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30 11:29: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防震减灾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开展生命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让学生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珍爱生命。我校也开展了多样的生命教育形式,如:认识,交通法规,防震减灾等方面的生命教育。由于我校是上海市地震科普特色学校,因此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是我们学校生命教育中的一个常规项目。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因为他们正处于于接受教育和发育身体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能否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对于稳定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接受着同样的教育,但是无论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
有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行为偏差,敌视社会,漠视生命,有着很大的因素是在于对于他们生命教育的缺乏和不重视。因此,校园里开展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命教育科普知识普及,对学生明确生命的可贵、提升人格的尊严、凸显人本的价值、注重抗力的增强等方面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目前我们学校大约有一半左右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其中也有不少同学来自四川、贵州、河南、河北等地,这些学生中也有一些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这场浩劫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以及面对它时的无能为力。
中国是地震多发地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惨痛经历已经给了很多人深痛彻骨的回忆,又一次唤起了中国人民即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时隔34年的悲痛。虽然上海地震发生概率相对较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没有防震减灾的忧患意识,古语有云:居安思危。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惨剧恰恰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也更深切地让我们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本着对生命教育的任重道远,我校在学生中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防震减灾意识,从课堂,校园乃至街道小区等范围各个方面渗透普及,具体做法如下:
1依托课堂教学,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地理、生命科学等科目中,适当的加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如日本一课中的介绍,说到日本近现生的一些地震,日本人防震减灾的方法,又如海陆的变迁一课中了解地震集中高发的地区,地震产生的原因等方面来了解地震。
我校开设了防震减灾拓展课,每个学期向各个年级的学生介绍地震方面的知识,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大小,国内外著名的大地震,同时介绍地震后自救互救等等科普内容,并随时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地实时发生的地震,同时为配合拓展课教学,编写了符合我校学生学情的校本教材,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地震。
2开展校园防震减灾活动,加深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单纯的课本知识其实并不能满足防震减灾生命教育的深化,还需要从感官上、行动上进一步体验。
我校从2007年起,与宝山区地震局联合建立了校园防震减灾的鹦鹉观测房(见图1),配备了相应的观测仪,常年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际了解地震发生前动物的反应。2011年更是从北京请来了相关的专家和老师,安装了一套新型的防震减灾设备(见图2),指导学生进行鹦鹉喂养、电脑数据采集等工作。每学期组织不定期举行防震减灾演习活动,模拟地震来临时的状况,让学生身历其境的感受地震发生时候的紧张,并且组织迅速撤离活动。
每学期组织学生出一期关于地震科普知识的黑板报评比、地震科普小论文等竞赛,每年5月12日进行校园科普宣传工作,观看地震影片,纪录片等,并建立校园防震科普网站,有专人定期维护和更新网站内容,扩大影响面,提升学生对地震的认知。
3进行社区街道科普宣传活动,扩大影响力
我校除了在5月12日在学校内进行宣传活动外,每年暑假的7月28日,与宝山区地震局联合行动,组织学生在街道社区等人群相对流动比较大的地区,向周围居民进行地震科普活动的宣传和介绍。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了有关于地震的科普宣传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约5年历史了,成为我校一项生命教育常规活动,在周围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并致力于将防震减灾变成一种全民意识。
课堂、校园、街区三个层面的扩展,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融入到校园生命教育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命意识。
这几年来,我校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获得了较大的反响,地震科普网站和地震监测房也在区县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当然,我们做的这些对于生命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防震减灾只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是让学生树立生命教育意识的一个抓手,通过防震减灾,认识生命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意识,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亲历现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组织学生参观地震展览馆,发生地如汶川地震区遗址,或者是其他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外活动,甚至可以组织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活动,让学生能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自去体验生命的重要和可贵。
(2)深化演习。由于某些因素,相对而言校园演习活动相对较为简单,笔者认为可以开设相关的医疗救护学习班,设立相关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一点简易的医疗操作,如:包扎、止血、人工呼吸、心脏复苏等紧急医疗手法。向学生普及常用的医疗救助知识。也可以成立学生的医疗救护小组,深化演习方式。
