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09:22: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服饰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当代服饰中看到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的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出色运用,向国内专注于服装设计的人们提出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如何选择、如何继承、如何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要既不失传统、又能符合现代生活品味,这是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话题。
一、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我国的历史悠久,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每个时代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各地方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文化。剪纸、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众多设计师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古希腊风格、古埃及风格、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这些在现代服装大师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我们看到的服装设计作品中更多的是差异:而这种在服装作品中的差异,往往成为服装作品的生命力。服装艺术设计,归根结底是通过艺术、思想和科学共同合成的。一个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的服装设计人员,就不叮能有什么优秀的创意作品:
我是从事教学作的,我认为往教学过程中应该计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特别是要领会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及意境美、形式美。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服装设计师的未来创作活动,打下坚定的创造基础。认真研究、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知识宝库,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吸收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精华,对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来说大有益处。通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设计构思更丰富了,审美观念也提高了,对民族文化有了良好的认知,才能创造出源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时尚服饰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风格、风土人情及人文情怀,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带有中国韵味的服装,也能让世人更好的去了解围。
二、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的义化沉淀了很多优秀哲人的思想,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形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众多的表现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诠释,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不管承认与否,我国传统多元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作观
当我们追溯传统文化的渊源,民族服饰的特色,去解释当前的服饰现象和当代的服饰风格时,可以看到,现代服饰并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的创造,而是历史进化的产物、传统文化的延伸一服饰没计的艺术表现力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支撑,没有文化积淀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浅薄的。因此,传统文化至善、至真、至美的文化内涵,是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灵魂文化,传统文化深厚的艺术美感,是现代服饰设计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源泉:
在民族化设计巾所表现的不应只是表面文章,这样做必然要受到工业化生产和审美观念的制约。民族化存各时代所共有的超时代性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继承传统不是复古,而是继承前人的艺术创新精神,继承传统的正确态度是不断地丰富它,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传统与现代融合,从而创造出有个性的新风格服装在学习借鉴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不能简单地模仿某一个民族传统的服饰,照搬图案或修改传统的款式使之成为具有民族性的服装,而是应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性的灵魂和精神。时代改变了,服装设计的语言也要与时俱时。服装设计必须立足于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和穿着习惯,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敏锐地捕捉时尚热点。并将其巧妙地揉入自己的设计风格中,服装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款式照搬,而应体现为人们对时尚生活方式的理解,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
三、在继承中发展中华文化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服装设计中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在服装设计表现手法上适当运朋当代服饰设计艺术新设汁理念与设计手法,通过现代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将服装的造型、色彩、面料与现代时尚潮流完美结合,来诠释民族性的服装设计,也就是说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继承、改良、发展并赋予它新的形式、新的变化,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服装风格,所以深刻了解巾华民族这个千年古老文明国度的深厚传统文化艺术底蕴,并将它与现代意识巧妙结合,是我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的,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在传统文化上进行改良
创立中周风格的服装,不是一味钻研民族服饰,而弃世界流行大趋势于不颐,我们知道,任何民族的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交织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如今全球化风潮扑面而来时,创造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服装,应该是在世界性、时代性这个前提下,立足于中国风格,即“世界之精神,中国之本质”。中西服装文化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二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相反进行一定的吸收和借鉴能够增强服装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借鉴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素材的再认识、再创造,包括文化内涵的改变与表现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设计者必须把激发创作灵感的原型因素转化为切身的心灵感受,分析、归纳原型因素的主要特征并加以提炼,然后以一种明确的、恰当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旗袍,本是中国满族女子穿的一种长方形大袍,开始的造型并没有显示出女性的性感特征,也没有体现女性的形象美。后,旗袍大胆吸取西方女装的先进观念、现代人文精神和设计、造型艺术特点,使旗袍的款式造型和裁剪制作方法得到改进,中西女装的长处有机地融人旗袍之巾,花样不断翻新。改良后的旗袍变得收紧腰身,缩短长度、提高开衩,甚至出现低领无袖的造型,由卡住整个颈项的高领逐渐改变,直到取消领子时还未休止.义把领子开低,使美丽的颈部和颈饰完全显露出来,进而再把肩部变为吊带,充分展示人体的曲线美.这种中两合擘的服装款式既是借鉴西方服饰文化传统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提取传统文化中元素进行创造
