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学消费论文

文学消费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7 16:42: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学消费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学消费论文

第1篇

我国的学分制改革几经起伏,目前正处于第四次全国性改革的阶段。虽然多数院校尚没有能力实施完全的学分制,只是实行“改良的学年制”或“折衷的学分制”,如:弹性学年制、有选修课的学年制、学年学分制等等,但是学分制已深入人心,并代表了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学分制具有积极的主体认定功能和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尊重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管理和自我计划”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学分制采用了更细化的教育服务计量单位——“学分”,适应了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服务多元化、个性化、多变性、开放性的要求,极大地激活了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僵化局面。

教育部已经把制定《高等学校生均培养成本计算与核定办法(试行)》的计划写入《关于2006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安排意见》。这明确地透露出以下信息:1.学费标准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成本核算基础之上。2.成本核算应该成为国家、社会和学生对高等学校教育收支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3.学费应该体现差异性。学分制收费改革也必须遵循上述原则,本文试图沿着学分价格及其定价机制内生化进程,探讨学分成本与学分定价的内在关系。

一、学分成本的主要内容

学分成本是指以“学分”为基本单元核算和归集的高等学校教育服务成本。其基本内涵、核算范围与教育成本、生均成本都不尽相同。

(一)学分成本的基本涵义和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学分成本核算必须注意几个基本前提。第一,只考虑高等学校为提供教育服务而发生的资源耗用。也就是说,只有以高等学校名义发生的、进入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支出,才纳入学分成本核算的范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高等教育成本只考虑纳入了高等学校部门预算管理的部分投入。第二,学分成本按课程归集、按学分核算。按课程归集的成本除以该课程的学分数就是该课程的学分成本。各课程的学分成本因专业、学科、课程性质、师资水平差异而不同。它比高等教育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对象更直接、更具体。第三,学分成本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实际培养成本,其成本属性具有多元性。

(二)高等学校办学成本种类多样、性质复杂、共同成本庞大,核算非常困难。在学分成本核算和归集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服务成本与非教育服务成本

教育服务成本不能以高等学校的总收入或总支出为依据,因为高等学校的总支出和总收入并非都与教育服务有关;另外,高等学校总收入或总支出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但教育服务成本核算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核算基础,适当考虑其他计量基础;教育服务成本项目可以划定为教学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学生资助费用、公共辅助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六大类;后勤服务、学生保险等学生自愿性消费的费用不属于教育服务成本,但学校为之补贴的部分或者学校参与并耗用的部分应该列入;学校闲置资源、未用资源、不可用却仍然挂账的资源不属于教育服务成本,但如果在可预见的将来要使用或已经列入资源使用规划的部分,可以以合理的方式和金额列入。

2.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教育服务成本按照是否可以直接归集到核算对象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学分成本按具体课程归集,直接归属到该课程的成本内容有限,大量的教育服务共同成本必须按一定原则进行分摊。学分直接成本主要包括主讲教师的课时费、教室(含实验室)占用费、教学设备占用和专用材料耗用费、教学水电费、学生实习实验费等。如果上述成本不能直接归属到该课程,可以划入学分间接成本。在学分间接成本的归集方面,可以根据相关性原则和最紧密联系原则,按课程的管理层级分课程、专业、教研室、学科、学院和学校等层次,层层分解、逐步归集。主要按课程的学分数进行分配。

3.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教育服务成本以具体的责任单位(部门、单位或个人)为对象层层归集,如上述的课程组、项目组、专业组、教研室、学科组、学院和学校。在教育服务提供期间,该特定责任中心能够直接控制其发生的成本,为可控成本,反之为不可控成本。对于学分成本核算,我们认为应该以可控成本为主要核算内容。凡本责任中心的不可控成本,一律放到能控制其发生的更高层级责任中心统一分配;凡本时期的不可控成本,一律延伸到能控制其发生的有效期间(如五年计划、十年规划和远景目标)考虑。对于在学校层级和可以预见的将来仍属于不可控制的成本,一律不纳入学分成本核算范围。

4.实际培养成本与目标培养成本

高等学校教育服务的提供与学分收费具有时间差异性,也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定价和市场交换。通常情况下,往往是产品的生产和成本核算在前,产品的定价和销售在后;学分收费则是标准制定在前,教育服务提供和成本核算在后。(1)学分收费标准不可能完全按照过去发生的培养成本确定未来的实际支出,必须考虑和预计教育服务目标培养的成本因素。(2)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五年计划、十年规划、远景目标等学校的资源配置和事业发展规划都可能影响学费收费标准的制定,至少应该影响到规划期在校生的学费标准。这也必然要求学校采用合理的方法处理实际培养成本和目标培养成本的关系。另外,学校也存在“研发费用是否资本化”的问题。学校的科研支出、师资培训支出、人才引进支出、为提升学校名誉而发生的宣传费用等相关支出,如果没有形成固定资产,往往一次性计入学生的实际培养成本。这会提高当前成本费用而降低未来的成本费用。

