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09:22: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上层建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案例教学;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中图分类号:A811,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30 ― 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作为教育部重点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国内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被编辑出版。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出版的此类图书已达30多本,大部分图书的案例少则三、四十,多则过百,仅以30来本计的话,也有900多个案例,再加上各种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案例,案例数量可以说已不少了。但是“进书本”只是教学的基础,关键还是“进课堂”“进头脑”。本人所在的教学团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发起团队,在同国内同行的交流过程中,最经常被问起的问题是:“案例怎么用?怎么引入?”杨慧民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地理论上的探索,他以著名解释学家迦达默尔的实践智慧理论为基础,指出:“案例教学是一种生成的实践智慧,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场景条件,需要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不断地体悟和提高。要使教师获得案例教学实践智慧,必须借助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实践。”〔1〕杨慧民教授对问题的思考是深刻的,回答是非常有见地的,是对自己多年使用案例的最简炼而又充满哲学智慧的经验总结。但这对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编过案例的教师,特别是刚刚入职的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而言,还是感到无从着手。
本文主要着眼于以上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使用教学案例的经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学生最难懂、老师最难教的一门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三个经典案例为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入与使用模式进行介绍和探讨,希望能对年轻教师、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编过案例的教师们有所启发。
尽管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容易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因而也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学生的喜爱。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入案例,不能因为学生喜欢,并且有现成的案例,就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随意取用案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形式上看起来挺热闹: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讨论也很热情,但是学生可能把握不住主题、或对主题的理解流于表面,结果这样的案例教学,因占用了大量地教学时间、教学精力,却因为没有把重点问题引向深入而事实上偏废了教学。虽然说“巧妙地引入”需要根据具体的“时空场景”,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性实践”恰当引入,即所谓“教无定法”,但是还是有经验可循的。作者对自己多年来使用案例教学的实践进行反思,认为案例的引入与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一、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循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完整地讲解一个问题,在学生对问题基本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授课重点、难点问题。如《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美国南北战争”〔2〕。这场战争是发生在美国早期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学生还是很有兴趣看这个案例的。但是在这个原理中的概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身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丰富的概念;经济基础如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是非直观的、复杂的理论问题;所以需要教师详细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只有在学生明白了在这个案例中“美国南方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奴隶制经济”“北方是以雇佣劳动主的资本主义经济”属于“经济基础”,而“政体”、“军队”“法律”属于“上层建筑”时,学生才可能进一步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又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以也要求老师对二者P系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地解释,只有如此学生在案例时才有所“依托”,并能够比较容易地“聚焦”,然后是逐层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问题,把这个问题真正弄清弄懂。对于这类问题,如果在学生还没有把握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时,就让学生看案例、分析案例,这样只能让学生看的懂案例,但看不懂案例的“意义”。
关于案例的“意义”,杨慧民教授在文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中有言简意赅的探讨。文中借用美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查尔斯・莫里斯的意义观,把案例的“意义”分为“言内意义分析―言外意义分析―表达意义分析”,很好地概括了案例的三层“意义”。〔3〕对于本案例来说,三层“意义”分别是:1.言内意义。事件起始,美国南北两方的对立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过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南方胜利、北方失败,而第二阶段北方转败为胜;第一阶段南方胜利的原因是南方有充足的军事准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优秀将领,第二阶段,北方获胜的原因是林肯解放奴隶的宣言并制定相关法律致使南方奴隶逃亡,同时实行征兵法、调整军事领导机构、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对南方军队陷入重重包围。最后结果,北方获胜。2.言外意义。事件起始,美国南北方的对立是奴隶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战争过程,第一阶段南方胜利是因为南方政府对上层建筑特别是军队这一政治组织设施进行了有预谋、有组织地管理架构、武装与训练,而北方却处于被动挨打状态,在第二阶段北方转败为胜则是由于北方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法律(奴隶解放)和军队这两种政治制度和组织设施进行了有效地改革。最后结果,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奴隶制度。3.表达意义。事件起始,两种不同制度的战争,直接目的是夺取国家政权,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基础:南方以种植业为主的奴隶制经济,北方以雇佣劳动主的资本主义经济。战争过程,南方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战争的后果,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为美国称霸世界奠了定经济基础。
二、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同样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循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先讲解清楚问题中的重要概念或哲学范畴,在学生对重要概念有了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于授课的重点和有一定难度,但难度又不是太高的问题。如《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问题。对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本身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又只有一个模糊的、日常的认识。作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过多次的交流与探讨,发现学生基本可以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中推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学生掌握的并不好。学生们感觉和知觉两个概念往往混为一谈,对归纳法与演绎法学生们仅有模糊的认识,对两种方法的内在缺陷并不清楚,在课堂上通过讲授使学生搞清楚一些自以为清楚但实际上不清楚的问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而且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问题也是很有助益的。保守地讲,在教材中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讲到,那么作为教师就不能再让学生学后还对这两个概念停留于日常的理解或模糊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师就必须先把这两个概念讲清楚、讲透彻。在学生理解和把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引入案例“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4〕
从这个案例的文本本身、问题(思考与讨论)、案例点评与教学建议来看,学生们都很容易弄清“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问题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中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两条,但是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中的第三点是难点,也是这个问题的重点,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话,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这个案例也就没有被“物M其用”。因此在这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再次回到案例文本,提示学生注意如下语句:“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开普勒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美好和谐所深深打动。”“显然,第谷・布拉赫的这种理论,正是对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这两种根本对立学说的折中。”〔5〕。学生在这些提示的帮助下部分会理解“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引导着感性认识”,这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这一两者的辩证关系中的最关键之点与最难理解之点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这时候教师还可以插入现场实验:一个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当年为了让自己的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引入的实验,即波普尔说“同学们观察吧”,而后让学生回答“你观察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展开的讨论。因为这一实验不需要什么器材设备和特定的空间,所以基本上教师在课堂上都可以做,而且也颇受学生喜欢。
