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读书论文

教师读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8 15:00: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读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读书论文

第1篇

新世纪的飞速发展,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相对于平面设计而言,由于大量的网络和计算机的使用,平面设计的发展也有了历史性的变革,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冲击的同时,还在视觉艺术方面给平面设计带来的新的设计方案。新的科技技术的实现,使平面设计在排版、编辑、印刷、处理等方面都有了相应的改变,给平面设计带来了相当大的改善。特别是在图像的处理方面上,采用电脑技术软件处理,实现了许多原来无法实现的平面层次手段,将呆板的平面设计变得多元化、新视角化,是平面的设计不再单调,逐渐与各种视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而随着平面设计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平面设计行业的飞速发展,给平面设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增加了平面设计职业者的就业压力,促使平面设计者在平面设计的行业领域能够加强自我修养的塑造。在这种新时代化社会情景的推动下,平面设计需要逐渐趋于多元化、时代化、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平面设计所设计出的作品能够标新立异,形成风格。

二、视觉艺术角度上平面设计的新发展方向

(一)平面设计多元化发展

在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视觉艺术的变化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着平面设计的发展,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平面设计这个行业,就要将平面设计与视觉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用以适应当今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尽可能满足大众人群的视角。所谓多元化,就是根据不同的客户群的民族、地域特点等条件,将民族风情、地域风俗等文化视觉艺术相互协调组合在平面设计的作品当中,来表现平面设计作品的独特性、多样性。

(二)平面设计国际化发展

现如今,交通的便来 成就了世界各国的交易便利,随着世界各国的来往频繁,各个国家之间的视觉艺术文化的差异也成了平面设计所研究的重点,尤其是世界新一代青年的发展,各个国家视觉方面的艺术成了设计师们争相运用的艺术素材。为了吸引国内外的客户群,在平面设计中渗杂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视觉文化元素,就成了引领平面设计潮流的指标,平面设计的国际化发展也成了平面设计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图形的运用,它不同于语言,它可以通用于各个国家,因此在平面设计的时候,常用标志性的图形也是一种设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三)平面设计多维化发展

原来的平面设计多是采用二维的设计手法,大多是运用绘画或者是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设计,长久下来,就造成了平面设计的呆板,没有活力,缺乏吸引力,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设计的素材也在不断的翻新,具有立体效果的素材也不再是想象,可以轻松实现。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平面设计,就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三维甚至四维的视觉空间效果,利用平面设计中的伸长、透视、变形的手法营造出立体的视觉效果,进而冲击人们的大脑,引起人们的注意力。

(四)平面设计民族化发展

在实现多元化、全球化平面设计的同时,也要保持民族化的地域特色,也就是说在设计的同时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设计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让人在视觉上一下就能感受到本土特色,具有亲切的感受。

(五)平面设计绿色化发展

除了要实现以上几点之外,还要使平面设计的发展区域绿色化,所谓的绿色化,不单单是指产品的绿色环保,更主要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注重以人为本。在与新世界绿色和谐环保相结合,保证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以愉悦和美的感受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目标人群的特点,设计符合人群的作品。在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同时,运用绿色的概念进行设计,避免俗套的设计作品。保证作品能够在视觉上产生良好视觉感受,也是平面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结语

第2篇

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促进了课外名著研读,深化巩固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1、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

2、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3、评议批改,全面提高作文效率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基础上,而且重在修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1、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综合性学习”,其要求语文阅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阅读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阅读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1、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第3篇

一、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提供专业支持和条件保障

村小条件差,专业图书少,制约着教师的专业阅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图书装备工程为学校配备各种专业的图书,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提供专业支持和条件保障。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村小专业图书需求现状,制定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再按照书目将图书配备到学校、教研组。

二、让教师认识到专业阅读的重要性

在一些中小学中,有相当一批教师很少有时间读“课外”书,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或教科书、或工作压力所包围。教师每天看的都是教材和教参,对专业阅读认识不足。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要师生互动,联系实际生发、扩展。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教师只有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地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地施教。

