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欧债危机论文

欧债危机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9 09:21: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欧债危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欧债危机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宏观经济学;一体化理论;货币化理论

2009年11月希腊新总理上台后,发现上届政府隐瞒了真实的财政状况,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随之下调了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2010年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别,从而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也被相继下调。2011年9月,穆迪调低了法国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场担忧情绪不断升级。

一、宏观经济角度

(一)欧洲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始于希腊,接着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出现主权信用危机。这些国家自身结构存在问题和经济的失调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欧洲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生产性”,即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实体经济空心化;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加了财政负担。以希腊为例,希腊经济结构脆弱,以旅游业、农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集中,而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器、汽车和船舶等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4.62%。同时,政府从国外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支出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资金的边际产出很低。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终究不能用国家债务来弥补,所以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即使是欧元区核心国家也不能幸免。

(二)三大评级公司的不公正评级

从欧债危机爆发到在整个欧元区蔓延的过程中,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均下调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接着,在欧元区诸国偿债高峰危机警示的非常时期,三大评级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和欧盟出台了相应救助方案后,受援国家制定改革计划时,三大机构又进一步降低了受援国主权债务的信用等级。联系之前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不得不对其评级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因此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评级机构的并不公正的评级,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对危机的升级有推波助澜之嫌。

(三)欧元区内部制度问题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潜藏着分裂的隐患。欧元货币体系涉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等存在差异,仅靠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缺乏其他行政力量控制,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当各国发生利益冲突时,欧元体系自然难以维系。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都看到了这一点。

其次,欧元区缺乏有效的制度或机制遏制国家间的“劫贫济富”的局面。欧元区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没有利率自主权,也没有调控汇率的能力。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的统一的汇率相当于各成员国的平均汇率水平。对经济实力强的德国等国家而言,汇率被低估,从而有利于出口;但对经济实力弱的希腊等国家,出口则受到压制。这就会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使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转移的机制。但因欧元区没有形成一套对冲机制,最终导致欧元区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堪重负,率先出现问题。

最后,欧元区制度僵硬,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汇率调整,这是欧元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兼顾各国的需求,只能偏向经济发展成熟的德国等国,而使得边缘国家的经济逐步恶化,经济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现象。例如2002年,欧洲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实施扩张货币政策,使得德国经济增长加速而导致爱尔兰等国原本很高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

(四)历史原因:希腊从开始加入欧元区时就不满足要求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欧债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果”。这就是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原因的积淀所致。关于欧债危机的历史原因,主要包含两点:

其一,希腊等国加入欧元区时潜藏的危机。欧元区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在短期利益驱使下,通过各种手段修改财政数据,加入欧元货币体系,如希腊2001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时,使用“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使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留下了10年偿还90亿欧元的债务,为危机埋下伏笔。为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减小风险,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3%,债务规模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60%。但2009年11月,新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前希腊总理公布的2009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由3.7%上调至12.5%,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调为113%,均远远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比例。

其二,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学术界有大量研究表明: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存在着内在联系。在金融危机中,欧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使得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大幅上升。而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已诱发了政府主权债务危机。Reinhart和Rogoff(2010)分析出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首先是私人债务的激增导致银行业出现危机,政府为尽快从危机中走出,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主权债务危机。

(五)高福利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加上高福利是各政党竞争上台筹码,一些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逐渐向德国等核心国家看齐。这些国家并没有敦实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却要努力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和债务不断加大。当借债的规模不断膨胀,而国家却无力偿还债务时,便产生了主权债务危机。

二、一体化理论角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体化思想出发,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一体化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一体化有三个条件:生产发展、制度协调和意识认同。在生产发展方面,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工业基础薄弱,在金融危机刺激下支柱产业也严重萎缩,生产力水平很难适应欧元区的发展水平;在制度方面,欧元区结构特殊,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同时又缺乏统一的政治联盟作为保障,各个国家的利益争论不断,在没有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建立货币联盟,显得本末倒置;在意识认同方面,欧元区各成员国从本国利益考虑,分别设立不同的政策目标,并不存在意识的趋同。因此,欧元区一体化并不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制度—意识”三大条件。异化的一体化使得欧债危机爆发后,迅速在欧元区扩散蔓延。

