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09:22: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专业学年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会计 实践教学 模式
期以来,尽管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为改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就其整体的实际结果而言,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我们的实践教学模式到底有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是根据笔者六年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二十多年的高校会计教学经验以及一年的加拿大访学经历,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及实践,对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进行的探索,希望能与高等院校的同行与学生商榷。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实践教学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都有实践教学这个环节。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高校而言,优质的实践教学能使其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对企业而言,可以减少用人成本,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过程。(3)对学生个人而言,优质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至融会贯通。实践教学对学生加深理解会计理论知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另一方面,会计岗位涉及企业一些不愿公开的商业机密,受各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限制,学校很难联系到合适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由于单个企业的经济业务相对单一,学生很难接触到不同企业不同类型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这就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也使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现行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从培养方案的制定来看
查阅众多大学财经及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笔者发现,其中90%以上的学校经管类专业大四上学期都安排了一定量的专业课及相关选修课,下学期大多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并且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的时间大多各为两个月左右,且学分分值大体相同。笔者认为这样的培养方案设计值得商榷。
1.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否对等。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我们的培养方案却未能与时俱进。在大众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培养的绝大部分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科学研究人才。换句话说,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就是要适应大多数学生要进入企业实际会计岗位工作的要求。
限于知识和阅历,对实务操作要求极强的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要写出有价值的论文来有很大难度。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到处粘贴、复制论文,批量生产垃圾文章,教师再耗掉大量的时间去批改这些论文其意义值得商榷。而毕业实习则不同,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会计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并加以消化,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实际生存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对于绝大部分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毕业实习的价值完全不能相提并论。鉴于此,笔者认为,不同的专业,情况不同,就会计专业而言,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位于会计的实践教学。
2.对所有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培养方案是否合理。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目前对所有经管类专业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顾会计专业的特点,安排完全对等的时间长度和学分分值,显然是不合理的。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的培养方案共性的东西太多,个性的东西太少,忽视了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同特点。注重细节应是做好一切工作最可贵的品质。特别是对实务操作要求极强的会计专业而言,不注重细节、不突出其实际操作特点的培养方案,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时期长度的设计。各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大多把毕业实习的时间集中在第四学年第八学期的两个月,而且,平时各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也基本上都是以教师面授为主,学生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实务,更谈不上亲自动手操作,这样的模式设计及时间安排显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外一些知名大学会计专业的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年。那么,哪一种时间设计更合理呢?更符合这门学科的内在特点呢?笔者认为:综合考虑会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应该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part A:会计基本原则的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的运用、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企业税收的计算与申报及各种常用会计软件的使用。这个部分要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要耗时3个月左右。
第二部分即part B:让学生全面接触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各种不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并进行实务处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优势。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的企业,其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工业企业的成本计算,外贸企业的外汇业务,金融企业的核心业务、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如何核算,以及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等等。这个部分需要耗时5个月左右。
第三部分即part C:在前面的基础上进入综合运用阶段,包括对高级财务会计相关知识的应用,如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及管理会计相关软件的应用,这个部分需要耗时1-2个月。
加上寒暑假的时间,总的实践教学的时间应在一年左右,才能够完成整个实习过程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4.时间点的设计。从现有大多数学校的会计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实践教学的时间不仅短,而且安排的时点也不尽合理。不顾会计专业的特点,一刀切地和其他专业一样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也是导致会计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根据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实习的三个部分应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进行才会有好的效果。比如part A适合安排在学完会计学原理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财政与税收、管理学、数学和一些基本技能课程如计算机、统计学及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之后,具体可以安排在大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及相关课程学完后,学生应通过实务操作,来熟悉企业各种实际业务的处理,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核心业务的处理,开始part B的实习过程,以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要求,这部分最好安排在大四,可以利用大三的暑假;全面了解这些内容之后,再进入管理会计及高级财务会计的学习,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理解是建立在全面掌握并充分理解所有相关会计知识并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的,最后开始part C即最后的综合应用阶段的实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与分析的能力,这部分时间最好安排在毕业前夕。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程序之后,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一般能达到上岗要求,独自进行会计核算的所有程序。所以,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是分阶段、分内容、在不同时点上进行才更科学、更合理。要改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必须从制度的设计上开始做起。
