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学硕士论文

社会学硕士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9 09:22: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学硕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学硕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满清文化;历史;遗产;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装饰

沈阳故宫作为《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资源,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如果简单将沈阳故宫这一世界遗产资源,其旅游装饰产品简单地按照市场化的旅游方式定位,必然造成以旅游价值评价取代遗产价值评价的后果,甚至可能引起遗产资源的核心价值――历史的深刻性和文化的传承性的丧失。所以,对沈阳故宫这样世界遗产的旅游装饰产品的开发,必须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潜在作用,对遗产资源要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包括美学、思想史、宗教、社会学、历史、科学与技术等,即通过考察研究、审美实践而不断发掘其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并不断提高对遗产所在地的文化、民风、习俗等资源价值的研究与开发。这就是笔者对沈阳故宫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定位。旅游装饰产品开发设计定位是旅游目的地不断扩展和深化其旅游产品的前提。通过对沈阳故宫旅游装饰产品开发设计定位的分析,今后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装饰产品的深入开发,似应将重点放在能够充分反映满清历史文化民俗特点的旅游装饰商品的开发上。而在设计这些旅游产品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文化架构上要充分反映满清文化的特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清代初期政治的中心,充分体现着满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满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长期居住在祖国白山黑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在不断的生息繁衍中,经历了从野蛮社会形态进入文明阶段的历史进程,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不断分化、整合,最终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习俗、文化。其中不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风俗,也被列入保护或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满清的这些民族文化习俗,虽然在沈阳故宫博物院里没有逐一的具体展现,但是人们从其建筑风格、艺术设计、展品陈列中,仍会领悟到这些民族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一定要坚持以满清宫廷文化为其内核,以满清民俗文化为其外延,充分挖掘满清文化的深刻内涵,以生动的形象设计体现满清文化的独特个性。

2 商品品味上要体现旅游地的地方特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所在地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美称。沈阳作为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沈阳远在七千多年前,本土先民新乐人就在这里农耕、渔耕,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的新乐文化,成为华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系。之后,这里发展成为汉族和东北各民族的共居地。由于沈阳靠近中原,作为其进入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因此被历代中央王朝列为其控制东北的战略要地。沈阳城邑形成于汉代,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历经数代王朝的更替,几经废置,又不断得到复建,并逐渐形成规模,而且始终处于东北边地军事重镇、区域内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后,它是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沈阳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它区别与其他地区的产品开发的特殊性、地域性,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开发设计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旅游产品时。一定要以当地的民风、民艺为载体,充分反映当地物质文化产品的历史渊源,使每个旅游者所购到的旅游商品,都能铭刻着对这个旅游地难忘的经历。

3 商品装饰上要坚持满清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如前所述,我们在开发设计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产品时,一定要突出满清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说,要以博大精深的满清民族文化作为支撑和根基,但又不能拘泥于满清文化的传统特点,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的装饰艺术的设计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满清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将现代的设计元素合理的运用到传统文化的设计中去,使二者恰到好处的融合起来。创作既有深厚的满清历史文化的气息,又能反映出现代装饰艺术特点的优秀设计作品。

4 市场定位上一定要坚持实用性、方便性和礼品性

我们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市场需要。它必须从旅游者的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来考虑。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其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一定要考虑其实用性、方便性和礼品性。所谓实用性,就是所设计的旅游纪念品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用途,如文化衫、风情包、特色扇子、室内装饰产品等;或者有一定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如历史文物的复制品等。方便性就是体积不要过大,要便于旅游者携带。礼品性就是包装要牢固轻便,外观造型要美观大方、精美别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其亨.建筑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M].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刘霏霏.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M].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第2篇

全书以此为线索,遴选出三位年龄相当、履历相近、乐风相映,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国际音乐舞台上各执牛耳、独具,但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独具特色的汉文化,尤其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作曲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跨时空、多维度的文化比较和深层的音乐创作思想研究。这三位作曲家分别是创造了“主要音技法”的德籍韩裔作曲家尹伊桑(Isang Yun,1917―1995)、自称为“蓝领”的旅欧日裔作曲家武满彻(Toru Takemitsu,1930―1996)和“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Chou Wen-chung,1923―)。这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系列作曲理论编的首部作品已于2013年10月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者宝玉是一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亚洲爱乐国际乐团驻团作曲。

从结构上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互动进行鸟瞰;分析比较三位作曲家的文化观念和艺术理念;对三位作曲家因各自不同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产生的不同的音响观念进行综合阐释。最后,作者就具体作品分析过程中,在其作品中所能反映出的文化气息与创作手段的内在联系作进一步的理论及理念的总结概述,进而得出结论及其展望。

笔者认为,该书的“创新”与“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创新之处――

“311定理”在音乐分析当中的创造性运用

作者根据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抽象派绘画理论――点・线・面――而提出的“311定理”(其公式为:3+1=1)进行“三点一线一面”的分析。即:个人、祖国、西方(三点);音响观(一线);作品风格(一面)。此举不同于一些常见的音乐作品分析理论范式(如“结构――功能理论”、“接受美学”、申克分析法等),“311定理”是作曲家产生作品的客观存在和人文背景,它不是一种具体的音乐技术分析方法。于润洋先生曾提倡音乐理论研究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他说:“坚实的理论修养和渊博的历史知识是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两块基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对现实有一个真正清醒的认识和评价。”①而“311定理”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作曲家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事实出发,勾勒出三位作曲家各自别具一格的肖像。然后,作者再具体到某一部作品,进行譬如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音响形态分析等技术层面上的分析,并重点论述了对作曲家“独门绝技”,比如对尹伊桑的“主要音”及“主要音响”的观察,还有对武满彻“音色音乐”与“点描配器”的整体观察。