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法综合考虑不同时期培养成本(包括实际培养成本和目标培养成本),来制定学分收费标准是比较可行的,不同时期的权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二、学分成本核算模式

学分成本核算有多种模式,以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水平与偏好来确定。

(一)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全面采用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和定价模式

政府财政拨款占学校总收入的比例较低(比如民办公助类型高等学校、财政拨款低于30%的地方院校)、规模较小且实行集中财务管理、其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可以尝试这种模式。

(二)双轨运行,分别核算

即:学校的收支在会计核算科室遵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满足上级教育、财政主管部门的监控要求;但财务管理科室对会计科室提供的学校收支基本信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调整数据,并指导和协助院系开展教育服务成本核算工作。在主要依赖政府拨款、规模较大且业务活动多样化、实行校院(系)两级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水平一般但拥有一批熟悉管理会计的财务人员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这种模式。

(三)多类别多层级成本核算,广泛运用管理会计技术和手段

即:学校层级遵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学院层级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在学科组、专业组及项目组层级则按责任中心核算其责任成本。在学分成本核算上从最底层级开始,逐层汇总。每层级主要核算其可控成本中的直接成本,可控成本中的间接成本一般由上一层级组织分配,不可控成本逐级上移至可控层级组织核算。在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机制完善、财务管理水平很高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这种模式。

三、学分制收费与学分价格

学分制改革当然会要求学分制收费制度的变革。在“改良的学年制”下,学分制收费只是学年制收费的简单换算,学分价格是外生的。即国家规定的学年制收费标准实质上机械地固定了学分价格,其定价机制依然是学年制学费定价机制。这主要是在学分制试行的初期阶段,学分制收费制度的创新往往被忽视,而仅仅作为适应当期学分制改革的权宜之策。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想充分挖掘和发挥学分制的质量监控、效能刺激等方面的边际功能,推进高等学校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高等学校必须在建立和完善学分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把学分收费与学分成本紧密联结。国家应该在坚持高等教育收费宏观控制的同时,重视并尊重高等学校和学生的学分定价自,促进学分定价机制的内生化。即:在核定不同学校、专业、年级、层次教育服务产品的服务成本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服务供给和需求特点进行差别定价。这种学分价格是内生于教育服务过程的,其定价机制也充分体现了教育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权利和义务。

学分价格有三种基本模型。

(一)学年制学分定价模型

在学分制改革初期,可以采用学年制学费换算模式。学年制学费实际上已经在学科大类上体现了差别定价,如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另外,同一学科大类不同专业因为学分数的不同,单位学分的价格在实质上也有差异。同一专业不同课程、同一课程不同级别(如初级、中级、高级)虽然在单位学分价格上相同,但具体课程也从赋予学分多少的角度,在总学分价格上体现出了差异性。

学年制学分定价模型的基本原理是:1.根据国家收费政策的规定,在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大类上体现教育服务成本的差别,即高成本高收费的成本补偿原则。2.在相同学科大类里的专业差异、课程差异、师资差异可以通过学分数的调整来间接体现。可以在不突破总标准的前提下,通过课程门数和毕业所需的基本学分数的调整来调整单位学分价格。也可以在不改变单位学分价格的情况下,赋予重要课程、品牌和优质课程更多的学分数来提高该课程的价格。

(二)生均成本定价模型

在广泛开展生均成本计算与核定的情况下,可以按生均成本制定学年收费标准,并适用学年制学分定价模型。也可以将生均成本换算成学分成本,从而适用学分成本定价模型。生均成本与学分成本的转换方法是:对生均成本项目逐项、逐层分解为学校共同成本、学院可控成本、学科及专业所属成本、课程负担成本,再根据相关性原则按课程归集和汇总。该课程学分成本=该课程总成本/该课程学分数。

(三)学分成本定价模型

1.以学分成本为基本依据确定学分价格

学校不允许学院突破政策规定的收费标准,原则上各专业基本收费标准遵照国家规定。学校可以授权院系自主决定该专业内不同课程、不同教师、不同档次教育服务的学分价格,包括学分单价和学分总价。在毕业所需的基本学分之外的教育服务产品,学校和院系完全参照企业的定价机制确定学分价格。学分价格=学分成本×课程综合权重。

课程综合权重由课程、教师、管理水平、学生评价和偏好、学生负担能力和学校发展等因素进行加权计算。在权重选择中,要符合受益原则和负担能力原则。受益原则要求凡是学生直接受益多的课程,权重则高;凡是外部性大的课程,或学生受益比例相对较小的课程,权重则低。负担能力原则要求凡是绝对成本大,部分学生难以承担其成本的课程,权重则低;凡是成本不高、学生自愿选择的课程,权重则高。

遇到高成本低产出课程时,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如果是成本控制不严,只能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权重,原则上不得高于同类课程;如果是资深教授讲授的水平高、专业性强、受众少的课程,可以考虑该课程的外部性和学生负担能力,调低权重;如果是冷门课程,且对学校发展无显著影响,可以考虑不调低权重,利用学生的选择淘汰该课程。

