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7 16:41: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云计算数据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lectric power system, the requirement for data security is also more and more high. The problem of data security has become a common problem.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multidimensional immune cloud data security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cloud computing and data security, data security in cloud computing model, has made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on multidimensional immune security cloud data, for reference.
【 Keywords 】 cloud computing; multidimensional immune; data security
1 引言
云计算是目前计算机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以设计出一种先进的信息应用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促进了云计算的开发和应用,使云计算的应用更加廉价和强大。基于多维免疫的云计算,可以给用户的硬件使用带来方便,云计算使用的是先驱简单存储服务和弹性云计算服务。随着世界各大企业开始关注云计算,关于云计算安全的问题也出现了。只有保证云计算系统的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才能促进云计算系统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云计算的安全正面临着威胁,通过研究云计算技术,建立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模型,多维免疫的云计算模型,这个模型是建立在云计算技术架构上的。运用免疫学原理,提出适合云计算架构的多维免疫算法。这个算法的优势是以克隆算法为主要对象,是一种面向云计算的免疫算法。
2 云计算数据安全模型
云计算是下一代的IT架构。运用云计算,可以把应用软件和数据迁移到很大的数据中心。云计算的这一特点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问题。要研究云计算数据的安全特征,就要首先了解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模型。
2.1 云计算数据应用系统模型
云计算的平台构架主要技术有并行编程的模式,分布式文件系统,数据处理模型。其层次如图1所示。
云计算的数据应用共分为三个层次:应用层、索引层和数据存储层。同时要了解云计算数据应用系统的三个要素:用户、应用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这三个要素各有着不同的功能,用户的功能是存储数据,在数据计算的基础上,计算个体用户和组织用户的数据。应用服务器的功能是维护云计算的系统。数据中心的功能是存贮实际的数据信息。但是,在云计算数据应用系统模型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威胁,主要是来自传统数据的威胁,容易受到影响的对象有客户端、主从结构和病毒的传播,通信的安全性。其中,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的数据交易服务,病毒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它的破坏性远远大于单机系统,用户也很难进行防范。现在的互联网中,病毒一般有隐蔽性,传播速度也很快。另外,病毒的制造技术也越来越高级,不仅可以破坏用户的程序,还可以窃取信息,造成系统的交叉感染。这种感传染性的病毒危害性非常大。对于通信故障,网络中通常分为两种类型的安全攻击类型: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常见的攻击手段有偷窃、分析、冒充、篡改。对于数据安全来说,除了上述的数据安全,还有新数据的安全威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保密失效威胁、分布式可用威胁、动态完整性威胁。
2.2 云计算数据安全模型
该数据安全模型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的功能是负责验证用户的身份,保证云计算中数据的安全;第二层的功能是负责对用户的数据进行保密处理,保护用户的隐私;第三层的功能是恢复用户误删的数据,是系统保护用户数据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三层结构是相互联系,层层深入。首先要验证用户的身份,保证用户的数据信息不被篡改。如果非法用户进入的系统,则进入系统后还要经过加密保护和防御系统。最后是文件恢复的层次,这一层次可以帮助用户在数据受损的情况下修复数据。
3 多维免疫的云数据安全
3.1 多维免疫算法
多维免疫算法的组成主要依靠生物原理、免疫系统的多维模型、多维免疫的基本原则组成。其中,生物原理是把生物学的理论应用在云计算中。人工免疫系统发展到现在,在免疫能力的发挥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免疫能力的增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后天的免疫的生成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一个系统生成初期,完全没有后天的免疫能力,但是随着身体的成长,免疫细胞逐渐增多,免疫系统也开始形成。多维免疫系统的形成也是这样的。
3.2 多维免疫的数据安全原理
阻碍多维免疫的数据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不可靠网络、节点故障、超大规模的用户访问、数据更新引起的数据不一致性等。为了提高数据管理的安全性,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一致的入口,只有向用户提供透明的文件,进行文件数据的定位数据选择。对于数据管理服务,应该注意,这项服务是连接用户和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共同组成了云计算数据应用系统。应用服务器主要目的是方便用户访问历史和相关的文件信息。
3.3 多维免疫的云数据安全策略
主要包括文件分布的策略,HDFS 文件冗余度计算,多维免疫的文件分布,数据块选择机制等。对于云计算中的用户文件,需要考虑到数据块的数量分布、数据块的颗粒度和数据库的创建时间。多维免疫的文件分布中,首先要掌握文件分布的原理,多维免疫算法和云计算中文件的创建和文件块的分配法是一致的。
4 结束语
多维免疫算法及其数据安全应用非常重要,首先需要制定科学的多维免疫算法的实现方案,通过研究云计算技术,建立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模型,多维免疫的云计算模型,这个模型是建立在云计算技术架构上的。运用免疫学原理,提出适合云计算架构的多维免疫算法。然后全面了解多维免疫算法的数据安全的原理,掌握云计算的数据安全要素的特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才能完善多维免疫的云计算数据安全管理内容。只有保证云计算系统的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才能促进云计算系统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云计算的安全正面临着威胁,通过研究云计算技术,建立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模型,多维免疫的云计算模型,保证云计算数据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戴跃发.基于多维免疫的云计算数据安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2] 李志勇,易灿,刘彦姝等.云计算数据保密与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硅谷,2014,(19):52-52,66.
[3] 赵莉,王魁t.基于加密机制的云计算数据可靠存储方案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93-596.
[4] 叶志伟.面向云计算数据隐私保护的访问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关键词】GPS测绘误差定位精度 WGS84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建筑行业的工程质量和工程设施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对的对其建筑前的设计和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以GPS技术在测绘学的领域中起到了革命性的变革。,GPS测绘技术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现实面前是最好的映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作为相对社会高科技的结晶,在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对GPS的认识。
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技术等其他科学被利用到测绘工程中,测绘技术和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测绘工程中产生新的综合性信息采集、处理、监控管理系统。
GPS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高空的24颗卫星,由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接收装置组成,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全天候、距离远等特点。在工程测绘中,GPS定位技术的应用使的测量范围大大延伸。利用GPS技术和水准测量资料可精化大地水准面,在进行城市、矿山等控制网时不需要造标观测,在工程测绘中及灵活又方便,同时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再者GPS技术在测绘应用中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譬如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提供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观测站间无需通视、操作简单、经济效益好。
这样的发展,使得GPS技术在工程测量、地形测绘、竣工测量及工程机械控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现在形式不难发现,GPS定位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朝着高精度、多功能、和集成式的方向迅速发展,当然GPS也将广泛地应用于众多的行业,甚至进入更高端的科学领域,促进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
三.影响GPS测绘存在误差的主要因素。
1.信号误差
美国政府从其国家利益出发,通过降低广播星历精度,在GPS基准信号中加入高频抖动信号等方法,人为降低普通用户利用GPS进行导航定位时的精度。
2.卫星星历误差
在进行GPS定位时,计算在某时刻GPS卫星位置所需的卫星轨道参数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星历提供的,但不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星历,所计算出的卫星位置都会与其真实位置有所差异,这就是所谓的星历误差。
3.卫星钟差
卫星钟差是GPS卫星上所安装的原子钟的钟面时与GPS标准时间之间的误差。
4.卫星信号发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
卫星信号发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是GPS卫星上信号发射天线的标称相位中心与其真实相位中心之间的差异。
5.电离层延迟
由于地球周围的电离层对电磁波的折射效应,使得GPS信号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电离层延迟。电磁波所受电离层折射的影响与电磁波的频率以及电磁波传播途径上电子总含量有关。
6.对流层延迟由于地球周围的对流层对电磁波的折射效应,使得GPS信号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对流层延迟。电磁波所受对流层折射的影响与电磁波传播途径上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有关。
7.控制网布设不合理或起算数据利用不合理引起的误差。
8.GPS控制部分人为或计算机造成的影响。
9.由于GPS控制部分的问题或用户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引入的误差等。
10.数据处理软件的影响。
11.数据处理软件的算法不完善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四.提高GPS定位精度的有效办法。
