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8 15:01: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信息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据仓库是一个用来支持管理人员决策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且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企业建设数据仓库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经营管理者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迅捷、准确的判断和找出相应的对策,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能够方便地使用数据仓库这一集成的决策支持环境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仓库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①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目前只有关系数据库系统这样的一个产品技术可以实现这个功能。大多数关系数据库系统通过数据分割技术,将一个个大的数据库表分散在多个物理存储设备中,从而增强系统管理大数据量的扩展能力。
②并行处理。用户在数据仓库系统中进行访问时,其显著特点就是庞大而稀疏,从而导致整个查询和统计都很复杂,访问的频率也很低。系统需要将所有的处理机调动起来,为这一个复杂的查询请求服务,并对这个请求进行并行处理。
③针对决策支持查询的优化。存储于数据仓库中各数据表的数据量通常分布极不均匀,普通查询优化器很难找到的最优的最佳的查询路径。所以,通过在面向决策支持的关系数据库,对查询优化器上做适当的修改,增加多重索引扫描的能力。
2数据挖掘技术——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当今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企业需要面对着一堆堆纷繁杂乱的数据,需要企业决策者快速找出有效数据,剔除无效数据。面对海量数据,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收集的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充分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可以说,在日新月异的海量数据里迅速提取有价值信息并尽快做出反应,已成为企业的关键所在。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企业:
①掌握销售全局。通过数据库系统内的商品分类信息功能模块,可以让企业及时了解到商品种类、销售数量、商店地点、价格和日期等参数,掌握企业每天的运营和营收情况,对库存的变化、销售的增长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②对市场趋势进行分析。可利用数据仓库,通过检索数据库中近年来的销售数据,作数据挖掘和分析,可预测出季节性、月销售量,对商品品种和库存的趋势进行分析。
③降低库存成本。利用系统内的数据存储计算系统,从而可以很清晰的知道企业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再结合两者分析,就能够明确的对各个商品各色货物进行增减,从而保持稳定而又实惠的库存。
3网格技术——提供资源共享的能力
网格作为互联网上的一组新的技术,它通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资源组成共享的资源集成,从而提供一种高性能计算、管理及服务的资源能力。网格主要是通过提供一种分布式的协同工作环境,企业能够根据这个协同工作环境,然后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一种规范的方式对生产任务的性能参数、约束条件进行描述,动态构建产品制造链,并根据生产能力适当地安排生产计划,并有效地规避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它通常具有如下两个优点:
①能够充分实现企业间各方的资源的整合,已达到资源集成优势。企业在网格技术的帮助下,企业成员之间充分共享现有资源。与此同时,整个网格系统中的企业群体将以低成本、快速度的高效率,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②网格依据协同企业间的动态资源变化自适应性地动态选择作业所需的最小资源集。此外,网格的资源预留机制,也就是说网格会对同一作业的任务实现资源优先预留,这样就意味着在保证资源的持续可用性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何淑贞,王晓海.主宰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J].中国数据通信,2002,(6).
[2]肖勇.企业信息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演化——从数据管理到知识管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1).
[3]龙腾.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进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0).
