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非计算机专业论文

非计算机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7 16:41: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非计算机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非计算机专业论文

第1篇

一、课程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面向全日制本科生的全校选修课。课程目标定位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即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是“注重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教育,要求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能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通信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并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趋势。”[1]这是对所有选修学生的共同要求。但是,由于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人数多,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完全用同样的课程目标定位检验教学效果是不切实际的。课程目标的共性与选课者个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实践中我们不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当前常用的先进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的实际应用,而且要区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量体裁衣”的单元目标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分层适应扩充教学法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将一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系统地表述清楚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在新知识、论文新技术不断更新扩充的大背景下,让大部分学生通过32课时的教学真正学懂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不是单纯为了附庸风雅或得几个学分。[2]来自英语、机械、通讯、财会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汇聚在一个班级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样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科课程,针对怎样因材施教,使其成为学生最欢迎、最实用、最愿意选修的一门课,我们提出了一套“分层适应扩充教学法”。以选修此课的来自于20个不同专业的120人为例,各专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不同专业人数统计专业通信自动化测控工业机电机械热动环境土木建筑人数912323418133专业工商会计经济运输法学外语材化光科软件电信人数56895821414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不同程度划分出A、B、C、D四类。即英语和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为D层;土木和运输等专业的学生为C层;机械和光科等专业的学生为B层;通信和软件等专业的学生为A层。将表1数据整理后,填写表2,如下所示。

表2不同类别人数统计类别专业人数A通信、自动化、软件、电信、测控29B工业、机电、机械、光科23C热动、环境、土木、建筑、材化、运输36D工商、会计、经济、法学、外语32

通过预测分析班级学生的网络基础情况,每学期教研组会调整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C层次和D层次的学生较多,那么,我们会拿一套适合C层次学生的预测题、教学方案I(C)和教学方案II(C)。教学方案I(C)和II(C)的教学内容如表3所示。其中,预测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预备知识情况,如果情况很好,即120名学生大部分可以准确回答题目,我们将按照原I(C)套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题目,我们会将原I(C)套教学方案调整为II(C)套教学方案。这里教学方案的区别在于知识的深度、广度、技术技能的应用范围有所不同。

虽然方案选择工作繁琐,工作量大,但通过助教协助,是可以顺利完成的。这些工作为有效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提供了很好的依据。[3]这种“分层适应教学法”中的“分层适应”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还有知识扩充的含义。因此,教研组需要经常召开研讨会,教师会把自己认为应该更新的知识提出来,以便大家交流和讨论。除准确讲解传授本专业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外,及时补充教材没有编入或没有来得及编入的新成果。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超前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4]经常举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以使土木、建筑、材化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2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问题映射;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87-02

一、引言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不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要胜任自己本专业的工作,也必须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能将本专业需要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的问题提炼出来。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不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培养目标不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层次不同,要求也不同,而目前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数借用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然后降低一些难度,应用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这是不合适的。

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最开始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非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而开始的。因此,开展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阵营里转换过来的。他们很容易把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套方法应用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身上。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摸索,在如何降低难度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接受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应用需求。因为我们站在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没有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站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需要用计算机做什么。其实,计算机技术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手段,他们希望的是能用计算机解决他们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两个层次:(1)问题映射,即提出本专业的问题,并映射为计算机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2)解决问题,可以交给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来解决。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只需要学会问题映射就可以了。现在的培养目标没有按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真实需求将问题分为两个层次,倾向于直接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自己解决本专业的问题。那么问题都没有提炼出来,该怎么解决呢?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不懂其他专业的知识,也不可能去提炼,因此,只有将非计算机专业问题分解为两个层次,才能更好地结合和发挥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2.课程内容设计不符合社会对非计算机学生的需求。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我国成立了很多组织,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C9联盟等,也指定了一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白皮书。这些白皮书确实指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一个大致课程内容设计,以及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但这些白皮书内容的制定是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是,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混在一起,虽然授课内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分是在难度上,要么不开某些比较难的课,要么开同样的课但降低难度。主要原因是各大高校大幅缩减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时,却并没有提出一个完善的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而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系,对其他专业的需求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要改革课程内容,还需要深入到各大非计算机专业领域去,了解这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的以“学生”的未来需求为中心,才会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3.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目前各大高校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反映最多的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文科非计算机专业。除了编程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文科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程序设计。他们毕业后就业不可能亲自去做编程,可是他们的行业需要用计算机来对数据进行处理,所以学生们为了学分也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罢,最终都会很努力学习,但却无法真正调动起学习兴趣,因为他们不明白计算机能为他们的行业做什么。这正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需要培养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我们可以教给他们的是,他们的每个行业可能涉及到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应该进行哪些处理,至于怎么进行处理,可以由相应的IT公司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进行。

