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箱养殖论文

网箱养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9 09:22: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箱养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网箱养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网箱养殖;水库水质;相互关系;建议

我国现有各种类型水库8900余座,总水面超过200万公顷,占淡水总水面的11.5%,其中可养鱼的水面估计超过180万公顷,占全国淡水可养水面的32%。水库是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渔业养殖的主要区域,网箱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适合大水面的渔业方式,具有投资少、产量高、见效快的特点,水库网箱养殖能够最经济和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水库资源。但是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强度的扩大,网箱养殖对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凸现,养殖残饵、排泄物、渔药、死鱼、生活废物等严重破坏水库生态系统,2006年初至2007年底,我们对广西的水库网箱养殖进行了实地调研,初步探讨了水库网箱养殖与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

一、网箱养鱼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水库水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箱养鱼后将会打破原来的系统平衡,对投饵式养殖而言,系统在增加鱼群体总量的同时,还大量投入饵料;对非投饵式养殖而言,系统增加了滤食性鱼群体总量,消耗掉大量的浮游生物量。因此,网箱养鱼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因水库自身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既有积极有利的作用又有消极抑制的作用。我们对广西龙滩水库网箱养鱼调研表明,至2008年初库区内共有网箱约3万箱,其中95%以上是放养滤食性鱼类,利用水库丰富的浮游生物进行养殖(俗称为生态养殖),放养吃食性鱼类仅600箱左右,年产鱼量约2万吨。2008年3月在水库上游2000m和3000m处曾对水样进行抽检,结果COD浓度为10mg/L、总P浓度为0.11mg/L、总N浓度为2.1mg/L、石油类为0.02L/L、高锰酸盐为2.4mg/L,除因船舶航行有局部水域受石油类污染外,尚不存在其他严重污染问题,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3类水质标准。但受库区移民就业压力和眼前利益的驱动,库区的网箱养殖将迅猛发展,3~4年内库区的浮游生物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到那时养殖模式势必转为人工投料养殖。据刘潇波[1]研究认为,每投喂1t饲料就有100~150kg散失于水中。按现有网箱规模,每年将有2000t的残饵进入库区水体,龙滩水库水质将受到严重污染。孟红明等[2]曾对我国主要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调查,认为水库水质总体状况堪忧,被评价的135座水库中贫营养型水库38座、中营养型水库40座、富营养型水库57座,分别占调查水库总库容的17.6%、45.4%、37.0%,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水体富营养化将日趋严重。

二、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溶氧量(DO)的影响

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DO以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DO量是水库水质重要指标之一。水库水体DO含量受到2种作用的影响:一种是使DO下降的耗氧作用,包括好氧有机物降解、生物呼吸;另一种是使DO增加的复氧作用,主要有空气中氧的溶解、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在藻类丰富的水体中,光合作用放氧也可能使水中的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好氧和复氧作用使水中DO含量呈现出时空变化。在水库中进行网箱养殖,部分散失在水体中的饵料和鱼类排泄物增加,若其耗氧速度超过氧的补给速度,则水中DO量将不断减少。另外,网箱养殖的鱼类呼吸要消耗大量的DO。因此,网箱区水体中的DO通常低于无网箱区。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时,水中DO量甚至可接近于零,这时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就出现腐败发酵现象,使水质严重恶化,可造成鱼类浮头、死亡。水库水体中DO的数0,除了跟水体中的生物数量和有机物数量有关外,还与水温和水层有关,底层水中一般DO较少,深层水中甚至完全无氧,水体中的溶解氧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网箱养殖可使这一现象加剧。水质良好的水体DO量应维持在5~10mg/L,2006年10月26日11时我们对南宁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体进行抽测,其DO分别为7.04mg/L、4.16mg/L和3.84mg/L,显然米埠坑中游和下游断面的DO已低于安全界限4.9mg/L,这是由于人类的网箱养殖活动造成的。

三、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生化需氧量(BOD)的影响

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消耗水中DO的量,称生化需氧量(BOD),BOD是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其降解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氨和水,第2阶段是氨进一步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即硝化过程。BOD一般指的是第1阶段生化反应的耗氧量。在水产养殖中通常采用20℃条件下经5d培养后测得的BOD作为水中有机物的耗氧量。水库网箱养殖产生残饵和排泄物等有机物通常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分解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给微生物需要,部分有机物氧化不完全,容易产生H2S、NH3等有毒气体,危害养殖鱼类的健康,严重时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所以在DO较高的水库有机物分解的较好,鱼类的发病率较低。一般认为BOD小于1mg/L,表示水体清洁;大于3~4mg/L,表示受到有机物污染。据刘顺科等[3]对水磨滩水库网箱养殖的水质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区的生化耗氧量高于对照区,网箱养殖使水库水体的生化耗氧量明显增加。

四、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

水体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氧化剂的量,称为化学需氧量(COD)。水中各种有机物进行化学氧化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化学需氧量只表示在规定条件下水中可被氧化物质的需氧量的总和。COD与BOD比较,COD的测定不受水质条件限制,测定的时间短,COD不能区分可被生物氧化和难以被生物氧化的有机物,不能表示出微生物所能氧化的有机物量,而且化学氧化剂不仅不能氧化全部有机物,反而会把某些还原性的无机物也氧化了。所以采用BOD作为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较为合适,在水质条件限制不能做BOD测定时,可用COD代替。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COD的影响与BOD相类似,其使水库水体的化学耗氧量增加。

五、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pH值的影响

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pH值是水库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网箱养殖鱼类的生长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对网箱养殖而言,pH值7.5~8.0的微碱性条件是较为理想的酸碱度。通常由于水库的水体较大,为天然的缓冲系统,因而其pH值变化幅度较其他参数小。水库的pH值变化主要与工业污染、酸雨(广西近年降水酸度pH值平均为4.9左右)、水生生物的活动、水温、空气中CO2分压的变化和底质中有机碎屑的腐解有关,正常的网箱养殖对pH值的影响不大,但在养殖活动中大量使用药物(如生石灰、漂白粉、盐酸等)、大量死鱼或富营养化发生水华等情况下,养殖区的pH值会升高或降低。2006年10月26日11时我们对南宁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体进行抽检,三断面pH值无明显差异。

