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茶具设计论文

茶具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30 11:28: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茶具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茶具设计论文

第1篇

1.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

2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结语

第2篇

蒙古族家中来客人首先要敬上奶茶,如再有客人来,即便壶里的茶是新的也要重新倒上,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倒茶的时候要把壶或勺拿在右手里,壶嘴或勺头向北向里,不要向南向外。茶要倒满,表示礼貌尊重。敬酒,把就倒在银碗、银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敬酒歌。藏族人家中来了客人,首先要先上糌粑,然后上酥油茶。倒酥油茶时,按照辈分大小、长幼有序的倒茶。客人在喝茶时,要慢慢喝,先吹开油皮,一口一口的慢慢品尝,喝茶时不能发出声响,不能喝的太快,喝到最后,不能全部喝光,要留茶底,这样女主人就会为你接着蓄满酥油茶,这样表示对女主人手艺的赞扬,如真的不再需要,需将茶底倒泼在地上,这样女主人就明白了。

2蒙古族与藏族的饮食器皿的分类与对比研究

2.1蒙古族与藏族的饮食器皿的分类

饮食器皿的分类有很多种,依据的不同,分类方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本论文主要研究蒙古族与藏族饮食器皿,从制造材料方面分类,并进行研究对比分析。蒙古族饮食器皿分类蒙古族饮食器皿有它独特的特征。从制造材料方面来讲,除使用从内地传入的瓷器之外,多使用木材、铜、铁、银等金属材料制作饮食器皿。还使用桦树皮、动物皮革制作各种容器,这和蒙古族的游牧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今天我们参观与蒙古族有关的博物馆时,可以见到大量的木制镶银碗、银制道具等和蒙古族的传统有密切的关系。1)木制材料木制材料制作的器皿主要用以储存稻米、米面、牛奶、水等桶占多数,此外发酵马奶或牛奶的桶也是用木制材料制作,但是体积较大,形状细而高,与其他桶类有区别。体积小的桶大多为挤奶用。木制器皿类的碗也比较多,一般的银碗内壁都是用木材或木本植物的根茎旋掏制作而成。木匠们还用木材制作成花样众多的勺子,勺子的柄上雕刻着精美的动物图案。2)金属材料蒙古族饮食器皿中,使用金属材料制作的器皿主要包括锅、火撑、茶壶、银碗等。比如著名的僧壶冒、雕刻五畜形象的净水瓶等都是其中的精品。制作银碗时,银奖往往把龙虎、吉祥结等优美的图案雕刻在银碗的。3)皮质材料使用皮革材料制成的饮食器皿主要有各种容器,如皮囊、皮壶、皮口袋、皮碗套等。因为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内陆,拥有广阔的戈壁滩,这里的人们自远古时期以来出门远走时必须带上水壶,他们使用的水壶一般都用牛皮制作,这种水壶轻便而结实,过去的牧民家庭都有此类的水壶。藏族饮食器皿分类藏族的饮食器皿的主要材料为木制材料、皮制材料、金属材料,还有大量的陶器和石器。1)木制材料木制材料的饮食器皿主要有碗、木盘、调料盒、糟把盒等都是木制器皿。藏族的木碗质地结实、纹理细腻、不易破裂,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散热慢、携带方便。其中不同的碗一般用桦木、桐树的树根或杂木制成。藏族的木制糟把盒、木制调料盒(图1)质地结实、纹理细腻,不易破裂。2)金属材料藏族的金属材料制成的饮食器皿多为碗(图2)、多穆壶、僧帽壶等。而金属材料又分为铜、铁、银。3)皮质材料皮质材料的饮食器皿主要有皮盘、皮碗、皮盆等。皮制材料有着取材方便,因为是游牧民族,主要以牧为生活来源,所以皮制取材非常方便;而且轻便耐用,结实,可以常年使用。4)陶器、石锅陶器是藏族地区常见的生活器具。的制陶历史悠久,的陶器多为土沙陶,早期以捏制成形,后改为慢轮加工。在上釉陶器出现的较晚,数量少,只有墨竹工卡县陶村可以烧制。一般市面上见的是赭红釉陶,而绿釉陶极为珍贵,一般是贵族使用陶器还有一大用处,就是酒具,陶制酒具(图3)非常常见。石锅是的洛巴族和门巴族的主要饮食器皿中的烹饪器具。

2.2蒙古族与藏族的饮食器皿材料的对比分析

第3篇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现代艺术;饮茶空间设计;应用策略

在关于艺术的分阶段性认识上,人们习惯将艺术划分为前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以及尚未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的后现代艺术。其中,现代艺术集中性地代表了艺术的现代性或者说现代性下的艺术。何为现代性艺术呢?吉登斯认为,所谓现代性一般指的就是“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只要我们认识到工业主义并非仅仅是在其制度维度上”。本文认为,现代艺术是一种与工业文明相适应,以反映人的主体价值,围绕着人的主体性、人的审美情趣、人的现实需要、人的社会理想等展开的具有时间、事件和故事三重维度的一种艺术设计思潮。

1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具体指向

关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具体内涵,学者们主要从网络社会、全球化、工业文明、民族性文化等视角予以把握,整体上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匡正于一个“现代性”的范畴中。结合现代性的维度、现代艺术的特点和当代茶空间设计的一些趋势与审美价值,本文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倾向于以下几点认识:

