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7 16:41: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混合式学习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混合式学习有机整合了传统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是国际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结合高校文检课的课程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文检课教学策略,并阐述了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法。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文检课;课程设计
1 混合式学习的引入“混合式学习”,译自英文名BlendedLearning,是继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e-Learning)之后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上世纪80年代,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e-Learning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其新颖的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而广泛被教育界所接纳。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虽然e-Learning能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并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却无法取代学校教育中传统的面对面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课堂学习和e-Learning学习并存的混合式学习逐步成为教育理论发展的新趋势[1]。混合式学习最早于2003年引入国内,在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第七届大会上,何克抗教授首次正式提出和倡导“混合式学习”。他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3]”此后,混合式学习理论逐渐被国内教育界人士引入教学研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作为检索字段,输入检索词“混合式学习”,选择精确匹配,检索时间是2012.12.04,检索得到134条记录。分析这些文献,发现混合式学习被广泛引入到计算机课程[4-5]、大学英语[6-7]、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8-9]以及继续教育[10]和成人教育[11]的教学研究中,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从文献量的逐年增长来看,2009-2012年间共发表114篇论文,占总文献量的85.1%,反映近几年混合式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高校文检课教学设计的提出混合式学习有机整合了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优势。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通过集中学习,学习者能快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而在线学习的显著优势就在于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现个性化教学。综观高校文检课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征:(1)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资源检索已经成为课程教学的最主要内容,信息内容更新速度快。(2)很多高校没有指定学用教材,网络站点链接是学生获取参考文献的重要途径。(3)上机实习课占课程总课时比例较大,有些高校实习课时高达总课时的1/2。(4)在课题检索实习中,学生倾向于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命题,个性化学习特点比较明显。(5)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为高校文检课网络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6)一些高校图书馆纷纷承担文检课网络教学系统的研发,并提出了一系列多功能模块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12-18]。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高校文检课选用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既是合理的,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论文摘要:混合式学习是将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学习相整合,综合使用同步技术和异步技术来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和学习理论。本文从混合式学习的背景谈起,阐述了什么是混合式学习、使用混合式学习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最后,探讨了在设计混合式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的一系列变化。作为一种全新现代的教育方式,E-Learning在全球的发展十分迅速,它在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01年开始,国外E—Leaming进入低潮,国外教育技术界和企业培训界开始试图用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理论来辅助和改造传统的E-Learning。现在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它是随着对网络学习(E—Leanring)的反思和传统课堂学习(C-Learning)的回归而逐渐被关注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
一、混合式学习概述
(一)混合式学习产生的背景
提到混合式学习,不得不提到远程教学,因为它实际上远程教学发展到现阶段的最新成果。早期的远程教学手段诸如报纸、邮政、录音带和录像带等速度较慢而且有时间限制。尽管这种方式的传递异步、灵活而且允许学习者在任何方便的时候白定步调完成,但效率低下。
现在的远程教学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互联网这一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的交流途径大大改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方式。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交流方式上的改进使得远程教学变得更为有效和方便,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它的普及程度。
E-Learning(网络学习)相对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授课方式有着许多优势。自由度高是E-Learning主要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课程内容,而学生可能正全职上班或是呆在家里做家务,或是有自己的事业或是还在上另外的课程等等。
远程教学的自由度使其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上发展迅猛,高等教育上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大学机构开始意识到那些不能参加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的学生可以参加远程教学,而且用以进行远程教学的物理空间的需求以及费用都大大减少了,网络学院开始大行其道。然而,当基于网络的学习变成惟一的教学手段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师生之间联系过少是一个主要的缺陷;二是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网络学习的辍学率较高;三是学生可能会在网络课程中遇到技术困难,产生的挫败感将影响学习;四是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对学生进行准确可信的评估是个难题。基于网络学习的上述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如何能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优势取得最佳效果,这时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就出现了。