2.做好各项配套改革

第2篇

作者:梁小莉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消费社会学视角下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研究的必要性

商业健身消费作为一种即时的体验消费,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需要与教练、会籍顾问、其他消费者等进行社会交往。因此,商业健身消费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无疑是一种社会活动。消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消费[7],为此有必要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对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进行深入研究。消费社会学视角下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研究的意义消费社会学视角下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研究的意义主要凸显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理论意义。传统上,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济学的视角,消费社会学的视角则有助于了解影响商业健身消费的社会学因素、认识商业健身消费的社会学特征和社会功能,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商业健身消费的本质,从而不断丰富体育消费的理论体系,并有利于拓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域,进而有助于促进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其二是应用价值。消费社会学视角下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的研究能够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为刺激商业健身消费、促进商业健身俱乐部健康发展提供一系列对策建议,如社会阶层结构的视角、消费观念的视角、参照群体的视角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同时对于提高体育消费整体水平亦有借鉴价值。

消费社会学视角下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研究的主要议题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在商业健身消费方面应该存在一定的差异,家庭类型。不同类型的家庭如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对消费者的商业健身消费应该具有一定的影响。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影响了具体的消费需要,表现为“跟潮效应”、“认同效应”、“示范效应”,同时还影响到抽象消费需要的层次,表现为“反叛效应”和“攀比效应”[7]。社会互动同样会影响到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的健身消费。社会阶层。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不断变迁,当代中国社会可以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8]。由于各社会阶层消费者在资源占有上存在着差异,必然会导致商业健身消费的差别。第五,社会资本。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9]。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包括信任、社会网络、规范[10]。社会资本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组织、社区等的发展都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势必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健身消费。第六,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如“消费理性主义、禁欲主义、利他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7]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健身消费也不例外。消费者健身消费的社会学特征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健身消费的社会学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关系消费。“关系消费”(consumptionofrelations)是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Baudrillard,2001:25)所提出的一个概念[11]。关系消费其实就是人们为了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而进行的消费行为。在注重关系的当代中国社会,关系消费现象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请客送礼。商业健身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关系消费的特征。笔者曾对中高档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消费者做过访谈,发现有的消费者将商业健身俱乐部作为建立商业伙伴关系的平台,有的将其作为维持、巩固客户关系、朋友关系的一个手段,而健身消费的本体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被部分消费者边缘化了。第二,中上阶层消费文化。消费不纯粹是满足生存的生理性和物质性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符号活动、交流活动和表现活动[7]。商业健身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商业健身消费表达的是一种健康、时尚、尊贵的中上阶层消费文化,象征着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方式,显示了消费者具有较富足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从消费主体来看,商业健身消费与一般的大众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别。第三,消费分层。由于各社会阶层资源占有的不同,导致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均存在差异,消费分层现象客观存在,商业健身消费亦存在分层现象。笔者曾对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调查发现,有的动辄花费数万元购买私教卡(聘请私人教练)、有的办理金卡、银卡,而有的则仅仅办理一张普通会员卡,还有的只是购买季卡或月卡。在商业健身消费方面,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等之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等消费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消费者健身消费的社会功能商业健身消费不仅具有刺激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一系列社会功能,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促进个体社会资本的增长。一方面,消费者在参与商业健身消费的过程中,通过与私人教练、会籍顾问及其他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与互动,有助于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另一方面,一些消费者将健身消费作为一种“关系消费”,有助于巩固和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两方面都有利于促进个体社会资本的不断增长。第二,有助于促进社会流动。商业健身消费不同于其他物质文化消费,它其实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西方经济学家将健身消费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商业健身消费有利于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商业健身消费能够使消费者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有助于促进消费者的社会流动。第三,有助于进行社会控制。现代社会,风险程度越来越高,社会问题日益增多,社会张力逐渐膨胀,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控制[12]。商业健身消费可以使人们释放压力、愉悦身心、沟通感情,在满足健身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第四,有助于促进社会整合。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现象客观存在,对社会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整合即促进社会各系统之间关系的协调,使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商业健身消费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社会整合度。消费社会学视角下促进商业健身消费的对策如果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促进商业健身消费的对策,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尚不太合理,底层太大而中上层太小,尤其是中产阶层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距离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尚有较大的差距。这种社会阶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为较高层次的健身消费,因为商业健身消费属于中上阶层消费文化,需要一定的经济和文化资源作为基础。为此,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是促进商业健身消费的重要条件,如何完善社会阶层结构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第二,挖掘中产阶层健身消费潜力。在西方国家,庞大的中产阶层是健身消费的主体,而且引领着消费潮流,在促进健身消费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对上海市的研究表明,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的预期体育消费投入不足[13],这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如何努力挖掘中产阶层健身消费潜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三,制定分层营销策略。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偏好、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为此,商业健身俱乐部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充分考虑社会阶层的因素,根据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第四,倡导科学的商业健身消费观念。消费观念对消费者行为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不合理、不科学的观念将会直接抑制人们的商业健身消费。有必要建立并倡导科学的商业健身消费观念,使人们认识到商业健身消费不仅是单纯的经济投入,而且是一种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投资方式。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第五,发挥参照群体的作用。作为一个社会人总是处于频繁的社会互动之中,每个人身边都有许许多多的群体,人们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边参照群体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发挥参照群体在促进商业健身消费方面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第3篇

