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30 11:28: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SCI论文;教学法
引言
SCI论文作为当今世界一流的科学论文收录检索条目,它的写作与发表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衡量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SCI论文写作过程作为了解与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及思路、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的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提高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力。此外,伴随着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不断加强的国际学术交流,以英语为工具语言的学术论文写作已成为众多医学研究者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术成果的必备要素。但是对于一直在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培养模式下成长的医学研究生们来说,他们所具备的写作知识远不能满足现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在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也仅仅是小学时学习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以及通过自己阅读文献的零星积累。因此,要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体制,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能独立从事科研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于医学研究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截至目前,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研究尚为数不多,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从研究对象来讲,多数研究停留在对SCI收录期刊的语篇结构及句法层面的语言特点的分析,旨在为学术写作提供方向导引但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二、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主要有对体裁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但目前并无太多的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文本分析或学生问卷反馈的基础上给出进行体裁教学或探究式教学的建议,缺乏学生的写作的数据分析。三、在研究内容方面,据笔者的调研情况看,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郑家伟(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2011),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杨植(杨植,2012)和第三军医大学的詹小青(詹小青,廖荣霞,陈敏,2010)的研究涉及到具体专业SCI论文的英语写作之外,其他研究均从广泛意义上探讨SCI科技论文的写作及课程建设问题,因而研究缺乏针对性,此外,就SCI科技论文本身来讲,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到特定专业下的具体论文形式写作的探讨。
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不同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SCI论文写作中的影响程度,找到和发现不同教学法下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最佳发展维度对于弥补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的空白,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研究生SCI论文的写作能力发展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具体来讲,本研究重点围绕写作教学常用的体裁法、成果法和过程法来展开,其研究结论如下:
一、体裁法
总体来讲,体裁法对学生语篇结构的影响最大。在教学中,教师分别选用了比较标准的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和临床总结的范文与学生品读,重点讲授了学术论文与学生较熟悉的说明文、记叙文以及一般性论说文的体裁区别。此外,对于学生影响较大的应用文体裁意识,教师也着重进行了讲解和分析,使学生首先从文章样式上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和掌握。反应在写作中,学生一般能基本遵循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做到不落要素,但是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文章各部分结构匹配合理、详略得当。
二、成果法
在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成果法对其学术语言维度的影响功不可没。由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母语因素的干扰,并且长久以来缺乏学术语料的输入,因此,研究生们的写作水平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则基本处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不但缺乏学术词汇的积累,而且在句式结构和表达形式上单一枯燥,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大量学术语料的输入,一方面通过精选真实语料中的高频词汇和表达法来强化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评价纠正学生文本中的语言、语法问题和非常规表达现象。由此,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积累科学词汇和表达,并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应用到真实的写作任务当中。
三、过程法
在实际教学中,过程法一直以组合的形式应用于前两个教学法实施过程之中,通过学生的座谈和问卷反馈分析,过程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依据过程教学法的写前、写中和写后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写前阶段应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写中阶段,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互评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正文本并反思错误原因。在写后阶段,教师除给予建设性的点评之外还会进一步指出学生下一步的改进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求学生对课堂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进行课下反思,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对课堂教学给予评价和建议,反思自我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在过程法中领悟到了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和意义,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行为策略,并能自觉地把这种策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中。学生科研能力水平提高了,其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如何撰写与发表口腔医学SCI论文[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20-429.
[2]杨植.SCI论文写作与中医药研究生医学英语写作课程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92-94
一、写作教学现状和实验方法
(一)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现状
第二语言写作研究在世界二语习得界占有重要地位,英语写作能力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在所有的英语学习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中,写作作为一项较为综合的技能较难掌握。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听、说、读和译等技能培养上。由于作文批改和讲评的特殊性,教师不是十分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在CET-4和CET-6考试中写作占分比较高,所以很有必要找到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二)主要写作教学法简介
1.成果教学法(Product Approach)。此教学法把词法、句法和词句间连接手段的正确使用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它认为成功的写作是基于写作者个人的语言知识,因此它强调语言的正确使用,正确的语法和拼写,但它忽视了写作者的语篇发展。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熟悉例文(familiarization)、控制性训练(controlled writing)、指导性写作(guided writing)和自由写作(free writing)。
2.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此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为认知心理学和语篇建构主义,它把写作看作写作者主动建构语篇的过程,它认为写作是一项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活动,不过它忽视了写作者的写作水平和语篇类型的差异。语篇学家Tribble提出了四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写前准备(Prewriting)、写作草稿阶段(drafting)、修改阶段(revising)和编辑阶段(editing)。
3.体裁教学法(Genre Approach)。此教学法强调写作者写作时要考虑其写作目的,并对文章的整体修辞组织给予特别关注。然而,体裁教学法对写作技巧不够重视,写作教学中学生显得比较被动,教师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教授也不够。
4.过程体裁教学法(Process-Genre Approach)。Badger和White于2000年提出了这种综合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尽量避免传统教学法的缺点,且充分展现传统教学法的优点。此教学法将写作活动看作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要为特殊的写作和交际目的服务。写作过程同时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入以及写作技巧的练习。它的主要教学步骤如下:例文分析(analysis of sample text)、例文仿写(imitation of sample text)、创造性写作(creative writing)、修改及反馈(revising and getting feedback)、校对及终稿(proofreading and final drafting)。
(三)实验方法介绍
