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30 11:29: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仿真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验;QPSK调制
1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现状
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除了要求学生要学会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应用原理之外,还要求学生要有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能将掌握的原理应用到通信课程实验中[1]。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学生更要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主动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并将知识可以应用到实践中。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实验教学就是重要的方式。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高技术水平的专业移动通信人才[2]。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首先,课程的教学重点多集中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忽视了实验教学的作用。实验教学作为检验学生是否充分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的方式,应该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其次,有些职业院校缺乏新型的实验设备以及最新的移动通信器件和装置,这导致不能满足学生开展实验的需要;再次,学校开展的实验教学采取的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要根据已有的实验步骤进行模仿训练即可,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3]。
2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验引入教学的效果
2.1方便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在以前的移动通信课程理论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对通信课程中某种技术或者算法原理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步了解并能够掌握调制解调器的相关原理以及无线电波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变换[4]。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点之后,再学习后面课程中的信源编码、无线电波发射等知识点时会更加容易接受。教师在以往的实验课上,一般会选择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方式对实验原理进行说明,多数情况下会采用传统板书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教师方便快捷地完成知识点的讲解,但却不容易让学生直观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实验课的内容中会有很多波形分析的知识点,教师仅仅凭借板书的形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而将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验引入教学之后,有利于学生对枯燥的技术、信号原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也更容易让学生牢牢把握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在移动通信实验课程的教学准备过程中,应该从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出发,为学生构建更便于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境,这样有利于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使用SystemView软件,可以为学生创设清晰明确、一目了然的可视化平台,并根据实验需求构造相应系统,然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通过调整不同的参数,观察波形、功率谱的变化,并由此得出相应结果。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就切实体验到真实电路工作的流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并将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6]。2.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以往职业院校组织学生进行的多数是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方式会让学生根据固定的实验设备和步骤来完成实验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能按照既定的实验思路进行实验,不能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运用到实验中去,这样不但使学生对参与实验的兴趣不高,而且在电路调试过程中也非常容易损坏元器件及实验设备,实验效果必然不理想。所以,将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验引入教学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如数据的收集、分析及传输等。学生通过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更多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比如可以通过改变实验参数来观察电路的不同,并通过总结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推理、论证,最后设计出较好的电路;或者学生可通过观测输出电路的波形变化,通过记录分析,对如何进行真实电路调试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可以实现以往一些课堂上无法实现的创新性实验,大大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广度[7]。由此可见,通过将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验引入教学,不仅能够扩展学生对原理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实际电路的运行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将移动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引入到课堂中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更积极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以后更加灵活地调试电路奠定良好基础。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例分析
本文以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QPSK)调制为例,展开移动通信虚拟仿真教学实验。QPSK的特点是频谱利用率较高,而且有不错的抗干扰性能。3.1理论分析。QPSK通过分别对2个相互正交的同频载波进行PSK调制,并将调制完成后所得到的两路信号进行叠加,生成QPSK信号。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将需要进行传输的二进制序列,进行串/并转化,并获得两路并行的双极性码元数据。然后,在依据相应要求,细化电路。3.2绘制仿真模型。利用SystemView进行仿真实验。在QPSK调制仿真电路图中的各个图符模块都被设定了编号,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进行操作[8]。原始输入的信号属于低频数字信号(500Hz),首先需要对数字信号进行取样,然后在取样结束后要对信号保持一定时间,最后对数字信号做延迟处理,通过这3个步骤之后,可以获得两路并行数据,然后分别与两个相正交的高频载波(1000Hz)作QSK调制,最后经过相加器叠加输出QPSK信号。3.3结果观测。在通过QPSK调制之后,将仿真电路运行之后,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观察窗口对电路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比传统的实验更具有可视性和多角度观察。通过实验发现,当二位码元随机产生不同状态时,电路输出也会随之改变,QPSK信号也会出现相位跳变点,这符合仿真实验的定义。而电路输出信号的功率在1000Hz左右。由此可见,本次实验中的大部分电路功率主要可以应用于信号传输。在实验完成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对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验的系统参数进行一定的改动,那会取得何种结果?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电路的频率范围。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热情。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仿真软件安装到学生的电脑中,打破学习的空间时间限制,提高学习的灵活性。
4结语
本文从传统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限制因素出发,分析了将虚拟仿真软件引入课程的必要之处,并将虚拟仿真实验引入到移动通信课程的实验教学之中,使得此课程的实验方式突破了传统的验证试验,而且使学生进行综合创新性实验,将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将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实验引入教学之中,使枯燥的通信原理知识更加形象,既利于教师进行课堂内容展示,也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周晓红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爱晶,卢光跃,刘毓.通信专业核心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91-93.
[2]李新春.移动通信实习实验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6):33-34.
[3]谭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93-95.
[4]周霞,陈奎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4):92-95.
[5]戴翠琴,由海霞,鲍宁海.移动通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44-147.
[6]苏良昱,王武,葛瑜.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教学与创新思维拓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70-173.