百色市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了大量工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这些措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了一些努力,为了延续民族古老文化的生命力并使之发扬光大,学校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筛选、整理、加工、保存、传递、交流、吸收、融合、更新、创造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造非物质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既了解和掌握本民族地方传统文化知识、自觉维护和宏扬民族文化,又能融合多民族文化创造现代文化能力的新人,培养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这不仅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大举措,还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二)有利于加强人文教育,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百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底蕴深厚,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文文化教育的内容,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心灵,提升民族凝聚力,构建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培养民族人才。

(三)有利于填补学校教育中地方民族文化的缺失,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地方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深入挖掘其内涵及发展价值,选择对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部分纳入课程体系,不仅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还能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然而,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一直被排斥在学校课程之外,难登大雅之堂,使得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陌生,最终会倒致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因此,学校应加大地方传统文化引进力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不仅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得以长久保存并继续发扬光大,还能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实现课程三级管理,办出学校特色。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一)传承与发展工作的现状

民族地区由于意识和能力问题,学校在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具体表现为: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意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百色市的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也因意识和能力等问题难以进入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内容。目前只有少部分具有较强师资力量和设施完备的示范性学校,进行传承与发展工作。

2.教育内容单一,稳定性差,不能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

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师资非常有限,主要由有这方面兴趣特长的教师和有一定技能的民间艺人承担,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因面教育内容显单一,不丰富,仅限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如黑衣壮民歌、马骨胡演奏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施过程中也会因师资问题难于维持,不利于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开展。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把握不准,机械模仿

有些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校课堂,但没有深入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及潜在因素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以技能模仿训练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模仿性学习,体现不出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

(二)传承与发展工作现状原因分析

1.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无力顾及传承与发展工作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很多学校出现了师资短缺、老化现象,面对简陋的教学条件、繁重的教学任务,新的课程改革、传统单一的评价机制,升学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教师们对于传承与发展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教师参与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水平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进入学校,成为教育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较陈旧,对于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改革和创新意识缺乏,影响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3.经费短缺,缺乏指导,没有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环境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伦理;影响;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开销也逐年提高,并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面子消费”、“超前消费”、“情感消费”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学生中,消费观念缺乏理性,对我们高校的大学生教育敲响警钟。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伦理观现状

大学生处于自我的满足欲望不停扩张的特殊时期,没有相对独立的经济能力,而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生活的花销受到一定的制约。根据调查,2.8%的大学生是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来完成学业的,4%的大学生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17.9%的大学生是靠个人假期打工或者平时兼职来完成学业的,而76%的大学生的学习费用以及生活费用是由父母提供的。而且,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支出根部没有预算,开支随意,前松后紧,相互借钱,理财观念非常淡薄。

1、消费追逐新潮、追逐时尚

据了解,有些大学生每月的花销已经高于一般的上班族,他们要买手提电脑,要买最新潮的手机,要穿最新潮的衣服,向同学借钱,到银行借贷,不是因为生活困难,而是追逐潮流与时尚。例如:为了拥有“苹果”手机,情愿缩食节衣,牺牲必要的生活开支。有的想得到一双品牌运动鞋,一件时尚的衣服,向同学、朋友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2、情感消费的投资日趋上升

在大学校园里,两两相依的情侣已成为大学校园的风景。恋爱消费、情感投资不断攀升,甚至已经超出了自身以及家庭的承受能力。“认识三四天就送礼物”、“凡过节就送品牌服饰、手机”的人大有人在,有的男生自从结识了女朋友,每月的平均花销都得在两千月以上。电话,如今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开支,走进大学校园,经常可以看到马路边、走廊上一个个烫电话煲的大学生,他们用手机与朋友亲人沟通,与恋人聊天,电话费也在不断上涨。大学生的节日消费、生日消费、老乡消费、周末消费等各种各样的消费形式在大学生中悄然成风,特别是在男生中占有很大比例。

3、攀比现象非常严重

在大学校园里,同学间的盲目消费、相互攀比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个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上,他们认为消费已经成为显示地位和显示身份的象征。只要看到别人有的,不管自己需要与否、实用与否,也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情况,自己也要拥有,甚至“我的一定要比你的好”。这样就使消费观念变得无计划、浮躁与盲目,如果不正确引导,就会发展为炫耀、攀比。

