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09:22: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专业导论课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因材施教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草原钢城”包头,1956年建校,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2003 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它定位于一所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工科为主,建设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2]李振亮,陈林,包喜荣,郭瑞华,刘永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2):30-33.
关键词:CDIO;专业导论;课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05-03
近20年来,发达国家都在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对工程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环顾欧美各科技强国不难发现,科技发展的加速化、综合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对各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通过精心规划项目的CDIO,可以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以往培养计划的不同点之一是:通过开设导论性的基础课程,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早领略工程技术的精华,并且让他们亲手制造一些简单的东西。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绝大部分只是凭专业名称或十分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理解,对自己专业认识较少,甚至不知道所开设的课程对从事本专业工作有何作用,导致入学时找不到学习方向和目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而现有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很少有学校开设引导类的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提高学习兴趣。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专业引导教育,开设《专业导论》课,通过相关核心工程学科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动机。同时,学生CDl0教学大纲要求的主要能力发展也能有较早的起步。广东白云学院从2010年开始,在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出一条新路,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了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CDIO教学大纲中对导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其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设计建立在对学生的引导及激发学习兴趣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学生入校时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教育。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项目制作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导论》课程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前沿性以及与国际化,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理论部分内容通过开设10次学科前沿及发展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及应用领域。讲座主要内容如下:机械工程发展简史、工程图学概论、工程材料概论、机械设计概论、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概论、模具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机械工程师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等。在开展讲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带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见习,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专业。
项目制作实践内容的设计 项目制作实践让学生初步体验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调试过程及工程图的表达方法,为学生了解本专业、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打下必要基础。对模具方向的学生引入模具结构测绘项目,让学生以模具实物为载体,通过对模具的拆装及测绘,完成简单模具二维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输出;对机械设计制造方向的学生以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为载体,测量并绘制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这样,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工程语言——机械制图及零件测绘,直接培养学生对工程图的识图、绘图能力,并对模具结构、常用的机械产品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CDIO改革并不是要淡化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的教学不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师生互动主题研讨、案例教学、论文研究、项目训练等教学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是实施教学和研究互动、课内和课外互动、寓学于研的培养模式,设置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和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两类,资助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由研究型教学课程责任教师组织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指导。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一般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经学院审批后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并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创新设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力学竞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较好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可以取得实践教学环节学分,鼓励学生以科研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为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环节。
二是在知名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可优先获得去该类企业实习的机会,并鼓励其在企业中开展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
三是通过组织科研训练团队、社会工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等领导能力。
四是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各自研究的课题,发表各自观点,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激发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 学生结合10次讲座所讲授的内容,独立查阅中英文文献,开展市场调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并制作讲授课件,参加课堂上模拟的“21世纪制造业前沿国际论坛”,对调研报告或论文内容进行讲授。教师根据学生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质量和课堂讲授的表现,以及平时教学活动全部环节的表现,确定此部分的分数。
项目制作实践部分的考核方式 (1)项目制作实践的组织形式及成果提交。项目制作实践时学生以4~6人为一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项目制作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在理论课堂外执行;项目组内活动方式有:座谈式交流研讨,专题式讲解介绍,边做边探讨式互动,系统性总结等。组间活动主要采用总结介绍方式。项目完成后团队需提交的成果资料有:零件图,总装图,工作原理介绍,项目工作总结或课程论文等。(2)项目制作实践考评方式与标准。项目制作实践的成绩分为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课程教学的成效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 “模具结构测绘”实践项目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后提交的资料有:项目工作报告(装配体的工作原理、拆装顺序、装配简图等);全部零件(标准件除外)正式零件图;装配图(每人一张)。据统计,采用实践项目教学后,在学时与原来相同的情况下,45名学生共完成零件图119 张(A4~A1 不等),A1 装配图39张、A2装配图6张,比往届多绘制了装配图,并且零件的种类结构形式也有所增加;学生首次对典型模具机构进行了拆装和测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促进了实践过程与工程实际接轨。虽然学习难度和工作量增加了,但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在项目团队的协作和交流中,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其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成绩明显提高。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项目制作实践在最后环节进行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采用答辩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答辩时,回答问题的不是“个人”,而是代表团队,每个成员都可以抢答或补充回答,以体现团队的真实水平。该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首先是团队的成绩,然后是在此之下的个人成绩,每名学生的成绩都和自己团队的表现息息相关。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基于CDIO工程理念的课程教学,其主要理念是通过项目制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决不可以袖手旁观,而是正好相反,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要根据每个项目组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给予引导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会灵活选用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手段。教师还要根据各组不同的工程项目,分别对学生讲解必须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基本原则,介绍一些可供参考的途径和技巧等。
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分别设置了模具结构测绘、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等项目实践,测量并绘制了典型模具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标。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部分,以课程论文代替传统考试;在项目制作实践部分,将学生的成绩与团队成绩挂钩,学生成绩由个人和团队两部分成绩组成,采用团队成员之间互评、团队之间互评及导师评价三部分组成,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3]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1-3.