三、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也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教师故意先不讲问题的具体内容,而是先让学生看案例,在学生分析、讨论完这个问题。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于授课的重点,但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的问题。如《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问题。这两个问题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也是在今天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人心、大众科学素养普遍提高、市场经济观念影响日益加深的社会背景下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又很重要,因此引入案例“水稻亩产十三万斤”也是很必要的〔6〕。“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我党在“”年代经历的真实事件,事件的经过现在看起来是荒唐、可笑、不可思议的,事件造成的损失和教训是惨痛的,学生看过这个案例之后大都会感到震惊和不解,事件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个案例会像“警钟”一样警示他们不要犯头脑发热、拍脑袋决定问题的错误。
对于这一类型的问题,如果教师还详尽细致的就问题的内容一板一眼地、逐字逐句地展开讲解,是满足不了思维活跃、信息丰富、讲究效率的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的,结果就是学生精力涣散、无法集中,这样的情况出现两三次,大学生往往会对教师和这门课程整个失去兴趣。相反,如果老师在就问题的具体内容不做细致讲解的情况下引入这类案例,学生在案例问题的提示下,则会由案情到理论、由浅及深逐步深入;在学生无法轻松解答或全部解答问的时候,恰恰会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时候老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出并讲解要教授的理论内容,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才会生出“久旱逢甘霖”的惬意与豁然开朗的“获得感”。
总结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教学,而不是案例。这是教师在使用案例时必须时刻铭记在心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好故事”、“好事件”,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学生就会被引入故事,沉浸于故事,而忽视案例运用的“初心”。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成度、学生的素质、学生的上课状态、课程内容前后的衔接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巧妙地引入案例、使用案例,并在使用的过程中和使用后,反复反思和实践,才能养成真正的教学实践智慧。本文所讲的案例教学的引入与使用方法是最初级、最简单的、也最具实用性的做法,希望为新入职的教师与初次使用案例的教师以借鉴和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杨慧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82.
〔3〕杨慧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题 目:成都市新民镇政府办公楼设计
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当代建筑业的飞速发展,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建筑随处可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或从事框架结构设计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之一。
毕业设计是我们在毕业前半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实践性环节,是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是我们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我们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成都市新民镇政府办公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了框架结构的适用范围,掌握了框架结构办公楼的主体构造形态、设计程序并且熟悉了国家标准规范对于各种参数的规定,熟练掌握了政府办公楼的设计程序、方法以及单体建筑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设计深度和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对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这次毕业设计使我对于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得以把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所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并巩固、深化、拓宽所学过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锻炼自己的识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素质,提高熟练操作专业软件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以及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绘制的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应该认真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框架结构在世界各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设计形式也被广泛地运用到建筑施工中,许多城市普遍兴建了包括商场、住宅、旅馆、办公楼和多功能建筑等各种类型的多层框架建筑。
框架结构是以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及基础为主框,加上楼板、填充墙、屋盖组成的结构形式,楼板和梁连在一起,梁和柱通过节点连为一体,形成承重结构,将荷载传至基础,力的传递路线比较明确。框架可以是等跨或不等跨的,也可以是层高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有时因房屋布局和空间使用要求等原因,也可能在某层抽柱或某跨抽梁,形成缺梁、缺柱的框架。墙体是填充墙,仅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所以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物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承载力相对较大,自身重量轻,抗震效果明显,节省材料,工业化程度高,因此应用范围很广。
在结构受力性能方面,框架结构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所以框架结构属于柔性结构,自振周期较长,地震反应较小,经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因此,根据框架结构的自身特点,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国际上流行采用三统一的原则,即统一柱面、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模式设计。统一柱面可使办公楼根据人们的需要和功能要求实行相对任意分割,不至于因建筑柱面不同而在改变使用功能上受到制约;统一层高可使楼房采光效果好,空气流通顺畅,人们来往便利,布局安排合理,水平运输畅通无阻,有利于使用功能的相互替代;统一荷载,打破了会议室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明显界限。在这个总原则的指导下,要考虑的是:1、由于在发生地震时,框架柱首当其冲,一旦出现塑性铰,将危及该柱距范围内的上层建筑,并可能引起相邻柱距范围的上层建筑连续倒塌,所以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形式,且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都由抗侧力构件承担,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框架体系;2、框架结构的柱与梁宜上下左右贯通,不宜采用复式框架以及砖混框剪结构。3、在填充墙的布置方面,宜采用轻质材料,且应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安全、经济,还要实用、美观。办公楼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等办公的业务用房,现代办公楼正向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而政府办公楼作为公共建筑,在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不仅有与其他公共建筑的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其总体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政府办公楼(特别是城市办公楼)一般为多高层建筑;
(2)政府办公建筑面积较大,使用人员众多,流动性大,一般布置为内廊式, 竖向上则布置多部楼梯和电梯;
(3)政府办公楼中有一些特殊用途的房间,如会议室,新闻厅等,由于其建筑面积很大,且内部要求空旷,不宜设柱,因此在结构设计中是难点,需要特别重视,重点考虑;
(4)随着现在能源的日益紧缺,建筑作为能源消耗大户,也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现代政府办公建筑中多采用新型、环保技术和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5)政府办公楼作为公共建筑,必须考虑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保证周边道路的通畅。
政府办公大楼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应与其他商业、公共建筑有一定的区别,应以现代、简洁、大气、庄重为主格调,装修项目以简洁为主,装饰配套要突出时代要求,体现轻装修重装饰的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合编.房屋建筑学(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舒秋华.房屋建筑学(第3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东南大学等合编.混凝土结构(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5]GBJ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S].
[6]GB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
[7]GB50009-200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8]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9]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10]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11]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12]GB/T50105-200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S].
[13]GB/T50104-2001.建筑制图标准[S].
