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7 16:42: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文景观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景观;人文元素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如何融入人文元素的设计方法和要点,逐步探讨适用于当今生态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设计要点,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化人类对于生态景观设计的认识,提升其价值。创造一个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设计。

一、景观设计及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设计是一个多种文化学科交融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具有主客观的双重性,包括具象的生态形式和抽象的生态形式。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它还在寻求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系。

生态景观是把景观设计的触角延伸到生态的层次,把景观设计作为改善和改造自然环境,提高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手段并形成生态的景观效果。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和学科的交叉影响,更主要的是这种景观设计的广泛性、科学性,以及它所形成的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设计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生态景观设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为景观,包括自然生态景观、经济景观、人文景观等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多种藕合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系统之间的生态联系。它强调人类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系统结构和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关联,以及天、地、人之间的融洽性,倡导“科技、生态、景观、人文”的共同主题。生态景观设计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为目的,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将原始、天然、趣味的大自然环境引到城市建设中,使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能够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二、生态景观设计中人文元素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也可以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由于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景观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人文元素主要面临问题:

1.建设性的破坏。由于认识的偏差、措施不当,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旧城改造中,由于许多城市没有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使得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遭到破坏,破坏了历史古迹,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周干峙院士对这种现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名为新思路、新风格,实为对本国文化的无知,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拆掉了不懂得真古迹,却又拼命地热衷于建造假古迹。假古迹既不代表古代文化,又不代表现代文化,将一些人文元素濒临灭绝。

2.改善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

3.要加强法制保护。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强法律保护。因为文化遗产是最稀缺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也是不可替代的。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因此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包括文化元素本身,而且还应涉及周围自然景观的保护。

三、生态人文景观设计中人文元素的融入思路

1.生态人文景观设计方向。自然观光旅游开发:群植古银杏观览、孤植千年古银杏观览、野生动植物景观。民俗民风展示山地景观观览、茶园、田园风光、历史文化观光产品:古朴幽深的古祠、民俗民风博物馆、古朴民居、摩岩石刻、寻找英雄足迹、野战活动游戏。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农家乐、民俗民俗风情展示、休闲垂钓、山地野营、山地运动、山地休闲。山寨绿林疗养产品:山寨疗养、山地绿林度假、山地绿林保健。

2.生态建设措施。注重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保护现有自然环境,荒山荒地应抓紧实现以森林覆盖为主的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加林地面积,做好造林,抚育工作,使地形地貌不受到破坏,山石水体不受到污染,动植物生长不受到阻碍,生态系统平衡不受到伤害。例如,在山体上种植一些茶园,既可以传承茶文化,也可以保护生态自然资源。总体目标:蓝天碧水,林深草密,清新自然。注重水体资源与环境保护。水质治理是切入点,水体质量一旦遭到破坏,其净化的代价往往非常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形成最大障碍。例如,通过在水体中种植可以净化水体的藻类,放养鱼类,既可以开发成为休闲垂钓中心,也可以保持水体资源环境的平衡发展。在旅游景区和浏览道路的景观范围内,严禁开采山石,要保持山体风貌的整体性和观赏性。采用:“游住分离模式”,最好还要在山上建各类接待设施。

3.人文元素及其环境保护。保护人文社会资源。注重保护民俗民风博物馆:如氏祠等几个姓氏的的几十本草族谱、族规界碑及期修祠纪念碑。保护当地乡土民情,其中古朴民居、居民的生活活动方式,也是生态旅游景观中被观赏的对象,是景点。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组织专门机构,专人,分门别类进行收集整理历史文化与民众资源、编辑、出版相关文化、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人物词典、小说使其成为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即可提高旅客的探迷,探知兴趣,同时也是提高旅游区文化品位的需要。

传承文化典故。以当地农耕文化的石磨,水车,风车,织布机等古老的劳动工具,作为风俗风情展示,传承农耕文明,发扬当地风俗风情。“五老树”、“银杏至尊”等神话传说的典故,通过摩岩石刻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传承银杏谷文化,发扬中国传统。

严禁毁坏文物,杜绝人工建。设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状况。入口大门的设计、雕塑、小品的设计以千年银杏村的银杏叶为设计元素,将现代的大门、雕塑,通过融入人文元素的设计方法,设计成为既生态,又具有人文元素的生态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l]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农信社;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结构优化;管理建议

1前言

目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和挑战,其中,人的竞争居于核心地位。而对体制尚未健全,金融创新能力相对滞后,无人才优势的农村信用社来说,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因此,研究挖掘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适应金融市场化要求的高素质合作金融队伍,是关乎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优化农信社人力资源结构的意义

