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30 11:30: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协同管理模式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财务管理;工程造价;协同管理;建筑工程
一、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也逐步转换到新的管理模式中,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财务管理和造价管理是扮演管理者角色,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协调管理将建筑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对象是工程项目或者建设项目,主要内容是造价的确定以及控制,主要涉及工程项目中的技术活动与经济活动。总的来说工程造价管理就是按照发展规律,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合理确定造价,并且有效的控制造价。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效益和经营效益的目的。协同管理主要是财务管理和造价管理相互协作共同管理的完整体现。
建筑工程项目运行中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决策、工程招标、工程筹资、工程核算、工程分包、工程材料供应、工程审查、工程评估、工程验收等环节,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协作部门很多,所以其共同管理的实效性就要求加强。财务管理和造价管理是扮演管理者角色,建筑工程项目中财务管理是 对工程全过程中进行财务支持和监督,顺利准确的保障工程的进行和实施,而在财务管理中工程造价就是财务管理的准则之一。财务管理和造价管理协同合作,是建筑工程整体发展积极向上的核心力量。
二、协同管理的特征
建筑工程造价是指实质性的造价,主要包括:工程所需材料造价、完成工程的人力造价、工程机械等造价。而财务管理主要包括款项、费用、损失和盈余等等。工程造价和财务管理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管理。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权限,其管理都具有核心性,如图一所示二者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相互交融,相互贯穿,相互关联。
图一
(一)监督管理的协同性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管理共同提供数据支持和管理支持。二者为工程项目提供共同参考和监督管理。首先,在决策和监管中,是整体建筑资产运行的重要保障。其次,在质量和规模管理中,协同管理保证了质量和现役正常健康的发展,杜绝盲目扩张规模。再次,财务管理通过工程造价稳定工程预算,共同处理市场以及技术方面,保证工程与企业的共同先进性,共同有效的保证企业的收益率。
(二)抵御风险的协同性
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的协同管理在筹资环节中能够有效的抵御风险,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联合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收益,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需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对成本、风险、获益率来进行分析和评价、管理原则来选取筹资的方式。其次在筹资环节中还需要时刻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还款能力。审时适度的使用筹集的资金,让筹资成本始终能够控制在可操控的范围之内。
同时,也需要注意和规避日常管理中的其他风险,通过调查和分析明确掌握风险的来源、风险的影响力度。结合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协同管理模式,发挥和利用企业自身优势,有效的规避各类风险带来的损失及影响。把协同管理的效力发挥至最大。
三、提升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协同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管。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投资项目,在资金运用、工程造价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计划书。有许多企业盲目的为了接下一项工程胡乱的定价,这样不仅提高了工程的造价成本,还会给资金运转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财会管理制度,合理造价。
(二)严格管理和控制成本。通过层层把关,严格管理成本,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首先,要确保工程造价的核心利润和造价合理,确定基础的目标利润以后再进行上报,层层审核和把关。其次,材料把关要严格。要指定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条款,严格执行制度,控制好工程进度,保障工期的顺利进行,并且需要及时的向甲方催缴工程款项,以减免在建工程中的利息支出与拖欠工资的现象出现。
(三)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都是实行财务管理即全过程财务管理。工程的成本、费用、所需的全部资金都要进行核算。并且财务部门要及时准确的向有关部门一共核算资料。让建筑工程的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始终能够保持其监督与管理的地位,有效的减低成本与更新技术等,以确保成本的控制和工期的正常进行。
四、总结
上文经过分析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筑工程企业需要利用其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协同管理的优势,才能规范和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共同抵御风险等的管理手段来将两者的协同管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有效的让两者能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积极提升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的整体协同管理水平,才能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昆鹏.工程造价管理方法的应用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陈华辉,工程造价信息网建设的现状调查与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马宇.外部冲击、公众预期与价格波动[J].财贸经济,2009,(12).
