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30 11:29: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电气化铁道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接触网;故障分析;可靠性

1.接触网主要故障分析

1.1空间结构尺寸方面故障

接触网不仅要保障向电力机车提供的电流质量良好,而且还要保证在规定的空间几何位置上接触悬挂能牢固地接触,保证受电弓从接触线上取流能平滑并且质量良好。由于机车受电弓有限的宽度和愈来愈快的运行速度,一旦接触网的技术参数发生变化或接触悬挂上零件脱落的情况发生,就会给电力机车或电动车的运行带来很大障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弓网故障。受当时条件限制,建设初期标准偏低的接触网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当今铁路发展形势,导线质量不一,时常发生断线状况,疲劳耗损较为严重。

1.2绝缘方面故障

绝缘是接触网这一特殊的高压供电设备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接触网不同于地方的供电线,距离机车近且悬挂高度较低,常常遭到环境和混合牵引的机车的污染,具有相当大的绝缘难度。根据绝缘介质来划分,接触网的绝缘主要包括绝缘体绝缘和空气间隙绝缘两种,接触网的正常运行会受到任何一方面放电的影响。鉴于我国设计方面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的原因,整个故障占比例较高的就是绝缘方面的故障,其影响范围也较广,应该得到较为严肃认真的对待。

1.3电气联结方面故障

因事先难以发现并且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电气烧伤故障作为铁路电气化接触网设备的一类故障,已引起供电运营检修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接触网设备主要在力与电的双重作用下工作,所以接触网故障的主体由机械故障和电气烧伤故障构成。由于接触网运行时间长久和不断增加的牵引运能,越来越突出设备的电气烧伤现象已得到检修部门的关注。供电运营单位为确保供电安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预防和防治接触网设备发生电气烧伤故障。

2.接触网可靠性发展状况

“受流质量、安全可靠、景观设计”是接触网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可靠性列在其中。高速铁路由于具有系统本身结构复杂、设备繁多、任务繁重等特点,一旦出现事故,波及范围及社会政治经济影响都很大,研究接触网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研究其供电可靠性。高速铁路的供电可靠性也因高速客运专线铁路的大规模兴建而倍受关注。可靠性工作受到国外的电气公司与各种国际机构(如IEC、IEEE等)的高度重视,专职的可靠性工程师在一些著名的电气公司或可靠性管理部门非常常见。不管有些产品有无规定可靠性指标,公司内部都会开展可靠性研究工作,国外各公司间竞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产品可靠性的高低。国外也有着活跃的可靠性学术交流,目前国际上已将传统的可靠性评估扩展为RAMS评估。该项评估包括对系统可靠性(reliabi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可维护性(maintenance)和安全性(safety)的全面评估。现在有关铁道的RAMS国际标准已由最早的EN50126:1999上升为IEC62278:2002。有许多涉及到可靠性的国际学术会议,例如,IEEE霍姆接触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可靠性物理学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国际电接触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可靠性与维修性会议(每年召开一次)等等。

可靠性理论在我国只有30年的引进历史。我国于1976年了第一个可靠性行业标准《可靠性名词术语》。第一个可靠性国家标准于1979年。80年代,我国在IEc/Tc56有关标准和美国军工标准作为参照下,制定了一批可靠性标准,基本完成了可靠性基础标准配套工作。90年代以来,产品的可靠性工作受到机械工业系统的高度重视,产品的可靠性标准(包括可靠性试验方法)和质量标准中的可靠性指标已经得到普遍使用。1990年,机械电子工业部在《加强机电产品设计工作的规定》第二十四条作出明确规定:新产品鉴定定性时,必须有可靠性试验报告和设计资料。在铁道方面,制定了(113/T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进入21世纪后,(G11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在建筑领域正式形成。将可靠性原理方法与供电系统科学结合,电气化铁道的供电可靠性评估采用最科学经济的方法充分发挥电气供电设备的潜力,保证铁路运行所需的连续不断电力。

