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8 15:00: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验室安全工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 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近年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方法得到促进和发展,李忠等}6]考虑多种风险分析方法,把静态风险管理和动态风险管理有效结合,提出更为全面、合理并贴近大断面城市隧道工程实际的风险界定、辨识、估计、评价和控制的静动态风险管理过程架构;周宗青等}7]针对隧道塌方风险,利用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开展基于孕险环境的静态风险评估,汲取大气降水、开挖支护措施及监控量测等施工信息,进行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动态风险评估,基于动态评估结果提出了风险动态规避方法;苏洁等针对地铁隧道穿越既有桥梁安全开展风险评估及控制研究,建立包含工前检测、工前评估、工中动态控制、工后评估及恢复等四个方面的既有桥梁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体系,即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地铁施工过程中既有桥梁施工中的控制指标及控制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既有桥梁在全过程中的安全性几通过对施工结束后施工数据的分析,对既有桥梁结构进行必要性评估及恢复。上述文献通过动态更新地质、环境等评价指标、增加施工监控量测等施工信息实现动态风险管理,但是对于施工行为的风险评价方法涉及不多,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定性评估方法中主观因素影响太大,由于相关统计数据有限,定量评估方法发展基础明显不足,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成为目前采用的主要风险评估方法。杜修力等将网络分析法应用到地下工程风险评估中,利用专家调查法对地下工程中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运用MATLAB对各风险因素的比较判断矩阵及加权超矩阵进行分析和运算;刘保国等通过建立集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判和网络分析法于一体的模糊网络分析法,将其应用于公路山岭隧道施工风险分析,在公路山岭隧道施工全过程分析基础上,建立公路山岭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汪涛等}川采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建立风险事件、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结合风险贝叶斯网络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2 深长隧道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估
近年大量的高风险深长隧道工程正在或即将在地形地质条件极端复杂的岩溶地区或西部山区修建,建设过程中极易遭遇突水突泥、岩爆等重大灾害,针对隧道突水、岩爆、大变形等单个风险事件开展的研究日益增多。李术才、李利平等通过案例统计分析,遴选出突涌水的影响因子,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与突涌水发生概率和发生次数之间的隶属函数或表征关系,建立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模糊层次评价模型。郝以庆、卢浩等利用概率理论对突水评价指标值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表征,引入了属性测度扰动区间,推导了单指标属性测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矩阵的计算方法。董鑫、卢浩等提出基于嫡的风险评估和决策模型,综合考虑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并针对隧道突水,基于断裂力学理论,推导出了裂隙压剪破坏与裂隙拉剪破坏的临界水压力值,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临界水压力的影响。吴世勇等通过微震实时监测和数值分析等手段,开展TBM施工速度、导洞施工等TBM开挖方案对岩爆风险的影响研究。肖亚勋,冯夏庭等在锦屏II水电站3#引水隧洞极强岩爆段实施了”先半导洞+TBM联合掘进”实验,结合微震实时监测信息对TBM半导洞掘进的岩爆风险开展了研究。温森等针对洞室变形引起的双护盾TBM施工事故开展风险分析,根据后果等级结合发生的概率提出TBM施工变形风险评价矩阵。
深长隧道中地质因素不确定性大,影响机理复杂,目前风险评估主要侧重于研究地质、施工等因素与风险事件的相关关系,建立初步的风险评价模型,对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风险的机理和综合评估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 城市地下空间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估
随着我国地铁、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蓬勃发展,围绕深基坑、盾构隧道、过江隧道、地铁穿越建筑物等工程施工开展了风险分析。张驰针对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深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开展风险分析与评估,提出了风险损失评价指标、风险等级划分以及风险损失计算公式。郑刚等开展盾构机掘进参数对地表沉降影响敏感度的风险分析,分析盾构掘进参数与掘进速度的关系,分析对周围地层沉降的影响规律,以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关键掘进参数为底事件建立风险故障树并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估。吴世明对泥水盾构穿越堤防的风险源进行系统分析,阐述风险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规避和处理措施,并结合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泥水盾构穿越钱塘江南岸大堤的工程实例,验证所述风险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王浩开展浅埋大跨隧道下穿建筑物群的施工期安全风险管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施工开挖、支护进行精细化模拟,得出关键施工步序的变形量几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和规范,制定安全监测的控制标准,以指导监测和施工。石钮锋针对超浅覆大断面暗挖隧道下穿富水河道施工开展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在对可能采用的预加固手段及开挖方案进行初步比选后,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手段进一步量化比选。张永刚等针对渤海湾海底隧道工程开展施工风险评估与控制分析,考虑超前地质预报风险、施工工序风险、支护施工风险、防排水风险、超欠挖风险、海域段隧道施工风险、施工对环境影响、洞内环境对人员健康及施工影响8种类型。
相比深长隧道,城市地铁、地下空间地质环境信息更加完备,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施工因素对于风险事件的影响,为施工动态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了依据。
4 盐岩地下储备库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估
随着我国对能源储存库的需求增大,盐岩地下储备库风险分析也逐渐展开。井文君,杨春和}29-31 ]基于国外盐岩地下油气储备库曾发生过的重大事故的统计资料,采用风险矩阵法、故障树、专家调查法对盐岩储备库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了评价,并利用可靠度分析法计算各参数为正态随机分布时腔体收缩各级风险的发生概率,分析地应力与腔体内压差值与各级风险发生概率之间的变化规律。张宁建立地表沉降、盐岩片帮风险功能函数表达式,最后采用基于随机变量的蒙特卡洛方法、可靠度理论计算获得盐腔体积收缩引起的地表沉降风险、储气库片帮风险失效概率。在力学机理分析和计算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功能函数,进而利用可靠度理论可实现定量风险评价,然而风险评价指标概率分布的确定比较困难,需要相关的数据统计样本的支撑。
【关键词】农业安全安全工程课程建设
随着农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农业安全生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农业安全导向下,农业院校也应当设置并完善安全工程专业,优化其课程设置,为新农村的建设,为新农业的发展培养一批既懂得农业知识,又了解安全管理的基层管理人员。
一、新时期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安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从实际来看,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实践的指导,只有拥有丰富的、稳固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的从事实践活动。安全工程专业在理论课程方面主要学习内容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安全管理》以及《安全系统工程》等。而在农业院校,为了突出其办学特色,在理论课程中还开设了《农业安全生产》、《农业防火减灾》、《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等。
(二)安全工程专业实验与实践课程的设置