1.硬件的改进
2.采用合适的GPS接收机作业
当基线边长大于10 km时,采用双频接收机。双频接收机的优点是:
①可以基本消除电离层延迟对点位坐标的影响,点间距离可达100 km;
②在快速静态和动态测量中观测时间比单频机短。当基线边长小于10 km时,可以采用单频接收机。
3.作业前对GPS接收机进行鉴定
4.作业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5.选点的要求
选点的要求:
①点位应便于接收设备的架设和操作,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 °。
②应尽量消除多路径影响,防止GPS信号通过其他物体反射到GPS天线上,因此应避开强反射的地面,避开强反射环境,如山谷、山坡、建筑物等。
③避开强电磁波干扰,设站应远离雷达站、电台、微波中继站等。
综上所述,GPS接收机常存在钟误差、通道间的偏差、锁相环延迟、码跟踪环偏差、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等,所以必须先了解仪器性能、工作特性及其可能达到的精度水平。它是制定GPS作业计划的依据,也是GPS定位测量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所以对GPS测量仪器必须先进行作业前的检验,没有检验的仪器是不能用于作业的。
五. 南方GPS的单点校正。
由于在实际测量工程中控制点个数不足,不能正常求取GPS的转换参数,往往无法满足工程的精度要求, 因此GPS单点定位精度的提升成为解决一直问题的重要手段。
GPS的点校正是建立在GPS接收机采集的WGS-84数据与地方控制位置之间的关系,采用一系列的数学转换定义此关系。
将WGS84位置转换到格网坐标的数学转换是:
1.基准转换:即从WGS84唯独、精度和椭球高度坐标转换到相对于地方测图格网椭球的纬度、经度和椭球高度坐标;
2.地图投影:是从地方椭球纬度和精度坐标转换到地方测图格网的北向和东向的坐标到WGS84高度的大地水准面模型,得到海水平面上的近似高程。
GPS在启动基准在的时候必须获取一个当前基准站所架设点位的WGS84经纬度坐标才能正常的发射,而转换参数的计算也必须使用WGS84坐标,WGS84坐标的获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基准站直接读取当前测出的经纬度坐标(GPS坐标每一秒刷新一次,每一次读取的坐标都设有差异,误差在1至2米之间);一种是事先布设好静态控制网,从静态处理结果中获取。由于WGS84经纬度获取的相对不确定性使得在求解转换参数时必须首先确定一组公共控制点的WGS84经纬度坐标,这组坐标一旦确定以后每次启动基准站时都要使用这一组WGS84经纬度坐标,否则使用转换参数时的显示坐标和实际施工做标间就会存在一个固定偏差,这个偏差是由所取的基准站WGS84经纬度坐标和用来计算转换参数的WGS84经纬度坐标之间的差异产生的。
南方的RTK自动启动基准站时取的坐标是基准站开机并达到状态以后自动取得的WGS84经纬度坐标,这样就会出现上述的固定偏差,工程之星软件通过一个公共已知点求出的转换参数来克服这个固定偏差,工程之星软件中把这个过程称为“校正”,因此南方GPS的单点校正精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其精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满足一般测量要求。
单点校正的特点是:距离已知点越近精度越高,一般的控制范围为3-5公里。因此在使用单点校正的时候要注意工作地点不要距离控制点过远,对精度要求高的测量工程尽量避免使用。
六.结束语
GPS控制布网灵活,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测量速度和工作效益。GPS控制只要观测数据可靠,平面起算数据和高程起算数据设置合理,能得到较好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静态GPS作业,基线较长时要适当延长观测时间,以取得良好的观测数据。基于GPS技术的特点,相信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中,GPS技术将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为我国在基础建设中绘制宏伟的蓝图,是我国赢得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共赢,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麦卫东 Mai Weidong 浅谈GPS测绘存在误差及有效提高定位精度[期刊论文] 《科学之友》2010年36期
[2]李泽文 曾祥君 黄智伟 雷莉 马洪江LI ZewenZENG XiangjunHUANG ZhiweiLEI LiMA Hongjiang基于高精度晶振的GPS秒时钟误差在线修正方法 [期刊论文] 《电力系统自动化》 ISTIC EI PKU 2006年13期
[3]何勇 葛晓锋 俞海红 方慧 农用GPS测试精度分析及提高精度方法的研究 [期刊论文] 《农业工程学报》 ISTIC EI PKU 2004年2期
[4]李泽文 姚建刚 曾祥君 邓丰楚 湘辉 LI ZewenYAO JiangangZENG XiangjunDENG F基于数字锁相原理的GPS高精度同步时钟产生新方法[期刊论文] 《电力系统自动化》 ISTIC EI PKU2009年18期engCHU Xianghui
[5]刘超 高井祥 张敬霞 利用序列平均的高精度GPS基线解算模型 [期刊论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ISTIC EI PKU2012年4期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传统IT基础设施的运行模式,也带动了数据中心的新一轮增长。放眼望去,各种大型云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似乎在向世界昭告―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
与此同时,为了支撑起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应用,满足企业、用户越来越高的需求,数据中心自身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阻碍和瓶颈,转型成了当前数据中心的燃眉之急。
2011年8月,华尔街日报刊登了题为《为什么软件正吞噬整个世界》的文章,被认为是拉开“软件主世”序幕的信号。事实上,近些年,软件确实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甚至在悄然改变着数据中心,而且随着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概念的出现,业内人士认为,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将会是传统数据中心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趋势。
无论你是否相信,从当前的各种反应来看,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这一新生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而且已经被付诸实践……
为云计算铺路搭桥
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人们而言,数据中心并不算陌生名词,但加上“软件定义”4个字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这个新概念呢?
事实上,对于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目前并没有规范的定义,比较常见的解释是指将数据中心软件与硬件(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剥离,抽象成纯软件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IT资源的灵活配置和自动调度。如果用全球著名虚拟软件厂商VMware(威睿)全球副总裁李严冰博士的话来说,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更直观的定义就是把数据中心所有传统、物理、硬件的资源进行虚拟化和软件化。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李丹认为,通过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主要有三个好处:首先,能有效控制成本。数据中心能够运行哪些应用主要由具体的服务商决定,不同服务对数据中心的网络基础设施架构有不同要求。如果是传统数据中心,则需要根据用户个性化的服务定制配套的硬件设备,成本非常高。而进行软件定义之后,用户可以利用控制器对数据中心上的物理资源和拓扑进行集中管理,运行相应服务时只需在控制器上对资源进行分配即可。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成本,也能方便用户灵活地管理数据中心。
其次,能使数据中心功能演进和革新的周期变短。按照传统做法,如果用户有新需求,需要告知设备制造商,然后制造商按要求将设备做好,再进行一系列标准化测试工作后,才能交付用户使用,周期非常漫长。如果是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用户自己就能通过编程进行升级换代,省去了中间很多环节。
最后,可以更好地支持云数据中心的虚拟化。虚拟化是云计算和云数据中心的核心技术,当有多个使用者时,云计算就像一个动态的资源地,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动态的调度、管理、分配和释放则会非常灵活和方便。
据了解,VMware应该是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最早提出者和实践者。近年来,为了抢占发展先机,VMware先是高调收购软件定义网络领域的先锋厂商Nicira,随后又收购或投资Puppet Labs、GemStone、WaveMaker等数十家相关厂商和企业。透过这些“疯狂”的举动足以看出,VMware正在编织一张大网,网的核心就是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面对这个新兴领域,我国的反应也十分迅速,国家863计划、基金委等在第一时间启动了许多相关的重大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今年3月,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软件定义的云数据中心网络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项目也正式启动,由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承担完成。
李丹是5名研究人员之一,也是项目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作为973项目,意味着这次项目必须符合重大基础研究的要求―既要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需求,又要在技术上、理念上拿出很好的原始创新成果。这也是此次项目与其他项目的区别所在。
此外,李丹还介绍,此次项目将面向建设新一代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究云计算数据中心环境下网络设计的科学规律与技术原理,探索支持可软件编程网络节点和可扩展控制器的软件定义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对网络、计算和存储资源进行联合优化,保障云计算租户的网络性能要求,为新一代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和核心技术支撑,进而推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为此,李丹团队计划围绕可定制的网络架构、资源利用率优化、多租户资源管理和能耗系统控制等4个科学问题展开相关研究,力争取得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攻关能力强、战斗力过硬的研究队伍,使我国在本领域的研究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一些关键点上能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软件定义的云数据中心的概念脱胎于软件定义网络(SDN),但其实无论是SDN,还是虚拟化,或者是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这一切都依附于云计算这个大背景。软件定义的云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及大数据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这些领域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部分技术难题。”李丹认为,从这个层面看,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能够推动云计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紧密结合实际,避免流于形式
对于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有人投入其中,自然也有人“看热闹”。“看热闹”的人们认为:“当初云计算、虚拟化概念刚出现时被炒上了天,后来事实证明有些所谓的新技术、新平台,并没有像描述的那样达到期望的目标。所以,谁知道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是真的‘有料’,还是只是新的炒作?”
