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锻炼论文

体育锻炼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1 10:11: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锻炼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锻炼论文

第1篇

1.体育认知方面

体育认知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初中女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另外,体育课的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怕累、怕苦、怕脏、怕出汗。调查显示37.2%的女生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只要在考试中过关就行了。43.3%的女生担心在体育运动方面花更多的精力会影响学习成绩,参加课外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所以上体育课时请假。即使有的女生来到操场也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19.5%的女生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对于体育锻炼比较热爱。这部分女生在适当的体育锻炼中,使自己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放松,精力更加充沛。

2.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调查显示49.2%的女生认为通过体育锻炼能增强她们自身的身体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44.4%的女生认为进行体育锻炼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能够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有6.4%的女生认为进行体育锻炼会给别人带来不温柔的印象。其原因是由于初中女生生理特点的独特性,使她们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而微妙的心理变化又形成了她们好静、害羞、爱美的性格。加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艰难困苦的磨练,使她们产生了畏难的心理。

3.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锻炼者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女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调查,只有19.5%的女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59.2%的女生体育锻炼无规律,还有21.3%的女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可见,这些女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究其原因,一方面,初中女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重智轻体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非常普遍。具体表现,部分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不到位,直接造成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初中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初中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参与倾向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初中女生都基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动机的选择中,大多数的女生都选择了达标需要、健康、加强交际、调节精神及休闲娱乐等。体育达标需要占比重最大,因为国家教委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体育达标成绩良好者,方可评为三好学生;体育成绩合格者方可毕业。还有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培养自己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在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行为倾向性调查中发现,30.2%的女生表示想参加体育活动,表示积极参加的占31.4%,表示无所谓的有23.6%,不参加的占14.8%。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的女生对体育锻炼还是表现出较强的参与倾向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初中女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能力培养。

2.初中女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在填选体育活动项目时,女生选填的运动项目依次为慢跑、健身操、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其他。可以看出女生喜欢对抗性较小的、有节奏感的、能体现姿态美的运动项目。与男生相比,她们更注重强身、娱乐、趣味。女生实际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却是慢跑,占26.5%。这期间出现了反差,即初中女生并未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而是选择了枯燥的慢跑作为经常的锻炼项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尤其是适合女生的室内健身场地器材更为缺乏。在调查中,许多女生热爱的运动项目,但由于学校资金的限制,没有器材场地无法开展。只能选择在假期进行学习或者锻炼。

3.初中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选择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是大多数(64.5%)女生参加体育活动时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单独活动和自发结伴活动的女生占17.3%和18.2%。这表明锻炼的自主性还是缺乏的。女生的体育锻炼缺乏有效的组织,学校体育锻炼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就是每周3节得体育课,另外两天是课外活动。虽然很多学校把课外活动列入课程表,但是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应付而过。在平时周末是难得会有学生自主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

第2篇

本研究拟以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性别、族别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等方面作为变量来研究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奠定基础,对进一步闸明身体锻炼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以及验证主观幸福感的理论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各抽取3个社区,从每个社区各抽取30名健身人员(不分性别、年龄),共计630人作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MEDLINE等搜索网站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运动锻炼心理效应、主观幸福感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及现状,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向被调查的健身人群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6%,其中:男性309份(占49.8%),女性312份(占50.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3)量表测量法。本研究拟选取上述抽取的健身人员作为被试,用阿吉尔编订的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测量其主观幸福感,该量表由29个项目组成,是a-d4点自评式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5。计分方法为:a=0分、b=1分、c=2分、d=3分,把每项得分加起来即为总分,得分越高则幸福感越强。参照积极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和国内外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维度含义,将牛津幸福感量表修订版分为3个维度:生活满意感、人际和谐感和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感是指对个人的生活感到满意(简称“满意感”);人际和谐感是指在与别人交往时,感到开心、高兴,热衷于别人的事情并对别人充满爱(简称“和谐感”);个体能够主宰和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容易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能很好地安排时间并尽职尽责等,被命名为自我效能感(简称“效能感”)。用身体锻炼等级量表(该量表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从身体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量,并以身体锻炼量来衡量身体锻炼参与水平。(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用EPiData3.0进行量表处理。为了探讨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其进行均值比较,比较结果见表1(显著性标准选择P<0.05,用*表示,非常显著性标准选择P<0.01,用**表示)。如表1所示,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很显著,女性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男性。说明性别对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与前期部分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为了探讨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族别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均值比较,比较结果见表2。

