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30 11:28: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与展望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业科技网络培训
1新型农民培训现状
1.1农民对技术培训具有迫切需求
现代农业飞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增高,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专业系统的农事知识和农机操作技能。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农民大部分都已具备电脑、手机等上网条件,愿意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农民越来越多,因此培训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
1.2农业部门支持农民培训
近年来,农业信息技术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了有能力提供农业知识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本科研项目借助各方面的支持,希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2农业科技网络培训的意义
2.1网络培训及时高效
如果在农村地区都设置实体图书馆、科技馆,可能会出现因投入过大而布点不足的问题。科技信息的传播需要及时,实体图书馆很难具备实时传播信息的优势,因此有必要设立网络图书馆。
2.2现场培训成本过高
传统的农业技术培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和农民面对面交流,但专家下乡成本太贵,培训人数也有限。网络推广可以提供完善系统、长时间可用的培训材料,节省了交通费、招待费、住宿费、印刷费。
2.3科学技术准确详实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是农业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互联网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会存在不详实、不精准的问题,网站信息可以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应用大数据的思维来管理农业技术资源,建立市级和地方农业专家库,搭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新平台。
2.4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支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决策部门提供农业科技发展的信息。网站所提供的技术内容可以为行政领导决策、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与引进、农村实用技术定向推送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产品。帮助农业发展解决人才瓶颈,提高掌握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总量。
3农业科技网站介绍
3.1网站规划
网站向大众用户提供与本市主营农业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成果、专利、标准、论文、实用技术等的在线阅读、浏览服务。技术内容包括:蔬菜、果树、养殖、花卉、食用菌、装备机具等专业。培训形式包括:文章、课件、视频节目、互动留言咨询等。网站主要分为图书期刊、成果专利、实用技术、视频讲座、设施农业、企业信息、专家名录、县区专栏、咨询留言九大部分。
3.2网站主要功能
3.2.1图书期刊、成果专利
网站参考图书库包括和本地农业相关的农业工具书(百科、手册、词典)、实用技术图书、农业期刊杂志、科技成果信息、专利信息、专业期刊论文、农业科技标准、国内现行的三农问题政策法规。
3.2.2实用技术
设置专门网站信息员负责专业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调试等工作,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农作物的整体栽种方案、病虫害的防治方案,为各类用户提供及时全面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围绕本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产品,主要针对本市特色的蔬菜(黄瓜、茄子、番茄、辣椒、角瓜等);果树(枣树、苹果、水蜜桃等);养殖(牛、羊、猪、鸡等);食用菌等产品。
3.3视频讲座
相较于系统化的图书期刊,农民首先更易接受可视可听、真实形象的视频讲座,网站播放收集或录制的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讲座视频。参考整理网络实用技术讲座、三农专题片,邀请知名专家录制视频讲座,提供符合本地农业情况的视频节目,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另外,部分讲座能够提供培训资料下载功能。
3.4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体的发展影响着农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本网站关注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设施农业技术、发展资讯。
3.5企业信息、专家名录
按照国内权威、本地适用的原则,通过成果、专利、标准、专业论文加权统计建设国内高校库、科研机构库。提供和本市农业相关的龙头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研发团队等信息。
3.6县区专栏
县区专栏包括县域文化、特色旅游、供求信息、农业资讯、名优新特农产品、农产品价格等内容。传统病虫害发现、预报方式不及时,农民对病虫害发生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和掌握,所以经常出现误诊、盲目防治等不必要的损失。网站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事农时预报提醒服务,安全有效地防控病虫害,规避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
3.7咨询留言
3.8网站辅助工作
4问题和反思
网站建设时间短,积累经验不足,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培训内容有待完善;培训方式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目前咨询留言部分互动不多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希望能不断引导农业企业、乡镇农技站、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村委会建立远程教育示范点,探索网站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发展和展望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的素质水平是决定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开展农业远程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实用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将传统的培训方式和现代网络培训手段相结合,把网络作为农技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谦.参与职业农民培训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平台[J].中国合作经济,2014,(4)51.
关键词:有机栽培,稻,萍,蟹,优质,水稻
1.品种选择及处理
1.1品种选择:选适宜当地的优质米水稻新品种如:中早熟品种通粳612、通粳777、白粳1;中熟品种通粳889;中晚熟品种吉粳88、吉粳83;晚熟品种秋田小町等品种。
1.2晒种:3月28日左右,选择晴朗天气晒种1-2天,晒种时每天要翻动2—3次。
1.3选种:用45-50公斤温清水加12公斤粗盐,待盐全部溶解后,放入种子进行选种,漂选水稻种子捞出后用清水透2遍。
1.4浸种消毒:4月3日左右浸种。选用生石灰5公斤兑水60公斤,浸稻种50公斤,每天搅拌两次,在室内浸种5—7天。
1.5催芽:农户可采用火炕进行催芽。在火炕上垫上木板,铺上草袋片,再堆放种子,种子堆30厘米厚,用40-50℃温水浇湿,拌匀后再盖上用开水烫过的麻袋片盖严保温,然后火炕加温,使种子堆内达到28—30℃,每隔4小时均匀翻动一次,两天左右即可破胸,稻芽露白时立即摊放在阴凉处等待播种。
2.播种及育苗
2.1选择苗地:苗地选择在当地黑土层深厚、微酸性、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无污染的旱田地块做苗床。
2.2苗床标准:床长20米,宽1.9米,床高10厘米,沟宽40厘米,床面要耙细整平。