(3)借鉴国外。不少学校现有的课程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我们也可以借鉴在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的国外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的生命教育,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4)教师队伍。生命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对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生命教育不仅是学生的教育也是老师的学习。教师队伍中可能也有个别的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存在着蔑视和不尊重,因此完善教师的人格,加强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也是我们需要的。建立一支有着生命教育意识的教师队伍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方面。一支有着生命教育使命感的教师队伍,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
(5)心理教育。汶川地震后,不少专家前往灾区为了重建孩子们的健康心理进行心理援助。可见,心理教育对生命教育而言的重要性。强健的体魄是需要的,而完善的人格更是重要的。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也要适时的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教育。
⑹家庭社会。当然,光有教师,学校进行生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生命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合力。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组织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我们的生命教育活动中进行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学校生命教育的发展。
如果说第一代的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讨生活,那么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而这个城市对他们的接纳度,他们在这个城市的存在感,以及在城市能否立足能否被容纳,更是他们在意的方面。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是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 朱永新.灾后,教育需要做什么[EB/OL].新华网
[3] 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
[4] 李晓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5] 杨润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政策及其执行中的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英文名称:Inland Earthquake
主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主办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1-8956
国内刊号:65-1119/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扭转;反应;控制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在高层建筑机构扭转反应控制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偶然扭转的影响,平面布置对称的结构在地震中是否存在扭转反应;扭转的位移比能不能超过《高规》中规定的限值;还有上部无刚性连接的大底盘多塔结构周期比的计算和验算方法。接下来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偶然扭转的影响控制
偶然扭转是一种反应,它主要是有地震中的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导致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在建筑物的底部通常都会具有扭转运动的分量,这种分量的转动速度是不确定的,而且这种不确定的速度运用在设计的计算中,也很难被考虑到,假定的结构刚度和质量分布在被计算出来之后也不能与实际的情况很好地吻合,有些时候一些结构和非结构进入破损或者屈服的非线性反应过程中,因为各个部件刚度的退化程度各不相同,所以计算假定和实际的情况就会出现相对来说更加大的偏差。对于这种偶然扭转的影响,一般在国外都采用附加0.05建筑物长度偶然偏心的近似方法来计算。
我们用三幢多层建筑来进行实测,来判断偶然扭转的推断是否合理。选用的三幢建筑物都是位于同一地区,分别记为A、B、C建筑物,它们的平面结构和布置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在忽略土与基础的相互作用后,可以说基本条件都是没有差异的。
(一)测得底部的转动加速度
在模拟实验的地震中,我们测到了B建筑物和C建筑物的底部转动加速度的时程,而A建筑物的底部只有两个通道,所以不能够直接测到转动加速度的分量,但是可以在二楼和三楼的楼面及屋顶测得。将底部转动加速度的峰值和水平加速度的峰值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两者的比值大概为2:3,要注意到的是,B建筑物的面积是比较普通的,在这种一般的长度的建筑物的底部有着明显的转动加速度。
(二)B建筑物和C建筑物的底部转动加速度出现的偶然扭转和总偶然扭转的比值
从测得的各个楼层的转动加速度可以得出总的扭转反应的底层边柱的剪力,从测得的底部转动加速度可以得出由于底部转动而引起的偶然扭转反应的底层边柱的剪力,二者的比值为2:4。可以看出,B建筑物和C建筑物的偶然扭转反应受到的影响除了底部转动加速度之外,还有一些原因比如建筑物刚度不同、质量分布计算假定和实际情况的不符合等,在机构或非架构发生局部的破损之后,就更加难以符合了。
(三)结构设计受偶然扭转效应的影响控制
实验可得,采用附加0.05建筑物长度偶然偏心的近似方法来考虑偶然扭转的影响是有一定效果的,在设计中应该重视起偶然扭转对结构产生的影响,不管结构平面是不是对称,都应该将偶然扭转的影响列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可以采用附加偶然偏心的近似方法限制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比值这种方式来控制偶然扭转的影响。
二、位移比的限值方面进行控制
在比较常见到的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很多时候会遇到楼层位移比大于1.2的情况,更严重的还会大于《高规》的限值。下面从两方面对这些超限情况进行分析:
(一)高层建筑物的底部一些楼层的位移比超过限值
一般出现超过限值的情况都是因为结构的底部的平动位移比较小,是按小震作用计算得到的,或者是在一些特殊结构的楼层中,平动位移要比扭转位移趋于零的速度更快一些,也有可能是建筑物底部设计的裙房,加大了扭转位移。所以,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针对高层建筑物底部的一些楼层的位移比。如果小震作用下计算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没有超过规范规定的层间位移限值的三分之一,构件的承载力可以满足中震不屈服的要求,那么位移比最大值就可以适当地超过限值,这样可以在不造成结构破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控制扭转反应。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的底部的那些楼层的位移比都可以控制在1.5以内,有个别情况出现1.6,但是决不允许楼层的位移比超过1.8,实际上位移比是从几何上直接对楼层的扭转振动特性进行度量的。当位移比不足1.2的时候,楼层的各个结构还算比较均匀;当位移比超过1.4时,楼层两端的结构就已经变形出现了明显的不均匀的情况;而位移比超过了1.8之后,楼层两端就会开始震动,继而变形,这样的结构地震扭转破坏隐患就会相当严重的。
