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09:22: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养生保健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关键词:中医;传统养生;产业开发
“养生”又称为“颐寿”。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二、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积极的实践者。相传其活到160多岁,这与他重视养生以及善于在实践中积累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此外,他还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这些对指导后代养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发展我国中医养生产业的对策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相关政府部门应适当放权,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实现管办分离,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和事业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医养生产业化的发展步伐。首先,制定扶持传统养生产业的相关政策,比如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投资政策,提供一定的低息贷款或者贴息政策。其次,建立传统养生产业的市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市场经营管理办法,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划分传统养生产业市场的管理权限,完善和统一管理秩序,加强对其市场的监督、指导和检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建立科学规范的养生产业统计体系。传统养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既符合养生产业自身规律,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而言,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在统计的内容、形式、以及报送流程、途径等方面做出一个统一的规范,并制定相应的统计制度。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将这一制度纳入各地、各级的统计系统,进而增强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开发新的中医养生运动项目,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在传统养生消费群体中,青少年、中年人的参与率、选择率相对较低,面对这一现实状况,相关研究人员与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传统养生项目的挖掘、整理与创新工作,开发出新的中医养生运动项目,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
加大中医养生的市场开发力度。首先,经营者可以根据不同民族区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对中医养生旅游市场进行配套性质的开发;其次,可以选择部分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的项目,来开发技术培训和咨询市场,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木兰系列技术培训等;最后,可以选择技巧性、竞技性、观赏性强的项目来开发竞技表演市场,如太极推手、功力竞赛等,从而加强中医养生的市场开发力度。
加快传统养生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前,养生产业的开发急需一批既懂养生又懂市场运作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首先,院校应在课程改革中,增加中医养生专业课的设置,并尽量在课程结束时为学生联系实习基地,在实践中增强综合能力;其次,社会应广泛建立养生人才专业培训中心,将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策划营销、公关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送到培训中心进行中医养生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为我国中医养生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谷桂远. 中医养生有道[J]. 养生大世界 , 2002,(10) .
{运动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中外科学家的共同认知。人如果没有自觉的运动,而是安于休息,那么他的生命周期就会缩短。基于这种认识,我每天坚持慢跑3~5公里。人体最完美的运动应当是跑步,在跑步中,两腿不断轮换地剌激左右大脑半球,极易锻炼脑组织及其他组织器官。如年龄较大跑不动,则可每天坚持走步1小时,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此类运动应从年轻时开始,如果等到年老走不动了,再去锻炼,就为时已晚了。除坚持慢跑外,我每日还坚持搓脸、转睛、叩齿、挺腹、打太极拳。当今社会,老年人的健康不仅仅限于体育运动,良好的生活规律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
{饮食养生}
有人主张药物养生,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药物虽然可以养生,但药物是有偏性的,或偏于热,或偏于寒,且用久了就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远不如食物养生作用平和、持久。所以“药补不如食补”这句话是正确的。我主张多吃素食、杂食,如:黄豆、大枣、核桃、木耳、萝卜、芹菜、菠菜、土豆、蜂蜜及羊肉、牛奶等,这些都是益寿补品,老年人应多补钙、磷,少吃食盐。还要做到不偏食,不反复吃同样一种食物,不过饱,须戒烟,少饮酒,适量摄入维生素A、B、C。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这样可以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大脑养生}
2020年卫健局中医药管理局体会经验做法特色亮点成效
以点带面
促进中医药发展
x省x州x市卫生计生局坚持“以点带面”方式,促进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中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彰显。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强化中医药体系建设
x市按照“强龙头、壮枢纽、固网底”的发展思路,强化市、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以市民族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涵盖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私立医院和私立诊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强化“龙头”建设。将市民族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药工作的“龙头”打造,突出专科专病建设,医院设有36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国家级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5个、州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是x省中医住培基地和x市中医药工作的医、教、研中心。
