享用教育资源的前提,成了区分不同区域儿童就学权利的基本条件。“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的形成虽然有着特殊的历史缘由,甚至也有着特定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但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户籍制度最突出的弊端在于它以‘农业’和 ‘非农业’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标志鲜明的两大类别,也将城市儿童与农}.-IJL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农村青少年要摆脱农民的身份,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教育,进入城市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改变农村户IZl。”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可以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的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城市教育部门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对非户籍所在地孩子入学制订了相关规定。这些规定成为了农民工子女在父母身边就学的障碍。可以说,目前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城乡二元社会制度是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与外出父母随同就读的深层次原因。
四 小结
目前,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比如建议政府建立专门的打工子弟学校,赋予孩子在父母身边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享受所在地学生就读的待遇。也有主张取消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让农民工子女能在地域上灵活人学,以受到更好的、更方便的教育。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和良好愿望,将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希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实行集中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z].中国妇女网,2008—02—08.
[2]陈恩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丽华.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4]宋爱芬.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1,(7).
[5]刘颖.浅论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思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995,(3).
论文关键词:城市幼教资源随想
经济的发展让任何领域都有了不少进步与改善,其中也包括学前教育领域。十几年前的学前教育并不受重视,教育机构也较涣散,私立幼儿园占学前教育大半壁江山,然而当时的私立幼儿园多以盈利为目的,只管小孩吃喝拉撒睡,不受伤可以让父母放心即可。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被重视。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重视教育管理论文,近年来在许多刊物上都看到有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多数文章都是致力于如何改善农村幼教资源不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城市与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幼教资源相对丰富,但总体利用率却较低,如何将这些优势资源加以更合理利用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城市,不管是在幼儿师资的软实力还是游戏材料等硬实力总体都优于农村。但是由于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城市的幼教师资分布极不均衡,多数优秀的幼儿教师都集中在少量的公办园,而私立幼儿园的整体师资水平较低。
在不同幼教机构间由于竞争也导致园与园之间的闭锁,在同园内也存在师资的不合理利用和不均衡。有较长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多集中在保育和幼儿园行政教育方面,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帮助新的幼儿教师的成长。这样既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保育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很多幼儿园的保育员已从事幼教事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论经验还是资历都远远优于新教师,因此形成了倚老卖老的心态,保育员没有及时将该班幼儿实际情况告诉新教师教育管理论文,导致新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太会“对症下药”。
在幼儿园中放眼望去,你不可否认的是,几乎都是女教师没有男老师。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幼儿园体育活动缺乏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虽然女老师比男老师更细心,更耐心,但在城市里的孩子本身运动场地缺乏,社区运动资源不全,加之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们当做宝贝,放在嘴里怕融了,捧在手心怕化了,舍不得让他们做任何的锻炼如:爬山,游泳等,幼儿正规体育锻炼就更少了教育管理论文,幼儿园中男孩也更加缺乏阳刚之气。这样我们就更需要幼儿园男老师这支队伍,现在当务之急的是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正确的观念,让有意从事幼教事业的男老师大胆光彩的走进来,齐心为幼教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幼儿教育中,不仅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游戏材料也存在分布不均的现状。
由于幼儿园的经济实力不同,各园的硬件教学材料与游戏材料也存在差异。有些园所有大型玩具和共享材料区,宽广的游戏场地,但有些园所却由于地价等限制,无法扩大规模让幼儿有更大的游戏场地。有的幼儿园有很久没有用的或者旧的游戏材料。如在xx市机关幼儿园中,不仅有属于公有的活动玩具,也有属于各班的玩具,在班级间有些材料却没有合理利用。
既然城市幼教界存在着这么多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去改进教育管理论文,如何去合理利用?
针对城市幼教师资力量丰富雄厚,各园有各园的特色,怎样才能将这些资源更合理的利用,以促进该地区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呢?方法一,可以先由各园推选本园中优秀教师一名,将各园推选的优秀教师集中成三人一组,三名教师共同设计一个优秀的教案活动,到其他的幼儿园公开讲学,将各讲学实例实况录播,做成碟子,每个幼儿园一张碟子,甚至可以放到网上供大家学习,每年年末投票选出最优秀教案和教师。方法二,各园推荐一个优秀教案实况录播教育管理论文,在各碟中评选优秀教案公开讲学,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竞争,也有利于幼儿得到更公平和更优秀的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总得来说就是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将最好的方法和经验公开给各地区借鉴。
在各园材料或教具的合理利用上,由教育部门用一辆车,在各园公讲时,发动该园小朋友将自己不爱的或者不常玩的玩具收集,拿到其他幼儿园让小朋友们自由挑选,让幼儿学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得到意外的欣喜,他们会乐于参与,年末再发动各园捐赠一些幼儿自己的玩具,与之前活动剩下的玩具一起捐赠给其他贫困农村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也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虽然学前教育是近几年才逐渐被重视,但幼儿园却早已存在数百年。有着上百年教学经验的幼儿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发现,有许多宝贵经验需要我们继承。作为一名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去证明理论,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提高自己,努力促进每一位幼儿良好的发展,以共同促进幼教事业整体的发展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