本论文以调查问卷、教学实验和前后测的形式,对青海大学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进行实证研究:是否过程体裁教学法(Process-Genre Approach)这种综合的教学模式在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更为有效。受试者为119名来自青海大学医学院的2015级一年级本科生。笔者于2015-2016学年的第二学期3月至5月进行了近两个月(8个教学周)的教学实验。其中实验班49人,控制班70人。在教学实验开始前对两个班都进行问卷调查并作写作测验(前测);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控制班采用结果教学法,实验班采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实验后对两个班再次进行写作测验(后测),并对实验班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且抽取个别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本实验研究使用SPSS软件(13.0版本)来统计并分析教学实验前后采用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两个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差异。
二、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
从前测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1)写作教学中体裁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成果和过程教学法依然在国内大学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对于“题材”和“体裁”的区别学生不是很清楚;(2)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依然只注重词汇、句法和基础知识点的准确度;(3)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班的学生写作成绩有所提高,通过SPSS软件分析,明显高于控制班。
(一)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前测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教师教授写作课仍主要采用成果和过程教学法,有34%的学生表示曾接受过课堂写作教学环节有过程教学法的特点。总的来看,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现今依然在高校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使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教师仍是课堂的中心。
(二)学生对写作评价系统的态度
前测问卷调查还显示,在教师习作批改倾向的调查问题中,33%的学生认为教师太过强调词句间的衔接和连贯;43%的学生认为教师批改过于关注词句法的准确度;仅有11%的学生表示教师批改时关注习作的观点及整体内容。因此,笔者认为,现今教师的习作批改依然停留在句子和段落的基础层面,教学中更没有教授不同体裁篇章的模式,体裁教学法的篇章交际及写作目的评价基本被忽略。
(三)教学实验分析结果
通过SPSS软件的独立样本和相依样本分析,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测验里,后测写作成绩有明显提高,P值小于0.05;在控制班与实验班前后测验对比中,笔者发现,实验班比控制班在后测中取得的写作进步更明显,P值同样小于0.05。在后测之后的调查问卷和学生访谈中,学生也表现出对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兴趣,表示这种综合的教学法能提高其写作成绩。
三、教学启示
【Abstract】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 (PGA) to ESL/EFL writing has been advocated by its proponents for being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o shed light on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context, a literature review on relevant studies in foreign EFL/ESL contexts is taken. It starts by reviewing the initial concepts and models of PGA and then proceeds to discusses relevant studies conducted in this field.
【Key words】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eaching EFL/ESL writing; literature review
【摘 要】 过程体裁教学法因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一些EFL/ESL写作教学中获得了推广。通过回顾国外关于过程体裁教学法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其在国内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启示。文章首先回顾了该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与模型,随后讨论了这一领域的相关国外研究。
关键词 过程体裁教学法;EFL/ESL写作教学;文献综述
1.Introduction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writing is challenging. This study comes out of concerns about teaching EFL writing in Chinese university. In the English acquisition-poor environment of China, students face time constraints and depend heavily on teachers’ instruction in learning EFL writing. As teachers, therefore,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draw on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omote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 (PGA), as a synthesis of the product, process and genre approaches, is advocated by many researchers for being effective in facilitating students writing in EFL/ESL contexts. To shed light on the benefits of PGA to teachi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is taken.
2.Concepts and Models
The concept of PGA origins from Badger and White’s (2000) concerns about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product, process and genre approaches. They argue that the three approaches are complementary and there is a need for synthesis. Acknowledging writing development varies between different learners and writing should be embedded in the social situations, Badger and White contribute a teaching model, in which five elements interact with three possible input sources. On this theoretical base, Guo (2005) provides specific guidelines for adopting PGA and presents a six-stage procedure for pedagogical implementation.
3.Studies in EFL/ESL Contexts
A survey of literature shows that PGA has been proposed into implementation in other EFL/ESL contexts. Theoretically, Kim and Kim (2005) state that the eclectic use of both the process and the genre approaches could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eaching EFL writing in Korean universities. Nordin and Mohammad (2006) caution that to implement PGA in ESL writing classrooms genre-based pedagogy should not replace the usefulness and power of process writing. Empirically, Pujianto, Emilia and Ihrom (2014) in their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e whether PGA teaching steps can help promote senior high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of report text based on schematic structure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ome degrees, PGA is effective in helping learners develop their writing skills of report text. Nevertheles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low-achieving learner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longer modeling and teacher-student conference stages. Their study contributes towards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PGA and uncovering the problems related in EFL classes in Indonesia.
4.Conclusion
As mentioned above, Chinese students are provided limited exposure to English and face numerous constraints in developing their EFL writing skills. Realizing the benefits of PGA, many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is method by discussing its fea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Also, teachers have began to apply this method into their own writing instruction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China actually is in line with the foreign studies and to some extend complements those studies. However, it is still necessary and beneficial to draw on the foreign experience to provide students effective scaffolding and raise their writing competence in a productive way.