(二)混合式学习的含义
混合式学习将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学习相整合,综合使用同步技术和异步技术,它采取教育学方法,使用不同的学习交流策略综合用于传递在线学习内容,同时提供面对面教学。Anthony(2009)从两个方面对混合式学习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广义上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技术或媒体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活动相融合,我们可从图l看出,技术/媒介与传统面对面教学及在线教学相混合的方式。
狭义上的混合式学习则是指在线教学如何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其中并未考虑技术/媒介在混合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如下图2所示。
(三)使用混合式学习的原因
一是面对面教学手段的使用减轻了网络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的孤独感和认同感,加强了师生关系;二是网络教学手段的使用减少了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可以更多的访问所需资源,灵活性强;三是教学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充分的使用;四是解决了评估难的问题;五是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可以使用更多积极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
二、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一)混合式学习中学生目前面临的挑战
1.教学资源的访问带来的困难:远程学习的最大优势就是灵活机动,即学生可在任何有空闲的时间、任何地方都能进行学习,而且还能继续工作、照顾家庭。但由于技术故障问题使得教学资源的访问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最大障碍。
2.地理位置带来的困难:如果他们住得离学校太远,那抵达学校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将大大阻碍着面对面时进行的学习。
3.上班时间带来的困难:即使他们住得离学校较近,但一些学生常常要白天上班甚至要兼二份职,这也使得他们很难在固定时间的课表上腾出时间来进行学习。
4.家庭和社会责任带来的困难:无论学生住得远近,一些学生已有家庭和社会责任,这使得他们在参加特定地点的面对面课程会有许多困难。
(二)面对挑战学生、教师、学校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解决现存问题
首先,混合式学习的学生应能做到:一是进行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克服地理位置带来的困难;二是在自己学习上有更大的责任感,保证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三是学会掌握复杂技术,应用在线教学系统进行学习。
其次,教师则应做到:一是以“混合”方式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克服因时间不够、支持不足、资源匮乏等带来的困难;二是通过培训,掌握新的教学和技术技能。
最后,从技术层面考虑,学校的管理者应做到:一是实时跟踪教学教程,避免因教师变动、技术故障等原因使得教学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二是提供稳定、用户友好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图书馆资源能24小时全天在线访问,为站点内的交互视频、语音、资源上传下载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教师在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时,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提供资源。
三、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策略研究——基于多个目标的混合模型
(一)混合式学习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是事先制订好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好包括课程大纲、文本内容、阅读材料、任务安排等,确定学生在何时该做些什么、该如何做。
二是课程提纲必须事先完成并且清晰简洁,如必要最好将特定停息包含在其中。使用红字标识学生作业中需要注意的内容,这将使他们学习起来更容易。除非万不得已,课程提纲一旦完成最好不要更改;以免打乱教学计划。 三是无论何时,课堂会面不要排得太紧,避免影响学生正常的工作和休息。
四是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先熟悉电子教室管理系统,先学习再实践,然后再熟练应用它。五是教师应时常与学生交流沟通,保持教学进度与计划相一致,确保教学内容被学生所理解接受,提供学生作业的反馈,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参与讨论,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及时给出帮助和建议。
(二)混合式学习教学策略研究——基于教学目标的混合模型
图3描述了一个基于教学目标的混合模型,这模型是由美国州立大学的Anthony G.Picciano教授提出的,它呈现了六种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实现的教学方法。这一模型最重要的特点是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技术和方法。本模型呈现了六种教学目标,下面具体介绍:
1.以培养社交/情感为目标:在这一目标下,混合模式强调教学不应只关注学习内容或是某项技能,而应更多支持学生在社交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因为这是任何一个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交能力和情感的培养通过网络教学是较难实现的,因此,面对面授课方式更适合这一目标。
2.以辩论或是答疑为目标:这是教师探究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并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的一项重要活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以帮助他们批判性的思考问题。对于以辩论或是答疑为目标的教学来说,电子论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论坛以某个主题为中心,学生围绕主题讨论,在评价他人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以思考总结所学内容为目标: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并且将所得结果与教师和同学共享,这将拓展和丰富学生的思想。无论是小组日志和个人博客,无论是小组实践还是个人实验,都可作为学生用于反思他们所学内容和课程其它活动的有力工具。
4.以小组合作或拓展学习为目标:在面对面教学中,小组合作逐渐流行起来,并且在许多课堂活动中都很普遍。在过去,面对面教学中要进行小组合作,准备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然而,电子邮件和其它电子通信手段的应用,准备工作所花时间大大缩短了。最近,wikis逐渐流行起来,正成为小组项目和写作的得力助手。
此外,之前以项目报告形式进行的小组工作,在上交给教师任务完成后就结束了,学生没有继续研究的机会。而wikis允许学生在整个学期甚至是学期结束后生成可与他人共享的内容,此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拓展小组的学习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5.以综合性教学或评价为目标:CMS(内容管理系统)及其它网络工具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辅助功能。试卷、测试、作业、学习档案这些都是用于评估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现在已逐渐电子化了。像作业和学期项目报告可通过E-mail传递。学期成果的现场展示也让位于视频会议和播客。电子学档逐渐发展成为包含图像、视频和音频的多媒体展示,这远比以前的纸质材料有表现力得多。每周的课堂讨论可在论坛或博客中进行,这也给教师提供了电子记录,以便他们可以反复查看从而了解学生是如何参与其中以及目前的进展。总而言之,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得学生成绩的评估真正公平公正,并且有电子记录,这些都可被师生反复查看。
