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

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8 15:01: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 开放式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19-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高校唯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行业与专业的双赢。目前,我国有三百余所高校相继在自己相关学科专业基础上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仅仅局限于在学校内部进行常规的教学质量监测、教学质量评价和督导,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新形式下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近五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充分挖掘西部特别是绵阳科技城企事业单位的优势资源,加大专业与社会的联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遵循 “资源共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建成了由专业、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共同参与的、内外结合的开放型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

一、人才培养质量联控模式的构建原则

校内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和关键环节。在高等教育发展和实施质量工程的新形势下,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坚持用先进教育理念提升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不断完善校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开放型的人才培养质量联控模式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性原则。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规范检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的全程教学环节,发现偏离人才培养目标的误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确保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是系统性原则。由学校教务处、学院督导专家、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专业班级及合作单位等构成一个多层次、纵横交叉的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

三是全程性原则。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质量监控系统对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然后进入下一循环的监控过程。

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设计

控制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其在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调节、控制和导向作用。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从教与学两个角度着手,以常规教学管理制度为基础,以规范化管理为依托,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为重点,以教学过程监督为核心,完善既有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制度,建成了各部门、各环节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其中,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质量以专业内部控制为主,校外完成的实践教学质量以企事业单位控制为主,合作教育课程由专业和实行单位共同完成,并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意见,同时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状况进行实时跟踪,及时发现、识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目的性地对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调整。

三、企事业单位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联合控制模式的运行及管理

新形势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专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求得专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产―学―研联盟”的优势,以西部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环保人才的急切需求为契机,主动实施校企合作,积极争取中物科技集团、长虹集团、四川科学城神工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相关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支持,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近五年来,专业坚持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聘请二十余位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管控小组”,重点开展专业建设方案研究、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及信息反馈等工作。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管控小组的有效运转,管控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制度,坚持每学期初对专业各项建设工作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同时,也组织专家每月进行一次督查,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期末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和总结,还不定期组织自评和督促检查,针对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培养问题进行磋商,并要求专业及时进行整改,通过近五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调整机制。

方案研究是指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围绕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现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咨教服务等,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是重点监控教材的时效性、规格、创新性、先进性及学生的满意度,教材能及时反映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等。同时也参与制定课程方案,建设精品课程,组织编写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的教材,组织精品课程、优秀教材、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申报等。

队伍建设是指根据行业急需的、有针对性地引进新教师,有目的性地培训青年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观摩活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育需要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又具一定工程经验的师资队伍。然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绝大部份教师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本身进行科研素养高,但是他们实际工程经验少,在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上往往感到所学知识与工厂生产有些脱节。多年来环境工程实施了以增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实践锻炼,同时青年教师往往也会把实践经验与企业最新技术运用到本科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是指参与修订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联合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组织教师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撰写高层次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论文等。特别是近两年来,环境工程专业与绵阳长虹格润再生资源公司、四川千业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绵阳流能粉体设备有限公司、江油市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有限公司、江油鸿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水务分公司、绵阳环保实业公司等14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建立校企合作的学生顶岗实习校企联合管理制度,强化了顶岗实习过程的监控、管理和评价,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信息反馈主要是由校内外学生指导教师、毕业后工作稳定的学生完成,他们在质量信息反馈、校企合作交流与合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多年来坚持根据毕业生分布情况,有选择地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质量信息监测站,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与用人单位联合,建立更为完善的毕业生情况追踪和定期反馈制度,使之常规化、规范化、全面化,可更真实、更及时地了解毕业生就业及表现情况,取得了良好效果。2012年环境工程专业采用走访用人单位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已毕业的05到08级136位同学的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能力、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进行调查,调查表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全部九个方面都表现良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尤其在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计算机能力四个指标上的社会满意度都在80%以上。

环保行业中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控制是专业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深化、拓展、完善的需要。整合校内的各项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引入以企业为主的第三方,构建以开放式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西部高校同类专业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57-02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能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以后工作中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中遇到的困难。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普遍重视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管理类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主要缺陷有:不重视实践环节,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从属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偏少,存在“走过场”现象;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形式单一;考核学生成绩及教师教学的方法陈旧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应从实践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上加大力度。