同比理论课程向比较而言,实践课程更加的具有直观性、综合性的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在农业院校中,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开设了较多课程,例如化工安全工程实验、环境工程实验、农民产品安全检测实验以及与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环境安全、化工安全等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直接的理解理论知识,进而更加的熟练的掌握所学内容。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实践能力,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也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安全工程专业主要设置了《化工安全》、《环境与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等课程。另外,为了保证学生可以顺利的开展实践活动,学校还建立了与农业安全特色相符合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设立,不仅仅为学生找到了实践的平台,更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熟能生巧。
二、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结构
(一)模块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包括农产品安全检测实验、化工安全检测实验、健康实验、安全工程基础实验等。开放实验教学主要指的是实验空间相对较大的实验,主要内容包括:防排烟实验、火灾报警实验以及建筑灭火实验等等。另外,还包括针对农产品安全监测而进行的大型仪器操作实验。这些大型仪器包括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通过这些开放性实验以及对大型实验仪器操作技能的培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还将安全理念延伸至了农业实践领域。不仅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农业安全导向下安全工程课程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不宜实际操作,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建立仿真实验室,通过虚拟来完成实验项目。这样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在感官上对于危险实验有着清楚的认知,同时还可以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例如地震模拟实验、重大危险源监控仿真实验等。
(二)讲学结合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改革选题模式。任务书的设计应当多样化,不仅仅包括采用安全工程专业的优秀毕业设计形成的任务书题库,可以结合实际的案例形成新的任务书,这样可以是传统的模仿型任务书变为思考型。第二,改变传统的设计组织形式。传统的设计是由学生单个人来完成的,可以将其改为2-3个人为一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组,要尽可能的平衡不同基础的学生。第三,改革互动方式。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以及新兴社交软件,例如微信、微博、QQ等,同时还建立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设计的交流网站。在网站中可以将理念优秀设计、资料、相关参数等集中存放,这样便于学生进行资料的查询。还应当设置答疑专栏,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其他人可以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在此进行指导,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其次,建立农业安全人才培养基地。换言之就是建立在农业安全导向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学生实习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申请或者是国家各类相关的比赛,为学生提供一个相比独立的环境,并完善相关设施设备,保证其实践可以顺利的进行。
三、农业安全导向下安全工程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探究
(一)努力加强校内实践资源建设,塑造学生的专业精神
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学校应当加强校内的实践资源建设,例如加大具有农业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立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档案。学校方面应当树立大实验室的观念,充分的利用校内的实践资源。
(二)加快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安全农业导向下,高校应当建立与农产品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以及农机使用安全相符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要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指导,同社会上各个企业与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通过实习,学生才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以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的弥补。这样才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积极利用科研促进教学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当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平台,该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从项目的确立,资料的搜集以及申请、研究、论文的撰写等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这样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积极的鼓励学生以及教学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安全的科研项目较多,教师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子课题,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立项、数据的收集以及报告的撰写。这样可以有力的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CDIO;课程体系;实训课程
一、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工程活动的真实背景环境,这就要求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工程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这不仅涉及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与工程活动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非技术要素。二是强调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完整生命周期,注重工程师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实现培养能够胜任这个生命周期中所有活动的工程师的这一目标,工程教育必须重视工程的实践本质要求,能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CDIO能力。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某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从八个方面展开。
二、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
1.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包括CDIO理念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条件的保障等多个方面。从诸多环节保障学生能深刻认识安全产品(以“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形式输出的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过程,并培养其相关能力。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12项毕业要求,从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提出要求。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基础上,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通过数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学生思考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安全产品的能力,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安全工程实践环境,掌握安全产品的实施和运行知识,具备相应的能力。同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培养,综合各种通识类课程的教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专业利益相关者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按照CDIO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应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并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根据某校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制度的规定,安全工程专业每四年修订一次培养目标,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修订的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每年开展一次,主要进行修订资料的积累,由学院院长牵头组建包括所有专业教师在内的课程体系修订领导小组,在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和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明确课程体系的修订内容;第二层次四年开展一次,按照第一层次积累的修订意见修改课程体系,并召开行业专家会,确定最终的修订方案,制定新版课程体系。