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关系管理论文

公共关系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1 10:11: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关系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共关系管理论文

第1篇

(一)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是由不同的利益个体组成的较为稳定的长期协作体系,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采购关系。供应商,尤其是主要的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经营业绩甚至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供应商关系管理,实现与上游供应商的紧密联接和协同运作,才能使整个供应链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供应商管理是指企业的供应部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需用物资的供应厂商进行选择、考核、评比不断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1]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关键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稳定可*的供应商管理队伍,通过实施良好的供应商管理策略,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最终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快捷服务保障。好的供应商是高质量的保证,卓越的供应商是组织的一项重要资产,将为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带来丰厚的回报。

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与供应商建立和维持长久、紧密伙伴关系的管理思想,也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模式。[2]主要研究如何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企业实现业务上的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使供应商及其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甚至是市场销售的过程中,并通过对双方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整合来共同开拓市场,降低产品前期的高额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

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是这么定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是用于建立商业规则的行为,以及企业为实现盈利而对于和不同重要性的产品、服务供应商进行沟通的必要性的理解。[3]

(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要作用

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己经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供应链的地位在当今商业运营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Gartner认为,“当今企业想要成功的唯一条件是拥有一条优秀的供应链”,[4]而在供应链中,供应商关系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在由原材料生产直至最终消费者的这条价值链上,其强调的是上下游厂商以及与最终消费者间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点是放在制造企业上游供应商环节,强调的是来料管理,即采购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战略性采购的概念,强调从集成的角度看待采购。[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采购早己走出了国门放眼世界了,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及购买的成本在整个的最终产品中所占比例的大幅度增长。现代制造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供应商为企业制成品提供的增值部件,很多时候,企业终端产品的大部分价值都来自供应商,因此,制造企业在寻求成本控制以及竞争优势的时候就需要更好的供应商关系管理。

对许多企业来说,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关系,其所带来的价值会是难以估量的。这些价值可能会包括:

(1)提高收入: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协助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或更早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并有可能通过批量的缩小来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从而细分市场;

(2)降低成本:除了从传统的价格方面,从供应商推荐的新材料的运用方面,也可以获得成本的降低;

(3)资本扩张: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使企业更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也可以对企业的库存水平做出更好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本利用率;

(4)提高客户满意度:供应商的合作,对企业提高质量,缩短交货时间,提高供货率,从而在总体上提高服务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5)降低风险:企业及时、安全地获得关键性原材料,可以降低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制度基础

自从1938年伯纳德的名著《主管的功能》发表以来,组织设计学家的研究旨趣便显露出朝着4个主要方向发展的趋势,这4个方向是:倾向于把组织看作开放的系统,注重组织中的信息处理系统,组织设计中采取权变的观点和生态学的观点。同样在对组织决策的研究中,西蒙针对“理性决策模式”的缺陷,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对决策的研究领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通过这些事件不难发现组织理论研究者对组织中复杂性的关注。

1、开放系统理论

以Bertalanffy为主提出的开放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组织要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换,否则就会死亡。因此,组织必须像生物体一样对环境开放,建立一种与周围环境融洽的关系。这一观点与古典管理理论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极少关注环境,只重视组织内部的设计并将其封闭起来。而开放系统则认为,环境是值得时刻注意的关键要素,开放系统理论的出现开辟了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新思路,打破了官僚和封闭式的思维方式,这正是组织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

2、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则更进一步,认为组织除了要对环境开放外,还必须考虑如何适应环境的问题。两位英国学者,TomBurns&Stalker,G.M.在50年代完成了建立权变理论的一部分重要工作。两人考查了不同企业后提出,契约的组织和管理应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率,当环境变化率高、技术与市场的变化不断带来新问题和新机遇时,应该采用开放的组织形式。权变理论的主要思想包括:组织是开放系统,需要精心管理以满足和平衡内部需要并适应环境;没有最佳的组织形式,组织的适当形式取决于任务或所处环境的类型;在同一个组织中,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组织类型。

