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英语综合实践论文

英语综合实践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30 11:28: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综合实践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英语综合实践论文

第1篇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根据企业和社会劳动力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的教育理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以技能突出、专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采用模块教学、案例分析、分段实践、真实测评等环节,要形成适合子学生学习、创业和上岗前“零距离”训练等模式的电子商务实践平台,重点针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一、专业方向――“一个专业,两个方向有机的结合”

根据上述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群细分调研结果,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有两大方向。其一是计算机网络方面人才,其二是利用计算机工具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才。于是有人说: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两不像”,计算机方面的工作能力比不上纯计算机专业学生,商务方面工作能力又不如纯商务专业学生。而我们则认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正是上述两种观点的结合,复合型的人才具有更加广泛的职业空间和长远的发展潜力,更符合电子商务人才市场的需要。关键是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呈现出“1加1大于2”的功效。

二、课程体系结构――“一个体系、四个模块、两个调整”

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专业,为了能培养出特色鲜明、技能突出、能胜任企业岗位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充分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是深度要适当,必须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二是广度要足够,应覆盖“电子商务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宽度。

根据以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原则,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可以考虑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教学模块。其一,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其二,计算机类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及在网络中应用商务的支撑技术能力;其三,商务基本类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一般的经济管理和商务贸易能力;其四,商务实践类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商务交流与沟通能力和商务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专业教学安排上,应循序渐进,突出中、高职教学上的不同侧重点。首先,在中职的教学阶段中,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营销及商务基本知识、电子商务基本岗位上的职业技能。然后,在高职的教学阶段上除了深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外,更要为扩展学生的就业范围,宽口径地培养学生相关知识。就是既要关心学生的长远发展,又要顾及他们的毕业就业。前者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而后者则要求精通在企业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在教学和实践的安排上就应体现兼顾的原则。所以高职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教学安排上是网页制作、财务基础、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综合模拟、网站建设管理和数据库简单应用开发等,要使学生在进入相关工作岗位就业时,能得心应手。而另一方面,要补充其他辅助课程的教学,教学的知识面较宽、程度较浅,这样就能顾及到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教学上,还要注意两个可调整性:

第一,教学培养的重点,导向市场化。例如在教学设计2007年或是2008年时,专业培养侧重点就应以市场需求以及学科发展动态进行调整,紧扣社会经济发展脉搏,按照国内外最新的教育观念,教育全程导入创新意识与策划思维,设计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第二,学生多功能培训个性化。即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同时,还可以根据就业的方向和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及技能培训。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开设多种的技能培训考核课程(如:公共英语的等级考核、动漫就业培训等),供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总之,在几年的综合性教学实践中,应体现“宽知识,突技能,强特色”的特点,以强化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培养出基础扎实、特长鲜明、个人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人才,以增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人才培养教学具体措施

一、调整理论教学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是处于计算机类和商贸类之间的综合专业,我国通过几年的办学经验,结合本专业的目标和要求,正确处理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比例,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体系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淘汰与专业关系不太紧密的少数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地整合了计算机和商贸类专业关系密切的课程。在知识的传授上,避免了讲授知识的重复性,如:《电子商务概论》中涵盖了《网络营销》的相关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合理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造成一成不变的重复讲授,教学效果并不好。经改革,我们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科目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另外,还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适时、及时地增加部分新知识、新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如我国早期的一些高级技工学校2004年在讲授PhotoShop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图像的艺术处理技巧,2006年又加入了图像的动漫元素,而网页就更采用最新的技术软件进行教学,这样使得我国的学生能紧跟科技发展的动态,就业方向更广。

在中职教学上,增强对职业岗位素养的培养,开设商务礼仪课。围绕电子商务专业的几个职业岗位,开设数门主要专业课,并增加了相关的辅助课程;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验实训课的内容及课程比例,增加了网页制作的课时。在数据库的教学上,因现时中职生源的基本知识层较低,故取消了难度较高的数据库编程教学课程,而改为重点加强Access的教学,使学生能透切的理解、掌握数据库相关的知识,为后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高职教学上,针对就业的岗位特点,加强学生各知识层和多种技能的培训。将网络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加大,并要求采取多种实践方式,如网络营销课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广告的设计制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调研,了解贸易合同的要素及签订过程。市场调研课则从过去传统的“理论为主,辅以案例”,改为“案例教学引发理论,从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各环节中去认证理论的概念”。另我们还加入了会计、高级网页设计、项目策划技巧等技术主导课程教学,在辅助课程上还有高级图像处理、消费心理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这样的专业课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教学的认证,教学效果获得良好的改变。

