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09:21: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宣传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中小学学校校方不够重视。
中小学学校校方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体系。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参考纲要仍是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在这一纲要中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及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具体的方针政策在校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弹性很大,其中也没有规定统一的考核标准。《纲要》中规定:“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要达到70-140个课时”。但是校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七成以上的高中仅高一开课,每周一节,除去节假日、寒暑假,勉强能达到35个课时。
2.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不足,远不能满足授课的需要。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问题往往也就成为学校最为薄弱的环节,好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非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而是由于所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只能抽调其他学科的老师来填补空缺,而抽调过来的老师没有专业知识,他们要先自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然后再教学生。
3.授课内容重复。
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有些内容,小学开始学,初中重复学,高中继续重复学习。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学生时间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暴露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计上的不科学性。为此,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逐渐增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比较差的学校,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教育。
二、改进对策
1.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的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所以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知识必将成为高考中的重要内容。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需求,循序渐进,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逐渐改进学习内容。
2.加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各个中小学抽调具有相关基础的教师进入一些相关的高校进行培训;其次,作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把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当作自己的职责。为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变得十分重要。
3.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机制。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机制,首先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当中,不能忽视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将其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最终应该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其次,为监督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应该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选修课考试的科目,并计入毕业总分;最后,应该将学生的成绩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能否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4.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实践与能力培养法。
上海市
车俊杰 张士奕阳 金轶哲 金弈飞 丁蕴婕 孙久晖
陈容吉 姚震杰 甘 羽 徐雨萍 王天成 伏起嘉
童鸣 刘宇轩 沈宸宇 吕秋悦 钱梦舟
深圳市
龙泳豪 叶慧兰 敖雨诗 房 珉 卢子云 曾 立
徐瀚洋 蓝思媛 蒋欣辰
柳州市
黄靖宇 覃嘉慧 陆贝宁 林雨晴 陆晓云 陈柏荣
李林蔚 吕文婷 韦黄强 丁柳清 吕佳慧 莫婷媛
黄金莹 韦清清 王怡丹 滕翰文 李文怡 黄之敏
黄格格 张云珂 韦予萱 钟玲玲 章志强 陆相衡
龙子浚 李 华 陈诗涵 彭晨夕 杨乐韵 吴惠航
刘翰元 骆美文 陈泓逸 董燕秋 乔如倩 蒙雨晨
骆周隽 韦尚勇 伍文艺 巩小贞 刘干鹏 覃海利
陈丝亮 莫煦洋 廖 进 韦丽菊 杨富隆 韦柳雪
砚俐彪 覃紫红 朱 钰 刘树君 覃梦菲 蔡耀德
蔡耀德 慧 钟 贾莉斯 童品维 潘语昊 吴 哲
覃誉莹 颜雅欣 黄笑涵 胡玉琳 陈蒋铭 邓昊哲
刘伯 杨 诚 陆姚君 张俊昊 罗安然 陈俞宏
吴津荟 陈星百 谢雨琦 彭 彭 秦舒瑞
秦舒瑞 黄智勇 张宇扬 周 宁 周 宁 邓诗雨
屈平燕 卓淑华 刘婷婷 廖芳燕 陆彩湾 黄梦宁
蒙婵彩 覃诗雨 何嘉慧 林文凯 梁如玉 赵贵发
刘沅骐 韦荣婕 谢雨鑫 林 涵 韦策方 黄一吉力
刘子墨 彭扬菲 莫思雨 容亿鑫 胡益源 黄婧钰
韦柳泽 刘 爽 谢雨辛 李天麒 熊友兵 李 涛
覃玉华 贾 妮 梁 勇 覃玉华
哈尔滨市
李 博 王一诺 于丽娜 宋昌佰 崔家祺 黄保翔
张津蒙 贲雅雯 王博涵 秦孟瑶 宫欣然 吴佳璐
丛 薇 张 丽
吉林市
张洛东 王鹤璇 荣悦含 王鹤霖 卢美玉 陈美含
周佳美 沈灵玉 王雪峰 杨淇茗 马铭阳 王一霖
廉天力 廉天力 于 力 徐一涵 刘晗 曲盈桥
宋禹飞 高浩元 孔令茜 程俊泳 张曦文 王 婧
何羽阁 黄 熙 高浩元 马 浩 王 策 王 毅
姜玉华 姜玉华 孙丽霞 王 毅 周凌颖 周凌颖
孙丽霞
松原市
刘子怡 肖俊平 王爱华 张丽娟 肖俊平 王艳苹
张亚波 史超群 梁 好 李 洋 张 萌 徐馨月
代立文 王成文 郝永志 史志刚 刘明学 于爱红
李向莲 王 亮 赵炳云 郭海英 张馨元 迟丽莹
张 萱 刘宇涵 张佳鹏 张 禹 马金竹 杨祺元
李振宇 祖雨晴 徐铭泽 胡莫雅 孙东剑
辽源市
车春晓 韩运国 梁恩玉 蔡文霞 段佳庆 郑晓明
李 想 汪 强 李世瀚 李 典 李 典 韩 拙
张德军 王晓宇 姜树森 陈秀莉 丛瑞刚 迟洪涛
陈丽娟 吕延农 庞 月 梁学志 梁学志 郑 昊
孙 王忠君 马永军 任立中 任立中 黄 双
任可如 张德军 李艳霞
辽宁省
腾 鳌 付立杰
书法二等奖
上海市
王昭程 姜奕霖 陈竹景 施予佳 王艺涵 许 易
孙颜克 吴歆 侯嘉禾 徐熙哲 陶冠熹 周 洲
施予越 朱义乐 张文杰 刘 陈婧怡 沈佳清
陈天怡 杨韵琪 许沛茨 刘 铮 林亦凡 吴欣成
胡恽涵 李艺琪 邓名华 张 瞻 苏昱 应 茵
徐 洋 卢嘉文 顾杰运 许沛茹 金家琪 许超逸
洪婷慧 洪婷慧 朱超逸 谭覆顺
深圳市
樊 瑾 陈伟添 张 悦 张珊珊 毛香闽 唐 曼
罗嘉雯 李斯 苏 妍 柯钰雯 董玉莹 罗昊桐
阙文艳 许小婷 沈钰棠 梁家伟 许慈虹 林佳乐
赖惠慧 高紫婷
柳州市
覃光毅 麦 燕 黎志双 欧 荣 曾文群 陈俊衡
何培媛 李海娟 刘淑婕 覃春暖 蒙韦升 覃巧琳
韦菊文 韦冬美 覃嗣铭 蒋咏碧 贾吉林 邹 洁
黄思思 辜 漫 漆 全 钟星瑶 覃子怡 陈柏荣
卢钰雯 梁艺宝 李晓桐 农庆秋 覃志全 黄胜禹
谭元意 吴封意婧 覃景淞 陈添禹 黄琼瑶 李艺羽
吴虹仪 谢 格 莫祯祯 韦智煜 侯思宇 黄麟茜
叶华邦 余柳钰 陆欣欣 苏玉莉 蒋青虹 汪迎霞
徐艺宁 赵媛媛 李晶晶 吴亦宁 谭语宸 汪 柳
廖嘉祺 莫玉珍 杨千慧 陈李怡萱 张嘉懿 杨蕙嘉
梁钰麟 周婧阳 刘宇航 麦子昊 黄芷铭 申佳慧
蔡芷蘅 刘若晨 陈 欢 王姝仪 陈妍 龙忠庆
汪 源 赖晓丹 桂文滨 吴艳麟 罗皓扬 陈菲凡
张芯桐 罗子墨 徐蕲琳 吴风霖 汪明阳 林小楠
李静芸 周文颖 莫凯仪 唐荣浪 黄子欣 朱文静
黄 艳 曾运华 甘德福 陈晶晶 熊伟超 伍文艺
韦霄圆 龚佳希 覃欣欣 蒙雨晨 廖永辉 谢玲慧
陆桂念 覃芳菊 乔如倩 梁肯宝钏 胡波喜 韦宇岳
李诺伊韵 王子健 凌 彦 王健宇 张 玲 韦永吉
梁 言 梁翊萱 简启婷 韦董苹 韦诗琦 龙箫伊
潘荣慧 唐椿欣 叶健华 苏鹏程 苏思瑶 覃嘉艺
黄湘茹 黄湘茹 罗慧琳 粟蔚霞 陈有军 何志光
煊 婷 江 薇 张奇媛 黄庆龄 何倩怡 谭梦圆
廖慧钟 覃梦菲 覃婉延 俞一敏 莫云棋 吴承依
谭世铭 韦宇恒 刘晟澄 莫紫璇 覃婉延 赵安秋
韦丽君 屈敬 黄楚易 周子勋 吕国源 胡嘉益
梁康铭 谭昕妍 梁康铭 傅伊玲 林霖 肖钰响
韦丽君 韦逸凡 罗志超 胡天真 莫德尔麦 孔心缘
张恒逸 蔡哲悦 吕可欣 林佳惠 兰茜榕 易诗婷
刘彦瑶 江南飞雨 唐思慧 唐榕祺 梁怡 黄柯雨欣
蒋妍昕 谢秉妍 方峙林 刘妮娜 梁佳惠 韦慧伶
赖彦 杨思蕾 季 玮 黄辛成 黄河彩 覃艺迪
黄麒玮 骆一林 陈欣然 邓雯文 邓雯文 汤美伶
熊书梦 刘新平 汤美伶 何心怡 杨奕丰熙 罗晶晶
曾雯倩 王雨晴 唐伊玫 刘新平 欧汉英 林婧雯
卢书奕 黄麟惠 石晏宁 林思丽 黄俊铭 郭俊辉陈 艳 何 莹 陈彦杰 覃耐彤 潘沐宇 罗雨诗
王 杰 宋丽华 覃悦莹 杨柯瑞 黄士强 潘诗宇
周 凡 罗韦霜 李可盈 卢蔚明 韦加磊 卓淑华
屈平燕 潘志锦 肖怀达 肖 波 韦成欢 贾 运
龙慧珍 韦少塘 贾富翔 文 雅 韦芳玲 梁芳菊
韦柳明 钟馥巧 龙委伶 梁景豪 尹彦翔 欧蓓璇
廖邓凯 叶灿荣 赖奕佳 田佳 唐志真 冯婧怡
陈英珉 卢斯园 樊政 李奕良 鲁靖煜 林思桦
石晨曦 钟谭学 廖邓凯 李君念 杨浩诚 谢卓易
姜新颜 覃奕佳 唐燕婷 路雅雯 陆昱奉 梁 亮
戴湘颖 张 恒 陈婧一 王芷悦 伍秋霖 黄华文
陈婧一 叶维佶 刘川菊 周芊伊 唐宁 覃 科
黄薇蓉 罗慧淇 沈安琪 梁洲铭 廖若瑜 宋宁瑞
吴静娟 韦宝杰 蒙文彦 刘懿菲 刘晴川 邝晶晶
覃柳龙 苏倩玉 马 慧 李成程 蓝丽雯 欧子瑜
梁 勇 宁海鹰 林 炜 宁海鹰 李 华 张 敬
贾 妮
哈尔滨市
苏 悦 李 爽 孙丽媛 张晓光 张程兮 祝艺鸣
罗涵文 刘思硕 姚璎倬 冯荣超 赵悦婷 高 月
褚 楚 刘 洋 王一悦 常 瑞 王宇婷 李嘉荟
弓小涵 赵欣然 马梦成 张 雪 汪 莹 韩 颖
曹梦文 王甜甜 卢运梅 武雨婷 张津蒙 腾佳慧
冯雅煊 吴佳莹 王博涵 徐 婷 段雨恬 李梓旭
隋 缘 李天宇 隋雨默 魏子煊
吉林市
徐 婷 孙铭桧 杜欣宇 杨晶雯 姜虹杞 勾 妍
