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1: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激励机制与团队建设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团队成员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在护理团队建设中,要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团队成员有激情、有活力,萌发实现团队工作目标的动机、动力和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使团队成员获得自豪感和相应的奖酬,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行为。
1.2协调机制与团队建设在护理团队建设中,应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要使每名护理人员对自己在团队中角色与工作目标有正确认识,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渠道和完善的协调机制,采用通过会议、网络、短信、飞信、微信等形式,相互之间多倾听、多沟通,减少或避免矛盾与冲突,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实现护理人员的言行与医院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
1.3竞争协作与团队建设在护理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竞争与合作是共同存在的两个方面,合理的竞争对于团队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护理团队的建设中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加强合理、良性竞争的引导,抑制竞争向恶性方向发展,如采取思想教育、技能竞赛等措施,以促进竞争与合作的发展与协作性的提高。
1.4创新推动与团队建设创新是团队建设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创新一个团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医院在开展医疗制度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增加创新的投入,并以此推动团队建设;要从源头上增强创新建设,从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研发与提升来开展创新力建设,要有明确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目标,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社会需求,凝练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和管理问题,从而持续增强医院的创新力与活力,推动医院的持续发展。
2护理文化建设
2.1护理文化的内涵护理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自身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被全体护理人员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全体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表现;护理文化是指在特定护理工作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护理精神和行为准则等。由此可见,护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整个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护理文化是护理人员的群体意志和信念,其规范着护理人员的思想、追求、情绪和情感,并直接影响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医院发展的软环境。
2.2护理文化建设思考中华护理学会已对全国护理人员提出了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三贴近”的要求,其为护理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医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针对护理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从护理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1)建设情感与价值和谐的护理文化,稳定护理团队队伍。目前,社会上重医轻护的现象较为普遍,护士的社会地位不高;在医院中,护士的工作琐碎繁重,但获得学习培训和使用的机会很少;多数医院重医疗、轻护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够,护理与医疗发展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开展护理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更具现实意义;必须深刻认识护理工作意义,科学领导护理工作,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使命感,建设和谐温馨的情感护理文化,建立起基层护士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护理团队目标建设的稳定性。(2)建设协作与竞争共存的护理文化,提升护理团队活力。护理团队是有众多护士进行分工协作的群体组织,协作原则是护理团队精神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而其分工协作的状况也直接决定着医院护理工作的整体实力。医院的制度建立、对护理岗位的设计及选聘及安排护士等都要贯彻协作原则;要通过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护理人员之间和团队优势的互补,激发出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因此,在护理团队建设中,需要建设协作和竞争共存的护理文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护理团队的活力和工作效率。(3)建设学习与创新驱动的文化建设,推进护理团队发展。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其要求护理人员应摒弃“就事论事”的惯性思维工作方法,遇到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查找问题的脉搏和根源,避免主观与片面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了解及掌握当前的护理工作现状、发展方向与总体思路,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发展;应采用继续教育、主题学术交流,技术比赛等举措,建设学习与创新驱动的护理文化。
1.1通过安全文化宣传、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护士素质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手术室护士不仅是手术安全的保护者,安全隐患的排查者,更是患者心灵的慰藉者。自2013年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以来,按二甲评审标准制定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如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用药制度,制订和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定期举行安全文化知识的相关讲座,促进护理人员对安全文化的交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对低年资、理论及操作水平差的护理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护士长在日常工作安排中注意护理人员新老搭配和优势互补,合理安排护理工作。
1.2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对手术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提出安全文化的靶向目标,设定目标管理。护理部每月进行“三基”考试,并归入个人档案,科室每周组织业务学习,建立自愿性的报告系统,缺陷分享,采用非惩罚性的奖惩制度,当月兑现,增强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团队凝聚力的作用,营造安全、高效的手术室,同时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1.3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在手术室成立质控小组,根据职称、职务分成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贵重仪器使用组、护理安全检查组4个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组员2名,护士长全面负责。各小组每月至少活动1~2次,活动由组长主持、护士长和组员参加,活动内容记录在“护理质量控制检查表”中。每月初召开全体护理人员质控会,汇总上个月检查出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确保质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结果