二、当前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的出现,既是社会这个大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缺少正确的、及时的引导所带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消费中,支出最多的就是年轻的一代,首先,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们的父母收入、家庭条件也普遍提高,因此,每位学生在校的开支、经费得到保障。其次,父母把对下一代的关爱,体现在经济上的一味满足,有些父母含辛茹苦,自己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倾其所有的为孩子付出。家长们的这种做法和溺爱心态,助长了一些大学生不良的消费习惯。

2、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的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成为了商家、生产厂家争夺市场的主要阵地。当大学生步入校园之后,商家就利用媒体,用它特有的,浅显易懂的,容易使人理解的方式,为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开辟新的灌输新的消费观。比如,传媒利用学生们喜欢的某个明星做宣传,宣传明星所使用的化妆品、所使用的饰品等,促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随着明星的生活方式而改变。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学生们流利的说出广告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广告词转化为日常用语,而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比如“心动不如行动”。

3、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消费伦理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中的不正之风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影响。离开父母的大学生,在大学是自我管理,父母的约束和老师的管理逐渐减弱,社会、朋友、同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如今,社会上那些不良的消费行为特别普遍,小到一桌宴席、一个手提包,大到豪车、洋房等不正之风慢慢入侵校园,使学生们的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从而造成了他们对消费伦理不正确的认识,甚至观念的扭曲。

4、个性心理对大学生伦理消费的影响

个性通常指的是情感——品质、态度、情操、心理状况、兴趣、无意识的机制、理想等。这些能确定人的特有的行为、思想和特征。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创伤和挫折,也不在意他人的评说和议论,个性强,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容易引起超前消费、盲目消费。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育程度还不是很成熟,有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是特别健全。据统计:有23%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我们应该“今朝有酒今朝醉”;45%大学生认为“我有的,别人没有,我很自豪”;有57.6%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受到周围朋友、同学的不同程度影响,他们追求时尚,忽视自身的经济条件。

三、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观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观念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感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学生们的人际关系,对家庭道德建设,也带来了不良的后果。我们应该查找原因,通过多种教育方式,鼓励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伦理观,理性消费。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高校应该开设思想道德与修养的相关课程,其中的“消费道德”应该尽快进入大学课堂,并且作为主要内容。鼓励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树立节约、简朴的消费观;反对盲目从众与盲目攀比的病态消费;强调理和理性消费。全面关心、关注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逐渐走向成熟。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密切配合

如今的大学生,不论是来自农村家庭还是城市家庭,不管家庭条件是否优越,家庭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家庭环境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具有生动、形式性强、具体的特征,所以家庭教育是良好的道德修养创造和传递的基地。学校教育具有规范、系统、理论性强的特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分工不同,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要旗帜鲜明的反对给社会、给家庭带来负担的消费者,努力倡导和谐、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

3、增强大学生的爱心观念和感恩意识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15.7%的大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17.8%的大学生认为花父母的钱理所当然、毫无感觉。这充分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他人的帮助、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以自我为中心。

以上情况,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要从认知上对他们进行点拨,让他们知道今天所得到的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要认识到父母的付出是那么的不易与艰辛。我们要从道德层面教育学生,懂得识恩、知恩与感恩,从而增强自我约束性。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消费观是已成为重要的教育任务。

大学生消费伦理观念的教育,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祖国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培养和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促进。(作者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飞燕,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3年第8期总第56期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伦理;道德失范;消费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05-01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物质产品日渐丰富,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社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被称之为“小社会"的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消费观念,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现阶段大学生消费道德的现状

(一)健康消费道德的表现

消费来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其增幅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消费总支出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120―200元:90年代中后期为400―600元;2000年初期为400―800元。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其分布比例呈现“橄榄球”状。大学生月平均消费额在300―800元之间的呈现多数。而调查表明,大学生可以用来支配的金钱,大多数来源依赖于父母,由家庭供给。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就越多。大多数的大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现在无收入,只能靠父母的资助才能完成学业。因此,并没有铺张浪费,而且勤俭节约,把大部分金钱多用于生活和学习消费上。另一部分大学生还通过勤工助学、在公司兼职、家教以及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方式增加其消费资金。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消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

(二)不良消费道德的表现

当代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可见,拜金主义已经开始侵蚀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日益向重实惠、重功利的方向。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道德原因探析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了消费道德观念、消费道德行为及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既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缺失及消费心理不够成熟有关,也与社会、学校及家庭教育和引导有关。

(一)内在原因

1.自身道德修养缺失

(1)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高。随着国家教育的普及,高校大面积扩招,使原本只有通过“独木桥"才能考取的大学校园,现在成为一条平坦的大道。录取分数线一再降低,使一些思想素质不高、学习水平较差,只懂得吃、喝、玩、乐的学生进入到了大学校园,使得大学生的素质明显下降。这些大学生平日里把大部分的金钱和精力都花费在了吃、喝及娱乐、消遣上,不注重自己本身素质的提高。有的同学讲究吃、穿,有的同学讲究玩、乐,使得他们带动了一些大学生向享乐性消费靠拢,轻视了自己的学业,形成了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