1.竞争全球化视野下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及人才匮乏、教学资源紧缺的现实,存在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统一培养口径、重“学”轻“术”、偏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锻炼等做法,使得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创新能力严重欠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无不把竞争与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美国从2004年推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强调将仿真作为核心技术手段,推动国家技术进步。也是从2004年起,我国政府把自主创新从一般性号召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也非常重视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创立了若干与仿真有关的国家级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以响应科技发展需求。以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为衡量标准,就必须关注高校教育的创新问题[1]。
2.CDIO理念成为教育创新的最佳模式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是一个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它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等4所工程大学发起,全球23所大学参与,合作开发的一个国际工程教育合作项目。CDIO在当前得到了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共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性、具有实践可操作性、具有全面系统性及具有普遍适应性。
二、基于CDIO理念的仿真新概念的提出
1.仿真的基本定义
1961年,G.W.Morgenthater首次将“仿真”定义为“在实际系统尚不存在的情况下对于系统或活动本质的实现”。这一定义忽略了实际系统存在时仍然需要做仿真的情形,对此,Korn在其1978年出版的著作《连续系统仿真》中,将“仿真”定义修正为“用能代表所研究的系统的模型做实验”。这一概念从研究角度强调了仿真是一种类型的实验。Spriet认为模型是仿真的基础,于1982年将“仿真”定义为“所有支持模型建立与模型分析的活动即为仿真活动”。考虑到仿真已广泛应用于产品开发与技能培训等众多方面,Oren于1984年建立了仿真的基本概念框架“建模-实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仿真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活动”,并从此开创了现代仿真技术。但是,如果将所有基于模型的活动都定义为仿真,而不对“活动”加以界定,则难免忽略了仿真过程的完整性,比如,不能认为“基于模型的评估活动”为仿真,那只是仿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2.仿真新概念的提出
我国教育工作者引入CDIO以来,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作者参照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这一主线,认为仿真首先要“构思”目的、手段、步骤及结果的分析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某项活动,并按照设计要求,为活动的“实现”做好充分准备,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实施活动,继而“运行”所实现的模型系统,对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是否达到了仿真目的,如果达到了,则仿真成功,如果没有达到,则重新进行一个新的CDIO过程。基于上述分析,本位提出“仿真是一种基于模型的CDIO活动”,该概念将仿真和CDIO紧密结合起来了,既适应于实验,又适应于技能培训等其他活动,而且突出了仿真的过程特性,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优点明显。
三、仿真新概念的教学实践
1.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问题。该课程现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系统的数学模型、连续系统仿真、离散事件系统仿真、仿真工具介绍及仿真的应用等,相关内容与《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数值计算》、《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学建模》、《参数估计与检测》、《系统辨识》等课程有交叉和重叠。有关“数学模型”及“状态空间方法”在《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中有详细讲述,“数值积分法”的内容在《数值计算》中有详细讲述,“建模方法”在《数学建模》、《参数估计与检测》、《系统辨识》等课程中有详细讲述,仿真工具介绍及仿真的应用等在《Matlab/Simulink程序设计与应用》课程中有大量讲授等。当主要教学内容限定为上述内容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和重叠的现象,令教师和学生无法准确界定和掌握仿真课程的核心内容,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2)教材选用问题。《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课程的教学,曾经采用过的教材达8种之多。对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有一类近似于以Matlab为基础讲述自动控制原理,有一类主要讲述仿真的算法与实现,不涉及具体工具,还有一类属于仿真技术综述的,尚不足以支持仿真课程体系建设,难以满足实践需求。
(3)教学方法问题。就教学方法来说,本课程的教学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上,通常是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或者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如上所述,由于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常规教学方法面临诸多弊端,难以把握仿真的核心概念,更难以培养实践能力,严重滞后于时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
2.仿真新概念下的教学改革实践
有些高校研究了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但依托核心理念的改革尚显不足,对CDIO实施的关键问题,尚不有不同的认识。作者负责的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课程教学和改革中,借鉴同行方法,以先进CDIO理念为指导,采用案列教学方式,着眼于培养仿真专业的创新型人才,进行了教改研究与实践,简要介绍如下:
(1)教学大纲的运用与修改。教学工作通常要遵守教学大纲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但是对于教学改革项目可以适当放宽。总体而言,以遵守教学大纲的指导性原则为主,以遵守具体内容的限制为辅,以掌握核心概念、掌握课程精髓为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适当安排基于课题的“研讨式”教学内容。增加课外实验课时,增加任课教师和实验员,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从事一个完整的“仿真项目”,以教学团队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2)研讨式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与能力培养目标,课题组设计了若干个研讨项目,锻炼学生设计、构思能力,限于篇幅,本文简要介绍一项。安全帽佩戴方式问题。安全帽是工程施工人员在工作现场最重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其佩戴方法有标准方法和经验方法。利用所学的仿真知识,比较两种方法中是否存在较优的方法,并给出佩戴建议。这一课题诱导学生提出了仿真人的概念,通过不同的高空坠物方式,检验仿真人的受伤程度,进而检验安全帽的佩戴方式。本项讨论在教学上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际软件编程过程展示、课堂研讨小型项目、课外实践大型项目等多种方式,以掌握CDIO核心概念、仿真课程精髓为目标,以是否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为检验标准,面向优秀创新型人才培养,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取得了若干优秀的成果,并且其影响力已扩展到大学毕业后的一生。
四、讨论与总结
一、紧扣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备课、教学中要注意制定、落实教学目标。
1.每节要有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分知道、懂得二级。“知道”(认识了解)是指学生对已学道德知识的初步识记,基本上能回答 “是什么”“该怎么做”;“懂得”是指在“知道”的基础上能回答“为什么”,并能初步运用学过的知识辨 别是非。
行为目标一般分学会、初步养成二级。“学会”(能、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一定的场合中 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纠正错误的行为。“初步养成”(做到)是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在不同 的场合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
情感目标是检测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表现的心理反映的依据,由于操作上的困难,一般融于认知、行为目 标之中。
2.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度”。
整体性即体现大纲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的内容的要求(学科目标)。层次性则体现在把总目标分解成适 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上(年段目标、课时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把握好“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
3.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要围绕目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般分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深化 导行四部分。各个环节的目标(子目标)应紧扣课时总目标,形成一条目标链。具体来说:揭示课题,要求教 师根据教学内容,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尽快地把学生带入学文明理的环节;学文明理,师生要通 过对教材的分析来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或榜样人物的道德动机,从中归纳出道理;联系实际,是课 堂教学由知到行的转化阶段,也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阶段,要让学生列举熟悉的事例,进行现身说法,使他 们对学文明理中所形成的认识得到验证和巩固;深化导行,是通过对一些有关的似是而非的事例的辨析,拓宽 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认识。
二、优化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与教法的优化。
