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生成长论文

医生成长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30 11:29: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生成长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生成长论文

第1篇

医疗技术:

“魔术般的手术技能”

自1978年踏上矫治肢体残疾的矫形外科之路,秦泗河教授已经行医35年了。截至2008年6月,经他手术治疗的各种肢体畸形、残疾累计21545例,其中小儿麻痹后遗症16524例,创造了单个医生对此病的矫治数量的一项世界第一。

秦泗河运用华罗庚倡导的优选法和统筹法的原理,科学决策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方案与治疗程序。他将不同的手术方法优化组合,化繁为简,一期手术即可完成既往要2~3次才能完成的矫形治疗,形成了“手术快、出血少、创伤轻、并发症低”的手术风格。他创新和改良了矫形手术方法24种,创立了小儿麻痹后遗症外科矫治新体系,并于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手术治疗10000余例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基础上,秦泗河于1990年和1992年两次到俄罗斯成功引进、开发和推广了Ilizarov(伊里扎洛夫)微创牵拉技术。至今,他利用微创牵拉技术修复肢体残缺、矫治重度下肢畸形5000余例,治疗效果满意率高达98%。慕名求诊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和美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等8个国家。由此可见,秦泗河正创造着一个个骨科疑难杂症治疗的医学奇迹。

秦泗河教授还创造性地应用组合性手术一期矫正脑性瘫痪双下肢严重、复杂畸形,并首次对成人脑瘫进行了系统阐述与分类。至今,他已累计治疗脑性瘫痪2471例。1996年,他发表了关于外科治疗脑瘫的论文《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离切除术治疗脑性瘫痪》。2008年,由秦泗河等主编的《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的出版发行,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无专著的空白,对中国脑瘫的外科治疗作出了突出贡献。

秦泗河教授诠释了“足踝畸形矫正的现代概念”,实施足踝畸形矫正、残缺修复的手术上万次,是中国实施严重足踝畸形矫正数量最多的矫形骨科医生。他对各种足踝畸形的术前治疗决策、手术矫正过程、手术技巧,达到了医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境界。其中,他独立设计的“仰拇畸形矫正”手术方法,被经典的《骨科手术学》命名为“秦氏手术”。他在足踝畸形矫正领域有多项技术创新,致使足踝手术艺术化。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著名小儿矫形外科专家Neff教授,在观摩了秦泗河的手术操作后,称之为“魔术般的手术技能”。

科学发展:

“科学的实践与创新永无止境”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正朝着从定性到定量、从描述到数学模型、从分析到综合的方向前进。

秦泗河教授对生物进化、人类疾病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已发表《看人体怎样进化》、《脊椎动物进化成人类自然选择动力的探索》、《生物进化与人类骨科疾病》、《人类皮肤体毛脱落的原因探索》等多篇与“进化医学”相关的文章。2007年,他对生物进化与人类骨科疾病的发生关系进行了探索,提出“运动行为(能力)的选择”是哺乳动物进化为人类的内在动因;人类运动系统的很多疾病与直立行走和生活模式的改变有直接关系。这一观点多次被国内外学者引用。他所提出的“进化医学”概念,将开启未来临床医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在探索生物界自然选择、人类社会文化选择与信息选择的基础上,秦泗河教授将矫形外科相关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仿生学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首次提出并诠释了“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其核心内容是:“调动机体自然修复的潜力,因势利导,医患互动,时空一体,有无化生,顺势而为,通过刺激组织原位再生与时空一体的变化,治疗骨科创伤和疾病。”这在矫形外科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获得了奇特疗效,这一理念已被国内外多个著名专家认可和引用。

在学术研究领域从未停滞过的秦泗河教授,又将Ilizarov技术与小儿麻痹矫治新体系、生物进化理论、“骨科自然重建”理念、中国文化与患者的实际相结合,融会贯通,初步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下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自然重建技术体系”。这一体系的临床应用,使传统骨科或高新技术难以治疗、不能治疗的一些四肢重度残缺及骨科疑难杂症患者获得了治疗机会,现已治愈此类患者1000多例,其中7例是濒临截肢的患者。

秦泗河教授运用学科交叉与整合,开辟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学科专业――“下肢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学科。该学科符合外科发展的前沿(微创外科与再生医学)发展趋势,其临床应用过程也体现了多学科技术相结合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这项学科体系能够以比较低廉的医疗费用、很小的创伤,治疗用传统骨科技术难以治疗甚至不能治疗的骨科疑难疾病。秦泗河教授据此浓缩而成的《下肢畸形外科》、《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小儿矫形外科》三部专著,被王澍寰院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典范。

纵观矫形骨科与下肢功能重建的学术领域,秦泗河教授在“牵拉生成组织与下肢功能重建”等多个方面的临床研究与技术成果,已经处于全国前沿水平,但他仍然不断改进、完善,深化总结和提高。秦泗河教授认为:“科学的实践与创新永无止境,更没有永远的第一。科学技术只是临床医学知识的一部分,决不是一个医生要具备的全部。当前的首要问题是,针对中国国情与弱势病人群体的需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培养出真正的人文型医生!”