独特的视角之一――

对文化与艺术关系的高度重视

1969年,英国著名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1928―1990)在其长文《人类经验中的音乐价值》中,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音乐评价思路。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必须在其所存在的语境(context)中考察:“音乐应该作为社会或个体的产品来研究”。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可谓挖到了作曲家的根,因为它把作品分析放到与作曲家本身不可割裂的文化大背景当中。作者对中日韩历史文化溯本探源,以期对当下音乐创作领域内颇为复杂的民族性与西方现代性的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以及对如何以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反映本区域或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而通过研究东亚三位作曲家的人文背景和音乐历程以及独有的美学构架,从而梳理出具有现实意义与应用意义的理论手段。

当我们面对一棵大树的时候,通常只留意上面的枝叶,而很少看到树之“根”,以及它所在环境中的土壤、周遭的空气,所以就不可能理解这棵“树”(作曲家)为什么长出来的是这样的“枝叶”(作品),而不是别的样子。比如,为什么尹伊桑的作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那是因为他的作品一定是他从本民族文化中悟化的东西。该书认为我们在评价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时,不仅是要看其表象,还要追其本质,还要回头去追溯这个作曲家为什么是这样;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要回到他所身处的文化、他的生平、世界观,所有这些都可能决定“作品”这个结果。

另外,本书从实用性的角度去看待作曲技术,具有正本清源的价值,而不是按常规的做法,单纯地将其归纳成某一种技术公式。从技术本身来讲,理论家习惯把它归纳成一种公式,这样也许便于教学与传播,但试问这些大师中有多少是带着这样一种公式去创作的呢?也许他们只有一种开放的精神和躁动的心灵,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促使他找到一种表现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其他公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武满彻的技术分析就很难归纳,什么“十二音”、“音集集合”都不是,就像画家对于油彩的驾驭都是由形象思维决定的,而不是说遵从了某种模式;又比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曲》与北欧的冷空气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对艺术家的具体探讨一定要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剥离了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

独特的视角之二――

这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

与一些非作曲专业人士的“隔靴搔痒”的作品分析而言,本书不寻常之处在于它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显然这样更地道。要知道,日前在个别地方综合类院校作品分析领域里存在一种“一犬吠影,众犬吠声”的现象,其后果就是使作品分析脱离了音乐本质,成为一种“玄学”,甚至一部“科幻剧”。因为缺乏专业的工具,分析的层面只能停留在华丽辞藻的堆砌上,始终不能深入挖掘,读者自然看不出其中的门道。没有与之匹配的钥匙怎么打得开这把锁呢?作曲是一门学问,不懂技术如同没有钥匙,所以打不开“这把锁”。我们不能把毕加索的“胡来”不能等同于一个普通人的涂鸦。

音乐评价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认知能力、经验知识和评价标准的制约。②作曲家本身积累的丰富的听觉经验、良好的作曲技术,以及个人的音乐、非音乐知识为其在做音乐评价与分析的时候,提供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者在书中对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做出了精准的概括:玉树临风――踔厉乱画――好好做自己,精炼地点出了他们的“形神”所在。

关于“玉树临风”的尹伊桑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③、《浸染则会东方文化观念中的“主要音技法”――简评尹伊桑的创作》、《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④等十几篇,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是以“主要音”作曲体系为研究对象。

与其他两位相比,国内对武满彻的研究相对活跃一些,相关论文四十篇左右,文章主要集中在对作曲家早、中、晚期音乐创作的研究⑤,还有一些对其生平和传统文化元素对其作品影响的研究⑥;对某一部具体作品的研究⑦,以及对武满彻和声技法的研究⑧,对电影配乐的研究⑨等方面。

作为20世纪美籍法人作曲大师埃德加德・瓦雷兹的挚友,在其逝世后成为他音乐财产的管理人和权威解释者,美籍华人周文中为中国青年作曲家提供在美国事业发展的空间,并为中美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⑩关于“好好做自己”的周文中的研究论文也有十几篇,对作曲家音乐风格和作品的剖析的论文主要有:《周文中:其人其乐》{11};《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12};《周文中对古琴曲〈渔歌〉移植的艺术观念》{13}等。而近年来把东亚三国作曲家放在一起研究的,只有青年韩裔学者刘贞银(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方向的博士){14}。

作曲家宝玉正是基于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分别选取了尹伊桑的《穆瓦克舞蹈幻想曲》、武满彻的《幻影》和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三部作品,进行了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和音响形态分析。这三部作品都是以西洋管弦乐为音响载体,虽然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乐队规模略有变化而且稍小一些,但三位作曲家都是以西洋管弦乐编制为主体来幻化东方之声。这是作者选取分析对象的共性。

独特的视角之三――

对“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独到见解

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欧洲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20世纪初,西方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曾对亚洲的传统音乐发生强烈影响。东亚三国迅速接受了西方音乐,但西方元素和传统元素基本处于并置状态,作曲家孜孜不倦地寻求着民族文化身份。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和观念的传入使亚洲作曲家找到了新的资源,在探索本民族现代新音乐的征程中更进了一步。可见,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带来的是各国文化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诉求。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抵抗西方现代性才有自身民族性,一旦全盘接受现代性的话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性了,宝玉并不认同这个观念,而是通过对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研究与分析,并结合文史资料的阅读,从而找到与西方现代性相承因的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现代性与东亚古代文明融合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而提出并证实:现代文明是一个经起源、融合、发展,变异为相互关联的一个综合系统。并在结论中胆识、有主见地提出:

“问题的关键仍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胆识直面处于‘主场’的西方,而不是‘避实就虚’地绕过西方;有无自信通过西方音乐技术理论进入本民族传统进行国际化的文化梳理及艺术改造。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穿过西方现代性一步步回到自己的传统,而后再将经过整合后的、具有‘普世’价值的音乐作品带向西方以至于世界音乐舞台。”

结 语

音乐分析的途径是多样的,该书既有对作品的形态分析,如对音高、节奏、曲式、配器技法的分析,也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法。无论何种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发现其隐含的价值。最后,笔者想借用标题“岁月的凝聚 时空的润融”来结束本文: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岁月沉淀之物的凝聚与表达,同时经过了时间、空间的润色、交融。读完此书,也许我们能更理解书中“所谓作曲家的音响观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形成的”这句话了,而作者提及的东亚裔作曲家对东西方文化采取的“解构”态度值得世人参考借鉴,令人不禁顿悟:原来我们怀揣的“东方艺术及艺术精神”是如此值得珍惜的瑰宝!

①于润洋《肖邦音乐的民族内容――纪念波兰杰出音乐家肖邦诞生一百七十周年》,《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

②柯杨《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质量及其评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论文。

③傅文《“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5月,硕士论文。

④罗新民《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2―43页。

⑤相关论文主要有[日]渡边未帆《1950年代的武满彻――从五声音阶到意识流》,周耘译?熏2007年第2期;许志斌《论武满彻中期创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年第1期,第81―87页等。

⑥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节奏及实践过程特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0年第1期,第113―120页;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音响的“空间构型”及其“时间塑形”功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1年第2期,第83―95页;郭元、郭艺《“树的镜、草原的镜”映射下的日本当代音乐》,《音乐创作》2013年第3期,第146―148页等。

⑦相关论文主要有童昕《〈多利亚地坪线〉的音乐结构――兼论音色在现代音乐中的表现和结构力作用》, 第15―21页;马莉《试论长笛作品〈voice〉的现代演奏技法》,2008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杨一博《东西交融的梦――武满彻作品“吾听水梦”的创作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4月等。

⑧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II〉中的音集技法及音高组织特征》,《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第91―95页;王馨密《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的技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5月;魏扬《武满彻〈诗篇幻想曲〉和声排列的三维构架》,《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第99―109页;陈默默《谈武满彻作品〈雨树素描〉的和声技法及和声语言特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123―125页等。

⑨刘嫣《武满彻电影配乐的理论研究――以电影〈怪谈〉和〈乱〉为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等。

{10}孙铿亮《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音乐美学》第59―62页。同类论文还有陈钢的《早春二月柳色新――记周文中教授与美中文化交流》。

{11}尼古拉・斯洛尼姆斯基《周文中:其人其乐》,朱建翻译,《艺苑》音乐版1996年第2期,第54页―59页。

{12}侯太勇《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乐府新声》2012年第1期,第84―89页。

{13}邹昊《周文中对古琴曲〈渔歌〉移植的艺术观念》,《音乐创作》2013年第2期,第109―111页。

第3篇

其实,作为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笠原美智子同时也是一位摄影评论家,并在日本明治学院大学任教。从1989年起,她便开始了摄影策展人的职业生涯。1989年至2002年她任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策展人,2002年至2006年任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策展人,2005年曾担任过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策展人。对于摄影艺术家们如何看待和表现性别相关的主题,笠原的关注和研究已经进行了20多年。当年她的硕士论文便由此展开,也出版过一本名为《招摇》的摄影评论集,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欧美的摄影作品为主探讨了变迁的性观念、艺术中的种族与民族。成为策展人后,她策划的一系列与性别主题相关的摄影展,也体现了她对这一主题持久、深入的关注。

您认为摄影策展工作包含哪些步骤?其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工作是什么?

策划展览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提出一个概念。举例来说,我在1991年策划了名为“当代女性的自拍像(Self-portraits of contemporary women)”展览。第一步是确定主题,“当代肖像”是我研究生期间的硕士论文题目,第二步,我研究了超过一百位艺术家的相关作品,然后根据展览空间和作品质量,选择出其中20位,邀请她们参展。

您怎样确立展览的主题?

我策划的展览,主题通常来自我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而作品也是我长期关注,致力研究的,比如与性别问题相关的主题。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当代女性的自拍像”,我还在1 996年策划了名为“超越记忆的性别(Gender beyond Memory)”的展览,1998年策划了名为“爱之身体:反思摄影中的人体(Love''s Body,re-thinking the Naked and the Nude in photography)”展览,以及2010年的名为“爱之身体:艾滋病时代的艺术(Love''s Body,the Art in the Age of AIDS)的展览等。

策展人在策展过程和展览进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博物馆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前者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做展览,控制展览进程,同时做好馆藏和相关的管理工作。

您认为什么样的展览可以说是成功的展览?

最成功的展览往往建立在策展人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并且能够激发观众的争议。

策展过程中最有趣的,是在各个过程中与艺术家、与参与职员的合作。策展也是一项艺术工作。

是什么使您对有关性别主题的摄影作品持有长久的兴趣?