专业阅读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青年教师不进行专业阅读,就不能更快地掌握教学艺术,老教师不进行专业阅读就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今天要给学生富含生命营养的长流水,教师先要有澎湃的长江水,这就要求今天的教师努力寻求专业化知识的源头活水,反复不断地读书。

三、阅读要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一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提高教师职业使命感;可以指导教师选读《幸福教育论》、《爱的教育》、《教育的55个细节》、《教育漫语》、《反思教育习惯》、《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等作品。二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强化教师专业素质相结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可选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效教学方法》、《教师人文读本》、《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新教育之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等作品。三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改革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选读《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等作品。四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研究解决素质教育重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深入探索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如选读《让孩子们我育我学——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全新实践》、《素质教育》等。

四、专业阅读需要专家引领

读书实践工程的本质追求是唤醒教师的职业责任,启迪教师的实践智慧,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教师主动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专家的引领。

第4篇

推进读书制度构建

读书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为抓好班级这个重要平台,首先制定了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时间段的《班级读书制度》。为增大书源,为让学生的读物流动起来,学校先后出台了《班级图书角管理制度》和《班级图书角借阅制度》。为进一步推动读书热潮的深入,学校先后制定了“书香班级”评比制度、“书香学生”评选制度和“书香家庭”评比制度,各项“书香”的标准做到了深入、细致,可操作性强。为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和交流的空间,使各项活动再上台阶,制定了“春之声”广播站制度和校园小记者工作制度,每个学生的读书心得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得到了展示。教师爱读书、会读书是学生读好书的基础,出台了《教师朗读水平测试评价的规定》和《教师读书水平测试评价的规定》,对教师的课上范读水平和读书的知识面,定期进行评价并纳入了教师业务考核。

促进读书机制完善

学校在课题实验初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由于大港八小和九小部分教师的合并,学校及时调整了课题组成员,重新成立了教科室。为加大课题组的统筹指导力度,每学期课题实验具体内容都经教科室、教务处、课题组共同研究制定,并由主管教学的校长统筹安排,形成了“点、线、面”于一体的读书管理机制。

落实年级读书目标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书源,当学生广泛阅读的热潮兴起时,组织专题汇报活动,以此来规范和提升全体学生的读书行为。如“我读书,我成长”心得交流体会、“共读一本书”交流活动,结合重大节日搞的专题活动,都将读书活动向纵深推进。其次,学校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特点,分层次制定了读书目标,推荐适合的读书篇目,提出相应的读书要求。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策略一:努力营造读书氛围,积淀书香校园文化 利用校园环境熏陶,逐步形成书香文化。书香校园的目标是:让人类的崇高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具体目标是: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尽心培育校园文化。学校将文质兼美的古诗词用不同的形式,书写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并尽量做到图文并茂。

策略二:广泛拓宽阅读渠道,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课内课外相结合,形成阅读生态链。语文课标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底线要求,学校教师没有将其作为“软任务”而忽略。增设课外阅读课,促使阅读课程化。学校每周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从图书馆中选出大量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放在阅览室中供学生阅读,并定期更换。开展电子阅览课,推进阅读网络化利用校园网建立网上阅读资源库。

策略三:打造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生活语文”呈现大语文观,学校实践的“生活浯文”模式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一次飞跃。“分层教学”体现差异发展学生之间有差异,学校教师努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良好的人格与品质。“生命课堂”彰显生命光辉,学校倡导“做智慧教师,创生命课堂”。

策略四:开展读书展示交流,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班级“周评优”活动。学校推行日有日评(每日佳句),周有周评(每周美文),月有月评(每月之星)活动。年级“月展示”活动。一个年级每月搞一次“阅读之星”评选,参赛的人选从各班“周奖”获得者中推荐,这样就有效激活了学生参与评选的积极性,也使评价过程更趋完善。校级“阅读节”活动。学校每年搞一次大型“读书节”活动,孩子们勇于展现自己的才能,敢于在大型场合表达和交流。

第5篇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首次把 “丰富语言的积累” 写进了教学目的, 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 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 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 因此,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 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 “点缀” , 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 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我在班级开展了 “我喜欢, 我阅读” 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 并注重在以下五个环节都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所收获。