3.接触网可靠性分析的方法

人们根据可靠性分析结果对系统进行评价,发现了许多可靠性分析方法。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是计算可靠性方法的两大类。概率性方法按照所使用的数学工具又可以分为:解析法和模拟法。确定性方法可用于在预期故障发生的情况下研究系统可靠性水平。以前常用的系统N-1或N-K安全性检验,就是评价确定性可靠性的常用方法。此方法具有考察的状态数有限、能详细而精确的描述每个考察状态的优点。缺点是在于这些状态表的生成受技术人员的经验的决定,有可能漏掉状态,而且状态的严重程度也可能不能察觉的随时间变动。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粗略估计可以采用确定性方法的计算结果,改进薄弱环节,但它只能进行一些故障阶数较少的故障类型的事故后果的预想,而且不能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具体有多大。近年来,概率性分析方法已逐渐取代确定性可靠性评估方法。

根据零部件故障和修复的统计值,概率性方法可以计算出系统和节点的运行参数变化区间和风险指标,从而对系统的可靠性作出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概率性可靠性评价方法分为解析法和模拟法两种。解析法对零部件或系统的寿命过程进行合理的理想化,并将这一寿命过程用数学模型描述,如用指数分布等。再通过运算来求解,得出可靠性指标。网络法、状态空间法和故障树分析法是解析法的常用方法。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潜在的故障模式分析,对系统功能的影响分析,按严酷程度对每一个潜在故障模式进行归类类,总结出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来促进系统可靠性的提高。

4.结语

随着列车不断提速以及电气化铁道运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接触网可靠性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分析我国的接触网系统故障情况并探讨如何提高接触网系统可靠性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雪,吴俊勇,杨媛.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接触网可靠性维修研究[C].2010铁路电气化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第2篇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铁道类专业;内涵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2006年11月开始,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计划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重点支持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年1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2010年,根据《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在原有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5年完成全部项目验收工作。经过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校以及全国骨干校建设,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示范性高职。所谓示范,是指做出可以作为他人效仿学习的标准或榜样。因此,示范性高职是指能够很好地实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在领导能力、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的模范院校,能够对其他高职院校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示范性高职应当具备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上起到模范带动作用;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成为改革的先锋;③在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养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业指导与服务上树立起标杆。(2)铁道类专业。铁道类专业不能算是一个学术性的分类,只能说是一个具有较鲜明行业背景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它可以是与铁路交通运输有关的车、机、工、电、辆所有专业的集合;从狭义上讲,按照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分类,铁道类专业关联工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涉及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工商管理等诸多专业门类。

二、示范性高职铁道类专业内涵建设的要求

(1)示范性高职铁道类专业内涵建设的特点。示范性高职铁道类专业内涵建设的特点有三。一是不再追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转向追求专业整体利益。二是将铁路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考验转化为学院发展的内在动力,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三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设一个持久、深入推动内涵建设的环境。(2)示范性高职铁道类专业内涵建设的要求。示范性高职铁道类专业内涵建设,应该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紧密依托铁路行业,深度融合铁路企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形成办学更加开放,工学结合更加紧密的局面,从而实现社会认可度高、辐射能力强、行业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具体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突破传统的学科性,突出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性。②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突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③依托行业企业的导向性,突出高职办学中的企业性。④加强教师培训,着力打造“双师型”的专业教学团队。⑤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⑥注重学院与生产岗位的融通性,建设具有生产性、开放性的实训室。