3、合作竞争理论

合作竞争理论则强调合作与竞争的同时性,Brandenburger,A.M.&Nalebuff,B.J.对企业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合作竞争》一书中提出与书名相同的新名词——合作竞争,书中指出,企业之间既不是完全的竞争,也不是完全的合作,而是合作与竞争共存。他们把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分成四类:顾客、供应商、互补者和竞争者,这些利益相关企业的角色总是变化的,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也就是说,企业与利益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总是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和互补者的综合体,合作与竞争关系具有同时性、兼容性,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决策者在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中保持清晰的头脑。

二、供应商关系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评价、选择供应商过于主观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评价和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如选择的标准不全面,目前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企业做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而且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主观的成分过多,有时往往根据企业的形象来确定供应商的选择,选择时往往还存在一些个人的成分。

2、对客户需求反应速度过慢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向多样化发展,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因此,对于产品响应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国的GM公司因其响应时间过长而丧失了20%的顾客,而且还有40%的顾客尽管买了他们的产品但对响应速度却不很满意。[6]这种情况在我国企业中更是普遍存在。我国企业传统的供应商管理,还存在着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快速响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由于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不能改变与供应商已有的订货合同,因此企业在需求减少时库存增加,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重新订货就需要增加谈判过程,因此供需之间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没有同步进行,缺乏应付需求变化的能力。另外,在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中,采购方对于产品的质量控制也只能进行事后把关,不能进行实时控制,这些缺陷使供应链企业无法实现同步化运作。[7]

3、交易成本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中,比较重视交易中供应商价格的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选择价格最低的供应商作为合作者。虽然质量、交货期也是采购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但交易过程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因此,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经常要进行报价、询价、还价等来回地谈判,并且多头进行,最后从多个供应商中选择一个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合同,决定订单。在这种供应商关系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临时性的,或者是短时性的合作,而且竞争多于合作。由于缺乏合作与协调,因此互相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日常的小事上,对长期性的预测与计划工作没有时间考虑,增加了许多合作中的不确定性。

4、企业部门之间协调的问题

为了增强竞争优势,现在各个企业纷纷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而将其他活动交给别的企业处理。企业己经意识到供应链对自身企业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成功的供应链首先要促进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日常联系,信任、诚实和开放的观念是共同发展的先决条件。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各成员不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商业信息。这样做的结果是由于没有准确的信息,那么采购商和供应商都必须保持大量的存货以保持快速反应,也就无法将安全库存量减至最少。而且,由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不通畅,缺乏沟通,将会经常发生冲突;还有就是由于供需双方存在着较大的文化上的差异,这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不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

[1]侯方森:《供应链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

[2]李建伟:《供应商的管理问题》,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周澜:《战略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周澜:《战略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杨占中:《供应链管理及其面临的问题》,《物流管理》,2003年9月。

[6]陈兵兵:《管理与供应商的关系》,《IT经理世界》2002年版。

[7]刘兆军:《现代企业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分析》,《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1年第11期。

第2篇

[关键词]公共选择乡村关系治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乡村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民主法制等逐步深入基层社会。在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型期,建设一个和谐的乡村社会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乡村关系治理的现实实践中,乡村关系到却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其中乡镇政府的越位侵权和村委会的过渡行政化是当前乡村关系改革和发展的难题,严重制约了乡镇行政效能的有效履行和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一、公共选择理论阐释乡村关系失范

公共选择理论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狭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作为行政管理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它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选择即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把市场制度中人的行为与政治制度中政府的行为纳入同一分析轨道,即经济人模式。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者,即理性的经济人。公共选择理论家基于这个出发点,分析了公共管理组织的行为,他们认为,公共管理组织及其组织者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充满公益心,相反他们的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他们首先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和组织机构的利益,然后才会照顾公众的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假定适用于不同的领域,既适用于政府部门组织也适用于非政府部门的自治组织。

乡村关系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的越位侵权,具体说主要集中在对村委会人事权、财政权以及农民生产经营自的非法干预上,体现在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各个环节之中;二是村委会的过渡行政化和“过渡自治化”,前者指村委会成为乡镇政府的一个下属办事机构或一级“准政权组织”,后者指村委会单纯从本社区利益出发,不愿接受乡政府指导,对承担的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职责抱着消极、冷淡的态度。

从乡村关系失范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两个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公共管理组织都力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将自身权益影响或扩展到对方。当然,在追求自身组织利益而努力去影响或限制它组织利益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组织中的人,是受到他们自身利益的驱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从而造成乡村关系失范。

