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1: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药疗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便秘;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内外兼施;老年
老年便秘是指老年人由于体弱久病,或进食纤维减少,活动减少及脱水麻醉剂使用等原因,造成大便秘结不畅,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属中医“阴结”、“阳结”、“脾约”等范畴。对老年人来说。大便排出不畅时,过度用力屏气的话,会增加腹压,血压也同时升高,可以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中风猝死等[1]。笔者采用针推药结合治疗老年便秘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一、临床资料
全部70例均为68岁以上住院病人,最大92岁,其中男41例,女29例,病程均在2周内。经中医辨证主要证型为:气血不足、阳虚寒凝、阴液不足、气机郁滞、肠胃积热所至便秘。
二、治疗方法
2.1针灸方法
取穴:天枢、支沟、上巨虚、足三里,均用泻法。加减:热秘泻曲池、合谷;气秘泻行间、太冲;寒秘灸天枢、气海、神阙、关元、上巨虚(每次取3穴);食滞泻里内庭;虚秘补血海、三阴交、照海、脾俞、胃俞(每次取3穴),灸关元、气海。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32~0.38mm、长35~50mm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20min钟。体弱者15min。留针期间每5min行针1次。上下午各治疗1次/d。7d为1疗程。
2.2推拿方法
(1)腹部操作:取穴及部位:中脘、天枢、大横、关元。操作要求:病人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先以轻快的一指禅推法在中脘、天枢、大横、关元穴治疗,每穴1min,然后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腹约10min,再以指按揉中脘、天枢、大横穴并用掌摩横结肠、乙状结肠。(2)背部操作:取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操作要求:患者俯卧位,医生坐于右侧。先以一指禅推法治疗背部两侧膀胱经,沿肝俞、脾俞向下推,往返5min,然后用按揉法在肾俞、大肠俞、长强穴治疗,往返3次。再以擦法擦热长强。热结便秘:加按足三里、支沟、曲池、合谷穴、长强、大肠俞、胃俞。气滞便秘:加按揉中府、云门、膻中、章门、期门、肺俞、肝俞、膈俞,以酸胀为度。手法刺激不应太重。再加摩气海,斜擦两肋。阳虚便秘:加横擦肩背部及肾俞、命门,再直擦背部督脉,均以透热为度。气血虚便秘:加轻揉肝俞、脾俞、内关、心俞、足三里,再将腰骶部擦至温热。可酌情配合捏脊三遍。治疗期教患者每天晨起自我按摩。具体方法:仰卧屈膝,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揉摩腹部5~10min,舒适为度;以中指指腹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用力稍重;以拇指点按足三里,有酸胀感为宜;以双手掌放于腰骶部上下往返直擦3~5min,使有透热感。治愈后患者长期自我保健按摩,晨起和晚睡前各1次。推拿1次/d,7d为1疗程,各疗程间相隔2d。
2.3中药治疗
(1)气虚便秘:特点为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大便并不干硬,神疲气怯,舌嫩苔薄,脉虚。药用黄芪、茯苓、山楂、木香、佛手、香椽、麻仁、白蜂蜜等。(2)血虚便秘:特点为大便秘结,面色苍白,舌淡脉细。药用当归、麻仁、玉竹、生地、熟地、元参、佛手、香椽、枳壳、生黄芪、白蜂蜜等。(3)冷秘:特点为大便难涩,腹中或有冷痛,喜热恶冷,舌淡苔白,脉沉迟。药用当归,仙灵脾、肉苁蓉、木香、枳壳、麻仁、生黄芪等。(4)气秘:特点为大便秘结,噫气频作,腹胀痛,胸胁痞满,苔薄腻、脉弦。药用木香、槟榔、佛手、郁金、枳实、麻仁、柴胡、鸡内金等。(5)热秘:特点为大便干结,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数。药用大黄、炙枳实、白芍、生地黄、元参、生芪等。疗程:连服7d,早晚各1次,7d为1疗程。
三、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排便通畅,大便1~2d次;好转:大便基本正常;无效:针灸、推拿、服药2个疗程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观察,其中痊愈32例,占45.7%,好转30例,占42.9%,无效8例,占11.4%。总有效率达88.6%。
四、典型病例
患者,男,75岁。2年前患心肌梗塞卧床1月,治疗期服潘泻叶汤剂缓解便秘。出院后排便困难,少则3、4d不便,多则7d以上不便。长年需用泻剂帮助排便,有时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甚或腹痛、腹泻。苦于药物弊端,患者前来接受针灸推拿。时诊:体瘦乏力,面色淡白,口唇微绀,腰痛腹冷,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沉迟,属虚秘、冷秘。依法服中药汤剂配以针灸推拿,7次后排便正常。患者长期自我按摩,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五、体会
老年人脏腑功能减弱,肠道传送无力,故成便秘。以虚秘、冷秘、气秘为主。在治疗时,不可妄用泻火通便之药,而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同时加入理气健脾之品。根据病因,分别施用健脾、益气、温阳、养血、润燥等法,以治其本。摩腹能调和脾胃,刺激消化液分泌,促进肠蠕动;推揉中脘、天枢、关元、大横能通利气血,行气导滞,宽肠通便;按揉足三里、上巨虚、支沟能通三焦气机,畅行气血,升清降浊,通腑下气;推脊柱两侧腧穴能疏通经络气血,调五脏六腑。针灸取穴治疗与推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消化液分泌不足,肠道紧张性降低、运动功能失调,腹肌与盆肌张力降低,或精神神经因素、药物因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影响,容易导致习惯性便秘。针灸配以推拿,可宣通气机、畅行气血、升清降浊、通腑导滞、疏肝理脾和胃、补肺健脾益肾、养阴润肠,共奏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4] 优: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腰部及腿部活动正常,直抬腿试验阴性,能恢复正常活动及工作;良: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基本正常,直抬腿试验>70°,能恢复轻工作;有效:腰腿疼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生活能自理,直抬腿试验>6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
4 讨论