农村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开发人力资源,就是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全体干部职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最优化地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使其转化为经营活动的巨大力量。因此,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

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部分员工只能满足传统业务的经营,缺乏具备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运作和业务创新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是缺少能够担当改革和发展重任的核心人才。因此,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核心人才,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目标的当务之急。

2.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村信用社面临着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挑战。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在当地独家提供信贷服务,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漠,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信用社只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在金融产品、服务质量等方面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3农信社人力资源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各项业务发展较快,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结构和管理落后,整体队伍素质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极不相适应,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外资银行相比差距更远。

3.1农信社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机构网点遍布城乡,人员需求量相应增加,系统内招工、近亲繁殖以及非金融专业入社成为基层农村信用社人员来源的主流,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老化,应变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存在“大才小用,小才大用,庸才重用”的用人不公现象。

3.2农信社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合理,大量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专业水平低、员工素质差的人才资源,而中高级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十分匮乏,造成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3.3农信社人才资源管理落后

由于创新意识不强,导致人才资源管理缺乏活力。特别是终身制现象普遍存在,冗员较多,人浮于事现象十分突出。加上劳动市场僵化、择业机会不平等,致使人才资源浪费严重,限制了劳动者潜能发挥,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提高的的一个重要因素。

开发人力资源是农信社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紧紧抓住“用才”、“聚才”和“育才”三个环节,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为农村信用社逐步过度到现代金融企业提供人力保证。

4农信社人力资源现管理策略

4.1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农村信用社的人才问题,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信用社队伍的人员素质。对什么是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一系列问题应有明确的认识和定位。信合员工应当认识对金融业这个知识密集性的行业,最大的财富既不是资产规模,也不是现有的客户资源,而是人才。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是现代金融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经营管理中重视人的能动作用,将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打破门户之见,拓宽选人视野,广开进贤之路,树立选人的新眼光,用人的新观念,看人的新视角。要改变人才培养观念,从原有的学历教育、单纯的技能培训等旧方式的束缚中争脱出来,积极借鉴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倡导学习型文化,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学习型团队。

4.2加快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转移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智力引进。把智力引进与人事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不拘一格面向社会引进人才,逐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金融、计算机等专业的本科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员所受的专业教育较多,知识新、观念新、有活力,势必给信用社带来新的生机。农村信用社应对他们委以重任,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事业心,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信用社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二是员工退出。采取有情操作的方式,推行员工退出机制,鼓励员工自谋职业。信用社根据统一的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员工与信用社签订自愿解除劳动合同后,与信用社脱离劳动关系。

4.3加大培训、培养力度

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人员规模大、冗员多,整体队伍素质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队伍调整和系统培训的办法,一方面淘汰一批素质低,不适应岗位工作的冗员,抓紧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通过人员增量的调节来改善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另一方面,鉴于农村信用社系统主体队伍已经形成,必须立足实际,靠系统性的培训逐步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强化银行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金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充电”和“补课”。

第3篇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景观规划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逐渐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人们对于农村和农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知识,农业观光园也就随之诞生了。

1、杨凌创新园景观节点及现状分析

杨凌区位于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的腹地,宝鸡与西安的中心位置。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经国家批准的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科技工业园区之一, 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号称中国农业的“硅谷”,因此杨凌农业园是中国观光农业发展的缩影,是了解中国乃至亚洲观光农业的钥匙。创新园是杨凌观光农业园之一,也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园区。

现在创新园是杨凌各类观光农业园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了农业科技展示,休闲住宿、农业采摘和农产品养培育研发等因素内容。创新园包括不同功能区,主要为四大区,观光温室、后勤服务区、创意艺术集装箱酒店和大棚采摘区。其中观光温室依据不同的功能,分成八个不同的场馆。依次为:梦幻花卉馆、工厂化育苗馆、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馆、盆景馆、南方果树馆、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展示馆、超级菜园。

2、杨凌农业园景观优劣分析

2.1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的弊端

每地区因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都有其独一无二地方自然风貌。但是创新园内的创建缺忽视甚至破坏了这“独一无二”,这个问题是观光农业发展的普遍病症。除温室景观外,园区缺少景观必备的园林建筑、小品景观和基础设施,如供游人休憩用的桌、椅、凳等设施在园区很少存在,即使存在,在园区内的摆放也过于集中,设备大多都达不到使用的要求,质量低劣,处于闲置状态道路方面,园区道路的设置没有主次道路之分,特别是在温室景观中,园区并没有利用道路的大小、材质等因素去引到游人,从而导致浏览线路混乱。