[4]崔淑艳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借鉴2002年第5期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据报道,虽然自2014年起,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了下滑,但是招生人数依然在增长。2015年全国硕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64.74万人,较“十一五”末的2010年的53.4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了21.24%,由此可见研究生招生规模在目前仍然是扩张的趋势。
针对不断增长的研究生数量和日益复杂的培养模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继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由最初的高度集中的一级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二级、三级分级管理模式,其中三级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为众多高校所采用。
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校(研究生处或研究生部)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模式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对强些。二级管理模式是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以院系管理为主。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实质是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把大量权、责下放到学院(系)和学科两级,通过下放管理权力和相应职责,调整管理权限,规范管理职能,减少管理职能过于集中的弊端,充分调动学院(系)、学科两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对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尤其是第三级“学科”的参与,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执行得更具体、更切实际。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验,谈一下学科管理在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中可发挥的作用。
一、学科管理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可发挥的作用
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初的研究生招生宣传、招生目录修订、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卷阅卷,到研究生调剂复试,直至最后录取,都可包含在招生工作中。要想切实做好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尤其是针对本校本专业的本科生,学科导师与本科生直接面对面授课的机会最多,最适合做好宣传。
导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或者学科在组织学科组导师一起为本专业本科生开展考研咨询指导时,都可将本学科的亮点与特色宣扬给本科生,包括每个导师的科研方向、最新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好多本科生会抱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考研观念,对本校本专业老师的科研方向和成果反而可能更不了解。通过学科的宣传,可以适时地引导本科生准确自我定位,增强报考本校导师的意愿。目前的研究生招生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
由此可见,学科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在学校和学院掌握大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学科可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对招生专业目录进行修订,以适应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复试过程是学生与导师直接面对面接触、了解的最好时机,也是最终确定师生关系的过程。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确定,我校实行双向选择,即导师挑选学生,学生亦有权选择导师。但是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科组的正确引导和协调。
否则,可能会有学生集中选择某几个导师、而有的导师(特别是年青导师)招不到学生的情况,不利于学科稳定、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学科组提前做好工作了解学生动向,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学生适度分流;另一方面,督促年青导师积极主动联系学生,关心学生,“推销自我”,吸引学生报考。在第一报考志愿不能满足某学科招生生源数量的时候,学校、学院、学科三层面都要积极做好宣传调剂工作。学校、学院要及时在平台调剂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学科在此过程中,可积极发动导师个人关系,加强与外校导师的联系,广泛接收外校导师的推荐,扩宽调剂途径。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其他环节,如出卷、阅卷、录取等,除了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也都同样离不开学科的参与。例如,学科导师组在出卷时,需要合理考虑试卷的重点内容、题量和难易程度;阅卷时,需要把握适度的评分标准。
二、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可发挥的作用
学科管理不仅在招生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培养各环节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自入学以后,在培养上需要经过制定培养计划、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审、学位答辩、奖学金评定等众多环节。这些环节有了学科的参与管理,效率和效果都有显著提高。本文择其中几个环节予以交流。论文开题是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研究的序幕,是论文研究进展顺利与否的前提保障。
论文开题做的好,研究思路设计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后面的论文课题研究才可能会如期顺利进展。如何确保研究生的开题质量,对于学科多样化、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仅靠学院层面管理,很难保质保量完成。而具体到学科内部,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科便于组织专业导师严格把关,及时给研究生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甚至可推翻不合理开题设计,指导研究生重新设计试验思路,这在初期可能显得比较麻烦,但是却可避免研究生后期试验过程中走很多弯路,甚至试验反复修改、时间不足,导致延期毕业的严重后果。
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现在我校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必须经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学位论文送交校内校外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申请论文正式答辩。可见仅是论文答辩一个环节,其实也包含若干分环节。所以要保质保量完成该项工作,迫切需要学科的积极参与。首先在符合学校、学院相关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学科可视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学科现状的制度和标准,弹性安排答辩时间,联系校内校外相关专家,严格组织答辩程序,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立在督促研究生努力做好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奖学金的评比关系到每个研究生的荣誉甚至经济利益,研究生本人,甚至导师都比较重视奖学金的评定,这极大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应该说这是设立奖学金的正面导向效应。但是,学院如果全权组织和掌控奖学金的评定,不给予学科适当的权限,在评选过程容易在学科间产生各种所谓的“不公”和“矛盾”。但是,如果学院将评优基本原则和优、奖名额按照人数比例下分到学科,由学科内部自行竞争选拔,不仅可消除学科间差异性影响造成的“不公”,激励弱势学科发展,还可充分发挥导师的功能,及时调解研究生间的各种问题,将矛盾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将问题解决在学科内部。
三、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学科建设中可发挥的作用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复杂的基础工程,它的内涵丰富,包括了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方面面。学科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相辅相成。学科发展得好,则促进高校的发展;同样,高校发展得好,将带动学科的发展。因此,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学科要发展,就要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诚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宏观上离不开学校、学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离不开政策导向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外部因素,仅靠外因发展不了学科,关键还要看内部因素,看学科自身的发展动力与活力。这就需要学科加强自身的建设与管理,充分了解自身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所处的位置,明确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跨界、提升和整合,充分挖掘院内外、校内外的资源,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加强学术氛围营造,加强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只有学科自身重视管理和建设,才能实现学科的长足发展。
研究生学位点建设也包含在学科建设范畴。在经历了“十五”之前的学位点大范围快速增设,搭建研究生教育平台之后,“十一五”以来转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等文件,确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定期组织专家对各单位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
评估不合格的学科,终止学位授予权。这不仅要求学科师生注重平时实际的教育培养质量,更要做好评估时的各项工作。评估内容涉及学科内部师生的科研、教学、获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工作细致繁琐且要求严谨。仅靠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一项一项搜集、落实,费工费时,有效的工作方式就是学科主任组织学科全体师生集中几次“碰头”、讨论、填报,各负其责,不仅搜集数据可靠,而且效率高,效果好。另外,涉及到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申报、科研平台建设与评估验收等情况时,也需要积极调动学科力量进行整合,填报材料等,才能获得有效成果。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环节,学科在研究生的其他培养过程中,如研究生的考博、就业、创业等过程中,亦可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结合我校研究生管理现状而言,每个学院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人数很少,有的学院研究生总人数达到近600人,也只是配备一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很多工作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工作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此时,研究生的多级管理模式就极为适宜,特别是学科的适度参与管理,必将极大缓解这种矛盾。但是,目前关于学科管理还没有相关的制度与明确的责任,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关键词】网络财务管理;产生背景;概述;创新点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这一信息化时代的主体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络财务管理作为顺应互联网环境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对原有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体现着财务管理在互联网环境下所发生的变革,标志着财务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网络财务管理产生的背景