周宇桐 左 天 杨 鸿 王子璇 刘炎康 满佳琦
国洪双 桑艺涵 桑艺涵 李依泽 王泓晔 魏鹂萱
王静白雨 刘佳香 宋禹飞 关雪涵 李沛旗 姚思旭
刘佳奇 孔令茜 侯经伟 黄 睿 孙佳慧 岳 晶
松原市
奚 辉 奚 辉 许凌云 韩桂仁 孙翔宇 韩桂仁
车佳琦 田钰婷 温士杰 史宁宁 路 磊 韩东琦
刘泽霖 白 宇 陈 述 李 贺 李 贺 宋 乐
张冬梅 代立文 韩文艳 李 平 史志刚 陶瑞丹
王伟红 包亚娟 尉莹莹 姚彤光 李向莲 杨富淇
刘明鑫 武思琦 于玲玉 杨含礼 师铭悦 孙圣博
高 妍 方琳沅 王悦琪 冯 坤 周会婷 丁爱渲
王 思 王紫仪 王 瑶 卢智杰 曲金欢 吴 旭
邱圣爱 周春天 赵美鑫 梁 歌 牟亦然 李佳欣
张 硕 邵靖博 孙悦童 钟铁铖 孙佳泽 徐 悦
王 奕 郑易卓 李昕燃 宋浠平 杨思雨 高园于 也 王宇欣 鲁鑫然 王 淇 韩雪冰 张海城
刘木子 张 钰 高洪泽 怀明天 王美欣 刘佩锋
王 淼 王雨彬 李博城 朱思瑶 胡慕临 孙艺丹
韩立军 井智锐 赵 帅 任 帅 齐雨生 吴 燃
冯美婷 高智鹏 郑凯艺 姜 蕊 付旭东 林仁杰
张宝月 孙东剑
辽源市
张艺馨 胡希岩 李梓睿 李梓睿 袁红梅 刘忠妍
于 婧 李海华 张桂杰 祁利君 孙晓玲 由金艳
牟静艳 牟静艳 袁 汇 黄 双 高文广 孙鸿源
刘如惠 宫 震 王忠君 汪 强 任立中
辽宁省腾鳌温泉
胡莉丽 李艳芳
绘画一等奖
上海市
姚震杰 陈昱彤 蒋婧云 徐欣琪 尹心怡 沈菲菲
王子怡 曹子辰 曹星语 刘以诚 胡启迪 严 洁
陈莉颖 查 萱 黄楚 朱宇杰 董 事 胡乐毅
王颢竣 伍文豪 蒋雨婷 杜鸿鑫 王禹仑 夏梦圆
崔一 虞佳颖 刘诗妤
深圳市
陈金天 邹菊峰 李丽莎 刁美霞 郑雅欣 吴丽娜
毛香闽 陈俊谕 林伊晴 张佳乐 周玲芳 林佩玲
林嘉钢 刘若航 何淑君 尹雅萱 刘炯程 李卓钊杨璐滔 钟伟涛 赖骆瑶 王荟姝
柳州市
刘鑫羽 王婧怡 王贝宁 王诗琪 王周 林巧玉
韦诗琦 廖维毅 唐芷璇 覃玉婷 覃金利 许菲菲
龙晓桦 谭雅娟 覃婷婷 覃素月 李馨妍 吴亦宁
杨 洁 李林蔚 李功瑶 谭语宸 李润秋 曾余琦玉
龚雨昕 熊雨欣 黄婉婷 井雨馨 何一丹 余思伶
马艺容 吕泽欣 覃一珍 曾晓婷 韦诗诗 覃涵鑫
韦春妍 韦斯颖 覃当乐 彭振华 彭振华 彭振华苏杏枝 陶毅恒 吕钰 覃兰都 汤佳怡 黄晶晶
杨羽鑫 江慧君 韦卓霖 蒙运韬 叶丹瑶 黎睿杰
姚祺 雯雯 马嘉睿 袁颖杰 梁芳健 邓文莉
邓 婷 林家洁 碗茹霞 熊婉伊 李婕麒 陈明睿
侯淑贞 吴灵晗 苏忠校 杨童茜 刘易洲 莫珊英
刘睿欣 左芸滔 黄清源 黄欣玲 袁晴晴 潘杨健一
卢莹丽 黄赵越 张展鹏 廖 彬 叶似逸 夏静怡
陈世琳 黄 折 李泳仪 莫文婧 罗雅匀 杨舒
韦芳媛 刘 翁志红 盘盈莹 甘雨菲 梁正宁
黄静霞 马艳钰 孙梁惜宁 梁正宁 黄静霞 陈晓熏
汪祚酉 杨柳依依 黄云慧 陈欣语 张元怡 韦佳怡廖睿程 何慧琪 梁明昕 裘锦怡 李欣然 王 倬
林 涵 杨晓敏 曾韦迅 路蕊蔚 洪萍萍 杨婵钰
王文嘉 丁方迪 唐华润 周静宜
哈尔滨市
于丽娜 白 瑞 杨少文 王兆欣 姚璎倬 孙宁禹
文 婷 刘津瑞 彭梦梦 霍 林 严学瑞 薛李钰含
吉林市
黄 熙 李秉芮 王馨莹 王馨莹 徐一涵 殷嘉阳
李秉芮 张煜 徐一涵 殷嘉阳 齐俊杰 王浩
王鹏超 曲柏霖 康潇文 刘妍彤 唐 宁 金梦阳
惠楷淇 朱婷悦 吕泊睿 孔麒铭 宋多明
松原市
王泉清 李雨涵 王艺霖 张傲然 吴玉民 孟凡忠
郭金凤 潘柏民 刘彤 胡兴佳 王馨悦 王文暄
王 奕 闫美琪 陈香宇 高子 胡梓馨 赵 酌
王熙格
辽源市
侯春光 王 淇 姜宛辰 冯乐瑶 李 明 姜典秋
张晓娟 熊桂林 孙东洋 范静茹 李泓达 李奇峰
张天明 张 娟 肖德峰 肖德峰 肖德峰 吴宝禹
姜典秋 崔艳菊 姜天一
绘画二等奖
上海市
金欣 尤文欣 赵海念 徐郅贤 唐欣怡 储汶燕
张乐天 高 健 方浩宇 朱浩 庄天爱 金彦婷
卢 悦 鲍蕴涵 石舒华 吉宁岳 邢 蕾 张中晓
王欣怡 唐 凌 耿心怡
深圳市
向 清 洪佳婷 张 悦 彭慧君 邱建宇 郭梦婷
吴丽娜 彭怀博 吴丽娜 罗 琳 王芷晴 涂树欣
林洁仪 周炜龙 龙泳豪 张 悦 吴金敏 陈德诚
吴诗嘉 莫淑瑜 傅伟倩 周龙敏 万 吴秋诗
肖梦菲 郑晓弟 尹雅萱 陈志健 谢奕源 曾彩燕
江乐行 苏 妍 苏 妍 林文壮 林泽熙 张 政
江乐行 李芷函 张雪梅 黄冬英 蓝晓华 刘炯程
罗泽琪 刘嘉杰 钟文钊 付子威 毛雨萱 潘泯源
文艺枫 文艺枫 罗泽琪 邓雅元 刘 露 刘 露
邓雅元 杨璐滔 杨璐滔 文艺扬 尹雅萱 陈子君
胡越颖 许慈虹 梁家伟 吴茹芳
柳州市
张钧皓 玉恒宾 赵媛媛 王宇欣 谭青东 陈哲彬蒙柯羽 林雨茜 刘璐源 蓝有科 李双莲 罗 霜
伦逸芸 徐晓欣 袁 欣 谢熠熠 黄定武 李汉妮
黄琼瑶 李佳蔓 覃慧玲 黄蓝馨 田仁冬 黄钰颖
袁 侣 何心缘 韦冬斌 韦健聪 莫惠宇 梁芳婷
蓝肖莹 宋 倩 韦建国 蒋迎楹 陈隋郁 黄雨晗
罗珊珊 孔渝弦 吴子璇 肖 婷 谢 格 谭阳阳
秦心怡 朱恩辰 李文怡 王怡丹 黄芷铭 黎夏帆
邵静怡 李欣玲 林泉熹 彭佳铭 黄子铭 黄欣妍
李佳奕 李筱萌 陈馨逸 夏子惠 袁茗 周梦萍
朱雯茜 陶何梓 韦思薇 李慧敏 周宏婷 甘德福
韦小妮 张 辉 罗安琪 郑嘉懿 谢玲慧 韦柳莎
窦元彬 韦霄圆 潘熙怡 计福鲜 谭婷馨 刘诗雅
何招辉 韦榕荣 何炎祖 黄小珊 梁艳倩 樊姝卉
韦郦珊 覃海利 陈姗姗 熊文君 陈佳慧 唐雨欣
王依然 冯琳茜 王 静 王 静 韦鸿倩 覃 惠
陈庆满 赖希宇 彭振华 彭振华 彭振华 彭振华
彭振华 彭振华 何 州 张悦月 潘双洁 李若
钟相如 黄诗怡 潘楚月 叶东灵 陈张颖璇 韦雨杏
周民翔 曾柳芳 杨文懿 关芮佳 吴佳欢 李欣慧
蒙丽婷 陈雨棠 周圣娥 何曼源 周彦汝 李文萱
黄笑涵 罗海权 黄嘉曦 梁吉慧 陈张颖璇 杨科瀚
安芷娴 廖陈萱 赵芷仪 兰茜榕 罗羽静 梁佳惠
韦慧伶 赖彦 杨思蕾 钟子成 潘杨健一 韦欣媛
魏熙珍 覃媛媛 黄 鹭 何叶子 黎芷伶 肖天欣
杨丰瑜 陶迪雅 罗润鑫 涂隽凡 韦 力 黄晓芙
陆昕琳 钟绮卉 黄千禧 范瑶 骆奕伶 韦梁智
廖欣怡 蒋宾浩泽 陆泽霖 李馨雨 章雨欣 罗思琴
韦传琳 杨文静 肖景轩 陈艺鑫 蔡雨珊 潘雨涛
赵奕雯 谭琳 尹 辰 崔馨元 卢麒源 吕佳玲
韦比松 林佳慧 吕佳玲 李海文 陈小慧 唐韦雪
李可盈 韦柳惠 熊燕芳 覃耀萱 黄诗怡 王子龙
廖芳燕 肖妮 吕俊辉 刘媛媛 覃蓝佳 韦美术
覃元桂 庞秋怡 沈旭东 庄心仪 蒋义炽 覃育慧
韦晓彤 韦芳媛 庞振豪 赵苡萱 张文缤 黄芳芸
钱虹羽 罗欣研 韦文 杨云帆 张依俊 谢佳林
马艳钰 黄静霞 张依俊 黄艳芳 梁正宁 黄静霞
韦晓彤 梁正宁 莫颖婷 曾紫婷 孙梁惜宁 谢佳林
陈晓薰 何业鹏 盘小嘉 苏文洋 莫颖婷 黄芳芸
黄月妮 黄春莲 周海莲 汪祚酉 徐思棋 蒋青青
汪瑞希 周琦皓 黄丽廷 吴雨欣 欧阳贤 杨宗垒
张宇洁 张汝佳 黄玉清 潘雨璇 谭健均 刘嘉琳
莫思雨 唐梓鑫 周蓝斯羽 韦银莉 周睿婕 黄麟雅
莫彩珍 覃韦心葛 陈心语 李君念 韦嘉宁 罗旃萌
刘 颖 韦香妮 韦雨君 黎乙程 吴欣雨 谭栅栅
吴雨薇 覃思媛 赵星鑫 蔡 苗 吴佳玲 宋美淇
曾祥忆 张思思 刘沁缨 谢秋莹 韦璇薇 张凯杰
覃思意 陈 雨 张方涛 贺晨阳 雷雯杰 周静宜
黄浩宇 罗静一 雷雯杰 周晓芸 韦慧轩 桂珂嫣
凌姣业 桂诗琪
哈尔滨市
柳姿彤 孙丽媛 纪雪莹 李 丽 宋 妍 朱晓红
朱晓红 丁宇琦 宋金阳 范子琳 王思涵 陈佳琪
李昕彤 王 磊 宋雨薇 才金宝 佟林哲 何文雪
何文鑫 包 帅 李士萌 何有轩 褚 楚 李龙超
刘佳妮 罗涵文 张慧明 祝婉婷 彦宇舒 尹奂奂
王含玉 李纵闻 刘盈 赵唯均 张福林 徐 良
付林雪 刘铭洋 陈雨霏 杜明阳 角 泉 王 越
吴若阳 周芷晴 刘锦琦 许天翔 许天翔 卫一霖
刘依铭 刘宣圻 李若语 张俊 陶铭淇 赵灿琼
李雨欣 刘思含 刘浩然 杨宇豪 李若菲 周雨菲
吉林市
孙源徽 王梓桐 于涵一 尚 舒 申晏骁 余香廷
朱俊烨 吴翼飞 李婉鸿 邱 硕 于承渤
松原市
刘子怡 徐文 陈佳妮 赵思琪 齐柏强 王爱华
张丽娟 马玉范 邱素涵 刘梦琦 赵欣宇 索弘光
肖 贺 张 健 梁 雪 孙伟东 崔雪情 张秀影
奚 琪 奚 琪 王 晨 辛 淼 杨辛然 王成文
张佩佩 杨天水 齐开胜 李文贺 潘柏民 潘柏民
潘柏民 潘柏民 潘柏民 张晓东 孟凡丽 周楚薇
王宇驰 刘 锐 吴依铭 李坦妮 王曦蔚 励 志
刘 畅 孙铭麒 王美婷 王一词 李 想 杨国瑞
王 煜 王艺璇 付俊泽 刁韵颖 孟祥宁 曲金欢
李浩均 李 昂 张津源 王文暄 刘 昕 姜 宇
陈怡涵 夏熙雯 董娈珈 陈 熙 王 鹤 陈 瑜
朱美琳 张笑笑 于诗园 刘 佳 王 王文暄
王文暄 孙溪然 彭鑫洋 陈 瑜 于鑫蕊 孙焕然
王 娟 段伟明 高 赫 侯铭爽 黄 炎 贾晓慧
姜琳琳 金 日 李 帅 李思琪 赵天歌 刘佳鑫
刘思彤 吕程俊 马千惠 王浩言 王 茜 杨傲家
杨昕蕊 于超印 张艳阳 张 宁 邹人键 王卓然
丛超博 高赫男 汤 张一涵 初一名 李玉洲
潘思宇 吴庚奇 马千惠 王卓然 秦浩然 张永依
孙 琪 刘芳语 王小渔 代一泽 廉艺菲 王 策陈昱涵 刁 韧 孙一涵 一昆 王 瑜 心
韩斯竹 刘超然 李 思 董瑶鑫 钟立凡 窦莹莹
窦莹莹 王敏莉 李佳鑫 王 磊 王祖彤 冯子缘
杨 贺
辽源市
杨懿琪 秦佳兴 刘海莉 徐 璐 徐文艳 于昕鹭
何 奇 张丽娜 钱薪宇 郭红波 樊志生 刘韩宇
车 帅 徐明洋 田红华 明汉宇 张 敏 刘 莹
刘莹辉 高佳莹 刘延 张雅南 张 航 谭 颖
谭 颖 丁志航 韩玉海 韩玉海 孙晓丹
辽宁省腾鳌温泉小学
于 浩 李寅姝
论文一等奖
上海市
叶潮伟 刘伟利 胡新生 张自文 杨 敏 赵 燕
吴魏青 陈 剑 钱 琦 陆 天 张佳敏 顾 凤
杨慧敏
深圳市
王荟姝
柳州市
李媛玮 韦雯婧 符 琦 郭璐茜 陆利妮 莫海涛
黄 云 陈洪清 黄兰秋 覃苇苇 郑 雪 孟 溪曹 曦 赵红剑 彭 红 王燕春 覃远彬 冯 娉
程 静 蒋 玲 张 瑾 韦晓妮 邓雯倩 王 莺
张 妍 张豫晋婧 袁小欢 韦庆鲜 余宣萱 周佳蓉
屈平燕
哈尔滨市
李忠厚
吉林市
王 毅 陈大明 王秋艳 周凌颖
松原市
白天才 田钰婷 王 梅 黄焱华 于雅秋 武 毅
赵英伟 马俊和 杨国华 王清民 王成文 石中华
杨昕东 邢晓娜 敖桂清 尹红梅 刘 蕾 范秀玲
汪艳霞 李红悦 徐海龙 任 政 郭 军 冯东双
赵晓丽 姜玉双 林 丽 包俊峰
辽源市
林国艳 姜仁东 赵富坤 王海冰 李恒文 刘金艳
孙长祥 毛孝君 邢丽艳 张立君 王丽君 张 成
宋仁平 翟秀艳 孙万鹏 刘青峰 王 敏 孙亚东
刘秀娟
辽宁省腾鳌
张 虹
论文二等奖
上海市
周 巍 林哲纬 掌晨欣 杨 敏 杨 钱 琦
杨弘
柳州市
李丽娟 廖玉菲 温治水 郭贵荣 吴 柳 苏桂弘
陈麒羽 汪 源 林 娟 张法春 梁立秋 覃新干
梁立秋 肖海艳 黄喜义 韦冬耐 李健群 黎 雪
陈小兰 黄梅芳 全丽萍 罗柳慧 陈英萍 陈 陪
钟凤群 廖小珠
哈尔滨市
曲永妍 李恩艳 高 磊 杨 鑫 孟祥珍 徐英新
苏 婷
吉林市
邵云鹤 杜 颖 刘红丽 王秀梅 崔成花
松原市
王艺霖 郭春雨 冷 爽 王峥峥 赵 丹 黄海波
李 敏 刘权超 姜淑杰 李彤云 冯艳英 臧春宇
梁鑫淼 苗迎春 李淑娟 赵 亮 史文宇 程雪莲
焦少晶 姜 雪 王丽娟 王海燕 成 尧 杨丽娜
袁红梅
辽源市
李 艳 赵大光 宋 超 林淑凤 阮秀玲 鞠艳艳
王 岩 李 艳 刘慧丽
论文摘要:舞蹈教育作为陶冶心灵的艺术,具有独特的素质教育功能。用舞蹈培养高品位的“文化”人,是舞蹈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更深层的意义。通过对舞蹈教学的实践发现,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作为意识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的审美要求,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世界著名舞蹈教育家特德·肖思说过:“我认为真正的舞蹈教育也是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舞蹈教育作为陶冶心灵的艺术,具有独特的素质教育功能。用舞蹈培养高品位的“文化”人,是舞蹈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更深层的意义。
我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通过对舞蹈教学的实践发现,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意识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的审美要求,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如何通过舞蹈教育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以舞蹈教育推动德育教育