专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通过毕业生体现专业获益)、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通过行业专家来评价专业获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从学生获知需求、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用人需求等角度出发,协助调整课程设置,行业专家则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保证课程体系能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3.综合性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按照CDIO教育理念,本专业构建了相互支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明确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安全产品的构建能力的培养融于其中。(1)着眼于基本个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基本个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实现。包括数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奠定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英语和计算机是应用工具类课程,以一系列思想政治课为思维导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学科基础课包括热工基础、工程力学、电工学、流体力学等课程,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着眼于人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通识类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处理好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发挥个体优势,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复杂的安全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安全法律法规等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3)着眼于安全产品构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安全产品构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各种实践环节实现。第二学年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程,重点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第三学年主要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以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为参考设置安全评价综合实训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有一定学时的课程设计,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学年组织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注重将学位论文与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从论文选题、设计方法和应用价值多个方面建立论文质量评审指标,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4)工程导论课程的设置。本专业开设必修课《安全科学基础与职业发展》作为工程导论课程,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安全工程领域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讲授安全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且引出必要的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5)设计—实验经验的培养,在课程计划中包括两个或更多的设计—实验经验,其中一个为初级的,一个为高级的。初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系统安全工程课程设计、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课程设计、机械安全课程设计、电气安全课程设计。其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已经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设计能力在逐年提高。高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主要包括毕业设计,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考核。培养学生围绕复杂安全工程问题开展设计,要求有充分的设计论证和正确的设计方法,并提供设计图纸或设计方案或体系。本专业通过两层机制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一方面,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评审流程进行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毕业论文指导与评审过程。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贯彻CDIO理念,培养学生从构思、设计到实施、运行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邀请安全工程领域的专家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发挥促进作用。在近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本专业分别邀请过北京市安监局、北京市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燕京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老师指导学生实践,并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论文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6)工程实践场所保障。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组织安全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在基地进行了实习活动。课程体系中包括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都有对应的工程实践场所,各类课程设计都有对应的实验室环境保障。(7)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多方面能力。通过开设安全评价综合实训课程、安全人机综合实训课程、消防工程综合实训课程,既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保障了学生以及教师的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安全产品建造能力的获取。(8)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每门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相对应的课程目标,通过分析所有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来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以此来进行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学生在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1.1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
除了进一步考取研究生深造外,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到各类型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安全管理及相关工作。由于各学校行业背景不同,安全工程毕业生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主要分布在矿山、石油开采、化工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范围相对较广。本科教育的培养类型主要包括:学术性本科教育类型、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职业实用本科教育类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定位于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这种本科教育主要作为最终学历教育进行,也考虑后续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运用高深知识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会各行业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结合目前社会需求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基础条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下又分设劳动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卫生等3个方向。其中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两方面基础理论,具备事故伤亡损失和健康危害预防与控制基本技能,熟悉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能够将职业健康危害的医学机理与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工程控制及个体防护手段有机结合的职业卫生专业人才。