六、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影响

水体中的氮主要以3种形式存在:可溶性无机氮、有机氮化合物及溶解的分子态氮,TN通常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有机氮主要存在于各种有机细屑和鱼类的排泄物中;无机氮指溶在水中的各种无机化合物中的氮,主要是三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水体中的磷几乎都以各种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各项水质指标中,氮和磷是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诱因。水库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体TN、TP浓度密切相关,随着其浓度的升高,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剧,TN在0.5~1.5mg/L之间为富营养型,TP超过0.01mg/L时,就可能引起富营养化发生,在网箱养殖水域,散失的饵料和养殖对象的排泄物是投饵网箱养殖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高密度的投饵网箱养殖造成水体中磷浓度的增加。我所于2006年对西津水库网箱养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养殖区的无机磷和TP分别是非养殖区的1.25倍和1.67倍[4],网箱区水层中总TP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是P沉积的结果,这在有跃温层的水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07年区环保部门对施行网箱养殖的龙滩水库、岩滩水库、大王滩水库和青狮潭水库水质的检测结果是:水库水体为Ⅳ类水质,但是TN和TP超标、富营养化趋势明显。网箱养殖产生的废物增加了水体营养物的总浓度,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导致水体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在龙滩水库的不投饵网箱养殖,主养品种以鲢、鳙鱼为主,对网箱区及上下游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不投饵网箱养殖能改善水体透明度,降低BOD、COD含量,对降低TP也有一定的作用。

七、讨论与分析

2006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我国主要水库中约1/4的水库水质状况劣于III类标准;6.4%为劣V类,污染严重,水体功能基本丧失。其中中南、华东地区水库水质状况较好,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差。水质超标项目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等,说明我国水库水体污染主要为耗氧有机污染。我国水库水质状况恶化有多种原因,其中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点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降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由水产养殖造成的内源污染正逐步显现,形成了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共存、污染物类型多样的复杂态势。水库网箱养殖是内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其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投饵、排泄等原因造成水体中TP、TN增加,DO量减少,COD、BOD升高,而对水体的pH值、水温等影响不大。

八、建议

(1)积极开展水库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根据水库不同的水质类型,建立相应的负载力模型,限制养殖规模,合理布局网箱养殖区域。

(2)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避免长时间养殖带来富营养化和污染,保证水库水环境处于良性生态平衡状态。目前,我国水库中真正监测水质状况的不多,只有一些大水库有监测,但数据是不公开的,要遏制水库水质的恶化,必须加强水库水质的监测、监管和信息制度。

(3)推行健康养殖。选择合理的养殖品种,吃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搭配合理;选择优质的饲料,注重饵料的投放量和投喂方法,减少残饵对水体污染,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疾病预防意识,严禁使用违禁渔药。

(4)加强对养殖户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让大家都认识到水资源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如果违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索取水资源,最后必将得到自然界的报复,自觉树立“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潇波,高殿森.浅析淡水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6):50-51.

[2]孟红明,张振克.我国主要水库富营养化现状评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2):133-136.

第2篇

(1.凉山科华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四川西昌615000;

2.西昌学院邛海湿地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邛海土著鱼类繁育基地喜德正源水产有限公司,四川喜德615750)

鲈鲤(Pexcocypxis.pingi)又名金甲鱼、花鱼,鲤科、鲃亚科、鲈鲤属。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四川岷江、马边河(岷江支流)、青衣江、安宁河、细砂河(雅砻江支流)[1]。受生态环境的改变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已面临灭绝[2],被评为长江一级急切保护动物[3],现已列为四川省珍稀保护鱼类[4]。鲈鲤肉厚脂细,味极鲜美,其营养极为丰富。肌肉氨基酸种类齐全,含12种脂肪酸,P、Zn、Fe、Se、Cu等矿物质元素丰富,维生素以VE、烟酸含量最为丰富,营养价值高于一般鱼类[5]。有较大的药用价值,味甘、平,有祛痰、止血、镇静的功效。能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出血、洛血、扭血、子宫出血、癫痫失眠,月经过多等症,全鱼可入药[6]。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

1生物学特性

1.1地理分布

鲈鲤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四川岷江、马边河(岷江支流)、青衣江、安宁河、细砂河(雅砻江支流)。

1.2形态特征

鲈鲤体呈棒形,头背部较平,略呈弱弧形,头后背部稍微隆起,显著高于头背部,口亚下位,下颌长于上颌。须两对,颌须较吻须长,其末端可达眼后缘下方。

背鳍1个,基本较短,外缘稍内凹,最后一根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具锯齿。臀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稍近。胸鳍末端向后不伸达腹鳍基部。腹鳍起点稍前于背鳍起点,末端不伸达臀鳍起点。尾鳍深分叉,两叶等长,末端稍尖。

鳔2室,前、后室均呈圆筒形,后室末端钝圆。腹膜灰黑色。

体背部金黄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后部有黑斑,由此连接成许多纵行黑色条纹。

1.3生活习性

鲈鲤是一种亚冷水在急流中生活的鱼类,幼鱼栖息于静水浅滩处,成鱼喜栖息于大江大河急流险滩中。人工养殖鲈鲤幼鱼可在池塘培育,最适水温15~30℃;成鱼养殖需流水条件或有一定流速的网箱养殖,适宜水温2~28℃,高于28℃鱼体会逐渐不适应而发病、死亡。

鲈鲤幼鱼池塘养殖时常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喜集群摄食和运动,游速较快。成鱼喜集群生活,在拉网、转池或惊动网箱等应激操作时,喜跳跃。

1.4食性

鲈鲤为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7],但在其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摄食种类和强度是有区别的。稚幼鱼以食甲壳动物和昆虫幼虫及小型鱼类为主,成鱼以食其它鱼类为主,如鮈类、裂腹鱼类、麦穗鱼等;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摄食旺盛,生殖季节摄食量很小。当饵料不足时大个体会残食小个体。为伏击型摄食,平时静息于水边,当饵料出现时,立即捕食。人工养殖条件可驯化吃食人工饵料,善集群摄食颗粒饵料,甚至晚上也不间断。水温合适,摄食旺盛。

1.5生长特性

鲈鲤为亚冷水鱼类,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幼鱼适应水温3~30℃,生长最适水温为22~26℃;成鱼适宜水温2~28℃,最适温度为20~25℃。鲈鲤喜流水生活,对溶氧要求较高,养殖水体溶氧要求在5.0mg/L以上。鲈鲤为大型鱼类,个体较大,常见个体为1~1.5kg,最大个体可达18.2kg,雌性的生长速度快于雄性。

苗种培育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放养规格1.5~1.7cm的鲈鲤仔鱼,摄食生物饵料和投喂人工粉料,经10~12个月可长至20cm,重量可达0.1~0.15kg;在专池培育条件下,经40~50d培育,最大个体可达20.3cm[8]。第二年可长至0.3~0.5kg,第三年可长至0.75~1.1kg,可以上市销售。

1.6繁殖习性

3冬龄鲈鲤可达性成熟,雌性个体1.8kg以上,雄性个体1.5kg,即可参与繁殖。一生多次生殖,每年4-5月,水温上升至17℃时,在急流环境中,鲈鲤开始产卵,为一次性产卵鱼类[9]。一般怀卵量为3万~8万粒,成熟卵为橘黄色,沉性,卵径2.2cm,卵具微粘性,吸水膨胀后失去粘性。鲈鲤产卵场主要分布于木里河、小金河和卧龙河,尤以卧龙河的产卵场最具规模,这里水流湍急,滩多乱石多,到生殖季节,多数产卵鱼类从雅砻江进入小金河或由小金河进入木里河,再进入卧龙河,然后在卧龙河的急流险滩中产卵,卵在石缝下孵育,亲鱼产卵后可随水位下降而退回木里河、小金河下游[2]。生殖季节雌雄比为1∶2。