[4]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38-38,41.
长期以来,我国药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遵循着从基础到专业的教学体系,学生要到大学三年级才开始接触到药学的概念,这对培养学生的药学素养、职业意识和使命感非常不利。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药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早期导人药学教育,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即是药学教学改革的一个体现。很多学校为本科学生开设了早期导人药学教育的课程,旨在使学生一进人大学就能够受到药学的启蒙教育,了解药学的发展,明确药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把握学习的方向。
《药学导论》是一门面向药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药学本身为研究对象,从整体的角度对药学的起源与发展、药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以及对药学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交叉学科进行深人浅出的介绍和引导,使学生对药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科研思路,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生物制药》、《中药学》、《药学统计学》、《药事管理学》等十多门药学主干课程,但该课程因为其课程性质,在各高校中往往只被列人考査课,因此,教学计划中课时数过少,学生重视程度不高,对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要求高,以及教学方法的传统枯燥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旨在从以上几个方面浅谈提高《药学导论》教学效果的方法。
1.注意业务素质提高,精心设计认真备课
《药学导论》涵盖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授课教师是药学专业出身,此外,还需要其对药学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有及时的了解,因此,对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其纵向业务水平,而且要培养教师将各专业课程横向联系的能力,例如讲到第二章《生药学》中的生药大黄时,授课教师就应该能够将其与第三章《天然药物化学》、第五章《药理学》、第九章《中药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将大黄的鉴定方法、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其性味、归经、功效、采制等串联起来进行讲解,如此,既能节省授课时间,灵活教学,又能使该知识点一目了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培养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为《药学导论》的课时数少,内容多,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输灌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因此,应该加强灵活教学的方式方法,多媒体技术自教学中应用以来,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多层次的视觉刺激,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综合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信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第十一章《药事管理学》时,可以配以一些关于销售假药劣药的企业被曝光的影音录像,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药学事业是具有很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事业,容不得半分的弄虚作假,同时,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此外,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也是值得在该课程中推广应用,此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课前设计问题,课中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机能的一种授课方法,是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目前,在药学本科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例如,在《药剂学》一章中,在讲授常见药物剂型内容时,可以联系实践给学生提出牛黄解毒片的制备方法,根据以往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制备工艺。
3.举行专业学术讲座,加强联合教学效果
专业学术讲座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邀请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者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企业的专家参与教学系统的专家论坛,在课余时间举行讲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药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就能够走人社会,了解药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与社会和市场紧密结合的能力,避免学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氛围,同时,该方式可以增强专家学者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讲座结束后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今后的择业就业也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好的加强了联合教学的效果。
4.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
药学是理论加实践性的学科,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投人大量的时间记住理论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接受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的积累是为今后药学技术服务及药学科学研究搭建平台,在各大高校,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一直是如今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学生系统学习了《药学导论》课程之后,他们的脑海里基本形成了药学科研过程的框架,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借助教师科研工作的实验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科研项目,既能够将书本的知识形象化,又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眼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灵感,为后续的专业课的深人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后升本的全日制应用型二本院校。会计学专业作为学院第一批升本专业从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尤其是2014年学院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同时学校将迎来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转型审核评估给学院明确了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和应用是今后办学的方向。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那么,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如何?通过表1、表2可窥见一斑。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08级至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和2006年至2011年会计学本科优秀论文比例只占2.7%(其中专升本优秀论文占比为2.77%,本科占比为2.7%),所占比重少;良好占48.3%;中等占41.7%;及格占7.3%。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少,案例研究少,实证研究更少。整体来讲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选题
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成败。从调查看,毕业论文选题空洞且大,教学科研与应用题目偏少。选题定位不准,学科交叉和创新性选题甚少。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升本后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虽有所提高,但离学院转型发展和审核评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选题必须与科研课题、生产实践和社会应用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和应用的需要。
(二)开题