依据表2所示,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族别差异不显著,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汉族和回族。说明族别对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从表3可看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生活满意度、人际和谐感、主观效能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逐渐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持久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最强。在选择轻微强度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最低。科学适当的锻炼,是在人体产生轻微疲劳感的同时,也在体内(脑内)产生一种内啡肽,使人心情愉快,这种良好的心理效应,获得了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从而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从表4可看出,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以及总体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持续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健身人群,其主观幸福感最强。心理学家调查表明,随着运动总时间的增加,运动产生快乐的良好心理效应就会增强。体育锻炼频度通常指每周或每月锻炼的次数。设定运动频度,要根据运动目的和身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从表5可看出,不同体育锻炼频度对健身人群生活满意感及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人际和谐感影响不显著,但对总体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大约每天锻炼1次的健身人群,其生活满意感最强。每星期锻炼3~5次的健身人群,其人际和谐感最强。每星期锻炼1~2次的健身人群,自我效能感最强。从总体主观幸福感来看,还是以大约每天1次为宜。

(1)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男性。而在族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生活满意度、主观效能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逐渐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持久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最强。(3)随着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以及总体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持续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健身人群,其主观幸福感最强。(4)不同体育锻炼频度对健身人群生活满意感及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人际和谐感影响不显著,但对总体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5)健身人群参加适度强度、持续时间和频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1)提升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积极参与锻炼的态度,从而促进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开展。(2)健身人群选择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应根据运动目的和负荷强度来设定能引起机体产生最佳运动效果的运动时间,即必要的运动时间。据研究,每次运动持续20~60分钟对于提高心血管机能和有氧工作能力较适宜。(3)健身人群在体育锻炼时,其运动频度一般以每周三次为宜,同时还应结合每次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个人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及运动的适应能力综合考虑。

作者:宫铁宇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体育部

第3篇

中学生群体历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他们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他们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已经引起中央、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规范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等文件和规定,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在优质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现实背景下,一些中学在执行这些文件、规定时大打折扣,其中农村中学尤甚。本文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窗口,以农村中学为研究重点,较全面地调查了解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对制约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梳理,为鼎城区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与学校在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建言献策,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共同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鼎城区牛鼻滩镇中学、中河口镇中学、淮阳中学、鼎城区第二中学3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查阅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以体育科研方法为指导,按照研究内容设计问卷调查表,对鼎城区牛鼻滩镇中学、中河口镇中学、淮阳中学、区二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16份,其中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97.2%,其中男生187人,女生120人。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软件对回收问卷数据进行处理,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鼎城区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3.1.1中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补充,能彰显个性释放过剩的精力,满足强身健体、交友等功能,应该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欢。调查结果印证这一点,见下表,喜欢与非常喜欢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达68%,同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走访中发现低年级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要多于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

3.1.2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发现,鼎城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按照选择人数由多到少以此为:放松娱乐(155人次)、丰富课余生活(146人次)、强身健体(112人次)、交友(89人次)、升学(59人次)和其他(46人次)。从收集到的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看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为了强身健体,与本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一定差距,这可能与鼎城区中学课余生活欠丰富、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教师引导不力有关。

3.1.3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现状

鼎城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受学校现有体育场地器材限制,个别无乒乓球桌(台)的学校就无人选择该项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篮球、散步和羽毛球的学生人数列前三位,初中男生可能受体育中考的影响,有部分学生把单杆(引体向上)作为锻炼项目,而高中男生没有一名学生选择;通过与部分调查女生交谈发现,女生也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场地与伙伴。

3.2影响鼎城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3.2.1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大是主要内因

调查者发现57.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业多学习负担重,学校与家长对他们升学的期望值较高,这导致原本并不充裕的课余时间被学量挤占,大部分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没时间。

3.2.2场地器材不足是主要外因

调查显示:48.3%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场地器材缺乏,特别在雨雪天几乎根本就不能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鼎城区中学生中超过60%的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他们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丰富课余生活;他们一般以球类项目为主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4.2建议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休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友好协商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及商丘市第十中学部分学生,共100人,各为50人,其中男生50人小论文,女生50人。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了专家论证,认为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发放问卷总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③数据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通过EXCEL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学生都希望远离统一组织模式,开展小群体活动,特别是取消早操,由他们自己选择锻炼方式。

