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7 16:41: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毕业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引言
当电子计算机1946年问世的时候,人们就提出了机器翻译的想法,并且在1954年进行了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然而与后来的各种语言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语言信息检索、文本自动分类、自动文摘、信息提取等等)相比,机器翻译却是进展最慢的。学者们倾其大半生精力、商家投入为数可观的资金,经历五十多年不懈的研究和开发,得到的成果或者产品却常常不能令人满意。
原因是什么呢?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说,机器翻译系统分析、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的能力都还不到位,处理不了的语言现象很多:有的是句子结构层次弄错了,有的是结构关系弄错了,有的是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弄错了,有的是词义辨识错了,还有的错误是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对比差异造成的。下面是机器翻译处理汉语动结式不成功的几个例子(来自三个机器翻译系统)。
先看生成的情况,机器翻译目前还很难生成汉语的动结式,所以我们很少在汉语译文里见到含有动结式的句子。对于下面这个英译汉的例子,三个系统都不能翻译成“他把地扫干净了”:
Hesweptthefloorclean.
*他干净地扫地了。
*他清扫清洁的地板。
*他清扫地板干净。
再看汉语动结式翻译成英语的例子,它们可以说明目前机器翻译系统分析和理解汉语动结式的能力:
他踢坏了三双鞋。*Heplaysthreepairsofevilshoes.
*Hekickedthreepairsofshoesbad.
*Himkickspoil3pairsofshoes.
这段路把妈妈走累了。*Thewaymakemothertiredafterthewalk.
*Thissectionofwaywaswalkedmothertired(ly).
*Thisroadmotherwalktired.
大家吃腻了剩菜。*Everybodyhasfeddedupwiththeleftovers.
*Thateverybodyategreasy(ly)surplusvegetable.
*Alleat,isloathetoleavevegetable.
下面我们只讨论动结式的生成问题,其中不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补语用“得”字连接的;2)补语虚化的,如:“抓住”、“买着”、“看完”、“办成”等;3)补语和动结式的宾语有固定搭配关系的,如:“说走了板”、“看愣了神”、“苦出了头”等等。
2.机器翻译中的动结式问题
为了说明机器翻译如何处理动结式述语结构,我们需要先看看机器翻译的过程。下图说明了机器翻译的原理,也是机器翻译的整个过程。
附图
图1机器翻译的过程
显然,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机器翻译过程。从S到I再到T的过程是中介语言的翻译策略,中介语言通常是某种独立于源语和目标语的逻辑表达式。如果是英译汉,对英语的分析和理解要从表层深入到底层,得到描述句子意义的中介语言逻辑表达式。同样地,汉语也要从底层到表层一步一步生成。分析时从表层到底层走得越深,生成时从底层回到表层的过程也就越复杂。因此,需要分别对这两种语言的句法和语义系统作深入的研究。实际上目前大部分机器翻译系统都作不到这个程度,常见的翻译策略是直接法或转换法,或直接和转换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英译汉的例子对直接法、转换法和中介语言法这三种翻译策略作一个比较:
Yougetgoodreceptiononyourradio.(摘自某产品说明书)
译句1你得到好的接收在你的收音机上。
译句2你用你的收音机得到好的接收。
译句3你的收音机接收情况良好。
在机器翻译系统中,用直接法可以得到译句1;用基于句法的转换法,再加上一些语义关系的分析,能得到译句2;译句3是基于理解的,用中介语言法有可能作到。显然,前一节关于动结式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例子,都不是基于理解的翻译。
动结式的结构形式简洁,语义关系复杂,在汉语里是很有特点的一种结构。吕叔湘先生(1986)曾用它说明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人们在从各种角度论述动结式述补结构的时候,常常会提到它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是个难点。同样,在机器翻译中它也是个难题。在汉语翻译成外语的系统里,难的是如何分析和理解动结式述补结构。在外语翻译成汉语的系统里,难的是如何生成含有动结式的句子。
我们在这里只讨论生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源语(例如英语)往往没有相当于汉语动结式的结构形式,也很难用转换规则把英语的某些结构形式与汉语动结式联系起来。所以除非用个别处理的办法,采用直接法和转换法翻译策略的系统很难生成汉语的动结式译文。要让系统有生成动结式的能力,就要按中介语言法的思路,增加分析的深度,理解源语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各个成分的概念意义、成分之间的关系意义,句子的句式意义,等等),然后根据意义表达的需要,选择动结式的一种结构形式,再生成表层的句子。目前我们对汉语的研究还不足以支持这样的生成过程。所以在现有的机器翻译系统输出的汉语译文当中,很难找到地道的含有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句子。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译文:
Hehasmadethequestioncomplicated.他已使问题复杂化。(他把问题搞复杂了。)
Thechildrenhavehadenoughtoeat.孩子们已吃了足够。(孩子们吃饱了。)
这样的译文对机器翻译来说就算不错了,只是念起来有些别扭,有点“机器味儿”。
3.动结式的生成过程
机器翻译译文生成的任务是从要表达的意义出发,经过选择词语、确定词语间的语义关系、确定目标语句子的句法结构等步骤,最终输出与源语言句子在意义上等价的表层字符串。对于动结式的生成,有以下几步:
(一)确定要表达的意思(四)整合语义结构
(二)选择词语、分派语义角色(五)选择句法表现形式
(三)判断合法性(六)处理表层词语
3.1制定要表达的意思
汉语动结式述语结构表达的是一种“动作—结果”事件。比如要生成的意思是:小王读了这篇文章,结果小王懂了这篇文章。在汉语生成开始之前,机器翻译系统用中介语言逻辑表达式表示要生成的译文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如果这个表达式里面有两个谓词结构,并且二者之间有“动作—结果”关系,就可以进入汉语动结式的生成过程。
中介语言逻辑表达式是从源语(譬如英语)分析得到的,源语中的述谓结构和“动作—结果”关系会在表达式中有所体现。但这并不是判断能否生成汉语动结式的惟一依据。我们在上一节提到,英语往往没有相当于汉语动结式的结构形式,也很难用转换规则把英语的某些结构形式与汉语动结式联系起来,这是就句法结构来说的。实际上,由于英、汉语之间在“动作—结果”关系表达上的差异,(注:戴浩一(2002)指出:“动作—结果”基模虽然在汉、英语中都存在,但是在汉语中占主导地位,而在英语中占次要甚至边缘地位。而且,这个基模在两个语言对客观情况的构建上也因经验的概念化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式。)在从源语分析得来的语义表达式里,可以用汉语动结式生成的“动作—结果”关系有时是隐含的,与此相关的述谓关系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
英语对动作对象的描写在汉语中有时可以表达成动作的结果:
Shemarriedthewrongperson.她嫁错了人。
Heenteredthewrongdoor.他进错了门。
汉语中动词的结果补语在英语中有时是说明动作的状态和程度的成分:
电视看久了。towatchTVforaverylongtime.
我英语学晚了。ItwasverylatewhenIstartedtolearnEnglish.
还有,致使“动作—结果”事件发生的某些因素在汉语里常常可以充当动结式的一个论元角色,(注:袁毓林(2001)称其为外来的致事。)而在英语里它们往往充当其他成分:
那场可怕的暴风雪冻死了不少人。Manypeoplefrozetodeathintheterriblesnowstorm.
沙发把你坐懒了。Youarebecominglazyonthesofa.