人文修养:

“医学与人文是医生腾飞之两翼”

秦泗河教授提出,现代医生应当从遗传基因、生物进化、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等大宇宙哲学观,思考人的生命本质、自然属性和社会行为,思考健康与疾病、发育与衰老的关系。科学技术越发展,医生越要注意调动人体修复疾病的自然潜力,而不是将人体作为“战场”,凭借高科技的手段对人体实施过度开发或征服疾病。

秦泗河教授形象地用“人”字来比喻: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他说,科技在发展,人文若滞缓,医学就会不和谐。虽然临床医生在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一门专科医疗技术,但是各种学问做到最后都是“做人”,其中包括胆识、风格、情操、品质等多种人文因素。为患者服务的艺术、医疗方法和流程的美学评价等,则必须从人文的视角去审视、剖析,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用心去积累,这是医生不断超越自我的最基本品质。

在人文素质的四个方面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思想是理念,人文方法是能力,人文精神是核心。在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人文素质这个大问题上,秦泗河教授主张:“医生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是:宏扬民族文化;博采众家之长;莫离临床实践;平等对待患者;情感收、吐、放、疏;认真遵守规章;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他说:“患者是行医之本,人文是医生的灵魂,医生与患者之间应该是鱼与水的关系。选择了医学,就是选择了责任、义务和奉献,就是选择了自己的人格取向,并逐渐形成医学人文品格。”

医学史家卡西蒂格略尼(Arturo.Castiglioni)认为,“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驱使医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具有对社会奉献的精神,主要源自对患者的深切关爱和对知识魅力的向往。一般来说,凡医德高尚的医生,都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因为医德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也是一种医疗“技术”。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医学家,往往是因为看到疾病流行对人民造成的苦难而奋发学医,济世于人。这就要求现代医学工作者要极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形成良好的医患沟通习惯,尊重患者及家属的要求,提倡医患和睦互动的团队精神等。

秦泗河教授认为,“医学与人文是医生腾飞之两翼”。对患者的同情心、责任感促使医生立志行医;患者对生命的渴望与对健康的追求迫使医生勤奋学习;对生命的敬畏唤醒医生的良知和潜能。秦泗河正是一位医学技术与人文修养交融的实践者,除学术论文外,他还发表了人文、哲学、科普类文章60余篇,主编人文类著作3部。其中,《医生、医术与人文》是国内第一部由临床医生编著出版的医学与人文类著作,屡获“医学人文荣誉奖”。

社会文化:

“用文化的魅力影响人的内心世界”

在秦泗河教授已发表的《论医生的医术与学术》、《外科医生的成长》、《对外科医生手术技能成长规律的探索》等文章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医学思想已进入“科学与哲学”、“医学与文化”交融的境界。

他强调,医生对患者的医疗处理是一项独立决策的工作。最佳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方法和医疗流程的选择,可以体现出一个医生的文化底蕴。医德高尚、技术高超、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名医、大医的基本特征。

古今中外的哲人皆认识到,文化是“社会人”行为的无声指令,文化存在的作用无处不在,文化的沉淀决定了公民的素质,是社会凝聚力的根本――文化强身,精神成人。成就感是人追求发展和价值体现的核心动力,对人的最大激励手段是文化激励,因为人类对荣誉的追求是无限的。

丰厚的文化如冰山浮水,只有90%的体积沉在水下,才能有10%的冰峰露出水面。医学是附着于人的学科,人是文化的,医学自然也是文化的。医学的发展就是医学文化的进化过程,就是对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过程,就是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解放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过程。

秦泗河教授还提出,人的文化素质取决于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有什么样的生命价值追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医学模式的演变更迭,就是人类对生命价值追求的历史性展现。二十一世纪的医学是具有光荣使命的医学,是适度谨慎的医学,是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医学,是尊重人的选择和权利的医学。医学需要“克己复礼”,在文化继承、创新和兼容并蓄的过程中,新文化的种子将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复兴、开花,造福中国,惠及世界。

秦泗河教授十分推崇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1977年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认为,该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是和谐统一的人本思想与医学美学的巧妙结合。

除此之外,秦泗河还认为,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群体在经济状况、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心理状态、道德水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现实社会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反映。秦泗河教授呼吁,要解决医患矛盾,就必须提升医院的文化管理层次,用文化的魅力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真正凸显“大医精诚”的人性光辉,加强人文精神、人文文化的回归。

秦泗河教授认为,社会越文明,人类越需要医学,医学的博物学、进化论与生态学提示人们应从文化的视角来关注医学,即用文化来阐释医学。时代要求当代医学工作者既有很强的科学素养,又应掌握广博的人文知识。

秦泗河教授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以独特的视角,对社会发展与医学模式的演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疾病谱的变化,生物进化过程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决策与运筹学,医生的医术、艺术与学术,高科技的临床应用与自然顺势疗法,医疗过程的时空关系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其思想的火花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人民医生:

“医学、哲学、美学、艺术、文化的共融”

第2篇

1医学生临床思维存在的问题

1.1片面思维:一些学生在进行病例分析时,不能全面细致地对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分析,过分看重辅助检查的结果,而忽视系统分析,考虑问题局限、狭窄。

1.2简化思维:一些学生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盲目相信某些先进检查方法提供的数据或图像护理论文,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1.3表面思维:把现象当作本质,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运用医学的基本理论,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使临床症状体征表面化,缺乏综合判断的能力。

1.4印象思维:有些学生凭直观印象,对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体征或辅助检查资料感兴趣,对资料进行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己论点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临床判断的资料任意删去,做出偏面的诊断,制订出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治疗方案。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客观规律。

2对策

毕业实习是临床教学过程中实践最多的一年,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笔者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供同道参考。

2.1在带教过程中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2.1.1加强床边教学:查房时应针对病人,应用新的医学模式,讲解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一定要重视用系统化整体观综合分析,不能停留在更改医嘱、对症处理。对给予的处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只当观察员、记录员,应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注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实习效果。