2养殖技术

2.1苗种培育

2.1.1池塘条件苗种培育池要求环境安静,注排水方便,池底淤泥少,最好是粘土和砂土(3∶1)混合底质。池塘面积一般0.067~0.2hm2均可,水深1.2m左右为宜,同时要建立防逃设施,并配置增氧机。

2.1.2清塘消毒清除过多淤泥,保留淤泥厚5cm即可。生石灰带水清塘(水深10cm),用生石灰375kg/hm2溶化后全池泼洒,然后用犁粑翻耕或人力搅动,以便淤泥深处消毒。石灰清塘可以促进淤泥中肥分进入水层。

2.1.3培育生物饵料消毒后,排干水,进行池塘曝晒,以淤泥龟裂为宜,以激发轮虫休眠卵和释放淤泥矿物质元素及有害物质。

进水要过滤,防治敌害生物进入;一次进水30cm,逐渐提升水温,直至加水至1.2m。加水后搅动池底,释放底部营养素和激活休眠卵。

晴天施用发酵腐熟的有机肥,追肥为豆浆或无机肥,待水色为黄绿色时停止施肥,用烧杯舀一勺水观察生物饵料的种类和密度,饵料以轮虫类和小型枝角类大量出现最好。

2.1.4鱼苗下塘与投喂待水色为黄绿色时,轮虫类和小型枝角类大量出现时,鱼苗及时下塘。将开口仔鱼饱食后下塘。放养规格以1.3~1.7cm为宜,放养密度120万~150万尾/hm2,其成活率可在80%以上。

鱼苗下塘后15d内,仔鱼靠摄食生物饵料生长发育;待饵料即将耗尽时,及时补充人工粉料。

2.1.5日常管理定期测量pH、氨氮、亚硝酸盐、H2S、溶氧和透明度(30~40cm为宜);查看天气状况以防漫水和缺氧以及调整投饵,视池塘水色变化,及时补充肥源和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定期捞取鱼苗观察发育状况,适时更换饵料和分筛入流水池培育。每天观察鱼体摄食、活动情况,每月取样检查生长发育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发生病害时对症治疗。

2.2成鱼养殖

2.2.1流水养殖

2.2.1.1池塘条件流水养殖池要求长方形,水源单进单排,保证最大水流,方便排污。

2.2.1.2放养规格和数量放养规格以1.3~1.7cm为宜,放养密度120万~150万尾/hm2,其成活率可在80%以上。

2.2.1.3饵料与投喂饵料为人工颗粒饵料,要求饵料粗蛋白在40%左右。每天投喂两次,早晚各一次。水温高于25℃,减少投喂甚至不投喂;水温20~25℃时,每天投喂量按鱼体重5%投喂;水温15~20℃时,按鱼体重3%投喂;10~15℃时,按鱼体重2%投喂;低于10℃时,每两天投喂一次。具体投饵量视鱼体发育阶段、健康状态等合理投喂,以鱼吃到七八成饱为宜。

2.2.1.4日常管理每隔1个月进行筛选,分级饲养。每隔15d对鱼体进行消毒处理。每月清洗一次池底和排出底污。观察鱼体活动状态,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2.2.2网箱养殖

2.2.2.1网箱设置养殖鲈鲤网箱应设置在有一定水流处,水深要大于9m。网箱规格:5m×5m×3m。鲈鲤受惊后易跳跃,故网箱要加盖网,防止鲈鲤外跳。

2.2.2.2放养密度与规格鱼体长10~14cm以下,以50尾/m3为宜;14cm以上,以25~30尾/m3为宜。

2.2.2.3投饵技术掌握“慢-快-慢”节奏和“少-多-少”的技巧,并根据天气因素,适当投饵;多使用浮性料,减少使用沉性料,减少浪费。

2.2.2.4日常管理定期清洗网衣,更换网箱,及时分筛,疾病预防,防止鲈鲤外逃。

3鱼病防治

3.1预防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调控水环境、病原体和鱼机体之间的关系,使这“三元关系”处于最优状态,减少鱼病的发生。

3.1.1调控水环境、优化养殖环境根据鲈鲤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生态习性,调控水流量和DO等,确保养殖环境始终处于最优状态。

3.1.2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病原传播引进的鱼苗、鱼种和亲鱼要严格进行检疫和消毒;养殖用池和工具严格消毒和曝晒;养殖过程中尽量避免人为操作造成鱼体机械损伤;减少应激源(如水温变幅过大、药物刺激等)避免对鱼体造成应激伤害;疾病早期要及时对水体、鱼体消毒和药饵投喂处理;定期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不投喂变质饵料等。

3.1.3增强鱼体免疫和抵抗力根据鲈鲤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投喂相应的营养素,确保营养全面;定期投喂免疫多糖、细菌多肽等药物进行免疫预防;采用合理的投喂方式和投喂策略。

3.2治疗

鱼病治疗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在多发病季节(4-10月)根据鱼发病规律定期投喂大蒜素、维生素C等药物进行预防。鲈鲤主要疾病有车轮虫病、细菌性烂鳃病。

3.2.1车轮虫病该病主要发生在鲈鲤苗种阶段,是由车轮虫寄生于皮肤或鳃部引起的,镜检鳃丝、鳍条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车轮虫布满鳃部。

症状:鱼体呈黑色,瘦弱,摄食离群,游动缓慢。

治疗方法: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用硫酸铜0.5mg/L和硫酸亚铁0.2mg/L或单用硫酸铜0.7mg/L,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疗效较好。

3.2.2细菌性烂鳃病该病主要发生在鲈鲤成鱼阶段,发病初期肉眼检查鳃丝变白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亦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暗黑,头部颜色特别暗黑。

治疗方法:用漂白粉1mg/L溶解后全池泼洒;用二氧化氯0.5mg/L,溶解后全池泼洒。

4注意事项

鲈鲤苗种虽然可通过驯化改食人工配合饵料,但在人工培育条件下,投喂浮游动物的鱼苗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效果要比投喂配合饵料好很多。

在苗种培育过程中,根据苗种的生长情况,适时调整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和分级培育,是保证苗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技术措施。

鲈鲤对饵料中蛋白质含量要求较高,过低会导致鲈鲤生长不良,采用合理的投喂方式和投喂策略,投饵要缓慢,诱其群起抢食,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避免投喂过量饵料造成浪费。

鲈鲤对碘制剂较敏感,用量过大时容易中毒死亡。所以在选择渔药治疗鱼病时,一定要注意药物种类和浓度。

参考文献:

[1]

丁瑞华.四川鱼类志[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1994:319-321

[2]王强.雅砻江凉山州段鱼类资源现状调查[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刘军.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受威胁及优先保护顺序的定量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4):395-399

