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1: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分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用活教材。教材打破传统分族体系改为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和物质为主线来学习,看似规律性不强,实际上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新教材第1章第2节的内容是“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这在以往的教材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它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以金属钠、非金属氯气的性质为载体,使学生体验怎样科学、合理地研究物质性质;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常用这种方法和程序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本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起到了定向指导的作用。
2.主动学习。高一化学教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初三到高一,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许多,学业的压力也增大了许多,因此传统的死记硬背会收效甚微,这时要求学生转变学习理念,以理解记忆为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最初可以遵循教材的设置来进行,以后逐步培养自己思考问题,找寻问题的能力。比如,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活动·探究”等活动性栏目,“方法引导”、“工具栏”等方法性栏目,“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等拓展性栏目。学生不应只注重知识而忽略能力的培养,而应该在这些栏目的导引下,学会观察、思考、质疑、迁移、应用、整合等。
3.适当练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学的是新教材,做的是旧习题。由于刚开始知识面窄,做题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容易有畏难情绪。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学生对这些习题要学会取舍,不要搞题海战术,更不能去啃难题、偏题。可以先把舍去的题目保留,等以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回头总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中主要是解决二点:一是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是介绍最新的化学科技成就。教师应尽可能避免照本宣读,这里介绍课本上所没有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尤其应注意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化学知识。这里同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面和可接受性,避免过度深奥而导致学生的不理解。
2.正式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一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突破初中化学中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局限性,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思维突跃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新境界中来,能不能自觉地完成这种思维突跃,往往是能不能适应今后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教学中:(1)注重对概念进行对比与联系,使学生建立概念。建立概念的前提就是要使学生明析概念的来龙去脉、所研究事物的对象等。如氧化、还原是“变化”,氧化剂、还原剂是“物质”等。力求通过对比联系过好概念关,这是分析和学好本节的前提和关键。(2)化合价是学习本节的入手点和突破口,也是分析解决氧化还原问题的关键点。鉴于学生在初中化合价的学习中尚存在许多疑点,建议教师首先对化合价进行复习,为学生快速识别价变提供帮助,以防止学生学习分化。(3)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多次重复地加强诸多概念的辩证对比,并引导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4)教学中应着重强调氧化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既对立又统一。注意学生学习中常将二者分离以及得失电子数不等或只有物质得电子却没有物质失电子的错误。
3.对离子反应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反应的又一突跃,并且在此基础上,也第一次把物质的鉴别提高到离子鉴别,这无疑对简化与深入认识反应是有利的。教学中建议:(1)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加以对比,这是学好本书的先决条件。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问题本质的强调。尤其应强调电解质概念的适用范围(化合物)、判断标准(二个条件满足其一);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和实质(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实质是自由移动离子的定向移动,即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划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唯一标准(划分的唯一标准是看电解质能否完全电离,与其溶解性无关这一点学生常常混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就很弱,电解质的强弱跟导电能力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2)注意控制好教学的深度。学生第一次从本质上认识反应,特别是离子反应,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不可随意拔高,否则将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3)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基本功,必须重点训练。训练起点不可过高,应从易到难,不可引入复杂和定量型离子反应,主要应局限于复分解反应和简单的置换反应。(4)应加强对常见难溶性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易挥发性物质的强化记忆教学,这对改写和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极为有利。
