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7 16:41: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终身体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体育教学对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学期间,其身体生长发育也处于旺盛阶段,科学的体育指导教学可以促进其身体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是其一生中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时间最长、也最有时间保证的时期,并且学校具各种硬件、软件,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在学校的体育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学校体育并非体育实践的终结,而是进行终身体育实践的基础与开始,只是终身体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教师要从这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一方面,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可以使其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意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多看体育教材,并设置问题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打下坚实的终身体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实践能力的提升。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掌握再多的技能、技巧也是无济于事,因此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体育动机、训练方法、经验活动等方面的教育。体育教学课程要一改以往普通、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专项提高课、体育休闲课、项目选择课、体育保健课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有更多选择,激发其学习兴趣。此外,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大胆开发校本教材,或者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创造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主评价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在中职体育课堂上,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十分普遍,尤其是一些女生,此问题更加突出,这一现象非常值得体育工作者进行反思。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无法主动、快乐地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因此,教师要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合理性、人性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不仅可以获得运动技能,而且可以形成快乐、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其在体育课堂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引入游戏、比赛、对抗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或者在体育课上引入趣味体育教学法。所谓趣味体育是指体育与劳动、生活、游艺、表演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健身娱乐的大众体育项目。它融合了体育、文化、娱乐三大元素,成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活动,趣味体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以“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学生有了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丰富竞赛活动
学校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均有一个共同点,即竞赛,其显著的趣味性、竞争性的特点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十分相符。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课堂竞赛活动设计要遵循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的原则,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运动技能、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体验运动的乐趣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比如课堂上安排拔河、抱球接力塞、穿梭接力赛、三人两足等集趣味与健康作用为一体的运动会比赛,可以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的快乐氛围中受到集体观念的教育。
(四)改革教学评价
传统体育课堂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过多的侧重于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未充分考虑教学评价中督促、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方法的功能,并且没有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学习结果,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也要向着多元化、发展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体会到进步的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其正确的体育态度,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三、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的整体素质,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这是由于当今的人才只拥有够硬的知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整体的身心素质也成为要考虑的内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与身心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人文项目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新途径。
1 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内涵
把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中心即为人文教育,它是我国如今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注重人文教育,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教育中得到提升,让他们领悟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关怀,让他们从中学会关心体贴他人,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
以人文本的理论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即把学生看作是整个体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个体的潜能与个性得到发展。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以人为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教师设定授课内容时,要重视对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在教学的方法上,更要强调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选择适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而言之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就是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在安排人文主义的健康课程时,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选择教学的内容、学习环境及教学方法等。只有才使高职体育教学更好的体现出人文主义教学的价值观。
2 高职体育教学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体现