(2)自律意识较差。自律意识指人在活动中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必要约束的意识形态。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的驾驭自己、把握自己、使自己有计划,有节制的消费。加之,社会、学校、家庭等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禁不住诱惑,为了满足对物资的追求,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使其消费行为严重失调,从而形成了社会上大学生的高消费。再加上现在大学生一般都是80年代中后期出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孩子相对溺爱,一些父母无节制地供给,孩子要多少给多少。有的甚至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也要让孩子吃好、喝好、不受一点点委屈。致使大学生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在消费道德上出现一些不合理行为。

而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的。更有一些,一些大学生也把消费当成了自我炫耀和展示身份地位的资本,认为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加剧了一些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使消费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三、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对策建议

1.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2.加大政府对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引领和培育力度。

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同步进行。

4.注重消费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将消费道德教育与人生观结合起来,提倡大学生勤俭节约、俭而有度的消费理念,反对奢侈、浪费、无节制消费,使得大学生认识到正确消费理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总之,大学生的消费道德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大学生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传统社会是一个有利的挑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都重视起来,才能在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上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这个千秋万代的伟业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可以相信,只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多渠道努力,一定会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使其真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谈人生[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欠费

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到2008年底,中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院校)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竞争加剧,学生欠费问题却呈越演越烈之势,导致财务资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已严重的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对以下几种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对策,以便为学院学生欠费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的概念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二、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现状

1.贫困生未必真贫困

以前贫困学生需持有县市级以上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这几年政策放宽了,乡政府、村支部、街道办开具贫困证明学校也认。有些未必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其家长利用不正当手段取得有关组织出具的证明,骗取国家对贫困生的有关优惠待遇,而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享受到国家的照顾,加上助学贷款不畅,造成贫困生无力缴纳学费而拖欠学费。另外,在院校贫困生认定时,也避免不了包含了学生代表和班主任等老师的“人情”认定。

2.高年级学生欠费明显比低年级多

在我国长期以来智育高居首位,德育次之的状况下,高职生来源不同、素质各异,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所面对的环境都决定了他们交费心理。国家反正没有规定,说不交学费就不能上大学。在学校催得不紧时,能拖就拖,反正对上课、考试没影响。学生逐渐形成了不缴纳学费且心安理得的不良风气。于是就有了“一年级基本不欠费,二年级起逐年递增”,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学院出招,遭遇执行难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职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比普通高校学生的差。尽管,学院采取公布“黑名单”、不让学生参加考试、不发毕业证等措施,但是随着近几年来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大的且困难的社会因素影响,许多欠费学生认为毕业证书暂时用不上,同时,毕业证书网络化治理后,毕业证书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有的学生就以毕业证书遗失或“克隆”一个来取得,即使到了验证部门,因为编号等信息都是真的,也不会出问题,反正本领学到手,无证闯天下。所以不要毕业证书也不交学费,导致高职院校收费困难。

三、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原因

1.国家对高校收费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大学生原则上均应缴费”。显而易见,这仅仅明确了高校学生有缴费上学的法定义务,却没有制订出对故意拖欠学费这一行为的处罚措施,因而造成学生缴费不够积极主动。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个人信用征询体制,国家助学贷款规模偏小,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太强,银行对学生能否如期还贷感到担心,再加上贷款利息低,手续复杂,管理成本高造成银行对贫困生的贷款积极性不高。

2.院校收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院校普遍存在学费管理方面相关制度缺失或制度不配套问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学费收缴管理机制;加之没有实行领导责任制,部分领导不重视,各部门之间不协调配合,同时学校特困生补助机制和勤工助学机制也尚未成熟,导致学生欠费这一问题愈演愈烈。

3.部分学生诚信缺失

虽然我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但部分学生认为学费早缴与晚缴没有多大区别,缴与不缴对上学也无多大影响。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用于缴纳学费的资金挪作他用,有的任意挥霍,对缴费问题存在侥幸和逃避心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恶性循环。此外,学校德育也暴露出不符合实际,只顾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缺乏诚信教育的弊端。

4.学生就业压力大

2008年11月,由于美国金融风暴导致全球的失业人口剧增,中国的经济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面临国际发达城市的高级技术人才来内地就业的竞争,学生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很多学生不能找到正式工作,但欠费比例仍不可避免的呈上升趋势。四、治理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对策

1.宏观方面

(1)建立健全高校收费的法律制度。

国家应出台学生交费的法律制度和学生欠费的惩罚措施,完善学费治理工作,使各高校能够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对学生欠费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国家应加大助学扶持力度。

1999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但是助学贷款大多采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贷款。从《高等教育法》有关规定来看,虽然提到了国家设立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基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单就奖学金而言,全国每年资助名额仅有4.5万名,难免杯水车薪。因此国家应加大助学扶持力度。