4.学生初次结识能量问题,加之能量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而本节教学要求并不高,为此,建议:(1)教法要灵活,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注重让学生探索问题;注重学生得出结论。(2)要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变化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3)对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对学生进行节能、环保教育
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生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能继续深造。高中化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又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研制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的基础。充分掌握现代化学学习的方法,才能跟上当今知识飞速发展的要求。
探究式教学法的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高效快速地获取信息及分析、利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认真把握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面临矛盾,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所以,教师的问题创设非常关键,一般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本学科知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到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化,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各层次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问题,注意各层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尽可能采用低起点,层层推进,做到统筹兼顾。既要为高层次的学生插入腾飞的翅膀,也要为低层次的学生装上起跳的助力器;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热点问题。提问有新意、有趣味、有针对性,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变“问题”为兴趣,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创设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2.以疑导读,师生互动
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后,就会在疑问的引导下去探究和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教学的重心转到学习过程的调控、环境的创设上,积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充当一个在关键时刻对学生的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人。要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所创设的问题,对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学后自己解答;对较难的问题,则需要通过教师启发来解决;对于应用性的问题,还需要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获取信息,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它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补充,共同提高。要鼓励同学们勇于探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敢于尝试、善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探究式学习强调师生互动,强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并不能全面否定教师讲授的作用。但这种讲解应当是精讲,是有针对性的点拨式的讲解,主要在于解决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出现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评讲时要简练、准确、生动,点拨要力求巧妙,使学生既能窥见门径,又不一览无遗。为了充分解答所创设的问题,教师还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相关资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最好有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或举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加以比喻讲解,然后再回到概念和原理上来,加以升华,达到把学生引入回味和思维之中的境界。引导和诱导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技能、开发思维、学会探究。
3.自主质疑,发展思维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查阅资料等自主学习过程,知识进一步丰富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智慧和潜能大大地被激发出来。此时,学生的学习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促使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达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放飞想象,激发学生的怀疑和批判意思,敢于并善于向老师发问,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表现自己,体验成功。倡导学生自主质疑,就是指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凡是受课本知识触发而闪现的问题,或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所产生的不明白的问题,或是对教师的讲课、说法认为不对或不理解的问题都可以大胆地提出,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种既有教师设计问题又有学生提出问题的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4.及时评讲,总结提高
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效果,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评价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等进行评价。具体来说,评价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总结既是对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一个总的回顾,也是每个学生的一种深入和提高。整个认识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为始,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为终。