2.1 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文主义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核心精华,它是人类价值观中和谐、科学以及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中加入人文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2 树立起具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人文主义教育,它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的引导下,根据不同学生自身不同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法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根据自身特点,选定学习方法,并按照自己制定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
3 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加强对人文教育的培养
3.1 落实人文主义的教学观念
在在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就是要求按照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来选择适合的学习的环境、教学的手段以及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念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从而人本思想的具体价值高职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高职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中心与主体,教师通过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的认知特点以及相关的体育技能,对于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风格进行掌握。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构建出人文主义教育的环境,这需要学校改进相关的制度、物质以及评价,这是使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得到实现与提高的基础和保障。
3.2 设置丰富的人文主义教学内容
要是人文教学在种植体育教学中得到充分渗透,教师需要通过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的认知特点以及相关的体育技能,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起始能力以及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阶段,来加强入文主义教育的教学。进行体育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对于体育人文主义的相关内涵和价值方面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这就是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但是学生本身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及对于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念的掌握理解,与实际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的角度构建好体育教学人文主义教育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主义的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这样更利于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
3.3 尊重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人文主义就是要求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师对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把人文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人文主义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想使的学生们的人文主义素养得到提高,就必须尊重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们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人文主义价值观念。
3.4 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的实施应当从各个方面做起
要想让学生能及时深刻地领会在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以及技,这就要求教师给做好对学生的积极的引导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充分的掌握所学到的体育方面的文化知识,通过健康体育方面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生存的本领,通过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开拓创新、集体意识等方面的人文主义教育,能够把人文主义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更有有计划性和有针对性,也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终身体育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都要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与指导。终身体育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提出的要求。人体活动规律要求身体锻炼必须持之以恒才能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终身体育的含义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学习和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体育的系统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考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1]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2.1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到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到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所以采用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2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体育的目标,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最佳途径,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取决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协调,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这种适应能力。终身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强身、健心、益智、逸情与延年益寿。国民的健康是民族素质最基本、最具体的表现。终身健康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对健康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2]
2.3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而每周有限的体育课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以及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日积月累,才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完善人体的形态结构,达到强身键体的目的。在高校教学中只有培养好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阶段进行锻炼,而且是步入社会后,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都能自觉独立地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3]
3.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3.2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我体育意识,就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运动技术和与他人的联系。总之,自我体育意识就是对于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就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存在种种困难和障碍,需要意志参与的行动,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认识,以指导其意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支持他们的积极认识,这样可使意识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意识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学生要自觉地去克服困难。意识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强烈的自我命令、自我动员的过程。所以,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培养自我能力的前提。