2.1.2增补临床专业新知识,重视医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定期举行讲座。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故应举办专题讲座,疑难病案、大手术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在讨论中以学生发言为主,带教老师引导,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在讨论中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新理论、新技术的同时转变观念,不能只依赖现代技术设备,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医学事业的人道主义本质。随着社会进步,疾病谱的演变,对医护卫生保健服务的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后者包括保健康复需求的扩大。医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技能、价值及态度的获得和发展,要让医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获得职业能力和价值观,并重视以下能力的培养。

a)临床技能:是要求医学生掌握的最核心的技能。除进行诊断学和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外,应加强人际交往技能、职业行为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避免机械操作。

b)学习技能:医学生不能满足书本知识,套用书本知识,应养成主动地、自觉地更新知识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c)科学方法技能: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这就要求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增强情报意识,掌握文献检索和医学统计学等相关技能,重视临床科研能力的养成。

第3篇

提高研究生导师文化素养的意义

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研究生导师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强烈而持久地热爱自己的工作,承担教育他人的责任,有利于增强导师的育人动机;他们总是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用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为他们在其他方面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其能成为满足将来社会需求的好医生,因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的言谈举止会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他们愉快有效地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提高研究生导师文化素养的方法

严格遴选导师条件近年来高等院校研究生不断扩招,有些大学的研究生人数甚至超过本科学生人数。为保证有足够的师资,研究生导师的队伍也随之不断扩大。但对于导师的遴选,一定不能因为数量缺乏而降低标准,必须在学位、职称、临床经验、科研成果、论文质量、研究经费等方面严格要求,保证每一位导师都名副其实,具有较高的学科文化素养。暂时不具备条件的教师因为导师遴选的高标准,则会不断努力提高自我素质和水平,优秀的后备力量是导师队伍优化的有力保障。加强岗位培训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校教师素养训练,教学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加强对导师的岗位培训。通过举办导师教学能力培训班,邀请教学名师进行教学方法讲座,推荐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并进行考核,举行各级教学比赛,使导师们更好地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文化素养。自觉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生的任务不仅是治疗疾病,还要开展预防、保健、康复及心理干预等各方面工作,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必然的要求。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每日繁忙的医疗工作结束后,专业书籍的阅读必不可少,同时也要自觉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通过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西方文化经典,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5]。读书对于文化素养的提高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多读书、读好书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注重师德修养师德修养是导师育人的前提条件。

第4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知识

教学的真正秘密存在于局部的细节上和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Ayers,W

随着现代化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显然离不开高水平的教育,当然也离不开高水平教师的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教师的作用更不可忽视 。21世纪教育委员会早在1996年就提出“在教育青年不仅满怀信心去迎接未来,而且以坚定和负责任的方式亲自建设未来方面,教师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1]。教师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迫切需要,所以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之所在其实又是教师实践知识提升。

一、教师专业发展

在过去当人们一提到“教师教育”,首先会想到“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似乎就是“教师教育”的代名词。但随着人们对“教师教育”认识的不断变化,“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长”、“教师专业化”等术语已经纷纷出现并被接受。在国内,现在习惯于用“教师专业发展”来借指“教师教育”[2]。随着教育的制度化和随之而来的教育的国家化,教师教育现在更倾向于“专业化”的发展,教师被期待着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行当,以企图使教师职业变成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门化职业,从而提高教师待遇和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教育似乎已经变成一种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

当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数不胜数,却无外乎是关于教师职业能否实现“专业化”的一种努力。他们主要关注: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教师专业化的阶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等问题。这些研究都仅仅停留在对教师专业化表层的关注,而从不清楚: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里,起决定作用的无疑是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在具体情境中教师对自己教育理念的适当诠释,即教师的实践知识[3]。

二、教师实践知识

在传统的教师研究中,关于教师教育的话语其实是一系列客观性知识的堆积,这些知识通过教师教育的制度化和理论化变成了一种教师教育的霸权,它虽然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般的普遍性原理,但却强行剥夺了教师对于教育实践具体事件的认识与解读,忽视了真实、丰富和鲜活的日常教育实践。教育研究者凭借智力和文化资源上的占有优势,对教师实行“语言暴力”,于是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专门生产理论的专家面前患上了“失语症”。教师质朴的实践知识失落了,被繁杂的霸权话语所遮蔽,而日常教育实践其实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真正沃土。这实际上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者应该脱下“立法者”的外衣,身体力行的走进教师的日常教育实践了。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曾说:“每个人对世界都有一种实践知识,并且都将他运用于他们的日常活动之中。”[4]所以每位教师在他的教学生活中也相应的拥有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

1.教师实践知识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教师实践知识开始被广泛关注。首先对教师实践知识开始系统研究的是加拿大学者艾尔贝兹。其研究结论是:教师以独特的方式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她把这种知识称为“实践性知识”,教师知识是对该情境反映的一个函数。艾尔贝兹认为教师实践知识是:包含着大量关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需求、长处和困难的第一手经验,包含着大量常备的教学技巧和课堂技能。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拿大学者康奈利和柯兰蒂宁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做了进一步研究。他们主要致力于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专业知识场景和教师专业身份之间的关系研究。康奈利和柯兰蒂宁强调教师实践知识是:从经验中出现的,从个人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信念体。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荷兰莱顿大学的贝加德、威鲁普和梅叶等学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做了拓展研究。他们把研究视野拓展到具体的学科教学、教师评价、新手教师和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比较以及专业身份等方面的研究。贝加德和威鲁普认为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在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所际遇的课堂情境和实践困境的知识。我国对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对于教师实践知识的定义多与陈向明老师的界定类似: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实践知识就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日常实践中,通过自身对教育各个阶段和层面的感知、辨别和顿悟而积累下来的一种实效性知识,它来源于鲜活的日常教育实践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学活动[5]。