笔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外力伤及筋骨,致瘀血内阻,气血运行失调,或因风寒湿邪外袭,邪阻经络,致使机体阴阳失衡失调而引发本病。以外伤为主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瘀邪所致,根据“瘀者攻之,结者散之”的原则用药;而因长期劳损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则多为寒湿之邪所致,应根据“寒者热之,湿者化之”的原则用药[1-3]。热敷散既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又能散寒化湿,通络止痛。方中川芎、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破瘀血,生新血”;川芎行气和血;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使血活气行。使用伸筋草、透骨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川乌、草乌散寒除湿,祛风止痹,桂枝、桑枝以加强散寒、除湿、止痹的功用[4-5]。
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须重视牵引的、角度、重量及时间[5],合理利用牵引治疗加大椎间盘间隙,减少椎间盘压力,使突出髓核组织一定程度还纳,改变神经根与突出髓核的位置关系,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从而使腰腿痛症状消除或缓解[6]。
【参考文献】 [3]王之虹,盖国忠.痹病的伏邪病因研究与临床诊治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3.
[4]苏源冰.血府逐瘀汤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4):60.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23-02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idiculapahy,简称CSR)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伏案日久更是使其发病率只高不下,引起了学者们和人们的重视。笔者将2004年至今为止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推拿手法
[1]孙树椿孙教授认为,手法治疗应是颈椎病的首选。通过手法在人体病变部位及压痛点上适度的机械性按摩刺激,对神经末梢与其周围的无菌性炎症组织起到间接的松解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阻断疼痛的传导,起到“去痛致松,松则不痛”的治疗作用。丛德毓等[2]采取颈椎旁神经根阻滞法加颈部扳动法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7.8%。周红海等[3]得出结论: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根据不同节段选用不同的调整椎体、关节的手法,比单纯运用一种调整手法或纯粹的软组织按摩方法疗效明显。王晓升[4]选取5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门诊病人,先充分放松,再用拿法和拨法拿拨颈后部两侧僵硬的肌肉,手法轻重适度,之后点按风池、缺盆、极泉、肩井、臂、肘、曲池、小海、少海、手三里、内关、外关、列缺、合谷、神门等穴位,最后采用“提端法”。对于颈椎生理弯曲度消失的患者,嘱其回家配合进行自身重力牵引。临床治愈41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2例。张氏[5]运用点穴(风池、颈神经压痛点、缺盆)镇痛法、端脱旋转法、松肌解痉法推拿三部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消炎止痛,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以达到“通则不痛”。叶兵[6]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三步手法:准备手法(点、按、揉、捻、滚等法),扳法,善后手法(提、拿、劈、散、归合等法)。通过三步协调,祛风散寒、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调理脏腑、理筋整复。于氏等人[7]采用中医导引与整脊治疗,治愈率84.6%,总有效率96.66%。詹红生等[8]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纳入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配至治疗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或颌枕吊带牵引治疗,发现手法治疗效果与年龄、病程、病情和中医证型无显著相关性,远期疗效亦佳。于氏诸人[9]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且通过临床试验说明了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和总症状的缓解方面均有疗效,且具有成本优势。罗汉华等学者[10]指出,本体感觉反射疗法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有不错的疗效,表现在肌力改善情况及关节活动范围改善上。
2 中药疗法
2.1 中成药
宋敏等[11]证明了颈痛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陈君生[12]将1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随机分为颈康饮治疗组(87例)和颈复康颗粒对照组(65例),结果证实了颈康饮不仅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病理变化,降低血清细胞因子IL一10和dCAM一1水平。韦丹[13]等发现芪葛颗粒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加之安全,无毒副作用,且服用方便,对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尤为理想。申氏诸人[14]则通过临床药观证实了颈痛平可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效解除局部水肿充血,从而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炎性物质对神经根的刺激而使症状缓解。雒晓东等[15]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舒筋通络颗粒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可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亏虚、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治疗。
2.2 汤剂
杨氏等[16]发现白芍木瓜灵仙汤补肝益肾、强健筋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驱除外邪而使神经根周围组织水肿、充血尽快吸收,减轻粘连,但是对于椎间孔明显狭窄、椎间盘明显脱出者疗效较差,需要配合其他方法。陈氏[17]选择伸筋草汤加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19例(治疗组),布洛芬片加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1例(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比较,P
3 针灸疗法
