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投资收益率论文

投资收益率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14 04:18: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投资收益率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投资收益率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费,差异化定价,内部收益率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114-06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更高层级,既能够产生社会收益又能够产生个人收益,社会和个人对硕士研究生教育都有需求。社会出于稳定和发展的需求,希望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其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价格需求弹性很小,因此社会需求对硕士研究生教育价格――学费的影响并不敏感。另一方面,个人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则是出于接受更高层次教育以获取未来更高收益的目的。其对硕士研究生教育学费的支出,相当于放弃了当期的消费用于人力资本投资,期望这种投资行为能带来更高的个人收益。因此,只有在放弃当期消费所带来的效用损失,小于或等于未来收益给个人带来的效用情况下,个人才会进行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所以个人对硕士研究生学费的接受程度基本上取决于其接受研究生教育后的收入水平。

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还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我国不同行业间和区域间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差异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5月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工资省际间最高相差2.13倍,行业间最高相差5倍。这就意味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工资性收入会因其进入地区或者从事行业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学费长期受成本分担思想约束,使得我国高校不同学校、专业间硕士研究生学费差异并不大,这就造成了我国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学费成本相差无几,而未来收益却差异较大的局面,结果形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各个专业之间冷热不均,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制约了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本文将硕士研究生教育视为一项人力资本投资,将影响该项投资未来收益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等因素考虑进去后,通过一个案例来测算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内部收益率,并将之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进行对比,从而为高校根据本校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测算不同专业内部收益率,并据此为学费差异化定价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简述

关于学费这个概念,通常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指受教育者向学校或教育机构交纳的培养费。《如教育大辞典》指出,学费是指受教育者向学校或教育举办者交纳的培养费[1]。另外一种观点以教育成本为基础,认为应该按照合理的比例划分,由学生及其家庭承担的部分支出。学费是“学生及其家庭按规定必须向学校交纳的基本学习费用。学费主要是用于补偿学校支付的高等教育成本中,按照合理的分摊比例,应由学生及其家庭承担的那部分支出”[2]。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家庭或者个人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理论以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此理论始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通首先阐述了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和补偿[3]。他认为,高等教育的获益者不仅是政府和社会,个人和家庭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获益人。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了高等教育而获得了高于他人未接受高等教育的那部分收益,应该由家庭或其本人承担那部分成本。其实,这种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思想最初来自于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后来此方法应用于对教育的投资分析,而反映教育收益率水平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内部收益率[4]。教育内部收益率是对一个人因增加接受某级教育而得到的未来经济报酬的一种测量,其最初的目的是测度教育的收益能否补偿教育的成本,通过对教育的成本现值与收益现值进行计算和比较,用以判断是否对某级教育做出投资[5]。

关于研究生阶段收费的必要性,目前学术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比如,实行收费制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而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增加经费投入,收费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6-7]。在此共识基础上,国内学者就研究生学费的定价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迁指出,在确定收费标准时,必须划分出梯度和层次[8]。研究生教育的产品属性、学位类型、培养成本、教育质量、劳动力市场需求、工作补偿和地区经济差异等都是定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9]。而且有研究测算得出影响研究生收费标准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生均成本、地区经济差异、办学水平、专业差异、未来需求和国家投入,BP神经网络方法测算出的权重系数分别为1.2、0.9、0.8、0.4、0.26、0.24[10]。此外,不同专业和学科类型的研究生项目进行差异化收费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都认为,应考虑不同学校、学科和专业及毕业后的经济收益,按照市场公平、投入与产出相关的原则制定标准,不能够“一刀切”[11]。比如,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层次、地域要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对史、哲及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或者基础性长线专业,应采取保护性资助措施,甚至可以对一些基础学科免收学费,以吸引优秀生源;而对专业学位或者应用性质的学科专业,如MBA、MPA、工程硕士等应遵循市场机制,其学费价格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节[12-13]。

总之,从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学费问题的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支持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异化收费,只是在学费定价主体和定价机制上存在分歧。一部分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的定价主体应为政府,且政府应该采用获利原则对不同学校和专业实施差异性定价;另一部分学者指出,高等教育应该由市场定价,高等教育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但是就我国来看,高等教育市场并未形成,市场主体缺乏定价意识和能力,更无从谈及这一市场的社会福利最优化问题。所以,本文认为应该采取基于获利原则――特别是从内部收益率的视角来对硕士研究生学费进行定价。

而且,国内学者遵循获利原则对硕士研究生学费定价的文章,受数据可得性影响,绝大多数是关于定价原则和影响因素的讨论,并没有实际定价策略的定量分析;或者是采用平均意义上的数据进行探讨,其数据选择方式和计算方法并不适用于我国当前行业间和区域间工资差异大的特点,对高校进行硕士研究生学费差异化定价的启发性不大。因此,本文利用岳昌君(2004)的教育收益率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区域、行业、性别、岗位等因素对硕士毕业生未来收入水平的影响,计算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并将该内部收益率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给出具体的定价策略,以作为高校进行硕士研究生学费差异化定价的依据[14]。

三、根据内部收益率法进行差异化定价

内部收益率法可以更为直接地反映项目投资成本变化与投资收益率的关系。本文将硕士研究生教育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而学费则是这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成本。采用内部收益率法,将建立起学费与硕士研究生教育收益率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为高校提供一个更加具有操作性的硕士研究生学费差异化定价方法。

(一)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模型构建

根据后面的调查数据,我们这里假设2005年有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其22岁。如果其同年接受两年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将于2007年24岁硕士研究生毕业。如果我们假设60岁为退休年龄,则根据内部收益率法,有如下公式:

上式左端为该名同学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后,在未来工作中所得的工资性收入现值;右端第一项为硕士研究生学费的现值,即这项投资的会计成本,第二项为若该名同学没有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而是直接以本科毕业生身份工作所获的工资性收入现值,即为这项投资的机会成本。其中Yi代表该名同学以硕士研究生身份就业后历年的工资性收入,Xi代表该名同学以本科生身份就业后历年的工资性收入,r代表该名同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率。(1)式中的9.88%为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公报计算的我国居民自2008-2013年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平均值,用以代表该名同学未来年均收入增长水平。

(二)硕士研究生预期收入现值与机会成本现值

本文采用岳昌君(2004)的教育收益率计算方法,对2007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中的1694个数据样本进行测算,用以计算受性别,地区、行业、单位所有制性质、职业性质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收益率差异,并据此推算出工资差异。这一方法对当前我国行业和区域工资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高校根据本校不同专业毕业生因就业去向不同而造成的未来工资性收益差别,进行差异化学费定价,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具体而言,设立两方程如下:

其中,INC为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SCH为受教育年限,EXP为工作年限,EXP2为工作年限的平方项,EDUi和bi分别代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相应的教育收益率,基准变量为小学,SCH*DUMk表示教育变量SCH与虚拟变量DUMk的交互项;各类分类的基准分类为女性、西部地区、竞争性行业、城镇集体所有制、生产工人;ek表示教育收益率在不同性别、地区、行业、单位所有制性质、职业性质间的差别。

根据方程(2)经计算得本科生教育程度回归系数是0.6765,硕士研究生教育程度回归系数是0.8816。根据公式RREi=[exp(bi)-1]/di,得出本科生年教育收益率为:9.69%,硕士研究生年教育收益率为:11.78%。其中,bi代表回归方程(2)的回归系数,di代表第i级教育程度与小学教育程度的受教育年限之差。研究生di取12年,本科生di取10年。