探究式教学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人人参与教学、参与竞争的新型教学手段,是一种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互动教学结构。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学习,促使其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真正体现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学习与合作。另外,由于教师不再将问题的答案事先告诉给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理科综合”高考科目改革,对化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的中学化学教师正以此为契机,更新教育理念,深入教学研究和改革,致力自身知识的更新,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模式。当然也应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有的认为理科综合涉及理、化、生等多门学科,教师应是通晓理、化、生等多门学科知识的全才;有的受“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模式的影响,对化学教学的研究无所适从;有的急功近利,为应付考试,四处收集“模拟试题”,使学生沉浸在题海中。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高考科目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展化学教学工作的问题作一番讨论。
一、贯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在高考科目改革的背景下,强调这一教学原则又赋予其新的含义。
一是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变革,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必需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以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积极实践探索为基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创设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的活动情境,设计不同的探索发现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会学习的学生才可能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二是解决综合理科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同时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已经掌握了解决理科综合问题所需的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一个化学教师感到难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在学生来说也许并非难事。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加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从总体观点出发、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个问题,综合几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加强化学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3+理科综合”中的综合科目考试强调的是综合能力测试,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各学科知识为基础的。综合并不是要单科知识体系,恰恰相反,坚实的单学科基础知识体系是综合能力的基础与载体。自然科学的综合—分化—综合的辩证规律,充分说明没有分类学科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科学的大综合。同样,学生的中学单科学科没有打下厚实的基础,也不可能对付多学科的综合考试。
对于高考科目的改革,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基础的东西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当学科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时,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才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化学教师一定要更加注重夯实基础,应依据化学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完整的、立体的化学知识网络。
例如2000年全国理科综合高考试题第28题是一道理化综合题,只要学生对化学中质量守恒和物理中气体运动的知识有所理解,就可以轻松快捷地完成该题。
三、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
在理科综合问题中,一定有相当比例的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不同学科能力集合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在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中也存在着许多共用的关键性概念,如物质、能量、运动、作用力、平衡移动、体系与环境等。我们在加强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核心内容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共用概念准确地进行跨学科的渗透,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帮助学生在化学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部分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如附图。
附图部分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图
全国2000年理科综合高考试题第23题就是一道以物质(Co)为载体而设计的理、化、生综合试题,综合考查学生核反应、元素周期律、化学计算、作物诱变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迁移应用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综合理科既是科学又是技术的特征,使其已经渗透到科学技术、国民生产、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在为全人类提供衣食住行,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资源短缺,改善健康和征服疾病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理论的发现到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的缩短,大量高新科技产品的涌现,特别是人的遗传基因密码的破译,理科综合起着关键作用。