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为现代时装设计乃至其他众多艺术、设计领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设计素材。具有中国元素的传统文明产物数不胜数:艳丽的唐三彩、灵秀的水墨、素雅的青花甚至亭台园林、坊间乡趣都可以激发设计的灵感。例如,“天意·粱子”的主题“濡”中.借鉴中国书法艺术中纤毫、墨水和宣纸之间的轻灵接触,一气呵成、体现出纤浓适度的形式美和神韵美。这样的元素符号运用不仅仅是视觉设计,也是一种东方式的生活美学。
作为艺术文化的精华,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传统服饰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获得各种时期的蛴形、配色、材质、图案以及精致绝伦的传统工艺。闪的巾式面料,艳丽的民族色彩,传统的凤凰、牡丹、祥龙等中国吉祥图案,精致的刺绣、滚边、盘扣,这些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被设汁师们运用在时装设计中,成为表现中国风情的重要手段:对于传统图案可以较自由地运用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这些形元素进行新的没计重组,达到一种独特的效果。例如香港设汁师张天爱,在她的设计中起用了典鲜艳的晚清时期龙案苏绣,这种元素与前卫极端的西方妆扮相融合,另类的诉说着现代生活对传统东方情调的怀念。在这个设汁中,龙纹仅仅是龙纹,不具有象征意味,不代表九五之尊,它只是图案。在运用元素时,必须从整体考虑,服装的造型、材料、色彩、图案、细节、饰品以及人体形态、化妆都要在一种格调下统一起来。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推陈出新,把传统与现代融合,创造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服装
服饰上宝花纹的艺术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审美行为中对自然物象深刻认识、理解、取舍后的物化形态。通过采用夸张、寓意等抽象的艺术语言,遵循装饰造型的形式美法则形成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在唐代整体性多元文化背景下,这一艺术实践既受到唐代人审美心理和艺术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受到纺织、染色工艺和服用条件的制约,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
1.1宝花纹的艺术结构
唐代服饰上的宝花纹因其工艺、材质甚至着装人地位的不同而有相对的繁简之别,但是它严谨的艺术结构决定了宝花纹端庄圆润的整体外形。这种有序对称的艺术结构决定了内部装饰题材的排列方式,并让有限的纹样空间可以容纳如此丰富的装饰题材。宝花纹是一种团窠花卉纹。团窠图案的大小关系着图案的风貌,体现了持有者地位的尊卑,图案越大,持有者地位越尊贵。它以“十”字、“米”字,甚至“”、“”为艺术构架,以圆形辐射或正菱形辐射为基型。其中,“十”字、“米”字、“”的艺术结构以中心对称为主,“”则以轴对称为主。在此基础上,以圆心(花心)为中心,再分别以四出、八出、六出、五出的花瓣基数向外排列,做出层层放射的圆形或菱形方形适合的装饰纹样。宝花纹的花瓣、蓓蕾及枝叶组合也以上述原则为基础,做疏密适度、变化有致的有序对称布局。其整体纹样造型圆润、外观华丽,构成骨架统一规整、对称有序,具有静态、平衡的造型之美。其中以“十”字为艺术构架的宝花纹多作为辅助纹样。而最简单的瓣式宝花就是“柿蒂花”,其基本形状是以“十”字为艺术构架的普通的四瓣花。以“米”字为艺术构架的宝花纹是对“十”字结构的扩展与丰富。它具有更加繁复与饱满的结构特点。以“”为艺术构架的宝花纹会出现于敦煌佛像、飞天、供养人身上绚丽多彩的衣饰上,并成为敦煌唐代服饰艺术的代表符号之一。以“”为艺术构架的宝花纹在敦煌彩塑佛像及供养人穿着的衣饰上也有少量出现。这是宝花纹在服饰上进行组织结构排列的单位依据和规范。
1.2宝花纹的组织形式
纹样的组织形式即纹样间组合排列的构图,是整体纹样组合的章法和骨架。根据纹样的艺术形式、内容、用途、工艺等,按照相应的构成法则会形成不同的组织形式。它是组织纹样和整体布局的依据和规范。宝花纹会被运用在织锦、绫、绢、纱、罗,甚至织成、丝棉混纺、毛织物等面料中,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排列后被用于服饰的领、袖、底摆边缘、腰带、裙身等装饰部位。作为单独纹样,宝花纹可以以自由形单独纹样的形式装饰于服饰上,即没有一定外形轮廓、独立的造型表现形式。它是纹样组织形式的基础。宝花纹结构严谨完整,每一个单独的宝花都属于对称式单独纹样。作为适合纹样,可以将完整、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宝花纹作为单元纹样,以边缘或者角隅适合形装饰于服饰的边角,使其有强烈的装饰美。作为二方连续纹样,可以以宝花纹整剖的构成形式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在空间上形成一种呼应与联系,在严谨朴实的反复节奏中获取宁静、回转的节奏美。作为四方连续纹样,可以以单个宝花纹作为单元纹样,也可以以多个宝花纹作为单元纹样以散点式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延展,由此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宝花纹可以作为主纹,也可以作为宾花纹样存在于四方连续纹样中,由此形成纹样排列的主次和疏密关系,使装饰效果更加丰富。
1.3宝花纹的色彩构成
唐代服饰色彩繁丽华美,其中有娇柔俏丽的单色服饰纹样,亦有丰富艳丽的多彩服饰纹样。在封建时代,服饰纹样要体现贵贱尊卑、服用者的社会地位,因此服饰纹样品格有高下之异。品格越高的服饰纹样也就越有影响,越具有代表性。在唐代常见的服饰中,锦的品格最高。因此,多彩的服饰纹样中尤以织锦上的纹样色彩为代表。织锦上的宝花纹设色富丽炳焕,它以平面式的“固有色”来组合色彩关系、“随类赋彩”,在视觉上形成极具概括性和创造力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装饰性。织锦上宝花纹的色彩就如同它圆润饱满的造型一样,能在空间形成一种富丽饱满的视觉审美感受。服饰上的宝花纹虽用色多而大胆,但色彩的整体效果却高度和谐统一。它通过大面积出现的一两种色彩控制主色调,并在各处小的局部与之呼应,使纹样本身具有明确统一的色调,形成整体和谐的色彩氛围。除此之外,宝花纹本身的色彩还会与服饰背景色彩协调一致。而与主色调形成对比关系的其他色彩运用的多少、面积大小、分布与形态则决定了宝花纹甚至服饰色彩的丰富程度。在表现手法上,宝花纹的花瓣会通过以浅套深逐层变化的退晕方法使其色彩更加丰富自然,外勾白线或加饰金银线使花纹和底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处理红与蓝、红与绿的强对比色调时,通过对比色的穿插布局与相互渗透,减弱了过于强烈的对比关系。再加上其它色彩的烘托,整体色彩的丰富活跃避免其陷入由于稳定对称结构而带来的僵滞感。彩塑菩萨织锦缎裙子边饰上的宝花纹,它以红色a作为纹样底色,通过蓝色、墨绿、白色显花。其中以红、蓝两色作为纹样色彩的主色调,花瓣通过蓝色、浅蓝和白色塑造出简单的退晕效果,丰富了宝花纹的色彩层次。绿色作为红色的互补色降低了本身的纯度,以小面积退晕的表现形式点缀在宝花纹的花瓣层中。花瓣的白色勾边,在缓冲由对比色带来的视觉冲突的同时更丰富了宝花纹的装饰效果,整体色彩丰富绚烂的同时又和谐有序。
1.4宝花纹的表现技艺
唐代服饰上的宝花纹蕴含着其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宝花纹的艺术形式因为唐代纺织印染技艺的纯熟而更加丰富。唐代织物可以分为丝、棉、毛、麻等。其中丝绸的用途极其广泛,不仅服用消耗最多,还具有实物货币的地位。唐代的丝织工艺十分发达,在丝绸的装饰里,织纹的数量最多,应用最广。而其中织锦的图案最精美,也最具代表性,一般称其为“唐锦”。它区别于唐代以前经线起花的传统织法而采用纬线起花的织法。比起中国传统的经锦,纬线起花的织法更利于图案的换色与花纹的细腻表现,能织出宝花纹复杂的装饰和丰富的色彩效果。而该时期的织成锦技艺也更加成熟,因其精美奢华甚至已经成为皇家御用珍品。织成泛指按服用之需,设计、织造其形状和图案的各类高档织物,其制作通常极其费工。唐代丝织物的品种十分丰富,除织锦与织成外,档次较高的丝绸品类还有纱、罗、绫、绮、缂丝等。在唐代,织物的印染技艺水平也很高。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期不完全的统计,在吐鲁番出土的丝绸中,共得二十四色。染料主要取自植物,其品类不下三十。丝绸的印染图案主要通过染缬工艺实现,宝花纹则主要通过其中的夹缬、蜡缬技艺实现。其中夹缬的图案最精美,可根据需要印染出多种色彩的丝织品。唐代的蜡缬已使用型板,亦能套染多种色彩。敦煌第130窟中出土不少蜡染织品中图案便有宝花纹。唐代的刺绣技法因题材的扩大而不断丰富,约在中唐出现了平绣法,不仅使纹样的线条变得光润平滑,还可以通过晕色处理使纹样色彩丰富自然,甚至以捻金、捻银线勾勒纹边。唐代的宫廷刺绣讲究奢华,常见金银线的使用。如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宫廷刺绣中便有以宝花纹为题材的随捧真身菩萨的蹙金绣小衣物。