二是强化“枢纽”建设。全市14个乡镇卫生院均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并建立了14个古色古香的国医堂,连接上下,作为中医药“枢纽”服务力量不断强大。
三是强化“网底”建设。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作为“网底”单位,完善硬件设备,均建立标准化的业务用房,中药饮片配备在100种以上,中成药配备在50种以上,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对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需求。
以深化医改为“关键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一是同步推进公立中医院改革。将市民族中医院纳入医改试点范围,与综合医院改革同步推进,严格落实各项医改政策,完善调整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积极探索适合中医院特点的支付方式和薪酬改革制度。
二是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中医药优势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中医优势资源下沉。市民族中医院牵头3家乡镇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鼓励市民族中医院的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或对口帮扶,鼓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是贯彻发展中医药的医改政策。落实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药饮片加成销售、医院中药制剂和中医药非药物疗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中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等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点”,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师带徒、进修学习、集中培训、远程培训、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速人才培养。实行优先落实基层中医药人员编制备案管理和职称评聘;优先安排新进编基层卫生院的中医药大学生享受大学生补助等政策。
二是建立名医评选机制。开展市级“名中医”评选,推荐市级“名中医”参加州级“名中医”评选,成功申报了13个x省知名中医工作室。
三是建立学术研究机制。加强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交流,鼓励撰写学术论文及开展中医科研项目,编撰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x医药学概论》,填补了x州无国家级科研课题空白。
以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为“创新点”,实施供给侧改革
一是大力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市民族中医院结合“中医养生堂”建设,设立了“治未病中心”和“治未病科”,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积极开展体质辨识、健康教育、养生保健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一、什么是体质?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1.体质
体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形体、个体;质是素质、质量、性质。合在一起的体质是指人的身体素质或质量,也就是区别于别人的特质。从中医学看,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也就是人具有三方面主要差异,一是形态结构差异,人体外观形态特征不同,有体格、体型、体重、性征、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二是生理功能差异,中医所说的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变化,关系到消化、呼吸、循环、生长发育生殖、感觉运动、免疫状态等;三是心理特征差异,包括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等。
从生理上分析,体质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个体差异性;从病理上分析,体质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及倾向性。可以说体质或隐或现的体现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过程中。比如气虚体质的人就容易感受外邪而易发感冒;痰湿体质的人就容易患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古代就有“胖人多痰湿易中风,瘦人多虚火易劳嗽”的说法。
2.体质的形成因素
早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对体质的形成、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主要包括先天禀赋遗传和后天影响两大方面。
先天禀赋是指人的父母禀赋,即遗传学基础。《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还发现人的各种体质如体型、眼型、发型、肤色、眉毛式样、血型、免疫性、对药物的反应、代谢类型乃至智力、寿命等都由遗传决定或与遗传有关。总之,形体始于父母,体质是从先天禀赋而来,所以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能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这是先天赋予个体体质的特殊“稳定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就是这个道理。
后天影响包括地理环境、饮食营养、精神状态、年龄差别、劳逸状况、社会因素、疾病作用以及针药影响等。
(1)地理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说地区不同,体质不同。中国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东南方人体质多柔弱,腠理偏疏松;西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致密。
(2)饮食营养 饮食习惯不同、营养状态不同影响体质。比如饮食经常辛辣、喝酒较多,容易使人发展成湿热体质;反之,经常进食生冷苦寒之物,就容易发为阳虚体质。
(3)年龄差异 年龄在变,体质也在变。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小儿纯阳之体,即小儿屁股三把火,表现出“心肝有余,脾肺不足”。青壮年气血旺盛、血气方刚,体质盛实。中年气血由盛转衰,机能下降,易虚实错杂。进入更年期(女44~55,男45~60)是体质状态的特殊转折点,生理活动的高峰状态逐渐转向低谷状态。老年期体质基本处于相对虚弱状态。
(4)性别差异 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多见阴血不足;男子以精气为根,以肾为先天,多见阳气不足。
(5)治疗用药 疾病和用药也会改变人的体质。一些重病和慢性病会影响人的体质状态,长期服用性味辛热或苦寒的药物,也会改变人体阴阳气血状态,“是药三分毒”,引发药源性体质与疾病。
(6)精神状态 七情过激易造成体质偏颇,中医素有“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的说法,如长期抑郁,情志不畅,易引起气郁体质,发展成血瘀体质及阴虚体质。
(7)生活方式 好的生活习惯有益身心健康,反之会损害身心健康。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身体的过劳与过逸、依赖空调、以车代步、不离电脑、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等,都会影响体质的偏颇。
二、体质分哪些类型?