在李丹看来,一项新的技术出现,避免不了被质疑。如果要让人们信服,就不能只是新瓶装旧酒,而是真真正正拿出新理念、新技术,同时还要转化成成果,让人们实实在在体会到好处。具体到李丹等人这次的项目而言,他们也希望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论文层面,而是能在相关产业得到应用。
但是,成果转化并非易事,很多研究最终没能令人满意多半是在这个环节出问题。对于初次承担如此重大研究的李丹团队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他们并不畏惧。李丹说:“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成果与实际紧密结合,一直是我们做研究的特点,也是团队的指导思想。我们也时刻以此警戒自己,尽最大努力把这个项目做好,让它发挥切切实实的作用。”
据悉,项目启动半年至今,李丹等人已经在利用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实现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各项研究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李丹表示,目前除了定期开会交流探讨,他们还积极与中石油、华为、中兴、百度、腾讯等公司、企业开展合作,争取让团队的创新想法和技术能够落地,甚至还能起到示范作用。
不是终极,但会是变革和趋势
随着关注度的不断上升,有人认为,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将会成为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终极形态,但这种说法李丹并不认同,他认为:“技术发展是不断演进的,很难说哪种技术会是终极,只能说现阶段,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是一种能够很好地解决数据中心所面临问题的比较前沿的方案和方法。”
据李丹介绍,现在很多新建的数据中心,都使用了大量SDN技术,而一些传统数据中心,也在谋划着转型升级。未来,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很可能会完全取代传统数据中心。因此,李丹更认同“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会是IT界的变革”这样的说法。他说:“软件定义的核
心理念之一就是开放化整个系统,将设备软件化,功能开发化,这其实也是整个信息技术、IT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李丹举例说:“最初IBM大型机软硬件一体,没有开放系统,也没有应用软件,用户都是靠敲命令完成操作。后来微软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将硬件的各种功能通过应用编程接口开放给用户,才有今天这样方便的操作。手机的发展也是同样趋势。诺基亚手机是软硬件一体的典型代表,最初用户不能自行安装、运行其他软件。但后来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用户还希望手机能上网、玩游戏,甚至用户还能随时安装自己需要的软件。这就需要开放手机功能,于是手机操作系统安卓出现了。”
李丹说:“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到,不同的IT行业、领域都会经历设备软件化,功能开发化的过程,数据中心也一样。传统数据中心的设备都是硬件化的,全部装在一个黑盒子里,用户不知道盒子里装了什么,只是通过黑盒子上提供的接口使用数据中心资源,不可能进行编程和控制。而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就是要把黑盒子打开,将里面的功能开放,提供标准接口,让用户通过这些接口对设备进行编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符合整个信息技术的变革趋势,可以认为它也是IT界的变革。”
关键词:早期混凝土性能,温度场,温度应力
1.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规律
混凝土结构裂缝并非由于其承载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混凝土材料在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下产生非荷载应力而引起的。早期混凝土温度应力的产生主要受水泥类型和用量、浇筑温度、环境条件、混凝土材料特性、混凝土龄期、结构类型、顺序和约束条件以及徐变收缩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2.工程概况
根据梁济运河大桥的地质情况,桥梁上部结构主桥采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半刚构连续箱梁,引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箱梁结构:孔径为5×30+60+100+60+5×30米,下部构造主桥采用双薄壁桥墩,引桥采用柱式桥墩、肋式桥台和钻孔桩基础,桥梁全长527米。主桥上部形式为预应力混凝土半刚构连续箱形梁,其桥孔布置为60+100+60米。横断面为两幅分离的单箱单室断面,单幅箱梁全宽13.5米,桥面横坡由箱梁顶板自倾形成。科技论文。箱梁纵向为变截面;主桥桥墩顶箱梁梁高5.00米,跨中及边跨支点箱梁梁高2.5米。主梁混凝土应采用不小于525号硅酸盐水泥。主梁混凝土应采用较小水灰比,并严格控制水泥用量以减小混凝土的收缩。设计中采用混凝土容重2.6吨/立方米。
3.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随着计算力学、计算数学、工程管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值模拟技术日趋成熟。本文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梁济运河大桥中混凝土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
3.1建模
根据工程概况,使用FX+建立模型并划分网格,再导入midas/civil进行有限元分析。FX+是专为土木结构细部分析而开发的有限元网格划分程序,具有高级的曲面、实体仿真功能,可以方便直观的建立几何模型,并且自动划分网格功能。科技论文。
3.2参数及边界条件
在计算中,参数的取值至关重要,关系到最终的计算结果。需要的参数有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参数θ、外界气温、表面放热系数β、混凝土的比热c、导热系数λ、热膨胀系数、泊松比等。
3.2.1参数选取
(1)表面放热系数β
表面放热系数β与固体本身的材料性质无关,只与风速有关,一般情况下取β=11.63~23.26[W/(㎡·℃)],λ/β=0.1~0.2m
(2)混凝土的导热系数λ[W/(m·℃)]
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决定于混凝土各组分的特性。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混凝土的各种组分的重量百分比,按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
3.2.2边界条件的确定
根据梁段实际施工情况,模拟实际对流和水化热生成情况(忽略辐射影响),施加荷载,确定边值条件。
3.3温度模拟结果
一般连续刚构桥箱梁薄壁结构在浇注初期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比较快(仅一天左右),从该项目中监测数据可知,测点的温度的最高值基本出现在第20小时左右。科技论文。所以选择第10小时,21小时,68小时的温度等值进行比较。
分析可看出,挂篮施工内侧的温度明显高于挂篮施工外侧的温度,而且不管是挂篮施工外侧还是施工内侧,腹板与顶板相交处的温度最高,腹板与顶板相交处,在横向上存在温度梯度,此处容易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
综上可得:
(1)从箱梁纵向来看,虽然沿梁长度方向每个截面温度不同,但温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在靠近已浇筑混凝土的一侧的温度比外侧的温度要高很多,这是因为两侧的对流系数不同,导致了较大的温差。这说明该箱梁混凝土表面散热可以起到较大的作用。
(2)从箱梁横截面来看,局部混凝土的内部点的温度都要比表面的温度高的多。翼缘板与腹板交接处体积较大,温度值比整个箱梁其他部位都要高,第三天时内部中心温度最高仍然有25度。而腹板、底板,翼缘板边处厚度较小,温度在浇筑初期上升较快,但受环境影响较大,散热也较快,两天基本就趋近于环境温度。
(3)整体来看,该箱梁与其他大体积混凝土相比,体积相对较小,所以最高温度值及温升速率都要小。
4.测点温度模拟数据与监测数据对比
成熟度测定仪埋于挂篮内侧向内90cm距离处位置,从实测水化热温度变化曲线均可知,混凝土内部测点的曲线比较光滑,而边缘点的温度曲线波动较大,这说明内部温度在水化放热情况下受外界影响比较小,而表面温度由于对流受外界影响较大,将测点的模拟温度值与实测值比较,各测点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析可看出对混凝土箱梁而言,局部体积越大,积蓄的热量越不易传递,温度差就越大,产生的温度应力随之升高。
5.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Midas/civil模拟得到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大小及变化趋势与一般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场有相似的规律,但由于其构件的相对较小性和混凝土的高强性,又有与大体积混凝土的变化规律有相异性,其温升阶段较短,拉应力峰值出现较早。因此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设计、施工中,可以采用Midas/civil 软件对其温度场及温度应力进行模拟,根据模拟得到的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温度应力分布的规律,确定重点防裂部位并选取合适的温控方法、防止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唐修生,李克亮,祝烨然.大掺量矿渣高性能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08,
39(3):75-77.