【REFERENCES】
[1]Badger, R, & White, G.(2000). 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ELT Journal [J].54(2), 153-160.
[2]Guo, Y.(2005). A process genre model for teaching writ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J]. 43 (3), 18-26.
[3]Kim, J, & Kim, J.(2005). Teaching Korean university writing Class. Asian EFL [J].7(2).
[4]Nordin, S. M, & Mohammad, N. (2006). The best of two approaches: Process/Genre based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The English Teacher [J]. 35, 75-85.
[5]Pujianto, D, Emilia, E, & Ihrom, S.(2014). A process-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report text to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dones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J]. 1(4), 99-110.
法公认为商务英语已成为中国外语界20年的研究热点,但存在研究方向过于集中,质量不高的问题[1]10。商务英语教学是商务英语的实施手段。王关富,徐伟指出,中国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被称之为外贸英语课程开始的[2]。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需对目前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状况,做比较完整的回顾和总结。本文分析了国内过去15年中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揭示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和存在的问题,指出该领域研究的前景和趋势,以期能帮助业内人士从总体上把握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过程,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范围和对象
王立非,李琳提出,商务英语的研究方向应以交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为主,包括商务应用语言学,国际商务文化学,商务翻译学,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和国际商务国情学。其中商务应用语言学应主要研究商务语言,商务英语教育学和商务话语研究三个方面。商务外语教育研究包括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商务英语测试研究和商务英语教师发展[3]11。从国际上看,王立非,李琳对ElseverScienceDirectSSCI期刊数据库的论文检索,发现在18篇有关商务英语的论文中,有56%的论文主题是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为发现和把握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情况,本文收集了1998年至2012年间发表在5种主要外语核心期刊上的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并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这五种期刊上刊载的相关论文,以免疏漏。这五种主要外语期刊包括《外语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界》和《外语电化教学》,共统计出该领域研究论文33篇(见表1)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及特点
回顾国内过去15年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可以发现:
(一)研究趋势
从总体上看(见表1),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呈现出比较平均的变化趋势,的总量不大,仅在2005和2009年分别达到6篇,2005至2009年间共20篇,占该领域总数的60%多。刘法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在2007年,教育部首次设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使得商务英语作为独立的学科首次被承认,迎来对商务英语,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1]11。
(二)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看(见表2),可以概括为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占总数的4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占21%),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27%),商务英语教学理据和学科建设(24%)为主;其中前三个方面大多从微观角度出发,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来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这与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是分不开的,商务英语应归属于应用语言学学科[4]70。另外,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学科内涵,发展路径以及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等宏观层面研究的比重,在2008年以后有所增加,这也反映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瓶颈,在于商务英语研究的学科研究方向,使此前的研究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见表3),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占64%,实证研究在最近几年,尤其是2005年后有稳步的增长,说明实证研究方法应逐步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者所接纳和采用。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渐趋于理性化,从早年的以理论研究为主发展到近几年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论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本文统计的33篇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过去15年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中一半是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如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多媒体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主流。张海森分析了WebQuest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设计方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指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70。谷志忠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探讨了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当中的实际应用,并尝试提出了自己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基础知识铺垫,前期任务导入,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学习讨论,真实语料点评和书面汇报总结[6]。雷春林阐述了内容教学法(CBI)的五种主要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应用[7]。柳青军在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3P口译教学模式,即Preparing(译前准备)、Performing(现场口译)和Packaging(译后总结)三个阶段[8]78。周芹芹探讨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9]25。申相德,李国俊探讨了一种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手段进行电子商务英语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并通过调查问卷评价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10]。赵学旻提出建立项目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课堂相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尝试营建一种虚拟商务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的商务能力,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认可了这种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11]36。赵淑容从需求分析的视角发现,情景教学方法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对目的需求和学习需求的满足均有较大贡献[12]71。王林海,孙宁认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实语篇习得商务英语体裁的结构特征,并通过行动研究进行了验证[13]42。王立非,李琳建议商务英语课程改革应将专业内容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形成全新的机辅化内容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群建设[3]14。同年,王立非和黄湘琪将这种机辅化内容教学模式,应用到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系统中[14]。徐珺,史兴松以《商务沟通》英语实践课建设为例,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教学效果[15]70。从以上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有二个特点:其一,重实践,重应用;以内容教学法,行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真实语料和任务教学法为研究对象,这充分说明了商务英语以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的特点;其二,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反映了商务英语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语言交际能力,把语言与商务有机结合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国际交往的增加,商务英语已逐步替代科技英语,成为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而ESP教学研究已经历了语域分析阶段、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分析阶段,进入了以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为中心的研究阶段[16]。但是,从上述主要的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研究内容中,除赵淑容外,应用需求分析,研究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仍然不多。
