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学位论文

会计学位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8 15:01: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学位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会计学位论文

第1篇

荆新,会计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79~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1983~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王庆成教授,获硕士学位。1990~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获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1994年兼任为德勤国际会计公司研究员兼译员,参与财政部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研究起草工作。1994~1997年兼任为财政部预算会计改革研究组成员,参与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起草研究工作。1995~1996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主要研究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1996~2000年在美国、中国台湾的六所大学讲学,介绍中国会计教育、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预算会计改革。现兼任中国会计学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荆新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会计理论与准则、财务理论与模型、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等。1986年由阎达五教授指导并发表的《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的探讨》一文,提出企业财务会计原则和企业管理会计原则体系的设想,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可有根本原则、一般原则、具体原则三个层次构成,并详细阐述了各层次的具体内容,被选入中国会计学会《1986年会计论文选》,并被列入中国会计学会1989年编印的《近年来我国会计原则研究文献索引》。荆新教授在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与阎达五教授一起于1992年初步形成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1993年进一步提出具体会计准则分为“通用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和特殊经营方式准则”四种类型,并作了基本界定,1994年在《试论特殊会计准则―兼论会计准则体系及立项》一文中更为明确提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可以设计为“一般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专用会计准则”两个系列,分别简称为“一般(或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或专用)会计准则”,从而构成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基本机构。

荆新教授长期研究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先后发表了《中国预算会计准则结构设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与机遇》、《试论基金会计》等学术论文,其博士学位论文《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理论,受到以杨纪琬教授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1998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独立专著)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建立全国事业单位新型会计体系与政策研究”(研究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教学中,荆新教授注意将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他的课堂上,信息容量大,学生主动提问、热烈辩论已成为习惯。荆新教授不仅注重智的传授,还注意德的培养,要求他所指导的学生尊重师长,与人为善,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注重论文选题要有创意,有现实意义和长期价值;鼓励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广泛与其他导师接触,吸收各种观点和思维方法,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强调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研究生深入实际,系统掌握科研方法,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研究生的实践和调查提供条件。

第2篇

刘明辉教授治学严谨,开拓创新,打破“就会计论会计”的思维定式,主张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的多种方法研究财务、会计、审计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他的学术专长主要集中在独立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公司理财等领域。

在独立审计领域,刘明辉教授是最早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研究与建设的学者之一。作为独立审计准则研究的资深专家,自1994年加入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组以来,直接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一至第七批共90余个项目的研究,起草和修订工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著的《独立审计准则研究》《高级审计研究》是国内该领域主要代表作之一,他主编的《独立审计学》《审计与鉴证服务》均为国内该领域第一部系统阐述独立审计和鉴证服务的教材,主编的《审计》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精品教材。刘明辉教授认为,建立和完善独立审计准则是实现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审计准则的实质在于规范,审计准则对于保证审计质量、减少审计失误、保护审计人员、为审计本身提供可信性等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负面影响;制定独立审计准则必须考虑经济环境、政府部门、法律体系以及审计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审计环境相一致。

刘明辉教授在现代财务管理与分析领域颇有成就,先后发表、出版了大量著述,如《财务管理原理》、《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财务成本管理》《公司财务理论》(译著)、《厂内银行的理论与实务》等著作和论文,着重研究了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问题。刘明辉教授指出,会计报表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晴雨表,经济活动分析是引导企业正确进行经营决策的信号弹。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应不断加强预见性、及时性、全面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财务分析要向制度化、系统化、电算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会计学;共词分析;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会计是经济的组成部分,会计学科在社会科学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过去,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会计弃旧扬新、逐步发展和变革的3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近5年,我国会计的发展更是迅速。那么会计学现在的研究现状如何,研究热点有哪些,未来有潜力的研究方向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有关会计研究的文献迅速增长,给广大研究人员从浩瀚的研究论文中把握会计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等问题带来了挑战,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可以作为研究人员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工具。本文将基于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法,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技术对我国会计学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指出我国会计学主流学术领域和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一)数据采集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

在知识群2中,环境会计、利益相关者、会计国际化等高频词聚集在一起,表明知识群2的中心是会计政策和形式的选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要不同的会计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为了与国际接轨,需要会计国际化;为了表现公司的环境责任,需要研究环境会计;为了减缓委托人和人的冲突,需要财务会计信息……因为存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较少交易成本,又需要监管层确定会计政策和形式来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这个知识群中,有2个研究热点:(1)会计国际化。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已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趋势是研究的热点。(2)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其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出现的。随着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会计成为我国会计研究的热点。

在知识群3中,管理会计、会计信息质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会计盈余等高频关键词聚集在一起,表明知识群3 的中心是会计信息质量。盈余管理、会计稳健性和会计盈余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公司内部治理状况(公司治理)和外部监督(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一知识群中的研究热点有3个:(1)管理会计。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对成本控制问题是研究的热点。(2)会计盈余。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直接的矛盾一直是现在财务会计理论争论的焦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问题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空间的遏制作用等问题都是研究的热点。(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控制是研究的热点。

三、结论

从对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学研究里最常出现的关键词是会计准则,其次是与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内容。从共词知识图谱可以看出,会计学论文主要集中在三个知识群,第一个知识群的研究热点都是围绕着新会计准则,第二个知识群是以会计政策和形式的选择为中心,第三个知识群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热点研究。会计准则给予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了信息质量。所以第二个知识群是第一个知识群和第三个知识群的连接和过度。