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常用的有目标导向式,表现为“课本--际--课本”,即先是师生一 起学文明理,然后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由近及远,拓宽教学内容,最后再 联系课本,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深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种结构,紧扣教材,便于教师把准目 标。另一种是调查讨论式,表现为“实际--课本--实际”,即先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讨论入手,然后把讨 论结果用教材内容加以验证,最后再用验证了的道理来分析学生周围的其它事例,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的针对性强,如果教师驾驭得好,效果明 显。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首先要因教材而异,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用不同的教法。如以政治常识教 育为主的课,可用故事教学法,讨论交流法,参观调查法等组织教学;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的课,可用榜样教 学法、谈心启迪法、行为辨析法等组织教学;而以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的课,则多用训练法、示范法等来组织教 学。其次,要因学生而异。对低年级学生,要多用游戏,小品表演等方法;中年级学生可用讲故事,讨论等方 法;高年级学生,则可多采用参观、调查,谈心启迪等方法。再次,要因教师自身的素质,特长而异。由于教 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不一,爱好、特长各异,因此,教师对教法选择要考虑发挥自身的特长,使教学方法的运用 得心应手。
三、强化反馈
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使自己及时获得教学过程中所取得效果的信息,发现教学中簿弱的方面,以及时调整 或改进教学;对学生来说,反馈可使他们看到进步或不足,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
1.反馈体现在备课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了解学生在前一阶段思 想品德教育之后所反映出来的进步与问题,在备课中予以充分的考虑,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 学的针对性,提高可信度。
2.反馈体现在上课中。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多联系学生的实际,肯定、表扬学生的进步,让 他们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功和快乐,争取更大的进步。同时,随时吸收学生反馈出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速度 、难度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反馈体现在课后延伸教育中。教师在课后要多接触学生,观察、了解其教学效果。并要不断辅以各种 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肯定学生的进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使他们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认识和良好 的行为习惯。
四、讲求实效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
一、建设意义
教学资源库是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化和集成,涵盖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知识点,适合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交流互动,为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效保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便的网络平台,适合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1.建设目标
面向自动化专业,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把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汇集教育教学改革最新成果的、开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并在全校同类专业中推广,实现资源共享。
2.建设思路
①制订资源建设标准。根据学校专家制订的应用基础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该专业的基本要求,规定好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总结并创新建设该课程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的修正、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创新总结、教学论文的发表、教材选择或修订等。
②核心资源建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资源库的核心资源是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直接应用的资料。核心资源包括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试题库、习题库、实验教学视频等。核心资源的建设应紧扣课程大纲要求,契合专业建设思路,保证资源建设的准确性和先进性。
③辅助资源建设。学生普遍反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较难学,它的基本概念多而杂,基本原理抽象不好理解,基本分析计算方法需注重“工程性”和“系统性”。为了使教师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建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辅助学习资源,其内容包括重点知识点的动画演示、重点电路的虚拟仿真、电子技术应用案例、元器件资料库等。
④特色资源建设。结合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EDA技术等相关课程及其实训课程,项目组可开发虚拟电子产品生产车间、电子电路分析制作调试虚拟实训室等实验系统。可通过组织电子技术实验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电子爱好者协会等活动,让学生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三、建设内容与成果
1.建设内容
首先确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标准,然后再确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最后确定各个知识点的素材应采用的媒体表现形式,包括动画、网页、录像、文字、图形图像、仿真文件等。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各章节知识点分析如下:
①半导体分立元器件包括:半导体基础、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场效应三极管。
②基本放大电路包括: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射极输出器、负反馈、多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
③集成运算放大器包括: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线性应用、非线性应用。
④正弦波振荡电路包括:自激振荡、RC振荡、LC振荡、晶体振荡器。
⑤直流稳压电源包括:整流、滤波、稳压。
2.建设成果
①教学文件库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指导书、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论文、教材等。
②教学素材库包括:动态抽象的知识点做出的动画素材、重点且典型的知识点做出的微课视频素材、课程相关图像图形素材、案例素材及课程相关材料。
③试题习题库:结合历年来教学经验,参考各种教学资料,首先编写不同题目类型的习题库,按照章节将习题分开,再按题目类型(选择、填空、计算)分类输入网站数据库。学生可从网上做题并提交,老师批阅回复。
④教学课件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时、不同层次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开发不同深度的教学课件,组成教学课件库,供教师教学使用,学生也可参考自学。
⑤实践教学资料库:注重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原则,建设实践教学库,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应用案例、实验仪器介绍、实验电路仿真、实验教学课件等。
⑥制作网站,并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在网站上开发各种虚拟电子实验室,利于学生自主做实验。组织各种电子技术相关活动和比赛,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
四、推广与更新
在资源库的集中建设完成后,立即开展资源库的应用推广。推广范围可从大学到社会,推广对象可从学校一线教师到广大学生,利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方式,逐步扩大影响,提高利用率。为保证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教师和学生开发的课程新资源可随时加入资源库。
五、规划与建议
关键词: 点钞机; 进钞机构; 运动仿真; RecurDyn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5)08?0124?04
Dynamic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earch on speed and stability of banknote feeding mechanism in cash?counting machine
LIU Ming, ZHAO Zuo?xi, SUN Dao?zong, LIU Xiong, SHI Lei, JIN Jun?dong
(1.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 Guangzhou Kangyi Electronics Co., Ltd., Guangzhou 510235, China)
Abstract: The blocking phenomenon of cash?counting machine is the main factor to affect the counting speed. The similar phenomenon also exists in the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fax machine, printing machine and other media delivery system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aking the paper money feeding mechanism of HT?9000A type currency?counting machi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paper money feeding mechanism i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software RecurDyn, based on the geometric model of currency?counting machine’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contact force between paper money and money entwisting wheel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ney feeding angle range of 11.5°~12.5° can make the notes move in the ideal trajectory, make the machine keep stable note feeding speed, and make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the blocking phenomenon reduced.