李涛[18]的研究证明指针疗法和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具有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疗效基本相当。且指针疗法具有针灸、推拿双重作用,是一种操作简便易行、相对经济安全的传统治疗方法,适于大众推广,尤适于畏惧针刺治疗的患者。安氏等人[19]则明确点出,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有很好的疗效,且治疗前景广阔。张氏[20]利用悬钟穴神经根型颈椎病,验证了单穴治疗具有取穴少、收效快、疗效高、简便易行、容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而单穴用之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1]腹针疗法为薄智云教授所创,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一个微针系统,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具有简便、易行、安全、适应症广等特点。宣丽华等证明了腹针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更显示优势,腹针通过针刺腹部穴位直接调和脏腑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观念。李氏[22]则明确提出“天宗穴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4 针刀疗法
张氏等[23]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方法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刀牵引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2例)和牵引对照组(简称对照组32例)。结果两组经Reddit分析P
5 综合疗法
庞建等[24]一致指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从针刺推拿手法和药物三方面着手,以疏通经络,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是较好的治疗方法。王朝阳[25]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治疗方法时,采用卧式手法牵引或机械牵引、手法整复、局部理疗、颈椎椎旁肌或颈神经注射点注射配合颈肩保健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65例,有效率达98.8%。而夏玉光等学者[26]对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药内服、颈椎牵引、中药丹药外揉并TDP理疗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也说明了中医综合方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组方科学、切中病机、药简力宏之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刘小刚等[27]采用推拿疗法配合中药药酒内服、消痹膏外贴综合治疗8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突出了中医特色,标本兼治,彻底根除病邪、病根。王向阳诸人[28]运用牵引中药熏蒸配合颈前筋膜扩张术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地解除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受压,恢复颈椎生理弯曲度,缓解肌肉痉挛及疼痛,从而有效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曾绍明[29]分析证明了辨证分型内服中药配合颈椎牵引加手法按摩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有效、安全、治愈率高的特点。陈东等人[30]提出,在医生的手法治疗的同时,配合耳穴压豆、泥疗法或蜡疗法、指导病人正确使用颈部围领、抗感染护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特色的中医护理,通过观察11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的治疗情况发现疗效甚佳。
6 小结
中医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用方法,特别是手法和中药。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椎动脉、颈神经的压迫或刺激等途径实现的。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并不详尽,大都倾向于临床症状的改变,而相关理化指标、物理学和力学方面的数据则相当缺乏。此外,从所选文献可以看出,很多学者已开始采用现代化技术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今后研究工作者必当与时俱进,开拓思维,设计出一套安全可靠并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另外,中药的疗效研究也局限在症状的探讨上,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综上所述,无论哪种保守治疗在安全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疗效指标上,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我们坚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的治疗手段将会朝更科学更安全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峥嵘.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 17(5):697-698.
[2] 达德毓.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80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2(20):23.
[3] 周红海.分节段整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6):1
[4] 王晓升.中医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8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7,23(8):17.
[5] 张广英.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200例临床观察[J].跨世纪科技成果与优秀论文630-631.
[6] 叶兵.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7] 于兆华,陈福香,魏小丽,于霞,郑秀玲.中医导引与整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6.
[8] 詹红生,牛守国,吴健康,程英武,石瑛,石印玉,詹强,倪克锋,范炳华,张杰,熊爱民,厉巧,谢远军,陈省三,张能忠,邵建萍[J].中国骨伤,2006,19(5):257-260.
[9] 于嘉,谢雁鸣,朱立国,于杰,张清.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4):7-8.