3.2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体育课程与专业课无关,所以不重视体育,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甚至出现厌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改变学生对体育的错误认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和未来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3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的德、智、体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环节。[6]要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
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新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才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学会发现式的试探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境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考虑,从而产生不同的方法,利用方法的多样性,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4.结论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锻炼学生的身体,更应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学生毕业就业后,离开了教师,能否继续经常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其中自身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5.建议
体育课堂教学应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主;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两者既有侧重,又有机结合。在终身体育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体育教师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应成为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者和指导者,要努力做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顺畅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保证终身体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兆祥.现代学校体育科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6-60.
[2]成明祥.保健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44-46.
[3]刘采豫,刘光荣.关于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6-1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会有这样的共识: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一、提升教师的语言能力,有效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传递情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渗透自己的情感,散发出较强的感染力,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解读课文,把握课文中作者的情感脉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将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在教师富有魅力的语言感染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品读课文的欲望,调动学习课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创造情景,引发学生感情
课文字字句句皆关情,如果教师只是冷漠地讲解分析字词句篇,不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就无法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从根本上读懂这些作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是作品、学生、教师三者的感情交流,这里语文教师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教师应该依据作品创造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情感的涟漪。
例如,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是,我在板书课题以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叫孔乙己。”老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道:“是他的绰号。”教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学生沉思起来,渴望读小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审时度势,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带到乐学的天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得到良好的发扬。
三、深入解读文章情感,提升情感教育实效
综观初中语文课本,散文和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是因为其中蕴含了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营造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氛围,使学生在真实情感的体验中获得情感教育,得到升华。在情节的解读中引感。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情节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接受美好、真诚的情感的熏陶,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
比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文中几个关于“背影”的情节,和学生分析讲述,让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并抓住父亲去买橘子,爬上月台的重点情节,通过从7个描写父亲动作的动词入手,体会对于一个体态臃肿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父亲的这种情就是自然而然的浸润在文字之中了。对“望父买橘的背影”作了深入的解析,让学生深深体会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从中感受到亲情血浓于水,亲情的无私与博大,由此引导学生去回忆、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四、启迪想象,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
语文教科书上选择的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他们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教学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去体会和领悟。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达到开启心灵之效果。教学《春望》一诗,我们引导学生做如下的联想和想象:假如你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你会怎么样?假设在战争年代,你离开亲人多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很快就能够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忧国思家的感情。