第2篇

这些顶尖的宏观基金包括索罗斯资产管理公司、Tudor Investment Corporation、Caxton Associates和Moore Capital,他们预期英国将陷于类似日本的困境,英国经济前景恶化(出口萎靡、生产率相对低下、政府融资能力受限),英镑对其它货币已经出现贬值。

对冲基金尤其感兴趣的是,现任加拿大银行行长麦克·卡尼即将要继任英国央行行长。卡尼此前已经明确表态,相对于前任金默文,他愿意在英国容忍更高的通胀水平。一些人认为,卡尼上任以后,可能会变得更加激进。

这与“安倍经济学”异曲同工,安倍一直推动日本央行推出激进的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宽松货币政策。

一位拒绝披露姓名的顶尖宏观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向FT表示:“这可能会使英镑今年大幅贬值。”

他相信卡尼想要在英国央行的运作方式和政策目标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唯一的问题只是何时。

在一定程度上,卡尼所有的著作和研究已经成为许多探险者的必读。无论是论文还是演讲,从《后危机管制下央行的未来》到《“荷兰病”后的货币政策走向》等等都不应被忽视。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投资者之一Permal的CIO Rob Kaplan表示:“(对冲基金)如今密切关注英镑交易。随着卡尼的到来,做空英镑或做多其波动性是有趣的机会。”

道富固定收益部门的CIO Kevin Anderson表示:“英国央行并不畏惧非传统的货币政策,而我想卡尼也会继续这一点。”

英镑的空头正在集结。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数据显示,过去五个月来,做空英镑的投机者首次超过了多头,英镑空头仅次于日元成为第二大空仓。

而对冲基金们并不满足于只在外汇市场寻找从英国经济僵局和更积极的英国央行政策中获利的机会。

随着对欧债危机的担忧消退,英国国债收益率在最近几个月显著走高。

对于那些坚信卡尼将会放松通胀目标的人,通胀连接债券尤其有吸引力。

一家美国银行的资深国债交易员向FT表示:“我倾向于英镑会进一步走弱,通胀连接债券将受到欢迎。对我而言,最明显的交易就是英债收益率走高。短期利率不太可能很快走高,而高通胀和降级可能进一步推高长期收益率。”

英镑的贬值对于英国公司会有连锁反应,已经有些公司从日本股市上升,日元下降中获益。

然而,密切的关注尚未变成大规模的投机行为。

到目前为止卡尼对发言非常小心。其任期开始尚有数月,而他很少给外界留下他将采取大胆或冲动的措施。

PIMCO的英债投资组合主管Mike Amey表示:“卡尼很可能从利率指引开始,试图将通胀目标提升至1%-3%区间。但他将逐步做到这一点。”卡尼的任期有5年,他有足够的时间。

第3篇

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多维支持试论

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规模小、融资难,抗风险意识和能力薄弱,在当前外贸不景气的背景下,不少小微企业“有单无力接”、“有单不敢接”,错失机会,阻碍了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多维支持。

一、小微外贸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二、小微外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小微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受影响更为严重,开拓国际市场面临较大压力,生存发展较为艰难。

(一)订单风险增大

由于欧美债务危机影响,现在国外客户常常延长赊账期,小微企业承担不起跑单风险,只能眼睁睁地错失订单。例如重庆劲森珀尔机电有限公司业务主要以出口通用发电机组为主,出口地区包括印度、柬埔寨、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企业开工率仅为60%,较去年下降三至四成。公司曾因非洲买家在港口拒绝提货,也不配合退运或转卖,最后5万美金的货物被海关以17000美金的低价拍卖出去。十单生意只要跑单一次,利润就全没了。出于风险问题考虑,好多小微企业为了不承担跑单风险,宁愿选择不接外贸订单。

