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09:22: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思想品德课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水平,是以年级为纵轴螺旋上升的。这种渐趋推进的轨迹,是与学生的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趋丰富,知识的增多和思维水平的发展相统一、相吻合的。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道德概念教学不能不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确定的行为模式,只要凭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学什么是“不娇气”,通过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来,掸去土;天气冷,照常到户外跑步做操……等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是“不娇气”的表现。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不高,这个年段还不可能进行严格意义的道德概念教学。
到了中年段,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抽象思维阶段。一方面,他们借助形象的东西作支撑,通过概括和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他们概括、抽象的能力还不太高,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学时切莫求全求深。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一些实验表明,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据此,高年级有可能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更准确、更全面。
以上谈了思想品德课低、中、高三个年段道德概念教学的不同水平,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勇敢”这个概念,按照《大纲》精神和教学要求,明显区分为三个等级。低年段是结合儿童亲身经历和自己身边的事,侧重让他们理解勇敢就要不胆小。中年段是提供两类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划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就是勇敢行为;如果仅仅为了显示自己,行为后果对人对己都有害无益,就不是勇敢行为,而是逞强蛮干。高年段教学这个概念,是在透析榜样人物的心灵以及学生深深受到榜样人物高尚情怀的感染后,再从范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和捍卫真理,而不怕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课道德概念教学,是由初级水平逐步发展、上升到较高水平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分年段,认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学所应达到的“度”。中、高年级要防止起点过低,低年级要避免拔高教学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
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道德概念,其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德概念巩固等三个环节。
(一)道德概念引出一般借助“什么是××”加以表述。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有时借助故事引出道德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一般采取较为细腻的教学步骤,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并适当扩充事实,给学生以刺激。
2.感性概括。这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即从列举的具体事例中找出共同点。
3.理性抽象。在感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是让学生抽取、领悟和把握道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道德概念巩固主要是运用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实际上是道德概念具体化的过程。随着道德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促使对它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总之,道德概念的建构,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三、道德概念教学方法
对于道德概念教学,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择要介绍几种方法。
(一)响鼓重锤法
道德概念是由词语组成的。它的本质特征,有的就凝结在关键性词语中,如在“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概念中,关键词是一个“终”字。它点明了做一件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要做完做好。采用“响鼓重锤法”,就是抓住这个“终”字,加大力度进行剖析,让学生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领略该概念的内涵。
(二)情理协同法
道德概念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表达道德概念的词,一般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恨的感彩,既然评价性因素渗入到了道德概念中,学生在感受、理解和接纳它时,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投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如教学“管得住自己”的概念,除了要启动认知因素,让学生获得“该做的,即使自己不愿意做,也要坚持做;不该做的,即使自己很愿意做,也要控制自己不去做”的认识外,还要调动情感因素,使学生从正负方向上得到管得住自己,就能做好事情、获得愉悦的体验;管不住自己,就会出现过失、心情沮丧的体验。像这样借助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学生才乐意接纳并掌握这个概念。
(三)讨论辨析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道德概念,可围绕设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既“辨”又“析”,教师则伺机点拨,以追索出道德概念的内涵。例如,“助人为乐”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引言)今天,老师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位老大爷三次过马路的事。
2.学生按照具体情况对教师设定的问题讨论辨析:
(1)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一次要过马路,李丽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正与一个人讲话。老大爷说:“请说话的这位小朋友,扶我过马路,好吗?”李丽同学满口答应,并迅速将老大爷搀扶过了马路。老大爷向李丽道谢。李丽说:“不用谢,我应该主动地帮您。”
(2)学生发言(略)
(3)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二次过马路,魏铭站在老大爷身边,魏铭想,这是一个机会,我把大爷搀扶过去,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魏铭的想法对不对?
(4)学生发言(略)
(5)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三次过马路,冯星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他赶忙上前搀扶大爷过了马路。老大爷向冯星道谢,冯星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他在作文中写道:“我伴盲人老大爷安全过了马路,心里感到舒服和快乐。”
请同学们讲讲:冯星为什么要帮助老大爷,他帮助别人后有什么感受?