作为女性,我对于女性的社会性别很感兴趣。几十年间日本的女性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我20多岁的时候,日本人一般认为25岁以后的女性就是圣诞节后的圣诞蛋糕,没有人再想要了;但是现在,日本很多女性在30多岁的后半段才会有比较迫切的结婚,生子的打算,而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意识,价值观,社会体系和政策却远未赶上女性意识的变化,比如单身母亲可以找到的工作机会非常有限,所以一些女性尽管掌管着家庭财产,也仍然无法(顺着自己的意愿)离婚。

而我关注的并非女性个人层面的问题,不是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而是在社会体制中的地位。我关注女性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体系中建立自己的地位。我本人很关注女性意识的变化,对相关问题也怀有一些困惑。而(我与之合作的)摄影艺术家们以洗练的方法表现着这些问题,我在与他们的共鸣中非常受教,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认知自己从而)立足社会,对我来说,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媒介。

在您的策展经历中,有哪些展览令您自己感到满意,可以体现出您“长久关注,引发争议”的策展主张?

我对前面提及的,所有涉及性别问题的策展经历都比较满意。另外,2005年,我作为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负责人为石内都(Miyako Ishiuchi)女士策展(作品参见对页图),展览名为“母亲的2000-2005——未来的痕迹(Mother''s 2000-2005-Traces of the Future)”也是非常成功和令人满意的。这个展览唤起了观众对“母亲/女性”这个主题的强烈感情,尤其是对于那些男性观众来说,因为他们总是将母亲仅仅视为母亲而非女性。这个展览在2006年被引进到东京都写真美术馆以及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的西南威尔士国立美术馆。

而其实在1991年策划“自拍像”展览时,我就开始关注和研究石内女士的作品,她比较新近的作品是有关广岛核爆的,她拍摄核爆遗址中挖掘出的人们穿着的服饰,拍得非常美丽,与众多表现同一题材的摄影师的作品非常不同。那个时代日本物资缺乏,要求民众朴素着装,但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大背景下,普通女性仍然想要穿得更漂亮些,这些作品也因而显得更加哀婉。

您怎么看摄影展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功能?

好的展览,就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的批评。当代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作品必然表达了对外在环境的批评。所有作品,甚至19世纪前的艺术作品都关注和表现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

我策划的所有展览都可以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批评,大学本科社会学专业的学习经历给了我很大影响,比如“爱之身体:艾滋病时代的艺术(Love''s Body,the Art in the Age of AIDS)”就反映了我的观点——人体摄影除了展现爱或性的符号,也可以成为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借以重新探讨和评价与身体的视觉呈现相关的艾滋病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您认为作为一名策展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策展人必须首先是批评家或理论家,还需要了解艺术史,摄影史,当代批评,社会学以及各种常识,也需要写作,交流,谈判,获取资金支持等等方面的技巧。

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会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应当怎样解决?

策展过程中会碰到最困难的是资金预算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策展人需要具备谈判专家的能力。

您作为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也需要去为展览资金奔波吗?贵馆从何处获取资金支持?这在日本是否普遍?

是的,我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在日本有一些公司和组织能够理解当代艺术,比如资生堂,朝日啤酒、尼康等等。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日本策展人都需要负责筹资。(东京都写真美术馆年投入资金在9亿日元以上,其中东京都政府补助6.8亿,其他靠赞助,销售等方式自我筹集——编者注)

第4篇

(1、3.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117;2.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教师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目的是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它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学术型学位有着明显区别。文章从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学习内容、学位论文撰写三个方面对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质进行了分析,指出提升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突出教育硕士的职业性特征是其实践性特质的核心。

关键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01—02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6年设置的,目的是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变化,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招生学科、专业基本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体系和培养模式已经形成。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梳理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获取硕士学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两种培养模式、三种学习方式、三种招收对象(见表1),虽然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但培养目标和重要性是一致的。

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扩大、招生对象范围以及专业领域的不断拓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有的培养单位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划等号,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论文开题及答辩等环节上均无明显差别。对于教育硕士而言,着重提升其教育实践能力,突出其教育的职业性特征非常重要。所以,有必要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在培养过程中能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其本质特点。

二、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质

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即在教育硕士培养的各环节中,体现出与基础教育紧密相连的特征;二是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环节。具体如下:

(一)培养目标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首先,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使其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为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教育硕士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掌握学科的前沿,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所以,实践性特点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始终,这也是其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核心所在。

其次,培养目标中的“专业实践为导向”体现为: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教育硕士学位是一种具有教师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它在学位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与教育学硕士学位有明显的不同”。教育学硕士属于学术型学位,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方式以研究性为主。教育硕士属于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以课程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为主,但更强调的是教育实践。

最后,培养目标中的“专业实践为导向”还体现为:不同类别的教育硕士其专业实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两种培养模式、三种学习方式、三种招收对象(见表1),但培养目标和重要性是一致的。因此,要细化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上,依据不同类别教育硕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要加强其实践性锻炼,提高教师教育的技能;对于在职教育硕士,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服务于教育实践;对于师范生教育硕士,则应加强网络学习中的监督和考核,注重假期面授的实效性。

(二)课程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硕士所有课程的设置均要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相连,要突出实践性,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的设计要突出课程学习中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与运用。

以某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为例:

教育硕士的课程以模块方式呈现,共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研究。总学分至少为34学分。

公共必修课程为6门(12个学分左右),分别为:政治理论、外国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教育的社会学基础、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专题。

专业必修课为4门(10个学分左右),其中有3门课程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进行设置;一门课程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自主设置。

选修课程的学分不少于6个学分。选修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所设置的公共选修课程基本是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而设定的,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内容、教育政策法规方面的内容、中小学班级管理方面的内容等;专业选修课程由各专业自主设置,但不得少于两门课程、4个学分。

教育实践研究模块为6个学分左右,主要以“档案袋”的方式呈现,包含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教育见习、实习和实践研究等方面的体会与收获。

(三)学位论文凸显实践性

1.论文选题要有实践价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要源于教育硕士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并且在研究学科和研究方向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论文选题要来源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论文写作要与实际结合。论文撰写要在大量占有充分详实的文献资料,或实地调查访谈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过程中要着重体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案例,体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成果。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不少于8个月。

3.论文答辩要体现实践特色。教育硕士论文答辩可采用答辩会、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可以将论文答辩与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将论文答辩与研究的课题相结合,多种方式,灵活体现,突出其实践性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Z].2010,5.