1.1情感化设计:注重把握人的情感体验现代性在反抗前现代性的过程中,最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将人的主体地位从一切落后的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当中解放出来,因此现代艺术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注重人对作品的“情感化设计”,也就是在艺术作品中充分地考虑和融入进“人的情感关照和情绪体验”,通过物质性的艺术设计来引起审美的主体的精神反思,从而引导主体去追求某种现代性的艺术价值———比如独立思考、自由、平等、独立的人格等。

1.2实用化设计:注重捕捉人的现实功利需求现代性艺术设计是现代性哲学在艺术界的一个表征,这个理论认为,现代人应当是理性导向的、实用主义导向的、“完整的人”导向的,人的现实需求是最大的合理性,以至于这种理性化运动一度将“工具理性”无限放大,造成了现代人的“异化”,即人成了劳动的工具,丧失了其目的理性价值导向。受这种工具理性的驱使,现代艺术设计追求满足现实人的实用化需求,在这方面比如包括要照顾到人的时尚追求、人的快节奏生活追求、人的压力释放需要、人的适度古典艺术审美需要等。

1.3人性化设计:注重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设计的终极导向著名艺术大师罗素曾经指出,“严格地来说,看见东西的并不是眼睛,看见东西的是大脑或心灵”,这即是说评判艺术设计的标准在终极的意义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符合审美主体心灵需要的艺术设计就是最合适的。有学者认为,现代艺术设计区别于传统艺术设计的主要方面在于一个“继承与创新”,而创新遵循的尺度则是人的需要、人性化的需要。从而,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中,如何基于人性化考量,从细节、立意、活用、整体设计等方面给审美主体带来一种“诗意的栖息”感官,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一种艺术氛围,是它孜孜以求的一种追求。

2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应用于我国饮茶空间设计的基本立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历史学家的一种史学观。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来讲其实也存在着类似的主张,我们仿佛可以这样认为,一切艺术设计理念都是当念。当前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个未来导向的创新的过程,还包括继承、对话、包容的内涵,而这些正是将其应用于我国饮茶空间设计时应当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或者说基本立场。

2.1时间:吸收我国古典艺术、民族艺术设计理念精华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网络渗透于社会诸领域的时代,网络科技、数码产品、网络新媒体仿佛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必备,艺术设计也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甚至说后现代主义那种颠覆传统文化、颠覆艺术权威的不良倾向也在向艺术设计领域渗透。对此,包括在我国饮茶空间艺术设计中的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基本立场应当是坚守艺术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融入到现代化的艺术设计中,做到“世界的就是中国的”和“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不能在艺术的国际化趋势中丧失本民族、本区域、本国度的艺术个性。比如说,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青花瓷文化、中国红文化、篆刻文化、龙凤文化等都可以在艺术设计的现代性中找到适合的位置呈献给受众。

2.2空间:吸收国外现代艺术的精华说到底,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思潮和哲学理念,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实际上是基于西方社会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生活观、艺术观和审美观形成的一种全球化艺术实践活动。面对这种空间形态互相对话的艺术设计潮流,我们的艺术设计现代化路程在坚守艺术民族性、民族魂的前提下,应当遵循着“包容”、“兼收并蓄”的原则,大胆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比如说“人性化设计理念”、“情感性设计理念”等,使我们的饮茶空间的艺术设计达到一种兼具古典与现代、兼具审美与实用化、兼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兼具艺术性与人性化的一种审美享受。

2.3价值:坚守绿色设计的底线如上文所讲,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面包括艺术的情感化设计、实用化设计、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将这些宝贵的价值融入到茶空间设计中去还应当遵循“绿色设计”的逻辑。简单来讲,绿色设计的精髓在于使艺术设计在满足人们正常的实用化、情感化需求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满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要求”。在绿色设计理念的框架下,广泛地采用环保节能型材料进行设计、使艺术设计更好地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立场。

3现代艺术应用于我国茶饮空间设计的基本策略

相比较于一般的商业空间,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带有自身的个性和特殊性,我们在考虑茶饮空间的物质消费需要的便利性、舒适性、实用性、经济性等特征的同时,也要照顾到茶饮空间的审美价值关怀,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和”、“雅”、“静”、“禅”等理念尽可能地呈献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可以在茶饮空间中获得一种身体和精神双重层面的获得感。

3.1情感化设计策略:营造一种宾至如归的茶饮体验首先我们应当在现代茶饮空间中适当地应用诸如古代茶文化的屏风、隔扇、字画、古琴等古典元素,同时将禅文化、道法自然文化等借助于书画、图片等展现出来,在直接的行为层面上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恍如前世”的情感冲击,为释放现代人的精神压力提供一个温床。其次,在茶饮空间的灯光效果选择上,不应当采取中央灯光的模式,而应当开启“个性化”的灯光模式,在不同的小包间实施不同色调的主题色彩或者音乐等柔性设计要素,照顾到不同消费者前来体验消费的不同心情与感受。

3.2实用化设计策略:使茶饮空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节奏现代茶饮空间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在于其实用性,过多地强调艺术性会丧失其商业价值和消费价值,因此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在应用于茶饮空间时要牢牢地将“实用性”、“市场性”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向度。在此,本文以香港市中心某中式茶楼为例,该茶楼由伦敦国际化设计团队Studioilse所设计,在功能设计上充分地考虑到了现代人举办派对、商务宴请等不同的茶饮要求,将极具亚洲色彩的格子窗作为重要的视窗,在十分有限的设计空间中,为了突出设计的“实用性”,将“一张桌子”“多种场景”进行动态的调换,可以适应多样化的消费群体前来就餐、饮茶、聚会、喝咖啡、休闲等,充分地照顾到了现代人的多种需求。