(二)从指导教师和实习地点的选择来看
鉴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实体企业实习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维持企业的工作秩序,企业很多业务都不会交给学生去进行账务处理的实际操作,学生很难学到东西,实习也就形同虚设。就算企业相关方面都很配合,由于单个企业经济业务的局限性,学生也很难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的特殊业务。所以选择实体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最理想的地点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开展了实验室的模拟实习,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习的指导教师自然就成为专业课的任课教师。由于高校教师大多是出了校门进校门,除了书本知识之外也并没有很多会计实务的经历和经验,因此,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会受到限制。从这一点上讲,这一安排的科学性有待商榷。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最佳的实习地点应该是会计师事务所,最好是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企业的名牌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有着较完备的实习生培养制度。指导教师也应该是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扎实理论知识的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工作人员,如高级会计师或CPA。这样的设计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学生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业务中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各种特殊的业务,提升自己的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而选择特定的实体企业则受企业自身业务的限制,学生接触到的业务不全面,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局限性。(2)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如高级会计师或CPA,往往以审视的眼光去审核企业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而且是专业团队在工作,他们所依据的处理方法和原则一般都是正确规范的,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此外,其丰富的实务经验,可以对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处理加以正确引导,规避实体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采用不符合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处理方法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保持对会计专业的敬畏感。所以,高校应该积极与当地或外地优质的品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专门开发这项业务,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笔者以为学生跟着专业人员在事务所里摸爬滚打大半年,很多实务技能会得到提升,就业以后能很快胜任工作。
另外,根据实习的内容不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实习方式:part A部分根据内容可以通过学校的手工实验室或机上操作的形式完成,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part B部分和part C部分,由于涉及不同行业的企业的各种实际业务处理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需要在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单位完成,指导教师可由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或CPA担任。
(三)从学生的选择标准和阶段实习目标的设定及考核方面来看
这一环节是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更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需要做好如下具体工作:
1.设定选择学生的标准。目前的现状是学生人数过多,可做实习基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太少,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进行适当的安排,包括依次考虑一般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公司等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同时对学生按成绩进行安排。选择成绩比较好,比如成绩在良好以上的、能力强的学生,去业务量大且复杂的会计师事务所,便于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可以去业务量较少、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公司。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较大的收获,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入了竞争机制,促使学生更勤奋地学习。
2.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要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就必须对不同的实习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目标所要求的内容,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教学效果无疑会提高。例如,对part A,应设立的目标大致为:学会做调整分录;掌握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税收的计算与申报等。
3.实务技能考核。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参与实习的学生进行实务技能考核,当然,考核要以各个阶段实习的具体目标为依据,把好提高教学效果的最后一道关。
三、国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介绍与借鉴
在国外,很多高校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会计专业一般与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企业都建立比较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即所谓的“Co-operative Education”。直接让在校学生到事务所或企业带薪实习,一般期限为一年,以期形成一定的会计实际工作能力。毕业的时候,这种带“Co-operative Education”的学生找工作时就非常有优势,视同有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各个大学里有“Co-operative Education”的专业招生都很走俏,学生趋之若鹜,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获得这种机会,录取的分数线也相对较高。
加拿大很多名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大多采用这种形式。如西安大略大学、滑铁卢大学、渥太华大学和温莎大学等。各个大学的做法大体相同,本文以2014年渥太华大学Telfer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的“Co-operative Education”方案为例,介绍其实施方法及过程。
(一)渥太华的会计专业“Co-opera-tive Education”方案的时间表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渥太华大学的这种带“Co-operative Education”的会计专业学制是五年,实习的内容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即work 1、work 2和work 3,按先后顺序分别在第三学年的冬季、第四学年的冬季和夏季进行,由于加拿大冬季时间非常长,基本上没有春季,所以,实际的实习时间超过一年,实践教学完成后,第五年又回到学校学习,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学习难度更大、更复杂的高级财务会计知识。这种安排更合理、更科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目标设定方面
该计划对每个不同的实习工作部分,都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以work 1为例,目标分别为:创建小企业的会计报表;处理调整事项;准备初步的纳税申报;评估和解释会计政策;将原始数据转换成账户数据和会计报表数据等。可以看出,渥太华大学的会计专业“Co-operative Education”方案设立了非常具体的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并为考核提供了依据。
(三)对学生的要求方面