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曾经说过:“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舞蹈表演教学,能够发展大学生对生活情感的客观体验,让他们能够掌握运用一定的舞蹈艺术形式表达情感。舞蹈创作教学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创造能力。
二、以舞蹈教育推动智育教育
在舞蹈教学中,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对潜能的全方位开拓与挖掘。舞蹈是依靠千姿百态的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与观察力,舞者必须进行仔细观察,才能领悟到其韵律、风格、特点。舞蹈从体裁、主题、表现形式等都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舞蹈的学习、排练、表演过程中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和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三、以舞蹈教育推动体育教育
美国著名舞蹈家沃尔特·特里说:“把舞蹈素材用于教育,去发展身体肌肉,调整肌肉,保持身体平衡;舞蹈练习、舞蹈节奏。用于治疗,可以帮助受伤的肉体和挫折的心灵复原。舞蹈在这一方面便是一种锻炼了。”
首先,舞蹈教学训练可以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体形和姿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育。其次,舞蹈教学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再次,舞蹈教学与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灵活性。舞蹈教育之所以是有显而易见的体育教育功能,是因为它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m而且在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像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四、以舞蹈教育推动美育教育
舞蹈教学是推动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最好的途径。舞蹈艺术审美的过程是经过人的大脑的形象思维方式并伴随人的情感体验完成的。在实施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舞蹈韵律的把握产生抒情、联想与想象,从而唤起美的感觉,美的欲望,美的理解,进而起到美育的作用。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自身的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道德情操美,使学生的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美的统一。
舞蹈教育的欣赏教学。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并形成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舞蹈是依靠千姿百态的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因而人们称舞蹈为人体动作的艺术。它集人体动作、音乐、服装、色彩、舞台美术、灯光和情节于一体,又是一种表情性的时空艺术。舞蹈中的动态与造型,恰恰证明了“舞蹈是活动的雕塑,流动的画卷”这一名言。
总之,高校舞蹈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专业的舞蹈家,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送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
由于舞蹈艺术教育以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为宗旨而展开,它不仅作用于受教个体,而且作用于全体大学生,它不仅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大学生,而且从审美的诸多方面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修养。舞蹈艺术教育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使大学生获得一门专门的艺术技能,并且在体能上得到锻炼,意志品质上得到磨练,智力上得到发展。同时,丰富情感,提升人格,净化心灵,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感悟力。
随着社会对全面素质人才的高度重视与需求,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之后,正确认识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舞蹈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确实具有独到的、显著的、无可替代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继恩,舞蹈培训中家长心理的探测与引导[j],舞蹈,2006。(06):14。
[2]杜燕,浅谈舞蹈艺术培训与少儿全面发展的关系[j],青海教育,2005,(23):33。
[3]吴红,舞蹈的作用与影响[j],今日教育,2007,(06):45。
[4]贾建文,舞蹈人才的培养[j],河北教育,2005,(15):35。
[5]李涛,浅析舞蹈的教育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05):58。
[6]刘钧,谈训练与少儿的生长发育[j],艺术广角,2000,(03):63。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理财;推广
一、研究大学生个人理财的背景
当下,我们的大学生对于结余的生活费的处理已是造成了个人的资金浪费。大学生不仅没有好的消费习惯,而且没有合理的理财规划。从大学生理财现状中不难看出大学生理财缺一个由理论到实际的的桥梁,少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更没有专业理财人员的指导,因而月底会变为“大负翁”、“月光族”。
面对现在的大学生理财的现状,我们的大学生就需要理论的扎实、多次的实际经验、专业的理财指导,然而能够帮助大学生做到这三项的任何服务业务我们至今没有发现。
二、影响大学生个人理财的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1、自身认知偏差。部分大学生会利用自己兼职的资金以及凭借工作经验去理财机构购买理财产品,然而许多人是亏本还得向父母借钱度日。这些现状显示一定程度上的过度自信、表面认知偏差都会使大学生积极的理财,但在相应程度上会忽略产品的风险、时间等信息,从而导致个人理财出现认知偏差。
2、固定的收入。根据调查显示,约75%的学生的生活收入来自父母,他们的收入减去必要的支出及大学里逐渐的存在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浪费资金严重及消费结构不合理等资金支出后,这样的不合理支出让大学生无财可理。
(二)理财市场与社会环境因素
1、理财市场条件的制约。由于理财机构宣传不到位,很多大学生是一无所知选择理财产品或是产品的销售门槛高放弃理财,这样的现实条件制约,让大学生对理财望而却步。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社会环境。传统的消费理念受到强烈的时代冲击,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有很大的转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给大学生理念带来较深的冲击,导致大学生产生高消费的心理变化。在实际情况下,由于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大学生不能树立很好的理财观。
三、研究大学生个人理财中出现的问题
1、理解误区。大学生理财需求上升,但仍缺一个独立的理财环境,且理财技巧匮乏,受传统观念束缚,大学生的理财很保守。错误的将理财理解为传统的资金使用方式,即获得的收入存入银行获得稳定的利息或进行股集,债券投资,以期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风险收益。
2、欠缺丰富的理财经验。相对保守的大学生选择基金,学生一般选择资金管理的开放式基金的固定方式。21岁的李乐同学看到学多人理财都挣了不少钱,他于是拿出了自己积攒的资金购买定期理财产品,可不久李乐就亏损了。可见,尽管在校大学生理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投资理财起步期。
3、理财风险。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理财商家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也可能因市场变化出现产品滞销、资金周转不灵导致脱节现象等。期限越长的理财产品,对利率波动就越敏感,市场风险也就越大。
4、理财产品门槛偏高。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要求客户资产要达到50万元;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要求客户资产达到20万等。这显示理财市场上的产品缺乏创新性,不能满足大学生这一客源,让很多大学生只能观望理财。
5、缺乏专业指导。专业的理财人员不能接触到我们广大的大学生,因而我们大学生的理财知识理论层面的教学,而没有实际的实例教学,这就使大学生个人理财要走许多弯路,如此发展会让大学生对理财的热衷度降低。
四、针对大学生个人理财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1、开展理财宣传教育。在高等院校开展理财宣传教育让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理财的认知程度。理财机构定期开展理财知识竞赛、与各高校合作开展理财宣传教育的专题座谈会,并在大学城设立理财中介服务点,可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和生活理财习惯,并为将来成为一个善于理财的现代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量身定制理财规划。当月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由于受自身资金的限制,建议其要开源节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勤工俭学来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比如利用家教、导游、餐厅服务等兼职,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大学生群体差异较大,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且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收入来源和消费习惯,因此,每个人的理财方案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丰富理财经验。经验不一定是非得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可以互相学习交流的。学生可向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老师请教,也可向我们理财中介推荐的理财专业人士咨询。我们理财中介服务会不定期的发放专业书籍和邀请理财专家和理财成功人士到学校为大学生做专门的经验交流讲座并建立“大学生理财协会”会员社团,有效促进理财资讯和经验的交流。