模型的六个组成部分应尽可能以一种无痕方式融合到课程中去,就像将多种不同颜料相混合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色彩。但需说明的是,不是模型的所有活动和方法都必须整合到课程中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他们整个的学习计划以决定课程的哪一部分适应于用模型的哪种方法,但前提是应服务于整个的教学目标。
摘要:新型网络学习形式,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青睐,高校也逐渐将网络学习形式引入课程的教学改革当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讨论了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混合式教学增强了面对面课堂互动,提升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学习形式;混合式教学;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单纯的面对面授课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编程的能力,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培养学生对于C语言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我校专业教师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们初出社会时,在工作岗位面临编程时就会发现无从下手,似乎学校里学习的C语言和实际应用中的C语言存在着天壤之别,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为此,课改小组积极去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于C语言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变成我想学,并且实现独立编程的能力。
一、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经过对本校该课程近几年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认真梳理和仔细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学分设置不合理,教学课时严重不足,高职学校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只有两年半,时间短课程多,无法再增加课时总数;(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落后。C程序设计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填鸭式的讲法,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更心烦。课下布置编程作业,大部分学生疲于应付,程序抄袭现象严重;(3)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语法,轻算法的现象,迷失了学习方向,丧失了学习信心;(4)教学内容及安排顺序有待调整。自该课程开设以来,受课时限制,课程后半部分的指针、结构体等核心内容很难从容展开。
二、引入混合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流程
2.1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混合教学是人们对传统课堂上的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将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学习资源和不同学习环境如教室和虚拟的网络环境的混合。混合式教学核心是在恰当的的时间为适合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来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教学内容。C语言课程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多操作多练习,且让教师能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立马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课程课时数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我们将重要的需要面授的知识点放到课堂上,不太重要的知识点部分借助第三方平台放到网络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检阅即可。这首先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赢得了更多的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问题的时间。
2.2线上学习,引导自主学习
每周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上传课前预习通知,让学生根据通知进行课程预习,预习内容包括课程动态视频,视频总时长一般不超过60分钟;单元知识点的课前小测,用于了解学生观看视频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线上课程的讨论区,考虑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有疑问,一般又不习惯在课堂上提问,在讨论区上留言,不然能及时解决疑问,也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对问题集中整理分析,选择共性问题在课堂重点讲解、答疑或讨论,除了预习通知以外,还有课后小测以及课后讨论区,学生通过完成课后小测,让教师能更好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后讨论区是为了让学生完成课后任务后,将学习的心得体验,亦或是仍然存疑的部分提出来,让教师更好的根据学生的学习体验调整授课的方式。
2.3线下学习,提高授课效率
线下学习即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课,课堂教学活动的教授方向是以课前线上学习任务的完成为基础,就线上学习的课前讨论区整理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强化重点、难点和易错知识点,采取案例程序分析的形式,分析程序算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再进行案例程序的改写,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编程的能力。在讲解完单元知识点以后,增加上机实践时间,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任务,程序编写和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在课堂巡查中,进行针对性个别引导,就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分析指导,上机实践课结束之前要求学生上传实践任务书,任务书内容主要是算法分析以及编程代码。
2.4考核评价设计
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可通过提高线上学习部分考核分数在总成绩的占比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网络教学平台里,有课前视频学习、课前作业、课后小测、讨论、答疑、交流、公告、文件下载等几个助学模块,在课程结束后,可以通过每个助学模块来汇总学生的成绩,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区学生的活跃度评价学生在班级学习活动中投入的总体情况。
三、结语
从整个实施过程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和实践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使得教学资源更加的多样化也更加丰富,学生对于混合教学的方式接受度很高,课堂授课互动效果较好,上机练习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程序分析及设计能力。但想要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改进。
引用:
[1]陈旭.混合学习模式下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办发展的策略研究[D],2010.