(二)融资困难

当前大型金融机构贷款融资门槛高、要求严,融资担保体系不够健全,加之小微企业存在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较弱、财务管理不规范、贷后管理难度大等先天不足,与金融机构放贷的审慎性原则冲突,致使很多发展前景良好的小微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常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境,陷入严重的融资困境。

(三)用工成本增加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员流动性增加,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的现象,招工难、用工贵、留人难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因素。多数小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员工福利和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企业招工难、留人更难。企业万般无奈下,只能通过加薪招工、改善福利留人,使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几年前还让国外企业艳羡不已的人口红利荡然无存。

(四)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率极低

出口信用保险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允许的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有效工具,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可以帮助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有效地规避收汇风险、增加贸易机会、扩充融资渠道、跟踪买方信息。投保后,一旦出现买方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拖欠、拒收货物等商业风险,买方所在国家发生战争、动乱、贸易管制、外汇管制等政治风险时,企业最高可获得赔偿金额为出口损失的90%。小微外贸企业多呈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状态,在外贸危机中最先受影响,出口信用保险能保障小微企业规避国外交易对手出现拖账欠账赖账等风险。但恰恰是最容易被危机冲击的小微企业投保率一向极低。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约有1.5万家小微型出口企业,但主动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寥寥无几,承保覆盖率很低。投保比例低,一方面是企业意识还较薄弱,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认为风险高的海外市场保费费率较高,低风险地区则没必要购买。 三、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多维支持

(一)贯彻落实国家政策

(二)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

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出台一些适合于小微外贸企业的低门槛、低费用投保和量身定制的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可以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和能力,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为促进外贸增长,金融机构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例如中信保公司为上海市2011年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赠送出口信用保险保单,同时降低投保门槛、简化投保流程等。中信保公司和江苏银行将分别为符合条件的近400家小微企业提供10亿美元的出口承保,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三年1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

(三)设置支持小微外贸企业的专项资金

(四)提供便利的海关针对性行政服务

第4篇

当弗里德曼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媒体这样评价他:“弗里德曼实际上向每一个重要的既成学说进行了挑战,从而在现存经济学之外……其实也是在经济学之内……建立起他的事业。”弗里德曼的思想、论文和作品大约有245种出版物,其中包括26本著作,以及一些电视纪录片。他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尤其是有关通货膨胀的理论,富有预见性且影响至今。

弗里德曼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他与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1876~1960)》。《货币的祸害》(Money Mischief)可以当作《美国货币史》的浓缩精华版,该书是弗里德曼晚年对自己半个世纪货币研究的总结,也是对货币主义最明晰的表达,为大众了解弗里德曼的货币思想提供了可能。

弗里德曼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国际价格水平和货币的联系。从雅浦岛上的石币到今天广泛使用的纸币,从希腊、罗马的铸币经验到英国16世纪格雷欣时代的“劣币驱逐良币”,从18世纪法国约翰・劳一手炮制的“密西西比股灾”到20世纪早、中期美国的白银采购计划加速了中国政府的,弗里德曼用历史事实展现了一系列货币的“祸害”。

弗里德曼讲历史并非常见的叙述方式,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有力地支撑了他的论点,并且对计量经济学和小型模型的建立带来了有益影响。比如,弗里德曼重新定义了一度被经济学界抛弃的货币数量论,他建立了一个真实的货币需求函数,着重研究货币需求和名义收入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债券收入、股票、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这项非常专业的数学评估显示了弗里德曼一再强调的论点:货币存量的变化给予经济活动水平强有力的影响,尽管伴随一个很长而且可变的滞后期。这点被凯恩斯忽略了。