2.1手术室护士安全护理意识全面增强通过制度建设和有效的教育督促,在手术室形成了浓厚的职业安全氛围,全体护士树立了安全护理意识,对工作中出现的错误,敢于认识,敢于承担,及时分析,主动报告,主动承担起传递信息、防治错误的职责,对减少差错产生了积极、长效的影响。
2.2提高了护士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际操作,全体护士对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有了系统的认识,并提出可操作性的预防措施,人人提建议,人人遵守规定,提高了护士的抗击护理风险的能力,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对于医患、护患矛盾的缓解和减少起到了促进作用。安全文化实施2年来,手术室共完成手术5919台,一般护理差错从2013年的5%起下降到2014年的2%。
2.3手术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综合能力提高通过共同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全科护士对护理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提升了工作自豪感,护士之间的配合度提升,对于工作的目标设定、实际执行、监督反馈的管理模式也产生了认同感和责任感,手术室的工作综合能力有了提升。
3讨论
章安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所以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杨蟠就是来自章安,他的代表作众多,诗文大部分收录在《章安集》中,广为流传。杨蟠为进士出身,入朝为官后曾与苏轼共事,二人相见如故,对对方的文章都十分赞赏,成为知己。除此之外,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对其赞赏有加,曾作诗“苏梅久作黄泉客,我亦今为白发翁。卧读杨蟠一千首,乞渠秋月与春风”来表达对杨蟠的赞美。台州现存最早的地方总志是南宋时期陈耆卿编纂修订的《赤城志》,也有称之《嘉定赤城志》。陈耆卿也是章安文人中比较著名的一位,而他最著名的就在于他为人正直硬气,敢于直谏,在朝中也为人称赞。和陈耆卿同时期的名人还有著名教育家石敦,石敦在章安创立了书院,亲自当教师教学,对于整个台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也因此有“台州大儒”的美誉,为后人所称赞。章安在古代属于越州,而从历史记载来看,越人善于泛舟,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不断发展,章安就逐步成为了浙东沿海的著名海港,对于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航运都产生极大影响。从历史上看,台湾与大陆最早的大规模交往活动也是以章安为中心展开,这都来源于章安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位置。所以从这点看来,章安无论是商业地位还是军事地位,在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都是十分重要的。除众多的名胜古迹外,章安老街曲折回转,静谧而又历史绵长,也成为章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街道基本呈东西分布,弯弯曲曲。在这些古老的街道中,老旧的招牌鳞次栉比,悬挂在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店面之上。而这些古老的韵味,都是章安这个古老城镇最真实的写照,也是章安人历史文化内涵的某种体现。
二、观今:小镇,昔日繁盛不复存在
1、辖区萎缩
从历史上看,隋唐时期章安开始从繁华走向衰落,最主要原因是隋唐时期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章安迁至临海。所以章安的辖区因此缩小,包括土地、人口、资源等都遭到削减。同时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在章安地区根深蒂固,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到后来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萌芽逐步出现,章安在整个东南沿海各个区域的经济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没能把握时机,逐步衰落辖区。随着历史的发展,昔日的辉煌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2、遗迹依稀
虽然从今天看,章安已经不复当日的辉煌景象,但是从整个古镇的格局来看仍然保持了过去最常见的长方形格局,街道基本东西、南北交错分布。随着社会对文物古迹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已经列为区级(椒江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常乐寺、章安桥(或称赤栏桥)、蔡桥;重要的文物保护点有15处(章安遗存、摄静寺、梵音寺、叶家祠堂等)。但是光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这些文物的保护问题,从政府到群众很多人并没有从深层次上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一些城区改造或是居民群众自身仍旧在对这些古迹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这也是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的。
3、古迹衰微
在前文已经多次提到章安有数千年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人文气息,但由于多种因素,对这些文物古迹的破坏日益增多,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实在令人惋惜。章安桥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受到过多次修正,基本上很多朝代都对其有过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改造,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章安桥是乾隆时期重新修建的,各种装饰、点缀都十分精美,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上,无不体现了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极高的审美价值。由于气候因素以及回浦两岸的侵蚀,同时章安街为了经济发展也在不断扩建,极大挤占了本来桥身两端的空间,所以我们现在的章安桥与历史上记载的章安桥已经有很大区别,外人来到甚至不知道这是一座古迹,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而著名的摄静寺,原本香火十分旺盛,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到了清朝末年却开始慢慢落寞,到20世纪70年代最后两名僧人出走后,寺址遭到彻底破坏。现在的旧存基本上只有三处,但也是荒凉不堪,有些本来寺庙的地方已经成为了农田。但是在这些废弃的遗址上,仍然保持了一些雕像、石刻、石碑,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应当受到重视和保护,而不是荒凉立在地上看着历史变迁。同时,历史上著名的林氏贞节坊是雍正年间建造的,从外表上看由四根石柱和石坊构成,也是极具历史价值的,但是现在牌坊的顶部已经遭到破坏,坊身也被当地人作为房屋的一部分纳入房屋内。并且由于历史上章安的优越地理位置,地下古墓众多,但是在历史发展中却屡遭盗墓贼光顾,很多著名的墓葬已经被盗而且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展望:椒北明珠,再现古郡遗风
1、章安文化发展的契机
(1)章安文化产业的自身优势。章安文化项目大多故事性较强,如能修复一些必要遗迹,可读加可看,一定引人入胜。崇梵寺在智才法师的努力下,这些年化缘投入了不菲的力量,初具规模,很有品位。其中寺内中国佛教“第一放生池”,是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所建,距今千余年历史,学术价值非常高。寺内在重新修葺过程中,专门为“第一池”立碑,既有介绍放生池历史的老碑文,又有为其重修解读之白话文介绍,极有文化厚度,也通俗易懂,连“80后”的年轻人都为之喝彩,争相留影。可预见,崇梵寺一定是今后台州城区一大亮丽景点和佛教圣地。这便是典型的章安文化魅力,其优势凸现。这也足给章安其他文化项目带来自信。(2)区域产业的发展现况,力助章安文化产业化发展。区域经济无不打上区域特点之烙印,章安不会例外。章安区域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区位优势是“傍城市”,而最大的资源优势便是“历史文化”。立足当地文脉,构建历史文化风光带,打造“台州城市后花园”,将文化旅游产业立为当地支柱性产业。当章安其他产业优势不明显时,既可以力助文化产业发展,亦可提高当地知名度和影响力,便利招商引资,这也符合经济规律。(3)当下的经济形态是发展文化产业化的好时机。日本的文化产业化高速发展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正好是日本国民经济停滞期,在长达10余年的经济徘徊中,日本许多大企业集团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转入文化产业领域,造就了日本文化产业在全球的位置。眼下,全球经济出现下滑,这是历史赋予章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据悉,仅椒江近期就有三家文化发展公司申请登记注册。(4)从修复历史文化遗迹入手,导入章安文化产业化发展。章安目前可以排得出的文化产业项目有:章安古街、汉制古墓群、章安首航台湾纪念点(包括纪念碑、纪念馆、出航纪念地等)、章安名人馆等等。一定要按照文化产业化的模式,尽快率先动起来,政府要出面撮合“产官学”各方,各司其力,成熟一个启动一个。要把原先的规划深入下去,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做出详细规划,以便相关企业尽快导入,从而包装项目,拓展市场。在2005年8月,台州市为了保护章安古镇,出台了《台州市椒江区章安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方案》,并且召开听证会。终于在2007年章安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历史街区保护区。历史在不断发展,而章安也终有一天会重新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展现给世人。
