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8 15:01: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职高专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重庆能源职业学院自建院以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大胆尝试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校内实训条件建设,阐述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路、新构想,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教学模式 实训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高职高专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较低,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摸索、不断更新。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应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当代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国内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
国外高职高专院校众多教学模式中,多数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它的教学理念是淡化课堂知识的学习,加强社会实践,通过真实的实践经验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做到学以致用。从教学模式上看,这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实践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欧美职业教育相比,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随着对国外合作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国内各个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学习并借鉴国外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我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条件建设为例,阐述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院自建院以来不断尝试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专业岗位需求,通过毕业生回访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适时掌握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材选定,使学生能掌握更多学以致用的专业知识,学习深度讲求精通,避免了“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走进企业内部,了解对高职人才的学习、技能要求,不断更新培养方案,逐步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大胆尝试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我院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已初见规模:
1、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双福新校区土木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全程指导实训中心的建设规划、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实训项目的设计等,校内实训条件包括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和10个情景教室,其中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占地约2000㎡,由工种技能训练中心、建筑技术展示中心和检测试验中心3个部分组成。
2、校企合作模式
我院的校内实训条件日趋完善,并始终坚持“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落实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学校与一个或若干个企业协商合作,建立产教学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条件。目前,我院已与575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有中石油重庆公司、中石化油重庆公司、西子奥的斯、瑞士西卡等世界500强企业7家。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3、专业教师深入基层
目前我院这种突出实习实训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新进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考验。尤其是专业教师,学生就业的引路人,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加强自己的实训水平,为了填补专业教师学历教育淡薄实践的缺陷,学院要求每位专业教师都必须深入基层,将所学专业知识消化,加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起到榜样引领作用。今年我院已有部分专业教师去企业实习,实习过程中大家做到了理论和实践合一。
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实习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学生家长的问题。
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学生家长一直认为,学生就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来学习知识。这导致家长们不能理解并接受子女去生产单位实习实训的教学方式。
2、学生自身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学生对到企业实习实训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自己交了学费给学校,就应该在教室上课学习,在学校实训,学校不应该安排自己去校外的生产单位实习实训。此外,学生们对工作期望较高,他们不愿从基层做起,不适应企业的工作制度和环境。
3、企业方面的问题。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教学,但企业的生产安排往往难以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计划协调一致。企业的生产计划会因技术改造转型等原因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计划则相对稳定,缺乏灵活性。这容易导致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计划在衔接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学校教学的规范性。
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以我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为例,放眼全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其教学模式同样是在实践中探索,并不断加强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交流,识图找寻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
强化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确定专业建设方案,根据企业各种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为企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所学。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收集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晓江,罗怀晓,张普礼,梁熠葆.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教育与职业》2010.12
[关键词] 高职高专教育 发展瓶颈 对策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走过了高速扩张时期,进入了深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高职教育目前正面临着经济社会需求最大、中央政府重视程度最高、财政投入最多、规模为历史之最、进一步发展所应有的教育基础最好的形势。尽管如此,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依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寻找出相应的对策,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
一、制约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瓶颈
1.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引发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