3.3人性化设计策略:在细节上展现出对现代人的关爱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就在于其人性化的追求,正如一名知名设计师所讲的“什么是好设计的永恒标准,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关注,把人放在第一位”。对于茶饮空间的现代化艺术设计思路来讲,我们可以这样着手:其一,在整体的茶空间功能区划上,要合理划分为若干个既可以互相交流又能相对私密地进行对话的饮茶空间;其二,茶饮空间中的茶具、文化符号、色彩、温度、湿度、休息室的布局等细节因素都要充分考虑到形形的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给消费者带来“小众化”、“个性化”的享受,而不是大众化的审美享受;其三,向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除了茶饮、餐饮、休息之外的一些艺术体验,比如书法体验、制茶体验、茶事体验、对话体验、书画体验、艺术欣赏体验、商务洽谈体验等;其四,在设计材料、设计语言、设计色彩等方面要遵循着绿色设计的理念,广泛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和设计语言。

作者:屠辰飞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6.

[2]周维娜.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3(8):116.

[3]薛立克,杨天明.浅谈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美术大观,2007(3):97.

第5篇

Abstract: Lacquer painting,as the basic teaching content in modern China's lacquer foundation teaching results in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lacquer arts and students' weak lacquer knowledge and further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lacqu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lacquer art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start from lacquerware and gives the specific teaching ideas,hoping that it could giv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our lacquer education.

关键词:高等教育;漆器;教学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lacquerwar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190-01

1对基础技法的重视

首先,教学中要明确使用天然漆。天然漆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多见,它主要存在并发展于东亚文化圈中,中国漆器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天然漆是综合性能最好的涂料,非常环保,制成品对人体无损害。现在各种化学漆充斥漆艺教学,虽然也冠以“漆”名,但和天然漆是两个不一样的事物,它的存在就不能理解为传统漆艺在新时代的发展。恪守材料的纯粹性不是保守,而是传承一种文化。这点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天然漆工艺要求高,从天然漆入手有利于学生从开始就能受到严谨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采用化学涂料的学生对工作环境和工具极不讲究,而做天然漆的学生则显得干净利落。此外,化学涂料的技法基本都是从天然漆的制作技法中来,所以能使用化学漆不一定会使用天然漆,能使用天然漆的人只要愿意都能很好的使用化学涂料。从这点上讲,天然漆是学科之本,教学一定要采用天然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对漆艺学习也很重要。目前中国漆艺教育主要从漆画入手,由于把漆作为一种绘画媒材,注重绘画性,模仿油画等别的画种的处理手法,对工具要求不严格,忽视学科特点,导致学生不会制作、保养工具,甚至不会正确使用工具。以什么样的工具对待漆,体现的是东方人的一种处事方式、态度。“工艺性”更多指的是一种做事程序,工艺性不等于僵、板,别的绘画也讲工艺,所以我们教育中不能人为的设定框框。对工具的细微处要交代清楚,比如刮揪两端为什么要做成钝角,主要是锐角的话裱布容易进入布孔将布挑起,还有挑起翻转漆时刮揪不致将漆甩出,这些要对学生讲清楚。

当然,制漆,做胎也很重要,其包含了对漆的加工、调灰、刮灰、裱布、 漆、打磨等工艺,每一个程序结束后教师都要严格把关,那么,在漆器这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掌握漆自身的性能,如何识别,了解漆操作特性及严格的制作方法。漆艺制作工艺是几千年先人的经验总结,系统而科学,引导学生体会其原理,才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变通,为漆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创作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更多是一种启发性思维,和设计的教学相比,漆器教学有特殊性的一面,漆器的材料和工艺决定了漆器创作离不开这些特点。先人已经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千文万华的漆器作品,是我们漆器教学可供借鉴的宝贵财富。但是,时代变化了,审美的不同就要求漆器如何以传统的材料创造出今天的人所需要的具有时代感的作品,这是漆器教学当前要面对的课题。

年轻的学生刚接触漆艺,对漆艺并没有什么成见,所以我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对漆的感受,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对工艺材料的想象力,不受约束地表现让自已感动的东西。比如漆艺神秘深邃的空间感,流动的线条,具有生命的别的材料无法代替的光泽,温润的触觉感受,以漆的独特之美表现自己对漆的认识,对世界的理解,只有将漆的生命和自己的心灵统一,就能在作品中完美地体现漆性,创造出感人的作品。

“如胶似漆”这个词说明漆具有黏性,这种黏性使得漆能容纳多种材料,黏结或依附于器物上,因此漆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天然漆的这种包容性就可以让学生去探讨漆与别的材料结合的可能性,扩大漆艺的表现空间。传统的漆与陶、竹、纸、金属、纤维等材料都能很好结合,现代也开发出玻璃钢,苯板胎型,使漆器胎体成型时间大为缩短,形态表现更为自由。还有漆和玻璃的结合给人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无色的玻璃凉爽、素雅,漆温暖、富丽,在质感上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在探索漆和多种材质结合的同时,也要在继承传统漆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观念和造型观念,使漆器在当代社会存在无限发展的可能。