(一)多样化企业形态的出现
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电子商务这一虚拟经济形式成为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另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网上企业等多样化的企业形态层出不穷。这种虚拟化的企业形态同传统的实体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交易双方主体本身就是虚拟化的,整个交易从谈判、交易达成到支付货款、交易终结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交易的实时性、虚拟性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企业实施有效管理的需要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人员、财务信息均处于一种分立的状态,无法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从而难以形成对整个企业集团的有效监管。在企业集团化趋势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在财务管理模式中引进互联网技术已经是形势所迫。将互联网技术引进财务管理,可以有效实现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便于在整个企业集团内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实现对整个企业集团的有效管理。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财务管理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得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结合成为可能。目前,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还主要体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应用,集中于会计核算,这虽然与传统的会计、财务管理模式相比,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和实时传递,但仍难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局限于财务部门,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整合的程度仍然有限,会计信息的实时性仍然有待提高,财务管理、分析仍然处于滞后状态,这一系列问题对网络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多样化形态的出现以及企业实施有效管理的需求使网络财务管理的产生具有了必要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财务管理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那网络财务管理究竟应该以怎样一种形式进行管理是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财务管理概述
简而言之,网络财务管理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财务管理相结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财务软件的形式实现对企业财务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实时的综合性管理。
网络财务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财务系统,它是以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中心发散点,将企业各部门的业务活动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协调,通过利用财务软件这种形式,来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传递、财务及企业其他资源状况的动态分析等。网络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最大不同在于将互联网技术融进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利用网络技术的远程化、动态化的特点,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域限制以及财务管理的滞后性等不足,实现对企业活动的远程在线动态管理,真正实现对企业活动过程、结果的全过程监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实时的综合性管理。也正是基于以上特点,网络财务管理使企业财务系统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成为了可能。
网络财务管理是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管理最优化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的变革,是企业为了寻求自身发展做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选择,相对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网络财务管理在很多方面凸显了它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必将主导将来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网络财务管理的发展潜力
网络财务管理的发展潜力在于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相比,它更能适应信息化时代这一时代背景,更能满足企业在信息化时代下对自身管理的要求,因此,本文采用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相对比的形式来说明网络财务管理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一)实现了财务部门与企业内外部门的协同,消除了信息传递的滞后性
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信息传递的程序化限制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调一致,不仅造成了各部门工作效率低下,也使企业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不能同步反映,难以达到财务管理的最佳效果。而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不仅能够实现与企业业务部门的协同,与企业相关的外界部门(税务部门、供应商、客户等)也能实现信息传递的协同,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首先,与企业业务部门的协同。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业务部门及时将发生的采购、销售等活动录入相关的信息系统,财务部门根据业务部门传递的信息对应进行会计处理,并将活动产生的信息回馈给业务部门,从而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使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达到协调一致,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其次,与企业外部相关部门的统一。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发生的相关交易活动会通过业务部门信息的及时传递进入企业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会做出及时回馈,从而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诸如税务部门、银行等,可以通过网上报税、网上银行等方便快捷的形式来提高双方的工作效率,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二)实现了信息集中化管理,消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呈现集团化、跨区域发展的趋势,这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财务管理信息传递采取层层上报的程序化模式,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影响决策的时效性,不利于进行财务监管,乃至影响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和企业绩效的提高。而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高层决策者能够及时通过网络财务系统获取各个集团区域的相关信息,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实现整个集团信息的动态集中化管理,消除地域限制和时间时滞,在整个集团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提高整个集团效率和绩效的效果。
(三)实现了流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并行,减少了财务监管漏洞
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所进行的是结果管理,不能从源头上防止舞弊等有损企业行为的产生,必然不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公司绩效。而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克服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网络财务管理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连续性,可以实现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监督,从而实现流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并行,最大限度的减少财务监管漏洞,形成良好的公司管理机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是财务管理变革的必然。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的桎梏,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当下财务管理模式发展的正确选择。只有这样,财务管理才能向着有利于促进企业绩效提高的方向前进,财务管理理论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这就要求我们用创新的思维解决财务管理模式变革的问题,促进新的适应经济社会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形成,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使网络财务管理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楠慧.信息时代的网络财务管理[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5:56-60.
[2]王薇.浅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11,1:44-48.
[3]赵永福.浅谈网络财务管理应用[J].管理研究,2005,8:55-63.
[4]罗敏.网络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财会研究,2011,19:45-56.