2、章安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国外,并没有“农业产业化”之说;而国内自“农业产业化”一词提出以来,引起了许多争论。现在看来,我国学者绝大多数已经认同了这一提法,但对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则存在不同的观点。
从我们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农业产业化”概念和内涵进行探讨的文章有20余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1)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链条化、系列化论;(2)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一体化;(3)农业产业化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农业组织方式;(4)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由不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产业转化为现代产业的过程;(5)农业产业化的真正内涵在于,它是一种能够给有关利益主体带来制度净收益的新型交易方式或非市场制度创新;(6)农业产业化是指以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为龙头,将产供销不同阶段的服务企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联接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经营的综合体。当前,对“农业产业化”一词的界定不仅出现在学术性文章中,官方文件中也对其进行界定。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提法是“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总体来说,不论上述各种观点存在何种差异,但都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整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以上各种观点其实都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一体化的思想的变形。
但实际上,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一体化并不是一回事。产业是近代、现代的概念,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农民从一个自给性生产者转变为一个商品生产者时,农业生产向产业转变。传统农业只是一个生产部门,而不是产业。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不外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提高农业的效益。而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并不是随时随地可以有用武之地的。发达国家之所以实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因为其具有发达的工业化水平,具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条件,具有现代化农业,具有完善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但我国还没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当然,实现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就内涵而言,农业产业一体化指的是产业系列化,实际上就是将农工商“捆绑”在一起;而农业产业化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除了包含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含义外,还包括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变更等内容,即是说不仅仅是指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更多的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大致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而社会分工的深化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农民进入市场后,市场法则会引导其转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分工越发达,社会协作也必然越发达。这样,原有的协作关系或制度安排的协调功能就会弱化或失灵,并产生了对新的分工协作关系或制度安排的社会需求,提出了加强农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联系与协作或新的制度安排的客观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就会产生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公司等形式的水平(横向)联合和农、工、贸一体化的垂直(纵向)联合。这两种联合相互交错、结合,形成各种经营载体,组成了农业产业系统经营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在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农村劳动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实质就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产业的过程。由于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作为传统生产部门的农业发生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其一,投入农业生产中的农业自身的生产资料比重下降,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明显上升。其二,农业产出中用于工业部门作为原料加工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其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包括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对农业的服务贡献率也明显地提高。这一传统农业走向现代产业的过程就是人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化。
可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我国农业正处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是促进农业分工不断深化。由于我国的农业经营形式将长期以农户经营为基本形式,因此,我国农业产业化近期的重点任务是促进农户的专业化生产而不是其他。而且,在农户分工深化以后,农民必然获得利益,相应的市场自然可以产生。在农户对服务的需求、追求增值利益的动机产生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会拉动为农业服务的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如果在近期内拔苗助长,必将欲速而不达。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出现由于政府强制推行所谓的“农业产业化”导致的严重问题。