表1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选择

大学生人数

%

中学生数

%

1.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

11

23

7

15

偶尔

30

61

28

58

不一定

8

16

13

27

2.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

2小时

4

8

9

19

1小时

17

35

27

56

半小时

28

57

12

25

3.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1次

11

23

11

23

2次

25

51

13

27

2次以上

13

26

24

30

4.开展课外活动以何种方式为佳

小群体活动

23

47

27

56

个性参与

4

8

2

4

学生强制实行组织

10

20

8

17

学校统一组织

12

25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终身体育锻炼;难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43-01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为终身体育提供了实践的环境,人的一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就是学校体育。因此学校体育不仅对终身体育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更重要的它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特别是大学体育,由于它的全面性和多样性更是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高职院校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上面临一些难题。

1学生基本素质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普遍身体素质较差,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身体素质偏差,从小不爱锻炼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学时代的体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水平也各不一样。对于终身体育的意识更是薄弱,缺乏这种长期锻炼,终身健身的理念。

2学生男、女生比例失调的影响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调查和了解,发现各专业班级男女生比例失调特别严重。有的专业男女生的比例是49:1,有的是7:40,比例的失调导致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有所偏重自然导致一部分学生锻炼的效果,影响终身体育锻炼的发展。

3教师水平高低的影响

年轻的体育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老一代的体育教师缺乏教学创新,还有少部分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只有少部分的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比较高,教学效果明显。对于发展终身体育锻炼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导向作用。

4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的影响

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每学期体育课程安排定项加教师自主选择进行教学,这样其实存在很大的误区。首先,教师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是严格要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教学。对于一些不太擅长的项目势必在教学上会有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而是统一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这样对于那些对所学项目不感兴趣的学生只能带来负面影响。比方女生居多的班级开展篮球课程,她们的学习兴趣肯定不如开展健美操课程取得的效果好。

5场地和器材设施不完善的影响

国家教育部对本科院校及中、小学学校的投入远远高于对高职院校的投入,特别是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投入甚少。通过走访陕西省高职院校,只有少数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完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也多;然而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不完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也少。场地和器材设施相当于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的重要部件,离开就不能正常运作。因此只有这些重要部件完善了,才能很好的开展体育教学,学生们才能积极的参加身体锻炼,这也是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条件。

6大学体育教学对于终身体育锻炼的影响力度不够

大学的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收尾环节,是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开始环节,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不容忽视,但如何衔接它与终身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具体工作的开展方面,通过对历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工作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是在校时的一半甚至更少,有个别同学基本不进行体育锻炼。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工作忙,闲暇时间少;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惰性导致。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灌输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是根本,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在思想上对终身体育锻炼有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执行和发扬。

7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程度的影响

教学的开展和实施一方面是老师的职责和任务,另一方面跟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关,有的高职院校教育主管喜欢体育锻炼,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和比赛,丰富教师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身体素质,并将体育锻炼的理念灌输给大家。这样不仅在思想上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更在行动上给大家带个头。然而有的教育主管不喜欢锻炼,自然对于体育活动不关心和不关注,这样就很难将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传播给大家。

面对高职院校发展终身体育锻炼这一系列难点问题,我们应该尽快找出相应的对策,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改变这一现象,让终身体育锻炼灌输给每个高职院校的学生,去呼吁和影响更多的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全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远离疾病。面对高职院校发展终身体育锻炼这一系列的难点问题具体的措施应该是:首先,从中、小学抓起,提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使学生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到大学体育教学才能还好的继续培养和强化。其次,提高体育教师整体水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水平才能教育学生传承优良的品德。再次,在具体教学上采取分项教学,教师分项教学选择自己的特长专项,学生也分项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样有了兴趣锻炼的效果才能提高。最后,国家教育局应加大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投资力度,建设标准的场地,配备和完善体育器材。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顺利发展终身体育锻炼,使人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让终身体育锻炼改善人们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具备健康的体魄,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王宝庆,刘伟.初探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12).