下一步,按照前面的假设,对该名同学进行硕士研究生预期收入现值与机会成本的现值估计。假设该名同学毕业后进入京津沪广的事业单位从事办事员工作。根据方程(3)得出用于测算该名硕士研究生未来年收入的参数如表1所示;若该名同学以本科生身份进入京津沪广的事业单位从事办事员工作,根据方程(3)得出用于测算该名同学读研的机会成本参数如表2所示。

将该名同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年未来工资收入额、机会成本,以及200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学费12000元,代入方程(1)中,得出该名同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为10%。如表3所示,根据样本数据可以估计得到,在我国西部地区、竞争性行业,民营企业、一位女性生产工人的平均工资为5237元。而这里的学费数据是根据2007年全国60所211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计算而得的平均数。

最后,结合2007年我国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来看,该名同学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后,其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内部收益率高于当年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1个百分点。假设这名同学的情况代表是某一专业的平均水平,则表明接受这一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所获得的收益率较高,而这必然引起考生出于对未来更高收益的要求报考这一专业,相应的高校也会因为该专业的报考人数较多,而开设该专业或者强化该专业固有优势,以便获得更多的学费收益。若高校仅是出于通过强化该专业固有优势以扩大招生规模,进行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话,这对于高校形成自身优势特色专业,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专业人才是有好处的。但是高校若出于为了获取更多的学费收益目的,在自身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开设这一专业,不但会影响本校原有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造成有限教育资源错配,还会使得这一专业人才培养良莠不齐,反而不利于这一专业的发展。

四、讨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当前我国研究生学费定价策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次从高等教育内部收益率的视角,揭示了我国研究生学费差异化定价策略。我们的研究发现,根据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测算不同高校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并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形成不同专业学费差异化定价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时,内部收益率法的使用使得学费定价主体能够更为方便地通过学费变化,调整不同专业的内部收益率,有助于缓解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冷热不均的现状,有助于形成我国高校更为科学合理的优势学科布局。

研究认为,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的专业,应参照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从增加教育成本角度适度提高学费水平,降低这一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从而减少报考该专业的人数,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拥有该优势专业高校的办学热情,更加专注于优势专业的人才培养;又可以使不具有该专业办学条件的高校,因为报考这一专业的人数下降,而降低其开设这一专业的热情,这有利于该专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通过前面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利用内部收益率法测算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并将之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比较,就能为高校提供一种较为简便的实行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学费定价的方法。进一步的,就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与社会投资收益率的不同关系,为政府在硕士研究生学费定价主体和定价机制提出建议如下三点明确的政策建议:

第一,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的专业,政府应该将学费定价权部分交予高校,允许其根据人才市场薪酬水平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自行定价。这样能够使高校办学拥有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促使高校将教育资源配置到本校强势学科之上,有助于高校优秀学科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也有助于适度缓解我国当前因为硕士研究生学费差异较小,造成的专业选择冷热不均的情况。同时,政府还应该提高对这些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助贷水平,保证其不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而放弃学业。

第二,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的专业,政府应该对那些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专业进行补贴,降低这些专业发展所需资金对学费的依赖程度,从降低这些专业硕士研究生自己支付教育成本的角度,提高其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内部收益率;同时,政府还应该适度增加奖学金额度,增强这类专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研究的动力,从获得收益的角度提高教育内部收益率,尽量使得这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与社会平均内部收益率持平。

第三,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经常围绕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波动的专业,政府应该允许用人单位资金进入公办高等教育机构。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不稳定的原因在于这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行业或企业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而这将会造成高水平专业人力资本闲置或者企业用人成本偏高等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这一专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允许用人企业资金适度进入公办高校这类专业之中,实现订单式人力资源培养,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对这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收益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六分册)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63.

[2] 王康平.高校学费政策的理论与实践[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58

[3] [美]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沈红,李红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5-70.

[4] 李丹.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测算与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57-59.

[5] 丁小浩.教育的个人内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评析[J].教育与经济, 1998(4):17-20.

[6] 董碧莎,等.关于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制度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110.

[7] 邓朴,石正义,冯文全.我国研究教育成本分担的多元化模式初探[J].经济体制改革,2006(4):160.

[8] 陈迁.对硕士生教育收费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71.

[9] 李淑霞,张海兰.制定研究生收费标准应考虑的因素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04 (4) :15.

[10] 王莎.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收费模型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3.

[11] 王玉云,康玉唐.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的负面效应及对策[J].文史博览,2005(10):49.

[12] 孟东军.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与学费政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37-49.

第2篇

 

关键词:结构性理财产品 特点 风险 

 

一、前言 

 

通常意义上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是按照对理财基金的特殊的投资运作方式为标准的,它是一种根据需要定制的金融投资,既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又要投资于以相应基础资产为标的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通过复杂多样的投资模式,以保证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获得超过居民定期存款的到期收益率。总而言之,它是将固定收益证券特征与衍生交易特征融为一体的新型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市场上最火热的理财产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固定收益类、浮动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是最早出现也是相对发展最为成熟的理财产品,按投资标的和产品设计不同分为信用联结型、票据债券类、信贷资产转让类和信托贷款类四种类型。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在股市活跃时应市场呼声而出,可以投资于信托贷款、新股申购、货币市场、股票基金等等方向。构成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最庞大的队伍就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它与上述两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通过投资于以基础及产为标的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了相应的系统性风险,也因此成为最复杂多变的理财产品。 

 

二、结构性理财成品的诞生动因 

 

(一)银行规避资本金管制的要求 

商业银行在经营自有业务时需要按监管当局规定的风险权重计算资产对应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常常会出现因为资本金约束而无法满足客户信贷需求或经营高盈利项目的情况,结构性理财产品和其他理财型产品一样同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能够使银行在不增加或减少自有资产负债的条件下,即不占用或极少占有资本金条件下,满足客户的特别投资理财需求并获得手续费等收益,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二)规模化运作降低成本,便于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 

结构性理财产品将众多投资者闲散资金聚集到一起,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化投资,由于规模巨大对投资方向和产品就有选择性,能够以批发价格进行交易,获取规模化收益。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能够进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自有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理财产品,能够同时满足投资者和银行在自有资信不足或自有经营项目方向受限制的情况下涉足金融衍生市场的要求。 

 

(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无论是投资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还是投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都会在买卖过程中承担相应的印花税和手续费,这是实际发生的成本。投资前所做的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形势分析都会造成相应的决策成本,这是隐性的成本。万一信息掌握不充分或决策失误,也会带来选择其他资产获得收益的机会成本。而这些成本,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专业化运作、规模化运作的情况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 

 

三、结构性理财产品特点分析 

 

(一)原理上近似于购买一个零息票债券的同时持有一个看涨期权多头 

以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它是这样一类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可能与某只股票或某股票组合或股票指数相挂钩,挂钩标的资产的市场表现决定该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一般情况下,标的资产的市值越高,产品可以获得的收益也越高,当然这也要受到产品收益率设计的影响,有的产品就是观测期内标的资产表现越平常波动越小,收益越高。而同时,其本金得到全部或部分保护。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与同时购买一个零息票债券和持有一个看涨期权的多头近似。零息票债券保证投资成本和无风险收益,看涨期权保证在支付相应期权费(理财费)条件下获得未来的一个权利,该权利帮助投资者实现价格上涨时获取收益价格下跌时成本为0的投资模式。对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价亦是按照这一原理,产品价值等于零息票债券价值与看涨期权价值之和(v=b+s),产品收益率等于1+min(k,max〔(st/st-1)θ,λ〕,其中,k表示保本型产品的最高收益率,st/st-1表示股票