[2]杨颖、曹红兵、王诗兵等.基于MOOC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论文摘要:本文为了解决我国在英语教学中所采用方法比较落后的问题,通过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追溯和研究,提出了利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模式。
1大学混合式英语教学的实施
混合式教学虽然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也有类似之处。所以,笔者也遵循备课、教学实施和课后辅导的顺序来进行阐述。
1.1备课
我们在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过程中,除了要吸收传统模式的经验外,还要注意:
(1)广泛收集资料。除了课本内容外,教师还通过给学生预设一些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并且引导学生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2)教师要为学生选择适合的资源供其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并配合适当的任务型作业让学生来强化知识。
(3)强调教师协作备课。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将收集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储存,并通过网络平台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对所获资源进行交换。
1.2教学实施
在完成了资料准备和课程设计后,我们就可以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了。在这个部分,笔者以所在的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为例来说明。
(1)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套多媒体平台软件对学生的电脑进行广播教学,这既能够保证学生在自己笔记本电脑上接收到和教师同步的电子课件,并且这种同步是全媒体的内容呈现,也就是说教师不仅可以展示PPT形式的电子教案,也能根据需要资料库中的播放音频或视频文件。
(2)为了达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的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认知的理论,我们通过技术方法实现了同一课堂中非同步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并且教师会鼓励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作为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仅仅充当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3)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参与到小组讨论。由于网络中数据的交流既可以实现点对点也可以实现点对面,教师便能自由切换于不同学习者或学习小组之间,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1.3课后辅导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可以被任意延伸到任意时间和空间中。通过网络,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保持着顺畅的信息交流。同时为了能让学生们的语言学习更加贴近自然习得,教师为学生们设计了各种任务,并且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言学习。
(1)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听力作业和语音作业。这里的听力形式不仅是音频的,也可以是视频的,甚至是网络上的某个媒体文件。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对语言输出技能的训练。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朗读、同伴之间的对话联系以及和外教的情景模拟任务录制成语音文件,通过网络服务器进行提交。这样教师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就可以检查学生们的语音作业并且给与指导。
(2)布置写作作业:这里,教师所留的写作作业不只是一个题目,而会在作业平台上为同学们提供相关多媒体资料支持,这些资料可以让同学对文章的题目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
(3)布置课后作业:传统的应试型作业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将作业设计得更加任务化,实用化。同学们通过查询网络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任务并去寻找需要的资源。同时,教师也会强调小组的协作学习,这样通过分工协作获得的信息再经过小组讨论而形成共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作用显著。
(4)如果学生有任何伺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电子邮件系统及MSN、工CQ等和教师联系。这样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得到及时解答,同时教师对某一个学生向题的解答也会同时到网络平台上,方便有类似问题的同学来查看。
1.4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过程实施之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保证评估效果我们采用了阶段性评估和综合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1.4.1阶段性评估
(1)随堂测验:这里,单词听写和对语言点的随堂测试都是通过电脑平台实现的。这既可以保证测验的频度,也保证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2)对语音、写作作业和自主练习纪录的检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进行录音,并且将录音文件传到教师指定的网络系统中供检查。对子课后练习,学生则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系统会自动批改并记录学生成绩。
这种阶段性评价,既可以保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一定督促,又能够及时校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差。超级秘书网
1.4.2综合性评估
经过一阶段学习,教师会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一套特有的凯思考试系统。该测评系统基于项目反应理论来测试应试者实际水平,实时变换题目难度,能在短时间内把准确的能力分值、权威性测评分析呈现给每位同学。
论文关键词:教学技术与媒体,模式,混合式学习
利用Blog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混合式学习。Blog是一种简单而应用广泛的网络交互方式,如何将Blog更好的应用于教学之中,促进学习者有效的开展学习,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1Blog“天下”
Blog的全称“Weblog”,Web,指互联网,Log,原指“航海日记”,现一般指各种类型的流水式记录。合起来理解为:网络日志,指在互联网上一种流水式的记录形式。中文译为“博客”或“部落格”。《网络翻译家》中认为,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份和日期排列。不同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网络资源的整理与评论,到有关公司、个人的构想,从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都应有尽有。“博客”既指“网络上的我们用于记录的那块地”,又指“写博客的人”。而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博客,被称之为“教育博客”。Blog的独特特性主要有简易性、个性化、共享性和实时性等。这些独有的特性成就了其在大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2Blog在教与学中的作用
基于博客的主要特征分析,博客将对教育教学变革和网络学习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高校教育教学(教学与学习两方面)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其在教与学方面的应用如表1所示:
表1Blog在教与学中的作用
基于Blog的教学平台
教师
学生
l 创建课程平台
l 信息化教学设计
l 布置学习任务
l 提供相关资源
l 发起讨论
l 评价&反馈
l 教学反思
l 开展课程学习
l 进行协作学习
l 小组作品展示
l 进行自主学习
l 进行讨论交流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自2012年以来,国内外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对MOOC等网络教学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在当前大学中流行使用的MOOC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MOOC教学就是利用网络传播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要学习,这一经试验证明有效的教学方式也促使国内院校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然而,由于民办院校在办学时间以及办学阶层上的特殊性,难以简单复制使用MOOC教学模式。因此,基于民办院校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变得非常有必要。