一、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素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堂上,可以合理、有效加入商务模拟软件教学环节。商务模拟软件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习,学生可以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通过开“公司”、“应聘职位”,和同学、老师“做生意”,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物流管理、生产设计等,体验商务实践活动。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必须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难题,或查阅资料或咨询“高手”或与同行合作。另外,可以有选择地引入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信息和活动。比如在报栏张贴工商管理界的著名报刊文章,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组织企业家到学校举办讲座,鼓励学生们开办自己的管理论坛,举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辩论比赛、挑战杯、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积极鼓励创新实践,并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的奖励。同时要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实践创新意识融入校园文化中。如重庆交通大学每年举办的“模拟面试”大赛,邀请著名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做评委,设置奖励,吸引学生参加,在不知不觉中这种实践参与的意识已在学生心中。

2.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谨的结论、科学的体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常用的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形式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实战演练等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开放性实践活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带着事先设计好的实习需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岗位训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公司,为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再如四川农业大学的“老板山亚热带灌草试验基地”、“技园区牧草资源圃试验基地”等校内实习基地,与“成都市区(城区)草坪实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完善,这完全改变了“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的情况。

3.组建特色的教师队伍。大多数高校教师毕业即上任,他们有着“高学历+高智慧+高水平+深理论”,但是一般实战管理经验缺乏,重理论,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大“瓶颈”是“纸上谈兵”、“空对空”的教授形式。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出国、跨省,到企事业单位学习考察,开阔视野,增长实践知识,提高教师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把握。或是聘请企业界有丰富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工商管理类专家担当名誉教授,不定时到学校授课,充分借用其实践特长。

4.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考核还是“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模式,并且大多数高校课堂的平时成绩仅仅是体现在课上回答几个问题、做个PPT讲讲小案例之类,一个学期回答下几个问题,做次PPT,一学期就“解放”了,这导致学生普遍出现“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高分低能”的现象。考试制度不进行改革,以上改革也难以推进。因此,不应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业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应该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来,有必要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积极鼓励倡导创新考试。例如,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展示、问题调研、撰写课程论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竞赛结果等情况依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对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分,或加入小组制竞争进行“优胜劣汰”,有奖有罚,如胜方可制定题目负方再战等。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教师考核应更注重是否有创新、实践的方面,而不是偏重“讲课好”。

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开展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情绪。相比理工科学生的沉稳,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探索、吃苦的耐心。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各类活动及实习的开展可能会使他们片面地认为实践重于理论,从而轻视或忽略理论的学习。这就需要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理论课程的质量,同时还要倡导“理论+实践创新”,对他们积极引导和鼓励,安抚可能出现的浮躁情绪。

2.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环节要充分挖掘、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创新能力培养是面向全校学生,因此要公平公正,偏袒个别学生,很容易挫伤其他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使每名同学都有创新的热情、机会和动力,所以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指导他们的创新想法,使他们能够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实践并勇于创新。

3.在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要做事,先做人,做人是立足社会的根本。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入社会,踏入职场势必要常常面对各类人和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基础,能为毕业生们拓宽职业道路。另外,扎实的专业技能才是职场长久生存的基本保障,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学校在提倡实践创新时也不能忽略专业技能的培养。

总之,构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融会贯通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明确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使教育教学及实践创新的活动或实习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同时,还应注意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忽略的问题;其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也要与之相匹配。最后才能构建出科学、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钟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高职教育研究,2015,(2):25-28.

[2],张峰,袁仲慧.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组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61-65.

[3]黄小荣,陈峰,赵洪明.工商管理专业面向ERP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1):81-84.

[4]李静.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5):54-58.

[5]朱晋伟,谢玉梅,王杨阳.中外协同培养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的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5,(9):32-33.