2结语
关键词:文化馆 文艺辅导 多元群众文化
引言:
文化馆是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而文化馆作为文化工作的载体,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文化馆的一切工作和文化活动都是一种国家行为。文化馆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和引导反应主流文化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动,真理和保护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普及提高国民文化艺术素质发挥了巨大作用。实践证明,文化馆已经成为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机构,是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辅导站,是组织、指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阵地,是发展城乡先进文化的主力军,是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窗口。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文化馆的这些职能,我们才能把文化馆的作用发挥到更好,才能知道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如何去做。
一、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作为国家设置的群众文化组织辅导的专业性的艺术机构,文化馆是当地群众艺术文化活动的中心,还具有普及性、综合性、服务性和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具备创作文艺、组织活动、培训文艺、基层辅导、组建文艺团队等主要功能。而从事专业辅导的同志大多是经过专业正规训练、经验丰富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科班出身,多数是业务过硬的业务能手。从目前情况看,需要不断改善文化站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努力提高自身的辅导教学水平,在专业上胜人一筹,在技巧上更进一步,准确、高质、扎实地向学习者传授音乐、器乐、舞蹈等基础知识和技巧,从而使受到辅导的学习者能够得到各级各类专业部门的评定,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社会的认可。对于县级文化馆辅导全县的群众文化工作,首先要搞好文化艺术和信息服务,要一改过去那种单一的辅导形式,带领学习者多参与一些省、市举办的各类比赛。通过学习、观摩、参与,使学习者开阔视野,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这样也使文化馆文艺辅导员提高了知名度,增加了凝聚力。
二、搞好多元群众文化辅导
深入工厂、农村、部队、社区等基层单位辅导,搞好多层次群众文化辅导,培养业余文化骨干。实践证明,凡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得轰轰烈烈的地区和部门,除了领导重视外,就是这些地区和单位都有相当数量的精通文艺的骨干分子。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培养了一批业余文化骨干,把群众文化活动更加健康地开展起来。同时也发挥了文化馆文艺辅导员的作用,为各级文化站干部进行辅导,定期举办声乐、乐理、器乐等艺术培训班,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使文化干部做到一专多能,也使群众文化活动走向正轨。
三、多创造文明精品,满意大众需要
跟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方面在得到满意的同时,精力方面的需要也日益提高,并且出现出了多样化、有深度、有内在的特点。大众文明作业者能够依据广阔大众对文明生活的需要,多创造一些文明精品,经过这些创造效果进一步展开大众文明宣扬作业。首要,大力开掘当地优质文明,将其贯穿于城市规划、建造过程中,经过建造博物馆、纪念馆等城市文明大件,雕琢文明名人雕塑,镌刻城市人文精神等文明符号,将文明认同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市民心灵。其次,建好、管好区县、镇街、村社三级文明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减小“城市一刻钟文明圈”和“农村半小时文明圈”的效劳半径。广泛展开送戏、送影片、送故事、送展览、送书刊到底层等活动,引导大众“自娱自乐”,使文明“热”在底层、“火”在家门。再次,结合辖区风景名胜、民俗和非物质文明遗产的开掘、传承等,安排艺术家深入到改革开放前沿、出产建造一线和人民大众的炽热日子中,创造一批紧跟年代步伐、
歌颂年代变化、反映人民心志的文艺精品,让大众对精神食粮既能“吃饱”,也能“吃好”。
四、整合资源,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群众文化是造福一方的公益事业,将一场晚会、一场知识竞赛、一个书画展寓教于乐,对改变人民的传统观念,陶冶情操,倡导新风,传播科学知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群体活动共创一个和谐文明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县级文化馆是群众文化的龙头,乡镇文化站是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的中坚,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端正服务态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端正公共文化服务态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善组织、懂管理的文化馆人队伍,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必备条件。文化馆要不断丰富馆办活动内容,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群众需求。近年来,我馆以开展馆办活动为载体,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一年一度的龙虾节群众文化活动,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开展了送文化下乡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为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送文化,参与乡村康居示范村的规划讨论,督促工程设计将文化室、老年活动室、有线广播的通达项目设计合理,以体现公共文化的人文关怀。每年春节,我们都会组织县内的书法名家为城乡百姓开展免费撰写春联活动。
六、全面发挥文化馆的辅导功能
群众文化是人民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放的社会性文化,为了使其丰富多彩、提高质量,并具有正确的方向性,作为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文化馆对其进行辅导和指导这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义不容辞的。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工作涉及到活动的方方面面,它是文化馆功能的完整体现,也是走活一个区域群众文化活动一盘棋的关键。因此,文化馆要坚持面向城乡、深入基层,要花主要人力和财力,定期或不定期开设辅导班,举办艺术交流研究会,开展各项文化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比赛,组织农民文艺演出、开展大型节庆活动的文艺汇演、送文化下乡、举行歌咏比赛等,并常年保持与广大群众文化组织及文化活动骨干的联系,在工作和生活上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和举办,把我们的辅导工作全面展开,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在辅导的对象上,要既抓群体又抓个体;既抓集中活动,又抓分散和个体活动,使人们群众确实感觉到文化馆是基层文化活动的知心朋友,是他们业务技术上的依靠。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名文化馆文化辅导干部要不断实践,不断提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做到一专多能,更好地满足新形势的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娟.试析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J].大众文艺.2016(01).