李克东和谢幼如(1992)提出了“教学中将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以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已经体现了混合式教学的思想。在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1.组建强有力的课程团队
网络课程的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如微课、教案、教学大纲、PPT、考试与测验等,这些资料的建设与上传,需要一个团队。一门优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一个高质量的课程团队。通过不同年龄,知识层次的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早期需要团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程,可以采用教授、讲师和助教混合搭配的方法,有经验的教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辅导、集体备课、集体教研、观摩教学等多种形式,提炼知识点,录制并编辑视频,上传更新到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2.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建设好了,教学内容组织就成了决定混合式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设计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选择在线学习、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等。解决好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冲突问题,避免做重复的教学工作。首先确定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在线学习,并给出自学的预期效果;除了定性的衡量预期效果,还可以通过测试题,进行定量的测试,让学生知道自己掌握的程度。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设置、组织课堂讨论主题、形式,讨论的问题尽量是应用性而非记忆性的问题。掌握好讨论题的开放性,要难易适度,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还须及时点评,以便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难度较高的专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接近学科前沿,思考前沿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公开发表相关科研论文。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观看视频、预习教材、参加每周测试等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知识储备,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激励学生:(1)加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参加讨论的情况进行加分,并汇总到最终成绩中去。(2)赏识教育。充分利用有表现欲学生的积极性,时时刻刻表扬激励他们,树立典型,给他们足够的信心;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现的机会;从情感上肯定他们的学习,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取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3)不定期的课堂测试。在教学中采用作业和课堂测验的形式,使得学生自我驱动,平时积极主动学习,这也是最终提高学生成绩的一个关键推动因素。
4.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
课堂内化是混合式教学中的关键步骤,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和节奏,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阐述观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有效地利用教室的良好环境,3到5人一组,围坐在桌子旁,通过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同学们都可以看到对方的眼睛,使得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个性,增进师生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同伴间的互助学习,大大促进了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5.形成性考核代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传统的期末考试,不能完全反应出学生掌握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不断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结果的全面考查,如在课程中采用过程性考核方法,根据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情况给予一定的成绩比例,另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测试功能,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练习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课堂上对相关案例讨论,形成书面报告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强化对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策略。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越来越重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提高学习兴趣。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在线学习后,需要经过吸收、消化,才能够转化为能力,这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1234混合式教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金课;教学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本科教育应合理对大学生有效“增负”,打造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1]。在遵循“二性一度”标准下,各高校加快课程改革步伐,特别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文化管理、市场营销的专业基础性课程,目前仍存在教师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实践能力弱,被动学习等“水课”痕迹。近年来信息技术驱动智慧教学的兴起,教育全域实现线上教学,在线开放免费课程和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面对这一现状,传统人力资源课程应如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探索的新课题。
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已超越“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学情境,而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外输式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的浅层学习,课堂内容吸引力不足,教学氛围沉闷,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使课程建设常常陷于填鸭式教学、应付式教学。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痛点”,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资源匮乏与封闭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效果而运用的要素。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教学资源一般为教师选定教材,配套课件和案例等教学辅助材料。一方面,学生在单线教学中获取课程资源十分有限。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开展面授教学和期终考核,对教材使用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在教学计划下,教师教学任务紧凑,不会过多介入其他课程资源;同时,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影响课程资源配置深度与广度,能否引入优质的拓展性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资源信息具有延迟性。教材的发行需要文字、印刷到出版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错综变化势必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和实践应用技术的过时。虽然教材等教学资源涵盖了优质的教学成果,但缺乏合理的开发与利用,终究陷入浅层学习的困局,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知识面单一和专业知识更新延迟等。06