二、实训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

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安排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课,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增加高职学生的商务课程设计实训环节及电子商务毕业设计环节。

商务类的教学有别于一般技术类的教学,更需要有一个全面了解和训练商务运作管理的环境来认证理论,而平时的

教学都是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下进行,环境的不真实性,令学生不能很清晰的理解相关的理论。电子商务更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物流手段的一种商务营销方式,没有真实的实践,学生难以理解自己专业定位,出现学不好、就业难的现象。因而我国一些做得好的学校特别为高职的商务学生策划了一个商务课程实践项目的考核环节――校园商务促销及电子商务项目策划毕业设计环节。就是在校园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商务环境及商务平台,让学生能走出课堂,在真实的商务竞争环境中发挥自我和团队的智慧,使商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升华,为自己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赢得优先的筹码!

(一)商务课程设计实训环节

1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商务中成本、组织、管理、促销策略等知识点的全面理解。

2 商务课程实践项目:校园商务促销活动

把所有参与该项目的班级学生分成几个独立的小组,各自成立一个小型的店铺管理。分别有总经理、调查数据分析部、广告设计部、促销策划部、财务部、物流部等。组内每个成员有具体的分工,更有相互的结合。

3 课程实践的具体环节:

①资料收集和市场调研;②投资成本集资;②商铺投标;④宣传广告策划;⑤寻找货源及商品加工;⑥促销策划;①财务管理;⑧投资总结;⑨课程实践论文报告

4 课程实践情况的考核评分:

实践评分(占总成绩的60%):

课程论文评分(占总成绩的40%)

为了提高学生在整个课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各环节设立奖项。如:最优秀经理人、最佳销售员、最优秀财务员、最有创意LOGO设计、最佳海报设计、最佳店铺装饰、最佳调研组、最佳团队奖等。

(二)电子商务毕业设计环节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把“电子商务毕业设计环节”作为重要的实训环节来完成,并计算学分。

1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本专业各个前期教学环节的深化和检验。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在实际的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建设、管理、维护工作中,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开展工作,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实际能力。

2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选题要充分体现先进性、实用性,要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所学知识,尽量与当前实际的应用水平接轨,并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选题难易适度,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完成。设计的项目既要有书面报告,更要有实际成果,避免书面空谈,杜绝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为保证每个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都有足够的设计工作量,毕业设计的课题小组原则上不超过3个人,分工要具体明确。

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确定后,按有关要求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审批表,并经过计算机系主任和指导教师共同验收审核、备案。

3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考虑方向:

商务网站设计方向:校园网上书店设计、校园小盘栽网站、校园网上百货;数据技术的应用设计方向:图书馆管理系统、办公设备定购系统;商务设计方向:网络广告设计、网络营销策划方案、市场行业调研策划;个性化技术设计方向:个人博客设计、个人网上聊天室的设计等。

4 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评定,以学生完成工作的情况和答辩情况为依据,严格要求。成绩采用5级记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三、实施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大力推行适合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园网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课堂讲述的单一模式转变为课堂讲授、实验室教学、网络教学立体化的新型教学系统模式。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能力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验室模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有效方法,使学生在符合认识规律(探索-思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学方法下,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的互动性,真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电子商务专业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

1 加强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电子商务模拟训练室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训练电子商务运作管理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应引进一套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软件,组建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引进一套物流模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的关系。在实训基地中,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开发网上课堂,引导学生自学,在授课中能够结合商务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讲授相关课程,使学生真正掌握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运作技能。

2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可选择一些电子商务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可获得参与实际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强化“两双”建设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是全方位的。

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技能型人才培养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第一,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来校举办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班、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途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第二,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要特别注意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传授丰富的工作经验。

2 学生的“双证制”培训。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采用“双证制”,即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考取多种相关学科的资格认证,使学生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2001年起,我国就把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所要求考取的职业资格证有: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中/高级证、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操作员、公共英语等级证、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

六、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

第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任务型教学作为交际教学思想的发展倍受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正在使用这一教学模式。拟从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入手,分析和探讨任务型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