收益率,θ表示参与率,即挂钩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者可从股票收益率上涨中获得的分享比例。(st/st-1)θ就表示投资者从股票收益率上涨中获得的实际收益率。λ表示保本型产品的最低收益率,即保本率。λ等于0意味着完全保本,λ小于0意味着部分保本。 

 

(二)一般挂钩的标的资产都要求有某种金融衍生工具相对应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就是一种满足特定需求的金融投资,这种投资的特征就是投资挂钩的基础资产的同时投资以相应基础资产为标的衍生金融工具,依据复杂的计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原理,对全部或部分本金套期保值,最终暴露的风险头寸仅局限于运用市场资金成本与产品设计的最低收益之间的利息差异。这就要求,在挂钩的基础资产选择上,需要以是否存在对应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标准。目前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发达,无法为发售产品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该类避险工具,现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要标的资产依然局限于国外金融市场上的基础资产。

(三)投资收益率结构制定以大数法则为标准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计算都只保证投资者获得市场在正常状态下的收益,是以大数法则为依据的,当市场由于遭受利好或利空信息冲击价格大幅震荡时,银行不对其收益进行保证。还是以花旗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帐户挂钩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为例,其投资收益率计算方法如下: (1)5% + (50%×挂钩基金期末绝对表现):于产品期间,只要挂钩基金绝对表现从未大于20%,到期就可获得此投资收益率。 (2)5%:于产品期间,若曾有一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高于20%,但从未大于40%,则到期就可获得5%的到期投资收益率。 (3)0%:于产品期间,只要有过一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大于40%,则到期投资收益率为0%。 * 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即挂钩基金表现的绝对值 = 绝对值 ((挂钩基金观测值/挂钩基金初始水平-1) x 100%) 。可见只有在产品期间,挂钩基金的绝对表现,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都不超过40%的情况下,投资者才能获得对应的收益,该产品是适应对象为熟悉香港股票市场并且认为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在产品观测期内不会大于40%的投资者。 

 

(四)封闭式操作,赎回条款向多样性发展 

由于投资期限一般为一年以上,结构性理财产品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可赎回的,即使设有投资者赎回条款也会规定特定的时间,同时需要支付赎回费用。如如东亚银行推出的“股票篮子挂钩保本投资产品”,其中就规定投资者可在交收日后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的第三个营业日向银行申请提前赎回投资金额,但银行要扣除相关手续费用和损失。但是,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的扩大,产品差异性的要求迫在眉睫,一些银行开始尝试改革某些产品设计条款,如赎回条款,以获得自身优势。 

 

四、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需谨防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目前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资产种类十分丰富,包括债券、股票、基金、股指、利率、汇率、大宗商品价格等等,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又是与这些标的资产的市场表现相挂钩的,当市场萎靡不振或遭遇危机时,标的资产的走势就相应步入盘整或下跌区间,此时很难保证相应的预期到期收益。即当市场向不利的方向变动时,投资者将面临由于标的资产价格波动导致到期收益很小或为零的市场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一般来说,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操作复杂,都会选择封闭式运作,对投资者设定赎回限制。虽然这能够保证在封闭期内理财基金全仓位运作,但是不存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二级流通市场的限制,又会使投资者不能像投资固定收益类债券、股票、交易型基金等其他投资工具时主动地买卖套现,进行主动性管理。因此,当投资者面临资金缺乏时,会遭遇到无法赎回或卖出手中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 

 

五、总结 

 

我国第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是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7月发行的挂钩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的价幅累积产品,之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银行、外资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纷繁的产品创新和复杂多变的产品设计将中国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推向全面的茁壮成长期。然而,国内投资者在这方面的知识仍然有所欠缺,与市场的接轨程度尚不充分。文章尝试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产生、特征以及涉及风险四个方面简单论述该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希望能为提高投资者对结构

性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贡献一二。 

 

参考文献: 

[1]谭利宁,2009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研究[j]. 消费导刊,2009,(10). 

[2任敏、陈金龙,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定价研究[j].经济研究,2002,(12). 

第3篇

关键词:融资;纳税筹划;费用。

现代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财务目标,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企业应当从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等方面进行税务筹划,以实现企业财富的最大化。成功的企业往往也是理性的纳税人,其不仅懂得如何凭借智慧赚取利润,更懂得如何凭借智慧合理避税。在现代“薄利多销”的买方市场环境下,税务筹划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焦点。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企业行为的逐利化、理性化和自主化,税务筹划成为每个纳税主体应有的权益。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占领市场份额,做大做强,以维系自身的竞争力。相对于西方国家早已盛行的税务筹划,我国企业税务筹划还很不成熟。如何在我国企业中合理合法地进行税务筹划,无疑是每一个理性经济人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国企业应当学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或者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减轻税负,从而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一。

一、融资决策中的纳税筹划。

融资决策是任何企业都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企业融资主要是满足投资和用资的需求,根据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可将企业的筹资活动分为权益资金筹资和负债资金筹资,从而形成企业不同的资金结构,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各不相同。在筹资中运用税务筹划,就是合理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形成最优资金结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

1、融资活动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2、资本结构的变动对于税收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影响。

3、融资方式的选择在优化资本结构和减轻税负方面对于企业和所有者税后利润最大化的影响。

企业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留存收益等权益方式筹集自有资金,虽然风险小,但为此支付的股息、红利在税后利润中进行支付,不能起到抵减所得税的作用,企业资金成本高昂。倘若通过负债筹资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支付的利息可在税前计入费用,从而抵减企业的税前利润,使企业获得节税利益。但由于负债比例升高会相应影响将来的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因此,并不是负债比例越高越好。长期负债融资的杠杆作用体现在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以及普通股的每股收益额方面,这可以从下面的公式得以反映:

权益资本收益率(税前)= 息税前投资收益率+ 负债/ 权益资本×(息税前投资收益率- 负债成本率)因此,只要企业息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增加负债额度,提高负债的比例就会带来权益资本收益率提高的效应。但这种权益资本收益率提高的效应会被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融资的风险成本的逐渐加大所抵消,当二者达到一个大体的平衡时,也就达到了增加负债比例的最高限额,超过这个限额,财务风险以及融资风险成本就会超过权益资本收益率提高的收益,也就会从整体上降低企业的税后利润,从而降低权益资本收益率。[ LunWenData.Com]

二、借款费用利息的税务筹划。

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政策,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 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扣除。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1、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2、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因此,一般性经营性借款或者说流动性借款利息可以直接扣除,但有一定的上限,超过的部分不能扣除。专门性借款即固定资产借款利息不能直接扣除,只能随固定资产一起折旧,但没有扣除限额。纳税人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规定进行纳税筹划,即将不能扣除的一般性经营性借款利息转化为固定资产利息。

三、融资租赁中的纳税筹划。

融资租赁又称财务租赁,是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提出正式申请,由出租人融通资金引进承租人所需设备,然后再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长期租赁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承租企业通过支付租金可迅速获得所需设备,不用承担设备被淘汰的风险。对所租赁的固定资产,企业可将其当作自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计入成本费用,且支付的租金费用也允许在税前扣除,使企业计税基数减小,从而少交所得税。同时,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改良支出也可作为递延资产在不短于5 年的时间内摊销。可见,融资租赁作为企业重要的筹资方式,其税收抵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融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融资是企业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融资决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业绩。对融资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不仅对纳税人有利,对国家也是有利的。[论文格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企业年金 保值增值 贵金属投资 银行理财产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给付资金压力不断增加,使得加快培育养老保障体系其他支柱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养老保障需求,必须利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解决养老需求和财政负担之间的矛盾,动员各方力量提高养老保障整体水平,可以说建立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日益成为一个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课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助于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增强保障水平和效率,同时也是适应国际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发展趋势,破解我国养老保障难题,形成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企业年金规模与投资分布