2.本课题的任务、重点内容、实现途径
2.1课题任务
2.1.1 完成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
2.1.2 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1) 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方案设计及结构设计计算。
(2) 完成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各一套,图纸采用A1和A2纸张,手绘图纸3-5张,其余均采用计算机绘图。
(3) 设计成果符合学校关于毕业设计的管理规定并装订成册。
2.2 重点内容
2.2.1 建筑设计部分
(1) 建筑总平面图
(2) 建筑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及剖面设计
(3) 详图设计,包括楼梯、厕所等的详图设计
(4) 计算机绘建筑施工图
(5) 建筑设计说明
2.2.2 结构设计部分
(1) 结构方案设计(平面布置、初选材料、初定构件尺寸等)
(2) 结构计算
1) 建立结构计算简图
2) 荷载计算
3) 结构内力组合及构件截面设计
4) 基础设计计算、楼梯计算等
5) PKPM结构验算
(3)绘制结构施工图(手绘3-5张,其余为计算机绘制)
(4)结构设计说明
2.3实现途径
2.3.1 在熟悉课题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和查阅与政府办公楼有关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资料,参考和借鉴同类建筑的设计图纸。
2.3.2 认真学习相关的资料和规范、标准和图集等,为建筑和结构设计打下基础。
2.3.3 通过现场学习,了解建筑施工与管理情况,学到一些设计应该注意的细节,使理论得以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更好、准确地进行设计。
2.3.4 应用天正CAD软件正确绘制建筑施工图,并根据结构设计规范,正确计算与分析结构荷载,对梁、板、柱等尺寸做出正确设计,然后应用PKPM结构计算软件进行结构电算复核,绘制结构施工图,同时有完整的计算书。
2.3.5 严格听从指导老师的安排,按着设计任务书的内容、步骤、要求和进度计划,按时认真地完成此次的毕业设计课题。
3.完成本课题所需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实验、调研等)及解决办法
3.1 完成本课题所需工作条件
3.1.1 掌握并运用已学各门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现场实习经历。
3.1.2 完成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
3.1.3 学习和使用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和图集。
3.1.4熟练操作Word、Excel等办公软件、AutoCAD和天正建筑等绘图软件以及PKPM等结构计算软件的功能。
3.1.5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献。
3.2 解决办法
3.2.1 达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标准所规定的学分条件。
3.2.2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设计资料。
3.2.3 积极同本组同学交流讨论,加快设计进度。
3.2.4 课余时间多加练习各种办公软件、绘图及结构计算软件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趋热分析
前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拥有庞大宗教信徒的国家。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信教群众的数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在这股“宗教热”中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年轻大学生在信教群众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大学生是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感受敏锐的年轻群体,是社会进步思潮和进步文化的代言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生热衷于信仰宗教是基于什么原因?又会给国家、社会乃至大学生个体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后果?这些都是是值得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命题。笔者尝试从教育的立场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趋热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大学生趋热的外部原因
(一)环境的因素
马克思曾经说过:“非常明显,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社会信仰状况发生相应的变化。按照马克思的构想,信仰应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纯粹公有制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上,而在现阶段的中国,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代表这些非公有制经济要求的上层建筑相应地也在整个社会上层建筑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空间,从而使我国的上层建筑呈现出多形态并存的复杂局面,信仰的唯一地位受到了动摇。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作为生活在当下的普通人,他们的信仰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宗教自身的发展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能够长期持久地存在和发展下去,也会随着社会文化的进化和发展对自己的教义做一些微调。例如,近代大乘佛教中的人间佛教就和以往传统佛教所倡导的“属于僧侣的佛教”、“山林的佛教”相反,提倡一种着重于“居士的佛教”,并且积极走向人群。人间佛教认为,佛祖释迦摩尼在在人间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为人说法、在人间入灭(涅)。他的一生离不开人间。以佛教的观点来说,‘佛是已经开悟的凡夫(指一般人);凡夫是未开悟的佛。’佛教的许多道理,并非是虚幻且不实际的,是可以应用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的。而且,人间佛教常常以贴近当下人们喜好或者潮流的方法进行传播,因此,人间佛教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非常的惊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人间佛教强调走入在家众,走入寻常百姓的居家生活,这样,大学生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很容易被耳濡目染,很容易在与家人的言谈及生活的磨合中潜移默化被牵引着走近宗教。
(三)教育的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思政工作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由于思政工作的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思政工作的方式又比较单一,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思政工作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差异甚至是矛盾的时候,大学生极易因为缺乏个性化的思想关怀和导引而出现信仰迷失的情况。
二、大学生趋热的内部原因
(一)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当代大学生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挫折教育近乎为零,在基础教育阶段又因以升学为唯一的目标而忽略了对调解心理压力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当他们在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遭遇到难题的时候,无力进行自我排解。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会在潜意识中选择退缩和逃避,而宗教就成为他们最好的避难所。
(二)对宗教文化充满好奇
大学生处在生长的黄金阶段,求知欲强,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对未知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当他们进入到大学,有机会接触到从未听闻的宗教文化时,出于好奇心和探秘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对宗教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现代宗教所显现出来的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更使得大学生倾向于将宗教视为一种文化而予以接纳。