(6)学生发言(略)
3.(教师借助反馈信息,对同学的讨论进行小结)魏铭是为了图表扬才帮助人,这不好。李丽是应别人请求,才帮助人的,不是主动的。冯星是主动助人,当别人因获得帮助而克服了困难,他感到快乐。
4.(抽象)通过这次讨论辨析,我们明确了帮助别人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得到报答和求助对方,也不是为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为了解决别人的困难。只要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快乐,这是非常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要从这个高度领会“助人为乐”的含义。
这个案例借助情境系列题,让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一层层“剥皮”,一层层“过渡”后,学生就能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道德概念教学要强化运用
注重实践性,是道德概念教学的又一特点。俗话说:经常用的钥匙才是光闪闪的。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迁移和活化。
怎样增强道德概念运用的密度和力度呢?主要靠训练。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类型一般有三种:其一是“变式”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上有变化、而本质属性不变的问题。借助这类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其二是“反例”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相似而本质属性有别的问题,借助这类“似是而非”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三是对概念间易混点的辨析,如对于“刻苦学习”与“主动学习”这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了区分两者的内涵,教师精心编制了一个选择题:
请你从题后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读书、做作业不用别人督促,落下的功课自己补上。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B.主动学习)
2.夏天的蚊虫很多,努努同学把脚放在装满水的脚盆里,目的是防虫蚊,为的是多读一会儿书。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B.主动学习)
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根据教学整体的系统观点,以教育这个大系统为出发点,设计了思想品德课“五环 式”电化教学结构,其基本模式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明理(提供事实,充分感知)——激情 (举例验证,激感)——辨析导行(设难置疑,巩固强化)——总结延伸(深化观点,培养习惯)。
一、艺术地运用导入环节,诱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这课的需 要。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开头新颖、别致、巧妙。
列举几种常用的开头形式予以说明:
1.问题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编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 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把握教学要求,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亲 切自然地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6.游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愉 快的学习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以情激情”、“实物、图片演示”、“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 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 况而精心设计。
二、认真把握明理环节,提高道德认识
明理,即讲清观点,使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本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道德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一节课的主体部 分,是教学的重点,这个阶段要在“理”字上作文章。
要把握明理这一环节,就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内涵,找出与学生道德认识的结合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而不是着眼 于行动的、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教师对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教材难以把握,这就更加要 求教师认真把握明理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教十二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课时,教师对这类看起来较为“口号式”的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指 出:“利益”是什么?“人民”指群体还是指个体?个体是人民的什么?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人民的利益高 于一切”有三个层次:低层次,要热爱人民,而热爱人民须先从爱同桌、同班、同校的同学,爱师长、爱邻里 做起;中层次,努力学好各门功课,长大后去努力为人民服务,教师可进一步点明:在我们的国家,过去、现 在和将来大多数人只能是这个层次;高层次,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这一层次并不是人人都 能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列举出过去革命战争年代,80年代在祖国南疆的英模 ,小英雄赖宁等的事迹,使学生从中逐渐感受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可以从平时的 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讲评,表扬好人好事,使学生认识逐渐升华到新的高度,达到明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深化环节,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中深化环节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契机,不可 忽视。
如教学“过马路,不乱跑”一课时,通过听录音故事《我的教训》,使学生懂得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则会带 来惨重的后果,接着采用投影展示出每年在交通事故中死伤的人数及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然后让学生看录 像。录像中一个个“血的教训”,触目惊心的事例,真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强烈的 震憾,从而产生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中,明理和激情环节结合得尤为紧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
四、切实落实导行环节,指引良好的道德行为
导行是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 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具体指导行为方式。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 “行”的过渡阶段,是对明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 、深化观点,增强教育的效果,使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 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解决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让学生先想、议, 然后归纳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运用小品 表演从中悟出道理;(3)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行为辨析;(4 )联系实际进行“现身说 教”,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5)表彰好人好事, 评析不良现象;(6)指导完成课后练习;(7)完成《 达标与检测》。
如“过马路,不乱跑”一课的导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红绿灯模型,认识红绿灯,采用抽拉投 影片进行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红绿灯的作用,明白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应怎样过马路;接着用投影出示一组填 空题,通过“考考你”的形式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常识,然后用投影出示交通法规中对行人的具体 要求,同时放录音《交警叔叔的话》,对学生渗透初步的交通法规意识;最后利用投影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请 他们扮演“红领巾交通警”,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批评教育。孩子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在分析比较中 ,得出结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合理组织总结延伸环节,强化观点,形成习惯