1.对学生成绩的要求。渥太华大学会计专业的合作教育计划得到安大略省特许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认可,因此,每个学生12个月的实习时间可计入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其就业提供优势。这个合作教育计划要求必须平均成绩B以上的优秀学生才能参与这个合作教育计划。这样,限制了参与学生的人数,提升了效果。
2.对学生背景知识及基础技能的要求。该合作教育计划规定:学生开始第一个工作学期之前必须对会计核算程序有较深的理解,并且熟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同时已经完成下列课程的学习,如宏、微观经济学、数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市场营销学、金融和管理会计、组织行为学、公司所得税、审计学等。也就是说,必须在完成两年半的学习之后才能开始work 1的实习工作,因为这两年的学习给了他们一个良好的学术背景,帮助他们顺利地从事第一个工作学期的工作。
以上这些细节设计上的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重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重构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取消现行的会计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的时间让位于实践教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毕业实习,同时,大幅度提高学分的分值比例,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2.大幅度增加会计实践教学的时间。按照会计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的时间确定为一年较为适宜。
3.合理确定实践教学的时点。根据会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并融会贯通,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分阶段、在不同时点上实施,而不应该一刀切地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4.尽可能地选择业务量大、规模大的品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尽可能全方位地接触不同企业各种不同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如果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不足,可依次考虑一般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公司等单位作为实习基地。
5.选择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或CPA为会计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改变目前学校专业课任课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的做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务处理能力。
6.对学生要设定相应的选择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将成绩优秀的学生挑选出来送到品牌会计师事务所,让他们接触更复杂的业务,积累更多的经验;成绩不达标的学生,进入业务相对单一的单位实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有收获。J
参考文献:
1.Telfer School of Management,Ottawa University.Accoun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2014.
2.滕为.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2006,(5).
3.温美琴,徐成成.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商业会计,2013,(24).
4.邓亦文.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商业会计,2011,(29).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路径
当前严峻的招生与就业形势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专业在重视理论教学、调整核心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会计专业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多年来,由于会计专业传统教学存在惯性作用,普遍采用5+1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创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尽管多年来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能力培养,但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较深,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较为严重,有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或完全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的倾向,进而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脱节、缺乏实践基地、教学方法与手段急待更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及价值观的培养不足等诸多问题。正如一些人所形容的那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上不沾天、下不沾地”,是“万金油”式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否认,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积极探讨各种人才培养模式,锐意改革,勇于实践,特别是在能力型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但效果不太明显,关键问题是没有走出原来的思维定势,学科知识本位、学术价值取向、不注重实际能力培育的弊端并没有消失,专业设置和课程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教学管理重“虚”轻“实”,缺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具体人才培养模式。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更突出高职院校特点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实现路径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走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力和束缚,如何实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飞跃,如何彰显自己的个性,我们认为应建立“一个轴心、两个轮子、两个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个轴心就是实现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两个轮子,就是把学校与企业视为两个轮子,充分发挥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的各自优势,要做到两轮驱动,不可偏废;两个依托,就是“以地方龙头行业为依托,以地方龙头企业为依托”。这种教学模式运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毕业后在短期间内能够成为独立开展工作的、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优质人才。
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条件出发,要实施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路径或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把三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强化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工作中应有的基本技能和工作能力。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这阶段学生分别到校外公司或校办企业顶岗,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目的在于强化技能训练和管理实践,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端正专业思想。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学生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下,针对所在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选择有现实价值的课题撰写毕业论文,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环节,既为企业排忧解难,又达到综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都能在模式运行中得到利益和好处,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方案二:同样是把三年的学习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强化基础理论学习,为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此阶段把学习专业课和培养学生工作和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每周上午安排专业课学习,抽出四五个单元的下午时间到公司跟班实习,其余时间安排自习,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强化能力训练。第三阶段同方案一的第三阶段,在操作上是相同的。