3漆器教育要和生活实用结合

天然漆不仅是一种艺术媒材,更重要的是可使用的材料,能够服务于在当代人的生活。漆器在楚汉、唐、宋、元、明、清都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近代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漆艺发展出现了断代,致使漆器与人们的生活脱离。现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断追求多样性、个性;民族传统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这些为漆器走进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漆器教育要以现代家居中高档的饮食具、灯具、文具、家具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如屏风就很适合当代家居中的空间分割;装饰性漆器可以装饰点缀房间;茶具,咖啡具采用天然漆制作,因漆材料具有轻柔、靓丽、华美而与众不同;漆制家具手感温润,特别具有亲和力。漆器还可以环境艺术融合,笔者曾认识一位福州漆艺家为酒店大堂柱子上制作漆壁画,柱子的圆柱形,他采用传统脱胎的技法制作完成,这与其说是壁画,倒不如说是漆器。最后制作完成的漆空间富丽堂皇,很适合酒店气氛,这就是漆器和环境艺术结合的生动例子。由于天然漆具有耐热、耐酸、防潮、抗腐的功能,有“涂料之王”之称,在现代科技产品中也得到了应用,在这方面日本走在我们前面,比如以黑漆的照相机,金箔擦漆的高档手表,装饰精美莳绘的手机已在日本悄然出现。这些说明漆器在生活中有广阔的空间,有待我们的漆器教育去衔接、开发。

漆器是我们的文化,具有当代感的漆器就一定会为人们所接受,漆器装扮的生活就会绽放异彩。漆器的历史和现状告诉我们,漆器必须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在市场中才能展现他的活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市场意识,让学生制作的作品能符合人们的需要,这要才能产销良性循环,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从长远看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培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1-0046-04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素养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们普遍感觉要说清楚“信息素养”并不容易。当教师对课程的核心价值不明确时,教学目标的定位势必就不到位;当学生对信息素养懵懂无知时,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发展势必受到制约。究竟什么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及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从学生角度解读“信息素养”

多年来,学生对“信息素养”这个名词备感困惑。我们发现,在没有明确努力方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弱,学习情绪及学习信念也不稳定。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课程标准中的“信息素养”解读成学生能理解的能力标准,以便学生能积极主动、目标明确地修炼和提升自己。笔者结合所主持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方法及途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理论学习、系统思考、课堂实践,提炼出了适合本地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见表1)。该标准旨在帮助信息技术教师理清信息素养的内涵,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

表1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学 段

小 学 初 中 高 中

一、形成正确的信息意识 1.能体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1.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及学习中的作用 1.能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

2.喜欢学习信息技术 2.主动学习信息技术,乐意参与信息活动 2.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热情参与信息活动

3.能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形成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3.养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的习惯

二、能有效获取所需的信息 1.有收集信息的意识 1.明确信息需求 1.明确信息需求

2.能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收集信息 2.能确定信息来源 2.能找到多种类型的信息来源

3.能保存和管理信息 3.能从网上或其他途径筛选、收集信息 3.能构思和实现有效的搜索策略

4.能保存和管理信息 4.能记录、保存和管理信息及信息的出处

三、具有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 1.能判断所获取到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 1.能初步评估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时效性与准确性 1.能客观评估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时效性与准确性

2.能确定所获取的信息是否够用 2.能确定所获取的信息是否满足需求 2.能确定所获取的信息是否满足需求并确定适合引用的信息

四、能有效利用信息实现特定的目的 1.能利用信息探求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1.能探求个人感兴趣领域的信息 1.能探求个人感兴趣领域的信息

2.能传递信息,与同伴交流 2.能选用适当方法将现有信息进行加工创作 2.能将现有信息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3.能运用软件制作简单的电子作品表达观点 3.能初步运用软件表达观点、交流思想 3.能选用适当的工具创作信息作品,表达观点、交流思想

五、能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1.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 1.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乐意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1.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善于提出独到的见解

2.从同伴的意见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能对同伴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 2.能对同伴的见解或操作进行评价并提炼出有益的信息

3.能作为小组成员有效利用信息完成所负责的任务 3.能在合作过程中不断优化合作策略

六、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 1.不抄袭,不盗用信息 1.能分辨信息的好坏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1.文明参与网络交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2.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文明参与网络交流,负责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2.了解知识产权、版权等问题,引用信息时自觉注明出处

3.引用信息时能注明出处 3.能合法获取和信息

培养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

明确各学段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之后,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明晰了,教学中所采用的载体及任务也就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更加多元且富有实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且学生学会学习之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1. 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教育”给了信息技术课极大的启迪——课堂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去营造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善用学生关注的社团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

(1)营造生活化的情境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往往直抵学生的心灵,因为学生身在其中。教师若善用教学情境,就能催生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迅速入境生情。如在教学《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时,若要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后能形成借助网络解决学习或生活问题的意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就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潮汕地区,每家每户都会冲泡功夫茶,却少有学生熟知功夫茶的冲泡技巧及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因此,在学习这一节课时,教师直接将功夫茶具带入课堂,并邀请学生上台冲泡,由冲泡过程出现了“茶色不均、茶屑沉杯”等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出“如何冲泡功夫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探究兴趣。事实证明,当“搜索引擎”遇见“茶”,“技术服务于生活”这句话便生动起来了。本节课的课外作业是利用搜索引擎帮家人解决一个生活问题。如此情境迁移,再一次实现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衔接,点燃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也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活化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现的,信息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任务关系密切,越是开放的和富有创造性的任务,越能唤起学生的创造激情,学生的信息能力越能得到锻炼。什么样的任务才是开放又富有创造性的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设计任务所完成的作品,其创意、技术含量与精美程度都让人惊喜。如在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们设计了“创作自己的数字故事”这一任务。由于任务开放度高,学生自主创作空间大,又与学生生活和情感紧密相连,学生的作品随处闪烁着创意和优美的光芒,在课堂上未曾教过的技能,也被学生运用于作品的表达中。