1.型语言教学的定义。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task),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活动,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运用自己所学语言,教育学生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中用,学了就用。

2.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Krashen区分出了两个语言学习概念: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学习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Krashen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假如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超出个人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Long提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才能习得。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比如,学生通过改变话语来理解并获取信息。例如,用”I don’t understand.Can you repeat”等。这样,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与输出的机会。

根据上述理论,外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3.思想。(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原则。(2)贯彻英语学习的交际性原则,创造使用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学以致用。(3)教师的作用: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促进着、协调者。

4.型语言教学的特点。任务型语言教学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其特点在于:(1)通过语言交流可增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2)个人练习更加充分,每个同学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共同的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3)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4)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自主发展。(5)有助于将学习者个人的经历,周围的生活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

5.任务的结构。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具有结构性,并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和环境五部分组成。(1)教学目标(goals):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指语法正确的说和写的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2)输入(input):输入是指“设计任务的资料”。输入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报刊、小说、课本、歌曲等。(3)活动(activity):活动是指人物,而不是指练习。(4)师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促进者、组织者和监控者,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5)环境(setting):环境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任务完成的方式(个人操作还是两人或小组合作)和任务时间的分配,也包括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等。

根据任务的结构,针对一次听力活动可以作如下分析:1)教学目标是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寻找主题或信息的组成方式;2)向学生输入的是该听力材料;3)安排学生之间相互沟通所听内容的活动;4)教师是助学者和监督者;5)学生是活动中的主要交际者;6)环境是课堂的两人或小组活动。

6.任务型教学的步骤。Willis(1996)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三个步骤:(1)任务前(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2)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a.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b.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c.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3)任务后(post-task): a.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b.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转贴于

7.任务型课堂教学活动类型。任务型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其交互特点可大致分为五类:故事链任务(小组中每人讲一段故事,全小组讲完整个故事);信息差任务(两组或多组信息互补,协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任务(围绕一个问题或根据一系列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决定任务(围绕一个问题和多个结果,通过协商或讨论作出选择);观点交换任务(通过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不必达成共识)。其中信息差任务具有合作性和多元成果性的特征。同时信息差任务过程简单,也易于课堂操作。

在任务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互动直接影响任务的完成的效果。教师在组织任务型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科学分组:任务型教学中的很多活动是在两个人之间或小组内开展的,分组是否得当会影响任务完成的效果。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同一组内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2)科学分工:任务型教学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因此,学生在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型语言教学优点。(1)有利于解决传统语言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1)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2)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5)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任务型语言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只有根据目标有目的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务,达到交际效果。(2)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空间,指导他们在有表达欲望的活动中得到结论。(3)任务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易难合理。任务太容易或太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任务型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讲英语。(4)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并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成果。可用分小组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教师进行评价等方式展示出来。使完成任务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们对于任务型教学的实践才刚刚起步,今后还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运用任务型教学推进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第3篇

摘要:在国际教育中,文化的客观差异导致了学生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针对这一管理难题,必须在文化包容、文化理解、文化尊重中寻求出路,提出“中西课程均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淡化考试功利,注重平时积累”,“共同制定规则,协同执行,用规则和诚信看护校园”,“尊重学生差异,搭建平台,分层培养,分类选修”的教育策略,让学生能够融汇中美文化的优势,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一定的世界视野。

关键词:国际教育;文化差异;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3-0044-05

2009年9月,我所任教的学校创办了国际部,引进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即AP课程,开设“美国AP课程班”。我作为第一批进入AP班的管理者,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在教育理想与现实挫折中开始反思在中国重点高中进行国际教育的管理难题。

一、尴尬:学生面对中美教育的行为差异

我曾经那么充满热情,想象在重点中学的校园里出现一批这样的学生:自信、阳光、有个性、举止高雅;升旗仪式时声音最洪亮,行走在路上最有气质,处理事情最有能力,学习最为刻苦……这群国际班的学生是学校新出现的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四年后,我没有实现理想,却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尴尬,心灰意冷甚至想放弃。但倔强的我在疑虑中开始面对中西教育的现实,认真反思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并在实践中心平气和,化解尴尬,寻找教育出路。