理科各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了理科综合问题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化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化学在解决人口膨胀、生态和环境恶化、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合成新材料、征服疾病、探索宇宙奥妙等等问题中的作用讲授化学知识,以社会发展的热点设计理科综合问题,从学生身边的事实和现象设计理科综合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各门学科的科学知识,还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重视学习策略的教学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学习策略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直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获得信息)的具体方法(通常所说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又称为认知策略;一部分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策略,称为元认知策略。
理科综合问题一般具有题示信息量大,知识涉及学科的门类多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解题结果的探索性等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综合理科问题解决的信息简约化策略、问题理解和表征的策略、模式识别策略、中介过渡策略、问题转换策略、实验探究策略、评价的策略等。
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成都师范学院2011级化学专业的实习生。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率为100%。
1.2调查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实习生实习情况
2.1.1实习单位选择数据分析采用EXCEL软件。被调查对象男23人,女27人,实习生的实习单位有54%由学校推荐,32%由学生自己寻找,另有4%是同学朋友推荐,10%由家里联系。可见化学专业学生实习岗位获取主要靠学校推荐,这和学校重视实习工作,学生愿意接受学校安排有关。从表2可知,化学专业实习生选择实习单位知名度占32.5%,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知名度有较高追求。实习企业能提供完善的指导培训计划占36.4%,实习企业能否提供完善的指导培训计划是化学专业实习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企业能否提供完善的指导培训,将影响化学专业实习生的实践效果。实习的工作性质也是实习生比较关心的问题,
2.1.2实习生的心理定位化学专业实习生对实习岗位与心理定位期望符合程度不高,很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只占18%,46%都感觉一般,36%的实习岗位甚至不符合实习生的心理定位期望。如果实习单位不能符合自己的期望,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不会高,收获小,甚至会造成实习生的流失。
2.1.3实习生熟练从事实习岗位时间化学专业实习生在进入岗位实习后,48%能在一个月之内熟练从事本岗位工作,26%能在1-3个月中熟练从事本岗位工作,22%需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熟练从事本岗位工作。化学专业实习生实习时间可根据实习单位和实习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达最佳效果。此外,熟练从事本岗位所需时间长短还和单位对实习生的培训指导力度及实习生努力程度有关。
2.1.4实习生的工作情况高校化学专业实习生通过实习对行业有了比较清醒认识,明白自己是否适合该行业、激发对此行业兴趣,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理解、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提高了人际关系沟通和协调能力。但在实习中认为还需加强专业知识技能、人际关系和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化学专业实习生在实习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如实习期间无良好的双向沟通渠道、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好、薪金太低等。化学专业实习生在实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习时无法接触到要学习的技术技能,不能学到真正的实际操作技能。在访问调查中还发现不少企业单位不愿招收化学专业实习生,主要原因有三:①实习生会影响实习单位正常的生产秩序;②实习生难以管理;③实习生工作缺乏责任心。提供高校化学专业实习机会的单位,43.8%有合理实习计划安排,22.5%指派有指导师傅,11.3%能够满足实习生实际操作,8.8%为实习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不到20%的实习单位能够配合实习生的要求调整实习内容、愿意让实习生参加相关会议并发表意见。接近一半的企业单位有合理实习安排,22.5%派有指导师傅,说明企业单位对实习生较为重视。但部分实习单位不能满足实习生的一些合理要求,工作内容没有技术含量,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有限,难以学到东西,实习生流失在所难免。
2.1.5实习生的人际关系实习生的人际关系情况数据分析,化学专业实习生在实习单位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较一般,需加大对实习生的关心和鼓励。单位领导如果能更好的关心和重视实习生,加大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一定能促进实习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工作效率。
2.2实习生流失情况及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高校化学专业实习生很短时间就离开实习单位主要原因有实习单位提供岗位不合适、压力大、不适应企业管理模式等等。高校化学专业实习生流失的原因很多,实习单位提供岗位不合适是最大的原因,占17.8%。如果化学专业实习动手进行技能操作的机会少,无法接触到要学习的技术技能,只给一些简单的杂事做,实习生必然会流失。企业管理方式不适应占4.0%,说明化学专业实习生更注重实习过程是否能够接触要学习的真正技术技能。实习期是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阶段。如果不能提供良好的培训,不能达到实习效果,实习生必然会流失。实习生在工作中不被尊重,不能体现价值占7.4%,说明实习生的地位比较低,实习生在工作中不被尊重,导致实习生不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工作效率不会高,实习生将会流失。
3结论及建议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四处初中的抽样调查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泥胡菜全草20kg,粉碎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提取液浓缩得浸膏2.0kg。浸膏悬浮于水中,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部分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LH20纯化得化合物1(14mg),2(18mg),3(21mg),4(17mg)。
2仪器与材料