三、示范性高职铁道类专业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建设方案多是粗放型的建设模式。主要表现在专业建设的重点还放在专业数量的发展上、放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数量上、放在建设资金的数量投入上,而在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和特色方面体现不足。二是专业建设重规划轻实施。高职院校缺乏详细具体的实施措施,以及已开设专业因市场变化引起招生数量和规模锐减、导致教学资源过剩情况的调整和完善策略。(2)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铁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按照行业企业要求做过调整和改善,但是与真正融入工作过程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其次,课程内容不仅应该加强铁道类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突出铁路行业的服务属性,充分体现铁路行业先导性、综合性、科技性和服务性的要求。(3)师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太合理。此外,师资队伍的教学力量还需要强化,存在多数青年教师不具有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兼职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四、示范性高职铁道类专业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铁道类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在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上,紧跟铁路行业发展步伐,进行整合、优化和取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开设30个专业涉及13个专业门类。在2010年吉林省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所有专业都通过专家组审核。同时,各专业均成立了有行业企业人员加入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它的指导和参与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工程技术、铁道机车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四个专业被评为吉林省特色专业群建设的龙头专业,并于2013年通过了示范专业验收,2014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群通过了吉林省品牌专业群建设立项,形成了以铁道专业为主体,以示范专业、特色专业为品牌的办学格局。(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铁路行业企业,探索符合学生岗位面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2012年被吉林省教育厅命名为创新实验区。铁道工程专业群推行校企合作框架下“工学交替”、“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分段组织教学,满足了顶岗实习与企业施工的同步性,实现了顶岗实习实效性和普及性。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构建并逐步完善了动态、快速、高质高效的“3S+3X人”才培养模式。电气化专业群逐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深化校企合作。目前,以学院牵头组建的职教集团共有98个加盟单位,通过职教集团这个平台,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内涵。①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实训基地和实训模式。学院建有国家、省级财政支持实训室23个,校企合作新建、改扩建校内实训室95个,可开展414个专业实训项目。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5个,可提供262个实训项目,接纳实训学生5574人次。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②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建有全国首批示范职业技能鉴定站。校内可进行37个工种的鉴定,提供258个实操鉴定工位。③依托职教集团,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面向行业企业选聘大量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以及铁路特有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建立了数量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同时,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岗位能力培训。

总之,通过内涵建设能够提高铁道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够促进铁道类高职教育健康、科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毓.高职院校松散性专业群建设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0(6)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铁路专业技能 重构 制图过程教学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区内铁路企业的建设,市场对专业型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众多工程类课程中,制图课是一门工程技术语言,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基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教学理念的改变,笔者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在制图课程内容中积极融入职业能力并将内容排序,重新整体设计,以更好地满足于专业的需求。为努力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打下坚实基础。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赴北疆铁路、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务段,对机械制图的要求进行调研。

2.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我们认识到,进一步熟知各专业特点,了解其总体布置、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传动路线是深入研究的重点。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查阅专业课程、请教专业老师、收集相关资料、改变教学理念,强调制图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

3.文献查阅

利用共享资源及网络资源搜索、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三、研究过程

1.总体思路

专业认知(产品、任务或图样)制图分类(机械制图和铁道供电制图)学习单元(制图基础、规定和要求)组织教学(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综合评价(学生模仿和实践能力)修订总结(撰写材料或主题论文)

2.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根据现有学校的现状,围绕专业技能,做好专业分类的工作。

第二阶段:围绕真实载体,以专业应用为本,确定理论教学的“度”,制定制图分类模块。

第三阶段:制定铁道供电专业、内燃检修专业和电力机车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性大纲,分析专业特点,以易难+单综任务递进,安排教学内容。

第四阶段: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狠抓课堂教学组织,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五阶段:学生可仿真性地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和理论知识来完成考试任务,做到学用结合,摸索新的考试和评价方法。

第六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材料或主题论文。

3.研究的主要特色

围绕专业技能,重构制图过程教学。教师以专业能力为本,设计一个实际任务项目,组织学生围绕该项目开展学习,使学习任务具体化,学生可仿真性地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理论和操作知识来完成任务,使教学做到学用结合,直接服务于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在研究中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1)重构制图教学内容。本着“突出应用,服务于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制图课程结构的整体性,以典型产品或图样为载体开展学习,缩短制图与专业课的距离,压缩了学时,提高了效率。例如课程设计的任务是给出一个装配体的各零件图及装配示意图,要求学生弄清各零件间的装配、连接关系,根据各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它们间的装配、连接关系,并安装配图视图表达要求,确定视图表达方案,完成装配图的识读。