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文献的查阅处于敷衍状态,简单拼凑;对论文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理解不透彻;文献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与要研究的论文方案脱节;写出的文献综述篇幅很短。有些学生甚至害怕与学生讨论和与教师沟通,所参考的文献层次较低且比较陈旧。因为会计事项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很大且日新月异,陈旧的准则及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需要,更不能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的培养要求。开题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够。所以将PDCA管理理念引入毕业论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正确认识开题环节,把文献查阅和大学知识的积累应用相结合,提出一个论文初步方案,约定时间广泛听取论证每篇论文的开题报告,充分酝酿补充意见,才能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三)指导
经过升本后几年的实践,指导环节的问题是:师生沟通次数少;包办现象;没通盘考虑研究过程;拖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性差,等靠思想严重。教师为了考核评先评优的需要不得不包办。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路,没有通盘考虑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进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对研究论文的可行性、一体性的系统思考。
(四)监督
监督过程存在监督不到位问题。根据我校的情况,师资力量不足,一位教师要指导10位以上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要完成大量教学任务,需要相当的经验水平和责任心,且没有相当经费的支撑,难以保证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监督力度,没有办法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学生方面自律能力差,各类考试的时间节点与毕业论文时间的冲突(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会计专业的资格证、教师资格证、金融系统的招考、选调生等考试)、实习找工作使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大打折扣,这些原因都会给论文写作造成不良影响。
(五)答辩
有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也不参加答辩,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对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三、PDCA理念指导下的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所谓PDCA(Plan-Do-Check-Action),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纳,宣传普及,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有效进行一项工作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型审核评估背景下将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和实践引入PDCA管理理念,从大一起进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贯穿四年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开课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一、大二重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大二、大三重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兴趣,同时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思考毕业环节的研究方向;大四有了自己的设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PDCA管理方法涵盖本科毕业论文整个环节,贯穿会计学本科周期,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笔者针对2015届会计学本科和专升本毕业生共340名学生(2011级会计学本科95名和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7学期第5周进行。发出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设计问题10个,9个问题为选择题,一个为文字描述。通过问卷从以下方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在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知度上,有将近150名学生对毕业论文有正确认识,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会计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有13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士学位而为之,还有50名学生认为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取消。在对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认知度上仅有65%的学生表示清楚,有3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针对如此情况,必须将PDCA引入毕业论文的教学机制。“以生为本”,树立个性化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感悟到大学学习生活既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还有重要的实习加漫长的毕业论文积累、制作、完成等环节。更应该明白的是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大学生学会生存、实现自我发展的初步锻炼过程。
(二)参加创新、本科校级课题院级课题申请
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工作,且对中签的团队给予适当的资助,同时院级、校级要分开,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三)选题
在学生选题方面,笔者对2006—2011级会计学34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有效调查330名。学生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是:提前进入会计学实训环节、参加创新活动,会计学及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讲座。最喜欢的毕业论文开题方式是在导师的指点下自由发挥;最喜欢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是与会计学实务相结合。简言之,对毕业论文选题要提前介入、双向选择、真实课题、自主选择、到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在第6学期必须开始,选题时间意愿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90%以上的学生愿意将毕业论文在第8学期之前选题并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第6学期完成此项任务的占40%。在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上,调查结果见表4。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选择有3种态度:必要、不必要、无所谓。总体上说是有主见的。首先看重的是师德,其次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第三希望师生互选。
(四)师生交流
在调研中,我们着重从交流的形式、次数、内容着手,并且对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调研中可以发现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认真负责。只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马虎敷衍。同时除了毕业论文外还有35%学生接受了教师考研方面的帮助,46%的学生接受了教师就业方面的指导。PDCA循环理念引入之后,在分布分流的作用下,学生有充足时间准备论文工作。据了解学生主要利用寒暑假、课后、周末、期间长假、晚上开展论文工作。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可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论文全程指导
通过调研,将PDCA管理理念贯穿毕业论文教学和实践全过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上的转变。应用技术转型使今后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平顶山学院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应有战略选择。第二,应用综合素质的提升。PDCA开课计划和管理理念能实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检查、检验和反复总结经验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专业兴趣,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根据学生共性及兴趣性格及智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专业点,且正确认识课程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关联与差异;对学生来讲学校与教师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达到一致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认知还有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境界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开设专业导论和学业规划课程,使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系统了解。大学的学习过程不但有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有实训、实习、设计、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在学院转型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会计学专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合作,与大型企业联合,利用寒暑假具体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参与企业一些项目,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通过PDCA在大学四年的循环和管理,学生有了一些成果,发表一些论文,参与一些课题,科研活动获奖等,就会比较容易完成毕业论文各环节。
