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信息管理论文

科研信息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8 15:01: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信息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研信息管理论文

第1篇

1.1高校科研管理队伍良莠不齐

科研管理工作量庞大,设计的科研项目也是包罗万象,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科研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人才管理队伍。然而,在科研管理的实际过程中,部分高校的人才流动性很大,频发更换管理人员,甚至让专业讲师或者教辅人员兼任科研管理工作,加之,部分高校“轻培养,重使用”,另外,一些高校的的科研管理人员不重视自己的工作,认为自己只是办事员,受益的是科研人员,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科研管理机构沦为“传话筒”的境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着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

1.2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方法落后

高校的科研管理往往跟着科研项目流程走,缺乏对科研工作的整体规划布局,加之,部分高等院校重视教学,使得科研管理工作与专业教学以及行政管理等交杂在一起,导致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缺乏自主性以及服务性。例如,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科研成果仅仅是成果,是档案,由于科研管理工作缺乏服务性,使得科研成果不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建立联系,进行成果转化,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另外,有些院校缺乏相应激励机制或者激励程度较浅,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跟不上时代,导致科研管理工作者工作懈怠,团队不稳定。

2信息环境下对高校科研管理进行工作的创新思考

2.1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环境下,高校科研工作者必须转变自己的工作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服务科研人员两个方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发展,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掌握的大量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了解以及解读国家的科研政策,在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对科研成果进行必要的保护。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例如,高校在建立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设置科研成果与市场衔接的中间通道,在网络上但不公布科研项目成果,标明科研成果的应用方面,使得市场能够与科研成果进行沟通;或者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走出办公室,进入社会市场,积极主动地进行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在服务科研人员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应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以及信息的全面性和开放性,积极进行科研信息的收集,了解各学科的最新研究进程,给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把自己摆在服务位置,向科研人员提供信息帮助。另外,在制定规章管理制度的时候,多进行换位思考,对科研人员的难处进行体谅,对科研人员的疑问要虚怀若谷,“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2.2高校科研管理人才专业化,实现管理信息化

科研管理工作技术性强,要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就必须拥有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以及引进现代化、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技术。在科研管理人才这方面,一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网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强化管理人员的网络技术教育,培养他们处理解决网络故障的能力;二要,在引人才方面要主要人才的综合性以及复合性,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这样才能建立一支获取以及处理信息能力强而服务意识又高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人才是实现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化、高效化的基础,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是其实现途径。在引进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技术方面,必须在科研管理工作机制以及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引进相关的信息化设备,积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处理。例如,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科研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学校学报的建设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在汇总以及对比分析学报中的科研成果时候,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使得科研成果报告变得多元化、非线性。另外,利用开放的科研管理系统能够对科研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出各行各业的前沿技术,做出数据统计。

2.3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提高管理能力

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是科研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在管理体系方面,建立科学、高校、开放的管理体系的时候,一方面要要注意整合行政与专家两个方面管理,形成科研管理体系的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要加强合作交流,与国内外的高校科研管理机构进行合作,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对科研成果转发方式进行创新改造,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在管理评价体系方面,一方面要从物质层面进行激励,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激励体系,打破平均主义,将奖罚与工作绩效进行联合,拉开收入差距,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从精神层面进行激励,对他们的发展机会以及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安排他们适应的工作强度。另外,科研人员是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中的一员,制定管理体系与评价激励体系的时候也要将科研人员的科研难度纳入考虑之中,科研工作不是短期能够产出成果和收益的,甚至有以失败告终的科研项目,因此,制定评价激励体系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将长期和短期的影响结合起来,将个人与科研项目结合起来。

3结语

第2篇

信息管理论文2600字(一):“大数据”时代下医院病案信息管理论文

医院病案记载着各个时间段的患者诊疗状况以及疾病演变状况,其中关键的病案信息包含患者家族史、患者本身的病史、医院诊疗过程、病情检查与病情诊断得出的报告等。

由此可见,医院病案信息牵涉各项日常的医院业务,有关部门对此有必要予以全方位的信息审核、信息收集以及档案存储。但从现状来看,当前仍有某些医院并没能全面关注综合性的病案信息管理,而与之有关的病案管理措施也没能真正实现健全。在此前提下,医院应当尝试在现阶段的病案管理中全面使用大数据模式,以此来全面保障病案信息管理的成效性。