三、大学生趋热的对策探析
对于目前客观存在的大学生趋热的现象,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视其为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应辩证地看待这一事实,保持客观、科学的态度,从事实出发,厘清其中的一些关系,寻求积极稳妥的应对之策。
(一)保有开放包容的心态
我国的政策明确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因此,高校教师不必将视为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甚至在两课文本中有关宗教的论述大都是“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等负面的定义,而对宗教的积极作用,如对人精神的抚慰、包含很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很多相关学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等却只字未提,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失偏颇而且没有尊重大学生个体。大学生是掌握科学知识最多的群体,也是求知欲望最强的群体,对于宗教这么重要的意识形态,大学生不仅需要知其然,但更需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能够带领学生科学、全面、公正地认识宗教,中肯地评价宗教,那么,大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科学的态度而且能感受到被尊重的喜悦,就会用一个更理智、更平和的思想和心态来面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各种宗教。有比较才会有辨别,理智的分析比较之后,大学生自己就能发现孰优孰劣。开放包容的心态还表现为,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论。好的思政工作者应善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并善于从不同的意见中发掘学生思考的价值所在,因势利导、循序善诱,引导学生自己走上发现真理、追寻真理的道路。而不是简单地采用“灌输式”方法。信仰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的总和,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说教而改变的。“我讲你听”,“我令你行”的教育模式不能触及到学生思想的核心,因而是无法产生真正效应的方法。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工作
1、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的意识
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信仰属于认识层面,是人的认知,而认知的改变绝不是一两句话、一两次课可以做到的,它必须经过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绝不是一次性的短平快工程,而应做到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一方面,从大学生入学之时开始,在整个大学的学业生涯的全过程里都分阶段的、持续地开展信仰教育。另一方面,结合国际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不定期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只有这样,信仰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提升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本意是引导大学生们关注现实生活、认识人生的价值,解决他们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然而,当前的信仰教育大多以抽象的理论原则代替对现实的分析,把信仰教育等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致使信仰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这样的信仰教育既不能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也无法对其产生影响力。因此,必须提升信仰教育的内容,以那些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休戚相关的社会事实为切入口,从大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事实入手,引导大学生对信仰的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和仔细的甄别。
3、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
长期以来,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方法都是采用传统的、强制性的、集体灌输的方法,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只能是被动参与。这种方法从实践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学生究竟需要哪方面的帮助以及怎样的帮助。也就是说,教师所讲的和学生所需的并不匹配。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所求所需,教师应该走出书房,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开展信仰教育,真正做到育人于无痕。
4、建立大学生心理支持渠道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心理发育的程度相对滞后,身心常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例如,大学生常常处于心理感受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共存的状态。一方面,大学生都自觉已经成人,渴望为家庭、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因此,大学生常常会思考类似于“我是谁?我会成为谁?”这样的问题。但由于大学生知识和阅历的相对贫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往往会令大学生处时而信心十足时而迷茫颓废的矛盾状态。可以说,这是每一位大学生都会经历的艰难时期。理论上,这个矛盾期会随着大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自愈,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过于重视分数而忽视学生心理能力发展的实际,大大降低了这种自愈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建立强有力的大学生心理支持渠道,以保证在学生痛苦迷茫时可以给予及时地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度过心理断奶期,做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护航者。
注: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10年)规划项目“青少年群体信仰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JY15。
参考文献:
[1]陈跃,莫小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2]毛阳芳.当代师范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
[3]李钊文,周红艳.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5).
[4]王康.当代大学生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受限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城市高层建筑层出不穷。这些大型综合性建筑功能完善,为市民和旅客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的建筑规模庞大、人员密集、使用功能复杂、装饰装修及内部可燃物品普遍较多,一旦发生火灾后将迅速蔓延,人员疏散困难,扑救实施难度大,将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对高层建筑火灾成因进行相应的分析,寻找符合其实际的消防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制定合理可行的预防措施,对避免高层建筑火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特点
1、火势发展迅猛,易产生烟囱效应
