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全国职业教育论文

全国职业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30 11:29: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全国职业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全国职业教育论文

第1篇

19825016 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 关晶 石伟平 《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5017 我国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运行机理、实践困境与发展路径 刘玉山 吉鹏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9期 12000字

19825018 推进综合改革 实现高职院校特色发展 赵怀玉 《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19期 5200字

19825019 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 刘文华 夏建国 易丽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10期 15200字

19825020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 周湘林 《中国教育学刊》 2014年第10期 11300字

19825021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发展探析 胡若痴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 8400字

19825022 关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徐桂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6600字

198250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演进分析及其发展调适 李小丽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29期 7900字

19825024 论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的本然机制 梁卿 《职教论坛》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25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四破”“四立” 曹晔 盛子强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0600字

19825026 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变革:互动关系与协同策略 刘晓 《职教通讯》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27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思路 刘在洲《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20期 7400字

19825028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张兄武 许庆豫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10期 12700字

19825029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法、思路与建议 涂三广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13100字

19825030 试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起点与走向――基于经济学视角 陈凤英 李杰 《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6800字

19825031 略论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的建设与发展 吴一鸣 谭维奇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30期 7900字

19825032 湖南省执行中职免学费政策的调查研究 钟昌振 徐晓红 《职教论坛》 2014年第28期 10200字

19825033 关于江西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及形式的架构布局研究 郭杰忠 卢建平 《职教论坛》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34 2013年上海市部分普通高校专科层次自主招收三校生技能考试调查报告 陈嵩 张家寰 占小梅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2300字

19825035 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府角色探析 罗哲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9期 6800字

19825036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现状调查及对策 李建芹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9期 6800字

19825037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科研定位与实践策略 张臻 郑卫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7800字

19825038 云南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状、困难及发展对策 周玉国 刘福军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4500字

19825039 台湾私立技专院校奖补助政策研究 周衍安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第20期 7600字

19825040 政策工具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及分类研究 邴浩 《高教探索》 2014年第5期 9200字

19825041 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探索 俞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6600字

19825042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述评 张冰洁 程娟娟 王元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5043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高职教育质量问责困境与变革路径 张汉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29期 7900字

19825044 集团化办学条件下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巢新冬 王雪亘 刘桂林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30期 7900字

19825045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周丽 《职教论坛》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46 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杨卫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8800字

19825047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梳理与修正 王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8800字

19825048 职业教育对接“电商换市”人才需求分析 朱蓉 《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9期 8600字

19825049 高职院校“学做创”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贾虹 等 《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9期 5400字

19825050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周淑琼 谢模明 江敏 《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30期 4200字

19825051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周建松 《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5500字

19825052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研究 许艳丽 王岚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9期 8600字

19825053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利益冲突与政策调适――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视角 黄文伟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9期 6900字

19825054 开发技能赛项及其教学资源 推进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吕景泉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8200字

19825055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整合研究的回溯、反思与瞻望 叶波 杨志强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30期 7900字

19825056 高职院校服务学习课程体系建设 蒋庆荣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9期 5400字

19825057 多维视角下的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 刘猛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10期 10100字

19825058 组织管理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 叶穗冰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5059 “双师型”教师:理论探索和培养实践的分野及其超越 刘辉 李盟盟 《职教通讯》 2014年第28期 9800字

19825060 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刘福珍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29期 7900字

1982506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博弈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田书芹 王东强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9期 10300字

19825062 论成人教育中社会资本形成机理及实现路径 孙立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 8400字

19825063 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 冯芸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9期 6000字

19825064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改革取向再探讨 李红霞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9期 6000字

19825065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湖南株洲、湘乡、平江三县市的调查 吴易雄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2300字

19825066 高职院校学生定岗实习评价机制的构建 侯建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9期 6800字

19825067 MOOC内涵、特征及其对我国终身教育的启示 徐魁鸿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8800字

19825068 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继续教育发展新探 宋雁 《职教通讯》 2014年第28期 6000字

19825069 社区学习中心的发展理念及核心能力 杨毅 李红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4500字

19825070 基于人本化教育理念下的社区教育 刘林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9期 6000字

19825071 现代学习技术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上海市与南昌市实证比较分析 欧阳忠明 韩晶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2300字

19825072 区域性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 毕经美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第19期 7600字

19825073 高职生职业成熟度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徐放 谭明 方翰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9800字

19825074 高职院校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模式选择与路径探析 祝蕾 任君庆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9期 6800字

19825075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研究综述 刘慧琼 《职教通讯》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76 全国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学术影响力――基于2010年度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房巍 陈衍 于海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9800字

19825077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历史变迁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陈正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 8400字

19825078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 朱淑珍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10期 12700字

19825079 国际职业教育主流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肖凤翔 陈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11400字

19825080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以德国萨克森州教育体系为例 俞必忠 林妍梅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8100字