弗里德曼深刻意识到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蕴藏的通胀风险,他强烈主张建立一个严格的、量化的货币政策,就黄金在货币基础上的价值制定严格的指导方针,通过这种方式避免通货膨胀。弗里德曼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不大被人认识、但是很根本的命题是,他认为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对于现阶段的行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命题使他在分析货币需求和消费函数时着重使用了持久收入的概念,并在解释通货膨胀时强调价格预期的作用。弗里德曼一生都致力于通过实证方法深入研究通货膨胀率及其变性与政治经济后果的联系问题。

20世纪各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措施主要源于凯恩斯理论,轻微的通胀能够刺激经济发展,为企业、家庭创造更高的收入,也带来更多的花费,而消费反过来又会推动生产,如此类推,国民经济就会保持相当的活力。但是,对于货币发行者政府而言,货币政策就像美丽又危险的罂粟花,印钞票的成本低、速度快,短期效果明显,而恶果的累积相对滞后。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很难把握,金融秩序一旦失控,就会抵消一切经济成就,损害国家的经济根本,让每一个现金持有者失去信心。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系列案例;金融风险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52-0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学专业教育在中国有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的阶段,进入了追求质量深化内涵的新阶段,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中国金融市场迅速成长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本文拟从提高金融专业教育课堂效果的角度出发,以金融学专业的重要课程“金融风险管理”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纪2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它是一种适合于管理专业教学特点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金融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宗旨是让学生站在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角度,扮演金融机构管理者的角色,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学会审时度势,进而作出合理的金融投资决策。

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在国外大学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适合这些门类的所有课程。因为这些学科课程往往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该领域的知识框架和原理,案例教学法不太适合采用。更为关键的是金融风险管理在国内外高校中开设时间相对短暂,故很有必要根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在特质,来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国内学者陆春(2009)认为,考察某门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应性可以从十个方面的标准进行权衡考量,(1)学院自身建设,(2)教师数量,(3)案例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4)教师的知识结构,(5)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程度,(6)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7)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况,(8)课程的性质目的,(9)理论知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比例,(10)教师的教学经验。邢小军等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另外一门重要课程《国际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实践教学法的特点,采用DELPHI法对陆春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充实,形成了更加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判断此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我们认为,可以借鉴邢小军的指标体系,来判断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是否适用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两门课都属于金融学的专业方向课,相对其他金融类课程来说,课程产生的时间都不长。具体的指标标准分述如下:

(1)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是科学型硕士或者更注重理论研究的话,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法的适用性较弱;如果是本科学生或者MBA学生,那么案例分析的适用性就较强。

(2)建立案例库的难易程度。如果课程无法建立数量充足的案例库,那么教师即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案例教学法也只能勉强维持。

(3)课程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比例。理论适合循循善诱地讲解,不适合案例讨论和实践模拟;故理论知识的比例越少,课程越有利于案例分析法的采用。

(4)教师的知识结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储备,案例大多涉及金融管理决策问题,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往往需要将金融学的各种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综合。另外,案例分析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验,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突况的处理能力。

(5)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肯定不能是一张白纸,学生必须事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拥有一定的专业分析能力,才能够完全融入课堂讨论的氛围之中。

(6)教学工具的完备程度。电脑、投影仪等常规工具是最起码的要求,可能还需要有案例讨论室、网络链接、交互式教学工具等,否则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将很难体现出来。

(7)学校的政策支持程度。由于案例教学法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故高校的绩效考核政策倾斜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虽然在课堂上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工作量的确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在课前的准备设计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地上升,因而在工作量的计算方式上需要作出一定的倾斜。

(8)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程度(喜好或厌恶的程度)。学生是教学的受众,所以学生的态度将会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学生喜欢、至少不厌恶抵制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学生们最大程度的配合支持。

(9)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态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及秉持的基本态度,会显著影响其采用的积极性与具体的使用效果。

(10)案例的真实性。真实性对教学效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教学中应该尽量选用真实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得案例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而且使其具有更高的说服力。