[10] 罗汉华,郭友华,农文恒.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J].传统医学与康复,2009,24( 2):118-121. [11] 李全真.按摩牵引治疗颈椎病318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55.
[11] 宋敏,罗晓.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8,20(10):10-11.
[12] 陈君生.颈康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6.
[13] 韦丹,方苏亭,王世兵,马方玉.芪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9):44-46.
[14] 申洪波,白云静.颈痛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5):341-343.
[15] 雒晓东,梁德,刘金文,黄枫,陈新宇,胡国恒.舒筋通络颗粒治疗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Ⅱ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 ,14(4):48-50.
[16] 杨氵光,杨耀洲,赵玛丽,程坤,王冲.白芍木瓜灵仙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8年,20(2):9-11.
[17] 陈小虎.伸筋草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6):536-537.
[18] 李涛.指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19] 安光辉,赵毅,孙鹏.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与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129-131.
病Ⅱ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 ,14(4):48-50.
[20] 张云凌.针刺单穴(悬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福建:福建中医学院,2006.
[21] 宣丽华,甘海球.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 2126-2127.
[22] 李雪青.“天宗穴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23] 张秀芬,俞杰.针刀三步神经定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12(2):14.
[24] 庞建,徐秀萍.针刺推拿结合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1(6):195-196.
[25] 王朝阳.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65例[J].颈腰痛杂志,2004,(4):254・
[26] 夏玉光,梁润英,张建福.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9):540-541.
[27] 刘小刚,崔箭.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J].2004,31(8):671.
[28] 王向阳,孙晴,孙义军,刘波,龚福太.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5例[J].现代中医药, 2007,2(5):64-66 .
现代大学生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大,再加上饮食不规律,熬夜等不良习惯导致大学生“胃病”发生率增高,而导致我们“胃病”的有一神秘物质――幽门螺旋杆菌,在此充当重要角色!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1)和罗宾・沃伦(Robin Warren)也是因为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而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贝勒医科大学消化器官内科助教山冈吉生和他所在的国际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称, 通过分析人体胃内的幽门螺旋杆菌的遗传基因, 证实人类曾分别在3 万多年前和5000 年前两次从亚洲迁徙到太平洋地区。可见,人们已经用幽门螺旋杆菌来揭示人类迁徙史,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人类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为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Hp也是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世界人口的平均感染率达50% ,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可达80%,中国Hp感染者达6亿,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其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并将其列为第一级致癌因子。每年因为胃癌死亡者超过20万人[1-2]。
幽门螺旋杆菌这一神秘物质为什么这样重要,它是怎样发现的呢?它究竟是什么呢?早在1875年,一位波兰医生就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到他发现胃里有螺旋状的细菌,这时候就有人怀疑胃炎和溃疡病跟该细菌感染有关系,但由于当时条件的局限,无法将细菌分离培养出来,这一发现渐渐被人忽视和遗忘。随着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病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有不少研究者在胃里发现螺旋状细菌、1979年4月,在澳大利亚珀斯皇家医院工作的沃伦在一份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一条奇怪的“蓝线”。他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蓝线”竟然是无数紧粘着胃上皮的细菌组成。为了让同事相信他的发现.他将病理切片进行了染色处理,结果细菌清晰可见,而且数量比预想的要多得多,他还发现这些细菌所在部位,基本都是在胃有炎症或者溃疡的地方。1980年,他在医院内部刊物发表了文章,认为胃炎和溃疡病与螺旋菌感染有关。随后,对沃伦的想法也持怀疑态度的马歇尔也参与研究,并且渐渐相信沃伦的观点是正确的。此后,二人共同对l00位患者的胃活体组织切片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几乎所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内都有这种细菌; 1982年终于培养出一种不知名的细菌。