[5]郑成哲.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关键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科研院所 项目管理
Discussion on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Bao Yang, Cui Hui-rong, Zhou Yi, Mei Dong-bin
(Academy of Opto-electro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100094 )
Abstract: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s to continue to focu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ki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s after integrated into five categories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t is the top prior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management on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Key words: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project management;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目前列在我国科技计划体系中首位实施的一种科技项目类别,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大专项的实施将跨入“十三五”阶段,随着新时期下中央财政科技体制改革举措的不断深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科技重大专项将成为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特别是重大专项作为科技和产业结合的系统工程形式,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管理思路又大有不同,科研院所作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主要机构之一,有必要对重大专项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探讨和改革。
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特点
实施重大专项是我国着眼长远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新时期科技重中之重。从总体上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设立的项目具有如下特点[1-3]: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成果的产出具有时效性并带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因此其产出的成果要求在一定时限完成,且要对经济社会有重大贡献。
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技术成果要求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设立的项目均是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在一定时限内进行集成式协同攻关,解决国际科技竞争中“卡脖子”问题,掌握自主核心知识产权。
促进经济社会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项目组织管理带有综合性、复杂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优势,鼓励应用单位参与重大专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科技成果和产业化衔接,因此科技重大专项往往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集成,需要多部门的协同攻关,对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二、科研院所承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传统的科技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对重大专项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
科技重大专项不同于一般性的科技计划,它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聚焦国家重点、重大战略产品并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化,因此重大专项的项目任务合同书中会对所研制的产品提出实现产业化目标的要求。为短时间内实现目标,通常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管理协调,涉及课题单位众多,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重大专项验收管理办法中创新性地提出对具有应用目标和产业化目标的项目(课题),要按照“下家考核上家、系统考核部件、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等用户导向制的成果评价机制,均对科研单位研究开发出的技术及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
科研院所的管理现状不佳,原因是项目管理者对重大专项的项目成果产出的时效性、实用性要求以及核心知识产权的掌握、项目组织管理的综合复杂性等均没有深刻认识,对不同的科技计划项目未进行分类管理,仍然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思想,管理观念相对落后。产品研发过程中有的科研人员停留在做科学研究的层面,或者只重视技术指标的实现而轻视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不重视用户的需求,研制出的产品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走,距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更远。
(二)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性不强,缺乏精细管理
全面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应包括立项、进度计划、经费、质量、人员、合同、风险防控、成果转化等诸多领域方面,科技重大专项的项目管理就更需要在上述细分领域协同开展工作,保障专项成果的快速产出及转化。而现阶段我国科研院所的设置一般由行政管理和研究室两大类构成,科研管理的现状和科研管理模式大都采取集中式管理,即无论哪种来源的科技计划项目,最终都是由院所级科技处、资产处、财务处等行政机构统一归口管理,各研究室作为具体项目的承研者全面实施执行科研任务。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科研院所的所级行政机构主要精力是对全所的科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指导各研究室发展方向这种宏观管理层面,而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监督,研究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微观管理层面事务不能做到事无巨细,对来源众多的项目进展及问题根本不能及时深入了解,对项目计划节点的掌控更是疏忽,缺乏精细管理。
研究室内的科研人员只专注技术研发工作,提升其技术专业技能而缺乏对各类科技项目管理、财务规定的了解与认识,而项目组长通常为技术带头人,管理项目的重点也侧重技术的研发方面,重视技术指标的实现,疏于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调研分析。因此科研院所若做不到行政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就会导致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技术考核指标要求,产业化推广工作滞后、财务方面也缺乏监管等,最终导致承担的项目出现延期现象,使得重大专项完成的成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变得有限,这种管理模式不适用科技重大专项的管理。
(三)科技人员配置不科学,职称考评制度不健全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因具有实施周期长、资金经费体量大、过程监督管理严、技术成果转化快等要求,对科研院所传统的多项目环境下集中式科研项目管理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考验,同时衍生出了目前经费专管人员、知识产权法务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等技术支撑人员的严重缺位现象,科技人员配置不科学。由于上述人员的缺位,在科研院所已出现很多一线的科研人员被大量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现象,严重牵绊了其有限的做科研工作的精力,不利于创新活动的产出。另外,目前多数科研院所的职称考评制度仍重视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形式,以论文、专利和著作的数量及科研项目的数量作为衡量被考评人水平的重要条件,由于上述评价体系的政策导向,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重论文、重评奖而不重视市场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科研人员不潜心从事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研究,进而导致难以产出高水平成果, 实现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及产生经济效益更无从谈起。从事经费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或者成果管理等各项事务类的技术支撑或者管理者的晋升空间受到限制,从而导致研究机构无人愿意从事技术支撑类工作,因此整个科研生态环境非常不利于重大专项的创新活动产出。
三、加强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模式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观念是科研院所做好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因此科技人员要明晰国家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的内涵与定位[4],特别要知悉重大专项对保障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及战略意义。科研院所领导要重视加强对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意义的宣贯与引导,加强从事科技重大专项科技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因时效强、资金大、任务难、主体多等特点,决定了科技重大专项的管理必须是专业化、制度化的, 特别是在新时期下,从事科技重大专项的科研工作早已由过去单一、分散、自由的个体研究方式向以产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大兵团”式协同创新方式转变,因此要求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要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要求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模式、管理水平等也要随之而变,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模式面临创新发展的新要求。
技术创新的前提一定是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的创新,因此科研院所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组建专业的项目管理队伍,充分完善内控制度,并注重建设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科研计划与进度的监控,加强项目的过程化管理。建立依托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清晰地把握重大专项项目的实施计划进度,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促进成果产业转化等多方面的协调组织工作,搭建起一个并行工作的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平台,切实从技术、财务、管理三条线推进重大专项项目的过程管理,服务于各种科研活动和科研辅助活动。