课的结尾应当既画龙点睛总结全课,又意味无穷对今后提出希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结尾应当在下课前 安排足够的时间,先对全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有个系统的认识,或者利用板书通过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然后又要对课后怎样实践这一道德要求提出希望, 恰到好处地结束全课。低年级常用儿歌结尾,使学生对这一课所讲的观点回味无穷。
《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 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的任务”,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应紧扣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 外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延伸,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强化观点,使道 德行为形成习惯。
一、着眼四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钻研教材,把握特点。思想品德新教材突出时代特点,把“五爱”教育作为教学基本内容。课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特点,选择教法,有效地“导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提高认知,发展思维。教师“闻道在先”。教师主导的首要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判别是非、善恶、美丑,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发展。
以事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求知明理的动机,引导学生探究图文中蕴含的道理,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感受道德思维发展的乐趣。
3.创设情景,激感。激发培养情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一要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他人的情和爱,移情于教,作用于学生;二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情感,以情载理,以情育人。
4.联系实际,指导行为。思想品德课要着眼落实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培养上,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教师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道德行为上为学生作出示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榜样主导作用。
二、遵循五个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2.让学生自主评价。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3.让学生自主体验。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4.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思想品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发现他们优点。如让他们多一点发言机会,多一些活动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多加肯定鼓励,对他们不足之处多加热情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5.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除了要联系典型活榜样,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处处都有活榜样。
三、把握三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形成训练主线
1.知情意行整体训练。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把说理训练、育情训练、导行训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由浅入深、有机联系的一条训练主线。在训练主线的具体环节中,应有所侧重。如,说理型课文则侧重于说理训练,导行型课文则侧重于导行训练。只有形成整体有机的训练主线,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训练课,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教学训练中,发展道德思维能力。规范日常行为习惯。
然而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并揣摩了所听取的一些优秀的公开课,对思想品德课课堂活动做了以下思考:
不能为了课堂有活动而去刻意设计活动。部分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为了体现自己新教师的新,就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添加各类型的活动,表演、竞赛、谈论充满了整个课堂。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一节课看着确实是有说有笑,热热闹闹,但是等到结束了,学生们谈论最多的也只是谁的表演逼真、谁不会表演,哪个组得分多,很少去在意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所在。有些学生也做了总结、发言,但思维却不深刻。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抓紧时间,没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活动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就算达到了,那也只能是认识目标,能力目标又怎么能达到呢?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所以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活动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来评价,不能仅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课程的实质性的内容,这样才是活动教学开展才有意义,活动教学也才能够有意义。否则就活动就会变成表演,表演也就变成追求表面形式,这样做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为此,我们在教学预案设计过程中,要先明确一节的课的教学目标,弄清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意义,再根据课堂学生学习学习惯和生活实际去决定是否需要活动和需要什么形式的活动。同时,还必须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课堂活动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教育的功效。
活动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关注学生生活实际。重新阅读教学设计,我发现上一学年中大多数失败的课堂,主要的问题都出在课堂活动没办法有效展开,而活动没办法深入深刻地展开的原因又在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有时候参与进来了,但没有自己的理解。在仔细去思考了这些失败的活动设计时,我发现,不管表演,还是辩论,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少从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考虑,设计时无意识地远离了学生,让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感觉举步艰难,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凭空想象,所以这样的活动就很难达到我预定的目标。 比如,让学生去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而学生的生活角色仅仅是个孩子,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就没有“父亲”这个角色的亲身体验,他如何去理解“父亲”这个角色的真正意义呢,那他又如何去扮演好父亲这个角色,并从重的出真实的情感体验呢?如何去让学生理解父亲,体验“父亲”,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针对父母工作较辛苦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去观察父母的工作,或者体验父母的工作。如果父母工作环境好的,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再让学生去观察和体验父母的工作和生活,那可能就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了,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或者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针对父母工作生活优越的这样一群孩子时,体验的角色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就要转向父母抚养自己的良苦用心和细心地关怀,以及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与担忧角度。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们只有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情境的创设如果缺乏真实性,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