[4]章钢,谢阳群.论企业危机信息管理体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2).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老式的企业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种种弊病,这些弊病阻碍了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健全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高效应用,不仅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庞大冗余的数据和陈旧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也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和绊脚石。因此,剔除弊病是企业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完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第一步。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设中常见的问题有:①统计指标不统一,朝令夕改。企业的诸多统计指标,各成体系,变化频繁。②数据管理不规范,各自为政。没有设立归口管理专业机构,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自行管理数据,且各职能部门报表变更频繁,数据应用效果大打折扣。③系统建设不完善,资源浪费。统计信息系统建设较为分散,没有规范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不利于信息共享,针对以上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给予高度关注,充分认识统计信息统一管理和加强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使统计信息真正意义上发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服务支持的作用。
2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原则
统计信息管理机制需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数据服务机制,统一是指以“三统一”标准(指标定义统一、指标口径统一、实现逻辑统一)为核心,规范是以数据归口管理为手段,高效则是以“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使企业的统计信息应用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全面提升企业的统计信息内部服务支持能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服务。
3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定位
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满足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各部门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确定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相对稳定并具有延续性的统计报表可为有效的管理提供服务,统一的统计指标,为公司管理的稳定性、高效性提供支持。为了高效管理企业庞大的数据需求,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定位如下:①以服务决策参考为核心,以支持经营管理为着力点。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提高公司管理效能为目标,为各级高级管理者提供快捷准确的决策参考信息,便于管理者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提升公司应对市场能力并做出决策。②以宏观数据为主流,以明细数据为辅助。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主要针对企业的宏观数据,主要展示企业汇总的、整合的数据,并以各层面的明细数据为补充。分散的微观层面的清单信息不纳入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统计范围内。③以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指标为主体,以使用频率较低的重点指标为补充。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提高数据和报表的使用效率为根本原则,因此统计报表应以各职能部门常用的指标为主,设置使用频率为月/季比较合适,个别使用频率为半年、年度的指标可视其重点程度纳入到统计指标体系中。④以前端运营系统为基础,尽量避免手工统计。统计信息管理机制应以统计信息系统为信息化载体,可在企业建立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以平台为依托,为取数平台,数据来源应为企业的前端运营系统,由平台从前端运营系统采集、收集数据,全过程为自动化,杜绝手工参与,确保数据准确性。⑤以总公司为核心,以分支机构为扩展。对于大型企业,设有较多的分支机构,可先以总部机构为起点和核心,满足企业总体层面的宏观管理需求和对全系统的整体掌控,便于在短期内形成一批企业内系统通用的、有代表性的报表体系,和统一的指标体系。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稳定时,可将统计信息管理机制推广至分支机构,推广标准指标体系和订制报表格式。
4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4.1建立企业的唯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三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这是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基础,指标选择、规范定义和未来的可扩展性是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统一指标名称、统一指标定义,并统一指标的实现逻辑是“三统一”原则的核心内容。“三统一”有利于企业对指标的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统计指标和数据的稳定性,也是统计数据数据质量和统计效率的重要保障。
4.2建立企业的常规统计报表体系,对报表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常规统计报表体系可按照层级进行分类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级:①KPI报表:服务于决策层面,分类别展示企业经营管理各层面重要信息,供最高管理层使用。②公司级常规报表:服务于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分类别、按维度和分支机构展示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重要信息,供企业最高管理层和部门管理者(按需)使用。③部门级常规报表:服务于管理层面和事务层面,按需求部门展示企业的某一经营管理层面的详细信息,供各个部门具体使用。
4.3搭建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是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物理化、电子化载体,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是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物理基础,对统计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分析、查询的决策支持系统,可实现企业内部统计数据报送、统计报表查询、智能报表生成、指标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并可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进行功能扩展。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依托于企业的各个运营系统,以保险企业为例,保险企业的核心业务处理系统、财务系统等前段运营系统都是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前端数据源。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应在数据加工过程中尽量杜绝手工加工和手工填报。