企业年金制度作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支柱,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障起着补充的作用。企业年金从2005年8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放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以来,年金市场发展迅速,到了2011年末已经发展到了3 570亿元的市场规模(资料来源: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http:///index. html)。

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第11号令,2011年2月12日)的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资产类别主要包括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和其他类资产。由于每一家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公司、每一个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每一个投资时点的资产分布情况都各不相同,且绝大多数都是属于非公开资料,所以我们以较典型的某企业年金某投资组合2012年第2季度投管人报告中的关于投资资产分布情况、按行业分类的股票投资组合部分为例进行分析,来分析我国企业年金投资基金投资分布的特点。

上表显示,该企业年金投资组合呈现出了以下的特点:

1.系严格按照第11号令中关于投资比例的限制来进行资产配置。各项资产的分布均符合第11号令中投资比例的要求,满足了各项投资监督的要求。

2.保持了一定的流动性。表1可以看到该组合流动性资产的比例占到了10.86%,足以应付正常的投资提取。并且其中债券回购占到了4.84%,占了较大比例,使得流动性资产的收益得到了相对的提高。

3.权益类资产的占比非常小。股票投资和股票基金的投资中和加起来只有6.34%,这说明该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人秉承了绝对收益的理念,在当前的股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选择了规避风险,降低股票类资产的投资配置的比例,以固定收益类投资资产配置为主的投资理念。

4.在固定收益类资产中,银行定期存款和银行协议存款占比之和高达54.64%,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占到了10.23%。这样,存单和保单加起来接近了整个投资组合的三分之二,企业和职工缴费给投资管理人运作的企业年金基金绝大部分的资金是躺在银行吃利息,等保险公司分红利,这与普通老百姓把钱存银行或者是买保险相比,并不能体现出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的优势和实力。这一方面说明企业年金由于是职工退休后的养命钱,投资管理人投资时比较谨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第11号令中所包含的投资范围里,适合企业年金基金保值增值的工具实在太少。为了更好地让企业年金保值增值,扩大企业年金基金适合的投资工具,势在必行。

二、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近几年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情况不十分理想,2011年企业年金的整体投资收益率更是出现了负数,企业年金基金加权平均收益率为 -0.78%。21家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中,只有5家实现了正的加权平均收益率,分别是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工银瑞信、华夏基金和泰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其加权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09%、2.63%、0.95%、0.44%和0.3%。剩下的16家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全年加权平均收益有不同程度的亏损,从-1%至-8.66%不等。这其中既有投资管理人投资理念的问题,投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和对市场走势的判断不准确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度上规定的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过于狭窄。一些适合的投资工具没有加入到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中,以至于在行情不好的年份里,企业年金基金由于可以投资范围过窄而不能通过分散投资风险,也不能在多个市场中发现投资机会,为企业年金保值增值作出贡献。

1.企业年金投资范围过窄。我国企业年金目前除了可以投资于定期存款、保险和货币市场工具外,主要可以投资的就是股票、债券和基金。2011年以来由于股市、债市都出现了下跌的行情,这就使得企业年金的平均收益率出现了负数。企业和员工缴费参加的企业年金计划不但没能保值增值,还出现了亏损,这给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委托人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也给企业年金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根据发达国家相关经验,扩大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将更丰富的金融工具加入到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中来,将有利于分散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一些更有利于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投资产品(例如:贵金属投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等)加入到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后,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投资风险过于集中、绝对收益无法保证的尴尬局面。

2.投资管理人的选择对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影响。在企业年金基金的运作过程中,投资管理人是具体负责日常投资事务的,其对于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往往是非常大的。投资管理人投资研究能力、风险控制意识、合规经营、对企业年金的重视程度、人员配置、计算机系统等等,都会对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产生直接影响。以2011年为例,在股债市场形势一片惨淡的情况下,有的投资管理人取得了3%以上的年化收益率,非常稳健,而有些风险意识淡漠的投资管理人则亏损严重,收益率在-8%以下,严重损害企业年金收益人的利益,两者差距竟达到10%以上。

三、提高企业年金保值增值水平的建议

1.扩大企业年金投资范围。在众多的投资品种中,从能够较好地抵御通货膨胀、收益稳定且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利率,又适合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作的思路出发,我们认为可以将贵金属投资和银行理财产品纳入到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中来。

(1)贵金属种类主要包括黄金、白银、铂金,投资方式包括账户贵金属和实物贵金属,企业年金采用贵金属投资中最典型的黄金投资,以账户金(又称纸黄金)的方式加入到企业年金投资范围中,将有利于企业年金基金长期的保值增值。对企业年金基金来说,投资一定比例的黄金,从长期来讲,可以抵御通货膨胀,随着纸币发行量的增加,黄金总会根据纸币贬值的比例自动上调其自身价值,获得购买力上的保护,对于职工退休后的“养命钱”的保值增值,具有极佳的抵御通货膨胀的效果。从短期来讲,账户金的投资操作简单,没有税费,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人可以根据账户金的波动赚取差价。与此同时,账户金T+0交易,流动性极好,不用担心缴费、待遇支付的频率造成的资产流动性压力。与我国A股股票投资相比,也比较公平,由于账户金价格与国际接轨,操控难度极大,几乎不可能。所以,通过黄金投资,企业年金不但长期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短期还可以通过黄金价格的波动来获取价差。投资工具的增加,也分散了投资的风险。总之,如同一个国家需要黄金储备一样,企业年金也需要一定比例的黄金投资作为战略配置来为保值增值保驾护航。

(2)除了贵金属账户金投资以外,银行理财产品也应该加入到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中来。近几年存款理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个人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获取比银行定期存款高的利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银行的私人银行部为其高端客户理财也主要通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方式。我们认为,企业年金也应该增加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其投资工具以获取比银行定期利率更高的收益。企业年金是风险的高度厌恶者,同时对于保值增值又有着强烈的需求,保本固定收益类和保本浮动收益类的银行理财产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有高于相应期限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对于企业年金是个不错的选择。试想,如果企业年金基金的年化收益目标是保5%争6%,那么企业年金只要将大部分的资金购入一个保本且预期收益在6%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即可轻松完成保值增值的目标。由于购买理财产品,基本不用投资管理人操心,所以还可以在投管合同中约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部分的投资管理费率采用一个较低的费率,进一步实现企业年金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保值增值。银行也可以研发适合企业年金购买的保本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企业年金的托管银行应该抓紧研发,企业年金基金可以直接购买托管行的理财产品,这样不但托管行有积极性,更是对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十分有利。

扩大贵金属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保本固定收益类和保本浮动收益类)作为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可以改变对企业年金收益率不高的现状,对企业年金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建议人社部将账户黄金投资和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纳入到企业年金基金可投资的范围中来,允许企业年金购买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获取较高的固定收益;允许购买账户金,长期持有抵御通货膨胀,或者通过黄金价格的波动赚取差价。相信通过扩大这两项投资工具,企业年金近几年年化收益率保5% 争6%的目标将有望顺利实现。

2.加强企业年金受托人管理。受托人加强对企业年金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年金基金控制风险,防止收益率出现重大偏离,激励投资管理人合规勤勉投资运作有着重要作用。2011年有专业的受托机构,通过加强受托人管理措施,把管理的企业年金的平均收益做到了3%以上,远超业内平均-0.78%。