其次,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水彩和画笔,根据作者的描绘,绘画出春天的花鸟风雨以及春天在天空中飘飞的风筝。在鲜明靓丽的色彩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图画说明构思的依据;在语言和绘画的交融之中,让学生体会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的喜悦心情。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五、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深化情感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尤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情感的交融处,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摘要】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问题;对策
目前,在工程发承包的工程价款结算形式中,绝大部分采取工程预算加现场签证进行计算。由于发承包双方所处的地位和角度不同,前者希望获取更大的投资效益,有时会有意压低工程造价;后者则在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的情况下希望尽可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有时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高估冒算的现象。这就形成了两者的对立矛盾。因而,工程预结算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工程发承包双方的利益,关系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怎样才能做好预结算审核工作呢?本文结合现阶段预结算审核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1.工程预结算审核的特点
工程预结算审核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工程造价预算方法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工程造价更加准确,也就是在工程造价的计算中需要运用预算、会计等相关方法进行科学管理。在具体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运用成本调整、账目审核、图纸微调、细目推敲、人工机械变动等方法减少人工、材料、机械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浪费。
与普通的管理方法不同,工程预结算审核要求参与项目审核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建筑专业知识和深厚的实践基础,还要具备管理学、运筹学、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迅速、高效的应变能力。
2、预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
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筑工程安装的费用、购置设备工具的费用、预备费用、工程贷款利息的费用,以及流动投资的确定与控制的费用等等。作为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对工程投资管理实施全过程的控制,同时也是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问题,对工程管理造成消极的影响。
2.1管理组织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工程预结算工作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管理组织不够完善,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例如,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导致繁重的工作内容处理起来效率不高,所以一个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有利于工程预结算审核的监督与管理。而现实情况是,多数工程项目组通过压缩管理人员的方式,来降低工程项目成本,这就导致完善的管理组织始终无法落实,对工程预结算的审核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2.2价格制定的问题
有些工程项目组在接到一些土石方项目或是零星的项目工程时,往往就不进行定额报价,采用议价方式进行报价,这样就会造成工程虚价现象的出现。这些工程项目组常会增加各种名目的工程项目,比如、有些建筑单位了解到工程项目组需要抓紧赶进度的特点,就向工程项目组索要高额的赶工费。
2.3 材料的不规范使用
工程材料的价格一般都要按照定额规定的来执行,但在实际情况下,则要结合市场的价格对工程材料的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就造成了规定的价格与实际的价格之间存在了差额现象,那么这就成为了工程预结算需要审核的内容之一。但是,有些工程项目组会在施工的过程中,采取一些规避这些材料价格差额的手段或方法,比如:在选用的材料上选择较次的材料代替好材料,将项目进行变更或是取消,或是隐瞒不报,造成工程造价虚增现象常常发生。
2.4设计变更、签证问题
设计变更必须是具有设计资格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单才是合法有效的,并且造成原图未施工的费用要随之扣减。签证除了审查其合法性外,还要审查其合理性。如签证费用已包含在合同价款中,则不应计取,要杜绝巧立名目合同的情况发生;另外签证期间有时会发生交叉工程量,审核人员应能很快识别。
3、提高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与对策
工程的预结算审核工作其实是一项十分复杂而且细致的工作。需要进行审核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有经济以及管理上的综合职业素质。目前,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仍存在一些有待处理的现实性问题,为确保工程预结算的质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需进一步完善预结算管理制度,对工程造价人员进行有意识的约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工程预结算的审核人员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通过科学有效合理的工作方法,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保证工程预结算工作的审核质量。
3.1完善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健全预决算的审核制度,才能够防治前文所提到的问题的出现,相关部门需要针对招标工程量的清单,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对数,必要时,还要签订补充协议,确定审核人员的项目审核的工作日,才能推动竣工结算的尽早完成。
3.2合理制定价格
预结算的审核,主要是以工程量是否正确、单价的套用是否合理、费用的计取是否准确三方面为重点,在施工图的基础上结合合同、招投标书、协议、会议纪要以及地质勘察资料、工程变更签证、材料设备价格签证、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竣工资料,按照有关的文件规定进行计算核实。
3.3合理规范的使用材料
建筑工程在审核的工程中"需要审核很多的材料,有工程相关合同、工程预算资料、竣工结算书、设计变更通知书等等,所以,为保证审核的合理性,送审资料要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比如,一些项目在开工之前,在没有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只依据设计的草图进行设计,就容易造成变更和签证次数的频繁,其次,未对各种签证资料进行认真核实,签字的随意性太大。例如对重复签证结算中已有的项目,对施工方造成增加或者返工的工程量给予错误签证等。
3.4做好审核工作细节
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的每个细节都与资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在某个细节或关节出现疏忽,就会造成资金的流失。为了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质量,工作人员在预结算审核过程中紧抓大项目计算的同时,也不能疏忽小项目的计算。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1.复杂性。由于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多样化以及规模大小不一,其内部审计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可能导致审计工作内容比较复杂,范围较广。
2.内向性和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
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及控制,从而调整管理内部经济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属于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3.广泛性。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既包括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也包括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既可进行事后审计,又可进行事前审计;基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其审计工作可以控制并影响整个企业的职能部门发展。