所以我们需要一组规则,在要生成的语义表达式里判断有没有应该用汉语动结式表达的述谓关系。在这组规则里,除了两个谓词结构及其显性的“动作—结果”关系符合判断条件以外,还应该有能够识别和提取隐含的“动作—结果”关系及其述谓结构的条件。这就需要研究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动作—结果”关系时的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在某种类别下表现出来,有时又很个性化,只跟具体词语有关。目前机器翻译系统还没有找到这样的规则。所以我们就暂时只能看到“她嫁给了错误的人”和“他进了错误的门”这样的译文。
3.2选择词语
选择词语需要有一部用于信息处理的汉语词典,告诉我们词语
和它们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用法(比如,谓词的配价结构及其论元的限制条件)。对于前面的例子,需要先在词典里选出“小王”、“读”、“懂”、“文章”这些词,然后根据词语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为它们分派语义角色。这些词在中介语言逻辑表达式里是实体和谓词。“了”、“结果”、“这”等是算子或关系,把它们转成词汇形式还需要另外的分析和处理。词语选择和语义角色分派的结果可以表示成树形图或特征集合等形式。
附图
图2词语选择和角色分派的结果
Agen表示施事,Pred表示谓词,Pati表示受事,Cont表示内容,Expe表示经验者(当事)。
即使有一部详尽的词典,要让机器根据意义选择词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经常需要在几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当中进行取舍。比如,汉语的“看”有read的意思,用它来表达我们要生成的意思比“读”更地道。根据什么样的规则选择“看”,不选择“读”?目前汉语词汇和语义的研究还不能形式化地回答这个问题。机器翻译系统只好先根据词语搭配的优先关系来判断。一种作法是,借助描写词语概念的语义词典,用统计语言模型计算语义相似度,让计算机学会表示和比较词语搭配的优先关系。但是,用这种工程化的方法并不能绕过汉语研究的作用,因为一个统计语言模型能否达到比较好的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学知识作为参数。
3.3判断合法性
经过词语选择和角色分派,得到了图2表示的两个谓词结构。这一步的任务是,判断能不能用动结式述语结构表示这两个谓词结构及其关系。具体说就是,“看”和“懂”能不能合成“看懂”,并且表示中介语言逻辑表达式要求的“动作—结果”关系。因此合法性的问题关系到哪些动词和哪些形容词(或动词)能够组合成符合汉语习惯的动结式。
如果给机器翻译系统提供一个词表,列出一批动结式的词语,而“看懂”又刚好在这个词表里,那么判断这件事情就比较容易。譬如,在动词“学”的两个义项(“学习”和“模仿”)下面,《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1999)列举了8个动结式实例,《中国语补语例解》(侯精一等,2001)列举了12个。这两部词典是面向人的,如果给机器翻译用就还需要收录更多的实例。比如“学懂”、“学腻”,等等(我们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列举了“学”下面84个可能需要生成的动结式实例)。实际上,词表只适用于小范围的实验型翻译系统。动结式述语是一种自由结构,是根据说话的需要临时造出来的,因此应该是不胜枚举的。
我们可以这样想,“学”是一种认知行为,“懂”、“明白”等词语表示认知活动的效果,因此可以当“学”的结果补语。但人们也常说“这孩子学歪了”、“把身体学垮了”。“歪”和“垮”又根据什么是“学”的结果补语呢?这些补语该用什么条件来生成?我们将在第四部分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这一步判断的结果是不能生成合法的动结式,那么就需要回到上一步,重新选择词语,直到找不到符合预定的语义要求的词语为止。
3.4整合语义结构
作为一个述谓性的结构整体,动结式有自己语义上的支配成分,包括论元成分和附加成分,我们把这些语义关系的和统称为语义结构。在这一步,我们需要根据动词和补语各自的语义结构,确定动结式整体的语义结构,主要是配价结构(价语的数量和性质)。
动结式的配价结构不等于其构件(动词或补语)的配价结构,也不简单地等于二者之和。动结式的配价与其构件的配价之间有没有对应关系?如何从动词和补语各自的配价结构得到动结式的配价结构?袁毓林(2001)、郭锐(1995)和王红旗(1995)都曾经作过研究,在解释成因的同时,寻找动结式对其构件原有的论元进行选择的控制规则。在一定范围内应用这些规则,我们可以从动词和补语的配价结构推算出动结式的配价结构。包括价语的数量:动结式是一价的、二价的,还是三价的;以及价语的性质:动结式述语结构中各个论元的语义角色是什么(主要分为主体格(主论元)、客体格(宾论元))。对于前面的例句,我们就可以得到,动结式“看懂”是二价的,它的两个论元是“他”(主体格)和“文章”(客体格)。价语的数量和性质是下一步选择句法结构的主要依据。在动结式生成的整个过程中,汉语语法学者提出的论元整合规则是可以直接影响生成算法的规则,这样的结论在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中还为数甚少。机器翻译十分重视这一组规则的作用,也期待着对它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完善。(注:譬如,袁毓林(2001)提出的准入规则在论元整合结果为等价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也是可操作的,对增价的情况虽然有处理的规则,但是计算机不大容易操作,对减价的情况还没有提出有效的处理办法。)
3.5选择句法表现形式
这一步要做的是,选择什么样的句法手段去表现动结式的语义结构。动结式有很多表层结构类型,李临定(1986,181-204页)曾归纳了五类句型:
(1)N[,1]VC妈妈急哭了
(2)N[,1]VN[,2]VC他走路走累了
(3)N[,1]VCN[,2]我点亮了油灯
(4)N[,1]VN[,2]VCN[,3]他拍桌子拍疼了手
(5)N[,1]把N[,2]VCN[,3]火把他的衣服烧穿了几个洞
前四类还各有四种可能的表层变换形式(“把”、“被”、“得”字句及其他)。到底应该选取哪一种生成我们的句子呢?这是如何在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寻找对应关系的问题,我们打算在第五部分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3.6处理表层词语
选定了句子的表层结构和语序以后,剩下的事是用词汇手段表达某些句法或语义范畴。比如:时、体、否定、指代、有定、数量,等等。然后输出最后生成的结果。对于我们的例子就是:“他看懂了这篇文章”。句子里的“了”、“这”和“篇”是在这一步生成的。
机器翻译生成汉语动结式时,在句子表层要处理的问题很多,每一个问题也都很复杂,比如时体成分、否定成分的语序等,需要作专门的研究。
3.7操作过程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各个步骤的操作并不是无条件依次进行的。当在某一步无法得到确定的结论时,应该中止动结式的生成过程。
4.动词和结果补语的组合关系
动词和结果补语的组合应该是基于语义的。要想离开词表的限制,判断哪些动词和哪些形容词(或动词)可以组合成符合汉语习惯的动结式,就需要从语义上研究动补之间的组合类型和规则。显然,这件事情不是机器翻译力所能及的。在这里我们只能先从个例入手,看看单音节动词和单音节形容词作动词“学”的结果补语的情况,或许能够从中看到这个问题的困难所在。
动词“学”的意思是“学习”或“模仿”。在《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注:由北京大学研制的用于信息处理的电子词典,其中有按义项收录的14479个动词,2856个形容词。通过检索每个词的属性,我们可以知道哪些动词可以带结果补语,哪些形容词、动词可以作结果补语。)(俞士汶,1998,以下称《语法信息词典》)中,列出了可以作结果补语的单音节形容词204个,(注:马真等(1997)列出了可以作结果补语的单音节形容词153个。)单音节动词112个。经过一一搭配测试,其中有54个形容词和30个动词能作“学”的结果补语。这样我们就从《语法信息词典》中一共得到了84个可能的动结式实例。然后按照《知网》(注: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知识系统,由董振东等研制。以从大量词语中提取出来的“义原”为基本描述单位,采用一种结构化的描述语言来描述概念与概念之间,以及概念的属性与属性之间的关系,包括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对义关系、部件与整体关系、材料和成品关系、属性和宿主关系,以及属性值和属性的指向关系、时间和角色关系。互联网网址:)(董振东等,2001)的定义为每一个实例的补语作语义类别标注,再作聚类分析,整理出“学”的结果补语的六个语义类别。其中A、E、F三类作补语的是形容词,B、C、D三类作补语的是动词,分别列在下面(括号里面是《知网》定义的义原)。
A.人的客观属性(智能、举止、年龄、外貌、品性、经济状况)
A1.[智能]学笨了学昏了学蒙了学痴了学蠢了学土了学呆了学木了学乖了学傻了
A2.[举止]学刁了学歪了学贼了学油了学浮了学狠了学犟了学俗了学倔了学皮了学酸了学混了学抠了
A3.[年龄]学老了
A4.[经济状况]学富了学穷了
A5.[品性]学差了学废了学好了学黑了学坏了学糟了
A6.[外貌]学俏了
B.人的主观感受(态度、感知)
B1.[态度]学烦了学够了学惯了学迷了学恼了学腻了学怕了
B2.[感知]学懂了学乏了学会了学累了学通了学忘了
C.人的状态和行为(状态、行动)
C1.[状态]学病了学成了学疯了学垮了学亏了学蔫了学瘸了学死了学瘫了学哑了学晕了
C2.[行动]学哭了学跑了学散了学走了
D.事物的状态(状态)
学丢了学没了
E.事物的特性(特性)
学反了学活了学偏了学浅了学深了学杂了学窄了学足了
F.事
件的特性(特性)
学遍了学迟了学重了学错了学对了学多了学久了学滥了学全了学少了学透了学晚了学早了
可以看出,“学”和它的结果补语之间在概念意义的组合上遵循一定的规律。能否根据这些规律,用计算机可操作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判断词表以外的动结式实例是否合法?比如,《语法信息词典》没有把“精”列入可作结果补语的形容词当中,但是“学精了”是个合法的动结式实例。计算机可以这样来确认它的合法性:根据《知网》,“精”的定义是[智能>灵](“>”的右部是左部的下位概念。下同),在A1类[智能>愚/讷/智/灵](“/”表示“或”的意思。下同。)的范围内。同样,与“精”定义相同的“鬼”、“灵”、“巧”,虽然也没有被《语法信息词典》指明可作结果补语,但计算机仍然能够判定“学鬼了”、“学灵了”和“学巧了”是合法的动结式实例。
