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09:22: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素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校数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数学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1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58 [本刊网址]http:∥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模型、结构形式、数量关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同时,数学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极高的人文价值。数学家郭思乐说过,“数学教育的根本意义,是在于发展人类自身”。因而,在高校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还要重视数学教学的人文精神,要将数学知识教育与数学人文精神培养完美结合起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数学人才。
一、高校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应具有的基本品质、基本态度以及发展程度,它是与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等相对应的价值范畴。人文素质体现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与“人生哲学”,是人具有的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以及这种知识系统所反映出的精神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人文精神等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人生修养、内在气质等。高校数学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念与数理统计》等,这些课程是理工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精神、数学审美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导致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
第一,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泛滥,教育偏离了传播文化、开启心智、引人向善的内在本质和价值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等被忽视,学生的精神生活、道德信仰、个性特长、人格理想等被漠视或践踏。数学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被扭曲、被异化、被的“命运”。比如,许多高校将数学教学变成了知识学习、习题演练、考试训练的机械过程,忽视了对数学精神的挖掘,也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导致许多学生“谈数色变”,对数学课程毫无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不知道学习数学有何意义,也不知道数学课程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何帮助,只是为了考试及格、挣考分而学习,根本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在高校数学课程中,人文素养既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也不是考试或考查的知识点范围,因而,许多教师将人文素质培养看成了可有可无的教育内容,忽略了人文素养教育。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数学课程和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比如,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所写的,“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借问此壶中,当有多少酒”,该诗歌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样的例子在高校数学教材中数不胜数,有待数学教师的发掘和运用。有些教师认为,数学课程比较难,能够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方法已很不容易了,无暇顾及人文素质培养。此外,许多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是文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数学课程并没有什么联系。比如,对于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家故事,“数学王子高斯因为拿错作业……画出一个正17边形”,许多学生对此一笑了之,并未认真体会故事所蕴含的数学精神与数学意义。
第三,学生缺乏数学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强、逻辑性强、枯燥难懂的课程,许多大学生缺乏数学兴趣,不热爱数学专业,不愿上数学课。此外,由于高校对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宣传不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不愿选择数学类课程为选修课,不愿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调查表明,仅有42%的学生表示能够听懂数学课并且对数学课程有兴趣,仅有12.3%的学生能够说出十位伟大的数学家,有9%的学生表示愿意选修数学课程,有1.5%的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可见,学生对数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二、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一)渗透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的功利性与实用性不断凸显,导致学校教育的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导致许多学生精神空虚、缺乏信仰、心理失衡,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盲目崇拜奢华生活。这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应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将科学发展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数学科学源于现实生活,也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浓缩,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但能使数学教育更生动、更形象,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的社会意义、内在价值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渗透人文教育是改善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数学精神是理性主义、逻辑思维的集中表现,正是这种数学精神使人类的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能力等,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第二,有利于改善高校数学教学效果。数学有着逻辑性、抽象性、严谨性等特点,需要用缜密的数学推理证明数学规律,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学现象,这些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一种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脑力劳动。因而,许多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厌烦与抵触情绪,也导致高校数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有助于化解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第三,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数学是美的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它不仅有形式美、内容美、严谨美,还有语言美、方法美、逻辑美、创造美。同时,数学之美还在于对客观世界的精准描述与逻辑表达。数学家克莱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人文知识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创造数学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挖掘数学中的人文知识。数学不是纯粹的符号、数字和图形,而是包含和负载着丰富文化气息的科学。挖掘数学中的文化精神,既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能激励和鞭策学生奋进的重要精神力量。因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人文气息,让已经标本化的数学知识复活。如在讲解函数极限时,教师可以讲述大数学家柯西的数学思想:怀着严格化的明确目标,将无穷小或无穷小量定义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严谨而完整的体系;阿基米德在生命危急关头还沉浸在数学研究中;欧拉双目失明后还在坚持数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以至于他去世后许多年他的论文还在报纸上持续发表。
(二)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科学是人类创新思维的结晶,是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不仅蕴含着极高的人文价值,而且还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如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数学理论的创立、数学思想的发展等都体现了发展、运动与变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漫长的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以严谨科学为特点的数学源于生产实践,以客观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后又指导实践,其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策略,不仅为人类正确认识自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还扩展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数学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其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文化素养;如何培养
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我们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要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柏拉图在他的哲学学校门口贴了一张公告:“不懂几何的人不许入内”.为什么哲学学校要学习数学呢?柏拉图认为:不经过严格数学训练的人是难以深入讨论他的课程的.数学的缜密、逻辑、归纳、概括等品质,在任何领域都在发生着重要作用.在英国,律师在大学里仍要学习很多数学知识.这是考虑到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客观公正的品格,形成一种严格而精确的思维习惯.这对律师事业取得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对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也有其深远意义.虽然“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的功夫就忘掉了,但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其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着眼点,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受益终身.”这无疑是对数学文化素养的一个精彩注释.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数学课堂阵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数学的文化素养培养呢?