2.3施肥:每平方米施无污染腐熟过圈土粪20公斤,均匀混拌床面10厘米深的土层内。
2.4浇水:苗床在播种前一天浇透底水。
2.5精细播种:(1)播种期:4月10日—13日,气温稳定通过6℃(时冷尾暖头)进行播种。(2)播种量: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150克(3两)。(3)定种、覆土:播种后用细眼喷壶浇水定种,随后覆盖1厘米厚的过筛的山皮土(腐殖土),覆土厚度要均匀。 (4)盖膜:每0.5米远插一根竹弓条,中间高40厘米,弓条中间用绳拉紧后盖膜。采用双幅开闭式盖膜,膜上面用绳封好压紧。
2.6苗床管理:(1)播种后到苗出,要保温、保湿、促进出苗,发现顶盖时要及时补水碎盖。并选择苗床中央部位放好温度计,以利掌握床内温度变化情况。(2)调节温度,通风炼苗,促壮根。秧苗出齐后,把床温调节控制在25℃以下,超过25℃时应通风炼苗,随着秧苗生长,气温上升,通风可由小到大,并做到白天通风夜间保温以促壮根。2叶期要特别注意保温,严防寒潮侵袭,保证秧苗安全离乳。论文参考。三叶期过后视天气情况可进行大通风,并逐步转入自然炼苗阶段。终霜期之前夜间保温盖膜,终霜过后昼夜揭膜进行自然锻炼。(3)除草防病,稻苗在一叶一心期人工及时拔除苗床杂草、用醋精3瓶兑一喷雾器15公斤水防立枯病。(4)管好水,促壮苗。论文参考。论文参考。苗床底水足,秧苗三叶前一般不浇水,防止秧苗徒长。如果土壤过干,早晨观察苗尖水珠小或无水珠立即浇水。三叶期以后,每隔3~5天浇一遍透水,如果遇上雨天,揭膜淋雨最理想,杜绝沟灌。
3.插秧
3.1插秧期:气温稳定通过13℃开始插秧。即5月20日开始,5月末结束插秧。
3.2插秧质量:浅插均匀一致,随插随补,力争不缺穴。
3.3插秧密度:30×20厘米(即9×6寸),穴插2~3株。
4.田块的准备
4.1秋翻或春翻地15~20厘米。4月末泡田。插秧前2~3天耙平整细,沉淀后寸水插秧。
4.2挖蟹沟及围蟹墙,插秧后挖蟹沟,在水稻田离池埂50厘米处四周挖沟,上宽80厘米,下宽50厘米,深60厘米,然后每隔20米再挖一条蟹沟,上宽50厘米,下宽30厘米,深30厘米,每隔8--10米设一个投料台,以便喂蟹饵料。为防蟹逃逸,在池埂的四周用塑料薄膜围50厘米高的防蟹墙。
5.施肥、除草、防病、收获等
5.1在翻地前稻草还田(300—350公斤/亩),每亩施无污染厩肥1500-2000公斤,不施化肥。
5.2 6月5日每亩放3公斤的杂交榕萍防除杂草。
5.3 6月15日亩放300—500只辽河扣蟹(每公斤120—160只)防除杂草。在放蟹前每亩用15--20公斤的生石灰消毒,以后5--7天换一次水,每15天泼洒一次20mmol/L浓度的生石灰调节水质。在放蟹的初期为防止河蟹吃水稻小蘖,按蟹总含量的5--10%投饲料,一般以豆饼、小杂鱼、配合饲料等,并加入一定的脱壳剂。
5.4田间始终保持一定的水层,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间在不施用化学除草剂的情况下再辅之1--2次人工除草,基本上控制田间杂草。一是利用细绿萍覆盖水面,对水面以下的杂草进行控制;二是利用河蟹具有食草的特点,特别是禾本科杂草,而且对露出水面的稗草防效更好,有些是直接食用。这一除草作用恰与绿萍控制水下杂草互补。
5.5在水稻全部生育期间不施农药。但在稻瘟病发生严重的地块,每亩选用春蕾霉素2袋(每袋35克)兑水30公斤在水稻见穗期进行喷雾。
5.6秋后在9月20日开始排水捕蟹,生态蟹亩产可收15--20公斤。
5.7河蟹捕完后即水稻成熟后即可收割。收割稻谷要单收、单打、单储,一般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的生态水稻,价格比普通水稻高一倍的价格。
参考文献
[1] 杨银阁等。稻萍蟹农业生态模式的研究。吉林农业科学,2007.6,24-26.
[2] 陈瑞冰,席运官,徐欣.有机水稻与常规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J]贵州农业科学 2009,37(6):96~98.
[3] 王兴龙,史纪锁.有机稻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 中国稻米,2005
(6):47-48.
[4] 金连登. 我国有机稻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稻米,2007(3):124.
[5] 杨勇.稻渔共作生态特征与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J].扬州大学,2004
[6] 许燕芳.有机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有肥料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2007
[7] 张新民,陈永福,刘春成.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生产展望2009, 4
[8] 席运官,钦佩. 稻鸭共作有机农业模式的能值评估应用生态学报,2006,17 (2):237-242.
关键词:硫酸钾,生产工艺,发展展望
1、前言
硫酸钾是无色或白色结晶体,具有苦味。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易结块,物理性状良好,施用方便,是很好的水溶性钾肥。硫酸钾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同样也是制钾盐的基本原料,如用于制碳酸钾及硫酸铝钾等,用于玻璃、染料、香料等工业,在医药上用作缓泻剂等[1]。。
在农业上,硫酸钾是主要的无氯钾肥,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钾肥。另外,硫酸钾也富含丰富的硫元素,由于硫元素不仅能提高农产品产量,还能改善其品质,所以硫酸钾中的硫也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另外,硫酸钾几乎可以和现有的所有肥料相混合使用,易于制造复混肥。
目前全世界硫酸钾消费量总计为450万吨/年左右,生产能力为450万吨/年,而硫酸钾实际产量只有350万~400万吨/年;与此同时,消费量又以4%~5%的年增长率递增,这给硫酸钾产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2]。本文对当前我国硫酸钾主要的生产工艺进行阐述,并结合当前我国硫酸钾生产现状,为我国硫酸钾工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
2、我国国内硫酸钾生产工艺的现状
目前国内外生产硫酸钾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从硫酸盐型海湖盐卤水和地下卤水中提取,其产量约占10%~15%;二是用天然硫酸钾矿石或复杂组分的固体钾矿石制取,其产量占 10%左右。三是转化法,即用含硫酸根物料与氯化钾转化制取硫酸钾,其产量约占75%。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工艺。
2. 1、曼海姆法
曼海姆法于19世纪末期由德国化学家首创,该法以浓硫酸和氯化钾为原料,经计量后加入曼海姆炉中,通过间接加热使炉内物料在500 ℃的温度下,不断搅拌,进行反应,生成的固体硫酸钾进入密闭的冷却器。少量的游离硫酸用石灰中和后,经粉碎、冷却、筛分、包装即为硫酸钾成品。
曼海姆法的优点是工艺、设备、技术较为成熟,产品质量较为稳定,产品硫酸钾的品位高,几乎无损失,钾的收率较高。缺点是反应炉生产能力低,反应处在强酸高温条件下,设备腐蚀严重,污染高,能耗大,成本较高。另外,该工艺因为需要大量的硫酸资源,利用率较低。
2. 2、芒硝法
芒硝法是至今研究最多、且最为成熟的制取硫酸钾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四元水盐体系多温相图,进行相图分析,再通过物料计算,然后得出最佳生产工艺条件。此法主要分两步反应:第一步反应是在25℃下进行,第二步反应是在60~100℃下进行。
芒硝法优点是工艺简单,对原料质量要求不高,投资省,能耗低,无污染,装置易于大型化。我国芒硝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因此该方法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较适宜的方法。但是芒硝为一次性资源,且芒硝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产品,因此该方法也不是最理想的生产方法。
2. 3、磷石膏法
磷石膏法主要有一步法和二步法。一步法是以氨为催化剂,石膏与氯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氯化钙;二步法则是由碳酸氢铵与石膏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硫酸铵,然后硫酸铵与氯化钾反应制取硫酸钾。
一步法工艺短、设备简单、原料易得,但氨水浓度要求较高,这给操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不少科技人员在寻找更好的催化剂;二步法兼有一步法的优点,操作方便、设备的生产强度大、工艺操作稳定并副产轻质碳酸钙,缺点是工艺路线较长。
2. 4、硫酸铵法
硫酸铵法是以硫酸铵为原料,与氯化钾反应生产硫酸钾。该方法虽然投资少,二次转化也能生产出质量较好的产品,但产品成本较高、且我国现有硫酸铵生产能力较小、收率低、经济效益差,尚存在一些技术障碍。因此该方法使用的并不多。
3、新形势下国内硫酸钾产业发展展望