1 帮助学生选择健康、 适合的课外读物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 有的喜欢名家名著; 有的喜爱科普作品; 有的迷于军事知识; 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 我们放低要求, 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2.选择健康、 有价值的书。 课外阅读益处很多, 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尤其孩子, 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 心灵会日渐纯净, 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 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2 多管齐下, 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 召开家长会, 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 取得家长的帮助, 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 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 提倡亲子阅读, 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 布置班级读书角, 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 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 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读书小屋” 每周推荐一本好书, 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 特级教师支玉恒说: “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3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 记录阅读的篇目、 时间、 字数、 摘录好词佳句、 展示心得体会, 学会积累, 学会与文本对话, 学会做读书笔记; 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 会续写、 扩写、 缩写、 改写等) 。以保证阅读数量, 提高阅读质量。2.集中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 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 并不是一件易事。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 “课外书屋” , 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 “好看的圣诞书” ,它的幽默、 温情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顺势引导阅读漫画集 《父与子》 , 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 幽默、 温馨, 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 感人至深。我请孩子们谈体会, 谈各人发笑的角度, 从而理解 “各人笑各人的所笑” 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 重点推荐漫画 “寻找出逃的儿子”等, 分组学习, 小组交流, 填写读书卡。

4 有机整合, 减轻课业负担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 人人时时学语文、 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 特殊的节日, 特殊的事件, 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 《草船借箭》 , 引导阅读 《三国演义》 有关章节;学了 《十里长街送总理》 后, 推荐阅读 《大地的儿子》 ;学了 《少年闰土》 , 推出鲁迅小说 《故乡》 。 3月5日, 读 《雷锋的故事》 ;父亲节, 看朱自清的 《背影》 ……学生手中的 《同步阅读》 教材, 文章不但精彩, 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 应充分利用。2.保证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 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 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 与家长交流、 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 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第6篇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APP;手机;高校;推广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带来了移动网络的极大改善,手机里的各种APP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超星集团依托于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分析了现有检索和阅读软件的功能,添加了办公和聊天功能,致力于打造一个更为便捷的移动学习平台。下面分析一下高校在校学生的阅读方式和超星学习通的使用特点,进而论证超星学习通在高校使用的可行性。

一、当代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

当今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纸质媒体转向了电子媒体,这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可分割,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之一。

1.阅读方式的转变

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的阅读方式就是传统的纸质媒体――书籍,最理想的阅读场所是图书馆,尤其临近考试时,高校图书馆都是座无虚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不仅只是局限于生活,对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信息化带来的电子产品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就连现今的课堂教学也多采用多媒体方式,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掌握速度越来越快。加之传统的阅读方式比较枯燥,白纸黑字的纸媒既没有音效,又没有动态画面,缺少吸引力,让大学生情趣寡然。另外,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的功能落后于文献的组织功能,借阅书籍又要事先在管理系统查询检索,读的同时还要牢记在规定的期限内返还所借书籍,手续烦琐。

2.手机阅读的兴起

移动互联网近几年发展迅猛,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因为阅读载体携带的方便性,手机阅读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喜爱。有学者针对在校学生阅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图书馆阅读模式、电子阅览室阅读模式和手机阅读模式三者中,手机阅读读者占比46.6%,电子阅览室阅读读者占比40.3%,图书馆阅读读者仅为13.1%。同时,阅读成本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高校学生是没有固定收入的消费群体,对于他们来说,网络电子资源既丰富又可免费下载,而纸质资源一旦在图书馆内检索不到,就要付费购买,相比较而言,前者是首选。

二、超星学习通手机客户端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超星集团自1993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学术传播和知识服务的融合创新,产品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技术快速更迭,其内容的设置既考虑到新技术的融合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又考虑到读者的阅读行为、阅读状态、阅读时长以及读者的个性化设置,在学生使用阅读功能的同时还可以自行编辑,组建自己的数据库甚至成为作者。