(二)高层建筑上面各个楼层的位移比应控制在1.4或1.5以内
上面各个楼层的位移和层间的位移一般都是比较大的,这样一来,如果上面楼层的位移比超过了《高规》的限值,就说明偏心比较大,而这种在建筑物上面的楼层中经常会有刚度偏心的突变现象出现,结构上面在扭转振动时的反应就会比较剧烈,抗扭性自然就差了。所以,应该将高层建筑上面各个楼层的位移比制在1.4或1.5以内。
三、上部无刚性连接的大底盘多塔结构的周期比验算
(一)验算周期比不应该用整体模型计算结果
周期比的概念其实是直接针对各个塔楼和大底盘的,对上部的无刚性连接的大底盘的多塔结构来说,并没有整体结构的周期比存在。针对这样的结构进行震动特性的分析,那么得到的振型和相对应的周期一般都不能与单个的塔楼和大底盘相对应,用这样的方式计算得到的振型和周期结果就不能够充分正确地体现出各个单塔楼和大底盘的周期比。
(二)应该将上部塔楼的周期比独立进行计算和验算
对于上部塔楼的计算和验算来说,比较适合的方法就是单独取出裙楼顶板以上的每个单塔楼,这样的方法也是比较行之有效的,要将嵌固位置定在裙楼顶板标高的地方,然后单独的计算各个单塔楼固有的振动特性,并验算周期比,通过这样的步骤来计算,可以为每个单塔楼本身的抗扭性能提供保障。
(三)对大底盘的周期比进行独立的计算和验算
为了保障大底盘的抗扭刚度,可以让嵌固位置保持在结构底部,然后将上部塔楼的刚度忽略,把底盘结构单独取出来,把上面各个塔楼的质量算进去,将它按照动能等效的原理附加在底盘顶板相应的地方,再开始分析固有的振动特性,进而了解其抗扭特性。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以下几种:平动质量等效的方法,假设平动振型是x1,那么x就是垂直坐标,1是平动振型的参数;可以用扭转惯量等效的方法,假设扭转振型是y2,将y的零点取在结构的嵌固位置上,振型形状的参数就是2,要依据动能等效的原理来计算。
除此之外,如果单单从动能等效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振型形状参数的变化,看出一般情况下的表征性无论是一般的还是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有解的。还有就是,从动能等效的角度看来,振型形状的参数就是决定质量等效方法精度的因素。如果为了准确,也可以采用实际的振型,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判断和筛选都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结语
因为结构扭转反应激烈而引起的震害比较多,所以对高层建筑中的扭转反应设计要慎重考虑,这涉及到对地震地面运动扭转分量影响方面的考虑,还有控制结构扭转振动特性方面的考虑,还要考虑到提高结构抵抗扭转振动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朱俊民,代秀宇.利用SATWE程序调整结构扭转不规则的方法[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2]范重,谭成冬,范学伟.奈伦国贸超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技术[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3]王健,刘鹏飞.济南东环国际广场结构设计[A].山东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山东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设计及电算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
[4]张伟.平面凹凸不规则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设计对策[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5]周云,张超,邓雪松.由汶川地震反思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建设[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
[6]李邱华,舒赣平.某不规则多层钢框架结构扭转效应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
倾听地球的心跳
俗语说“隔行如隔山”。这个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说法在__地震台台长__这里被彻底巅覆了。原本学习材料科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却在地震这个行业里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1991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的__被分配到__地区行署科委工作,他先后担负专利、科技开发和科技信息等项工作,由于成绩突出,受到省科委省专利局和省科技信息中心的表扬。2000年调入__地震台以后,他刻苦钻研地震学知识,每天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呆滞的计算机屏幕和单调的数字,然而让人惊讶的是,这让常人难以忍受的枯燥,在__面前却仿佛变成了一出出正在上演的精彩舞台剧,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利用计算机及外语方面的特长开发了近震分析处理软件,提高了模拟观测地震速报速度。提出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家数字地震台前台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出资料质量和数据传输质量,使__地震台快速进入国家地震系统先进行列。他改变传统的地震分析预报的研究模式,提出并建立了黑龙江板块地震动力学模型和地震活动预报假说,通过实践的检验,证明其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因此受到同行专家的关注。应用该理论模型撰写提出__市地震局以及嫩江构造包括齐齐哈尔、__、大兴安岭地区的会商意见得到省局的重视和采纳,为我市和我省的地震分析预报工作做出了贡献。
__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几年来,他先后承担省地震局重要科研项目,参加完成了我省的国家地震局“十五”项目工程初步设计、实施设计等工作,还承担了省地震局的多个其它项目。负责完成了我市县“十五”项目:__地震台前兆台网和信息系统、嫩江和孙吴县数字化地下流体观测、逊克县数字化测震项目的实施设计工作,并顺利通过省局和国家局审验,准予开工建设。理论成果《嫩江断裂带地震活动分析》、《国家数字地震台scounix操作系统安全维护》等多篇论文在国家科技核心期刊《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上发表。
天道酬勤,他的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信任。2001年__被黑龙江省地震局任命为测震学科管理组委员,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全省地震台站地震观测工作。2003年他又被聘为黑龙江省地震系统中青年学术骨干,享受省地震局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津贴等待遇。2005年,__同志被聘为黑龙江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分析预报员,承担并参加黑龙江省地震系统地震分析预报工作。他还先后两次代表__市地震局,同俄罗斯阿州科学中心进行谈判并签署了协议,就中俄双边合建地震台网、进行地震数据交流和共享、共同开展结雅盆地与松嫩盆地地震活动关系研究及地震分析预报、地震趋势会商,以及用jcz-1地震计开展地球固体潮和地震自由振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合作,达成了一致意见,为建设中俄两国地震科技合作交流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引导――探究”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实证研究