2、教师实践知识的本质特征与衍生特点

教师实践知识有两个本质特征:实践性和个人性。教师实践知识在实践中建构,关于实践且指向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实践知识成长场域,离开这个场域,教师实践知识就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实践性毫无疑问是教师实践知识的本质特征。同时,教师实践知识是来自于教师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教学体验,所以含有个体的经验、情感、信念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实践知识具有鲜明的个体性。

此外,教师实践知识还具有五个衍生特点:境遇性、默会性、整体性、生成性和道德性。每个教师都是生活在具体的情境中,实践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才能生成,所以教师实践知识具有境遇性。在波兰尼看来,教师实践知识中有些是隐性的、不宜传递的缄默知识。它们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清晰表达的特征。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面对多样性的学习个体,还要面对不确定的教育情境,所以教师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知识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实践知识具有整体性。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不断成长的儿童,而且教学情境也是变化多端的,这也就要求教师实践知识不能简单机械的重复,要不断生成。教学是一种培养“善”性,发展学生人格的育人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实践知识要具有道德性[5]。

三、从教师实践知识看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教师实践知识又是教师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实践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 促使“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之所以成为“专家型”教师,可以灵活驾驭课堂,灵活应对复杂情境,不是因为他有独特的教学技巧,而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因此,研究“专家型”教师的实践知识的内容与养成,可以帮助“新手”教师快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师的实践知识有利于促进“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

随着人们开始关注“教师实践知识”,我们认识到教师也是可以生成自己独特知识的,教师角色就不再仅仅被局限于“知识传授者”。同时教师实践知识也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传统观念认为,只要具备一定学科知识的人就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但我们却发现很多具有足够知识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教学似乎“手足无措”,这是缺乏实践知识的表现。再者,教师实践知识可以为教师增劝。教师可以不用再在理论专家面前“哑口无言”,没有发言权了。这些都促使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

3.为教师培训提供新视角

首先,当前的教师培训内容,仅仅是授课教师自己设置的,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发展的需要,所以培训效果不显著。以后应将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中去。再者,以高等院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应该逐渐转化为以校本培训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上来,让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思考、总结相关教育理论,这就防止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充分展示教师的实践知识。另外,教师培训授课模式也应该由原来的培训者“独霸课堂”的被动模式转变为“教师分享、讨论”为主的参与模式,教师彼此讲述和分享自己的相关实践知识[6]。

四、教师实践知识的养成

1.日常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知识来自于日常教学生活。“人自身之‘在’,总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离开了日常生活,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便无从展开。”日常教育实践对于教师而言,就如同生活之对于生命价值的确证和维护。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实践知识的营养之源,发展之根,教师可以采用课后总结、教学日记和教学叙事等形式记录和思考相关教学事件,从而积累实践知识。

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学中的时髦词汇,它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反思的核心成份就是“行动”和“反思”,真正的“反思”就是思考另一种可能性。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就是要去思考这种实践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大,还有没有另一种更佳的实践的可能性,这就可以促使教师打开思维、扩展思路,教师实践知识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萌生。

3.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就是基于学校具体情况,教师开发、研制适合自己本校的教材和方法。它不仅是兴校之法,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化和外化“教师实践知识”,培养“反思性实践家”,校本教研赋予了教师自己实践的权力。教师可以自己研究,也可以与人一起合作开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发掘和积累实践性知识。

4.进修培训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型的社会,进修学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知识可能会老化,观念会陈旧,思想会落伍,所以教师的知识不能再是“一劳永逸”式的,而应该是通过不断“充电”学习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所以教师进修培训成了教师自主成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进修培训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教师实践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所以我们要积极发掘教师实践知识的发展路径,以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前进[7]。

许多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有的老师迅速发展,有的老师却停滞不前。这是因为许多教师在伴随教师实践不断增多的过程中,挖掘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知识,而有的老师却对教师实践知识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总结,甚至视而不见。所以拥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是伴随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要求,也是教师美好教学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应然选择[8]。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6,12

[2]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3]高伟.回归智慧,回归生活――教师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0,2

[4]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6]何晓芳.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实践知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王鉴,徐立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知识为核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

第5篇

一、用真情引领学生成长

长年一线的教学,我始终是把铸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放在第一位,用我的朴实与真情陪护他们,无私的爱心让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他们亲切地称我为“郭妈”。

03届学生陈某,刚上九年级时,我发现她思想沉闷,终日愁眉苦脸。我就利用一个星期天徒步到陈某家里家访。到学生家一了解,父亲去世,母亲重病在床,生命垂危,她无钱交学费,更没钱买饭票,面临辍学困境。看到这种情况,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回校后主动替她交了300元学费,接着又把她家里的困难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学校免了该生的学费。怕伤害她的自尊心,又偷偷把钱打在她的饭卡上接济她。平时家里做点好吃的,我总忘不了要叫上她。在我的帮助下,这位学生放掉了思想包袱,刻苦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