[关键词] 父子冲突;单向;双向,线形,圆形
一直在黑暗中苦苦探寻的卡夫卡照亮了20世纪乃至以后的世界文学,点燃了余华前进道路上的火把。余华坦言:“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使我的想象力重新获得自由。”因此余华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导师,同时卡夫卡作品的父子冲突主题也必然会被余华所关注。
父子冲突是西方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被认为是人性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反权威的标志之一。无论是弑父夺权的宙斯,还是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父子冲突都是最突出的主题,为此弗洛伊德还演化出“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其内因。这个主题如滔滔江水,奔流直下,从古希腊流到了20世纪卡夫卡的笔下,无论是被父亲判处死刑的格奥尔格,还是被父亲砸伤的格里高尔,父子冲突都是摆脱不了的宿命。父子冲突就像人身体里的盲肠一样寄居在人类社会里,不时会带给人类疼痛,是人类与生俱来摆脱不掉的赘疣,同时也是永恒的文学主题。
然而父子冲突主题在中国文学中就不那么被关注,如起伏绵延的山峦,时断时续,若隐若现。虽然古代文学中也曾出现过李靖和哪吒的父子之战,薛仁贵和薛丁山的父子相残,甚至曹雪芹也曾浓墨重彩描画过贾政杖责贾宝玉。但没有哪个学者对此专门做过深入地研究,也没有哪个中国作家对这个主题特别关注,直到当代作家余华出现。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父子冲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显性主题。
卡夫卡认为斗争是人的存在方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必须与之进行的是第一次反抗,同他们的讨论是一生中后来所有斗争的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父子冲突必然会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有所表现。有意思的是,余华对父子关系的看法和卡夫卡是惊人的一致:“人生就像是战争,即便是父子之间也同样如此。”卡夫卡的孤独气质濡染了余华,唤醒了余华心中同样沉重的东西。“斗争”和“战争”是两位作家对人生内容的解释,对人际关系的概括,当然也包括父子关系。但是卡夫卡生活在20世纪初期的奥匈帝国,余华成长于20世纪后期的中国。他们笔下的父子冲突,其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对卡夫卡和余华笔下的父子冲突进行比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单向和双向
卡夫卡笔下的父子冲突,是单向的,父子。父亲是绝对的权威,可以对儿子发号施令,为所欲为,儿子只能被动地服从,不能反抗,或是不敢反抗。在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中,最集中表现父子冲突的是《判决》、《变形记》和《司炉》。《判决》中的格奥尔格被父亲判决去投河自尽,格奥尔格竟真的冲下楼去,投河自杀了。格奥尔格,一个已经订婚的成年人,一个在商场上打拼的成功男人,对于已经衰老的父亲,他是有能力反抗的。但他没有一点反抗,而是像个听话的孩子,按着父亲的话去做了。父亲是施令者,他只是默默地承受者,哪怕是让他去死,他都要执行。儿子在这里不再有力量,他的力量在父亲强大的权威面前被瓦解殆尽了。父亲尽管衰老,但父亲的权威像大山一样压着儿子,使儿子无力反抗。《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本是家庭的经济支柱,然而一旦某天早晨他变成甲虫,情况将完全改变。首先是父亲表现出不可遏制的恼怒,后来他又给甲虫形的儿子扔去一个烂苹果,造成儿子的致命伤。这跟判决儿子的死刑实质上是一样的。《司炉》的卡尔・罗斯曼只因年少无知,被一中年女仆引诱发生了关系,却被父母无情放逐到美国,他同样是无力反抗的。在卡夫卡这几篇表现父子冲突的小说中,父亲都是强大权威的代表,是施暴者,儿子是弱小的承受者。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
比较起来,余华小说中的父子冲突要复杂得多。概括地说,是双向的,父子。父亲是施暴者,同时也是承受者。儿子是承受者,同时也是施暴者,是有来有往的。甚至有时儿子的力量更强大,无可奈何的是父亲。《活着》中的福贵年轻时妓赌博浪荡胡闹,当父亲的是一定要管的。福贵不但不听,反而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直到把家产全部输光,气死了父亲。古人遣训:“子不教,父之过。”父亲管儿子,天经地义。但儿子不服管,反而反抗父亲,甚至把父亲气死。在这里,父亲不再具有权威性,甚至没有伦理道德,没有作为社会人的其他属性,有的只是俸力的较量。来自儿子的力量大于父亲,儿子就是胜利者。更有甚者,儿子还会成为主动的进攻者、挑衅者。《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广才对他父亲更是不敬不孝,他把丧失了劳动能力的父亲当成累赘,嫌他白吃饭。一顿饭只给一小碗,而且还不让上桌子。于是父子俩斗智斗勇,父亲故意把碗掉到地上,并说这碗不能摔破,以后他儿子还要用呢。这使孙广才明白他也有老的那一天,他也没有好下场。
在余华描写的父子冲突中,缺乏一种起码的人道主义关怀,只是一种体力的较量,父亲衰老了不再有力量了,就不再具有权威性。父亲可以揍儿子,儿子也能打父亲。父子在心理上是对等的,没有权威,没有伦理,没有道德,简直就是动物的弱肉强食。
二、线形和圆形
文化内涵决定表现形式,卡夫卡和余华笔下的父子冲突,外在形式上是单向和双向的不同表现,是由其中包蕴的不同文化内涵所决定的。卡夫卡的父子冲突折射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也是一种直线形的结构,从父亲出发,指向儿子,父亲发令,儿子承受,直来直去。父亲判格奥尔格去跳河自尽,格奥尔格就去跳河,没有犹豫,没有反抗,更没有背叛。格奥尔格冲出去。外面的路很多,他走任何一条路都意味着生,他可以到他的商店里,看到他的生意兴隆,他可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他可以去看他的未婚妻。他可能会产生一种幸福感。一个生机勃勃的青年,有太多的理由活在世上。但他放弃了所有的理由,单单听从了父亲的话,选择了父亲指出的方向,没有回头。他走的是一条直线,没有迂回,就那么走下去,直至死亡。在这里父亲像上帝一样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卡夫卡直言不讳:“人对上帝的想象是不由自主地产生于对父亲的交往之中的,可是反过来的可能性同样不可排除。”世界上最了解卡夫卡的马克斯・勃罗德也持同样观点:“精神分析学认为,人对上帝的想象是不由自主地产生于对父亲的交往中的(也就是说上帝是根据父亲的形象塑造的),可是反过来的可能性同样不可排除:善感的人,如卡夫卡。正是通过对上帝的交往丰富了、扩展了对父亲的想象,使之形象丰满。”
通过父亲想象上帝,卡夫卡把父亲的权威无限扩大了。父亲像上帝一样具有绝对的权威,一言九鼎,不仅操纵着今生,还控制着来世,儿子是不敢反抗的。既然他判决儿子去死,格奥尔格们就不会有生路了。然而父子之间是有亲情 的,儿子的血管里是流着父亲的鲜血的。在卡夫卡那里,血缘抗拒不了权威,他强调父亲权威的至高无上。动物世界重遗传,讲血缘。尽管卡夫卡经常让他的人物变成小动物,但那只是外在形式。实质上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动物属性被削弱了,社会属性被强化了。家庭就是等级森严的社会,权威大于血缘。因此卡夫卡笔下的父子关系很单纯,从父亲出发,指向儿子。一条直线而已。
余华笔下父子关系外在双向性的表现,是由其文化内涵的圆形结构所决定的。父亲向儿子发号施令,儿子可以承受,也可以反抗。因为儿子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父亲宽容儿子也就是宽容自己,于是就容忍了儿子的反抗。指令从父亲出发,画了一个圆,又回到原点。儿子之所以敢于反抗父亲,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心中从来就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在西方,尼采说上帝死了。权威倒塌了,世界失去了主宰。而中国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权威主宰着天堂地狱,因此中国人没有最深层的心理恐惧,不怕来世报应。但中国还有现世的统治者――君王和父亲。三纲五常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王和父亲的权威并不比上帝小。可是君王太遥远了,威胁不到普通老百姓,也就没有惧怕的必要了。惟一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就是父亲了。“我意识到父亲和我之间的美妙关系,也就是说父亲是我的亲人,即便我伤天害理,他也不会置我于死地。”余华一语道破天机,抓住了中国父子关系的精髓,中国人讲血缘,重亲情,亲情可以重于伦理。