医院对于病案信息管理运用大数据手段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提升医院当前利用各类病案信息的整体水准。大数据手段在客观上有助于实现多层次的数据与信息整合,从而显著提升了利用医院病案的水准。医院在全面集成当前现有的病案信息基础上,应当能够妥善划分各项相应的患者信息,确保将其分成收费信息、患者检查信息、患者诊疗信息、门诊信息、报告与检验信息等。在划分上述各类信息以后,运用大数据手段还能创建针对各个患者的识别身份编码,以便于实现多层次的信息关联集成。

第二是全面支撑医疗决策。医院由于具备了大数据手段作为管理病案信息的必要辅助,因此针对实时性的病案信息都能着眼于精确进行搜集。在决策系统的全面支撑下,有关科室就能全面明晰现阶段的患者病情种类、院内患者分布与其他相关要素。相比于传统模式,大数据手段更加有助于汇总信息以及统计信息,对于某些潜在误差也能予以彻底杜绝。除此以外,医院针对当前入院的各科室危重患者应当予以侧重关注,以便于提供日常各项医疗决策必需的信息支撑。

第三是拉近护患关系并且突显以患者为本的宗旨。在集成病案信息的基础上,医护人员针对当前阶段的各项患者信息都能予以全方位的精确掌握,上述措施有助于增强现有的患者满意度,拉近护患关系。例如近些年来,患者已经能够凭借电脑或者手机等工具来随时查找个人诊疗信息,对于实时性的自身健康状态也能全面加以了解。在某些情形下,患者一旦表现为某些危重病情,临床医师对其就要及时进行处理,全面保障患者健康并且提升患者生活水准。

医院当前病案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各地已有较多医院正在尝试引进病案信息的大数据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将大数据手段渗透于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各个流程中。但是不应忽视,各地医院在现阶段仍然表现为相对较低的病案管理综合水准。探究其中根源,就在于医院及其有关部门针对病案管理仍然欠缺必要的关注度,同时也没能着眼于引进大数据手段作为其中必要的辅助与支撑。

此外,多數医院并没能设置独立性的病案管理专门科室,医院现存的病案管理部门体现为较强的附属性特征。作为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专门人员来讲,上述人员本身应当具备优良的病案管理水准。与此同时,上述人员也要掌握涉及到大数据的有关常识,并且将其灵活适用于当前的医院病案管理。但是截至目前,负责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专门人员仍然表现为滞后性的专业素养,甚至没能熟悉日常性的病案信息汇总、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处理操作。除此以外,医院部门针对此类管理人员也没能给予专门性的管理技能培训,甚至聘用某些兼职人员代替专职性的病案管理人员。

探求改进举措

增设专门的病案信息管理机构

医院如果要着眼于优化病案管理的综合效果,那么关键在于设置专门的病案管理部门,有关领导对此也要引发更多的关注。近些年以来,各地医院都在致力于建成病案管理的专门委员会,在此前提下助推信息化的医院建设。与此同时,医院还需结合自身的真实状况来增设病案信息的新科室,确保该科室在整个医院体系内占据独立的位置并且拥有独立职能。

通过运用上述的改进举措,病案管理机构就能全面突显其具备的价值与意义,确保该科室能够覆盖于医院临床管理、制定病案管理规划以及收集病案信息等领域。每隔相应的时间段,管理委员会针对当前的医院病案信息要予以全方位的归纳汇总,此举措有助于保障病案管理能够达到的综合水准。

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辅助管理

在目前阶段中,各地医院已经能够凭借信息化技术来显著增强病案管理的实效性,在这其中包含自动式的条码识别、微缩光盘技术、数字化的病案管理与其他相关技术。医院通过灵活使用上述大数据手段,就能够着眼于挖掘深层次的患者病案信息,确保现有的病案信息符合准确性与真实性的基本要求。近些年各地医院都在致力于创建资源共享的病案管理网络,在此前提下诞生了新型的电子病案。此外,医院在存储各类患者病案时,也能够借助大数据手段予以完成。这是由于运用电子化存储的方式有助于在线查询各项病案信息,从而服务于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优化与完善。针对出院后的患者来讲,运用大数据手段就能打印并且查询患者现有的各项病历信息。数字化管理应当能够覆盖于医院当前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此项举措在根本上保障了病案信息共享,同时也便于利用与存储病案信息。