4.4建立归口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统计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确立统计信息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在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管理、使用、开发、维护等工作中的职责,规范归口管理工作的各项流程,使统计信息管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5保险公司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应用
(一)服务性
服务于供电业务,是电力相关机构当中后勤管理环节的基础出发点,也是其最主要的工作目标,其主要的服务功能,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其一,是供给,后勤工作可以为电力企业内各项业务的运作提供最为重要的物资,以确保企业的运行能够有充足的物质资源作为支撑。其二,是辅助,为确保企业的电力生产与输送工作能够顺利、稳定的进行,内勤需要提供相应的辅助与保障,要确保各项业务流程的规范,还要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保证工作环境的整洁规范、保证设备的质量与正常运行等。总体来说,后勤管理工作,应当做到为电力企业本职的供电工作打好基础、提供辅助。其三,是服务,即是为企业内部的环境及员工的工作生活提供贴心的服务,只有将每项服务工作都做好,让工作环境更加整洁、员工更加有动力,才能切实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
(二)保障性
后勤是电力生产过程当中的核心支撑力,企业只有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当中出现问题时,后勤工作才能够充分展现出其保障性的作用,但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不可预测的,突然性的。此外,后勤管理工作的保障行为通常是隐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细节方面,但工作的难度却是相对较大的,因此比较容易遭到忽略和轻视,但是,实质上,这些细节问题,却通常是对电力企业整体生产运营过程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问题,许多潜在问题或许看起来并不觉得是会造成威胁的,但是这些问题一旦引发了故障或操作失误,就很可能会给整个电力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或名誉损害。所以,后勤管理工作的保障性作用,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电力企业,在工作过程中有许多高危险性的环节,所以只有依靠后勤工作的保障,才能确保整个生产及供电过程能够更加平稳、安全。
(三)复杂性
后勤管理工作由于工作内容的涵盖面较广,需要了解的知识也更广泛,所以整体工作内容是较为复杂的,其工作内容当中不但涵盖了人际关系,还包括内部物资与设备的管理,对生产运营过程的监督,员工的培训以及考核等等。涉及到的知识也包含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及电力相关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所以,这样的复杂化、广泛化工作特点,决定了后勤管理工作必然是十分繁琐的,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协调能力,且头脑敏捷的人才,才能够胜任这一岗位的工作。
二、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革新措施
(一)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更加详细的规划
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依据电力企业内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将后勤相关的工作人员从杂乱繁琐的工作当中解放出来,采取更加合理科学的手段,建立起正规的信息化后勤管理体系,以达到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目标,因此,企业必须要先进行详细的规划,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二)信息系统工作内容的建设
后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与电力企业内后勤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相符,并依据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利用结合实情、详细分析的措施,对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进行编订,其信息系统的具体内容应当包含:
1)房地、物资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企业的土地资源信息、办公楼宇、房屋租赁、公寓及周转房等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利用信息系统有效理清底数,录入房产性质、面积、归属、原值、净值等关键数据,建立一房一档,可实现对资源数据的动态管理、实时监控,可有效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
2)办公实务的管理。企业内的办公实务管理工作,其内容主要包含餐饮服务、会议组织、物业内务以及其它多项企业实务的处理,在逐渐趋向信息化后,其主要的内容则是对于企业内各项原有事务进行信息化的处理与整合,这样的信息化实务管理模式,不但能够实现对于每项实务的人性化、精准化管理,还能够提升后勤服务与管理环节的整体工作效率,强化管理的力度。
3)生产运营安全的管理。后勤工作中也包含生产运营安全管理,细化进行归纳,其主要包括安保消防、交通保障及对设备、操作人员作业流程等方面的管理,进而确保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及环境更加安全,避免故障与事故的发生。
(三)顶层设计、分批实时、逐步推进,订立完善的管理规章
对于国内的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的管理是一门新的管理技术,所以电力企业在开始落实信息化管理时,应当使用统一平台设计开发,先试点,后推广,分批次实施,建成横向集成,多级应用、上下一致的公司统一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确保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同时出台相应的规章政策,将其深入到每个工作环节当中,以确保后续的每项工作更加规范、准确。
(四)推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宣传与实践
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环节,是一项具有革新性的工作,对企业的后勤管理成效会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电力企业必须要制定出合理的后勤管理信息化改革规划,并且要对这项工作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企业可以借助内部的办公网络、宣传刊物及告示等多种方式,来对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进行宣导,以确保员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与认可。
三、结语
摘要:当今面临信息化经济的挑战,企业应加快在电子商务和网络经营方面的发展,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其业务架构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之上,越来越多的核心商务过程需要基于网络进行,例如,超市的收银系统、库存系统,银行的信用卡系统等等。在网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之时,网络是否拥有持续的可用性和出色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业务系统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业务人员的素质,网络、系统、数据库、应用等环节都将对业务产生影响。一个不稳定的网络对于商场POS这样的业务系统来说是致命的:一个因网络不通而被拒付的客户,他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商场的服务质量,而不是网络质量。因此,网络不能被孤立地对待,我们必须将其作为企业的一个部分。对于一个信息化的企业来说,网络就是业务,人们必须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待网络管理,高效率的网络管理手段是业务的成长保障。