一、从规范学生笔记入手,训练其细致、规范的品质
中职学生,其文化功底相对薄弱,很多学生字都写不好,更谈不上规范的安排格式.我们就从训练其记笔记开始,不求多,但求工整,持之以恒.可将其作为评价学习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检查,给予评价.数学笔记,不同于其他学科,会经常参杂数学符号、图形.每个符号,要检查同学们写得规不规范,教他们正确的认知,领他们诵读,有条件还可以介绍符号的由来.对于图形,应该要求尺规作图,横平竖直.像坐标系,如何标注箭头,都应该提出要求,从小节入手,细节入手,训练学生细致、规范的品质.
二、从解题的格式入手,训练其逻辑、归纳能力
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其数学思维是很发散的.在论述一个观点、论证一个结论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缺乏基本的因果推理.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一个问题的论证过程,要将论证过程放大、细化,让学生在论证中锻炼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妨从模仿开始,甚至背诵.这是有意义的.对于反复记忆获得的东西同样能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做题易从简单入手,先让学生自己论证,可以展示几个不同的书写格式,让大家讨论各自的特点,再由教师板演,让学生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再予以矫正.这样既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方法,又及时将其出现的问题予以指点,做到有民主,有集中.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比如学生不配合等.所以我认为数学课的好坏有时候不能通过一节两节课来判断,应该研究它的阶段性意义.任何一堂漂亮的课程其实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只要认真准备,谁都可以.就像一个工程,不仅要看当下施工有无问题,还应该考核其有无长远规划,如维修、更新怎样打算.数学课堂也一样,它不是一个技能的掌握,而是根植于学生内心的优良品行的培养,训练,需要一点点、一步步渗透.需要耐心、需要设计、需要无功利.
三、从解题的方法入手,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
1.1有利于大学生的图书借阅与思想沟通,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地方高校图书馆员每天面对众多的大学生,其借阅与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而一座图书馆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册的藏书,包含了林林总总各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管理员不仅是图书管理方面的专才,更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借文学素养的内涵力量,在图书馆员与大学生之间,搭起一座相互沟通、彼此信任的桥梁.
1.2有利于语言表达的精采与魅力,从而塑造个人良好的形象
图书馆员每天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语言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垂青,这与图书馆员的个人文学素养有关.事实证明,一个人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眼界自会开阔、心胸自会豁达,更重要的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极大地提升.近些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露面的宣讲者,无论是讲清史三百年的阎崇年,还是讲两宋风云的郦波、讲百家姓史的钱文忠等等,他们均以精采的讲述,鲜活的语言赢得了千万观众的叫好.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凡在《百家讲坛》露脸的宣讲者,大多是大学教授或是中学老师,他们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图书馆员在与高校大学生的交际中,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她)的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会对借阅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注重向图书馆员学习,注重文学素养的自觉提升.可见,高校图书馆员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会使他的人品修养变得高雅,会让他的语言具有张力与吸引力,同时,图书馆员的个人形象也得到了较好的塑造.
1.3有利于及时搜集或购置必要的书籍,从而丰富馆藏与满足学生借阅的需要
图书馆员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们的知识面比别人宽,自觉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强.因此,在为图书馆增添书籍的时候,他们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1)社会上有许多本地作家,他们每年都会有不少的书籍出版,而这些高校所在地作家的作品,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与示范作用.图书馆员及时了解本地作家的出书信息,动员他们向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这是作家与图书馆双赢的好事.
2)图书馆员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对馆藏图书会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哪些是热门,哪些是冷门,随时做到心中有数.在建议学校购置新书籍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地方高校图书馆员文学素养提升的基本途径
2.1熟悉优秀传统文化,强化自身文学素养
谙熟我国传统文化和了解历史知识的丰富与积淀,是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的进程是一面镜子,对今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图书馆员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当学生需要借阅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时,由于自身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便可以为学生借阅什么样的书籍,查询哪些方面的资料,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参考意见.同时,还可以就历史的演变与进步,和大学生一块探讨帝王将相的兴衰替变,从中得出以史为镜知兴亡,以人为镜知得失的深刻道理,从而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由是,原本单调的图书管理工作,通过图书馆员文化知识的介入,就使借阅与查询的过程变得生动而有成效.