从以上国内硫酸钾的生产工艺现状可知,我国的硫酸钾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技术多样化,生产工艺成熟,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钾资源相对贫乏,钾肥长期依靠进口的农业大国,无疑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保障。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临新的形势, 国内的硫酸钾企业将面临以下的机遇和压力。大力发展我国硫酸钾产业变得迫在眉睫,面对国外化工巨头的激烈竞争,大力发展我国的硫酸钾产业变得越来越刻不容缓[3]。
(1)、国家及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硫酸钾产业的引导。。在全国范围内宏观调控,合理布局,避免一窝蜂的盲目上马硫酸钾项目,造成产能过剩,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今后国内硫酸钾项目的新建或扩建应持慎重,在立项之前应充分调研,认真研究。
(2)、新建硫酸钾产业项目应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近选址建设,解决原料供应不足和远距离运输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经认真调研后选取了适当的工艺路线,则其生产规模一定要达到相当的经济效益。对于现有的中小型硫酸钾工厂、作坊应严格审查,对在技术、环保等方面不过关的严厉整改甚至关停,对于有发展潜力的泽予以相关技术、资金的扶持。
(3)、硫酸钾是一种资源性能耗高,低附加值产品,现有企业应在现有硫酸钾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尽量降低单位产量能耗,降低产品成本。。并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在有效益的前提下再求规模扩大。
4、总结
硫酸钾是一种优质钾肥,关系到中国农业安全发展战略。本文对硫酸钾生产工艺进行分析,研究了多种生产工艺的优缺点。并针对我国当前硫酸钾产业现状,对硫酸钾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一定的思考。我们要高度重视硫酸钾产业的发展,由各级主管部门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大力改进转化法生产工艺,依靠技术改造和革新,达到环保、节能、低成本和高效的硫酸钾生产工艺,大力开发硫酸钾创新生产工艺技术。
参考文献:
[1].陈代伟,郭亚飞,邓天龙. 硫酸钾生产工艺研究现状[J]. 无机盐工业. 2010(4)
[2].曹广秀,李贯良,陈淑敏,凌翠霞. 我国硫酸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河南化工.2004(1)
[3].颜利明. 硫酸钾生产工艺与我国硫酸钾工业展望[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1998(19 ) 1
【论文摘要】 发达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的坚持和完善以及国外以食品安全为借口的贸易壁垒措施持续上升,对我农产品出口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反倾销等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工具来保障国内市场的安全稳定,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是正当的,也是一段时期内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反倾销措施要想有效应用于农产品贸易领域,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体上是进出口额增长速度落后外贸平均增长速度,且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并于2003年后转为逆差。在结构方面,除水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大宗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林产品和大多数农业原料产品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根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对中国主要大宗农产品产需形势的预测,除大米外,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和豆油在2005-2010年间都是净进口,其中玉米、小麦和大豆的进口增长幅度较大,与2005年比,2010年的增幅分别为198%、73%和40%。大宗农产品进口激增,对相关产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势必造成严重冲击。从农产品贸易环境看,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均面临来自国外的巨大压力。2007年世界农产品关税水平平均为62%,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已降至15.2%,并且削减、取消了大批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在出口方面,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除频频遭遇技术性壁垒外,也是反倾销的主要受害者。
从农产品贸易的趋势看,随着wto谈判的进展,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情况将得到缓解,农产品贸易将会逐渐更加自由和公平。但发达国家由于长期对农业实行高补贴政策,加之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及农业部门的压力,wto多边协议首先会造成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政策在“箱”间的转移。我们对农产品自由竞争和公平贸易还不能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短期内中国农产品贸易环境无疑会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二、我国反倾销制度在农业领域的缺陷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反倾销制度要想在农产品贸易中取得效果,尚存在以下缺陷。
1、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资格问题
尽管《wto反倾销协议》赋予了相关产业在受到倾销损害时申请反倾销调查的权利,但同时又对申请人的条件和资格进行了严格限制。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此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国内产业或代表国内产业的自然人、法人或者有关组织”均可提出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但第十七条又规定“表示支持申请的国内生产者的产量不足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的25%的,不得启动反倾销调查。”这种对申请人资格的严格限定,对于发达国家产业组织比较健全及以农场为主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来说,似乎不成问题;但对于我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产业组织尚不健全及以农户为主的小规模生产模式来说,事实上等于剥夺了农民反倾销申请人的资格。
2、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能力问题
反倾销调查由申请人通过提交申请书的方式提出申请。在《wto反倾销协议》的基础上,《条例》对申请书的内容也做了详细规定。《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申请书应包括如下内容:“申请人的名称、地址及有关情况;对申请调查的进口产品的完整说明;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的数量和价值的说明;申请调查进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申请人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内容。”《条例》第十五条又规定了申请书应当附具的证据:“申请调查的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除此之外,在《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第二十一条中又附加了如下三条内容:“损害的类型,是指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或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如果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还应当分析进行累积评估的原因及理由;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及其他证据材料。”可见,申请人不仅应该掌握国内外两个市场上的生产者或经营者信息、相关产品的数量及价格信息,还需具备对国内产业影响的总体评估能力。同时,对倾销、损害及两者的因果关系也负有一定的举证责任。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及市场的复杂性,即使通过地方性产业组织的联合或其他方式具备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申请人资格,也很难有能力提供一份信息充分、证据确凿、符合要求的申请书。在对申请人资格和“申请书内容及所附具的证据等进行审查”的基础上,立案调查的可能性就更微乎其微。