一“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索,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成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学习过程,把感受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以下三个条件。
㈠教师。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善于找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问题的差异,为学生提供缩小这些差异的知识素材。同时,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能在恰当的时候为学生架设探究桥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思维的活动。
㈡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过程的乐趣,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注意教师提供的素材和设置的情景,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和分析,有获得成功的欲望。具有爱探究,好质疑,重事实,求发展的态度。
㈢教学条件。为引出课题创设情景,配备一定的媒体。如视频、音频信息展示设备、地理实验设备等;为探究过程提供环境,如视听阅览室、多媒体网络实验室、地理实验室、地理园等。
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㈠实验研究的意义 通过推广“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现代教育思想深入人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生本思想;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㈡实验目标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探究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㈢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完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12月):确定论文题目,初步形成论文提纲,撰写校本实验方案,调查分析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的现状。实施阶段(2012年1月―12月):撰写开题报告,根据实验方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开展研究课、公开课,并注意收集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到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提升、边完善;总结完善阶段(2013年1月―12月):自查,对照方案分析、总结,查漏补缺,深化完善,收集资料,撰写论文。
㈣实验方法 ①调查分析法,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内容为实验班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地理学习兴趣,通过对统计情况的分析,最后进行对比分析。②比较研究法,以2011年任教的高一年级实验班高一⑴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成绩和地理学习兴趣方面的变化,将其与实验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检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③测试法,以每学期期中、期末韶关市统考试卷为标准,对实验班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
㈤实验定量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实验时间为2011年9月―2013年12月,实验班级是广东韶关韶钢一中2011级高一⑴班学生。
三“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效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对比
2011年9月份与2013年学年度末对学生进行同样的关于地理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在进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两年的教学后,超级喜欢地理的学生增加了12个百分点(5名学生);对地理科目兴趣较大的学生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差异不太明显);对地理科目兴趣一般的学生增加了两个百分点(1名学生);对地理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减少了15个百分点(7名学生)。总体而言,“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有效果的。
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地理知识竞赛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因为此类活动注重对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在试验期间,3名学生参加市中小学生“防震减灾?自救自护”安全知识竞赛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13名学生分别获得广东省中学地理奥林匹克个人一、二、三等奖。与往届学生相比,竞赛获奖人数明显增多,说明“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实做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知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知识。
㈢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成绩的比较
在整个年级整体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实验班高一⑴班由年级平均分第二名跃居第一名,与平均分最低的班级由相差6.87分拉大到12.43分,成绩提升显著。
㈣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的自我提升,带动了整个地理科组的研究氛围。两年间有7篇论文在省、市论文评选中获奖;2次被评为“青少年科技辅导活动优秀辅导员”;2次荣获广东省第二届中学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在“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总分第一名;新课程教改实验报告《“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荣获韶关市教改成果二等奖,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实践证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此模式建设了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良好环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和主动精神明显增强,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依据幼儿园《保教指南》的学习,我们依然会坚持做好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切实提高本园的保教质量,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使幼儿享受到优质的幼儿教育。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为指导,学《纲要》,用《纲要》;学《保教指南》,用保教指南,认真学习教育局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结合本园实际,尽力让最新的理念与精神落实到我园的保教管理和保教第一线中,使幼儿在园能得到快乐的玩耍与学习,使幼儿园的保教队伍焕发新的活力,较好地促进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本期幼儿园保教主要目标:
落实新的保教常规制度,注重考核的量化;规范一日保教活动,坚持保教并重;围绕实际问题开展教研,加强教研工作的引领性;密切家园联系,共育幼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家长口碑;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培养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具体目标与措施:
(一)落实新的保教常规制度,促进保教规范发展。
良好的制度是保证一切工作有序高效进行的保障,幼儿园原来的保教常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保教质量的提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本学期我们将实行新的保教常规制度,以进一步落实和促进幼儿园保教工作。新的制度力求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生活环节、集中教育活动、游戏教育活动以及保教人员学习和日常工作常规方面。幼儿园期望通过这种常规制度的导向引导大家注重落实一日保教规范,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注重幼儿的游戏教学,使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密切家园联系,共育幼儿
《纲要》总则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园合作已经成为关系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家长的意识有时就能左右幼儿园教育。因此,要让农村幼儿受到良好教育,必然要注重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本期的家园联系工作,教师要主动宣传我们所做的一切,要让家长深入了解我们的工作。幼儿园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宣传栏中要结合实例宣传正确的儿童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四)幼小衔接工作。
首先是做好两点间的交流,利用教研这一阵地加强两点教学活动的交流互动,互学所长,互补所短,促进思想与教学的共同融合。另一方面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在交流互动中,纵向的看待孩子在大班和在一年级的共同与异性,思考教学的适宜性,探讨大班怎样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四、具体工作安排
八月份:
1.教师业务学习。
2.班级布置
3.习制度与常规。
4.查各班区角游戏材料配备准备工作。
5.好新生报名工作。。
九月份:
1.班级环境创设。
2.加教师节教师书画参展。
3制定教研安排表,坚持周四教研日,做到必听必评。
4召开家长会活动。
5幼儿主题活动:我爱祖国妈妈
6接各级期初检查工作。
7制订期初各岗位工作计划。
8开展“主题活动”园本培训活动。
9开展“中秋节”、“教师节”主题活动。
10动“周四听课日”和“每听必评”两项制度。
11好幼儿学籍录入工作。
12户外体育活动研讨活动:早操及户外活动。
13各班开展安全主题活动。
十月份:
1.开展国庆节、重阳节系列活动。
2.开展园班级环境创设、区域创设评比。
3.参加教委办区域环境创设专题讲座。
4组织保育研讨活动。
5教学反思活动
6区角活动创设评比。
7幼儿区角活动:我是小小安全员
8.幼儿美工活动:寻找秋天的脚印。
9期中幼儿发展评估手册检查。
10班开展安全主题活动。
11织大班段教师围绕主题活动进行讨论探索。
十一月份:
1.故事比赛
2.好宝宝”评选活动
3.幼儿安全知识大检查
4.查教案、课件、上课、班管等情况
5.师基本功大赛
6分班开展区域活动观摩研讨
7大中班段家长开放日活动。
十二月份:
1评选本学期优秀教师、优秀保育工作者
2准备迎新年活动
3组织参加镇幼儿自理能力比赛。
4举行庆元旦第二届亲子才艺表演。
一月份
1.小班家长开放日活动。
2.大班段跳绳比赛。
3.各段做好幼儿评估工作。
幼儿园保教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我们将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深入贯彻市、镇幼教的工作精神,让《纲要》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一日生活教育中,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促进幼儿发展为着眼点,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教研工作,尝试课题研究、园本课程,努力提高本园的保教质量,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以“手拉手”为路径,引导教师向专业研究型发展。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与反思,总结教学点滴与体会,参加论文、随笔、案例评选等地评选。
3、创建积极、互助、互学的研究氛围和敢说、敢做、敢尝试的研究环境。
三、主要工作重点与措施:
因是新园,对家长、对幼儿均处于接触状态。所以本学年我们的教研中心就放置于最基础、最本质的研讨中----常规的建立;家园共建等。
(一)、规范管理,紧抓教学质量
1、抓一日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对照幼儿一日活动常规要求教师强化训练,在常规训练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行为、规划意识、交往能力及社会性行为等,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真正落到实处。
2、抓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园长坚持随堂听课,深入班级观察并指导教育活动,加强对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的观察、评估,开展资料,将检查结果与月考核相挂钩,从而制约保教工作的随意性,增强保教工作有效性。
3、确保户外活动时间
严格执行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确保户外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以上。
4、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
根据《纲要》精神,结合本园实际、本班幼儿特点进行调整,融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并体现师幼合作内容。
(二)、开展活动,体现教研价值
1、扎实推进“周四教研日”和“每听必评”教研制度
在《纲要》精神的引导下,扎实推进“周四教研日”、“每师一课园级开放活动”等途径,用拉手的形式来进行“传、帮、带”促进教师互帮、互学、互研,鼓励教师勤于探索、着力创新。通过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的研讨过程,促使教师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提高,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使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走向科研化;有经验的教师走向专业化;刚毕业的新教师走向经验化。
2、合理制定课程计划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课程需要等合理安排一周活动计划,其目标和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在主题统领下,兼顾领域、课题、园本课程的渗透,合理安排五大领域内容,保持课程的平衡性。