上述研究大致勾勒出我国会计学论文的研究热点,揭示出知识群的内部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会计学研究里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问题,从信息的披露到信息的形式和质量,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和无穷性,未来仍然可以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其次,会计的研究紧紧围绕会计实践,这从围绕准则的研究可以看出,有理由推测以后的会计研究仍然会遵循这一原则;最后,对前沿的课题诸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所做的研究仍不全面,这意味着未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当然由于cssci并未能全面搜集我国会计学的论文,以及与国外会计学论文的研究热点相比,我国会计学的热点是否紧跟前沿,都是今后仍需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陈超美.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

[2] 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

[3] 李长玲,翟雪梅.我国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j].情报科学,2008.

第4篇

【摘要】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重构新型培养模式。本文在界定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简介了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对重构我国新型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框架提出了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研究生 培养模式 重构

本文是山东财经大学2013 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所称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以硕士生为主。

一、引言

我国现行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如培养目标定位不当、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混乱、教学过程本科化、师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科研训练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因此需要对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重新界定和系统思考,重构一种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本文在界定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简介了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对重构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框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的一种抽象化、标准化的综合表述。具体说来,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对培养过程构建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格式,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式性。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同的培养模式反映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受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教育理念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灵魂。第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求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人为设计的规范格式,要求首先确定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把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标准化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第四,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标准化模式,必然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供其他单位学习和效仿。

(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素及其关系1.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素。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有着明确目标、按照预定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了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环节较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是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标准格式,是发挥会计专业研究生实施条件的作用机制,因此,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实施条件等要素。

(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应坚守的原则、信念或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是关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然状态的判断,即人们观念中认为的“好”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状态,是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和运行的先导。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方向,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决定了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过程的安排。

(3)培养过程。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过程来加以实施和完成。也只有通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有效实施,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理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才能落到实处,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并最终得以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录取新生、课程教学、科研训练、考核评价、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培养过程。这些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与否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4)实施条件。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最终能否得以实现,还有赖于各种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实施条件的保障程度。这些实施条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尤其是研究生导师队伍)、教材、教学手段、科研条件(实验设施、图书资料、电子资源和互联网等)、管理体制和学术氛围等各种软硬件资源。

2.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要素之间关系。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构成要素既相对独立,各自具有自己的功能与特点,同时相互之间又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系统的顺利运行。

教育理念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灵魂和先导。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作用:第一,指导作用。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指导和制约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过程的安排等。第二,调节作用。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可以作为衡量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标尺,从而有助于人们及时发现实践中的偏差,积极加以改进,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第三,激励作用。

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一种理想状态的构想和追求,将时刻激励和引导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

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方向。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过程的安排以及各种实施条件的保障,都将围绕着如何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展开。

培养过程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充分体现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顺利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安排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因为不论教育理念如何先进,培养目标如何科学,最终都要通过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来得以贯彻和付诸实施。实施条件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保障。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各种软硬件、主客观、物质非物质等各种实施条件的配合和支持。

三、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

(一)教学取向型培养模式

教学取向型培养模式源于中世纪大学①的高级学位教育,是以培养学者行会中的“师傅”(Master)为目的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特定的培养过程的样式和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博士学位的授予最早就产生于13 世纪上半叶的巴黎大学,后来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采用了与巴黎大学类似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培养目标是各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过程是强调课程教学,重视课程的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基础训练,管理方式采取师承制。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不高,与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确。

(二)科研取向型培养模式

科研取向型培养模式产生于现代大学。1809 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职能的转变。

中世纪大学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将研究和发现知识排斥在大学之外,而现代大学则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能,将扩展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在这种背景下,柏林大学首次设立了哲学博士学位,标志着现代博士教育的开端。

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是博士生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培养科学接班人,培养过程一般是研究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跟着导师在研究所或实验室从事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并参加由导师主持的“习明纳”②,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完成学位论文是最终取得学位的必要前提。这种以科研为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的培养模式对研究生教育影响深远,迄今为止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仍然是采取这种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不适用于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人才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

(三)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

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又称为教学科研生产型培养模式,是教学、科研与生产联合体的产物。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能够集大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与明确的科研课题的长处,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要的高层次研究人才——既掌握基础学科知识与研究能力,又擅长开发研究、应用研究的研究人才。

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际上是顺应了新的科技革命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现代企业的激烈竞争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对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才产生了强烈需求,从而刺激了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的产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大学与企业合作双方共同管理。这种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仅限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不适用于培养研究型或其他非应用型人才。而且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只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因此培养质量并不是很理想。

(四)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

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是20 世纪以来美国在借鉴德国培养哲学博士的经验以及参照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培养过程比较规范,对教学和科研同样重视,在管理组织形式上建立研究生院,负责统一管理,而各个学系或学院负责具体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既使得研究生教育得以规范和统一,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水平,又能发挥各个学院和教授的特长和优势,为较大规模开展研究生教育创造了条件。这种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虽然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但真正有效地实现这种统一并非易事。即使是在人们认为教学和科研结合得比较好的美国,也仅仅是在文理研究生院里面才能相对较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四、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框架