全面提升人员素养

从目前现状来看,各地医院针对自身保存的患者病案都给予了更多关注,同时也认识到了病案具备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作为管理医院病案的专门人员而言,应当全面提升自身具备的综合素养,针对医学统计学、外语、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都要予以相应的掌握。

因此可见,病案管理人员是否拥有优良的专业素养,在根本上关乎病案信息管理的整体效果。病案信息管理牵涉多领域以及多层次的学科与专业,因此作为管理人员而言,上述人员应当能够精确检索各项信息,以便于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获取。在此前提下,医院针对各类临床信息应当予以全方位的传递,确保病案信息能够体现其应有的临床价值、科研教学价值以及其他价值。在目前阶段中,医院针对原有的病案管理思路应当予以相应转变,确保将病案管理的侧重点全面落实于分析收集以及汇总各类病案信息。

结束语

医院病案信息在医院现有的管理系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由于病案信息记载着全过程的医疗信息。与此同时,医院如果要给出相应的医疗决策,那么也必须凭借病案信息予以完成。

截至目前,医院及其有关部门正在逐步意识到医院病案管理与大数据手段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对于医院当前的各项管理举措也能够予以相应的优化。因此在病案信息管理的有关实践中,医院针对信息化手段有必要着眼于灵活加以运用,在此前提下服务于病案信息管理实效性的提升。

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过程中档案价值重新发现论文

【摘要】基于信息与知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档案价值的新特征。档案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将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显现化,通过知识管理对档案信息进一步挖掘使档案更好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价值特征

一、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入手。有关知识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观点。一种观点持有者们认为,信息存在于自然环境、人类社交活动以及人们思维之中,而知识的存在局限在人们的社交活动范围之中,因而信息包涵了知识。另一种观点持有者认为,信息是可编码化的知识或显性可视的知识,而知识除了显性之外,还包涵隐性知识,即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不可编码化的知识,因而知识包涵了信息。对于以上两方观点,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信息是一种具有物质属性并以物质存在的方式反映呈现给大众,这种物象化及其存在方式可以广泛地包含人类活动及其成果。而知识是人们对这种反映的一种主观性的认识结果,是一种智力成果。因而,就信息与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信息是具有知识属性的,并以知识成果作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企业管理中被提出来的,知识管理的概念可能会因为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差异而存在各种不同的版本,但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大抵是相同的,即知识管理想要实现的是在最恰当的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最需要的人,以便于此人可以利用这一信息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并付诸实践活动。然而档案又是如何与知识管理存在联系的呢?档案根据其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最明显的特征为原始记录性。档案的这种原始记录性的特征奠定了档案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是将档案区别于图书、信息等的重要凭证。因此档案凭借其固有的原始记录性的根本属性无可厚非的可称其是信息的最根本来源。知识是我们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对信息进行筛选的结果,故档案也可以称为是知识的源头。

二、知识管理的档案价值

当今由于知识管理层次的不断深入,档案的使用价值呈现出来了新特征,因此对于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的重新发现,笔者认为是必要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档案是一种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显性知识,是知识的来源,因此档案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