[2]董盛.教育硕士:历经十年招生体系形成[N].中国教育报,2007,11,09.

[3]杨秀莲.网络环境下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讨——以D大学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为个案[J].电化教育研究,2012(9).

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生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92-01

教师的生存状况指在新课改的历史背景下教师群体所处的物质精神环境的综合。有的学者把教师的生存状态定义为: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与职业有关的现实状况,主要包括教师的工作基本状况、教师工作压力、教师工作倦怠、教师心理、生理健康等方面。

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涵义和内容非常广泛。从学科上讲,它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外延包括教师的经济收入、内心活动、年龄工资、文化学历、社会保障,以及衣、食、住、行等广阔的范畴。本文中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是指幼儿教师为履行教师职责,谋求事业发展和自身发展,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及自身素质、工作负荷、工作回报、社会地位、对自身价值追求等全部的情形和状况。也即幼儿教师在工作待遇、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继续教育等全部的情形和状况。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期为人的终身发展作了重要基础铺垫。2010年《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幼儿教育师资的建设。有良好的师资作保障才有可能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对幼儿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民众的优育意识逐渐提升。特别是在我国范围内,由于大部分年轻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子女的教育质量要求更是“从娃娃抓起”,对幼儿教育质量及教育师资的要求更是逐渐攀升。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形势发展下,幼儿教育理念经过了重大变革。2001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颁布了幼儿教育的新指向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产生了革新性的变化。日趋发展的社会形势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阶段,负有教育和保育兼施的任务,这就要求了幼儿教师不仅是在教育经验上而且在生理状态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教师队伍偏年轻化的现象。所以青年教师成为了幼儿教育的主力,也成为了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后续主导动力群体。因此要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必然要从幼教群体中的青年教师群体素质开始抓起。

但是在呼唤提高教师素质提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幼儿教师自身的生存状态。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学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要提高生命质量就应该从教师的生存现状开始关注,能够生存才能够谱写生命。

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通过对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分析,了解其影响因素及形成原因,提出改革意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一、理论意义

能够为学前教育及幼儿园管理领域提供相应案例和数据,能够丰富学前教育理论,为学前教育学科基础建设和学前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思考点,为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幼儿教师管理政策,幼儿园进行师资培训,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

青年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师的主力群体,更需要在生存发展上得到普遍的关注。对青年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研究、对幼儿师资队伍的稳定与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展示青年幼儿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引起社会对青年幼儿教师群体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为改善其生存质量提供契机。

(二)为青年幼儿教师的自我表达、自我成长提供平台,为提高其生存质量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三)为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幼儿教师管理政策的制定、幼儿园的师资培训提供指导依据。

笔者从教五年中,送走了五届幼儿教师。在后期交流中发现这些已经成为幼儿园“元老”或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大部分后来甚至放弃了大学几年所学的专业,在从事幼儿教育一两年后便更换了职业。而在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便不禁扼腕叹息,很多都是迫于生活或发展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在我们不断为社会培养输送师资的同时,我们年轻的幼儿教师却在不断流失。这让我开始关注幼儿园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关注他们,为我们的幼儿教育事业把根留住。

[参考文献]

[1]闫伟鹏,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第6篇

关键词:教师;幼儿;求助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中班晨间活动时,余洋最后一个入园,他走到老师面前小声地说:“老师,我玩什么呀?”吴老师看了他一眼,随口道:“去玩没有小朋友玩的玩具。”余洋向活动场地站了一会儿,又回头看看吴老师,犹豫地拿起了毽子。

案例中余洋没有及时到园,错过了教师对晨间活动的分配,又找不到想玩的玩具,只能向教师发起求助。在幼儿园这一特殊的场所――群集了性格、生活、学习能力不同的幼儿,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求助”行为。求助行为是一种解决困境的策略,它包含着求助者对自我困境的觉察、对求助对象的选取、还包含着求助者对求助结果的判断。当幼儿对教师发起求助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

二、教师对待幼儿的求助行为的策略

1.与幼儿保持适度的疏离关系,关爱每一名幼儿

教师应关爱幼儿,对他们既要有爱心,又应与儿童维持适度的距离。当教师与儿童维持过度亲密关系,容易陷入“感情衰竭”的困境;如果教师与幼儿关系太密切,则会对个别幼儿产生特殊的情感导致教育的不公平。因此,教师在平时要跟幼儿保持适度的距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幼儿,不偏爱其中一位。

2.让幼儿正确认识求助行为

因为幼儿年龄小,对求助行为的认识不够,遇到困难就找教师。我们应该从小班开始,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逐渐让幼儿正确认识求助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求助行为,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3.鼓励同伴互助,促进社会性发展

在一个班级里,教师与幼儿的比例总是一比若干。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向同伴求助,同时,在某些突发事件中,可能教师距离现场较远,而向同伴求助能尽快地帮助自己脱离困境。鼓励幼儿向同伴求助,也能促进幼儿之间的互相帮助,让幼儿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同时也能体验到集体的温暖。

4.尊重个体差异,给予指导性帮助,避免代劳

每一名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幼儿发起的求助行为,应给予不同的帮助。但部分幼儿已经习惯于向教师或同伴求助。这时,教师要避免代劳或过多地指导,尝试提供“点到为止”的意见。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不仅能获得能力上的提升,也能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魏蕾.幼儿同伴求助行为.硕士论文[N].南京师范大学,2005.