对于动补之间的语义组合,结果补语的概念意义是在动词概念意义的制约下起作用的。我们再来看与“学”有对义关系(Converse)的动词“教”。“学”和“教”都表示认知行为,前者是使自我认知,后者是使他人认知。因此有可能要求相似的结果补语。实际上,“学”的结果补语基本上都可以作“教”的结果补语。(注:尽管各自的语义指向可能不同,比如:“学笨了”和“教笨了”。这与动词的配价结构有关。在机器翻译生成动结式的过程中,由“整合语义结构”这一步处理。)它们或者表示认知行为对其主体(“学”的施事、“教”的与事)产生的效果:改变主体的客观属性(智能、举止、年龄、外貌、品性、经济状况)、主观感受(态度、感知)、状态和行为;或者表示认知行为对其涉及的事物产生的效果:改变涉及对象的状态、性质(长短、宽窄、深浅、多少、正反、美丑);或者表示认知行为本身的特性(度量、频率、程度)。不同的“动作—结果”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动补组合关系,要把它们研究清楚,整理成规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即使有了基于词语概念意义的规则,也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知网》中,与“懂”有相同定义的单音节动词还有“认”、“审”、“识”、“通”、“悉”、“晓”、“知”。除了“通”以外,其余的都不能作“学”的结果补语。与“精”定义相同的双音节形容词“聪明”、“机灵”、“伶俐”、“乖巧”可以作“学”的结果补语,而同样定义的“聪颖”、“聪慧”却不行。这说明影响动词和结果补语组合关系的因素不仅仅是词语的概念意义。那么,到底还有哪些因素可以作为判断动结式合法与否的条件?如何把这些条件变成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规则?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5.从语义结构到句法表现形式
在动结式的整个生成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句法手段来表现其语义结构是比较复杂的一步。人们常说,汉语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或者说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的配位很灵活,一种结构形式经常表示多种意义,一种语义内容也可以用多种结构形式来表示。这就给机器翻译的汉语生成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于动结式表层句法结构的选择,我们目前能用到的条件非常有限,所以能生成的句型也很有限。
5.1使生成目标受限
通过整合语义结构我们得到了动结式的配价结构,价语的数量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句型。如果动结式是一价的,选择有一个体词性成分出现的句型;是二价的,选择包含两个体词性成分的句型。至于在同属一类句型的多个表层结构形式中间应该选择哪一个,还需要更细致的条件和规则。下面讨论如何把动结式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作为选择的条件。
为了简化讨论的过程,我们在这里只考虑二价动结式的情况(略去“妈妈急哭了”、“他看书看花了眼”、“他扔进屋一块石头”等)。这样,讨论的范围就限制在只含有两个体词性成分的表层结构形式里面。吕叔湘(1986)曾经按照补语跟主语或宾语的语义关系,把动结式述补结构分成15类(略去“得”字句等),其中有两个体词性论元成分出现的共9类(包括用“把”和“被的句子),分属以下三种语义关系格式,其中S是V的主体格。(注:在本节讨论的范围内,主体格包括施事、当事;客体格包括受事、内容。)
附图
综合上述各种情况可以看出,二价动结式的六种语义结构可以用以下五种表层结构形式来表达。下面的讨论将在这个范围以内进行:
表层结构1:SVCO
表层结构2:S“把”OVC
表层结构3:O“把”SVC
表层结构4:O“被”SVC
表层结构5:S“被”OVC
我们注意到,同时与二价动结式的六种语义结构有对应关系的只有表层结构1(SVCO),所以可以把它当作生成动结式表层的首选。可是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在用表层结构1表
达某些语义结构时会受到限制。譬如语义结构Ⅱ,我们可以说“大家吃腻了剩菜”,却不能说“我丢怕了钱包”,也不能说“他看傻了那幅画”。能说与不能说应该有条件来控制,O和C之间的语义关系可能是一个控制条件,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规则可用。
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先避开表层结构1,选择2和3。经过初步实验我们看到,就表达命题意义来说,用表层结构3表达语义结构Ⅱ,用表层结构2表达语义结构Ⅰ、Ⅲ、Ⅳ、Ⅴ、Ⅵ,受到的限制最少。这样,讨论的范围又缩小到了两种表层结构形式。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找到用这两种句法形式表达六种语义关系格式的控制条件。我们把这种逐步缩小问题范围的做法叫作使生成目标受限,实际上这是对复杂问题的一种妥协。也就是对二价动结式,放弃生成所有的表层句式,寻找尽可能简单和有效的控制条件,先用部分表层结构形式表达其多种语义格式。
5.2生成表层结构的控制条件
从语义结构生成表层结构的主要控制条件是动结式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对于二价动结式的组成成分S、O、V、C,如果S是V的主体格,而且:
(一)如果S、O、V、C相互之间满足下列五个条件之一,则可以用表层结构2表达:
1.(O是V的客体格)且(O是C的主体格)且(C是一价的)
2.(S是C的主体格)且(O是V的客体格)且(O是C的客体格)
3.(O是C的主体格)且(V和C都是一价的)
4.(S是C的主体格)且(O是C的客体格)且(V是一价的)
5.(O是V的客体格)且(C是V的修饰成分)
(二)如果S、O、V、C相互之间满足条件6,则可以用表层结构3表达:
6.(O是V的客体格)且(S是C的主体格)且(C是一价的)
表层结构2和3都是“把”字句。关于“把”字句,很多学者从各种角度作过研究。张伯江(2000)曾根据句式语法的观点指出,除了组成成分的作用以外,“把”字句的整体意义当中还有句式意义的作用。因此,生成的时候还应当考虑上述控制条件能否符合“把”字句句式意义的要求。我们注意到,动结式与“把”字句似乎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把”字句中V的“处置”意义、C是“把”后面宾语产生的变化等句式意义与动结式的句式意义基本相似。(注:在动结式的表层结构2中,宾语是O;在表层结构3中,宾语是S。)另外,为了体现“把”字句里动作过程的完整性,我们在生成过程的最后一步(处理表层词语)规定,“把”字后面排斥否定谓语形式。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实验,在二价动结式述语结构的五种表层形式中,“把”字句在语义表达的适应性上比较好,常常能够包容除语义关系之外的其他一些选择控制因素。譬如,补语是双音节的动结式一般不宜选择表层结构SVCO,但“把”字句不受这个限制。再如,用“把”字句来表达“你把坑挖浅了”这一类含有动结式的句子,正好能够表示其偏离预期结果的意思,比用其他表层结构更合适一些。“把”字句在动结式生成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这不是机器翻译能够解释的问题。
现在再来看我们要生成的例句:“小王读了这篇文章,结果小王懂了这篇文章”。经过“动作—结果”述谓关系的判断、词语选择、合法性判定和语义结构整合,我们得知,它可以生成一个二价的动结式述补结构,其中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是:
SVO&SCO
这种语义结构符合控制条件2(S是V和C的主体格,而且O是V和C的客体格)。因此为它选择的表层句法形式是:
S“把”OVC
再经过表层词语的处理,最后生成:
小王把这篇文章看懂了。
6.余论
戴浩一(2002)在论述汉语语法的哲学基础时指出,语法现象是概念系统概念化的结果。他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从概念结构到汉语句法和词汇形式的过程,说明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是汉语的概念化原则。应该说,机器翻译从中介语言逻辑表达式生成动结式译文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实例。从“动作—结果”述谓关系的判断、词语选择、合法性判定、语义结构整合、直到句法形式选择和表层词语处理,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句法化、词汇化的原则和规则,这样才能从生成机制上找到动结式的构成条件。多年来,汉语语法一直比较重视动结式述语结构的研究,在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句法功能、语义关系、配价结构,还有组成成分的特征和性质等问题上有许多论述。只是研究结论多数是面向人的,能为汉语信息处理和机器翻译所用的还不多。比如,关于动结式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大多从历时的角度,指出它的来源是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而机器翻译需要的是从共时的角度找到动结式形成的控制条件,告诉计算机,在什么情况下,哪些动词和哪些形容词(或动词)可以组合成、以及怎么组合成符合汉语习惯的动结式述语结构。还有,如何从要生成的句子意思里找到“动作—结果”关系及其述谓结构?如何根据要表达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如何从动词和补语的配价结构推算出动结式的配价结构?如何从动结式的语义结构选择它的句法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在句子表层处理时体成分、否定成分、指代关系、数量关系?在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规则以前,机器翻译系统还只能采用某些权宜之计来生成汉语的动结式。