一、网络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一些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问题:
1、重建设投入轻管理维护。在进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一些企业存在着误区,他们对机房、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硬件舍得花钱投入,有时甚至达到非名牌、国外品牌不买,而对于网络管理和系统维护往往重视不够。“重建设轻管理”几乎是MIS(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病了。在某超市企业整洁敞亮的计算机房里,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路由器、Hub摆放有序,但是一谈到网络管理,技术主管却大倒苦水:以前只有几台计算机搞搞进销存、人事、工资等前后台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开始建设LAN,联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多,网络所承载的业务量也越来越大,发生故障的机率也越来越高,现在,原来的管理办法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了。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必须加大软件的投入,引入高效率的网络管理手段。
2、网络管理工作的深层次思考。顾名思义,网络管理就是管理好网络,确保网络的畅通。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企业的高度信息化,使企业的绝大部分业务流程如EDI、ERP、CRM等都在网上进行。这就对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保证网络的连通就可以,还应有全局的目光,提供高附加值的网络应用服务,包括提高网络的“业务快速提供能力”、“业务质量保障能力”和“运行维护管理的低成本运作能力”,以适应和满足业务的开展。有位网络管理员曾这样向我介绍他的工作:就是保证网络通信是可靠的,能及时响应网络故障,解决问题,安装一些服务器端共享软件等。从他说的话可以看出,在重视技术服务的同时,缺少与业务的沟通,缺少对业务流程的监管。而现代网络管理的目标就是体现业务的规则。
3、网络管理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以“问题驱动”、“出现问题后再解决”的被动工作方法,是很难适应一些需要及时响应业务的企业的要求。市场竞争要求网络部门的工作要从被动维护向为业务部门、为市场主动服务转变,网络服务质量要从内部测评考核向真正的用户感受转变。网络部门要围绕公司经营决策和业务发展,加强网络运行分析,开展网络延伸服务,为市场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有效的支持。围绕业务部门的需求,分析网络服务存在的问题,确定网络优化的重点,采取一系列改进网络服务的措施。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系统的运行环境也相应的发生改变,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就要及时引入智能化管理的手段,如Cabletron的Spectrum,可以管理所有基于SNMP的网络设备,实现网络分析、智能故障预警,在网络层面解决服务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网络管理工作还要开展网络信息流量的监控和分析,及时掌握公司采用的新业务策略的效果,为公司调整策略提供支持。可以说通过网络管理为企业发掘新的商业机会,这些工作是信息化经济时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对网络管理的要求。
4、不兼容带来的网络孤岛现象。首先出于商业原因,硬件设备厂商对网络管理信息中的私有部分进行相互信息封锁,使得各自提供的设备管理工具和网络管理平台,对竞争厂商的设备管理能力一般都比较弱,如果选用了不同的硬件设备厂商的产品,就不得不配置多个相互独立的网络管理系统,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管理系统之间出现孤岛的现象。
另外,在现实中,各个企业的网络结构也不尽相同。它们或许是一个几乎没有远程办公的小型的LAN;或许是以FDDI(或ATM)为主干,以太网、TokenRing、无线网,并有远程访问,甚至建有WEB站点的混合结构;或许是一个分布式环境,该环境中有许多运行于各种平台的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甚至是一个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混合环境。企业所开展关键业务流程如EDI(电子数据交换),要求供应链上的上、下游厂商的网络必须互联互通,但是因为彼此采用不兼容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所造成的孤岛效应是可能存在的,已经严重影响网络系统对业务支持的能力,造成企业的业务处理、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也使企业在MIS的投资上产生浪费。实现网络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不菲的代价,目前解决管理孤岛的最佳途径就是引入全面的网络管理系统NMS,对构成企业IT环境的所有资源实施端对端的可靠管理,简而言之,就是以现有企业IT资源为中心,对复杂的异构环境同时使用LAN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
二、面向业务的全面网络管理系统
NMSNMS就是为网络装置提供的典型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可根据各自的面向对象和管理性能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简单系统。这些系统是针对具体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包括一些较为简单的产品,如pcAnywhere,或者也可能是一些管理用户特定资产的系统,如Oracle数据库。就单个系统来说,它们都很有价值,完全可以解决具体问题,且成本不高。
第二类是LAN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提供范围较广的功能性,它包括网络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系统。这类管理系统的产品包括HP''''sOpenView、Novell''''sManageWise和Microsoft''''sSystemsManagementSuits(SMS)。对拥有小型网络的公司所需的LAN管理方面,HP''''sOpenView在大多数方面超过SMS和Novell''''sManagewise,特别在集成性、可扩展性、问题管理和自动检测上得到用户的首肯。
第三类是企业管理系统。这类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BM''''sNetView和Cabletron''''sSpectrum.这些管理系统能在统一管理平台上实现包括企业应用管理在内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多方面的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网络就是业务。如何使网络更好地服务于业务也是人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全面的网络管理方案能够帮助企业确保网络与服务的可用性,减低网络维护和运行成本,增添新的业务机会,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等,使网络真正成为全面服务于业务的网络。
三、企业网络管理中的商业价值
一般来说,企业在网络管理方面的投入将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回报,包括网络的高可用性、IT的投资回报率(ROI)及拥有成本(TCO)、企业的高附加值等方面。这也就是网络管理的价值。
1、网络的高可用性。网络的可用性是指网络不间断运行的能力。高可用性可能意味着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持续操作。一方面要求网络设备本身具有高可靠性(以平均无故障时间来衡量),另一方面从网络管理入手,来实现一个高可用性的网络。网络的高可用性(包括应用和服务的可用性)对企业业务的影响是十分显着的,需要及时响应业务的企业,必须要确保网络高可用性。网络不可用引起的业务损失在不同的企业会有所不同。一般地,实效性越强、业务越关键的系统,停机所带来的损失越大,例如超市前台收银,后台管理系统、银行ATM系统、证券电子商务系统、旅客定票系统等。评估网络可用性对业务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网络不可用造成的损失=(全年网络非正常时间/企业全年作业时间)×企业全年收入例如,一个年营业收入为3000万的公司,其网络可用性为98%,即非正常时间占全年营业时间的2%,那么每年因为网络不可用造成的损失约为2%×3000万元=60万元。