(3)善用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学生校园生活中最能展现个性的舞台。面对社团活动,学生往往忘情投入、创意十足。信息技术教学若能与社团活动相联,势必能为学生的学以致用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文学社刊物的出版需要“文字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技能,文学社的投稿离不开“信息的与交流”技能,等等。结合学生热爱的社团活动开展教学,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新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供了机会。

2. 教会学生学习

在信息时代,学生会不会学习不仅决定了学生获取新知的宽度,也决定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度。因此,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超越自我。

(1)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其方法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自主完成任务,或在教师、同伴的帮助下自主完成任务。教师所提供的资源主要包括电子学案、操作录像等。

目前,大部分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均以操作步骤的描述为核心,在其帮助下,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教师课堂中提出的任务,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明显不够。

其问题在于,教师所提供的仅仅是操作指南,学生忙于“依样画葫芦”,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要改变上述状况,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必须是建构性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并将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边思考、边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2)教会学生评价

关注课堂评价的教师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无法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伴,这既与学生对评价标准的把握不到位有关,也与学生对评价的态度有关。认真参与评价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学生往往在审视自己与同伴表现的过程中,运用已知的知识与技能去感悟自身的优势或不足,从而形成优化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评价信息的能力、认知的水平以及审美的能力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评价。教师可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例如,当教师发现部分学生无视评价标准,随意对同伴的作业进行评价时,可请大家暂停评价,一起观看评价结果与实际不相符的作业。请评价该作业的学生阐述评价理由,再请全班学生就评价内容发表意见,之后再请该学生对自己原来的评价进行反思,并建议其对照评价标准再次评价。像这样坚持引导三节课后,学生的评价习惯就会得到改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超越自我的方向。

(3)教会学生合作

课堂上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但真正能将小组合作落到实处的课堂屈指可数。为何小组合作无法落到实处呢?真正的原因是学生体会不到团队合作的愉悦以及在合作中的收获。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制作作品之前,必须先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在合作中视野的开阔,教师可以选择话题讨论作为培养团队意识的起点。在分好组、选好小组长之后,首次的合作地点最好选择在教室,并让小组成员围成圆圈入座,教师为每个组准备一张大白纸和彩色笔,用以记录小组成员的思想,教师给出讨论的任务之后,要求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都要展示合作的成果。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每个人在讨论中观点得到组员的肯定并记录时,合作的愉悦感随之产生,随着讨论的深入,每个人的思维得到激发,意想不到的观点源源不断,有所收获的感觉随着小组合作的结束而诞生。有了这样的合作热身,学生的归属感随之建立,待到合作完成作品时,合作和为合作贡献智慧便变得顺理成章了。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当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及同伴的表现,学生的信息素养自然得到了提升。随着信息素养的提升,“水面的涟漪”必将越荡越宽广,越荡越美丽。

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

客观评估及表达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能使教师找到因材施教的起点,准确选择有益于学生学习的资源,并使学生能准确定位自主学习的出发点。

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可结合每节课的培养目标,从能力标准的六大方面进行。表2以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为例,谈如何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第二章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获取、评价信息的能力及知识产权意识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观察、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状况。又如第三章《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及《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些内容主要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创作信息作品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能力,因此,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估重点应放在信息作品的评价上,同时,教师也要考查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自我的能力。再如第六章《信息安全》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及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品质,教师可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及学生对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的辩论情况来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信息素养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且部分信息素养的变化情况只能依靠教师的观察和调查来获得,因此,对信息素养的评价最好采用类似5星(或笑脸)、4星、3星、2星、1星的分段标准来表达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第7篇

【论文摘要】樱花是一类著名的观赏花木,在世界园林中应用广泛。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樱花资源,而国人对此缺乏了解和深入研究,对樱花文化的探讨尤显缺乏。本文通过对中国樱花资源的介绍,中日两国对樱花文化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中日两国对樱花的文化价值存在不同的观点。日本把樱花奉为国花,把骤开骤落的樱花与英勇武士的人生观相联系,民间的青年男女也认为事物该在它最灿烂的时候凋亡;而中国自古偏爱那些寓意长寿、富贵、吉祥如意的花,自然不能认同日本人那种不珍惜生命的价值观。中国人对樱花的态度是抱着纯粹的欣赏自然界美丽事物的情感,而赋予樱花的文化内涵则相对较少。

樱花是一类著名的观赏花木,隶属于蔷薇科(Rosaceae)李亚科(Prunoidea)樱属(Cerasus),在世界园林中应用广泛。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樱花资源,而国人对此缺乏基本的了解,对樱花文化的探讨尤显缺乏。甚至有人认为樱花只有日本才有,将其与日本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将其赋予了樱花本身不该有的特性。我国是樱花的主要分布区,野生观赏樱花约50余种,其中很多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如迎春樱C.discoidea、钟花樱C.cerasoides var.campanulata、浙闽樱C.schneideriana、尾叶樱C.dielsiana、高盆樱C.cerasoides、山樱C.serrulata、野生早樱C.subhirtella var.ascendens等等[1、2,3,7],其中部分已在园林中得到运用,而我国对樱花的栽培历史也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对樱花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大力研究,同时,广泛深入了解和分析樱花的文化价值,才能让我国丰富的樱花资源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樱花的栽培起源与传播