二、乡村关系失范的影响因素

公共选择是相对于市场选择而言,一般来说,在市场选择中当市场机制不健全或市场还未成熟时,经济人就会在市场缺陷中寻求利益最大化,抑或投机,而不是靠公平竞争获利。同理,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也给公共组织或公共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可乘之机。

(一)压力体制下乡镇政府强权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乡村地区基层政权组织,处于我国权力运作体制中的最末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权力运作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压力型体制,其主要特征在于各级政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赶超指标,采取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绩效评价体系。这决定了国家在农村的各项发展目标、计划、任务最终要靠乡镇政府加以贯彻落实,也迫使乡镇领导和乡镇干部想方设法去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如计划生育、征兵、粮食种植,税款征收等。为此,乡镇利用对村干部的去留决定权和工资报酬权将指标再度分解分配给村民自治组织特别是村委会,并利用强有力的行政命令手段督促其执行,这就造成村民自治组织自治权限大大缩小,从而使乡政府与其的角色关系扭曲。

(二)乡村治理法制建设存在缺陷

实行村民自治之后,理论上说村民自治委员会与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并无行政隶属关系,二者只是工作上指导与合作关系,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对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关系的规定是非常粗略和原则化的,既没有对“指导、支持和帮助”的范围给以合理确定,也没有对村民自治的领域给以明确表述,这在客观上导致规范乡村关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供给不足和空隙过大。乡镇政府拥有比村民较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再加乡镇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制衡。这种制度的空隙客观上成了基层干部利益群体谋求自身利益的活动空间,他们能较便利的利用制度空间去对村民实现制度侵权。

(三)村委会双重角色失衡

村委会作为法定的村民自治组织,是经过村民授权来控制与管理社区资源,体现和维护村民利益并通过为村民服务来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但是在实际中村委会又承担了乡政府分配给某些行政职能。这样,村委会便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要贯彻上级方针政策,代表乡镇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属于自治范围内的工作,分别体现乡镇意志与村民意志。虽然在人民的国家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因为中国所要实现的后发外向型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的现代化,它要求村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即适应并接受原生型现代化国家在很长的时间内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因此必然有大量不受村民欢迎的国家任务和要求要通过村委会去强制执行,同时,乡镇政府自身利益的也会搭上制度化转型的便车进行扩张。双重角色必然产生双重对策,一方面村委会顺从乡镇政权,成为乡镇政府的办事机构执行命令或进一步搭便车“自我扩张”,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出发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进行游说、消磨甚至抵制,村级反控制力量的成长使乡村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三、对乡村关系失范的治理

公共选择理论关注的中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在公共部门中恢复竞争,引入市场机制,打破政府垄断,从而将政府的一些职能释放给市场和社会。从总体上看,乡村关系失范主要在于乡镇政府对村委会合法权益的侵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治理的关键在于乡村双方的良性互动:

(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职责权限

要实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良性互动,首先要确立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是无直接隶属关系的平等法人关系。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且地区发展不平衡,乡镇与村集体的利益边界和权限范围往往是模糊的、变动的,现行的法律只是设计较为宽限的法律框架,并没有程序性规定。要明确乡镇与村的角色定位,首先要理清二者的职责权限,一是根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立的乡政村治原则精神,各级人大制定关于乡政村治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实体性法规,明确划分乡镇和村的利益边界及管理权限,哪些事项需要乡镇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哪能些事项需要村委会“协助工作”。明确的外延和内涵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乡镇政府得以顺利贯彻,村民利益通过村民自治得以真正实现。这样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得到村民的认可拥护,违法施政被村民合理拒绝,同时村委会的双重角色大体平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在制度规范上有机衔接起来。

(二)重塑政府形象,建立服务型乡镇政权组织

改变政府形象,规范政府作为,首先要在体制上解放乡镇政府,根本的是要改革压力型政治体系,使乡镇从繁重的数字化指标任务中解脱出来。再造政府基层组织体系方面不是继续精简,因为现有框架下精简已经走到末路,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绩效而不是裁减人员,乡镇改革的目标是让乡镇只有最基本的社会事务管理功能,如土地管理、治安管理、救灾、优抚等。乡镇政府不应该对经济增长目标负责,也不应该对自身财政负责,更不应有自我扩张和资源掠夺行为,乡镇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民间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更多地投在提高公共服务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领域,提高服务能力。