[2] 王继宗,倪鸿光,何锦云,侯栓成.混凝土强度预测和模拟的智能化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10):24-29.
[3] 陈勇,叶雨清等.模型预测技术在桥梁健康监测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报, 2008,42(1):
157-163.
[4]邱凯.混凝土早期弹性模量变化规律试验研[J].究试验技术与试验机,2007,(6):29-31.
[5]应宗权,杜成斌,孙立国.基于随机骨料数学模型的混凝土弹性模量预测[J].水力学报, 2007,38(8):933-937.
【关键词】云计算 网络平台 共享资源 模型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86-03
网络平台共享资源在网络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很明显,教育部在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建立起了门类较多的诸如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共享数据库,但囿于观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诸多因素,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不能达到设计网络资源共享的预期目标。云计算概念的提出,使寻求获取更多信息资源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云计算不是一个具体的计算模型,而是一种信息(包括各种资源)共享和使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可以可靠地获取和存储数据,并且能够使用计算模型中强大的计算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探索出一种新的网络平台共享模型,来激发人们对于网络资源共享的有效使用。
一、云计算概述
(一)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云计算模型的简图如图1所示。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二)云计算的主要特征。一是资源配置动态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当增加一个需求时,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进行匹配,实现资源的快速弹性提供;当用户不再使用这部分资源时,可释放这些资源。云计算为客户提供的这种能力是无限的,实现了IT资源利用的可扩展性。二是需求服务自助化。云计算为客户提供自助化的资源服务,用户无需同提供商交互就可自动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同时云系统为客户提供一定的应用服务目录,客户可采用自助方式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三是以网络为中心。云计算的组件和整体构架由网络连接在一起并存在于网络中,同时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客户可借助不同的终端设备,通过标准的应用实现对网络的访问,从而使得云计算的服务无处不在。四是服务可计量化。在提供云服务的过程中,针对客户不同的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来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配置。即资源的使用可被监测和控制,是一种即付即用的服务模式。五是资源的池化和透明化。对云服务的提供者而言,各种底层资源(计算、储存、网络、资源逻辑等)的异构性(如果存在某种异构性)被屏蔽,边界被打破,所有的资源可以被统一管理和调度,成为所谓的“资源池”,从而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对用户而言,这些资源是透明的,无限大的,用户无须了解内部结构,只关心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即可。
(三)目前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层次。根据需要方式和内容的不一,目前云计算可以提供三种服务层次,即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as-a- Service)和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as-a- Service)。IaaS类似于OSI模型的底四层,在本层次提供给用户基础性的服务,包括虚拟机的调度、存储分配、网络连接、负载均衡以及防火墙等服务,本层次也是系统软件运行的基础层。PaaS类似于OSI模型的会话层和表示层,用户可以通过本层次的服务方便调度IaaS提供给用户的可用计算机资源,在本层次观测到的计算资源具有虚拟机的类似功能。SaaS层对应OSI的应用层,在本层次用户可以在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云模型提供的资源,通过Web使用软件,在使用的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软件进行适当的设置,但这种设置是有限制的。图2为云计算服务层次与OSI模型的对照关系。
二、网络共享资源现状
网络共享资源现状具体如下。一是由于地域等原因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人们对网络共享资源的获取也存在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东部地区发达,相关的设施建设较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获取条件就不是很成熟;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明显,人们对于网络平台资源的认识和观念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二是网络共享资源建设总体质量欠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共享资源的建设步伐也逐步加快,但是目前的网络共享资源存在质量上的欠缺,主要表现在:网络资源制作水平不高,很多网络平台共享资源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浪费资源,建设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的可操作性不够好,资源的可交互性差。三是网络共享资源的使用者的培训跟不上资源的建设速度。目前网络资源的数量不少,但是真正能够使用这些资源并且能够达到资源建设初衷的使用情况不够理想,问题主要在于,资源的使用者的软教育跟不上节奏。四是网络共享资源的分类不够清晰。目前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数量纷杂,对资源的分类界限不是很清晰,导致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在访问云计算模型下的共享资源时不知如何下手。
三、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模型的具体构建
针对上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存在的现状,本文构建一种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模型。在这种模型中,通过整合网络上存有的共享资源,从而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率。
(一)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模型的架构。如图3所示。在以上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模型架构中,主要由共享资源使用者、用户管理中心、资源整合中心、资源中心、WEB门户和分散的资源节点群组成。资源中心是网络共享资源平台资源的来源;分散节点群按照资源中心的资源类别负载适当的资源;资源整合中心将根据来自WEB的访问数据及时调整共享平台资源的分配;用户管理中心将负责管理访问资源平台的用户,对用户的注册、访问权限等进行有效管理。多角色、分任务的管理平台体系能够实现网络共享资源的有效使用。
(二)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模型。如图4所示。
1.服务层。服务层处在体系模型的底层,本层次提供模型对外服务的基础环节,包括硬件资源和共享的基础网络资源平台数据,比如网络学习课件,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测试系统等。本层次的资源可以按照共享平台结构的资源整合中心的调度完成资源在节点群中的布置,做到资源分门别类,减少冗余度,提高访问资源的效率。
2.管理层。管理层处在服务层的上一级,负责管理服务层能够提供的服务和资源,对资源的调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负责管理来自应用层的各种对资源使用的申请。其具体的功能包括:安全管理、检测管理、注册管理、存储管理和诸如协作方面的管理,同时还对上层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3.应用层。本层次提供给用户各种资源的直接使用,同时也提供给使用者有力的工具支持,在本层次做到了资源使用者和开发者的充分结合,从而使云计算的功能在本层次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思考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模型存在一些数据安全问题。一是数据传输潜在安全问题。在云计算的资源共享平台中也存在大量的安全级别较高的数据,如用户的注册、登录信息等。这些数据代表了使用云计算共享平台服务的权利,如果相关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截去他用,后果不堪设想。二是数据在节点存储的安全问题。在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模型中,使用平台中的数据的用户不能完全确定来自平台中数据的位置,不能控制数据,不能把握数据是否安全可用。三是来自第三方的潜在危险。基于云计算的共享数据平台中的数据要经过第三方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审计,如果第三方在这个环节不能把握基本原则,使得数据泄漏,将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数据安全问题,可通过以下策略加以解决,即对流动在云端的关键共享数据能够进行加密处理,加密技术采用全同态技术。基本思路是:将数据加密后存储在云端,即使数据被监听,监听的数据也不是明文,从而提高了云端数据的安全性。只有合法的用户在云端获取加密的数据才能够用他掌握的解密密钥来还原出明文,这个过程也提高了数据的访问效率。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从而更好地服务平台的使用者是一个长期要面对的问题,受限于网络资源的不均衡,以及网络资源使用者的不同等多因素,使得当下网络资源共享不能做到高效。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模型对于解决上述问题作了很好的尝试,但是该模型还不够完善,对网络中的突发事件考虑不够,但是为云计算在网络资源共享方面的应用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模型中同样存在数据的安全问题,而且安全问题严峻,如何采取有效的机制,比如选取合适的加密算法、进行网络层面的立法等,这些工作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完成。