在强调规则的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统计语言模型的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语言工程中,出现了基于实例的和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系统。在人们对语言和翻译的机制还缺乏系统的了解,还没有一种适合信息处理的语言理论可以应用的时候,统计语言模型可能会起到某种依靠“量”来获取“质”的作用。它的前提是,大量语言现象的统计规律能够确切地反映语句的构造规律和言语过程的认知规律。而实际上,这还是有待证明的观点。更何况统计语言模型需要建立在语言学知识的基础上,一个语言模型能否达到比较好的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为它提供什么样的语言学知识作为参数。计算的任务是获取参数之间的统计学规律,参数才是建立模型的根本。目前统计模型方法在机器翻译系统中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应该不是模型本身的计算能力有限,而是能够提供给模型的关于机器翻译的知识太少。汉语语法研究目前还没有发掘出足够的这一类知识,或者是还没有把它们系统地、结构化地组织起来。这一点对基于规则的方法来说,同样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机器翻译系统总体设计的角度说,汉语动结式的生成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根据哪些语言知识来生成,这与汉语研究有密切关系;另一个是怎样实现生成的过程,这是把问题形式化和设计算法的事情。我们讨论的内容只涉及第一个方面,目的是通过对动结式生成过程的描述,看看它需要哪些语言学知识的支持。实际上,我们谈到的生成过程还相当粗略,提出的问题也仅仅是一小部分。曾经有人(白硕,1996)说过,继说本族语言的人和说非本族语言的人之后,计算机的出现给语言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参照物。它将帮助人们认识到一些在旧的参照物下很难揭示出来的语言现象和规律。希望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也能成为这样的一种“参照”。
【参考文献】】
1白硕1996《语言研究中的实用主义》,《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戴浩一2002《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当代语言学》第1期。
3董振东等2001《知网和汉语研究》,《当代语言学》第1期。
4郭锐1995《述结式的配价结构与成分的整合》,《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沈阳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5侯精一等2001《中国语补语例解》(日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6黄昌宁等主编2001《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Hutchins,W.J.1993《机器翻译:过去、现在、未来》,台湾,致文有限公司。
8李临定1986《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
9——1980《动补格句式》,《中国语文》第2期。
10陆俭明1990《“VA了”述补结构的语义分析》,《汉语学习》第1期。
11吕叔湘1986《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中国语文》第1期。
12马希文1987《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句式》,《中国语文》第6期。
13马真等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汉语学习》第1期。
14孟琮等1999《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5王红旗1995《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沈阳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6翁富良等1998《计算语言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7俞士汶1998《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清华大学出版社。
(1.湖北医药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湖北 十堰 442000;2.十堰市太和医院内分泌风湿病科,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学生大学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最后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针对医学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师资薄弱、设计时间难以保障、办学条件有限和过程监控不到位问题,论文提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量化教师指导设计的工作量;学生选题提前准备,提前分派指导教师;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关键词 地方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设计
基金项目: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启动基金项目(2009QDJ19);湖北医药学院2013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2013021)。
作者简介:刘向阳,男,湖北荆门人,硕士,湖北医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web开发和计算机教育。
通讯作者:姜燕,女,硕士,湖北医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的工作过程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初步形成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1 当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办学时间不长的信管(医学)专业不具备传统专业雄厚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研究条件;信管专业(医学)本身涉及知识面广(涵盖医学、管理、计算机等),知识更新快等等原因,造成毕业设计普遍质量不高,质量下滑严重,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管专业师资薄弱,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地方医学院校信管(医学)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师资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比较薄弱。地方医学院校信管专业教师不但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而且承担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教师精力难以保障。除此之外,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集中,教师同时指导多人精力不足;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核定比较单一固定,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不高。部分指导教师(含部分高职称、高学位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也不高。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此时考研复试和就业招聘也恰逢其会。毕业设计工作常常只能为找工作考研复试让步,无法保证精力投入,勉强凑合应付。另一方面部分已经就业的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设计成绩的优良与否,对毕业分配无影响,从而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3)办学条件不够充分。
医学信管专业办学条件在医学院校其他专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教学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相对滞后。图书馆藏书中计算机专业书籍严重匮乏和落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书可参阅。期刊网资料仅购买医学和教育门类,计算机和管理类的论文期刊无法下载查阅,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多从百度文库等获取;信管专业讲座资金投入匮乏,专业认知度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学生毕业设计基本上闭门造车,这也是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客观原因之一。
(4)过程管理和监控工作不到位.