A Study on Training Mode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WEI Guang-xing,ZOU Rong-r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第3篇

(一)当前艺术设计行业现状分析目前,国内市场艺术设计行业品牌竞争激烈:(1)优势品牌成为市场的亮点。一些具有优势的艺术设计企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和壮大,逐渐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也成为艺术市场的亮点。如一些名牌家具公司、服装公司、平面设计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动画公司等,但是大品牌不多。(2)产品日益丰富,品牌增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市场艺术设计行业品牌众多,其中大多是小、微企业,虽然实力弱也极大的丰富了市场。(3)外资品牌在中国艺术设计市场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例如动画行业的美国华纳、梦工厂和福克斯,服装服饰行业的迪奥、夏奈尔、ZARA、LV,建筑装修设计行业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KAINDL必美、grzywinski+pons设计事务所、英国的百安居公司,平面设计行业的21TORRGmbH、25records、afterlab、AKADEMIKS、Anatomique-Edition,等等。(4)我国艺术产业资源迅速向大企业流动,大企业队伍壮大的同时,生产规模并未扩张,反而呈现收缩趋势,企业发展方向已经由追求规模效益的成本路线转向谋求高附加值的效益路线。(5)受到政策、成本、市场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特别是生产、施工、加工型中小企业遭遇生存危机。相应的艺术中小企业队伍逐年扩大,但向纯设计类企业流动的趋势明显,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待遇不高,再有就是设计师的价值不易得到实现。可以说艺术设计行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日益增多,艺术、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二)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素质现状分析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为本专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但是生源整体素质比前些年明显偏低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突出的问题。由于当下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扩大而生源则明显减少,造成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呈现的普遍特点有: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热情不高,吃苦精神差,喜欢享乐,对社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离现实。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们:每年的艺术设计专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时,无论是省考还是校考都是报名者众多,队伍排得很长,我们也许就此认为生源数量巨大。仔细分析,这种现象是有其现实原因的:中国考生的传统是理科成绩不好就考文科,文科也考不上就考艺术,因为艺术类专业的文化分数线要低很多;在升学的激烈竞争中,文理科成绩都不好的考生,就此找到一条捷径——学习美术,它不是特长而是专业,并且还是捷径专业。当然,考生中也有很多人属于真正爱好美术,并且有较高艺术天分的,但整体看,生源质量不高。

(三)教学目标比较与分析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B•S•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情感、技能”[2]。其中知识、技能目标在评价时候比较容易把握,而情感领域的目标较难,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将布鲁姆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分成了单纯知识传授和技能教育,把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虽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一定的比例,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再则,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差距,这与课程设置有着较大的关系。很多院校不是按照设计专业的逻辑、结构的需求,而是根据现有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来安排教学方案和课程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选修课、理工科等交叉学科的课程教育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分析经调查,我国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所开的教学设置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三大块:艺术类课程、技术类课程以及糅合了以上两种课程的实践类课程。通过对辽宁省十余所高校的调研后发现也有较大出入的地方,首先,开设课程的课时量不同,比如个专业方向的主题设计类课程,有的开设144课时,有的开设156课时,有的开设168课时,有的开设220课时,最多的开设了340课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社会岗位需要、学校环境、师资等条件后,多少课时量合理,没有一个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再者,对于每个学期要开设的课程,各个高校也不一样,根据知识技能结构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规律来看,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结构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安排在哪个学期上,上哪门课程,直接关系到最终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各个院校在课程顺序安排上是不一样的。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这些主要内容:专业基础课——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史论类课、专业方向效果图技法、专业方向结构课、专业方向技术课(制图、施工);专业方向课——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主题设计、课题设计、实际或模拟制图及施工实践;专业选修课——艺术设计专业的边缘交叉类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国各高校艺术专业对这四类课程的设置比例各不相同,有的偏重理论知识,有的偏重动手实践操作,还有的对艺术类边缘交叉学科更为重视一些,从整体看,体现为实践类课程偏少而且执行力度不够,对理工科等交叉学科的课程更是设置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设置。