(一)从理论基础角度分析。理論基础角度主要可以从档案后保管范式与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两个方面。档案后保管范式包括新来源观、宏观价值鉴定论、知识服务三个方面。1.新来源观。新来源观就是对于文件的来源问题进行一种全新的认识,传统意义上,我们是在文件转化为档案之后才开始对档案进行管理,而新来源观理论则强调对于文件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文件形成之初就着手开始进行,从开始形成时就开始对其管理,即强调的是一种“前端控制”“全过程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方便人们从文件形成之初的背景,文件形成过程的结构层次以及文件未来可能会涉及的研究发展的方向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2.宏观价值鉴定论。宏观价值鉴定论强调的是对于档案价值的鉴定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本身形成部门、机关所产生的价值作用上来判断是否对其进行保存,而应将价值的鉴定提升到对整个社会层级上来。使更广大的人群可以受益,进而实现档案的第二价值,这也正是谢伦伯格所强调的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中的第二价值。3.知识服务。知识服务顾名思义主,要是将档案信息上升为知识层次对其进行管理,这一理论主要表现在传统档案保管员身份的变化上,可以说档案保管员的工作并非只局限于对档案的排列、档案、上架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在知识服务中档案保管员的工作主要是将档案中的文字信息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对这些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整理,使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提供给人们利用,即提高了档案信息的质量,也节省了档案利用者筛选档案的时间。以上就是档案后保管范式中所包括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档案后保管范式是在电子文件不断产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将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与知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肯定了档案价值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4.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主要指档案的工具价值与档案的信息价值。工具价值所指的就是档案产生之初所赋予的价值。正如一个事物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并能在其产生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提供利用服务。信息价值主要是依据信息接收者,即知识主题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关系。这种价值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对信息进行传递实现的。知识主体的不同对知识的需求自然就会不尽相同。主体带着目的和需求查询接受信息,并且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素养,知识储备的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的。正如每个人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不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是不同的,所以对待同样的问题我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分析理解所获取的信息。

(二)从实际理论角度分析。实践基础主要表现在公共档案管提供利用的层面上,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三个方面。1.知识获取是实践的前提保障工作。正所谓没有原材料我们就无法进行生产加工一样。所以要想使公共档案真正体现价值,首先我们需要获取到一定的知识。知识管理权主要指的不再是对纸质文件的有序化整理过程,而是对文件上所反映出来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加工,对文件上面的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出更有价值的部分,对其进行管理。2.知识服务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这一层面上,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的场所,具有提供知识服务的合法地位,同时主动提供信息查询等方面的服务也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满足公众的需求是其应当做的。同样也是公共档案管发展的动力所在。在知识服务提供利用方面,公共档案馆可以借鉴公共图书馆的成功措施,如举办展览,提供远程服务,提供电子化检索平台等等。公共档案馆通过提供新的利用服务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公众,进而实现其公共服务的价值。

三、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实现的特征

传统档案管理活动中只有有价值的文件才可以转换成档案进行管理、保存。而在知识管理活动过程中,档案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时同等重要的。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层面,档案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显性知识层面。因此对于知识管理中档案的这种价值与实用价值并重的条件下,档案价值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一)集成化与灵活性。传统的档案价值体现在主题对客体的需要,对主体需要的档案进行归档保存以实现其价值。而知识管理中更加注重的则是知识,并且这一管理从文件形成之初就需要开始着手进行了,体现在外在内在结合的全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因可能涉及的不同人提出的不同要求,故灵活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多元化与共享性。公众对于档案的利用可能是间接的,而公众对于知识的获取则不同,这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曾经提到的“我们淹没在信心之中,但我们仍处于知识的饥渴中”。作为知识个体的人因其自身处于不断发展中,所以人作为知识个体是渴望获得知识的。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则强调的是,将档案中的知识以一种共享的方式传播开来,呈现在公众面前,以便于公众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知识。这种共享性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方式。正如我们需要完成一项工作可能一份文件就包括了我们所需要获取的全部信息,也有可能我们需要通过搜集不同文件中的部分信息,进行整合后的信息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个体的需求可能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化的。

(三)显性化与增值型。知识管理需要的是主体通过交流的方式将隐形的知识显性化,知识管理中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投入管理、技术管理三个方面,这三点主要是依据企业知识管理所提出的。而当前就档案而言为了实现档案的价值应更加趋于主动性。主动性主要指主动提供服务,知识管理重视的是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过程,进一步促进知识创新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增值型。

四、档案价值在知识链中的体现

(一)知识获取。知识获取包括信息采集與信息创造两个方面。采集的过程我们强调的是对于信息的获取要注重其完整性与信息的可靠性。创造则更加侧重于,将隐形信息显性化的过程。档案室信息是一种外在存在形式,因此可以说档案室信息的承载体,也就是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获取应该对其加以记录以便日后更多人利用。