(二)线下课堂教学空间吸引力不高目前主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空间是以教室为中心开展师生对话或者教师演讲授课的物理空间。在这种教学场景下,单线教学空间割裂师生的有机关联。为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全力讲授新知,学生被动听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师生互动时间有限,教师下课即失联。每次课堂教学机械化运作,造成师生教学倦怠,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在知识付费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提前享受了虚拟线上空间带来的教学红利,传统教学课堂的封闭教学环境吸引力不强,线上学习、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新潮流。
(三)课程内容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务实性、实用性和实操性。而实际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模块教学难以平衡,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教师理论教学的课时布局偏重,而忽视技能的实训实践环节,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注重教材内容过多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践实训环节课时留存时间较少。其次,大部分高校教师在企业工作履历短,校企合作机会少,无法真正传授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由于资金问题缺少实践实训的平台,学生根据教师主导的情景模拟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程考核方式仍为期末闭卷,对知识点记忆力考核权重大,忽略对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考查。
二、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重构
(一)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的优势有机结合,引领学习者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双线混合式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和方式,颠覆传统教学教师主导的统领地位,将教学主动权转让给学生,凸显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教学范式。通过整合全网络平台优质课程资源,搭建双线教学管理平台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打破线下单一的教学空间,有效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质量,弥补课程实践教学不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被动学习向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学习转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234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未来教学的新范式,应明确信息与教学的关系,不在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技术论”,而是要发挥应用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提升教学质量。虽然合理运用混合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但是混合式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应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立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困境,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打造1234的人力资源课程新教学模式(见上图)。具体表现为一个培养目标,两个主线,三种工具,四个环节。一个目标即“传授知识、注重实践、提升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两个主线是线上线下双重教学主线,三种工具为大规模免费开放线上课程、混合教学管理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四个教学环节包括在课前、课中、课后和课终教学闭环。1234人力资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与学,学与用,主体与主导、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生差异化的关系,促进“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减少教学成本,优化课程供给,满足个性需求[2]。
三、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与课前翻转一方面,在课程资源准备上,教师应肩负双线教学空间建构者的角色。比如,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新建课程门户,设置好章节布局,提前把PPT,案例资料,电子书等课程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积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录播或者搜索优质线上课程资源,配套相关在线学习课程视频资源,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线上课程资源选择上,可以参考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和超星学习通名师教学示范课等资源。经过前期的活动设计,教师完善线上资源的配置,搭建好多元化便捷性的教学资源平台后,便可邀请学生进入线上班级,放开资源权限,学生可以碎片化,自主化学习。同时,教师针对性提前指令,公布线上教学空间的使用指南。另一方面,在课前教学活动上,通过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以自主学习和社会交互为驱动的学习活动[3]。第一,教师在搭建好线上平台后,在超星学习通上视频预习通知,课前打卡,章节内容测试和课前讨论群,督促学生完成课程预习。由于线上视频成功地复制还原了教师授课的教学场景,对理论知识讲解于线下课堂有等质的效果,学生观看视频后,实现线下课堂与线上平台的翻转,完成课程内容的初步认知。第二,学生预习后自主完成课前测试,线上平台系统实时自动改分,师生即时收到反馈,调整线下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三,课前打卡和讨论群发挥教学空间的交互功能,提高用户使用黏性。在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中,交互作用直接影响认知的形成[4]。线上打卡和讨论群有利于促进生生和师生的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线上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中应用教学课中阶段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线上线下有效联结的教学枢纽,课中阶段应该尽量设计有趣生动和符合岗位实际需求的实践实训活动,积极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想学、乐学和好学。一方面,在线下课程导入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针对课前测评结果开展难点重点精讲,帮学生理清课程内容思路,提升知识内化。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实训环节上,首先综合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职业生涯管理和培训与开发六大模块,创设机构仿真,环境仿真和业务及工作流程仿真,还原真实工作场景;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设计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商业游戏等体验式项目实践训练活动。比如在职业生涯管理模块上,教师可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真实案例视频,引发学生讨论,现场分组开展辩论赛;通过直播和线上投票的功能,吸引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设身处地参与到案例场景中;通过学生评论区弹幕说出自己的想法,辩论实时投票,教师收获教学反馈;教师还可以对职业生涯管理涉及的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进行延伸,启发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思考。再如,在战略规划模块,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无领导小组协作,在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上情景模拟完成组建公司、市场分析、战略制定等一系列指令,最后形成角色分工合作,履行职位职责,推选出“公司总经理”上台述职,接受师生的提问,在此实训模块中,不仅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且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际等实践能力。
(三)课后探索阶段课后是学生巩固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成效,满足学生高阶性认知发展需求的阶段,虽然在课中阶段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实践运用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单次的实训实操尚未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如果课前课中是自我理解和分享理解,那么课后则是对课前和课中知识的反思与升华,针对课前课中的内容提出新的挑战。具体操作方面:教师针对性地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布置兼顾个性化和拓展性的课后作业,促进学生浅层学习向高阶学习的转变,例如模块化课程论文、专题讲座心得、文献阅读笔记和专题调研报告等课后作业。由于此类课后作业注重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权衡自身情况选择相应任务,系统会根据学生选择的任务推送学习资源,例如名师在线讲座链接、知网文献和专题调研资料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探究学习。