19825081 英国继续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国家标准 邱艳萍 《职教论坛》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82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国际比较 韩永强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2300字

19825083 国际高等教育专科学位制度发展与实践探析――以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为例 李玉静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0600字

19825084 美国高等教育公式拨款的演进与改革 王建慧 沈红 《外国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11900字

第2篇

19823710 高等教育强国:本质、要素与实现途径 瞿振元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3期 12700字

19823711 论职业教育中的利益与权利均衡——浅析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社会维度 李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700字

19823712 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战略思考 顾坤华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8期 7900字

19823713 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划分:理论与框架 周明星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7期 8100字

19823714 论职业学校存在的合理性——福斯特“职业学校诊误论”引发的考问 路宝利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7期 10600字

1982371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背景与目标体系研究 周志刚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9期 6600字

19823716 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 丁金昌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1300字

19823717 不同经济基础省份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实证分析 孙凯 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10200字

19823718 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王海平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19 融入行业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圈的高职办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张蕴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7期 9800字

19823720 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 马廷奇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9500字

19823721 基于“前店后校”的能力本位高职教育 楼锡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7000字

19823722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高职校企合作研究 崔永华 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8600字

19823723 职业教育集团产权改革与实现形式 郭静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8600字

19823724 改造与优化 建设高职院校质量管理平台 魏中林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5期 4900字

19823725 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要义 刘兰明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3期 7600字

19823726 论我国股份制高职院校的组织治理与发展 王安兴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7400字

19823727 职教集团组建模式与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适应性 罗汝珍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9期 7800字

19823728 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若干关系梳理 张菊霞 《职教论坛》 2013年第7期 5600字

19823729 中高职衔接语境下的中职学校办学定位 喻忠恩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8期 7900字

19823730 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指标及权重体系构建 王群 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8期 6600字

19823731 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梁燕 《职教论坛》 2013年第7期 10100字

1982373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专本科衔接研究 刘松林 《职教论坛》 2013年第9期 8200字

19823733 校企合作的四川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 李康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6700字

19823734 浅谈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刘世权 雷裕祯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9期 5280字

19823735 顶岗实习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研究述评 伍飞霏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6600字

19823736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 黄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7期 11500字

19823737 职业高等教育“双型”课程模式特征探析 周文根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1300字

19823738 高职院校专业理论课过程性评价研究 屈玉霞 光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3期 10100字

19823739 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研究:基于大四工科毕业生的调查 崔军 汪霞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3期 10800字

19823740 高职教育课程观的多元解析 张健 《职教通讯》 2013年第7期 6600字

19823741 浙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系统构建 项建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8期 5100字

19823742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平台+模式+方向”课程体系开发 周劲松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8期 6800字

1982374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状况与差异分析 周慧梅 吕霄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1600字

19823744 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 朱旭东 宋萑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4800字

19823745 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陈宝华 《职教通讯》 2013年第7期 6500字

19823746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指标体系研究 曹国亮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8期 5200字

19823747 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刍议 姜大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9期 8200字

19823748 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朱孝平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49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特点与分析 赵定勇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6700字

19823750 农村职业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晓会 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7期 6600字

19823751 劳务经济视角下民族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吴格娥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9期 7900字

19823752 城市圈圈层联系与农民工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研究——以湖北省77个区县为例 柳劲松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53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 刘建玲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5期 6000字

19823754 成人教育在“村转居”新市民角色转换中的作用 卢美芬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6800字

19823755 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建设的思考 马建富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9期 14700字

19823756 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政策述评 王建华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8600字

19823757 转观念促转型 发挥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张渤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5期 7300字

19823758 “社区发展需求导向型”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杜君英 《职教通讯》 2013年第7期 8200字

19823759 论我国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形成与发展 宋亦芳 《职教论坛》 2013年第9期 12100字

19823760 终身教育发展研究:价值追求与现实比照——以长三角教育数据为例 沈佳乐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7期 12300字

19823761 整体性创新:我国继续教育的战略性转型 陆汉栋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6期 6100字

19823762 论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与营利性 潘懋元 别敦荣 石猛 《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7600字

19823763 我国民办教育产业战略研究——基于境外上市教育机构的SWOT分析 成刚 《复旦教育论坛》 2013年第2期 11300字

19823764 经济人假设与独立学院的边界治理 魏训鹏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11000字

19823765 以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共享共建——对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实践成果的思考 谢巍 等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5期 9500字

19823766 职校生职业决策困难的职业指导 施霞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9期 6500字

19823767 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关键因素研究 王长江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7期 7000字

19823768 国外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黄晓赟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8期 10500字

19823769 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与路径 崔景贵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8期 6800字

19823770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探析 朱雪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9期 6600字

19823771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侯威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9900字

19823772 “整合与衔接”理念下的美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探析 郑坚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73 严而有序的德国高校学位课程认证:实践与启示 赵凌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8400字

