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3 09:05: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园德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入孝出悌: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
《如果子女犯错误,更应虚心接受父母的责备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要求儿女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感到暖和,夏天要让他们感到凉爽。早晨要恭敬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以具体行动强化正面情感,保障感恩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弟子规》要求在与同辈的相处中尊重对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之间须互相尊重,才能达到“兄弟睦”境界。当下,我们不用刻板地去模仿这些礼节,但是关爱、孝敬父母、尊重兄弟、尊重同学的情感教育仍需延续。《弟子规》用很大的篇幅突出强调“孝悌”是做人及做学问的根本。因此,其对当下高职生德育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2、诚实守信: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其本质是要求做到,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遵守承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者花言巧语,就更不能使用。“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也就是说:如果要想借用别人的东西,就要明说,如果没有征得他人的同意就私自拿回家便和偷一样。好借好还再借才不难。诚实守信依旧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根本,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当前高职生比较注重“实用主义”,自认为有益的事就积极去做,践踏最基本的诚信规范,而《弟子规》在对“信”的解释上做足了功夫,真实生动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别有风致的教育课。
3、温良谦恭: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
《弟子规》中“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穿衣服需注重整洁,干净,不必讲究昂贵、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和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不会失礼。“食适可,勿过则”。吃饭不要暴饮暴食。“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青少年未成年时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醉酒就疯言疯语,这些是丑态。当今,在高等职业院校,过半数同学认为社会竞争激烈,自己学历浅薄,前途渺茫。因此,他们得过且过,麻醉自己。甚至存在因喝酒过度导致酒精中毒的境况。如果高职生能够按照《弟子规》准则来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健康的交往礼仪,对其今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4、唯德唯才:人际交往的价值追求
《弟子规》中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看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就要希望自己也能跟他看齐;即使与人家的程度相差很远,也要抱着全力以赴的决心,慢慢追赶。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过失,要赶紧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果恶,就要立刻改善。如果不恶,那么也要加倍警惕,不可明知故犯,重蹈他人覆辙。“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自己有才能,就应当对公众做些有益的事,不可自私自利。别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轻易毁谤。“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不要去献媚富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更加不能喜新厌旧。从这些具体的释义看出《弟子规》反映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其应用于高职生的德育教育,当下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二、传统经典《弟子规》应用于高职生德育教育的原则
1、批判继承原则
《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产生于封建背景下,有其消极因素,但其中的正能量思想(人的孝道,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相处,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的培育)在当下仍占主导地位,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依旧有积极的德育教育价值。其中“牺牲个性、男尊女卑”、“不关己,莫闲管”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消极落后思想,在当下必须批判。我们要有正确方法了解这些文化优缺点,及时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结合,加以扬弃,即传承其强大的文化底蕴,提供德育教育新思路,又要批判其中的消极思想。
2、创新原则
我们在学习《弟子规》时,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与此同时,在考量它的价值时不能望文生义,对一些语句也不能理解偏颇,断章取义。要辩证、历史地看待《弟子规》的优秀思想在当今整个社会来讲价值何在。同时学习《弟子规》不能掺杂封建思想和宗教色彩。《弟子规》的传承绝对不允许脱离现在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要求在现行教育大纲范围内,利用传统资源注入现代精神,保持其生命力。我们对高职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工作中做到正确借鉴,科学合理的释义,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用传统文化培养现代意识,构建具有创新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
3、文化交融原则
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基础是以思想为指导的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两课来落实。在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现实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单靠思想指导下的政治理论学习,无法培养高职生的良好素养。《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它呈现出的一些伦理道德、诚实守信、大爱等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学习和传承空间。鉴于它对当今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我们亟待将理论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共生共融,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交融,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职生的道德素养。
三、传统经典《弟子规》应用于现代高职德育教育的创新路径
1、加强课堂教育,传承优秀思想