[4]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新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EB/OL],2000,8,15

[5]易建华,马秀慧,于丽娟,等,人工养殖鲈鲤肌肉生化成分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7):62-68

[6]伍汉霖.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492

[7]韦先超,金灿彪,邓思红.鲈鲤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G].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146-148

[8]邓思红,陈修松,谭中林,等.鲈鲤苗种培育试验[J].水产养殖,2014(5):31-32

第3篇

1.1“走”,走出校园,扩大视野

走进科研机构和大学实验室,参与各种科学实验。例如,参与克隆分析植物体DN段,检测土壤铅、铬、镉、汞和砷等重金属含量,分析叶片叶绿素、胡萝卜素、花青素、苹果酸、草酸和柠檬酸等色素分子或有机酸物质含量,检测菜篮子、果篮子农药残留和亚硝酸钠含量等实验。6位学生开展了季节和产地对蔬菜和水果中亚硝酸钠含量影响的调查研究,提出反季节或长期储存的蔬菜和水果亚硝酸钠会增高的观点。学生走进旅游景区,研究旅游活动对景区植物影响:在蒙山旅游景区,发现蒙山旅游区植被演替滞后于自然区,旅游干扰对5m内植被影响显著,建议及时清除外来入侵植物,降低旅游活动干扰强度,严格保育自然林;走进河流湖泊,检测分析水体各种营养盐含量,观测水藻种类、密度和初级生产力;研究沂沭泗流域水环境生态健康,发现跋山水库作为临沂城区供水水源地仍存在较大规模的网箱养殖,水质时而会超过国家水标准限值,存在水质安全隐患;走进丘陵山岳,调查分析森林植被乔灌草3层各种植物多样性差异;26位学生先后展开了泰山、蒙山、昆嵛山、沂山、大青山和孔林6种丘陵山岳植物多样性课题研究,发现麻栎林比刺槐林和黑松林更为适应当地生境,建议可以直接改造乔木层,适当增减伴生乔木树种以使群落得到改善,利用自然力实现林下植被合理配置。

1.2“看”,亲眼所见,亲身感受

学生看校园环保实例,倡导低碳校园;看校园美化绿化,提出立体绿化;且看且行,5位学生开展了创建生态现代化校园调查与探索实践活动。例如,学生看河流河道沟渠,看水库、水塘和水井,看农村水利管网设施,开展了山东农村水利调查与探索实践活动;看鸟窝,看鸟类筑巢与防护林宽度、防护林高度、防护林植物种类、防护林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关系,8位学生开展了高速公路防护林内喜鹊和灰喜鹊营巢特征调查与探索实践活动;看钓鱼,看钓鱼位置,看钓鱼时间,看钓鱼频次,看钓鱼种类,看钓鱼获量和看鱼竿鱼饵,5位学生开展了沂河休闲垂钓调查与探索实践活动。

1.3“读”,读科学新闻,读科普书籍,读学术文献

课程要求学生需要读科学新闻,读科普书籍,读学术文献。例如,读《科技日报》和《中国科学报》,了解最新生物学科学进展,关注国际国内生物学学术前沿;读《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的生物学项目部分和《中国科技教育》,这样能够科学地选题,触类旁通。读生物学、环境、化学和地理等自然科学学术文献,学习科学论文写作,提高学生自己的科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和思维广度。

1.4“讲”,讲自己的学术见解,讲自己的所悟所感

学生讲自己的学术见解,讲自己的所悟。例如,讲“岱崮地貌植被”,讲“塔山植被恢复”,讲“沂河蓝藻水华”。3位学生曾经召开过“岱崮地貌植被”研究成果新闻会:讲崮形山体比普通山体封闭和孤立,容易演化形成或保留珍稀植物物种,建议采用“大崮单围,小崮并围”的方式,保护区域植被;建设岱崮地貌主题公园,进行地质地貌研究或科普活动;发展风景旅游、探险旅游和农业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位学生受邀参加临沂市水环境政府决策调研座谈,讲抑制沂河微囊藻属蓝藻水华爆发的生物措施,为临沂市沂河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治理等问题献计献策。3位学生研究“塔山植被恢复”课题以后,讲塔山植被恢复为黑松林—赤松林—栓皮栎林,而非《中国植被图》上标注的油松林—黑松林,提出沂蒙山区荒山绿化应以乡土植物为首选,建议不再引种日本落叶松林、火炬松林、柳杉林和杉木林。此外,并参加国际会议,讲“运河改道对南四湖水体影响”,讲“50年来塔山植被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讲“石梁河水库藻类多样性季节动态与水质评价”:3位学生受邀参加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讲运河改道提高了氮磷和水温,降低了酸碱度和叶绿素,而这主要通过废水废气排放和改变水体折光系数导致;1位学生受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环境论坛,讲50年来塔山植被栓皮栎林和麻栎林森林增多,黄背草和白羊草草地减少;1位学生受邀参加第11届国际河流湖泊大会和SCOPE国际环境论坛,讲无序采沙、网箱养殖和河湖阻隔是导致石梁河水库藻类多样性指标偏低的主因。

1.5“做”,做科技小发明,争做“明天发明家”学生

做科技小发明,争做“明天发明家”。例如,做学校景观水池水质健康维持系统,依据生态学原理,铺设底质淤泥、沙子和砾石,栽植睡莲、莲藕和浮萍,放养鲢鱼、鳙鱼和鲫鱼,投放水螺、河蚌和泥鳅,成功保证了水池水质永续健康维持,该系统目前已被学校采纳实施和推广,效果良好;做重金属污染土壤植被快速修复实验:1位学生挑选各种抗性植物做重金属毒性测试,设置一系列重金属浓度梯度,筛选高抗毒性植物种类和植株,尝试分析一些小分子有机物,以期获得高抗性物质、机理或机制;做荒山造林树种种间关系实验,挑选本地常用的荒山造林树种,野外采集各种树叶制成水溶液,设置各种正反交试验和交叉实验,测试植株根茎叶生长情况和部分生理指标,获得了最佳的荒山绿化造林组合建议。

2课程实施后的效果

2.1科学创新素质明显提高

在整个教学研究过程中,65位学生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3位学生获第二届未来杯全国中学生创意设计竞赛三等奖;6位学生获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三等奖;19位学生以突出的科学创新素质获得21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录取资格;3位学生以卓越的科学创新素质获得了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资格。

2.2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丰硕

学生的科学考察,扎实工作,研究成果丰硕,先后承担了科普活动项目1项、山东省科协学术活动重点项目1项、临沂市科协学术活动重点项目4项和临沂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2项。有11位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荣获临沂市优秀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临沂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优秀奖1项。

2.3科普宣传和区域辐射成效

第4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水产科学教研室,陕西 杨凌712100)

作者简介:熊冬梅(1982-),女,重庆人,讲师,农学博士,主要从事鱼类学、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Email: xiongdongmei@nwsuaf.edu.cn