1.2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职业卫生的管理也逐渐纳入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做好一名合格的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需扎实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而且要具有过硬的与本企业生产过程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技能。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4年的培养方案可划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企业实训2个阶段。因此,可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样设置成2个阶段。其中,校内学习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使其学习并熟练掌握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校内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学校负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程的选择以满足基本的学分要求,一般通过3年时间完成;而企业实训阶段主要由企业为主导,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到企业从事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要求,在实训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与安全技术,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促使学生将前3年所学到的理论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促使学生培养基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3+1”培养方案的设想
2.1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3+1”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提出的一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3+1”培养方案,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培训人才,本科4年时间里前3年进行专业基础及技能教育,最后1年根据行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实训实践。培养方案由企业和高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重在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行业相关技术的全面了解。在实训过程中,企业将全程参与教学,指派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及方法的“实操性”,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经验。
2.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优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与管理以及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职业病危害辨识与控制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从事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工程设计、管理、教育培训、监察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国内已加入“卓越计划”的安全工程专业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经验,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师资力量及实验、实践条件设计具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通用技术基础类、高级专业技术类、企业实践学习类5个课程体系模块。通过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卫生类课程的基础能力,并依托职业卫生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现场测试等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力学、职业病预防医学等基础理论能力、以及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所必需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行在企业现场授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考虑了企业各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灾难预防及应急工作的需要,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确保学生具有多行业的灾害防控能力,以满足各类型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3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的构想
为了确保“卓越计划”中对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明确要求,高校应针对学生“3+1”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为学生个体(分组)配备2-3名导师,导师应包括在校专业教师及实训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人员构成。“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4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为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指派导师过程中应侧重选择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的高校“双师型”教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方向)所安排的企业实践学习可划分为工程项目设计、实际操作技能锻炼、现场实践等3方面内容。作为学生导师,“双师型”教师应全程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去,全面落实导师负责制。
3.1高校导师的条件
作为“卓越计划”的导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国内有关“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基本满足学生导师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成为“卓越计划”导师应至少具备以下3方面素质及技能:(1)应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2)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属行业发展动态,熟知本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掌握行业发展变化,能够对本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有价值的建议。(3)具备较为成熟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与行业企业有着广泛的交流,从事过一定数量的服务于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
3.2指导方法
“双师型教师”作为导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等对学生大学4年学习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尤其在工程实践、实训阶段应重点把握学生进行工程项目的选题、深度、质量等3方面要素。其中在项目选题时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参考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知识结构及内容,并在学生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结合实训企业的基本生产特征,确定恰当的工程实训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内容。另外,学生实训项目的任务及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在实训工作量、工作内容复杂程度以与企业生产符合度等方面。实训工作量应既能保证学生实训工作时间安全充实,同时保证学生有时间对工作任务及实现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合理计划,而不是将所有时间用于赶进度而忽视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联合培养实习生的过程中要定期沟通交流,确保学生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当出现与工作安排不符合时应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为了确定实训质量,导师应在项目选题阶段明确项目完成验收的量化指标,并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成果指标要求。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阶段性工作成果,导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完成质量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作为学生最终实训成绩的判定依据。
3.3实践训练