4.针对性和及时性。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内部审计机构能够针对企业出现的问题和状况及时、有效地了解并分析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能够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由于中小企业
规模相对来说不大,企业管理者负责企业内部的H常事务,其
主观性较强,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主要由企业管理者来提出并决策。所以,不同的企业,审计工作的深入程度不同,有的企业甚至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必须性,形同虚设,没有将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深入到企业管理中去,阻碍企业发展。
2.内部审计定位不明确,独立性差。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独立性的大小决定了审计职能发挥作用范围和效果。中小企业的特殊经营模式决定了其内部审计,其机构设置及其他事项安排都由企业管理者来决定,这就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方向和重点,而普通的企业员工往往受制于他们的管制,严重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效果和效率。
3.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通过有效的
事前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而中小企业里的审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审计学习和研究,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难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内部审计工作不受重视,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和信心,很难将工作做好,也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4.审计范围窄,审计手段落后。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成本费
用、损益的真实性的审计查证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
步完善,企业的规模、经营环境等都在发生变化,如何适应现
代化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生
产成本等成为企业比较关注的话题,也是企业能否立足于同行业前列的关键所在。所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投资决策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等方向发展。
三、完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性质,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要确
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切实、有效地完成,并通过此项工作加强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大变化,就必须合理配置审计机构,明确机构内各项职责的分配制度,制度规范化,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内部审计机构及其设置而言,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以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存在业务指导关系。这样,内部审计机构相关的业务情况直接报告给审计委员会,行政上的事务直接汇报给经理层。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内部没有设置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就可以直接向董事会(或股东会)报告,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扩大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及作用。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审查,审计的对象针对的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资料。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大多采用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财务管理,账面资料上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审计工作就会显得不容易入手。所以,审计人员就必须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移到企业内部管理、决策上来,不能局限于财务领域的审查,而是要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也应该相应转换工作角色,从以前的监督、检查工作角色向协助和服务的上作角色转变,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职能工作的相互协调配合,也可以促进各部门沟通交流,有利于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拓宽其职能空间。
3.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和方法。企业内部审计方式大
多采用事后审计,对于一些重点投资项目会产生一些隐患,给企业融资带来风险。所以,要突破这种审计方式,结合事前、事中审计方式,可以对项目的预算、合同等做好监督评价,及时有效反馈信息,以防出现纰漏。这样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企业内部管理,减小企业承担风险。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教育;实践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来看,我们的教学目标仍然囿于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等体育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对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增强个体行为意志等外显的或内隐的目标存在明显的不足。显然,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必须改革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只重视“身”的发展,而忽视“心”的发展的培养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使体育课程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不被淘汰。本研究对在体育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可行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在篮球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可行性
1.体育学科性质
体育学科最重要的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体育的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因此,技艺性是体育学科的最重要特征。此外,人类在体育实践过程中角色扮演多样,人际关系密切,情感体验丰富,除了认知过程的发展外,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是其他任何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还包含“情意性”。与此同时,体育课程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必须提高课程的人文精神,并重视该课程在发展非智力因素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其“自然性”、“人文性”、“情意性”是兼备的。一言以蔽之,体育课程是以“技艺性”为主,“自然性”、“人文性”、“情意性”四性兼备的一门实践课程。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均可以得到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具备实施人文教育的学科基础。
2.体育教学本质
为了实现“使体育运动处处为人的和谐发展,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奥林匹克理想,在19世纪末提出创办现代奥林匹克倡议的顾拜旦,从他恢复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就基于“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这一思想,致力于将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将体育纳入一般教育,从而确立了奥林匹克运动和精神的教育学本质。《奥林匹克》明确地将现代奥林匹克主义表述为一种人生哲学,主张“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建立一种使人的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得到提高的生活方式。”“为人的和谐发展”的奥林匹克精神,拓展了体育的内涵,更新了对体育的理解,祛除了对体育的偏见。在此,体育所育之“体”,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主体”、“本体”、“全体”。因此,体育教学本质就是通过