摘要: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而实践课程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名特经济鱼类的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技术,本文结合秦岭地域特色对该课程实践部分的项目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使地处西北的水产专业本科生学到过硬的名优鱼类的增养殖技术。

关键词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改革;实践课程

为培养出适应水产行业生产一线需求的技术骨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产专业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改革体系等方面结合西北地区特色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述各种名优鱼类的生物学特征、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成体饲养管理技术及病害防治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笔者根据近年来该课程实践部分的讲授经验,并结合往届学生所提意见对该课程的改革作如下探讨。

1结合西北地区特色,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课程以曹克驹主编的《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为教材,该教材合并了《名特鱼类养殖》、《名特无椎动物养殖》、《两栖爬行动物养殖》三门课程,不仅避免了重复,还增加了课程实习的时间,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力度[1]。但实践课程没有统编教材,授课教师以理论课教材为基础,根据实习基地特点,组织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由于我校地处西北地区,毗邻秦岭山麓,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相对较多,因此笔者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把握以下两点:① 讲授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重点突出秦岭地带冷水性养殖品种的种类和特色;② 以西北地区价格相对稳定、育苗及养殖技术基本成熟的代表性品种为重点内容。根据以上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重点讲述了一些代表品种,如匙吻鲟、娃娃鱼、杂交鲟以及细鳞鲑、黄河鲤等地方品种。

在明确水产养殖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结合西北地区渔业生产实际”为指导思想。例如讲授“鲟类养殖技术”时,重点讲述目前汉江流域兴起的大规模匙吻鲟网箱养殖技术;在讲授“鲑鳟鱼类养殖”时,重点讲授秦岭山区利用溪流水或山泉进行冷水鱼类养殖,如金鳟、虹鳟和秦岭细鳞鲑等;在讲授“大鲵的养殖技术”时,针对陕西汉阴、汉中和宁陕等地的娃娃鱼养殖基地,以及大鲵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问题,重点讲授大鲵健康养殖技术;在讲授“龟鳖类的养殖技术”内容时,增加了陕西安康和紫阳地区富硒甲鱼的养殖技术等内容。

2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2.1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名特实习采取了实验室解剖实训、校外生产实习劳动和参观特种水产品养殖场相结合的办法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解剖实验课主要包括翘嘴鳜、匙吻鲟、丁、倒刺鲃、江鲇、斑点叉尾鮰等品种的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和雌雄鉴别等内容。校外生产实习主要安排学生在安康水产基地参与匙吻鲟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工作,以及鳜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过程。组织学生参观了陕西安康长明甲鱼养殖场、汉阴县大鲵生态养殖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与切身体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2.2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水产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主要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示范站和陕西省合阳县养殖场,基本满足课程实习所需要的条件,然而这两个基地的实习内容相对单一,水产动物种类有限。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着手建好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输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升华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实现多方共赢[2]。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校企合作,让水产专业学生接触生产一线,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为今后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也为企业挑选优秀人才做好储备。根据往届学生去浙江、湖北和海南等地的水产公司和企业实习返校后的总结来看,企业实习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应对生产实际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下一步试图探讨校企联合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学内容、深度合作育人。

2.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熟悉生产环节、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2]。当前,名特水产养殖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学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有所欠缺,技能不够全面。以生产促科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参与科研与推广工作,参加相关的学术经验交流会[3]。三年来,课程组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和教改论文共计10余篇。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老师积极到学校的安康试验站进行基层锻炼,参与到水产养殖生产技术推广和科技开发工作中;还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基层锻炼活动以提升业务素质;利用寒暑假期到名特水产品养殖公司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到西北五省的苗种繁育企业历练和学习鱼类苗种繁育新技术,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可聘请企业专家或高级技工与专业教师共同为学生的实习环节授课,达到整合企业和学校双方师资的效果。

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学生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教学类的课程考核比理论课的考核要难一些,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是以实习报告为依据给学生打分,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只能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动手水平。为此,笔者经过反复讨论认真思考,提出采用边讲边练、现场考核动手能力的方式进行。实习成绩由3部分组成:参与生产活动的平时表现(30%)+ 动手能力和技能(40%)+ 实习报告(30%)=100%。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学生增强了学习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学这门课程的兴趣,该课程也更符合西北地区特种水产养殖的特点,内容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实用性。笔者今后将为提高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教学质量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本翔,杨东辉.《名特水产养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2):68-69

第5篇

校园物质环境是学校特色的表征,它需要从细微处着眼,精心设计和营造,整个校园才会展现其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学校独特个性的风貌,使徜徉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其次,特色建设需要精神的支撑,仰望星空是一种心向,当特色成为我们的目标时,它更成了我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当我们把“持之以恒”、“科学无止境”“探究出真理”等精神融入全校师生信念时,他们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第三,校园管理需要建立一套运行、评价、奖罚的机制。学校制度化管理对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也对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相应的校规校纪、考核评价等,既使特色建设有了制度保障,更使特色建设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基于以上认知,我校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着眼点是:

1. 科学基本知识的普及。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是科技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我们注意让小学生主动地获取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是十分粗浅的,所形成的概念、所揭示的规律也是初步的、不完整的、不严密的,但它却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迎合了学生的兴趣,为其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 科学兴趣的培养。通过科技教育驱动学生对科技的心理倾向,是诱发学生科技兴趣不容忽视的条件。校园科技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向着“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发展;校园科技文化建设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参与意识,改变传统教育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技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3. 科学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通过校园科技实践活动,使小学生了解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演绎、动手操作、小发明、小创作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简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4. 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精神教育首先是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尝试和善于创新的观念,以及公平竞争、乐于合作的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正是在科技活动中孕育这样一种科学精神。

5. 科学道德品质的养成。在校园中,以各种形式通过科技历史、著名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的介绍,培养学生高尚的科学道德和人格品质。另外,通过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小小科学家》等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树立对社会生态和环境的责任意识,养成善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在科教文化建设中,我们使科技特色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统一,以特色促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四轮驱动模式”走出一条品牌化之路。

第一轮:以改变促创新,营造特色环境

1. 校园之变。陶行知先生说:“校园中,人人是探究之人,处处是探究之地。”我校以创造科技特色校园为目标,先后建设了百草园、百花园、百树林。09年又整治了园中池塘,净化了水质,使水面波光粼粼,清冽照人;堤岸新建护坡,柔和线条的栏杆配上意境悠远的古诗,再加上各种果树的点缀,使人赏心悦目;新建了“悦心亭”,供师生课余小憩;新建了动物乐园,其中饲养了野鸡、小兔、鸽子、山羊、八哥等数十种小动物,供同学们欣赏、观察、研究;新建了学校气象站;新建了标准运动场,铺设了塑胶跑道,看台等都涂上了各种柔和的色彩。新栽种各种花木,形成高低搭配,四季相宜,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