(二)建立完备的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团队,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重大专项的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5],它既涉及项目立项、实施管理、结题验收、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的项目纵向发展过程,又涉及科研与运营、财务与资产、知识产权与法务、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横向交叉过程,因此打破以往科研行政部门的条块分割,形成一支完备的项目实施管理团队,让管理真正融进至项目实施中显得尤为紧要。建议科研院所在已有院(所)级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协调各行政职能部门的专职综合支撑管理机构,建立完备的项目支撑管理团队,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6-7],根据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细化管理,推进项目的执行。同时,建议聘请行业资深专家担任专职技术监理人,对重大专项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与专项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员密切配合,比对项目的任务进度计划、存在的问题以及预期问题等各个方面提出明确建议,对具体从事科研活动的科技人员提供重要支持与保障。
(三)创新科技人才的配置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考评与人才激励机制
为短期内实现重大专项成果的研发成功及产业化推进工作,在组建完备的实施管理团队的基础上,科研院所应打破一直以研究人员为主的格局,要创新科技人才的配置方式,优化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具体来说,建议适当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的比例,如在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中设置项目主管、经费预算执行主管、采购专员、知识产权专员、市场专员等专职技术支撑人员,确保重大专项的管理工作有力支撑各项科研任务的完成及转化。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考评与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职称考评标准、改进考核方式等,特别要注重从事不同类工作人员的差异性等,完善科研人员的分类考核,完善经费、论文、成果等考核指标体系。如要针对科研人员、科研支撑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分别成立职称考评委员会,在职称考评中,不能简单地仅以论文、专利数量为考核指标,建议要兼顾科研人员参研项目属性,经费体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客观地进行绩效考评,对于承担科技重大专项的有关科技人员,要突出考评其科研项目成果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创新考评机制,目的是让每一位科技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状,走不同的发展路线,给科研院所的各类科研人员都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活动的产出。
在新时期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背景下,科技重大专项将作为“排头兵”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领域发挥引领作用,而科研院所作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重要主体之一,要适应科技新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开创科研项目管理新思维,探索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加强重大专项项目全生命过程管理,完善科研考评与人才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各类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使科技创新活动更好地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促进科技重大专项既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介绍,http:///zxjs/.
[2] 张义芳.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管理需求与管理体制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4(4):195-198.
[3] 胡宝民,王婷,李子彪等.重大科技专项的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9):81-85.
[4] 冯身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内涵及定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9):165-171.
[5] 房汉廷.关于完善和健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监管机制的建议[J].中国科技财富,2009(11):18-19.
关键词: 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创造性人才的重任。联合培养是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大力倡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虽然培养方案和管理体制尚有待改革,合作机制仍需完善,但培养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各培养单位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实验资源,有效提高培养质量、降低培养成本,因此,已逐渐被广大高校和科研单位所认可。
2 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内容
为了加强东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开展了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跨学院联合培养在多个不同学科背景下,可以达到多学科交叉渗透、协同攻关,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型的思维能力,丰富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具有独特的培养优势。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确定研究方向,突显培养特色
以把握油气储运学科内涵为核心,寻找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口,凝炼突出学科特色、体现学科水平,提出跨院联合培养研究方向。同时,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建立联系的枢纽,体现学科专业的内在属性,优化学科结构,贯彻培养方针,明确培养目标,坚持培养理念,突显联合培养的特色。
(2)整合培养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不同学院之间容易沟通协调和接洽、资源容易整合和共享,包括教学资源、导师资源、科学研究实验资源、图书资源。围绕培养目标,积极鼓励研究生学习各学院的优质课程、精品课程,通过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使课程设置逐渐向前沿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导师组制度,充分发挥各学科带头人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各院之间通过导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组成导师组指导研究生;开放重点实验室,既可有效利用各院校现有重点实验室资源,提供良好实验条件,减少仪器设备闲置,又可以加强实验技术交流,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各院馆藏书量,避免重复购置资料造成无谓的浪费,可以跨院查阅文献,真正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3)配套管理措施,保证培养质量
加强过程管理, 在学位课程学习阶段,主要提高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两个方面。使研究生掌握各学科基本理论,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巩固知识,开阔视野,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为今后课题研究奠定基础;课题研究阶段,着重针对提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过程、论文质量、论文评议、论文答辩等研究生培养过程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进行严格考核,从环节上保证了培养质量。
(4)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构建联合培养机制
针对选择性招收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定学科交叉的联合培养计划,营造有利于联合培养的教学条件和氛围。同时开展学科交叉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有利于提高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的整体科学能力,加速基于学科交叉创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构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宏观调控机制,有助于管理部门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有助于研究生本人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以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全过程为主线,根据教学要求和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的,探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评估细则,确定评估项目和具体评估指标及其主要参考依据,逐项评估其在学习各不同阶段的能力,建立一个评价研究生能力的操作平台和便于评估的科学体系,最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管有机结合的评估体系。
3 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1)资源整合问题
由于各培养单位之间的相互独立,联合培养工作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操作管理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培养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另外,由于受到教学体制和科研环境的影响,学校科研环境还需完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还不健全,没有很好的讨论环境,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及相关的设备服务也需丰富。这就需要各院之间、各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及时加强沟通,共同解决面对的问题。
(2)创新性管理模式
跨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尝试,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工作流程, 在实施过程中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安排、课题选择、毕业答辩等环节、各院的行政管理、课题的经费筹措、专项资金保障、合作协调、奖励惩罚、学术交流、监督评价、考核、成果归属认定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机制。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保障跨院联合培养的顺利推进。
4 结论
通过对石油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以及油气储运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情况调研(包括与学生座谈,相关指导教师研讨等),探索跨院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可行性;通过调研与研讨,确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选择原则,包括学生的原专业、学生的发展意向、动手能力等,确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选择原则;确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队伍;制定联合培养机制与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等,从整体上保证了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润进,原永兵.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法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5(5):68-70.