19823774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社会伙伴关系述评 杨丽波 等 《外国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9500字

19823775 日本职业能力开发政策探析 宋庆清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6期 9100字

第3篇

英文名称: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8305

国内刊号:43-1391/G4

邮发代号:上半月刊42-305;下半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当代教育论坛》(旬刊)创刊于2002年,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属全国教育科学类核心期刊。杂志每月三期,为宏观教育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校长教育研究。杂志创刊四年,就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文摘》等国家权威媒体上全文转载和摘要文章238篇,在全国1309种教育类杂志中排名第7位,在全国业界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宏观教育研究:主要是以高等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教育发展等宏观研究为重点。尤其刊发恢宏、大气、争鸣、创新的大理论。该刊是各条战线的教育科研人员、研究生交流和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园地。

第4篇

主要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

一、学术研究与成果

    1、调入学院后,2010年9月尝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申报。以《高等职业教育双证制及其校本实施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尽管没有结果,但是为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010年12月在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教育学类核心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87-1784、国内统一刊号cn54-1190/g,)《中国教育月刊》上发表题为《xx》论文,并或论文一等奖。

    3、圆满完成了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并得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审专家的好评,希望能将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并加以应用。

二、新环境、新起点、新目标、新角色

    新的起点,必须要保持长期一贯的敬业奉献精神,坚持和发扬勇于吃苦、做事干练、悉心全面、有张有持,在总结提炼中有所创新的养成性工作习惯;坚持团结合作、踏实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补台的做事做人原则;立足本职、兼顾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之道。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无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的行为。

三、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航标,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经验,一方面,与高教所联合筹备、策划“高职教育论坛”,已举办三期,第四期正在组织中;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全院指导性教育理论、教学信息、教改经验等各类专题学习8次;

2、三次参与组织了院级和省级优秀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和网站的评审推荐工作;6次参与2010年研究生人才引进的听评课工作;

3、正在准备2010年8个教学专项课题的结题验收工作和2010年教学专项课题指南的初步拟订工作;

4、还分别到上海和南京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和专业建设学习班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会后分别以内参资料和会议纪要的方式向有关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专题汇报。

5、负责对新进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的学习指导,并对新教师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6、组织了系部教学档案的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7、针对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关于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分析》,力图从全局的角度、行业的视角,在对比分析中立足学院实际,把握我院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8、先后组织了16院级教学专项研究立项及成果的补报和厅级10门精品课程、6个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工作;

10、组织了公共课教改情况研讨交流会,之前对承担公共课的系部、其他各系以不同的方式对公共课施教进行了调研工作指导,为保证此项工作富有成效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对公共课研讨交流情况以会议纪要和简报的方式进行汇报和交流;

不足:由于刚到新环境工作,针对一些具体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想法和工作热情,但是在执行中存在顾虑较多、谨慎有余、果敢不足的情况。由于对学院以往情况和上半年工作了解不够,在工作点面相互结合上,在整体系统化推进上略显不足,被动。

努力方向:围绕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扎实有效、有所创新的做好2010年的各项工作成为工作的努力方向。

2010年,我相信我还会有更多的任务需要我去解决,不过现在的情况下,我还是需要继续不断的努力,因为我还是没有达到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我会一直认真的努力下去,相信自己能够做好,现实情况下,这些都是要做好的。教师工作本来就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机会之中,我相信我在2010年的工作中会做的更好!

查阅更多 【教务处副处长2010年工作个人总结】

第5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传统技艺;传承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留下了无数让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技艺。今天,在我们对古代能工巧匠精湛技艺感到惊叹的同时,一个沉重的现实问题使我们感到忧虑。当前,从事传统技艺的人数量很少,掌握这些技能的人都已年近古稀,传统工业面临着后继无人,即将失传的困境。结合国情作者认为,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我国传统工艺的继承问题,这对我国的传统工艺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由于诸多原因,许多传统技艺正濒临消亡。上海文广局的调查显示:能够演唱南汇锣鼓书、青浦田山歌和能够掌握松江顾绣技艺的民间老艺人大多年迈体弱。在2004年的普查过程中,南汇区就有四名锣鼓书老艺人相继去世。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这些技艺难度高,年轻人望而却步。古老的松江顾绣,被誉为鲁绣、苏绣、湘绣的渊源,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著称于世。刺绣时,以针,以线为墨,画绣不分,要求绣工会看画、懂画理、认得画家笔势,难度很高。现已退休的顾绣传人朱庆华告诉记者,刺绣时,要先将蚕丝撇成二十四份,然后用12号小针穿上已经剖成1/24的蚕丝,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完成一件作品。她年轻时视力很好,现在已经带上了三百度的老花镜,平均每日工作八小时。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令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被誉为“中华一绝”的福建漳州木偶,以樟木为材料,经过开坯、定型、细雕、裱纸、磨光、刷泥、补泥、上粉、开脸、盖蜡等十道工序制作而成。漳州木偶传人徐强告诉记者,刻木偶要注重五形三骨,其最高境界是达到人物的性格表情惟妙惟肖,让人觉得美、飘。在雕刻的过程中,手心往往沁满了汗水,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很多年轻人难以承受。第二,收入较低,传统技艺难以相传。老一辈艺人对自己的艺术作品怀有钟爱之心。当看到自己雕刻出来的木偶神情生动、线条流畅时,当自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的表演博得观众掌声喝彩时,就已感到莫大的满足。然而,这种伴随着清贫生活的精神富足,对在物质充裕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很难获得共鸣。由此可见,保护、传承传统技艺已经十分紧迫。