尴尬之一:外方作业从不含糊,外方课程从不逃课;中方作业拖拖拉拉,中方课程经常旷课。

我们的“美国AP课程班”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既有中方课程,由普通高中教师任教,开设国家课程,也有美方课程,由美籍教师任教,开设美国AP经济学、AP心理学、AP环境科学、AP生物、AP化学、AP物理以及AP微积分等等。外教的课堂相对自由活泼,作业方式多样,有口头汇报作业、书面作业、网上作业,也有小组实验汇报、外出实践论文等。中方的作业主要是书面的题目,也会要求学生预习。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对外方作业特别认真,预习也不含糊。从没有看到外教去向学生讨要作业,倒看到偶尔有没交作业的学生在外教身边转悠,努力解释并领回“附加作业”。但中方作业经常会迟交,一忙起来有的学生干脆不交作业。中方教师要么打电话向班主任告状,要么自己冲到教室向学生要作业,学生却有种种理由,且不以为然。

外方课程学生基本不缺课,中方课堂经常会有学生一会儿钻机房写论文,一会儿躲到升学指导办公室写申请,一会儿赶到外面上培训……上中方课时,学生没有激情,没精打采。然而,为何上外方课时学生又是大声笑又是大声叫,激情满怀?

尴尬之二:外方规则无条件遵守,态度谦卑;中方规定颇多质疑,争吵连连。

外方教师要求学生考试绝不能作弊、作业绝不能抄袭;参加“电影夜”活动不能吃零食,要做观看记录;外方课堂上不能讲中文,否则立即扣分……很少有学生违规。一旦违规,同学们会毫无异议地接受惩罚,如作业抄袭或疑似抄袭,本次作业零分;考试作弊或疑似作弊,本次考试零分,而且本学科教师将不予写学术推荐信。

中方的规定相对于外方的规则更系统更规范,衣食住行,非常细致。学校的《学生手册》100多页,对每一个项目都规定得很到位――不能迟到、早退、旷课,不携带电子产品,校服穿着规范,宿舍熄灯后不能讲话……违反规定也会作相应的处分,如通报批评、警告处分、严重警告、记过、开除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对这些规定,学生百般质疑,如针对校服穿着:为什么校服不能让我们来设计?为什么晚自习还要穿校服?为什么一周5天不能有一天让穿自己的衣服?迟到、旷课、早退等问题也令老师十分头疼,学生违反规定要处分了,家长就会到学校大吵大闹,又是找关系,又是责难老师,关系网下的教育管理变得十分尴尬。

尴尬之三:外方考试前一天依然照常各类活动,几无考前状态;中方以突击方式奔波,几多劳苦。

即使明天期中、期末考试,外方希望学生依然进行社团活动、依然“电影夜”、依然广场歌会、依然戏剧社排练,很少有考前的紧张与准备状态。常态的生活方式让中方教师很是着急。中方教师希望在考前停止有关活动,停止不重要的课程,专心于系统的复习。矛盾一直存在,后来通过与外教的协商,终于在大考前停掉了一部分活动课,但奇怪的是,学生并没有特别紧张,依然没有考前的那种紧张状态,对停掉活动课程竟然很不满。

对待中外方老师学生体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难道是头发颜色的差异导致学生的态度差异?他们“崇洋”?他们欺负人?他们受到了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改变了以前的善良、朴实?

在痛苦的质问和仔细的考察中,我发现了学生不同态度背后的文化差异,开始以包容的心态去关注西方教育中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取长补短,才是教育发展之道,才是学生发展之路。

二、追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升学方式等教育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决定了学生行为方式的差异。

追问之一:究竟谁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外教的思维是:“不同的学生进入适合他的学校”,这个适合,不仅是能力、兴趣的适合,还包括学习品质和个人素质的适合。中方的思维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付出了很多,督促了很多,但学生并不一定会按照我们想象的去做。

中方教师也渴望学生自觉、自律,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却没有真正去实现――教学方式上的单一教授模式,父母式的教育训导方式,无止境的帮助与引导,学生不愿也不能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而外方教师却通过评价体系、教学方式等牵引或者“逼”学生不得不对自己的未来负责,逐渐地,学生习惯并喜欢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如外教的评价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术评价上,外教推出了21项综合评价指标,其中对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创新提问情况、课后问问题情况、小组合作情况、小测验、考试成绩等都有评价,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GPA)的30%,70%是学生平时的主动学习表现和学习激情。每个月,外教会提供一张月报表,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建议。每学期的GPA成绩,将是学生递交申请国外大学非常关键的学术成绩。

综合及过程导向的评价方式,以探究、质疑、合作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GPA的真实递交,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全面发展,自己对未来负责任。

追问之二:学习本身是目标的达成还是求知的过程?