1.超星学习通针对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而设计产品功能

超星学习通通过优质内容供给和阅读工具体验,让高校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最终形成阅读习惯。而阅读、评论、转发等功能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全方位支撑阅读。对阅读结果理解记录、记忆储存、评书论述、二次汇编等产生创新结果,通过小组、笔记、转发、消息、通知等社交模块方法共享,实现知识创新;将阅读结果与实际场景结合,实现针对工作、学习、生活中问题解决的实践创新。在激发阅读欲望、满足阅读需求、提供优质体验、增强知识创新后实现的是一种包含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阅读能力的提升。

2.超星学习通满足高校师生的检索范围

超星学习通搭建了跨行业、跨机构知识、信息与情报等特色资源聚合的云共享平台,汇集了1860年迄今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学数据、故纸堆、标准、专利、成果等约6.3亿条元数据和近亿条全文数据,以及百万集高校、科研院所、报告等音视频资源,同时通过海内外知名的中外文数据库和图书馆,实现了文献的共享保障。

综上可知,超星学习通APP具有海量数据库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收集论文资源、培养阅读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小组学习,师生间的课业指导,教师的讲义准备,甚至是教师间的工作交流。

参考文献:

[1]卜书庆,李爽.论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50):37-40.

[2]杨茜.提高高校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质量的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55-56.

第7篇

1.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图书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保存着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明成果。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知识水平是图书馆所肩负的重要职责。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其工作职能除了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基本的信息服务之外,围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在校的大学生开展各种阅读指导及推广服务,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也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在办学特点上侧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其课程设置也以专业理论和实训操作为主,这样的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会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缺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和阅读习惯,尽可能地完善其整体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

1.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图书馆的馆藏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数字阅读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流通借阅率正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图书馆每年投入大量经费所购置的文献资源均处于乏人问津的境地,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与此同时,在到馆借阅的读者群体中,在阅读倾向上呈现出强烈的功力色彩和娱乐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多数读者出于就业或是考级的压力,主要借阅的是一些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或是专业类考试的图书,其次则是一些消遣性质的时尚、八卦类娱乐杂志。阅读层次不深、阅读内容不精、阅读能力不强以及阅读时间过短可以说是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面向大学生们有意识地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推广活动,在阅读取向、阅读方法上给予他们有益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重新激发对阅读的兴趣,增强自身的阅读意识,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1.3有利于推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自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体体现,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校园文化更多的是指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在内的精神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良好的学风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好的学风则依赖于好的阅读风气,只有广大学生都能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整个校园的学风乃至校风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高职院校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有专业的文献信息人员,在开展阅读指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能够重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2.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内部的机构设置上通常是分为采编、技术、流通三个部门,在工作重心上主要是倾向于文献采购和技术引进,读者服务这方面的工作相对而言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专门的人员配置。相对于很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员规模通常都比较小,不少图书馆的人员总量也就十几二十个,且这当中大多数人员都安排在了流通部门,采编和技术部分别也就两三个,但图书馆比较重要的技术性和业务性工作通常是由这两个部门来承担的。例如,采编部要负责每年文献的招标、采访、定单、加工等工作,同时还会有些常规的行政文秘事务,采编人员在从事自身的业务工作之余,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其次,流通部多数人员因流通工作的单调性都会产生一定的职业懈怠,在自身岗位上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借借还还,缺乏进一步开展读者服务的动力。以上种种原因便造成了高职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工作上存在着缺乏专人负责、缺乏活动的长效机制、活动内容少、形式单一、不够深入等弊端。具体表现在,多数图书馆仅仅是在本馆网站上开设新书推荐栏目,但并没有相应的阅读指导服务;围绕阅读推广展开的读者活动次数少、时间短、内容简单,影响力不大,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针对这一现状,高职图书馆今后要从思想上加强对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视,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活动机制以及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实现一个新的转变。