因此,要想真正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真正走出自己的圈子,去了解其他行业的应用背景。

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现有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不同领域的不断深入,社会更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秉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将本专业领域的问题映射为计算机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按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培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专业课,计算机技术只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只要他们学会了如何进行问题映射,剩下的事情可以交给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解决。

2.以问题映射为主,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现有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简化版,学生普遍反映难度大,而且不清楚学习目标,很容易为了考试而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然培养目标不是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学会问题映射,那么课程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例如,程序设计课程不再是教学生如何实现具体的算法,而是教学生每个算法的功能。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技术能为他们的专业做什么。这样设计课程内容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不再为了考试和学分而学习。当学生毕业后遇到本专业的问题时,首先对问题进行提炼,用计算思维对问题进行描述,然后就可以找专业公司去解决问题了。

3.分专业设计典型案例。现在比较提倡案例驱动教学,在大多数论文里面都有提到。案例驱动教学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如何设计合适的案例,大多数论文里没有涉及。很多教材中的案例比较大众化,而案例的设计应该与专业有关,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人文专业要研究文学作品的特性。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案例,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用词的特征,来得出哪一部分是曹雪芹写的,哪一部分是高鹗写的。首先需要人文专业的学生将此问题映射为计算机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曹雪芹喜欢用哪些词?哪些词的频率高就代表是曹雪芹写的?可能会用到哪些分析算法等。

四、总结

本文从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特性入手,提出了问题映射的概念,分析了现阶段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但要真正实施,还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做大量的工作,这也是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高枚,龚沛曾,孙丽君.构建多层次思维培养的C/C++程序设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6,(1).

[2]陆汉权,何钦铭.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3]王海丰,王移芝.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0).

[4]鉴萍,陈宇峰,李凤霞.程序O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7).

Student Centered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Reform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质量;研究生;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4-02

一、优选教材、精讲理论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变化比较快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变化得就更快,几乎每年都有变化。因此,选择适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选择教材的基本原则有:(1)重视基本理论。任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都是在一定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只有精讲计算机专业理论,使该专业的研究生掌握好这些理论,才能扎实地理解所使用的技术,才能不断改进所使用的技术,并最终可能发明新的技术。(2)重视教材讲授技术的先进性。计算机教材虽然更新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选择教材时要注重教材所介绍技术的先进性。

二、认真备课、组织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上好一次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备课。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强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对讲授内容的前沿性的领悟。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次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确保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确保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备好一次课呢?显然,集体备课是一种好形式,可以集思广益,把教师的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在研讨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从而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然而,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由于教学师资有限和计算机专业课所涉及知识快速发展的特点,几乎是每门专业课只有一个教师能上,其他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参加集体备课。根据这种具体教学环境,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思想是可以借鉴的。首先,任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之前,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认真钻研教材,需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然后,查找相关的论文和参考书,精心研读,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次,在教授课程之前,由主讲教师把主要内容进行讲授,列出还存在的问题,供听课教师进行讨论。这种通过集体研讨、交流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式在许多的情况下还是非常有效的。再次,通过集体讨论后,任课教师要认真归纳和整理解决的方案,以达到进一步提升和再创造,体现这种备课的教学特性。最后,必须重视问题的反复思考,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教师主导、学生能动

从某种意义上看,备课还仅仅是“纸上谈兵”,备课的效果如何,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研究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还要靠课堂的实际教学来检验。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的结果是检验备课好坏的唯一标准。主讲教师对备课内容的演讲和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方案设定的目标。主讲教师要勇于创新,敢于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风格的教学活动,追求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状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发挥研究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研究生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并有一定的创新和发明创造。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有趣的教学方法,积极发挥研究生的能动作用,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研究氛围,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环境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创造这种条件的前提是教师要精讲授课的主要内容,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抛出一个或多个与本次课程有关的讨论题目,也可以在讨论和交流中产生有关的讨论题目,使得师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交锋、可以辩论、可以倾听、也可以倾诉。总之,课堂讨论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通过精读教材、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讨论稿,促进了研究生的阅读文献的热情,是培养研究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为了避免讨论的随意性和肤浅性,最好在课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重视操作、重视实践