中方的思维更多的是用考试成绩赢得未来,高考模式牵引下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用考试分数证明实力,至于平时表现如何,学习态度如何,学习激情如何,对未来的专业有没有了解等等并不会在高考中显现。教师只要根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给学生评分主要看期中、期末成绩,即使不认识这个学生也没有关系。

而外教认为一个人的求知欲望、求知态度在成长中更为重要,虽然他们对学习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身也非常关注。他们注重过程性评价,最为关键的是,国外的升学系统为教师的理想和理念提供了真实的支撑和保障。

美国大学的申请是一个立体的系统。中国学生在申请时,需要递交语言成绩(托福、SAT)、学术水平(即总评成绩,GPA)、参加活动的情况,还需要推荐信(包含学术推荐信和升学指导老师推荐信)和自荐信。这一系列的申请展现给对方学校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干巴巴的考试“分数”。

可以这么说,哈佛大学不是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而是选拔了什么样的学生,或者说,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但有了成长的环境,而且本身就有创新的基因。国外名校通过自己独特的选拔方式将具有这些基因的全球学生纳入到了他们的学校,再给予成长的土壤,所以结果其实产生于过程。

外方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只占学生总评成绩(GPA)的30%,而且,考试之后,学生如果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可以去找外教,要求补考,外教将安排时间给予补考(就先前错误的题目再出一些更难的题目),学生的成绩可以从B变成B+,如不满意还可以再申请补考,再变成A(对相关知识再高难度挑战)等等。外教目的很明确,“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要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外教看重求知的态度和激情,注重过程。所以,即使到了考前,外教也不主张停止各类活动,他们觉得要保持相对常态的学习、生活方式,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场战斗。虽然美国也有集中的大考,但托福、SAT等考试每年有很多次,没有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学生有了成长的机会,也在一次次的磨炼中完善着自己的个性。

追问之三:究竟用什么来守护校园?

中国更习惯于留有情面,而美国更习惯于面对问题,直接质问并直线探知答案,可以说,中国更多曲线思维,美国更多直线思维。表现在规则上,外方教师看重规则,无条件执行规则,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学生犯了错误违反规则后,更多地告知学生将要承担什么责任,该罚立即罚。中方教师更多地批评教育,非常看重学生的态度,态度好则“酌情处理”,在教育后学生写检讨,发誓改正,不到万不得已,不需要寻找规则依据,更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和后果。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哈佛图书馆藏有世上最丰富和最珍贵的图书,1764年的一天深夜,图书馆某处起火,绝大多数珍贵藏书被大火无情烧毁,全体师生痛心疾首。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有一位学生在经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来到校长室。原来,在这场大火前,他偷偷地把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读完之后归还。火灾将这本书变成了唯一的珍本,但校长霍里厄克虽对学生的诚实和承认错误的勇气予以夸奖,但又决定将他开除出校。他的理由是:“让规则看守校园。”

外方教师推崇用规则来守护校园。中方教师希望软硬兼施,教育与惩罚并举。其实中方管理者对规则也非常认同,但由于文化的差异,规则内容的空洞、违规的后续惩罚措施缺失和强制力量薄弱,使规则难以执行或阻碍力量太大。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错误承担者不是学生本人,而更多的是家长,孩子怕家长难受,怕家长丢脸,家长也积极行动,找关系不说,大吵大闹、威胁恐吓的也有。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教育实践中,也成了国际班管理困难的根本原因。

三、策略:基于文化理解的管理出路

文化的客观差异导致了学生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如何更好地取长补短,让重点中学的国际教育更加规范、有序、高位,让学生能够融汇中美文化的优势,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一定的世界视野。教育管理,必须在文化包容、文化理解、文化尊重中寻求出路。

策略之一:中西课程均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淡化考试功利,注重平时积累。

注重过程性评价,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考定终身”在国际班不适用,一个完整的人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学生不仅要学习,还要提升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不仅要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即使考试以后也不能“万事大吉”,依然需要保持良好的学习激情。