[2]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第7篇

教师 心理惩罚 综述

一、教师心理惩罚的含义及表现

自1985年Olweus在挪威第一次对教师心理惩罚进行实证研究以来,这一现象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1]但由于各国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心理惩罚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有学者称其为心理虐待或精神虐待。Schaefer(1997)认为心理惩罚行为包括贬低、负性预言、替死羊、羞辱等。[2]Casarjian(2000)将心理惩罚操作性定义为:教师对学生性格或能力进行口头攻击或忽视行为。[3]我国学者族(1997)最早对心理惩罚的本质、特征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心理惩罚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超过受教育者心理承受度的强制要求,学生被动、消极执行,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或学习障碍的教育活动。[4]

以往研究对教师心理惩罚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分类,笔者认为其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1.暴力的语言

暴力的语言主要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人格和自尊,随意辱骂、讽刺和嘲笑学生,刻意贬低学生的人格、智力、学习能力,用威胁、恐吓的方法压制学生等行为。邓云龙(2009)对395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28.9%的学生反映经常被教师讽刺、挖苦,20.0%的学生表示曾被老师预言长大后不会有出息。[5]

2.轻视、忽视与畸形重视

毛景焕(2000)在其研究中指出,差生和不听话学生往往承受着教师的轻视。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甚至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6]魏传学(2005)的研究表明,忽视也是一种伤害。[7]中等发展儿童得到教师关注的机会最少,这种漠视不仅会扼杀儿童的好奇心与热情,更会使儿童的发展失去方向。[8]

畸形重视也是一种变相心理惩罚。研究表明,优秀儿童比普通儿童有更严重的心理焦虑,其心理激活水平比普通儿童高很多,过高的心理激活水平会降低儿童的学习效率,并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能助长儿童偏执行为的发展和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王芳,2000)。[8]

3.孤立与排斥

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教育个别犯错的学生,会要求班级其他学生不与之交往,进行排斥与孤立,以期达到教育目的。事实上,隔离并不适用所有学生,尤其对于性格内向以及具有人际交往退缩倾向的个体,排斥与孤立会使其性格朝着负面方向发展。[9]

4.侵犯学生的基本权益

李艳(2008)在研究中列举了教师侵犯学生基本权益的主要表现有:对学生隐私权的侵害,如未经学生本人同意,私拆信件、偷看日记,以及张榜公布、评比学生成绩;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害,如随意禁止学生上课,将其赶出教室等。[10]邓云龙(2009)的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395名中小学生中,由于上课表现不好被教师赶出教室的学生有10.6%。[5]

二、教师心理惩罚的危害

与传统体罚相比,教师心理惩罚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更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因此容易被人们忽视。通过梳理发现,以往研究对教师心理惩罚危害的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与学业成绩

我国学者向秀英(2009)的研究发现,学生自尊总分与心理惩罚的剥夺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陈晶琦(2005)的研究显示,儿童期有严重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其强迫症状、抑郁、偏执等症状因子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12]。Flander(1965)在研究中发现,教师的控制行为会降低学生的知识提取能力。

2.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效能感的养成有着特殊作用。杜红梅等(2008)的研究显示,高自我效能感与心理惩罚的轻视和忽视呈显著负相关(r=-0.165,-0.207),畸形重视与高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157),低自我效能感与轻视和忽视呈显著正相关(r=0.174)[13]。教师客观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能,帮助学生自信的健康成长;经常遭到贬低、讽刺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低能力知觉,这种知觉很容易泛化到其他情景中,从而形成习得性无助。

3.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目的,它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人格的发展。Olweus(1996)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惩罚和学生对教师的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1]。教师的攻击行为会导致一种严重的“社会学习”作用,学生可能将这些行为当作解决冲突和社会问题的合理形式[14]。

4.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吴爱惠(2005)在其研究中把有问题行为的127名中小学教师与全体中小学教师被试及成人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发现有问题行为教师的各项因子分值均显著偏高,表明有问题行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平均水平[15]。

三、教师心理惩罚的原因分析

教师的心理惩罚是对学生严重的隐性伤害,背后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诸多问题。以往研究对教师心理惩罚原因的分析中,既有对教师自身因素的阐述,又有对外部因素的分析。

1.教师自身因素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发现,影响教师心理惩罚行为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观念、心理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等方面。

冯江平(2004)认为,有问题行为的教师其道德层面往往存在一定问题,不合理的教育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近千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有23.3%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较高,发生倦怠的教师其不良情绪容易演变为攻击他人、讽刺同事、挖苦学生等现象[17]。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教学技巧的不足也是致使教师发生心理惩罚行为的重要因素。

2.职业因素的影响

冯江平(2004)在其研究中指出,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属于比较孤立和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与交流较少。教师的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长期处于不良人际关系中的教师会出现出自卑、妒忌等心理,甚至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近年来,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教师也承受着众多角色期待,极易造成冲突感,加上应试教育及传统评价标准的挤压,这些因素已成为威胁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3.社会与学校管理方面

李艳(2008)在其研究中指出,当前升学率的高低依然是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准,而学校会制定出一系列措施把这一压力转嫁到教师身上。承受重压的教师往往会失去耐性,容易对学生进行讽刺、辱骂甚至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4.学生个体方面