(2)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由学科知识结果的复制传授变成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传授;由教师讲、学生听变成注重行动导向的教学。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原则设计教学活动,以“学”为中心。

案例式教学。其过程就是利用适时的、适度的提问引出案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自我总结,最后教师讲评、总结,最终完成教学的过程。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教师搜集一些铁道供电专业和机车检修专业的典型零件和装配体的图纸,让同学研究原理和装配关系,然后再讲解加工工艺、尺寸标注和表达方法,使学生能看懂图样。

讲练结合式教学。讲课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这种将教、学、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机械制图课程。课堂上,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画图方法之后,就布置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这样课堂气氛活跃,目的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大部分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

错误提示式教学。传统的讲授法是教师利用教具如挂图、模型等边讲边演示,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错误提示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到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时,把以往学生作业中的同类错误展示给学生,并做出提示,如剖视图、标准件的规定画法等。

讨论式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一个学习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或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机件表达方法、零部件测绘等内容时,首先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一个模型,经讨论后,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讲出理由,最后教师进行评议,选出最好的表达方法。

(3)对学生评价方法的设计。在考核方式上,应以专业为导向,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传统方法“考不出”的能力,提倡多元化的制图考核评价方法,重视过程综合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操、阶段测验、上交作业、教与学讨论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性考核。

四、研究成果

1.对传统的制图课程内容重新排序

打破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专业能力为导向,重构内燃检修专业、电力检修专业和铁道供电专业制图课程内容。如下所示为铁道供电专业制图重新设计的内容。

项目一: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认知

项目二:图形练习

项目三:铁道供电基础构件视图

项目四:铁道供电基础机件的表达方法

项目五:标准件与常用件

项目六:铁道供电装置装配图

项目七:牵引变电所屋内配电装置

项目八:计算机绘图

2.创新之处

围绕铁道供电专业、内燃检修专业和电力检修专业技能,跳过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在内容上由“点”讲到“线”,讲到“面”,讲到“体”,讲到“通用专业零件图”,讲到“通用专业装配图”的过程;总结出应识读的专业图样或零件,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入,启发学生去分析去讨论。遇到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时,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构了制图过程教学,使制图教学更贴近专业和

实际。

五、结论

第4篇

【关键词】铁路高职 生产企业 教学 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2-02

一、建设铁路实际教学案例库的背景条件及必要性

目前,铁路交通发展迅速。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超过10万公里,急需一批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能解决操作难题,具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需要形成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资源库。

二、 铁路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路、目标

(一)案例库建设思路

(1)分类注重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和相关性[1]。在案例库的建设中,始终围绕铁路交通专业拟讲授的核心课程和基本理论编制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且所有案例均来自于已发生的我国铁路交通运营企业生产现场实际案例。(2)通过运输生产案例库的开拓,强调对铁路现有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总结当前运营案例教学法优劣的基础上,实现案例教学的实用性创新。(3)案例评价的市场化[2]。对于案例库,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市场是否需要。通过案例的启发性[3]教育,不断得到高职教学检验和铁路企业市场检验,从而使案例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4)案例入库实现动态化。

(二)案例库建设的目标

建设铁路生产案例库的总体目标:可建立5个子案例库,分为:行车调度指挥、接发列车、调车安全、客运安全、货运安全等5个案例库子系统。

三、案例库建设的标准及维护

(一)建立案例库规范和标准

建立案例编写规范:遵循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基本结构可概括为两部分,即铁路企业案例正文+使用说明。