(一)“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应坚守的原则、信念或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思想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是关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然状态的判断,即人们观念中认为“好”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状态,是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和运行的先导。“追求卓越”是一种用积极的行动追求最好的意识和精神,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渗透性的教育思想,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只有把“追求卓越”视为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并将其贯穿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所有环节和参与人员中,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才有重新正名、重塑形象的机会。

依据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划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①。在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框架内,会计专业教育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高校纷纷设置会计专业,至今几乎达到“全民办会计”的地步。从学校类型来说,不仅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办会计专业,就连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农林院校等都设置了会计专业;从学校性质来看,不仅公立全日制学校办会计专业,许多电大、成大、函大、职大、私立院校也大部分是因会计专业催生出来的;从院校的专业设置来说,不仅商学院、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学院设置会计学专业,有些院校的数学等系也设置会计专业。在全国1000 多所全日制公立大学中,有将近900 所学校设置会计专业(吴水澎,2005)。对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经过近30 年的发展,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招生规模明显扩大②,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所需要的高层次会计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办学环境和空前突出的会计人才供求矛盾,我国各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坚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成为会计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规模在逐渐扩大,但这并不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数量与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此消彼长的反向关系。那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我们看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落后以及由此导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陈旧。因此,笔者认为,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作为会计高等教育中的最高阶段,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该始终坚持“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上都应追求最高的水平和质量。只有把“追求卓越”视为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并将其贯穿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全部活动中,体现在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员身上,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才有重获声誉、重塑辉煌的机会,以还原研究生教育的本来要义。

(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方向,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决定了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过程的安排。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以培养精英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因此其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会计精英人才。

精英人才应该是社会上各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或拔尖人才,即英才或天才,是各个阶层中少数的最优秀的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作为最高层次的会计专业高等教育,就应该以培养会计教育界、学术界或实务界最优秀的精英人才为己任,否则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市场导向和学术导向是教育价值观的两个基本取向,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以哪个导向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其实施,并最终影响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基于对上述两种价值取向的认识,国内外有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并已经在很多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对于会计学博士生的培养,国内外专家的认识比较一致,都倾向于坚持学术导向。姜国华(2007)认为,会计博士项目应该以培养会计教师和开展会计学研究为目的。毕业生是否主要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和会计学者是衡量一个学校会计博士项目成败的唯一指标。大量博士毕业生进入政府或工业界只能说明一个博士项目的失败。博士生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应该算是进入了会计学术“圈”,要以研究和教学为自己的事业目标。但对于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国内外专家分歧较大,有些专家提出了会计学硕士生分类培养的想法,并得到了不少国家及其大学的支持和实施。陈立齐(2006)指出,在美国会计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有两种思路:一是为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二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务工作做准备。考虑到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为适应市场需求,大多数学校的硕士生培养还是应注重专业化训练。孙铮、王志伟(2002)认为,硕士生的培养介于本科生和博士生之间,实务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定要分开培养。培养财务分析师、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是实务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博士生队伍培养后备力量是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刘永泽、孙光国(2004)也认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区分为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前者可以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后者可以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让其考取博士研究生或从事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姜国华(2007)也认为,对于普通的会计硕士生来说,是在博士项目还不普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学术型硕士项目,其目标就是为以后攻读博士培养学术型人才做准备,在当前博士项目已经相当普及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缩小普通会计硕士项目的培养规模;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可以全部交给会计专业硕士项目,即MPAcc(Master of ProfessionalAccounting)来加以培养。上述国内外会计学硕士生分类培养的想法和做法,实际上是对市场导向和学术导向两种价值取向选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两者各有侧重,不可偏执一端,这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管理是贯彻实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也是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步骤。在构建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对培养过程的管理应坚持两个新的管理理念,即过程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