(二)知识开发。知识开发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存储整合的过程。使信息有序化、体系化。这种信息开发的过程要遵守信息本身的客观性原则,知识开发者不可以根据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信息进行任意的更改,要保持信息的原貌。知识开发就是档案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转换的过程。

(三)知识利用。知识获取与知识开发的过程都是为了知识最终能被有效地利用,利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传播、信心交流、信息之间的转移,到最后的信息共享过程都是档案价值实现的体现。

(四)知识评估。知识评估就是对知识的有用性进行评估。同样也是对于档案价值重新进行鉴定的过程。评估的标准主要是以下三种:对无用的知识进行删除,对有用的知识加以保护,对可用的知识进行创新,其中重点在于知识的创新。在利用过程中将知识显性化,并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共享实现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实现了价值链的进一步循环。

第3篇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9-0016-02

教研室(学科组)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教研室在高等学校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办学和科研的最基层组织,教研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1][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教学管理在逐步规范中,事务千头万绪,本文主要讨论新建本科院校中基于本科专业划分的教研室建设,并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研室(简称信管教研室)为例。其主要原因有二:信管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决定了教研室教学团队凝练与目标定位等工作的难度;本专业由于历史原因演化为现有名称,对于确定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等具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以信管专业为例展开研究。

一、教研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尚未规范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对自身特点和教研室建设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由地方专科学校升本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地域、经济制约等原因,大多以任务为发展驱动力,其主要职能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组织科研课题研究、协助校系进行教学常规检查。[1]大多数为满足学校教学、学士学位评估与本科教学评估的需要而设立,相关规章制度、运作模式等还不完善。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活动不充分

教研室活动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师水平提高,并对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新建本科院校也出台了一些教研室相关活动的规章制度,比如把参加教研室活动列为考核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教研室活动流于传达或完成学校、学院任务的形式,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教研活动场面,没有很好地形成教师提高、发展且行之有效氛围。

(三)对该教研室所负责专业认识不足

信管是由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信息学专业发展合并而成的。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对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林业信息管理专业、科技信息专业、信息学专业与管理信息系统这五个分别来自工学、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入管理科学类[3]。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了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培养思路认识不足,并直接影响到信管教研室在开展专业建设中的难度、复杂性。

(四)教研室在践行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中的不足

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信管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需要及时跟进信息化的最新成果,作为该专业具体实施的教研室,需要从实践教学设置、应用型或双师型师资培养等方面落实或加强学校的应用型定位。现有新建地方型高校大多由专科高校升本而来,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约束,在贯彻应用型教学环节非常薄弱,教研室也只是有此类思想,而无具体实践。

(五)学校对教研室建设的保障措施不够

作为一个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大多数高校设置了教研室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对教研室教师、负责人制定了相应奖惩措施,但绝大多数教研室负责人没有相应行政级别或只停留在比较低的薪酬待遇上,并且缺乏相应教研活动的经费,此类情况在信管专业教研室活动中尤为突出。由于信管专业由经济类、管理类与计算机类等学科交叉而成,并且作为一类信息化的专业,其更新速度非常快,作为信管教研室活动如果不能及时跟进最新信息化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并掌握信息化动向,那么就无从谈起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的措施

(一)加快教研室规范化建设,尽快形成一批标杆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基础条件薄弱的现状,首先,学校应加快教研室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并督促相关教研室落到实处,然后对有条件的、发展势头好的教研室,学校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和奖励措施,使其尽快形成建设中的榜样,最终使学校所有教研室建设水平得以共同提高。

(二)尽快形成有效的教研室活动局面

教研室活动在完成上传下达任务的同时,需要创新教研活动的形式,并加强教研室教师的分工与协作。信管专业教研室,在实际活动中可利用系统论的观点,采用项目组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在本教研室内部可采取类似学院人员设置,可设置主管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管理等人员,并在教研室负责人的协调下统一开展工作。同时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室活动,除开展传统的讲课比赛、共同备课与学术交流等活动外,还可以以项目组的形式开展最新信管专业软件学习活动,例如ERP软件、企业沙盘模拟软件等的学习。并积极开展基于信管教研室的信管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信管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促进学生学习,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共同进步。