学校虽然建立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本管理流程,但在院系执行过程中不严格、不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其具体表现为:
①开题检查滞后,选题随意更改。学生对开题工作不重视,常常在论文撰写完毕后再完成开题报告。而开题报告中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案的撰写过程,恰恰是学生对选题能否把握的认识过程。开题工作准备不足,后期选题的变更,不仅缩短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指导,最终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②毕业设计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实习学生远在异地鞭长莫及,考研学生闭门苦读无暇顾及。指导教师凭自己主观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更无检查,最终造成学生放任自流,毕业设计进度缓慢从而抄袭应付。
③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
尽管学校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但在过程管理中,在具体指标体系上还很模糊。在制度执行上,只能凭主观意志进行评定各个环节执行情况。院系针对毕业设计要求很严格,但实际执行时,由于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再加上专业背景不同,对指导教师上报的一些检查,仅仅是资料收集工作,而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并不关注。院系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沟通、论文审阅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论文结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和组织的实践,就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量化教师指导设计的工作量
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成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学院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 吸引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或外聘校外企业项目工程师,改善师资队伍,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还要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或项目实践,增加实际项目经验,提出高质量的选题,更要合理的量化教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如优秀毕业生工作量提高系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学生选题提前准备,提前分派指导教师。
信管考研学生基本上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考研复习,而社会求职学生主要在大四下学期忙于招聘会。针对此种情况,大三上学期末(1月份),学院统计学生考研意向,针对两种学生进行统计进而区别对待。对于考研需求的学生,本学期前完成导师选择,其选题难度适当降低,适当缩短其毕业实习的时间。而对于社会求职考生,毕业实习环节不能减少。考研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具体安排如下表: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答辩到成绩评定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和环节的管理和监控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①选题管理和监控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是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工作。首先,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该紧密结合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涵盖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力求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选题同时要注意与科研、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教师提出选题后,教研室应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审核,排除难度大、陈旧和无实际意义的课题。选题向学生开放后,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课题类型选择学生
②开题监控和管理
开题是学生根据选题在查阅相关文献后,设计技术路线,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准备毕业设计研究的阶段。通常学生对于开题报告的管理和监控基本重视不足,常常在毕业生写论文后,事后“造”开题报告。实际研究发现,开题报告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而且学生还能够认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以及是否有能力完成毕业课题,进而修订或者更换课题。开题报告提交后,学院应组织专业教师对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统一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重新完善开题报告。良好的开题,不仅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良好开局,而且大大减轻了后期指导教师的指导难度。
③中期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过程中,部分同学由于找工作或者实习并不在学校。指导教师很难对其毕业设计的进度实施监控,从而放任自流,这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最重要的原因。针对此种情况,学院应规定学生每1周或2周利用网络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心得或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对此进行答疑指导。学院指定专人收集毕业生的每次答疑记录,并将其纳入毕业生答辩资格和成绩的考核中。为把握设计进度,鞭策后进,学院应设计中期答辩环节。对投入精力不足进度落后的学生黄牌警告以及答辩资格环节重点考察,对毕业设计进度理想的学生进行表扬。中期答辩的成绩应公布在班级QQ群中对落后学生进行警示和鞭策,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扎实开展。
④答辩资格的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的答辩资格审查主要是审查学生完成课题,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否有记录、中期答辩是否合格、毕业论文是否规范、内容是否涉及抄袭。学院委托教研室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重点考核,考核不通过的,延期答辩。指导教师对论文初审后,学院组织学生对论文进行抄袭检测。检测比对重复率达到30%的学生将给予延期答辩处理。严格的答辩资格的监控,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引起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⑤成绩评定的管理和监控。
客观评价和严格答辩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此环节工作的优劣不仅仅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成绩,还会直接影响到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毕业设计最终成绩不仅仅包括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还应包括中期管理中的辅导考勤情况、以及中期答辩的成绩。合理科学的设置好成绩比例,才能公正客观的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3 结论
毕业设计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重要的综合教学环节。尽管信管毕业设计质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但学院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加强对各自环节上的认识,精心管理,全面监控,就一定能将毕业设计这一长期的工作完善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04:61-62.
[3]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89-90.
[4]黄灿.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卢景.医学类独立学院信管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个案研究[D].云南大学,2012.
关键词: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66-02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时刻了,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最后的一个教学项目――毕业设计,同时也再一次听到指导老师们的抱怨声。实际上,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基本上都是“2+1”式,即两年在校进行知识的学习,一年在企业或单位进行技术技能的实习,而进行毕业设计则是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对所学的各门课程知识和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检查,毕业设计的质量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最近几年,却出现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下滑、设计题目过时、使用技术过时、指导教师工作量加大、毕业设计的成绩逐年降低的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带动了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也必须紧跟社会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时要具有一定的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研究能力,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能力,才能顺应时代的进步。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学生不重视。因为普遍高职院校采取“2+1”的教学模式,第三年的学习是由学生在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完成,而目前社会上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学生在第三年忙于找工作、参加招聘会、参加面试,在毕业设计上投入时间与精力就相对减少。然而,很多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认真进行毕业设计,既可以使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将来就业。但是学生在这个阶段是刚进入实习,工作对他们来说要比毕业设计更重要,特别是刚步入社会、进行实习的学生,对社会的一切都很好奇,实习的这一年里,他们的好奇心还没有满足,就无暇顾及毕业设计了。
2.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从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的培养方面来讲,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然而,网络的优点之一就是资源共享,部分学生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个有利条件,实习期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毕业设计,只将在网络上搜索到的论文稍做修改,或是将多篇论文重新组织,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更有甚者一字不改,原文直接发给指导教师,让指导教师给“修改”。
3.设计题目不恰当。合适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在毕业设计前,指导教师拟定了若干个毕业设计的方向或题目,但仍有选题不当的情况发生,如:学生对指导教师给定的题目或范围不感兴趣、学生的发展方向与指定的题目或方向不一致、论文题目过时过易、论文使用的技术过时等,这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帮助不大。
4.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毕业论文是体现毕业设计的书面形式,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格式给出要求,学生应该按照给定的格式要求进行设计与排版。但学生对论文排版非常不重视,特别是有抄袭现象的论文,从网上下载之后原封不动的就发给指导教师,这种情况下无形之中加大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审论文的工作量要远远大于指导论文所占用的时间与工作量。
(二)指导教师方面
1.毕业设计期间缺乏监督。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与学生应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设计的进展情况。然而由于受到学生找工作等情况的影响,学生的时间都被实习或工作占用,很难坚持下来。指导教师也很少主动与学生联系,而学生又缺乏主动性,很少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在这样的“双重主动”性的缺乏下,使得毕业设计的过程缺乏监督。
2.指导教师缺乏经验。由于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更新,在应用系统的设计方面具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十分少。随着计算机专业扩招,很多高职院校引入了大批的年轻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这些年轻教师从校门直接到校门,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就很难理解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不足。另外,指导教师一方面要承担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教学任务又比较重,这些都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对应改革措施
(一)学生方面
1.认清形势,加强思想教育。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将毕业设计任务下发,要求学生在开题、设计中期、答辩前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工作和毕业设计的关系,从制度上防止抄袭和网上下载的现象,使学生引起重视,原则上不允许多人做同一个项目,但如果项目较大,可允许两个学生做一个,但每个人要有独立完成部分。