课堂教育作为传承《弟子规》优秀思想的重要途径,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首先,高职院校除了以思想政治课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途径之外,人文社科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都应创新、批判的融合《弟子规》的经典内容,实现全学科的渗透。建立以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各专业的高职生都能够在大学教育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重视监管和实施效果。明确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定位及具体的程序,以便于更好的传承优秀思想。开设思想道德教育及相关选修课程时,不能仅仅通过考试来衡量学习的效果,而是要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来考评,通过老师鼓励、监督、学生互监等方法,来督促学生对传统经典《弟子规》思想的领悟和内化。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传承优秀思想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在传承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方面的师资稀缺,因此,高职院校亟待培养一批相关专业师资队伍,融合传统经典文化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需提升自我修养,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结构,还要为人师表,具备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教育工作的责任心。教师的示范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其次,教育工作者须做好传统经典《弟子规》与道德教育工作的承接。在思想指导下,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教师应当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生活与本专业课程结合,与传统经典文化结合,与社会实践资源结合,并且注重对所教授内容准确、深刻、生动的剖析,让学生更加容易接收和理解。
3、加强环境建设,传承优秀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2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特点及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高职院校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在这样的趋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做好的专业建设和道德建设,关乎高职院校自身的命运。虽然高职院校近年来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等许多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德育工作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势在必行,而要做好这一点,必须以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特点和现状为前提。
2.1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特点
高职教育和高等本科教育属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德育工作在二者当中的定位和实施也应有所不同,并具有不同的特色。就德育工作而言,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根本目标和要求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在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内容、方法、管理及评价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而高职教育在知识结构、素质类型和能力要求上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尤为明显。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主要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突出特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的,具有定向性,因而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未来的岗位要求,更加强调和突出职业性。高职院校理论和实践教育并行,理论学习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强调用最短的时间学习到实际操作所需知识,而实践教学占有重要地位,用于实际动手操作层面的学时占比约为一半,因而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德育工作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充分利用校内课堂教学、党团活动、课外文体活动等教育阵地和组织形式外,还可以结合自身办学形式灵活、办学主体多为地方的特点,深入挖掘和利用实习单位、实训基地等阵地平台,在生产实习、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运用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感性直观的教育。
2.2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
了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对于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可总结为重视不够、创新不足、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首先,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所谓“欲成才,先成人”,只有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之后,“有思想、有文化”才能实现其本身应有之义。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充分依托利用新的理念和价值体系,积极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本校德育工作。其次,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缺乏新意,创新不足。授课形式过于老套,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内涵,效果不佳,这与拥有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环境以及新形势下新的价值理念是极不匹配的。再次,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却极为突出,出现严重的错位现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积极性容易被挫伤,进而助长了逆反心理,无法达到德育的真正目的。最后,高职院校德育评价具有一维性,道德评价标准僵化,脱离实际[1]。针对这些状况,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创新,采取强有力的、有实效性的措施,全面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本校德育工作,以期让德育工作现状改观,使学校各项工作局面改善。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路径
3.1师德先行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可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概括。良好的师德主要包括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教学相长、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等方面。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
3.1.1良好的师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了教师能否成为学生的表率或楷模。学生在外部环境要求与自身需要动机作用下,经过不断适应、顺从和同化形成道德品行。在学生道德主体的学习和建构过程中,教师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道德和品行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教师肩负着学生德育的重要责任,较高的师德水平有助于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心,有助于强化教师群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育人”的意识,有助于为学校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3.1.2师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启动器
学校德育工作必先从师德开始。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结合鲜活的社会现实案例与德育实践,引导和帮助学生塑造美好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思想感染和道德教化中促成一股强大合力,直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也间接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德育是对人类价值认识成果的传授与接纳过程,学生的价值倾向性决定其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道德教育。价值倾向符合社会主流思想或理念越多,学生道德教育接受程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自觉有效地接受德育,更要求教师对学生实施的道德教育具有可接受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是道德教育能够有效进行的起点[2]。