他们认为,这种新细菌属于弯曲菌家族,遂将其命名为幽门弯曲菌,后来又发现,它应该属于螺旋菌,所以又改名为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尿素酶经过分解之后在菌体周围形成一团碱性的“氨云”,可以抵抗胃中的酸性环境,免受胃酸的伤害。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外形通常呈S形或弧形,长约3微米,宽0.5微米;菌体一端长有2―6根长约3~5微米的鞭毛,这些鞭毛可以使细菌方便地穿过胃黏膜而定居于胃上皮细胞。以前,“没有胃酸就没有溃疡”的机理一直在消化道溃疡发病中占统治地位,认为胃酸是导致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旋杆菌发现后,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病”的相关性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目前认为其病因很复杂,主要原因在于HP感染之后打破了黏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的平衡,即侵袭因素的增强和防御因素的削弱导致了消化性溃疡的形成。①HP凭借其毒力因子作用,在胃黏膜(胃和有化生的十二指肠)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3]② HP感染可增加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 HP主要作用是破坏正常胃及十二指肠的黏膜屏障,其首先覆盖在正常胃及上皮细胞表面的黏液层,然后通过胃蛋白酶和对黏膜有损害的细胞毒作用引起黏液层分离,细胞内黏液颗粒减少,并损害微绒毛和细胞:HP的尿素酶在黏液层内产生局部高浓度氨改变了黏膜pH值,进而导致H+反向弥散进入并透过黏膜层,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后者主要刺激H+受体,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HP还产生蛋白分解酶、脂酶、磷脂酶A,造成黏膜结构破坏;HP还减少十二指肠黏膜分泌碳酸氢盐,加重了胃黏膜损伤,进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
HP导致的消化道疾病(主要是消化道溃疡)的治疗:1 单药治疗,用铋盐、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等单一药物治疗,对Hp只部分有效。2 二联疗法,包括铋剂或PPI与一种抗菌药物联合应,邱世犹等采用雷尼替丁胶体铋与克拉霉素联合应用,疗程14 d,Hp根除率>82%[4]。国内其他报道二联疗法Hp根治率更低。3 三联疗法,1990年世界胃肠病专题会议推荐标准三联疗法,称为治疗“金标准”,即胶态次枸橼酸铋120 mg、阿莫西林500 mg和甲硝唑400 mg,均为4次/d,2周为1个疗程,Hp根除率可达90%以上[5]。4 四联疗法,以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如PPI、铋剂、甲硝唑和四环素,Hp根除率>95%或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替硝唑的四联疗法HD根除率95.7%[6]。西药疗法中三联疗法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案,四联疗法为补救方案,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
HP导致的消化道疾病的预防: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尤其是早餐习惯,长期不吃早餐,胃酸没有食物中和,胃黏膜受刺激,易发生胃炎等疾病。三餐有定时定量,不可暴饮暴食,对刺激性食品要有节制,尤其是有晚上吃夜宵的人;②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胃部受凉;③对工作学习压力大的,要适当减压;④不要随便食用如去痛片,阿司匹林等对胃黏膜刺激性大的药物;⑤幽门螺旋杆菌不但与胃炎,胃溃疡,胃癌密切相关,而且它还可以在人群中相互传染,因此,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如对公共餐具的消毒等。
参考文献
[1] 胡伏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53,227―234.
[2] CHRISTIAN PRINZ,SUSANNE SCHWENDY,PETRA VOLAND,H pylori and gastric cancer:shifting the global burden[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34):5458-5464.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8-409.
[4] 邱世犹,陈文力.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方案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1):50―51.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
【关键词】 不育症; 精索静脉曲张; 中医药疗法
Research progress in TCM treatment on varicocele infertility
PANG Baozhen1, PANG Qingyang2, PANG Huiqing1
1 Liaocheng Hos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ospital, Shandong Liaochen 252000, China
2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ospital, Shandong Jinan 2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xplore on the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of TCM treatment on varicocele infertility. Methods: Review was made by referr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by combining personal clinical experiences. Results: TCM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researches on etiology, differentiated diagnosis,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external herbal treatment of varicocele infertility. Conclusion: TCM can have good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cocele infertility
【Key words】 Infertility; Varicocele; TCM treatment