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中国农户的专业化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指国家生产的农产品满足国外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它反映了国家农业比较生产力的水平。当前,我国即将加入WTO。一方面,这对我国农业产生冲击,尤其是在大宗农产品方面。另一方面,也为立足于国际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在这一特定背景之下进行。因此,当前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也会表现为国际化进程。由于深化农户的专业化分工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如何立足于国际市场深化农户的专业化分工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增强了我国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但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相反,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固然与诸多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未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我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长期强制性地要求农户种植粮食,而对附加值高、能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畜牧业、水产业、经济作物的发展却没有予以相应的支持。这在粮食主产区体现得尤其明显。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要素条件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我国要素条件的基本状况是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知识和技术存量低、资金紧张。在加入WTO后,我国应该扬劳动力资源之长补其他要素之短。为此,我国应将有关的国内支持措施由完全为粮食安全服务转变为发挥比较优势并兼顾为粮食安全服务。
虽然我国已经呈现出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趋势,但是从整体来看,仍是以农户经营为主的。因此,促进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的专业化分工是基本的任务。从我国近年的出口状况来看,中间产品(主要包括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等)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占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消费者导向型产品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农产品,占出口份额的30%左右,其中大部分产品(主要包括肉类、水产品加工品、谷物加工品、蔬菜及水果制品、杂项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等)具有竞争能力。大宗农产品(主要包括谷物、油籽、棉花等)是我国出口最少的农产品,基本不具有竞争优势。从要素的配置状况来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间产品及大部分消费者导向型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竞争优势的获得与发挥比较优势密切有关,因此应当鼓励农户利用当前的劳动力优势生产这些产品。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户专业化分工的支持系统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只有在完善的支持系统的作用下才能保证不断向纵深推进。由于单个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在农户经营为基本经营形式的我国,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支持系统,为农户提供全面、周到、有效的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农业产业化的支持系统包括基础设施支持系统、金融支持系统、管理系统(包括政策法律支持系统和社会伦理支持系统)和经济市场支持系统、人力资本支持系统、科技系统、社会化服务系统等。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户专业化分工的支持系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
一般而言,政府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计划、协调、组织和调控。政府的具体作用包括:(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市场经营设施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四通——通路、通电、通水、通讯;(2)建立和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抓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工作,包括指导组建多种形式的产供销中介组织,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制定发展计划,协调科技服务,依据市场法则指导产品市场价格,保护公平竞争等。
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国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政策体系。(1)要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土地流转制度。(2)出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3)制定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的政策、保护市场的政策、市场管理政策等。(4)制定发育中介组织的政策,帮助农户走向市场。(5)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示范区向周围辐射,并提供成功的经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都制定了有关法律,我国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为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规范有序地发展,应在各地经验和地方法规基础上,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如供销合作社法、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法、农产品市场公平交易法、农产品民间运销及垄断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条例等,从而为公平公正竞争、合理分享市场交易利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商业性金融力量
目前,针对农村、农业和农民进行贷款的主要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面临着亏损挂帐的老大难问题,为消化不良资产,当前的贷款趋于严格。因此,应当保证农村的存款资金必须贷到农村而不能流入市场,不能贷给乡镇工业建设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信用社县联社营业部的储蓄存款也要回流到农村,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业结构调整对资金的借贷需要。另外,要扩大国家银行的大农业贷款份额,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在信贷资金的投入、资金安排、计划管理等方面向农业倾斜。值得指出的是,当前要特别重视对农户进行直接贷款。
3.企业
在实践中,股份合作制、企业化经营等都使得农业开发的力度和速度有明显提高,特别是企业投入资金来搞基础设施建设最近更受到关注。企业投资要考虑资金利润率,是有偿投入。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和完善集体宜林“四荒”使用权拍卖政策,拍卖后的使用权允许继承、租赁和转让;鼓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到农村独资或合资开发农业。建立企业等营利性开发主体介入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在交通、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上,今后应当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投资体制,实现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投入多元化,利用政策导向与利益倾斜来吸引企业投资。
4.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包括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科研部门和学校等。这些事业单位由于提供的服务是带有一定的知识含量的,因此在技术产品市场化运营的今天,为鼓励这些部门积极参与农业开发,应允许其根据它提供的服务最终分享一部分收益。根据其提供的服务的性质,决定是否由国家对这些部门进行扶持和补贴。目前,许多科研部门实行企业化运营,对这些部门实行改制是必要的。应将一些事业单位重新定位,对具有企业化运营性质的,要坚决把有关业务分离出去。