4、合适的理财产品。理想的理财产品应有相对较低的理财服务门槛,以满足大学生对资金灵活性的需求。各理财机构不断推进创新理财产品,个人理财产品只有适用才会有新市场,所以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理财产品,突出产品的适用性,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客户群理财的需要。
5、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政策环节及法律保障。
(1)理财合同。理财机构从事理财业务,应当依法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或信托合同。但在合同中不得对理财产品进行保本保息的承诺。
(2)理财机构的风险内控制度。包括对理财资金及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相关会计制度要求,切实防止帐外经营,挪用理财资金情况的发生,建立严格的业务隔离制度。
(4)理财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理财机构应当按照诚信、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原则披露理财业务的相关信息。
(5)禁止作出保证其资金不受损失或最低收益的承诺。
五、成果
(一)实现大学生人人会理财,人人有财理
通过对大学生的一系列的理财服务,我们确保了许多大学生享受到了理财该有的服务,确保大学生是会理财,而且通过专业理财人员的指导下,我们确保每个大学生都是有足够的资金去理财。
如果不会理财,不用怕,个人理财拥有专业的服务,保证人人会理财;如果没有资金理财,不用担心,我们的专业理财规划师会帮助规划资金使用,保证人人有财可理。
(二)校企合作共同发展大学生理财项目
学校与理财合作商合作,针对理财专业指导,合作商可与学校举办理财讲座、开展理财模拟大赛、理财知识竞赛、理财培训等方式让更多大学生合理的参与到理财中来,既让合作商有机会宣传自己的理财产品、给自己的理财销售市场增加客源,也让学校的理财课程有机会接触实际操作中去,有利于学生合理利用资金,合理的去理财。
(三)特色的方法,开启潮流模式
1、利用创新手段宣传理财。为了让大学生加入理财,我们理财服务点利用21世纪时尚通信方式(QQ、飞信、YY、人人等)建立大学生理财交流群和理财中介服务点会员社区群以及进小区宣传理财,通过我们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参与理财的大学生人数日趋上升。
2、与高校合作开展多次理财座谈会。我们个人理财中介服务点成立会员社团,与高校合作举办关于理财的经验交流、理财教育等专题讲座,大学生参与率100%,让更多学生不再惧怕理财。
3、大学生个人理财的业务不断深入发展,每个学生经过我们系统的培训都可以实际操作理财,对理财的认识不再是表面的理论了解,能够合理理财、规划理财。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学校与当地的各大理财商家更加的急求加入我们的跟人理财服务团队中来,不断地壮大我们的服务队伍,提高理财服务水平,为大学生理财服务提供更进一步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
本论文课题来源自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个人理财中介服务创业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在全:《一生的理财计划》,南海出版社2008年版
[2] 何丽华:《理财新视角:个人理财规划》,《审计与理财》05年第2期
[3] 林宁:《浅谈个人理财规划》,《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版
[4] 郑建辉:《如何制定合适自己的理财规划》,《金融博览》2008年第二期
[5] 田文锦:《个人理财规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 曹素芳,彭兴富.加强大学生理财观教育,构建和谐校园[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3)
在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接触到的学生中间,特别是90后学生中,的确存在许多学生的价值观太狭隘太功利,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缺乏爱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诚信,缺乏崇高理想……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国家教育部、等单位联合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要求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作为一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整天和青少年学生打交道,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思想道德、行为规范都有较深的了解,本文就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要正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化
曾经说过:“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句话可以比喻未成年人纯洁无暇的心灵和具有较强可塑性的性格。可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仅仅是学校里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承认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降低对学生自发形成正确道德选择的期望值,增强学生思想工作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想想象成一张白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多样的消费方式、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使他们不成熟的心里充满困惑,出现多种价值观、人生观很正常,不应大惊小怪,动辄批评训斥。
有位教师问学生:“你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学生回答:“上名牌大学、买大房子、过好日子。”教师当即嗤之以鼻,并告诉其他学生这就是思想庸俗低级、价值观扭曲的表现,全班学生全都低头不语,但背后都认为老师太虚伪。
这位教师的出发点和动机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对学生现实价值观的简单否定,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情绪,降低了学生的认同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二、对学生积极引导,澄清思想误区、拨乱反正
正视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并非是全盘肯定或置之不理,否则教育的功能又如何体现呢?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可能没有本质的错误,但还有更高层次的更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值得他们去追求。
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只是一些侧面了解而且往往都是阴暗面,所以才造成他们缺乏对集体对老师甚至对家庭和父母的信任和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强加给他们我们的思想,但可以通过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不只有阴暗,更多的还是阳光,社会生活的主流还是真善美。公理正义和爱并没有远离,而是一直围绕着我们。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去看生活、看社会,从而不要只有怀疑,而无对人的基本信任,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看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从而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把5.12地震中“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要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许多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也要深刻许多。
三、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的方式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很强。作他们的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方式,不能动辄摆出“说教”的面孔,更不能以“过来人”自居,要和学生倾心、平等交流,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古人云:仰其德,信其言,行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真心去关爱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关爱青少年,用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用健康积极的心态,用诚实友爱的目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还需要我们继续做大量深入的工作,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年的心理了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青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周又红,李岗编.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竞赛指导[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陆德明.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56.