精索静脉曲张是指精索静脉因回流不畅、血流瘀积而造成的精索静脉蔓状丛发生扩张、伸长、迂曲,呈蔓状如蚯蚓盘曲在阴囊内,继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学“筋瘤”、“筋疝”的范畴。现将中医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总有瘀血为患;或因肝肾不足,外感寒湿,气滞血瘀,筋脉失濡;或因举重担物,长途跋涉,筋脉受伤,肝络瘀滞;或因湿热下注,脉络失和;或因脾虚气陷,血运无力,皆可形成筋疝或筋瘤。病后血运受阻,蕴而化热,血不养睾,热灼精伤,可以导致不育[4]。王琦等[5]认为肝肾亏虚、肝郁气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日久则瘀血停滞,络道阻塞,以致脉络迂曲、显露,是本病的病机特点。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病位在外肾,气滞血瘀是标,肾精亏虚是本。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徐福松,莫惠等[4]分为5型:血瘀络阻证,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和剂局方》)加减;气虚夹瘀证,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肾虚夹瘀证,右归丸(《景岳全书》)合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湿热夹瘀证,防己泽兰汤(《男科纲目》)合枸橘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减;寒滞厥阴证,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王琦等[5]分4型:湿热瘀阻证,方用防己泽兰汤加减;寒滞肝脉证,方用当归四逆汤合良附丸加减;瘀血阻络证,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肝肾亏虚证,方用左归丸加味。刘云鹏[6]将男性不育分4型:滋阴清火养精常用知柏地黄丸合五子丸;补肾生精常用六味地黄丸合五子丸(即六五合方);疏肝活血通精常用血府逐瘀汤;清利湿热通精常用前列腺炎方(验方):蒲公英30g、枸杞子12g、炮甲9g、赤芍15g、石韦15g、败酱草30g、泽兰叶9g、红花9g、桃仁9g、丹参15g、没药20g、王不留行24g。刘云鹏一般以辨证(尤重舌脉)辨病(着重检查结果)相结合治之,以肾虚为多(重在肾),其六味地黄丸合五子丸(六五合方)、知柏地黄丸合五子丸,使用频率最高。李祥云[7]分5型:肝肾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气滞血瘀用红花桃仁煎加减;寒湿凝滞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湿热瘀阻用萆渗湿汤加味;气虚不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曹开镛[8]分3型: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气滞血瘀用理气止痛汤(《中医伤科学》)加减;肝肾亏虚,扭伤筋脉用左归丸加味。李曰庆[9]分3型:血虚肝郁,肾阴亏损用左归丸加减;脾肾阳虚,肾气不充用右归丸合二仙汤加减;血瘀络阻,痰瘀互结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庞保珍[10]分5型:湿热瘀阻用自拟薏丹筋春汤;寒滞肝脉用自拟暖肝筋通汤;瘀血阻络用自拟水蛭理筋汤;气虚血瘀用自拟参芪调筋汤;肝肾亏虚用自拟枸杞畅筋汤。
2.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徐福松[2]主张: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证从病辨,以病统证,只有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治疗效果。只辨证不辨病,则很难把握其病的全貌,从而治疗也往往难以取得好效。
2.3 专病专方
陈和亮[1]将精索静脉曲张所致少及弱症辨证为肝经血瘀,应用前列通瘀胶囊治疗56例取得了显效41例、有效13例的疗效。
2.4 针灸推拿
王琦等[5]采取每晚睡前平卧,以右手食指和拇指缓慢按摩阴囊,以促进精索静脉血液回流。每次20~30min,每晚1次。
2.5 中药贴敷
庞保珍[11]辨证贴敷:湿热瘀阻用自拟萆桃螽斯丹;寒滞肝脉用自拟橘荔金枪长胜丹;瘀血阻络用自拟桃红衍嗣丹;气虚血瘀用自拟济气逐瘀汤;肝肾亏虚用自拟菟棱毓麟散。用法: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瓶装备用,治疗时取药末10g,以温开水调成糊状,纱布包裹,敷于脐部,胶布固定,3天换药一次。
3 手术治疗
对于精索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争议较大。大多数泌尿科专家认为精索静脉曲张与不育症有关,而其他生殖医学专家认为不育症与精索静脉曲张无关。许多设计了对照组的研究表明,精索静脉结扎术对于不育症治疗是无效的。但也有支持精索静脉结扎手术可治疗不育的研究,但由于随访脱落病例较多,病例样本小,结果可信度低,这方面仍需开展进一步对照研究[3]。
4 小 结
精索静脉曲张真正有症状的病例不到35%[5],不少人存在此病但无症状,常因体检或不育就诊检查时才发现,因此对不育患者,必须重视系统查体。本病辨证应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察局部以分轻重,视整体以察虚实。本病虽以瘀血阻滞为患,但其病机又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阻滞等之不同,必须辨证论治,方可收到良效。本病的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统一,以利于深入研究与广泛交流。
参考文献
1 陈和亮,陈通文.前列通瘀胶囊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所致少及弱症[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9): 57.
2 郑怀南.徐福松教授临床研究男性不育症的特色和优势[D].南京中医药大学,二000级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单位代号:10315,学号:20004001,1~48.
3 江鱼.不育症诊治中的几个问题与思考[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2,16(3):156-157.
4 徐福松,莫惠主编.不孕不育症诊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8-335.
5 王琦主编.王琦男科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91-596.
6 刘云鹏,等编著.刘云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54-265.
7 李祥云工作室.李祥云治疗不孕不育经验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2-167.
8 曹开镛主编.中医男科临床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50-53.
9 李曰庆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男性学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330-334.