高层建筑内部的装饰装修材料和储存、使用的物品大多数可燃、易燃性较强,建筑的竖向垂直通道,如楼梯间、电梯井、电缆管道井等,如果防火分隔设置时存在消防设计缺陷,一旦产生较大的火源时,高层建筑将像一座中空的高耸烟囱,
高度越高,烟囱效应越强,火势发展越迅猛,极易引发重大的火灾。
2、人员疏散困难,伤亡严重
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后,由于垂直疏散的距离相对较远,人员又高度集中,普通电梯此时不能作为安全疏散通道使用,而且人的疏敬方向与烟气蔓延的方向正好相反,人在烟雾中,尤其是高溶度的烟雾中能见度大幅降低,在短时间内甚至难以找到安全通道。实际情况也如此,大多数火灾中大多数人员也是由于难于及时安全疏散,吸入毒性气体过多而致死。
3、火灾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内部一旦发生火灾,扑救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处于密集建筑群中的高层塔楼主体建筑,其连接的附属裙楼由四周将其包裹在中间区域,使得火灾发生时消防车难于接近,消防队员攀登难度高,受现有消防技术及消防登高使用设备的限制,以及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阻碍和高空风力较人和风向多变的影响,破拆玻璃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消防措施一般难以实施,相对于一般低层建筑,其扑救效率显著降低,最佳灭火时机难于把握。
4、建筑管网复杂,火险隐患大
一般综合性的高层建筑内均设有种类繁多的管道和电气系统设备,这些水平和垂直的管网或线路是火灾发生时烟气和火势发展扩大最迅速的通道。通常,这些管网内大部分未设置相应的排烟防火阀门,加上油垢尘埃的长期堆积,部分防火阀门在火灾发生时也时常失效,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时,大量的烟火从燃烧层窗口喷出,在户外风力和气流的综合作用下,上层门窗玻璃逐渐烤裂,依次引发上层建筑室内的火势蔓延。
三、高层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
1、先天设计缺陷、消防布局不合理
建筑物的安全性与它的设计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部分建筑物的设计大部分只考虑其使用功能,忽视其必要的抗灾能力,存在先天性火灾隐患,例如,没严格按国家消防规范要求设计防火分区、自动消防系统、疏散通道等;各管道竖井在连接或穿过各楼层、地面、墙壁时的封堵措施、技术保障不到位,导致“阻燃”结构不阻燃。长期以来,国内许多高层建筑项目在前期设计中,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过多的注重了建筑平面布局的“美观”,加上施工现场的环境限制,导致高层建筑的周边区域存有步行街、坡道、高冠树木、台阶、高空供电线路及设备等。基于此种平面布局、场地环境,在高层建筑的长期使用中,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将难以进入有效灭火范围,即使能够进入火灾现场,也将受到建筑周边设施的干扰,严重削弱了消防工作的时效性,导致火灾规模扩大、灭火救援困难。
2、建筑材料不合格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现代企业为了从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不断丰富建筑功能、结构形式的同时,以缩减项目投资、采购资金的方式来扩大经济利润,从而难以保证施工用料的安全性、科学性。此外,由于缺少专业、
系统的培训,一线施工人员缺乏一定的消防安全意识,而工程设计师也仅考虑了业主在外观、功能等发面的要求,以至于建筑材料在质量、规格、特性等多个方面的不足,埋下火灾隐患。
3、消防管理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多数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较为复杂,而消防设施的种类也相对较多,从而造成消防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对于特定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通常是由社会机构、物业公司来执行,由于这些组织机构内部的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专业资质难以保障、责任意识较差,从而导致消防系统、设备的检修维护不到位,发生火灾时的组织疏散、救援处理也相对迟缓,加上一些业主没有及时支付物业管理费,使得消防系统处于长期闲置、瘫痪状态。现代高层建筑面积大,层数高,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有的一座建筑内既有商店、各种餐厅、娱乐设施,还有办公、旅馆、公寓等,为了满足各种使用功能和美观需要,室内的装饰。
装修经常不可避免地使用到可燃材料,比如歌舞厅等娱乐场所里采用大量塑料、纤维织品等可燃物质;宾馆、饭店内大量的陈设采用木材、塑料和棉、麻、丝、毛等可燃材料;商场内经营的多数商品是可燃物品,有些虽然本身是不燃材料制
成,但其包装箱、盒却都是可燃的;还有一些如指甲油、摩丝等均属易燃易爆的化学危险品。火灾荷载的大幅度增加,与火源接触到的机会就多,增大了发生火灾的几率和危害,一旦起火,火势很容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迅速蔓延,火灾持续时间长,燃烧猛烈,而且会出现持续性高温,甚至可能使轰然提前发生,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四、高层建筑火灾隐患的防范措施
1、严格规范高层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项目的结构设计、消防设计不规范所导致。对此,应加强对工程设计环节的监督、管控,建立相应的建筑安全责任制与图纸复审机制,并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勘察、测量,在充分了解、掌握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工作。对于建筑内部结构的设计,应严格依据我国有关的消防技术规范,以专业、标准的方式划分防火区域及隔离;对于建筑施工、装修所用的材料,应尽可能的选择无毒、无害、不易燃的产品,对于特殊区域、关键结构的施工用料,应事先做好防火测试,从根本上避免火灾隐患的产生,提高实体建筑的耐火等级。全部设计完成后,应将具体的图纸、方案报送至有关的公安消防部门,待通过专业、系统的审核与验收后,才可正式进入施工阶段。此外,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各项设计的完成情况、变更
事项加以评定,避免参建单位、在岗人员为谋取利益而随意篡改设计。
2、合理选择建筑保温结构
对于高层建筑的保温层,可燃性材料的使用将进一步扩大火灾发生后的规模与扩散程度。因此,应重点加强建筑机构的生产加工、长期使用中的管理、控制,由建设单位、工商管理、质量检验部门等有关单位协同合作,进一
步统一、明确高层建筑材料的设计标准、技术规范,将具体的监管、质检工作落实到材料的选择、采购、生产、加工、使用等多个阶段、环节,积极推广、应用砌块构建夹层保温材料。作为高层建筑使用期间的主要管理机构,物业
管理公司应加强重视其内部主管人员与相关在岗职员的安全教育、消防训练,在不断提高消防安全管理能力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以讲座、传单、板报等多种形式,提高业主的安全防范意识。
3、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要定期对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进行维修、保养和测试,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物业、使用单位等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严格的用火用电管理制度和紧急安全疏散方案。高层建筑内设置公众聚集场所的单位,要严禁在营业时进行设备检修、电气焊、油漆粉刷等施工、维修作业。在焊接切割作业时,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在落实防火措施后方能作业。
五、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待消防设计问题时要尤其谨慎负责,并在最大限度的保证高层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条件下采用最经济节省的消防设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措施探究