[2] 陈力.地质工程专业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J].人力资源,2012,(5):81 -82.
相关热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在公共管理模式日趋复杂化的今天,公共管理的问題涉及了非常多的部门和管辖的区域,甚至是整个社会,这就需要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有政府机关的全力配合,加上私营组织和大众的积极参与。对于人群的广泛性,就要求了公共管理的能力需要更加强大,才可以凌驾于社会问題之上,也严格考验了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能力。
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的途径,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以下三个方面之上:
第一个方面:交易成本理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最基础的资源交换的层面上的一种合法性的动态的选择合作伙伴,任何组织都会追求非常低的交易成本,其中包括了信息的成本和检测的成本等。交易理论是企业跨行部门协作定义的一种具备“相互依存利益”的组织关系。在现代的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的组织形态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上的一些商业组织和民众组织辅助的复杂和整体性的一个网络结构。对于这样的网络结构中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的性质在进行管理的时候显得非常复杂但是也很重要,并且传统的通过市场机制的协调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发展状况。一位美国专家是这样认为的协作机制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市场机制协调的制度,更不是科层管理的制度形式,而是为合作性组织关系提供选择的治理机制。”我们依据这样的角度可以分析,无论是从公共组织是为了交换资源的角度还是从寻求一种合法性的合作关系,最终的目的都是将交易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说两个组织之间已经确定了信任的关系,那么就会相应的减少很多的检测成本。这种交易理论有三个硬性的确定指标:第一是组织必须寻找具备一定合作关系的伙伴,因为具有以往的合作经验,可以很好的降低交易的成本,而且还增加了组织之间的信任情感。第二是组织必须寻找愿意共享梦想的伙伴,具有不同意愿的组织很难长久的维持合作的关系。第三是发现合作伙伴的相联系的信息搜索的成本。不管怎么说,跨部门的协作性的潜在优势在于组织的效率和性能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比如说针对外界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整合部门的优势和竞争优势,都可以很好的提升双方的实力。
第二个方面:资源依赖理论。这是协作性公共管理中非常成熟的一个理论知识。举个例子就是说当组织A对组织B有益,但是组织B不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和能力的时候,组织A和组织B就会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具备非常充分的权威性和丰富的资源,也就无法提及立法的提出和实现。但是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却可以依赖对方进行多数量民众的协同工作。基于这样的理论视角我们假设,任何单体的组织都不具备充分的资源,而是必须通过依附于一定的组织和群体才可以完成。根据这样的理论假设,我们知道组织之间存在一种资源的依赖性。
因为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资源的依赖性,所以说交换关系就发生变化。交换关系可以通过降低资源的供给来稳定每个组织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成为长久性的合作伙伴。总体来说就是,资源依赖理论是实现共同利益和资源依赖的协作性公共管理发展的必须具备的天体条件。
第三个方面:网络治理理论。很多研究学者和专家都把这个理论当作策划和研究协作性公共管管理问题的基础。在现在的学术界对于公共管理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对组织和私人的利益增长,受到他们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影响、网络治理过程的影响等因素对于公共管理的工作人员的更好的界定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范围都有一定的作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的公共管理制度更多的是一种协作性质的网络管理模式。美国专家佛里斯曼就这样说过,一个高度集中的协作机构,在组织中间实现资源的细分、管辖权的重叠和共享使得多种的公共政策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明显。资源的相互依赖性和网络的优势已经成为协作和参与的最主要的动力。因为协作关系被认为是最为特殊的网络关系,并且网络中的每个组织都是相互依赖存在的,因为协作都为协作能力提出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
跨部门性质的协作性公共管理。英国“协同政府”的变革是探索和发展跨部门协作性公共管理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在1999年的时候,布莱尔政府就颁布了<现代化政府改革白皮书>,在白皮书中非常明确为英国政府提供了一个协同管理的现代政府发展的框架。这里所说的协同政府就是政策和项目的组织安排具有非常强的一致性,这样的一致性能可以促进每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英国这种协同政府的改革具体的政策包括一站式的服务、公私合营等跨部门的协同合作的方式,通过收集公共服务的各种信息和民意的调查取证,实现一种整合性质的服务,更好的满足每个方面提出的要求。英国除了协同合作的关系之外,还非常注重地方关系的治理,为了很好的改善历史遗留下来的地方区域管理的问题,英国专门在2001年的时候首次提出“地方战略伙伴关系”的长久计划,并且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定性为国家的政策之一。地方战咯伙伴关系主要的作用在于可以很好的消除行政管辖的一种界限,主要在地方的公共部门、社区部门和志愿者部门等公共部门有效的联合在一起,促进协同治理的和谐环境。
三、取其精华,完善自身
虽然说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模式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事件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这个模式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研究的管理模式。但是,当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理论回应已经被实践需要远远落在后面。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强化机构的整合力度,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工作力度。”作为我国行政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这也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反映了中央对此改革的重视态度。健全我国每个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工作的力度,有效地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转,由此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在我国传统的政府机构的变革过程中,中央一般都是通过加强每个部门的职能界限和整合力度来强化部门之间职能出现冲突的情况,对于每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但是从英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实例和经验来看,部门大小都有一定的边界,只要分工合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性质就会出现好转。
强化区域之间的协调公共管理的工作一直是中央推动地方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在“十一五”规划别强调了“健全区域协调公共管理的四大原则”。在真正的实践当中,我国的区域协作公共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比如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发展,然后再到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原榍起的国家政策等,地方区域化的协调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前进,也明确地体现出我国国民经济在协调公共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作用。也是间接性的表明了中国未来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加关注的是省市之间的协调公共管理工作的联合和发展,从中国原来的“行政区经济”模式逐渐转变为“省际区经济”模式。在学习和实践协作性公共管理模式的时候,作为后起之秀,我们必须向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吸取成功的经验,然后结合国内的国情,创立一套适合国内发展的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制度。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行,按照党十七大报告的要旨和“十一五”的规划要求,必须加速完成我国的协作性公共管理模式的建设。
(五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门 529020)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yi University,Jiangmen 529020,China)