【参考文献】
[1]杨思炜等.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
[2]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Brad Wheeler,Shelton Waggener.A solution ofmanucturing resources sharing in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C].EDUCAUSE Renew,2009(11/12)
[4]万明义.浅谈网络教育与继续教育[J].甘肃农业,2006(7)
[5]张敬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6]吴旭东.云计算数据安全研究[C].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现代精准制导、航空航天、通信探测、生物技术等不同行业,以及从宏观到微观领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均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成果的编辑出版交流,离不开编辑、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培养新时期编辑的工匠精神是时代对编辑工作者从业的要求,也是编辑工作者“与时俱进”的自身需求。
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匠人专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行业精品,编辑的工匠精神是编辑对期刊、论文、网站等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7]。中国古代师傅带徒弟成就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近代德国在高端制造业追求卓越成为他们在国际竞争协作体系中的最佳落脚点[1]。编辑工匠精神包括编辑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实质内涵就是的质量,包括学术质量与编排印刷质量。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均进入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精准成为科技工作者与科研产品的最基本要求。科技期刊供科技成果交流与发表,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则成为科研人员、科研活动、产业、产品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与纽带。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精准、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将品质努力提高到99.99%236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www.cjstp.cn乃至更高。在追求完美品质的道路上要不惜时间和精力,保证态度严肃谨慎,工作细致周全,注重细节,确保每篇论文、每期刊物的质量;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耐心、专注、持之以恒,坚决保证对品质高标准、严要求[7]。
1.3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应因人而异
编辑的工作就是服务,为作者、读者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对于工匠精神,不同的编辑人员应有所区别。所有编辑需尽快完成当代编辑角色的科学定位与转换,要从日常化、程序化、简单化向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转换。新入职编辑要求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包括精神伦理与编辑实务技能,即应加强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伦理,学习先进技术,掌握过硬技能,开拓理论视野,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10]。编辑的基本素质是要在忠实于原文、原作者的基础上规范论文,但这并不表明编辑对投稿论文学术质量无所作为。期刊征稿简则上往往会注明编辑有权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编辑要对论文的政治性、学术性、规范性等把关,所以不要把编辑工作看作为认识字、坐得住、对对红的简单工作。一个好的编辑应该首先努力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编辑,以便真正做好编务、办好期刊。对于老编辑而言,其业务熟练、动作规范,但倘若就此满足,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改稿、编排、审定、付印,久而久之会感觉迟钝,思维衰退。编辑手法一旦成了“一定之规”,编辑就会变为“编辑匠”。瓦匠、木匠、铁匠之所以称为匠,是基于他们所掌握手艺的熟练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称谓;可是“编辑匠”一词却略有贬意。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就是“编”和“辑”,是各类文稿的“加工者”和“把关人”[11]。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同样,编辑工作需要投入编辑的智力劳动,来不得半点得过且过。科技期刊发表报道的是最新科研成果,一般与纯文字、文学类论文差异明显,高新是论文的特点,快速、及时、精准是发表的基本要求,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载体,编辑则是桥梁。科技期刊编辑除应该具备一般编辑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该怀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新老编辑,都需要重新认识新时期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编辑实务中踏实践行工匠精神,办好期刊,努力为读者与作者提供优质服务。
2.1职业精神的培养
2.1.1基本工匠素质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还是一种精神品质[9],新时期需要构建良好的编辑职业精神[12]。德国制造质量的蜕变是基于“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日本制造打开欧美和全球市场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质量救国”战略[9],均以工匠精神为主旨。新时期编辑首先应该具有工匠精神,同时具有工匠技能。培养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能力与品质的需要[8]。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编辑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审查论文,就是鉴别作者实验研究、思维成果以及科研价值,对审稿通过的论文给予进一步加工,使其更完善。促使这些成果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编辑的自身价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的每年72学时业务学习就是非常必要的业务培训,值得坚持并强制要求,基层单位则要从编辑参加学习的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与保障。
老编辑虽然编辑业务熟练,但往往会有经验主义、见怪不怪等马虎思想;新入职的年轻编辑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但往往需要培养耐心与细心;而近年来有许多从科研教学岗位转入编辑岗位的人员,他们具有科研教学的经验,有写作、的体验,多数遇到过退稿、退改,或曾收到审稿专家与编辑的大段意见与建议,或曾数次投稿,数次退稿或退改,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有利于做好编辑工作。无论哪一类编辑人员,都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学术发展服务的思想。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编辑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字处理软件、计算机自动校对系统、文字复制率检测系统、参考文献编校系统等极大地便利了编辑工作,然而编辑才是主体。针对近年来的学风浮躁,在倡导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需重视并强化编辑的主观因素,充分调动与发挥编辑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匠精神,对投稿论文精益求精,对有创新的论文成果予以呵护并加快发表,而对粗制滥造的论文果断说不,叫停快餐式论文,维护学术发表的科学准确与公平公正。现代通信技术发达,编辑人员都能够较熟练地应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与资源,编辑学会、协会、各编辑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问题讨论,引导编辑树立正确的观念,弘扬正能量。
2.1.3奉献精神
新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搞教学科研的不如搞房地产的”“做编辑的不如搞科研的”现象,编辑实际收入与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置身于如此商品化的社会环境中,除加强编辑培训、管理与考核以外,有关部门宜适当考虑采取措施调动编辑积极性,让编辑生活得体面、有尊严,让编辑有健康的竞争环境,有相对平等的权利获得奖励、职称晋升的机会,把科技期刊编辑归类为科研教学队伍的一部分[5],鼓励编辑开展编辑业务学术研究与交流,不定期为编辑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合作研究与交流的机会。让面对“白卷青灯”的编辑不再有为他人作嫁衣、社会地位低人一等的感觉,以使编辑积极主动地学习业务,踏实工作,践行工匠精神。应倡导编辑向先进人物学习,保持高风亮节,不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不为名利所动,应正确对待并处理好地位与待遇偏低等问题,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办好期刊,发扬敬业精神及无私奉献精神,为教学科研、作者及广大读者服务[13]。