《活着》里福贵的父亲宁可自己被气死,也不会把输光家产的福贵置于死地。《在细雨中呼喊》里孙广才一心盼着父亲早死,父亲也愿意成全儿子。他对儿子说:“儿子呀,我的魂一回来,你就又要受穷啦。”临死他想的还是为儿子节省粮食,不让儿子受穷。这就是血缘的力量。在血缘面前,一切权威都披瓦解,一切伦理都被消融。什么也挡不住血的力量。尽管余华的人物没有变形为动物,都是作为人的外形而存在,但实质上余华的人物比卡夫卡的人物更接近动物性。
三、非理性和理性
卡夫卡和余华笔下的父子冲突都表现出非理性特征。《判决》中的父亲反复无常,开始说儿子根本没有一个远在俄罗斯的朋友,后来又说自己早已写信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那个朋友了。儿子稍一顶撞,父亲就判决儿子去投河自尽。《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四处奔波,挣钱养家,但他变形以后。不能再为家里效力了,父亲暴跳如雷,竟然用苹果砸他,给他带来了致命伤。导致了他的死亡。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里的男孩苏字脑血管破裂陷入昏迷之中,没能起床去打水。他父母两次叫他起床去打水,他都无力回答。但他父母吃过早饭上班走了,谁都没到如此反常的儿子身边看一看,他默默地死去了。男孩苏字之死,和格里高尔变形死去,情节不完全相同,但本质是一样的,父子之间的冷漠。
精神分析学家告诉我们,要理解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必须从他的童年开始,卡夫卡的童年几乎是在恐惧和战栗中度过的。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父亲代表着自己生存的世界,代表着世界的生存法则。卡夫卡有一个过于强大的父亲,由于自己的成功为人非常傲慢,对儿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压力。压得卡夫卡直不起腰,抬不起头来。“在我看来,你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那种神秘莫测的特征……我的心灵之所以受到压抑,则因为你要我遵循的戒律,你,我至高无上的楷模,你自己却可以不遵循……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受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而发明的。”暴君式的父亲对卡夫卡童年的摧残是致命的,家庭生活带给他的惟有憎恨和绝望。使他觉得“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父亲的压制使他感到整个世界似乎都在威胁他。卡夫卡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和每日世界直接的联系剥夺了我看待事物一种广阔的眼光,好像我站在一个深谷的底部。并且头朝下。”头朝下,有别于世人看世界的角度,一个可能带来全新发现的角度。头朝下就意味着不合常规,因此他看到的世界是扭曲变形的。他从另一个角度看见了别人没有看见的非理性的人性景观。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的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服务市场化反映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政府职能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转贴于()它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是为了解决官僚腐败及政府垄断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低效率等问题而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来提高供给效率及行政效率。
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
(一)私有化
把原有属于国有的公司或公用事业通过产权转移、拍卖、赠送、发行股票等形式转给私营企业所有或经营。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实行私有化改革起步最早最突出的国家。在撒切尔首相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1998年撒切尔政府表示私有化无,把电力、供水、天然气等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梅杰执政以后,又把私有化领域继续扩大,邮政、铁路、运输等部门的私有化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可以说,英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示范性效应为各国私有化改革树立了典范。受英国的影响,西方国家随即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私有化改革浪潮。
(二)合同出租
合同出租亦称合同承包、竞争招标,是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最重要的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政府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权与提供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进行转让。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对外向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的承包商与政府签订供给合同,承包商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并按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就是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监督承包合同的执行。在合同订立之前,公共服务的确定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机制起主导作用。合同订立之后,公共服务的提供就进入了经济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承包公共服务生产的组织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摆脱了原先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的各种限制。政府对承包商的合同管理代替了原先对行政组织的等级控制。
(三)公私合作
即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合同出租,与合同出租不同的是,政府不需要出资购买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而是以政府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某项公共服务并允许承包商有投资收益权。公私合作可以发挥公私两种部门在管理、技术转贴于()、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各自目标中寻求共识,彼此合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达到既能借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生产能力,又凭借价格机制显示真实需求。
(四)用者付费制
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来,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消费者在使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时必须向政府支付赖以收回成本的费用。与合同出租模式下政府出资购买由第三方提供的公共服务所不同的是,在用者付费模式下,服务的生产者一般是政府,享受服务的消费者直接向政府购买服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公用事业、垃圾收集、废水和污水处理、娱乐设施、公园、保健服务、特殊事项上的警察服务、楼房检查、住宅区服务等领域,广泛推行用者付费制。
(五)补贴制度