Rob Stephenson等人(2006)研究发现,教师心理惩罚与学生性别、年龄以及家庭状况有关,惩罚的检出率和程度显示为男生高于女生,年龄大的高于年龄小的,农村高于城市,父母关系不好的高于父母关系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差的高于经济状况良好的,守纪情况不好的高于守纪良好的[18]。Benbenishty(2002)等人发现初中生比高中生报告了更多的教师惩罚。原因可能在于年龄小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自制力差而易遭到惩罚,年长学生由于增长一些保护能力且敢于和教师斗争而免受一些虐待[19]。

四、教师心理惩罚的干预措施

教师心理惩罚的已有研究中,有关干预措施的研究明显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方面

李向辉(2010)在其研究中指出,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是避免师源性伤害的主要路径。马福兴(2008)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20]。教师要真正树立尊重、信任学生的观念,在尊重与保护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更为和谐的教育方式。

2.学校方面

研究显示,在更多压力和较少资源的环境下,教师心理惩罚更可能成为一个普遍的状况。教师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研究发现,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及情绪性社会支持能降低压力和人格解体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21]。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给教师更多环境与政策支持,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更具责任感与归属感。

3.社会方面

马福兴(2008)在其研究中提出,为了更好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惩罚的相关法律,规范教师的惩戒权,并对心理惩罚做出明确的操作性定义[20]。袁玉英(2010)提出应当进一步改革现行教育评价制度,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22]。

五、教师心理惩罚的研究展望

以往研究大多是对教师心理惩罚的表现、原因以及危害等进行的理论阐述,尤其国内相关实证研究比较薄弱;已有实证研究中更为关注心理惩罚的检出率等现状问题,缺乏对预防及干预措施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未来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现状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其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分析;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

参考文献

[1] Olweus,D.Norway.In P.K.Smith,Y.Morita,J.Junger-Tas,D.Olweus,R.Catalano,& P.Slee(Eds.),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London:Routledge,1999.

[2] Anna Piekarska.School stress,Teachers' abusive behaviors,and children's coping strategies.Child Abuse&Neglect,2000(24).

[3] Casarjian,B.E.Teacher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students' school-related functioning.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2000(12).

[4] 族.心理惩罚教育――一种隐性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

[5] 邓云龙、向秀英.中小学课堂心理虐待质性研究初步报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6] 毛景焕.教学中的心理虐待现象透视.山东教育,2000(35).

[7] 魏传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虐待现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8] 王芳、毛景焕.儿童精神虐待现象探析.幼儿教育,2000(12).

[9] 伍新春编著.行为矫正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23]李艳.小学校园中学生隐性伤害问题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

[11]向秀英.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及受虐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11).

[12] 陈晶琦.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校医,2005(8).

[13] 杜红梅.心理惩罚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中国公共卫生,2008(6).

[14] Rami Benbenishty,Anat Zeira,etal.Maltreat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y edueational staff in Israel. Child Abuse&Negleet, 2002(26).

[15] 吴爱惠.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16] 冯江平等.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及改进措施.学术探索,2004(2).

[17] 苏红.生理疲乏: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对近千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整体调研.中小学管理,2013(1).

[18] Rob Stephenson,Payam Sheikhattari,et al.Child maltreatment among school children in the Kurdistan Province,Iran[J].Child Abuse & Neglect.2006(30).

[19] Rami Benbenishty , Anat Zeira,Ron Avi Astor,Mona Khoury-

Kassabri.Maltreat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y educational staff in Israel.Child Abuse &Neglect.2002(26).

[20] 马福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惩罚问题研究――以小学阶段为例.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21] Benbenishty,R.,Zeira,A.,&Astor,R.A.Children reports of emotional,physical and sexual maltreatment by educational staff in Israel.Child Abuse&Neglect,2002(26).

第8篇

关键词:节约型 种植设计 生态园林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园林建设的快速发展。由此,城市园林绿化也必须走节约型发展之路。种植设计在园林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发不盲而喻,因此,节约型种植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概念

本文所说的节约型种植设计是指以植物为主要载体的建筑外环境绿化,以期其中的种植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人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3 国外节约型园林种植设计的研究进展

约18世纪中叶前,人们追求宏大气势而长期繁荣的极端规则式园林,之后,一种全新的园林形式,自然式风景园诞生,解放了长期以来占据西方主流地位的规则式设计思想。这一时期可以称得上节约型园林开始发展的时期。

1841年出版道宁的《适宜于北美景观园林的理论和实践》,认为景观应具有自然的简单和壮美。美国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钟情于简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和空间。强调依靠自然,强调乡土树种的运用Ⅲ。这时期园林种植形式上,设计思想和植物群落结构上明显已有了更多生态的意识和相应的措施。延斯・延森等一些美国景观设计师从19世纪末就开始尝试在花园设计中直接从乡间移来普通野花和灌木进行植物造景,创造了“草原式景观设计”(The Prairie Style.inLandscape Architecture)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概念:“设计不是想当然地重复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要适合当地的景观、气候、土壤、劳动力状况及其他条件”,其造价低廉并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型园林的某些方面开始得到发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园林设计师鲁滨逊(william Robinsonl838-1935)主张简化烦琐的维多利亚花园,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任其自然生长。从1929年开始,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人们的生活开支急剧下降,园林投入也相对紧缩。针对这种状况,丘奇开始了新园林设计模式的探索,趋向于简单化的勰决办法。丘奇1995年出版的《Gardens are for people:How to plan foroutdoor living》一书“一次花园之旅,捎带进行了一些评论”,讨论了花园设计应考虑的方面:精美的空间比例搭配,将绿地相对减少,增加了木板、砖块等铺装的面积;保留基地原有植物,以减少种植的投人;选用当地耐干旱的植物,以减少植物的养护费用;多采用遮荫乔木,使炎热地区的户外生活变得更加适宜。之后的埃克博所做的笔记――“景观设计史”,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阔背景下审视花园,并提到了当代对于低成本维护和功能性空间的需求…。这一时期,对于节约型种植设计的研究主要是出于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制约而渐渐产生的。