2.2职业技能的培养
2.2.1策划能力
编辑传统的“编”与“辑”的功能已经远远不够,信息化时代要求编辑转变职能。新时代编辑应首先做个优秀“策划人”,策划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质量意识、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还要具备并确立策划意识、导向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时效意识、价值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及品牌意识等现代意识。编辑现代意识的核心是策划意识、超前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包括掌握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努力放大“原创”元素[11]。编辑应该是一个出版潮人,不仅要运用传统纸质出版,还要结合多媒体、微传播,提供出版“后服务”,如知识板块凝练、专业目标精华推送。可在纸质出版物基础上,建设维护好网站。网站除设立作者注册、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模块,目前多数期刊网站还提供在线发表、优先线上发表、过刊论文开放获取等,但还需要编辑对已模块化、对某专业领域论文成果集成,接受或邀请业内专家综合述评,提供板块式推介服务;建立专业领域作者、学者数据库,有选择、有目标地开展微网推送等创新。这样,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需要编辑了解国际科技前沿,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随时了解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进展,一方面提高自身栏目编辑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必要时将最新进展推送给作者群,策划栏目或主题,以便于把刊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以,新时代呼唤编辑准确定位,转换角色,尽快成为具备策划力和工匠精神的现代编辑。
2.2.2前瞻能力
近些年来,人们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往往就是缺乏工匠精神。科技期刊编辑不仅仅要熟悉编辑业务,还应该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13-14],以适应策划选题及审稿编辑之需。新进编辑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老编辑要努力学习,争取机会进修。撰写与配发论文编者按语、论文导读或本期导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有利于推介论文,发挥期刊的导向作用,也是对编辑的组织与综合能力的考验,更是提高编辑学科专业水平及写作能力的良策[15]。科技论文质量差常因为缺乏有效实验重复,实验仅做一次或一个周期就撰文投稿。科研论文坚持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作者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投稿,均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人们常说科技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即通过优秀的实验设计及精密的实验,最终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与问题,从而形成论文。编辑在策划、组稿、初审程序中,应当按照工匠精神的精髓要求,为作者的科研选题、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与投稿等开展全程服务指导。近年来,在《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过程中,先后发生多起论文终审通过,安排刊期后,发现主要内容已经发表或发表前作者撤稿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是由于个别学生作者担心退稿或投稿命中率低,不从论文质量源头完善,而是一稿多投,或等不及审稿而转投较低影响因子的期刊。如果编辑不具备工匠精神,类似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将会造成重复发表,后果难以弥补。可见,科技期刊编辑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另一方面要广泛培养编辑发现问题的前瞻力,防患于未然。鉴于此,《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部针对大学生、研究生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系列讲座或报告,如论文的规范性投稿、优秀论文述评、论文编校案例分析、实验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分析,受到了有关师生好评,同时发挥了编辑的特长,促进了编校工作。因此,编辑部或期刊社可以单独或与研究生院、教务处、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合作举办“学生与工匠精神”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活动,或在学报网站编读园地举办“作者与工匠精神”类似的征文或讨论,以提高作者、特别是学生作者的品质意识。编辑可以将本刊或国际顶级行业刊物的优秀论文作为样板,解剖分析,或开展本刊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与奖励,以身边的优秀作者、优秀论文为示范,塑造作者及编辑的工匠精神。
2.2.3求实能力
编辑实务包括策划、组稿、初审、外审、退修、终审、编辑排版、校对、发表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辑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编辑过程中,不但要按照期刊格式规范论文,增补缺项,如参考文献缺项(缺卷、缺期、页码不全),还要纠正论文中的学术概念、计算数据的表达分析、语言等问题。《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过程及对林学类期刊审稿中经常发现,存在作者学术概念不清楚问题。如不定芽与腋芽、消毒与灭菌等概念混淆,多样本比较分析不用多重比较,而用t测验两两比较等方法学问题;有些作者写作语言欠规范,如:两个地区某实验结果分析,作者表述为“某地与某地差异显著”,实际应该为“某地与某地的某种实验结果差异显著”;“将直径小于2~5mm的根定义为细根”应表述为“将直径小于2mm的根定义为细根”,“截至目前为止”宜简化为“截至目前”,将“类型划分时遵循如下几个原则。”宜简化为“类型划分原则:”,“播种前用蒸馏水浸种24h,浸种结束后开始播种”宜简化为“用蒸馏水浸种24h后播种”。可见,编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论文格式规范化,也需要编辑补正学术问题、简化语言表达。可以通过行业学会的学术交流,编辑部内部的交流,编辑个人在编辑实践中的总结积累等方式,提高编辑在论文编辑过程中的业务能力。
看起来校对似乎与编辑的工匠精神关系并不大,其实,对校对工作马马虎虎也是编辑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会导致出版质量问题。现在许多学报无专职校对人员,责任编辑亦是责任校对。科技论文常有复杂的公式图表、较多的数据,在编排过程中难免出现错排漏排[16]。因此,必须培养编辑一丝不苟、认真严肃地做好校对工作的能力,把纵然微小的错误消灭在校对过程之中。校对工作无小事,再细致也不过分,要把工匠精神体现在校对中。《西北林学院学报》为了强化编辑校对,同时采取请作者对编修稿word文档与清样pdf稿两次校对,即使无修改,也要求作者回复编辑部,这样,常会发现编辑或作者自己不能够发现的学术或表达问题,从而尽早完善或改正,也给编辑和作者一些警示。
2.2.5疑难问题处理能力
1)“人情稿”处理能力每一名编辑都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领导、老师、同学、同事、学生及朋友,因为毕业、职称评审、项目验收、年度考核等需要,少不了托人情、找关系[14]。编辑必须坚持“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视同仁地处理名家约稿或自然来稿,正确处理“人情稿”“关系稿”,对达不到学术标准的坚决退稿,对学术质量好但写作欠规范、表达分析不到位的坚决退修,直至达到发表要求。若依人情发表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来稿就是编辑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是对作者的不负责任,同时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刊物与编辑自己的信誉。2)编辑情绪控制力编辑在初审与编修校对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对于投稿论文的学术质量把关应以审稿专家意见为主,对与自己学术观点有异的稿件,应注重听取审稿专家的意见并咨询作者;对于语言表达与写作格式欠规范的论文,要耐心向作者指出。鉴于期刊范围、版面数等局限,大多数期刊只能发表优秀投稿,有许多稿件未能采用,而这些作者心态往往不同。一些熟人可能由于稿件或推荐的稿件未被采用,对编辑产生不满;有些年轻作者投稿的劣质论文一旦被拒稿,往往产生偏激情绪,甚至过激言语相向。《西北林学院学报》曾有论文退修总次数超过10次的例子,有时候极个别作者的写作水平有限、态度不认真,个别学生作者不通过导师与其他署名作者的审阅修改草率提交系统,编排定稿付印前作者撤稿,刚提交印刷作者来电请求修改,面对此类情况,编辑的情绪控制力则尤为重要。多次退修,还达不到发表要求的必须再次退修。编辑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严谨求实,对作者的不理解大可不必解释,时间会证明编辑人员是为了保障与期刊的质量,也是为了爱护与保护作者及读者。因此,必须培养与树立科技期刊编辑宽广的胸怀,提高编辑的情绪控制力。《西北林学院学报》编审中,采用初审退修、专家审稿后退修、作者修改稿退修、后退修等环节,多次退修只为保障的质量。
3结语
关键词:闪电定位系统 闪电强度 大气电场仪 平均陡度
中图分类号:P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230-02