计算机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不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有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应该端正对实践操作的正确认识,不能把上机等一些实践环节看得很简单,只要按照书本上讲的操作过程就可以得到实验的结果。事实上,计算机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注意操作的细节,就会常常得不到所要求的结果。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的科研能力,首先要使参加实践活动的研究生端正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拿学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课能提高他们的上机动手能力,能学会应对生产实际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的能力。

五、把好“出口关”、重视论文质量

学生的毕业论文体现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其质量反映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少的原因,确实有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是很高。因此,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必须严把论文“出口关”。具体措施是实行论文的“盲审”制度、“”制度和学位论文的“淘汰”制度。所谓论文“盲审”就是把所有的论文全部请外单位的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学位论文的质量;“”是使用相应的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抄袭了他人的论文;而“淘汰”是指应届毕业生中不是百分之百的毕业,应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不能毕业。指导教师应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修改和定稿进行详细的指导,包括开题的指导和收集材料的指导等等。

总之,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的培养,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姚秀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2-6.

[2]欧宗启.如何在研究生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12-14.

[3]计国菊.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2):33-36.

[4]蒂尼尔.质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65-72.

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教学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各个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学生大学期间英语不断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新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同时目前倡导的双语教学,要求部分专业课程要用原版英文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专业词汇。所以专业英语对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培养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但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将该课程设为考查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从毕业设计中的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和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有的学生甚至直接使用“金山快译”之类的翻译软件来翻译。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长句多。

      被动语句多。

      祈使语句多。

      专业术语多。

      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

      缩略语多。

      一词多义。

    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

3  教学内容的选择

3.1 教材的选择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比较多,层次也不同。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选择教材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要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的词语和知识,所以教材内容要尽量全面,至少要包括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原理、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等等。目的是掌握相关词汇,所以理论上不要求太深,通常是介绍性质的,事实上目前计算机英语教材中不少课程内容都是源自某一课程的英文教材的内容介绍,或者是摘编出来的。

    (2)时效性。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必须考虑教材内容的时效性,达到与时俱进。

    (3)适用性。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包括两年高职、三年高职、专生本、本科等层次,相应的内容深浅、侧重点各有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等,不同的或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2  适当补充新内容

    由于教材编写的时滞性,一些实用的新技术不会包括在教材中,而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急于了解计算机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特别是实用性的技术和新软件功能等,所以要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适当补充一些介绍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如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及时补充了asp .net、ip v6、超线程(hyper-threading)、dual-core processor、ddr memory等实用性强的新技术的文章,很受学生欢迎。根据经验,学生是非常乐于了解新技术的,特别是那些已得到应用的主流技术。

    另外,大部分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一些基本的实用操作则介绍很少,如对于cmos设置、键盘上各键名称的具体含义、软件基本操作术语等基本的实用英语则很少有介绍,甚至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还不知道“ctrl”、“alt”键等具体是哪个英文词及其实际含义,“有专业没常识”。所以在教学时,应当补充这些最基本的内容。

    在教学时还应适当讲授科技英语的阅读、翻译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熟练翻译相关的技术文章,并基本上可撰写一般性英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要掌握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教学内容上,要达到全面性、时效性、实用性的合理协调。4  教学进度安排以及与专业课程的协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通常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单元编排的,如计算机硬件、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等。本科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是在三年级开设,专科通常是在最后一学年开设,此时学生有些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到,这样就会增加对计算机英语课文理解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兼顾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没有学过的专业课程,由于在学习对应的专业英语时,学生没有该方面的概念,老师又不可能将理论原理讲得很透彻,学生学起来可能会一头雾水。对于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再学习相应的专业英语,其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要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合理灵活地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本上的章节顺序来进行。

5  教学及辅助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多媒体及其它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获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获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外,还可以利用下列方式。

    (1)ppt等课件。利用投映机播放ppt课件来讲解课文,要比让学生都低着头看自己的课本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音频。目前部分计算机英语教材都提供了相应课文的音频材料,而且网上也有许多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力材料,利用pc教师也可以自己录制英语课文的录音。利用音频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听力和口语。