1969年美国的麦克哈格(Lan.L Mcharg)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标志着生态设计理论上的奠基和成熟。此一时期的生态设计主要的英文表述是“ecology design”,包含节约。这一时期关于节约型园林的主要里程碑是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植物社会学家蒂克逊(Tixen)提出用地带性的、潜在的植物种,按环境“顶级群落”原理建成生态绿地的理论要点。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的概念,他的学生、国际生态学会会长、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宫胁昭教授用20余年时间在全世界600多个点实践该理论取得成功。用这种方法建成的生态绿地具有“低成本、快速度、高效率”的优点,国际上称它为“宫胁昭方法”(Reconstruction 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forestbyMiyawaki):将所选择的乡土树种幼苗按自然群落结构密植近似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利用种群问的自然竞争,保留优势种。二三年内可郁闭,10年后便可成林,这种种植方式管理粗放,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976年,美国著名生态学家R10bcrt Ricklefs发表论著《自然经济》(The Economyof nature),考虑自然的经济性。在自然进化系统的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幸存下来的生态系统必然是经济、合算、高效、节约的。1979年,法国著名风景园林师米歇尔・高哈汝(Michel Corajoud)和雅克・古龙(Jacques Coulon)设计的巴黎北郊苏塞公园,设计师设计了第一个人工营建的沼泽景观。其演进几乎是完全自发进行。1985年阿兰・普罗沃和吉尔・克莱芒设计的巴黎雪铁龙公园,一隅营建了一片“荒地”,并非刻意地去养护管理那些野生植物,而是接受它们并给它们定向。使它们的优势得以发挥,营造优美独特的园林景观。此后,荒原、荒地景观在西方现代园林中大量涌现。节水型景观大量推广,美国更在1980年代就建立了“国家早生园地种植委员会”。用来指导全国的旱生园地种植计划。美国园林设计师J・罗伯特・安德森(J.RboertAnderosnl便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安德森的设计强调使用本土植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些园林种植几乎不需要任何灌溉。他还和美国国家野生花卉研究中心一起设计了一个土生植物园。在石板铺成的中心广场上,按需水量的大小排列了不同的植物上,按需水量的大小排列了不同的植物;在通往综合大楼的人口步道筑起了石头蓄水池,为滴灌植物储藏雨水;23个示范花园用来研究本土植物的习性等。屋顶绿化的盛行,日本1992年6月出版了《城市建筑绿化指南》,对城市建筑物的绿化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如新建筑占地面积超过1000m2时,屋顶的1/5必须为绿色植物所覆盖。这一时期。节约型园林中的各个方面开始得到发展。

4 国内节约型园林种植设计的研究进展

中国向来就是个讲究节约的国家,明朝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造园专著《园冶》曰:“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高阜可培,低方宜挖”。这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从设计的最初阶段就避免了盲目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计成的这种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设计理念是我国最初的节约型设计理念。“小中见大、须弥介子、壶中天地”等可算的上是节地理念。到20世纪50-60年代建国初期,由于国际封锁的特殊背景。为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国家强调绿化结合生

产,相关研究有韦金笙1965年发表《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好材料――芍药》等。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中所存在的规模小、类型单调、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稳定性差、易退化及管理和养护费用高等缺点。生态和园林两大领域的工作者结合国内外城市园林的发展趋势,从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条件的目标提出来一系列生态园林的理念。生态园林相关研究得到发展,节约型园林亦包含在生态园林中。马军山的《现代园林种植设计研究》系统的对近百年来园林种植设计上发生变革的特征及其规律进行研究。

2006年8月17日,建设部在新疆组织召开了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仇保兴副部长在会上作了“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正式提出了“节约型园林”的概念,是节约型园林发展的里程碑。2007年8月30日,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议》。有关部门、有关地方对此十分重视,及时召开会议或转发建设部文件,予以贯彻和落实。2007与2008年中国科协年会,都涉及到关于节约型园林,相关节约型种植设计的论文包括:节约型城市绿地建设实现途径研究,节约型园林的植物选择等。北京园林学会举办“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研讨会,相关会议论文中涉及到节约型种植设计,包括如何在居住区中建设节约型园林,节约型园林及其园林植物应用思考等文。“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学术研讨会中对建设节能型园林的思考等。硕士论文《武夷山市节约型城市园林设计研究》《城市开放式管理的公共绿地的节约性设计研究》口”等主要针对城市公共绿地的节约型设计研究。较多论文从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主要集中在节水型园林的探讨上,如刘宏禄,吴文勇,郝仲勇等著的《城市绿地节水技术》,硕士论文《城市住宅小区节水景观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等。关于乡土植物的研究也较多:“乡土树种应成为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应该大量应用耐旱植物。耐旱植物的应用,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降低绿化成本,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大胆倡导利用野生植被。可以大大降低养护成本,节约水资源。”关于复层绿化,立体绿化的研究:申彩霞,王晋新的开拓绿色空间的新途径一屋顶绿化、垂直绿色、复层结构的立体绿化性等。其他还有低成本设计,限额设计等相关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