为满足电子信息时代各类电气设备对雷电预报的特殊需求,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相继采用各类先进电子器材对雷暴的发生发展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观测,并根据此类观测数据以及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状况等相关参数完成闪电预警。从而在雷暴发生期间采取各种手段对雷电灾害进行各类防护,避免过大损失。
自从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完成了著名的风筝实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雷暴研究人员一直在利用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再配合卫星、雷达等探空观测数据资料进行雷暴发生时大气电场特征以及预警模型建立的深入研究。其中,闪电定位仪和大气电场仪的观测数据最具代表性与准确性,这两组数据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反应雷电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大气电场特征,更加便于雷电预警工作的展开。
1 资料说明
本文所用的闪电定位资料来源于宁波市气象局的闪电定位系统。宁波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东经120°55'到122°16',北纬28°51'到30°33'之间,宁波陆地面积为981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总面积19574平方公里。市区海拔为4~5.8米,郊区海拔为3.6~4米。宁波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由于倚山靠海,气候多样性较为明显,灾害性天气相对频繁。多年平均气温16.4 ℃,7月最热,气温为28.0 ℃,l月最冷,气温为4.7 ℃。主要雨季为3至月的春雨和梅雨,8至9月的台风雨和秋雨。正因为宁波地区上述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湿润的气候,充沛的年降水量,使得当地雷电活动比较频繁,再加上宁波地区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电子电气设备的安装,防雷工作刻不容缓。本文选取宁波地区2013年的闪电定位仪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得出宁波地区闪电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
2 闪电总体特征分析
由图1可以分析得出:
宁波地区闪电主要发生在午后时段,下午2点至6点该地区闪电最为高发,占全年闪电总频次的65.09%。午后太阳高度角增大,辐射强度增加,宁波地区的海岛地形造成了显著的海陆温度差异,局地对流作用因此加强,垂直运动旺盛,海气作用强烈,积雨云成熟,所以午后的闪电频次达到一天中的峰值。
由图2可以分析得出:
雷电流波形陡度是指地闪发生时,雷电流波形单位时间内上升的数值,表示雷电流增长的速度,与雷击时产生的过电压相关,波形陡度可以分为正闪波形陡度和负闪波形陡度。
正闪波形陡度变化相对负闪更为复杂,13点以前,负闪平均陡度绝对值基本强于正闪平均陡度绝对值,说明单位时间内负闪的变化相对正闪更强烈,即在下午一点前负闪的影响更加强烈。正闪波形陡度出现两个超强峰值,分别发生于16时和22时,说明在这两个时次所发生的正闪可以产生最强的过电压。负闪波形陡度也存在一个强峰值,即凌晨2点,其余时刻负闪波形陡度变化都相对平缓,没有产生瞬间极强过电压,故其破坏性相对正闪更弱。
3 结论
(1)宁波地区2013年共发生闪电51850次,其中正闪2897次,负闪48953次,最大正闪出现在8月30日(183.5 kA);最大负闪出现在7月29日(280.2 kA)。可以发现负闪频数明显高于正闪频数,负闪频数占全年闪电总频数的94.4%,这就关系到云的构造,我们熟悉的积雨云一般都是云层上部为正电荷,下部为负电荷,所以负电荷放电造成负闪更为频繁。
(2)宁波市正闪波形陡度变化相对负闪波形陡度更为复杂,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宁波地区下午一点前负闪的影响更加强烈,而在下午一点以后,负闪的平均陡度明显低于正闪平均陡度,此时正闪影响更强烈。
(3)宁波地区闪电主要发生在午后时段,下午2点至6点该地区闪电最为高发,占全年闪电总频次的65.09%。这一切归因于午后太阳高度角增大,辐射强度增加,宁波地区的海岛地形造成了显著的海陆温度差异,局地对流作用因此加强,垂直运动旺盛,海气作用强烈,积雨云成熟,所以午后的闪电频次达到一天中的峰值。
(4)宁波地区闪电主要集中在短时间高强度类型,持续时间基本小于90分钟,由计算数据表明闪电持续时间在90分钟以下的占总闪电频次的67.91%,达到了一半以上的高概率,所以可以据此推断宁波地区闪电整体具有时长短,频率高的特点。在极端情况下,闪电持续时间最高可达到五个小时,通过对对应天气资料的查询,可发现这种状况往往配合有大型强对流天气过程,比如特大降水,台风,龙卷等。
参考文献
[1] 宁波地理.宁波市政府门户网站[EB/OL].2009-02-26[2012-10-22].
[2] 宁波气象专编纂委员会.宁波气象志[M].气象出版社,2001,6.
[3] 沙跃龙.雷电预警预报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冯民学,焦雪,韦海容,等.江苏省雷电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9,29(2):246-251.
[5] 马明,吕伟涛,张义军,等.中国雷电活动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07,35(增刊1):1-7.
[6] 田芳.江苏省闪电定位仪观测资料的修订与分析[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2009.
[7] 李霞,汪庆森,巩晴霞,等.苏州地区雷电分布规律分析[J].气象科学,2006(4):442-448.
[8] 王润,美彤,等.20世纪重大自然灾害评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0(4):10-15.
关键词:资本外逃规模测算重复统计正常资本流出进出口伪报
一、资本外逃的界定
目前,在学术界,资本外逃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有一点基本得到认同,即把资本外逃视为由于本国资产的实际收益率较低,或是为了逃避税收或政治风险等原因而导致该国资本账户的“非正常”流出。然而,在对非正常的理解上,国际经济学界也有不同的解释: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37)在其经典著作(博士论文)《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中提出资本外逃动因论;英格・沃尔特(Ingo Walter,1985)提出:资本外逃是私人部门对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的违背;卡丁顿(Cuddington,1986)是在严格假设前提下进行国民效用损失论的逻辑推导。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我们认为,资本外逃是指未经批准的、违法违规的资本外流,是超出政府实际控制范围的资本流出。
二、国内外现有主要测算法
根据国外现有文献对资本外逃的测量方法,可以将其归为三类,即直接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方法和混合测量方法。直接测算法中卡丁顿(Cuddington,1986)测算公式为:资本外逃=误差与遗漏+非银行私人部门短期资本流出。间接测算法用公式表示为:资本外逃=对外债务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官方储备增加-经常项目赤字。混合测算法的计算公式为:资本外逃(即未申报的对外债权存量)=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录的所有资产-外商直接投资+误差与遗漏+未记录的债权的调整(向世界银行申报的外债存量-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负债)+已申报非 FDI 收入的资本(其他投资收入流量/一年期国际平均利率)
国内现有的测算方法主要有:1、李庆云和田晓霞(2000)的测算方法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世界银行的间接测算方法所进行的相关调整,具体测算公式:资本外逃=[(外债年增加额+外债低报)+(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外商直接投资高报额)+经常账户盈余-国家外汇储备增加额] -银行国外资产增量-长期资本项下的延期收款净额-长期资本项下的对外证券投资额和对外贷款净额-居民境内外币资产增加额+进出口伪报。2、李晓峰(2000)采用的修正后的间接测量法为:资本外逃=对外债务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外国证券投资净流入+外国其他投资净流入+经常项目变动+储备资产变动+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对外其他投资净流出。
三、本文测算模型的构建及对调整项的说明
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以及余额法本身存在的缺陷,本文将对余额法的估算值进行几项调整,调整后公式为:
资本外逃(CF)=资金来源(A) -资金来源项目调整(B)-正常资金运用项目调整(C)-居民境内外币资产(D)+漏记的资本外逃(E)-错误与遗漏正常统计误差(F)=外债年增加额(A1)+FDI净流入(A2)+经常账户盈余(A3)+外资股发行(A4)-国家储备年增加额(A5)-FDI与外债重复部分(B1)+外债低报额(B2)-FDI流入中的水分(B3)-对外证券投资额(C1)-对外贷款净额(C2)-正常贸易信贷(C3)-(存款货币银行国外资产年增加额(C4)-中行外汇结存增量(C4.1)-存款与货币(C4.2))-居民境内外币存款(D1)-居民境内其他外币资产(D2)+进出口高低伪报外逃资本(E)-错误与遗漏正常统计误差(F)对部分调整项及数据计算的说明:
1、外债年增加额
由于“隐性外债”与“变相外债”普遍存在(李庆云,田晓霞,2000),我国官方
统计的外债数据并不十分精确。中国统计的外债年增加额(A1)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同时进行外债低报额的调整。具体来讲,本文将采用杜利(Dooley,1986)介绍的方法进行估算,即:将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外债年增加额与中国统计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如前者大于后者,则外债低报额为它们的差额;如前者小于后者,则外债低报额为0。其中外债低报额以B2表示 。
2、FDI净流入