(三)培育自治组织,增强村委会自治能力

民间自治组织是沟通政府与公民重要桥梁。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常常需要一个中介组织的协调,一方面各种民间组织及时把其成员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转达给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政策意向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传达给其成员。同时民间组织对政府行为构成强有力的制约,适应了农民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民间自治组织大量成长,政府就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制约,可以抵制、克服政府组织不合理的甚至侵犯群从利益行为。因此国家应从体制上消除对民间组织不合理限制,使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农村民间自治组织有宽松的成长发育环境,如村委会、各种农民协会、养殖协会等。在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规范管理的新体制,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关系。村委会作为村民法定的自治组织,在村务管理方面更应担负起责任,只要不偏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对村庄重大事项具体负责实施并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加强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村庄“自主性”,这样才能理顺村庄和乡镇政府关系。

(四)提高乡村人员素质,实现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

在处理乡村关系过程中,人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乡村关系不协调很大程度上同乡村干部素质低下,农民觉悟不高有关。表现在乡村干部中主要是不相信群众、、人治观念、,表现在村民群众中则是文化水平低,觉悟不高,缺乏契约合作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主义倾向。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乡村社会树立现代民主观念、法制意识和契约精神,乡镇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提高认识,改进方法,依法履行“乡政”职责,充分认识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对乡村管理应更多的采取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应尊重村民自治权和村委会的相对独立性,增强服务意识、公仆情结;村干部要依法履行“村治”职责,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治能力,自觉协助乡镇政府做好各项工作,引导农民用好民利,做好村民的“当家人”。从根本上说,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由理性的“经济人”向为民服务的“社会人”转变,实现乡镇民主管理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共同建设和谐的乡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3]徐学通村民自治中的困境: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J]行政与法2003(10)

[4]宋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8

第3篇

建设工程档案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直接反映还有一层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工序的内容是要被下一道工序所掩盖的,也就是隐蔽工程。对这一部分,在工程竣工后我们是看不到的,也难以检测得到,我们只能根据掩盖前的照片、录像、图纸以及各种现场记录对这一部分工程内容进行评价,工程档案在此的作用就是无可替代了。

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建设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也是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工程档案质量好,反映工程管理规范,反映工程管理人员素质高,反映工程质量好。这一个观点可以从建设工程项目参评“鲁班奖”、“芙蓉奖”等奖项活动看出。凡是有意参评的项目,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都非常重视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包括施工现场拍照、录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对档案的编制就更加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了。

4工程档案管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建设工程档案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来说,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都是建立真实、完整、系统的建设工程档案。但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清晰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工程档案管理实际上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行为,实际上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更进一步,我们从工程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工程档案管理占有关键的一席之地。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从“人”的因素来看,建设工程资料员是建设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人员,要经过专门培训后持证上岗,而且要保证资料员的稳定。从“材料”的因素来看,所有建筑材料的检测报告、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等是建设工程质量保证材料的主体;从“机械”的因素来看,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现场调度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从“方法”的因素来看,对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的记录就是施工日志;从“环境”的因素来看,我们往往要对开工前、施工中和竣工后的环境进行拍照和录像,反映场地环境的变化;上述几个方面的资料都在建设工程档案的收集编制范围内,所以工程质量控制的五大因素都离不开工程档案管理。

早期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确对工程档案管理有所忽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培训(俗称“五大员”培训)一般是指:施工员、监理员、材料员、安全员、造价员,一直没有包括资料员。而建设工程资料员培训由各市城建档案馆自行组织,没有纳入建设职业培训范畴,也没有发国家认可的证书。近几年,随着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有的城市实现了建设工程资料员经常性培训,还将《资料员合格证》上网,便于查询和核对,并要求每个建设工程项目必须有持《资料员合格证》的专职人员从事工程资料编制工作,才能在工程竣工后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竣工档案;有的城市,如上海、重庆等已经将资料员纳入了“五大员”培训,长沙市2008年也正式将资料员培训纳入建设职业培训。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作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000年颁布的国务院第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首次从国家法规的层面把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纳入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建设工程档案的内容、质量要求、报送移交和法律责任进行了强制性规定,是目前推动我国城建档案工作发展最重要的一部法规。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要求已经从微观提升到了宏观,从基层技术实践提升到了国家法规意志,这是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在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中重要作用最有力的证明。