2.2园区景观设计的优势

创新园的温室每一间温室都是一片不同的“天地”,根据功能和主题的不同,景观设计也相对具有其特色。每一处温室都能全方位的满足人对自然的体验、对自然的渴望。而且馆内每一处景观都是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所组合搭建,植物配置上既考虑到了植物的观赏性,还考虑了生态学特征,切通过立体种植,平面种植和人造景观种植等方式加以地方的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和历史典故等元素元素通过并置,冲突,融合等方式增加了管内观光内涵并给游人造成都市景观所不可能拥有的视觉感受。

3、观光农业园景观改造建议

3.1人文景观的改造

文化是园林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在园林景观中它是无影无形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在景色中感受到它的存在,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铭牌,是这片地区在时间长河中的积淀,没有文化的园林则是毫无特色,失去地域灵魂的园区。只有充分的发掘和研究关中地域的民俗和人文历史的传统,经济发展的情况,满足当地自然景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的基础条件下保留园区内的应该存在的农业特色,在园区主要景观和景观节点的设计上继承当地的农耕传统文化,在结合现在造园技术的前提下再现传统民俗,农业园的发展才会长久。

3.2自然景观改造

观光农业园自然景观改造应当遵守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园区的景观空间的设计上一定要遵守杨凌当地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保留、还原杨凌的平原地貌特色和植物景观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选择当地常见、且有地方特点的景观树种或者农作物,把农作物的观赏价值通过组团等园林种植常用的手法表现出来。

3.3完善全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高低,是园区景观设计细节的体现,细节的完整与否又决定着这一园区旅游观光品质,以及人性化程度。增加基础设施在园区内的布局是当前园区建设或改造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农业特色的观光园区,设施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上可以在基础设施的设计上更加本土化,包括外形设计的本土化和材料使用上的本土化,可以使用乡土的自然材料,如乡土植物、当地出产的石头、木材等,既满足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又不需要二次加工而直接用于园林基础设施营造。

[参考文献]:

[1] 张天柱・现代农业观光温室景观设计与案例分析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2] 刘凤妮・重庆农业观光园区景观设计的现状研究 [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 尚丽娟・森林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分析―以龙泉森林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为例 [D]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 杜洁・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以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中民俗作坊园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

[5] 杜洁 耿美云・浅析856农场现代农业园景观设计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6] 段渊古 赵菲・农耕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杨凌后稷教稼园设计为例 [J] 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

[7] 冷畅俭 陈友富 罗广宇 谢浩波 邓志辉・大学博览园景观设计[N]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 第22卷 第4期

第4篇

关键词: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作为建设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的观念和行为都起着无形的影响,是校园的灵魂魅力所在。结合农林学科特点,通过校园景观突出校园特色,通过生态原理的合理运用,彰显生态景观的独特作用,使其功能得到灵活地发挥,是当代农林大学的必然要求。

目前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相关理论文献较少,关于农林类高校景观营造的文献更为匾乏,所以以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研究论文,以期为我国当代农林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及特点

1.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

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农林高校实地调研,对福建农林大学等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资料的查阅,对农林高校校园景观现状总结如下:(1)农林高校景观较早年有很大改善,校园环境大多优美、有序,植物景观资源丰富;(2)老校区人文景观优越、地域文化特色显著,但自然景观一般不成体系,缺少规划,存在空间分布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生态效益差、道路系统不连贯、景观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3)新校区景观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等较完善,但文化性略显不足,景观识别性较差;(4)普遍存在院系之间没有景观识别性的现象。

1.2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特点

农林大学校园景观在具备教学科研、服务师生、提升环境品质等高校景观共性的同时,有其个性化特点:(1)农林高校师生的景观认知度高于它类高校,师生和景观的互动性强;(2)由于农林高校的学科特性,需要有一定范围科研基地,种类及数量繁多的植物,在选址时尽可能选择植被丰富、有山有水的地段;(3)农林高校内部往往设置植物园等实训基地,将实习基地景观化,寓教于景;(4)农林高校的标志物、环境小品等校园标识系统多以展示农林业为主题,教育学生爱农、亲农,如,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前面神农塑像,体现了个性鲜明的农学特色;(5)除在农林高校设置专门实训场所,农林高校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实训基地,植物挂有标牌,随时随地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寓教于休闲[1]。