身体的运动而对人的培育、养育、化育,这也是体育教学的基础、方向和目标。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
1.“严”字把关,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21世纪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均要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进行,养成一个良好的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有利于大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在篮球教学课堂中,所有的学生上课只准穿运动衣;同时,要求当老师进行集中讲解示范时,所有的学生停止运球和投篮,听老师安排进行下一阶段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由于在室外上课,场地上没有围栏,所以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一定要把滚到场外的篮球捡回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所有的学生请假必须讲实话,并且不允许学生代替别人签到。
2.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学生人格教育
人从小到大的成长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如7岁开始具有分享的意识,9岁以后摆脱自我中心、懂得合作,15岁应当能把握公民道德等概念,成人后能够形成较完善的人生理念、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这种教育一旦断层的话,就会反映出自我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等行为,这表明其心理社会化是不完整的。体育体现为友好、团结、和平以及奋发向上的崇高精神,强调要具有互相理解的精神、友好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公平竞赛的精神等等。
在篮球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关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其能动性、创造性,并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在老师进行技术讲解示范之前,特意将一些篮球技战术(投篮、急停、转身及防守姿势等等)的基本要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疑问,让学生大胆对自己所理解篮球技战术进行陈述,以培养学生思考和阐述问题的逻辑性,并进行自由辩论,让学生对所讨论的技战术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并阐述。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激励所有的学生积极思索,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逐步领略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都为实施“全人格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篮球教学实践中,由于每班的人数较多(60人左右),在练习时应分成不同的小组单独进行,每次练习找出不同的一到两位同学负责进行组织,并且各组间的练习情况还要相互比较。例如,在学习四角传球的练习中,先集体进行讲解示范,然后分两个组分别进行练习,每组找两个同学负责,先进行一个球练习逐步增加到四个球,两个组进行对比练习,并且负责人进行组织,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好,能够较快地运用四个球练习。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不同角色的体验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及与组织者相互协调配合及团队意识,鼓励学生勇敢地尝试不同角色。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身体素质及篮球技战术基础的差异,导致学生掌握技战术的速度不同,此种情况,进行交叉分组,并且要求掌握的同学必须帮助没掌握的同学使其掌握教师的技战术要求。如,在进行绕八字传球练习时,发现有的同学掌握得快,而有的同学不能够掌握,此时,再进行练习时把会与不会的同学交叉分组,让掌握的同学带动不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掌握。在次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意识。
3.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
(1)以悟导悟,重知情统一。以悟导悟,是教育学家总结出来的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方式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决定了它的实施必须情理并重,即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因此,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主要是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体会,贯穿在讲课的过程中。
(2)言教身教,重和谐统一。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与实践中言行不一,那么,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符合自己人格理想与智慧理想形象的愿望就会破灭,教学的教育性便不能真正实现。在教学中,首先要求自己言教和身教一致,例如,要求学生不能穿便装、上课不能迟到,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做到。
(3)教学交往,重平等对话。教学交往过程是充满人文关怀与人文价值的师生互动过程,是师生关系存在的一种方式和获得生命意义的手段,其核心理念是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共享和共进。在教学实践中,要摆脱教师主导作用的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教师鹤立鸡群,“主导”变成了“全导”;另一种倾向是用“蜻蜓点水”或“放羊式”代替主导作用,要建立平等对话、团结协作基础上的引导教学。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践的效果与启示
1.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可行的
对5个篮球教学班学生的调查访问显示,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渗透人文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并且以前不喜欢体育的学生,现在也逐步喜爱了篮球课。从学生评教结果分析,这种教学模式也是适宜的,学生的总体评价是优,并且学生认为篮球课不仅仅教会他们打篮球,更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等等。
2.培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意识,加强体育教育的正确宣传
当前,实行人文教育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并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因此,在实践中并不是很积极地配合老师、同学进行练习。一是因为我们学生缺乏人文教育的需求意识。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来唤醒学生需求人文精神的强烈意识,使人文教育从“自上而下”的模式向“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变,这样,人文教育才有可能焕发生机和活力。二是由于一些陈旧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依旧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上课时没有必要进行这样那样的练习以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宣传体育,挖掘、传播体育的内涵及功能。
论文关键词:高校,五人制足球,开展
五人制足球是职业足球队的一种练习方法演变而成的足球竞赛性游戏,为了使其能够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比赛项目,国际足联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指导,1987年正式将这种运动命名为“五人制足球”。现在世界杯五人制足球比赛已经成为国际足联六大赛事之一。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每个高校只有一个足球场,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如何解决场地的问题就成了影响学生开展足球运动的关键。五人制足球有其鲜明的特点、优势和意义,能够解决高校足球运动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势在必行。
1 五人制足球的特点及在高校开展的优势
1.1设备简单,规则简明。