2.严禁论文抄袭。学生一旦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则日后对己对人都贻害无穷,应在毕业论文的规范中加入“严禁毕业论文有抄袭现象”,一旦发现,严惩不贻,指导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耐心指导,同学生一起分析、理解设计要求,带动学生重视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产学研模式;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9-04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本科生毕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理工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成效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多方面总结,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组织协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的办学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为了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倡导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为此过往有不少学者就“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展开过探讨、实践,并取得许多经验。如,梁静(2006)[1]将“产学研”模式运用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姚国胜等(2006)[2]介绍了常州工学院化学专业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周边地区集化工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实践的情况;伍栖等(2007)[3]提出一种“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的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在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且取得初见成效;李向民等(2009)[4]等探讨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并指明了运用该模式展开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李飞等(2012)[5] 分析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投入不足等难题,着重探讨了“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团队组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任勇(2012)[6]分析了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在指出其中问题与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改进思路与措施。
对于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的问题,以往学者在选题、指导方式、激励措施、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譬如,实施这类教学改革的多为国内重点高校,其办学时间久、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且学校所在地多为省会或重要经济城市,工商企业云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各名校的改革方案多从本校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高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情况而展开研究,其经验有很强的局限性,对地方本科院校虽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照搬;又如,实施教改的专业多见为化工类、机械类等传统产业,鲜少见有信息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以智力劳动为主,并需要结合高效的管理行为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如,“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改革较常见诸于独立学院或高职高专类院校,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这类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派出到这些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其选题相对简单,难度较小,合作的深度也较浅,对本科院校的参考意义有限。因此,该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理论偏离实际等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论文答辩等方面探讨了新模式的构建方式和具体的运作方法,为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师资力量欠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
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
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
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注释:①“I类”为参加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II类”为非”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②“评教”得分百分比=I类(或II类)学生中评该等级的人数/I类(或II类)学生的总人数×100%
此外,计算机科学系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高校派出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企业遣员工到高校进修,申报、设立横向课题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合作攻关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5 结论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将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主线中,使得三者融合成为一个互相交叉、相互渗透、互助提高的有机体,是一种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广东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牢牢抓住毗邻的深圳、东莞、惠州等诸城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摸索并实践了一套毕业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毕业设计得到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提升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趋势,使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研发第一线,面向实际,走出了以往过于偏重书本理论,偏离具体实际应用的误区。
⑵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提高了企业与生产单位实验设备、研发装置的利用率,缓解了地方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紧张状况。
⑶有利学生就业。“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可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的第一线,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该模式也可使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直接实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对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企业后培训、适应时间大大缩短。
⑷建立、巩固了产学研基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教师
深入企业研发第一线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及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动向、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静. 关于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阶段产学研模式的思考[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29-31.
[2] 姚国胜, 陈建欣.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 19(1): 86-89.
[3] 伍栖, 赵初元, 杨子华.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10):65-67.
[4] 李向民, 任宇石, 张晓芬. “产学研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134-136.
[5] 李飞. 开放教育中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规范和提高的探索——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23(3):63-65.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管理;数字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13-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老师要承担起更多的毕业论文指导任务,但教学资源,特别是软件毕业生论文指导教师非常不足。各高校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不能更好的满足越来越繁重以及多样化的论文管理工作,逐渐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信息数字化。如济南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开发了毕业设计题目申报与管理系统等,给我们带来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好经验。现在各高校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的重要性,依据事实,与专业特色联系起来,质量管理体系逐渐完善。笔者从工作实际出发,了解到虽然现在仅有不到10%的高校未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纳入教育信息化进程,但不少高校仍没有提高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传统手工管理毕业论文的趋势,必须从数字化构建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着手。
1 毕业论文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在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校教学情况进行检验时,重点依据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很高。除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部分外,也能考察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提升科研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所说的高校学生毕业论文,具体来讲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三种类型,分为优秀和普通论文二个等级制。这些论文大多数成为学校教研利用的重要资料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利用价值,其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促进了学校信息的公开数字档案室实时接收来自办公平台及业务系统的大量第一手的新鲜档案资料,师生们可随时突破时空限制足不出户便可查询相关论文教研档案资料,改变了原有手工被动的查档方式,论文的保管与利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因此,科学及时有效实行数字化管理毕业生论文,对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教学档案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大部分高校在储存印刷品论文或采用双轨制同时收藏电子版的论文制作成光盘,但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学生论文太多,制成印刷品在储存上存在困难,制成光盘在扩充上存在困难;②运用以上两种方式收藏论文,在查询时不方便;③纸质文档数量大,往往“沉睡”在库房不易开放,造成师生查阅受限,利用率低下而且占用库房面积,极大浪费了库存空间。由此可知,由于毕业论文数据量大、效率不高、差错率高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数字化管理应运而生,其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而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协助下,可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传统的人工管理加纸质存档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造成以下问题:
1.1 管理效率低下 在管理论文时,要发放很多文件,填写各种表格。那么多的文件在管理时容易出错。若将这些文件表格进行网上集中管理、查阅、填写等,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2 互动渠道不畅 如果不依托网上信息技术,就不能建立一个有助于各级管理人员、师生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很可能出现信息和接收不一致、不能准确传递信息等情况。论文的统一格式和修改则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在文中作标注或通过电邮的方式发送等。
1.3 答辩成绩共享难 最后进行的是毕业论文总评,给学生确定一个客观、公正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成绩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是很复杂,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传统方式一般采取等级制,进行小组表决,最后确定该生的总评成绩。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主观性比较强。如使用系统答辩功能,将答辩记录、答辩小组意见等结果提交等,为答辩小组成员共享资料提供科学便利,同时,老师对论文给出建议成绩和答辩成绩,折算提交后自动进入数据库,学生可自行查询成绩,不必进行人工汇总。
1.4 数据缺乏同一性 毕业论文管理参与人员太多而且不集中,容易造成信息的不一致。如学生最初选题和最终论文题目,如果在论文秀做过程中有所改变,就会导致数据不一致;论文写作中会经过多次修改,不同的修改稿会由于手工管理出现错误进而导致提交错误等。
2 建立高校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平台可行性
应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整合那些分散的信息,让师生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完成论文过程,对于改善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系统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可使各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计算机丰富资源并根据各自不同的论文管理过程灵活选择工作流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室几乎成为了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唯一场所,而且教学活动的时间也受到了限制。现在各种专题数据库网络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师生可以使用专用软件平台、各种即时通讯软件,用文字、音频、视频进行即时的交流,即使教师不能即时回答问题,学生也可以用发帖的方式留言。因此教学的场所可以是任何互联网所能触及的地方,教学时间可以是任意的。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即时计算机通讯软件的功能,并且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可以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不但可以成为教师教学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系统的应用,也将促进了毕业生论文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达到了论文教与学以及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双赢目的。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 word2010长文档制作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纵观高职计算机基础word2010长文档制作现状