第6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建设途径

课题:2013AYQDRW12,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

1 引言

地方本科院校是立足于地方,以地方经济的发展来培养人才,带动学校的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和其他老牌院校相比,发展时间短,经济基础薄弱,在很多方面发展经验不足,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本论文以安康学院为例,从安康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目前的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安康学院体育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途径改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 安康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方面看,虽然学校体育经费投入较多,但还是满足不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江北的建成对安康学院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体育场馆设施种类比较缺乏。

2.2 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层面看,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知识都是较为了解,他们选择坚持参加锻炼,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大部分都是由于兴趣爱好,或者为了增强体质。

2.3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方面看,安康学院的体育制度相对比较全面,但对课间操制度和课外活动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学校应注重课间操制度和课外活动制度的建设,来丰富校园体育制度文化。

2.4从学生参加校园课外体育活动来看,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较高,但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而且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也比较低,还有待提高。

3 影响安康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

3.1 主观因素: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认识上的局限性

安康学院处于升本初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的教学观念基本是以老师为主体,加之学校的教学制度比较落后,虽然学校进行了公选体育课程建设,打破原有的系科、班级编制,重新组班上课,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项目,采取分级教学,但是目前,安康学院还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以欣赏议论的多,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少;大部分学生应付考试多,而愿意坚持长期锻炼的学生少;参与体育锻炼目的提高体育成绩者多,而真正意义上追求体育价值观的学生少。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比较缺乏,所以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还没有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在体育方面进行健康投资的学生就更少。因此,学生对待体育的意识和观念应该得到转变。

3.2 客观因素:经济基础的薄弱

安康学院2006年升为本科学院,相对来说还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升本历史短,经济基础薄弱,很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随着近年来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加大,场地器材则显得较为紧张,同一时段上课的班级过多,影响教学的组织和发展,影响着安康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4 安康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4.1 从体育经费投入和领导重视方面

造成安康学院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落后的直接原因是体育经费少,投入不足,针对这些,安康学院应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发展学校的体育文化基础上,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领导应更加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以优化管理理念和手段来提高学校体育的管理水平。

4.2 从宣传力度和体育意识方面

目前安康学院体育宣传的主要手段是体育课、体育类竞赛和利用标语、报栏、广播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渗透,以上这些宣传力度都不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意识比较薄弱。为了安康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渗透,努力强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为更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做好工作。

4.3 从师资队伍和体育科研方面

目前安康学院体育系教职工人数,教师配备与全校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和竞赛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学校应针对这方面的缺陷,积极的招纳贤士,不断的扩充学校的师资力量。在体育科研方面,为了让安康学院的体育文化事业更好的发展,安康学院体育系老师不断地在进行体育项目申报研究,也得到了很显著的成效。4年来,体育系教师共承担市厅级科研、教改项目11项;并积极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训练科研论文报告会和陕西省高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都获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体育系老师通过努力并二百余篇,专著2个,教材3本。课题研究20项,科研平台一个。在科研方面,安康学院体育系老师还得再接再厉,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4 从体育运动队和社团活动方面

安康学院在健美操和田径运动队的发展成绩比较明显,但是篮球运动队的发展成效不高,而且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率低。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争取打造属于本校的运动品牌,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渗透,长期、系统的开展扎实的体育工作,管理好学校的体育社团,通过体育文化渗透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积极发展,为安康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做好工作。

4.5 从学生自身发展和体育文化氛围方面

学生选择体育锻炼的目的基本是通过自身发展、自身兴趣爱好、自身需要以及其他方面来选择体育锻炼的。目前,安康学院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兴趣爱好和健美体形,针对这一情况,安康学院应通过体育类活动和竞赛,借助标语、广播、图片、网络等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长期系统的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渗透,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使学生逐步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努力完善自己,向全面化发展,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郭允兵,周英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探析―以H学院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34):85-88.

[2]杨俊涛.武汉地区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3,3.

[3]云学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4,4.

[4]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1(20):59-61.

[5]胡古月.黑龙江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3.

第7篇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对如何培养基层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唐山市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分析学生自身的原因,然后在寻找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希望能通过常规体育练习、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以及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作用等途径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 基层 小学生 体育锻炼 习惯

我国《全民健身纲要》中指出:要努力做好学校里的体育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并使小学生养成平常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本人通过着手调查唐山市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具体现状及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培养唐山市基层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希望能为唐山市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和体育教育发面提供帮助,让他们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唐山市基层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现状、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随机抽取唐山市 15 所小学的小学生作为总体样本。从15所基层小学中随机抽取300名小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检索的手段查阅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同时还在图书馆查阅和下载了大量与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和影响因素有关的论文50多篇,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2.问卷调查法