[4]余映潮.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论文写作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0):15.
[5]赵勇."慎言‘情商’---来自反对者的声音"[J].山东教育,2000,(05).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
高职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强调知识和能力并举,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加强管理,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读者来到图书馆,一方面是为了汲取所需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享受学习的快乐。要使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能对馆藏布局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用简洁的文字或者图标指引,可以减少读者因不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布局而过多的浪费时间。在公共区域、阅览室摆放花卉植物盆景,可以改善馆内环境质量,增强图书馆的文化气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设茶吧、书吧等休闲区域,使读者产生舒适愉快的心情,把自己融入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中。
2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有效执行
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工作条例、章程、细则和办法。它是图书馆工作有章可循的重要条件,是整个图书馆工作正常而有秩序地进行的保证。应该广泛征求全馆人员的建议,并注意吸取读者的意见、集思广益,每一项制度都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并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完善。
为了不使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图书馆要加强对全体馆员和读者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馆内会议让馆员了解、学习规章管理制度,利用制度上墙、图书馆网页、广播媒介、读者手册等形式进行宣传,让读者了解掌握制度信息,从而提高其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并且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用奖惩来保证制度的实施。
3 文献资源建设
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普通中专或成人高校,甚至有的是两校及多校合并而转成职业技术学院的,(笔者目前所在学院即为四校合并升格而成)对于这些学院来说,文献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其实还是原来几间中专藏书的组合,总体藏书结构严重偏离读者的总体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制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
3.1 合理利用有限的购置经费
文献资源缺乏是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最大的困难,不能满足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每年的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更是捉襟见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每年图书报刊的采购计划,不重复采购,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应优先考虑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迫切需要的图书资料。图书馆应主动与各教学系联系,做到不重复订阅,也不漏订,对专业性强的刊物每年装订成册;交换与广泛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收集本校师生的著作、论文、报告、成果等。
3.2 优化馆藏结构,形成馆藏特色
馆藏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文献质量高,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收集的文献资料,首先必须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师生读者的信息需求及特点,根据办学规模、办学特色,教学与科研水平以及师生人数,专业设置等,来确定各文种文献的收藏比例。时刻关注学院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改革与发展计划,及时了解、掌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建设合理的、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使其结构尽可能做到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逐步建立起高职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3.3 文献资源共享
利用网上各种免费资源,及时把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加工,组织成方便读者利用的本馆网络资源。加强与校外其他文献收藏机构、高校图书馆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称CASHL)等的合作与共享关系。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的文献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馆藏文献补充。
3 优化馆员队伍结构,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为高职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配置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以我院图书馆为例:全馆在岗管理工作人员37人,从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学历占8.1%,本科学历占40.6%,专科学历占40.6%,专科以下学历10.7%;从专业来看:学习或研修图书馆、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占18.9%,其他专业占81.1%。
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逐步提高图书馆全体馆员的综合素质:(1)要建立馆员进修、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的学习制度。利用网络视频资料组织全体馆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培训,优化人员专业结构,提高学历层次。(2)引进正规图书馆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提高图书馆专业服务和网络服务水平。(3)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有计划地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图书情报专业学术会议或到兄弟高校图书馆参观学习,开阔办馆视野。(4)实行馆内轮流换岗制,在不断地轮流换岗中,适应各种岗位,了解图书馆全貌。
4 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更新服务观念和管理方法等,全方位地搞好读者服务工作。
4.1 延长图书馆开发时间
读者较密集阅览室采取轮班制,保证节假日和寒暑假有效开放。做到读者24小时能够通过校园网远程获取图书馆各类信息,利用自助服务系统进行服务。
4.2 主动服务
主动与各系部师生建立联系,以及采取问卷调查、读者意见箱、馆长接待日等方式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建议。利用图书馆网络环境,以现场服务、虚拟服务和延伸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对象、多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支持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以满足读者多方面有关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
4.3 服务内容多元化
建立网上信息参考咨询系统,开展信息咨询、定题检索、教育科技课题查新和专题跟踪服务等的服务项目。在图书馆网站上开办参考咨询服务及图书与情报栏目,利用QQ在线、留言板等形式,随时为师生读者咨询解答图书馆使用方面的困难和疑问并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专题讲座、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优秀读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设系统性的“文献检索课”,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提高读者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作为一个高职图书馆要重视管理,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全面提高馆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开拓新的服务手段和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凌征强.新升格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4,24(2).
[2]张艳丽.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问题和不足;思考和建议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嘉兴市仅18岁以下未成年在校生就有60多万人,显然,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党委、政府主导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为此,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妇联、市教育局于2012年5月组成课题组,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是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还有学校教师。向五县市二区发放问卷3050份,其中,中、小学生问卷各850份,教师问卷600份,家长问卷750份。参加座谈会的有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县(市、区)妇联、教育局、关工委有关同志,约60人。除政策文件、专家论文及我市相关资料外,还查阅询问了周边省市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市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家庭教育工作已有了明显的改观。同时,社会进步和家长文化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机制和工作网络已经形成
2009年,我市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妇联、市教育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文明办等10个单位为成员,成员单位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同时,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家长学校是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重要途径。学校家长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建,目前已做到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2004年,由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联合主办的市社区家长学校总校正式挂牌成立,现多数乡镇(街道),村(社区)已成立家长学校。
2010年,我市成立了嘉兴市家庭教育学会,这是家庭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学会成立两年多来,确立了一批“十二五”期间的市级课题,为开展理论研究明确了重点和方向。同时,连续2年举办家庭教育工作论坛、评选优秀论文,编撰《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汇编》。2011年,市妇联关于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在“中国妇女网”发表。科研水平往往反映工作水平,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
(二)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初步形成
调查反映,我市除广大学校教师这支队伍外,已初步形成行政管理、专家、讲师团、志愿者及社工等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一是行政管理队伍。由妇联、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行政干部组成,他们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学会各项活动,制订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并负责协调实施。
二是讲师团队伍。我市现有各级各类讲师团队伍上百支,拥有成员上千人。他们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传播家庭教育先进理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为家长释疑解惑,是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的主力军。
三是专家队伍。如市教育局在2002年建立“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教育咨询中心”,由教育系统家教专家和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担任咨询服务工作。咨询中心以热线电话82686112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并逐渐发展为家庭式面询、团体辅导、家教讲座、大型宣传相结合的综合性家庭教育公益指导服务。经过10年磨练,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有相当的专业水平,成为家庭教育的领军人物。
四是志愿者及社工队伍。各级关工委组建的“五老”(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劳模)队伍,20多年来一直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搞调研、作讲座、指导年青教师,是一支名符其实的志愿者队伍。近几年,随着社工服务事业兴起,如市妇联的“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的“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对象着手,关注孩子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创新
多年来,家教工作以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家长儿童为宗旨,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形成了一批成功的经验和创新的做法。
家教宣传教育活动形成特色品牌。从2007年起,市妇联每年9月邀请全国品牌“知心姐姐”为广大家长巡回报告家庭教育知识,每年一个主题,每次巡回报告40场,每次受益家长近1万人。2009年起,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整合“知心姐姐”、家庭教育讲师团、志愿者等各种资源,上下联动,使更多的家庭受到了现代家庭理念和家教知识的指导。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家教格局取得突破。平湖市2009年开展了“教子有方好家长”、“优秀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先进集体”、“优秀家长学校”等40佳评选,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平湖市原黄姑镇和曹桥街道于2008年首创了“家庭教育节”,至2012年已有7个镇、街道举办,预计2013年剩下2个镇也将进行。平湖镇、街道“家庭教育节”,集家庭教育、孝敬教育和文明家庭建设于一体,参与面广,受教育面宽,在整个镇、街道营造了重视、关心、抓好家庭教育的浓厚氛围。
对运用现代传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嘉善电视台设置了“家园”专栏,通过实例拍摄和教育行家的参与,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好孩子,如何做个好家长。10多年来,每月1期,至2012年11月已播出141期,让家长们在茶余饭后轻松地受到教育。再如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每月播出家教节目,平湖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定期推出适合农村的家庭教育授课“菜单”以及桐乡家庭教育官方微博等等,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着多方的探索。如市第一、二、三幼儿园及卫生幼儿园,创建家长学校10多年来,坚持聘请幼教、心理、卫生等方面专家授课,保证教育的高水平。同时,坚持向家长合理收费(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以保证管理运行的高水平。这些做法为广大家长所认同,受到了广泛好评。如近年来市实验小学创建的合作型“家长联盟”、南湖创业学校(新居民子女学校)的以学校教育推动家庭教育,嘉兴一中已坚持9年的“家长论坛”等等,都从自己学校的学生、家长特点出发,努力探索提高家庭教育的成效。
(四)家长素养和育子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随着家长文化程度提高(问卷反映,高中及中专以上的占44.62%)及家庭教育工作普遍开展,家长素养和育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是以人格健全、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家庭教育理念已为不少家长所接受。
表1反映,相当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道德养成和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的社会化(做普通人,自食其力),有着正确的家教理念。
二是多数家庭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良好,为教育好孩子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条件。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质量远比某一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如亲子关系不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有隔阂,甚至有对立情绪,家庭教育也就难以进行。从表2、表3、表4看,无论是孩子看父母、教师看家长、还是家长自身评价,多数家庭的亲子关系是良好的。相比而言,初中学生对父母评价低的有27.27%,(见表2)这既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叛逆”心理特征,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家庭教育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必须理性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工作严格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至于家长素质提高及其教育子女能力的增强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家长、家庭教育层面,调查反映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太爱孩子,又太不会爱孩子”。