同时,关注学生实际还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课堂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不能“有时把学生当着幼儿看,有时又被作成人当着看”。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景模式设置
教学情景模式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图片、摄影、音乐、动作和语言的描述,再现教材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课堂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助、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等多边互动关系,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自主性学习,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景模式的设置,既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它既有利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情景模式的创设,既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既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地域教学资源,又要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1立足现状,勇于创新
红河县,位于云南lw-红河州西南部,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十分滞后,是云南lw-著名的“老、少、边、穷”县。但由于是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各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使红河县有“歌舞之乡”的昵称。浪堤中学,体现了这一鲜明特色。教师“教”什么,课程标准和教材已经作了回答,教师怎样“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艰苦探索并作出科学回答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和地域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情景模式设置,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如:上《思想品德》(人教版,2004年6月第一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探究时,结合浪堤乡是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的实际,可创设以下教学情景模式:
神奇的“哈尼文化”
村落特征:
住房特点:
哈尼服饰:
盛大节日:
哈尼歌谣及舞蹈:
以上情景模式的创设,教师只是在对本单元主题探究活动的教学任务分析中拟定如上提纲。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纷纷要求发言,他们不断“教”教师填写和完善了这一表格,并且补充了许多新内容。教师布置学生回家时采访村中的老人,进一步完善神奇的“哈尼文化”这一模式,得出了以下成果:
村落特征:聚居于山青水秀的坡地或田园间,村边保留大片林木——“龙树”,具有图腾性质,每年都要祭祀,严禁砍伐。村周围是云绕雾缭的哈尼梯田。
住房特征:大多数人家都有民族特色的两层或三层青砖瓦房(有的是土基瓦房),下层一般用来关牛、羊等牲畜。
哈尼服饰:镶脚边的白色或黑色尖顶帽,镶金绣银的黑色短衣,美丽的多重皱纹短裙。腰围银饰腰带,悬挂很多金属物(一般是银币或铝币,有的是铜制品,以上是女性服饰,一般在盛大节日才穿戴)。
盛大节日:快乐的“五月年”(即“苦扎扎”节),有荡“秋千”、骑“磨秋”、“跳鼓”、“对歌”等活动;喜庆的“十月年”等。
哈尼歌谣及舞蹈:苍凉、幽雅的“小调”,贝玛(村中有声望的长者或懂“巫术”的人)能咏唱悠久的历史歌谣和吏诗歌谣。哈尼族没有文字,靠代代口传和咏唱来记忆自已的历史和吏诗。豪迈、粗犷的哈尼舞蹈“跳鼓”,可算作是“迪斯科”的鼻祖。
在教学活动中,彝族学生也要求参予设计神奇的“彝族文化”。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彝族学生进行设计。神奇的“哈尼文化”和神奇的“彝族文化”两个情景模式的设计成功,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华。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而且对思想品德课的课外实践、调查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从中可深切地感受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强调知识目标形成的同时,更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形成的基础。教师只有立足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景模式进行教学,思想品德课才有活力。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解决情景模式中各个层面的问题,就能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完成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2凸现风格,张扬个性
初中阶段,是人的智力、情感、个性、体格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特殊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学生性格和人格的塑造,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根据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来创设教学情景模式,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又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浪堤乡学生家长的素质十分低下:近40%的学生家长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近50%的家长具备初中(或同等学历)的文化水平,10%的家长具有中专(高中)及其以上的文化水平。低素质的家长,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从学生的素质来看,刚上初一时,近40%的学生不能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具有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同时,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非常迅速,容易沾染上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重任。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还非常滞后,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本地教育现状有机衔接起来,形成跨越式发展道路,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忽视本地的教育现状,一味照抄照搬外地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明智也是不可取的,扬长避短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所以,教学情景模式的创设要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就思想品德学科而言,新课程标准及教材体现了一个教学原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创造性地把教材和各种地域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景模式,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学情景模式的设置有多种形式,哪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哪种教学情景模式更能提升学生的情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情景模式就是“优法”。无论创设或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情景模式,事实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具体而言,就是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模式,但无论多么不同,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或“感悟”教学内容。因此,在创设教学情景模式时,教师要在娴熟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创设独具特色的教学情景模式。
如:上《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的第一框“我知我家”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的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任务,可创设以下教学情景模式:
请认真填写表格,根据表格和教材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家庭?你的家庭属于哪种类型的家庭?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你家庭的经济状况。
3、父母对你的期望是什么?