Abstract: Due to the high building fire hazard, fighting difficult, therefore,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take precautions against fire, in case of fire and reduce fire hazard to life and property. The main problem in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high-rise building fire safety design in the presence of and the solving measures, discuss how to carry out the fire protection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design; measures to explore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受限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城市高层建筑层出不穷。这些大型综合性建筑功能完善,为市民和旅客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的建筑规模庞大、人员密集、使用功能复杂、装饰装修及内部可燃物品普遍较多,一旦发生火灾后将迅速蔓延,人员疏散困难,扑救实施难度大,将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对高层建筑火灾成因进行相应的分析,寻找符合其实际的消防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制定合理可行的预防措施,对避免高层建筑火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特点
1、火势发展迅猛,易产生烟囱效应
高层建筑内部的装饰装修材料和储存、使用的物品大多数可燃、易燃性较强,建筑的竖向垂直通道,如楼梯间、电梯井、电缆管道井等,如果防火分隔设置时存在消防设计缺陷,一旦产生较大的火源时,高层建筑将像一座中空的高耸烟囱,高度越高,烟囱效应越强,火势发展越迅猛,极易引发重大的火灾。
2、人员疏散困难,伤亡严重
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后,由于垂直疏散的距离相对较远,人员又高度集中,普通电梯此时不能作为安全疏散通道使用,而且人的疏敬方向与烟气蔓延的方向正好相反,人在烟雾中,尤其是高溶度的烟雾中能见度大幅降低,在短时间内甚至难以找到安全通道。实际情况也如此,大多数火灾中大多数人员也是由于难于及时安全疏散,吸入毒性气体过多而致死。
3、火灾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内部一旦发生火灾,扑救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处于密集建筑群中的高层塔楼主体建筑,其连接的附属裙楼由四周将其包裹在中间区域,使得火灾发生时消防车难于接近,消防队员攀登难度高,受现有消防技术及消防登高使用设备的限制,以及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阻碍和高空风力较人和风向多变的影响,破拆玻璃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消防措施一般难以实施,相对于一般低层建筑,其扑救效率显著降低,最佳灭火时机难于把握。
4、建筑管网复杂,火险隐患大
一般综合性的高层建筑内均设有种类繁多的管道和电气系统设备,这些水平和垂直的管网或线路是火灾发生时烟气和火势发展扩大最迅速的通道。通常,这些管网内大部分未设置相应的排烟防火阀门,加上油垢尘埃的长期堆积,部分防火阀门在火灾发生时也时常失效,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时,大量的烟火从燃烧层窗口喷出,在户外风力和气流的综合作用下,上层门窗玻璃逐渐烤裂,依次引发上层建筑室内的火势蔓延。
三、高层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
1、先天设计缺陷、消防布局不合理
建筑物的安全性与它的设计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部分建筑物的设计大部分只考虑其使用功能,忽视其必要的抗灾能力,存在先天性火灾隐患,例如,没严格按国家消防规范要求设计防火分区、自动消防系统、疏散通道等;各管道竖井在连接或穿过各楼层、地面、墙壁时的封堵措施、技术保障不到位,导致“阻燃”结构不阻燃。长期以来,国内许多高层建筑项目在前期设计中,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过多的注重了建筑平面布局的“美观”,加上施工现场的环境限制,导致高层建筑的周边区域存有步行街、坡道、高冠树木、台阶、高空供电线路及设备等。基于此种平面布局、场地环境,在高层建筑的长期使用中,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将难以进入有效灭火范围,即使能够进入火灾现场,也将受到建筑周边设施的干扰,严重削弱了消防工作的时效性,导致火灾规模扩大、灭火救援困难。
3、建筑材料不合格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现代企业为了从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不断丰富建筑功能、结构形式的同时,以缩减项目投资、采购资金的方式来扩大经济利润,从而难以保证施工用料的安全性、科学性。此外,由于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一线施工人员缺乏一定的消防安全意识,而工程设计师也仅考虑了业主在外观、功能等发面的要求,以至于建筑材料在质量、规格、特性等多个方面的不足,埋下火灾隐患。
4、消防管理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多数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较为复杂,而消防设施的种类也相对较多,从而造成消防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对于特定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通常是由社会机构、物业公司来执行,由于这些组织机构内部的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专业资质难以保障、责任意识较差,从而导致消防系统、设备的检修维护不到位,发生火灾时的组织疏散、救援处理也相对迟缓,加上一些业主没有及时支付物业管理费,使得消防系统处于长期闲置、瘫痪状态。现代高层建筑面积大,层数高,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有的一座建筑内既有商店、各种餐厅、娱乐设施,还有办公、旅馆、公寓等,为了满足各种使用功能和美观需要,室内的装饰
装修经常不可避免地使用到可燃材料,比如歌舞厅等娱乐场所里采用大量塑料、纤维织品等可燃物质;宾馆、饭店内大量的陈设采用木材、塑料和棉、麻、丝、毛等可燃材料;商场内经营的多数商品是可燃物品,有些虽然本身是不燃材料制成,但其包装箱、盒却都是可燃的;还有一些如指甲油、摩丝等均属易燃易爆的化学危险品。火灾荷载的大幅度增加,与火源接触到的机会就多,增大了发生火灾的几率和危害,一旦起火,火势很容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迅速蔓延,火灾持续时间长,燃烧猛烈,而且会出现持续性高温,甚至可能使轰然提前发生,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四、高层建筑火灾隐患的防范措施
1、严格规范高层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项目的结构设计、消防设计不规范所导致。对此,应加强对工程设计环节的监督、管控,建立相应的建筑安全责任制与图纸复审机制,并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勘察、测量,在充分了解、掌握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工作。对于建筑内部结构的设计,应严格依据我国有关的消防技术规范,以专业、标准的方式划分防火区域及隔离;对于建筑施工、装修所用的材料,应尽可能的选择无毒、无害、不易燃的产品,对于特殊区域、关键结构的施工用料,应事先做好防火测试,从根本上避免火灾隐患的产生,提高实体建筑的耐火等级。全部设计完成后,应将具体的图纸、方案报送至有关的公安消防部门,待通过专业、系统的审核与验收后,才可正式进入施工阶段。此外,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各项设计的完成情况、变更
事项加以评定,避免参建单位、在岗人员为谋取利益而随意篡改设计。
2、合理选择建筑保温结构
对于高层建筑的保温层,可燃性材料的使用将进一步扩大火灾发生后的规模与扩散程度。因此,应重点加强建筑机构的生产加工、长期使用中的管理、控制,由建设单位、工商管理、质量检验部门等有关单位协同合作,进一步统一、明确高层建筑材料的设计标准、技术规范,将具体的监管、质检工作落实到材料的选择、采购、生产、加工、使用等多个阶段、环节,积极推广、应用砌块构建夹层保温材料。作为高层建筑使用期间的主要管理机构,物业管理公司应加强重视其内部主管人员与相关在岗职员的安全教育、消防训练,在不断提高消防安全管理能力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以讲座、传单、板报等多种形式,提高业主的安全防范意识。
4、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要定期对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进行维修、保养和测试,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物业、使用单位等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严格的用火用电管理制度和紧急安全疏散方案。高层建筑内设置公众聚集场所的单位,要严禁在营业时进行设备检修、电气焊、油漆粉刷等施工、维修作业。在焊接切割作业时,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在落实防火措施后方能作业。
五、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待消防设计问题时要尤其谨慎负责,并在最大限度的保证高层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条件下采用最经济节省的消防设计。