1.1 樱花在中国古代的纪录

樱花原产中国。据文献资料考证,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已在我国宫苑内栽培。

南宋时期,王僧达(423-458)有诗曰: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由诗可知,此樱是一株先花后叶的红色早花品种,幼叶浅黄色而花艳丽。我国特产钟花樱即为红色钟形花,诗中所指与之相符[4,10]。

唐朝时樱花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院。白居易诗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诗中清楚的说明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于庭院观赏。

唐,孟诜所著本草纲目,对樱的定义为:“此乃樱非桃也,虽非桃类,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对山樱的释名为:“此樱桃俗名李桃,前樱桃名樱非桃也”。

宋代成都郡丞何耕对垂枝早樱的主要特征描述得非常真实,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证据。他的《苦樱赋》中:“余承乏成都郡丞,官居舫斋之东,有樱树焉:本大实小,其熟猥多鲜红可爱。其苦不可食,虽鸟雀亦弃之”。这里他描述本实大小,而果苦不可食者决不是樱桃而必定是观赏樱花无疑,因为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说:“本小实大,甘甜,味美可食”乃樱桃也。又根据他所说“达条扶疏而下”之句,则可断定这分明是一株垂枝早樱[4,10,12]。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冬海棠,生云南山中......冬初开红花,瓣长而圆,中有一缺,繁蕊中突出绿心一缕,与海棠、樱桃诸花皆不相类。春结红实长圆,大小如指,恒酸不可食。”这冬海棠即冬樱花,现在云南南部石屏、建水、元江等地还有很多,当地人至今仍称之为“冬海棠”。从多种文献材料中可知,我国古时已确有钟花樱、垂枝樱、冬海棠、山樱等多种樱花引种栽培[15,16]。

1.2 樱花在日本的传播和扩大

日本栽种樱花才千余年历史,而且是从中国引进梅花时夹杂在梅花之中偶然东渡到日本的,后来被日本发扬光大。

日本当初观赏的是梅花,据说是遣唐使带回来的,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平安时代被贵族们赏得如醉如痴。日前根津美术馆展览“天神美术”,其中有几幅室町时代的挂轴,被画作“渡唐”模样的神菅原道真,手里总是拿了一枝梅。

《樱大鉴》说,日本樱花最早是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传过去的。樱花的传播像所有生物一样呈放射性传播。《樱大鉴》还说,喜马拉雅的樱花传往日本后,在精心培育下,在日本不断增加品种,成为一个丰富的樱家族[11,12]。

在奈良时代(710—794年),说到花,就是指梅花,当贵族的审美意识由清雅转向华丽,很有些女气时,淡妆的梅逐渐让位给浓抹的樱。在712年撰成的日本史书《古事记》中,记载了日本古代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其中有一则描写一位明朗、美丽的姑娘,名叫木花开耶姬。木花就是指的樱花,开耶的字音也是樱花。木花开耶姬这种樱花自古以来就生长在富士山、箱根和伊豆半岛一带,人们叫它富士樱,至今这个名字没有改变。

7世纪,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

812年,喜爱樱花的嵯峨天皇开宴赏樱,形成宫廷传统,以至于今。另外,据说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赏樱大会是9世纪嵯峨天皇主持举行的。其子仁明天皇更将紫宸殿南阶下的“右橘左梅”改种成“左樱”,于是,典礼行事之际,左近卫府的羽林军便排列在山樱之下。从此,寺庙神社,贵族间盛行在樱花下举行庆会。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年),樱花已成为主角,咏樱花的歌比咏梅花的歌要多出5倍,赏樱活动也开始盛行。

当初,赏樱只是在权贵间开展,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才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传统的民间风俗。成为日本国花后,它更受关爱,培养出了观赏性更强的丰富品种群。

奈良和京都时代,观赏樱花的活动有花节、花会、花宴、花舞等,京都还有夜间观樱的习俗。而且,对樱花的观赏,并不是将眼贴近,一个个仔细观赏花形花瓣的具体形态美,而是稍稍离开一段距离,来欣赏它那充斥空间的如云如雾的整体美。

直至今日,樱花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逐步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每当樱花开放时,就是举国欢庆,全民赏樱之时。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每到樱花时节,日本便是举国欢腾,电视、广播、报纸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樱花开放的消息。日本气象厅及各种网络都有专门的樱花预报,樱花也带来大量的商机,各家商店和便利店内的快餐用具、时令小吃、酒类和樱花纪念品也要成几倍的备货,以应付樱花季节几百万人赏樱花所带来的消费。旅行社也届时会推出观赏樱花的旅游专线。日本政府每年都在八重樱盛开的东京新宿公园举办观樱会,招待外国使节、社会名流。在全国各地也有各式各样的观樱活动。清代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所作的《樱花歌》:“墨江泼绿水微波,万花掩映江之沱。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樱花歌。……花光照海影如潮,游侠聚作萃渊薮。……十日之游举国狂,岁岁欢虞朝复暮。”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看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9,10]。

日本学者也对樱花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共培育出300多个各类樱花品种[5],最多的当然要数日本樱花Cerasus yedoensis了,盛开时气势如虹,其次是山樱C.serullata,其下有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品种群,奈良吉野山就是观赏山樱胜地。