摘要: 综合实验班是五邑大学进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重要形式之一。机电工程学院在实施双主体协同培养教育模式过程中,将自身专业特色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综合实验班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Abstrac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la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double subject"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ation in Wuyi Universi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education patter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mbines its ow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terprise’s demand, specifies the targeted teaching plan, which causes the student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lasses and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关键词 : 双主体系统培养模式;综合实验班;改革
Key words: double subject system training mode;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lasses;reforming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16-02
0 引言
2009年以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五邑大学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其中搭建校企协同的平台,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实验班”是最具特色的一项改革举措。
机电工程学院是五邑大学最早介入“综合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单位之一,从2010年至今,学院积极行动,先后与真明丽、南车集团、江裕映美、维达纸业、安诺特五金炊具、华润燃气等十多家资质优良、实力雄厚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综合实验班。每一个综合实验班的建立都秉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为地方企业服务”的宗旨,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改革初见成效。
1 综合实验班教改模式的建立
有别于学生到企业顶岗上班,或者是半工半读,校企协同以“综合实验班”的方式培养人才,其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是为了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真正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学校(学院)、企业、老师、学生多方形成共识,共同努力。
1.1 宣传引导 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早宣传早动员,多次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大会、学生座谈会、学生班会、教研室活动上宣讲“综合实验班”改革模式的意义,而且还主动与企业介绍这种改革思路,比如江门安诺特五金炊具制造公司原来只是到学校来招聘毕业生,但是通过向他们宣传,使得这家企业认识到这种模式的优点,于是达成开展联合培养的协议,目前进入该企业的学生已经在岗位上渡过半年时间,他们感觉到受益良多,100%的安心留在企业,而企业对他们的评价亦很满意。
1.2 团队建设 学院组建了一支教师队伍专门负责综合实验班的具体工作,他们都是担任专业课、核心课的任课教师,专业知识背景加上敬业精神使得他们在与企业的沟通上、在对学生的教诲上、在学业的指导上都能兼顾。为确保企业能够确保培养计划的落实,综合实验班班主任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走访企业,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和工作状况,同时解企业是否按照协议安排对学生的讲课和培训指导。
1.3 培养计划制定 学院为每一个综合实验班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这份计划是在学院、学生、企业共同协商的情况下完成的。由于参加综合实验班改革探索的企业基本是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新型产业以及龙头企业,因此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极具代表性。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校企共同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安排以及教学与评价方案,共同承担专业课和毕业设计,共同实施质量监控,在产业背景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强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是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2 五邑大学综合实验班改革实践模式
维达综合实验班是2012年与新会维达纸业有限公司建立的“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下的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根据企业需要,该班在2012级的机械工程、自动化、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等四个专业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35名同学组成。其中机械工程的学生由机电学院完成选拔。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不盲目参加,该院组织了多次宣讲会和动员会。通过多次的宣讲使学生了解了造纸行业的现状和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采用自愿报名的原则参加实验班。
实验班的培养目标是在保证学生具备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对造纸行业形成一个系统和完整的认识,对造纸企业的运营管理、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和非专业实践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培养与造纸行业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真正适应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综合实验班通过学校、机电学院和维达公司共同商定了培养方案,即在第一学年暑假到维达公司进行为期两周的通用性实习(认知实习)。该实习主要由维达公司负责培养,通过在企业轮岗实习,了解造纸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情况、企业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企业需求等。在第二年学年暑假进行专业性实习,安排学生带着问题和已学的专业知识,初步进入自己专业范围内的相关岗位实习,同时,企业会安排2-3门与造纸行业(企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到了第三学年暑假进入专业岗位实习,安排学生在固定专业岗位进行定岗实习,在实习期间,企业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企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在第四学年,实验班同学根据自己的专业在维达企业中,深入学习和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的专业老师共同进行指导。
目前维达综合实验班已经开办两年多了,学生普遍反应通过在企业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造纸行业中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具体需求,因此对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也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综合实验班改革成果与思考
3.1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 目前学院所有参加综合实验班的学生在完成了企业实践学习阶段,大部分学生均留在原来实践学习的企业继续工作,学生收获颇丰,甚至有部分学生在企业已经在基层的管理岗位站稳了脚跟。正在进行企业时间学习阶段的学生安心学习努力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表示出较高的满意度。
3.2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养成 教师通过管理综合实验班学生的日常事务、指导综合实验班的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的工作,加大了与企业的联系机会,他们有了更多的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的实践活动,对生产状况、技术发展、产业走向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回到讲台授课之后也能更好联系实际。
3.3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综合实验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迈出了一个新的步伐,更好地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生,促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红兵.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90-92.