5工程档案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企业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一方面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状况,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准确依据,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定企业经营成果,为企业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益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勇敢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档案管理成果同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决定了该企业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决定着企业的商业版图和未来发展,对于实现该企业经营战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不断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指导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达到逐步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目的。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淡化,很多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再加上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就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工作中存在失位现象,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档案管理无用论在本部门滋生蔓延到整个企业。不利于形成企业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整个企业的档案意识进一步弱化。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新旧更替的历史进程遇到新的障碍,在整个企业发展进程中有边缘化危险。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缺乏运用办公自动化对档案管理方法进行更新改造。目前,一般档案管理都是采用一台微机一套软件的管理办法,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远远适应不了档案网络化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手段的落后,给档案工作带来消极后果,主要是落后的档案管理技术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造成档案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部分领导缺乏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足够认识,财力投入少;二是一些单位虽然购买了不少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但由于档案管理人员操作不熟练,导致先进设备没有起到先进作用。三是,领导重视不够,虽有微机和档案网络,但档案并没有录入电脑,还按手工在进行工作。档案工作缺乏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当前企业档案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收集不规范。在收集过程中,制度形同虚设,想交就交,不想交就不交,档案收集考核不明确;二是档案整理不规范。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新档案人员不断进入,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立卷过程中有的没有按照卷内文件目录顺序进行排序组卷,卷内目录与实际整理文件不相符,卷内资料漏失现象比较普遍。此外,在立卷时间上,有时会累积起来一次立卷,既不符合事毕立卷要求,又不利于查找利用;三是档案综合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现在综合档案管理室以一个班组存在,在行政上无法对各大部进行管理,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须向主管领导汇报,但主管领导一般都是兼任,本身的各项工作时间都较紧张,档案人员要想向领导说明一项工作较为困难,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也较为困难,现在某些部门自设资料库,给档案的综合管理也造成困难。四是档案利用不规范。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借阅内松外紧,借出的档案没有按期归还。

企业档案工作缺乏长期性、连续性的发展规则企业档案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进行了档案的达标升级工作。但达标工作作为一项运动,一次考试在进行,整个过程加班加点,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达标以后,就出现后力不足,没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再由于部分干部对档案综合管理的参与程度不够,对档案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足,甚至有部分还认为档案室就是资料没有地方存放了就放的地方,档案室在某些人眼中成了废纸仓库,造成了档案工作有领导、无计划;在任务、无落实;有形式、无效果。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发展规则。

第5篇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企业内的事务也不断增多,方方面面的事务都需要办公室来进行枢纽,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各种信息都要在办公室进行中转,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已经占据了办工作工作的重要部分,办公室的信息管理工作也要有所调整和改进。信息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办公室工作中的一项,在办公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政策过程中,对于实现企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信息管理工作来进行。此外,办公室工作改革的新思路、方法、举措等也都需要信息管理工作来进行。信息管理工作不仅协调了企业内的各项工作,同时对于发挥办公室工作职能、各项工作的综合处理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办公室信息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办公室信息管理工作的特点

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人才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在人才培养地有着很多自身的特点,如智力资源丰富、思想活跃、技术水平先进等,而办公室信息工作也是一样,有着独特的工作特色,主要表现在以计算机为中心,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来实现全面、广泛、迅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帮助企业管理开展各习工作的进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信息来源广、数量多、传播快、各领域前沿信息丰富,信息的知识型特点明显和信息反馈快,消化能力强,信息需求量大等几方面,下面主要从这两点内容人手来进行详细说明。(1)信息来源广、数量多、传播快。企业办公室信息管理工作的特点是在对信息的来源与传播中体现的,而由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工作中信息量的需求相对较高。所以对于信息的采集与传播都有着非常自觉的行为。而企业的工作人员除了工作职责外,同时也要进行一些相关信息的采集工作,因此,对于信息的采集加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掌握好信息,才能提高整体水平,从而在企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信息反馈快,消化能力强,信息需求量大。企业办公室智力资源丰富,技术手段先进,具有信息反馈快和消化能力强的特点,企业工作者在接受新信息后,能迅速加以思考,并适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企业员工无论出于对自己工作的考虑,还是企业对于发展的要求,其结果都是信息需求量增大,并得到及时反馈和消化利用。