Keywords: cash?counting machine; banknote feeding mechanism; motion simulation; RecurDyn
0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纸币大量流通,假币泛滥给国家经济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1?3],市场需求能更大量的点钞和更准确的验钞的点钞机出现[4?8]。进钞机构是影响点钞机走钞平顺性及鉴伪能力关键部件之一。因此,有必要对点钞机走钞机构进行研究分析,目前,通过制造样机进行试验的方式设计周期长、成本高[8]。通过软件建立虚拟样机的设计方法可以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9?10]。本文以广州康艺HT?9000A型点钞机的进钞机构进行点钞机进钞机构动态分析和仿真研究。得到在不同的进钞角度下,纸币在传送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及纸币前端的运动轨迹。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最合适的进钞角度范围,供设计参考。
1 进钞机构进钞介绍
目前,我国市面上生产的点钞机的进钞机构大多采用上分钞式进钞机构[11],故本文以康艺JBYD?HT?9000系列点钞机为研究对象,其具体的机械结构及装配框架如图1(a)所示。点钞机走钞机构具体的机构主要包括入钞部分,走钞部分和接钞部分。入钞部分主要由滑钞板、送钞舌、阻力橡皮、落钞板、调节螺丝、捻钞胶圈等组成。走钞部分主要由出钞胶轮、出钞对转轮组成。接钞部分主要由接钞爪轮、托钞板、挡钞板等组成。这种点钞机的走钞轨迹具体如图1(b)所示。
本文实验平台、仿真及研究是针对进钞台走钞滚轮,利用Pro/E对其进行三维制图,具体如图2所示。图中黑色部分为进钞橡胶捻轮,图右下角齿轮为传动齿轮。
以进钞台后可调螺丝与进钞台平面间的直线为基准,其与进钞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为进钞角度,如图2所示,纸币前端的理想运动轨迹应为:纸币前端沿着进钞台滑钞板进入走钞通道,沿着进钞台底座上平面边界点与第一对送钞滚轮组接触点连线方向进入第一对送钞滚轮组,后经高速传送经过第二对送钞滚轮组。最后经过接钞叶轮到挡超板,纸币前端如果偏离了理想运动轨迹就容易与送钞滚轮组发生碰撞,造成纸币前端与后端速度不一致,纸币发生折弯导致卡钞现象。故点钞机纸币传送机构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纸币传送机构中进钞机构的进钞角度的选择对纸币的运动轨迹有很大的影响。 2 重要参数的试验测算
为了能够精准地仿真分析,主要对送纸机构各部件(纸张、捻钞轮、管轮组)进行物性分析以及对各部件参数进行实验测量。
2.1 纸币挠性分析
纸张在机械负荷作用下具有一般力学拉伸、压缩、扭转、弯曲、弹性等性质。有必要首先研究纸张挠曲特性。得出纸币挠性参数。以供仿真的精确。对于纸张的挠性分析分别从搭建实物实验和放到RecurDyn仿真软件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图3所示。图中在一水平桌面上将新版100元纸币置于纸盒上方1 mm处释放,形成自由落体和弯曲后,测量纸张边缘距离桌面的高度以及纸张边缘距离纸盒中心的横向距离分别是41 mm和82 mm。在RecurDyn软件的机构分析仿真中,试验中假设纸张在刚体下可变形,纸张的尺寸为新版100元人民币,长为165 mm,宽为77 mm,厚为0.1 mm。在仿真软件中设定钞票用纸的物性参数,大小支撑物上方1 mm 处的模型,得到自由落下后,钞票所产生的挠曲图形,仿真结果是测量纸张边缘距离桌面的高度以及纸张边缘距离纸盒中心的横向距离分别是40.52 mm和82.31 mm。
通过对比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改纸币的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
2.2 捻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与实验验证
为准确地仿真,本文利用三维制图软件SolidWorks对捻钞轮各部件进行实体建模测算出转动惯量,按照其实际位置关系进行装配,并通过扭摆法实验测量捻钞轮的转动惯量以此来验证软件计算的正确性。
2.2.1 用SolidWorks计算捻钞轮的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又称惯性力矩,是刚体转动时惯性的量度,其量值取决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及转轴的位置。质量分布均匀、外形简单的零件可以用公式计算出其转动惯量,而外形尺寸比较复杂、形状不规则、由多个零部件组成的旋转体,如本文中的捻钞轮,无法通过计算公式来算其转动惯量,就可以用SolidWorks来对其三维建模,并设定其每个零部件的质量参数从而计算捻钞轮的转动惯量。
在SolidWorks中建模完成后,打开SolidWorks选择工具栏中的“质量特性”命令,应逐一设定零件的密度、质量、体积、表面积、重心及转动力矩等数据信息。结果显示三维建模后捻钞轮转动惯量为48.857 kg·mm2,如图4所示。
2.2.2 扭摆法验证捻钞轮的转动惯量
根据虎克定律,可知若要测量任何一种物体的转动惯量,测出摆动周期T,就可算出其转动惯量I,因此本文采用扭摆法来测得捻钞轮的摆动周期,进而测算出其转动惯量。实验如图5所示,将物体在水平面内转过一角度后,在弹簧的恢复力矩作用下,物体就开始绕垂直轴作往返扭转运动。
本实验通过带有光电门的转动惯量测试仪来记录扭摆弹簧做简谐运动的周期,多次实验求平均值,每次实验记录5组数据,最后取平均数算得简谐运动周期。在金属载物盘上放置所研究的捻钞轮,测量扭摆弹簧做简谐运动的周期,所得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原理公式计算出捻钞轮的转动惯量: [I=KT24π2-I0]=47.4 kg·mm2。
通过对比发现通过软件计算所得出的捻钞轮转动惯量值与实验所得相差3%,所以本文得到的转动惯量真实可靠,可以为接下来的软件仿真提供数据支持。
2.3 滚轮间压力测定
如图6所示,将压力传感器置于送钞滚轮组之间,用两条信号线分别连接压力传感器的两个引脚,把万用表调节到电阻测量档位,两根表笔分别与两根信号线相连,读取并保存万用表数据,根据万用表读取的数据查压力电阻变化曲线得到对应的压力值。
3 仿真建模与分析
根据第2节中建立的点钞机纸币传送机构简化模型,在仿真软件中建立点钞机纸币传送机构三维模型。之后依次建立纸币模型、驱动轮模型从动轮模型、进钞台模型及添加运动、添加部件之间的约束副。在建立模型时分别对各部分的物性参数进行设置,根据之前实验测定的纸币挠性、捻钞轮转动惯量、滚轮轴间压力及存在可查的物性参数进行设定,最后进行运动、运动副的设定。这样整个仿真分析模型就可以得到正确建立,如图7所示。
点钞机作为一种纸币鉴伪、清点装置,其鉴伪的准确率及清点速度的快慢是评价其性能优劣的两个重要指标。纸币在走钞通道运动过程中应尽量靠近磁头通过。否则,纸币在运动过程中如果与其发生碰撞则容易发生卡钞现象,影响清点速度。而进钞角度正是影响过钞是否平顺和卡钞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基于康艺JBYD?HT?9000型点钞机利用仿真软件分析进钞角度对于纸币运动轨迹的影响,纸币理想的运动轨迹为:纸币沿着进钞台导轨进入走钞通道,沿送钞滚轮组接触点方向进入送钞滚轮组。如图8(a)所示,以驱动轮中心转轴点向右平移14.08 mm,向下平移50 mm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此坐标系中绘制纸币前端点在走钞通道中的理想运动曲线如图8(b)所示。