(五)教学组织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按照大纲和课时数比重组织教学,组织工作主要围绕课的类型、结构、场地设备的布置等,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掌握理论知识为目标去设计一堂课,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训技能教学为辅。由于教学内容繁多,课时有限,各科目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仅仅是根据科目的个性特点拟定教学计划,过分强调各科目的独立性,忽略了各科目之间的相关性。受课时的制约,学生只能上统一的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重视,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组织练习方式等都被一一地禁锢在统一模式中,根本体现不出“因材施教”。还有就是高校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少,相互观摩少,信息交流少,人为的割断科目间原本存在的内在联系。忽视了自身课程特点,不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形式仅限于课内教学,而忽略了课外技能实训、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系。随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在教学中应重新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训有机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新组合上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六)教学手段和方法分析教学手段是指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教和学所用的工具或设备等;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在教学手段上,绝大部分课程仍然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学生学,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中逐渐得到了加强。在教学方法上,艺术类课程教学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学生成为配角,成为课堂上的听众,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使学生不得不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学生的思考时间少,独立自主的机会少,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变成了教师成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式训练,违反了高职教学规律,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开发不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高。已经跟不上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七)评价内容与方式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教学内容较多,项目复杂,类别繁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各门课程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教学评价与检查,所以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评价五花八门、不尽相同。艺术史、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学习评价内容为理论考试或论文形式;美术设计基础、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效果图技法、主题设计等课的评价内容为平时作业上交数量和作业质量;工艺、施工操作等课程的评价内容为上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课堂表现、出勤等。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理论知识的评价、平时作品的评价最多。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评价相对较少,而且只是在工艺类课上体现技能评价较重视,总感觉在学校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有理论素质了,技能到工作岗位再实践也晚不了。导致上到教师下到学生都不重视技能学习,大部分教师都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弱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的评价片面。传统的考核一般是单纯的理论应试考核,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出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评价机制陈旧,考试形式单一,许多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前临时突击,卷面成绩照样很好。这样的考试结果,失去了它的教育性和公平性,对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工作,有害无利。

(八)高校艺术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多数院校师资队伍参差不齐:1.师资队伍来源的复杂。中国很多艺术设计专业都是由并校前的几个学校的美术、工艺美术、艺术专业等组成,大部分新教师基本上是直接从院校毕业招聘来的,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企业生产经验,缺少必要的社会岗位工作能力。因此,在专业知识面上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给专业设置调整与改革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质量不高,与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2.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经调研,中国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学历比例为:本科毕业占51%,硕士毕业占48%多一点,博士毕业生不到1%。由于并校前很多学校是培养大专生,而现在基本都是本科院校,所以教师队伍学历高层次就明显偏低。其中,正高职称占6%,正高级职称比例偏低,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尚未形成。3.由于大部分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其所受的教育主要是从以学科体系为主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过程,实践技能较差,不能完全胜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师资队伍的要求。4.由于教学需要,各高校均从企业外聘了一些企业技术人员补充教学,经过教学反馈的信息,发觉这些外聘教师均为某一领域的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现场复杂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能指导学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且本人又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好评。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课题组经过调研、比较、分析后认为,执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可行的出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变配角为主角,从设计构思到产品完成的每道工序、每个步骤都经过观察、思考、分析、探讨,然后再动手操作,学生就会明白理论与实践要具体结合,就能懂得变通调整,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顺利完成这一教学改革,需要做下面几个工作: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从理论与实训分开教学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是个严峻的考验,必然要求老师在理论和实习指导教学上做到合二为一。但目前讲授理论的教师对实践操作生疏,而实践操作教师对理论讲授不太顾及。因此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素质作风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培养、使用和鼓励“双师型(教师、设计师)”教师。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关键,美籍华人教育学家柯领的话值得我们深思:“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学科教学专家,要热爱与尽可能精通所教学科的内容,并深入体验与掌握‘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活动教学式、实践教学式、综合教学式’这六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结合教学内容能灵活应用……”[3]。

(二)实训硬件条件的突破由于受资金、教学空间等的约束,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场地和设备不足,严重制约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在过去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教学中,实习设备准备不足对硬件配备不足与理论教学矛盾冲突不明显,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要求“教、学、做”一起进行,理论的讲述必须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要求实习设备与理论知识完全匹配。所以硬件条件的完善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三)加强师生对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的理解“一体化”教学是通过科学的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艺术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教学模式。它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室与实训场地、实践指导教师与理论教师完全深度融合,而在具体实施过前及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充分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避免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老师分开,造成教学出现脱节现象,甚至互相推卸责任,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特点,在暂时没有那么多“双师型”教师可用的情况下,做好设计教师与技术教师的共同备课和教学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