1.1一般资料1088例皮肤科门诊患者中男529例,女559例,年龄18~87岁,平均年龄(45.61±5.78)岁,病程1d~6年,平均病程(8.94±2.13)个月。按照前来就诊时间将1088例皮肤科门诊患者分为2013组(517例)及2014组(57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2013年本院对皮肤科门诊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配合,内容包括病情观察与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预防并发症等;2014年初,本院皮肤科组织护理人员举办研讨会,提出皮肤科门诊护理工作主要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以往经验制定符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的解决对策,为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提供常规护理配合基础上增加人性化护理措施。记录两组皮肤科门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于就诊结束后指导患者独立填写涉及护理措施、服务态度、护理效果等内容的皮肤科门诊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目的在于掌握患者就诊过程中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并利于根据调查表中所反映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护理服务,调查表满分100分,分数与满意度呈正相关)、护患纠纷发生率,将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
1.2.2人性化护理
①改善就诊环境,门诊就诊区域、候诊区域均以暖色调为主,可适当布置绿色植物,利于患者以轻松愉悦心情就诊;②保持各区域干净整洁,指派专人及时清理废弃物,定期对地面、物品等实施彻底消毒,温度应控制在24~26℃范围内、湿度应控制在50%~60%范围内,利于患者获得生理舒适感;③组建导医小组,门诊就诊患者提供相应服务,如指引路线、搀扶行走、提供温水等;④门诊就诊区域应提供明确的指示牌,便于寻找就诊路线节省患者就诊时间,若条件允许可于皮肤科门诊设立独立收费室、药房等设施;⑤尽量避免日光直射进入室内(增加深色窗帘),以免部分患者疾病无法接受日光照射从而加重病情;⑥候诊区可提供音乐、书籍等物品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其由于疾病所致生理及心理不适;⑦设立宣传区,通过画报、展板、宣传册等物品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缓解因不了解病情或过度担心疗效所致负面情绪;⑧不定期调查皮肤科门诊前来就诊患者对本科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自拟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表中所反映的问题作出及时改正,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⑨护理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必要培训,使其掌握皮肤科门诊护理工作内容及了解本职工作重要性,提高其工作责任感及积极性;⑩制定完善的皮肤科门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指派专人监督护理人员工作内容,及时纠正不良现象;11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隐私的重视程度,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关键词】 皮肤科门诊;人性化护理;应用效果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189尽量避免护理过程中提及患者病情;12若条件允许可根据护理人员分工情况提供不同颜色制服,或佩戴醒目岗位标识利于患者及时寻求帮助[2]。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提供皮肤科门诊护理后,2014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优于201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提供皮肤科门诊护理后,2014组护患纠纷发生率(0.35%)显著低于2013组(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皮肤科疾病大多将引起机体表面皮肤变化,若未及时救治将产生感染、截肢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提示尽早确诊并给予积极治疗是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工作压力等)不断变化,皮肤科疾病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3]。研究表明,皮肤科疾病属于机体严重应激反应,患者由于不了解病情、过度担心疗效、疾病所致外观改变等因素易产生自卑、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将直接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及积极性,部分患者甚至发生排斥治疗等严重后果[4]。提示护理人员在给予常规护理配合基础上应针对上述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显著提高皮肤科就诊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积极性。人性化护理是目前于临床推广使用的具有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的新型护理理念,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位就诊患者的人格、隐私以及生命价值。研究表明,人性化护理将以患者为中心,在尽量缓解其因疾病所致生理不适的基础上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同时改善其心理不适,使患者就诊时达到心理、生理共同愉悦的理想状态。本文研究可知,2014年本院皮肤科门诊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人性化护理服务后,该年度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优于2013年,而护患纠纷发生率仅为0.35%,护理效果较为理想,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1)园林绿化具有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园林绿化可以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阻滞烟尘、挥发杀菌素;减少噪声等方面的作用。
(2)园林绿化具有绿化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园林绿化可以利用植物的花、果、叶、茎、干枝以及植物的整体形态在考虑其生态习性及综合功能外,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艺术的配置手法,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使之产生律动感和层次感。其次还可将植物配置在建筑、溪瀑、山石等处,以打破其生硬的线条来减少枯寂的气氛,创造出生趣盎然的景象。
(3)园林绿化具有物质生产的作用。园林绿化可因地制宜地栽种一些经济林木,可为社会提供农副产品(如:果品、油料、饲料等)和工业原材料(如木材、油脂、药材、香料等)。
(4)园林绿化具有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的作用。人均公共绿地的拥有量和园林绿化的管护水平是城市环境好坏的决定因素。一个城市如果有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并且在绿化建设中创造出高质量的绿地景观,不仅美化净化了环境,还能够更好地开发旅游业,促进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
2攀枝花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顺,园林职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管理体制落后,体制不完善、不健全;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缺乏必要的沟通;绿化用地不规范,绿线划分不明确;职能部门对城市规划的绿地位置及面积不清楚。因此,侵占城市园林绿地的事件时有发生。
2.2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规划建设部门在园林绿化与基础建设规划方面忽视了城市发展、人口增长、资源保护、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因此,侵占绿地和滥伐树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绿地也经常被挪作他用。另外,市政基础建设缺乏长远、统一规划,以至于同一路段会发生多次开挖,破坏园林绿化景观的完整统一。
2.3园林行业规范体系不够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严格执行国家的规范标准;园林主管部门未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机制。