在仿真软件中设定捻钞轮的角速度为30 rad/s,滚轮对中主动轮的角速度为40 rad/s,滚轮对之间的正压力设为15 N。设定4种不同的进钞角度,10.5°,11.5°,12.5°,13.5°,后进行仿真求解,得到纸币的运动速度如图9所示。运动轨迹如图10所示。
4 结 论
通过以上仿真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随着进钞角度的增大,纸币前端的运动轨迹与理想运动轨迹更加接近,有利用点钞机的清点、鉴伪过程。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图10 纸币仿真运动轨迹
(2) 随着进钞角度的增大,纸币的进钞速度加快,可以加快点钞速度。同时随着进钞角度增大,纸币在进钞阶段速度抖动增大,影响进钞的平顺性。
(3) 综合以上两点考虑,选择11.5°~12.5°范围内的进钞角度能使纸币按照理想轨迹运动,同时能使纸币的进钞速度稳定。
注:本文通讯作者为赵祚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反应;工程教学;知识框架;方法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21-03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以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器为研究对象,旨在进行化工反应技术的开发、反应过程的优化和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属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1]本课程涉及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优化与控制以及数学、物理等多领域的知识,是集综合性、工程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交叉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普遍感到理论抽象、数学推导繁琐、工程问题多,不少学生认为化学反应工程是大学中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2]甚至,很多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其思维仍停留在繁琐的计算公式中,不甚清楚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具体应用。尽管已有很多关于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教改论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措施,但是仍有必要进一步的对化学反应工程的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构建一个明确、系统的知识体系框架,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知识点予以廓清,并针对部分知识难点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处理方法。鉴于上述原因,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反馈,获得一些体会,希望能与同仁们进行交流,提升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框架
由于化学反应工程具有内容多、公式多、计算繁琐的特点,很多大学生在学完本门课程后,留下的印象大多是大量、复杂的公式推导和计算,他们仍十分迷惑从这门课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所学知识有什么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力求避免纯粹的繁琐数学描述,着重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工程观点的阐述。这就有必要构建一个清晰、明确的化学反应工程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清楚课程的核心目标以及不同章节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不过多的纠结于复杂的数学计算,方能化繁为简,更好的掌握本课程的知识。
图1画出了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知识体系框图,涵盖了课程的核心目标、研究对象及其间相互关系和主要章节内容。学习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能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正确分析,设计和优化反应器。基于此,还可开发新技术和设备,指导和解决反应过程开发中的放大问题,发展和完善反应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工业化学反应总是在一定的反应器中进行,化学反应的特性(化学过程)和反应器的传递特性(物理过程)共同作用,影响到最终的反应结果。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将反应特性和反应器传递特性分开来进行研究和阐述,在分别研究清楚之后,再进行综合。这就需要研究清楚两方面的内容:(1)化学反应特性,主要研究不考虑传递过程的本征动力学,属于每一个化学反应的个性,是影响反应结果的内因,不同的化学反应体系具有不同的动力学表达式。按照参加反应的物相划分,化学反应可分为均相反应和非均相反应。其中,均相反应的反应速率主要受催化剂、温度、浓度(压力)和溶剂特性的影响,在反应体系确定的情况下,其反应速率则可表示为温度(T)和浓度(C)的函数关系,即:-ri=f(T,C)。而非均相反应总是发生在相界面上,其本征化学反应过程涉及多个界面过程(如:气-固相催化反应包含表面吸附、表面反应和表面脱附三个串联过程),其反应速率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反应界面大小的影响,在催化剂确定的情况下,仍可表示为-ri=f(T,C)。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和非均相反应(多相催化催化)动力学基础两个章节。(2)反应器传递特性,主要是指反应器的热量、质量传递(在压力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般不考虑动量传递)和返混特性,属于反应器的共性问题,是影响反应结果的工程因素――通过影响反应器内温度与浓度分布而改变反应结果。反应器按操作方式可以分为间歇式操作、连续操作和半连续操作。其中间隙式操作的所有流体质点具有同样的停留时间,而不存在返混问题;而连续操作的反应器根据返混的大小程度则可以分为完全不返混的平推流反应器(PFR)、完全返混的全混流反应器(CSTR)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实际反应器。PFR和CSTR中的流体流动状态是两种理想的极端情况,称为理想流动;而偏离上述两种理想情况的流体流动(不管是否由返混造成)则为非理想流动,对于非理想流动通常通过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和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并借助于一定的流动模型来描述其流动特征。本部分内容主要分为理想流动(部分书也称之为均相反应过程)和非理想流动两个章节。