方案三:还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生在完成军训和入学教育后,一直到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止,历时一年半,上午上课,下午到企业跟班实习,晚上自习。这一阶段实现教学与实践同步进行。第二阶段是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这阶段学生白天到企业上班,每周利用三到四个晚上的时间由学校安排专题讲座或开设选修课。第三阶段同前两个方案操作方法相同。
上述三种方案其共性在于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强调社会实践,强化能力训练,提高学生今后工作的适应性,避免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相比较而言,方案一容易操作,方案二、方案三在操作上相对难些,但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特点,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方案二要优于方案一和方案三。方案一实质上是把常规教学和学生毕业后工作试岗锻炼结合起来,先学习专业理论后实践,但如果把常规教学时间缩短为两年,多少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方案三、从理论上来讲,边学习边锻炼,学习锻炼两不误。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的客观事实,因为第一、第二学年主要开出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而且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有一个适应过程,还要进行学习角色的转换,因此操作起来有难度。但对部分基础特别好,适应性和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考虑。方案二则不同,它不影响常规教学的安排,只占用部分自习时间,与原有的教学模式容易接轨。同时,学生总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迫使任课教师结合企业的实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显然这对促进教改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从现实来看,采取“一个轴心、两个轮子、两个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本事,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扩大学校知名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教学的改革。从理论上看,此教学模式立足点在于注重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达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体现。
三、注意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鉴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有其特殊性,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是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上下达成共识,这是前提条件,如果改革不达成共识,改革得不到上下管理层的支持,改革将是一句空话。因此,高职院校需组织会计专业人才进行观念转变大讨论,只有达成共识,有学校制度、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改革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的。二是必须构建校、政、企、税、所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环境,这种人才模式的改革不是学校一厢情愿,而是校、政、企、税、所等多方情愿的事情,改革必须得到地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特别是企业的支持和理解,这需要做好大量的改革前期准备工作。所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真正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但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模式不妨一试,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参考文献:
[1]蒋漱清.“4444工学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43-4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故则、能够参与国家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由此可见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迅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会计专业作为国内外人才需求较大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是否成功就显的尤为重要。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中澳会计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1 我院项目背景以及专业定位
从2005年开始,我院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林学院开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开设了中澳会计合作项目,按照澳大利亚AQTF教学认证体系标准,引进澳大利亚全英文教材,采用我院教师和澳方派遣教师联合授课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英语能力。
中澳会计专业面向社会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同时借鉴澳洲,和国内相关大学中外合作会计专业招生经验,招生范围包括非艺术类高中毕业生,扩大了招生范围、减少了招生类别限制,实现了考生不分专业自由报考的机制。
学生在入校后,通过第一学年英语的强化学习,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尊重学生自身的意愿选择,把中澳会计专业分成出国留学方向班和国内升学、就业方向班。学生毕业之后也有多种选择途径,既可以选择国内就业,专升本继续深造,也可以按照3+2留学模式赴澳大利亚留学两年,获得本科学位。兼顾考生国内就业和出国留学两方面的职业规划。
因此,本专业与国内普通会计专业相比具有更多优势: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我国会计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国内相关执业证书,而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大量的双语专业课程,使其掌握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知识,获得国外同等学力水平。毕业时如顺利通过外方测试,并完成全部双语专业课,学生即可同时获得我院毕业证及澳大利亚TAFE证书。
2 人才需求分析以及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知识大爆炸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人事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会计相关专业早以成为十大最为走俏的专业之一;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水平日益加快,随着对外直接投,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加强,各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纷纷探索国际会计协调的途径,在这一宏观大形势下,对我们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要尽可能的培养出既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分别进行了人才需要的调研,调研对象不仅涉及政府,企业,银行,以及行业协会,还涉及到澳洲大学的相关项目负责人,也通过对山东各大人才市场及人才招聘会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从事专门会计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之外,其他从事管理岗位的人员也需要具备,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国内就业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在资金往来结算、成本计算、资产核算与管理、投资核算与管理、会计报表、内部审计、财务预算、农村经济理财、财税协管、仓储管理等岗位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职业岗位具体包括:出纳员、会计核算员、办税员、统计员、初级纳税筹划师、内审员和会计主管等。
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任职资格按照难易程度和资格证书等级,依次可以划分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中级会计资格证书和高级会计资格证书四个层次。其中前三个层次主要以考核为主,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高级会计师采用的是考评结合的方式。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三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一是85%的企业希望毕业生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但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工作实践的锻炼,于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二是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关联度偏低;三是100%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职称,同时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中级会计职称和高级会计职称要求也比较高,可见企业比较关注会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双语教学 双语融合教学 会计专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精通英语并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如何培养具备双语能力的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成为高等会计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会计专业双语融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满足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教学的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高教[2001]4号文件规定: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成为全国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着陆点,双语教学能否实施以及如何实施成了教育界的关注点。高校会计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将满足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