1.1 word2010长文档制作的概况
Word2010长文档制作在学生的毕业论文、简历介绍等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频率很高。Word2010长文档制作主要可以分为创建主控文档、插入子文档、展开或折叠子文档三个部分,程序复杂。例如毕业论文的长文档编辑有着固定的格式,包括封面、摘要、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后记、封底,在制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同时,长文档的制作流程也需要规范,主要包括页面格式的设置、文档分节工作、目录的自动生成等内容。因此,Word2010长文档的制作需要较高的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
1.2 word2010长文档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word2010长文档制作存在较多的问题,其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长文档编辑有其基本的要求,程序较为复杂,没有专门的系统分类来对长文档编辑加以完整的梳理,使得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对长文档制作的掌握缺乏条理性,不能很好地完成长文档制作工作。高职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稿过程中,经常出现格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需要不断改动,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尽管高职院校引入了检测论文格式的检测系统,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对word2010长文档制作不擅长的问题。而传统教学中对计算机基础word2010长文档制作的一系列教程,使得高职学生从心里产生一种抵触心理,难以投入足够的热情去学习长文档制作。高职学生对word2010长文档制作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实践操作不够娴熟,在编辑制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改革高职计算机基础word2010长文档制作教学
2.1弥补word2010长文档制作中的缺陷
针对Word2010长文档制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及时弥补其缺陷,从教学实践上加以改进,使高职word2010长文档的制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面对长文档的基本要求,复杂的程序流程,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增强其内容的条理性,使得高职学生能够掌握较为系统的word2010长文档制作知识,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高职院校在引进论文格式的检测系统后,应该根据其检测到的情况对学生的长文档掌握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长文档制作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word2010长文档制作水平。
2.2突出word2010长文档制作教学重点
高职计算机基础word2010长文档制作教学中需要着重突出教学重点,使其更好地指导高职学生在长文档制作中的学习。在页面格式的讲解方面,我们可以重点讲解页码范围的知识。页码范围在页面格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抽象,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而通过重点把握的方式,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关键的部分,让学生分条理解,逐渐把握知识要点,从而为后面的制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样式应用方面,我们需要侧重样式的概念、预定义样式和快速样式的使用方式、对所选择的段落和文字进行自定义的样式编辑这几个部分的内容。同时有意识地淡化次要内容,让学生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关键的问题上,从而更好地把握长文档的制作。在文档分节的讲解方面,同样需要重点突出word2010中“节”的概念。由于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节”的概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概念加以详细的解释,使其内容具体化。而对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可以一笔带过,将课堂时间集中在重点问题的讲解上,做到主次分明。这样一来,word2010长文档制作的知识点形成重点的知识系统,使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word2010长文档制作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有力推动高职计算机基础word2010长文档教学的发展。
2.3创新word2010长文档制作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职计算机基础word2010长文档制作教学仍处在较为基础的阶段,尚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创新发展word2010长文档制作教学模式,逐步提高教学水平。传统的长文档制作教学方式采用的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这势必使得其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互动。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实际方案更好地诠释各个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全面的信息应用技术。
3展望高职计算机基础word2010长文档制作前景
尽管目前我国的高职计算机基础word2010长文档制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入思考下,在逐步的教学改革下,我国的高职计算机基础word2010长文档制作水平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梯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毕业设计;衔接途径;就业;计算机专业
引言
计算机专业教育已经各大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通高校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可以通过系统的、完善的、健全的科研训练体系,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总结、消化和掌握在校期间学习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够完成基本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掌握论文写作和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且具备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设计的创作,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弄清楚计算机专业的理论问题,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创新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观点和见解。近年来,由于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多安排于最后一个学期,同时这个学期也是毕业生实习、就业的时间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性问题,因此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关系到高校的发展道路和前途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解决好计算机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就业需求构建一个毕业设计制度,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之后的适应能力,更影响后期毕业生发展的潜力。
1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包括种类很多,一般情况下多为应用程序开发、数据库开发、硬件系统研发等。应用程序开发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课,目前常用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包括C语言、C++语言、Java程序语言等,利用这些语言在VisualStudio、Eclipse等集成开发环境中实现应用软件。数据库开发是指学生可以从现实世界中进行抽象,建模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然后针对数据单元的存储内容进行分析和设计,数据库研发的阶段包括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组织设计等,常用的开发模式包括E-R图、关系表、SQLServer、存储过程等,这些都是数据库开发的核心知识。硬件系统研发是指学生可以采用PLC、单片机等底层开发程序语言实现硬件功能,这些硬件功能包括控制器、存储器、寄存器,利用这些功能可以实现各类型的嵌入式系统。
2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作为普通高校的重要教学环节,承载着计算机教学的许多内容,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度阶段,需要高度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是,经过调研和分析,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择业存在时间冲突。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普及和改革,高学历的毕业生日益增多,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扎堆找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毕业生最为重要的事情。百度、搜狐、阿里巴巴、微软等公司的招聘宣讲会多在第七个学期的中后期举行,此时各大高校的毕业设计时间也恰好开始,因此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冲突,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学生需要利用很多时间去找工作,造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时间减少,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无法保障。(2)师生对毕业设计存在消极态度问题。目前,许多指导老师和毕业生都认为毕业设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教学环节,由于平时的工作任务重,消极应对毕业设计,没有将毕业合计与就业择业联系到一起,直接造成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以消极的、完成任务的心态创作毕业设计,造成毕业设计质量大幅度下降。(3)毕业设计选题不符合政企单位实际需求,指导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足,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到位,造成毕业设计质量整体下降。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政企单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毕业设计也需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将毕业设计与政企单位的实际需求联系到一起,提高毕业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掌握能力,进一步改进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但是,目前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属于闭门造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掌握企业最需要的实际技能。
3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衔接途径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需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构建一个毕业设计与就业衔接途径,更好地满足政企单位需求。具体的,衔接途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毕业设计选题需要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毕业设计选题需要与政企单位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政企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指导学生,指导教师也要对政企单位进行调查,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的执行情况,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方法,同时拥有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实际工作经验,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2)创建指导教师合作团队。毕业设计采用双管制,从计算机软件应用企业邀请高级工程师作为课外指导教师,同时为每一个毕业生配备一个专任教师,两个指导老师同时管理毕业生。指导老师之间的分工需要明确,职责清晰,毕业设计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真正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课外指导老师拥有较多的实际项目应用经验,可以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一个真实的平台,确定选题符合实际政企单位需求。政企单位和学校也可以构建一个校企合作渠道,签订一个毕业生实习合作单位,学校按照企业实际需求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承担计算机培训任务,共享教学资源和实习场所,建立一个实训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实习、锻炼、创新和实践机会。(3)培养学生的自身专业素养。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创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可以按照百度、谷歌、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公司的实际采用商业软件开发,通过毕业设计训练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自身实践和创新能力,开发更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比如机器人、智能手机等。学生自身计算机水平提高之后,就可以为毕业生后续的发展提供条件。
4结语
计算机毕业设计和就业是高等院校毕业生面临的两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计算机毕业设计选题、研发、汇总需要和政企单位实际项目相结合,满足政企单位实际工作需要,这样就可以将毕业设计和就业衔接在一起,既能够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毕业设计时间,也可以保证学生具有足够的实习机会,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2017(2)
2姜瑛,丁家满.基于软件复用的计算机类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7(2)