    (3)视频与动画。许多计算机相关网站上都有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视频材料

,特别是一些著名的it公司如ibm、microsoft等公司的网站上,经常及时地提供介绍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英文版视频和动画,其发音纯正,制作精美,形象直观,时间通常为几分钟,介绍一种产品或技术的主要特点。观看这类视频短片或动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既锻炼了听力,同时也学到了新技术,所以效果非常好。

    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英语,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外,还要充分利用其它的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1)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机英语网络课程,将自己的教学课件等资料放在上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布置作业、上传学习资料、答疑等。学生可以随时访问学习,提交作业、提问题等。网络课程在校园内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平台,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平台。

    (2)博客。虽然博客近几年才开始兴起,但已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中,有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许多网站都提供了免费的博客空间,并有专门的“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网站等用于网络教育。博客的特点是网页创建非常简单,且使用方便,空间免费,无须个人维护。可以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平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平台。如笔者创建的个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博客,可以方便地上传计算机英语学习资料、作业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专业英语学习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提问题和发表评论必须使用英语,学生也非常乐于访问、交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教学方式。

    (3)e-mail。e-mail作为一种日常的通信工具,笔者要求学生在向笔者发e-mail全部使用英语,当然给学生的回复也是英文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也乐于以这种方式与老师交流,很好地配合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另外网上有许多英文的计算机幽默短文和漫画,在讲解课文时适当地让学生看一则相关的计算机幽默(英文)或一幅计算机漫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寓教于乐。还有许多学生都喜欢听那些经典的和流行的英文歌曲,虽然不是关于计算机的英文歌曲,但由于歌词通常都很精炼,语法简明,学生也爱听,在课间休息时播放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潜移默化,有助于其英语水平的提高。

6  作业与考核

    平时的作业和考核也是课程学习的重要部分,由于许多计算机英语教材在书后都提供了课文的参考译文和练习答案,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本上的作业习惯于抄答案,这样一方面对学生没有任何效果,另一方面也干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对此可以采用灵活的课下作业和考核方式。如将课外的计算机英语音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安排在课下练习听力,下次上课利用几分钟来测试其效果。再如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安排随堂的快速翻译和写作,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的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效果很好,学生也很欢迎。

7  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引导性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新生提供了关于该专业学科的入门介绍。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该专业的学生在该领域工作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新生虽然具有计算机的基本使用能力,但在计算机理论知识上的专业性不够,大部分的知识对新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果一味地想把如此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并不好。根据该课程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给出思考。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几乎包括计算机领域所有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热点研究问题等。在授课中不仅要把基本的概念介绍清楚,还要对最新的专业动态有所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合适教材难以选择

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非常多,按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内容为计算机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等同[1];二、将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四年要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浓缩,内容涉及面广;三、计算机和计算的本质属性用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刻画[2],内容进行系统化、形式化的概括。由于目前中小学已开始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新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选择第一种教材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过于简单,失去“专业引导”课程的本质属性;第二种教材在广度和深度上是比较难以把握的;第三种教材过于抽象,教师难讲,一般院校的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之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变化非常快[3],可谓日新月异,许多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严重滞后。

2.理论教学过于复杂

新生非常渴望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对第一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抱有很大的期望。教师希望通过讲授该课程给学生初步建立整个学科的框架,指明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把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等专业课浓缩为一章进行叙述[4],叙述方式上又较少考虑新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理论教学中勉强把计算机科学系统知识精装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5],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知识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又要求他们在短期内消化吸收,这样不但起不到很好的专业引导,反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望而生畏。

3.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

本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但一般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为主,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

4.考核方式传统化

对学生来说,最熟悉的考试方式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注重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多课程没有单元测试、期中考试,采取的是直接的期末考试。学生到了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平时很少去细细思索所学内容。本课程不只是介绍一些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一些问题。

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材内容和补充新信息相结合

教材的内容对基本知识介绍得比较全面,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适当地选择一些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进行补充,如计算机技术和产品的最新发展、新成果、未来发展趋势等[6]。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新知识有所了解,紧跟时代的新发展,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产品和概念有所共鸣,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