2农林高校校园景观构成与功能划分

2.1景观构成

这里所提到的景观指高校的绿地景观环境,不包括高校建筑,可分为人文景观要素与自然景观要素两大方面。

2.1.1人文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古典园林、历史古迹、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校园风情、学科特色等方面。

2.1.2自然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校门、广场与道路、地形、水景、植物、景观小品等。

校门是高校入口空间的重要标示,应体现农林高校的主旨,其风格的选择和周围其余景观元素的搭配,都或多或少体现了这所高校的性格。

高校广场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形式,校园广场在外部空间中发挥着“起居厅”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中心广场,无论形式还是雕塑等景观小品的搭配,都应具有农林高校的标识性,对它的景观营造可以从广场的位置、尺度、绿化设施及边缘辅助空间等方面进行考虑[2]。高校道路系统一般分为人行、车行、人车混行等形式,校园里的人流聚散有一定的时间性,但仍可以依据双向步行交通的通行密度来确定其宽度,地面铺装材质和样式应体现农林高校特色。

植物有空间构成、丰富空间层次、强化边缘、充当背景等作用。高校校园,尤其农林高校校园绿化应充分考虑适地适树,保证植物健壮生长。树种选择应乡土化,避免种植分泌有害物质和飞花飞絮的植物。一味追求高档植物材料,忽视环境因子作用,只能导致景观延续性差、绿化失败[1]。农林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植物景观功能与教学科研功能兼备,其植物种类更丰富,配置水平较高。

水是农林业的命脉,水景观的设置在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营造过程中尤为重要,如,青岛农业大学混合式的水景布置,串联了校园核心区域,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灵气。水的趣味性与可塑性可以打破空间单调感,农林高校水景观与产学研的结合,方便教学科研。

景观小品包括雕塑、路灯、座椅、指示标志以及垃圾桶等,是大学校园标识体系的一部分,对大学精神的营造发挥重要作用,对空间的功能表达、完善至关重要[3]。农林类高校景观小品可以融入当地农耕文化,运用当地废旧农业用具等造景,充分运用足下文化。

2.2功能划分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休闲景区、植物园和苗圃区等区域。校前空间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由校前区和入口区两部分构成,分别属于大学和城市[4]。教学区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备有利于安静学习、科研的特点,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可发展性并充分体现各二级院系的景观识别性。生活区包括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区两部分。体育活动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景观形态应以绿化为主,起到阻隔噪音和沙尘的作用,使其余区域免受干扰。农林高校校园设有供学生实习和教学科研用的苗圃、植物园,以及花房温室等。这些场所是学生、老师、游人获得知识,欣赏自然景色的地方。休闲景区旨在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教学和休闲空间。

3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形式及原则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种形式;要遵循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可持续性、可识别性等原则。

结语

针对农林类高校特点,建设一个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活泼、舒适、静逸、幽雅的工作、学习、生活场所,同时,对充分体现农林作为人类“绿色工程”建设的支柱作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行业特色,都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刘雪.基于乡土化的高校景观特色营造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1.

[2]韩春妮,王万忠,段渊古.高校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6):169-172.

[3]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4]白菡,大学校园景观探求[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5]杨祖山.西北林学院校园绿地规划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22(2):89.

第5篇

>> 刍议居住区景观规划的设计 关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浅论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居住区水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 浅谈生态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关于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浅析 城郊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作者:刘抚英 2009-10 浙江工业大学。

2.《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

2004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建筑论坛讲演:德国墨尼黑大学城市设计和规划学院索菲。沃尔夫荣教授

4.《我国城市住区景观与环境建设问题探讨》 《城市建筑》2007年05期作者:孙凤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第6篇

论文摘 要: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了空前的机遇,也把校园景观设计推向新的。蓬勃发展的形势必然要求校园景观设计与之相适应,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基本的挑战是如何使高校更加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和劳动市场,这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几年来,校园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设的基础除了建筑更主要的是校园景观设计,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影响有着积极意义。

园林景观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作为校园园林景观强调的当然是对师生的作用。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是人才的摇篮,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校园不仅应提供用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根据当前多元素,综合办学模式,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校园社会化,开放化的现实需要,以组团化,网络化的建筑设计融入自然环境,并考虑校园的动态发展和未来需要,从而最终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探讨适合高校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的校园景观设计,可以对高校校园规划、发展进行指导,进而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环境,适宜的工作、学习、空间。鉴于这些设计要求,校园景观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手法尤其重要。

1场所精神的提练和情感文脉的注入

人文主义的词源于拉丁文来自古希腊的教育,教育与人文主义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把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景观设计中通过各种表现形式使这种思想在人们面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就达到了以人为本的目的,而这一点在一般高校设计景点几乎都贯穿了这种思想。