FDI 净流入(A2)是指境外(包含外国与港、澳、台)资金在大陆直接投资和大陆资金在境外进行直接投资之间的差额。数据根据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考虑到外债与直接投资存在重叠部分,根据我国外商来华投资的有关规定,结合田晓霞(2000)的估算,将以历年FDI的23%加以剔除。FDI与外债重复部分以B1表示。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FDI中的资本品含有很大的水分,即外商作为投资品等设备的进口报价常常高于其实际价格。计算方法为:FDI虚报 = FDI贷方发生额×(投资品所占比例×投资品价格高报比例)。FDI贷方发生额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平衡表》(1987-2012),投资品所占比例按照宋文兵(1999)的方法采用对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的估算数据,即55%,投资品价格高报比例按照1995年国家商检局检验的结果数据,即32%。该项调整我们记为B3。
3、外资股发行
外资股指的是我国上市公司发行的 B,N,H 股,其中,B 股指境内发行的外资股,N、H 股指在美国(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和香港发行的股票。另外,红筹股已成为除B股、H股之外,内地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经由它筹得的其中一部分资本应计入中国的外债当中。本文假定这些筹资额中平均每年有大约 50%的资金流入了中国境内。
4、正常资本流出的剔除
中国政府对居民境外证券投资的管理非常严格,BOP中的对外证券投资额都是经过严格审核批准、并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备案的投资额,它们处于政府部门的监测范围之内,应该属于正常的资本流出范畴,因此,本文对这部分的流出额(C1)作了剃除。
BOP中长期资本项下的“对外贷款”部分外流资本是处在政府部门的严密监测之下的,而且同样属于必要的资金运用,本文对该项的净额(C2)也作了进一步的剃除。
正常贸易信贷(C3):对1997年前国际收支平衡表长期资本项下的“延期收款”进行剔除。1997年后我国按国际收支手册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不再区分长期和短期资本流动,
本文参照杜玉兰、刘韬(2002)的方法,将总贸易信贷额的70%作为正常贸易额加以剔除。
同时,根据摩根担保信托公司的研究,整个银行体系(应当包括货币当局与存款货币银行)的国外资产一般都是用于国际结算,属于正常的资本流出范围,而间接测算法中剔除的只是货币当局的国外资产增量,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剔除存款货币银行的外国资产年增加额(C4)。
为了避免重复统计,结合“对外贷款”的统计口径的变化本文分两时间段对之剔除:1997年前采用IMF《国际金融统计年鉴》我国存款货币银行海外资产增量,并将1992年前中国银行每年的外汇结存增量(C4.1)从银行体系总的国外资产增量中扣除。1997年以后,扣除BOP中的“存款与货币”项下的资产项目(C4.2)。
5、居民境内外币资产
D3数据来自历年《中国金融年鉴》资金流量表。这里我们主要是借用了李庆云和田晓霞(2000)的数据和方法:通过估算中国居民个人外币存款的年增加额分别占到居民外币存款的年增加额的比例的平均值,来估计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和个人)外币存款的年增加额(D1)。居民境内其他外币资产(D2)也沿用李田的方法,结合外汇黑市溢价,1988、1989年以居民境内外币存款增量的0.7比例来估算,1990-1993年以居民境内外币存款增量的0.515的比例来估算,1994年以后以0.45的比例来估算。
6、漏记的资本外逃
本部分主要是估算通过采取进口高报出口低报的方式实现的资本外逃(E)。进出口伪报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进出口伪报额=出口低报额(EX)+进口高报额(IM)
EX=(Mw -Xh -Xre)/SHR
IM=(Md -Xw-Mre)/SHR'
其中:Mw 一一伙伴国统计的从中国进口额
Xh――中国海关统计的对伙伴国的出口额
Xre――中国商品经香港转口出口至伙伴国的金额
SHR――中国商品经香港转出口至上述四个样本国的金额占经香港再出口总额的比例
Md――中国海关统计的从伙伴国进口额
Xw――伙伴国统计的对中国出口额
Mre――伙伴国商品经香港转口出口至中国的金额
SHR'――四个样本国的商品经香港转出口至中国的金额占经香港再出口总额的比例
7、错误与遗漏正常统计误差(F)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项,至少有一部分可归因于资本非法外逃(胡祖六,1998)。在处理中,本文参考美国和日本等国际收支统计制度较为发达和完善的国家,计算出其“净误差与遗漏”占贸易总额的比例,并以此作为我国正常的统计误差标准。剔除统计误差后的“净误差与遗漏”即为资本外逃额。
四、测算结果与简要分析
依据上述测算模型,本文对1987-2011年的资本外逃规模估计见下表:
(注:数据的计算方法见各部分考虑项的说明,数据来源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金融年鉴》、WTO官网、世界银行官网、IMF官网、香港交易所官网、《香港商品贸易统计》、《香港对外商品贸易回顾》)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至今,中国的资本外逃一直呈恶化趋势。国内资本从 1997 年开始加速外逃,主要可能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恐慌性出逃。进入 12 世纪后,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加大、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增强,中国的资本外逃规模一度走低。2005 年人民币正式步入升值通道后,获利游资迅速撤离,同时逐步放松的外汇管制使资本外逃更方便,导致 2005 年的资本外逃金额激增。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导致西方金融动荡,中国资本外逃额在 2007-2009 年间显著下降,但在 2010 年又强劲反弹。
同时我们注意到1999、2009年的资本外逃额为负值,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两年不存在任何隐性的资本流出、反而存在有隐性的资本流入,但至少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这两年的资本外逃额很小,导致1999年这种局面的首先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消退;其次,该年度的资金来源比上一年度有了明显下降。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过后,国际投资环境恶化,资本逃离中国风险加大,2009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退,这些可能均对资本外逃规模产生了影响,其次,危机前后资本外逃规模波动十分明显。
五、总结与本文的不足
本文的进步之处在于比较全面的从资金来源、正常资本流出、居民外币资产、重复统计、错误与遗漏项下的正常统计误差及进出口高报、低报所产生的资本外逃进行了估测。结合以往的估测方法,尽可能的修正了余额法,使之更能适应中国的情况。
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事实上中国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类型的资本外逃,即被政府错误“记录”的资本流出部分,我们可以称其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本外逃”,如一些非法所得和资本项下的外汇支付混入经常项下流出等。由于这部分外逃资本隐蔽很深,所以很难将其从经常项目下很清楚地剥离开来,尽管中国对资本账户实行非常严格的外汇管制,然而仍有一些外逃资本是混入资本账户流出去的,这部分外逃资本更加难以剥离,遗憾的是目前我们没有找到关于这部分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方法,数据也具有一定的不可获得性。二是虽然考虑到了重复计算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完全的避免,如银行国外资产变动额与对外证券投资净额、对外贷款净额、居民境内银行存款之间就有较大的重复。三是最后,经常项目下的旅游收入、侨汇收入,通过子女留学汇款等途径进行的资本外逃,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也没用进行计算。
因此,由于这些原因可能导致规模的高估和低估,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和修正,尽管如此测算结果本来就是一个估计值,可以较为准确的显示出资本外逃情况,对于后续的研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Kindleberger,C,1937, InternationalShort-term Capital Movemen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Ingo Walter,1986,The Mechanisms of Capital Flight,Paper presented at a conference in Capital Flight and Third World Debt,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Oc-tober2-4.
[3].Cuddington,D.,1986,Capital Flight: Estimate, Issues and Explanation,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58.
[4].Dooley, Michael P.、Helkie, William、Tryon, Ralph and Underwood, John. 1986.“An Analysis of External Debt Positions of Eight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1990.”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May,21(8):283-318
[5].Tornell, A.,1992,“The Tragedy of Commons and Economic Growth:Why Does capital Flow from Poor to Rich Countr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0,no.6:1208-1231.
[8].李庆云、田晓霞,2000:《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重新估算:1982-1999》,《金融研究》第8期
[9].宋文兵,1999,《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1987-1997》,《经济研究》第5期
[10].任 惠, 2001,《中国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和对策分析》, 《经济研究》第11期
[11].杨胜刚,田冬炜,2003,《中国资本外逃规模估测的实证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