(二)各种教学理论在不同商务类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已有尝试,但仍有很大发展余地。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理论的引进对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这些教学理论大大丰富了商务英语教学手段和方法,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形式,教学互动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这些尝试已在各类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出现。陈平应用语篇体裁分析理论,提出了外贸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思路[17]。付美榕围绕LCCI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规范,提出简便得体的结构,通俗自然的词句和平和委婉的语气是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18]。罗健认为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应教授如何在商务写作中体现商务英语自身独特的文体特征,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探讨用文体学的方法教商务英语写作这一新的途径[19]。李传芳认为交际语言测试是从交际教学法发展起来的,不仅仅测试语言知识,而把测试的重点放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上[20]。王美玲从在中国和芬兰大学生之间进行的国际电子邮件交流项目入手,探讨改革和完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有关问题[21]35。刘森林探讨了国际谈判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和问题[22]。阮绩智把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计视为基于知识的、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并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提出课程的基本设计框架及教学模式[23]。张海森运用WebQuest教学模式,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探讨了《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5]71。蔡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作了例析,明确了学生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4]。李太志提出外贸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中词块在的优势,认为以词块为单位进行的产出性题型训练教学法,有助于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25]。柳青军论述了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应在商务环境中对语言能力培养进行的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8]78。周芹芹从建构主义出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倡体验式学习[9]25。提出教学的基本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王菲以网络连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创建商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构建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佳化[26]37。赵淑容以需求理论为基础,按需求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情景教学如何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强化学习者主体参与,拉近了商务英语教学与目标情景实际间的距离[12]71。赵学旻借鉴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以此为理据,提出了建立项目式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课堂相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新模式,试图解决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过于强调语言知识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11]37。王林海,孙宁依照体裁教学法,设计了阅读真实英文商务信函体裁教学法课堂活动[13]42。曾利沙利用语境参数理论,对商务英语时文翻译中概念语义嬗变的理据做出了描述研究,拓宽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27]。综上所述,这些教学理论主要有语篇体裁分析法、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的课程类型有:写作,翻译,口语和阅读和商务技能。可以发现,商务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基础包括有专门用途英语理据,应用语言学理据,功能语言学理据和语言经济学理据[4]70。另外,在涉及的商务英语课程类型中,商务类写作占27%,远远超过了读说、词汇和翻译类课程,这也是未来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三)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整理(课程目标与原则,教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测试与课程评价)有了相应的变化。商务英语课程的任务既包括了在商务情景下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有商务知识的传播。所以这类课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应有别于传统的英语教学,但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英语教学,应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梳理。从课前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原则的设定,到课设计安排和实施方法,到课后的测试和课程评价,都有一定的研究。陈焰讨论了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商务英语教学应侧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任务导向原则(task-oriented)和学生导向原则(students-oriented)[28]。蔡芸评价了浸泡式商务英语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29]。陈坚林以交际法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为立足点,提出了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重要性和建议[30]。李传芳介绍了BEC交际口语测试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加强话语运用和交际策略的实践研究以提高我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20]63。阮绩智讨论了商务英语及其课程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该课程的目标和三个层次分项目标,并阐述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重视商务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有机结合;以英语为本,注重语言基础,培养运用能力;强化语言综合能力,突出听说技能训练;注重教材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交际法的教学原则[31]。李郁等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与考试的改革,并提出时效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改革原则[32]。王美玲肯定了电子邮件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改进电子邮件项目实施和完善后续项目设计的方案[21]35。张海森对《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设计,任务,步骤、资源和评价都有详细的说明[5]71。鲍文等认为商务英语课程可进行适当整合,应进一步完善商务英语课程实践教学,注重素质教育等[33]。周芹芹从商务英语自主学习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管理,课程教学的评价等方面提出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和特色[9]25。王菲指出开展基于网络连接主义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有时代特征,符合商务英语知识的学习特征,是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26]38。其中,教学设计对象不是传统的教学步骤,而是一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具有互动、变化和多维的特征;教学设计原则应是注重学科化和集成化,创设商务英语知识节点和信息源,交互性。赵淑容通过三个国际商务英语情景教学案例,说明了情景教学的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12]71。莫再树,孙文娟分析回顾了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四大特点和六大问题,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现状做了比较完整的归纳和思考[34]。徐珺、史兴松将任务教学法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步骤,以《商务沟通》为例,展示了学习任务的设立、实施和评价过程[15]71。