(三)及时开展本教研室的专业论证

新建本科院校在申请本科专业时大多基础比较薄弱,对专业的认识也是随着人才培养的进程逐渐加强的。每个学校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培养特色也不同,并且其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那么教研室教师就需及时进行专业论证,了解其发展思路、发展渊源与最新研究方向,并结合学校与社会的实际,凝炼培养特色,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教研室建设中需切实落实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教研室是落实学校教学理念、办学定位与办学目标的最基层组织,其相关学校的政策与文件的落实情况,关系到学校是否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定位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建设中的落实情况。

(五)加强对教研室建设的支持力度

学校需要在制度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教研室建设更大的支持力度,并给予教研室负责人相应的制度、物质保障,以切实调动负责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广大教研室教师的参与性。在建设中,对教师参与的信息化建设类、电子商务类等技能比赛或学习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对于信管专业类双师型教师给予相关鼓励政策。

三、结束语

教研室建设直接关系到专业发展、学校的定位能否实现,因而需要加快教研室建设并制定出一套适应学校发展的、反映本专业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教研室建设思路,并有效施行。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课程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第4篇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使用效益;平台;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49―03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掀起了创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热潮。实践证明共享平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大幅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而是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仪器设备利用率仍然很低,二是平台服务能力相对较差,三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落后,四是仪器设备技术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五是平台缺乏可持续性发展潜力,六是构成平台的各个要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信息反馈。[1]如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制健全、机制顺畅、体系完备、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为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成为我们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2]本文结合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搭建的实践工作,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模型,就平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旨在通过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搭建方案,对进一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有所帮助。

一 开放共享平台体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创建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仪器平台作为支撑,但一流的仪器堆不成一流的平台,仪器只是平台的物质载体,完整的平台除有形的硬件外,还包括能够调动硬件充分发挥作用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以及使硬件“活”起来的能动因素,即操作者和管理者。[3]具体说一流的平台应包括:设备、管理、人才、技术、评价和反馈等多方面,即要做到设备先进,管理高效、人才队伍素质高、技术精湛、评价客观、信息反馈及时准确。[4]其中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平台的载体和基础,它的内涵随着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需求的增加而提升;高效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平台建设和运作的核心,主要包括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规则、评价标准等;专业化人才队伍及其拥有的精湛的技术水平是支撑平台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客观的评价体系与动态的反馈机制是确保共享平台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把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高效运转且不断优化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4]

二 ERP的概念及其管理思想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系统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5]ERP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现在ERP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代名词。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管理可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和信息传递,使供应链上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便于适时管理,提高决策效率,降低运营风险。基于ERP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利用完美的网络技术,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的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制度体系、信息资源和评价指标及反馈体系等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对于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和水平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5]

三 基于ERP管理模式的开放共享平台体系的内容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是一个涉及学校多个教学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的综合系统,要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实现平台建设的目标,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基于ERP管理模式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是以开放共享为特征,在充分整合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技术,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平台,同时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该体系实行主管部门综合管理,设备所在单位日常管理的模式,设备信息查询、功能介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机时统计等环节全部通过网上运行传递,与设备的购前论证、效益考核评价以及相关信息反馈等环节共同构成一个闭环反馈调整的平台体系。做到了从购置源头抓起,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建立新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使用、效益评价、信息反馈等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

1 强化设备购前论证,降低购置成本,提高资金效益和决策效率。[6]

仪器设备购前论证是建立一流开放共享平台的基础环节,论证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高低,它的作用是其它后续环节和措施所无法替代和弥补的。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论证机制,采取有利的论证方法,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盲目购置。首先,建立购置管理论证机制和专家论证机制。对拟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必要性论证,从学校的整体学科建设出发,在相关业内专家和平台技术人员论证意见的基础上,管理部门应利用平台信息系统收集查询现有仪器设备不能完全提供“新增使用需求”的资料信息,提交学校决策,做到从源头上避免因设备使用需求不足造成的使用率低的状况;其次,利用路演论证的方法对拟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功能和技术指标进行优化,为后续招标采购打下基础。管理部门组织用户单位、设备专家以及潜在的设备供应厂商等多方现场交流磋商(必要时纪检、审计部门也可参加),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技术指标进行论证推演,进一步优化、直至确立大型仪器设备技术参数。在保证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从技术角度避免仪器设备选型不合理、盲目追求高、精、尖性能带来的资源浪费。[7] [8] [9]