06届学生徐某,自上九年级以来,经常迟到、旷课。我多次找他谈话,但该生逆反心理很强,收效甚微。有一次,该生没到校,我及时与家长联系,家长说他上学来了,据同学反映,可能和社会上几个人到网吧去了。我立即和班里一名男生到网吧去找,找了几个网吧都没有。晚9时,终于在网吧找到了玩的正酣的徐某,该生见到我非常惊讶。第二天,在班会上,我有意向全班宣布:因为我无法胜任本班的班主任工作,没有能力管理好本班学生,现决定辞去班主任职务,请大家签名同意。纸片从第一位传到最后一位,没有一人签字。最后,大家都把目光指向了徐某,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徐某突然从座位上快步走近讲台,“扑通”一声跪在了全班同学面前,向同学和老师做了深刻检讨,任凭我怎么劝他都不起来,除非我收回成命。从此以后,徐某像变了个人,坏习惯没有了,成绩节节攀升。

二、用责任开启师德大门

2002年,根据学校的安排,中途接手一个特乱特差的班,有颈椎病的我毫无怨言地担任了的这项任务,还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每周课时20多节,既要熟悉新学生,又要面对大量的作业,每天起早贪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呆在学校里,节节站在课堂上。面对繁、乱、杂、重的工作,从未抱过一声怨、叫过一声苦。经过努力,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期末考试成绩公布,我原来的班保持第一,特差班由原来的倒数第一变成了第二。同事称赞说我是“力挽狂澜”,我为我的付出感到值得。

2010年,我又被安排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和语文备课组长。刚开学的一天,我突然发起高烧,头晕,面色发黄,浑身没劲,连步都懒得迈,虚汗淋漓,头重脚轻。为了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我忍着病痛,一直坚持上班,采取保守治疗。最后,我实在抗不住了,才到医院进行检查。当医生要求住院治疗时,我又犹豫了,住院会耽误学生上课,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但难以割舍的责任使我冒着危险和不断复发的疼痛,恳求医生做了保守治疗,又匆匆地赶到学校。

由于长期奋战在毕业班,超时的伏案备课,以致使我积劳成疾,又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疾病,面对疼痛折磨,我咬紧牙关,一直默默地忍受着。同事曾多次劝我找领导要求减少工作量,到医院接受治疗,但我依然坚持。多少个寒来暑往,总是顽强地战斗在教学第一线。

第6篇

患癌症的人每天和死亡斗争,所以就像婴儿一样,是以“几岁”来计算的。病友们见面互问“你几岁了?”,是问患病之后活了多久了。在这些顽强的“婴儿”当中,若言属于其别美丽的一个,无论何时,她都活得很精彩,也帮助别人活得精彩。

四年前,突如其来的肾腺癌改变了若言的生活。她做化疗栓塞和左肾切除手术,并且辞了汽车公司的总经理职务,在家开工作室上班。现在,若言的生活有四大块,教书、写作、跳舞、公益。这些事情并不截然分开,跳舞会是去义演,教书专门收过智障儿童做学生。因为系统学过心理学, 她也给有需要的人做心理辅导。写书也如是,分享对生命的感悟,引导人走向快乐,这是她写小说的愿望。

生命:如果生命的长度无法控制

见若言前一个小时,她还在为广州市越秀区社工组织的公益演出加紧排练。踩着舞步来的若言挽着舞者的玲珑发髻,面容清瘦,精神饱满。

第一眼看到若言,感觉到的是舞者那种清越、感性的神韵,但进入谈话之后,她身上另一种达观、理性的气质很快就浮现出来,那由学养和历练糅合出来的处事不惊的涵养。她第一个专业是机械制造,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中型企业当工程师,接着在一家美资香料公司任华南地区首席营业代表。工作中,还进修了英语和教育两个专业。

2003年初,若言的事业走到了高峰。当时,她在一家汽车公司当总经理,并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网站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一切蒸蒸日上之际,她被告知患了肾癌,“有一种倒塌的感觉。总觉得这种病是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我一直在问自己,怎么会这样。”

尤其让她痛苦的是,原本那么喜欢跳舞,患病之后,不仅不能像过去那样完成很多高难度动作,连夜里冻醒后从床头拿被子的能力都没有。“原来活着需要这么挣扎,这么拼命。”

在省人民医院治疗期间,若言认识了符力医生。十多年前,符力得过癌症,现已痊愈。他告诉若言自己的经历,并告诉她,死不过是昏过去后不再醒来,接受手术后人会像一个婴儿一样柔弱,只要坚强,就能很快长大成人。

生死病痛让若言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摆脱了悲观的情绪,积极地面对生命的磨难。“如果生命的长度无法控制,那么就拓展生命的宽度和高度。”手术前,她特意嘱咐主刀医生:“刀口一定要开得漂亮,因为腰是我全身最美的地方。”

在与癌症抗争过程中,若言和其他患者逐渐成为朋友。同病房有一名失业的女病友,心情抑郁,终日哀叹。若言常给她说些轻松的话题,让她不要这么忧伤。女病友要同时做胆结石和肾结石两个手术,其中一项要在四楼进行,另外一项要在三楼进行,病友为此烦恼不已。若言笑道:“幸好一个是胆,一个是肾,要是中间的部位出毛病,你不是要在中间楼梯等做手术?”病友听闻哑然失笑,转忧为喜。若言继续说,应该庆幸同时发现了两种病,可以在一次出院期间治好,而不用再来一次。病友茅塞顿开,逐日开朗,病房增添了许多明朗的气氛。“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若言常常这样帮病友转换思考角度。

符力医生鼓励病榻中的若言写小说。小时候,若言梦想要当作家,计划退休之后就动笔。但生病让若言认识到生命的紧迫,不能再等了。医院时时传来病友辞世的消息,病房笼罩着沉重的气氛,她更想用写书来鼓励病友。“我想写小说,让他们轻松地读完,会心一笑后,明白字里行间我想劝他们的话,我的梦就算是实现了。”