(四)商务英语学科体系构建和学科定位的研究为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指明了方向。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持和研究路径。目前关于商务英语的学科基础、学科定位、特点及其研究对象的研究,为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明确了方向。陈建平与聂利亚指出商务英语可定位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门下的一个分支,其学科基础是语言学,包括专门用途英语理据,功能主义语言学理据和语言经济学理据,并涉及跨学科研究[4]70。提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应运用语言学、语言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研究对象应包括商务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与教材内容与评价,以及师资培养等。王立非,李琳则认为商务外语可以分别从属于外国语言文学或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3]10。商务外语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已具备理论体系、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方法和专门从业人员等特征。对商务外语的专业地位、教学要求、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路径,二位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研读这些论文,本文发现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把握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数量
商务英语教学类研究论文的数量不足,虽然最近几年在部分高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了商务英语研究学会,但在外语教学类主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量,与其他外语教学研究的成果还无法比拟。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大多还集中在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某种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上,理论研究偏多,商务英语的本质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
完整的和成熟的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大部分是片面的,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没有考虑到国内国情和本地化的需要,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实用性有待商榷。
(四)研究对象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但对其他研究对象的研究不足,如高职学生,社会培训等各层次英语学习者。
(五)研究范围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的延伸,研究涉及的课程主要是“英语+商务”类型,即以英语语言技能培养为主,以商务知识学习为辅,如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口译为多),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和词汇。对以英语为载体的商务课程的教学研究数量和深度严重不足。另外,不同课型所需的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支持,以及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仍需继续加大力度。
六、今后的研究方向
从以上对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的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余地。本文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可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一)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涉及的范围会越来越广,研究者可以从商务英语的定位,教学理念的创新,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进,尤其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应以实证研究为主,但传统英语教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应用也不容忽视。总之,要不断丰富研究的类型,要把应用研究、解决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任务。
(三)研究对象
【关键词】 体裁分析 英语阅读 篇章模式
1. 体裁分析理论
胡壮麟教授认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培养学生预测语体和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教给学生篇结构知识和不同体裁语篇图式结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序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形成发孤知识网络,增强对篇章的理解程度,加大信息储存量,提高对典型篇章结构标识语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力。
2. 体裁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下面就讨论这三种语篇结构模式及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记叙文篇章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记叙文主要讲述一个故事或记述一个事件,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属于人物传记类,故事类语篇,把握这一类型语篇分析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有促进作用,拉波夫(Labov)认为完整的叙事性篇章结构可以包括六部分: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和回应(coda)。
阅读记叙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人称:记叙文可采用第一或第三人称,或者兼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生动、逼真;而第三人称使叙述显得客观,叙述范围更广;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些成分组成一个事件或经历的完整叙述;3)叙述的顺序:顺叙和倒叙。顺叙是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而倒是先交代事件的结局;4)中心思想:记叙文一般围绕一个确定的、鲜明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展开对情节的描写。
2.2议论文篇章模式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议论文主要是借助事实和数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某个现象或事实的真实性或确认一种事情或观点的正确或错误。议论文论证的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立论即作者从正面对所议论的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驳论即作者通过反驳对立的、错误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证明自己的见解、主张的正确性。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因果论证法、归谬法等。1)归纳法(induction):归纳法通常先有一个假设或设想(hypothesis/supposition),然后作调查,收集例证,从而归纳出一般的道理,证明这一设想的正确性;2)演译性(deduction):演绎法来自形式逻辑的三段论(syllogism,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先提出一般性的论断,作为大前提;再引用人所共知的事实,加以分析,使人信服这个论断,作为小前提,最后推出结论;3)因果论证法(cause-effect):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进行论证;4)归谬/反证法(reduction/absurdity)。由反而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驳斥某一观点的方法。
2.3说明文篇章模式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说明文是一种章法灵活、结构复杂的文体,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特征或功能进行介绍或解释。说明文语篇布局层次感强,多用语篇连接词、过渡句连接上下文,细节信息详尽明确。说明文一般包括:1)背景或假充的北景;2)问题或假设的问题;3)为解决问题或而推荐使用的工具或必要的条件;4)为达到预想的解决问题的效果,提供至少一个尝试性的程序建议;5)指出用什么手段来检测问题是否已解决;6)结束语(表明假定的程序已经结束)。尽管在说明语篇中并不总是包括所有要素,但一般都会涉及到问题(话题)、程序和解决方法,即 “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这一说明文语篇结构模式。
说明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多,如定义法、举例法、比较与对照法、数字法、图表法、引用法、比喻法、程序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和分类法等。1)定义法(definition):给事物下定义时,必须作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然后用简单的话语把事物所包含的意义概括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2)举例法(illustration):对于可能引起疑问或不易理解的事物和言论,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能够获得好的效果;3)分类法(classification/division):把事物说得条理清楚;4)比较/对比法(comparison/contrast):比较是指出事物之间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是只看其差别,使事物形象鲜明。
3. 结束语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体裁分析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面局。就一定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正确率。
[1] 曹美蓉. 刍议英语语篇教学策略[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关键词] 英语学术写作;大学英语教学;英语学术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41-04