表5反映,对孩子期望过高及偏高的占81.48%,家长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见诸于行动,则属于明显的抚养方式不当。
又如,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的重要位置甚至最重要位置上,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共识。但重视孩子的教育和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两回事。
表6反映还有相当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这样容易出现家庭教育的偏差。如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的道德人格教育,但不少家庭扬短避长,教育错位,成了文化课程的“第二课堂”、“补习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就如一首儿歌所唱的“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作业最多的、考试最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也会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问卷反映,在回答“遇到烦恼的事,你最喜欢跟谁说?”的问题时,中学生选择对爸爸妈妈说的仅占14.4%。
再如,行为习惯养成与独立精神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但表5、表6反映也不如人意。
在家庭教育工作层面,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它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期终评估报告指出,目前还存在着“家庭教育工作责任主体不明晰、经费投入无保障、服务与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家庭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和市场化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市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人员、经费方面,和周边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调查反映,我市目前尚未有专职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市、县(市、区)妇联、教育行政部门这两个主要协调指导部门也都只有兼职人员在做这项工作。2009年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后,主要工作由市妇联牵头组织,但每年只有4万元工作经费,与省内其它市比较排位靠后。
人员、经费的制约使得国家、省有明确要求的事项该做的未做。如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要求“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开办家庭教育栏目,增加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以多种形式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覆盖面。”我市市一级及多数县(市)未能做到。又如我市家庭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对迟缓。我市市一级及一些县(市)尚未建立家庭教育网站或网上家长学校。再如有县(市)关工委反映,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已经编写好家庭教育的乡土教材及案例汇集,但苦于经费没有着落,又不能向家长收费,至今未能付印。
(二)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我市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工作热情高,在家庭教育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一是专家队伍薄弱。受到学校、社区、家长欢迎的讲师团成员,一方面数量尚少,另一方面他们在本单位往往承担着很重的教育、管理、科研等任务,很少有机会拓宽视野,参加全国、省有关专业活动或家教培训。如全国妇联每年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跨省、市常举办家庭教育论坛,我市很少有人参加,这样,影响了他们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学校教师缺乏家教能力,缺少家教专题培训。
学校教师,作为专职、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和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职责,表9显示的数据显然是不理想的。表10则进一步反映教师缺乏家教方面能力,与没有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或接受过专门培训相关。
三是志愿者及社工队伍组织松散,缺少专业支持。各级组建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人数虽多,但很少有相应的活动或交流研讨的机会。县(市、区)关工委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组织较为健全,但学习培训的机会也不多。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一些流行的家教理念,如“三岁关键期”、“赢在起跑线上”、“右脑开发”、“脑只用了10%”、“早教越早越好”等,已为国内外科学家教理论及上世纪90年代脑科学研究成果所否定。这些,不仅绝大多数家长知之甚少,连我们的家教工作者也未必都知晓。
(三)家长学校建设及运行不平衡
通过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是我国的一个创举,适合我国的国情。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对学校来说,家长是自己学生的家长;对家长来说,学校是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意愿。和其它途径比,有着运作成本较低、组织工作较易、实际效果较好的优点。为此,国家、省层面都高度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于2004年、2011年两次做好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浙江省先后颁发《浙江省家长学校工作规程》、《浙江省家长学校教学指导纲要》、《浙江省示范性家长学校评估办法》。但调查反映,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及运行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好的如平湖市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差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往往以家长会议代替家长学校授课,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
主观上,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少学校领导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强烈意识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清醒地看到在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只靠自身力量已经难以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一位校长说得好,“父母教子有方,相当于学校多了学生数量双倍的校外辅导员。”但不少学校领导还缺乏这方面认识,忙于具体事务,认为“学校那么多学生还管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管家长”。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家长学校的不同境遇。
客观上,保障条件没有落实。一是无经费,家长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费用未列入财政预算。《浙江省家长学校工作规程》指出,可“向参加学习的家长收取适量资料费、讲课费等”,但鉴于收费的敏感性,谁也不愿意做这件事。二是无教材,我市至今无各类家长学校的教材或授课参考资料。市场上有各种版本的家长学校教材,内容未必合适而价格却很高。三是无教师,如前所述,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未必能担当家庭教育的教学任务。在“三无”面前,不少学校领导对办好家长学校也就望而却步。
至于社区举办的家长学校,一是社区工作人员少,二是面对着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家长,办学的困难也就更大。
(四)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亟待加强
特殊家庭包括离异和重组家庭、服刑人员家庭、流动人员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等。课题组着重对新居民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作了调查。与嘉兴本地居民相比,新居民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不利因素。其一,父母亲文化程度低,据统计初中及以下的占75.9%。其二,子女多。据桐乡2011年调查,对8250名新居民学生调查摸底,家里兄弟姐妹为2人的2024名,3人的2511名,4人的888名,5人及以上的240名。其三,家庭经济条件差。据市妇联2011年调查,家庭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占50%。其四,不少新居民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少时间也少精力照管好孩子。近些年来,新居民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问题成了社会管理的难点,公众关注的热点,在查阅案宗及访谈有关人员后,课题组一致认为,造成新居民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的第一位原因是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目前嘉兴有25万不满16周岁的新居民子女,加强新居民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个既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五)家庭教育服务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家长需求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既取得明显的进展,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这在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来。
参与问卷的是小学四、五年级及初中二年级的家长,表11表明,43.76%的家长没有参加过家长学校的活动或者不知道相关信息。表12则反映,社会各个方面为家长提供的教育信息也是欠缺的,以至66.25%的家长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方面的服务和指导。
表13则反映,家庭教育服务与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实际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思考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前所未有,继一系列政策文件后,又作出了调研、制定、颁布《家庭教育法》的果断决策。“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做好嘉兴家庭教育工作,事关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和谐,事关嘉兴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谨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多渠道增加家庭教育经费投入,破解制约工作品质提高的瓶颈
全国《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五年规划》)指出,“要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采用政府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动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为此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家庭教育投入。
一是市、县(市、区)财政增加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根据《五年规划》要求和家庭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参照周边市做法,加大经验投入,用于工作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各类培训经费、调研及理论研究经费、宣传普及专项经费以及表彰先进等。
二是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学习承担一定的费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教育者,“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钱,也要舍得在自己的学习上花钱。对于家庭教育教材、学习资料以及聘请专家、老师授课等费用,可在自愿参与基础上,由家长承担相应费用。向家长收费较为敏感,往往会有不同的反映。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等应形成共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沟通协调,稳妥地做好相关工作。具体可参照市第一幼儿园等收费模式,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收费。也可通过家长学校总校机制,允许评估合格的家长学校办理收费许可。
三是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捐助。家庭教育有“两个特殊”的教育,除了上述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还有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包括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障、情绪行为障碍等儿童的家庭教育。显然,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的难度要比一般家庭大得多,且这些家庭中不少是困难家庭,企业和社会各界应伸出援助之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克服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困难。
(二)建立培养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全国《五年规划》指出,要“充实家庭教育专业力量。充分发挥专家、教师、儿童工作者、‘五老’人员、专业社工、志愿者的作用。各省市县普遍建立家庭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并且要求“加强家庭教育骨干系统化培训,推进家庭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试点,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职业化水平。”确实,高水平的家庭教育有赖于高素质的家长,而高素质的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为此建议,要从嘉兴实际出发,抓紧建立培养培训长效机制,切实抓好队伍建设。
一是要建设好专职队伍、专家队伍。要积极创造条件,市、县(市、区)选配有志于家庭教育且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志专职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同时,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已为社会所认可的家庭教育工作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家教专家。如目前全国妇联和全国家庭教育学会每年都有“菜单式”的家庭教育专题培训,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则有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尽管培训费用较贵,但要选送有关人员参加。
二是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背景(学校和家庭)、教育对象(集体和个别)、教育过程(系统和随机)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前所述,不少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且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专门培训,见表14。
由此建议将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同时,对骨干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如金华市、杭州市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三是落实好社工、志愿者、“五老”队伍的培训。专业社区队伍,志愿者队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生事物,还缺少学习提高的相应平台。“五老”队伍多年来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但也需要不断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各级妇联、教育、关工委、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在学习培训方面,为这些“好人”提供好的支持与服务。
(三)规范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如上所述,不少家长学校鉴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名不符实甚至流于形式。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好经费来源、师资培训及教材、参考资料的编写或选定外,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明确家长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家长学校由所在地的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牵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中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妇联和关工委共同做好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嘉善县今年明确社区家长学校着重负责0-3岁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各县(市、区)当从本地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使家长学校的领导与管理落到实处。