2.微观方面

(1)完善学院财务管理收费制度和奖罚机制

制定严格完善的高职院校收费管理制度,明确收费流程,是保证学费及时、足额到位的关键。实行亮证收费,并向学生公布收费的项目和标准,以增加收费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物价、教育、财政部门及群众的监督检查。让学生交得明白,交得安心。推行校园“一卡通”,规范学院财务管理工作。通过严格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以及校园卡的网络信息功能,不交学费就无法进行学籍注册、成绩登录以及其他活动。通过“被动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确保学校能够及时收回资金,减轻高校经费不足的压力。各部门也可上网随时查询学生缴费情况,实时管理,及时催缴。对学费工作收缴到位的系部、班级、班主任实行奖励,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对恶意欠费的学生实行收滞纳金的惩罚措施。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在高职院校中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从学生入校开始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将学生的信誉表现与其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挂钩。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如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专题辩论赛、在校园网上开设专栏宣传、评选“诚信标兵”等,在校园内营造起“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者得益,不讲诚信难行”的校园氛围,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是大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础,创业、立业的根本,让学生从思想工作认识到上学缴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自觉履行。

(3)建立贫困生认定机制

第一,新生入学时,学工部就应该根据多方收集的相关信息,做好贫困生档案建档工作,并根据其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实施动态管理。第二,建立有效的帮扶计划,采取有效的“减、免、缓、补、奖、贷、勤”等方式帮助贫困生。第三,各部门分工协作,院系、党政齐抓共管,积极向学生宣传贫困受助是权利、上学交费是义务的政策规定。防止由于腐败现象也渗透到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来。

(4)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即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职业教育直接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激烈紧张甚至残酷的竞争,在竞争中,没有高强的素质是不行,而高强的素质又显然不能简单等于“一技之长”。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利用学校的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和实习场所。学生的就业与否,就业好坏直接关系到缴费问题,只有学生能够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才有能力偿还欠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教育学生认清形势,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新萍:高校学生欠费问题浅析[J].?事业会计,?2005年NO.2(总第94期).

[2]王笑薇唐伟:高校欠费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导刊,2006年13期.

第7篇

关键词:不对称信息信号显示和谐营销战略“金华毒火腿”事件

2003年1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在浙江金华,专门有人收死猪、公猪、母猪来做火腿;特别是为了驱赶苍蝇,防止火腿生蛆,金华火腿在泡制过程中,竟大面积地使用敌敌畏(新华网,2003)。此次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本是火腿销售旺季的11、12月,金华火腿的销售境况却不容乐观。

勿庸置疑,金华火腿业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塑并完善“金华火腿”这块金字招牌的责任,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产业(企业)责任(德鲁克,2003)。

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肩负起这种责任,有必要首先清醒地认识这次“金华火腿”遭受重创的原因。

不对称信息与信号显示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市场主体包括:厂商、消费者、政府、进出口等四个部门,其中,厂商和消费者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分工和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作为消费者,他们需要购买的商品种类很多,对每一种商品只可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他们把知识、时间和精力分散在无数的消费品市场上。而且,他们不可能仅仅通过市场交易就了解那些自己并不从事,也没有特殊兴趣的产品的所有信息。因而,消费者至多是一个广而不精的“通才”。而作为厂商(包括生产者和经销商),相对而言,对于商品的各方面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可称得上“专家”。可见,与市场交易的有关信息并不是随机地分布在当事人之间,而是在大多数的场合中偏向某一方,即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是一种常态。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与知识就是资源与权力;在诸如“火腿”之类的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

而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厂商通过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乃至品牌优势等策略向消费者进行信号显示,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购买力。其中,品牌是一种信号显示方式;而“金华火腿”无疑是最好的“金字品牌”:始于唐代,距今已有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的传统民族产品。特别是2002年9月,“金华火腿”被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3年9月1日,《国家强制性标准金华火腿》正式实施。因此,这次被曝光的“金华火腿”根本不是“金华火腿”,而是伪劣的“反季节腿”。而冒充权威机构的认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送信号的方式。无疑,这种伪劣产品所传递的信号,将会对真正的品牌产生双重冲击: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到伪劣产品后,如果不知道这是冒牌货,会对这种牌号的产品质量产生怀疑,致使优质产品的牌号成为一种“负信号”,他们在今后的购买中,会尽量避开这种牌号;另一方面,即使消费者知道正宗的厂家是无辜的,但在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市场上,消费者只愿支付这种产品的期望价值,即平均价值。而“金华毒火腿”事件,使消费者对于正宗的“金华火腿”的期望价值几乎降为零。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金华毒火腿”事件源于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伪劣产品的信号显示,恶化了市场环境,扰乱了市场秩序,进一步强化了信息不对称。

和谐营销战略

营销的实质:降低“信息不对称”

如果说在完全竞争、信息充分的理想状态下,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并实现着企业利润最大化、顾客效用最大化;那么在现实世界中,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是不充分和稀缺的。因而,需要市场主体能动地沟通信息,尽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达到供求双方(或利益相关群体)的对接、契合和满意,从而变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这一过程,恰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或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即营销(吴健安,2001)。营销以信息沟通为手段,实现了供求双方的价值转换,优化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和谐营销战略