风险管理这个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前些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乃至社会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愈来愈多的高校开设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近距离地感受金融风险,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置各种金融风险。通过这门课的名称不难看出,尽管它有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但它最大部分内容还是属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是该课程适用案例教学法最根本的原因所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汇率浮动化,各类经济主体都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各种风险事件以及微观、中观和宏观的金融危机接连不断,所有这些都给该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为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层次选择相对适合的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将是新的教学方法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因素。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赶上了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可以轻松方便地从网上获取,他们最缺乏的是分析问题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比较厌倦,除了少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同学都渴望通过课堂学习直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案例教学法恰好能满足学生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让他们身临其境,自己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接受灌输。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

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堂教学更容易组织,讲授的内容重点比较突出。我们认为采用系列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更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每章内容教学时,往往同时提供三个案例,构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组成。

导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导入本章所要讲授的主题,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对时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选择近期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深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案例系列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讲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节交代完整,与本章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经典的。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比较深刻理解某种决策方法如何运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学生课后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要求难度比讲解案例稍低,案例设计中尽量避免设计过多的陷阱,这样将保证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详细分析,我们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完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丰富的国内外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案例;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大学生,21世纪的学子更喜欢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以为,采取系列案例教学模式既遵循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我们期待案例教学法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中被更多地运用,结合其他先进教学法的采用,为实实在在地提高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陆春.我院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9.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67—01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考地理考核目标中的四项能力要求之一——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确立好课题。笔者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一、 选题宜小不宜大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内容特别丰富,这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若所选课题过大、过空,不仅学生的时间、精力不够用,他们无从下手,而且教师难以指导,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也无法实施。因此,选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他们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设计和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从中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某些小的地理问题或者方面来作为研究课题。这种小而具体的课题,便于操作,学生感觉在时间、精力和能力上都能够驾驭,易于获得成功,从而可以增强他们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二、选题要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选择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的课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高中地理新教材每一单元后的“问题研究”和每一节课后的“活动”就是最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内容确立研究课题,这样既可以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新教材每一单元后的“问题研究”设计了供学生参考的研究步骤,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如,第一单元后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思路展开研究:收集资料,研究讨论,得出结论。

三、选题要体现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各地区都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及经济结构,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选题时要因地制宜。对于学生来说,来自身边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他们更加熟悉,也更感兴趣。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课题,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地利用当地各方面有利的条件进行探究和学习,这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此外,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地方性的资料,会丰富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选题宜与时事热点相结合

地理知识的丰富性使地理学科与其他众多学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地理学科中有不少内容涉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有不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使得许多时事热点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如,让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欧债危机及叙利亚内乱等,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选择这样新颖的课题,学生非常感兴趣且容易接受,他们在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和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会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开阔视野,在潜移默化间提高政治素养和鉴别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波动;GDP;增长率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一直是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所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特殊的国情所致,在建国之后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而这一现象通过套用一些西方经济理论是无法简单解释的。因此,对于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大量涌现。

一、宏观经济波动相关理论

目前对于经济波动概念的理解,很多学者都趋于将经济波动等同于经济周期。其两者之间即有联系又有区别[1],经济波动是经济增长中扩张与收缩的交替变动现象;经济周期是以工业经济为基础,呈现上下波动的循环现象。经济波动包含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经济波动的表现形式。在理论界两者并没有被严格区分,也可称为“经济周期”或“经济周期波动”。经济波动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

关于经济波动类型的划分,一般按周期长短期限来区分,通常有基钦周期(即小周期)、朱格拉周期(即中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即中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四种类型。根据经济波动的发展情况还可分为古典型周期与增长型周期两类[2]。

二、我国改革开放后宏观经济波动态势

按照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的说法,确定一次完整的经济波动,可以从一个波峰(peak)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trough)到另一个波谷[3],按照“谷-谷”法划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宏观经济波动经历了六个周期,目前正处于第六个经济波动的收缩期。

周期Ⅰ(1978-1981年):此时历经4年,从1978年高峰时期的GDP的增长率到1981年谷底时期的5.2%,其波幅为6.5%。其中1979年和1980年为峰后持续增长阶段。