药材于2003年采自江西省九江县,经江西九江森林植物研究所谭策铭研究员鉴定为泥胡菜(HemisteptalyrataBunge)。FisherJohns型显微熔点仪(温度未校正),PerkinElmer241型旋光仪,AutospecUltimaETOF质谱仪,INOVA500核磁共振仪。柱色谱硅胶、薄层色谱硅胶板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SephadexLH20为Pharmacia公司产品。
3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粉末,mp195~197℃。FABMSm/z:395[M+Na]+;1HNMR(DMSOd6,500MHz)δ:6.72(2H,s,H3,5),6.45(1H,d,J=16.0Hz,H7),6.33(1H,dt,J=16.0、5.0Hz,H8),4.09(2H,t,J=5.0Hz,H9),3.76(6H,s,OCH3),4.90(1H,d,J=7.5Hz,H1′);13CNMR(DMSOd6,125MHz)δ:128.4(C1),152.7(C2,6),104.4(C3,5),132.6(C4),133.8(C7),130.1(C8),60.9(C9),56.3(OCH3),102.5(C1′),74.1(C2′),76.5(C3′),69.9(C4′),77.2(C5′),61.4(C6′)。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8],鉴定为紫丁香苷。
化合物2:无色针晶,mp190~192℃。FABMSm/z:309[M+Na]+;1HNMR(DMSOd6,500MHz)δ:7.35(1H,d,J=7.5Hz,H3),6.98(1H,t,J=7.5Hz,H4),7.18(1H,t,J=7.5Hz,H5),7.08(1H,d,J=7.5Hz,H6),3.28(2H,m,H7),4.75(1H,d,J=7.5Hz,H1′);13CNMR(DMSOd6,125MHz)δ:154.7(C1),131.6(C2),127.2(C3),121.7(C4),127.7(C5),114.8(C6),58.2(C7),101.4(C1′),73.4(C2′),76.5(C3′),69.8(C4′),77.1(C5′),60.8(C6′)。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9],鉴定为水杨苷。
化合物3:白色粉末,mp234~235℃。EIMSm/z:130(100,M+CO),115(80),87(75),70(43),60(35);1HNMR(DMSOd6,500MHz)δ:10.25(1H,brs,NH1),8.04(1H,s,NH3),5.24(1H,d,J=8.5Hz,H4),6.89(1H,d,J=8.5Hz,NH6),5.79(2H,s,NH28);13CNMR(DMSOd6,125MHz)δ:156.8(C2),62.5(C4),173.6(C5),157.4(C7)。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10],鉴定为尿囊素。
化合物4:白色粉末,mp205~206℃。FABMSm/z:377[M+Na]+;1HNMR(DMSOd6,500MHz)δ:1.76(2H,m,H2),5.06(1H,dt,J=8.5,4.0Hz,H3),3.55(1H,m,H4),3.92(1H,m,H5),1.97(2H,m,H6),7.02(1H,d,J=2.0Hz,H2′),6.75(1H,d,J=7.0Hz,H5′),6.96(1H,dd,J=7.0,2.0Hz,H6′),7.40(1H,d,J=16.5Hz,H7′),6.13(1H,d,J=16.5Hz,H8′);13CNMR(DMSOd6,125MHz)δ:73.4(C1),37.2(C2),70.8(C3),70.3(C4),68.0(C5),36.2(C6),174.9(C7),125.6(C1′),114.7(C2′),145.5(C3′),148.3(C4′),114.2(C5′),121.3(C6′),144.9(C7′),115.7(C8′),165.7(C9′)。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11],鉴定为绿原酸。
【摘要】目的研究泥胡菜的化学成分。方法对泥胡菜全草的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紫丁香苷,水杨苷,尿囊素,绿原酸。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泥胡菜;化学成分;紫丁香苷;水杨苷;尿囊素;绿原酸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Hemisteptalyrata.MethodsTheentireplantswerefirstextractedby95%ofethanol,thenextractedbypetroleumether,chloroform,ethylacetateandnbutanol,respectively.Theresiduefromnbutanolextractionwaspurifiedon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andSephadexLH20column,respectively.StructuresofthepurifiedcompoundswereelucidatedbyMSandNMR.ResultsFourcompounds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assyringin(1),salicin(2),allantoin(3)andchlorogenicacid(4).ConclusionCompounds1to4wereisolatedfromthisplantforthefirsttime.
Keywords:Hemisteptalyrata;chemicalconstituents;syringin;salicin;allantion;chlorogenicacid
泥胡菜(HemisteptalyrataBunge)为菊科泥胡菜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祛瘀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痔漏、痈肿、疔疮、外伤出血和骨折等[1]。文献[2-4]报道的从泥胡菜中分离得到的成分主要为黄酮、甾醇和木脂素等化合物。作者曾对其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5-7]。本研究报道从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的4个化合物:紫丁香苷(1),水杨苷(2),尿囊素(3),绿原酸(4),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58.
[2]黄本东,缪振春.泥胡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91,6(1):1.
[3]任玉琳,杨峻山.中药泥胡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1,36(10):746.
[4]任玉琳,杨峻山.中药泥胡菜化学成分的研究(一)[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6):405.
[5]邹忠杰,杨峻山,鞠建华.泥胡菜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12.
[6]邹忠杰,鞠建华,杨峻山.泥胡菜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102.
[7]邹忠杰,杨峻山,鞠建华.泥胡菜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6,37(9):1303.
[8]ZHANGYY,GUOYZ,AGETAH,etal.StudiesontheconstituentsofaeriaIpartsofScutellariaplanipes[J].JChinPharmaSci,1998,7(2):100.
[9]马天波,李孟广,李军林,等.毛白杨叶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87,18(3):105.