(六)答辩
经过学术不端检测合格后,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进入答辩环节。根据学院转型及审核评估的要求结合近几年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探索,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设置了7个答辩评量标准选题、文献查阅及调研、论证分析、撰写质量、论文价值、译文及格式、任务书执行情况。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以上7个标准仅为论文成绩。具体评量内容及要素见表6。
平顶山学院近几年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行的是实时评量,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对往届毕业生采取的是延时评审。随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深入,论文的抽取、送审和通报将成为必然趋势。河南省教育厅从2015届会计学毕业生中抽检论文3篇,建议在转型中的二本院校尝试引入“双盲”审核制度。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是平顶山学院审核评估及转型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引入PDCA管理理念,尝试会计学本科层次双盲审核,补充完善评量和评审指标体系,是提升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会计学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审核评估的必要条件,是学校转型评估的需要,也是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新思路,同时也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论文摘要:本文从湖北某高校2010届266名英专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发现,25%的论文选题是语言学和关于语言学方向。该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近些年对“英语语言学”教学效果不佳现状的描述。本文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讨论了如何通过撰写语言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角度讨论了改善该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3.1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3.3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6 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2):32—36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关键词】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广播等技术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传统媒体内容与创新内容模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快速崛起,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休闲娱乐的形式。
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四川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与IT企业合作办学、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第4年在软件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为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在软件工程专业大框架下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的专业方向,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研讨,搭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促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结构、选择知识发展方式以及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也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具有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特色,注重对学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强。结合我们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我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多媒体网络、软件工程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包括新媒体应用以及虚拟现实等在内的多媒体技术开发、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计算机游戏设计、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的创新性技术人才。”
3.核心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方法具有充分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本行业和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课程体系分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
3.1 核心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J2EE与中间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分析与UML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流媒体技术、用户界面设计、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影视特技应用、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级脚本与插件技术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始单独的实验课程和配套的课程设计。
3.2 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游戏由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学和计算机动画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高度交叉结合,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游戏编程功底和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手机运营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设计、游戏开发、游戏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运营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普及游戏开发理念,培养游戏开发氛围,挑选有潜力的学生组成开发团队;传授游戏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要素,特别是游戏引擎开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理念,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技巧和流程,并具备从事游戏程序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
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相关的软件技术及虚拟现实的应用,并介绍了当前数字娱乐的现状,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的定义、特性和组成,虚拟世界的创建和管理,虚拟现实中的视觉计算,虚拟现实中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中的声觉计算,增强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应用,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数字娱乐技术。
4.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就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层次化。基于创新性原则和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和自身教学特点,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各实践环节之问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4.1 课程实验