反应器的传递特性与其中发生何种反应无关,故可以通过冷模实验来研究大型反应器中的传递特征;而化学反应的本征反应动力学特性与反应器的尺寸、形式无关,则可以构建小型热态实验研究反应特性。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分别研究清楚反应器的传递特性和化学反应特性。鉴于反应器的传递特性会改变反应器的温度场、浓度场,从而影响反应器内各质点的反应速率,进而又改变反应器内的温度、浓度分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影响最终的反应结果。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化学反应特性和反应器传递特性,通过数学模型法,联立物料衡算式、热量衡算式、动力学方程、动量衡算式和参数计算式,进行反应过程的分析(包括反应器的热稳定性),从而设计新的反应器或对现有反应器进行优化。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均相反应器(含反应器热稳定性分析)和非均相反应器(主要包括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及多相流反应器)各章节。考虑到我校的化学反应工程教学课时为48学时,关于多流体相反应过程、聚合反应过程以及生化反应过程等章节的内容则不做课堂教学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学。
二、注重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在很多教学论文[3] [4] [5]中已有较好的阐述,在这里主要针对本门课程一些难点抛砖引玉的介绍几个处理方法,希望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移植、融会贯通。
(三)在化学反应工程中常常会涉及很多优化问题的求解问题
化学反应工程常常涉及串联反应中间产物为目标产物时的优化操作时间,循环反应器的最优循环比,CSTR串联反应器的优化组合,以及CSTR反应器的热稳定性等问题。优化问题求解实际上就是求解极值,惯用的手段就是推导出关键函数与关联操作变量的函数关系式,通过求导并令导数等于零即可求出最优操作条件。这是纯粹的数学问题,学生往往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并容易因抽象的数学公式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将关键函数与关联操作变量在图上示意出其变化趋势,再结合关键函数的数学求导进行讲解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了。
三、知识的衔接与应用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于一身的课程,贯穿化学工程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及其以后的整个大学生涯。在化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上必须注重知识的衔接和应用。我校的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安排在大学第六学期,同步开设了化工专业实验,其中与本课程紧密相关的实验主要涉及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包括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多孔物质(催化剂)孔径分布及比表面积的测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及其聚合反应速度的测定、活性炭吸附法脱除气体中的有机溶剂蒸汽、煤炭反应性的测定、固体流态化实验(含流化床干燥实验)、超细粉体(碳酸钙)的制备等(上述部分实验属于设计性的选做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学生对非理想流动特征、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测定方法、反应速率测定方法、多孔介质上气体吸附特征及其应用、实际反应器等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初步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反应器的操控和数据的处理。第六学期期末即进行为期3周的化工生产实习,其中2周主要在燕山石化的炼油厂和化工厂进行,现场重温各类实际化工反应器及其操控;1周在校内进行,可在新建的化工仿真实验室进行石油常减压蒸馏和催化裂化工段的仿真实习,熟悉各装置的操控、调节和事故分析、处理,增强工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自2007年开始举办,时间为每年的5月-8月)为化工类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工程设计与实践等多方面技能的实战平台。近五年来,我校化工专业学生均组队参赛,参赛人数比例逐年递增,今年的参赛人数达整个化工专业学生总人数(指化工专业三年级大学生,个别二年级优秀学生参与体验但不组队参赛)的65%。从2014开始,我校开始尝试将本年度的化工设计竞赛题目作为化工专业的专业综合设计题目,一改使用多年设计题目的陈旧感,紧追化工领域的当前热点,师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在化工设计竞赛中的一大核心即是反应器的设计和模拟,有助于夯实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相关知识,并学以致用。课堂教学――专业实验――设计竞赛――专业综合设计这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保证了化学反应工程知识的强化、吸收和从学到用的衔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外,尚需要从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从第一堂课开始即要构建一个清晰、明确的课程知识体系,避免过多的纠结于复杂的数学计算过程。并且,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巧妙的利用一些处理方法解决知识难点,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此外,教学院系在化工专业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上要适当注意专业知识内容的衔接和运用,力争做到学以致用,学以会用。
[ 注 释 ]
[1] 李宝霞.《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4):33-35.