10 庞保珍编著.不孕不育中医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藏医药魅力何在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以信息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发展阶段,但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藏医药依然魅力不减,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青睐。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提供的信息表明,最近20多年间,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的藏医医疗、教学、科研和藏药生产体系。有20多个国家设立了藏医学研究机构。藏医药学的经典专著《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
藏医药何以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日益引人注目?出席此次学术会议的中外学者提交的500余篇论文集中展示了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藏医药起源于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逐步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著名藏医药学家强巴赤列说,藏医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人们或许无法想象,藏医早在公元8世纪就揭开了人体胚胎学的奥秘。”北京藏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专家仁旺说,藏医强调人体的整体调理,所用药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份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其他同类药物,在治疗消化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疗效。这是藏医药吸引患者的又一显著优势。
来自印度的达师博士毕业于德里大学藏医系,在印度和意大利开了五家印度医院和藏医诊所。他认为,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藏药产自号称地球四大超纯净地区之一的青藏高原,几乎没有污染,不会产生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崇尚天然药物的时尚。藏药主要取材于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青藏高原共有2000多种植物、159种动物和80余种矿物可以入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认为,藏医药的另一诱人之处是它的文化内涵。他说,藏医药是熔古代哲学、天文历算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于一炉,并同藏传佛教紧密结合的人文医学。“这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医学领域的反映”。
揭开人体奥秘的藏医“唐卡”
会议期间,中外专家在藏医学院图书馆里看到了一幅数百年以前绘制的描述人体胚胎发育的藏医“唐卡”。
藏医院院长占堆说,这是古代藏医为解说形成于公元8世纪的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而绘制的80幅彩色挂图之一。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鱼期、龟期、猪期”的顺序,与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古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1000多年。”占堆说。印度藏医学专家达师博士在观看了这幅绘制精美的唐卡后,不由得感叹:“12世纪就用图画形式介绍藏医药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医药史上亦属罕见。”形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藏医藏药,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防病治病知识和用酥油治疗外伤的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公元8世纪藏医鼻祖宇妥·云登贡布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当时中医、古阿拉伯医和印度医的发展成果,编著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藏药理论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分《总则本》、《论述本》、《秘诀本》、《后续本》,共156章,系统地论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种类、服用方法,以及饮食起居、卫生保健、行医道德等,首次揭开了雪域高原人体的奥秘和防病治病方法。
从公元12世纪到17世纪,一代又一代藏医名家先后绘制了80幅《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成为藏医药学的形象化教科书,使藏医藏药在、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藏区广为流传。根据第36幅彩图中的描绘和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00多件精制的外科手术器械推测,当时藏医的外科手术十分发达,可以进行刀伤、烧伤、骨折等各种外科治疗。占堆说,有些传统的藏医手术,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在沿用。他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有名的白内障手术藏医,他们可用一根金针挑拨白内障,使患者重见光明。”这种古老的藏医眼科手术,一直延续到在实施现代医学眼球晶体浑浊摘除手术。
古老藏医药插上现代科技翅膀
自古以来就凭望、触、问等方法诊断病情的藏医如今普遍用上了听诊器、血压仪、B超、CT等现代医疗器械,世代相传的藏药作坊也正被现代化的藏药生产线所取代。
现代科技的导入不仅弥补了藏医药在诊断等方面的不足,而且揭开了一系列有关藏医药疗法的难解之迷,消除了国内外许多人对民族医药科学性的怀疑,使古老藏医药的发展如虎添翼。我国目前已有20多种藏药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36种藏药载入部颁标准。全国不仅建立了57所藏医医院,而且有36种藏药被300多家中西医医院普遍采用。专家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放血等藏医药的一些独特疗法作出了科学的解释。1994年,由国内知名藏医、针灸和解剖专家组成的攻关组经过两年临床研究,对77个放血脉位进行了层次解剖,不仅确定了原有脉位的确切位置,而且增加了24个新的放血脉位,使这一传统疗法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临床上更易操作。
有关部门还组织专家对1000多种藏药药用植物的名称、种属、药理成份、功能作用、用法用量等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使藏药生产走上了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从喇嘛到国家级医疗专家
关键词: 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应用; 小儿厌食症/中药疗法; 增食欲素/血液; 瘦素/血液; 神经肽Y/血液
小儿厌食症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现的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疾病,属当今儿科四大病证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病迁延日久,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免疫力低下以及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医学多采用助消化、补锌剂治疗,但这类药物在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方面存在不少弊病。近年来,我们对运脾法及其组方"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进行了临床观察,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患儿食欲降低,见食不贪,食量较常量减少1/2以上,持续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中医诊断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②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胀;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量定时,过食生冷、甘甜厚味,嗜零食或偏食。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本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12岁;③病程≥2周;④近1周内未使用过消食导滞中药及助消化药。 表1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