2.办学特色不明显
许多高职院校仍参照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不但办学条件雷同,人才培养模式也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招聘教师方面仍是唯学历、学科是从,忽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教学无法呈现高职的特色。
3.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以下两种倾向:①沿袭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做法,把学生培养成本科压缩型。②强调现行岗位操作技能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岗位技能型。前者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则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众所周知,多数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是由几所中专或大专合并而成的,这些学校原本虽属不同办学类型,隶属关系多样,但其教师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合并到职业学院后,新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尤其是教学方法都与以前不同,部分教师不适应新的教学领域、新的教学方式,难以完成新的教学任务。
5.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突破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院校大多沿用了学科体系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多年来大家都在加强实践教学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所谓的实践教学依然停留在教师的理论经验基础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
6.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靠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即一方面要有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基地;另一方面要有能够熟练或较为熟练驾驭这些设备能力的教师,在很多高职院校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
7.教学质量不高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表现在:(1)教学方法陈旧;(2)教学与市场贴近程度不够;(3)专业设置不当。
二、高职高专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宏观管理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完善现行职业教育体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专门调研小组,深入社会用人单位及学校调查研究,明确社会对人才学历知识技能等具体要求,预测社会对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完善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二是合理规划高职教育发展规模,找准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实现教育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机制和途径。三是全面开展教育评估,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教育评估小组,对评估不合格的学校,应限期整改,对整改还不合格的学校应停止办学。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当前,很多人“轻视”甚至“蔑视”职业教育,这些错误认识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不正确。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其他大众媒体,大张旗鼓地、连续不断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营造尊重技术、爱惜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3.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起来,但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均、分布不匀的问题,教师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问题表现得相当严重。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职业教育学术化、培训基地学校化倾向明显。对此,应对教师个体的要求转向为教师群体的要求,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
4.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些教材仍是在借鉴或沿用本科、专科及中专教材。(2)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这就造成教材与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悖,使学生的能力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所有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5.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深化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体系,注重技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结合与融通,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三、结语
大力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关系到我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引起充分重视,我们必须从培养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同曙.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高教论坛,2009,(1):58-59.
[2]李雪.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科教前沿,2008,(2):60.
[3]范丽,马媛.略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需面对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7-18.
[4]曾琦斐.对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9,(2):80-83.
[5]李燕.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困惑.科技创新导报,2008,(4):185.
[6]吴明德.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探析.今日南国,2008,(8).
一、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开发的过程
课程不应该只是“文本式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应该是“体验式课程”,应该是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二)教学应该更重视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学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并且学生还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还是一个思想有待成熟、身体正在成长的人;学生还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三)学生是独立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学习时的感受也是不以教师主观意见为转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教师观
(一)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权利义务关系;同时,要加强教育制度伦理建设,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定,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二)转变高职教师角色
1.高职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学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2.高职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三)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