早在《黄帝内经》根据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对人进行体质分类,从阴阳分为偏阴、偏阳、阴阳平和三大类型,具体还可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平和五种情况;从五行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二十五种亚型,有专篇《阴阳二十五人》。还有根据外表体形分为:肥人、瘦人、壮人、肥瘦适中和壮士五种类型,以及膏型、脂型和肉型。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以中医气血津液理论为基础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基本类型,包括气短乏力的气虚质、烦热缺水的阴虚质、怕冷不温的阳虚质、生气郁闷的气郁质、发暗长斑的血瘀质、体胖慵懒的痰湿质、长痘烦躁的湿热质、容易过敏的特禀质、健康平衡的阴阳平和质。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并纳入到《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同时也成为中医体检的标准,已成为中医养生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准则。
三、体质评价的标志
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养生也要做到个体化,所以说,辨清体质是养生的关键。关于体质的评价指标有以下5点:
1.人体的形体结构情况,主要包括体态、体格、体型与功能的完整性与协调性等。
2.人体的功能水平,包括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循环和呼吸。
3.人体的素质与运动能力水平,包括速度、耐力、灵敏性、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4.心理发育水平,包括智力、行为、情感、个性、性格、感知觉等方面。
5.人体的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精神心理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损害的抵抗、调控和修复能力。
理想健康体质的具体标志主要有一下7点:
1.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形匀称,体重适当。
2.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有弹性。
3.声音洪亮有力,牙齿清洁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4.动作灵活,有较强的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
5.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6.处事态度积极灵活、镇定自如、有理性和主见,富有创造性。
7.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有较强的抗干扰、抗不良刺激和抗病的能力。
总之,中医养生保健的关键、现代健康管理的关键、寻找亚健康的关键都在于首先辨识体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养生就是根据不同的体质状态,进行个性化保健。通过把握顺其自然、调畅情志、保养肾气的三大生态养生原理,采取精神、饮食、运动、起居、睡眠、针灸、推拿、按摩、药膳等各种综合的养生措施,改善我们的体质,强健我们的体魄,提高我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健康长寿、安享天年的目的。真正发挥大健康时代中医体质养生的优势。
【名师简介】
鞠宝兆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处长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养生康复学会副会长
中医药文化分会常委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
研究方向:
1.《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
2.体质亚健康中医防治规律研究。
科研成就:
主持国家公共卫生事业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1项
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1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科研课题1项
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曾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奖1项
关键词:高校工会;工会体育;教工健身
1、高校教职工的身体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筛选出6类慢性疾病供研究之用,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消化系统疾病、肿瘤。高校教职工患有上述慢性疾病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7%。教职工中身体健康的只有11%,感觉良好的占33.8%,有9.8% 的教职工认为身体较差;患有职业病的情况:颈椎和腰椎病34%,咽炎鼻炎26%,精神紧张13%,头昏、失眠13%,静脉曲张8%。另外,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的教职工的占31.95%。从心理症状的调查中看,有47%的教职工平时会感到紧张,有9%的教职工会感到恐慌,有14%的教职工感到终日心神不宁,有11%有教职工常感到有不幸的事要发生。
以上的数据显示,许多教职工缺乏科学地安徘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造成身体与心理障碍,不会自我调整,也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排忧解难,他们需要有一个减压的环境和措施,需要组织上的关心和帮助。
2、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的认知和影响因数