3.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途径

3.1设置导读岗位,由专门的馆员开展导读工作

导读是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导读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阅读推广工作的质量。图书馆要设置专门的导读岗位,配备专门的导读人员。导读员必须由图书馆内部专业素质良好、服务态度热忱以及工作责任心强的馆员来担任。导读员要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岗位细则,同时针对导读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努力创新服务模式,尽可能将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除了为上门读者提供参考咨询之外,导读员要主动深入系部,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学院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文献需求。对于教师读者,可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定期将最新的论文、专著等科研成果系统整理后,通过学院的行政办公系统发送到每位教师的邮箱。对于学生读者,导读员可依据本馆的馆藏资源,结合专家及本校教师的意见,制定相应的推荐书目和导读书目。例如,为了推行通识教育,提高大学生们的人文素质,图书馆可制定出《大学里不可不读的100本好书》、《文学精品100本》等社科类书目,也可根据不同读者的专业需求制定出诸如报关、会计、物流等方面的专业性书目。为了推广这些书目,导读员还应该与系部辅导员合作,在大学生内部进行广泛的宣传,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精华,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学会多读书、读好书。

3.2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载体,广泛宣传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在当今多媒体时代,图书馆本身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和挑战,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上门,图书馆本身就要加强读者服务,但其前提条件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让广大读者都能够了解图书馆的各种馆藏资源。首先,图书馆可以面向读者制作各种携带方便的宣传单或是宣传册,上面详细介绍图书馆的各种机构设置及馆藏情况,包括共分几个书库、每个书库收藏有哪几类图书、有多少种电子资源、有什么特色馆藏和特种文献等等,让读者看过宣传单(册)之后就会一目了然,大概了解图书馆的总体情况:其次,做好新书推荐。新书推荐是每个图书馆网站必设的栏目,但多数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工作都比较流于表面化,做得不够深入和到位。新书推荐可以以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一是将新书按照各专业分好类,做好相关的新书通报表,然后通过学院行政办公系统如OA等发送到各系部教师邮箱;二是在图书馆的网站设置新书通报滚动栏,每本新书的图标后面都附有一个内容链接,读者点击之后,就可以看到有关这本书的详细信息,包括作者、内容简介以及豆瓣等读书网站对它的评价。各书库也可以参与配合,在入口处设置一面宣传牌,上面定期列举一些目前市面上销售较好的新书名单等;三是设立读书论坛。如果说新书推荐仅仅是把相关的图书信息介绍给读者的话,设立读书论坛则有利于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馆员之间就阅读话题进行互动交流,这种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让阅读变得更为丰富和立体。例如,阅读推广人员可以通过论坛,把上文提到的导读书目、推荐书目以及每一期的新书通报都到论坛上,在论坛上向同学们传授一些阅读技巧,针对每一位同学的阅读需求提供相应的参考咨询服务等等。

3.3开设电子资源检索课程,提高读者信息检索的技巧和能力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电子资源已成为了图书馆馆藏资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书馆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经费购买各类电子文献,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使用指导,很多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对各种数据库的使用还缺乏一定了解,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库来查找所需的文献。因此,面向广大读者开展电子资源方面的培训是阅读推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图书馆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门课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图书馆所购买的各类电子资源,介绍它们的功能以及使用方法和技巧等等。让广大学生能够从中了解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对于科研量较大的系部教师,图书馆可以对他们的需求开展“一对一”的服务,在确保他们能够校外正常登陆的情况下,让技术部及时提供远程服务。

第8篇

关键词:专业发展俱乐部;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对于学校,有如太阳对于宇宙,他是推动整个学校机器运转的力量和源泉。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鲜明的个性特征、较强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教师团队。从学校角度讲,发展教师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战略工程。作为一所青年教师超过半数的学校,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打造集团化高品质教师队伍便成为学校的重中之重。

一、教师专业成长俱乐部的构建

学校的成功来自于教师的能力和他们的精神,这种能力与精神并非全部来自职前培养,学校的现实环境才是培植、巩固和不断发展它们的重要场所。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结合我校名师少、队伍年轻、起点低的实际,为了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快培养名优教师集群化发展步伐,2008年,学校决定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俱乐部”。学校以现有市、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作为骨干,全体动员、自发报名,成立了一支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一线教师等老中青结合的专业队伍。激情与智慧同在,理论与实践互补,共同探索着“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以此实现健康、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二、教师专业发展俱乐部的实践