过程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价值创造都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卓越的结果来自于卓越的过程。过程管理是人们为了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而提出的管理学概念。目标管理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能使人们明确企业的目标和方向,使人们的一切活动能紧密围绕该目标进行,但其缺陷在于目标管理容易促使人们急功近利,从而产生短期行为,而忽视了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过程管理作为现代企业最基本的管理方法之一,是提升企业绩效、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平衡的价值、履行企业使命和实现企业愿景的途径和载体,决定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率、周期和成本,是实现企业业绩和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也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过程管理是通过对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等活动,使其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培养过程的管理上。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只是给出了方向性的总体要求,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层层转化,步步分解,通过培养过程来使之外显化、操作化。作为保证和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面质量管理是20 世纪60 年代在西方企业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是由美国管理学家费根堡和朱兰提出来的,其要点是把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等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以保证最经济地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质量第一,即在优质、高产、低耗和高效的观念下指导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开发过程;二是用户至上,即对外而言企业生产的产品要为用户服务,满足其不同的需要,对内而言企业内部的上一道工序应当为下一道工序服务;三是预防为主,即优质的产品是依靠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应当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注意减少潜在的不良产品,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查和返工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全面的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除了要保证其产品的技术性能优越以外,还应当考虑其服务质量和成本质量,做到售前售后的服务质量要优秀,生产成本符合价值功能,成本要低,功能要强。二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不仅仅是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还要涉及产品的市场调查、设计、研制、准备等各个阶段,以及采购、生产、销售、客服、物流、财务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三是全员的质量管理。由于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环节和职工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企业要想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全体动员,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层层分解质量指标,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有任务,只有这样,质量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这种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于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同样可以发挥较大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的对象”是会计专业研究生,“生产要素”是各种软硬件教学科研条件,“劳动者”是教师,最终的“产成品”是精英会计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各个高校除了应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这种“待加工产品”本身的培养质量以外,还应讲求“售前”(校内教育)、“售中”(毕业找工作)和“售后”(后续教育)的服务质量,也就是说应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在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经历若干个不同的培养阶段,要由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分工协作,要由不同岗位上的教师员工共同配合才能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应进行全过程和全员的质量管理。因此,我们认为,在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研训练、考核评价等。其中,第一是课程设置,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理念以及培养目标的载体,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设置课程是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备条件。第二是教学方法,是会计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吸收知识所采取的手段、工具、程序和措施的总称。科学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学方法是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第三是科研训练,是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现研究生教育特征的重要环节。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仅是研究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科学研究是现代研究生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研究生培养的题中之意,也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第四是考核评价,是增强会计专业研究生危机意识和风险精神,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淘汰机制,强化培养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时监控,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做好论文工作,必须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抓好论文选题。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应尽可能选择实践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的题目,侧重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而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选择本学科前沿领域或者是在实践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题目,侧重于创新性。第二是严把开题关。开题的目的是为了让研究生做好与选题相关的文献综述,以及对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内容框架、拟创新点以及写作计划所做出的总体设计进行必要的论证,并通过开题及时听取各位指导教师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在动笔之前预先把论文写作整体框架搭建得更加完整和合理。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论文开题取得实效,避免论文开题会议和开题报告流于形式。第三是严格审核论文答辩前是否已完成必须公开发表若干论文的量化规定。现在很多高校都有这方面的规定,这对于促进研究生搞好科研,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十分重要。第四是严格把好论文评审和答辩关。创新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生命,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等国都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提出了很高的创新要求,我国各高校也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关键的一环。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可以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衡量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考察研究生在文献检索、资料运用、论文写作、观点论证和辩驳等方面的水平和技巧;对研究生导师而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检验导师指导质量的主要依据;对学校而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因此,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且严肃的环节,各个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管理,建立专家库,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和预答辩制度,对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实行随机抽检的办法,杜绝由于答辩委员碍于情面而对研究生笔下留情的现象发生。

会计专业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增强会计专业研究生危机意识和风险精神,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淘汰机制和评估机制,强化培养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时监控,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一是严格推行淘汰机制。我国目前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缺乏行之有效的淘汰机制,考核机制不严格或流于形式,课程考核乃至最终的学位论文答辩得过且过,的规定弹性余地也很大,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研究生普遍反映学习压力和科研压力都不大,至多是有些导师施加的科研压力或自我加压,否则研究生会相对轻松地得以毕业,这样的结果只能证明研究生教育的失败。

虽然有些高校近年来也采取了一些质量保障措施,如实行“末位淘汰”“一票否决”“匿名评审”等制度,但实施起来阻力较大,因而效果并不理想。

反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英、法、德、美等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发现,虽然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但都始终坚持采用淘汰制度以保证培养质量。共同的做法主要有:采取“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保持入学率高和淘汰率高;注重研究生的过程培养,建立资格考试和综合考试制度,实行分步或分段淘汰;考核标准多样化,着重考核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学校(校长或系主任等)、学术组织(答辩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或考官)、导师有决定研究生的录取和淘汰的自主权;具有科学规范的、严格的、系统的、完整的研究生培养的申请制度、考核制度、评审制度、淘汰制度及监督制度;拥有灵活的、弹性的、配套的管理模式和实施淘汰机制的善后措施;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

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目的是为了激励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使其有紧迫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及强大的学习和科研的压力,从而有助于增强竞争意识,客观上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和市场经济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主要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适时推出并严格执行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不仅是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检验,同时也是集中征求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家的意见,帮助研究生进一步明确今后主攻方向的最佳时期。通过考核可以鼓励优秀学生,淘汰不合格的学生,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在研究生入学一年半主要课程结束以后进行一次全面的中期考核,包括专业课程、外语、科研和思想政治等各方面,筛选掉一些不合格者;在入学两年半或学位论文答辩前进行一次资格考试,再筛选掉一些不具备获得相应学位水平资格的学生。

对于被筛选掉的学生,国家应出台一些善后措施,以创造机会使得能另寻出路,可以给予这些学生适当地培养并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如对于一年半后被筛选出局的学生,可以发给研究生课程班证书;对于二年半后或学位论文答辩前被筛选出局的学生,可以发给研究生结业证书。

第二是完善评估机制。如前所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应坚持“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把握“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那么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目标,这需要通过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评估机制来加以评价。建立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估机制主要是针对涉及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课程设置、教学水平、管理效率、社会适应、学校声誉和贡献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吸取改进的建议,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调整和完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维护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根据评估人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评估、社会评估和自我评估等。政府评估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的评估,在我国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评估,以行政的力量来检查和督促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规模和水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生教育水平的评估,可以参照目前正在开展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社会评估是由专业团体如我国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等和同行院校进行的评估,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自我评估是学校内部对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人员进行的自我评价,以及时听取研究生教育中各方面参与者的反馈信息,改进研究生教育工作。