为了鼓励可收费物品和个人物品的消费,政府实施补贴制度。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补助,是政府给予生产者的补贴。补助降低了特定物品对符合资格要求的消费者的价格,他们可以向市场上那些接受补贴的生产者购买更多物品。在补助安排下,生产者是营利的或者是非营利的组织,政府和消费者是共同的安排者,政府选择特定的生产者提供补助,消费者选择特定的生产者购买物品,政府和消费者都向生产者支付费用政府对相关行业的补助,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服务能使公众普遍受益,适当的补助能减轻这些行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这些物品的购买能力。另一种是凭单,就是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发放优惠券,有资格接受凭单的个体在政府指定的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中“消费”其手中的凭单,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组织接收的凭单。实行凭单制的公共服务供给与消费模式是公共服务生产组织为争取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资源而竞争,这种竞争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政府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公共服务生产组织同样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消费者个体的选择引发了公共服务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这部分代替了政府对这些组织的监督,这正是市场化制度安排代替政治化制度安排的优势所在。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变了政府对公共服务“大包大揽”的局面,可从容配置行政资源,有利于政府缓解财政压力。政府直接从社会提取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场调动资源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公共服务市场化扩大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源及技术力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样一来政府既施展了“掌舵”作用,又充分利用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
有利于改进行政管理和精简政府机构。公共服务市场化使具体的“划桨”交给市场,政府在于“掌舵”,有效调整和优化了政府职能,微观的工作交给市场去做。如英国的“执行局”,美国的“法定机构”,政府可以撤销从事这些业务的常设机构,精简了政府机构规模,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sp;
有利于扩大民主参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以公众的需求为中心,公众通过直接参与或者是通过协商、公决等形式影响公共决策,这样不仅能推进民主化,而且能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市场化后权力的适当下放,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沉重负担,也有利于社会自治进程的发展以及“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立,促进政府和社会发展。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
(一)市场化的制度设计
市场化方案的实施要求在宏观上应把公共服务市场化作为政府行政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由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所产生的消费主体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要求,这就必须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因此,要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对于纯粹的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政策、环境等直接由政府提供和生产,而对于混合的公共物品,如市政设施、后勤服务、供应系统等则可交由民营部门、非政府部门来承担,同时探索多元市场化的形式,如市政服务领域采用合同出租,道路、桥梁建设实行公私合作方式,部分国企实行民营化,水、电、燃气供应系统实施使用者付费制度等,从而有效改善公共服务。
(二)有限的市场化
市场化方案中政府在部分公共服务领域的退出,决不意味着政府可以脱离公共服务供给。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转交的是服务项目的提供,而不是服务责任的移交”。市场化方案只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混合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因此,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是全盘私有化而是有限的市场化。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纯公共物品,如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都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如果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可以市场化的话,那么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就无从谈起了。
(三)协调各方利益体
市场化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较好地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虽己初露端倪,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也有相当一段距离。即便如此这一过程仍然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政府管理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法规,不仅可以对市场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施加影响,以达到利于公众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垄断权力的滥用,促使市场运行更加有效率。在这一渐进的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四)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
关键词:明清 福州 竹枝词 信仰 文化
一、明清福州竹枝词中的临水夫人信仰
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相传有“扶胎救产,保赤幼童”的功能。被尊为妇幼保护神,闽人多以“临水陈太后”称之。临水夫人信仰起源于福州,后影响力辐射至台湾,浙江等地。福州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向临水夫人“求香火”,“请花”等习俗。每年正月十五,众多已婚妇女前往临水夫人庙,烧香求拜,未生子的求早生贵子,已生子的则求孩子健康成长。
“临水诸宫灯烛辉,佳人群聚暗相祈。绣鞋争脱藏红袖,还插白花满髻围。”清人吴玉龙在《南台上元夜竹枝词》中便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习俗场面,并注云:“是夕,女伴冶装出游,到庙祈子,偷取夫人绣鞋,不令人知,以为得子之兆。采瓶中百花,得白花者为男,得红花者为女。祈罢了,遍游五保、三街,坠珥遗簪,相属于道。”已婚未生子的妇女为求怀胎,要采一朵供案上的花带回家,称为“请花”,白花象征男孩,红花象征女孩,意蕴开花结果。
临水夫人的忠实信仰群众除部分是已婚妇女外,还有部分未婚少女。吴玉龙曾发出“名香一瓣礼何恭,愿得麟儿赐阿依。怪杀女郎年十五,也来合掌语喁喁”的惊叹,对信仰临水夫人的群众从已婚妇女发展到少女表示讶异。临水夫人信仰圈的扩展,得益于临水夫人职能的扩展,即不再单一地停留在“扶胎救产,保赤幼童”,而同时具有“祷雨旱,驱疫痢”等多重功效。
二、明清福州竹枝词中的五帝信仰