周期Ⅱ(1982-1986年):此时为5年, 1984年的高峰期为GDP增长率15.2%,是三十年来增长率最高的一年, 1986年谷底期的增长率为8.8%,此波幅为6.4%。这一阶段经济周期的回调期进行的还不够彻底,其在高点处就出现了下一轮经济周期的回升迹象。

周期Ⅲ(1987-1990年):此时历经4年, 1987年是高峰期,GDP增长率为11.6%, 1990年为谷底期,增长率为3.8%,是近三十年来增长率幅度最小的一年,这一周期的波幅为7.8%。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周期的1988年和1999年的峰后调整速度非常快,显示出振幅较大且收缩期长于扩张期的态势。

周期Ⅳ(1991-1999年):此时为9年,高峰时期出现在1992年,GDP增长率为14.2%,谷底时期在1999年,增长率为7.6%,这一周期的波幅为6.6%。这一周期的经济波动时间持续拉长,尤其是收缩期的时间逐渐趋于平缓。从形态上看,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波动有了较多的相似之处。

周期Ⅴ(2000年-2009年):此时为10年,高峰时期出现在2007年,GDP增长率为14.2%,谷底时期为2009年的增长率9.2%,其波幅为5.0%。这一周期在2007年到2009年的经济增长回落幅度较大,说明受当时的金融危机影响较大。

周期Ⅵ(2010年-至今):这一时期还结束,目前的峰值时期即为2010年的GDP增长率10.4%,受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影响,迅速在2011年出现下降,截止目前公布的经济数据下降的趋势还将维持。

三、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宏观经济波动特征归纳

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相当明显,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如下:

(1)经济波动周期属于增长型周期: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里,宏观经济波动虽然幅度较大,但都是相对水平的起伏,还没有出现GDP增长率的绝对水平下降,所以我们改革开放后的宏观经济波动属于增长型周期。

(2)经济波动次数较频繁,但趋于中周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波动已经出现了六个周期,约为平均每六年一次。在1990年以前属于小周期波动,在1990年后趋于中周期波动。根据相关的资料,美国二战后平均每次经济波动的持续时间为9.2年,韩国自八十年代以来平均经济波长为7年,印度在1980年以来平均经济波动持续时间为12年。所以,相对比来说,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宏观经济波动次数总体来说较为频繁。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宏观波动趋于中周期发展。

(3)经济波动幅度较剧烈,但趋于缩小:在改革开放后的前四个经济波动中,第三个周期的振幅就大,达到了7.8%,其余三个周期都保持在6.5%左右。即使是这样,相对于美国经济波幅的2%和日本的3.5%来说,我国的经济波动幅度还是较大的,但在2000年后,这种波动的幅度趋于缩小。

(4)经济波动的上升阶段趋于延长:在这六次的经济波动中,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年份在多于上升的年份,在这三十三年中(除去峰值的5年),有16年GDP增长率趋于上升,下降的只有12年。其中在1999年后有连续8年的GDP经济增长上升的现象,所以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波动的上升阶段趋于延长。

参考文献:

[1]王悦.西方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理论回顾[J].求索,2006(10):19-20.

[2]李延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河北工业大学,2004.

第8篇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会计制度为企业的规范,市场经济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事企业单位还是政府部门,都要将会计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十二五”的落实,新的经济形式对会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与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总战略相适应,在未来的会计改革中,也要就将“稳重求进”作为基本方向。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要求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目标,本文就2013年我国会计改革面临的新挑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未来会计发展展望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经济制度;会计准则;改革;展望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由原来的计划执行主体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为适应企业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国家赋予了企业充分的经营及理财自,使企业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行决定销的规模,结构和方向,自主筹资和投资,并在遵循国家有关法规的前提下,自行制定企业的收益分配方案。宏观经济环境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对企业会计作相应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实现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适应维护企业各利益主体经济利益的需要,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这些改革目的充分表明了会计与环境的关系,即环境变化要求进行会计改革,而改革后的会计必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会计改革目标的确立,必须从企业会计目标,会计改革目标与会计目标是相互关联的两个不同层次,其中,会计目标是终极目标,而会计改革目标则是终极目标的从属目标,必须体现终极目标的要求。