1.3 日本的樱花艺术

除了赏花之外,樱花在日本人民生活中处处留下了艺术的印迹。常以樱花作图案,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茶具、用具、陶瓷器,以樱花为题材绘制许多优美动人的图画、雕刻等,很多已成为国宝,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至于描绘樱花品种的画谱,更是不知其数,著名的有:《樱谱》、《怡颜斋樱谱》、《樱花贴》、《樱花图谱》、《樱大鉴》等等,搜集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樱花品种,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十分美丽,观赏起来,不忍释卷。樱花何时成为画家的题材,已无法考证。从日本现存的文献记载看,最早的是公元891年,日本宇多天皇宽平三年,阳成母后五十寿辰时,贞保亲王献上三尺屏风一块,上面画有坐在樱花树下的赏花人。自此以后,以樱花为题材的画逐渐多了起来,成了大和画的重要部分。一般的画法是把各种各样景色的樱花各种各样的人物结合起来。到了现代绘画中以樱花为题材的就更多了,如日本著名画家川合玉堂的《春图》,描绘的是山峡中的流溪,春雨戏弄着散落的樱花的美丽景色。日本著名的画家横山大观的《夜樱》,描绘的是一团团篝火映照的樱花,十分美丽,壮观。

陶瓷器上的图案,以樱花为题材的也很多。如《色绘吉野山图茶壶》,描绘了吉野山上漫山遍野的樱花景色。重峦叠嶂的吉野山上盛开着望不到尽头的樱花。日本江户时代瓷器技术达到高峰的锅岛烧,以雪白的瓷衬底配着鲜艳的边线,烘托出鲜红欲滴的樱花,晶莹有光,分外动人。伊万里的《彩绘元禄美人图大皿》,画有樱花和元禄式的美女,反映了江户时期的时代面貌,精美地刻画出一般市民的绚丽多姿。日本人民喜爱以樱花为题材的艺术品,樱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和艺术鉴赏中不可缺少的东西[12,13]。

2 中日樱花文化的内涵

2.1 日本樱花文化

樱花对日本民族的文化、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日本的文学、诗歌、散文往往把樱花作为描写、歌咏的重要对象。如日本著名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和最古老的诗歌集《万叶集》中,都有赞美樱花的故事和诗句。像这样的诗句至今仍脍炙人口:“志贺都城,已成废墟。旧日宫殿,付之一炬。昔日山樱,依然如故,,峰峦叠翠,五彩缤纷。”

《万叶集》是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相当于我国的《诗经》,所收咏梅和歌一百一十八首,咏樱四十四首,《万叶集》里的:ばな时は过ぎねど见る人の恋の盛りと今し散るらむ。这首和歌的大意是说,樱花虽还不是落花时节,偏却想到最眷恋观花的人,而现在它就要凋谢(离散)吧。

另外,在净琉璃和歌舞伎中,有很多场面都是在樱花怒放的背景下,年轻男女匆匆死去的。妹背山妇女庭训中的山一段就是其典型:以吉野川为界,住在大和国的妹山里的雏鸟和住在纪伊国的背山里的久我之助清船为了爱情和义理,女的被母亲杀死,男的自杀殉情。此外,还有很多情况下鬼怪精灵乱跳乱舞的布景,也是由盛开的樱花构成的,京鹿子娘道成寺是其一例。另外义经千本的道路上,变成藤忠信模样的狐精也在乱舞。樱花的美非同寻常,它会使人的心灵荡游到世俗世界的另一端,借用古人的话就是あくがらす。あくがらす:あこがれるようにする。心を浮かれさせる。汉语意思为“憧憬”、“向往”。樱花的美隐含着狂与怪与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4,11,12,13]。

史书上初见“樱”字,是七二年编纂的《日本书记》。书中说天皇泛舟行乐,忽有一瓣樱花飘落在酒杯里,可见,樱花一开始就是散落的形象。

到了武士主持历史的时候,人生无常,樱花的短暂与飘零正好拿来写照他们的人生观。十七世纪后半,赏花蔚然成风,“或歌樱边,或宴松下,张幔幕,铺筵毡,老少相杂,良贱相混。有僧有女,呼朋引类,朝午晚间,如堵如市。”樱花观赏庶民化,渐成年中行事。

1748年,“人中武士花中樱”的台词出现在演义家将为主公复仇的歌舞伎戏剧里,樱花历来的女性形象为之一变。其后,力主驱逐儒佛、恢复古道的国学家本居宣长自称“樱奴”,写下一首和歌:“人问敷岛大和心,朝漫山樱花。”(敷岛,指日本)樱花从此跟大和心、大和魂挂上钩。

幕府时代末晚,尊王攘夷的志士们风流倜傥,更加张扬樱花暴开暴落之美。明治年间,天军齐唱大和樱,樱花终至变成军国之花、靖国之花,三千宠爱集一身。和桃花一样,在日本文化中占有特别地位的樱花,也拥有一个规模可观的词汇群,如樱雨、樱乌贼、樱煎、樱鱼、樱衣、樱酒、樱前线、樱吹雪、樱鲷、樱月、樱干、樱鳟、樱蒸、樱饼、樱山、樱汤、樱肉、樱麻……作为一个词汇群,其发达程度和桃花相比,可以用“分庭抗礼”、“平分秋色”、“相映成辉”来形容[12,13]。