0 引言
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中受到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普遍偏低,研究生投到国际会议或国际期刊的英语论文中有约85%以上由于英语写作问题被打回,要求改进英语写作水平,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效率。所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术文体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国外有关学生学术写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也备受关注。Hyland[1]研究了英国和中国香港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表达对命题限定和肯定时的用语,发现中国香港学生在用词和句法结构选择上更趋于单一化,对命题的限定和肯定程度把握不准。他[2]还研究了中国香港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中元话语的应用情况,发现元话语使用无论从种类上还是从适宜度上都有欠缺。Huang[3]调查了非英语为母语的博士研究生对学习学术论文写作和在国际期刊上的看法,发现这些学生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在英语学术写作方面处于劣势,但他们又缺乏改变现状的动机,认为在科研中英语是占第二位的。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方面他们对导师有依赖性。另外,他们对学术写作课的效果缺乏信心。
国内有关学生学术写作能力方面,马广惠、文秋芳[4]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结果显示,母语写作能力、英语知识和能力对英语写作能力产生系统的影响。徐有志等[5]对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黄建滨等[6]在对1999~2008 年国内出版的25 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教材调查后发现,目前研究生英语教材对学术英语写作涉及甚少。韩金龙[7]提出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顾飞荣等[8]提出博士研究生英语学术写作教学合作完成任务法。张桂萍[9]把任务教学法应用在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孙蓝等[10]提出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袁平华[11]提出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综上可见,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着学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和英语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本文以燕山大学非英语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其撰写的英语学术语篇为语料,探讨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旨在改进和提高目前英语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学生。
1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重 要性
国外不少学者从写作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公民素质培养的角度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国外很多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而且写作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作为一种基本的学术训练,学术论文写作还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准备。国外很多高校对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也相当重视,不仅普遍开设学术写作课程,还设立写作中心和学术写作补习班。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英语教学在学术写作能力培养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导致了我国的学生和学者在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上普遍偏低,影响了他们与国际学术界的有效交流。
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是高校教育质量、学生学术研究能力、专业素养与英语写作水平的直接反映,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当今高校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如何才能适应国际化学术交流的迫切需要,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英语学术写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效率,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011年教育部设立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外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中把“高校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列为专项研究课题,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教学的重视。
2 学术论文的特点和功能
学术论文是对创新性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和报道的学术写作文体。以报道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卡塔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12]根据卡尔布勒(Karl Bhler)的语言功能三分法,把文本分为三种类型:
1)信息型:注重纯粹的事实,提供信息、知识、观点等;语言具有逻辑性和指示性的特点;交流的焦点在于内容或话题。
2)表情型:作者使用具有美学特点的语言;原文作者或信息发送者的地位以及文本的形式是此类文本的关注重点。
3)感染型:此类文本的目的在于说服读者或信息接受者做出预期的反应;采用对话式语言;其焦点在于感染读者。
根据不同文本类型,莱斯也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见表1。
学术论文属于信息性文本,其关注的焦点是表达内容。所以,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应按照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用平铺直叙、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论文的内容。
Halliday[13]认为,任何一个语篇都同时实施着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指语篇通过及物性系统表达命题的功能;人际功能指语篇通过情态和语气系统建立说话者与听话者或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使听话者或读者接受或认同作者表达的命题的功能,即建立说话者和听话者,或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功能指语篇通过主位/述位系统和衔接系统把命题内容和人际意义连接成一个衔接、连贯的语篇的功能。
所以,要把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看成是作者在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一种社会交际功能。要想写好学术论文,学生既要了解学术语篇的文本类型,又要了解这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学术论文中,既要实现语篇的概念功能,又要实现语篇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3 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随机抽样调查了燕山大学100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撰写的英文学术论文摘要、引言和结论,发现了如下问题。
1)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差。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语言表达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一部分学生存在较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语义表达不清楚,语言表达不规范,语法错误多,长句多,时态混乱,中国式英语等。
2)学术写作不符合学术文体写作规范。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撰写的摘要和引言不符合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例如,学术论文摘要和引言中,存在内容不全,缺少必要的内容,甚至有的摘要和引言没有实质内容,都是空话。还有的摘要和引言之间内容简单重复。另外,口语表达严重,语言结构松散,缺乏学术语篇正式语体的严谨性、简洁性和科学性。
3)缺乏与读者的互动。从学生写的引言中发现,很少看见与读者沟通和互动的语言机制。这样,会很难跟读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会影响作者提出的命题内容被读者所接受。
4)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差。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信心不足,对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信心不足。有些学生是因为学校有要研究生发表SCI、EI检索的论文的要求才学习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但他们学习主动性差。
5)存在抄袭现象。有些学生撰写的学术写作语篇被查出有抄袭现象。有的是少量抄袭,有的是大量抄袭甚至是全部抄袭。
4 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的原因 分析