(1)校园小广场。在进入小广场的路口上,如出口的一排挺拔的雪松,不加装点,显得很严肃,寓意校园是一所神圣的知识殿堂,广场中心国旗的伟岸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众人面前。它时刻警醒大学生要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仅此,如果仅有一种庄严的氛围似乎又不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朝气蓬勃。在旗杆下放上一盆对节白腊,一株植物四种不同枝叶,它更象征校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盆景四周颜色绚丽的草花,形成花带,簇拥着盆景,意味学生拥护着校园。

(2)意境。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它虽不象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那么实在,它既不完全在于客观,也不完全在于主观,而存在于主客观之间,即是主观想象,也是客观反映,即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主客的统一。高校广场喷泉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水底喷头喷出各种图案形成立体美,而所有的空间造型效果都要靠光影表达,在喷头边置灯,根据喷出的水柱恰如其分地反应灯光,为校园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3)夜景照明。几乎所有高校的夜晚都是灯火通明,那象征着生生不息。夜景照明应当与校园周围环境结合,主要烘托校园气氛,并始终为学生和所需要的景观空间服务,遵循突出自然的景观特色,突出校园人文活动特色。

(4)道路设计。首先决定于校园绿地的规划形式,尽量避免多条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则需在交接处形成一个小场,正是小广场设在此处目的所在,为了方便师生出行,在出口处采用循环道,实行人车分流制,外环行车,内环行人,在小广场中用草坪围出一条条小径,形成放射状,为师生提供极大的方便。

(5)亭楼。“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亭是园林绿地中最常见的建筑,亭应设在靠图书馆旁边,这个地方最适合晨读,其寓意是学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振兴中华的未来。唯有用功读书,奋发图强,才能承担所赋予的重任。

(6)教学区小园。它通常的精神核心理所当然落在正中心雕塑上,如园心雕塑是一名女学生手拿一本书,昂首挺胸展望未来,这尊雕塑明确反映学校对学生要求,用小饰品来反映主题,小中见大,看表面找实质。

2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1)以植物造景为主。着力改善校园环境建设园林单位 有树才有园,有花才有景,植物是园林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景观要素,春华秋实,树茂花艳,生命之类和季相之妙主要是通过植物景观来表现,绿色植物还能调节人的心理,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肉体,使人产生满足感,安逸感,活动感和舒适感。

(2)建筑环境的植物种植。小广场和大门处都设置草坪,使人进入校园都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广场上的草坪,用小黄杨做绿篱,把草坪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使整个广场面的布置气势庄严。通过这种精神环境的塑造,展示校园美好的精神风貌,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

(3)道路植物的种植。在考虑到校园交通所需要的空间和绿化的需要,总体采用植物的有节奏的排列在道路旁,主道一律采用高大乔木,除满足其交通和遮荫功能外,更注重了与人行道植物的搭配和协调,樟树、石楠等冠大荫浓的植物形成的林带,并用桂花,棕榈大叶黄杨作为道路旁建筑的背景烘托主题。加之樟树与广玉兰、塔柏、小叶黄杨结合层次丰富。协调统一,韵律感强,简洁明快,既满足师生夏季遮荫又照顾了师生的视觉美,达到功能与美观的统一。

(4)水景植物的种植。高校人工湖里的水是一种静态的水体,根据原有的鱼池和水沟改建而成,就地取材,并且根据原有曲折岸线做池岸改造为自然式的水岸曲线,在实用经济的前提下使它的外形美观,周围的水景植物与之协调,水旁的园林植物其姿态、色彩和倒影等,强化了水体的美感。湖边垂柳之间草坪相连,湖里倒影涟涟。利用倒影起到借景虚幻虚实结合的效果,人工湖中种植野生水草更增添自然的情趣。

(5)造景中穿插小品着力渲传理性与浪漫交织的艺术效果。园林本来就是一种艺术,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创造和保存人类居住环境和广泛的国土之上自然风景的美,同时园林理应给日渐疏远田园风光的都市人提供美丽而宁静的风景,以满足他们亲近自然的需要,更新和安慰因紧张而成天忙碌的劳动生活。构成园林空间的景观除山石、水体、动物、植物以及园林建筑等到五大要素外,还有大量的小品性设施,从而满足师生的休息娱乐,采用情景交融,用园林小品在所处环境中表达一个主旨,通过设计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园林景观设计多方面讲究艺术特色,往往是含而不矫作,作为一个育人的场所它的主观要表达的思想必须是切合学校自身意义和办学目的等用来表达这种艺术效果的手法。