1.应强调薄重、赞赏的师生关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应强调帮助、引导的教学关系。教的职责在于帮助,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四、高职高专教育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 应采用相对较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转变学习方式,该法使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价值。
关键词:3DMAX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31-02
3DMAX是一项功能十分全面的三维计算机应用程序,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这一技术的相关专业教学也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关注。所以,一定要对高职高专类教育中3DMAX课程教学的效率提升进行分析与探讨。
1 高职高专教育3DMAX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1.1 缺乏充分的实践教学
在高职高专教育当中,实践教学课程实施十分重要,除了有助于学生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在现实操作过程当中,实践课程教学成为一种形式教学已经是许多院校存有的普遍问题。由于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的资金支持,以及相关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难以得到真正实施,教学效率难以实现有效提升,其自身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2 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待提升
3DMAX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许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高专学习之前,对这部分领域的了解并不深刻,加之该课程教学中涉及到许多专业词语或英文,导致许多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习积极性难以提升。同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旧坚持过时的教学手段,缺乏一定创新和趣味性,学生与课堂中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对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不强。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厌烦上课,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也不高。
2 实现3DMAX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作为高职高专类教育中的关键构成元素,该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操作要求高等特征。目前,这一专业教学内存有的重点问题包括实践教学缺乏、学生被动学习以及教学效率难以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专业特性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需充分考虑到课程教学的可行性、趣味性、实践性以及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实现因材施教,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估体系,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等,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进而培育出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型人才。
3 高职高专教育3DMAX课程教学实施的建议
3.1 关注学生个体
关注学生个体、了解其实际学习能力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现实状况而开展的针对性有效方法。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底子相对较差,对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的了解也不充分。同时,由于3DMAX界面大多为英文,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在实施教学方法的设计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同时,部分学生由于认为入门较难,所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趣味性教学的运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的教学活动。另外,在机房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许多学生会趁教师不注意偷玩游戏,虽然教师能够及时制止,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关注学生个体、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提升3DMAX教学效率的核心途径。
3.2 保证教材与实际联系紧密
高职高专教育中的3DMAX教材类型较多,选择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最为符合的教材十分重要。一方面,部分教材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但教材内容的变更难以跟上行业资讯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老师对学生灌输一定的理论知识,或用最新时事资讯进行补充。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高专类院校为了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其使用的教材大多由本校教师进行编写。这样的好处是教学针对性更强,教师充分了解教材结构,能够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但是,这类教材也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行业内其他信息的了解,进而培养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因此,保证教材与实际联系紧密,是提高教学效率、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方法。
3.3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改进中,理念的改进尤为重要。首先,教师需做到结合时事。传统教学方法中已经有部分难以适应行业的要求,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帮助也有限。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其次,可适当调整教学结构。3DMAX的教学应是更加注重对实践和操作的教学,教师也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和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的意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改善教学效率的有效办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能够更加明确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做出改进。
3.4 完善考核机制
健全的考核机制是完整的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还能以此评估教师的教学效率。健全的考核模式的制定,也是协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从教育意义上来讲,合理的考核机制不仅仅是一种考核方式,也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的方式。通过科学的考核,能够让学生体会到3DMAX制作的乐趣及其带来的优势。具体的考核过程中,评估内容应包含理论考核及实际操作,以及创新水平这三个方面。相对来说,高职高专教育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要求更高。所以在进行评估时,可以适当地侧重,例如教师可设定一个主题,给出一定的作业时间,最终通过作品质量判定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了避免代做等现象的出现,还可进行当堂考核等。
3.5 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仅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更高效地运用于实际,同时通过实践操作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知识或能力的竞赛,并设置一定的鼓励机制,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行业内的各类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不同性质的实习岗位,或借助企业环境提供更贴近行业实际的实训课程教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还能够促使学生不断进取和完善自我,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提升其竞争实力。