2. 教师培训之变。特色教育离不开特色教师。这方面,学校舍得投入,肯花精力。

(1) 校本培训。我校有计划地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教育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到先进学校去参观学习,聘请科技教育专家来校做讲座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提高了教师的科技素养,丰富了科学知识,夯实了文化底蕴,为科技教育的开展做好了智力和人才的储备。

(2) 树立严谨的学风。我们着力为教师打造三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一是我校自主开发了“乡村小学科技教育网”,以此作为科技交流的网上平台,并及时将我校科技教育的远景规划、阶段目标、进展情况进行网上,同时我校的科技作品、科技活动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二是以“教师讲坛”为班级交流平台,为各班主任开展科技辅导提供经验交流时机和场所。三是以“青年教师沙龙”为平台,为科技教师辅导学生发明创造提供经验体会交流分享的机会和场所。通过这三个平台的打造,我校得以在其它各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技思想的沟通、交流、融合、参透,既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经验的交流与整合,又使各项资源得以共享,达到了取长补短、合作共进的目的。

(3) 营造奋进的校风。我们将我校的口号“让科技融入理想,用创新点亮人生”、我校的育人理念“力行、超越”、我校的校训“我行我能行,你行我更行”等写在墙上,做成条幅挂在醒目之处,形成一种努力奋进的校园风气,时刻激励师生不断前行。

3. 组织方式之变。学校成立了很多科技活动小社团,如“肉鸽养殖研究组”、“蔬菜种植研究组”“航模研究组”“电子研究组”等,有了机构,还要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作保证。我们对研究时间、地点、负责人、辅导员工作条例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组织和安排。小研究员们在科技这个大舞台上,快乐地探究着,学习之气蔚然成风。

4. “规矩”之变。我校制定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校本教材、学科渗透科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奖励办法》、《科技教育联系制度》、《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班级科技文化建设指南》、《铜小科技发展三年规划》等制度,这样,就从制度层面上让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得到了保障。

第二轮:以兴趣促探究,形成特色活动

(一) 小课题研究活动

在校少科院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我校一直坚持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组织程序是:学校确定课题、学生自主申报、专任教师指导、成果鉴定评价四个步骤。四年来,少科院因地制宜,确立了许多有趣的课题,如紫心山芋研究、脱毒马铃薯研究、水花生研究、肉鸽繁殖研究等等。此外,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小课题研究,少科院每学期集中进行一次小论文评比。

(二) 班级种植养殖活动

我校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种一盆花草或饲养一种小动物,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

1. 以兴趣为牵引,引导学生科学观察,写观察日记;定期进行观察日记的评比、班级传阅、橱窗展示活动。

2. 以问题为牵引(问题来源于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考察、走访及通过各种途径的资料搜索来解决;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究种养殖方法、动植物的药用价值等等。

3. 以情感为牵引(种养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小宝贝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搜集、创作相关诗文,进行班级诗文朗诵会,品悟花性,学做真人。

(三) 花样少年争章活动

争章活动是少先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把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与争章活动优化整合,促使科技实践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它为广大少先队员“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评选项目有:文明兰、活力葵、勤俭菊、创新莲、和睦桃、宣传梨、守纪竹、热情桂、勤学梅等九项;每种花均定有具体的评选标准,各中队每月评比一次并报大队部备案;大队部每学期末对获有五项奖的队员颁发花样少年奖章。

(四)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铜山中心小学地处丘陵山区,既有山,又有水,为我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资源。近几年,我校大队部、少科院、科技室等组织了大量的社区实践活动,有效地使科技教育从校内走向校外。

每年三月份的植树节我校都要开展“小树认养”活动,要求每生养护一棵小树,为它锄草、浇水、施肥、修枝;四月份开展爱鸟周活动,要求学生研究一种小鸟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对人类的益处;五月份科普宣传周,我们关注“三农”问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集市、到农村进行宣传活动;九月份的“防震减灾”宣传、避震撤离的演练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逃生技能等。同时,我们还结合有关科普节日开展活动,如“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地球日”“爱牙日”等。此举使实践活动呈现序列化、常态化。

(五) 举办科技节活动

每年的科技节都是我校最隆重的综合型科技活动。为了展示师生成果,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我校规定每年的11月为科技节活动月。科技节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内容包括:开幕式、科技教育专题班会、主题班会、生活与科技表演;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评选、科技发明展示;科普文艺作品、科学创意金点子征集;科技辅导员讲座;科技活动课、渗透科技教育的课堂观摩;科技想象画、科普手抄小报展览;无线电、航模竞赛;闭幕式、科技影视展电码、优秀科技辅导员、少科院院士表彰等。它既检阅了一年来我校科技教育的成果,又相对集中地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进一步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让孩子们沉浸在收获的幸福与喜悦之中。

第三轮:以整合促强化,打造特色课堂

我们以课堂实践为重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大胆改革创新,着力进行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1. 构建“三步六环”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步六环”指的是“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堂清巩固”三个步骤,“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精讲提炼、回顾总结、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我们认为,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做好三点:(1) 解决基本问题。所谓的基本问题就是学生通过文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2) 标示疑难问题。自学中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要标示出来,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3) 突出重点问题。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放在小组中讨论,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下,留待班级讨论时提出。

课堂上,学生有了问题,应该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老师如何处理问题?(1) 组织筛选问题。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精选出具有目标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讨论交流。(2) 启发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3) 互动点拨。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保证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在自学互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形成思维导图,以巩固知识,深化理解。

2. 开发校本教材。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将学习的内容分为科学家的故事、前沿科学、身边的科学(农副业科学生产知识、中草药知识、日常生活常识等)、发明创造指导等几个部分,同时,根据六个年级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在教材编制上予以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为兴趣培养阶段,以观察、了解的方式加入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中;中年级为科技素养的发展阶段,以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为主;高年级为科技素养的提高阶段,以发明创造为主。各年级教材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不同年级段的学习特征,加强了校本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我校每周在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专门上学校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由教导处具体规定上课的时间、地点,参与听课、评课和指导,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研讨活动。学期初安排科技教师上科技示范课,组织科技辅导员集体备课;期末时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竞赛。此外,我校还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和课外赏读等内容组织开发了《种养殖活动》、《古诗词赏读》、《小小科学家》、《启蒙》等校本教材。

第四轮:以家庭、社区为支撑,拓展科教纵深

(一) 借助家庭的力量

1. 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纽带,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我校在《乡村小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开题时,还特意邀请了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家长共同参与论证,以提高他们的认识。在每月一次的家长学校课堂上,我校着重就孩子科技活动的开发,孩子科技意识和兴趣的培养,孩子科技探究的方式方法等引领家长给予孩子家庭辅导。在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家长们主动献计献策,使活动效果事半功倍。

2. 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对学生家长加以集体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是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使学校和家长互通信息,统一步调,共同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召开的家长会形式有:

(1) 展示会——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科技制作、奖状证书等,让家长分享孩子的学习成果。

(2) 中队会——通过少先队中队会的形式,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科技活动才能,汇报自己的成长状况。