3.1.3师德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示范价值
与单纯的人际交往相比,师生间的交往关系更加复杂,不仅包含主体间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还有精神世界层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师渊博的学识、先进的思想和规范的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师德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感染作用,教师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倾向、处事态度等等对学生影响巨大,良好的师德让德育的效果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强化。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须将师德建设工作做好。教师以身作则,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才能以实际行动带动和感染学生。
3.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3.2.1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作为教育主体,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源类型层次复杂,文化知识基础薄弱[3]。高职院校的生源基本都是达不到普通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有高中、中专、职高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生等类型。从成绩上看,高职院校生源作为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层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第二,从心理层面来讲,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较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点无论是从自身感觉还是在整个社会观念中都有明显体现。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有优势,但思想认识上常常不到位且相对肤浅,在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上也相对较差。于是,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出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脱节的现象。第四,高职院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组织和融会贯通的能力相对欠缺。高职教育在专业上更强调技术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学生的知识较为零乱而欠缺系统性,同时也缺乏对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3.2.2有针对性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其自身特点,高职学生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更具针对性,必须转变观念,探索创新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德育工作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并将其作为目标,确立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选择,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模式创新的必由之路。首先,“放权”给学生,改传统“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讨论式的德育方式。德育工作中,教师起辅助和引导作用,课堂教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对德育理论内容的消化吸收、思考辩论和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努力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良好学风,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予学生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和空间,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在发挥各自优势、各显其能的思辨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学会对社会现象中“善恶美丑”的分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各种资源开展更加开放、有效和有意义的实践教育。高度重视社会调查、课堂讨论和辩论、小组发言、自由发言、演讲比赛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的利用。在学校里,开放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馆,加强校园文化系统网络建设,善于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将德育内容设计成吸引人、易为学生接受的信息,以先进人物事迹和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创业的事例引导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社会上,结合传统节假日和纪念日,让学生走进企业、社区和农村,接受社会实践教育,特别是多到基层去体验和感受,深刻领会党的政策和理论的正确性[4]。最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量化为管理制度,带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部门高效协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职院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是好的,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个人思想行为比较容易受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鉴于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量化为各种管理制度或长效机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此指导下,逐步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制度,丰富服务和管理手段。开展评优表彰活动,把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综合考核作为评优奖励的重要条件;指导学生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和兴趣爱好小组,开展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研究。在班级中实行班级量化管理制度,把学生的各项指标量化并以此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激励目的;完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每天进行卫生、纪律、出勤“三检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学校领导、学工处领导、各系部辅导员和各班班主任共同组成德育工作小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解决,充分利用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5]。积极加强与学生家庭和社会的配合,用心编织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工作网络。管理制度化、目标明确化、行为规范化,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定会落到实处。