2、IT的投资回报率及总体拥有成本。在中国的信息化过程当中,很多企业需要别人的经验,需要了解信息化的先进管理思想。大多数企业已经知道网络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润,但是上一个适合企业的IT系统到底要花多少钱?市场上众多的IT产品到底哪些最好?选择的IT系统好用吗?什么是功能全的IT系统?价格怎样考虑?他们心里没有底,他们需要一个好用又买得起的IT系统。归根结底,他们是要合理、经济地控制好IT投资,尤其是在投资中控制好总拥有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评估机制,对各种存储方法做投资回报率(ROI)和总体拥有成本评估。
绝大多数企业上信息系统时都是这样花钱:信息化的最初需求不是企业级的,大多数公司都是从部门做起,比如,财务要进行电算化,仓库需要管理等,因而最初的需求是面向功能的。但是这种起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信息孤岛,怎么办?开发接口。这样一来,跨部门的业务成本提高了,产生的结果似乎是用了信息系统后,不但没有省钱反而花钱更多了。这就是没有认真考虑总拥有成本的结果。
企业究竟该如何投资?购买信息系统的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很多人认为购置一个信息系统,大部分钱应该花在购置硬件平台、软件、咨询、实施和服务上。而根据总拥有成本的概念,购买软件、硬件、咨询服务的投入,只占整个投资的32%,而更多的费用投入在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支持和培训方面。按照上述观点建设的企业级信息系统,可以在良好的总拥有成本下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
另外,IT的投资回报率也与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关。高效率的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他们用于“救火”的时间,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3、网络管理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所谓高附加值,是指通过全面的网络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增值部分,它有别于减少网络故障造成的损失和降低拥有成本这两种情形。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强调按系统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事务,以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率的目的。为了适应系统化的管理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了戴明模型,即按照PDCA循环思想,通过识别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控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2.1系统策划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2.2系统运行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2.3系统评价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2.4系统改进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3结束语
1.1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后勤工作既保障企业生产办公秩序的有序运转,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又为企业职工的生产、生活创造部分条件,是服务保障员工的平台,是企业工作全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传统资源分散、管理分散、封闭式自我保障的后勤发展方式,已经不能较好地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转变后勤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以集团化运作为核心,由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已成为电力企业后勤工作的重大发展战略。
1.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特点
后勤管理工作应用到电力企业则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服务性。服务是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主旨所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为保障企业生产办公秩序的有序运转提供服务;为企业员工生活和健康提供全方位的后勤服务;为电力生产、应急抢修、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应急服务。②保障性。后勤是电力企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只有在日常运转和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才能够体现出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通常这些运转问题的发生都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后勤保障覆盖的范围广,通常都是一些小事,也较容易被人所忽视,但实际上往往是这些小事影响和阻碍了电力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一旦出现失误或纰漏,就很容易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就更加有必要。③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复杂多样性。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既包括了人际关系,又涵盖了人与物的关系。电力企业后勤管理:(a)应该为生产提供安全、能源、物资、环境等方面的保障;(b)要考虑到职工的生活情绪、物质需求等。另外,后勤管理还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要做到处理好本单位与外单位的协作工作。总之,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
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2.1科学规划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结合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管理能力。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创新既是利用科学、规范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又可体现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创新,体现在后勤管理业务流程的整合,以及管理界面的规范等方面。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整体规划,应尽可能考虑到后勤管理的每个业务领域,覆盖到全流程的每个相关部门,以实现企业后勤管理上的统一,提高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等目标。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共享资源,避免信息过于冗余,同时还要保证各项数据源的准确与唯一。