手术后第八天,她开始写作。化疗的时候,全身疼痛难忍,有时甚至一天腹泻20多次,但如果体力允许,她还是要求自己一天写两三千字。七个月后,她完成了20万字的长篇小说《我的生命不能没有你》。小说写一名热爱舞蹈的女孩与癌症抗争的故事,“如果生命走到了尽头,我愿能在舞蹈中美丽地死去。”期间,若言还完成了近两万字的MBA论文,并一次性通过了论文答辩。

2003年,若言被省人民医院“温馨之家”聘为“肿瘤病人心灵关怀大使”和讲师团讲师。若言赢得了医护人员和其他病友的尊敬,一名护士对她说:“你不像病人,我觉得你在表演一个病人。”

工作:不允许疾病让自己成为弱者

“做完手术,其实我等于是失业了,”若言坦然说道。虽然每周打两次干扰素,持续一年时间,打完针反应是发烧,伴随难以忍受的疼痛、呕吐,但若言希望能尽快独立生活,独立工作。

在她的观念中,快乐不是来自向生活的索取,而是来自对生活的给予。她不允许疾病让自己成为弱者而等待别人的援助。

虽然原来公司表态,等若言身体恢复后继续上班,但若言认为在体力上承担不起职位要求的事务,留任对自己对企业都会造成伤害,她婉言谢绝了。

然后,她找到了适合身体又契合自己价值取向的工作方式――在家从事英语教育。若言进修过英语专业,工作期间,曾经做过科技翻译。生病前,她已经兼职给学生补习英语,现在只需要将过去的兼职变成正职。

以前的学生继续来上课,他们说在许老师这里补习,都顺利通过了考试。陆续又有其他家长也将孩子送来,说不仅是要孩子过来学习功课,还希望孩子学习生活态度。

除了教孩子,若言也辅导成人,一些准备出国留学以及考研究生的学生,也参加了若言的补习班。学生越来越多,安排在周末上课,一共七个班,每个班四到八名学生。

人的潜能和适应能力是难以想象的,若言进入了“烧照发,书照写,课照上”的状态。正所谓自助者天助,若言在工作中养病,在工作中获得斗志和生活的乐趣。“如果没有英语方面的专长,我也可以去做钟点工。”

疗心:心也是救疗之源

若言有段时间莫名地变得烦躁,为了稳定情绪,她织起了毛衣,一针一针,让生活速度放慢,让美丽的图案一点一点成型,让心绪逐渐清明平和。她给膝盖有痛风的母亲织护膝,给自己织护腰,一边织一边思考生活。

一次做完PET检查,若言体内已经查不到癌细胞,符力医生将喜讯告诉她,并忠告“要改变原来的一切,让生命从新开始,从源头上防癌。”

源头即内心。心也是救疗之源,其实建议写小说,是符医生开的特别药方,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写作释放了思想和内心压力。

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若言工作室开设了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学教育背景和患病经历,成为若言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有利条件,帮助过许多患者走过生命的低潮。

若言告诉我,她经常建议朋友做一个简单的手指动作――两手相对,十指轻轻相击。有个朋友做了一段时间后高兴地告诉她,疼痛感真的减轻了很多,他好奇地问:“是不是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若言大笑,这个动作其实是自己设计的,可以让人转移注意力,解除原来的执着。

有一次,一位母亲找若言倾诉:先生有了外遇,并双双出国,后来先生在国外患了绝症,又回到中国,在故乡离世了。她原本为先生的背叛而悲愤,但见到先 生过世,她伤心不已。她说,“我现在还算不上什么心理疾病,但我如果不找人谈谈,真的会生病。”若言让她充分地倾诉,她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心理医生的角色只是向求助者提供同情的氛围和思考的角度,无需指示如何解决问题。当然其中需要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不知不觉中,这位母亲心情平复了。

若言工作室还和社会机构连接一起,在更大的范围内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作为省人民医院“温馨之家”的心灵关怀大使和讲师团讲师,若言多次参加“温馨之家”举办的公益活动。

2006年,若言应邀,到省妇幼保健院做讲座,告诉病人虽然得癌症,依然可以活得精彩,反响很好。年底,若言再次参加省妇幼保健院粉丝带姐妹会的公益活动,现场教病友舞蹈。省妇幼保健院聘若言为“爱心大使”,院长还向中山医科大学推荐若言为学生开讲座解答情绪问题。

2007年夏天,若言来到花都劳教所和学员进行小组活动。学员当中许多是吸毒人员,聊天之际,若言发现他们各有才华,有的擅长画画,有的擅长体育。她鼓励他们去发展自己的特长,特别是尝试用做喜欢的事来抵抗毒瘾发作的痛苦,分散精神法。后来,劳教所的教育改造科科长打电话告诉若言说:“学员很喜欢和你聊天,有机会再给他们讲课吧。不单是学员,干警都希望你们多过来,因为他们也有很多心理问题,需要人来帮助。”

写作:每个人都有明天

2006年,若言第二部长篇小说《天若有言》出版。这是一部心理小说,写一名心理医生和她的病人之间充满悬疑的故事。小说贯穿着一个理念:心理行为障碍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是发生在人体身上的疾病,要正视它,人人都需要心理维护,不要羞于见心理医生。