表格内容的调查和设置问题的回答,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是容易的事。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作周密的布置:首先,把这一情景模式印发到学生手中,对调查表格内容的重要性作了说明;其次,教师以自己的家庭为例,阐释了表格的填写方法,问题的回答则留给学生去完成;最后,要求学生向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认真调查并填写表格。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挑选出填写比较成功的例表,并让该生陈述填表经过和内容,引导填写不够规范的学生进行修改,然后再把情景模式收上来统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近1/3的家庭有家庭成员在外地打工,从事建筑、矿山井下等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收入微薄;近1/4的家庭尚处于温饱线以下;近1/5的家长希望孩子念完初中就回家务农或打工。
在下一节课上,教师以自己的工资为例,给学生计算了年收入,然后引导学生计算自己家庭的年收入,很多学生无法接受自己的父母辛劳一年所获得的劳动报酬,还达不到一位教师三个月的工资这一事实。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列举高薪阶层人们的年收入,请学生计算他们的收入与自己家庭收入的差距,学生更是无法接受父母辛劳两百年所获得的劳动报酬,还达不到高薪阶层人士一年的收入这一事实!高薪阶层的人们为何会获得这样高的收入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知识能改变命运,改变家庭的现状在于珍惜受教育机会等道理。在强烈反差的震憾下,学生对自己今后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学习,进行着痛苦而又严肃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情景模式的创设,能引导学生确立今后的奋斗目标。学生理想目标的树立,坚强意志的磨练,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以及对学生张扬个性的影响。
3取近舍远,弃繁从简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近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多媒体教学等设施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就浪堤中学而言,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也是为公开课、示范课服务的。由于教师的教学习惯及条件的限制,平常的教学活动,教师只能用少量教具(很多是自行设计的)进行,每节课都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新教材很多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多媒体的演示,现实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迫使教师对课程内容必须作出新的解读和选择。
长期经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之起步发展较晚,我国初中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事业仍留存着些许阻力。首要问题即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教师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思想品德成为空谈。现实中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给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殊不知,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化作用是足以影响学生终身的,对学生今后工作责任感、专业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的影响重大,是支撑其为奋斗的强大源动力。其次,初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身独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进步空间很大,再加上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所以道德意识和思维模式都相对单纯,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再有,思想品德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单一,要么是沿用着传统粉笔、讲台、黑板三件套的教学模式,要么是不同老师各显神通,学生不得不去适应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主动性难见踪影,师生间乏于交流,课堂知识单一传授,完全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路
1.践行新课改理念,革新教育理念,定位教师导向职能。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尊重每一学生个体差异性,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台阶上实现真诚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还要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有序开展,走出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沉闷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一丝活力,将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习引导与组织者,将学生由被动接收者引导成为主动学习者。此外,还可以利用多样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小组辩论赛、生活化教学等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思想品德课程的单调,为课程注入情感因素,让学生关心社会,注重生活中体会到的每一感受。
2.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教学主旨,科学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品德理论的教授要有针对性,要紧跟时事,从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行感悟与思考,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间隙,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提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应投放在学生的发展需求基础上,将教材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与观点寓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让这一学科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彰显出新课改以生为本的主导思想。例如学习某一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时,可在学生通读教材后模拟课程内容,将抽象的哲学理论生动化,再配以辅助引导,将理论融入实践,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实现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俗语云:“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教师若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必先正己化人,凡事以德为先,用自身的修养和德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强化教师自身师德修为,是在学生中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基础。因此,教师自身更应强化专业学习,更新思想品德理念,提高师德师范,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学生求知,用最新的政治思想武装头脑,端正政治方向和立场,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而服务,为时展和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2.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提高德育质量。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多地是表现在课外的,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指正道德问题,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深化道德认识,加强对道德行为的实践,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法来实施思想品德讲学。比如,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由课内带到课外,通过情境教学、活动体验等活动的开展来带动学生亲身参与德育实践,就此指出为人言行和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给予道德认识有所偏差的学生更多关怀,通过谈心、疏导、暗示、角色互换等方法纠正其错误认知,促进其个体健康发展。
3.打造良好校园文化风气———深化德育程度。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适时的、灵活的穿插各种方法,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活动、先进人物表彰会、职场情景模拟等活动,藉此宣讲道德知识,树立道德典型,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维度的道德评价,组织学生实施自评和互评,促其自我反省,培养自觉性。