3、尝试小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
开展小课题《语言教育生活化》《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和园本教研《如何抓好一日活动常规》《怎样与家长沟通》《有效户外》的研究工作。通过开放、评价、概括、一课多研、同课异构的多方式,压深教师的基础发展,拓宽教师的研究渠道,为每个教师提供表达自己观点、思想的机会,鼓励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交流集思广益,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分析的能力。
(三)、深化教育,提升队伍素质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开展各类讲座和培训,满足教师的各种要求,通过每师一课园级活动开放,搭建成长平台。鼓励教师园内、园外听课,虚心学习他人经验,逐渐提高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手段,继续对新教师进行引导培训,进行指导性听课和评估性听课,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加强新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了解敏感期、最近发展区、多元智能、课程建设、预成与生成教育等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园具体的教育实际,灵活地、有选择地、恰当地进行引用。逐步让教师明白新形势下对教师的新要求:学会选择、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鼓励并引领教师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除订阅专业杂志,还要多阅读各领域的书籍,开拓视野,增长学识。
2、强化教师基本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引导,鼓励教师勤加练习。举行的“幼儿教玩具制作评比”技能比赛,教师们通过精心设计与准备,创造出了许多集趣味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教玩具,为教师创设展示、锻炼的机会。
四、月份安排:
七—八月:
1、对教师进行教育法律法规、制度、职责等的培训。
2、召开期初家长会,签订家长责任书,介绍幼儿园一日活动情况。
3、各班制定教育教学常规、计划等,并准备早操。
九月:
1、做好各项开学工作,稳定幼儿情绪,保证教育教学秩序正常有序。
2、结合“教师节”开展“我爱教师“系列活动
3、组织期初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活动
4、组织教师学习“各岗位职责”、“幼儿园规章制度”、“教师职业道德”
5、开展“周四教研日”并落实每听必评
6、加强落实对一日活动常规的培养
7、幼儿学习新操
8、制定保教、年段、班级、常规计划、课题计划。
十月:
1、庆祝“十.一”国庆节,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组织参加市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例会
3、迎接镇幼儿园环境创设评比检查
4、开展每师一课,严格做到每听必评
5、一日活动常规检查
6、园级幼儿讲故事比赛
7、防震减灾安全疏散演练以及家长知识宣传
十一月:
1、组织参加镇级幼儿园半日活动开放研讨活动
2、园级教师卡拉OK比赛
3、保育员技能比赛
4、一日活动常规检查
5、安全知识讲座并启动“安全教育周”活动
6、检查各班幼儿发展情况
7、结合11.9消防日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十二月:
1、开展园内观摩活动
2、园所安全检查、一日活动常规检查
3、安全疏散演练
4、做好各项防寒保暖工作
一、二月
1、检查学期幼儿发展情况
2、开展庆元旦活动系列亲子活动
3、家长开放活动
3、组织寒假安全教育工作
4、写好各类总结和幼儿评语,评选好孩子等工作
5、期末工作小结、经验小结、财产清点以及工作考评
【关键词】地震;城市交通;危机管理;机制
针对我国新时期下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城市交通遭受危机事件的威胁形势严峻的现状,本文从我国社会实际出发,从危机发生前的前期规划建设与教育、管理制度、中枢指挥机制、运行机制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城市交通危机管理体系。其中,运行机制又从预警、应急处理、信息沟通、协调及评价机制5个方面来共建。
1.地震条件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不完善,可靠性不高
交通单纯依靠道路、汽车,未形成有效的综合运输网络,铁路、航空、水运发展水平不足。在受地震破坏的情况下,缺乏有效手段快速进入地震核心区。同时建设标准不足,未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及紧急事件的发生,建筑物防震能力弱。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被地震破坏的情况下,道路快速修复与建设的能力不强。[1]
1.2危机意识缺乏,前期准备不足
相关灾害预防、逃生、救援等知识的教育不足,人们在灾害及紧急事件面前,普遍缺乏经验。对自然灾害及紧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意识不足,缺乏专业救援队伍。
1.3危机管理法制不健全
目前,在危机管理领域,我国已经有一些立法(如《防洪法》、《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和政府职能部门处理危机的法规、规章以及应急预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针对性强、行业特点突出,但缺乏对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性。[2]尚无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缺乏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性程序规范;对紧急情况下行政越权和滥用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1.4常设危机管理机构缺失
目前,中国没有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通常是在危机发生时针对需要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相关的临时机构。这种组织模式带有很强的短期应急性质,是一种被动应付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危机事件的预警工作,从而影响危机处理的效率,而且也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因此,中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具体国情,在中央政府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危机管理机构。
1.5危机预警系统建设落后
在某种程度上,危机的预防比危机事件的解决更富有意义。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所言: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 [3]专家指出,地震到来时,如果能预早2 s获得预报,死亡人数会减少25%;若预早5 s获得预报,市民会有足够时间躲进桌下或保护头部,死亡人数可大减80%。
1.6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响应迟缓,互不协调
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机构上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由于涉及管理的部门众多,在管理上就会缺乏统一的协调和应急指挥。长期处于分散运作下的各种专业救援力量,在单一灾害发生时快速应急能力较强,而在需要多方合作和各种资源协同应对灾害的复杂局面时,既不能形成统一指挥调度的救援力量,也不能及时有效配置和利用分散的救灾资源。