3 融入园林绿化的建筑设施

(1)住宿区建筑园林绿化。住宅区显得幽静、素雅,也体现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离老师宿舍外围用高大的水杉,樟树栽种成林带,摆上圆凳、圆桌,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此休闲有惬意和深幽之感。学生宿舍成排成列,考虑到空间的问题,在每栋搂之前设花坛,栽种观赏性植物,又起障景作用,同时使空间显得宽阔不产生拥挤感。

(2)公共建筑设施的绿化。校园共公建筑的绿化首先是共公绿地的选择,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校园园林艺术水平,使能适应改革开放与师生的需要。针对校园就是能适应广大师生的需要,位置适中交通要方便,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节约用地,为满足广大教职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地方就在教职工住宅群最前沿设一个小广场,留出一定的空间,足够为他们进行各种集体活动周围,仍用樟树用作遮荫。

(3)草本花卉植物的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常用各种草本花卉创造形形的群体装饰图案。多布置校内道路广场,主要建筑之前的林荫道等处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对活跃环境气氛。启迪人们的思想都有重要意义。

(4)花坛设计。花坛布置的形式要和环境求得统一,花坛在园林中不论是作主景还是作配景,都应与周围的环境求得协调。布置在广场的花坛其面积要与广场成一定比例,平面轮廓也要和广场的外形统一协调,并注意交通上的要求不妨碍人流交通和行车拐弯的需要。

(5)花境设计。花境以多年生花卉为主组成的带状地段。花卉布置采取自然式混合种植,以表现花卉群体的自然景观,花境,表现的主题是观赏植物本身所特有的自然美,以用观赏植物自然组合的群落美,所以构图不是为了几何平面图案的美联社,而是为取得植物群落的自然景观之美。校园花境设计多在道路用地上布置花境,如道路两旁种植各色的月季,并用月季组成花境,形成流线形的带状。

(6)植物的色彩布局。校园植物是高校景观的主体,然而植物又有其独特的生态规律,在不同的地条件下,利用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形与色彩变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筑道等。必将出现绚丽的景观效果和展示序列。

(7)叶色 。高校小广场两旁如种红叶李、樟树、月季。让红叶李在月季与樟树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春夏为浅绿,秋为深绿,落叶之前叶自身叶绿素被破坏而呈红色,从而可欣赏到不季节的景色。

(8)层次。植物分层配制不仅影响高校园林景观空间感,而且是校园色彩搭配的最主要方法。以不同叶色的绿色度与花色,用不同高度的乔灌木层配制。可形成丰富的层次,特别是不同花色的乔灌木分层配植,更是园林中常用的一种配植形式。

(9)季相。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使得植物产生了型貌和色彩的变化,如:话的开谢、叶的层落,植物色彩丰富,交替出现优美的季相。在校园的春季有开红和黄的迎春花搭配成格式的花坛,开粉红和白色的樱花,嫩绿的垂柳;夏季有各色的紫薇、白色广玉兰、红色的一串红;秋季以色叶木为主。冬季有翠绿的雪松等使整个校园丰富而不杂乱。春天的迎春花,红花艳丽。其背景树上层是白色的樱花。夏季当其落花之时背景树又出现一片红叶李,带红叶李落叶,其背后又是一片苍翠的雪松。

4 结语

总之,无论各大高校的景观设计如何发展与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坏境己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目标。相信,随着高校景观园林理念的转变、大学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景观环境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会日趋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小青.我国大学校园特色景观营造方法研究[D].福建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李文.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2003.

[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5] 祭彦加等.校园绿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6] 刘管平.建筑小品实录1.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1987.

第7篇

关键词:观光苗圃;规划设计;植物配置 

1定义 

观光苗圃是将单一生产苗圃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苗圃。在生产苗木的同时,充分利用生产性绿地的景观价值,形成集科研、示范、观光、游览、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场所。 

2功能多重性 

观光生产的复合型属性赋予了观光苗圃多重功能。 

2.1生产性 生产用地是观光苗圃的经营基础及观赏来源,生产植物的种类多为当地乡土树种及特色经济树种,也包括引入的外来树种。可考虑适当增添观赏树种,实现生产与观光的集合,但要力求保持各类植物生产区的原有特色。 

2.2示范性 科技示范是观光游览苗圃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进行充分展示,既能提升苗圃企业的知名度,起到宣传作用,又能丰富游赏内容,使游人在游赏过程中获得知识。 