4 结语
3DMAX是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关键构成元素。通过关注学生个体、保证教材与实际联系紧密、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以及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等措施,从各个角度加强3DMAX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机会,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莉亚.关于高职高专教育3DMAX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5(11):234.
关键词:期待效应;高职高专;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82-01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总会遇到几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尤其是在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起点比本科生低,又缺乏升学压力,入学后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均不尽如人意。2011年10月,借学校国培项目――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开课之机,有幸聆听了台湾著名学者陈淑琴教授的报告,讲到“期待效应”时,陈教授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从罗森塔尔实验中进步明显的普通学生,到萧伯纳《卖花女》中摇身一变成为贵夫人的低俗卖花女。其实,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几乎所有教师对“期待效应”的理论都不陌生,但在这些真实的事例面前,仍不免使人陷入深思之中。
一、给予每一个学生真诚的期待
“期待效应”又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应用在在人际交往中,通常是指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教师真的对那些问题学生赋予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吗?事实往往是当教师普遍接受“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问题学生”这一定律后,就会通过举止行为对班里的学生暗自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已分成上中下等,于是分别在不同学生身上倾注不同的感情和期望。对素质较高和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往往给予更多温暖的话语、信任的眼神、热情的鼓励和殷切的期待;而对于那些素质不高、缺乏责任感和主动性的学生,则缺少这些细节的关注。
在笔者管理的班级中,就有这样几个男生:学习上缺乏目标和动力,课堂上精神萎靡不振,自习课迟到早退违反纪律,集体活动经常不参加,言行举止均存在诸多不文明的现象,与之沟通时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与家长联系时能听到的不是急躁的抱怨就是无奈的叹气甚至是无语的眼泪,与之骨肉相连的家长尚且如此。作为教师,对他们严慈并济、关怀备至却收效甚微,真不免灰心与焦躁。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也成了所有教师心中的“问题学生”,对他们的期望值也是一降再降,逐渐有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思。在这样的期望值下,教师又能对他们给予多少肯定和鼓励呢?也许是他们的这些不良表现显露得太早。现在想想,笔者几乎还没来得及当面向他们表现过良好的期望,如“我感觉你很像一个绅士”、“其实,你很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等语言鼓励,而是当他们出现种种不文明和缺乏责任感的行为时耐心细致地讲一番道理,指出他们的错误和后果,这样做的结果是仍要不断面对继续出现的类似错误,导致连最初的耐心与细致也逐渐消磨殆尽,只得疾声厉色地用冷酷的校规校纪来压制他们,最后只能陷入教师失望学生逆反的恶性循环。
二、不要让时间磨灭了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罗森塔尔在“期待效应”实验中选择的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初期,没有累积较多的不良因素。当环境给予他们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时,更容易激起热情和积极性,而高职或大专的学生则刚好相反。在成长历程中,如果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引导,经过十几年甚至20年的积淀,就已经成为很难纠正的惰性力量,从而也成为“期待效应”实现的巨大障碍。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便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经过师长多次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仍表现出较差的自制力,过了没多久便“故技重施”。如此反复,即使教师心里仍然能够理解这是积习难改所致,仍然没有放弃对他们的引导和期望,但在与其沟通时,也很难再保持最初那种平静的眼神、语重心长甚至略带幽默的语气及耐心细致的态度。于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话便弥漫着越来越浓的火药味,教师用冰冷的语言来表现出长期压抑在心中的不满:“你能跟我解释一下你的行为吗?”、“你知道这样明知故犯的结果吗?”、“老师和家长对你寄予那么多希望,而你太让我们失望了!”学生则低头不语,用漫不经心的眼神和过后一以贯之甚至变本加厉的态度来宣泄心中的挑衅之情。
伤心无奈的教师经常叹息着,“期待效应”也是有适用范围的,不是所有的期待都会得到回应。其实,仔细想来,“期待效应”好像是一个物体加速运动的过程,开始的步伐沉重而缓慢,但如果有足够的耐心,一定能看到它疾驰起来的画面。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教师明确向学生表达了期待就可以坐等美好的结果。当惰性的力量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反复时,仍然需要教师及时地关注、引导甚至严厉批评,一定要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每次都不能忘记的期待。也许因为个体差异,由期待到产生效应的过程有长有短,也许有些期待可能比教师预想的长得多,但正如陈淑琴教授所说,身为教师应当具有一种“宗教情怀”,坚信人性中的向善因素和教育的力量。
三、让期待自然无痕
关键词:高职;体育;资源;示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63-01
1高职体育工作的认识
体育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娱乐的方式,既然是一种娱乐的方式,那么参与其中的人应该是非常愉悦的。然而大量学生并不十分热衷于上体育课,根据本人长期的体育工作教学经验,我认为其原因是:首先,过分强调外在形式只注重形式上的统一和整齐,限制了学生个体的作用和发展;其次是过分强调考核,过分着重要求学生达到考察考核的标准,把本应该有趣的体育课变成了无味的“身体素质考核课”;最后是体育老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观念、教学手法、教学内容长期不变,停步不前,思想僵化,不符合新时代的体育教学要求。综上原因,学生当然不会喜欢体育课,由此导致体育课质量每况愈下,甚至让学生产生了对体育课的厌倦厌烦,丧失了原本该有的学习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提起学生主动学习并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培养师生感情,建立和谐氛围。
要培养师生感情,建立和谐学习氛围首先就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决不能在学生完成任务或动作失败的情况下使用嘲笑讽刺的语言对其进行挖苦,从精神方面给予学生最大的爱护。
1.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和其他课程教学工作一样,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新的体育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中适量给予学生部分“自”,让他们通过尝试来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武术类专业课,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的组队拆招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会基本的武术套路;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的对抗,在老师控制尺度的基础上进行相互的竞赛,在比赛过程中将知识内容融会贯通。
1.3制定合理的体育考核方式。
高校体育考核为三大块:体育理论,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本人制定的考核方式是:体育理论和专业技能相互结合,在进行专业技能测验的同时进行理论知识的问答,这样缩短了学生备考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考试的压力。
2体育教学工作资源开发