1.7城市交通安全评价机制缺失
对交通安全体系的评价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可以动态地衡量城市交通安全的进展和进展程度的优劣。同时,评价工作具有预测性和反馈调整性,通过反馈调整性可以根据城市公共安全的评价进行不断地修正。但大部分城市交通安全体系还处于初步酝酿、构建阶段。由于现有绩效考核体系的影响,大多数交通部门都没有建立一套自身的评价体系。
2.地震条件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地震条件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城市交通危机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构建一套城市交通危机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2.1重视危机发生前的前期规划建设与教育
灾害发生前,交通规划与管理主要侧重于前期规划与教育,做好规划建设与预防。在人口密集和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容易发生的地区,必须构筑可靠性高的网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严格按照相应标准建设。同时还应开展城市交通危机管理培训,提高全民的危机管理意识,加强平时对灾害预防与处理的教育和日常演习,使人们有经验处理灾害和紧急事件。
2.2建立健全城市交通危机管理体系的管理制度
首先,制定统一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
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宪法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紧急状态法,作为处置紧急状态的基本法。该法应涵盖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总体规则,危机发生时信息的公开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建立应急的法律责任制度
进一步制定规范管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的法规,就危机事件的范围、处置工作中的权利义务、处理预案的制定、处理工作的保障等做出具体的规定。
2.3建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体系的中枢指挥机制
我国应该根据国情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城市交通危机管理中枢指挥机制[4]。建立一个常设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各个部门、地区和组织的协作,保证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同时改变目前日常危机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无法对危机管理进行战略规划,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危机管理缺乏整体和长远考虑的局面。
2.4建立完善高效的城市交通危机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城市交通危机预警机制
第一,设立常设机构,将城市交通危机管理放在决策层来考虑和管理;
第二,建立信息监测系统,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信息通信技术、空间卫星技术、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可以及时收集信息并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进行处理,同时要对警报信息及时公布,向相关部门及人民群众发出警告。
其次,建立城市交通危机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
城市交通危机事故一旦发生,作为城市交通危机事故应对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处理现场指挥中心,在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危机状况,迅速恢复交通,将影响降低到最低。同时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
再次,建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是有效处理危机的前提。这就要求不仅加强政府内部的信息沟通,还要强化政府外部的信息沟通,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和协作,促进国际合作。为了使城市交通使用者及时了解交通信息,很多城市开通了交通广播电台。
然后,建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
城市交通危机事故应急处理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在事故发生后,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5]因此,有必要设置一个独立的协调部门,其日常的工作可以是预警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最后,建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
对于城市交通危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预警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对救援工作进行评价。同时还要消除危机造成的后果,需要政府社会公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消除心理方面的不良后果。
2.5加快推进城市交通灾后重建工作
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将是一项时间特别长、任务特别重的工程。地震对交通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所以城市交通灾后重建工作显得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严新平,张存保,肖旺新.非常态事件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C]. 2005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西安,2005:792-796.
[2]金磊.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管理问题[J].科学学研究,1997,15(3):71-78.
[3]郭增建,陈鑫连.地震对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关键词】建筑钢结构;应用;发展;经济效益;结构材料造型
【 abstract 】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also got more and more goo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for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it is the best period of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because of its light weight, high strength, building space and shape can be flexible layout and good economy has been more and more get the favour of people and attention, plus its and to the country is advocating low carbon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field of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more and more widely.