2.2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加强自身文学修养
阅读学习是个人文学素养和提升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大量、广泛的阅读文学作品是图书馆员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图书馆员,如果不善于学习,没有海量阅读文学作品的积累,不了解古今中外文化精髓,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势必将导致自身文学素养缺乏源泉.自身文学素养低下,怎么能够给读者推荐经典文学图书呢?更谈不上指导读者对优秀图书的阅读和利用了.馆员生而有幸在图书馆工作,工作时间同时也是难得的学习时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只要沉下心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不但可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是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极大补充.当然,从工作角度出发,馆员阅读不能“偏科”,要求无论是中外的文学书籍或古代、现代文学作品以及社会学、科普等方面的知识,馆员在阅读过程中都应有所涉猎.馆员首先应该热爱文学、懂文学,才有可能高效地为读者推荐文学书籍.馆员自己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才能从心灵深处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2.3熟知著名作家,走近借阅人心灵
在图书馆的书籍中,文学书籍占了相当的份量.因此,图书馆员必须了解和知晓一些著名作家.比如国内的,要知晓中国先秦两汉作家、隋唐五代作家、两宋金元作家、明清及现代作家.国外的,要知晓古希腊、古罗马作家,要知晓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的重要作家.大学里,虽然系目众多,但阅读文学作品是不分文科、理科,不分年老年轻的.而且在具体的借阅活动中,由于个人对不同作家的好恶与偏爱,就会产生名目繁多的借阅需求,比如有的喜欢中国的莫言、有的喜欢路遥,有的喜欢英国的莎士比亚,有的喜欢法国的巴尔扎克,有的喜欢俄国的契诃夫等等.不同大学生喜欢不同的作家,反映到图书馆员那里,就是五花八门的借阅状况.如果图书馆员对中外作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借阅者就有了相互勾通的可能,有了共同的语言,从而就可以了解借阅者的思想,知道读者的想法、期盼,会与借阅者成为文学阅读上的好朋友.
2.4了解必要的文学知识,适当撰写论文
要知晓一些文学知识.图书馆员除了知晓一些中外文学名家以外,还应该知晓一些文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诗经楚辞的丰富内涵,唐诗宋词的格律规矩等等.养成写作习惯,这也是一个合格馆员应该有的素质之一.写作的范围因人而异,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所侧重,以平时生动鲜活的材料为题进行写作.在写这些东西时,应该尽可能加进一点文学色彩,增加文学性,既可使文章增色,也有利于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写一点文学鉴赏和批评的文章,或是诗歌、散文、有益于个人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益于人生境界的升华.
2.5多听讲座了解文学知识
社会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不能再以单纯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教育为主,而要在这些基础课程上加强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明显的转变。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逐渐走出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开始走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宗旨的路线。应该说,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依然被狭隘的传统思想所束缚,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泥足不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为此,教师不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信息素养。
二、立足学生,突出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学生自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是学习方式的引导,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展开。在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并不局限于分数的提高,相反是要摒弃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狭隘观念,从而实现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新课改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要摒弃以书本和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而要以课堂为中轴,整合家庭、社会等多种环境,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网站设计与评价”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家庭或社区对各类网站进行调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网站而让学生掌握网站、网页、主页的概念,了解静态网页、动态网页的含义及其区别,在实践中初步学习网站设计。同时,新课改中还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如在“网络的连接策略”教学中,教师以电教室为基本环境,组织学生对电教室的传输介质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全面,关注差异
在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较为狭窄的概念。从全体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是以参考率、及格率等来评定全面发展,由此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为保住升学率而对学生实施“魔鬼训练”。从学生个体角度而言,发展更多指向的是考试成绩,分数高就意味着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稍逊一筹,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显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全面发展。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指的是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而全面发展则是全体学生的共同的全面性的发展。以“信息交换方式———数据交换技术”的教学为例,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及用途、理解IP电话的工作原理,而这可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进行。其次,在全体学生掌握了数据交换的基本方式后,教师以电话为例组织学生分析数据交换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指出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设备到人员、从内容到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我校工作,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已有设备,上好信息课,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我校从85年12台苹果机起家有了第一个计算机房,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也只是增加十几台中华学习机。然而,我们始终让这个简陋的机房满负荷的工作,为同学们开设计算机课,还十分重视搞好兴趣小组。一至六年级均开有小组,有的组长年活动,有的组则是进行短期培训。从各个层面、各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从86年以来,使每一个走出北大附小校门的学生具有计算机初步的知识和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校为重点中学输送了一批批计算机爱好者和优秀生。目前已有不少学生成长为国家计算机方面的优秀人才。这十几年来学校有千余名学生在区、市、全国的各类计算机比赛中获奖。学校12次获北京市团体第一,6次获全国全体一等奖。在今年首届北京市机器人编程设计比赛中,我校又获团体第一,将派代北京表参加全国选拔赛。学生的动画作品也获得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一等奖,并被选送到全国参加决赛。
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十分重视增添现代化设施,用有限的经费建立了双向摇控闭路电视系统、配置100多台奔Ⅲ550到奔Ⅲ700两个局域网多媒体电子教室,而且光纤进校实现互联网,做到每个教研组每个教室都有计算机,均可全天候上网。这些硬件设施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物质基础。近两年来,我校重视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中国少年雏鹰网在我校发展了二百多名会员,我们为低年级会员讲解如何上网,如何收集资料,给高年级会员讲解如何制作个人主页。百家网站的技术人员为学生办班,介绍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寒假和署假里请美籍华人田三文教授为高年级同学介绍他潜心研究30年的"因特网中文"。目前大队部正请大华风采网对各班网络管理员进行培训。