[2] 苟建霞,解胜利,贾冬梅.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与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264-266.
[3] 尹先清,李赓.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方法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2-33.
关键词:校园网络,硬件建设,软件系统,资源库建设,应用模式运行管理
近年来,校园网络的建设在各类学校掀起一股热潮,许多学校都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并通过专线与Internet连通。这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国内外的联系,有利于及时了解国内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校园网的建立及以其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也有利于各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建设校园网络环境,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 学生学会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对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谈谈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模式的一些探索。
一、建设校园网络,打好应用基础
网络模式下的教学需要有宽敞的大'路',校园网络建设是保证今后数据流畅的基础。它包括布线、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路由器等设施和系统软件平 台,所需的建设资金对各类学校校是一项庞大的投入,规划时就应充分考虑学校的需求,投入和产出才能成正比,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出效益。设计规划应有一定的超前性,系统要有可扩展性。由于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性能和价格按摩尔定律在发展(每18个月设备性能提高一倍成本却降低1/2),一步到位的想法将是永远也 到不了位,还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实施中应按照当前教学应用情况分步实施,滚动更新。
1、网络建设:
⑴布线:当前各类学校多采用基于交换技术星型快速以太网,为了保证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带宽需求,校园网络的物理层应按'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有关规范和 标准设计,校园楼寓间的主干线用光纤互联,楼内用超5类线。由于全校布线费用占总工程费用不大,若二次进场费用更大,所以同栋楼的布线应一次 完成并保证有足够的节点。
⑵交换设备:交换设备采用积木式设计,分级交换,以利于今后的扩展。主交换机可先采用100mbps 交换机,待网络规模扩大时,更新为性能更好的交换机,而原交换机降为二级交换机,并不会造成浪费;教学楼、音像阅览室等教学环境需要传输多媒体信息,也应采用100mbps交换机;办公楼信息流量较小,采用10mbps交换机或10m共享式集线器,可降低成本。
⑶服务器选取:最重要的硬件服务器是文件服务器,它控制网络上文件及磁盘资源的访问,负责网络上用户访问的授权等工作,所有网络交互活动都要通过它来实现,所以应选用专用服务器设备。网络的其他服务,如数据库服务、web服务、e-mail服务、video服务等可各使用一台专用服务器或高性能pc 机来实现,也可由一台设备实现多种服务,但视频服务器需要有高性能的cpu、较大的内存和足够多的磁盘空间以及快速的i/o系统。。
2、软件系统的构筑
网络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服务应用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格式、组成)、课件库、案例库以及试题库;
(2)支持平台:提供教师上载、下载素材,上载课件的界面,同时提供学生下载界面;
(3)应用系统:提供学生与教师用于教学用的交互式界面,包括保证安全的身份验证、课件的点播、各种实时的交互方式等。
二、网络教学模式实践
校园网应具备着教、学、管理、娱乐等多种角色,按照需求,我们使用常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作了下列探索实践:
1、建立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为了便于现代化教学,我们将各种教学资料数字化,主要内容有:
⑴文字资料库:收集各科每学期试卷、优秀教案、教学论文、教学参考、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组成。
⑵教学图片库:将原来的幻灯片、投影片和教学用的各种挂图进行数字化处理,以电子图片的形式存放。
⑶ 视频库:教学中运用一些视频小片段,仅需播出几分钟就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个难点。
⑷音乐音效库:将音乐课的教材录音、参考资料转为mp3数字信号并搜集有大量的mid、wav音乐。
⑸备课资料库:收集、制作供教学使用的各种类型动画或教学小片段,备课时按自己的教学需求可方便组合成各种电子教案。
⑹电脑小课件库:主要由两种方式构成:一是对市场上购来或与兄弟学校交流得来的cai课件进行选择存入课件库;二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自己开发的cai课件存入课件库。
⑺虚拟教室:自制、收集、购买了近百个理、化、生实验仿真软件和英语、计算机学习软件,供自学使用。
2、培育新型教学模式:利用windows nt的帐户管理功能,为全校师生开设个人帐户,让每个人在校园局域网中都有一个数字身份,具有不同的网络使用权限又有一定公共交流及私人空间。教师在办公室、电子备课室里利用现成的电子素材组织、制作成电子教案存放于文件服务器上,在校园中的各多媒体教室中,教师使用电子教案和教学资源库的支持,摆脱粉 笔、黑板等传统工具,充分自如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更为灵活更为有效地教学形式。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 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学生在计算机教室、音像阅览室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作业可以网 上提交,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和建构知识的主体。主要教学模式有:
⑴创设情境: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按教学需求,将自己的电子教案或资源库素材的教学信息展现给全体学生。该方式对教学环境要求低,适应文科类情景再现式的教学,由于图、文、声并茂,加强了对大脑的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延伸,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学习者。
⑵虚拟实验:该方式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通过教学软件的虚拟和交互过程,可将微观、短暂、抽象问题形象化,发现其科学规律。。如数学课可利用《几何画板》研究二次曲线各参数与轨迹的关系;化学课中模拟危险实验等,由于有交互过程,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⑶网络资源:该方式主要应用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带着各自兴趣的问题在音像阅览室中查询资源库及互联网上的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得出研究报告。
⑷网络课程: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环境下,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利用bbs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控制设备适时干预,可以 监视、个别辅导、组织讨论等工作。
⑸课外活动: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网页制作、参加网上论坛等活动,,校园网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目的。
上述几种应用并不是相互孤立,在使用中可根据需要互相混合,交叉使用,能发挥出更大的教学效益。
2、学校信息管理:随着校园网络的逐步完善,学校教师的待印练习、试卷,实验准备申请,学生的考试成绩填写、分析等众多事务都在网上完成。
三、人员培训:
校园网是一项新技术,教学及管理上的应用对广大教职员和学生都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在观念、知识上有一个更新和适应的过程,因此在建设的同时要对教师、学生分层次进行技术培训。。
1、网络管理人员:一支技术过关的网管队伍是数字校园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网络管理人员应参加建设的全过程,若有能力应由网管人员自己完成校园网络的系统集成,这样既锻炼了网管队伍又节省不少的经费。
2、教学人员: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按需求的不同,可分层次进行培训。
⑴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目的是使学校全体教职员人人都能熟悉并使用本校所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获取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具有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管理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和管理的能力,了解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安全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对象 为全体教职员。
⑵老教师计算机普及班:目的是使老教师能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字表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和cai课件脚本的写作。