职业教育与传统技艺传承的关系

教育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的重任。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技艺的传承、发展。传统技艺作为一门技艺、一个行业,自古以来一直通过学徒制得到传承、发展。多年以来我们强调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中、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发展。这里所强调的服务主要指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还应该为传承民族传统技艺服务。在今天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性,已经成为国际上的共识。技艺的传承需要教育,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使其应当也应该承担起这项责任。反过来,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民族技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的传统技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设置传统技艺课程的现实意义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设置传统工艺课程,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河北省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武强年画自古就名闻天下,为了发展这两项传统工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两个地方就在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内画鼻烟壶和年画制作课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经过2~3年的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传统工艺的制作技巧。现在,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畅销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武强年画也在当地得到了大力发展。另外,我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技艺,通过专门的学习,传承、发展本地的特色工艺,可以提高当地的人文素养,促进劳动力转移,并为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做出贡献。如西藏农牧区青年通过当地的职业学校,学习到了制作唐卡、藏毯和银饰等传统手工艺品的技艺。西藏传统工艺在农牧区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得到了传承,不仅培养了传统工艺的接班人,还拓宽了农牧区群众的就业渠道,不少青年通过职业学校的培训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设置传统技艺课程,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课题。

设置传统工艺课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设置传统工艺课程,扶持、传承传统工艺,需要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市场法则对有关资源进行配制和利用,培养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从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一种活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具有优势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市场经济表现出的盲目性,容易导致教育部门急功近利、盲目发展。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是正确的,但教育的发展不能以市场为主导,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政府不能只看到市场经济发展对教育作出的贡献,更应看到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传统技艺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注意传统技艺和当地经济的结合,注意传统技艺传承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相结合,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在职业教育中设置传统技艺课程给予政策倾斜,资金支持。

其次,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实施传统工艺教育,需要解决师资问题。良好的师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发展传统技艺就必须解决师资问题,必须依靠这些掌握传统技艺的老艺人。由于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员分散在民间,秉承着独门秘籍不轻易传人的古训,因而寻找、挖掘传统艺人、转变其观念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些老艺人虽然经验丰富,但都已年近古稀,文化水平低,教学方法仍然依据古法,很难适应教学的需要。因而,要想使他们能够将技艺讲出来,并且能够使人听得懂,就必须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将自己掌握的传统技艺形成文字,最终成为“手艺师傅”。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再次,传统教学模式、方法需要改进。自古以来传统技艺都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得以传承,当前,要发展传统技艺继续依靠老办法是行不通的,需要在继承传统传授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传授模式。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艺友制”方法非常适用,即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教学形式不拘泥于课堂,大家像朋友一样相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形式要求学生数量不能过多,一个教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0人,否则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重复、再现的功能,利用录像、录音的方法采集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提供给学生作为教学参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发展传统技艺,不要求全、求大、求统一模式。传统技艺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传统技艺课程,课程的开设要联系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办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另外,政府也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改革,鼓励传统艺人办学,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地发展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重视的问题,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现状而言,探讨、摸索传统技艺的继承、发展,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应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金土.多样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教论坛,2001,(9).

[2]施光明.技术与人文——对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3,(9).

[3]南海.论“职教系的‘九大属性’”[J].职教论坛,2004,(5).

[4]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陈至立.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

第6篇

关键词 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7-0055-06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构建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纵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既有1997~2001年管理体制调整后的相对低谷期,也有2002年之后的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支撑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能力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发展起伏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存在于教育行业,还存在于劳动力就业市场,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其背景,分析把握中等职业教育效率及其变动趋势。

行业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水平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来反映。目前,对于 TFP 的测度主要有“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和非参数法。其中,建立在距离函数基础上的非参数 Malmquist(曼奎斯特)指数是目前分析教育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并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宏观系统和高等教育子系统效率的研究。傅毓维、邵争艳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了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1]。梁文艳、胡咏梅利用Malmquist指数刻画了我国高校合并前后整体科研生产率的动态变化[2]。潘海生、周志刚,韩海彬、李全生等运用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对高等教育技术进步的收敛趋势进行了分析[3][4]。景琴玲运用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效率进行了评价[5]。