三、如何加强办公室信息管理工作

(1)更新观念,加强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对信息工作管理的再认识。

在新时期,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的信息传递的内容、数量、方式(来源)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的信息内容陈旧,数量稀少,传播方式(来源)单一;而新时期的信息内容更新快、数量多、来源广、方式新,已极大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工作习惯和思维定势,渗透到学校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预计的深刻影响。因此,企业办公室的管理工作者必须认清信息工作飞速发展的客观现实,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才能实现对信息工作的有效管理,达到企业办公室新时期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成为一名称职的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

(2)认真学习,努力培养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

一是信息工作的管理要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着重反映企业内部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反映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二是信息管理人员需要熟悉企业工作,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表达与综合分析能力等,能细致地做好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传送、反馈和存储等日常工作;三是要组织现有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者进行信息管理工作的系统培训和学习,掌握现代化信息管理工作方法和技术,不断提升企业办公室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

(3)改进方法,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提高信息管理工作效率。

第6篇

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在每一个阶段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理念去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国际环境,其投入、强度都在不断地加大。这也在要求学校在各阶段的教育中不断地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工商管理专业各类试验也陆续开展并不断增加课时,其进步的幅度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新兴的事物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更需要一个被接受的过程,每一步都在不断探索,系统性的实验课程安排设置极其匮乏、不全面,缺乏完善的硬件实验设施,各类版本的试验软件都有待更新和研发,以下几点是具体的表现:

(1)专业实验之间缺乏联系、衔接,缺乏互补

当前我国各院校的教学实验体系处在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状态之中,缺乏最基本的联系和沟通交流,存在于各管理专业课程之间最本质的规律性联系也被人为地割裂了。知识的盲点大范围存在,重复率高,脱节也较为严重。课程上缺失特色,知识结构被尚未成熟的教学方式错位,实验的效果目标根本无法达成,课程本身的重点也极易被忽略,最终造成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不同的科目过于独立,科目的教研过于集中,是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性原因。

(2)实验的开放性远远达不到实验本身所要求的程度

在已经建立起的实验教育体系中,器材和工具以及技术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要求,然而由于过于密集、混乱、赶时间似得课程安排、分布和设置,使得这些技术无法切实的应用到实验之中,试验环节也比较仓促、不够细致,使得实验资源要么极其紧缺、要么大多闲置。

(3)不合理的实验模式、试验方法仍然存在

实验的综合性深究和内部细节的细化之后,其模式的不合理性、不适应性也就随之暴露。实验缺乏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的步骤在起初提出时是新思维,然而实践的过程中就难免再次落于窠臼了。

2.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体系构建的几点措施

(1)加强开放性

构建针对综合性实验需求的网络平台。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对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具有的最为基本的特性是:最为基本的工具是计算机,最为基础的平台是网络,因此,整个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的基础迫切地需要一个完善可靠的实验网络。而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必定会有更多的、更全面的、更体系化的管理实务类实验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被源源不断的转移到网络上进行。

(2)轻者从轻,重者从重

改进实验体系中每个环节。实验体系都需要四位一体的教学机制:机前教学、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以及毕业论文。每个环节之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每个侧重点都需要等同对待,不可忽略。首先要运用大量的机前教育使得学生夯实基础、运用熟了,并掌握其中的规律,这部分也是对学生的验证性教育。其次,教师加强教授力度,学生较强学、练强度。第三,要把两者相结合,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主设计相融汇,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和设计。最后在毕业论文的部分,要综合、总结、归纳所有多学、所想、所得的知识,形成完备的体系,注入自身的创新能力,对结合后所得的成果进行恰当地运用。