依照实践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并按照系列课程的复杂度和规模设计实践环节,开展了多层次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规则,将实验课安排大学四年的各个环节。
多层次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大纲与目标的规范基础上,将实验项目设计成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不同层次的实验。同一学生从基础规范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这样难度递增的实验项目中逐渐进行训练,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程设计、虚拟现实开发课程设计等。
4.2 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作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专业实训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是学生培训职业能力、熟悉职业环境、了解实际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专业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转化为所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慢慢适应相应职业岗位,锻炼职业的能力,为实习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争建微软IT学院、HP软件学院为契机,与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服务外包人才。与中软国际、Tarena(达内)科技等十多家IT企业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4.3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前期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了解、感受未来的工作,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与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接。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从而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为了增强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重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获得的实践能力,也为缓解毕业设计时间(论文)不足,笔者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来自于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将毕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除体现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综合之外,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5.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及方向的调研,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相关的核心课程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融合专业技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为一体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特色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与技术交叉结合的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艺术感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增强他们在数字媒体行业就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琦,于学军,张丽,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62-163.
[2]蔡建平,沈琦,于学军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J].软件,2012,33(4):108-111.
[3]耿卫东等.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6):99-101.
[4]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5]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5.
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其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密切相关。对于刚刚进入一个具体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对这个专业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目标应是让学生明白,通过该专业学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如何通过该专业学习成为专业人才,以及该专业人才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可能实现的自我价值。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意义应是让学生实现对该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以及产生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系列行为变化。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有助于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意义的体现。它既有专业介绍,也有思想教育。但其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专业学习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普遍面临着专业学习的迷茫与困惑,导致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甚至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不少学生依然对所学专业方向及其未来发展定位缺乏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像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学生更难对它有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因为它是一门专业,但不是一门学科(至少目前还不是)。它是多学科的综合,是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等等的综合,而不像有的专业那样既是专业,又是学科,要对它有一个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实属不易。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更有必要。专业导论,一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接受的基本训练,以及应该具备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二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素养与人文素质;三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所能从事的职业(事业)、适应的岗位。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就应让学生知晓,该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经营、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咨询、旅游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而只有当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使学生产生了专业学习与成才的内在动机,并为此而付诸实际行动时,该课程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二、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教学内容设置中的问题目前高校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上文述及,专业导论课都是侧重用来做专业介绍,或者也用来做思想教育。事实上,据笔者观察,不少专业导论课内容过于庞杂,不仅有专业介绍、思想教育,有的还包括道德教育,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涉及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如何做职业规划等等方面,以致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专业导论课的学时是有限的,从现实条件来看,一般为8~16学时。内容庞杂加上有限的学时,就会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专业认知这一重点,也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专业导论课也应有思想与道德教育,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与道德教育,而是专业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关系密切,但专业导论不能替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专业的认知只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其它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等等则是心理辅导讲座、《思想道德修养》课、主题班会等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随意性。