3、政府保护的有效性问题
《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商务部“没有收到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但有充分证据认为存在倾销和损害以及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也“可以立案调查”,这就从法律角度赋予了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主体资格。但是,反倾销调查是以维护行业或企业的利益为直接目标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代言人,而不是某一具体产业的代言人,更不是某一企业利益的代言人。因此,在未接到申请,但却有“证据”的情况下,是否决定立案调查,也必然会从国家整体利益、对外经贸关系等角度综合考量,而不会只局限于某一产业的具体利益。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总体贸易存在巨额顺差,承受一些贸易伙伴国巨大进口压力的背景下,国家行政机关就更加难以自主做出对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决定。
因此,由于国家利益和某一具体产业利益的不统一,不代表产业利益的国家行政机关并不会忠实履行反倾销申请人职责。国内外大量的反倾销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绝大多数反倾销立案调查都是由企业或产业组织提出申请的。
三、在农业领域增强反倾销调查可操作性的建议
1、思想层面
(1)牢固树立反倾销是维护公平贸易的手段的基本观念。反倾销是wto赋予缔约方反对不公平贸易、保证市场平等竞争的正当手段。由于各国农业支持的出发点不同,对农业补贴的范围和强度也不同,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更是保障农民利益、强化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以及倾销剩余农产品的主要手段。因此,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不平等竞争还将长期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反倾销等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工具,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是正当的,也是一段时期内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2)彻底放弃用农产品平衡总体贸易、缓解进口压力的想法。首先,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跨国公司大举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差额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该国真正的经济贸易利益。个别发达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无非是投资和贸易替代关系的显现。其次,中美、中欧之间的巨额贸易顺差也无法单靠农产品就能实现平衡。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口施加压力,其本意也是从保护国内农业利益出发,是国内农业保护政策的国际延伸。因此,任何的妥协和让步,换来的只会是对方的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对缓解贸易压力不会有真正帮助。最后,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关系到国家整体的经济安全和长远利益,新农村建设更需要公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用农产品平衡贸易,靠弱势的农民群体承担开放成本,本身也是缺乏全局观念的、不负责任的政策主张。
(3)根本转变靠农产品贸易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思路。有人认为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但农产品作为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物资,还没有哪个国家真正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对于大宗主要农产品都要自己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同时,目前农产品贸易是建立在扭曲和不公平基础上的,以此促进结构调整也很难实现优化的目的。另外,农产品的结构调整还受到技术和自然条件的严格约束,不但过程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其结果也很难完全按比较优势原则分工。前些年我国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并未因此转移到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中去,而是造成了粮食产量和农民农业收入的绝对下降。因此,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应该靠国家宏观的、整体的和长远的政策来保障,靠扭曲的农产品贸易来促进显然是不合适的。
2、组织机制层面
(1)创新农民组织,建立产业协会。目前我国以农户生产为主的农业组织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改变,仍然要个体农民面对高补贴与规模经济下生产的国外农产品,以及越来越严重的贸易保护的冲击,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建立产业组织是现实的选择。
(2)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进口设立反倾销调查警戒线。当某种主要农产品在一段时期内进口数量的增长或价格的下降超过一定幅度时,商务部应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授权,自动启动反倾销调查立案程序,以解决在国家利益和产业利益不对等的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主体错位问题。
3、技术层面
(1)深入研究农业高补贴国家的农业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程度和对贸易的影响,以便分析其是否属于国家垄断贸易的情况。《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附件一第6.1条补充规定二和《1994年反倾销守则》第2.7条,将国家垄断贸易称之为贸易被完全或实质上被完全垄断,而且所有国内价格均由国家控制。如果一国被确定为国家垄断贸易,那么允许进口国在有关反倾销调查时对该国企业实行差别待遇。西方国家通过对农产品的高额补贴影响或控制价格,进而导致国家垄断贸易,从逻辑上分析是有这种可能性的。一旦确认某国在农产品上有国家垄断贸易的行为,在对其反倾销时就可以比照西方国家对中国反倾销的做法,在成本核算时采用替代国制度。这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强我国农产品反倾销的力度,同时也可以还“国家垄断贸易”以本来面目。
(2)加大农产品反倾销人才培养的国家支持力度。由于农产品的易腐性、季节性、价格波动大、固定成本高、财务记录不健全等一系列特点,农产品反倾销活动的方式和结果与非农产品、尤其是制成品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我国这样反倾销历史短、经验不足的国家来说,具体操作的难度就更大。因此,应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以便深入研究农产品反倾销的市场条件,以及反倾销实施后的市场影响。应把掌握反倾销、wto规则、相关法律与惯例知识的人才与农业技术人才一起,共同纳入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支持范畴。这样,我国农业发展在具备了技术保障的同时,也提高了市场与规则的保障程度。
【参考文献】
[1] b.a.blonigen:针对农产品的反倾销活动[db/ol].,2004-11-9.
[2]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2005-2010年中国主要大宗农产品产需形势预测[eb/ol].,2006-3-10.