(二)案例库网站建设与维护

功能设计方面:铁路生产教学案例库网站功能设计应遵循实用、便捷的原则,注重功能的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方便用户对案例进行查询和检索;给用户提供一个案例教学与研究的共享平台;有效地实现案例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维护和更新方面:设置专人负责案例库建设管理工作,相应制订案例库更新计划,及时补充案例库。

四、案例库设置的主要内容

为确保达到高职铁路交通运营专业实际教学案例库的标准和目标,筹建铁路交通运营核心课程专业生产案例库,可主要设置含5个子案例库:

(一)接发列车子案例库

接发列车作业,是铁路运输生产中最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该子案例库以现行《技规》和《接发列车作业》标准为依据,以非正常情况下的接发列车为重点,结合分类安全事故案例,编辑接发列车子案例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接发列车子案例库要点:电话中断时的接发列车案例;无空闲线路时的接发列车案例;设备故障时的接发列车案例;特种列车的接发列车案例;超长列车的接发列车案例;恶劣天气下的接发列车案例;危险货物的接发列车案例;施工条件下的行车组织案例;事故救援列车开行案例;行车事故处理案例。

(二)调车作业子案例库

调车作业是在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子案例库以列车在车站的到达、出发、通过以及在区间内运行、列车解体、编组、摘挂、转场等安全隐患较大作业为开发的重点。

调车作业子案例库要点:平面调车作业案例 驼峰调车作业案例; 推进调车作业案例;调车挤岔事故案例;调车冲突事故案例;调车脱线事故案例;调车人员安全上、下车案例;调车作业动、静观速;动、静观距案例; 调车作业人身安全防护案例;调车事故处理案例。

(三)行车调度指挥子案例库

行车调度指挥是铁路日常运输生产的中枢组织。该子案例库以列车运行严格实行单一指挥原则、统一指挥、实现列车安全正点运行为开发的重点。

行车调度指挥子案例库要点:调度集中系统安全应用案例;调度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安全使用案例;列车运行图编制案例;调度命令运用案例;红色许可证使用案例;施工调度安全组织案例;防台、防洪行车应急预案;电气化铁路安全调度指挥案例;高速铁路事故处理案例;行车事故应急预案。

(四)客运安全组织子案例库

客运安全组织是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子案例库以提高乘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突出旅客列车安全行车组织、旅客运输事故处理及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案例。

客运安全组织子案例库重点为:客运站安全管理案例;客运站人身安全防护案例;旅客上、下车安全案例;旅客行李安检案例;客票预售和站车服务系统安全案例;高速列车事故应急预案;乘务员岗位安全案例。

(五)货运安全组织子案例库

货运工作就是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铁路月度货物运输计划及国家临时指定的重点运输任务。该子案例库以坚持计划运输、合理运输、直达运输和均衡运输为重点,突出货运安全案例,确保货运安全为目标。

货运安全工作组织案例库要点:货运交接安全程序案例;货物装载安全案例;危险货物运输案例;货运调度安全指挥案例;货运编组事故案例;货票分离事故案例。

总体要求:以上案例库所有约50个典型案例都来源于现场生产及各级行车人员密切配合、联劳协作的实践。案例要紧扣铁路交通运营各专业核心课程和关键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

五、建设案例库实施的步骤

具体的步骤程序如下:(图表1)

图表1 高职铁路运营专业实际教学案例库实施总体方案

六、成果及展望

(一)成果

直接成果:1)建立5个高职铁路运营专业生产企业实际教学子案例库,收集50个典型案例并最终形成完整的核心课程总案例信息化数据库;2)发表与铁路运营实际教学案例库建设相关的论文5篇;3)建立共享信息的轨道交通运营案例库教学门户网站1个。

间接成果:1)面向全国铁路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企业在岗职工、社会学习者的应用;2)为全国铁路交通运输教师教学服务;3)面向铁路企业单位培训与资源建设单位的应用。