从研究现状看,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目前基本处于空白。本研究将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力图在以下几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第一,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数据不全,故未纳入分析范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关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效率(TFP)的现实判断。第二,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属性和发展历史阶段特征,从区域和时间两个维度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规律进行分析。第三,对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变动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Malmquist指数方法

Malmquist指数法是通过R.W.Shephard提出的投入产出距离函数来定义的,1982年,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首次将Malmquist指数引入生产率分析领域,并提出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的概念。Rolf F?re和Grosskopf等人在1992年给出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非参数线性规划算法,使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以被用来建立多产出、多投入的技术描述形式[6][7]。

(一)Malmquist指数定义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Malmqusit指数基于生产前沿面的分解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分析图1,以t时期技术Tt为参照的Malmquist指数可表示为

(1)

同样,以t+1时期技术Tt+1为参照构造的Malmquist指数为

(2)

t时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可运用t时期和t+1时期Malmquist指数的几何平均值作为度量,即:

(3)

其中,D(X,Y)=inf{θ:(X,Y/θ)∈P(X),X∈Rm,Y∈Rk,θ≥0}

=[sup{α:(X,αY)∈P(X),X∈Rm,Y∈Rk,α≥0}]-1

P(X)={(X,Y)}:投入X能产出Y}表示一定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可能集,θ∈[0,1]表示产出效率,如果θ=1,那么表示投入资源的搭配是合理的,并且所有投入要素都发挥了自身最大效用;如果θ

(二)Malmquist指数分解[10]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变化指数(Technical change,TC)和资源配置效率指数( Efficiency change,EC)。

(4)

(5)

(6)

当规模报酬发生变化时,资源配置效率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TE)和规模效率指数(Scale Efficiency,SE),其计算公式如下:

(7)

(8)

(9)

当Malmquist 指数大于1 时,表示TFP 水平提高;当构成Malmquist指数的技术变化指数和资源配置效率指数大于1 时,表示其是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反之,则是导致TFP下降的根源;而规模效率指数和纯技术效率指数的高低,则反映了它们对资源配置效率指数的影响。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我国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部分。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从20世纪末的10余所发展到如今的1200多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数据变化过大,容易对结果产生比较大的干扰。而且,基于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数据统计主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现实,为此,将研究视野限定为中等职业教育。

在研究的时间跨度上,考虑到我国近年来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经历,其间经历了1998年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目前可获得的数据截至到2012年),本研究将研究时域确定为1998~2012年。

评价一个系统的效率,需要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综合考虑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职业教育的属性看,其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产出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投入指标确定为:专任教师数、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及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在产出指标上,选取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与普通高级中学学生数的比值,这既可以反映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相对变化,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度量职业教育的相对吸引力,从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进行测度。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在面板数据覆盖范围上,选取除以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按照中国经济划分的一般方法,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海南、辽宁、山东11个省份;中部包括安徽、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江西、内蒙古、山西9个省份;西部包括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宁夏、陕西、青海、甘肃、新疆10个省份。

四、实证结果和分析

运用1998~2012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EMS软件,计算了1998~2012年15年间全国30个省份的Malmquist指数,再对其进行分解,由此得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变动情况。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总体分析

表1列出了1998~2012年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在1998~2012年期间均值为1.001,这主要是由于此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大起大落的阶段性发展造成的。从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指数的分解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是技术进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共同提升的结果,其中技术进步效率年均增长率达到0.1个百分点,资源配置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3个百分点。但技术进步效率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而资源配置效率则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两者之中,技术进步效率与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而资源配置效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的提升,1998~2012年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效率年均增长率达到4.3%,与此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的纯技术效率却始终处于负增长状态,但两者均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1998~2012年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技术变化效率主导的特征。

表1 1998~2012年期间我国职业教育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分解

年份 Malmquist指数 技术变化效率TC 资源配置效率EC 规模效率

SE 纯技术效率PTE

1998~1999 0.863 0.819 1.054 1.035 1.018

1999~2000 0.971 0.939 1.034 1.151 0.898

2000~2001 0.882 0.864 1.021 1.183 0.863

2001~2002 0.906 0.865 1.047 1.081 0.969

2002~2003 1.030 1.121 0.919 0.976 0.942

2003~2004 1.050 0.969 1.084 1.044 1.038

2004~2005 1.059 1.061 0.998 1.022 0.977

2005~2006 1.041 1.028 1.013 1.032 0.982

2006~2007 1.097 1.042 1.053 1.052 1.001

2007~2008 1.028 1.082 0.950 1.081 0.879

2008~2009 1.023 1.057 0.968 0.994 0.974

2009~2010 1.019 1.058 0.963 0.993 0.970

2010~2011 1.024 1.051 0.974 0.984 0.990

2011~2012 1.015 1.049 0.968 0.979 0.989

均值 1.001 1.004 1.003 1.043 0.963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变动趋势分析