最大程度地整合和利用周边存在的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有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学校,因为为了学校本身的发展考虑,高职高专类学校不可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自身能发掘周边存在的体育教学资源。那么,在面对周边丰富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资源时,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整合并加以利用呢?首先,从学生的学习利益角度出发,发现那些对他们身体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这一类别的体育资源开发应放到首要的位置。其次,依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素质情况,开发的体育课程教学资源要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这样做才能保证学生的正常的成长,有利于锻炼目标的最终达成。因此,如何整合开发利用资源来实现便捷化的体育课程教育,归来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师资力量资源开发
师资力量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同时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起到制约作用,也不利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由于师资力量的有限和教师本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了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该注重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挖掘了教师对新颖实用的课程资源的发现潜力,当然,学校应对进步较大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资其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起到的显著作用。
2.2从学生身体素质出发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所有课程包括体育课程的教学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的身上,需要整合和利用的资源也是为了学生。因此,学生才是课程开发的决定因素,那么,从该观点出发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注重以下两个要素:
1)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特别是有重大疾病隐患的学生。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分析开发出的新课程资源能否适用在其身上。如果由于课程开发的原因引发学生身体健康问题,那么,这种层次的课程资源开发就属于不合格的失败的课程资源开发,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进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之前首要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
2)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研究,以其兴趣爱好为基础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由此为依据开发出的新的课程资源,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在这种资源条件下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参与,并且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体育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状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的工作,力求开发出来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学生化”的体育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自动地融入其中。千万不能是“教师化”的体育课程资源。
2.3从学校优势条件出发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学校的场地状况,学校的设施条件,学校的硬件水平以及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等条件都是影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有利因素,一方面也要对这些因素中存在的不稳定元素进行剔除并实现其优势化的整合。总之,充分利用好学校已有的条件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起到促进作用。
2.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实际上,学生属于社会的组成要素,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将对社会做出其应有的贡献,而这之前的要点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本次体育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身体素质第一”,强调以学生为本。所以,课程资源开发也应适应社会要求,符合新时代的标准。
3体育教学法――动作示范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因此,要求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动作示范的时候应能做到“标准化、模范化”,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通过教师的示范动作,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从而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电算化审计审计现状分析风险防范及对策
电算化审计是对电算化会计方式下的电子凭证、电子账薄、电子报表及适应电算化方式的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的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制度审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审计等。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由于在计算工具、存储介质、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与手工方式存在差异,使得目前的电算化审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电算化的研究,积极探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如何实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问题已成为必然。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挑战
我国最早在1979年把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电算化并不考虑会计和审计的原理、程序、方法的变革,其内容没有变化,仅仅是处理手段的替换,是一种电算化工作过程。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强调的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会计和审计相结合后诞生的一种新型会计和审计。它不仅包含了实现电算化的过程,而且特指一种新型交叉学科的产生。
首先,审计手段方面。在传统审计中,无论是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抑或是撰写审计报告,均是手工操作。而现在审计单位已经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记账,只有要求被审计单位打印出全部的纸制凭证和账簿才能够进行审计,才能够应用各种审计方法,所以在审计手段上,传统审计手段已经显得很落后了。
其次,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加大。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以后,一方面会由于系统设计上存在的漏洞、会计软件的不完善或运行不可靠等原因,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非人为错误;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篡改数据不留痕迹等原因,使利用计算机犯罪而产生的人为错误时有发生。
最后,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手工审计下,从事审计工作的多为掌握丰富会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的专业人员,但面对会计电算化,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述能力,还要求其对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其输入输出的控制、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及有可能发生的舞弊情况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等。
二、我国电算化审计的现状及成因浅析
1、电算化审计方法名不副实,审计处于被动局面。