2.1高校教职工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情况等问题的认知较为清晰。其中男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强于女性,而女性畏于行为,出现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性,男性多为健康和娱乐,而女性多为漂亮或减肥。年龄方面,55岁以上的教职工对养生具有较好的认识,重视各项养生经验;45-54岁的中年教职工只知养生对身体有益,但对内容了解不多;中年教职工常疏忽健康的生活习惯,平时生活过度劳累,日常工作中又缺乏养生保健教育知识,常因工作压力过大,日常生活上过于随意,缺乏规律性,个人支配时间有限,故而养生保健对他们十分重要。
2.2 影响教工体育锻炼的因素
调查发现,影响教职工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人的惰性、缺乏兴趣和缺乏持续锻炼的勇气和习惯。客观因素主要是:缺乏时间、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较大、缺乏场地器材以及锻炼氛围。由此可以认为,虽然教职工的知识层次较高,大多数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但因种种因素的影响使体育锻炼的欲望淡化,导致体育锻炼行为的搁浅。提高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氛围,是保证教工体育锻炼参与率提高和不间断的有效途径。
3、工会组织满足教职工开展体育健身的需求
教育工会是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作方式与方法有着自身的特点。开展体育活动是教育工会机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他的功能包括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调查工会开展的体育活动发现,高校教工体育锻炼的项目的选择上具有差异,男性以慢跑和散步排在首选项目,其次是小球类( 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年龄较大的人多选择太极拳,年轻教工大多选择篮球、排球、足球等作为体育爱好。女性首选的也是慢跑和散步, 其次是健身舞和健身操, 再次为乒乓球、羽毛球等。因此工会组织应该依据教师身体状况,锻炼目的的差异性,以及对运动形式的偏好,发挥工会的职能,更广泛而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运动,服务于教工之家,满足教职工对体育运动的迫切需求。
4、工会组织体育活动存在的不足
经调查寻访发现,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组织管理手段单一,基层工会的体育管理的制度比较少,组织管理者指导、组织管理和科研能力欠缺,经费来源途径少,支出分布不合理。目前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管理缺乏,大大降低了体育活动的效果,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教工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教职工体育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工会体育干部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素质,才能够真正胜任这项工作。但是很多工会体育干部都是半道出家的,仅仅对体育比较喜欢或者有体育特长,他们的体育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体育理论知识欠缺。
5、建议
5.1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健全工会体育工作法规社会保障机制;发挥学校体育部门、教育工会组织的联动作用,促进体育交流,保障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
5.2突破依靠行政命令推进,组织管理手段单一的局面。大力发展高校教职工体育社团等基层体育组织,提高高校教职工体育社团的普及程度,形成将高校教职工体育主管机构的教职工体育工作与基层体育组织的有效衔接。
5.3加强高校工会体育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系统培养工会的体育工作者;建立体育指导服务站,建立体育活动档案和健康档案;加强医务监督,开展体育咨询服务和运动处方指导工作。
5.4把组织和支持教职工体育锻炼纳入领导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把体育活动的开展作为部门评优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陈进良.工会体育活动与学校改革发展问题探[J].中国市场,2008(9):114-115
一些不愿意公开姓名的中医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曲黎敏图书比较火爆的情况,甚至表示这本书不值得一看。一些比较谨慎的中医人士指出:曲的讲座硬伤不少,她用中医观点套西医的疾病不合适……
但即便是曲黎敏的批评者,也认为:曲黎敏把中国老百姓成功地搀进了中医文化的大门,接下来,更多的中医专家有责任引领大众一步步走入中医的殿堂。
当我们为中医未来忧心忡忡的时候,当我们还在为中医取消的说法而大动肝火的时候,我们确实应该感谢曲黎敏,她让更多的中国百姓喜欢上了中医。
正方 ――她的课像新鲜空气
1.她让中医火了
“中医真的是热起来了。”《挽救中医》一书的作者、著名中医界前辈吕炳奎之子吕嘉戈感叹,“中医界的朋友们更是经常谈起曲黎敏,她对中医文化的大众宣导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关注了中医文化。”
著名中医养生专家樊正伦,经常活跃在电视台、平面媒体和众多公益讲座上。有着40余年中医临床与研究经验的他,觉得曲黎敏的火是个必然。“谁都愿意接受自己熟悉的东西,养生也是如此。中医就要比西医更有亲和力。老百姓感觉,西医的东西有距离感,而中医养生更易于把握和实践。”
2.她讲的很实用
“为什么中医养生这么热?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对中国老百姓而言,治病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既然治不起病,那咱就早早防病吧,而中医特别讲究治未病,并且中医的保健方法好学实用,还廉价。”吕嘉戈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亚健康科副主任医师彭玉清也认为,曲黎敏讲的养生保健方法,用起来很方便:“比如孕妇得了风寒感冒怎么办,曲黎敏给支了一招,早期可以用葱白煮汤喝。葱白家家都有,煮汤又很方便,还不用担心药物副作用,感冒又不敢吃药的孕妇能不喜欢吗?”