3肖兰,屈刚.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药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适应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求需要做出多方面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教学改革,而《毕业设计》这门课程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毕业设计是高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及撰写论文等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组织管理及社交能力;同时,也是高职学生大学三年所学知识的全面深化和总结;毕业设计既是实现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过渡环节,又是衡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但是,这重要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却做得很不尽如人意,毕业设计的内容与生产岗位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还需要接受工厂较长时间的再培训,延缓了上岗时间;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变成了形式和走过场,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下面以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为例介绍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偏低
合适的选题是毕业设计成功和顺利就业的基础,高职学制一般是3年,高职院校基本上是在第5学期末或者第6学期初才开始毕业设计选题的,时间短,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准备不充分。对于指导教师给出的毕业设计选题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选题缺乏创新性和现实意义,能结合生产实践的就更是少,这种题目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二是一些理论性研究和仿真题目,这些题目不能反映时代的需求,不能有效的将毕业设计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毕业设计的结果也是纸上谈兵,无实用价值。另外,由于指导教师教学任务较重,与企业一线联系较少,给学生的选题内容单一,且与实际就业岗位脱离,缺乏前沿性和创新性。有些学生对选题内容和难易程度了解不多,对自己的能力也认识不够,只是凭兴趣进行选题,造成选题后毕业设计不能顺利完成,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学生由于工作问题,对毕业设计多处于应付态度
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多数学生在第6学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找工作上,无心思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据本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调查,许多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找工作时间,基本上对毕业设计是应付了事,论文的内容是东拼西凑,质量极为低下,抄袭的比比皆是。另外,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重视,每年都要求学校上报就业率,以此来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并确定来年的招生指标,就业率太低专业的有可能会被停招,学校为了保证或者得到更多的招生指标,就要求学生在5月份之前必须签到就业协议书,这样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因此,一些学生常常无奈的戏称自己因为毕业证而“被就业”了。还有一些学生毕业后去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行业,毕业设计对他们来说也是应付,更谈不上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而视毕业设计为一种负担。
(三)管理松散,毕业设计完成效果不佳
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指导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有效指导。由于本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师资不强,能带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相对少些,有时一个指导教师要带十几个毕业生,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难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再者,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者顶岗实习,经常外出离校,指导教师也很难见到学生的面;未能联系到的个别学生,指导教师只有通过电子邮件和QQ留言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大部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个别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也不反馈,直到毕业答辩前夕,才匆忙地去找指导老师解决问题,上交的毕业论文也是错误百出,惨不忍睹。
(四)毕业答辩环节抓的不严
毕业设计最后环节就是毕业答辩,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学习质量,反映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掌握知识及设计创造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毕业答辩中,很多毕业答辩都成了走形式。本学院的毕业答辩时间一般是在第6学期的5~6月份,集中在一到两天时间内,每个老师要负责25个左右的学生答辩,时间短、天气热,学生的答辩就成了“萝卜多了不洗泥”,结果就很难保证答辩的质量。学校和院系对于这种走过场的答辩形式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这种做法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声誉,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恶劣的影响,他们会认为学校良莠不分,好学生得不到认可和表扬,不认真做设计或者抄袭、投机取巧的学生不但没受到惩罚,反而蒙混毕业。基于以上存在的现象,本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根据高职毕业生的特点和学情,定制内容多样化的毕业设计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做法就以本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班的大三学生为例进行说明。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对学生进行分类。这个班有45人,爱学习钻研的学生有三分之一,也就是15人左右,这些学生中一般文化课都比较好,学习也很积极主动,能吃苦钻研,老师给予合适的指导,他们在学习上就会有所创新;在学习态度上左右摇摆的学生有24人左右,这些学生学习自律性差,老师管得严可能就学好点,老师一松懈马上就给自己“放羊”,学习上没有吃苦精神,见到困难就绕道走;还有6个启而不发的学生,老师再怎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起作用,就是不愿意学习,天天不上课,宿舍玩游戏,睡大觉,无所事事。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具体的分析之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需求和就业市场需求,给学生定制符合自身特点的不同毕业设计内容。丰富多样化的毕业设计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真实就业率。如果把高校比作生产人才的工厂,那么毕业设计就是最后一道精加工阶段,这个阶段对产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毕业设计的教学思路只有按照企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来做,我们的教育产品才不会滞销和压仓。
(二)毕业设计选题要符合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和目标
本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题目,大多数是来自教师自编题目,极少数是教师科研和学生自己的兴趣题目。教师自编的题目大多数脱离实际,跟不上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因此,对毕业设计选题做大刀阔斧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具体做法是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对于基础理论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毕业设计可以进行实际生产和科研性的题目;选题来源在保留教师的科研的基础上,增加来自科研单位和生产一线的课题。对于那些文化课不强、学习一般的学生,采取的毕业选题主要是来自企业和工作岗位;来自企业高水平的岗位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共同为毕业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同时企业也给学生提供岗位实践机会少数不愿学习、文化课较差的学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本人的就业需求,联合用人单位共同设计出既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又符合高职教学目标的毕业设计题目。这些题目一定程度上要达到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的目的。
(三)毕业设计组织形式要多样化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做出如下的改革探索:
1.以高职类学科大赛的形式组织毕业设计
将科技竞赛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种做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基础理论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院的做法是鼓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不分年级高低均可参加科技竞赛,毕业班的学生将参赛题目作为毕业设计,参加过省赛、国赛的指导教师给出参赛题目,时间规定一般在本年的12月份开始,来年的5月份结束。参赛学生可3人一组自愿组成团队,自由选择竞赛题目;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学生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指导教师可做适当的启发和指导;成绩优秀的可推荐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竞赛。通过科技竞赛方式,锻炼了参赛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这种培养模式,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在高职类国赛2011年中获得二等奖项,2013年省赛获得一等奖项。
2.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组织毕业设计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顺利向社会输送各方面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应从企业需求出发,培养适应企业新发展、新需求的毕业生。同时企业选派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教学情况为毕业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提供工程实践机会,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并为优秀的毕业生优先提供就业机会。校企合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直接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许多创新成果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使企业受益;学校也能跟踪和洞悉行业发展的优势方向,及时修改和调整专业。目前,本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50%的学生是结合本专业参与企业中做毕业设计,这部分学生把胜任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毕业设计内容。这种校企合作组织毕业设计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又实现教学与实际岗位操作的紧密结合。
3.聘请工程设计人员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对于那些毕业设计自选兴趣题目的学生来说,聘请工程设计人员来指导是很必要的。如果说校企合作是批量运作的话,那么聘请工程设计人员来指导就是个体定制。自选毕业题目的学生在设计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结合毕业设计题目来给学生做指导和答疑解惑。工程设计人员把实际工程中的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时地带给学生,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能够使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四)将企业培训内容融入毕业设计内容中
现在的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究其原因,一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能立即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也不能马上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样就导致了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之间存在差异,避免这种差异的一个较好方法就是使学生能在走出校门之前得到企业岗位的培训。因此,把企业岗位培训的内容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企业来说,不仅可以获得胜任岗位的员工,而且还节约了员工的培训费用;同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能实现顺利就业。本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如何将企业岗位培训内容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具体做法是:首先,学院为企业免费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教室以及仪器设备,提供专业指导教师,让企业切身感受良好,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负责岗位培训的培训师和学院的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专业教师共同讨论制定出既符合教学又符合企业岗位培训的课题。这样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就是根据所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企业实践,将专业所长与企业岗位培训对接起来,既满足了企业初级岗位培训的要求,学生又获得实践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迅速地适应职场环境,尽快地融入企业发展之中。其次,在第5学期中旬,学院就业部门联系用人单位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确定招聘计划、专业和人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企业的需求来选择培训内容。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企业采用优先录用毕业设计成绩好的学生,实行差额录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班有20人参加毕业设计+企业岗位培训模式,这20个学生被3家企业预定,其中富士康集团10人,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6人,洛阳牡丹股份有限公司4人。每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不同岗位要求,派出企业岗位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企业岗位培训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学生提高了职业能力,拓展了视野和知识领域;也使学生看到了就业前景,激励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因此,职高院校毕业设计内容深度与企业培训融合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