2.4忽视生态效益,规划设计深度不够攀枝花独特的自然地貌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缓解热岛效应是十分可贵的,但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时,一方面随意性较大,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以至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协调,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和游憩休闲等方面的需求。现有的绿地大多数依附于道路附属绿地的连接及道路节点绿化的贯穿,缺乏绿地的整体连贯性。另一方面,有些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味地倾向于上级领导的喜好,对所采用的植物生态习性并不了解就盲目引用,同时又不尊重自然地貌特征,放弃了园林绿化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太多,大量采用未经驯化的外来植物或大面积、大范围地做地形营造,从而造成本土资源的一些浪费且景观效果还不理想,同时也增大了工程造价,且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5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建设管理不到位,招投标不规范目前大多数招投标均采用低价中标,忽视了合理中标的重要性,以至于施工单位为了能中标而大大降低工程报价,中标后则采取一系列降低工程成本的手段来降低工程质量。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按合同所要求的施工程序进行施工。如:建筑垃圾、杂物的外运;填充植物生长所需土壤的厚度、土壤结构的改良、杀菌;土壤中残存杂草的清除;基肥的施放等工作;二是偷梁换柱降低苗木规格和质量,更有甚者,肆意改换植物品种或以次充好,把劣质苗木混入施工现场,严重影响了园林绿化后期所期望的景观效果。三是施工方先按合同要求进行施工,待工程进入关键节点时,为增加费用,以工期和质量讨价。四是中标方暗自转包给第三方,难以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6苗木繁殖基地紧缺,大量外购苗木带来诸多危害攀枝花现有苗木生产繁殖基地短缺,苗木数量和品种远远满足不了绿化建设的需求,因此,80%以上的绿化用苗均从外地购入。外地购入的苗木在植物检疫上把关不严,近几年由引种带进多种病源虫源进入攀枝花。这不仅影响了绿化景观效果,同时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
2.7违背自然规律,无计划,反季节施工攀枝花市正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积极抓好绿地系统建设、沿江景观打造和视野区荒山绿化整治的同时,却轻视了绿化施工本应按计划分期分步进行,杜绝一切反季节、抢进度的施工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往往还是忽视了园林绿化季节性栽植的重要性,从而使得苗木成活率降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8养护管理水平低绿化养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市民的文明程度。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要本着“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来进行有序管理。但“重建设轻管理”这一现实问题却一直存在。其主要表现在:①绿化养护资金投入不足,且投入不均衡。绿化养护资金较集中于主城区,而在开发区和新建社区的绿化先期建设时资金投入还比较到位,待进入正常的日常养护时资金就被压缩,部分新建绿地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养护要求降低。更有甚者,时间长了就根本无人管理,绿地内杂草丛生,植物大面积因缺水而死亡。②养护队伍严重缺乏技术性人才。由于目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较低,社会上不够重视,多数园林专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园林部门从事基层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有养护和管理经验的人员逐年退休,部分岗位人员虽然取得了相关的任职资格,但都是以享受待遇为目的,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有时连病害和虫害都无能准确的作出判断,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植物习性也缺乏了解。③激励机制不健全。事业单位受管理机制的约束,奖惩考核制度不严明、执行不力、随意性较强,部分优秀人才工作起来缺乏激情,还有一部分人当取得了一定的任职资格后就找机会想办法调离该岗位,这些现象都造成了专业岗位人才的“流失”。④园林绿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广大市民对绿化工作的认识不够,缺乏激励机制来调动市民“爱绿、护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由于地方法规不健全,导致对毁绿和肆意侵占绿地的事件时有发生。
3加强攀枝花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生态环境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这个城市经济发展后劲的标识。攀枝花市曾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四川省环境模范城市”等称号。现在又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目标;攀枝花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阳光资源的优势,使攀枝花市成为一个以花为名、以花为景、特色鲜明的“阳光花城”;成为集运动健康、生态阳光、休闲度假康养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因此,结合攀枝花市园林绿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攀枝花市总体发展目标,吸收其他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先进理念,合理安排分步实施各类绿地建设,以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科学决策,强化领导,广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
(1)攀枝花市及行业主管部门应以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为契机,为把攀枝花建设成为集运动健康、生态阳光、休闲康养于一体的旅游胜地的“阳光花城”以及尽快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创造条件。市政各级要从决策程序上形成共识,作出决策,纳入计划,保证实施。
(2)应成立有权威的专门班子抓目标工作,其职责是制定目标规划、组织实施,协调工作中的矛盾、问题,检查、督促区县和行业主管部门完成工作目标。
(3)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建设幸福攀枝花的重要手段与载体;是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体要把宣传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宣传,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将攀枝花市的这个决策变成民心所向的共识,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共建绿色、生态、宜居家园。
(4)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分级分类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按照共建园林城市规划的要求,分别完成行业目标规划,制定出各行业的实施计划。审定完成后,分别与上级签订目标责任书,行业主管部门要与下属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建立健全督办制度。要把该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纳入议事日程,并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内容,实行奖惩。
(5)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对现有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和职责进行整合,明确责任主体,减少工作交叉,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将实用型人才安排在生产一线以便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2健全法规,规范园林绿化市场,推动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
(1)制定和完善配套的行政法规。修定《攀枝花市城市园林绿化实施办法》,制定《攀枝花市城市公园和城市景观保护管理办法》、《攀枝花市园林工程和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同时编制《攀枝花市建筑物屋顶、阳台绿化种植设计规范》,《攀枝花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等技术规范。