汪浩认为,曲黎敏讲用手心搓脚可以让心肾相交,有助于让肾发挥收藏的功能;通过心脏病的发作时间,可以大致推测是哪个经脉出了问题等等。“都很正确,很实用”。
3.她的“浅出”不容易
“曲黎敏把肾比作煤气罐、储蓄罐,一下子把中医对于肾的复杂的医理讲明白了。”在彭玉清看来,除了提供实用的中医保健方法,善于给中医医理打比方也是曲黎敏最令人称道的地方。
“老百姓对中医文化的看法一直是:神秘而博大精深,难以理解。而曲黎敏用形象、生动又简单的语言传播中医,不仅让不懂中医的百姓能理解,甚至连我都开始用她的这些比喻去给病人解释各种病理。”彭玉清感叹。
“曲黎敏的课像是一股新鲜的空气。”现在是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中医科大夫的林征(化名)回忆到,她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念书时曾听过曲黎敏讲中医养生。“她用一种不受中医专业束缚的方式来说中医的道理,尽管通俗,但说的全是老百姓爱听的,能懂的。”
把中医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到底有多难?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国玺教授深有感触:“对于专业的中医从业人员,写学术论文要比写科普文章容易得多,前者仅仅需要‘深入’,后者则要求先‘深入’后‘浅出’,这就需要下相当的功夫。”
张国玺坦言,自己是评上教授职称后,才放手来做中医科普的。“很多中医专家之所以没能加入到中医科普的行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作的压力,要评职称必须发表学术论文,而做中医科普没有这方面的作用。”
4.她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医
“有位病人耳朵上长了个疖,来我这儿看,上来就问他这个耳疖是不是和脏腑疾病有关。后来才知道,他是看了曲黎敏的书,了解到中医讲究整体看问题,就怀疑耳朵上长疖是不是脏腑有问题。”这件事,彭玉清至今记忆犹新。
在彭玉清看来,曲黎敏不仅渗入到她的患者中,也打入了他的家人心中。彭玉清坦言:尽管自己就是中医的临床医生,但家里人还是去买曲黎敏的书看,因为她能做的只是帮他人治病,而曲黎敏做的却是让更多的人养生。
“我们医院的一些退休职工,也是去买曲黎敏的光盘回家看,遇到任何问题,有质疑的,不明白的就会带着问题再来问我。” 彭玉清觉得,通过对中医的科普宣传,引导了更多的人关注了中医、了解中医,这就是曲黎敏的功劳。
曲黎敏是一把重锤
尽管对曲黎敏有这样或那样的争议,但是每一位中医专家,都赞赏曲黎敏在弘扬中医上的巨大贡献:她把中医养生热推向了一个,她让老百姓知道原来咱们的老祖先留了一本很棒的医书叫《黄帝内经》,她让许许多多曾经对中医一无所知的人看到了中医金碧辉煌的一角。
2006年一场万人“取消中医”签名闹剧让人记忆忧新。“曲黎敏现象”让我们感悟到中医强健的生命力。因为中医就藏匿在每个中国老百姓的思想中,就浸染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而曲黎敏则是用一把重锤,敲醒了我们沉睡的大脑,唤起了我们对中医的感知。
我们要感谢这些愿意站出来批评曲黎敏的中医专家,正是因为他们的批评,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曲黎敏,正确地认识中医养生的知识。我们更希望,这些专家们能够被曲黎敏“激将”出来,引领大众更正确、更深刻地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普及中医。
在美国的医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不做科普教育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套用这句话说,我们认为不做科普教育的中医也不是好中医。中医的生命力,不在上端,而在下端,在老百姓的心中。要让中医这棵古老的参天大树永远枝繁叶茂,就必须把它的根深深地扎到老百姓的思想深处,这靠什么?靠的就是中医科普教育。
如果广大的中医界人士乃至全社会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中医科普的这堆篝火会越烧越旺,中医的热量也会温暖更多的人。
反方 ――通俗不能庸俗
1.她的底子不够深
有一次,患者找林征看青春痘,林大夫给出的解释是肺热和脾的湿热导致。没想到,病人一听,反问:“您怎么和曲黎敏说的不一样啊,她说青春痘是胃火导致的。”一席话,让林征无语。“如果脸上冒几个小疖子,可能是胃火引起的,但是青春痘的病因不会是胃火呀。”
对病因和病理的阐述欠妥,是曲黎敏最饱受中医界人士争议的。
“曲黎敏说久咳虚症的人,就应该让他咳,这样让肺宣发了,咳嗽就会好。但问题是,如果有虚邪,治疗久咳虚症需要收敛,而不是宣发啊;还有,曲黎敏讲,口里有甜味,是脾的收敛出了问题,这我也不认同,应该说是脾经有热、脾气上逆引起的才对。”汪浩看曲黎敏的《从头到脚说健康》,经常皱起眉头。
“曲黎敏的一些养生方法尽管不错,但还是没有拿出中医真正的绝活来。”汪浩说,比如“十指相敲”防手脚凉,这个方法远不如搓手上的井穴(手指尖)来得快。
2.不能拿中医观点套西医的病
“曲黎敏说喝酒爱脸红的人肝有问题,这太绝对了,如果有读者因为这句话去检查,诊断结果没问题,他会不会因此就不再信任中医了?”