2.构建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封闭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课,两者的交流比较少。学生的这种被动局面制约了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在对基础知识的介绍过程中,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选择相应问题;进行前期的文献查找,撰写论文培训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提炼内容,形成一份综合的材料,并在课堂上讲解给同学们;教师及时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总结评述。把课堂的某些时间让学生掌控,教学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在问题中探讨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检索文献,整理资料,初步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等;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去钻研去思考,逐步训练专业的创新能力;在团队中学会合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适当增加理论教学的实验

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这些操作技能需掌握,但课堂上讲到的有些内容最好配合相应的实践,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这样能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理想。

4.改变考核方式

大学的课程在考核上一般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多,授课中若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结合专题讲座、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该课程的部分考核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例如,可采取分组合作课题和独立选题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分组合作课题在授课中完成,学生按所在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相关课题,上台讲演,并通过各小组之间的评比给出相应成绩,这项成绩在教学中完成;独立选题论文,学生自主选取与计算机领域相关的选题,以论文形式上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项考核在结课后一定时间内完成。两者结合,不增加学生记忆的压力,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在专业知识整体介绍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难度和广度不容易把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晴媛.《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探索与改革[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3):303-306.

[2]何昭青.《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5):63-66.

[3]李明东,等.《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6-8.

[4]薄树奎.“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182-184.

第6篇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44-45页

第7篇

论文摘 要:基于目前教学的平台,浅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提高该教学的水平。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计算机专业英语不仅是他们专业学习的必修课之一,同时还是他们学好专业的必备工具。能否学好计算机英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生的职业生涯,因此,探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显得比较重要。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就读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都是分数不高。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基础差、知识点不全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厌恶学习。大部分高职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英语水平让很多英语教师感到惊叹,例如,很多高职生反应自身看不懂公共英语中的单词,更不会读,当然还有甚者背不全26个英文字母,不知国际音标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生都不愿学习稍简单的公共英语课程,更别提专业性强的计算机英语。因此,高职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主动性不高。

2.教师专业教学素质不强

一般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要么就是英语教师兼任,要么就是计算机教师兼任。两者的知识都不够全面,大部分英语教师的计算知识不够多,在解释和翻译一些专业性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而大部分计算机教师的英语不够强,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还不能够阐述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所以也引发了很多计算机英语教学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素质刻不容缓。

3.教材的选编针对性不够

当今市面上有关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比较多,教材内容针对的专业水平有所区别。因此,选择一本适合高职生的教材还是有一些难度。但是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忽略选编教材这个环节,随意指派任课老师进行教材选编,很多任课老师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一些和自己有业务来往的出版社的教材,并不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教材选编的不当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环境设施配备不足

首先,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还是粉笔加黑板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显得枯燥乏味,本来英语水平就不高的高职生更加不愿配合老师的教学,上课期间有很多负面表现,例如,讲话、开小差、逃课;其次,很多高职高专学校直到学生的第三个学期才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而在第三个学期,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课程增多,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恶和惧怕。 转贴于

二、问题的解决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所谈到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特点,例如,英语水平比较差、英语学习主动性不高,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显得很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从最简单的最接近学生生活的入手。首先,在每堂课上挑出一些简单的计算机专业词汇供学生学习,例如,c language(C语言);cpu(中央处理器);copy(拷贝);debug(调适);ftp(文件传输协议)等等,课后布置学生进行复习。其次,教学要尝试生活化,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有电脑,教会学生电脑键盘上的英文指令;还有,现代的学生都很喜欢用手机,让有兴趣的学生把手机调至到英文字幕状态下,不断强化学生对英文指令的熟悉程度。最后,学生都是很关心自己的考试分数,根据这个特点,在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效果进行随堂小测试,并且把小测试的成绩记录到学生的平时分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期末总分。此外,教师一定要自身言传身教,认真负责,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师专业的素质

首先,选拔教师很重要,例如,可以选拔一些英语水平稍高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或者选拔一些有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来担任此课程的老师;其次,学校可以在寒暑假期间给这部分老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或者在外请名校的教授为这部分教师进行专业方面和工作经验方面的传授。最后,这部分教师应定期开学习工作交流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互相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3、选编合适学生的教材

首先,重视教材的选编,在教材选编的过程中,可以让计算机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进行商议,因为计算机教师有良好的计算机知识,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可以辅助教材的选编。其次,当今时展迅速,信息行业更是如此,面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快速地更新换代,很多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在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有实力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成立自己的教材编制小组。编制小组成员可以由高校英语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共同组成,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结合当代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编制一本适合本校高职生的专业教材,促进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更上一个层次。