1.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根据《教师专业成长俱乐部章程》,每位成员制定了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方案。方案具体为:每年共同学习1-2本教育专著,定期交流;每年撰写2-3篇具有较高的质量论文或案例等;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并在3年内结题;每学期开校级公开课,三年内开设1-2节区级以上的公开课;每学期跨学科听课不少于10节;每学期能命好一份质量较好的试卷;。

成立“教师专业成长俱乐部”,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就是引领有着共同目标和共同愿景的青年教师产生观念碰撞和思维融合,通过自身努力探究和同伴扶持形成合力向前发展,引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沿正确的路径促进专业发展。

2.共同阅读教育名著

教师专业成长俱乐部要求每位成员通过必读书目与自选书目相结合、集中阅读时间与自己个人阅读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与学生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名著,组织开展“读书论坛”活动及“读书能手”、“读书标兵”评选活动。倡导在阅读的同时,鼓励每位成员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和教育随笔,以增强阅读效果。

几年来,推荐给每位成员的书籍大致为这样五类:一是教育经典书籍,如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二是教师专业成长书籍,如张万祥、万玮主编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吕洪波的《教师反思的方法》等。三是名师成长书籍,如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吴非的《不跪着教书》等。四是教师励志书籍,如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于丹的《于丹心得》等,五是教育管理书籍,如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曾仕强的《人性管理》等。

共读经典名著,共同交流,写读书心得和教育随笔,使每位成员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会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为理论的突破夯实了基础。

3.共同研究课堂教学

记得肖伯纳有一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以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之后各自有两个思想。”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俱乐部”通过资深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同学科同课异构、跨学科听评课等形式,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研与课堂教学同步,通过这个平台互相交流、探讨、对话、互动,取长补短,吸取精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又通过反思,与同行分享得失,从而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坚持及时写“点滴感言”“教学反思”“每月随笔”,积累教学中可贵的第一手资料;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的意识,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及时反思,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打磨课堂教学的同时,逐步形成了“独立备课—听取建议—修改教案—上研究课—组员听课—集体反思—上反思课的教研模式,超越了传统个人学习的局限,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人。在这几年,多名成员在区“骏马杯”青年教师课堂能力比赛中获一等奖。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教师群体整体进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在提高。

4.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叶澜教授认为“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俱乐部成员将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记录下来,通过讲自己的课程故事和案例阐述新的思想理念。实时的反思是经验总结,往上升华就是课题研究。共做课题研究在于找到一个问题,让专家引领你进步;共做课题研究是找到一个机会,让领导帮助你解决困难;共做课题研究是找到一个节点,让同事或同伴帮助你解决问题,共做课题研究是找到一个方向,让自己系统地思考一个问题,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从2008年“教师专业发展俱乐部”初形到现在的不断完善的四年时间里,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俱乐部”成员先后成功结题省级、市级、区级课题十余个,在教研课题化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

三、“教师专业发展俱乐部”的实践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1.培养了归属感

“教师专业发展俱乐部”的成立使教师们建立了强烈的归属感。在我们学校践行着内尔?诺丁斯的教导,关心是一种关系,是一种接触,是一种交流。领导不仅是上级,更像是教练;同事不仅是同事,更像是朋友。在这所学校里,有那么多充满爱心的领导、老师,那么多灵魂高尚的人汇聚在一起,这是一段值得珍惜的缘分,更是一块值得为之奋斗的热土!

2.培育了信任感

“教师专业发展俱乐部”的实践让教师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深度会谈。学会了讲话,讲就事论事的话,不讲情绪性的话;讲鼓励性正面的话,不讲批判性负面的话;讲建设性的话,不讲强制性的话;讲明确具体的话,不讲模棱两可的话;讲真话,不讲借口的话。有意见可以表达,有困难可以求援,有疑惑可以询问。形成团队凝聚力,强化了关怀关系,增强了信任感。

3.形成了互惠感

“教师专业发展俱乐部”的实践满足教师展示自我的需求。学校为每位教师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为每一位教师搭设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们互为师徒,携手共进,形成合作学习机制,互助互惠。

4.拥有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