中国中医药报资深记者赵雯觉得,曲黎敏讲的一些内容,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也就是“因人而异”的核心观点,中医是最讲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而曲是把西医的指标诊断方法简单化地嫁接到中医上,这并不合适。
对这一观点,樊正伦也表示认同:现代社会的很多疾病,在中医里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能误导读者,“譬如糖尿病,中医里是没有的,有的是和它相似的消渴症。”
曲黎敏在书里也讲到了糖尿病,她说:“糖尿病中期的治疗有一个方子,每顿饭都以黄豆为主食,多吃黄豆饭、蔬菜和豆制品,只吃少量的瘦肉。一般人两三个月就可以痊愈,而且连药都不用服。”
“很显然,这个观点就有点过于绝对了,毕竟中医里讲消渴症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吃出来的、淤出来的等等。”樊正伦进一步解释:所谓吃出来的,就是说老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消化纤维食物的肚子,可是我们开始吃越来越多的西式牛排等,久而久之就埋下消渴症的隐患;还有就是淤出来的,现代人工作压力大,七情六欲皆可化火,内热一多,也有可能导致消渴症;再有老年人脏腑气血衰弱引出来的。“所有这些,只单纯吃黄豆饭来治疗,显然太过片面了。”
“我坚信中医的通俗化是很必要的,但是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中医不是吃点萝卜吃点姜这么简单的,中医应该能给大众的健康以更全面、更正确、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赵雯这样说。
3.中医科普不要走偏
“中医科普也要有整体观,不能孤立,不要走偏门。包括现在社会上很热的掌纹养生,通过掌纹认识疾病,这在中医学术界都是存在争议的。”樊正伦坦言,中医养生普及者要讲更多中医养生的原则,基础性的东西。
赵雯的观点与樊正伦类似,她认为:“现在的中医科普内容,大都是传播中医的‘术’,也就是具体的保健方法,这很重要,但是在介绍方法的同时,还应该传达中医的健康观念,这才是更让大众受用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大众不仅掌握了运用中医养生方法的指导方针,还具备了分辨优劣的判断力。譬如,不是每个人吃萝卜都能起到顺气的功效,那么如果自己肚子胀气了,吃萝卜不管用,这时就可以考虑自己胀气的原因,换换别的招数。所以,我认为从观念上进行引导,比简单地说一招一式更有意义。”
吕嘉戈还谈到了媒体的作用,他说,报纸的更新远比图书快,针对图书和讲座中的错误说法,报纸要及时纠正并告知大众正确的方法和观点。老百姓选择中医讲座和书籍也不能盲目跟风。
对此,樊正伦提议:“没有鉴别能力的人,要想学习中医养生,最好选择有专业背景的学者出的书或是进行的讲座,有鉴别能力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看养生讲座和书籍,但一定要找到科学正确的内容方可实践。而最最关键的是,中医普及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人少得病、不得病,而有了病一定要去看医生。”
这一点,几乎成为所有专家的共识。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摘 要:穴位埋线法是指将羊肠线用特殊的方法埋入相应的穴位内,利用异种蛋白对穴位内产生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方法.穴位埋线治疗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目前主要用于慢性病证,使用特殊针具将羊肠线埋入穴穴内,通过穴位调整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新陈代谢,来达到治疗作用.于20世纪60年代在临床广泛应用,7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80年代至今,穴位埋线理论机制及临床操作已日臻完善,该法具有操作简便、作用持久、适应证广等特点.
关键词 :穴位埋线法;慢性疾病;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89-02
1 历史沿革及概况
穴位埋线疗法这个名称,古书并未见记载.但是,其治疗的目的和运用的方法与中医针灸治疗是一脉相承的,是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工具结合的新疗法:一、本法选用的刺激点是经络输穴;二、本法采用的手段为埋线,结合传统针刺的留针术、植针术(埋针术).近现代穴位埋线意义是埋入穴位,静置不动一段时间,以此加强针感和持续的有效刺激,使疗效巩固[1].