(四)课终提升与考核混合式教学应该注重全程观,而课终是课程教学的最终一环。在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中,课终意味着闭卷考试,这种结课考核偏重理论知识,形式呆板,考核结果基本通过,大部分优良,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要改变传统单线教学学业质量“低水平均衡陷阱”的现象,应废除统一答案的闭卷模式,回归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终环节凸显知识、实践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需求。在混合式双线教学中,课终考查了前三阶段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即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双线教学出勤率,任务完成度和互动积极度等。为保障双线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序进行,过程性考核应占据较大的分值,决定课程的通过率;另一方面从“产学研”相结合出发,创新课程结果性考核方法,例如课终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双百工程”或“挑战杯”创业大赛,要求学生规定时间以个人或团队方式线上提交与本课程相关的申报书,通过线上生生互评,师评和校评获得项目评分;或者,参加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源实习项目,企业线上评分获得实习考核评价。最后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合理分析各部分内容的权重,得出课程分值。
关键词:微信;混合式学习;协作交流型参与;自主探究型参与;参与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3/14-0189-05
引言
近年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最为迅速。伴随着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项目的大力推动,多所学校都开展了混合式学习的应用与探索。尤其是在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开始利用网络平台以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开展。微信作为广大手机客户端安装率最高的应用软件之一,其免费、便捷、可移动性受到了学生的青睐。许多高校将微信运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给当前学习者的混合式学习带来了优越的条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便利工具,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索性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应用效果的研究。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教与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旨在改变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模式。
1.微信对学习的技术支持
不同的技术对课堂提供的支持能力是不一样的,这由技术本身具有的教学功能所决定。笔者基于微信的技术特征,分析了其对课程学习的支持能力,如图1所示。
微信的通讯功能包括多人群聊、视频通讯、实时对讲三种形式,可应用于一对一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情境中。微群建立后,可以随时添加或邀请学生构建学习小组,并提供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多种交互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表达方式,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微信的实时对讲机功能更为简便高效,比使用文字交流更具感染力,师生间自然对话的方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简化了短时沟通的方式,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性学习。
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推送功能和自动回复响应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和检索。教师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料,可以储存到素材库中,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直接发送即可;学生也可以通过回复关键词观看素材管理中的微课程。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统计送达人数、阅读人数和转发人数等数据,分析学生在某时间段内发文发图的状况,使教师更加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微信的朋友圈和微社区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分享和学习资源共享。朋友圈中学习者之间的评论一旦即可在对方的主页中提示,交互便捷,既可以公开评论,也可以发私信交流。微社区中学习者可以自己的话题,也可以根据话题分类浏览、评论他人的话题。如果对所答问题满意或表示支持,即可点“赞”,实现了异步或同步在线交流的需求。
2.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
笔者通过分析微信的多样化功能及对学习活动的支持,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如图2)。本模式是基于微信全程支持的,从微信对于课程学习的支持时序来看,主要分为三大核心阶段:课前知识传递阶段、课中知识内化阶段、课后知识巩固阶段。
(1)课前知识传递阶段
课前知识传递是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整个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前进行学情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搜集相关学习资料,根据学生平时接受知识的能力,录制教学视频。制作好完整的微课程后,教师登录微信,将完整的微课程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把学习资料和教学安排推送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借助之前关注的课程订阅号,接收教师推送的学习材料,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后,对不清楚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直至对自己的学习满意为止。最后,通过课前练习自测学习情况,对个别问题建立独特的见解,如有质疑,形成系统的问题链,为课堂的知识内化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知识内化阶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课程内容的同时还应利用个人微信账号在各班级内组建班级微群,这样既可以向学生提供适配的学习资料,还可以私信的方式针对微群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并监督管理整个学习过程,保证学习环境良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主探究后,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发到微群中请求帮助,其他学生及时参与到会话中,组成动态小组,积极地向该学生靠拢,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或在微社区中微主题,以“评论―回复―评论”的方式展开协作学习。所以,基于微信平台的课中学习主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学生知识内化效益的最大化。
(3)课后知识巩固阶段
学生完成所有学习任务之后,针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由讨论交流,通过激烈的观点碰撞及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反思,形成各自的学习报告并提交给教师。展示讨论的过程也是评价反馈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查的同时,逐一反馈学生的疑惑,提出创新性意见,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意识,从而加深学生对认知内容的理解。最后,综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更加客观地从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方面来评价学生,从而有利于实现师生互评、学生互评,促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参与度分析
1.参与度相关概念