(3) 交流会——邀请家长,介绍自己的教育体会与经验,逐步形成正确的科技教育观。

(4) 讲座——学校邀请有关专家传授家庭科技教育的理论与经验。

(5) 表彰会——学校定期评选及表彰科技教育中的好家长。

3. 家访

家访是我校沟通家长的另一手段。家访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的表现,并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家长交换教育学生的意见,共同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问题。

(二) 借助社区的力量

1. 开辟校外科技活动的基地。

我校着眼社区的教育资源,本着“借助社区,服务社区”的原则,尽量为学生开辟必要的科技活动的基地。目前,我校的校外科技教育基地有实验村的千亩水稻示范田、上周村的千亩林果园、南夏的农药厂、尚洪村的花卉苗圃、浣溪村的网箱养殖等。基地的开辟,弥补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学生定期参观考察或者直接参与某一方面的实验测量等,有利于增进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开阔了眼界。

2. 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

第6篇

新教材、新大纲明显增加了实验的分量,在此背景下的高考生物实验复习又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江苏生物高考试题中的实验要求谈谈高考生物实验的命题特点、题型与复习策略。

问:新教材、新大纲下实验内容和考查要求有哪些变化?

答:新教材、新大纲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实验内容较原来的教材、大纲有大幅度增加,实验个数由原来的4课时增加到33课时。从内容看,新教材的实验内容几乎遍布教材各章节,尤其是选修一基本以实验为主。从实验形式看,改变了以往的单一形式,有观察实验,如《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植物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等;验证性实验,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探究性实验,如《探索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酶在洗涤方面的作用》等;定量、定性实验,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模拟实验,如《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模拟尿糖的检测》等;调查类实验,如《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等;基本技能实验,如《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微生物的实验培养》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体系,这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方法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生物高考说明中对实验考查的目标和要求是“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具体的能力考查要求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从实验试题的来源看,其主要来源于教材学生实验、隐性实验、拓展实验、大学科研论文,其比重在保持在40分左右。从试题形式上看传统与创新并存,基础与能力并举,严谨与开放互通,课内与课外互融。

1.教材实验是实验题命题取材的基点

对于来源于教材实验的试题,学生要能独立完成“考试内容”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这类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用具、方法的理解,检测学生是否会处理实验条件和使用仪器,是否能够客观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数据,并得出相应结论。

例1.(2012年江苏卷)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解析:解离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压片是使细胞分散开,A项正确。低倍镜视野宽,便于找到分生区,而高倍镜更容易看清染色体,B项正确。由于细胞分裂间期时间长,观察到的细胞大多为间期,这时观察到的是细长丝状的染色质,C项错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主要是观察分裂期,由于分裂期时间短,只有了解有丝分裂日周期性才便于实验取材,D项正确。

解析:(1)由于本实验要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的影响,鱼苗生长较快,利于在实验过程中较为明显地观察其效果,而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由于实验需要在网箱中进行较长时间(题中介绍要8周),所以得在开展实验前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否则有可能因为鲈鱼不适合新的环境,而严重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2)植酸酶为蛋白质,高温会使其失去活性,因此烘干处理时需要注意温度不要过高。(3)除植酸酶外,影响鲈鱼增重的外界环境因子还有水体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这些无关变量。(4)因实验组的平均增重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增重,可初步得出添加植酸酶的饲料可促进鱼体生长的结论。(5)因动物蛋白质含量多,肉食性动物的消化酶中的蛋白酶活性应比脂肪酶或淀粉酶活性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鲈鱼的蛋白酶的活性高于其他两种消化酶的活性,因此鲈鱼应为肉食性动物。

答案:(1)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2)温度不能过高高温会使植酸酶变性而失去活性(3)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4)添加植酸酶的饲料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5)肉食性,其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

问:一般地,高考实验题的题型有哪些?能否结合实际例子分析解题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高考实验题的题型大致有实验操作技能题、实验原理理解应用题、实验结果分析处理题、实验设计题、实验改进题、经典实验信息解读迁移题等6种常见题型。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分别加以说明。

1.实验操作技能题

生物实验能力是在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技能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观察、思维、自学等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手脑并用的特殊能力。实验操作技能是生物实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于生物实验的全过程,是保证实验安全顺利进行以及获取正确结论、测定准确数据的基本条件。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例5.某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像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对变形虫的观察。

(1)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应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操作步骤。

(2)如果确认污物在装片内部,如何排除污物或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解析:(1)先轻轻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着移动,如果随着移动,则污物在装片内部或表面;如果移动装片,污物不动,则污物是在镜头上,可先转动目镜,看看污物是否转动,若污物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否则可能在物镜上。(2)用吸水纸在装片一侧吸引内部液体,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2.实验原理理解应用题

研究历年来生物高考中的实验题和得分率表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对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能力是主要的设问角度且又是考生的弱点所在。实验原理是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依据,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指导应用和验证,考查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是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理解应用水平的一种重要形式。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善于运用实验原理,有针对性地从题目中提供的各种特征入手,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3.实验结果分析处理题

一般情况下,凡进行实验都有结果出现,这些结果呈现的形式有数据、颜色、气味、形态等。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善于根据题目中提供的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看这种结果是由什么因素制约主导的,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判断、推理、解释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并抓住其实质性的变化,从中提炼出解题要点。我们在平时实验中,既要重视真实记录实验结果,还要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将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联系在一起;既要重视实验结果,更应重视对结果的分析;既要重视对成功实验的剖析,也要重视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包含对影响实验结果正确性的原因作决定性的判断)。

例7.(2012年江苏卷)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短时间反应时(对简章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试期间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需经过的神经中枢位于。

(4)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由此推测乙醇可能影响了兴奋在处的传输。

(5)凡有神经系统疾患、视听觉及手部运动障碍都不能作为测试对象,原因是受试者的必须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宜作为受试者,原因是,从而干扰测试结果。

解析:本题以酒精对人的行为能力的影响为题材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以曲线图的形式呈现。试题情景熟悉、真实,联系考生的生活实际,考查的知识来自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容易引起考生共鸣。从试题设问看,考查的面广,层次分明:第(1)问考查从曲线图中直接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比较简单;第(2)、(4)问让考生分析乙醇使人体神经行为能力指数降低的机理,难度稍微上升了一些;第(3)、(5)问可以说是本题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具亮点的地方,要求考生答出正常人“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这个复杂反射活动所经过的神经中枢,以及分析一些常见疾患不能作为测试对象的原因,属于知识的应用层次,体现高考试题的能力立意。

答案:(1)稳态(2)延长(3)大脑皮层和脊髓(4)突触(5)反射弧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实验设计题

从近几年高考中实验题型的变化来看,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的能力成为命题趋向,其中设计型实验题更是热点。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设计一个实验,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题目要求,明确实验要验证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要验证此“生物学事实”的哪一个方面。(2)分析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哪些方法和原理。(3)确定实验器材的选择:要根据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联系命题者所提供的器材,准确判断和选取实验所需的用具及材料,不要少用或多用。(4)设置实验步骤:分析每一环节之间的关联性,或几个相关实验的延续性,安排实验的最佳程序。(5)预期结果和分析:分析应有的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表达和处理。另外要注意的是,进行实验设计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设置对照原则,即实验中要设立对照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6.经典实验信息解读迁移题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经典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包含着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能力与方法因素。用经典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在生物学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涉及经典实验的题型主要是推理判断型。这是一类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题,需要考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在常规的思维上需要一个跨越,以创新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在分析、推理和综合之后作出判断。这类试题解题的一般程序是:在审题时先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再重新组织题目的文字叙述使之变得简明,从而利于准确解题;将简化后的表述与已知的同类问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本质区别,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最后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事实、概念或原理,并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或描述。

问:2013年高考实验题的命题趋向是什么?