(1)首先,受托人可以通过细化投资指引,规范投资管理人的行为。如提请投资管理人注意投资过程中的各类注意事项,合法合规、着力控制下行风险,实现企业年金资产管理的整体目标,以实现绝对收益目标,并推动改进企业年金基金保值增值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对投资资产配置的提示,使投资管理人规避风险资产的投资,牢固树立绝对收益投资理念,防止与业绩基准的重大相对偏离。其次,加强对投资管理人的考评机制,对于投资业绩以定量分析为主,兼顾定性分析,奖优罚劣,起到激励投资管理人的作用。由于投资管理的管理费与企业年金基金的规模成正比,所以通过对投资管理人的考评与投资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将促使投资管理人把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做好,这将有利于企业年金保值增值。再次,受托人应该对企业年金建立止损机制。事先明确规则、过程中分级提醒、触发后严格执行。防止在资本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时,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净值出现大幅度的缩水。

(2)加强考评机制和投资分配。受托人考评的原则是:公平对待各家投资管理人,对于投资业绩以定量分析为主,兼顾定性分析,除了业绩排名之外,更要重视投资管理人是否达成受托人指定的投资目标。

在考评流程上,首先定量分析,对于各个企业年金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等指标进行排名打分;其次定性回顾,对于投资管理人的基本情况、业务变化、与受托人合作情况等进行回顾;再次根据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对年度/合同期表现进行评价并予以确定;最后奖优罚劣,根据评价结果、下一年度资产配置策略、计划现金流情况作出奖罚措施。

通过考核评估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季度评估结果决定增量资金分配,年度评估结果决定年度存量资金分配,合同期评估结果决定投资管理人续聘及合同期初存量资金分配。由于投资分配的规模与投资管理人的管理费成正比,能否续聘与投资管理人的收益和声誉都有直接影响,所以,受托人加强考评机制,并且将考评机制与投资分配密切联系起来将对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产生重要影响(参见下表)。

参考文献

[1] 蔡庆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第二届高层论坛在京召开[J].北京:前线,2010(3).

[2] 蔡永刚.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研究[J].昆明:法制与社会, 2008(12).

[3] 褚中华.中国DC型企业年金投资策略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9-01-05.

[4] 窦霜.我国企业年金营利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06-30.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年金;资本市场;市场化

目前,酝酿多时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已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起草完毕,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该办法的出台将为企业年金的入市提供可能,使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有章可循,这无疑会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一、我国企业年金概况

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的养老保险,从其法律关系和运营特征来看,它是一个长期承诺的、受法律保护的延期支付合同,也是一个基金管理、资金运用和待遇制度不同环节综合发展的补充养老制度。在国外,企业年金一般被称为私人养老金计划、职业年金计划或雇员年金计划,我国在2000年以前称之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后来为与国际接轨而将其更名为企业年金,并规定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以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

在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概括出养老保险制度的三个支柱理论,即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应由国家主办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建立的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支柱构成,我国在l991年便按照这一国际通行的“三支柱”模式建立了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三个支柱所构成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纵观全球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推行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美国,基本养老金提供的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平均工资的40%,补充养老金约为30%,大约有70%的企业加入了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在德国,补充养老金相当于在职工资收入的l5%,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参加了补充养老保险;在日本,有6o%民营企业实行了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之下,我国的长远结构目标定为基本养老占30%,企业年金占50%,个人储蓄占20%,但是截至2000年底,企业年金的参保企业只有16247户,覆盖人员560.33万,只占基本养老保险的5.3%,所以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比较缓慢。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已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累积资金不足,近年来收支缺口逐年扩大,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发放养老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转,亏损巨大,再加上养老金替代率居高不下,即便从85%下降到60%,国家仍难以负担如此沉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企业年金市场化的必要性

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企业年金之所以要走向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运营,从根本上说,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主要特点如下:

1.一般而言,企业年金大多采用dc计划,即“限定缴费计划”,它是指由企业设立、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并按个人账户积累额支付退休金的一种退休金计划,dc计划事先确定每期的缴费金额或比例,职工对个人账户拥有投资决策权,并承担由此导致的投资风险。

2,普遍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投资回报全部计入个人账户,退休金水平取决于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的缴费额及其投资收益,因此退休金并不确定。

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企业年金要求投资的稳健与收益的稳定,也即有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这就必须由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事实上,这正是国际上通行的运作方式,但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状况却不容乐观。

首先,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偏低。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基金运营管理,主要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在当前的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分布中,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占企业年金总资产的80%以上,存入财政专户、现金以及股票等其他形式的资产不足20%,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在国家连续降息的情况下,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很低。

2000年,中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平均只有2.79%,其中行业为3.2%,地方则更低,仅为1.34%。其次,根据经济学上投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制衡关系,低风险与低收益相对应,但对我国的企业年金来说,却是高风险与低收益并存,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国际经验,信息技术系统、业务管理体系、投资管理体系是成功经营企业年金的三道阀门,没有这三道阀门,企业年金发展就会缺乏安全保障机制,而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是由现行的各类企业年金经办机构承担,缴费征集、会计核算、个人账户的登记、基金账务管理等业务工作基本上依附于企业的劳资、财务等职能科室,汇集的基金由企业直接投资,有的甚至将基金用于企业生产资金投资营运,企业年金经办机构无论在账户管理上,还是在投资管理上,甚至在基金资产的保管上,基本上均采用自我管理模式,并且只接受来自政府监管机构的单一监管,这势必影响企业年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根据马克维茨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分散化投资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年金的投资应采取多元化、多样化、分散化的原则,不仅可以保证年金的盈利性,而且分散、降低了投资风险,可以保证年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而我国的企业年金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主要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因而风险较高。综上所述,要解决我国企业年金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问题,实行市场化运作,把企业年金引向资本市场是一个必然选择。

三、企业年金入市后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

1.资本市场对企业年金的积极影响。

(1)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使其投资渠道趋向多元化,不仅可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还可投资于股票、企业债券、抵押贷款、不动产、国外资产等。这种多样化、分散化的投资保证了企业年金的收益性,同时也分散、降低了投资风险,保证了其安全性、流动性。

(2)企业年金走入市场后,其经营管理将由取得相应资格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年金管理机构、专业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中介机构等参与企业年金的管理运作。企业年金将由这些“谨慎者”管理,执行“审慎决策”原则,并与“现代证券组合理论”实现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企业年金“既安全又高回报”的梦想。

(3)市场上的竞争机制会引起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使它们在保持“谨慎管理”的同时,尽量为投资者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

2.企业年金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入市后,企业年金可以导致对债券和股票的需求,这种长期的资金来源将会大大增强对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从而激发资本市场,尤其股票市场的活力。

(2)企业年金作为一种长期资金,其对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要求需要市场上的“谨慎者”实行“谨慎管理”,从而强化金融机构的理性投资,降低资本市场的多变性,推进其安全性。

(3)市场对企业年金有效的、规范化的经营管理会使企业职工认识到专业管理个人存款的好处,这将会进一步产生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如投资基金、保单等,多样化的个人储蓄和投资将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四、关于企业年金市场化的建议

前面对企业年金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积极影响的讨论仅仅是理论上的,要达到理论上的效果,我们还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在资本市场方面。

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十分成熟,总体性风险很高,企业年金的多元化投资虽然能有效分散非系统性风险,但无法消除系统性风险,因而面临的风险依然很高,难以满足其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多数基金管理公司的绩效稳定性不显著,通过对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与大盘的比较,并考察基金的时机选择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发现基金的整体业绩比大盘要差,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时机选择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所以难以保证企业年金的收益性。另外,从国外经验来看,债券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要超过股票,债券因为风险小,收益稳定,受到了退休基金的欢迎,投资组合中的债券比例通常均高于50%。而我国目前债券市场存在着较多缺陷,市场规模小,缺少连续性,难以满足企业年金投资需要。所以,若要实现资本市场对企业年金的有利影响,一要继续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因为只有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才能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才有利于开发更具吸引力的企业年金产品;二要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的运做,强化其理性投资的意识,尽可能在保证企业年金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其收益性。

第6篇

个人高等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分析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

指导老师: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由以前的政府财政独立负担转变为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共同负担,即由政府、个人等共同负担高等教育经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试行高等教育收费。1995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均学杂费为800元左右。其后几年,高等教育收费涨幅很大,到2004年,全国高校生均学杂费上涨到了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基本生活费开支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万元以上,4年大学需要4万多元。这种大幅度上涨的收费是否合理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高校向家长或学生收费的基本理由是高等教育能够带来个人收益。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高等教育是否能够给个人带来收益、带来多少收益?目前个人承担了多少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个人收益是否能够弥补个人成本?