4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一直困扰着许多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为了达到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比较好。毕竟单一的定量评价,只适合于对小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给予评价,不能对学生体育方面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的评价。为了达到以人为本进行有效评价的目的,应该让教师的主观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建构有效全面的评价体系。因为,体育课堂教学基本处于室外,学生在学习中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作为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一些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自然会掉队。基于这种原因,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很有必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去,削弱教师的单独评价作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在学习上的竞争,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论。
二、划分小组,辅助评价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差生和优生合理地搭配起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的互补,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体育教师在教学之前,将所授班级进行有效分组。目的是引进竞争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为小组去努力。为了达到组际间的竞争,对小组成员的分配在实力上尽可能均衡。同时,若发现小组在实力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应当及时调整。其目的在于提高实力比较弱的小组的自信心。然后在每个小组内选拔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其要求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一定的协调组员关系的能力。并且指明组长和副组长的职责。比如组长,要求他们必须管理好本组的纪律,在测试的时候,准确地测试和统计组员的分数,并及时向教师汇报成绩。督促组员配合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副组长协助组长将以上的任务完成。组员则在各项学习任务中,做好相互的配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扎实教学,合理评价
将小组进行合理分组后,对学生进行授课。由于采用分组模式,可以很好地进行合作探究模式教学。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教师将教授的内容给学生讲述一遍,然后对组长进行考核,在组长通过考核以后,让组长对组员进行考核。当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除了合作学习模式,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启发式教学,设计情境进行教学活动。不论何种教学模式,由于采用的是分组教学方式和引进竞争机制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合作意识渗透进来。为了考查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一般采用固定性评价和随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对学生站队的要求,要他们做到快静齐。作为一种固定性的评价方式。而作为学习的内容,则在各个环节中,进行随机测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创新设计,多元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技能要求,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终身体育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体育教育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对单一的技能型的评价有必要创新和补充。比如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尽一致。对于这些学生,应该给予分层次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提高。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给予每一位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五、结语
现今体育课教学大多以体育运动成绩为主要依据,以传授基本技术、达到考核标准为主要目标。体育课成了没完没了的为竞技达标而进行的跑跳运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力和交际能力下降,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德育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
1.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热爱祖国,支持党的领导,反对一切组织。
2.团队合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使其增强集体观念,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3.纪律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上课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运动项目的规则要求。
4.意志品质教育
培养吃苦耐劳、自尊自强、勇敢坚毅的品质。
5.文明道德教育
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尊敬师长,爱护同学,诚实守信,使其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途径
1.转变体育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
技工院校的体育教师应充分认清现今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以体育成绩达标为目的,忽视德育教育的教育教学旧观念,提倡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课堂常规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正确的课堂常规应该包含组织纪律、文明礼貌、思想作风教育等内容。在队列队形的练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大多数对集体项目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在进行各种不同的集体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办法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的时候,必须要克服困难,圆满完成。这时教师要运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完成动作,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进行德育教育非常重要。
3.在业余时间开展的体育训练中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有利于促进医院人员服务理念加深,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效益,进而可以提高人们对医院的满意程度和医院美誉度的建设。其次,有利于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效率提升,医院各方面资源的使用情况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安排。例如床位的使用率和周转次数的提升。此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平均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再其次,有利于促进医院整体质量的稳步上升,其中就包括初确诊符合率、抢救成功率和治愈好转率等方面的提升。随着医院质量的提升,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医疗问题也会显著的下降。最后,医院所有医务人员的成本意识也会有所加强,医院设备的价格、购置清单和成本价格也会更加透明化,进而实现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监督管理机制。最终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医院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指标不明