和谐,意味着相互依赖,提供他人所需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目标。席酉民教授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和谐理论与战略》中,强调了“和谐”的概念;在此,我们将其强调并应用于营销管理中。如果说营销是供求双方的沟通,那么,和谐营销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和谐态)的过程。称之为战略,则体现其全局性、长期性和统领性的特征。

和谐态模型系统和谐态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及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这两方面的具体表现是系统构成、组织管理、内部环境、系统成员精神状态等方面内部和其间关系匹配程度以及系统内外部的适应程度。若用标量函数h来度量,其值越大,系统各种关系的匹配程度和内外部的适应程度越高:其数字表达式为:

H=h(h1({pi},c),h2(e),h3(u),h4(a))

其中,pi表示第i个要素(或第i个子系统)的功能;c表示要素或子系统合理匹配增加的功能;e表示对系统活动正确进行组织管理增加的功能;u表示系统文化、内部政策和环境激发而增加的功能;a表示系统内外部相互适应而增加的功能。

和谐营销战略的目标与框架战略的基本特征是它和政策、资源的因果关系并具有具体情境和时间敏感性的特点。(王道文,2003)因而,不同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战略取向和路径选择。但是,“和谐意在形成企业自身系统‘和’的环境,‘谐’的关系,它强调系统不仅要达到复杂系统活动的一种相互合作、协同的作用和效果,更应注重子系统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以使系统形成一个和谐整体,形成总体稳定、协调、能动发展的动态机制”。所以,相对而言,和谐营销战略在关注顾客满意的同时,更关注质量与可持续性的发展。具体包括:

再反观“金华毒火腿”事件,具体表现为构成要素h1的不和谐(或负效应),也即,不对称信息的存在,诱发了某些不法厂商的机会主义倾向。正如金华肉类联合加工厂董事长徐杏生指出的,对“金华火腿”,不只是保护问题,而是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只有发展,金华火腿才有生命力。

和谐营销战略制度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营销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的盈利和知名度,但是构建并实施和谐营销战略必然带来产业(企业)成本的上升,那么产业(企业)应当如何有序地实施这一战略,并在成本——收益之间权衡呢?为此,我们结合席酉民教授的和谐主题模型,构建了和谐营销战略经济分析模型(如图1)。

在图中,横轴X表示信息的对称程度,纵轴R、C分别表示和谐营销战略构建的收益与成本,可以看得出,随着信息分布对称的演化,产业(企业)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划分为成本≥收益,收益≥成本,成本≥收益三个区间;事实上,产业(企业)总是在力图追求收益≥成本这个区间,而平行于曲线R的曲线C的切线与曲线C的交点,即切点A,则是产业(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点。为了实现组织经营的收益≥成本,甚至利润最大化,我们引入了战略性和则嵌入与谐则投入。其中,和则是指人主动性嵌入组织的规则与制度,谐则是指物要素客观性合理投入。如图所示,和则1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2提供了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3提供了组织对社会、自然的基本角色和意义,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反馈”。而谐则1是指物要素间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性/一致性;谐则2是指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谐则3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同时,在一个给定的时空中,和则与谐则规则化递进。

需要指出的是,和谐营销战略并不必然保证利润最大化,而只是和则与谐则在组织、时空中不断互动与创新,从而使产业(企业)不断走向完善,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经营。而这也正是“金华火腿”产业(企业)应矢志以求的。

本文以“金华毒火腿”事件为例,解释了事件发生的缘由及本质,并介绍了席酉民教授的系统和谐态模型及其框架,进而构建了和谐营销战略经济分析模型,旨在倡导一种产业(企业)与市场,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等共同演进的和谐营销发展观。并且强调,市场主体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审识和反思自身的营销行为,并且不断地改善,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资料:

1.Drucker,P.F.,《SelectedEssaysofPeterDrucker》,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PP.193-212

2.Drucker,P.F.,《彼德·杜拉克读本》,徐兵编著,时事出版社,2003年

3.陈凌(1998),“信息的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经济研究》,No.7:27-33

4.黄亚钧,姜纬,《微观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5.芮明杰,《市场营销管理——定位·联盟·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6.(美)王道文著,龙炼等译,《战略构建》,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第8篇

广告、品牌与消费是营销学与广告学最为关键的几个概念。营销学认为,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产品与品牌是两个有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根据菲力普科特勒的一个着名营销学观点,产品(product)是能引起市场注意、获取、使用,或能够满足某种消费需求和欲望的任何东西。而品牌(brand)是一个名称、专有名词、标记、设计,或是将上述综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商或销售群体的商品与服务,并使之同其竞争的商品与服务区别开来。

美国权威教科书《现代广告学》认为广告是由已确定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和观点)的。通常是有偿的、有组织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

从以上关于消费、品牌与广告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广告学与营销学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消费是目的,品牌是对象,广告是中介。广告是品牌与消费的传播路径。广告不仅传递品牌信息,而且还劝服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