3.结语

第7篇

信息技术也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最具有活力的一项生产力要素,具有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特点,在它的影响之下,传统建筑业正向着更大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始于技术方面,包括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则是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标志,不但提高了工程管理的信息处理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2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中,工程管理也采用了智能化的方法来提高管理水平,比较常见的软件有施工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结算审计软件等,这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改变了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促进了项目管理的水平。

2)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不能妥善的管理、存储,那就是浪费资源,例如施工单位的设备管理,施工需要很多大型设备,当设备投入使用时就要把设备的资料进行动态的管理,输入计算机,这同工程的进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没有处理好设备的信息,那就是资源的浪费。

3)完成工程管理的目标。工程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质量、工期和造价,工程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同很多的运行过程都是一致的,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反馈机制,能够及时的把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到系统中,才能及时的调整,使过程更加稳定。

3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最近几年,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刚刚起步,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项目管理。现如今国内一些先进的企业在工程管理时应用了局域网,运用了项目管理系统,能使信息在工地现场内部流动起来,可是在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就已经开始立足于互联网:a.在策划、设计时,通过互联网同业主进行交流和咨询;b.在招标时,咨询单位和业主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招标,施工企业通过互联网来投标报价;c.在施工的过程中,各个单位都能够通过网络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专门的软件来实现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d.在收工阶段,各种竣工的资料能够自动生成并存储

。2)施工管理。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的施工现场已经使用了摄像监视系统,能够对施工现场的消防问题、安全问题实现监控,例如塔吊上安装的摄像头,负责人在办公室就能清楚的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而国外使用的是在线数码摄像机,不仅在办公室能了解现场的施工情况,还能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掌握施工现场的最新动态,另外还采用了无线上网的功能,能够把施工现状发送给每个人。

3)信息管理。a.信息技术管理主要采用的是单机版的软件,单机只是利用了计算机速度快的特点,不能形成网络,信息没有有效的资源共享,效率比较低;b.施工企业没有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没能更好的实现网上采购、招标管理等工作;c.信息管理的覆盖范围狭窄,主要是针对于施工的前期阶段,包括招标、预算、设计等,对施工过程的质量和监督没有重视起来,没有采用项目管理系统而采用人工方式控制是非常不科学的;d.政府网站和商业类的网站其主要内容都是信息的,没有工具类的相关软件,信息的传播匮乏;e.软件开发的重复率很高,开发项目的经济来源也很少,没有明确的规划,并且都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4对策及措施

1)常见的工程软件。工程管理人员要掌握多种常见的工程软件。a.工程结算设计软件:这种软件是在1995年研制成功的,现如今被广泛的使用,涵盖了土建、绿化、市政等工程结算项目;b.钢筋计算软件:系统中包含了仿真的模拟施工图,其中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钢筋构件和6000多种钢筋图形,使用者只需在钢筋构件图形上录入原始数据,程序就能够算出构件所需要的钢筋数据,这个软件有效的避免了重复计算,录入的少,结果多,简单直观,防止出错,有效的避免了计算钢筋的复杂过程,避免了重算、漏算等问题,计算钢筋的工作变得更加标准;c.工程量计算软件:图形矩阵法土建工程量自动计算数学模型,解决了之前预算软件没能解决的技术难题,将原本关系复杂、问题繁琐的土建工程计算转变为简单有趣的电脑图形输入,然后电脑再进行精确的扣减计算和总结,通过电脑计算的准确度非常高,需要的时间仅为手工计算时间的10%,极大的提高了预算的效率和准确率;d.工程套价软件:这种软件覆盖了土建、装饰、市政等很多方面,建立了预算计算宏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计算项目,采用模板定义套价的格式,解决各行业不通用的问题,另外还有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工料分析等功能;e.其他工程审计软件:除了上述工程软件之外,工程结算审计软件还有很多种,例如鲁班工程审计软件以及广联达工程审计软件等。

2)工程管理系统。由于我国的工程管理没有实现完善的系统,虽然有相关的标准和制度,但是由于一些公司的原因、工程的外部原因,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约束力和整合性能还不够完善,对工程的质量、控制方面还是靠人工来完成,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好,不能对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出现问题只能事后再进行处理,很难得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开发建筑工程管理系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综上所述,要开发出完善的系统管理软件来解决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工程管理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公司网络系统和各种项目的连接,大大提高了速度和效率,能够有效的查找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对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质量、成本、安全都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管理软件的结构分为下面几种:a.公司的信息,用于公司的通知、要求的;b.公司的情况,用于公司的编辑、计划的制定、工程的完成情况等内容;c.施工的情况,包括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完成情况等;d.名册的管理,包括工程项目的名册、管理单位名册以及分包单位的名册;e.日常办公,包括密码、快捷方式、日程安排等;.系统的管理。