本篇论文的研究共调查了唐山市基层的小学15所,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2.3%。为了确保此次调查学生的认真度,情况的真实度,可在老师的协助下,组织所调查的小学生集中填写。

3.数理统计法

对唐山市基层的15所小学中300名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基层体育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家庭影响情况、社会因素等进行列表统计,并利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进一步说明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出如何培养唐山市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供数据的支撑,并结合 Excel 进行图表的制作。

二、研究内容

(一)唐山市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

1.小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的统计,有 80% 以上的小学生是喜欢体育锻炼,仅有10% 左右的小学生对体育锻炼持一般的态度,不算太喜欢,但也不怎么讨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仅仅只占了 1.4%。平常就有参与体育锻炼,并且还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小学生只有10%左右。当问到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的重要程度时,有 82.3% 的小学生选择觉得体育锻炼很重要这一项,持一般态度的小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11.3%,选择不太重要和不重要的小学生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5.7% 和 0.7%。对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每周进行体育锻炼在三次以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2.9%,每周三次以下的占总调查人数的62.1%,每周体育锻炼次数不固定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5%。小学生认为限制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校场地设施情况,时间、学校氛围,当然还有兴趣爱好等其他因素。由此次的调查问卷说明,大多数唐山市的基层小学生对体育锻炼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一面。小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兴趣,认为很好玩,并想参加体育锻炼,但就平常有参与体育锻炼并坚持,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却不多。

2.学校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现状

唐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配备情况的调查统计显示,调查的所有农村小学中大都有田径场地,但其中是环形田径场地的仅有四所学校,拥有非环形田径场地的学校是占大多数的;配备篮球场地的学校较多,占40%之多,但排球场地、足球场地的配备却寥寥无几。而且唐山市基层小学的体育器材配备情况也严重不足,接受调查的基层小学中,拥有乒乓球台的学校中每个学校平均一般在四个左右,体操器材,仅有单杠、双杠,没有垫子和体操房。其它体育器材数量更是极少。唐山市基层小学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配备根本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基层小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这是影响唐山市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在此次调查问卷研究中,家长能够陪孩子天天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几乎没有,不能够天天陪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但是能常常鼓励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会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和不足的地方,促进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也仅占10%不到,还有30%左右的家长只是会偶尔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一半以上的家长没有监督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影响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通过上面的研究现状的调查,发现影响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锻炼

小学生一般都是在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由于学校、家长们对学习成绩的

过于重视,使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在学校基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放学回家之后又有繁重的家庭作业,还是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小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使得小学生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2.基层小学场地、设施设备的缺乏

基层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学校里进行的,而基层学校对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农村的体育锻炼场地设施配备还不齐全,是导致唐山市基层的小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3.学校教师的重视程度

学校体育教师的人员配备不足,而且有的体育教师是非体育专业的,部分体育教师有的时候还会兼教着其它的科目,使得基层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都不能得到很好地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不高,所以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不高。除了学校了体育教师配备不足,体育教师水平不够,还有如果教师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在学校里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就不能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在以上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严重影响了基层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及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唐山市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养成,首先是因为小学生本身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没有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而且平常学生的学习压力又非常的大,没有课余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因为受到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限制,没有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的场所;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一般,学校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情况等等因素的影响。

2.除了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在家庭方面还因为家长对孩子体育锻炼的不够重视,没有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不知道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性,只知道重视孩子的营养状况,过分溺爱孩子。平时没有指导、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二)建议

小学生的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所以为了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除了学校要加强基层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配备,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自主支配体育锻炼的时间外,还要有家长、社会方面的重视,充分发挥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作用。提高小学生自主积极运动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为了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文根据具体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以下几项具体的措施:

1.在学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减少课余作业,让孩子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并给孩子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因为一开始学生还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自制力比较差,要监督学生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

2.多开展一些体育活动、竞赛等,不能只有每年单调乏味的秋、冬运动会。增加比赛项目,丰富课余生活,调动学生的热情、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集体精神。

3.取消家庭作业,改为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每天的锻炼计划。

4.多开展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体育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体育教师的水平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和兴趣。如果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很高,就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佩服,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玉辉,袁筱平.甘肃省陇南市农村小学体育设施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研究[J].乐山师范学报.2010(12):91-93.