企业类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导师应优先选择那么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代表国内生产水平的行业领先企业。同时,高校导师应与该企业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项目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高校导师与企业能够及时、高效地沟通,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全程把关与监督。在设置学生实训任务内容时应从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生产实际2方面着手,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订学生实训的总体任务及阶段性成果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除了完成实训所要求的任务外,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了达到较高标准的工程实践类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高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应自毕业论文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至论文答辩等阶段进行跟踪指导,相互沟通交流确保论文工作达到“卓越计划”对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标准。
4结论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安全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类分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009 年硕士培养模式从以学术型为主向以应用型为主转变,开始将应届本科生纳入应用型硕士的招生范围。[1-2]。2010 年 4 月 26 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函[2010]1 号》,提出了引导不同类型研究生合理定位,支持部分高校先行试点,选择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各 30 所左右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内各工科院校开始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减少学术型硕士,在五年内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要达到 1∶1[3-5]。2011 年,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所需,根据“择需、择优、择急、择重”的原则,安排少数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学校,开展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6]。这一系列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意义深远。然而,在改革的具体实施方式上,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经验,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在明确各专业领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不足
1.1培养定位不明确[7]
教育部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制定的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模式也应该不同。高校在制定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上,相对于学术硕士的培养,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等。这些思路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比如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有些院校聘请企业专家做校外导师,但是种校外导师的聘请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再如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学校制定新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具体执行,在时间安排、培养成本上都存在问题。还有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有的学校仅是在某些企事业单位门口挂牌了事,学校跟企事业单位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不同仅仅局限于学校制定培养方案的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差不多。
1.2准入制度不完善[8]
目前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院校招生定位不明确,混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多的借鉴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经验,过分强调笔试而对实际能力的考核不重视,没有体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另外,许多培养单位盲目追求招生数量,不认真进行审核,不重视复试的作用,复试流于形式,不符合要求的人挤占名额,导致生源质量不高。
1.3学位论文质量不高[8-9]
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研讨、案例、实践观摩等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现了“学术化”的不良倾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学术性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而这部分教材理论知识强但实践性较差,缺乏来自一线的实例,不利于其学习。造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普遍不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还存在着较大问题,突出表现在选题缺乏针对性,偏向于学术性而缺乏实践性,创新力不够,不能联系实际等。据统计,近半数以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符合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
2 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的区别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偏重于培养学术型高层次科技人才,对基础理论要求比较高,学生的研究项目侧重于理论研究,要求学生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深入实践的同时加强实验室实验研究,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多数要求运用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实验,探索研究对象的内在机理和内在规律,建立理论性较强的数学模型和理论体系,从而达到项目的研究目的[10]。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培养模式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培养模式与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工程人才的环境不相适应,由于办学定位脱离实际需求,一些企业或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同时一些硕士毕业生又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难以发挥作用。主要问题在于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强调培养具有“工程策划、工程设计、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有较强的针对性,尽可能缩短理论学习时间,更多的投入工程实践,在实践中求创新,培养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协调能力,毕业后可直接服务于工程实践、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处在高速发展期,对专业硕士需求量很大,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特定行业需求的专业硕士是摆在工科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3 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
河南工程学院是以煤矿类专业为主的高校,结合我国煤炭工业和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人才需求状况,安全工程专业硕士以服务煤炭行业为主,其培养目标就必须突出煤炭特色。要求学生在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必须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特点,因此,在生源组织、主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置、论文设计要求、教学方法改革、导师配备形式等方面也必须适应煤炭特色[11]。
3.1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办学定位原则
3.1.1注重特色原则
煤炭行业是一个环境特殊的高危行业,存在大量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事故频发。灾害的预防与控制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手段,需要特殊技术装备、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又不同于其它行业,以煤矿安全为主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必须坚持安全科学,突出煤炭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煤矿安全生产和灾害治理能力。