【 key words 】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Economic benefit; Structure material modelling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钢结构发展的基础
钢的产量与钢的质量是保证建筑钢结构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一九九六年以后,钢的产量便已达到世界的首位,到一九九八年以后,我国的钢的总产量已达到世界的13%左右,同时,建筑钢材料也到得到充分的材料补给。随着钢铁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新技术的引进,国内的钢结构建筑中,对于钢材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生产出来的钢,其性能必须跟随人们的需求而不断提高。国产钢材中,有种H型钢,它的年产量非常庞大,其规格也已达到七十多种,大大满足了我国的建管钢结构的基本需求。国产的钢材料,其主要性能基本已经达到建筑钢结构的要求,它已达到国外钢产品先进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的钢材,不管是在数量上、品种上,或者是材质上,都已经被建筑钢结构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
二.综合的经济效益
(一)建筑钢结构优点
1质量轻,强度高
对钢材来说,其强度与其他材料的强度比起来要大得多,如果承载的负荷与承载条件相一致,钢结构的质量与其他材料比起来要轻得多,其截面也小,因此,使用建筑钢结构对建筑物进行施工,能够有效减少成本费用,同时还能减少建筑物使用面积的浪费,是减少工程造价的一个好方法。
2.好的塑性与韧性
钢材在其变形的同时,能够吸收更大的能量,其塑性非常好,这也使得钢结构不容易发生脆性的破坏。另外,钢材料的韧性也相当不错,它能够加强对震动的适应性,是非常有效的抗震材料。正因为这些优点,钢材料才被人们如此热爱,它能够有效加强建筑物的安全与可靠性,成为人们心中最理想的建筑材料。
3.施工周期短
钢结构大多由不同型材所组成,所有构件都经过专业的制造过程所加工,能够用一些相应的机械将其进行连接,也可对其进行拆卸,灵活性非常高。其构件的使用也非常灵活,这些构件都还在工厂加工的时候,现场便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构件进行安装,不同工种之间联系不大,相互之间的影响也非常小,无论在哪种气候条件下,都可以进行施工,并且施工速度也非常快。正是由于这些优点,施工周期才可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缩减,不仅可以将投资借贷的利息有效地减少,同时还能使该建筑物提前投入到生产中去,对无疑是对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
4.形式灵活
钢结构适用的建筑物结构非常多,不管是高层次的建筑结构还是大跨度的建筑结构,亦或是轻造型的建筑结构,只要梁高一致,它都能够将建筑物完美地布置出来,是个非常具有灵活性的建筑材料。
5.低碳环保
建筑钢结构,其构件一般都是在相关的工厂内完成制作,然后运送至现场进行组装而成。相对于混凝土结构施工而言,钢结构的施工过程基本上没有建筑垃圾产生,噪音污染也非常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它还具有重复利用、便于回收、便于拆卸等优点,这些都完全符合国家对建筑环保节能的要求及理念。
(二)结构材料的评价
虽然说,我国已经于十几年前就有了发展钢结构的能力与条件,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中的差距还是非常之大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问题的呢?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几十年来形成的用钢观念,还有一个将要原因,便是受过去技术的影响。对于为主,或者是设计人员来说,钢结构的造价要比混凝土结构的造价高得多,因此,要尽可能多地减少对钢材料的使用。许多管理部门等都会将建筑物的胜负量对该工程进行优劣的评价,因此,许多设计人员以及业主都不愿意使用钢建筑结构,这就充分表现了他们对钢结构的认识不足,对钢结构的新技术,以及新的特点所知甚少,从而,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相关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从而大大限制了钢结构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用事实可以证明,从表面的工程造价来决定是否要选用钢结构,这种决定是非常片面的,在对材料的选择上,除了要考虑直接成本以外,还应从建筑的使用面积,以及结构质量等方面进行考虑,虽然在钢结构的使用上成本使用较高,但是其震害却减少了许多,地基的造价也降低了不少,还能从缩短的施工周期中节约出大量的成本,并提前投产,从而得到更多的收入,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构造价与直接投资
以某高层建筑物的上部分为例子,经过研究与观察,如果对上部结构建设使用钢结构,那么该建筑的造价则会高出使用钢筋混凝土为建筑材料的造价,其高出倍数为两倍,那么,再深入地对内在造价进行分析,讲稿地基费用,装修、设备、设计等等一些费用后,该建筑物上部结构的造价仅占有了总投资的7.5%到10.5之间,因此,从更深层次的问题中来看,采用钢结构可以有效地新减少工程的造价。
以钢结构中,最难以被破坏的建筑便是轻型房,因为它的受力结构非常合理,工业化水平非常高,施工的速度也非常地快,造价又要比钢筋混凝土低有优势,因此,钢结构的发展前景非常大,甚至它的优势是其他结构所无法比拟的。
(四)施工工期
钢结构的构件一般都是在专门的加工厂被制造出来的,它不仅可以利用机械进行施工,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对于天气的影响,这就大大保证了工程的施工的质量,由专门人员将制造好的构件运送至施工现场,直接用高强物质进行连接,施工现场的工作量立即被减少了,特别是在现场进行湿作业施工,每一个分项都能分开来单独施工,彼此互不影响,这么一来,大部分的分项都可以同时进行,能够非常有效地将施工周期缩短,效率高的能将施工周期红缩少近一半,绝对能够得到好的经济效益。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时间其实也是成本,在时间的减少能够非常有效地增加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早完工,建筑物越早能够赢利,而在施工时的借贷利息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见,在时间上,对于成本的控制非常重要,想要有效地减少成本,必须要在时间上下功夫,从时间所能得到的成本回报甚至会远远高于对钢结构的使用所花费的成本。
相关设计人员应将目光放远,把问题看得更深入,更透彻,才能用最高效的方法得到最快最大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尧国皇,黄用军,宋宝东.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A]. 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 2009 .
[2] 宋杰,杨秀英,周学军. 桁架外形和腹杆体系布置对其内力的影响[A]. 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
[3] 谭伟,黄用军,尧国皇,蒋国琼,孙素文. 某超高层酒店结构体系的选型[A]. 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 2007 .
[4]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建筑钢结构进展》(双月刊,CN31-1893/TU)国内外行业技术和信息期刊:《钢结构进展与市场》(季刊)[J].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