(二)有利于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会计人才
中国公司大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这些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需要一大批能够理解与熟练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提高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在全球会计市场上的竞争力成为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高校会计专业实施双语融合教学有利于我国高校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发展眼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会计专业人才。
(三)促进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的国际融合是大势所趋。实施双语融合教学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中介绍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或者吸引外国专家、学者来高校讲学。这些都既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又有利于促进高校会计学科与国际接轨,也有利于加快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四)满足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尽快实现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这对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高校会计学专业实施双语融合教学有利于培养一大批具备一定双语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级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
二、会计专业双语融合教学的实施
(一)充分准备教学资料、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这需要教师在进行双语融合教学前要合理评价授课水平与学生素质,明确双语融合教学的基本条件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准备教学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些教学资料应该包括全英文的教材、教学大纲、授课专题摘要、练习题、辅助阅读材料、自测题、小测试等,这些教学资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地积累完善,并根据授课计划进度及时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适应双语融合教学的节奏,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前预习,使一些基础的语言问题在课前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详细讲解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用英文授课,可在必要时以中文辅助解释,主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加以调整。这要求双语教师要提高英文表述水平,能够详细讲解重点与难点,在掌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三)恰当安排习题答疑、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
在双语融合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看得懂、听得懂,但仍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些能力又不能仅依赖授课得到提高,问题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安排习题课和答疑课的时间。习题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尽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只是等着习题答疑,降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专业双语融合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双语融合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难以表述的理论或难度较大的课堂案例等采用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来辅助讲解,使教学内容直观、趣味、多样。而且,将多媒体课件发给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但要注意多媒体与板书并用,因为在教学中有些推理过程用板书逻辑更为清晰,也更能带动学生逐步深入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校外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平台和工具。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各种专业网站,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也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等与教师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等。
(二)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双语融合教学中根据授课进度恰当实施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特定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点、引导、启发思维,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并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尤其会计学是一种方法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成为连接知识点与业务实践的桥梁,使知识的传递更加主动、迅速、高效。这对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根据案例的背景资料和个案所处的环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小组发言和讨论,外出调研等多种方式,将课程学习与其学年论文甚至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决定了会计双语人才必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素质的内涵要素。采用双语融合教学法,改革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探索新的高效优质地培养出会计双语人才的教育方法,是会计专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孙云鹏.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路径[J].财会通讯,2011,(05)
1国内外现状
毕业设计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系统检验和评价,能衡量本科教学水平,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然而,单一模式的毕业设计一方面未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成效甚微(江燕红,2014)。其中对单一模式毕业设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选题脱离实际、教师难以关注、学生无意作为、答辩流于形式与抄袭造假严重等(饶家辉等,2014)。有学者提出应废除本科毕业设计,但教育界和学术界对“不应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已基本形成共识(胡成,2011)。因此,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本科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是必然趋势(武云亮等,2013)。2009 年10 月,四川大学率先公开决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多样化”。随后,宁波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等都相继出台了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文件。
2校内现状