1.以农村社会学视角看“三化同步”问题
2.超越直觉经验:农村社会学理论创新之路
3.再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4.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成长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5.半工半耕:一个农村社会学的中层概念——与兼业概念相比较
6.一本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农村社会学著作
7.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第七届农村社会学论坛”观点综述
8.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
9.农村社会学与农村
10.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11.提高农村社会学授课质量的对策研究
12.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3.中国农村社会学十年:课题与观点
14.发展与滞后的并存:中国农村建设60年——一种农村社会学的视角
15.杨开道先生与他的农村社会学工作
16.农村、乡村概念比较的社会学意义
17.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新篇章——读《中国农村社会学》
18.学生编演教学案例小品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农村社会学》课程为例
19.农村社会学在中国1989——1992年
20.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21.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22.关于农村社会学教学体系的探索
23.多媒体课件的实效性研究——以《农村社会学》课程为例
24.刍议乡镇研究与农村社会学范式的扩展与创新
25.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社会学》课程改革探析
26.“农村社会学”教学模式改革方向浅析
27.《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8.论农村社会学的现实功能
29.乡村调查与郑杭生农村社会学思想研究——基于理论自觉的视角
30.日本农村社会学概述
31.新颖别致,透视"三农"——评刘豪兴主编的《农村社会学》
32.论农村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33.参与式教学在《农村社会学》课程中的实践及其效果
34.华中农业大学成立社会学系及农村社会学研究所
35.农村社会学与农民
36.农村社会学及其发展
37.农业社会学:一门新的农村社会学
38.第七届农村社会学论坛在我校举行
39.交互式教学在农村社会学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40.印度的农村社会学
41.苏联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情况
42.四川“农村社会学”理论讨论会综述
43.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几个问题
44.政治社会学理论范式下的农村教育分析
45.“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
46.农村社会学与农业发展
47.“农村社会学”理论讨论会综述
48.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学专业
49.历史与文化视域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启示
50.国外农经和农村社会学主要检索刊物简述
51.农村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52.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看社会学中国化道路
53.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近20年来社会学相关研究的回顾
54.中国农村社会学发展的新篇章——从梁漱溟、到辛秋水
55.再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一个农村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
56.首届农村社会学教学研讨会综述
57.农村土地货币化模式分析与效应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的思考
58.苏联农村社会学的客体、对象和任务
59.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农村社会学教学研讨会”综述
60.农村社会学学术讨论会在武昌召开
61.三十年代初苏区农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
62.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读陆学艺农村社会学理论有感
63.农村社会学建设是科教兴农的重要基础工作
64.法社会学视野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防治路径
65.生态社会学视阈中的新农村建设
66.重视农村社会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67.陈翰笙与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68.农村社会学研究初探
69.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的社会学分析——以文化资本为视角
70.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71.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社会学因素研究——基于江西赣南的实证分析
72.农村社会治理的本土资源初探——从乡规民约的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价值出发
73.东欧七国农村社会学家在苏联会晤
74.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制度社会学思考
75.农民收入与农村消费市场的社会学分析
76.我国农村地区彩礼的社会学分析
77.社会学视域下农村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78.温州农村“会”的社会学分析
79.社会学视野下农村公路与文化变迁研究
80.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分析
81.乔启明及其农村社会学思想
82.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83.农村男性偏好现象的社会学解释
84.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困境的社会学思考
85.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农村大学生困境分析
86.转型期农村家庭冲突的社会学解读
87.农村丧偶妇女社会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88.农村职业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社会学分析
89.农村邻里吃请行为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
90.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学分析
91.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社会学思考
92.农村教师脱岗的社会学分析
93.家庭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9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解读
95.新形势下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学思考
96.农村民间组织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97.湘西南农村婚俗的社会学分析
98.对农村基层社会矛盾的法社会学分析
99.陕北农村民间信贷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100.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01.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思考
10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探析——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103.影响农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104.新农村建设中家族问题的社会学透析
105.贪困、贪困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型——对我国农村贫困的社会学思考
106.农村教师补充困境的政策与社会学考察
107.农村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师资的社会学分析
108.农村居民消费心理的社会学探析
109.困境与抉择:苏北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社会学研究
110.关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经济社会学思考
111.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路径的社会学考察
112.社会学视野下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
113.农村流动劳动力与成人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114.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15.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现象的社会学审视
116.对当前农村犯罪控制的社会学思考
117.社会学视野下的近年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浅析
118.农村教师低职业吸引力的社会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中国韩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导作用开发利用信息采集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8月中下旬受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邀请,前往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首尔可乐洞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信息化村,考察了韩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即制定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和改造传统农业。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韩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仅1986年一年就投资20亿美元用于通讯设施建设,占当年政府投资总额的7.7%。1989年信息通讯部制定并了通讯市场自由化的多项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大大促进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建设,政府给予经费补助。目前,韩国所有农村都用上了宽带网.并已实现了全国各地随处上网。二是制定优惠措施扶持农业信息化工作。为方便和鼓励农民上网.韩国制定了优惠措施,农民白天上网的费用比城市便宜30%,晚上比城市便宜51%。并且将农林水产信息网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政府还无偿帮助农民开办网站或主页.在网上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韩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向所有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公益性机构建设。韩国政府始终坚持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政府主导.各级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从中央、道、市郡、邑四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中央一级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院等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项费用均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经费保障充足。
(二)高度震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
韩国政府于1991年成立了农业观测委员会,开始了农业信息监测工作(图1)。