讨论题目要选好,这是决定讨论是否成功的关键。要选好讨论内容,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紧扣教材,并且围绕教材重点、难点。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掌握教学内容服务的,通过讨论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说明或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教师应该十分明确,要尽可能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如:苏人版九年级教材第四课中有这么一事例:有一家中小型企业,只雇了10个工人,每个工人负责其中的两三道工序,却能在一天内制造出4.8万枚中等大小的针,平均每人每天制针4800枚。如果由一个人独立承担全部工序,或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针。讨论:制针工效提高的奥秘是什么?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请举一例说明。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知道:合作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客观要求。
2 要联系实际。学生普遍关心并迫切要求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实际可以联系学生生活的城市、社区,可以联系学生的家庭、学校的日常生活,以及学生成长、人际关系的实际。如:苏人版九年级教材有这么一个事例:有人说:“过去的鸡好吃,现在的鸡不好吃”;“过去住平房邻居关系很密切,现在住高楼邻居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但有些网站的不良信息严重侵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再列举一两例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议一议,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些现象?这个选题很好地联系了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养成善于思考、积极讨论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能力。
3 讨论的选题要新颖灵活,要有理可辩,讨论的内容要有争议性,具有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讨论气氛。选题的内容最好选择近期时政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东西,形式上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组合型的讨论等。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就能够做到课堂气氛的不沉闷。如:在讲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次课堂小辩论:竞争利弊谈。通过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控制好讨论的过程,控制讨论过程是指教师要使讨论紧紧围绕设计讨论题进行,要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能把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的结论上来。在讨论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需要教师正确处理。一是冷场,在讨论过程中,无人或很少有人发言。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或降低难度,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原理或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甚至要求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发挥带头作用。二是出现有的学生垄断讨论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言过长或次数过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劝阻和开导。一方面教师要对其行为表示肯定,另一方面应鼓励其他同学争取发言的机会。三是出现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发言。对此教师应提供思路,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或在总结时的综合分析中加以引导。四是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指责别人或进行人身攻击的现象。这时教师应用婉转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的发言,尊重别人的重视。
然而,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设计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的问题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仅就知识点提问题,缺乏生活性,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课本知识点,答案固定,思维固定,缺乏开放性。
3.问题的提出笼统、呆板,有时直指结论,或者提问包含着深奥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缺乏层次性。
4.问题的设计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的一问一答,缺乏探究性。
以上问题的存在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无法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笔者通过研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课堂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温故知新型问题设计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识的将复习的内容设计成彼此相关联的问题,并预设部分新问题,为新的学习内容铺垫,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可是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新知。
例如,在九年级的第一课,设计这样的问题:1.生活中你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2.我们为谁履行责任?学生思考后发言,在家孝敬父母,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会遵守法律、社会公德等。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化问题设计
教师在开发利用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设计一些富有层次感的问题。在编排上,教材每个知识领域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并且依据“前有铺垫、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体系呈现知识内容,教师设计自学问题时要善于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将课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机的组成一个主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现实问题为切入口,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在活动中生成知识。
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课中,“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自学时,教师设计一个具体案例:魏某从小沾染了不良行为,开始小偷小摸,后来逐步发展到撬门破锁、入室盗窃,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自学问题:
1.魏某的小偷小摸行为和入室盗窃行为都是什么行为?2.两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有何不同?3.由此可见,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上述问题的设计从具体案例入手,体现了知识的逻辑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难点迎刃而解。
三、情境问题设计
其实,大多数的思想品德课堂都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缩影。教学中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将生活中的案例拿到课堂,结合情景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案例中解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例如,有一位政治老师在讲创新课时,将科技发明小英雄的“跑步洗衣机”搬上课堂,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1.小英雄为什么受到了表彰?2.从他身上可以学到什么?通过小组的思考、讨论,同学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要从小培养创新;2.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3.要创新就要学会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深化了课本的内容,实现了德育目标。
四、时事问题设计
思品课的内容与社会时政、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在自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时代性和鲜活性的特征。这样,学生的自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背诵之中,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才能达到有效地自学效果。
例如,有位思品老师,在讲授“保护大自然,我们在行动”这一课时,结合当前的西南旱灾,设计问题:
1.西南旱灾的原因是什麽?
2.旱灾给我们那些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