3.1.2产学研结合原则
学生要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管理好煤矿企业,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尽可能减少事故发生或把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就必须深入煤矿生产实践,结合煤矿实际需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展工程项目研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生产实践中获取“工程策划、工程设计、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综合能力。
3.1.3工程创新原则
我国煤矿开采条件差,基础装备水平低,灾害事故多发,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内在规律还没有完全揭示,有待于在工程实践中去探索,煤矿开采的综合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使我国煤炭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3.2 课程设置
在生源组织方面强调以现场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具备本科或同等学历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以矿业类主体专业应届本科或同等学历者为辅,主干课程根据煤矿生产实际需要设置,以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强化工程过程训练。学生从实践中来,经过短期理论学习(8个月左右),直接参与煤矿建设工程、技改工程和安全工程实践(16个月左右),通过工程实践,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能力,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毕业答辩,毕业后再回到煤矿生产实践中去,充分体现“实践-理论-实践-再实践”的产学研发展之路。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强调工程创新,这种创新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中磨练得来的,因此,培养方案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重视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主干课程的设置采用动态化管理,根据煤矿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及时进行增减调整。
3.3 强化企业导师、推进双重导师
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双重导师制”,专职导师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中遴选,兼职导师由学生实践矿井单位的兼职教授中遴选。学生在校期间以专职教师授课为主,根据需要聘请知名技术专家到校讲学,强调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12]。学生在校期间学院就开始为学生选择煤矿安全工程项目和实践单位,学生也可以提前与项目接触。学生深入实践之后直接参与实际安全工程项目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和施工”,通过一个工程循环的实践,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3.4 论文选题
学生的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煤矿生产实践,与煤矿安全工程项目配套进行。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工程创新和解决煤矿面临的技术难题为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根据目前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和技术发展要求,学生选题有以下几个方向:
3.4.1矿井通风与瓦斯防治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矿受煤与瓦斯突出威胁越来越严重,高突矿井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越来越高,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瓦斯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瓦斯赋存与涌出规律勘察工程、瓦斯区域预测及瓦斯地质勘察工程、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程、瓦斯监测监控工程、瓦斯抽采技术工程、矿井通风控制与调节工程等。
3.4.2矿井水灾防治
水灾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水害威胁越来越严重,煤矿高压突水、老空区积水、断层溶洞突水等是煤矿防治水工作重大技术难题。防治水工程主要包括矿井水害动态监测与管理工程、水文地质规律探索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物探与钻探工程、华北型井田底板水注浆加固工程、各种类型突水的快速注浆封堵工程、重大突发性水灾事故的抢险救援等。
3.4.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随着开采强度、深度的增加,井下巷道、采场和硐室所承受的矿山压力越来越大,巷道支护越来越困难,一些深部开采的矿井冲击地压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给矿山压力分析与控制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部分矿区软岩巷道变形和冲击地压危害已经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制约因素,探索深部矿压分布规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等是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3.5 培养基地的建设
为了保证学生产学研工程的顺利实施,河南工程学院将依托河南煤化工集团、中平能化集团、郑煤集团三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立三个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创造条件,同时为学生就业、学以致用提供机会。
4 结语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在快速发展。目前的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年的积累不断完善,需要几届学生的培养才能逐步形成,也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也是工科院校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
参考文献:
[1]孙阳春,王富荣,李瑨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3]魏国营,贾天让. 矿业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电力江教育,2012,(26):18.
[4]胡娟. 煤炭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 煤炭经济研究,2010,30( 9) : 96-98.
[5]陈璟华, 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 7) : 142-144.
[6]陈 伟,杜世章,游章强. 地方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143-147.
[7]肖鸿,彭宏,张延宗,邓仕槐.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45-46.
[8] 赵岩. 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3-125.
[9] 陈璟华, 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4):142-144.
[10] 曹俊杰,盛科荣. 地方院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问题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98.
[11] 李发炜,吴发超,刘正宏. 煤炭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2):30.
论文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公共管理硕士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宜应届本科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均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争取用5年时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与以往在职专业硕士不同的是,全日制专业硕士进行全日制的培养,毕业可以领学历证和学位证,但又不具备工程硕士的工作经验;同时也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硕士更突出技术的应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往往忽视了应届毕业生无工作经验、无职业背景的特点,硕士导师往往采取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来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既区别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又区别于工程硕士,而全日制专业型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因而,探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一、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特点