现阶段,在许多医院制定的绩效目标和计划中,广泛存在着政策指导粗放、宽泛过度、目标模糊且繁重、缺乏重点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阻碍了医院平时业务的发展,同时医院的发展也没有明确的目标。针对基层医院,指标的复杂化导致工作缺乏重点,医院工作也会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落实指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进而导致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投入工作中,出现工作事项不明确、工作方向错误的现象。
(二)绩效管理缺乏沟通
很多医院在实践绩效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只是单向的完成工作,当完成绩效辅导之后,并没有做到很好的记录,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跟踪调查。这样的情况之下即使绩效考核目标可以传达至基层医院,但与上层绩效考核却并没有保持统一步调。上下级医院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基层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也无法真正的执行。此外,沟通技巧性的欠缺导致了绩效辅导只是流于表面,无法落实改善绩效和增强能力的计划之中。
(三)内部考核不合理
现阶段,针对内部经营指标的考核,医院的绩效管理主要考核安全运行以及内部操作两个方面。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科学,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工作人员往往会通过“一刀切”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近年来医疗事故屡见不鲜,一方面就是由于管理的不善以及制度的缺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部考核的不合理,致使医院领导层推卸责任,就算医疗事故是由于客观原因所致,也将其归咎于医院员工,这无疑是对员工积极性及忠诚度的严重打击。
三、医院绩效管理的改善措施
(一)优化业务考核指标
医院在开展内部活动的过程中,应以战略目标为指导方向,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同时,绩效考核和管理部门也应当将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和方向告知医院的全体员工,使医院的全体上下都可以向着医院发展方向而努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医院就需要优化绩效考核,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应使考核指标需要计算的部分尽量简化,确保指标可以落实到考核中。并且,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必须科学合理,以确保能够充分发挥绩效考核预测风险、降低风险的作用,实现医院效益的最大化。.此外,还需要重视对医院内部盈利状况的考核,根据管理会计的相关方法明确责任分工,从而夯实绩效评价系统的组织基础。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开办绩效考核相关知识的培训班,重点将战略目标的构成原理、战略目标完成的具体措施以及考核体系的构成等讲授给员工,借此将日常业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向员工明确,使医院以后的发展目标得以宣传。
(二)加强绩效考核的沟通
医院绩效考核基本是一个从上层管理部门下达到下层业务部分的过程,但是由于缺乏沟通,上层经常对下层业务情况并不清楚,这就导致很多考核指标并没有在基层执行。因此,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医院上下层的交流,而不只是形式上的信息反馈。在具体的实施时,绩效管理的沟通应落实到医院年度工作时间内。当然,如果业务的指标发生了变化,绩效考核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以信息化带动绩效管理
医院系统包含的信息是杂而多的,加上由于科室之间许多信息是独立的,就导致医院信息的兼容性较差,并且每天医院的人员流动量很大,对信息处理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而,以信息化带动绩效管理是处理信息的有效手段。这就需要医院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同时注意系统内部的兼容性问题,保证各种资源可以在一个系统中整合,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运用,从而促进医院的管理的信息化,进而为绩效考核准备既可靠又科学的信息数据。
四、结束语
育人功能。育人功能是高校的本质属性
通过高校的物业管理和物业化服务过程,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为教学科研创造好的环境。服务功能的归结点就是对育人的基础作用,物业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为育人创造好的环境。学校教育提供育人的知识储备,通过员工的辛勤劳动,可以给师生贯彻劳动意识,使他们更珍惜美好的环境,从德育教育方面起到育人功能。物业的员工在物业服务的同时,在高校文化环境中,也会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知识、礼仪和高校的文化等,这些对他们的成长进步也很重要,在他们辛勤劳动服务的同时也收获了高校对他们的培育,这也是一个育人的体现。
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1.走规范化物业管理的道路
我们通过工作使得高校的物业管理符合国家的《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践中,根据每幢建筑物的实际特点,制定本楼的物业管理规范,作为物业管理依据。对于多用户使用的楼宇,组织使用者成立业主委员会,定期召开物业工作会议,讨论阶段内的物业管理情况,制定管理规范。通过业主工作会和物业工作会等机制,把楼宇的使用方和物业方联系在一起,随时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梳理物业管理中的规律和特点,形成高校的物业管理规范或制度,走规范化物业管理的道路是高校物业管理的科学发展之路。
2.推行物业管理的优秀经验
实践中,我们选聘的物业公司都是有很多年的工作经验而且有很好的声誉的公司。我们可以发扬他们在管理中总结出的优秀经验,与高校的实际紧密结合。随着高校的发展,近些年来,很多新建建筑应运而生,为了方便将来使用方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根据《物业承接查验办法》规定,物业公司必须前期介入,可以“点对点”地查验施工方的工程遗留项目,尤其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遗留项目对于将来的使用者来说可能是很不利的。所以请物业替使用方把关,可以减少磨合成本,以便使用方能更好地掌握大楼的情况。
3.实现高校和物业公司的共赢
通过物业公司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和专业化的物业服务,可以为高校的建筑物实现保值增值的效果。实践中,高校的建筑分老旧建筑和新建建筑。老旧建筑的管理多是强化保安保洁服务,更加体现维护功能,减少业主的维修成本。新建建筑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较高,从外表上,用户可以看到的基本使用功能,但是除了基本的使用功能之外,还有用户看不到或者不怎么关注的专门设备层,包括配电室,水泵房,电梯机房等设备设施集中地。这些设备设施从资产角度都是大额资产,是大楼日常运转的心脏,客观上需要更加专业化管理。物业管理的优势就体现在通过对设备层的专业化养护、维护和管理,使得这些设备设施能够延长使用寿命,从而提高现代化楼宇的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为业主节约能源开支。另一方面,高校是文化教育机构,要实现更好的物业管理,就需要物业公司在工作和文化上融入高校。让他们有更好的文化理解,有利于物业公司更好地形成归属感。这些工作可以内生性地产生物业员工服务教学科研的动力,也能为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带来帮助。总之,实现高校物业的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高校和物业公司的共赢。
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管理
第一、为了更好地实现物业管理的效果,要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在招投标过程中,要求报名的企业考虑到成本上涨的风险,避免低价中标,接下来的低价低服务。一方面对公司要求成本核算,一旦中标后,严格按照投标文件和合同进行物业服务,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在校物业公司进行经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学习,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