前期对我国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调查发现,影响其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术写作学习起步晚。据调查发现,我国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任何学术写作的教育,直到大学中后期才开始接触简单的学术写作,例如,写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结题报告,毕业前写毕业论文等。而且,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这些报告和论文都是用中文写的。而在澳大利亚,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比如,让小学生去市区的一个污水处理厂参观,回来后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个调查报告,让学生陈述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有哪些问题。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意识。笔者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发现,中国的学生与欧美国家学生相比在学术写作方面相差很大。大部分中国学生都需要参加英文学术写作补习班,给中国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相反,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很强,经验丰富。因为他们很早就开始写学术语篇,已经掌握了学术写作的技巧。由于中国学生在学术写作方面起步晚,所以,更应该努力学习,尽快掌握英文学术写作技巧,提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差。与英语为母语者相比,中国学生在学术写作中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英语语言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和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暴露的时间要短得多,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语感差,英语基础也比较差。另外,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复习英语四、六级。而四、六级英语考试内容与英语学术写作联系不大,从而导致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很差。从学生撰写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语言表达很困难,经常出现语言表达不当和中国式英语。这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是绝对不被接受的。这也是很多学术论文被国际学术期刊拒绝的原因之一。
3)对学术语篇的体裁特征和写作规范了解甚少。从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摘要、引言和结论中发现,学生对学术论文的体裁特征、学科领域文化、以及学科领域认可的学术写作规范一无所知。 这也是造成中国学生学术写作水平低,达不到国际标准的一个原因。
4)对自己的英文学术写作水平和参与国际交流的信心不足,对指导教师有依赖性。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缺乏信心,认为这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把写英语学术论文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希望寄托在导师身上,希望导师带着发表国际论文。
5)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学术论文是以书面语形式的跨文化学术交流,是跨越汉语和英语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信息交流。既要考虑语言文化的差异,又要考虑国际上本学科领域文化所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另外,还要考虑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对语言表达的要求。而这些是中国学生了解甚少甚至是根本不了解的知识。
6)对抄袭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调查发现,抄袭分两种情况:(1)无意识抄袭;(2)有意识抄袭。第(1)种情况是由于学生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不了解什么是抄袭。第(2)种情况属于对学术抄袭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而且缺乏正确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学术作风。不论哪一种,都是很严重的学术不端问题,都将给自己和出版社招致很大的麻烦。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说明反抄袭教育做得不够。
5 对目前学术写作教学的一些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笔者对目前的英语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教学内容方面。改变以往的单纯讲授学术写作技巧的做法,增加讲授内容,包括学术语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和规约,跨文化交际和语用知识以及在学术语篇的写作中实现作者与读者人际互动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学术语篇的语体特征和学科领域的文化,了解在学术界这个群体中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习惯。另外,从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牢记英语学术语篇中的一些程式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本学科领域国际上认可的、接受的和习惯的语言表达形式。
另外,教学内容中除了知识性内容以外还应包括学术品德方面的内容,讲解知识的同时,还要讲解如何避免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
2)教学计划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更早地安排这门课程。从本科生开始开设英语学术写作课,由浅入深,使学生更早地接触、学习英语学术写作。因为英语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绝不是现学现用,也不是靠二十几学时的课程就能获得的。
3)教学形式方面。(1)采取小班上课。目前英语学术写作课主要采用上大课的授课形式,非常不利于教学内容的贯彻落实。由于学生多,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变得很困难,教学效果无法保证。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改为小班上课。(2)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针对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技能,纯粹靠课堂讲授很难使学生掌握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技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大量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在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大量阅读、大量写作的过程中,掌握、习得和内化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技巧和要领,感悟和体会英语学术论文中得体、恰当、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所以,教学模式中应包含学中练,练中学,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升华、不断内化的环节和过程。为了方便学生获取大量的阅读资料,可充分利用网络学术论文资源,使学生直接接触本学科领域国际著名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了解当代学术界的语言风格和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写作规范。另外,结合合作教学、任务教学和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论,针对目前大学生学术写作现状,探索并构建适合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关注、接触、认识、掌握、运用英语学术文体语言,并用其交流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
6 结束语
中国学生写英语学术论文面临两道难关:英语语言关和学术写作关。如何通过英语学术写作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术写作水平和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重而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所提出的关于目前英语学术写作课程的改进建议是积极的,对目前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只是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希望更多的学者提出更多的好建议,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使其真正地成为培养国际学术交流型人才的课堂。
参考文献
[1]Hyland K.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163-167.
[2]Hyland K.Meta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2005:16-49.
[3]Huang Juchuan.Publishing and learning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in English:Perspectives of NNES PhD students in science[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0,(9):33-44.
[4]马光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34-39.
[5]徐有志,郭丽辉,徐涛.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转月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调查[J].中国外语,2007,4(4): 47-51.
[6]黄建滨,于书林,徐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材调查分析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31-34.
[7]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4):35-40.
[8]顾飞荣,施桂珍,高圣兵.博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合作完成任务法”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8,(2): 41-43.
[9]张桂萍.“任务教学法”在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与英语科技论文作者的学术交流培养博士生学术交流能力的个案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18-22.
[10]孙蓝,陈纪梁.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J].中国外语,2009,(4):66-71.