含蛋白质(65%~70%);多种维生素(VA、VB1、VB2、VB3、VB6、VB12、VC、VE、VK1、叶酸、β-胡萝卜素等);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Ca、Fe、K、Mg、P、Zn、Cu和Se等)、叶绿素、叶黄素、类胰岛素、γ-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藻蓝蛋白、免疫多糖、肌醇、甘露、葡萄糖、核酸、半乳糖、褐藻胶、藻多糖、活性小肽和酶等特殊生物活性物质。
2药理作用
2.1抗辐射作用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属多价醇,能使低浓度的修复酶的空间构象保持稳定,从而保护酶的活性。藻蓝蛋白具有显著的抗辐射、抗突变的效应。螺旋藻的抗辐射作用还基于螺旋藻多糖存在一套较完整的DNA修复系统,能明显提高机体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和加强受损细胞的DNA修复作用,能保护骨髓细胞免受辐射损伤。
2.2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复制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藻蓝蛋白及有机硒等,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加强机体自身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2.3抗病毒作用螺旋藻多糖具有抗HIV-1(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SV-1(单纯性疱疹病毒)作用。能抑制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HIV-1的复制。
2.4抗菌作用螺旋藻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抑制作用。
2.5对胃的保护作用螺旋藻因其碱性能提高胃内的PH值,使幽门螺旋杆菌丧失了生存环境,最终死亡。同时,其所含的丰富蛋白质、叶绿素、β-胡萝卜素,对消化道上皮组织修复再生和发挥正常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2.6帮助建造正常的乳酸杆菌群实验证明,食用螺旋藻能使体内的乳酸杆菌增多,并使机体从饮食中吸收维生素B1和其他维生素的效率提高。
2.7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螺旋藻中所含的螺旋藻多糖、藻蓝蛋白、β-胡萝卜素、维生素E以及有机硒、超氧化歧化酶(SOD)等抗氧化微营养素具有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增强骨髓细胞的增殖活力,有利于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的形成;明显提高机体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加强机体DNA的修复合成作用,从而调节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2.8抗过敏研究表明,螺旋藻能降低过敏性休克大鼠的死亡率和显著降低血中组胺水平,抑制抗DHPIgE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腹膜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2.9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螺旋藻所含脂肪均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同时富含叶绿素,以及丝氨酸、钾盐、维生素B6等,能帮助人体合成胆碱,降低血压,防止和减轻动脉硬化,螺旋藻中的γ-亚麻酸是人体前列腺素即荷尔蒙的前辈,具有降低血脂,保持血管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中风发病率的效果。
2.10提高铁的生物有效性和调理贫血症螺旋藻中含有较丰富的铁质、维生素B12、叶绿素和维生素C。
2.11减轻汞及药物对肾的毒性科学家研究证实:螺旋藻减轻了实验室老鼠汞和药物的肾中毒。科学家测定了两个指标:肾的毒性血液尿氮(BUM)和血清肌酸。当老鼠饮食中添加30%的螺旋藻后,BUN和血清肌酸水平大幅下降。这一研究表明:螺旋藻对人类免受重金属及药物对肾脏的毒害有益处。
2.12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有研究表明,螺旋藻多糖能降低心、肝、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全血、肝脏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提高红细胞和脑组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螺旋藻还能增强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运动后血乳酸值,延长负重游泳时间。
3毒性反应
螺旋藻营养胶囊灌胃给药8g/kg×7d,未发现小鼠死亡,其呼吸均匀,大小便及分泌情况正常,此剂量为成人推荐剂量的333倍。大鼠在慢性毒性实验期间其形态、体重、病理切片检查均正常,生长发育良好。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给小白鼠最大耐受量的药液后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
4临床应用
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防癌、抗癌、抗辐射作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和痔疮;风湿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贫血症;肝病;肾脏病;白内障等。
5近况和未来
螺旋藻由于其高安全性、高营养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早已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应用。如今,螺旋藻除了营养保健功效外,其特殊的药理作用正备受各国医学界的关注,随着研究的逐步展开,其潜在的医用价值将被充分挖掘,也必将有其广阔的前景。
【论文关键词】螺旋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化学成分
【论文摘要】螺旋藻是现存地球上最古老的药用植物之一,含有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活性物质,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螺旋藻具有广泛而高效的药用价值,可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辅助药物。本文主要通过螺旋藻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反应、临床应用等来进行论述。