读者无不被小说深深打动,不仅是期间充盈的热爱生命、享受生命的人生态度,还有一份对人世人性无比宽容、悲悯的情怀。书里人物一切颠倒错乱的经历,都被看成人生成长的仪式。他们经过一次充满艰辛与痛苦的成人礼,身心变得更加健康。其中一个细节是,因为精神病杀人的贾丛生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重获新生,他脸上滤尽以往的杀气和不和谐表情,展开善意的笑容。若言写道:她在精神上是健康的,比许多健康人更健康。

是的,生命前半部分也许黯淡,但后半部分仍然可以光明。患病的身体走向健康的过程是漫长的,充满弱点的人性走向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是艰苦,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耐心、包容与爱,让生命重新发光。天若有言,让每个人内心安宁,让每个人都有明天。

2007年8月31日,若言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若言计划写一部侦探小说,以承担责任、不要为政府机构的威严造成公民伤害为主题。

若言不养花,怕照顾不周,花死难过,推之其他有生命的动植物,也不随便驯养。但她的家处处是花――走廊储物柜上一束招展的胶红玫瑰,墙上练舞用的大镜子边上绕了一串绸布紫色牵牛花,客厅从天花板沿着墙壁覆盖了一排塑胶绿叶,卧室门口悬着大蝴蝶状的纸帘。不是真花,却若有呼吸。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生;卓越医生;医德教育;全过程服务性学习模式

Abstract: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has considered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and moral as the medical students' basic value of the whole world. "Excellent Doctor" should have good professional mora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more subject eye-field multiplicity personnel, more strong originality innovation thought ability and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The five-year system medical students' all-state service learning model from "excellent doctor" perspective will be applied on the main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and clinical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education.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Excellent doctor; Medical education; All-state service learning model

21世纪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驾齐驱的时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中,把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作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Daniel P Sulmasy认为,医德教育对培养医护人员的自信心和增强他们对相似情景的反应有一定影响,并且认为实行医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遇到医学紧迫情况时,且全程的医德介入要优于有限的医德介入,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1]。虽然医德教育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关于医德教育效果的评价却相对滞后,近年来关于医德教育效果的评价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研究认为通过传授医德知识、模拟医疗场景、设计医德演讲和辩论等能有效促使医德教育内化于学生的行为活动中[2]。

1"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强调高校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强化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责。2012年,医学教育提出了以早期、多、规范的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为目的,强调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注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和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夯实基础教育,实现强化素质、提高能力、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训练并重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卓越医生"的卓越性亦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多学科视野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临床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医生",不仅要拥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张婕琼等人的研究认为,服务性学习作为服务与学习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其服务性、复合性、实践性、学术性的特点为实现"卓越医生"的卓越性提供了现实路径。以多样性的组织方式、有效的过程控制建构医学生的服务性学习模式,培养卓越医学人才[3]。

2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李星等人指出: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形成是一个由未知到知,再由知到行,最后形成知行统一的过程,其具有可塑性、内化性和外化性的特点。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是指医学院校为适应社对医德的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各种医德教育活动,使医学生接受培养者所传授的医德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医德品质,并产生相应的医疗行为的活动[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行业竞争日渐激烈。要求医疗工作者既要有较深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而高等医学学府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精尖医疗人才的重任,必须在加强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大力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教育[3]。然而当今社会,在个别医护人员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思想下出现了缺乏医德的医疗事件,这种行为部分程度上损坏了医疗工作者的崇高形象。医学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卫生预备队和生力军的主要地方,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直接关系到整个医药行业的工作作风。广大在校医学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加强他们的医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5]。

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社会和人民对他们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极大的期望。必须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进行职业道德、健康人格的培养,教育其树立崇高的医德是医学生的最高"学位"的理念。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明确的职业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医疗工作作风和崇高的医德修养,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6]。"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关乎人的健康和性命,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7]。

3全过程服务性学习模式

服务性学习(Service-learning,SL)即将社区服务与课程相结合,在参加服务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沟通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及独立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入学时的医德观 通过对我校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医学生的基本公民素养和医德素养,探讨医学生关于医德教育的主要教育需求和对医德教育的理解,针对医学生现存在的医德思想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增强医学生自身医德的自律性,从自身做起,逐步形成正确高尚的医德观。

3.2 巩固内化的医德教育 优选典型的医德教育案例,在基础医学主干课程中有意识进行医德教育的渗透。从一线临床优秀医师和医学名家名师的典型事迹和实践案例中,选择医德教育相关的典型案例,树立医学生医德学习的楷模,激发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卓越医生"的强烈愿望和强烈自豪感及荣誉感,逐步形成医学生的良好医德行为。同时,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意识结合本学科先进的科学发展史和伟大的科学发现及理论创新突破进行医德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也能强化并巩固对医德的认识和理解。

3.3 临床医德教育实践 结合医学生临床实习实践,追踪学生医德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丰富医德教育形式和内容。随着基础医学理论的学习完成,医学生开始进入了医学的临床实习阶段,直接接触具体医学案例,并开始与病人和临床医师直接接触。在特定而现实的医疗环境中,他们将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所受的医德教育运用在具体的与患者和医疗体系接触的过程中,在对接理论与现实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思想矛盾冲突之处,这时他们会急需外部支持和指导,并不断同化修正自身内在的医德素养,逐步形成具备自身特点的医德思想和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做好医德教育的全程化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适应医学生的医德发展变化。