如图1所示,1998~2012年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发展性特征。

图2 1998~2012年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变动

从图2可以看出,从时间维度看,1998~2012年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TFP)总体保持明显的增长趋势,1998~2002年期间,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2003~2012年期间,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全部大于1。从发展趋势看,1998~2002年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相对的发展低潮期,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增长率均处于较低水平,Malmquist指数均小于1。进入2003年以后,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并在2004~2005、2006~2007年出现两个高峰,其中,2006~2007年期间,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达到1.097。这两个高峰值均出现在2002年、2005年国务院召开职业教育会议之后,这说明,自2003年以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相对的发展高峰期,表现出明显的行政主导特征。而进入2008年之后,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增长率(TFP)开始回落,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区域变动分析

从表2、图3中可以看出,1998~2012年期间,我国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增长率(TFP)变化基本一致。其中1998~2012年期间西部区域的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TFP)均值最高,达到1.008,中部区域的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TFP)均值达到1.006,而东部区域的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TFP)均值仅为1.000。从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增长率(TFP)的变动情况看,表现出相对比较一致的发展规律。即在1998~2002年期间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低迷,进入2003~2012年期间,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均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在1999~2000年期间,东部与中部、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出现较大差异,东部的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仅为0.897,低于中部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的1.017和西部的1.066。另一个差异点出现在2006~2007年期间,此时中部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为1.124,高于东部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1.086和西部的1.084。而从各区域的全要素分解来看,技术变化效率与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而资源配置效率却刚好相反,因此技术变化效率在各区域均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决定因素。

图3 东、中、西部各区域职业教育Malmquist指数变动

(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变动动力因素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1998~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差异看,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都是技术变化效率主导的结果。而资源配置效率中,规模效率起到了明显的主导作用,纯技术效率对于TFP的增加作用不明显。为了更好地说明1998~2012年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TFP的变动及各因素对其的影响,本文以1998~1999年的Malmquist指数及各分解指数为基准年,其余各年分别与1998~1999年相比,得出Malmquist指数及各分解指数的变动情况,见图4。

图4 1998~2012年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相对变化趋势

从图4中可以看出,1998~2012年期间,Malmquist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与技术变化效率(TC)的变化趋势完全吻合,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说明技术变化效率是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TFP效率的重要因素。技术变化指数描述了前沿产业科技的变化,可定义为技术进步部分,其代表两个时期内生产前沿面的移动――“前沿面移动效应”或“增长效应”,这种效应表明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该效率的度量与所选参考期t的生产前沿面有关,当TC>1时,直观上意味着生产前沿面“向上”移动。技术进步来源于投入要素的提高和知识进步中所含的技术知识进步部分。这些进步具体体现在: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职业院校资源整体配置能力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办学基本设施的改善,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专业设置的合理化、科学化等方面。从1998~2012年期间技术效率指数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在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在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这种波动都发生在国务院2002和2005年作出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之后,与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本能力建设,师资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有着密切联系。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在2008~2012年期间依然得到较好的保持,但增长速度减缓。

资源配置效率指数可定义为技术效率改善部分,一定程度上描述了t到t+1时刻之间的相对技术效率变化,也被称为“追赶效应”或“水平效应”,其衡量了生产单位是否更靠近当前的生产前沿面进行生产,当资源配置效率大于1时,表示决策单元的生产更接近于生产前沿面。从Malmquist指数变动看,1998~2002年期间,资源配置效率与Malmquist指数基本一致,但在2003~2012年期间资源配置效率与Malmquist指数之间的变化差异越来越大,说明与技术变动效率相比,资源配置效率在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中并不占主导地位,这与我国人口变化带来的职业教育适龄人口逐步减少,高等教育大众化对职业教育人口产生的竞争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有着密切联系。

而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纯技术效率指数反映了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其衡量了生产单位是否更靠近当期的生产前沿面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当PTE>1时,表示决策单元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效率有所提高。规模效率指数反映了生产规模的有效程度,即规模效率反映了是否在最合适的投资规模下进行经营。当SE>1时 ,意味着规模经济,扩大规模总能促进生产率的增长,反之,则意味着规模不经济。从1998~2012年期间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变动看,两者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动保持着明显的一致性,呈现出逐步下降的发展趋势。

五 、结论与展望

第一,1998~2012年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TFP)整体均值为1.001,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在此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性的剧烈起伏导致的。

第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的增长明显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呈现出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表现出明显的行政主导特点。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产率区域间表现出相对比较均衡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表现出更大的增长趋势。

第三,从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分解来看,技术进步是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增长率(TFP)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保持同步变化,但对职业教育TFP 的变化作用不明显。

第四,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技术进步效率发展进入相对平缓的阶段,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效益、纯技术效率均处于逐步下降的发展区间。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规模难以维持的困境;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效率开始逐步下降。

因此,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明确中等职业教育面向产业办学的定位,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加强工学结合,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其次,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角色,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机制,建立和完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再次,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积极借助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优势,推进中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自身建设能力,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傅毓维,邵争艳.Malmquist指数在评价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变化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2006(2):93-95.