2 整合原有设备资源,优化平台资源配置。

传统的仪器设备管理模式是大型仪器设备分散布局在不同学院的实验室,甚至是课题组,设备的使用、管理非常分散,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平台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实行“相对集中,专管共用”的运行机制,[10]对通用性强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整合组建学校统管共用的校级平台、其他的大型仪器设备以学院实验中心为单位组建学院专管全校共用的院级平台,所有仪器设备的功能和技术指标等信息全部输入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平台管理系统。同时建立健全完整的大型仪器设备技术挡案和开机使用原始记录。

3 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确保平台资源高效利用。

作为硬件平台和平台使用者与操作者之间纽带的运行机制是开放共享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效益考核评价体系和配套的激励措施。建立完整的、操作性强的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评价平台内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客观公正评价考核结果,分析考核评价数据,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及时反馈给平台内的各个环节予以落实。制定相互配套的开放共享激励机制和措施,如: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以、有偿服务收费标准及分配办法等,引入市场经济,利用经济手段强化平台的管理,激发平台管理者、操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扭转重仪器设备占有、轻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开放共享现象,使得学校教学科研人员想用、敢用、用得起。最终达到开放共享平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 注重人力资源调配,保持平台持续发展潜力。

人才技术队伍建设是平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平台进一步发展和解决仪器设备隐性闲置(由于技术开发不足,导致仪器设备潜在功能的闲置)的核心因素是人才及其拥有的技术水平,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原有功能,挖掘其潜在功能,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思想稳定的技术队伍,以保持共享平台持续发展潜力。首先,注重仪器设备开发应用技术人才的引进。学校制定政策公开招聘引进高级专门人才充实大型仪器设备技术队伍,充分挖掘现有大型仪器的潜能,提高大型仪器的应用范围。其次,加强现有仪器设备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针对学校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邀请相关仪器厂商的技术人员开展应用技术培训,设立专项基金资助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仪器应用培训班。

5 利用网络技术,加快信息资源传递,实现集成化管理。

ERP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利用计算机对系统中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管理、加快信息传递、使得各个环节的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正是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实现平台体系的各个环节自动化管理,提高平台使用效率。网络共享信息平台开发设计并不难,关键在于有效运行、发挥其作用。在确保平台具有常规的设备信息查询、功能介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开放时间、联系方式、机时统计、数据分析及故障排除等服务功能外,在实际运行中首先必须明确具体责任人岗位职责;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预约体系,切实保证预约方便、使用通畅,使开放与共享落到实处。[11]

四 结语

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近年来,基于ERP管理思想,围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研究,学校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由于各高校的情况不同,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不应“一刀切”,而应该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达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使得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嘉南,胡今鸿.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制约因素的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62-164.

[2] 李刚,卢亚雄.加强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努力提高投资效益[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32-135.

[3] 杨明.PDCA循环原理在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240-241.

[4] 刘默,叶元平.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44-146.

[5] 饶琼利,袁健雄.经管类专业开设ERP课程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221-223.

[6] 逄冬梅,张勇,陈晓兰等. 加强贵重仪器设备购前论证,充分发挥投资效益[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30-133.

[7] 边艳菊. 网上路演改变电子商务[J]. 中国电子商务,2001,

(11):14-25.

[8] 陈章水,华武,陈刚. 网上路演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 华东经济管理,2001,(5):94-96.

[9] 宋玉厚,乔威,朱榜芹.路演方法在大型仪器设备购前论证中的应用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0):246-248.

[10] 吴振强. 提高贵重仪器设备共享使用率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 :96-99.

[11] 张乐,孙淑强. 仪器设备和实验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方法初探[J]. 实验室探索与研究,2006,25(8):1024-1027.

On Construction of An Open Sharing Platform of Large Apparatus in Light of ERP Management Concept

SONG Yu-houZHU Bang-qingQIAO WeiZHANG Xian-jun

(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Shandong 264205,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