(二)展望

铁路高职院校教学案例库建设与使用能够促进专业教师建立“统揽全局”、“点面结合”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融合与知识集成、案例研讨与实践检验、系统科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观,同时,对培养适应当前国家铁路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应用型及技术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佐.建设法规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35

[2]王宏丽.对建设法规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2

[3]赵剑锋.案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施[J].大连铁道学报,2009(6),29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策略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以学历求生存”向“以能力求生存”的转变过程中,企业越来越需要素质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也不是一个个孤立能力的机械相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也常被称为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即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职业能力的内容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而社会能力则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一种超越具体职业、可广泛迁移、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跨职业的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职业能力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筹码

以就业为导向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之所以出现高技能型人才短缺而高职院校学生却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归根到底就是学生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培养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对高职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能力的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建设社会中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而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只有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才能走出一条健康长效的发展道路。

(三)职业能力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自由充分发展。目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要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强他们的职业能力培养。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改变教育观念,确定职业定向

在我国,社会上还存在着各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多年来一直是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重文凭、轻技能。加之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体系建设尚未完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未真正落到实处,导致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特色不显著。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抓住发展先机,建立相应的特色专业,体现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的理念,全面、科学地理解和认识职业能力,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仅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双师型”队伍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出现两头重的现象:一是年轻教师比例过大,中级职称的教师偏多;二是聘请的退休专家比例过高,真正在校的高级职称教师偏少。大量的年轻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目前这种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优化教师结构,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又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当建立一支相当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师资培养方面,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以企业实践为平台,派遣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产品生产,提升专任教师的技能水平。同时,学院以“专业教师下企业,工程师、能工巧匠进课堂”为抓手,依托深厚的行业背景,打造一支以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为主体的兼职教师队伍,与专任教师一起,构成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充满活力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只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理念。

(三)合理设置专业,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在我国,高职教育应以职业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从而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从自身的办学条件出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设置特色专业,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其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各专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可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布局更趋合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等院校要紧紧围绕区域发展规划,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化行业内涵特色,采取“停、并、拓、扩”等措施,构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以其他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并且依托深厚的行业背景开展“订单培养”,与校外实训基地、人才供需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实践环境中,通过实验(试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顶岗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式”。。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一直强调实践性教学,注重教学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等专业,可以对接铁路运输企业的需求,让学生参加春运、暑运顶岗实习;文秘、商务英语、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可以根据相关交易会的需求,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进行实践性教学,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还必须建设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环境,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校企联动、共建工学结合示范园。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和合格的岗位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实行产学研结合,走校企合作道路

第6篇

[关键词]铁路系统;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检修理论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056-01

引言:随着呼铁局运输能力大幅度提升,生产力布局调整,路网结构不断拓展延伸,铁路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仅2014年呼铁局包头供电段就有6条新线投入运营,铁路供电设备也随着新线开通相应的增加,供电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不容忽视,设备整体状态和铁路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因而提高整个供电系统的可靠供电质量迫在眉睫 ,本文重点阐述了供电设备状态检修优点及可行性模式进行了论证, 给出了供电设备状态检修优化管理的思路与建议。

1.供电设备检修模式介绍及状态修的特点

1.1 铁路供电设备检修技术发展过程

铁路供电设备检修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事故检修 、定期检修(TBM,time based maintenance)、状态检修。事故检修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在设备发生了故障或事故以后才进行检修。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设备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突发故障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损失就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于是逐步形成定期预防检修体系。定期检修是一种基于时间的检修,检修工作的内容与周期都是预先通过计划安排设定的,但这种定期检修的管理制度往往是以牺牲企业的自身经济利益为代价的,在设备尚未发生缺陷且可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就进行停运检修甚至更换设备,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浪费。