答: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考查学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同时考查生物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这一命题指导思想下,命题继续保持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既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的风格。从1999年以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考查实验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里所讲的“提高”,并不是难度的提高,而是实验涉及面的扩大,是对思维广阔性、敏捷性要求的提高,是对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也是对实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的提高。例如,从最初的课本实验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开始,转变为对成套实验装置的操作,再进一步发展到对可能的几套实验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后又发展到用常规实验仪器进行创新使用,而最近两三年已拓展到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和指导、评价,这与当前提倡的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题的进行是完全一致的。

今后高考生物学实验题的命题趋向,从能力方面有以下三个特点:

(1)继续注重考查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实验的过程、原理、现象和结果,以及运用恰当的生物学术语阐述生物学的现象、原理和方法。

(2)创设新情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图、表、曲线和数据等表达形式,考查学生掌握生物学实验的情况。

(3)培养创新能力,考查学生科学思维的过程,涉及实验的思路和实验设计等内容的开放性实验题将会加强。

如果从涉及的实验类型情况看,今后高考生物学实验题的命题趋向,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按照实验效能上的差别,可把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鉴于中学生实际研究能力较低的状况,命题中一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让学生验证某种化学物质(如镁元素、钙离子、生长素)或某种环境因素(温度、光照、CO2浓度等)对某一生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让学生验证某一生理过程产生或消耗了何种物质(如CO2、O2、淀粉等)。有时也要求学生设计一些略带探索性的实验,如某项生理数值的测定,某种处理方案的寻求,某些科学假说的判定等。

(2)以简易性实验为主

按实验的复杂程度可把实验分为简易性实验和复杂性实验。由于中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训练,而不是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加上中学实验设备又普遍较为简易的客观因素,所以命题中一般只会让学生设计一些简易性实验――使用常见的材料用具,采用简单的操作方法的实验。但也不能排除在少数情况下,命题者想考查一下考生对新知识的活学活用的能力和体现一点试卷的现代色彩,有意在题干中介绍一些较先进的实验方法,如缓冲溶液技术、离心技术、放射示踪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等。

(3)以植物生理实验和环保类实验为主

从以往的实验试题来看,植物生理类实验是设计题中实验的重点类型,这与植物易于进行培养和实验有一定的关系。对动物生理类实验和微生物类实验来说,由于学生有关动物、微生物培养的知识较贫乏,虽然该类实验比较难做,一般认为命题人对此会有所顾忌,不会将其当做重点类型来命题,但是2003年高考上海生物卷、广东生物卷、江苏生物卷和全国理综卷都以此作为命题类型。环保类设计题虽然近年来所考较少,但在当今社会将环境保护当做热点问题的形势下,该类设计题无疑是一个潜在的重点题型,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总体情况看,今后高考实验设计还是以植物生理类实验和环保类实验为主。

问:关于备战2013年高考的实验复习有什么建议?

答:生物实验题首先依据所涉及的实验是否来源于学生所学的教材,可分为课本实验题和课外实验题。课本实验题指的是考卷中与课本学生实验的具体内容密切相关的试题,要求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分析实验原理、运用操作经验。课外实验题指依据教材之外的实验所设计的试题。

课本实验题按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内容识记题、原理分析题、操作经验题。

(1)内容识记题:要求学生根据对教材中所学实验的具体内容的识记来答题。应对措施:加强实验内容的疏理训练,巩固记忆。

(2)原理分析题:要求学生理解课本实验各步骤的基本原理,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应对措施:仔细分析实验过程,全面弄清各步原理。

(3)操作经验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应对措施:平时强化实验操作训练,复习强化操作经验题型的训练。

课外实验题又可分为如下三类:信息读取题、实验分析题和实验设计题。

(1)信息读取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根据表示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图表,正确地读取相应的信息而进行解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分析图表、图解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应对措施:要有意识地加强图表题的训练。

(2)实验分析题:主要是要求学生依据一定的实验结果,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分析其中原因或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理解所考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应对措施:重视分析实验程序,重视分析实验结果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3)实验设计题: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应对措施:讲清解题的思路,强化针对性训练。

复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罗列教材中的显性实验,提高实验技能。所谓显性实验是指教材中明确注明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研究性课题或实习等。收集教材中的隐性实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平时说到实验,一般是指上文所说的显性实验。实际上,课本在讲述某一知识点时,往往都由实验引入或加以实验验证。这些实验,课本中虽未明确注明,却是科学家们研究过程的再现,我们把它称为经典实验。经典实验在生物学发展史中,深刻地影响着生物学思想的发展,显著推动着生物学理论的建立,如必修教材中酶的发现的一组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的一组实验、生长素的发现的一组实验等。对于这些实验,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课本将它们一一找出,从中感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实验的安排和设计等。隐含在课本中的实验,除经典实验外,还有些诸如观察、验证、应用等类型的实验。这类实验不仅包含在课本的正文中,在课本的小资料栏目以及复习题中也有一些,同学们可一并将它们找出分析。

归类显、隐性实验,进行综合阅读复习。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这些显、隐性实验,而应该从这些实验的原理、所用材料、步骤、数据采集与处理上的异同等角度出发,给这些实验分门别类,从而组成不同的实验板块。比如按实验材料可分为非生物材料实验(模拟实验)和生物材料实验,生物材料实验又可分为植物材料实验、动物材料实验、微生物材料实验;按实验方法可分为显微观察、临床观察、调查、杂交、同位素示踪、生化检测等;按生物学实验技能可分为显微技术、染色技术、装片制作技术、徒手切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测量技术等类别。同学们还可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以更多的角度重新组合新的实验板块。

(2)开放生物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做生物实验,在实验中克服不会设计对照实验,或设计的实验缺乏科学性,或实验步骤不合理的缺点。同时通过实验录像和网上的模拟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要认真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能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从而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将许多科学家成功探索自然的实验及发现改编成实验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能否提出合适的假设是至关重要的。合适的假设往往是最终结论的前提,提出假设之后如何验证,这是更高要求的训练。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