(3)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班:目的是使教师掌握基本软件操作技术,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学辅助软件,能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进行教育科研,培训对象为全体中青年教师。
⑷教学课件制作培训班: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开发制作本专业教学课件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开发学科课件系列打好基础,培训对象为部分中青年教师,选择photoshop、flash、authorware,3dsmax等软件平台作为培训课程。
3、学生:由学生会和团委会出面举办信息技术讲座,组织学生学习网络知识。让学生学会了在网上快速查找资料,进行资料下载、收发电子邮件、加入网上讨论、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制作网页。通过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运行管理
校园网络可为师生提供每天24小时的服务,要满足不同的需求就要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管理工作应规范化、制度化。
上述各点是本人在校园网络应用中的一点体会,但愿能抛砖引玉,使校园网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能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⑴教育部电教办技术开发专家组《校园网》
⑵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
⑶桑新民《各类学校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功能与效益初探》
〔5〕崔亚峰,刘邦奇.校园网建设纲要.计算机世界日报.
〔6〕(美)AndrewS. Tsanenbaum著.熊桂喜、王小虎等译.计算机网络(第三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15年以来,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课程不是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的做中学,而是以做中学为课程展开的逻辑主线。项目课程能有效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课程模式,它改变了学习形态,实现了学习逻辑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积累的转变。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深入探索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邀请企业专家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熟悉行业技术新变化,适应职业岗位(群)新标准,研究修订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积极实施新课标,实践项目化教学设计,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三年来在项目化课程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项目化课程建设调研
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从2016年5月开始,本专业老师经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首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了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规划局新北分局、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浩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设计、管理单位以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充分了解了行业单位对专业发展的意见和人才需求情况,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仔细梳理及分析。专业教研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老师充分学习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对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知识,并聘请行业专家及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成员于2016年8月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在会议上运用头脑风暴法,由企业专家对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基本思路、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目标等进行了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由本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并于同年底再次邀请各级各部门的行业专家进行了论证,方案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正式完成《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项目化课程标准》。
2项目化课程建设目标和要求
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落脚点,以课程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进行项目化教学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门课程的实施方案,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建。对立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着力建设一批优质的项目化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团队项目化课程建设培训的基础上,我分院建筑设计专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讨,遴选适合的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并实施教学改革,认真选拔教师,组建课程改革团队,团队成员要分工协作,每个人都参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近两年本教研室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所有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建筑设计11高职班、建筑设计12高职班和建筑设计13高职班“居住区设计”课程模块教学为试点,积极尝试课程教学改革;以建筑设计13高职班及后续班为新方案施行班全面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年专家年会以及阶段性市场跟踪调研和相关课程改革方案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现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居住区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一批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此外,还完成《三星级绿色建筑施工图识读》、《工种实训》等校本教材的编写,撰写10余篇教学论文,制作多门项目课程教学微课,逐步建立教学资源库,形成多项项目化课程教学成果。
3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
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本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仿真型项目教学”“社会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探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富实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本轮课改中,2012及2013级学生正好处于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更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以培训技能为主,在2013级学生中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注意收集资料,师生互相探讨教学感受并及时调整,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前的专业课教学中,坚持“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利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建筑设计项目中提高能力,通过课程现场参观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与校外实习基地紧密联系,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实践教学体系嵌入职业认证课程内容,融合相应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专业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按照项目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课程,围绕工作过程,开展新型教学项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生在训练中心、项目中心、实训基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余自主学习需要。
4项目化教学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