1.2 铁路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特点

状态修的修理范围一般不固定,随供电设备状况的不同而做相应调整, 因此,状态修理作业需要对工艺装备进行预先准备,要求有关人员在制定检修规划时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跟踪一些重要或大型零部件的故障及损伤情况,提前准备修理所需的工装和设备。状态修要实行预检,即在制定检修规程和检修工艺之前对车辆的当前状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 针对车辆各系统的当前损坏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修理计划。状态修需要预检人员具备丰富的故障损伤判定、检查经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判别出各种复杂的车辆隐患及故障损伤类型, 并加以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定不同的技术修复、工艺布置及环控要求,同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 调整工艺步骤,完善工艺流程,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技术和工艺障碍提供技术支持。此检修体制较以往长期实行定期检修体制有了更强的针对性,避免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也减少了人为对设备的损伤。

据统计,状态修是当前耗能最低,可靠性最好,效率最高的监测手段,大幅度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解放了定期维修所需要的劳动力,开创了智能检修的新时代。

2.如何有效开展供电设备状态修

2.1 国内外可靠性预测理论发展

经典的可靠性预测理念基于马尔科夫模型发展成型。马尔科夫分析法的基本模型为:X(k+1)=X(k)×P其中中:X(k)表示趋势模拟量与预测模拟量在t=k时刻的函数X(k),P表示转移矩阵概率分布,X(k+1)表示趋势模拟量与预测模拟量在t=k+1时刻的函数,其中自变量所在序列加1。通过马尔科夫模型,马尔科夫性时间序列中每个时间点转移概率保持稳定。我们通过此模型进行运算可以预测短期内事件发生概率。

从国内改革开放开始,故障诊断与状态检修理论开发与应用已经由只专注于故障机理与诊断方法的纸质数据处理向计算机处理故障检测专家系统的开发转变。由经验检验系统向计算机科学检验系统转变,使得状态检验技术并不再依赖电路设备检测人员的丰富经验,只要拥有熟练应用相应软件系统的能力即可胜任状态检测这一传统依赖经验的职位。大大减小了企业对于经验丰富人才的依赖性,使得状态检测系统的参与人员更加多样化、年轻化。

2.2 健全检修机构组织管理是基础

状态修管理组织纵向不能盲目追求过多层次,横向则要涵盖所有相关部门,要将技术、安全、财务、人劳、材料、教育等相关部门纳入到管理体系中去。要加强逐级负责制的落实及联劳协作精神的发扬,明确各级职责权力,加强联系沟通和监督考核机制的落实,形成共同参与状态修管理的浓厚氛围,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信息真实和畅通,在各方面合力的推动下使修制改革工作快速健康地发展。

2.3 利用管理系统实现状态修

2.3.1 电气化铁路供电设备管理和状态修系统集供电设备管理、线路管理、运营管理和状态修管理于一身。系统运用UML语言建立模型。UML做为一种非常通用的建模语言,它不仅具有可扩展性和强大的通用性,而且UML是一种标准的、可视化的、可以详细描述模型的语言。系统使用SQLserver2000做为后台数据库系统。SQLserver2000是一种优秀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可以提供安全的数据控制模式。系统的用户登录界面不仅可以进行安全控制,而且可以用来辨别用户的权限级别。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主界面。主界面分三个部分:系统总体使用模块;包含了系统所有功能的树形导航和系统导航下每个子模块的主要页面。在线路管理页面,通过点击“查找”、“新增”、“修改”和“删除”按钮可以对接触网站场、区间、线路、支柱、锚段等进行相应的查找、增加、删除和修改的工作。巡查管理记录中的缺陷管理页面,通过由检测组步巡、夜巡等方式发现的缺陷。在缺陷记录页面中,可以查询缺陷的编号、地点、缺陷设备、缺陷类型、是否消缺、发现人和发现时间等信息。从而做到发现一处、消灭一处,不留隐患。在接触网参数管理页面中,用户可以自行设置接触网的拉出值、导线的高度、网压、硬点及线坡限界值。接触网及状态修管理系统自身具备强大的权限管理体系和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功能不仅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也可以令用户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2.3.2 设备管理包括三个子模块,分别是设备履历管理、设备异动管理和设备图片管理。设备管理包括段级用户对设备图片的管理,具体包括增加、修改和删除接触网设备图片工区用户对设备履历的管理,具体包括创建设备异动、增加、删除和修改设备履历局级用户查看图片、查询设备异动和履历等。一般来讲,设备在现场安装以前,要先办理相应的手续,从库存备用中领出设备,然后将设备安装到现场,安装完毕以后要由设备的维护或者使用单位录入设备的明细信息。铁路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技术随着机械时代、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是深刻而巨大的。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即通过制定相应的维修计划来达到保障设备可靠性。其中由主动到被动,由以时间段为导向到以设备为导向,由以经验为导向到以计算机科学分析为导向,表现了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对电力设备可靠性越来越高的要求。设备图片的管理是由位于供电段的技术室完成的。图片管理主要是为工区和检测组提供设备图片, 当发生事故时,可以快速查看设备图片。