2.3体验性 以观光为基础,增加苗圃的体验性,能极大地激发游人的兴趣,采摘园、农家乐等便是典型的案例。这些景点的设计要将生产和观光紧密地结合起来,配合一系列的服务设施,让游人参与播种,除草等农事作业,在劳动中休闲娱乐。 

3规划分区 

观光苗圃最大的卖点在于能使游人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农田景观,因此在整体规划布局中,应首先突出生产用地的景观特点,再考虑增加观赏景点。生产用地作为整个苗圃的主导,占全部用地的60%~80%,可分为管理区、试验引种区、播种区、幼苗区、移栽区、大苗区、母树区、温室、防风林等。分区的划定要考虑各区位置、面积及区域之间的联系。 

观光区与生产用地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大苗区、温室、防风林等区域开辟出部分的生产用地,增植花灌地被、丰富植物层次,转化成观光用地。生产用地边缘可建立服务设施,形成以生产用地为依托的观赏景区,如花灌观赏区、乔木观赏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等。 

4景观建设 

观光性好的苗圃,有着时空上的多重变化。时间上四季有景可观,空间上在合理分区的基础上,应用点线面的手法对观光苗圃的景观进行建设。 

点、线、面是构成空间的基本要素。点即风景点,多为具有特色的观光区、活动点等;线即风景线,利用道路、防护林、溪流等序列的线状空间,创造出景色优美的游览空间;面即生产面,是苗木生产的大尺度的绿色面状空间。 

4.1季相变化 为满足观光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观光田地要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做到一季有花,四季有景。操作中,可调整圃地布局,在重点观光区配置不同观赏期的植物,将观赏期相同的植物错落种植,使苗圃整体四季可观。 

4.2景点设计 选址、主题、空间形式共同决定了景点的质量。有明显透景线和地势较高能俯视全园的地方为景观点的最佳选址。透景线的开辟可以和苗圃内的道路结合进行设计,构成线性空间断点;在地势较高的坡地,应合理选择苗木种类,设置休息的设施,构成不同形状的点状空间。主题上要与农事结合,各具特色。 

4.3游赏道路 游赏道路是游人观赏苗圃的通道。道路的空间围和要素主要有行道树、花灌、林缘三种。在设计中,要注意各要素的分层搭配及分段变化,植物种类应该既趋于多样,又有内在的联系。另外,可借道路绿化展示苗圃产品、植物景观设计等,形成展览走廊。 

4.4生产用地 生产用地是作物培育的载体及最大观光点。力保生产效益的同时,要注意景观特性:田地的植被密度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于丰富,主要展现植物的群体美。此外,为丰富景观,应配植不同林型、不同的叶型、叶色、质感的植物,其中低矮的彩色叶小乔、灌木所组成的田园景观价值较高。 

5观光旅游主要形式 

在营造原生态生产景观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动”态的观光项目建设,充分调动起游人的参与性,扩充经济来源。 

5.1景观游览区 此处的景观分为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观光苗圃的主营产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种植物,布置采摘园、植物专类园等植物景观区。该类景区旨在为游人提供观光休闲的环境,设计中可比一般生产用地更园林化一些。人文景观游览区的建设则为选择几户有特点的民居开发成游览项目,让游人体验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活情调。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5.2休闲娱乐区 休闲娱乐区主要是展现农家生活的场所,可安排民间游戏、民俗表演等活动项目,或是插秧、收割等节事项目。为给以上活动提供空间,可在设计中增置游戏场、民俗广场等。 

第8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控制体系

 

一、导言

相对于人类创造出的其他成果而言,城市处于不断地新陈代谢之中,城市与建筑永远没有完成体。论文格式,控制体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人们一方面创造有形的城市空间,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变换和丰富着意境美和城市景观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对城市单纯的物质性、功能性的要求,进而提高了对城市美观、空间环境、场所气氛等精神方面的要求。城市景观作为城市一个重要的外在特征,其自身变化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在创造有形的城市空间、街道、建筑形象的同时,赋予它们意境美、群体精神价值美和文化积累的景观艺术美,是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构筑优美的城市景观,需要我们从城市规划的层次来进行系统地探索和研究。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建立一整套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是构筑城市新形象、满足城市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是将城市中的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协调配合,以满足人们的活动要求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为目的的工作过程。其工作范围包括从宏观的城市总体景观规划到微观的局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一般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分区景观和城市局部景观个层次,对整个城市的风貌、景观格调予以有效控制。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一般以设计导引的形式表现出来。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应致力于创造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景观,形成安全优雅而又有秩序的城市空间环境,体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民族性和现代化共存、共兴的城市特色。