2 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

就目前国内外的情况来看,总的经济形式呈现出不确定性,这是会计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首先是国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和不稳定,欧债危机和美国次债危机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余波未平,使得在世界中具有影响力的经济主体在宏观政策的制定上总是摇摆不定,这就使得我国的对外政策也具有不确定性,进而给会计改革带来了迷惑和阻碍;另一方面,由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价格的变化较为频繁,使得国内企业的管理存在这不确定性,加大了会计工作的难度。其次,我国经济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金融和汇率的影响,使得企业的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资金融通的成本也不断增加,对外贸易遇到阻碍,这些都是会计改革勘待解决的问题。再次,我国财会制度的辐射范围还不够广,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还不够规范和完善,也是未来改革的重点。

3 未来会计改革发展展望

(一)对于会计准则要不断的完善和落实

要不断对新的会计政策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其指导和监管作用更加明显,在对一些大型的上市企业的考察中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了企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能力,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下一个改革阶段,国家要对新会计准则的内容进一步的完善,一方面要对于一些空白领域作出规定,另一方面要提高会计准则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对中小企业的财务和会计行为进行重点的规范。

(二)增强我国会计制度在国际上的参与度,使其成为维护我国经济权益的重要手段

上文中提到,国际的经济形式变化给我国会计发展带来了挑战,所以在未来的会计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同国际的联系,在准则的制定上,要通国际基本准则相适应,避免在趋同性上发生矛盾和冲突。同时,要加强在会计理论上的研究,扩大研究成果,使准则的制定更加的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更高,进而充分维护国家的利益。

(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对于企业来说,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下,其要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应当积极主动的发挥其内部对于会计工作的控制和监管职能,端正财会员工工作态度,增强其负责态度和自律能力,采用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将企业内部各级部门给串联起来,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规定以及内部监督规章制度,在各个工作开张的过程当中增加各级部门的相互联系,以便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不但是要各级部门之间实现相互监督,各级部门内的各个岗位也应该要能够相互监督。

(四)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在新时代中,会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管理的依赖性更大。信息时代拓宽了管理的技术手段,比如高效的办公软件、电子计算机、账目编程系统以及网络控制等,这些是新时代的技术成果,使用到会计体系中时,使得其管理变得高效、快捷和精确,而且使得现代管理模式发生 重大的变化,对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化和改良作用。传统的会计工作,其重心是对企业的账务进行记录和计算,但是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这种重心慢慢发生了转移,会计师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对于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财务的综合管理上,如何帮组企业更加稳定健康的运转是当下会计师的工作重心。要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全面建设我国的信息化系统,对于硬件和软件的开发生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专业人员的培养都要积极支持。并且通过新会计准则对信息化的透明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和引导。

(五)提高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鼓励创新思维,特别是要强化其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要强化管理人员的道德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大在该领域的教育投入,建立专门的会计教育院校,扩大优秀财会工作人员的规模。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未来的会计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在稳健的经济政策指导下健康发展,虽然在新的形势下,改革可能会遭遇挑战和阻碍,但是只要在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和落实准则,提高国际影响,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相信在我国的会计改革会朝着更好的方向稳定发展。会计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仲文.中国会计改革国际趋同以及新准则对净利润的影响趋势――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改革辨析[A].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系、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发展――第六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系、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2006:8.

[2]李孝林.普通高校培育学科特色的实践――创建比较财会学科体系培养创新人才[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4.

[3]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J].会计研究,2000,08:8-16.

[4]吕书明.探析财务会计的改革与创新[A].江苏省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下)[C].江苏省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2012:1.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