(2)严格执法,进一步理顺体制。不论是规划、检查、验收都应在园林行业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统一组织下进行,严格检查规划落实情况,任何部门都必须承担绿化责任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如遇建设需要确需变更时,应报市政府批准。规划的公共绿地要由政府划为禁建区,保证绿地永久发展,禁止在规划绿地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或改为它用。加强园林绿化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素质,依法护绿兴绿。
(3)规范园林绿化市场,推动园林绿化产业依法有序健康发展。执行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单位资质审查制度,对无资质资格设计的园林绿化工程不予批准报建,凡不按程序进行报建和无资质资格企业施工的工程不予验收。规范育苗技术标准,重点扶持繁育适合攀枝花的优良品种,优质苗木、彩叶植物等绿化材料。严格把关,加强植物检疫,禁止劣质和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绿化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3.3改革园林管理体制,推进园林绿化建设
(1)加强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宏观调控职能。健全行业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行业法规,依法代表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实施管理,行使执法、监督和行业固有资产的管理。
(2)加强对公园、苗圃、园林建设等公益,生产和经营单位的管理,理顺关系,分类经营,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园林管理体制。
(3)尽快形成和完善园林绿化市场体系。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要打破行业垄断格局,充分利用行政和行业管理手段推动建立园林绿化市场,提倡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兴绿建园,制定管养政策,鼓励公平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加速攀枝花市园林绿化建设。
3.4加强养护管理,确保绿地长期效能的发挥
(1)完善绿化养护管理质量体系。健全养护管理制度,确保绿地养护管理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2)实施分类管理制度。健全重点地段,重点区域的绿地养护管理。在城市的主要街道、街头绿地、广场以及进入攀枝花市过境公路两边的绿地、立交桥绿地、公园等地段选择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人员进行养护管理,确保主城区内的绿地成为“阳光花城”的靓点。
(3)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提高养护管理水平。要培养和建立一支技术全面有责任心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专业队伍。针对目前养护管理人员总体专业技术水平差、责任心不强、技术粗放且不热爱绿化行业的现状。首先应加强对职工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其次,严格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对在考核中达不到所持资格的基本要求则不予聘用在该岗位工作,同时遴选出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懂专业、热爱园林绿化的技术人员。即:一是懂管理的专业领导,二是复合型的设计人员,三是懂专业的管理人员,四是操作技能娴熟的一线专业骨干。尽快建立一支符合攀枝花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养护管理专业队伍。
(4)实施专业养护和养护市场化相结合的养护管理体制,以适应城市绿化养护管理任务不断增加,而事业单位职工自然减员不增员的现状。一是对养护管理要求高、且管理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的绿地实施专业队伍管护;二是对养护要求不高、管理难度和技术含量不高且离城区相对较远的绿地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推向社会,私企中标后与园林主管部门签订养护管理合同,这样可有效降低管护成本。
3.5科技创新,努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突出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
(1)作为园林行业的主管部门应依靠科技进步办好园林科研所,推广科学技术成果,重点在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配置、园林树木花卉选择和引种栽培及驯化、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加快攀枝花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低温透析;可调钠透析
近年来,我院收治了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通过可调钠加低温透析后,对其下肢疼痛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应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男,73岁,运用DDB-26透析机维持性血液透析4个月,每周透析3次,每次4h,共透析54次。所用GFSPLUS16型空心纤维透析器、碳酸盐透析,血流量250ml/min,透析液500ml/min。患者患肢疼痛于开始常规血液透析后30~60min出现,且呈进行性加重,被迫中途结束透析。
1.2方法开始血液透析后将透析液温度调至35℃,透析液钠浓度调至145mmol/L,透析3h后,再将透析液钠浓度调回140mmol/L,以观察患者患肢疼痛情况。疼痛情况每30min观察记录1次,疼痛程度评估参考0~10疼痛量表(NRS)。
2结果
运用可调钠加低温透析后,通过对患者16次透析过程的观察发现,患者主诉疼痛明显缓解,疼痛程度从10下降至2~3,精神放松,饮食规律,在透析期间可安静入睡,并主动与人交流。可顺利完成4h血液透析。
3护理
3.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血压变化,每30min测量脉搏、血压1次,如患者主诉不适,应随时测量,以避免透析中高血压或低血压的发生。
3.2注意监测透析液钠浓度及透析液温度遵医嘱时间及时调整钠浓度,避免发生高钠血症。
3.3定期查血生化了解血中电解质浓度。
3.4心理护理疼痛可引起情绪变化,如:紧张、烦躁、恐惧、绝望、愤怒;疼痛还可造成睡眠及饮食习惯紊乱,引起患者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患肢血液供应进一步减少。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理解患者、关心体贴患者,态度和蔼,主动为患者讲解血液透析方面的知识,鼓励患者主动配合。
3.5保暖透析过程中要用轻柔保暖的被子为患者保暖,以免患者感觉寒冷不适。
3.6患肢护理患者的盖被要避免对患肢末梢的压迫,必要时用支架支起。定时为患者做患肢按摩和被动活动以减轻不适感。
4讨论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1891年VonMantenfel首先发现下肢特发性坏死病例,经手术证实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变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伴有粥样硬化斑块及钙化,以后可继发血栓形成,以致发生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致使下肢缺血[1]。本病以中年以上男性发病者居多。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及感觉异常,严重时呈静息痛,最后可发展为坏死。因患肢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情绪及自控能力,患者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暴躁、恐惧、绝望、不配合透析治疗,每次透析均不能达到预定透析时间,因而影响了透析效果。笔者通过调整透析过程中透析液钠浓度及透析液温度,有效保证了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患肢血液供应,明显缓解疼痛症状,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每次透析,从而保证了透析效果。血液透析开始后前3h通过提高透析液中钠浓度,有利于保持患者血液中晶体渗透压的稳定性,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患肢的血液供应。而最后1h将透析液钠浓度调回至140mmol/L,避免了透析后口渴和高血压的发生。透析液温度是影响血管反应性的因素之一。据文献报道: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心房利钠多肽水平升高,在血液透析中不断下降,低温透析中心房多肽水平下降延迟,因而血流动力学稳定。低温透析与标准温度透析相比,血透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增高,透析结束时MAP也明显升高,增高的MAP水平实际上帮助了维持肌肉血流,从而改善了患肢的血液供应[2]。低温还可降低机体代谢及组织氧耗,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达到改善微循环目的。低温还可抑制细胞活动,降低神经纤维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症状。
5小结