李同学考试成绩非常优秀,在高三大学申请前GPA成绩也比较优秀,很幸运,他被伦斯勒理工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罗格斯大学等同时录取,最后他选择去加州大学深造。但被录取以后,他开始放松学习,认为大功告成,上课比较懒散,作业甚至也迟交,因为他觉得,学校录取他了,何必还要学习呢?但不幸依然发生了,当高三下学期的成绩真实递交给美国大学时,他却收到了一封大学的拒信,理由是高三GPA太低了,而之前他可以取得优异成绩说明他的学习能力没有问题,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功利心太重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学生不能被认同和接受。

强化过程,淡化功利,对学生一生都是有好处的。国际班之初,中方课程没有GPA的概念,更多的是依靠期中、期末成绩给学生总评,这也导致了学生不太注重中方教师的平时作业和课堂,从而逃课、不交作业。在实践中,我们认同了过程评价,中方课程也对学生的出勤率、作业、课堂表现、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体系的改变促进了学生行为的改变,中方的课堂也变得更加有序、高效。

策略之二:共同制订规则,协同执行,用规则和诚信看护校园。

规则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借鉴了美国教师的规则合理之处,面对平时的管理难题,制订了一些规则。学校的校训是“诚”,我们又通过学生的“诚实守信”来激发他们内在的能量进行自我约束。

有一同学,在上化学实验课时,他好奇地违规去碰了其它化学药品。老师非常生气,但因为之前没有协议,于是学术校长、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补签了一份诚信协议:如再出现相关情况,该同学将不得再选修化学,不允许进入化学实验室,因为他没有药品危险意识和规则意识。

为了形成教育合力、中西方教师共同商讨制订的一系列规则,均以中英文书写,规则向学生公示,违规以后按章处罚。教师和学生之间争吵现象一下子减少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目前,国际部的《社团入团与活动规则》《校服穿着规则》《外出社会实践规则》《作弊和抄袭惩罚条例》等日渐完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美国男孩一直很懒,晚起上学,上课不认真,做作业经常拖拉,学习很让父母头疼。后来父母将他转到一所教会学校。第一天,他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变化,认真听讲,认真作业。后来问及原因,小男孩严肃地说:“我在走进校门时发现,有一个人被吊死在十字架上(其实那是耶稣),看来,他们玩真的了。”

以校服穿着为例,以前,由中方管理者负责,外教对中方规则不了解,他们专门负责学术,不参与管理。共同制订校服穿着规则后,思路一下子变得简单,上课期间一律校服正装进入课堂,一旦有学生没有穿着整齐,外教将勒令学生换好衣裤再来课堂。几天下来,校服穿着这样一个中方班主任管理难题被顺利解决了。外教学术校长STEVE的思路很简单,是规定就遵照执行,我们无需在执行规则时还要讲道理。当然,态度好可以表扬态度,态度不好继续按照“对老师不友好”的规则进行惩罚。看似直线思维,但在规则面前,无疑这种态度要比训导后给予无数次机会要更公正一些,其实给机会就是在帮助学生违反诚信,逃避责任。只有玩“真”的,学生才会真正毫无借口地承担责任。

策略之三:尊重学生差异,搭建平台,分层培养,分类选修。

管理不仅仅是“管”,用规则约束规范学生固然必须,管理还是“理”的过程,通过“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中外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达成了共识,学生的学术能力、兴趣爱好是有差异的,教育不是要求,更是服务。我们必须努力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环境、搭建平台,才能让学生更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们尝试了课程“选修制度”及“按时段滚动开设制度”,AP物理、AP化学、AP微积分、AP经济学、AP环境科学、AP生物、AP统计学、AP英语等,学生可根据未来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进行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增开了国学、京剧、园艺、烹饪、武术、魔方等中方文化课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修。此外,高三AP课程按照时段进行分阶段滚动开设,如9月份开出4门,10月再开出2门,11月开出2门,12月全面开放,这种分时段开出AP课程的尝试不但给每个同学高三上学期最忙碌的10-12月的大学申请留出了时间和空间,也给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修AP课程的机会。

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国际部推出了“课程免修制度”。如高二时,一部分学生托福达到了100以上,SAT达到了2000以上,他们可能不再进行语言考试。对于这样的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免修托福、SAT课程,集中在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或高校申请论文写作辅导。这一举措,让优秀的同学可以获得更多的成长,从而也激励了其他同学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