[2]梁文艳,胡咏梅.高校合并后科研效率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分析[C].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6.

[3]潘海生,周志刚.基于 Malmquist 指数的高等教育生产率变动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8-14.

[4]韩海彬,李全生.中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变动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J].复旦教育论坛,2010(4):58-62.

[5]景琴玲.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6]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 Society,1957,120:252-259.

[7]F?re Rolf, Grosskoff Shawna, Lindgren Bjorn, et al. Productiviity Changes in Swedish Pharmacies 1980-1989:A Nonparametric Malmquist Approach[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3):85-101.

[8]孙巍.基于非参数投入前沿面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0(1):22-26.

[9]张建辉,李光金,李发勇.基于定向技术距离函数的投入产出型Malmquist指数[J].运筹与管理,2005(3):34-38.

[10]赵伟,马瑞永,何元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7):37-42.

Abstract Chines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gone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rough, rapid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from 1998 to 2012. The changes of TFP of Chines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be analyzed base on the Malmquist Index Metho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growth of TFP of Chines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mainly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efficiency, while the effect of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s limited. Meantime, scale efficiency and pure technology efficiency also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The future strategy of Chines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ts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y.

第7篇

论文摘要:课程考试与评价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充分发挥课程考试与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关注和探讨的一个主题。本文在高职教育以服务社会、服务就业为目的背景下,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特征,建立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价值取向的考试评价体系,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为实现课程目标以及专业目标服务。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省重点示范专业,是一个涉及职业岗位多、专业关键能力多、专业知识面广而深的专业。随着社会对计算机综合人才的广泛需求及行业市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一、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 

1.重知识,轻能力。传统的评价手段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能力。考试内容大多数是上课讲过的、教科书上有的内容,考试前学生要求教师划重点,甚至最好划定考试范围,提高透明度。学生根据划定范围死记硬背,不能有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试卷上没有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 

2.重笔试,轻操作。传统的课程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进行,组织考试较方便,阅卷和进行考试质量分析比较容易。但它只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应用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没有得到发挥。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从而也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较少,这样的考核达不到考核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方式 

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方式依据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标准,全面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立足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立足过程评价。本课程评价将布置项目任务的形式给学生,考核由项目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其中每个任务考核中都要对分析报告、设计思路方案或总结报告等规范性文档作评价。按完成项目任务的态度(15分,含出勤、纪律、态度等)、方案设计与项目效果(65分,含需求分析、方案可行性、技术选型、突发问题处理、项目展示等)、文档编制(20分,文档规范、文档格式等)进行综合评价。 

2.坚持全面评价。“成绩评价表”侧重解决“知识与能力”的评价;“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提倡通过对任务完成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能力、沟通应变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多个考核项目,来了解和评价学生。 

3.重视发展性评价。学生在做项目时,速度有快有慢,项目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通过纵向比较,从发展、变化、进步的角度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4.采用激励性评价。从学生完成项目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5.提倡多次评价。学生在做项目时有困难或者中途停顿需要帮助者,教师可推迟判断,重新评价,把重考分数记入成绩表,使每一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考核方法为:平时(项目训练20%,出勤/纪律10%),项目设计30%,期末综合项目设计40%。 

三、评价主体 

从单一教师评价转向自评、互评、专家评、家长评四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评价操作 

1.自评。学生在完成某个项目时是否掌握了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其融会贯通;学生的技能是否得以训练或提高;使用多种方法,系统地收集关于学生发展情况的数据,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促进教学改进。学生在完成项目时,觉得哪些方面还不足,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下次遇到此类情况如何解决等。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善于总结。 

2.互评。《服务器系统配置与管理》这门课通常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训,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在项目实施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以小组完成实训(实验)效果来评定个人成绩。提倡把学生小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进来,在做项目时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是否得到了帮助;学生完成某个项目时取得成功的时候是否得到鼓励;生生之间是否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这样使彼此之间能够共同发展和提高。 

3.专家评。教师可以邀请业界专家、专业教师、技能竞赛选手、社会专家和毕业学生一起来评价项目成果。例如某学生接到了某网吧网络服务架设与管理的业务,该网吧在运营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现公司老总决定进行网吧规模的扩容,网吧采购了多块新硬盘,要求具备一定的数据容错与恢复能力;能针对不同用户给予不同的磁盘配额;要求在网吧内部建立一个服务器,以提供网吧内的客户可以随时通过此服务器进行电影和游戏的下载。学生在完成该任务后,我们邀请了业界专家、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选手一起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让学生得到专业的指导,了解自己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 

4.过程性评价。在项目过程中,将学生的考勤记录、把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和改进、课堂行为、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一并纳入评价范围。使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得到综合评价。 

5.建立职业资格认证机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与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如国际信息化认证考试、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网络管理员级认证、网络工程师证书、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网页制作操作员认证、全国软件技术水平资格考试证书等。与上述认证有关的专业课程要健全资格认证培训制度,在师资力量,设备使用给予优先支持,使课程考试逐步向资格认证考试过度,以资格证书作为课程成绩。 

6.评价标准。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的满分各是100分,每个学生的最后得分=自评×30%+小组评×30%+教师评×40%。 

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素养,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多方面的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是探究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用三维目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2]刘尧.中国教育评价发展现状与趋势评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5). 