与此同时,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的激增,2005年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2006年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增幅达22.2%。随着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高校本科毕业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声音:上大学真的有用吗?。要解决这个疑问,也必须解决上述的几个问题。

本文将在具体分析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二、研究方案拟定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成本是指培养每一位高校毕业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也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直接或间接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就是指个人或家庭为了培养每一位大学生所消耗的全部资源。它主要包含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所发生的直接费用支出,主要有学费以及学杂费(包括住宿费)、交通通讯费、书籍文具费以及由上学带来的其他任何额外生活支出。但在个人支出的费用中,奖学金以及任何形式的助学金必须从个人成本中扣除,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只是购买资源力量的转移,并未真正使用某些资源,因此不含有任何机会成本。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受教育者个人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而失去的收益。它主要由机会成本、隐形成本、风险成本等组成。

接下来将以一个案例来说明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的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有一部分是受教育者本人获得的,这一部分就是高等教育投 1

资的个人收益。而高等教育对个人收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个人直接收益和个人间接收益。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是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获得的种种好处。这一部分将首先说明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的一般关系,再具体介绍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大学本科教育的接受者还可以获得种种货币以外的好处。具体表现有:获得孜孜以求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发展前途和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受教育者个人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心理收益。

第三部分: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经济效益分析

在企业当中,对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财务评价指标来进行的。在此,本文主要借鉴企业当中的财务评价方法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简单介绍四种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经济效益的测度方法,分别是教育收益成本比值法、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收入函数法。

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收益的实证分析(以大学本科生为例)

这里主要引用上海财经大学于2001年暑假进行的两次调查结果中的数据,对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收益进行实证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数量分析、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大量阅读有关书籍,收集相关的资料。

四、计划安排

2

参考文献

[1] 杨林.就业还是就学家庭因素对毕业生选择影响的成本-收益函数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07):34-36

[2] 申家龙.农村职业教育的个人教育成本及其影响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50-52

[3] 冯梅,马宁莉.基于成本收益数学模型的个人教育投资问题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1-63

[4] 赵海利.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看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合理性[J].财经论丛, 2003(1):43-47

[5] 张屈征,曾乐元,王慰.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及其成本收益关系[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2(3):74-77

[6] 安雪慧.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计量方法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96-100

[7]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报告,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实证研究[J],2002

[8] 于谨凯 单春红.博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2):67-69

[9] 彭显琪 宋小敏.从个人高教成本收益模型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问题[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54-57

[10] 曾建权.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J].龙岩师专学报,2001(1):14-16

[11] 胡玲琳.关于教育收费与个人教育投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5-7

[12] 何光瑶.洪荧教育投资收益率计量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 1998(2):54-58

[13] 赖德胜.中国教育收益率枯算: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资料,1997(9):28-29

[14] 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0-134

[15] 向洪、李向前.教育资本[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33-51

[16] M卡诺依编著,闵维方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2-118

[17] 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1-62

[18]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分析[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8-102

[19] 西奥多W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2-196

[20] 曾满超,薛伯英,曲恒昌,崔维译.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33-162

[21] 阎达五,王耕.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出版社,1989:48-61

[22]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驾驭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83-169

[23] 林文达.教育经济学[M].台湾三民书局印行,1984:71-79

[24] 国家统计局编.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5] 毛樟龙.《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15-20

[26] 李宏艳.《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6-24

3

[27] 龙舟.《中国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23-37

[28] 周群英.《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分析》[D],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13-24

[29] 徐爱萍.《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1:31-42

[30] 罗刚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一以教育投资为主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00:15-23

[31] WalshJR. Capital concept applied to ma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35:255-279.

[32] Byron,R and Manaloto. Return to educ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2004:12-23

[33] Ronald G Ehrenberg. Econometric studies of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4:19-37

[34] D. Bruce John stone.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st 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4:403-410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收益法开题报告篇二 学位级别:博士 硕士 ■工程硕士

学 号:

研究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专业名称: 项目管理

所在学院: 经管学院 开题报告时间: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部制表

注意:本表基本情况及报告正文由研究生本人填写,硕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5000字。

格式要求:正文文字部分为5号宋体、单倍行间距排版,A4纸双面打印装订。

开题报告评价部分分别由指导教师及专家组书写。开题报告会结束后一周之内将报告原件交

院(所)研究生教学秘书处。

一、基本情况

报 告 正 文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研究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代航空运输服务企业逐渐向多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其后勤基建领域的投资金额不断扩大,日益凸现出其对公司发展运营的重要性。就新设立的基地航空公司来讲,为满足庞大的行政人员办公和空勤人员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需求,究竟是购买、租用、还是投资新建写字楼、住宿酒店,是摆在经营决策层面前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北京第二国际机场即将通过规划的大背景前提下,这笔基础设施投资因其数额较大,考虑其在时间价值上与企业发展存在的的函数关系变得非常有意义。如果该项投资测算得准确、宏观控制得高效,不仅会因办公和餐饮住宿场所的投入使用直接给企业带来后勤费用的节省,而且也会因固定资产的升值给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中,企业希望能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技术,测算出合理的办公和餐饮住宿使用需求,依之进行投资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投资控制措施来保障项目资金的高效使用。本文正是运用项目投资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通过对项目的工作分解(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分析先后逻辑关系,采取资金时间价值和运筹学决策论测算,构建科学的项目投资模型,并通过项目施工前预控进行动态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了项目建设投资目标的完成。

本文研究的内容对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的基建项目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可供其他基地航空公司近年在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1)有利于确保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按公司发展需求完成任务,避免投资浪费。通过对影响工程投资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在投资控制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工程投资按计划进行,从而确保工程按合同要求完工,为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有利于降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时间价值计算和运筹学决策论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投资控制上的应用可以实现公司对自用基建投资的组合与合理优化,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从侧面降低项目建筑成本,实现成本目标,完成决策阶段、乃至整个项目建设期的投资控制。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对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测算与控制研究,总结项目管理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积累同类型工程相关管理经验,并且通过运筹学方法建立基地航空公司普遍碰到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时间的线性模型,将企业由服务效益型向综合管理技术型转变,合理高效的利用投资,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壮大。 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工作影响工程建设投资的可能性为35% - 75% , 而在工程实施阶段影响工程建设投资的可能性只有5% ~ 25%。由此可见, 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既是项目投

[1-2]资的首要环节, 也是影响建设工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方面。

在国际成熟市场,投资者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的价值有很多方法,包括:销售比较法、总租金乘数法、直接资本化法、收入支出法和贴现现金流法(包括内部收益率法和净现值法)。其中直接资本