参考文献:
[1]徐少波从高层建筑火灾风险指标探究消防设计措施[会议论文]2009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
一、法律毕业论文选题原则
法律毕业论文题目过大,操作起来内容面太宽而把握不住中心,论述深入不下去;法律毕业论文题目过小,又展不开论述,不成其为论文。对此:
第一,法律毕业论文选题时选择自己认为比较熟悉的部门法。几年来法律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各自在不同的部门法领域里肯定会各有千秋。有的同学民法部门的问题体会较深;有的同学程序法的学习、思考更为全面细致;还有的同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可能想法更多。那么法律毕业论文选题时就首先明确大方向,选择自己平时看书比较多的,手头资料比较充足,思考问题有一定深度的部门法,这样写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平时积攒的资料也派上了用场,常考虑的一些问题也容易深化一步了。法律毕业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考查学生几年来法律课程学习的综合性、思考问题的逻辑思路。对一个问题,在写法律毕业论文时,能够综合考虑,从立法、执法的角度考虑,并把平时碰到的问题站在不同的方位深入进一步学习、探讨,也就达到我们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了。
第二,选好部门法后,注意自己平时知识的积累,看看这一方面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几年的学习,某一部门法的所有问题不一定都能搞通,这个时候,需要回忆一下,看看所选部门法有些什么基本理论问题,与所选法律毕业论文题目相近相通的一些理论问题是不是还不太清楚,扫清动笔前的一些障碍,非常必要。对于自己运用起来还不太得心应手的一些知识,赶快抓紧时间去给予更多的关注。理清思路,多阅读一些课外的有关书籍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想写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在弄清基本理论问题时,相关的刑事诉讼法的无罪推定原则。我国新旧刑法关于此问题的观点,国际上各国的基本观点,法律规定,司法解释的基本资料是否齐全,还有些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们再作进一步的探讨。这样,宏观上、微观上你都有了进一步的考虑、思索,拿起笔的时候不至于为一些基本的问题而再影响你写作时的思路了。
二、法律毕业论文应重视法律、法规的变化
几年法律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感到特别棘手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人们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处在翻天覆地的变革之中。与此相应,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法律条文的修改不断变化,给法律的学习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但同时给我们法律毕业论文的完成又提供了许多好的机会。新的、重新探索的问题层出不穷,法律中有许多的课题迫切需要去探讨。学员在完成法律毕业论文时,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在法律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要注意适时、适度的去把握。切记知识的更新,关注国家法律的变化、发展。另外司法实践也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法律毕业论文要注意把握法律发展变化的大方向,在平时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如果主题把握不好,就很容易使自己的论文偏离方向,导致前功尽弃,事倍功半。
三、把握理论研究动向是法律毕业论文的核心
众所周知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选好法律毕业论文题目后就要围绕题目广泛关注我国法学理论方面的动态,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从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查阅有关的学术期刊、报纸杂志、资料索引,了解理论界进展的程度,使自己的思路更开阔、更活跃。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来武装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论功底。这样,论文会更上一层楼,写起来也会妙笔生花的。另外司法实践的关注必不可少。抽象的思维结合具体的实践,会更加清晰、流畅。
上面的工作完成以后,就会感觉到毕业论文的完成已经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了,不会再象刚开始那样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了。在此基础上理顺思路,资料准备充足,再动笔开始写就会水到渠成了。
四、法律毕业论文写作技巧
第一,拟好法律毕业论文提纲,明确自己的论点,再围绕自己的论点,把准备好的材料分门别类,从正反两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去选择有力的论据,用大量的材料去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论点、论据、论证是写作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按照自己的思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
关键词:3D Max软件;船舶效果图;建模
中图分类号:TB237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the 3D Max on Setting up Shipping Modeling
LI Shuang, FANLi
( Guamgzhou marin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Guangzhou 510250 )
Abstract: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general procedure of the 3dsmax on setting up shipping modeling about Asia Athletic Meeting cruising ships, which will give some guidance for shipping modeling fancier of 3ds max.
Key words: 3D Max; Shipping Modeling;Setting up
1前言
3D Max软件在三维动画应用领域的很多方面都有迅速发展,比如影视广告、建筑装璜、机械制造、生化研究、军事技术、医学治疗、教育娱乐、电脑游戏以及抽象艺术等方面,工程领域的效果演示目前正成为项目合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深度发展的今天,效果演示无论是在投标方案介绍还是在企业产品宣传方面都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
受现代动画和影视技术的影响,效果展示的好坏有时成了许多人群主观评价工程单位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砝码,因此也得到了各工程单位的特别重视。船舶行业作为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效果展示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船舶行业本身的冷门性,使得该软件在船舶行业应用并不多,而寻求建筑效果的工程人员进行船舶效果图绘制,往往难以达到船舶行业所要求的专业效果。
本文以亚运会花船为蓝本,以“Autodesk 3Ds Max 2010 32 位”为载体,简要介绍使用3Ds max软件建造船舶模型的过程,着重讲解如何使用该软件建立合适的船舶效果图,给船舶设计师带来一些启发。
2建模思路及流程介绍
2.1导入思路解析
双击打开“Autodesk 3Ds Max 2010 32 位”, 接着进行主船体以及上建三视图的导入。对CAD模型做简化处理,线条保留越少,则导入后占用内存越小,处理速度越快。简化模型如图1图2所示。
常规导入,选择“文件”――“导入”,选取以上游览船CAD(以下简称CAD)的路径,导入到顶视图中。在顶视图中导入俯视模型,在前视图中导入侧视模型。模型导入后调整角度,如图3所示。
图1CAD简化模型俯视图
图2CAD简化模型侧视图
图3 模型导入后的MAX界面
导入后,使用3D Max的“成组”功能,类似CAD的“创建块”。
2.2建模方法汇总
由于主船体已通过导入得到,剩余的主要工作是甲板室(上层建筑)及甲板舾装件建模,具体操作技术和方法可由相关3DsMax教程得到启示,此处不再赘述。
我们结合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建模如下经验:
(1)导入“.igs”格式的主船体后,如果出现主船体外边黑洞洞一片,而内侧正常显示时,需要在渲染栏下勾选选中“翻转”法线选项即可;或者通过多边形细分建模得到的主船体模型,也需要勾选翻转法线;