在教育领域,参与度这一概念既可以表示为一种学习过程,也可以用来描述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行为和特征。国外学者Newmann认为学习参与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使用性参与、交流性参与、学习性参与。Pintrich和他的同事将学习参与度分为表层参与和深度参与。表层参与只是一种行为上的外显表现,认知策略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而深度参与则表现为一种创建、一种反思、一种自我控制的行为。我国学者孔企平(2000)认为学习参与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组合,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决定学生的行为,而行为表现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情感和认知的发展。可见,参与度是测量学生在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投入到学习的程度,对参与度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参与的质量和数量
目前,国内外对在线学习参与的广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从数量来考量,忽视了对质量的考量。Astin(1984)认为参与具有定量和定性特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发展与参与的质量和数量成正比。参与的质量可以用结合程度的深浅来表示,参与的数量可以用结合次数的多少(时间的长短)来表示,两者构成了纵向参与(深度)和横向参与(广度)。据此,在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的参与度可以从参与的质量和参与的数量两个方面来计算,从而衡量出主体与客体纵向参与(深度)和横向参与(广度)的结合程度,测量出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参与度大,说明学生与活动(即主体与客体)结合得全面、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较好;反之,参与度小,说明学生与活动(即主体与客体)结合得零散、疏浅,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较差。
3.协作交流型参与和自主探究型参与
无论是面授的传统课堂教学,还是基于微信平台的虚拟课堂教学,其实质都是一个不断促进学习者认知、情感和行为相互转变的过程。依据上文构建的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可知,学习者在微信学习中的在线参与更强调的是一种交流互动和研究分析,整个学习过程既具有协作学习的成分(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全体成员的协作性互动来实现),又具有探究学习的四大构成要素(生成假设、收集数据、解释证据、形成学习报告)。据此,可以把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参与分为协作交流型参与和自主探究型参与。协作交流型参与主要是基于任务和问题开展交流讨论来实现自我学习目标,并与他人贡献分享,获得自身成长,包括发言数量和质量。自主探究型参与是指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自我分享日志、浏览他人日志等行为,主要以最后形成的学习报告来测量参与的程度。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参与度评价
本研究对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参与度的评价主要从学生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量化。根据此学习模式的特点,把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分为在线协作型参与度评价和在线探究型参与度评价,并以某课程的网络班为对象,进行行动研究,其中的评价数据全部来自于微信中的历史记录。
1.课程简介
“信号与系统”是某大学面对电子信息、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而设置的基础课程,共11章,8课时。本文针对电子信息专业中的一个班级(40人)的一课时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学生进入微信订阅号,针对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微群中以语音方式简单讲解并提出问题;学生以班级的形式组成一个在线共同体,积极参与到微群中的讨论(此过程中教师随时指导点评);然后学生通过整理讨论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独立撰写学习报告并提交,自主在线反思和交流以巩固学习内容。流程如下页图3所示。
2.参与度评价量表与计算公式
本课程是以微信平台为在线学习共同体,从学生的协作交流型参与(发言内容)和自主探究型参与(学习报告)两个方面,对学生个体的参与度进行量化评价,用发言次数表征参与的数量,用发言内容的深度和学习报告内容的深度表征参与的质量。笔者依据国外学者R.Oliver和C.McLoughlin提出的五种互动分析模型(社交型、过程型、说明型、阐述型和认知型),结合学习者基于微信平台学习过程中的贡献程度(浅层参与、中层参与和深层参与),制定两种评价量表,并按照各层次的递进赋予了递增的分值。同时,本研究把学习者在微信学习中的参与度按质量进行划分,并赋予各层次不同的分值。
3.算法举例及结论
某同学在此次基于微信平台的网络课程学习中,共有15次发言,其中包括社交型发言6次,过程型发言3次,说明型发言3次,阐述型发言1次,认知型发言2次;以文字表达的形式有5次,以语音的有8次,以图片的有2次。由此得出这位同学在微信学习过程中协作交流型参与度得分为:6×0.5+3×1+3×1.5+1×2+2×2.5=17.5。之后依据该同学提交的学习报告,可知探究任务全部完成,得25分;探究的内容属于中层参与,得分为20分;探究的资源较少,得分为15分;探究反思属于深层参与,得25分。故该同学的自主探究型参与度得分为:25+20+15+25=85。由此得出该同学在此微信学习中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得分为:Score=协作交流型参与度得分(17.5)+自主探究型参与度(85)=102.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微信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学生更偏向于使用语音的方式进行讨论。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微信具有集文本、图片、动画、语音、视频于一体的多样化交互功能,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再加上学生课前课后的自行预习与总结分析,整个学习过程化繁为简,节省了学习时间的同时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明显高于传统课堂。虽然这种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结与反思
实践证明运用微信支持的课前、课中、课后三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能顺利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创新性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虽然此种学习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仍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微信平台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娱乐性,学习过程中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合理指导和监督整个学习过程,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二是微信只是一款能支持学习活动开展的平台,不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要合理利用其在学习前后的辅助作用,使其最大限度地辅助学习者学习;三是学习内容的选择要适当,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应用于微信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以达到不同的目标,才是最后教学的宗旨。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传统课堂与同步网络课堂的有益补充,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因此,学生的参与度不仅是传统课堂的研究范畴,更是网络课堂的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如何利用微信为高校课堂构建更好的学习模式?如何对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参与度进行更全面的评价?如何应用更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在线参与度?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吕永林,字正华.网络教材设计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2(2):47-48.
[2]方舟,奚群英,吕有伟.学习支持服务与学生参与度关系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95-99.
[3]Pintrich,P.R.,&De Groot,E.V.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1):33-40.
[4]孔企平.“学生投入”的概念内涵与结构[J].外国教育资料,2000(2):72-76.
[5]Astin,A.W.Student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84(25):297-308.
[6]Oliver,R.& McLoughlin, C. Interactions in audio-graphic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7(1):34-54.
[7]杨九民,黄磊,李文昊.对话型同步网络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47-51.
[8]李文昊,白文倩.反思型异步学习模式中的学生参与度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3):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