二.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还是音乐、美术等课,我校教师常常运用电脑,使用课件,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尤其可喜的是我校各科教师普遍重视教给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我校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9)参观博物馆、科技馆;(10)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同学们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这既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各层楼道张贴的经常更换的学生"手抄报"是我校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一个展示。
三.客观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其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而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奠基石,它的信息化对整个教育信息化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了好的软、硬件环境,教师们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信息素养,通俗的理解是对信息的搜索、加工、处理,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信息内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素养、能力在网络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幼儿教师朝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素质。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学前教育教学信息,创造性地开发、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合理、灵活运用多种信息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
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是闽南地区重要的学前教育培养基地,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300~50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布在闽南、闽西和闽北等地区,为提升海峡西岸的学前教育质量做出贡献。为适应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幼儿园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培训内容从以前单一的办公化软件应用基础,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更高技能。
由于幼儿园教师多来自闽南三地,数量庞大,可以利用深度访谈、网上问卷、网下答卷等多种形式收集所需的信息,从而建立起相关的数据库。随着调查研究的展开,数据资料和信息量将会急剧增大。以泉州地区为例,截止到2004年共有幼儿园604所,加上各种幼教机构,将达到700个单位,一个普通幼儿园一般师资有40人左右,这样单单泉州地区从事幼教行业的人员就有近3万人,而每个教师的数据资料包含有多方面,其中包含着巨大的信息资源。要如何合理地、高效地挖掘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培训提供指导,单靠传统的数据分析手段是无法胜任的。因此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以及所在单位的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面向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数据挖掘,现在已经在一些领域上得到成功的应用,在高层次的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不仅是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包括很多大公司、大企业也参与到这项造福未来的事业中。
在学前教育管理领域上,数据挖掘还是个全新的课题。本文将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被研究对象——幼儿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素养,包括:
1.个人信息意识与态度,包括教师的业务能力、信息环境建设,以及教师的信息意识,利用信息手段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主动性。
2.个人信息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教师多媒体软件使用情况、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网络技能、知识技能与课件制作的能力。
3.个人信息素养综合因素以及学习目标,包括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道德与安全、信息技术培训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困难。
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分析,我们希望能从中找出影响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从而指导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的制订,更有助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
二、教育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现状
在教育管理领域内,数据挖掘技术正在慢慢地被推广,主要是应用在图书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评价、数据分析等事务中,但总体上研究不够成熟。当前国内各大师范院校也意识到数据挖掘的重要性,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均开设了“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如南京师范大学的“Web数据挖掘与推理”、“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等课程。随着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偏差检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据挖掘必将在教育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随着人们对这一技术的日益关注,相信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从而快速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学前教育领域内,由于管理人员在技术上的不足,数据挖掘的相关应用基本上是空白,更多的是利用Excel图表或SPSS等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的汇总分析,得出结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前教育界的专家也开始注意到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并对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调查研究,但对于得到的数据、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相互制约等关系,没能进行更有意义的发现、推理。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作为主体的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年轻群体,她们普遍学历不高,研究水平有限,学习能力也不如中小学教师,但却是个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群体。由于特殊的教育环境、教学对象,使得她们需要借助更多高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来丰富课堂,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正是最好的工具。因此,如何加强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笔者已通过调查问卷、网络答题等方式,不断地收集、积累相关数据,构建数据库,而如何利用有效的途径,并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进而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有着长远的意义。
因此,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
1.持续地通过问卷调查,网络答题等方式获取数据,形成“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数据库”,并结合个别访谈形式,探讨泉、莆、厦、漳、龙岩等地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
2.根据领域专家要求,将各因素分成11个挖掘问题,并利用挖掘工具探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3.设计数据挖掘模型,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不同的挖掘问题分别采用关联规则、聚类方法进行研究;
4.探讨不合理规则,利用测试数据集对挖掘结果进行检验;
5.挖掘结果可视化、直观化,方便用户对结果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安平,周期玉.Big6与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构建[J].实践研究,2006,(6):730-734.