第二、在物业服务过程中加强监督检查,不断检查合同的落实情况。物业文化和高校文化存在着差异,需要长期的磨合,通过对物业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能更好的督促物业企业落实管理服务职责。尤其是重要的节假日寒暑假前,都要督促检查。保证物业企业能够根据规范,结合实际,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持续改进,规范服务,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是人才的社会,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各种素质。而人文素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人文素质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培养爱国热情,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个人整体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了“正心,修身”的教育,万事开头难,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高等体育院校,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是势在必行,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这就是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这就是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在人文素质中,有以下四个方面: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而高等体育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时代所需的全面型体育人才。
二. 加大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人文素质在新世纪是个体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体育院校的生源特点和所学专业的特性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这使得高等体育院校更应该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首位。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所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必要且迫切的。而复合型人才需要的素质也必须依靠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给养才能发育完全。其中包含健康的人格,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充实的文化素质,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自我创新的素质和独立的审美观点。
三. 高等体育院校应如何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一)充分利用体育专业的优势
体育本就具备人文素质的要素,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精神,培养竞争、创造、应变、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和比赛,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体育与竞争,体育与环保,体育与公平等人文素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的一个大的环境,它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多开展一些关于人文精神的讲座、比赛和社团活动,让广大学生深切体会和学习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三)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的教育
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作为引导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然后来带动广大学生。作为学生的老师,他的一言一行都有学生看到并模仿,所以教师更应当起到这个带头的作用。所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改善教学体系,增加人文内容
增大人文学科课程比重,开设人文教育的全校性选修课,系统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求教师对现有课程进行内容改革,在所开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从而深化这些课程的文化层次。只有学生的人文知识了解的多了,才能提高人文素养,量变产生质变。对于高等体育院校,应适当开设语文课、历史课、伦理课、美术课等,来进一步让学生接触人文教育。
(五)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实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才符合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相对独立性,引导大学生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他们自觉地投入人文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朝霞等.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与高等体育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4):40-42,60.
和谐社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社会和谐了,其他才能得以高效快捷的发展。高等学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把学校的各项发展不断的推向前进。在校园内部坚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一种友爱、安定和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以和谐为教学的主要理念,既能体现出学校的个性,有要体现出社会的时代性。因此,和谐校园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精神乐园,也是学校的最终目标和价值。
2、高校体育文化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
2.1、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能极大的促进学院的主体发展在高校中,如果体育文化环境氛围好了,就会带给人们运动的欲望。校园中可以发扬体育文化的场地很多,例如:报刊亭、广告栏、体育场、校园广播级活动中心,学校或者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宣传体育文化效应的无形场所,学生如果处于这种环境中,必然会受到其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从而不自觉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能领悟到体育文化的精神和状态。这种体育文化在对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后,就会使人们产生体育运动的欲望。例如:NBA、世界杯的足球赛以及每年进行的学生运动会比赛等,这些都会对师生的体育运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就会逐渐的养成一种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并且人们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也使人们的性情得到了一定的陶冶。
2.2、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校园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不仅可以很好的激起师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也能大力的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中的体育文化是校园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及各种团体活动的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支持,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为的氛围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校园的和谐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的丰富资源,让学生和教师通过参与到学校的文化活动中去,去了解现实社会,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事实,崇尚理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如果一个校园具有和谐的文化环境,将会给师生员工带来极好的工作氛围,陶冶人们的情操,放松师生的心灵。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