[3-4]化法和贴现现金流法是国际成熟房地产市场(如美国)普遍采用的。而国外工程建设领域进行投资

决策比较权威的方法是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它的原理是以工程项目从拟建开始到项目报废终结全部生命周期内总的周期成本最小为评判标准,从各个备选方案中进行项目决策。这种思想和方法可以指导人们自觉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 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维护

成本(使用成本) 费用, 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8]国内企业进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主要采取财务评价的方法与原理。财务评价方法是应用资金时间

价值原理,采用折现方式,把建设期总造价和未来运营期总成本按预先确定的折现率换算成当期的

[9]投入资金,再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 来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法。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会计制

度、税收法规和价格体系下, 预测项目的财务效益与费用。编制财务报表和计算评价指标, 进行财

[10-11]务能力分析, 据此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的方法。进行财务评价时涉及的基础数据很多。 按其

作用分为计算用数据和参数以及判别(基准) 参数。计算用数据和参数又分为初级数据和派生数据

[12-14]。初级数据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定或由相关人员提供的。如产品产量、人员工资、折旧及各种费用、各种汇率、利率等。判别参数是用于判别项目效益是否满足要求的基准参数,如基准收益率、基准投资回收期、基准投资利润率等。这类基准参数决定着项目效益的判断, 是项目取

[15-18]舍的依据。就企业项目投资决策来说,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将项目评估与投资决策理论、方法的变化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金流贴现(DCF) 方法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树和Monte Carlo 模拟方法,我们称之为传统的项目评估与投资决策方法;第二阶段是随着Fis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并由Myers(1977)首次将其用于实物投资决策而形成的实物期

[19-20]权方法; 第三阶段为期权博弈理论与方法。它是在采用期权定价理论思想方法基础上, 对包含

实物期权的项目价值进行评估的同时, 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建模方法对项目投资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的理论方法, 是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最新发展。其基本依据是扩展的净现值最大化, 考虑竞争性企业的行为后, 投资项目价值将下降, 不确定条件下竞争的投资项目价值可以表示为: 投资项目价值= 传统净现值+ 实物期权价值- 竞争的影响。影响投资项目价值的因素主要有3 个: 项目未来收入的现金流( NPV) , 投资机会的价值( 即所说的实物期权的价值) , 竞争者之间的交互博弈作用对项

[21-22]目投资价值的影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投资决策的分析已经逐步向综合性、动态化发

展。国网能源研究院的陈武于2011年在企业投资决策方法中就运用了四维决策框架体系。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四维框架体系中,四个维度分别为投资项目的特征、市场竞争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

[23-24]企业自身的特征。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投资决策, 首先项目本身必须达到预期的投资效益和目

标; 其次市场竞争环境必须能够有效地容纳该投资项目并有合理的生存空间, 再次就是外部环境因素允许项目的实施和存在, 最后它还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 同时企业自身还必须具备相应

[25-26]的投资实力。只有在这些条件依次满足的情况下, 企业的投资决策才能满足科学合理的要求。

对民航机场区域而言,它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航空运输的规模和水平。 同时也有力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机场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根据国外统计, 投资于民用机场建设, 机场本身的经济效

[27-29]益和社会效益之比至少为1:10,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比值可能大大高于此数。因此,

[30]在机场区域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决策上,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国民经济分析和社会评价体系。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行政及空勤自用的基础设施项目,这类项目属于民航机场区域总图规划中的一部分。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是2010年新开航的民用航空公司,目前行政办公和后勤住宿场所租用在其他航空公司的基地内,每年的租赁综合成本约1400万元。在北京市正在规划首都第二国际机场、部分基地航空公司不久即将迁建的大背景下,新兴的航空公司面对着投资额巨大的基础设施究竟是该继续租赁、去购买还是新建的决策问题。针对此问题,以上投资决策测算方式要么过于宏观,要么是仅着重讨论客观的工程经济和财务指标,未能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相对的主观因素。本文在时间价值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决策论对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相对主观意见进行了分析,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5-7]

2、选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

研究内容:

(1)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当前公司发展预测、项目需求测算进行阐述,为本论文

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2)影响项目投资的原因分析: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决策阶段可能影响项目投资的原因进行了挖掘和分析,为该工程的投资管理提供参考。

(3)项目投资收益的分析:通过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项目投资的收益测算,采取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方法和运筹学决策论,提供了可供比较的收益测算。

(4)项目投资计划的控制管理: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项目投资进行了分析控制,并且提出了项目投资控制中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原则。

研究目标:

(1)根据使用需求测算,探讨项目在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对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投资进行决策分析和管控。

(2)通过对项目投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现代航空企业自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和管控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案例。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和运筹学决策论测算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决策。

(2)运用精细化管控思想对建筑工程项目投资计划进行控制与管理。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思路:

(1)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工程项目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对该工程项目投资方向进行测算,并运用运筹学相关理论进行优化。

(3)针对该工程投资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项目投资有效管控。 技术路线图如下:

第7篇

[关键词] 社保基金 投资绩效 综述

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与投资运营管理的绩效问题,即社保基金投资的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投资收益,是学术界与实务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学术界对基金估值和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盛行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后转入了业界的实务操作和学界的经验分析。社保基金运作的绩效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保基金资产运作管理水平与效率,它决定着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与投资效果。其理论基础是资产定价、资产组合以及有效市场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金绩效评价研究

20世纪30年代,欧美基金业绩评价的最简单直观方法是基金的单位净资产与投资收益率。但未考虑基金的风险特性及面临的市场状况,由此也导致对基金业绩实际情况的高估或低估。

比较典型的理论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这是一个市场均衡模型,它表明每一种金融资产的期望超额收益都与某个特定的市场组合的期望超额收益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回报,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系统风险。证券选择与组合构造能力高的基金,通过充分分散化的投资组合,可以消除单个股票带来的非系统风险;若想获得更高的回报,则须承担更多系统风险。

2.投资基金业绩研究

关于投资基金业绩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1)基金的整体收益是否超过了市场收益;(2)超过市场收益的部分有多大比例可归功为基金经理的投资才能;(3)基金的业绩能否长期持续。大部分学者的实证研究都表明基金的业绩比相应的消极投资的市场指数要差。Carhart(1997)的4因素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基金绩效在1年内的持续性,却无法解释较长时期的持续性;同时发现,投资者购买前一年末表现最好的基金而卖掉表现最差的基金,当年可获得8%的收益。一定意义上解释了投资者大量购买和交易基金的原因。

总之,国外对基金业绩评价的研究,较大程度上是围绕对市场有效假定的检验。若市场有效,考虑到基金的运作管理成本,基金的业绩一定无法超过市场;但若现实的市场非有效,存在某些被错误定价的证券,基金就可以凭借一定的策略获得连续、意外的投资回报。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关注的研究热点也只是放在国外已有的理论引进解释和实证结果是否适用于中国市场的问题上。李静钟、朝辉(2004)对如何提高社保基金绩效进行对策建议,指出社保改革的核心是做实“个人账户”。面对如此之大的养老金规模,偏低的投资收益将不能实现养老金有效保值增值。同济大学周光霞在(2005)《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中本文基于养老基金越来越多地通过资本市场来达到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来研究养老基金投资绩效的评价问题。所以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绩效的评价也不能完全照搬基金的评价方法,应该在理解养老基金投资特点的前提下,提出养老金的独特的投资评价方法,借此来对一定时期内的养老基金的投资绩效做出正确的判断,总结经验,从而有利于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3]。刘子兰、陈晓红和李红刚(2007)在《B―S期权定价模型与社保基金最优费率研究》中指出委托投资最优管理费虽然这是一个不低的费率水平,但是,理事会已经将收益率波动风险转嫁给了投资管理人,如果收益率超过上限水平,则投资管理人有权占有超额收益。李映辉、钟贵江(2007)针对上海社保案从审计角度对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绩效进行研究,对绩效审计的基本框架做了探讨。