2.2细化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平台的具体功能,必须结合新形势下后勤管理的工作内涵,针对后勤服务工作的特点,分析现有业务流程、工作界面、相关部门职责划分等因素,采取职责清晰、效率优先的针对性措施,对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根据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其信息管理平台应当实现以下功能:①办公楼宇管理:包括土地信息管理、办公楼宇信息管理、大中修管理及工程建设项目督察大纲。土地信息管理涉及土地基本信息、房产基本信息及使用情况查询。办公楼宇信息管理实现对楼层、房间结构、房间相关的人、物、维修等信息查询和维护,尤其是通过可视化技术对楼层各房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直观描述。②办公运转保障:包含办公物资设备、办公用品管理和公务用车管理。对物资基础信息实现分类管理,对物资的入库、申领、归还、维修、报废相关信息进行维护。公务用车管理主要管理公务车辆的信息维护、用车申请等。③员工生活保障:包含员工信息、证件管理、入离职服务、用餐管理、健康体检、周转房管理等。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将与员工正常办公需求、住宿申请、健康信息管理有关的个人需求整合在一起。④物业服务管理:功能涵盖物业内务管理、物业考核和资源消耗管理。将物业公司内务事务管理、业主对物业服务的考核评价、后勤资源消耗信息、日常安保消防数据等有机的整合在一个平台,提高的物业服务和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⑤后勤应急保障:包含应急预案的制定、审核,以及应急装备的信息维护、使用情况等功能。实现对应急装备物资的储备,加强对应急装备物资的管理,提高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的功能。
2.3完善制度,推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进程
任何一项新系统、新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来加以保障和监督。对电力企业而言,信息化管理在后勤体系深化运用就是一项创新工程,它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在电力企业初步实现后勤体系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之后,更应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全面落实和顺利实施。后勤信息化管理推进就是将原有相对独立、单一部门的业务流程在整个后勤体系范围内进行整合,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提升信息化的落实步伐,还可大幅提升管理的效率,从而使员工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勤服务信息化的创新和使用当中。
2.4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推广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运用,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对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将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制定好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同时切实做好实施与推行的办法。电力企业可通过内部办公网络、企业宣传报刊、内部通报等形式,来加强对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工作,以提升职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度。另外,企业还应该对相关的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后勤信息化管理能够真正发挥其功能。后勤工作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应该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构建起符合企业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
3结束语
1.1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很多大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但是绝大多数的小企业都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或者说有的企业在使用的时候也存在应用不足的现象。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几乎还停留在使用时再开发的状态,同过去的传统方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使得大量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得到不到更新,而且比较散乱,没有起到信息化应用的作用。
1.2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人员,人员信息化使用技术水平不高
虽然现在很多企业都引进了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都不是很高,因此,对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作用还没有完全掌握,导致信息化系统的大部分功能处于待使用的状态。
1.3信息的安全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引起注意
目前,信息安全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话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信息高度集中的部门,理应妥善保管好这些信息,数据的信息安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实现管理方式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聚集着企业的大量信息,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2解决目前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面对目前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出2条解决的措施:
2.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信息化使用水平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核心,对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
2.2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的安全性
1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信息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我国各个产业都开始对信息技术进行运用,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加入了这一行列。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提高管理质量、提升管理效率、促进科学管理。很多企业开始建设公司网,通过网络对自身事务进行管理,改善原有的工作方式,促进信息时代管理体制的形成,同时对众多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企业在这个时代的竞争力,让企业获得更高的发展空间。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其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信息化建设在我国企业之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行为,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在对信息系统以及网络设施进行建设,公司网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标配。部分企业领导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在其中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力求提升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某些企业已经针对信息化建设制定了长远的计划,这些计划将在2~3年之内完成。