由于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加上教材建设的滞后,教师在上课时就不知道该讲什么,哪些为重点,讲课过程中讲到哪儿算哪儿。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的综合,而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或不同专业的教师倾向于讲授自己熟悉的内容,从而存在教学内容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有的由一名教师来完成导论课教学,则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单一、片面的问题。这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使学生无法把该课程与以后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是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专业导论课还存在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内容上重复的问题。专业导论也会涉及相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但它应注重的是“面”的广度,而不是“点”的深度。这一尺度应把握好。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教师应该通俗易懂地讲解有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这些讲解仅仅是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而不能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那样具体深入,否则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与理解上的障碍。如,现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教材中关于旅游需求与供给、恩格尔系数、效用理论、乘数效应等概念与原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后续课程旅游经济学教学内容重复,且这些概念与原理需要具体深入地探讨。因此,这些教学内容导论课中大可不必安排。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1.学科门类与专业发展概况专业导论中有关专业类别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知晓所学专业的性质与学科归属,为以后的学习确定方向。宏观上,我们习惯于把专业大致分为理工类、文史类、综合类等。旅游管理专业,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利用与保护、旅游规划工程项目管理等理工专业内容,又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文史类专业内容。具有应用性、复合性的特点,应该说是不同专业的交叉渗透,可归入综合类专业。所以,招生上旅游管理专业一般文理兼招。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旅游管理为一级学科,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让学生明白这3个二级学科是相近学科,它们之间许多课程内容是可以替代互补的,从而引导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依兴趣确定发展方向。导论课这部分内容还应讲授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简史、本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情况、本专业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本专业领域知名学者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双学位、大类招生等专业发展概况,为学生将来在本专业领域的继续发展指明方向。
2.行业发展现状与专业适应岗位高等教育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特定专业是要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合格专业人才。行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专业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所需的岗位与舞台。所以说,专业导论应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专业适应岗位与所能从事的职业(事业)等,以便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定位及所从事专业的努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旅游管理专业则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特殊性。就专业适应岗位来说,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可到旅游公司、景区、会展中心、博物馆、科技馆、旅行社、宾馆饭店、度假村、旅游管理公司、旅游规划设计院、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也可到旅游中职、高职高专学校与旅游培训中心从事旅游教育与培训工作。
3.专业课程结构与技能技术这一部分应该是专业导论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专业培养规格,学时和学分以及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类型、结构,学时和学分的分布,了解课程教学的时序与进程等。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及理论框架,使其学习起来“心中有数”,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应用型专业,这部分内容还要强调有关技能训练与技术掌握的重要性。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强调导游技能、前厅与客房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训练的重要性,以及网络信息、旅游统计数据获取与处理、旅游规划制图等技术的重要性。相应地,学生除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之外,还应初步掌握如酒店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SPSS统计分析软件、MAPGIS或CORELDRAW制图软件等的使用。
4.角色的转换与专业学习方法中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需要自主,大量的学习时间需要自己安排。大学与中学相比,课程内容多,教学时数少,辅导时间少;学生听完课后需要消化、理解所学内容,需要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在此情况下,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再勤奋用功也可能难以获得较好成绩。一般来说,大一新生补考率偏高,越到高年级补考率越低。这里涉及一个学习习惯与方式适应、转变问题。这部分内容应从专业学习的角度,从方法层面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然后查阅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并将自修内容表达出来与他人探讨。从一个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还应针对具体专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如,旅游管理本科,教师应指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尤其是理论课与模拟实训、野外考察、毕业实习之间的联系)、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问题、通过训练掌握服务与管理技能技巧、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等,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及技能技术,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5.专业素养与专业创新意识这部分内容应指导学生注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专业创新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能够朝着养成正确的专业思想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努力。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应引导学生为养成关注行业与专业发展的习惯,用专业思维考察行业与专业内发生的事件与现象的习惯而去付诸行动;应向学生提出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写出合格的专业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并能形成一定的专业风格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工作与生活态度。创新意识源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理性、执着、善于质疑等品质,承认“知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大学生应当具有的专业素养,而不是像中学阶段一样被动接受、服从与寻求标准答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为成为既广博又专深、既全面发展又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习型人才而努力。使他们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在专业领域内不断开拓创新。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