4"卓越医生"视域下五年制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全过程服务性学习模式的应用

4.1建立在基础医学主干课程中进行医德教育的全过程服务性学习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服务性学习模式,将医德案例教育和医学主干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运用医德辩论和演讲等形式,跟踪基础医学学习和临床实习阶段医德教育的巩固内化过程,丰富医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医德教育的生动性、直观性和有效性,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将医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和临床实习有机渗透、自然贴切,让学生乐于接受、轻松掌握。

4.2普及基础医学主干课程教学和临床实习与医德教育全过程并行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社会深刻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医疗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而医患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如何从医学生培养的源头就开始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而努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为此,我们提出进行医学生全过程医德教育,增强医学生为成长为临床医生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树立基础医学主干课程教学和临床实习与医德教育全过程并行发展的理念。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其切实地担负起这一使命的重要保障,而规范的职业道德行为则是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卓越医生"视域下全过程服务性学习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谨的规范,有利于培养"卓越医生", 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促进科学与人文教育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Daniel P Sulmasy, Gail Geller, David M Levine and Ruth R Faden A randomized trial of ethics education for medical house officers[J].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1993,19:157-163.

[2]LI En-chang (李恩昌),DU Ping (杜萍),JI Ke-zhou (姬可周),and WANG Zhen(王臻).Chinese Ethics Review System and Chinese Medicine Ethical Review:Past,Present, and Future Chin J Integr Med 2011 Nov;17(11):867-872.

[3]婕琼."卓越医生" 视域下的医学生服务性学习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12,27(6):825-828.

[4] 何继勇,崔廷宝,张剑,等.加强医德教育 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操守[J].科技信息,2013(23).

[5] 董颂祥.再论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J].学园,2012(6):21-23.

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自2009年,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但许多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培养模式单一,仍沿袭科学学位培养模式,考核指标不严格、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到医院、科室均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统一和连贯,不仅缺乏有条理的监控和测试机制,相关科室多缺少专业、规范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等。我院自2003年获准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不断对培训计划及培养过程进行调整及改进,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具体包括:设置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科室轮转培养和考核体系、综合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执业素质及未来临床工作适应力有积极作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的内容

1.1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及其指导制度建设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2]。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小组,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科主任负责管理、导师负责指导、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指导的集体培养制度,避免单一的导师负责制的弊端,使之利于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1.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

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进行通识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适合更加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我院建立有组织完备、规范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改善研究生教学、科研条件,设立学术成果奖励基金、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基金,激励研究生作出创新性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以人为本、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3,4]。如建立学院、培训医院教学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节点相互通报制度;学生考核成绩向学院、培训医院同时报告制度;建立学院、培训医院教学质量互相监督制度。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加强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首先要保证培养出一名好医生,应该让学生做医生成长过程中所应该做的事情,主要就是规范的临床培训与实践(更规范严格的医学本科毕业后教育)[5]。通过不断努力与探索,力求为社会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又具备独立的临床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1.3建立并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体系

临床技能考核培训与考核采用学科点、医院和医学院三级培训与考核的方法。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的实施分三个阶段:①入院伊始以临床技能集中培训为主,由医院组织相关教研室专业教师,在医院技能培训中心,对所有进入临床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轮转学科。②进入学科后对所轮转科室进行针对性技能训练,并通过手术直播、临床实践、出科考核及多站式临床技能考试等,强化临床技能。③毕业前进行全面临床技能考核。

1.4多种形式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为使学生学会用心理、伦理、社会、道德、法律等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医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教书育人,造就英才”的教学理念,不仅培养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切实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研究生入院即开始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通过医务管理专家及律师为研究生进行理论授课,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自觉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规避相应的医疗风险。作为医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沟通能力十分重要。医院十分注重以上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参加各种高端学术论坛,使学生受到医学大家的熏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创新精神,学会自我学习和正确思维,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质量检查督导与监管制度,加快构建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过程管理,实施环节控制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6]。研究生培养过程监管,主要包括考试环节管理、课程环节管理、导师组管理、专业课及专业外语管理、临床轮转检查、临床能力考核管理、学位论文答辩管理等。特别强调的是,为保证轮转培养质量,应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导师和导师组的群体指导作用,要求临床科室选派临床业务熟练、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当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轮转情况进行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各学科设专人对研究生具体管理,落实人员考勤管理制度并对整个临床训练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要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的同时,强化学位论文选题和评审工作。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优、奖惩工作,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7]。

3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

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8]。通过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取得四证,即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研究生培养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理论素质的重要环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如果二者能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有机的结合,将会使二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取得双赢的效果[9]。我院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包括:设置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室轮转培养和考核体系等。如果可以从临床技能培养层面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进行同一化管理,将理顺我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次序。但是,一些导师由于对专业学位理解深度不一样,不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去转科实习,而是在实验室里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致使学生毕业后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基于此种情况,我院对全院带教老师进行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制度、培养模式、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可行性等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学习,使得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在认识上达到了统一,为我院进一步实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起到推动作用[10]。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总之,加强临床培养环节,重视临床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加强临床能力的培训,不仅要系统化、规范化,还应该有法可依、合情合理,逐步把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引导到以临床能力为主的培养轨道上,在培养机制上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一,以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临床教学工作做好,不断地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研究,使培养出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能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对社会有用的、高层次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阳,赵栓枝,孟晶莹,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9-10.

[2]何刚.重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3):28-29.

[3]林青,罗瑾.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点与解决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2):238-240.

[4]陈地龙,谢鹏,汪玲,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69-71.

[5]柯杨.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17-30.

[6]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526-528.

[7]黄春基,张椿,齐德广,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规范化培训并轨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4):673-674.

[8]王虹,陈琪,朱滨海,等.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11-15.

[9]陈旻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