我校会计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与江苏省品牌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较高。最近学生人数激增给传统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一是分散实习难以获得符合要求的财务数据;二是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增加,工作量增大。三是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进行学术性毕业论文写作。综上所述,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在会计专业势在必行。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不等于宽泛化,因此,需要全新模式带动形式多样化的毕业论文达到预定目标。
行动学习法强调学生要组织学习团队,采取“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展开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循环学习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国外高等教育中有大量的硕士课程把行动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2009—2011年,应用于业界和硕士层面。目前,行动学习法应用还不多见,具有研究价值。
3实施方案
3.1毕业实习基地多样化
选择实习基地的首要条件是实习单位符合毕业设计要求,具体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良好,具备接纳实习生的能力;存在突出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可提供毕业设计所需财务数据;具有长期合作的基础。为保障实习基地的长久性,校方应结合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力促合作共赢。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繁忙的年报审计时段,可安排学生前往协助审计工作;对于企事业单位,校方可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
3.2毕业实习分组多样化
毕业实习采用集中实习形式,每家实习基地安排一组学生。根据学生前三学年加权平均分排名,结合固定实习基地的数量进行实习分组,确保在各个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的学生调研水平较为平均,达到良好的行动学习法教学效果。
3.3毕业论文选题多样化
毕业论文可采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财务分析报告、财务风险评估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等类型。选题时,采取学生自由选择与指导老师参与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同一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不得相同。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习基地的行业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与企业员工、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最后,对实习单位的特性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3.4毕业论文指导多样化
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类型重新分组,然后按类型重新安排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分类根据其研究领域确定,保证对学生指导的专业性。对于计划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原则上,毕业设计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师从同一位导师,从而保证学生课题的延续性和前瞻性;对于直接工作的学生,试行双导师制度,校内指导老师从理论知识和报告写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校外指导老师从选题和项目实施方面给予帮助,并定时安排小组成员集中讨论。
3.5毕业设计评价多样化
毕业设计采用以下方式考核:
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态度,参与讨论情况,查阅文献、翻译文献、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平时成绩;②教师根据实用性、逻辑性、分析能力、自主完成情况匿名评定分析报告(论文)成绩;③学术论文逐个答辩,其他类型分组召开研讨会,评审组旁听打分;④毕业设计成果创新点突出、被企业采纳或分析报告(论文)在正规刊物发表等特殊情况可得到额外加分。
4结论
行动学习导向的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1)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自主选择毕业论文类型以及实践论题,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与现实状况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创新能力。
(2)能大幅度提升毕业论文的学术水平。在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背景下,只有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撰写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学生较少,指导老师也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指导,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3)能够加强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三个主体的协同发展。基于行动学习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是以企业具体项目为主体,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研究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促进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三者共同提升。
完善《成本会计学》实践性教学的手段
作为一名《成本会计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就需要针对该课程特点,结合会计专业的情况,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而做好这点,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方面:
1 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1)通过校内模拟实习,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模拟实习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适应社会的必行之路,它强调会计知识学习和会计动手能力的并重。我们的办法是通过设置的会计实验室,在《成本会计》课程完成后,安排三周的模拟实习,将学生组成5~7人的模拟小组,通过一整套的会计实验课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了解企业的工艺流程、管理特点以进一步了解成本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特别是掌握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1)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在实践性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将这种方式用于成本会计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成本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学习兴趣,提高成本会计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2)通过学生模拟会计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成本会计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安排学生自学部分知识内容简单的章节(比如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核算部分),通过自行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讲解相关内容,问题的产生到解决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活跃了学生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3 将案例教学贯穿于成本会计教学始终,达到学生对成本会计实践环节的理解。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并在师生、同学问进行探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案例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成本对企业的意义时,通过案例导出,让学生针对案例提出自己对成本的理解,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认识成本的目的。
《成本会计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的缺陷
1 教师本身实践能力欠缺。作为实践性会计教学的开展的主要前提就是专业教师既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2 实践研究工作滞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另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就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撰写专题报告、撰写论文。这些教学方式一般放在会计教学环节的中后期。这些方式实际上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都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鼓励学生参加会计专业研究工作,是学生初步了解专业领域的最好方法。但这些年来,我们发现学生一般愿意撰写的是理论性文章,实践性的论文少之又少,成本会计方面的论文更是凤毛麟角,这种情况可以说是经济类高校的共性。