(春歌下·七十一):樱花飘落尽,造化竟全功,一切人间事,临头总是空。——杨烈译这首和歌时明确无误地把“毫无眷恋地一气飘落散净”的樱花视为人世间最高美德的象征。

2.2 中国樱花文化

中国古典诗文中花的入诗入文屡见不鲜,而且很多都脍炙人口,但关于樱花的诗文并不多见。

西汉辞赋大家杨雄的《蜀都赋》(公元前58年-公元后18年)中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记载,此处樱并无确指。南朝宋时,王僧达(公元423年-458年)有诗:“初樱动时艳,擅藻的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此诗毫无伤感之意,而表达的是一种在艳丽春光下的喜悦心情。唐白居易见了白色樱花触物生情,联想到自己的满头白发,便唱出“樱花昨夜开如雪”的诗句。又有诗“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虽不积极,但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欣赏自然的悠闲态度。

唐代李商隐(公元812年-858年)写下:“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苍垂扬岸。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劝君莫问芳菲节,故园风雨正凄其。”也仅是体现了他一贯缠绵的诗风。倒是近代才女苏曼殊,写过多首樱花诗,其中不乏伤感、凄切之作:“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樱花落)。

郑孝胥等人游北京玉渊潭后写成系列诗作《樱花雅集》,但出色的寥寥,也无深意;倒是少有诗作的总理也对樱花十分喜爱,在1914年日本留学时写下春日偶成(二首):

其一

极目青郊外,

樱花红陌上,

烟霾布正浓。

柳叶绿池边。

其二

中原方逐鹿,

燕子声声里,

博浪踵相踪。

相思又一年。

由此可见,中国文人对樱花的情感远不像日本人那般疯狂,多是娓娓道出樱花爆开时的绚丽之美,并无太多特殊情感的倾注。

2.3 中日樱花文化之比较

2.3.1 日本樱花文化的特点

日本人如此喜爱樱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樱花匆匆开放,又匆匆凋谢,古代日本人常将之与英勇武士的人生观相联系。二是体现了日本人的集体意识。一朵樱花微不足道,满树樱花就蔚为壮观。三则暗合农时令节。自古以来,日本人认为樱花开放时播种稻子能保证丰收,因为樱花盛开时平均气温达到12度左右,水温升高,不必担心冷空气的袭击。也就是说,樱花开放时节是水稻种植的开始,所以日本人民才这样酷爱樱花[6]。

樱花的生命很短暂。在日本有一民谚说:“樱花7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日本人钟爱樱花凋谢时的情景,认为那凋谢时的庄丽、绚烂、悲惋、哀凉,比起它开放时的美丽,更能激起他们的情绪。樱花被尊为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使得被日本皇室选中镶嵌在国徽上的失去了光泽。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则被尊为日本精神[1]。

2.3.2 中国的樱花文化价值

中国人与日本人喜爱樱花的情结,是大不相同的。中国人崇尚喜气洋洋、长寿、富贵,喜欢争奇斗艳,繁花似锦,有“花潮”之赞誉。所以中国偏爱牡丹,因为其花大色艳,寓意富贵吉祥,对樱花则是单欣赏其开花时的绚丽之美,没有赋予它特定的文化价值;而且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花卉资源非常丰富,兰、菊、梅、竹等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价值,对花朵小花期又短的樱花的关注就少了许多,所以中国的樱花的文化价值还有待形成和发展。

3 小结

对于樱花的文化价值,中日两国存在不同的观点。日本把樱花奉为国花,把骤开骤落的樱花与英勇武士的人生观相联系,现在也还有一些日本青年男女认为事物该在它最灿烂的时候凋亡;而中国自古,崇尚喜气洋洋、长寿、富贵,自然不能认同日本人那种不珍惜生命的价值观。中国人多喜欢争奇斗艳,繁花似锦的“花潮”之赞誉,所以中国偏爱牡丹,因为其花大,寓意富贵吉祥,对樱花则是单欣赏其开花时的绚丽之美,没有赋予它特定的文化价值。自然界的存在自有其道理,樱花的花期匆匆一周,但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延长花期以提高它的观赏价值,提高它的观赏价值。

可能樱花就有着一种“若要开放就得如此不顾一切地拼命怒放”的本能,这与梅花那种“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雪中一段香”的清逸幽雅的本性,本质是一样的。人的一生,辉煌也好,平淡也罢,只要不辜负生命,珍惜当下,都是有价值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俞德俊.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8:40~82.

[2] 王贤荣.国产樱属分类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1998.

[3] 王贤荣,黄国富.中国樱花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1,15(6):3~5.

[4] 林弥荣.日本的樱花[M].北京:诚文堂新光社,1974,33~77.

[5] Masataugu Honda et Yasaka Hayashi, Manual of Japanese Flowering Cherries[M],Compiled by The Flower Association of Japan, Akasaka, Minato-ku, Tokyo,1982:63~363.

[6] 张艳芳.樱花的园林应用[J].园林规划与设计之现代园林,2000:4~5.

[7] 王贤荣.早樱种系的分类及观赏价值[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6):44~46.

[8] 邬文祥,邬秉左.樱花类植物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J].花木盆景,2001,4:48~49.

[9] 殷学波.樱花类植物研究简史及我国栽培樱花史考[J].林业科技开发,1995:1~39.

[10]姚庆渭.樱花史考[J].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2,(2):91~99.

[11]白晓光.樱[J].日语知识,1999,(4):48~49.

[12]李连庆.樱花之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1:4~6.

[13]晓牧.从“花”中看中日文化异[J].日本展望,1990,(1):4~5.

[14]张颂炫.长春堤上的樱花[J].江南论坛.2006,(6):62~63.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