在我国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所扩大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有招生资格的高校要扩招,没有招生资格的也在积极争取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资格,够条件的要上,不够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各个高校蜂拥而上,有限的教育资源一时无法满足大规模扩招的需要,导致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显下降,出现了“本科化”的发展趋势,给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选择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要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要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尤其是强制性的政府评估机制,加强政府监管,根据评估结果施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关键的措施是应建立扩招后的退出机制。灵活的退出机制不仅可以适当地保证扩招后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要使有限的会计教育资源在比较公平的状态下,发挥最大的效用,这是体现市场机制的做法,建立这样的机制迫在眉睫。

(四)完善的条件与优化的环境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最终能否得以实现,还有赖于各种物质或非物质条件的保障程度。

1.建设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首要条件。在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既是主要的参与者,也是重要的组织者,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计、培养质量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导师队伍不仅是指一个导师,而是包括整个导师指导小组。

一个高素质的导师指导小组,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智力的不足,有利于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博采众长,形成开阔的思路,避免门户之见,对于研究生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是西方各国的重要经验,如美国在研究生指导上,采取的就是比较好的个人(指导教师)与集体(指导委员会)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各高校加以借鉴。

2.建设高质量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材。

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建设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条件,没有优秀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材,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根据调查发现各个高校在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建设问题上分歧较大,教材混乱无序,既有采用讲义、大纲的,或者是论文集、专著的,也有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的,还有采用国内部分高校统编教材的,各种教材所占比例差别不大,没有任何一种教材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呢?笔者认为,虽然研究生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天马行空,无规律可循,研究生教学总是有些基本课程、基本内容是共通的,只不过在具体观点上可能会有较大的分歧,而教材可以起到规范主要教学内容的作用,如果连统一的研究生教材都没有,又怎么可能规范教学内容,研究生教学岂不成了自由市场?因此,笔者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应组织有关高水平的会计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编写高质量的会计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以用作研究生教学参考复习用。据了解,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01 年开始陆续出版了一套由多所高校联合编辑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主要包括:《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财务会计研究》《成本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财务管理研究》《国际比较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和《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等。另外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7 年也出版了由几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共同编撰完成的会计学研究生系列规划教材,主要包括:《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研究前沿》《成本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财务管理研究》《审计研究》《国际会计专题研究》和《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与审计研究》等。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吸收知识所借助的媒介,也是为实现会计教学目标所必须采用的载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采用科学的、先进的会计教学手段已是大势所趋,对于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教学效率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与会计教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利用网络作为会计教学的媒介和手段已经成为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会计网络教学可以分为研究性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资源库教学、专题学习网站以及远距离传输教学等,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都适用:

(1)研究性教学。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借助于网络来进行和完成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研究生在网上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在网上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成果形式。经过网上的资料收集,并通过分析和判断,再加之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论文的形式在网上。同一课题的研究生在网上成果后,再由教师组织其进行讨论。

(2)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指以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研究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任务驱动教学基于网络环境下成为可能。如会计计算机实验即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这种方式。具体流程包括:首先,教师从虚拟企业现实的情景中设计实验案例,并提出有关会计问题;其次,研究生根据已有的专业知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性质;再次,探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利用专业计算机软件分析、整理资料;最后,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形成研究成果。

(3)资源库教学。基于资源库的会计教学所依据的资源库是指根据我国各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备课、制作教案、制作演示文稿、进行演示实验等,研究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上练习、网上提问、模拟实验、拓展阅读等。

(4)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重要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潜能,还有利于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其中,主题网页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和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很多会计专题网站值得发掘和学习,如中国会计网、中华会计网校等,可以利用这些在线网络资源进行疑难解答,在线学习会计实务,甚至可以与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进行在线交流。研究生和教师也可以开展主题网页教学,根据所学课程建立一个网上平台供学生和教师在线交流,上传学习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来丰富网站内容等。

(5)远距离传输教学。远距离传输教学是指师生凭借网络终端所进行的非物理上面对面的、超越了时空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是一所学校教室与教室之间的教学,本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也属于远距离教学,现在的网上学校、网上答疑、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网上交流等都是远距离传输教学。根据上述内容,远距离传输教学与上述部分网络教学模式有着相似的地方,网络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更拉近了人们学习的距离,远距离传输教学正扮演着利用网络资源来减少人与人之间学习障碍的角色,让学术交流不再有空间的阻隔。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要贯彻和实现“追求卓越”和“精英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配备完备、精良的教学、科研设施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而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学术的良好氛围,创造更多的自由宽松的学术交流机会,则更是实现创新型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创新的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去培育,创新的观点需要交流和研讨来产生。只有营造出宽松的学术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精英人才,在培养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开展学术交流都是在为高级人才提供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学术交流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取代的。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与会计界同行研讨与交流,有利于研究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兴趣,相互促进,同时还有利于突破个人形成的思维定势和研究范式,通过交流与讨论萌发创新思想。

开展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开展定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使之制度化。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鼓励研究生出去开展学术交流、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同行专家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校里举办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通过倾听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或讲座,可以了解会计学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研究成果。对于这一方面的学术交流,学校应给与充分的重视,尤其在制度上予以明确、管理上给予倾斜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倡导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在校内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研讨会、读书报告会或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在开展学术交流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相长,共同促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为培育创新研究成果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珊,王建梁.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2] 崔学刚.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2006.