2.出台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文件并建立督查评估机制。平湖市家长学校办得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早在2002年就制定了《平湖市教育系统规范化家长学校工作常规》。拟根据浙江省关于家长学校的三个指导性文件,制定市、县(市、区)的实施意见。并且借助全国、省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建立督查评估机制,设置合格家长学校及示范家长学校两类标准,督促主办单位切实做好家长学校的建设及管理工作。
3.学习借鉴周边市经验和做法。绍兴市创建示范家长学校工作已开展多年,并建立了进入与退出机制,2012年对先后命名的5批75所示范家长学校进行了复评。杭州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于2012年启动百万家庭共同成长计划,明确3年内将评选表彰全国、省、市级示范学校300所。这些市起步早,力度大,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四)引导支持多元主体参与,满足家长多方需求
调查反映,家长对家教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表15数据表明,对关系孩子德智体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家长都希望了解和掌握。
调查也反映,家长对家庭教育相关服务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表16数据反映,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尽管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位家长的偏好也不同,但确实都希望有来自多条途径的指导和帮助。普及家教知识、服务社会公众是家庭教育工作根本宗旨。《五年规划》中也明确要求,要“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活动。”为此建议:
1.继续办好党政主导的家教宣传服务活动。“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家长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大;平湖市镇、街道的“家庭教育节”,富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这些家教宣传的好载体,好做法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改进提高。
2.更好发挥媒体在传播先进理念、普及家教知识中的作用。市、县(市、区)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应根据要求,参照海宁、嘉善等地做法,设立家庭教育专栏,积极探索家长增长家教知识,媒体增多受众支持的双赢局面。同时,市、县(市、区)都应顺应家长的需要,独立或合建家庭教育网站,以提升家庭教育信息化水平。
3.扶持培育家庭教育的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市教育局“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市妇联“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以及正在筹建的社会组织“青鸟家庭成长中心”,这些组织面向社会,承担着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大型讲座、小型沙龙、个别指导等多重角色,要精心培育扶持,使之成为家庭教育工作中的品牌。
4.关注鼓励家长自助助人的家庭教育活动。如实验小学的合作型家庭成长联盟,借助家长不同的职业背景及专业知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在活动中家长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市区“小咕咚童书会”QQ群,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相互推荐适宜孩子阅读的好书。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家长素质提高后涌现出来的家教新模式,也是家庭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向,应予以关注和鼓励。
(五)重视特殊儿童、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如上所述,和普通家庭相比,特殊儿童、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有着较多的不利条件和困难。由于特殊儿童的数量少,特殊家庭中离异和重组等家庭的数量相对也少,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也就少。特殊家庭中流动人口家庭的数量虽然多,但这类家庭的增多是近些年的事,其研究和实践也显得薄弱。要努力改变这种家庭教育困难多难度大反而研究实践少的状况。
1.从特殊中找共性,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建议市家庭教育学会增加此类课题的立项,鼓励专家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多作这方面的研究。招收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的市特殊教育学校,有着这方面的有利条件,要鼓励教师不仅关爱特殊儿童,也关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农业创业 创业意愿 影响因素
作者赵立,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杭州 310036)
一、引言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生产手段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农业开始经历着从温饱农业向富裕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从原料农业向种、养、加、销一体化农业的转变过程。现代农业生产已不再是追求产量、解决温饱的问题,而是追求效益、创新升级的问题。这无疑对从事现代农业的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村人力资本问题正成为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障碍(黄祖辉,2009)。要缓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紧缺现状,除了重视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培养之外,将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有志于农业创业就业的大学生引进现代农业也是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优化大学生从事农业之环境,搭建其农业创业平台,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到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就业,培养和塑造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不仅可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
鉴于此,本研究拟以浙江省为例,考察大学生对农业创业的认识和意愿,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剖析大学生农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迫切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大学生农业创业的有效对策,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鼓励大学生农业创业的扶持政策提供一些科学和现实的依据。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农业创业”的界定
综合多学科的观点,“创业”是指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通过努力,在特定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从而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崔健,2008)。“创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人类运用知识和能力,通过创新思维,开创事业的过程(朱丽翔,2007)。考虑到现代农业的特殊性及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应从广义、动态的视角来理解农业创业。一方面,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种养殖业,还包括生产资料、食品加工、保鲜贮运、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服务等内容,农业创业可选择的领域很大,包括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在内的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类型使得农业创业可选择的形式也很多。另一方面,大学生农业创业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既可以毕业后直接创办农业企业,也可以先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工作,时机成熟再行创业。事实上,现代化农业不单需要立志成为企业家的大学生,也需要能够融入现有农业组织并发挥自身所学,为组织发展壮大贡献力量的大学生。因此,本研究所指的“农业创业”,既包括在涉农生产、加工、流通、社会化服务以及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领域的自主创业活动(狭义“创业”),也包括直接在这些农业领域的就业行为(广义“创业”)。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程序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个别访谈与小组座谈)、问卷调查及个案分析等方法。整个研究进程分三大步。首先,针对浙江省农业厅等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等在内的部分农业组织的管理者,以及大学生代表这三类人员分别组织专题访谈,初步把握我省大学生农业创业的现状、趋势和政策情况,并为下一步调查问卷的设计打下基础。然后,对省内部分有代表性大专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已实现农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部分农业组织或单位的管理者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分别从供给主体(潜在主体和现实主体)和需求主体的角度了解大学生农业创业的认知、意愿、存在问题和主观需求。最后,组织部分有农业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就农业创业问题进行深入座谈,进一步了解了其重点关注的问题和急需帮扶的环节;与此同时,选取个别成功案例进行深度访谈,从现实典型的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农业创业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和可能的应对策略。
2.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本文对农业创业的界定,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在校大学生是农业创业的潜在供给主体,已毕业并在各类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等组织创业就业的大学生为农业创业的现实供给主体。结合访谈结果,研究者针对这两类主体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
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问卷I:有关大学生农业创业的调查问卷_在校生版)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农业创业准备情况、农业创业环境、农业创业认知、农业创业意愿等五部分。对已创业大学生(问卷Ⅱ:有关大学生农业创业的调查问卷_已创业版),除上述五部分外,还增加了农业创业实际情况的调查。在问卷I和Ⅱ的主体内容中,个人基本信息主要涉及性别、年龄、户籍、专业、学历、家庭经济条件、父母职业及家庭承包土地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农业创业准备情况主要涉及当前(或在校期间)参与创业类社团组织、参与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涉农实习或兼职经历、接受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农业创业环境涉及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等方面,核心为自编的社会支持量表,包含16个条目,每一条目均是有关个体感受到的来自某一方面环境支持的具体内容的陈述,如“在校期间,学校有支持学生农业创业的相关激励(如允许兼职创业等)”。要求作答者结合自身实际,对每一条目的赞同程度进行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的等级评定。农业创业认知的核心部分为农业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结果预期两个量表。创业自我效能感(简称“创业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的扮演创业者角色和完成创业相关任务的信心程度,创业结果预期(简称“创业预期”)则是个体对创业行为结果的相关信念(Scherer,1989)。农业创业效能感量表依据国外Lucas与Cooper(2005)开发的创业效能感量表,参照国内学者陆昌勤等人(2001)与汤明(2009)针对管理者和大学生创业效能量的测量思路,在小范围初测的基础上修编而成。包含创新效能、风险承担、机会识别、关系协调和组织承诺等五个维度、共18个项目,按照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进行等级评定。农业创业预期量表是参考Super(1970)与高山川(2005)等人的研究编制,包括16个与农业创业有关的工作价值观条目,如“兴趣爱好的满足”、“生活方式的选择”等。请作答者分别就每种价值观对其的重要性(权重),以及通过农业创业实现这种价值的可能性进行1到5分的等级评定,然后计算16个条目的加权平均值①,作为农业创业的预期水平。农业创业意愿的核心部分包含两方面,首先,从定性角度询问作答者“是否会选择(继续)从事农业创业”;然后,从定量角度考察农业创业意愿的强度,即请作答者就5项陈述(如“我打算从事农业创业”)对自己从事(或继续从事)农业创业的倾向作出1到5分的等级评定。
以上问卷在正式施测前均经过农业经济管理和心理测量学领域专家的严格把关与审定。
3.问卷调查样本构成
在校大学生样本(n1=667)。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选取浙江大学(综合型)、浙江农林大学(多科)、浙江师范大学(师范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专科)这四所不同类型的省内知名院校,各校按照年级、专业②以一定的比例分别抽取150-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Ⅰ)。累计发放问卷720份,回收有效问卷667份,有效回收率为92.6%。其中,男生占37.8%,女生62.2%,样本平均年龄为22.0岁;大三年级学生(指四年制本科的三年级和三年制专科的二年级)人数最多,占72.4%,毕业班学生占总体的16.3%。③
已创业大学生样本(n2=318)。在浙江省范围内,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中、低水平,从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嘉兴、台州、衢州、丽水等9个地级市,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农业组织,对大学生工作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Ⅱ)。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有效回收率为88.3%。其中,男性占62.6%,女性占37.4%,平均年龄为27.3岁。85.5%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含30岁),53.9%的人参加工作年限不足3年,工作5年以上者占11.0%。在所涉行业方面,41.2%从事种植业,34.4%从事养殖业,16.1%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其余8.3%为兼业;在创业形态方面,29.6%为自主创业,70.4%为农业组织就业;在具体岗位方面,39.7%主要从事一线劳动(即普通员工),28.1%从事农业技术方面的工作,从事管理与营销者分别占15.9%与14.3%。以上两类大学生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参见表1。
三、主要结果与分析
根据社会认知观,个体创业能力的实现是由创业认知、创业环境和创业行为三者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的。因此,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对农业创业的认知、有关农业创业的准备情况、对农业创业环境的认识和评估,及农业创业意愿等方面分别进行现状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察不同因素对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的影响。
(一)农业创业认知分析
首先,采用全体大学生样本(N=985,包括在校和已创业的大学生)对创业效能感量表和创业预期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大学生农业创业效能感共抽取出5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机会识别效能(F1,与个人对在农业创业中寻找机会的信心程度有关)、关系协调效能(F2,与个人对农业创业中各种关系的建立与协调的信心程度有关)、组织承诺效能感(F3,与个人对农业创业的持续程度、组织承诺的信心程度有关)、创新效能(F4,与个人在农业创业中的创造力有关)、风险承担效能(F5,与个人对农业创业中承受特殊风险、压力等的信心程度有关),累积变异解释率为70.24%。具体因子结构及各项目荷重列于表2。由表可见,所得因子结构与原构思一致。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五个维度与量表总分之间均有较高相关,而各维度之间相关则较低。所有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
同时,对农业创业结果预期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16个价值观项目不论是在重要性还是对农业创业的可能性方面均只抽取出一个公因子,解释变异率分别为74.68%和78.92%。信度分析显示,上述两个方面16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93和0.92,说明该量表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在确保上述量表信效度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两类大学生的农业创业效能感和创业预期得分,结果见表3。可以发现,在农业创业效能感的各维度及总分、创业结果预期总分上,已创业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在校大学生,方差分析表明,上述差异均达到了相当显著的水平(p