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对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资料。由于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进行审计而只对有限的部分数据进行审计,因此可能不彻底,具有片面性。造成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因此,这种方法必将被计算机审计所替代。
2、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从1979年试点,到现在已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加快了处理经济业务的速度,对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使传统手工审计显示出许多的不适应,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中,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及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存在着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
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
三、大力发展我国电算化审计的对策
(一)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计算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使被审计系统的可见审计线索减少,比起手工系统来,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证据更具易逝性,经济犯罪更具隐蔽性,因此,审计难度更高,审计风险更大。
(二)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实行审计软件商品化。
借鉴推行会计电算化实践经验,实行软件商品化是电算化审计的有效途径。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初期,会计软件自行开发自行使用,发展缓慢。1988年实行会计软件通用化、商品化后,组建了几百家专门开发与营销会计软件的专业公司,开发出一批通用软件,形成庞大的会计软件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了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迅猛发展。
因此我国发展电算化审计需要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推行审计软件的商品化,培育完善的审计软件市场。即组建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司,专门从事审计软件的开发与营销。把审计软件推向市场,通过竞争促进审计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计工作电算化的迅速发展。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
制约我国电算化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针对这一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
(1)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引进既有丰富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又具备深层次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开展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后续教育,使现有的审计人员了解认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特点,掌握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从而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任务。
(2)加快发展审计后备力量,尤其是高校大学生。高校中增设电算化审计专业,扩大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的规模,增强该类专业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中把审计类与计算机类课程作为两大专业核心课(目前我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一般均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作为公共基础课学得不够深)。加快造就一大批年轻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壮大我国的审计队伍。
1 课堂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渠道。问得精,问得巧,问得得当,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锻炼听说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高职高专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课堂提问尽量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相连。如寒暄式提问,关于天气,心情等等,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态。阅读时,提问关于文章的主要事实的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对文章有初步了解后,再提问对文章的观点反思、延伸的问题。也可以问一些趣味问题,或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时,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认为比较难的问题,给一些提示,引领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2 课堂评价策略
学生回答完问题,朗读完课文,或表演完对话,或认真听课、准时上课、或呈现出好的精神状态等等,都希望得到老师公正、恰当的评价。通过真诚、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各种表现,让好的行为得以发扬,坏的行为得以纠正。教师鼓励性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建立信心。
3 课堂幽默策略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剂。教师的幽默可以轻松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愿意与教师交流,从而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幽默不是取笑、讽刺和挖苦学生,而是智慧的谈吐,巧妙的言语。比如当看到有学生在用耳机听什么,就叫起他,问他在听什么,他说在听体育新闻,再进一步问有什么有意思的新闻给大家说说,他就把自己感兴趣的说了说,这时,教师幽默地说:“你对体育这么感兴趣,今后就当我的体育顾问得了。但是上课不要听。”大家笑了。这样就避免了尖刻地批评带来的不愉快。
4 情感策略
情感因素如情绪、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得以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Maslow,Rogers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对教育者和语言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和睦的气氛、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会促使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实现。因此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自信心低、英语基础差、不敢说英语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策略有助于改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从课前对学生亲切的注视,到课程开始时热情的问候,从课堂教学中耐心的讲授,到鼓励的语言,宽容的眼神。温暖的微笑和幽默的话语,都有助于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更愿意主动探究、自主发展和愉快合作。有兴趣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而积极的情感投入才能有效地接受新的事物、理解新的信息。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把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关心的话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觉得英语亲切、有用。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互联网,多媒体的应用,精心制作的课件,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使学生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
5 “动起来”策略
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让学生“说”起来,让学生“演”起来,让学生“笑”起来,
6 语码转换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