三、结论

因为社保基金对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要求不同于普通基金,所以,在社保基金绩效的评价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指标,并能够将其置于收益性之前,安全性是社保基金投资过程中第一位所要实现的目标,这是绩效评价不能同于普通基金的最根本原因。

目前对于社保基金绩效的研究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社保基金作为市场主体出现的机会较少,所以大多数主体对其绩效评估采用和普通基金一样的方式,这容易导致社保基金投资人和相关责任人的短视行为,最终侵蚀参保人利益。与社保基金本身特性相结合进行研究是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Modigliani F, Modigliani L. Risk2adjuste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1997, 23(2):452

[2] 李静 钟朝晖:提高社保基金的投资绩效对策分析. 金融与经济[J ]. 2005(1)

[3] 周光霞:养老金投资绩效评价研究.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 2005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收益可货币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31-0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西方早期人力资本的理论渊源

17 世纪60年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威廉•配第关于“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已经包含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萌芽。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初步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思想。19 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提出了“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的经典论断,认为教育投资所带来的结果将远远大于教育投资本身,主张把教育作为国家投资。

1.1.2 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以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1962)和贝克尔(Gary Becker,1962)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不仅发展了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而且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此后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和研究,逐步拓展为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和微观经济学角度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和研究。

(1)人力资本投资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在1960年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聚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保尔•罗默(Paul Romer)在其1986年发表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一文中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后来从另一角度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2)人力资本投资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人力资本微观经济学角度的研究侧重于分析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和投资风险等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沃尔什于1935年在其题为《人力资本观》的论文中,首次采用费用与效益相比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教育程度学生个人的教育费用和毕业后因能力提高收入增加的情况,得出了各级教育的收益率,回答了上大学或高中是否值得的问题。斯蒂森•陈(Stacey H.Chen)在2001年通过评估受过高等教育者与高中毕业者之间收入的风险差别证明了高等教育的确具有风险。

1.2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力。随着改革开放,人力资本理论逐渐被介绍到国内,运用范围不断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2.1 关于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周天勇(1994)在《劳动与经济增长》一书中采用舒尔茨的教育收益率法对人力资本的贡献进行了测算,得出1953―1990年中国人力资本的平均增长速率为13.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2%的结论。李建民(1999)从人力资本的要素和效率的生产功能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机理。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从生产过程角度看,它具有要素和效率两个方面的生产功能。

1.2.2 关于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的研究

邦华(2001)认为国有企业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低下,且人力资本投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力资本产权保障体系不完善,国有企业自身内部管理机制落后。刘苓玲(2003)认为由于人力资本依存于活的人体之中,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投资与收益之间的矛盾,而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人力资本的产权关系不明,因此,需要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

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1 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和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①医疗和保健,它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耐力、精力等方面。②职员在职培训,既有社会组织的培训和企业内部开展的岗位培训,也有自考和社会培训形式的教育。③正式建立的初、中、高等教育,是人们通过接受正规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④成人教育方面的投资,为巩固教育不足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投资,是一种中期投资法。⑤迁移成本费用是指人在寻找新的工作、迁徙、旅游和更换工作时付出的投资。

2.2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投资者与收益者的不完全一致性。②投资收益的长期性与滞后性。③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④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相继性。⑤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具有风险性。

2.3 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是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开发人力资本,但由于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使得投资后所得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与投资风险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为人为风险和非人为风险两种。非人为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而人为风险则包括人力资本外流的风险和人力资本投资对象不愿发挥其应有效用的风险。

3 企业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基本问题分析

企业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特点:①需要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在于不断的创新,而创新的源泉是人力资本,创新型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稀缺资源。②教育投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教育投资的内容主要从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的岗位角度,更偏重直接提高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各项技能以使员工能及时将投资结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③教育投资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企业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具体形式,主要根据企业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战略发展目标和人力资本需求等灵活地选择。④教育投资对象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企业投资对象是内部的员工,而他们在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⑤教育投资收益的间接性。教育投资效益不全部以经济收益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使人力资本质量得到提高,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表现在非经济方面,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投资的收益。

4 企业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可货币化收益研究综述

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获益最大化。企业收益分为两类:可货币化的经济收益和不可货币化的非经济收益,本文主要研究可货币化的教育投资收益。所谓货币化收益主要是指把由教育培训获得的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与员工工资的增加进行比较,超额部分就是企业的收益。

4.1 国外的研究综述

4.1.1 在职培训的成本收益评估模型

加里•S.贝克尔最早提出了在职培训的成本收益评估模型。该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企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如果没有在职培训的影响,则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雇佣均衡条件为:MP=W,其中MP表示企业的边际收益,W为工资率。

如果进行在职培训,那么培训的成本支出能够增加未来时期的收入。此时的均衡条件为:

贝克尔的在职培训成本收益评估模型是在美国的雇佣制度环境中研究建立的,对于在美国的长期雇员,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表现不是随着自由流动式的用工形式表现的变化而变化的,然而在中国,员工的工资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此外,企业所处的市场也远达不到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因此,这种模型不适用于中国的企业。

4.1.2 培训投资回报率(ROI)

Phillips(2000)对培训投入产出计量研究有杰出贡献。他详细论述了培训项目的评估计划、信息收集及整理、培训效果的识别、培训价值的转换等具体实施内容,并建立了一个投资回报率公式:

投资回报率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缺点是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不能正确反映投资方式不同,收益期长短和回收额的有无等条件对项目的影响。投资回报率通常具有时效性――回报通常是基于某些特定年份。

4.1.3 收入函数法

收入函数法又称明瑟收入函数法,该方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各•明瑟(J.Mincer)关于教育、培训与劳动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开创性研究,从而将人力资本与劳动收入之间的关系的实际分析方法拓展到了在职培训研究领域。

收入函数法省略了成本收益法中大量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期及有关成本收益的分析和计量工作,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本收益率度量中研究者的主观性,但由于精确法计算教育收益率对数据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很难采集到研究所需的高质量数据,因而这种方法的普遍性运用受到限制。

4.2 国内的研究综述

4.2.1 应用时间价值分析进行的成本收益计算方法

时间价值分析涉及当今的货币和未来货币的交换。货币价值在现在和未来的交换,实际上是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的交换。这种交换发生所依据的比率由货币的时间价值来决定。货币时间价值分析法将不同时点上的成本与收益联系在一起,使得评估不同时点的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决策依据和影响因素成为可能,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时间价值分析方法,主要是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两种。

内部收益率法的优点是能够把企业人力资本教育培训投资项目寿命期内的收益与其教育投资总额联系起来,指出这个培训项目的收益率,便于将它与同行业基准投资收益率对比,确定这个培训项目是否值得建设。但是它的缺点是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烦琐。

4.2.2 李思聪的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本价值模型

人力资本当期群体价值=人力资本当期群体投入成本+人力资本当期群体实现的新增价值,即

其中:R表示人力资本当期群体价值;C为人力资本当期群体投入成本;P为企业营业利润;R为企业投资收益;D为企业减亏额;N为人力资本创造新增价值所占比例。

未来人力资本总价值=人力资本教育培训总投入成本+未来人力资本使用的新增价值的现值。即:

该模型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反映企业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能够为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决策者提供相关联的会计信息,但由于它在某些情况下是根据主观估算或趋势推算的,而不是完全根据客观记录数据。因此,计算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李芳.中国企业的教育培训投资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