二、城市景观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容与地位

(一)城市景观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容

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城市景观构成要素的归纳分析,考虑各种外在影响因素,构筑城市景观的总体格局,建设结构合理、特色浓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的城市景观体系。论文格式,控制体系。

一般来说,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城市形象的总体定位、城市景观分区和局部景观控制。它们分别对应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

(二)城市景观规划控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定位

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涉及的摘要有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思想的体现这样才能发挥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益。

三、城市景观规划控制的基本原则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城市不断塑造和完美的过程。现代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本质是一种综合各种因素的控制引导方式,而不再是纯粹的物质景观的终极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对城市设计的深入,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 满足人的活动要求

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美国社会学家马斯罗提出人的“需要等级”学说,他把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分为5个等级:生理、安全、社交、心理、自我实现。在这5个等级中市民生活的社交需要完全依赖于城市的景观功能,而越往高等级发展城市景观机能则逐渐增强。论文格式,控制体系。然而世界上的城市还没有哪一个会完全达到标准的要求,城市空间景观究竟要到何种程度才能令人满意,是不能以一组公式、一组数字来规定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协调现实与标准的矛盾,使城市居民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满足完成自我的要求,故在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应本着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组织城市景观系统。

(二) 保持城市环境特征

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另一种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城市中的传统街区、已建成的城市及城市已建成区域的景观规划和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观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景观缺乏统一规划设计,第一种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理想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应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包含的内容之一。

(三) 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各项景观要素

清晰的平面布局: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应依靠该城市明确的基本功能分区,清晰的道路系统,使城市平面布局清晰,中心突出。空间序列的展开: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必须事先从整体上构思好各类景观节点的安排,使景观节点成为空间形象认知的标志,每个景观节点都能吸引人们进入下一个景观节点。形体、色彩、质感的处理: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应根据城市设计“多样而统一”的原则,既使城市景观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又在其中保持小的变化,包括形体上的差异、色彩上的对比和质感的变化。

四、城市规划各阶段对景观规划控制的任务及内容

(一)总体规划阶段中的景观专项规划

1.景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景观专项规划指对影响城市总体形象的关键因素及城市开放空间的结构,所进行的统筹与总体安排。该阶段的任务是调查与评价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户外游憩条件,研究、协调城市景观建设与相关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评价、确定和部署城市景观骨架及重点景观地带,处理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景观的有序发展。

2.景观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

景观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依据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景观专项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3)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与目标。

(4)研究城市用地的结构布局和城市景观的结构布局,确定符合社会理想的城市景观结构(可参考各种理论主张,如易识别性、城市文脉、城市生活原型等)。

(5)划定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如城市背景、制高点、门户、重点视廊视域、特征地带等,并提出相关安排。

(6)确定需要保留、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的城市户外活动空间,整体安排客流集散中心、闹市、广场、步行街、名胜古迹、亲水地带和开敞绿地的结构布局。

(7)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论文格式,控制体系。

(8)提出实施管理建议。例如:通过制定景观分区、景观轴、景观节点的规划建设的基本方针与准则,提供具体的景观意向;为市民和开发商提供更多易于理解景观的信息和更多观察景观的机会,并为开发建设行为提供设计上的指导;通过公共事业的建设,为形成美的城市景观奠定一定的基础;运用相关制度、条例来促进景观系统的形成;充实有关机构以有利于景观规划的实施和推行。论文格式,控制体系。

(9)编制城市景观专项规划的图纸和文件。论文格式,控制体系。

(二)分区规划阶段中的景观专项规划

1.景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

分区规划阶段中景观专项规划主要涉及城市中景观特征相对独立的和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街区。其目标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中景观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分析该地区景观对于城市整体景观的价值,为保护或强化该地区已有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特点和开发潜能,提供并建立适宜的操作技术和设计程序。此外,通过分区级的景观规划研究,又可指明下一阶段优先开发实施的地段和具体项目。

2.景观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分区这一规格层次上,景观专项规划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中景观专项规划对景观整体考虑所确立的原则的衔接;景观特征相对独立的特别地区,如城市中心区、具有特定主导功能的历史街区、商业中心等的景观规划设计。

(三)详细规划阶段中的景观专项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中的景观专项规划是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阶段中景观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群体、城市空间、街廓设施等从新的视点出发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形成城市微观景观。应充分考虑基地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定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从而创造整体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3唐子来,程蓉.法国城市规划中的设计控制[J].城市规划,2003,2.

4凯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