结语:设备状态修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了它是一种科学的检修体制,为管理、运用、维修供电设备提供了科学的管理运用依据,为接触网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相信通过更好的计算机处理与更加成熟的状态检测理念的不断应用,我国铁路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技术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董袁泉.基于UML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建模与实现。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8.

第7篇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重要发展机遇,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

一、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工作

1统一思想。明确认识

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中等职业学校正是通过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某方面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专业建设是学校的主体工作,职业学校要形成名师名校名学生效应,依托于专业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实际,依据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建设思路,优化专业布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办学规模、人员编制、师资结构、建设投人方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明确提出:为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以现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建设机械加工、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300个骨干专业。到2007年.基本形成以骨干专业为龙头,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满足辽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市场设置专业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中等职业学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瞄准市场,主动适应企业、行业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依据市场对各种职业需要的从业人员的数量及其发展趋势,坚持进行专业调研、毕业生就业调研等制度.以确定现有专业是否招生以及招生的数量。瞄准市场开设专业,还要敏锐地捕捉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适度超前地开发新专业,确定已有专业的新专门化方向。我校在办学思路上长期坚持面向铁路行业,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会市场,按照“建设一个专业,发展一个专业,谋划一个专业”的总体思路,在加强内燃机车、铁道车辆专业建设的同时,依据哈大电气化铁路开通的机遇.重点开发电力机车专业,为哈大线培养了千余名电力机车运用和检修人员,现已成为沈阳铁路局电力机车乘务员培养培训基地。在办好传统机械加工、机电技术专业基础上,紧跟现代加工技术进步,开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2004年被教育部等七部门命名为‘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二、强化示范专业建设,优化学校专业布局

1、以评估指标体系为导向,加强示范专业建设

职业学校的示范专业建设如同企业的品牌产品,一所职业学校只有将自己的骨干专业办成示范专业.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才能办出特色,立足市场。省级骨干示范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从专业设置、专业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设施、专业教学管理与改革、质量效益和示范作用五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具体要求,对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起到了导向性和指引性的作用。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应当以指标体系为依据,规范学校的各项工作,提高职业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益。

2.发挥示范专业的辐射作用.形成资源共享的学校专业建设布局

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发挥骨干示范专业的引导和辐射作用,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要通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和设置专门化以适应社会需求多样性、多变性。学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当以骨干示范专业为基础,充分结合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处理好骨干专业、长线专业与新兴专业、短线专业的关系。专业建设是动态的、变化的,中职学校在加强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其辐射作用,及时改造和调整现有的专业结构和设置.形成科学合理、资源共享的学校专业结构布局,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我校在形成以电力机车、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等为一体的机械、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综合化专业结构基础上,依据产业结构和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在开办铁道运输、起重运输机械、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上,适时开发现代物流专业;在开办传统计算机专业基础上.开力、动画设计专业,实现了文理结合、文理相通、资源互补的现代化专业体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3.专业建设的重点是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

第8篇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