[2]张焜,董超俊,杨文芳.地方高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五邑大学综合实验班的理论与实践[J].大学(学术版),2013(2):22-27.
[3]赵梅,常伟东.对本科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2006(6):103-105.
论文关键词:骨干院校;人文环境;全员学生管理
为了加快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推出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当前高职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一样,大多是“90后”出生、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1.录取分数较低、自律性较差
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仅200多,较本科录取分数相差甚远。分数低不仅说明高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还说明他们学习不够积极、刻苦,自觉性较差。高职生普遍存在“道理都懂,但不能够坚持执行”的现象。如何加强高职生的自律性、提升其执行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之一。
2.普遍具有失败、挫折、自卑等消极情绪
高职学生因高考失利,失去了去本科院校读书的机会,转而到高职院校就读,或多或少带有失败、挫折、自卑等消极情绪。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勇敢面对过去的失败,重新建立信心将至关重要。
3.情绪波动大、可塑性强
高职学生刚从高中来到高职院校就读,因为年龄及社会经历少的因素,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均没有定型,可塑性强,同时情绪也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将非常重要。
4.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高职学生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城镇,基本上都是集每个家庭的宠爱于一身,从小被人呵护,缺少关心他人的经验,所以往往造成他们用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去做人、做事。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很少会去换位思考,先去理解他人。在工作、学习中就会表现出与他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较弱。
5.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该理念下,高职教育往往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1.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约束管理,提高学生的自律性
高职学生自律性较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应从人文教育和约束管理两方面入手,前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后者是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两者相结合实现学生意识上认同、行为上服从的学生管理效果。高职院校、教学系部和各班级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视频,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
2.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人文素质
高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高职生普遍具有失败、挫折、自卑等消极情绪,并且情绪波动较大。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也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心理咨询室等。但是有心理障碍并愿意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并不多,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高职院校应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如在选用班主任、辅导员时,强调其爱心、责任心;组织学生管理人员开展教育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活动等),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人文素质,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及时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该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两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推荐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各教学系部,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推荐活动,并建立完善的制度(包括宣传动员、组织培训、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以保障活动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高职院校团委应在完善社团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以增加学生加入社团的积极性。各班主任、辅导员应通过班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借助于社团活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3)开展以非专业知识为主题的周末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获得一技之长、用于安身立命,但高职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责任。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以非专业知识为主题的周末课堂,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所谓非专业知识,是指学生“成人”所需要的知识,例如人际往来礼仪、我国传统习俗、公民道德、法律法规、普世价值等。
三、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
1.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概念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普遍具有自制力差、自卑、学习不主动等特点,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采用何种学生管理模式值得探讨。如果沿用本科院校较为宽松的学生管理模式,将很难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因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是建立在本科学生较强自制力基础上的,而高职学生的自制力普遍不足。如果采用中职强压式的学生管理方式,又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更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应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模式——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
人文环境下的全员管理模式是指在特色校园文化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学生管理模式。
2.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的实施
(1)构建特色校园文化。随着高职院校规模扩张、数量增加以及生源规模缩小,高职教育的竞争日益加剧。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将呈现从规模竞争—内涵竞争—校园文化竞争的演变趋势。从长远来看,在规模、内涵方面无差别或各有优势的情况下,决定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因素将是校园文化品牌。高职院校要在剧烈的竞争中胜出,或是要建成全国一流的院校,就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该学院在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的二次创业过程中,积淀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并以此精神为核心来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2)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一般认为,学生管理是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的事情与教师或学校其他岗位人员没有直接关系。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因为学校是由各部门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各部门共同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全方位的服务。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各部门的教职工应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3)建立“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交流机制。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教学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还要求建立“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交流机制,以实现对学生的共同管理。高职院校可采用线下、线上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管理的协同。一是线下方式,在教学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和相关后勤服务人员间,通过电话或短信及时交流学生管理信息;二是线上方式,依托校园网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教研室网上论坛,以便教学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实时交流学生管理信息,实现共同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