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1.引言

激烈的社会竞争不但影响着社会中工作的成年人,也对在校园中学习的中学生带来诸多影响。学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课这类非升学科目非常忽视,使得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课外时间被诸多补习培训占用,无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导致当今的中学生长期运动量不足。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其影响似乎仅存于学术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显著影响。2005年较199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学生虽在形态发育方面有所提高,营养状况方面显著改善,但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素质等方面均明显下降,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辛自强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长时间以来持续增加,心理健康水平缓慢下降[1]。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

2.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

心理健康是指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2]。如性格、心理动力系统、认知风格、自我、应对方式以及人际素质和适应状况等[3]。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制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

2.1 转移注意力假说

一般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特别是情绪方面存在抑郁、焦虑等问题的人,注意力往往专一、持久地集中在特定事情上。体育锻炼对生理资源的占用能使个体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暂时忘却,或积极宣泄,体验锻炼的快乐感。Bahrbe等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机制之一是为参与者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途径,避免深陷困扰[4]。

2.2 兴奋与抑制平衡理论

体育活动中,由于各种感觉信号输入机体引起唤醒水平的提高,使人精神振奋。马尔蒂森认为运动具有抗轻、中度抑郁的效果。

2.3 社会交往假说

社会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体育锻炼通常涉及与他人共同参与,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任若鹏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常有自闭倾向,引导和鼓励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其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5]。

2.4 内啡肽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身体锻炼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低落情绪,减少痛苦感,使人在运动之后精神状态良好,精力充沛。

2.5 认知行为假说

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所持有的某种信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在完成锻炼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运动的愉和成就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并泛化于生活的其他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对抵制不良情绪的影响有很大作用[6]。

3.研究成果

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较少。在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后可以发现,由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课程任务的特殊性,相关研究更多的考虑了学业方面的因素。具体研究方面如下:

3.1 与抑郁、焦虑相关的研究

钱青文发现初中生较少进行有氧运动,学习和娱乐导致的久坐行为却不断增加,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相关密切[7]。邱远在对中学生抑郁、焦虑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考察中发现,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周炼次数、次炼时间、运动强度和坚持程度对改善男生的抑郁有显著积极影响,喜爱程度和次炼时间对女生有显著作用;在焦虑方面,周炼次数的积极效果最明显[8]。

3.2 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

孙利红发现,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最强[9]。袁贵勇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存在相关,运动时间与运动频次对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有良好预测作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宋锋在调查中发现,有运动习惯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较高;在家庭形式的体育锻炼上主观幸福感最高,然后依次是与同伴一起、学校组织、单独一人;印证了中等运动量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果[10]。

3.3 与心理韧性相关的研究

戴丽玲的研究显示,不同锻炼次数的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锻炼时间的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维度存在显著差异[11]。欧阳翠云发现,参与体育锻炼的中学生有更高的心理韧性,表现在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积极认知、自我悦纳、情绪的稳定与控制上;体育锻炼可通过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中介变量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产生影响[12]。

3.4 与整体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

蒋碧艳调查发现,体育锻炼能有效降低负面情绪,提高自尊感,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应[13]。蔡赓发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后疲劳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内部动机是导致心理健康产生变化的根本因素,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强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14]。卢宏伟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高,尤其在抑郁、焦虑、偏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强迫症等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有明显差异[6]。

4.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对相关文献整理后发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作用在中学生中效果显著,体育锻炼水平高的学生更少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更多主观幸福感和更强心理韧性,总体上显现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但同时也发现,大多数学者采用相关研究方式,少有干预方法的研究。因此,国内鲜有能成功运用到现实教学中的研究成果。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在考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基础上,加强干预模式的研究,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2009, 41(11):69 -78

[2] 王永丽,俞国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 2005, 28(4): 797~800

[3] 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1):107-111

[4] Bahrke, M. S. and Morgan, W. P. Anxiety reduction following exercise and meditat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78,2:323-333

[5] 任若鹏.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17(5):61-62

[6] 卢宏伟.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以成都市第46中学高中生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5-7

[7] 钱文青,孙莹,王彩红等.蚌埠市初中生有氧运动及久坐行为对心理认知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79-1481

[8] 邱远.中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4,18(4):1-4

[9] 孙利红.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21(2):36-39

[10] 宋锋.青少年体育锻炼中主观幸福感与运动习惯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37-39

[11] 戴丽玲.身体锻炼对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内江科技,2010,6:164-165

[12] 欧阳翠云.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