另外,研究者还重点考察当前在校生的择业观状况。农业创业预期量表中的一项内容是要求大学生对各种工作价值观的重要性作出评定。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分析表明,其普遍较为看重的价值因素包括个人能力的提升、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认可、优厚经济报酬及良好工作环境,而挑战性、有益于社会等因素却相对并不太受重视(参见表4)。这与在访谈中所了解到的,“大多数大学生希望今后从事轻松或难度适中的工作,而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感兴趣的大学生相对很少”这一事实非常一致。可以推断,在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中,仍然认为农业是属于地位较低的行业,选择农业意味着选择更少的舒适、更多的困难。
(二)农业创业准备情况分析
首先,对在校大学生和已创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情况进行考察和比较。一方面,在社会实践经历方面,全体大学生样本(N=985)中,有49.8%的人表示参加过学校或社团组织的农村实践活动,这一比例在在校大学生和已创业大学生中分别为43.9%和64.6%。占总体29.6%的大学生表示具备在涉农组织实习或兼职的经历,这一比例在在校生和已创业者中分别为18.3%和56.1%;上述农村实践和涉农实习经历在两类大学生中均存在明显差异,即已实现农业创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涉农经验较在校大学生更为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涉农经验是促成大学生农业创业的有效动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接受创业教育方面,64.5%的在校大学生和45.0%的已创业大学生明确表示所在学校开设有创业教育课程,分别有9.7%(在校生)和40.6%(已创业者)明确表示学校未开设相关课程,这反映了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大学阶段的创业通识教育,创业教育的普及程度正在逐步提高。表5进一步显示了两类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差异情况。由表可见,已创业大学生所受创业教育情况明显优于在校大学生,统计检验表明,两者的差异达到相当显著的水平(X2=35.46,df=4,X2>X20.005)。这说明创业教育确实在促进大学生实际创业行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对当前在校大学生就相关政策法规、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和农村社会环境的了解程度的分析发现,有67.6%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农业领域的生产经营现状及相关政策法规,而对农村生活环境、农经管理知识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比例分别为35.4%和2.7%,如表6所示。总体上看,就农业创业准备而言,大学生相对更缺乏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学习和锻炼。尽管目前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第二课堂和假期实践活动,但是针对农业领域开展的宣传教育和实践锻炼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还不足。而本次抽样调查的在校生中,92.2%都是农林或经管类专业的,其了解农业、农村方面知识的机会和途径均较其它专业更多,依此推断,在现实的大学生总体中,具备上述涉农实践和实习经历的实际比例将更低。大学生受限于狭小的实践锻炼空间,难以较有效地做好创业所需的基本准备。换言之,采取积极措施,多方位拓展大学生了解农业、接触农村的空间,可以帮助他们有目的地学习创业所需知识,从而为他们创造在农业农村范围内发挥所长的契机。
(三)农业创业环境分析
首先,采用全体大学生样本(N=985),对社会支持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对16个支持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抽取出四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政府支持(F1,5个项目,分别涉及政府对大学生从事农业创业的财政、税收、信贷、社保及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消极支持(F2,涉及农业创业可能面临的来自自然、社会、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的障碍)、学校支持(F3,4个项目,涉及学校及师长对大学生农业创业在教育、经验、实践机会等方面的支持)、家庭支持(F4,2个项目,涉及家人及亲朋好友对农业创业的资金、人脉、精神等的支持),累积变异解释率为71.35%。具体因子结构及各项目荷重列于表7。相关分析表明,四个维度支持与支持总分之间均有较高相关,而各维度之间相关则较低。除消极支持与各维度及总分相关均为负外,其它各维度及总分间均为正相关。所有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
在此基础上,对两类大学生就农业创业环境的评估情况进行比较。表8列出了在校大学生和已创业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分及总分。由表可见,在总体社会支持以及政府支持、学校支持和家庭支持等维度,已创业大学生主观感受到的支持程度均高于在校生,且两者的差异达到了相当显著的水平(p0.05)。这一方面表明,社会环境中来自政府、学校和家庭的支持确实对大学生农业创业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随着大学生迈入农业实践工作领域,以及农业创业经验的积累与丰富而日益加强和深入。另一方面,不论对已创业者还是在校生而言,农业创业确实存在着诸如自然风险、信用风险及社会认可风险等方面的环境障碍,当务之急更应该从加强风险防范、提高大学生抗风险能力入手,帮助改善和优化大学生农业创业的社会环境。
(四)农业创业意愿分析
分别考察在校大学生农业创业的意愿与已创业大学生进一步从事农业创业的意愿。首先,从定性的角度,在校大学生中,66.5%表示可能选择从事农业创业,其中12.1%表示毕业后将马上从事农业创业,54.4%则表示毕业后不马上从事,但未来会从事农业创业。就从事农业创业可能选择的行业和形态而言,根据受调查者的多项选择情况,到农业企业工作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农业创业形态(73.0%),其次分别为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66.5%),以及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66.1%);也有个别(34位)大学生表示更倾向于选择其它形式的农业创业,如创办农业科研公司等。而对于最可能选择的农业创业形态,17.7%选择直接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的创业,20.4%选择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而分别有29.7%、20.7%和10.8%表示想先到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其比例合计为61.9%。
在已创业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87.4%)表示未来会继续从事农业创业,也有12.6%表示考虑中止农业创业。究其原因,多数人(41.5%)是出于“农业创业效益较低,甚至亏损导致创业失败”,也有许多人表示是由于“找到了更好的工作”(30.5%)或是“土地流转价格太高承受不了”(10.7%)所致,即创业效益、更好的工作机会、土地流转价格是大学生中止农业创业的主要原因。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比较两类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的强度。由于因子分析(N=985)显示,农业创业意向量表的5个项目共抽取出1个公因子,该因子的解释变异率为87.79%;同时信度分析(N=985)表明,5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5;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因此,将5个项目的均值作为农业创业意愿的得分。统计表明,已创业大学生(进一步)农业创业的意愿(n2=318,M2=3.85,SD2=0.94)高于在校大学生(n1=667,M1=2.48,SD1=0.84),且方差分析显示,两者的差异达到了相当显著的水平(ΔM=-1.37,t=-22.93,p=0.000)。这说明实际的农业创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大学生(进一步)农业创业的意愿。
(五)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之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为更好地把握上述不同方面因素对大学农业创业意愿的影响,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变量为农业创业意愿,预测变量分人口统计学特征,农业创业准备、农业创业认知、农业创业环境四类。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涉及性别、实际年龄、户籍(农村“1”/城镇“2”)、专业(农林/经管/其它)、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一般/较差)、家庭承包土地(有“1”/无“2”)、父母职业(至少一方涉农“1”/双方均非农“2”);农业创业准备涉及接受创业教育情况、参加涉农社团/组织或实践活动情况(有“1”/无“2”)、涉农实习经历(有“1”/无“2”);农业创业认知变量包括农业创业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关系协调效能、组织承诺效能、创新效能、风险承担效能)和创业预期;农业创业环境变量即社会支持,包括政府支持、消极支持、学校支持和家庭支持。四类变量中,人口统计学变量为第一层变量,创业准备变量和环境变量为第二层变量,创业认知变量为第三层变量。
分别就两类大学生总体、在校生群体和已创业大学生群体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列于表9。结果表明,对于总体而言,人口统计特征中的性别、年龄、父母职业对农业创业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p
分别考察和比较不同因素对在校大学生和已创业大学生的影响后,可以发现:(1)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年龄的上述作用仅针对已创业的大学生(p
上述结果,有一点是与一般预期不一致的,即社会支持除了家庭支持维度,均未对大学生的农业创业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家庭支持的影响也只存在于在校大学生群体当中。对于这一结果,我们认为,根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Lent et al.,1994),环境变量通过职业效能感对个体的择业意向和职业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Lent et al.,1994;Bandura,2000)。也就是说,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很可能是通过增强或削弱个体的农业创业效能感,进而对大学生的农业创业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创业效能感成为了社会支持与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变量,正是因为此,社会支持在上述回归方程的各个层次均未表现出显著效应。对于这一解释,研究者将作后续的考察和检验。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农业创业,对于优化农业人才结构、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上述对大学生农业创业的现状、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和个案分析所获一手资料,本研究就建立健全大学生农业创业的促进机制,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和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大学生农业创业激励机制
大学生农业创业,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勇气和智慧,也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与支持。虽然上述实证分析中政府支持的直接影响并没有凸现,但实践早已表明,政策扶持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农业创业认知度、吸纳、稳定和激励大学生进行农业创业起到关键的导向和支撑作用。当前的核心和重点是针对大学生农业创业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诉求,如从事农业收入低下不愿创业、风险较大不敢创业、能力有限不会创业、资金不足不能创业、配套缺失不便创业等问题,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施策加以破解。如,健全财政直补政策,破解农业创业报酬低下、不愿创业问题;完善信贷融资政策,破解农业创业资金不足、不能创业问题;加强税费减免政策,破解农业投资回收较慢、不利创业问题;改善培训支持政策,破解农业创业技能欠缺、不善创业问题;以及建立创业管理政策,破解创业人员配套不足、不便创业问题,等等。
(二)创新和完善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创业大学生培养体制
大学生要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的生力军,必须把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基础性环节来抓。调查和个案分析表明,大学生农业创业的准备情况对是否产生在农业领域创业的意向及创业能否成功至关重要,鉴于当前大学生农业创业教育以及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方面情况不容乐观的客观实际,很有必要从高校、农业部门、经营主体资源整合的角度,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加大教学改革步伐,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有机统一的农业创业大学生人才储备培养机制。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在注重专业文化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创业知识和“三农”形势政策教育,提高学生对农业农村的认知水平,增进其对“三农”事业发展的感情,夯实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创业就业的素质准备。尤其是农林类院校更应立足于为现代农业发展输送人才的办学定位,研究把握农业人才供求形势和规律,及时调整学科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加速培养一批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有技术、会营销、能管理的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加强创业知识教育,强化就业创业指导类的通识课程建设,结合学校类型和专业设置实际,增设与农业创业有关的课程或讲座,邀请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和专业研究人员、农业创业成功人士分别从指导者、研究者、实践者的视角讲授政策法规、典型案例和做法经验。
另一方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农业组织也应加强合作,探索建立大学生的联动培养机制。农业部门应积极协助高校为培养农字类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通过整合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等组织资源,设立一批课外实践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或兼职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并积累课堂教学无法传授的经验。现代农业经济组织则可根据自身人才需求实际,联合相关院校(包括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实验班,进行订单式定向培养。院校尤其是农业类院校,要主动加强与现代农业组织的联系,选聘一批愿意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熟悉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管理骨干人员,担任大学生农业创业导师,利用他们的资金和经验,采用师带徒的方式,言传身教,开展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三)改善和浓厚创业氛围,着力优化大学生农业创业社会环境
调查显示,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不强,一方面受农业比较效益低、工作辛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上从事农业“没地位”、“读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后者的制约更大。具体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改进宣传和营造氛围。一是加强对农业发展成就和前景的宣传;二是加强对农业创业典型和案例的宣传;三是营造农业创业光荣的荣誉关爱体系,如参照劳动模范等评选表彰模式,各级建立大学生农业创业模范评比表彰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农业创业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等等;四是预留农业创业人员发展空间。引进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能留得下、干得好、富得起固然是本义所在,但另一方面也要为其退出、到其他领域创业就业预留空间,尤其是要结合当前普遍向往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客观实际,将到农村一线从事农业创业的大学生报考机关事业单位情形,在考录中给予享受村官大学生同等待遇。这既是增强大学生农业创业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优化创业环境、保障就业自主选择权的重要体现。
注释:
①即16个工作价值观项目的重要性及其实现的可能性的乘积之和,再除以16得到。
②考虑到研究的实际针对性,样本的选取以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为主,专业以农林、经管类为优先。
③由于少数问卷存在个别题项的信息缺失,考虑到全文的统一性,因此文中所报告的百分比例均为有效百分比,下同。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徐旭初、蒋文华:《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框架、现实研判和解决思路》,载《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7期。
2.崔剑:《宁波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与研究》,载《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朱丽翔:《创业与大学生创业心理》,载《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
4.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载《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9期。
5.汤明:《创业效能感与创业意向关系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6.高山川:《中国企业管理者职业选择的社会认知模型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7.Bandura, A.,“Exercise of human agency through collective efficac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0,9(3),75-78.
8.Lent, R. W.,Brown, S. D., & Hackett, G.,“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4,45(1),7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