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相对的学位类型,其培养目的是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并能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术型学位偏重于理论和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专业学位侧重于实践和应用,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虽专业型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同为专业硕士的一种,但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法上有明显不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界于学术型硕士和工程硕士之间的一种硕士,学术型硕士强调学术研究,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一般在校学习;工程硕士强调工程应用,生源为有一定年限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进校不离岗;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两者兼顾,强调工程应用,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在校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及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不同。
二、依托学校科研优势,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
教育部强调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的质量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应少于1年。因此,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政府、高校、煤炭企业三方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应该制订降低企业税比例、补贴研究生实习费用等相应鼓励政策,鼓励高校输送与煤炭企业接收专业硕士;高校与企业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专业硕士的教学实践基地。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企业与学校实现双赢。
河南理工大学是以煤矿类专业为主的高校,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安全工程、矿业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拥有安全工程、矿业工程等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减灾防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99个学科硕士点;建成“煤矿灾害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灾害防治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建设“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2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河南理工大学现已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河南煤化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山西潞安集团、黑龙江龙煤集团等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研究,成为学生实践教育、研究生培养基地。
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使通过考试的准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在暑假期间提前进入实践基地,增强其感性认识及增加现场实践经验。在全日制专业硕士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后进入实践基地,可以增强研究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使研究生体验社会,增强职业精神;有助于研究生立足煤矿实际积极独立思考,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突出应用特征
矿业类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掌握矿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而,课程体系应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实际应用为导向,然而,据网上调研,目前大多数学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只是把学制改成2年或2.5年,其他与学术硕士没有什么区别,势必造成专业硕士既没有学术硕士的理论素养又没有工程硕士的专业素养。因此,改革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突出应用特征,编写适合专业硕士特点的教材势在必行。
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应邀请煤炭企业参与进来,将工程实践纳入教学内容中。在课程教学方面,以基础理论和技术实践为教学切入点,要充分考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改变本科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逐步过渡到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自觉学习式教学,将课堂教学搬进实验室、搬进煤矿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突出行业和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运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有些专业课、实验或讲座可聘请煤矿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主讲,在实践中着重培养专业研究生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其次,鼓励并大力支持教师参照专业技能标准,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编写、出版一批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和案例库,建立突出应用特征的课程体系。
四、推进“双导师”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导师的作用
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是按教育部有关要求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但是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不明确,企业导师一般是企业内中、上层领导,平时职务繁忙,无暇顾及所带学生,加上煤矿井下危险源多,企业导师也不愿意为学生的安全问题负责,因而校内导师唱“独脚戏”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如何细化企业导师的职责,解决企业导师的后顾之忧,切实加强企业导师的作用是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又一难题。
首先,国家应制订出台相应政策,解决企业导师的后顾之忧,或者国家出资建立专门的教学实践矿井,用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同时,企业给予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企业导师相应的工资待遇及荣誉称号。
目前,河南理工大学校内导师主要结合自己承担的横向课题,聘请课题企业负责人担任专业型硕士的企业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及基础课程学习、制订培养方案和指导学位论文等。企业导师负责专业实践、项目现场实施方案制订及相关参数的测试和参与学位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
五、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 Coremail邮件系统安全防护策略探讨 手机邮件系统安全性分析及实验平台搭建方法 基于数据库的新型电子邮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主流电子邮件系统安全与缺陷改进设计 Exchange邮件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基于邮件系统的智能DNS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的电子邮件系统 高性能邮件系统的设计 高端企业需要安全、可靠、可定制的邮件系统 论大型企业电子邮件系统的安全建设 多重安全机制在电子邮件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电子邮件系统的整体通信平台的研究及设计 基于JSF的电子邮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邮件系统的虚拟网络社会管理的研究 基于JSP的电子邮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局域网内基于C/S结构简单邮件系统的设计 局域网内基于C/S结构简单邮件系统的设计(1) 基于Mobile Agent的协作式反垃圾邮件系统设计 基于门户平台的邮件系统集成与功能实现 基于Java电子邮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年10月06.
[2] 蔡方博.加密算法的分析与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年第04期.
[3] 钓鱼邮件/wiki/index.php?doc-view-222238, 2014年5月26日.
[4] 邮件炸弹/wiki/邮件炸弹,2012年5月5日.
[5] 什么是垃圾邮件/service/cjwtxx/09644893920-610.html, 2012年5月14日.