3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掌握会计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但是,一些单位甚至包括我们的协议实习基地,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接收实习学生,或者即使安排学生实习,但出于这种那种原因,不愿拿出相关资料,使学生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改善实践性教学缺陷的方法
1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高校应该首先将从学校毕业后来参加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送到企业带薪锻炼一年;其次,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允许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事业单位兼职,一方面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第三,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活动,组成科研攻关小组,为企业出谋划策,在帮助企业解决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既服务了社会,又扩大了高校的知名度。并能获得一定报酬。可谓一举四得。。
2 从专业导向上引导。达到实践性研究工作的良性循环。在专题报告、论文撰写和修改方面:理论性文章,学生取材方便、综合分析、撰写方便,教师批改方便;实践性的文章操作性强,取材有一定难度,发挥、创新更难,修改时又要求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且修改工作量大。撰写成本会计方面的文章更是如此。虽然我们的教学任务有暑期社会调查、学期、学年及毕业论文撰写,但对撰写内容、撰写角度仅要求专业性,且在任务下达时又没有强调实践性,鉴于实践取材的工作量大,使得学生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做调查研究、实地取材工作,这就直接和间接地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分析能力的降低。这显然是专业导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下达时,一方面强调实践性环节,另一方面可以布置带队教师加强监督,同时在学生论文等级评定时,适当的将实践性论文等级要求相对降低,以鼓励学生撰写实践性较强的论文,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3 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沟通。校外实习基地基本上每一个高校都有。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做工作:一是加强沟通,院系领导应该经常与企业交流,坚持定期带队到企业座谈,加强相互了解,交换经济信息;二是积极与企业联系,争取参与企业管理实践,帮助企业解决些实际管理问题;三是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就必须做好前期教育工作,那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必须做,一一点播到位,不要给实习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四是将校外实习和就业相联系,向实习单位展示我们学生最好的一面,希望通过实习,将实习单位满意的学生留下参加工作。最终使得学生能顺利完成实践环节,实习单位满意的双赢效果。
关键词: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 普通院校 改革
一、引言
我国许多普通院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但能否得到社会和会计教育界的认可,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在相应的发展战略定位上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这一问题已受到我国会计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早在教育部2007 年1 号文件已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要求增加实践教学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目前关于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作为会计专业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沟通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的最有效途径。普通院校通过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能够正确定位为社会培养新型会计人才的目标,有利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提高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利于形成各专业方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能够发现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培养目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管理思想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能够在学校、企业和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输入、输出机制,有利于普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因此,普通院校会计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 一 )社会实践环节严重缺乏 目前大多数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通常以校内实训--手工会计模拟实训来代替,校外实习的社会实践环节建设方面却很薄弱,其课时安排甚少,甚至不予安排。虽然某些普通院校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安排的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但学校并不能够很好地统一组织安排,大多实行的是“放羊式”管理,放任学生自己安排实践的方式和内容。大多数学生因为很多方面的因素,并不能好好地把握机会或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竟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就算有些学生自己找到了实习单位,但实习单位往往以会计部门的特殊性为借口,不给实习学生接触实际业务的机会,或者只能够看不能够实际操作,学生根本不能接触到会计专业的实质内容。
( 二 )实践教学时间不合理 在普通院校中,实验课程大多都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但授课时间的安排情况却错综复杂, 有的效仿公办院校采用实习周或小学期,但大多是采用周末集中上课和学生平时的自习时间来上实验类课程。特别是像ERP沙盘等实验类课程的安排一直是普通院校头疼的难题。根据目前普通院校现有的教学体制,这类课程大多只能安排在周末集中上课和学生平时的自习时间来上,但这样会在师生之间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一是占用教师过多的休息时间,教师的劳动强度加大;二是占用了学生的周末和自习时间,学生心里不乐意,自然会影响到教师的评教成绩,也就会影响到教师的考核奖金。而在普通院校中,一般上实验课的教师大多是担任两门以上课程,工作量加大,但又得不到合理的对待,自然心情就会郁闷。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 三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差 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会计教师都比较年轻,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又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缺乏会计实践经验,未曾亲身经历企业具体的会计业务操作环境,到企业锻炼也仅是参观或旁观者。多数“双师型”教师也仅是“双证型”教师,真正既有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又有会计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凤毛麟角,故大多数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指导经验,在教授模拟实验过程中也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进行实验指导,与实际会计业务情景相差甚远,致使“实验”成为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
( 四 )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大多数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较简单,涉及面较窄,缺乏特色和创新。由于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内容,实践教学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不同行业会计实务的适应能力训练,很难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激发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出社会难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目前大多普通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较落后,基本是手工模拟企业经营或用会计核算软件模拟和操作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教学情景与实际会计业务环境尚有较大差别。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简单、缺乏经费投入等问题。