可调钠加低温透析可有效缓解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患肢疼痛症状,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4h血液透析,保证了透析效果。
【参考文献】
1.1方法两组入院后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采用消化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实施治疗和护理工作,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按照常规诊疗流程对患者实施护理,观察组针对消化内科的潜在护理风险,采用风险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护理风险因素分析。科室由护士长、专科医生、病区组长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对患者开展问卷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工作事件,评估消化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①部分护士专业知识缺乏,对危急情况、疑难问题的处理能力差。②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为降低工作强度而随意简化操作流程。③对护理风险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预见危险,以及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④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态度冷漠。针对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并对全科护士进行为期一周的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安全与质量并重”的理念[2],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使护士熟悉、掌握护理计划以及各项管理措施。(2)风险管理。①加强培训:教育护理人员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专业护理知识,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常用药物等相关知识。日常工作中形成工作资历老的护理人员带领年轻的护理人员,对科室护理操作技能进行抽查考核,尤其是新护士和新设备投入使用时,让大家在考试和比赛中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能力。加强对危急重症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消化道危急重症警惕性。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参观和学习的机会,发现疑难病例时组织查房并进行讨论[3]。②完善制度:完善科室护理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将护理操作流程汇编成册,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事。制定弹性排班的管理制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制定护理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年终将护士在工作中的表现作为评先选优的依据。③强化健康宣教:制定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宣传手册,根据手册内容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医学知识,包括诱因、临床表现、常用药物、预后、不当饮食方式、精神紧张及吸烟等因素与疾病关系。加强常用药物使用的宣教,包括药物的作用、用量、用法、注意事项等,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药物不良反应,征求其用药意见,并向患者讲解日常生活中的消化道保健方法。④提高沟通技巧:鼓励护理人员加强自身修养,言行举止要端庄,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要把患者和家属放在首位,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通过组织沟通能力研讨会[4],掌握沟通技巧,多采用抚触、手势、口形、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形式进行沟通。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对待患者文明礼貌,语言亲切,多关心、理解患者,对于一些治疗方案等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比较重要的通知要进行相关记录。
1.2效应指标与评价标准(1)护理不安全事件: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危重疾病监护不周、药品应用错误、病情观察不详以及意外坠床和跌伤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2)护理质量:包括护理的熟练程度、护士的责任心、沟通能力、主动服务性、应急能力和护理书写的规范性六个方面的内容,均采取百分制,让患者根据护士的表现进行打分。(3)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该问卷共包括住院环境、健康教育、治疗性操作、心理护理和服务态度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满意和不满意。由专业人员指导患者于出院前1天进行填写,采用无记名的方式。
1.3统计学处理数据的录入与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或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不安全事件、患者认可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病情观察不详、药物应用错误、意外坠床和跌倒等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认可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护士的沟通能力、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护理责任心等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健康教育、治疗性操作、礼仪服务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护理是一项知识密集、技术优良、充满专业技术性的工作。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患者是否能够康复出院和医院的信誉。近年来,随着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在诊疗活动中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也会给护理人员和医院带来经济及法律方面的风险。临床护理的质量与组织管理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能力在21世纪被誉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消化内科这样特殊的医疗环境中,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护理管理对于提高护理水平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护理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进行预见、发现和评价,并寻找其对策的管理科学。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的管理者将风险管理引入医院管理中,在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报道认为,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身体和经济方面的损失,最终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满意度。覃文娴对584例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结果发现,护理干预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有了显著性的下降。本研究观察发现,对消化内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显著减少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认可度,且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管理(P<0.05)。这主要是由于风险管理的实施,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护理技能,能及时发现和评价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服务能力,从上至下、由点到面地全面覆盖了护理过程中可能的潜在风险,从而采取积极、科学的管理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同时,加强护患沟通,也可有效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