4.完善教学的设施配备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面避免传统教学模式,投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加强学习效果。其次,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课应该尽早,在大一期间就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贯穿高职的公共英语课程,让学生对该课程不厌恶不惧怕。

三、结语

鉴于实践教学,通过自身感受,总结了几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想法。但是这些问题的总结还远远不够,欠缺了一定的完整性。所以,笔者将会再接再厉巩固加强自身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不断在该学科的领域上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对策途径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储存、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如何保持专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性强、专业基础宽、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人才。

(1)适应性强。对于计算机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应对准“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因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体现了下一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计算机教育要努力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建设培养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骨干人才。

(2)专业基础宽。信息技术是当代高技术的前导领域和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信息技术渗透到高技术的各个方面,是高技术的主要支撑与主导性技术。显然,专业目标若不突破原有的专业界定,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过窄,就不利于他们知识的迁移和扩展,也就不能满足社会对信息化信息人才的需求。

(3)综合能力强。学员不但应有扎实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素质,还应有良好的能力结构。他们应对新事物具有敏感性和适应性,对学习的知识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动开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与别人合作共事的协同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面向挑战参与竞争的能力。

(4)整体素质高。行业观念逐步取代职业观念,计划分配制度正在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上突出基础性、综合性以及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思想就非常重要。加强人文和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他们能否为社会建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关键。

二、建立面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模式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健全的教育应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者融合于一体,使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地发展,完善人格,发挥特长,在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个人的持续发展。

1.基础学习阶段。基础阶段的培养方案要以“拓宽基础教育,改善知识结构,重视综合素质”为原则,加强教学计划的通用性,保证自然科学基础、军事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教学;加强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军体、艺术类教育的合理规划。这一阶段课程以全校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为主,计算机专业在一年级拟安排综合性强、质量高的“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由研究生导师联合开设。

2.提高学习阶段。在提高学习阶段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对课程结构、实践环节、论文训练等方面统筹规划。在这一阶段计算机专业按照“信息”类初步设置了五个系列的具有较宽覆盖面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电工与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信号与系统。其中,计算机系列课包含了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和软件工程。

3.毕业实习和论文工作阶段。通过实习,了解计算机应用现状和系统各部件功能,通过到科研院所的参观学习了解各种软件的性能、开发水平和开发途径。论文工作(毕业设计)是训练学员工程基本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环节。这一阶段实行培养计划和教研室课题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员以“团队”方式进行。

三、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本着“厚、宽、交”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从专业的形成、技术发展的高度建设精干的核心课程。要规划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把计算机学科发展和21世纪对计算机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统筹考虑,确定课程体系的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是公共基础和人文社科课(数学、物理、政治、军事、经济、法律、人文社科、体育)。这是要充分保证和加强的一个基本模块,对加强学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员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模块是工程技术基础课(文献、电工电子、计算机数学、硬件系列、信号与系统)。这个模块的课程要注重交叉学科的综合基础,统筹规划具有较宽覆盖面的信息类“平台课”,强化通识教育。对计算机硬、软件基础课程,耍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基础性。

第三个模块是专业课。这部分课程对应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专业方向,应突出前沿性,但知识面不能过窄,要提炼出基础性和原理性的内容重组课程,归并精简课程门类。

第四个模块是实习与研究。安排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三个课程设计,安排4周部队实习,10周毕业设计。对所有的课程都强调“精讲多练”,减少课内学时,增加实验和设计环节。同时鼓励教员结合科研课题,提取适合本科生的训练题目,为学员提供一个发挥学习潜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学术环境。

四、改革专业教学内容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应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方向是“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

1.加强基础。保证公共基础课学时占四年总学时的50%以上,并优化课程设置。基础需要一定的广度,需要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一定的深度,以便了解学科的思想脉络和治学方法精髓。

2.注重素质。一个高层次人才,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刻苦的工作作风,团结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为此,应着力提高学员全面素质,包括:语言文学修养、文学艺术、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哲学修养;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道德、责任、风险、专利等传统学科以外的内容。

3.突出能力。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员的以下几种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性的思维能力;错误诊断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自学能力;良好的外语阅读能力;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