1999年农村经济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观测信息中心.下设蔬菜、水果和果菜、畜牧和谷物、农业信息化四个观测组,目前监测品种已扩展至5大类、29个细类。农业观测信息中心定期预测信息,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产品购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韩国农业信息监测程序严谨,共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制定监测品种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各品种监测工作计划.观测中心内部审查后报农林水产食品部.经部长审批后组织实施。二是信息调查。既通过农林水产食品部、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生产和市场信息,也采用对样本农户、消费者和运销商户电话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除了采用E—mail、SMS(手机短信息)、电话网络调查等传统方式外,已开始应用卫星监测对水稻生长及灾害情况的信息进行采集。三是信息分析。利用分析模型对农、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形成内容翔实、分析准确的报告。分析报告经中央专家咨询会议审定后.以地方专家咨询会议的方式充分征求地方专家、农协、经营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分析报告。韩国农业信息监测分为短期监测、中期监测及长期监测。短期监测主要是预测展望农、畜产品供求价格,预测成果以月报或季报的形式:中期监测主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预测结果以季报形式:长期监测主要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农业展望大会,对国内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向作5~10年的中长期展望,于每年1月下旬。韩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成果定期通过政府网站、E-mail、SMS、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外公开。五是监测应用评价。分析报告l个月后,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第二个年度工作计划。
农业观测委员会十分注重对外有关农产品播种面积、收成、消费、进出口、价格、库存等的监测结果,以抑制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农业观测委员会还可直接向有关社会团体交涉,发出警示,引导和协调产销自律活动。10多年来,农业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仅2007年一年通过农业监测工作就增加了经济效益1lxl06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66.69韩元,2010),占当年农业生产总额的1.1%。
(三)信息化村庄建设成效显著
韩国政府于2001年由农林水产食品部、信息通信部、行政自治部等部门组成信息化村企划团。开始进行信息化村项目建设。自2002年5月首批确定2O多个信息化村示范点以来.信息化村建设在全国迅速推开,截至2008年已建设了358个信息化村。信息化村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速互联网环境建设,铺设光缆,建设安装主机设备的机房,实现宽带网人户。二是建立乡村信息中心,实现与地方行政信息网的连接。三是构建农户网络使用环境,为农户配置电脑。四是成立由村民代表、信息化指导人员、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负责运营、管理村级信息中心和建设电子商务体验网。五是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农业信息化骨干和管理人员。
韩国的信息化村建设在统筹城乡网络基础,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据统计,信息化村的电脑普及率已达67.3%,比建设前增加46.3%,互联网入网率增加了约60%。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2003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村庄网站实现农产品和水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量增加了7.5倍,观光体验网(tour.invil.corn)的销售在2年间实现了17倍的增长。使村级收入和农民收入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农村和渔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村和渔村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中国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基础,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农业信息化与中国相比,基础好、起步早、成效显著,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对中国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信息服务作为重要的公益性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给予引导和扶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制定总体规划。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由农业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整体设计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村村通、光纤进村、信息村等基础工程,通过在农村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人格局。是加强农民培训。将农业信息化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的培训内容。通过进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认识网络、熟悉网络,掌握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本领.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机构、农技推广体系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公益职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充分保障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二)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保证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还不够宽.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以完善信息采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分析预警水平为关键,以增强信息使用效果为目标,以搞好信息披露与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全面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以省级以上农业部门为重点,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信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与科技服务信息3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四是提高农业信息监测的准确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分析模型,提高分析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信息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建立健全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采取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电话、农村信息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信息服务站点延伸到基层农村.使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送到基层农民手中。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可持续发展农业
中图分类号:S157.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所有生物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益。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也应该重视对原始资源的保护,而农业的原始资源是土地,因此,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保护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和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呼吁广大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把我国农业发展推向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体系尚不完善,保护性耕作机具尚不能满足复杂的作业要求,保护性耕作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土壤风蚀水蚀严重,因此在西北地区发展保护性耕具有重要意义。
1 西北地区耕作现状
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进一步发展,这项实用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然而在中国的西北地区,这项技术的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西北地区土壤大多为黄土,还有一部分为沙土,正是由于这样的土壤结构,加上这里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了西北地区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从土壤侵蚀总面积来看,西北地区为305117万平方千米,远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从侵蚀的强度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主要是微度侵蚀,而西北地区的土壤侵蚀的严重程度主要表现在极强度侵蚀、剧烈侵蚀2个方面,其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41.85%、61.62%,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1]。
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mm左右,往西减少到200mm,甚至50mm以下,年降水量相对较少,而且风力相对较大,很容易发生土壤的风蚀,严重的风蚀会直接导致区域性土壤质地粗颗粒化,粒级非常小的土壤颗粒在吹蚀时被以悬移的方式带到了较远的地方,偏离原来位置,导致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大大降低,土壤肥力也大幅度降低,可持续生产能力大大削弱,长时间遭受风蚀会严重毁坏耕地,直至无法继续生产,特别是对北方土壤风蚀区的旱作农田,这个将是一个绝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现状。所以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去有效合理地控制农田风蚀的发生,从而减少土壤微颗粒在风力作用下流失,防止土壤表层颗粒继续粗化,抑制土壤养分大量损失等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可以维持并提高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力,维护农田生态环境,同时可以阻止甚至转变其向荒漠化方向继续恶化的趋势。
西北地区多采用传统的铧式犁作为主要的耕地工具,这种耕作习惯会导致大量耕作农田在冬春两季,很容易引起土壤风蚀、水蚀加剧,导致土壤进一步退化,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减少,这都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2]。近些年,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西北地区很多地方的保护性耕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省土地总面积45.44万km2 ,其中山地和高原面积较多,占总面积的70%以上,还有大约15%的为戈壁和沙漠。2000年,甘肃省农机相关部门针对河西地区较为严重的风蚀以及东部地区的水蚀现状,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机局有关保护性耕作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考虑甘肃省地域的特殊性,分别在甘肃省酒泉市、西峰区、华池县开展了春小麦和冬小麦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工作,并作为全省的示范区。随后2002年,农业部将甘肃省西峰区和甘谷县确定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又于2003年将酒泉市的肃州区列为了农业部示范县。截止2007年底,甘肃省全省已累计投入保护性耕作资金 5225万元,推广保护性耕作农机具 3000 多台(套),示范推广面积 2.67万hm2,完成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面积 8.67万hm2,新增粮食 190万公斤,节约生产费用5393万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3]。