五帝信仰起源于福州。“五帝”也称“五方瘟神”、“五毒大神”,原是掌管瘟疫之神,后被民间奉为驱瘟逐疫之神。由于福州地处东南沿海且福州气候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这为爆发瘟疫提供了便利的环境条件。加之古时医疗水平不高,使得感染瘟疫者多医治无效而死亡。因此瘟疫对古时的福州人民产生了极大地威胁。因此人们开始信奉能消灾灭祸、驱瘟逐疫的“五帝”。福州民间每年从夏初开始到秋末都会供奉五帝,并在每一个五帝庙举行驱瘟逐疫运动,民间俗称“出海”。
明清福州竹枝词中亦有五帝信仰的相关描述。清人董平章在《榕城端午竹枝词》中写道:“报道瘟神将出海,市头曾看纸船过”,并注有“俗供瘟神曰五帝。每岁夏五月,纸糊巨舟,送水滨焚之,为之出海”的信息,这《闽杂记》中“福州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钱扎竹为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座及仪从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工巧相尚,有费者数十缗者,顾人之,鸣锣鼓,肩各神像前导,至海边焚化”的记载相类似。“未必瘟神擅降殃,但闻举世尽如狂。长街伐鼓糊船到,请相还兼出海忙”,也描绘出了祭祀瘟神的热闹场面。福州人民制作精美的纸船并鸣锣伐鼓以祭祀瘟神。所谓“请相”是指数以千计的执香随从者,在烈日下皆屏息静气,到纸船“出海”之际紧紧亦步亦趋紧紧跟随,“出海”意味着五帝逐疫出海而去也。“尤胜请香兼出海,瘟神去要纸船烧”,待纸船出海,巫师一番作法后,举火烧毁纸船,意蕴已将疫鬼赶至海上,来年将太平安康。
三、明清福州竹枝词中的真武大帝信仰
一、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
图书馆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对知识的储存与传播的深刻认识的产物。如今,图书馆在读者的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神圣而又崇高的地位,这当然和图书馆馆员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同时更是与图书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直接的关系。图书馆文化就是传播文明和进步理念的文化,我们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应当认清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用以指导我们的具体工作。
1.对馆员的激励作用
我们强调搞好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就是避免图书馆员对本职工作因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产生“职业倦怠”, 图书馆文化既是一种职业认同,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它使图书馆员对本职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和高度的认同感,搞好图书馆文化建设,不但能够增强图书馆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提高图书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2.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图书馆文化建设直接决定着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工作的热情度,影响了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优秀的图书馆文化不但能让馆员爱岗敬业,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还能在图书馆内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读者朋友来图书馆看书学习,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烈。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好与坏,可以反映出图书馆员的工作状况和服务水平,同时也能反映出图书馆领导的领导水平和艺术。在好的图书馆文化影响下,馆内人际关系和谐,馆员齐心协力,积极为图书馆事业而努力奋斗。
3.促进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图书馆是广大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产物,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书馆进行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这些都能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能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建设优秀的图书馆文化不仅能充分实现图书馆和馆员的价值,还能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二、高效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现状分析
1.服务理念落后,主人翁意识淡薄
由于各馆内的人员大多数是非图书馆学专业的人员,他们对馆内的一些状况的认识不够到位,加之图书馆对馆员的培训、继续教育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备,使得一些馆员的职业生涯模糊、观念落后、主人翁意识不强,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中的服务水平偏低,没有完成观念和身份的转变,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显得僵化和低效。
2.服务手段落后,效率不高
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读者,将读者放在首位,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满足读者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最大需求。由于在制度上未建立起先进的图书馆借阅机制,在技术上未更新升级馆内的文献检索操作系统,加上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结果造成馆员工作效率低下,降低了读者来馆阅读和借阅的积极性。
3.服务中缺乏沟通技巧
馆员与读者的沟通技巧、沟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水准。因为图书馆工作的许多改进措施都来源于馆员与读者的沟通交流过程。然而在现实工作中,部分馆员与读者沟通过未能保持心平气和的好的服务态度,有的甚至遇到某些问题和读者发生争吵,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与读者之间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和制度。
4.导读制度不健全
图书馆导读是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最前沿,图书馆开展导读工作,设置导读专员,建立导读制度体系,满足读者要求至关重要。但也些图书馆的这项服务还很欠缺,至少是不完善的,没有通过图书馆的电子借阅系统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统计出哪些文献借阅频率高,哪些文献借阅频率低,没有为做好导读做好准备。对于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开辟出专门的导读室,发放导读手册,陈列新书推介专架等为读者做好导读服务,引导读者阅读好文献。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导读制度,建立导读反馈机制,及时收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图书馆的导读咨询工作才能良性运转,并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三、目前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类型
1.理念创新
图书馆服务理念驱动着其为用户服务的行为和质量,因此各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注重理念方面的建设和创新。如“以人为本”、“用户至上”、“读者永远放在第一位”,这些都是图书馆创新的服务理念。
2.内容创新
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创新是其服务创新的主体,也是信息资源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内容创新有开展人性化服务、强化特色信息服务、举办培训和讲座,自建数据库等形式,内容的丰富创新,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