[11]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0(1):59-64.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法 阅读理解 阅读策略
一、阅读理解的内涵
理解是建构课文的积极过程,包含利用以前的知识、理解词汇和概念,做出推理及把各部分的中心思想关联起来。虽然理解不可能通过机械的教学加深,但需要一系列对文章的理解有影响的策略。阅读理解包括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文章中;设定阅读目标,确保目标与文章是一致的;在阅读中和阅读后利用策略和技巧建构意义;采用与读者的文章和目标相匹配的策略;识别作者的目的;分辨事实和观点;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二、阅读课教学的现状
许多教师都想知道他们可以做些什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阅读单词但却只能理解其表面的意思,这让教师有挫败感。对于一些教师来说,阅读理解教学只不过是通过提问来确定学生对故事的理解。通常,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后就向他们提问,但是却很少向他们示范回答这些问题的理解策略。简而言之,教师把太过频繁的任务布置和提问与教学混淆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没有提供足够多的明确的理解教学。教师要精通教学,简单的任务布置是不够的,确保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的最好方法是直接而清楚地教授他们阅读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文章,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和知识。
三、支架式教学法的阅读策略
支架式教学(也称为“脚手架式教学”或“支撑点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他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教师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法的阅读策略,可以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到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的转变,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思考能力。
四、案例分析
笔者以必修1 Unit 3 “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为例,阐述支架式教学法相关的阅读策略是怎样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的。本课阅读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学到一些有关地理的单词和短语,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技能,懂得做好旅行前的准备工作,例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旅行地点、确定旅行路线、通过查地图等了解沿途的相关信息。另外,学生在学完本课后,能全面又条理清晰地把自己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
课例1:
赏析:在这节常态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师设置的读前、读中、读后环节之间联系不紧密,没有连贯的主旨思想。尤其是读的各环节设置都是着眼于寻找具体的信息而已,缺乏对文章的深层挖掘和思考。如果按照这样流程处理这篇课文,那么读后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就仅仅停留在支离破碎的浅层信息层面上。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无法得以展现。
由于对教材缺乏充分解读,常态的阅读理解课一不小心就成为走过场。这样的课堂往往没有包含教师自身对文章的思考和解读,因此无法体现出教材所包含的各种真正内涵。
五、基于支架式教学法的阅读课设计的实践
教师可以利用支架策略从不同层面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如文本所包含的语言知识、阅读技能、体裁分析、写作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等等,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走进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才能了解自己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感知、评价,从而使学生真正深层次理解文本。
改进方案1:关于语言知识的支架。
此篇旅游日记语言非常真实、地道、自然。无论是对地理环境的描写,还是人物的性格刻画,文本中的用词都很讲究,渗透着英语语言的美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解读。鉴于文中有一些生词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交互补偿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先解决文中的部分语言问题。
课例2:
(1)先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回忆学过的单词,然后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出归类的新词汇。
(2)为了降低难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教师可对要找的词汇进行描述或解释,然后让学生猜测是本文中的哪个单词或短语,如:to say something in order to make someone do something,如果学生猜不出来,教师可以继续举例进行引导,注意举例一定要简单易懂,不要一味重复词典上的解释,而要创造各种语境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更透彻。If a person doesn’t want to do something,what should I do to make him do it?学生再结合文中的语境就很容易猜到是persuade。
(3)教师也可以教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境对要找的词进行描述或解释,然后进行归类。Can you infer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give in”in the second paragraph?Which category does it belong to?Tell us your reason.(possible answer:it means“stop arguing and accept someone’s demands”.In the sentence“once she has made up her mind,nothing can change it”,“nothing can change it”implies she is a stubbon person.So we can infer Wang Kun had to give up arguing and accept Wang Wei’s.
注意引导学生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推测新单词的含义,而不是将单词孤立起来进行单纯的词汇教学。有了语境的支撑,就可以强化学生对新单词的理解,达到词汇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新词的能力,也为阅读理解文本扫清了词汇障碍。
改进方案2:关于体裁分析的支架。
在英语教学中,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篇章知识,即关于课文体裁结构的知识,是一个应当重视的要素。从研究文章体裁出发,将课文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道、人物传记小说、戏剧等。
课例3:
课例1中的问题设置只是为了问而问,纯粹是处理信息,脱离文本的信息加工,没有体现文本的内涵。而改进方案中的课例3则在体裁的视角中,聚焦了人时地事这一主线,在此过程中处理文本信息中的难点,概括归纳文本的主题及分析人物的性格。这样的设计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漫无目的,而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深层的探究,这对于学生学会思考有重大的意义,充分体现了reading for thinking的含义。
改进方案3:关于阅读技能的支架。
阅读技巧指的是在阅读和鉴赏某一段阅读材料时所需要的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平时阅读教学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阅读技能,精心设计,合理引导,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
课例4:
Step 1:Focus on the picture,trying to think of as many things as possible.
这一步旨在训练学生读前的预测能力,引导学生借助标题与插图尽可能地预测文本的主要内容。
Step 2:Skimming.
Read the passage within 3 mins and consider how many parts the passage can be divided into.Then fill in the table.
这一步旨在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略读了解文本的基本框架,训练学生有意识地分辨主题句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从中概括文章主旨大意,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
Step 3:Analysis the passage paragraph by paragraph.
Paragraph 1:
Paragraph 2:
What do you think of Wang Wei?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r?
Paragraph 3:
Mark the line where the Mekong river follows on the map.
Mark the geographical terms on the map.
State how the Mekong river follows according to the map.
这一步旨在训练学生的细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每段的阅读任务,能使学生对文本有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
阅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是促进阅读能力提升的催化剂。课例4中,教师通过运用预测,略读、细读、推断等阅读技巧,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意图和文本的具体细节。改进方案在设置阅读技巧训练任务的时候注重层次与逻辑,由浅到深、由宏观到微观地训练学生的多种阅读技巧,从而实现文本理解的深层化。
改进方案4:质疑作者的支架。
六、结语
支架式教学法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景、探索认知和效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支架式教学可以由起初的引导、帮助多一些,逐步过渡到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甚至最终达到无需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能在知识框架中继续攀升,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高境界。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实践中,要准确把握支架的内涵。不是说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随便地给出一幅图表、一组问题或一组建议等都可以称得上教学支架的。为学生提供的支架帮助必须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支架的出现不但要把握时机,还要设置得恰到好处。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铁玲,等.“基于开放性问题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
[3]葛炳芳.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阅读教研与行动改进.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9.
[4]戴军熔.“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
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