[3] 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 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里查德·E·弗拉赫惕.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J].会计研究,1997(9).

[5] 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

[6] 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7] 彭韶兵.中国会计教育[J].北京:中国财政杂志,2006.

[8] 王诺.读哈佛 [J]. 读书,2000 (12).

[9] 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财会通讯,2005(2).

[10] 徐玲芳.中美高校研究生院制度之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

[1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1991.

[12] 叶松,等.博士导师队伍考核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13]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Committee. AmericanAccounting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the FutureStructure, Content, and Scope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B e d f o r d C ommi t t e e )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o n F u t u r eAccounting Education: 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Profession[J].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1986(1).

[14] A c c o u n t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C h a n g e C o m m i s s i o n a n d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Position and IssuesStatements of the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Commission[J]. AAA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1996(13).

[15] W . S t e v e A l b r e c h t,Rob e r t J . S a c k . A c c o u n t i n gEducation: 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Future[J]. AAA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2000(16):79-91.

[16]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AICPA). CPA vision project identifies top five issues forthe profession[J]. The CPA Letter,1998, 1(12).

[17] Flaherty, Richard E. ed. The Accounting EducationChange Commission. Grant Experience: A Summary[J].AAA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1998(14).

专家小传:万晓文,男,1970 年出生,山东巨野人。2004 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会计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会计新领域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会计理论、投资者关系管理、会计新领域等。在《会计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当代财经》《现代财经》《财务与会计》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8篇。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分别出版《会计公共关系研究》《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主持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获得多项省级、厅级科研奖励,其中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第5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转变,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转变的首要环节。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这一转变,需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方面实现转变。培养目标: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素质是指培养人才要加强通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规格:宽口径、多方向、复合型。要做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遴选优势、强势专业,整合优化传统专业,并以宽口径的专业为基础,通过设置多种专业方向,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要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以便利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学分标准化以便利于课程与课程组间的相互替换,保证课程结构的机动灵活。培养过程: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实施个性化培养。一是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实行按就业取向和学习基础分层次教学,按学科打基础,宽口径大类培养。二是建构保证高层次、高质量教学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学风督查队伍,开展学生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活动,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格局。三是建构能力知识型教学模式,如将创新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设计活动;组建特色班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形成多维的交流性教学途径等。四是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以下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改革。三项改革要完成以下任务:全面推行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试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扩大教育教学资源和渠道,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要大力加强试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要注重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人文社种类专业不少于总学时(学分)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这项工作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大力推进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三是要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二、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框架研究

(一)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派生出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全国趋于一致,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确立以来保持不变,造成了教学内容远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局面,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事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亟需调整为“培养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调整将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分层定位和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奠定改革思路。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分层定位,确定会计学普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定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学术研究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我国目前会计培养梯次分为五级:中职中专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操作岗位的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出纳员、银行柜台出纳员、商场收银员、车间核算员、仓库核算员等;高职高专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中级会计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员、材料核算员、工资核算员、往来结算员、收入核算员、税务核算员等;普通本科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高级会计应用型人才,包括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的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岗位人员、中型企业会计主管人员、政府和事业单位核心会计岗位人员直至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审计人员、金融企业专业岗位会计人员、中专教师等;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才定位是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既可以搞科研,又可以应用。岗位定位是大型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员、高职高专教师、科研院所辅助研究人员;博士层次。人才定位于高级研究型会计人才。岗位定位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师和科研人才,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高级管理人员。

根据目标岗位职责、能力要求,确定会计学普通本科层次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定位。中职中专毕业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具备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珠算技术、点钞技术、岗位需要的账务处理能力等。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具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熟练的账务处理技术和会计信息处理技术。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掌握系统完整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把握国内外会计发展最新动态能力;熟悉大型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掌握系统完整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础上。还应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基础上,还要具有熟练的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参与国内外会计前沿知识研究的能力;组合协调能力和构建、改进大型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的能力。会计学博士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功

底;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将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分为学术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三类目标加以差别培养,学术型主要为攻读会计学硕士、博士以及学术研究做好基础准备,高级应用型则主要培养会计专业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普通应用性旨在培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其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代表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这部分学生不同于高职高专生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专科生应当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这部分学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会计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全面的账务处理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是全面提高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我们的思路是构建“平台”+“模块”的教学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由纵、横两个纬度、四个职业教育模块构成,即从纵向上划分为研究型课程模块、高级应用型课程模块、普通应用型课程模块。横向上划分为财务会计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审计模块。