(2)布尔运算。船舶上通常使用的是(A-B)的原理,先选中上建,然后选择布尔的窗户。布尔时,为了使窗户玻璃同窗户尺寸保持一致,需要提前进行复制操作,在布尔操作以后,整个上建变成一个可编辑多边形时,就改变了上建的性质,此时操作很容易出错,而出错后不能象CAD一样进行撤销操作,所以进行布尔操作务必慎重;
(3)三维模型和CAD图面的对应关系。如果对CAD图形读图很清晰,则模型建立时就会得心应手很多,尤其是驾驶室前部形状、顶甲板形状、有无外走道等。对主船体和上建的结合,需要做到渲染后主船体和上建或者首部舷墙之间不会出现缝隙,使渲染后保证模型图片的完整性和真实效果;
(4)导圆角。建模过程中如门、窗、桅杆等都需要使用导圆角功能,此处右键选中转变为可编辑多边形,然后多次尝试右键上的功能键,看能带来什么变化;
(5)掌握常用的快捷键,比如ALT+W最大化窗口、F9渲染等,这些在教材中都有,平时用心的话则会给建模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网上有专门对不同版本3Ds Max最新最全快捷键的资料整理,大家可以下载学习。
2.3材质设置和背景设置中的注意事项
建模只是前提,建模成功后需要进行材质设置,这是一个技术难点。通常我们脑海里或储备库中要有足够的技术参数,比如玻璃、陶瓷等的参数设置,这样可以简化材质设置时间。
背景的添加也很简单,难点在于需要设计成在海面真实航行的效果图,此时需对水波进行参数设置,通过噪波工具调整。
这里可以好好利用渲染中的贴图功能,比如一些船舶室内效果图,桌面的纹路、沙发的纹路、椅子的质地等,这些参数设置可以使图片效果更加逼真。
为了避免文件过大,也可以把蓝天、白云以及海水的模型建好,等船舶的模型渲染成功后使用“合并”功能将两个模型整合,然后进行微调出图。
图4是作者建模的某船效果图。
图4某船效果图
2.4渲染功能的使用及后处理
渲染图片时,必须首先了解真实世界中的光影关系原理,对太阳光、天光以及反射光和自然光的色彩有清晰了解。
Vary作为3Ds Max的一个插件,具有强大、逼真的渲染功能和效果,已得到广泛应用。Vary渲染器的算法是基于James T.Kajiya在1986年发表的渲染方程论文而改进的,这个方程主要描述了灯光是怎样在一个场景中传播和反弹。在James T.Kajiya的论文中也提到了用Monte Carlo的计算方式来计算真实光影,这种计算方式仅仅是基于几何光学,近似于电磁学中的Maxwell计算方式,它不能计算出衍射、干涉、偏振等现象。同时,这个渲染方程不是真正描述了物理世界中的光的活动,但是它是基于几何学,所以它的可控制性好,计算速度快。
渲染出图时通常给出一艘船舶的前视图、俯视图、侧视图,还有一幅在海面航行的图片,从这几个角度给业主提供逼真的效果图。
做完上述工作后,需要通晓一些Photoshop的基本知识,比如添加船名、修剪大小、调整图片亮度、对比度等参数,此时一套完整的效果图才算制作完成。
必须指出,同样的建模步骤,由于不同人的审美观点以及工作习惯不同,也会给建模结果带来很大不同。3D Max软件本身没有太大的难点,单独使用任何一种功能,大家都会得心应手,难的是需要通晓多种技术,经过分析思考形成综合应用能力。3Ds max技术丰富程度超乎想像,你能想象得到的模型基本上都可以使用这款软件建出来。
图5是建好的花船模型,这只是静态图片,另外可以调整角度,加上天空和海水或者在珠江上巡游的灯光效果。
图5 花船模型
3结束语
船舶效果图演示分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演示就是我们讲述的效果图,常用的软件有Autodesk出品的3D Studio Max 软件和Maya软件,曲面建模软件Rhinoceros,Adobe公司出品的平面处理软件Photoshop;动态演示多指我们常见的动画。
通常来说,一艘船舶效果图的基本生成过程:为导入――建模――设置――渲染出图。另外一种,则是建模高手在Photoshop中直接建模。
关于效果图制作的基础性操作,完全可以在教材中通过学习得到。市场上关于船舶建模的软件目前多为二维软件,即便是一些专业软件,对于上层建筑也还不能完全做到三维建模,因此使用3D Max等动画软件出图就给工程的前期中标提供了极大的优势。
在具体建模过程中,模型建立的越逼真,则前期暴露出来的问题越多,也更加能给实际设计提供更多思路。
另外,可以在模型库中建一些常用的船体设备,比如锚机、锚、舵叶、螺旋桨、储缆卷车、各种带缆桩,还有救生筏、救生圈、起重机、电气设备的灯具、桅杆、雷达等,同时建一些舱面属具的模型,比如门窗盖梯等。出图时,合并进现有船舶模型中,然后渲染设置灯光出图,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一张新图片的成形速度。
具备上述各项知识,使用效果图软件出一张漂亮的船舶效果图并不困难,但是想在效果图以及动画学习上有更多建树的人,则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摄影师能够拍摄出优秀的作品,除了他们对光影有很好的理解外,还应有独特的审美观与自身的体验。
本文权作交流之用,以抛砖引玉,对于有追求的同行们,可以使用该软件作出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优秀船舶效果图。
参考文献
[1] 3ds max9基础入门与范例提高[M].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2] 3ds max2009完全实战学习手册[M].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3] 21世纪高职船舶系列教材 室内效果图制作(船舶工程专业)[M].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4] 王贵芳. 船舶仿真效果图的制作[J]. 船舶.
[5] 周厚宇, 陈学全编著.3ds Maz=x/VRay超写实效果图表现技法(第2版)[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6] 于建中主编.船艇美学与内装设计版[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双(1984-),女,工程师,主要从事船舶舾装及总体专业设计工作。
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检察队伍 专业化建设
一、科学发展观与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是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和方法论,其内涵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具有实践性、创新性、人民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属性。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检察机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新时期检察工作、机制改革、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自觉更新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因此,在推动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中,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正确对待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难题,并着眼长远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才能确保队伍专业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实现“公平与正义”工作主题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检察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检察队伍专业化是指各类检察人员具备与其岗位相适应的理论知识、思维方式、检察工作技能等素质,从而保证检察队伍能够承担起法律监督职责。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检察队伍是法律监督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检察机关能否适应新形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职能作用,进而推动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高低是个关键。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为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服务的理念,通过强化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倾力打造一支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高超的专业技巧、清廉的操行品格和超凡的人格魅力的高素质检察官队伍,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用专业化建设的实践丰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以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促进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
(一)加强领导,推动队伍建设的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