作者简介:
论文关键词:爆破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方式;构建
一、“爆破工程”实验教学目的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爆破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公治[2011]28号)及《爆破工程技术人员考核大纲》等相关文件对从事爆破工作的要求非常明确,就是要求爆破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必须能够灵活运用各类爆破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准则,作出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技术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同时能够辩识爆破危险源和分析爆破有害效应的影响,并作出相应对策,确保工程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安全。也就是说,爆破技术人员必须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爆破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大潜在危险性的工作,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爆破工程”课程是西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交通工程和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从事矿山生产、矿山安全、交通土建等方面的工作,实际动手能力和现场实验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本科阶段的“爆破工程”课程理论和实验学习是学生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阶段。长期以来,在“爆破工程”课程教学中,为保证参与实验学生的绝对安全,只简单地开设一些演示性实验,实验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实际的爆破设计能力和工程动手能力较差,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本该在大学阶段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为改变这种现状,实现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环节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在进行“爆破工程”四川省精品课程建设、四川省2009-2012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P09218)和西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xn0071)研究以及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优化“爆破工程”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爆破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以及为绝对保证参与实验学生的安全,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上,偏重于以炸药和起爆器材性能方面的实验项目,几乎没有开展爆破方面的实验项目;实验教学方式以演示性实验为主,即教师操作实验,同时讲解实验过程,学生看和听。实验实行大班制,即参加实验学生人数通常都在30人以上。
这种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虽然保证了学生安全,但由于学生未能亲自操作实验,无法切实感受爆炸的威力,也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后,虽然理论教学课时多,但由于没有实验去验证理论,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对理论的认识也是一知半解的。同时,扼杀了部分有求知欲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三、“爆破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1.构建了多层次多角度“爆破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为提高“爆破工程”课程实验的实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有机衔接,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上,以传统实验项目为基础,采取多重措施,构建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爆破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1)基础性实验项目。基础型实验项目主要是以炸药和起爆器材为基础设置的内容比较单一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也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项目,如电雷管电阻检测与起爆实验,炸药猛度实验,炸药殉爆距离实验,导爆管起爆实验等。学生完成这个板块的实验项目后,能够掌握炸药和爆破器材的性能及安全使用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和提高性实验项目奠定基础。
(2)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型实验项目主要是对部分基础型实验项目增加难度和内容,或将两个或多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组合设计一个新的实验项目,实现实验项目综合化、系统化,以更加接近具体的工程爆破要求。这个板块的实验项目增加了学生按要求进行自主设计环节,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爆破器材和爆破理论知识的能力。如假设某台阶爆破有10个炮孔,分为3排。要求学生分别设计齐发起爆、排间微差起爆和逐孔起爆三种起爆 。
(3)创新性实验项目。充分利用爆破实验室的先进仪器、工程爆破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验和教师科研项目实验成果,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这个板块的实验项目主要面向学有余力、对爆破技术有兴趣的学生,是在课余完成的实验。爆破实验室有高速摄影仪、爆破振动记录仪、超动态应变测试仪、智能声波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利用这些先进仪器设备,对传统的实验项目进行改进,如利用高速摄影仪进行不同直径炸药卷的爆速测试和有缺陷导爆管传爆速度实验等;利用爆破振动记录仪进行不同数量炮孔、不同孔深的爆破振动测试实验;利用教师科研项目设计了不同装药结构爆破对岩体的损伤及声波的损伤评价实验等。这部分实验项目的特点如下:
1)先进性。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开展实验。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的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这种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
2)创新性。创新性实验要么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实验,要么是改进了别人的实验,一般不重复别人的实验项目。
3)自主性。老师制定实验项目,本科学生在研究生的帮助下,查阅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然后提交老师审定,修改后开展实验。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三个层次,从认识爆破器材、学好爆破理论、应用爆破技术方面构建实验内容体系。
2.设计规范的实验项目操作步骤
对于基础性实验项目,实验项目较为单一、简单,将实验项目进行一步一步的分解,制定成规范性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操作,完成实验。比如电雷管电阻检测实验,分解为如下步骤:(1)将雷管放入防护箱内或防爆墙后,将雷管脚线从安全孔中引出;(2)打开电雷管电阻测试仪,完成仪器设置;(3)将电雷管脚线连接到电阻测试仪的街头上;(4)读取电雷管电阻值并进行记录;(5)取下雷管脚线;(6)关闭电雷管测试仪。
四、“爆破工程”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1.实行小组制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实行小组制,即每组实验学生人数控制在10~20人。
2.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
根据国家《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和《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相关规定,制定了保证“爆破工程”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人身财产及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的《爆破实验安全规程》。
在学生进行课程实验以前,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爆破实验安全规程》和实验项目标准步骤,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认识和意识,保证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
3.规范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时,教师按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操作示范实验过程,边操作边讲解,学生看和听。教师完成一次示范性试验后,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每个实验项目进行2~3次,力争让每名学生都能亲自参与操作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实验操作的成就感,克服对爆破器材和爆破的恐惧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严禁、踏实的工作作风。
4.加强实验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
“爆破工程”实验教学和实验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后果将非常严重。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安全责任意识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切实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水平。参与实验学生在实验的各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必须认真操作实验项目,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珍惜实验机会,规范完成实验中的各种记录。
5.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技能
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爆破方面的专题论文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