( 五 )缺乏综合考评体系 由于普通院校的教学体制还不完善,教学计划每学年都在不断地调整,实践教学的完整的综合考评体系需要不断的磨合。作者所在院校的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秉承教育部重视实践教学的精神,不断地在增加实践类课程,但每增加一门实践课程,其考核体系就需要调整,就需要上签呈文件让领导部门核批,非常麻烦,也给各院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据作者调查周边兄弟院校的情况大同小异。究其原因,就在于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完整的综合考评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训;实作
自1999年扩招以来,全国600多所高等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会计及其相关专业。伴随着会计学专业的蓬勃发展,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完成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来看,人才培养中突出问题就是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看,他们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不满。
问题出在哪里呢?应该说,致使牛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对口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也有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投入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但多年来形成的“重理论体系阐述,轻实践体系探索”却是最为直接的原因。现代经济学研究告诉我们,知识是在“干前学”和“干中学”两个环节获得的,实践教学既是课程的延伸,也是使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体会创新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在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中,无论是对其体制还是体系研究都缺少理性重视和深入的思考。当前,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势在必行。
一、当前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会计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1 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从现有资料来看,将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理解为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已是共识。但是,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试验与实习、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2 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3 实践教学中资源配置不科学
实践教学中的资源既包括人的因素(如师资情况等),也包括物的因素(如实践场所、业务状况等)。在实践教学思维中,我们往往局限在“高校”层面,而未扩展到整个会计从业环境,都是我们实践教学的资源。然而,也只有将实践教学放在更大的从业背景下,培养的学生才可能更贴近社会所需、满足社会所求。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将现有高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尽可能的充分组合,使资源配置更趋科学、合理。
4 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中,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还是不够的,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我们相信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二、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索
由以上分析可见,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捋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我们用实验、实训、实作三大模块作主干,以专题写作和毕业设计为输出形式来构建新的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如图。
1 实验模块
该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试验。在实验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
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验课。在实验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 实训模块
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此时,学生已将升入大四,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针对具体业务处理,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
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
成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作做好铺垫。
3 实作模块
经过在校的基础性试验和综合实训后,学生对一般会计操作流程已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及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界面与场景,就必须将其放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环节――实作模块训练。
实作,即在真实的专业场所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处理,与工商税务界面的沟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交流,以及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能力的培养,均是通过实作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实作教学模块的目标决定了该环节只能在校外的专业场所进行,利于学生的实战锻炼。
实作教学模块能否达到预定目标,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高校要主动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平台。高校应在与企业沟通中阐明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是以双赢为基础的,是双方共建共享的资源。高校对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企业提供受过良好教育的毕业生。为了适应企业需求,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对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做出调整,为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同时,高校提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机会,为企业举办员工培训班,做专题学术讲座,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应的,企业接纳学生参与企业会计实作,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作场所、资料、场景,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岗位需要为零距离。该合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高校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能够为社会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较低的成本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储备。
其次,在导师的配备上,要有一定比例的企业会计事务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构成。在校实训期间,要有企业会计事务专家入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辅导;在入企实作期间,要由企业会计事务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组成实作导师组,共同负责实作环节指导,随时把握实作新变化。同时,专家与导师之间应加强联系与沟通,培养友谊,更大限度地产生协同效应,可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教师的特长为企业服务,同时也使高校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实际,更好地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服务,使学生、企业、学校均受益。
再次,企业与高校在科研上要合力协作、谦虚互补。单纯的高校研究容易脱离实际,单纯的企业研究容易就事论事,而双方结合,可以互补互利,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实作教学基地为高校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提供了条件,为科研数据的取得提供便利:企业在与高校的科研合作中,利用高校科技资源,增强了企业会计人员的科研能力。
4 专题写作与毕业设计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