3.技术创新
技术要素在图书馆的服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信息分析与描述,书目信息的分类、标引、检索等都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传统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赋予了受众更多的选择权利,也为服装企业品牌营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多元化。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传播告别了单一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在互联网上,微博、论坛、播客、社区、QQ等沟通方式更加多样,具有信息共享化和资源量无限性等传播优势,使得个人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共同影响着企业品牌营销。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构建传播方式,为服务企业品牌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二是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实时化。对于传统的服装企业品牌营销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使得受众信息的获取方式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使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因素都不复存在,信息可以实现实时化的传播,企业的品牌形象、信誉可以直接映入受众眼帘,有效的缩短了品牌化的时间,基本实现了零时间差,使得品牌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有效。三是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信息是由“企业-受众”的单向传播,品牌营销是客户“认知、体验、感受、信任”的过程,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由于社会化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社区化、连通性的特征,使得品牌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既有企业对受众的传播,又有受众对企业的传播,要求企业通过受众不断反馈、完善,才能够最终形成品牌效益。
二、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服装企业品牌营销的策略
(一)差异化的品牌营销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服装企业要大力推进差异化的品牌营销,通过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来提高市场的覆盖面,通过市场的细分,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服装企业品牌营销要着重产品定位,摒弃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方式,要积极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服装设计领域发展形势,及时抓住机遇。要把服装品牌要做细做精,切忌求速度忽略质量。以信息平台为载体,以顾客为导向,提高产品的市场认知率,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保有老顾客、拓展新顾客。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为重点,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七匹狼在品牌营销过程中,提出了“品格男装”的产品定位,设置了“红标”、“绿标”、“黑标”等不同的品牌,通过价位、品质、消费者的细分,来强调消费者的“穿着体验感”,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二)整合化品牌营销从菲利普•科特勒的整合营销(TotalMarket)理论看,品牌营销不仅仅是服装企业自己的事情,更是要发动整个社会对其进行营销。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服装企业营销要秉承由外而内的理念,积极整合产品在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VI、包装、新闻媒体等一系列要素,促进各种传播元素间互相渗透,形成营销合力。一要做好网络营销。依托社会化媒体,做好营销渠道建设,针对当前服装企业渠道分散,营销方式落后的问题,要进一步整合营销资源,推进网络营销。当前,BtoC、CtoC、OtoO等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势如破竹,服装企业要利用好这样的一个机会,加强服装企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与支付宝、财付通等联合,共同合作进行网络营销。加强广告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海报、电视、广播电台、DM直邮、广播、宣传册等组合宣传。加强网络广告宣传,加大与国内的百度、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门户及其它搜索网站的合作力度。建立网络虚拟服装店,利用“所见即所得”开展一站式营销推广。不断挖掘服装品牌的文化资源,树立自己独特品牌,强调服装企业服装技术的专业化。二要做好借势促销。我国服装企业相对于国外的大品牌企业规模小、营销能力弱,在市场的竞争与营销中,使得服装企业没有任何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服装企业可以采取与其它企业进行“联合”的方式,打造服装企业营销的“联合体”,积极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的VI、CI、包装、媒体等资源,促进各种传播元素间互相渗透,形成传播合力,增强整体的营销效果。三要做好公关促销。服装企业要利用公关传播将其品牌推广到消费者心中,提高品牌形象。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将服装企业的促销广告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通过公益事业的事件传播影响来提高服装企业的促销的能力,提高服装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企业更加“接地气”,获得公众的好感。
(三)关系化品牌营销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必须处理好客户关系,推进关系化的品牌营销。要建立高效率的客户服务部门,以CRM系统为平台,全面做好客户的服务工作。制定详细的客户关系管理计划和客户关系的解决方案。服装企业要不断推进与顾客的沟通与互动,通过与顾客的互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服装企业营销手段。要了解顾客所想,以便于自己的产品改进。广泛利用好互联网,利用好论坛、BLOG、服装企业网站、顾客反馈意见QQ群等形式,利用好俱乐部、会员论坛相关活动,通过与顾客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两者间的相互了解,用创新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顾客的服装消费观念,了解顾客的现实需求,建立与顾客间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发现服装企业在营销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通过诸如网络、微博、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访问等多渠道提供服务,在品牌的营销过程中,各个方面要符合顾客的感知和感受,最大限度的使顾客满意,培育顾客的忠诚度。在服装企业的营销过程中,要积极追踪顾客的不满,处理好顾客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积极利用移动手机技术营销,积极利用微信这一新生媒体开展营销,做好“点对点”、“一对一”的手机客户营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