现代的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的针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留针期、埋针期、(穴位埋线)萌芽期、临床推广治疗的发展期以及现代辩证施治选穴的成熟期.随着针灸治疗的不断发展,单纯的采用针刺的一般方法来治疗已经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于是乎,人们采用“留针”的方法来巩固疗效,并逐渐变化为埋针,以上这些治疗方法都是为了不断加强针刺强度,延长针刺刺激的时间.穴位埋线疗法正是在留针和埋针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采用羊肠线通过针具直接植入经络穴位的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穴位埋线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约于六十年代中后期应用于临床,七十年代以后逐渐见文字总结和报道,并且埋线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涵盖到哮喘、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中风偏瘫、癫痫等慢性、顽固性以及免疫力低下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通过针灸医务工作者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努力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系统的、疗效显著的埋线具体操作方法,临床治疗范围也从慢性病和虚证,扩大到治疗急症和实证等各种复杂疾病,涉及到传染、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多达二百多病种.八十年代这些研究成果被正式编入各类针灸专业书籍中,培养了大批穴位埋线的技术人才.九十年代初,温木生编著的《实用穴位埋线疗法》一书,是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关于穴位埋线较为权威的著作;之后,温木生、郑详容主编的《埋线疗法治百病》对穴位埋线疗法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崔瑾、杨孝芳编著《穴位埋线疗法》,系统性的将埋线的各种方法加以整理,并详细介绍了穴位埋线治疗后出现各种症状的处理以及注意事项等;此外还有《穴位埋线疗法》、《中华埋线疗法指南》等相关著作,也对穴位埋线的机理和治疗进行了论述.穴位埋线的理论专著接踵而至以及动物实验探讨起作用机制的相继涌现,临床与中医的辩证理论密切结合、不断磨合,说明穴位埋线已经从零散走向系统化,从懵懂走向成熟.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针灸浅刺法、留针、植针术和近代组织埋藏法相结合,作为针灸学发展一个重要分支,有新的改进与延伸,但它具有针灸作用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兼具了针刺疗法的特点,同时具有针刺“静以留之”的效果,由此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效果和操作方法,并在临床得到广泛的运用.古曰:“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因结之邪不能散也”,穴位埋线法出现,也充分实现了《内经》中“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治疗理念.
2 穴位埋线疗法定义及操作方法
2.1 定义
穴位埋线法是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利用异物对穴位内产生刺激,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达到类似针刺留针治疗效果的方法,它是一种融多种疗法(针刺、类似埋针、持久留针、穴位放血等)、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2].
2.2 操作方法[3]
2.2.1 埋线用品
穴位埋线疗法主要用品为消毒用品、生理盐水、0号或1号铬制羊肠线、利多卡因、埋线针和手术器具.
2.2.2 操作
临床常用埋线法有穿刺针埋线法、三角针埋线法和切开埋线法三种.
2.2.2.1 穿刺针埋线法
消毒局部皮肤,将已消毒的羊肠线(约1至2cm长)放置在穿刺针针管的前部,接着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者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针尖刺入所需的深度,出现针感后,一边推针芯,一边退针管,然后在将羊肠线埋入在穴位处的肌层或者皮下组织,最后将消毒纱布覆盖针孔处.
用特殊制作的埋线针埋植线时,先要局部皮肤消毒,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后,剪取羊肠线一段(大约1cm长),将其放置在针尖缺口上面,用血管钳夹住两端.左手拿钳,右手持针,在15°~40°的方向刺入,针尖进入皮下组织后,左手即可松开血管钳,右手继续进针至羊肠线完全埋植于皮下,在进入0.5 cm,然后将针缓缓退出,用纱布压迫针孔片刻止血,最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创口.
2.2.2.2 三角针埋线法
在穴位1-2cm的两侧,做进出针点标记;局部消毒后,用利多卡因在标记处作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有羊肠线)皮肤缝合针,刺入一侧标记点,穿过穴位处肌层或者皮下组织,从对侧标记点穿出,左手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肤紧贴剪断的两端线头,放松皮肤揉按局部,将羊肠线完全掩盖于皮下.敷盖纱布3至5天.
2.2.2.3 切开埋线法
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使用外科手术刀片划开穴位皮肤0.5至1cm,当血管钳探至穴位深处,经浅筋膜达肌层找到敏感点并按摩数秒,休息1至2分钟,随后摄取4至5根羊肠线(0.5至1cm)埋于肌层内切口缝合,纱布覆盖创口,1周后拆线.
2.2.3 选穴与疗程
取穴少而精,每次以1至3穴为宜,大多数情况下选肌肉比较丰厚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和腹部穴位最常用,同一个穴位上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一般2至4个星期埋线1次,3至5次1个疗程.
2.2.4 术后反应和处理
2.2.4.1 正常现象
由于埋线过程中的损伤和异性蛋白(羊肠线)刺激,埋线后五日内,可见局部皮肤红、肿、热和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可以不加处理;个别症状较重的情况,若切口处渗液较多,可先将液体挤出,在用消毒酒精棉球擦去,最后消毒纱布覆盖.少数患者可于埋线后4至24h内体温轻度上升(38℃左右),但无感染征象,一般不需处理,通常体温持续2至4日后恢复.