2 在西北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保护性耕耕作技术是指在满足必要的耕作条件的情况下,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保持地表有适量的覆盖物,尽量减少对土壤的耕作和对土层的翻转,同时通过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的风蚀和水蚀,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改良生态环境,通过免耕及少耕技术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4]。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秸秆还田技术,免耕播种技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深松技术等[5]。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具有其明显的优势。通过将秸秆做还田处理,增加地表秸秆覆盖,秸秆在腐烂后会形成大量的有机肥,能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6]。尤其是在西北地区,长时间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通过秸秆还田就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保持相对的平衡。通过在土壤表面覆盖秸秆,在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的同时还能减少土壤的风蚀和水蚀,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免耕播种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减少人、畜、机的田间作业次数,进而减少对土壤的压实,不仅节省人力物力和耕作成本,还能保持土壤的疏松,为作物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7]。深松技术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指利用深松铲对深层土壤进行疏松,打破犁底层,但不打乱土壤原有的土层结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8]。
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干旱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变化多样,而且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森林稀少;气候条件恶劣,沙尘暴频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加之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矿产资源的大幅开采,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这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向前发展[9]。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对工业的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10],因此,在西北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状态,提高水分利用率[11],增加作物产量和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相对减少对化肥的使用量,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流失等不良现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发展的趋势,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实行保护性耕作。然而,虽然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
3.1 应用作物种类少,制度体系不完善
由于地形条件和种植作物种类特性的限制,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的区域还相对较小,保护性耕作应用的作物种类较少,目前较多应用的种类只有小麦和玉米,没有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到更多的作物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针对性,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耕作体系[12]。
3.2 机械化播种效率低
播种作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同样,在保护性耕作过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保护性耕作的播种体系存在较大的问题。农作物生产中要求单位面积内的播种量精确可靠,包括行距、株距准确,播种均匀,种子覆土深度一致等,而土壤状况是影响播种质量的关键因素[13]。免耕播种的土壤没有经过翻耕、旋耕等处理,相对硬度较大,导致开沟器入土困难;免耕地的土壤流动性相对较差,这就给覆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覆土厚度不容易控制,这可能会对作物的出苗率造成严重影响;免耕播种地表有残差覆盖,播种机通过相对困难,偶尔会出现堵塞现象,影响播种效率[14];免耕地表平整度较差,导致播种深度难以控制,这样就会对出苗时间和出苗率造成一定影响。
3.3 缺乏技术规范,农机与农艺之间存在断层
秸秆还田技术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缺乏规范化、定量化和标准化,秸秆留茬的高度、秸秆还田的比例、粉碎率等没有确定的标准和规范[15];在不同耕作方式的有机结合等重点问题上没有重大进展,不能根据地形特点和土质特性等实际情况来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作业机具进行作业;农机具与农艺之间的结合存在一定技术断层,例如,在免耕土壤上进行播种的播种机,除了要有传统播种机的开勾、播种、施肥、覆土等功能外,还应该具有清草排堵、破茬入土等功能以满足免耕播种的特殊需要[16]。
3.4除草技术尚不成熟
农田中的杂草结实而且量大,杂草具有多实性和落粒性的特点,所产生的种子数量通常是农作物的几10倍数百倍甚至更多,繁殖快[17]。同时,由于气候因素、杂草本身的特性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杂草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就给除草作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常用的除草方法有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其中,人工除草方法比较落后,工作效率较低,费时费工;机械除草效果差,对作物损伤较大;化学除草相对效率较高,而且除草效果好,但是对环境污染较大[18]。
4 展望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耕作技术,是保护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西北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1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少耕、免耕以及残茬覆盖这几种技术构成了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下压生产成本;能够提高土壤土质,改善土壤的渗水性,减少地表雨季的径流,提高土壤的抗水蚀与抗风蚀能力,提升土壤蓄水量,全面培肥地力,有效提升了土壤的生产能力[19]。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同时,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适当的政策激励,完善的运行体制,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实施都是保护性耕作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20]。
4.2 丰富机具系统
在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和环境差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取恰当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和作业机具,丰富机具系统,不断提高和改进机具性能,保证机具的通过性、均匀性和稳定性[21],进一步完善作业体系,确保所选用的农机具能够适用于当地的耕作环境,并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充分发挥不同作业机具的作业性能,尽可能使保护性耕作的效果达到最佳。
4.3 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技术体系
针对西北地区土壤风蚀、水蚀严重的现象,应该重点研究能够减少土壤发生风蚀、水蚀现象,减少水土流失的土壤保持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22],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壤荒漠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需要大力推广的技术,目前,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所占整个耕地面积的比例尚不乐观,需要进一步加强推广力度,并不断完善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丰富作业机具,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法稳.西北地区生态贫困问题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4,11:27-30.
[2] 严廷桂.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6:22-23.
[3] 王敏,张锋,郑炫等.甘肃省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效益分析[C]. 2010 国际农业工程大会论文集.11-326,11-327.
[4] 赵红伟.保护性耕作的优势与特点及主要技术[J] . 现代农业科技 .2013,3:274,277.
[5] 潘维华,薛占林.浅论发展保护性耕作[J].民营科技.2013-1:86.
[6] 罗珠珠,黄高宝,张仁涉等.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耕层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5):1085-1088.
[7] 李成军,吴宏亮, 康建宏等.保护性耕作现状分析及宁夏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前景[J]. 农业科学研究. 2009(6):65-68.
[8] 朱凤武, 王景利, 潘世强等.土壤深松技术研究进展.[N]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457-458.
[9] 郭清毅.西北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J]. 甘肃省农业科技.2004-7:3-6.
[10] 梅旭荣,王庆锁.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N].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1第三卷(5):29-31.
[11]X.B. Wang, D.X. Cai, W.B. Hoogmoed, Oenema U.D.Perdok.Developments in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rainfed regions of North China[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93 (2007) 239-240.
[12] 徐玉清.保护性耕作重要性及技术推广[J].湖北农机化.2013(01):55.
[13] 刘福来,刘国平,陈治文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机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9(07):47-49.
[14]岳传喜.保护性耕作的特殊性及其对机具的要求[J].农林科技.2013(06):204.
[15] 苏生琴,杨极乾.农机科技推广[J]2013(04):55-57.
[16] 董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11):70.
[17] 朱高景.保护性耕作小麦田块杂草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4):132,136.
[18] 石长春,刘雅娟,牛钰平,赵峰,封斌.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陕西农业科学.2009(6):206-209.
[19] TANGQiu-xiang,LI Shao-kun, XIERui-zhi, ZHANGJian-xin, RENTian-zhi, LINTao andGAOShi-ju.Effect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Crop Yield: a Case Study in the Part ofTypical Ecological Zones in China[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 10(6): 860-866.
[20] 张仁陟,黄高宝,蔡立群等. 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的实践[N].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1): 61?64.