5结语

第8篇

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任何管理工作都有着思想政治指导,只有做好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才能够保证管理的有效性。所以无论在任何集体,加强政工队伍建设都尤为重要。伴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刻影响,讲究经济效益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许多医院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不断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已经完全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应包括一支科学规范、管理有序、行事有效的政工队伍,还应包括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它不仅能够使得医院更为系统有效地运行,还能够使得其市场竞争力得以增强。然而,在新形势下,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许多政工的思想意识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价值观也开始受到了影响甚至发生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这对政工的整体工作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医院的整体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政工的整体工作水平,加强政工管理工作,只有一方面完善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政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作为一个优秀的政工工作者,他必须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完成一系列工作,并及时为自己的知识“充电”,扩大知识面,及时了解新科技,这样才能够更为有效地推进医院的政工管理,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

2当前医院政工的管理系统状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较过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仅有少数的医院具有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大部分的医院的政工管理系统存在不足之处,这使得其不能跟上当今的医疗发展,甚至出现脱离的问题。

2.1仍旧沿用传统的档案文件管理模式

档案文件是医院的重要资源,里面记载着医院工作人员的档案资料。但当前仍旧有许多医院采用人工管理档案的办法。纸质资料存档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丢失或毁坏,从而影响到医院的档案文件资源。

2.2管理模式落后

有许多医院政工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确实给医院的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多作用,方便了政工人员的日常工作。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其已经无法满足医院日常发展需求。

2.3缺乏正式的管理系统

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对于医院的整体运行而言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有很多医院并未建立起健全的适合本院的管理系统,且该系统缺乏相关的科学体系作为依据,使得很多政工在无压力的工作下只停留在表面,实际可操作性非常低,这些管理系统都有一个共性:内容少、惩罚多、激励少、定性多,不仅不利于医院开展考核工作,且很难激励政工工作的积极性。

2.4考核制度存在缺陷

有很多医院在对政工人员的考核上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他们往往只注重政工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经验,却往往忽略了政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态度。有很多政工人员,他们凭借着自身多年的经验,居高自傲,价值观逐步扭曲,工作态度生硬,且其自身不接受学习,工作效率停滞不前,严重影响工作,对医院的整体作风也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2.5政工队伍年龄老化

在医院里,人们总认为老的政工工作者较年轻工作者具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对医院的运作及管理也更为熟悉。但是,由于大部分年老的政工在思想上较为古板,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上以及对新兴技术的掌握均比不上年轻工作者,这就导致了政工队伍年龄老化,从而导致整个新管理结构都得不到改变和更新。

3构建医院政工管理系统的有效对策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进步,很多医院在其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上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因此,医院在政工管理方面必须加强改革。

3.1树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目前医院的管理工作理念均以服务病人为核心。所以对于医院政工人员而言,每个人都应根据现代医院的需求,自主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统一医院的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经常性的开展总结会议,及时了解政工的思想状况以及工作的开展情况。

3.2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医院只有先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才能够让政工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责任,正确地认识自己应该怎么做。真正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励医院政工人员的工作态度,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

3.3完善档案文件管理工作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医院政工应注重对档案文件的管理。档案文件作为医院的重要资源,设置专门的档案室,更新计算机等设备,利用计算机存储、编制各种档案文件的检索目录,从而能够简便提供档案信息,将现代化管理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4政工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工人员的价值观以及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给医院政工评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政工人员日常工作的考核,建立起完善的政策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同时多重视进行宣传工作,让政工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5建立其政工人员的培训机制

根据新形势,政工的各干部应经过层层考核,确认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鉴别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工作。在基本政工人员的学习能力上,医院应定期安排其进行学习与培训,及时让政工人员的知识得到更新,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加强良好工作理念的传播,让政工人员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学会在工作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