为了实现这一“平台+模块”框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学生分流机制。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要告知学生本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和调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就应当根据学生意愿、导师指导意见和学生家长目标,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应当允许学生进行再选择。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对于达不到考研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对于达不到高级应用型培养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普通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性人才目标学生,如果起兴趣志向发生转变,且达到规定的学业标准,可以转为考研目标人才培养。二是差别化课程设置。学术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侧重研究工具掌握和专业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高等数学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应用型人才目标课程设置应当侧重应用工具和专业应用技能教学,实践教学比重应保证在课时总量的20%以上,要求课堂教学中重点加强案例教学比重,实验室教学中加强模拟教学训练,实践基地教学中保证实践活动次数、时间和质量。三是规模问题。考研目标学生数量一般应当略高于全国研究生录取率;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主流,规模应当大一些,至少不能低于考研目标学生数量;普通应用型人才一般针对那些理论基础较差、全方位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一般适用于专升本中的部分学生,规模视情况而定。四是学位论文。考研目标学生毕业论文要求理论性、创新性和学术性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这部分学位论文应当能够代表一所高校某一个专业的最高水平,并争取有部分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没有必要撰写学术化学位论文,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等形式,从资料收集、逻辑分析、结论判断、实践效果等方面加以要求;普通应用型目标人才可以只要求其提供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并作出严格的质量要求,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学位论文,不予颁发学位证书。五是学制问题。对于各类学生,尽量减少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课程数量。只要学生获得课程范围内的足够的学分即可。一般规定3~6年为宜。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或第二专业单项课程,学生达到一定标准允许免修、免听部分课程。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潜力较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实现跨校选修课程。

三、会计学本科专业分类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会计学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进行市场细分。市场需求研究各专业大、中、小型企业管理岗位、会计岗位和对外贸易岗位设置情况,了解每一岗位不同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市场供给研究本专业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和博士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不同,从中明确本学校会计学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确定适合自身发展规划与特点、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 本科生不同于高职高专生的主要区别在于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专科生应当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本科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全面的实践能力。首先从公共层面和具体类型纵向描述,将人才培养规格分层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基础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然后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进行细分,要求每一项规格都有相应的课程教育为保证,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要到达到相应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我们构建了“平台+模块”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必修课程体系构建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平台。基础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旨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会计及相关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在内容上以专业基础课为主,没有必要细分方向,留待以后在硕士阶段再选择。专业基础课主要应当加强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育,以便为将来从事数理:分析或实证分析奠定基础,以适应会计研究的国际潮流。按照这一思路,基础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第6篇

一、个人简要生平

库珀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1914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Alabama)的伯明翰(Birmingham),他的父亲曾是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的一个薄记员,后成为其经销商。在库珀三岁的时候,他们举家搬到了芝加哥(Chicago),他的父亲在那儿经营一个加油站,不过这个加油站在经济大萧条中倒闭了,家境贫寒的他高中都没毕业。年少的他在职业拳击赛中当过拳击手,在保龄球馆当过服务员,还去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有一天,在他匆匆赶去高尔夫球场的时候,碰见了以后成为他的终身教师、会计名人堂成员之一的埃里克·路易斯·科勒(Eric Louis Kohler)。在科勒的帮助下,芝加哥大学给了他一次学习的机会,库珀从而开始了在芝加哥的无学位生涯。

进入芝加哥大学以后,库珀很快就喜欢上了那里的学习气氛,他很庆幸自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于是他参加入学考试,准备以后成为一个药剂师,因为在那个年代,他觉得这是一个收入很不错的工作。当时的科勒是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Arthur Andersen)的负责人,他觉得库珀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于是就要他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他们正在做的一个关于专利侵权案中。库珀通过努力终于发现了原告工程师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存在着错误,这即给事务所帮了很大的忙。科勒也更加认为库珀是一个很有才华、有前途的人,于是就聘用他暑期做全职,开学之后做兼职。事务所的工作激发了库珀对会计方面的兴趣,因此他将专业由医学转到经济学,科勒则指导他学习有关会计方面的基本知识。

1938年,库珀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并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这时科勒已经离开安达信,在田纳西州(Tennessee)河流管理局和经济管理局担任政府要员,他让库珀也在田纳西政府工作,主要研究程序审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效益审计)、成本的数学分摊方法,以及州政府在其他方面所遇到难题的解决办法。这些工作使库珀的会计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为他以后的辉煌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0年下半年,他离开田纳西,去参加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博士入学考试,并成为该校商学院的一名博士生。

1942年,库珀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参加了美国预算署—即现在的美国政府管理与预算办公室(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简称OMB)的美国统计准则的制定和划分工作。由于二战的影响,他被安排去处理联邦政府所有的财务以及与财务相关的统计工作。二战快要结束时,即1944年年底库珀离职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两年后,他返回华盛顿并掌管战争时期的财务统计工作。在华盛顿期间,库珀成为卡内基科技工程学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名成员,受卡内基-梅隆大学创办者Mr.William Larimer Mellon的邀请,一起创建了工业管理研究生院,即现在的商学院(School of Business)和公共事务学院(College of Public Affair)。他在那里工作了近三十年,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却没能培养出科勒为马歇尔计划所设想的财政检察官。68岁时,库珀受德州奥斯汀(Austin)商学院创始人Dr. George Kozmetsky之邀,来到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商学院,他的到来使商学院有了很大发展,排行榜列入前15位,并且使其会计系排名全美第一,管理科学和信息系统系排名全美第三。