[2]戴莹.东台市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C].江苏省2005年度学前教育优秀论文,2005.
[3]王铁军.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学评价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2005,(3):11-14.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不仅是因为学习计算机课程和提高该课程的学习质量,需要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且还在于,计算机是人类通用智力工具,它在培养某些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特别有效的作用。所谓“用电脑来开发人脑”,就包括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事实上,正是由于忽视了计算机课程的这一作用,已使得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益受到一些影响。那么,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层次性,激发学习热情和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
相对而言,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
事实上,在一些小学校中,计算机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课程内容的安排不适宜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没能体现出与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区别,如开设程序设计教学等。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计算机课望而生畏,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阶段亦应避免简单化的教学倾向。在中学阶段,如果仅仅进行文字输入的教学和趣味程序的设计,也会使学生感到“不解渴”而丧失学习兴趣。为此,应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深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析疑解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稳定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做好启发引导工作,适度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力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努力实现预定目标。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的不断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这方面的锻炼。比如,在计算机操作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要动手操作,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错按一个键,有时会影响到操作的执行,甚或前功尽弃。又如,在文字输入练习中,要达到既快速又准确,就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坚持不懈,特别是在实现从初学到“盲打”的过程中,更需下一番苦功夫。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利用课程软件进行学习,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运用、组合已有的知识,保持脑力和体力的适度紧张,并且有强烈的好奇心、足够的耐心与恒心。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达到编制程序和解题的正确、完美,就要求学习者能够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百折不挠。
上述教学过程对学生意志力都是很好的磨练,但它并非自然而然就能实现,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创造思维。
另外,在软件编制上还需要更加精细。如有的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不错,已配置486微机,却没有很好地开发软件。在语文辅助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做一些选择、填空等练习,即使是电脑作文,也只是在电脑上进行打印,缺乏“人机对话”机制,反馈不及时,使本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教学过程变成为学生机械的应答。特别是有的中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因编排不当,使本应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得不那么难解,学生只要在电脑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即可,甚至有时靠连续不断地瞎蒙也能解题。这就失去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而且对学生意志力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这里既有认识的问题,也有不容忽视的教学软件编制技术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方面,优秀教师与软件专家共同协作,各取所长,联合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观念,丰富学生情感
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们所面对的是既可以动手实验,又可以动脑思考,还可以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工具。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可以形成友好的人——机界面。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反馈及时,学生答对时,计算机给予奖励;答错时,则给出是否需要帮助等信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构造一种愉快的教学情境。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是有促进作用的,特别是对那些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使他们免于在其他同学面前产生窘迫感,进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难怪不少学生把计算机称为“循循善诱的老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结合声、画功能,使学习者更加感到亲切、愉快,计算机便成了学习者的“知心朋友”。
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传统的数学纯理论化学习的内容偏多,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信息,提炼成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结合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校长期以来积淀的办学特色。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引入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数学建模,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校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动手、积极探索和综合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数学素养。
问题的研究
我校申请科研课题,组织数学组教师结合密云二中学情,编写校本教材《数学知识应用与数学建模》。
我们从以下角度梳理校本教材的内容:
在结合现行教材的基础上,按章节、单元适当切入数学知识应用及建模的素材。
为方便开展中学数学知识应用和建模竞赛等相关活动,补充相关知识。
搜集对中学生数学建模启发较大的典型问题(论文素材),并进行分析,启发学生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
搜集本校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的优秀论文,并作适当点评。
将整理的内容按每节课1课时编写教学目标和实施过程设计。
课程组教师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从网上搜索信息,翻阅图书,并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校本教材,以数学选修课为载体,反复实践修改。
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我校教师逐步完善了校本教材《数学知识应用和数学建模》,共计30讲,分为30课时进行教学。书中涉及数学的作用、分段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工程管理问题、线性规划、数据拟合、研究性学习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方法,科研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方法,典型数学建模论文赏析等内容,为数学教师开展数学知识应用和数学建模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数学教师开展选修课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十五国家课题《素质教育实施中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研究》中,校本教材《数学知识应用和数学建模》被课题组评为二等奖。
出版了1本全部由学生撰写、教师指导的论文集《密云二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与数学建模论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