1.5 排除标准 ①未能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厌食者;②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6 治疗方法 1.6.2 对照组 治疗以健胃消食为主。药用健胃消食片(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Z36021464)。组成: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山楂。用法:根据不同年龄给予不同剂量口服(不能咀嚼者,可磨成细颗粒吞服)。1~3岁:1片/次,每日3次;3~8岁:2片/次,每日3次;8~12岁:4片/次,每日3次。
两组治疗期间均不控制饮食热量,以4周为1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及方法 (1)综合疗效判定标准:痊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达正常健康儿(超过或恢复病前水平),体质量增加≥0.5kg,伴随症状消失,各项观察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增加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体质量增加≥0.25kg,伴随症状改善,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改善。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增加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体质量略增加,各项观察指标稍有改善或变化不大。无效:食欲、食量变化不明显,伴随症状可有改善,但体质量未增加,各项观察指标无改善。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疗效指数≥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尼莫地平法)I疗效=(s治前-s治后)/s治前×100%。 2 结果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表3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表4结果表明,经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而对照组仅在食量、食欲、面色、嗳气腹胀、恶心呕吐和大便不调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除面色、舌象脉象外,其余症状体征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尤其在食量、嗳气腹胀、恶心呕吐和大便不调方面改善更明显,说明观察组对脾运失健型患儿疗效显著。
2.4 两组治疗前后体格发育状况比较 表5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身高、体质量、胸围和维尔维克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身高、胸围和维尔维克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身高、胸围增长不明显,维尔维克指数亦无明显改善;但两组平均体质量均有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P<0.05),而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小儿厌食症患儿的体质量增加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2.5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水平变化比较 表6结果表明,经治疗后,神经肽Y和增食欲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瘦素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均有影响。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对于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的影响优于对照组。表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统计方法:Ridit检验;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统计方法:Ridit检验;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表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5,②P<0.01,与治疗前比较;③P<0.05,④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5 两组治疗前后体格发育状况比较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6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水平变化比较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目前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对儿童生长发育构成极大威胁。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理是脾运胃纳功能失调,治疗的关键是调整脾胃,尤以运脾为主。临床上我们选用运脾法及其组方"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其主要药物组成为:独脚金、葫芦茶、布渣叶、太子参、陈皮、鸡内金、枳实、砂仁、山楂。方中独脚金为广东草药,功主清肝、健脾、消食、杀虫,尤善清肝热而消疳积;葫芦茶,凉而微苦甘涩,功主清热、消滞、杀虫等;太子参,甘微苦,性平,具有健脾益气、养胃护阴之功,常用于脾虚食少,倦怠乏力,若与消食化积之药相伍,更增其运化水谷之功能,故三药共为君药。枳实,苦、辛酸,微寒,具有健脾开胃、消食之功效,若饮食不思,因脾气郁结不能运化者,皆取其辛散苦泻之力也;砂仁气味辛温而芬芳,为开脾胃之要药;布渣叶祛湿消滞,此三药共为臣药。鸡内金,甘平,功能健胃消食;山楂,甘酸,微温,功专化食健胃,且味中和,消油垢之积,故幼科用之最宜;陈皮调中行胃肠滞气,可加强胃肠蠕动,使排空加速,并可促进胃液分泌,此三药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运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且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重在运化,使脾气充盛,胃气得和,谷气得消,纳化正常,以达到治疗厌食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表明,服用健脾增食颗粒后,患儿食欲明显好转,食量及体质量明显增加,临床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嗳气腹痛、大便不调等均明显好转或消失,充分证实了运脾法的有效性。
摄食调节网络的协调性摄食活动是维持生命基本的生理活动,食欲调节具有复杂而精细的调节机制,涉及多系统和多因素,而多因素互相影响、互相控制组成食欲调节网络,共同调节食欲。在正常情况下,各种食欲因素相互影响,精细调节,食欲调节网络处于平衡状态;在病理状态下,食欲调节网络的协调性被打破,导致摄食和能耗的不平衡。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有关神经内分泌营养调节网络的研究表明,小儿厌食症发生多因食欲调节紊乱所致,事实上食欲的控制是由大脑神经及内分泌网络共同完成,而其中NPY、leptin和orexin三者均为食欲调节因子,三者共同合作,相互影响,对调节饮食和能量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证明[3-6],在调节进食和能量代谢上,leptin与orexin相互作用,有可能是leptin通过orexin起作用,如大鼠腹腔连续注射leptin 7d后,下丘脑orexin A含量显著降低。也可能是leptin通过NPY、orexin A、Agouti相关蛋白、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POMC)、促黑色素细胞激素(αMCH)等共同起作用。神经内分泌反馈网络使食欲的控制及能量的消耗处于一个平稳的自我稳定过程中。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就可能会出现厌食或能量障碍如消瘦、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