第8篇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区域性高职院校亟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其中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案为推行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论文通过比较和分析德国、英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分析了国内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小、高职教育与学历挂钩受限制、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等问题,并以此为启发,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对高职院校提高工学结合学生培养质量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推进行业参与实践教学、筑巢引凤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健全工学结合保障机制等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教学

0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曾经一统天下的本科教育已不再唯我独尊,异军突起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由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型发展模式。为了适应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无疑成了一种最佳的培养方式。

1 国外工学结合模式

德国的工学结合模式称为双元制,德国的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来已久,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法律的约束下学生与企业签订合同。接受培训的人既是在校学生同时也是工厂的学徒,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学校学生、工厂学徒的双重身份。这种模式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熟练技术工人,又为学生带来了实践的宝贵机会。

英国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其显著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安排一定的时间到校外参加实践工作,然后再回校继续学习,也就是将工作实践期置于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之间。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后到企业参加实践,实践一段时间后发现问题和不足后再回到学校进行补充学习。

2 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之一。学院大力实施“工学结合、学研合作、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实施“跨国培养,服务东盟”人才培养战略。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虽然有着多年与企业合作的经验,但是目前依然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2.1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小,难以接收众多学生。由于专业所需人数的局限性能够提供实习实训的合作企业很难“消化”大量的学生。同时,学校难以寻求足够多的企业支持完成工学结合教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例如会计专业,一般企业财务人员需求量小,但会计又是每个企业所必需的的岗位,社会对财会人员总的需求量巨大。

2.2高职教育与学历挂钩受到限制。在我国依然有着学历至上的传统观念,企业招聘人才第一要素往往是学历,而高职毕业的学生其学历等同于大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实习环节。大部分企业仍然希望能够接收到高学历的人才,因此,在工学结合阶段高职学生不可避免的遇到该难题。

2.3缺乏完善的工学结合制度保障体系,企业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直接目的,校企合作只是学校一厢情愿,企业对此兴趣不大。目前我国在工学结合制度保障体系方面还不够完善,缺乏国家层面的法规制度来保障校企合作。

3 提高工学结合质量的途径探讨

我国高职教育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但在国家生产力不断提升大背景下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如何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的成败。笔者就如何提高工学结合质量提出几点看法仅供探讨。

3.1改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工学结合的认识。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都是本科教育制度下的培养的人才,他们往往缺乏工学结合的实践工作经验,大部分教师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以书本为核心的授课方式势必会阻碍职业教育优势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提高对工学结合的认识。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教师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教师资格; 担任实训教师的, 必须经过企业的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目前,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解决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一是定期组织教师到一线生产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在参加企业生产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生产经验,避免课堂授课与企业生产相脱节。二是引进企业员工作为学校教师进行授课,企业员工授课势必会将企业生产的理念带进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授课的主体将企业的生产理念带进课堂将会为工学结合进行有益的铺垫,对学生工学结合的实践活动注入积极的因素。

3.2积极推进行业参与学校实践教学。某些特殊岗位企业需求量不大,难以安排大量的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如前面所提到的会计岗位。学校很难争取到足够的合作企业来安排大量的实践教学,这时可以考虑与某个专业的行业进行合作。所谓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会计行业协会等。

3.3大力推进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要筑巢引凤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让企业在合作中切实得到实惠,以谋求工学结合得以落实。这就要求学校做好服务工作,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与特点,为企业在技术创新、经营渠道、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使企业看到与校方合作的前景所在。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使学生得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同时为企业提供人力方面的资源。在工学结合阶段学生已经熟悉企业的生产模式,毕业后进入企业也将会大大减少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成本。

3.4健全工学结合制度,建立工学结合保障机制。学校作为工学结合的主体应当进一步规范健全工学结合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企业共同在工学结合制度的框架下完成学生的生产实践教学。然而,单凭学校的制度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我国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没有规定企业的地位,也没有给予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使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保障和支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对学生安全、技术保密、对企政策等方面进行法律上的约束。

4 结语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为企业构建永久“人才库”搭建了人才培养平台,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技术能力为主线,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 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为在校生与社会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全面掌握对应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主流知识和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企合作有利于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培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也有利于促进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汤毅平.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途径与方法—订单培养与2+1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