2.2.4.2 异常反应
少数患者因操作过程中无菌要求不达标造成感染的,可在治疗后三至四天内天,出现埋线部位的红肿、疼痛和发热,甚至有脓液渗出,及时予抗感染和对症处理.有些患者对羊肠线会有过敏现象,出现瘙痒、发热、红肿,严重可见切口处部位脂肪液化和羊肠线溢出,应予相应的抗过敏处理.埋线时,若损伤神经,可出现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群的感觉异常或瘫痪,应立即抽出羊肠线,并予适当处理.
2.2.5 注意事项[3]
(1)严格无菌操作,术后随时观察切口状况,出现感染及时对症处理.
(2)一般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埋线,肌肉组织多的部位可适当埋入肌层,禁止将羊肠线头暴露于皮肤外侧.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的部位,防止不易吸收、溢出或者感染现象.
(3)在不同的部位,埋入线的深浅也不一样,主要为了不损伤大血管、神经干以及内脏.
(4)埋线后1至2天内保持埋线部位清洁、干燥.
(5)嘱患者埋线后注意饮食清淡,勿食辛辣发物,如海鲜、螃蟹等.
(6)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外理,对局部肿胀明显和疼痛较剧者可用热敷,以加快羊肠线的吸收,并可服用抗生素.
3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疾病的机理探讨
3.1 中医治疗机理探讨
穴位埋线疗法是由留针演变而来,因此研究穴位埋线疗法的机理也等同于探讨留针的机理.《灵枢·终始篇》中有“一刺则阳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这是三种刺强调加强刺激;《灵枢·经脉篇》中有“盛则泄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段话确定留针定补泻先后的方法.中医学认为,早期对穴位局部刺激较强,能纠正改善脏腑、阴阳的偏亢盛的部分,后期对穴位刺激较弱,能增强脏腑、阴阳的不足.这种刺激方法,在整体上对脏腑机体进行平衡和调节,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同时,穴位埋线以特殊的针具、羊肠线(粗细也能进行调节),比传统的针灸针刺方法有更为强烈的刺激效应.因此,从中医学角度,穴位埋线疗法有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等作用.
3.2 西医学机理分析
3.2.1 诱导免疫反应分析
羊肠线[4]是异种蛋白凝结后的一种宏观表现,其意义在于通过诱导人体组织内产生变态反应,以此达到让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这种异种蛋白,把它分解成多种成分如多肽、氨基酸等,调节机体营养的代谢,因此能提高、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
3.2.2 刺激的综合作用分析
穴位麻醉满意后,利用针刺和羊肠线的留置,对穴位及穴位局部的神经,乃至整个中枢产生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刺激作用,促进机体加快了血液循环、淋巴回流,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改善局部营养状况.通过持续刺激作用产生的疼痛信号,会传达到相应的髓后角内,能引起脊髓水平上抑制作用,对支配的内脏器官起到调节作用.而羊肠线,这种异种蛋白在体内的软化、分解,最终液化吸收,也都能对穴位产生物理、生物化学的反应,产生多种刺激,作用持久,可长达20天以上.此外,还纠正了针刺持续作用时间短、疗效巩固困难、易于复发等缺点.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多种治疗方法融合、多种效应作用于机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4 穴位埋线法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穴位埋线疗法对于许多慢性疾病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和巩固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穴位埋线能显著增强体内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现临床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骨科和五官科等多种疾病.近年来,还用于很多亚健康临床症状,如肥胖、排便障碍、顽固性失眠、不明原因的胃胀胃痛以及身体不适酸胀感等亚健康状态,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达到综合治疗目的,如配合耳穴贴压法、配合电针法、配合点穴推拿法、配合中药方剂法等.
对于穴位埋线疗法现阶段发展以及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引入中医保健养生方法中,将埋线法与传统的保健穴位结合、与传统保健治疗方法相结合,做长期的临床观察.如羊肠线通过正规的无菌操作后埋入中医常用的足三里保健穴中与中医传统的足三里瘢痕灸做比对,寻找出更好的足三里保健方法;或者对于先天禀赋不足,体质差的人在关元和中脘穴内埋入羊肠线与传统的中药汤剂调补相比较;又或者穴位埋线与其他养生保健(耳压、拔罐、艾灸)相结合,从而达到保健巩固的效果等.
随着穴位埋线疗法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不断发展,埋线疗法本身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及量化的不断完善和建立,穴位埋线疗法也会像针灸、拔罐以及刮痧一样,走进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黄国荣.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2〕李明贞:穴位埋线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