1970年,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授予库珀文学硕士学位;1975年,哈佛大学又授予他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西班牙的艾丽思坎特大学(University of Alicante)授予他荣誉博士;1976年,库珀获得哈佛大学艺术学专业的名誉硕士学位,同年他开始在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做一个以亚瑟?劳斯·狄更斯(Arthur Loews Dickinson)命名的项目,直到1980年才完成该项目。尔后,他开始执教于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并被该校聘为管理学、会计与管理学、信息系统教授,如今还是该校的财务管理荣誉Foster Parker教授。1982年,卡内基-梅隆大学也授予库珀理学博士称号。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第7篇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编辑熊年春)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课程教学 国际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对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6月至今,教育部提出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项重大改革项目是实现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既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高级卓越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校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然而,我国会计教育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显著差距。“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目前我国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经验,实施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一、会计专业国际化教学目标的定位

(一)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会计专业教学目标中均明确指出:学校的培养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未来作为一名专业会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可见,会计专业国际化教学目标应凸显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卓越会计人才,不仅应具有个人技能和实用技能,还应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技能以及人际交往技能等。因此,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管理信息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形成会计人才供给和需求紧密相连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明确不同培养阶段的教学目标。英美等发达国家对会计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细分,对于本科各个阶段,无论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均存在显著差异。英美等国教师针对不同层面学生,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特长和技能水平在广度、深度以及运用性上均有所侧重。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会计专业教学中需根据卓越会计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初级、中级以及高级等不同培养阶段的教学目标,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和纵向提升的教育理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设置递进式专业课程层级。英美等国的会计专业课程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层级,依次为基础教育、普通商科教育、普通会计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层级层层递进、相辅相成,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有效保障了专业人才的递进培养模式。

借鉴英美等国的专业课程体系,我国可以结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层级。第一层级为通识教育,体现培养目标中的“厚基础”,主要包括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文写作、政治理论、法律等课程;第二层级为商科基础教育,体现培养目标中的“宽口径”,主要包括微(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金融学、财政学等课程;第三层级为专业核心课程,体现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主要包括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学、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专业英语等课程;第四层级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现培养目标中的“强能力”,主要包括税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

(二)整合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英美等国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侧重跨学科的融合,如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将会计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讲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并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和决策。财务与数学建模课程将数学、统计学与会计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解了财务指标的经济含义,以及如何选取变量并建立检验模型。

会计专业知识与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卓越会计人才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最终使得兼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服务,增强会计专业的社会价值。

(三)协调学位课程科目与资格考试科目。英美等国侧重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的紧密配合,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学会等机构密切关注会计教育的发展状况,并通过有效渠道及时将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建议反映到教育界,教育界以职业界的需求为导向,及时优化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满足职业界的需求。英美等国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科目与当地特许会计师协会资格考试科目有着密切衔接,学生在取得会计专业学位的同时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豁免科目。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部分高校的做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在学位课程体系中引入CPA辅导课程。在注重提高卓越会计人才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学位课程科目与资格考试科目的协调衔接能有效缩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三、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引入启发式、互动性、多元化的会计教学模式。英美等国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引入了会计教学新模式。启发式教学是学校改革的标杆,强调教师的授课应集中在重点文献主题观点或重难点的介绍和启发;互动性教学要求从以往的教师单向性演讲转变为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性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是指通过采用案例讨论、小组协作、学生演讲、实务界人士讲学、模拟仿真教学、情景式教学、商界联络等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会计专业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复杂,会计知识不断更新、深化,学习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在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学中,启发式、互动性、多元化的会计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思维的活跃性,全面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塑造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英美等国学生对每门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主要是通过课后阅读教师列出的大量参考文献,系统自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在完成作业或课程论文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阅读相关资料,结合所学课程的理论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相关证据(如文献评述、模型以及数据)来有力支撑观点。该过程突出强调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能够对各种渠道获取的知识进行深度辨别、解释和评价。

在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利用“圆桌会议”“案例讨论”“小组作业”和“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指引学生塑造“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如要求学生自己判断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或不确定环境下会计事项应当如何处理,对相关主题的会计研究现状进行批判性评价,对研究方法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三)培养学生利用资源自主学习。具体来说,英美等国侧重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数字资源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与教师的互动和反馈,并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新闻媒介、财经杂志拓展专业知识等。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会计教育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且会计专业知识更新的幅度和速度日益增大,可见,卓越会计人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考评的优化

(一)多样化课程考评手段。英美等国会计专业课程的考评手段多种多样,如课程论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小组作业、小组演讲、模拟操作和期末考试等。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将课程评定方式、标准、权重告知学生,且考试试题相当大比例的题型为主观题,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理论分析的逻辑性、合理性、深刻性以及对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在相关性的把握程度来评分。

我国现行的课程考评手段单一,基本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期终综合成绩。课程考评侧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有悖于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借鉴英美等国的经验,我国课程考评手段应多样化,引入课程论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小组作业、小组演讲、模拟操作等方式并增大其在考核中的权重,形成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二)融入“过程”考评。与英美等国的考评方式相比,目前我国的课程考核方式侧重“结果”考核,“过程”考核缺失,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不足。“过程”考评的融入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考核需按照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进程中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过程考核可采用的形式有:单元测试、阶段性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定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通过过程考核,教师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学生能及时地调整学习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S

参考文献:

[1]赵改玲,孙家平,刘海英.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商业会计,2015,(23).

[2]张海兰,刑伟平.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探讨――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能力培养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