[21] 高旺盛.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40(12):2702-2708.
[关键词] 高端产业;内涵;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端产业的内涵
“高端产业”一词已经频繁的出现在新闻报道、政府工作文件中,但人们对高端产业的认识是模糊的。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著作,对高端产业内涵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同样的,对于三大产业领域的高端农业、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均没有统一的说法。关于该概念较全面的认识应该是:高端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产业,高端产业是高附加值、高知识(技术)密集、高资本密集、低污染、低能源消耗和高人力资本投入的辐射带动力强的绿色朝阳产业。它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科技、知识等要素的基础支撑尤其是创新这个关键要素的持续支撑,能在总体分配中获得更大优势。高端产业是现代产业中的核心部分,不仅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更重要的是高端产业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出较强的外溢效应,带动产业升级。
在理解高端产业内涵,必须要分清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业的联系和区别。高技术产业的范围最窄,仅仅隶属于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业的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隶属于高端产业,包括资源与环境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范围更广,不仅包括那些高新技术的产业,还包括对通过产业的改造升级而具备先进性的产业。某一产业可以因为其高附加值、低消耗或知识密集而成为高端产业,但并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如旅游业和法律服务。
二、国内、外高端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我国政府已在许多方面加大了对高端农业、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但是对高端投资鼓励的同时,自身却没有完全具备投资配套环境。我国在产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建设方面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多;高端人才稀缺;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品牌出口和国产品牌走向国际情况太少。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发展高端产业面临情况十分复杂,发展高端产业任重而道远。
国外利用高端技术产品、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抢占或垄断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形成高端市场、高端品牌等优势;将低端的技术和低利润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地区,使产业价值链进一步细化,获取高收益。日本主要是以政府的干预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改造,并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基本的发展路线;美国主要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R&D方面人手,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并积极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全过程,一方面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改造传统产业集群;德国政府制制定系统的、综合的、稳定的政策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并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市场三方的积极性,增加资金投入;丹麦和意大利主要通过产业的高度集群化实现产业的高端化。
三、高端产业发展方向
高端产业发展应该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更协调的发展,通过产业间升级和产业内升级,打造适合本地域发展条件的高端产业。绝不能孤立的研究三大产业的高端化,要从产业融合角度审视发展新趋势,研究各次产业统筹结合发展方向。第一产业发展优质、生态、绿色、健康安全高收益又能适合现代都市人消费观念的高端农业,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与品牌创造;与第二产业的高端制造业融合,会形成高效的高端设施农业;与第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融合,会形成有文化特色的高端农业。
制造业是发展其他相关产业的基础,因此第二产业要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业,特别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保障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不仅会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石化、纺织、建材等重要工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的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高端,还能推动传统农业、服务业向高端农业、高端服务业发展。
找准发展高端服务业的资源优势领域,借鉴国外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优势,加快完善生产前期创意及研发,中期融资、管理和后期市场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服务环节,培育壮大高端服务产业集群。并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来我国设立总部、研发、采购或销售中心。
四、发展高端产业的对策
(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产业集群
高端产业的集聚是产业发展规律的表现,传统的产业集聚是同类行业在空间上的集中,高端产业集聚中,生产过程由若干企业共同构成,会使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得到充分共享,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我国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着力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品牌质量、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世界高端产业集群。
(二)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发展高端产业应立足本地经济基础、产业基础、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之上,发展高端农业还要立足于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基础之上。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地区拥有更好的发展高端产业的专家及最终消费环境,因此可以直接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大部分地区应选择先发展传统行业业,形成更好的高端产业发展基础。在高端农业发展策略上,城市近郊更适合发展高端农产品加工业,远郊平原发展设施农业,远郊山区主要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等。
利用区位优势,积极与周边的地区合作。例如深圳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香港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合作,争取香港金融机构将其金融灾难备份中心、数据处理中心、软件开发中心、培训中心等设立在深圳,使深圳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得到不断的增强。
(三)政府引导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大力支持。
1.在规划方面,政府要立足国情,定位高端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引导企业找准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防止企业间无序的竞争。鼓励企业(实力足够强)通过国内外品牌的收购、控股等方式,进行跨国并购高端项目。高端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在销售后,一定要注重提升品牌文化的内涵,加大品牌推广与宣传力度从而构建自主品牌乃至世界品牌。
2.在政策激励方面,掌握产业的比较优势,总结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鼓励自主创新行为,政府优先购买本国的高端产品和服务,对自主创新进行贴息贷款,税收减免或奖励;制定相关法律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等的规范和保护力度。高端产业风险高、投资回报期长,企业通过传统渠道获得支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政府应设立高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龙头企业,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支持。积极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注入高端产业,设立风投基金,使高端产业发展持续增加资金投入。通过贴息、补贴、担保等手段为高端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对给予高端产业贷款的金融行业,政府对相应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保险机构参与到高端产业发展战略中。
3.在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充分重视并利用国家产学研合作政策,建立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企业和高校中拔尖人才、高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奖励(可对高端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同时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改变高端人才稀缺的现状。
(四)健全配套支持体系建设
1.完善高端产业建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商务条件,办公楼,交通等。
2.鼓励提供职业化、专业技能培训的高端培训机构的发展。
3.高端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和数据,企业在借鉴国外发展成果与经验的同时,通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来进一步完善高端产业的信息数据库,促进高端产业信息的分享。
(五)选择自主创新或吸引国际投资发展高端产业
发展高端产业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创立高端产业;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改造。这两种方式都可通过有两种途径达到:一种是自主创新或利用自主创新成果及先进产业理念建立高端产业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种是通过吸引国际投资(包括资金、先进技术、产业理念生产流程等),实现高端化。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市场需求,防止出现产能过剩(如光伏玻璃)。选择发展方式时要注意把握自主创新方式必须建立在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之上,必须有健全的创新机制;吸引国际投资会比自主创新进程快的多,但是吸引国际投资一定要防范成为高端产业的低端代工者。
[参 考 文 献]
[1]牛勇平,肖红.高端产业相关研究评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2(2):84-85
[2]隋映辉,毛佳.产业转型与高端战略运作[J].科学学研究,2007(2):69-72
[3]韩振华,王崧.国外产业高端化发展经验借鉴研究[J].特区经济,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