安全管理问题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自身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各个企业应该重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从整体上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2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网络安全管理人员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进行的安全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因此,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素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之中,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培养也处于初始阶段,他们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还达不到各个企业的要求。相比于对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引进,我国企业更热衷于对各类杀毒软件、安全软件进行购买,没有对培养网络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将招聘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列入到自身的工作计划之中,这就导致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缺乏,即使有也不具备相关的能力与素质,在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时很难将其进行解决,给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增加众多风险。
2.2企业员工安全管理参与度较低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为了让在企业中工作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使用安全、高速的公司网络,让企业员工了解到网络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平时使用网络时增加自身安全意识,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教育。企业员工不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以及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更不知道如何进行安全管理来消除这些安全隐患,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参与程度较低,不了解与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自身网络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进行处理,对自身管理、工作成较大的影响。
2.3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保障,可以保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但是目前,我国各个企业的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很多关键性内容在体制中没有进行规定,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面临安全隐患的威胁。内部管理较为松散是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直接体现,正因如此,很多与安全管理相关的指令不能被全面地了解、认真地执行。安全监督机制是安全管理制度最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众多行为无人监督、无人管理,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操作失误,由此而导致安全问题,部分人员甚至会进行违规操作,但是由于无人进行监督管理,一旦出现问题,企业无法找到直接责任人对其责任进行追究,并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培养专业安全管理人员
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安全管理,需要有人参与其中才能够正常进行,因此,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各个企业应该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企业应该注重对专业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培养,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质,让他们能够符合时展的要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企业解决众多安全管理问题。同时,企业可以外聘专业管理人员,让他们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在进行工作的同时要求原有的安全管理人员学习他人的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以此对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企业应该针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定奖惩制度,以此来提升安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改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态度,让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2向员工普及信息安全管理知识
企业应该在内部进行与信息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知识相关的讲座,让每一名员工对自己正在使用的公司网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晓其中的建设过程以及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安全管理问题,认识到公司网络信息安全对自身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每一名企业员工都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管理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自己作为企业主体的作用,在企业进行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应该培养全体员工处理安全问题的技能,让每名员工都具备在网络上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促进员工信息化建设的进行。
3.3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各个企业需要了解安全管理制度对自身信息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知晓自身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及时对自身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避免因此而遭受重大损失。在安全管理制度中需要加入监督管理、风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让安全管理制度可以进行更加全面的管理工作,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预警方案;对安全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避免失误操作以及违规操作的出现。减少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每一个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使用良好的企业网络,让企业自身的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安全得到保证。
作者:李雯 单位: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