易于开展五人制足球比赛的标准场地长为25~42m、宽为15~25m体育论文,所需的备也比较简单。一般性五人制足球比赛场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可大可小,球门可用砖头、衣物等代替。另外五人制足球活动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展而且可以不受天气等因素的限制。五人制足球源于十一人制足球,它的竞赛规则与十一人制足球比较类似,但又非常简明,这也为五人制足球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1.2参赛人数多,提高场地利用率杂志网。
十一人制规定上场人数为11人,最多可替换队员3人。五人制比赛规定上场5人,换人人数不限。单从一场比赛来看,五人制比赛参赛人数要少于十一人制。不过我们可以作以下的计算:以两个小时的时间,一个正规十一人制足球场为例,如果举办十一人制比赛,可参加比赛的人数最多为(11+3)×2=28人,如果在这个场地上举办五人制比赛,可将正规足球场划分为四个标准五人制足球场,两个小时内一个场地可以安排两场比赛,则能够参加比赛的人数最少为10×4×2=80人,大大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另一方面,由于单场比赛时间短,举办学校、院系级比赛的赛程也较短,克服了十一人制比赛赛程较长的弊端,更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3.射门多,进球多,观赏性强。
五人制足球竞赛规则规定:“开球可以直接进球得分”,由于比赛场地小,有效的射门区域相对较大体育论文,所以有效射门次数大大增多,同时进球也增多,使比赛更加具有观赏性,这有利于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观众的热情。
1.4运动负荷的适宜性,安全性。
五人制足球比赛的场地面积小,比赛时间相对较短(每半场比赛时间为20分钟,全场比赛共需40分钟),且还有中场休息;同时,规则对比赛中途换人次数不作限制,且被替换队员可以再次上场比赛。而十一人制足球每半场比赛45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全场比赛需要100分钟,耗时较长。另外,其规则对换人人数有限制(每场比赛只能替换3人,且被替换队员不能再次上场比赛),因此,对队员体能要求较高,队员赛后容易产生疲劳,而我们的参赛队员都是在校学生,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十一人制比赛视角长,运动强度大,所需氧债大,疲劳恢复至少24小时以上。五人制足球比赛,强度虽大,但比赛时间短,并可频繁换人体育论文,氧债相对较少。经过一晚上休息,疲劳基本可消除,从而不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另外,比赛规则还对一些容易产生伤害的行为做了明确规定,如不允许冲撞和铲断球等。因此,可以减少运动性损伤的发生,减小参赛者心理压力,增强了运动员的安全感,有利于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1.5接触球的机会多,整体性强。
由于五人制足球队员人数少,使每个参赛的队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球,同时比赛场地小,这要求队员要更多的无球跑动和更快的传接球配合,因此五人制足球队员接触球的机会较多。五人制足球场地小、队员人数少,防守相对密集,因此五人制足球较十一人制足球更需要队员间的积极配合,同时五人制足球参与者在比赛中必须充分发挥5个人整体的智慧和技能,发挥团队精神,协同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比赛结果。
1.6攻防转换快,技术要求较高杂志网。
五人制足球比赛换人人数和次数不限,也没有越位的限制,而且有队员严重犯规被暂时罚出场2min后其他队员可换上场等特殊规则。这些规则使得五人制足球比赛攻防转换速度快、对抗激烈、技术动作更快,使比赛更加激烈。由于五人制足球场地小,活动空间小,运动员在做传、接、盘、带、射等动作时体育论文,必须在瞬间完成,这要求球员在场上的反应能力、控球力和队员间的配合。
2 在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的意义
2.1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五人制足球运动中使用的身体部位比其他运动全面、丰富。头、脚、胸、臀、肩都可以利用,五人制足球比赛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如踢、接球等技术和奔跑、急停急起、转身等无球活动。同时五人制足球比赛运动负荷的适宜性,适合大学生生理特点,这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性等素质,特别是对增强心血管系统、呼吸和消化系统等人体器官的功能非常有益。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可以使学生认识足球的价值和体验足球运动的乐趣,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同时五人制足球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以及发扬团结协作、密切配合、集体主义精神。
2.2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体育运动,蕴涵着很高的文化价值,五人制足球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高校推广五人制足球赛,可以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建设,推动学校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改革,同时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李宁杯”
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一种很好的载体,可以推广和宣传体育精神,展现和宣扬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向社会辐射,从而扩大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2.3缓解场地不足,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高校扩招后,高校的体育活动场所或教学场地普遍存在着场地不足的难题体育论文,五人制足球能有效地缓解这种现状,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可根据具体隋况,改变场地和球门的大小、增加或减少比赛人数、取消守门员等,使五人制足球比赛成为一种灵活样的比赛形式,这能激发学生对足球技战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五人制足球要求参与者出球、急停急转要快,射门要稳、准、狠、快,动作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等特点,这能培养和提高参与者娴熟细腻的脚下控突破技术和严密的协同防守等能力。另外五人制足球具有接触球的机会多的特点,而多接触球是掌握球性的主要途径,数量是提高质量的基础,多接触球是加速掌握动作技术的关键,这对于参与者的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4推动足球运动自身发展杂志网。
五人制足球是十一人制足球浓缩与精炼,十一人制足球是五人制足球的提高与升华,五人制足球是十一人制足球的有效补充形式。足球运动依托高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球员职业素养、职业结构、文化
水准及道德素质,改善中国的足球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足球运动自身发展。五人制足球在高校的推广与发展,可以作为中国足球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为中国足球探索一条新的出路。五人制足球具有场地小、时间短、换人规则灵活、在同一时阆内参加的队数和人数多、易造就技术型人才等优点,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五人制足球赛在高校推广,能利用大学生的榜样影响,对中小学的足球运动的开展与发展能起到辐射的影响,可以激发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推动我国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3结语
以上关于五人制足球与十一人制足球的比较分析,并不是说十一人制足球不应在学校开展。事实上,十一人制足球是足球比赛的最高形式体育论文,队员无论是在身体素质上、技战术水平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五人制足球所无法比拟的,其影响力也远远高于五人制。国际足联(FIFA)针对五人制足球与十一人制足球两种赛制都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有各自的《足球竞赛规程》,都有正式的国际比赛。这两种赛制都是我们普及足球运动,提高足球运动技术水平的理论依据和操作准则,哪一样赛事都不违背国际足联的指导精神。五人制足球是十一人制足球的浓缩与精炼,十一人制足球是五人制足球的提高与升华,五人制足球是十一人制足球的有效补充。由于五人制足球其简便易行,且进球多,技术多样的特点,建议各高校重视五人制足球开展,发
挥高校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知识优势、环境优势大力推行五人制足球,激发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促进高校和我国五人制足球的发展,提高足球运动的普及率,从而推动整个足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足球协会.足球竞赛规则2005【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
【2】谭华星.对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3):51~52
【3】沈国征.对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7,(3):104~106
【4】杨兰生.试论五人制足球的特点及其在甘肃高校推广的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